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9240B - 装饰材料 - Google Patents

装饰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09240B
CN110709240B CN201880035205.XA CN201880035205A CN110709240B CN 110709240 B CN110709240 B CN 110709240B CN 201880035205 A CN201880035205 A CN 201880035205A CN 110709240 B CN110709240 B CN 110709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pigment
sample
value
samp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52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09240A (zh
Inventor
筱崎道生
木下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r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r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r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r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09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09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09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5/00Processes for producing special ornamental bodies
    • B44C5/04Ornamental plaques, e.g. decorative panels, decorative vene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28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performed by transfer from the surfaces of elements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brushes, pads, rollers
    • B05D1/28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performed by transfer from the surfaces of elements carr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brushes, pads, rollers using a temporary backing to which the coating has been appli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9/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natural mineral fibres or particles, e.g. asbestos, mica
    • B32B19/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natural mineral fibres or particles, e.g. asbestos, mica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19/04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natural mineral fibres or particles, e.g. asbestos, mica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4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ureth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1/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 B44C1/10Applying flat materials, e.g. leaflets, pieces of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FSPECIAL DESIGNS OR PICTURES
    • B44F1/00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 B44F1/02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produced by reflected light, e.g. matt surfaces, lustrous surfac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7/00Producing multi-layer text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WALL, FLOOR, OR LIKE COVERING MATERIALS, e.g. LINOLEUM, OILCLOTH, ARTIFICIAL LEATHER, ROOFING FELT, CONSISTING OF A FIBROUS WEB COATED WITH A LAYER OF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3/00Artificial leather, oilcloth or other material obtained by covering fibrous webs