CN110725049A -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25049A CN110725049A CN201911037594.2A CN201911037594A CN110725049A CN 110725049 A CN110725049 A CN 110725049A CN 201911037594 A CN201911037594 A CN 201911037594A CN 110725049 A CN110725049 A CN 1107250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ing
- needle bed
- curved surface
- area
-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通过本方案,可在横机上直接编织出全成型的纬编间隔织物,无需分片编织及单独缝和,有效保障了制备纬编针织物的效率;除此之外,本方案可制备的纬编间隔织物,可为两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纬编针织物的延伸性和弹性较好,多用于服装面料,但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在整个纺织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汽车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纺织品、基础用纺织用品及基础建设纺织用品等。
随着纬编针织物的用途越来越广,纬编针织物的用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纬编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均是分别在机器上编织或者人工编织构成纬编针织物的各个针织片,然后通过机器或者人工将事先编织的多个针织片对应缝和在一起;基于构成纬编针织物的多个针织片需要分别单独编织,且需要将多个针织片分别进行缝和,无疑工作量很大,导致纬编针织物的生产效率低。
除此之外,现有技术方案只能编织正反两个表面之间的隔距一致的纬编针织物,对于正反两个表面之间的隔距不一致的变隔距纬编隔距织物技术及织物,尚是一片空白。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
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预设所述弯曲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
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包括:
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大,则降低织物密度;
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小,则增大织物密度;
其中,所述曲面区域包括预设数量的曲面子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包括:
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采用提高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采用降低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纱的刚度满足预设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床为前针床,所述第二针床为后针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设置预设位置的第一工作针,采用所述第一工作针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将第一针床的预设位置的针作为第二工作针,控制所述第二工作针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
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包括:
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间隔纱层;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曲面区域,所述间隔纱层用于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缝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可在横机的第一针床上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及变密度工艺编织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然后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缝和。本方案提供的方法,可在横机上直接编织出全成型的纬编间隔织物,无需分片编织及单独缝和,有效保障了制备纬编针织物的效率;除此之外,本方案可制备的纬编间隔织物,可为两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制备效率高且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
说明书附图
本发明所提供的说明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如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为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所述步骤S102,包括:
步骤S1021、预设所述弯曲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
步骤S1022、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横机上编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时,首先需要设定第一表面上的曲面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然后,在横机上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最后,根据第一表面上的曲面区域的弧度、弯曲方向等参数确定需要采用的变密度编织工艺的工艺参数,进而编织出所述弯曲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在此指出,可以将曲面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曲面子区域,然后根据每个弯曲子区域的弯曲弧度、弯曲方向确定需要采用的编织密度的参数,具体参见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包括: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大,则降低织物密度;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小,则提高织物密度;其中,所述曲面区域包括预设数量的曲面子区域。至于织物密度提高或者降低的具体量,依据弯曲子区域的凸起高度的变化率而定;除此之外,弯曲区域包括的弯曲子区域的数量也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而定,在此对其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S104、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编织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为包括两个表面(可为正反表面)的编织物,通过步骤S102可制备包括曲面区域的第一表面;在此,第二表面可为平面表面,可在横机的第二针床上编织,虽然第二表面为平面,但为了与第一表面的外形轮廓相吻合,在编织第一表面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的区域,第二表面也采用相应的第二收放针工艺,从而为后续将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很好地缝和提供铺垫。如此,可充分利用横机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可有效保证编织的高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床可为横机的前针床,对应地,所述第二针床为横机的后针床。在此指出,第一针床为前针床,第二针床为后针床,仅为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并非是对第一针床、第二针床为前针床或者后针床的具体限定。
步骤S106、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针床上编织完第一表面及在第二针床上编织完第二表面后,在横机上采用另外一个沙嘴起针,运用套口的方式,采用间隔纱,依照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在此指出,所述间隔纱的刚度满足预设要求,具体为,所述间隔纱为具有预设要求的可织形及任性的间隔纱,至于可织性、任性的具体参数,可以依据实际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的材质来选择,以能很好的支撑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的形状为基准。如此,可通过间隔纱很好的支撑第一表面的弯曲区域,以使所述弯曲区域的形状得到保持。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06中,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包括:
S1061、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采用提高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S1062、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采用降低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凹陷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提高喂纱速率,从而提高相同时间内的喂纱量,基于喂纱时间不变,所以,第一、第二两表面之间的间隔纱的长度增大,能很好的适应将第一表面上增大的凸起与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3、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表面在包括曲面区域的同时还包括有平面区域,则该平面区域优选在第一针床上编织,至于在第一针床上编织平面区域、曲面区域的顺序,可以依据曲面区域与平面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优选选择从位于其中一个边缘的区域开始编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设置预设位置的第一工作针,采用所述第一工作针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将第一针床的预设位置的织针作为第二工作针,控制所述第二工作针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基于编织相同宽度的曲面区域较平面区域所需要的工作针的数量多,因此,如此设置可以确保针床上的工作针足够编织出所述曲面区域。
如下,列举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
通过纬编全成型横机编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编织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编织第一表面时,采用30纵行/5cm的密度编织平面区域,采用20纵行/5cm的密度编织曲面区域;而在编织第二表面时,采用30纵行/5cm的密度进行编织。然后通过只做集圈编织的间隔纱将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在一起。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在横机上直接编织出全成型的纬编间隔织物,无需分片编织及单独缝和,有效保障了制备纬编针织物的效率;除此之外,本方案可制备的纬编间隔织物,可为两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方案中缺少一种可制备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方案的缺陷。