with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e.g. resins, rubb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WALL, FLOOR, OR LIKE COVERING MATERIALS, e.g. LINOLEUM, OILCLOTH, ARTIFICIAL LEATHER, ROOFING FELT, CONSISTING OF A FIBROUS WEB COATED WITH A LAYER OF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7/00Flexible sheet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extile threads, filaments, yarns or tow, glued on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D06N7/0002Wallpaper or wall covering on textile bas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WALL, FLOOR, OR LIKE COVERING MATERIALS, e.g. LINOLEUM, OILCLOTH, ARTIFICIAL LEATHER, ROOFING FELT, CONSISTING OF A FIBROUS WEB COATED WITH A LAYER OF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7/00Flexible sheet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extile threads, filaments, yarns or tow, glued on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 D06N7/0005Floor covering on textile basis comprising a fibrous substrate being coated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polymer on the top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2203/00Other substrates
    • B05D2203/24Lea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44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10Fibres of continuous length
    • B32B2305/18Fabrics, text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Opa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1/00Decorative or ornamental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装饰材料(10)包含基材(30)、第一被覆层(40)以及第二被覆层(50)。第一被覆层(40)层叠于基材(30)上,将基材(30)进行被覆。第一被覆层(40)为不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第二被覆层(50)层叠于第一被覆层(40)上,将第一被覆层(40)进行被覆。第二被覆层(50)为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第一被覆层(40)包含第一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第一着色颜料不具有光泽。光亮颜料具有光泽。第二被覆层(50)包含第二着色颜料。第二着色颜料不具有光泽。

Description

装饰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光亮感的装饰材料。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与装饰材料相关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氯乙烯片和氯乙烯皮革。对于氯乙烯片和氯乙烯皮革而言,深色的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层叠于深色的不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上。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含有随角异色(color flop)性颜料粒子。随角异色性颜料粒子在无机系粒子上涂布有氧化铁或氧化钛。作为无机系粒子,可举出铝、不锈钢、云母或贝壳。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相对于氯乙烯树脂100重量份包含0.05~1重量份的随角异色性颜料粒子。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中,氯乙烯树脂被认为是单独的组成。然而,氯乙烯树脂可以是与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基醚或马来酸酯的共聚物。作为被添加至氯乙烯树脂的增塑剂,可举出邻苯二甲酸酯系、脂肪族二元酸酯系、偏苯三甲酸酯系、磷酸酯系、聚酯系或环氧系。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相对于氯乙烯树脂100重量份包含60~120重量份的增塑剂。不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中,氯乙烯树脂与增塑剂被认为与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同样。为了赋予深色的不透明,不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相对于氯乙烯树脂100重量份包含10~40重量份的深色颜料。半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具有0.1~1mm的厚度。不透明软质氯乙烯树脂层具有0.2~2mm的厚度。作为氯乙烯皮革的基布,可举出以下各种纤维的单独或混纺形成的织布、编织布或非织造布。作为上述纤维,可举出棉、人造丝、聚酯、尼龙、维尼纶或聚丙烯。
申请人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与光亮性天然皮革有关的技术。即,专利文献2中,光亮性天然皮革是在天然皮革基材的表面依次层叠基础涂层、第一彩色涂层、第二彩色涂层以及顶涂层而形成。上述各层是将合成树脂作为主体的层。第一彩色涂层包含有彩色颜料。第二彩色涂层包含光亮颜料和有彩色颜料。专利文献2中,例示了金属颜料和珠光颜料作为代表性的光亮颜料。金属颜料表现金属色调的光泽。珠光颜料表现珠光色调的光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25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包含光亮颜料的装饰材料被实用化。光亮颜料具有光泽。因此,这样的装饰材料具有光亮感。换句话说,装饰材料的观察者可以由装饰材料获得光亮感。发明人对于将具有光亮感的装饰材料作为对象,可以将装饰材料的表面颜色的变化丰富化的技术进行了研究。此时,发明人考虑了例如,装饰材料的表面的彩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表面颜色的变化丰富化的装饰材料。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侧面涉及一种装饰材料,其包含:基材;层叠于上述基材上,将上述基材进行被覆的不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被覆层;以及层叠于上述第一被覆层上,将上述第一被覆层进行被覆的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被覆层,上述第一被覆层包含:不具有光泽的第一着色颜料以及具有光泽的光亮颜料,上述第二被覆层包含不具有光泽的第二着色颜料。
该装饰材料中,可以是上述第一被覆层每单位体积包含第一量的上述第一着色颜料,上述第二被覆层每单位体积包含与上述第一量相比少的第二量的上述第二着色颜料。此外,可以是上述第一被覆层每单位面积包含第三量的上述第一着色颜料,上述第二被覆层每单位面积包含与上述第三量相比少的第四量的上述第二着色颜料。进一步,可以是在上述第二被覆层中,将与以垂直于上述装饰材料的表面的虚拟直线为基准的入射角为45°的光被上述装饰材料的表面反射的以上述虚拟直线为基准的反射角为45°的正反射光相比、向上述虚拟直线一侧偏15°反射的光作为对象的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和将与上述正反射光相比向上述虚拟直线一侧偏45°反射的光作为对象的上述L值之差被设定为20以上。此外,可以是上述第二被覆层不含上述光亮颜料。此外,可以是上述第一被覆层包含第一光亮颜料作为上述光亮颜料,上述第二被覆层包含具有光泽的第二光亮颜料。
根据这样的装饰材料,即使第一被覆层的颜色相同,通过将第二被覆层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含量和材质的一者或两者进行变更,从而可以使作为装饰材料整体的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第二着色颜料的含量的变更可以通过变更每单位体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或每单位面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来进行。每单位体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对应于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能够使装饰材料的表面成为高彩度。通过将第一被覆层用第二被覆层进行被覆,使上述条件中的L值之差成为20以上,从而可以使装饰材料的表面的颜色带有深度。上述装饰材料中,将第一被覆层所包含的着色颜料设为“第一着色颜料”,将第二被覆层所包含的着色颜料设为“第二着色颜料”。第一着色颜料与第二着色颜料可以为相同的着色颜料,也可以为不同的着色颜料。关于光亮颜料,在将第一被覆层所包含的光亮颜料设为“第一光亮颜料”,第二被覆层所包含的光亮颜料设为“第二光亮颜料”的情况下,第一光亮颜料与第二光亮颜料可以为相同的光亮颜料,也可以为不同的光亮颜料。上述不同的光亮颜料中,例如,材质上相同但材质以外的方面不同的光亮颜料、或者材质上不同但材质以外的方面相同的光亮颜料也包含在内。作为上述材质以外的方面,可例示光亮颜料的形状、或光亮颜料的表面所形成的被覆膜的膜厚。
上述第二被覆层中,可以将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设定为比上述第一被覆层的上述L值高。根据该构成,可以通过有色透明的第二被覆层来辨别第一被覆层。可以利用装饰材料来提高深度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能够使表面颜色的变化丰富化的装饰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装饰材料的概略构成的一例的部分立体图。
图2为表示实验1~3中作为实验样品的装饰材料的图。示意性示出实验2、3的测定方法。
图3为表示实验1的实验结果的照片。表示实验1中作为对象的样品1、2的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用附图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能够在相同技术思想下采用各种构成。例如,以下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可以省略或置换为其它构成等。可以包含其它构成。
<装饰材料>
对于装饰材料10,参照图1来进行说明。装饰材料10具有光亮感。所谓光亮感,例如,是指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感到闪闪发亮。装饰材料10具有例如片状或板状的形状。装饰材料10设置于预定的制品的外表面,形成该制品的外表面或将该制品的外表面进行被覆。例如,装饰材料10形成运输设备的内装品,或成为建筑物的内装材料。作为运输设备的内装品,可例示座位。在该情况下,装饰材料10为纤维质的片材。作为纤维质的片材,可例示皮革。皮革包含合成皮革、人工皮革以及天然皮革。进一步,内装品包含座套。座套被安装于座位上。在运输设备为汽车的情况下,内装品除了车座和座套以外,包含例如仪表盘和门饰板。在装饰材料10为仪表盘或门饰板的情况下,装饰材料10为树脂成型品。作为建筑物的内装材料,可例示布料。布料被粘贴于建筑物内部的壁面。此外,装饰材料10可以为膜状。