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包括: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及间隔纱层33;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31包括曲面区域311,所述间隔纱层33用于将所述第一表面31与第二表面32进行缝和。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是通过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所制造的产品的实施例,因此,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参数等同样适用于本产品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包括曲面区域的表面,如第一表面包括曲面区域的表面,然后通过间隔纱将两个表面缝和在一起形成双层间隔织物,基于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可以通过间隔纱来支撑,因此,形成的纬编间隔织物为两表面之间的隔距不唯一的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因此,本方案有效弥补了现有方案中缺少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技术空白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指间接连接。可以是通过导线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他连接结构,如软管连接。本方案并不对其做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以一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但是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应能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及应用范围上进行改变,故而,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部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一表面的曲面区域,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在第二针床上采用第二收放针工艺编织第二表面;其中,第二收放针工艺与所述第一收放针工艺匹配;
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预设所述弯曲区域的外形轮廓的形状,采用第一收放针工艺编织预设外形轮廓形状的弯曲区域;
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变密度编织工艺编织所述曲面区域中凸起部分的区域,包括:
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大,则降低织物密度;
若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较前一曲面子区域的凸起高度小,则增大织物密度;
其中,所述曲面区域包括预设数量的曲面子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间隔纱,依照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弯曲弧度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缝和,包括:
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则采用提高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增大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若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采用降低喂纱速率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表面的凸起减小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上对应的区域进行缝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纱的刚度满足预设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床为前针床,所述第二针床为后针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包括:
在第一针床上设置预设位置的第一工作针,采用所述第一工作针编织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变密度工艺及第一收放针工艺在第一针床上编织所述曲面区域,包括:
将第一针床的预设位置的针作为第二工作针,控制所述第二工作针编织所述曲面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针的数量不多于第一工作针的数量。
10.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间隔纱层;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曲面区域,所述间隔纱层用于将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进行缝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37594.2A CN110725049A (zh) | 2019-10-29 | 2019-10-29 |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37594.2A CN110725049A (zh) | 2019-10-29 | 2019-10-29 |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25049A true CN110725049A (zh) | 2020-01-24 |
Family
ID=69222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37594.2A Pending CN110725049A (zh) | 2019-10-29 | 2019-10-29 |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25049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538860U (zh) * | 2008-12-08 | 2010-08-0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编机以及具有筒状编织部的编织物 |
CN101876120A (zh) * | 2009-12-02 | 2010-11-03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
DE102010003211A1 (de) * | 2010-03-24 | 2011-09-29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 Flachstrickvorrichtung und-verfahren |
JP2012251255A (ja) * | 2011-06-02 | 2012-12-20 | Shima Seiki Mfg Ltd | 巻き衿の編成方法および巻き衿を有する編地 |
CN106676738B (zh) * | 2015-11-06 | 2019-04-02 | 天津工业大学 | 一种纬编曲面成型织物的编织方法 |
-
2019
- 2019-10-29 CN CN201911037594.2A patent/CN11072504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538860U (zh) * | 2008-12-08 | 2010-08-0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编机以及具有筒状编织部的编织物 |
CN101876120A (zh) * | 2009-12-02 | 2010-11-03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
DE102010003211A1 (de) * | 2010-03-24 | 2011-09-29 |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 Flachstrickvorrichtung und-verfahren |
JP2012251255A (ja) * | 2011-06-02 | 2012-12-20 | Shima Seiki Mfg Ltd | 巻き衿の編成方法および巻き衿を有する編地 |
CN106676738B (zh) * | 2015-11-06 | 2019-04-02 | 天津工业大学 | 一种纬编曲面成型织物的编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宋广礼等: "《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29 February 2016,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杨荣贤等: "《横机羊毛衫生产工艺设计》", 30 April 1997,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86230B (zh) | 双针床无底提花三明治织物的生产方法 | |
CN110760980B (zh) | 一种双面结构纬编割绒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12962204B (zh) |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 |
CN108893846B (zh) | 织物中制作流苏的方法 | |
CN105442163A (zh) | 具有凹凸效应的不同厚度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2481787B (zh) |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3789918A (zh) | 一种纬编羊绒双面绒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 |
CN110512345B (zh) | 一种圆纬机积极送纱方式送纱量的计算方法 | |
EP3165647B1 (en) |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fine knitwear with air permeable holes | |
US6276177B1 (en) | Knitted elastomeric fabric | |
US6823700B1 (en) | Pile yarn processed warp knit fabric divided into a plurality of unified warp knit fabrics by cutting portions | |
CN206591239U (zh) | 用于提花的梳栉成圈与衬纬可切换编织的经编提花织物 | |
CN1210914A (zh) | 生产针织物,特别是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 |
CN110791863B (zh) | 一种全成型摩尔花纹图案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KR101449912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 |
CN110725049A (zh) | 一种变隔距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652915B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 |
CN207619616U (zh) | 一种具有衬垫浮雕弹力效果的双层经编织物 | |
CN216274602U (zh) | 一种自带褶皱效果的双层针织面料 | |
CN111088587B (zh) | 一种两针板全成型服装口袋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CN220703956U (zh) | 一种防卷边拉架针织布 | |
KR102080798B1 (ko) | 기능성 원단용 환편기의 편성방법 및 장치 | |
CN113073418B (zh) |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 |
JPH1037046A (ja) | フリンジ付ニット生地とその編成方法 | |
JP6211394B2 (ja) | 編地、および編地の編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