装饰材料10包含基材30、第一被覆层40以及第二被覆层50。装饰材料10中,层叠有基材30、第一被覆层40以及第二被覆层50。层叠顺序为从层叠方向的第二侧朝向第一侧,基材30、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的顺序。层叠方向与装饰材料10的厚度方向一致。进一步,装饰材料10包含粘接层20。在实施方式中,关于装饰材料10和形成装饰材料10的各部分,将层叠方向的第一侧的面称为“表面”,将层叠方向的第二侧的面称为“背面”。装饰材料10采用纤维质的片材。
装饰材料10中,粘接层20在层叠方向上设置于基材30与第一被覆层40之间。粘接层20将基材30、与第二被覆层50成为一体的第一被覆层40进行接合。即,装饰材料10中,与第二被覆层50成为一体的第一被覆层40隔着粘接层20被贴合于基材30。作为形成粘接层20的粘接剂,可例示聚氨酯系的粘接剂。
基材30为包含纤维的纤维质的基底材。基材30具有片状的形状。作为基材30,可例示公知的织物、编织物、非织造布或天然皮革。在与实施方式不同,装饰材料10为树脂成型品的情况下,基材30为例如树脂成型体。在装饰材料10为布料的情况下,基材30为例如壁纸用打底纸、或由壁纸用打底纸和树脂层形成的层叠体。粘接层20形成于基材30的整个表面。
第一被覆层40层叠于基材30上,将基材30进行被覆。第一被覆层40为不透明的合成树脂制。作为第一被覆层40中成为基础的合成树脂,可例示聚氨酯。然而,上述合成树脂可以采用与聚氨酯不同的合成树脂。第一被覆层40包含第一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第一着色颜料为将第一被覆层40进行着色的着色剂。光亮颜料为对于第一被覆层40赋予光亮感的光亮剂。第一被覆层40中,优选第一着色颜料的含有率设为5~20质量%的范围内的规定值,优选光亮颜料的含有率设为1~30质量%的范围内的规定值。然而,这样的第一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的含有率为例示。第一被覆层40中的第一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的含有率考虑各条件来适当决定。与第一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相关的其它的说明进行后述。
第二被覆层50层叠于第一被覆层40上,将第一被覆层40进行被覆。第二被覆层50为透明的合成树脂制。作为第二被覆层50中成为基础的合成树脂,可例示聚氨酯。然而,上述合成树脂可以采用与聚氨酯不同的合成树脂。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成为基础的合成树脂可以采用相同材质。这对于形成粘接层20的粘接剂而言也同样。第二被覆层50包含第二着色颜料。第二着色颜料为将第二被覆层50进行着色的着色剂。第二被覆层50中,优选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设为0.1~1.0质量%的范围内的规定值。然而,这样的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为例示。例如,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可以设为多于1.0质量%。第二被覆层50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考虑各条件来适当决定。与第二着色颜料相关的其它的说明进行后述。装饰材料10中,第二被覆层50不含光亮颜料。
第二被覆层50中,Lab表色系中的L值设定得比第一被覆层40的L值高。Lab表色系为国际照明委员会标准化(CIE1976)的颜色空间。Lab表色系也被JIS所规定(JIS Z 8781-4)。
<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
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都是不具有光泽的颜料。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可以是无彩色颜料和有彩色颜料的任一种。作为黑色颜料,可例示碳。作为白色颜料,可例示氧化钛。作为蓝色颜料,可例示酞菁铜。作为黄色颜料,可例示铬钛。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可以为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的任一种。然而,发明人认为如果基于光亮感的观点出发,则优选为有机颜料。光亮颜料通过将光进行反射来获得光泽。有机颜料具有透过性。因此,通过采用有机颜料,从而可以将赋予光泽所需的充分的光到达光亮颜料。与此相伴,进一步,能够提高光亮感。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的一者或两者可以为2种以上的着色颜料的混合物。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可以为相同的着色颜料和不同的着色颜料的任一种。装饰材料10中,作为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可以采用公知的着色颜料。因此,省略与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相关的其它的说明。
<光亮颜料>
光亮颜料为具有光泽的颜料。作为光亮颜料,各种类型被实用化。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金属颜料和珠光颜料被实用化。作为金属颜料,可例示以下那样的光亮颜料。即,作为金属颜料,可举出金属(合金)的粉末或薄片。作为上述金属(合金),可例示铝、铜或黄铜。此外,作为金属颜料,可举出金属蒸镀膜的微细断裁片。作为珠光颜料,可例示以下那样的光亮颜料。即,作为珠光颜料,可举出被覆有1层或2层以上金属氧化物的天然云母、或被覆有1层或2层以上的金属氧化物合成云母。作为金属氧化物,可例示氧化钛、氧化硅或氧化铁。此外,作为珠光颜料,可举出以下的膜的微细断裁片。上述膜为层叠有2层以上光的折射率不同的树脂的层的膜。进一步,作为珠光颜料,可举出珍珠粉末、贝壳的内壁的粉末和珠光石。此外,作为光亮颜料,可例示石墨。装饰材料10中,作为光亮颜料,可以采用公知的光亮颜料。因此,省略与光亮颜料相关的其它的说明。
<第一被覆层和第二被覆层的制作方法>
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都通过公知的制作方法来形成。作为制作方法,可例示辊涂法或喷涂法。此外,制作方法可以为印刷方法。制作方法的方式考虑各条件来适当决定。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的各制作方法可以为不同的方式。
制作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时,使用公知的油墨。例如,制作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时,使用溶剂系的油墨。然而,可以使用与溶剂系的油墨不同种类的油墨。在实施方式中,将形成第一被覆层40的油墨称为“第一油墨”,将形成第二被覆层50的油墨称为“第二油墨”。
第一油墨包含合成树脂、第一着色颜料以及光亮颜料。第二油墨包含合成树脂和第二着色颜料,不含光亮颜料。进一步,第一油墨和第二油墨包含溶剂。在第一油墨和第二油墨为溶剂系的油墨的情况下,溶剂为有机溶剂。水性油墨的溶剂为水。对于第一油墨和第二油墨而言,涂布后,溶剂蒸发,合成树脂干燥。与此相伴,由第一油墨形成第一被覆层40,由第二油墨形成第二被覆层50。
第二油墨中,第二油墨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浓度)被设定为低于第一油墨中的第一着色颜料的含有率(浓度)。因此,装饰材料10中,第二被覆层50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低于第一被覆层40中的第一着色颜料的含有率。换句话说,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比第一被覆层40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一量少。
第一被覆层40的厚度T1和第二被覆层50的厚度T2优选设为例如5~60μm的范围内的规定值。装饰材料10中,厚度T1、T2为相同尺寸。然而,厚度T1、T2可以设为不同的尺寸。即,厚度T1、T2考虑各条件来适当决定。装饰材料10中,无论厚度T1、T2的关系如何,优选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面积所包含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的第四量比第一被覆层40每单位面积所包含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三量少。
每单位体积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一量和每单位面积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三量的关系如下。即,在将每单位体积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一量设为相同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三量与厚度的变化率成比例地增减。例如,在使每单位体积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一量相同的状态下使第一被覆层40的厚度T1为2倍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三量成为厚度增加前的值的2倍。每单位体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和每单位面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的关系如下。即,在将每单位体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设为相同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与厚度的变化率成比例地增减。例如,在使每单位体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相同的状态下使第二被覆层50的厚度T2为2倍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成为厚度增加前的值的2倍。
<实施例>
发明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装饰材料10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1~3。实验1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制作2个实验样品,目视观察2个实验样品的各表面。实验2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制作5个实验样品,测定5个实验样品的各表面的颜色。实验3中,每1个颜色不同的条件下制作6个实验样品,每个颜色将6个实验样品作为对象,求出高光(highlight)和阴影(shadow)中的明度差、高光的彩度。实验3中,将乍一看的印象为不同的4种颜色作为对象。以下,说明由实验1~3获得的结果。此时,为了明确与上述的对应,与上述装饰材料10相同的各部分附上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然而,实施例中,将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简称为“着色颜料”。
<实验1>
(1)实验方法
(1-1)实验样品
实验1将合成皮革的样品1、2作为对象。样品1为将第一被覆层40用第二被覆层50进行了被覆的装饰材料(参照图2)。样品1与图1所示的装饰材料10对应。样品2为将第一被覆层40用第三被覆层60进行了被覆的装饰材料(参照图2)。第三被覆层60为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被覆层。第三被覆层60不含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样品1、2中,与装饰材料10同样,设有粘接层20。
(1-2)制作方法
样品1的制作如下。即,第一工序中,在平坦的脱模纸上涂布第二油墨。第二油墨如上所述形成第二被覆层50。第二工序中,使涂布于脱模纸上的第二油墨通过热处理进行干燥。伴随着第二工序的结束,形成第二被覆层50。第三工序中,在第二被覆层50上涂布第一油墨。第一油墨如上所述形成第一被覆层40。涂布第一油墨的第二被覆层50的面在装饰材料10的状态下,成为第二被覆层50的背面。第四工序中,使涂布于第二被覆层50上的第一油墨通过热处理进行干燥。伴随着第四工序的结束,形成第一被覆层40。第一被覆层40与第二被覆层50成为一体。第五工序中,在第一被覆层40上涂布粘接剂。粘接剂如上所述固化而形成粘接层20。粘接剂采用聚氨酯系的粘接剂。涂布粘接剂的第一被覆层40的面在装饰材料10的状态下,成为第一被覆层40的背面。第六工序中,使脱模纸上成为一体的第二被覆层50和第一被覆层40贴合于基材30。第六工序在粘接剂具有粘稠性的状态下进行。第二被覆层50和第一被覆层40通过粘接剂被贴合的基材30的面在装饰材料10的状态下成为基材30的表面。第七工序中,将脱模纸进行了剥离。与此相伴,获得了样品1。第一工序和第四工序中,使用了涂布器。
样品2的制作通过上述第一工序~第七工序来进行。然而,第一工序中,使用了不含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的透明的油墨。第二工序中,使涂布于脱模纸上的该油墨通过热处理进行干燥。伴随着第二工序的结束,形成第三被覆层60。第三工序中,在第三被覆层60上涂布第一油墨。涂布第一油墨的第三被覆层60的面在装饰材料的状态下,成为第三被覆层60的背面。关于样品2的制作,除此以外的方面与样品1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与样品2的制作相关的其它的说明。伴随着第七工序的结束,获得了样品2。装饰材料10例如也能够通过以包含这样的第一工序~第七工序的制作方法为基准的方法来制作。然而,装饰材料10可以通过与此不同的方式的制作方法来制作。
(1-3)第一被覆层、第二被覆层、第三被覆层
样品1、2的第一被覆层40、样品1的第二被覆层50和样品2的第三被覆层60的各构成如下。第一被覆层40、第二被覆层50和第三被覆层60中的各合成树脂采用由相同的制造者得到的相同的合成树脂。
[第一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含有率):红色的有机颜料和紫色的有机颜料,13质量%
光亮颜料(类别,含有率):金属颜料,16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1”):30μm
[第二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含有率):红色的有机颜料和紫色的有机颜料,0.6质量%
光亮颜料(含有率):0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2”):30μm
[第三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含有率):0质量%
光亮颜料(含有率):0质量%
厚度:30μm
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红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红208,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紫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紫19。第一被覆层40中,红色和紫色的各有机颜料的混合比为“红色:紫色=0.55:0.63”。第二被覆层50中,红色和紫色的各有机颜料的混合比为“红色:紫色=0.55:0.63”。第一被覆层40中,作为光亮颜料使用的金属颜料(粒径(D90):33μm)为将薄片的铝用氧化铁(Fe2O3膜厚:30nm)被覆后的光亮颜料。
(2)实验结果
观察样品1、2的各表面,结果(参照图3)认识到样品1中,表面为红色。与此相对,样品2中,认识到表面为橙色。橙色为第一被覆层40的颜色。即,样品2中,强烈地感受到第一被覆层40的颜色。
<实验2>
(1)实验方法
(1-1)实验样品
实验2为将合成皮革的样品1~5作为对象。表1中示出样品1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与样品2~5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三被覆层60中的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的各含有率。
[表1]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111
样品1为与实验1的样品1相同条件的实验样品。样品2为与实验1的样品2相同条件的实验样品。样品3~5为与样品2对应的实验样品。即,样品3~5与样品2同样,为将第一被覆层40用第三被覆层60被覆后的装饰材料(参照图2)。进一步,样品3~5与样品2同样包含粘接层20。样品2~5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的含有率。样品2~5中,第三被覆层60为相同的被覆层。样品3~5与样品2同样通过上述制作方法的第一工序~第七工序来制作而成。与样品1~5相关的其它的说明与上述同样,进行省略。
(1-2)测定方法
对于样品1~5,测定表面的颜色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a值和b值(参照图2)。测定对象设为高光和阴影。以入射光和正反射光作为基准的高光和阴影的各角度分别设定为图2所示的状态。高光设为与正反射光相比向虚拟直线S一侧偏15°反射的方向。阴影设为沿虚拟直线S的方向。虚拟直线S为沿与装饰材料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的虚拟的直线。上述装饰材料在实验2中为样品1~5,在后述的实验3中,为样品A1~A6、B1~B6、C1~C6、D1~D6。图2中,将虚拟直线S用双点划线表示。高光中,存在正反射光附近的反射强度强的光。高光中,由光亮颜料引起的反射增强。阴影中,存在由正反射光分离的反射强度弱的光。测定使用了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的三维变角分光测色系统(GCMS-3B)。光源设为D65。然后,基于通过测定得到的a值和b值,由以下式1求出C值。L值被称为明度指数。a值和b值被称为色度指数。a值和b值与表示色相和彩度的色度对应。a值(+)表示红色方向。a值(-)表示绿色方向。b值(+)表示黄色方向。b值(-)表示蓝色方向。C值表示彩度。
[数1]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121
(2)实验结果
对于实验结果,参照表2进行说明。将样品1、2~5进行比较。样品1的L值在阴影中,与样品2的L值之差小于1,与样品2的L值同等。然而,样品1的L值显示出比样品2的L值稍微低的值。样品1的L值在高光中,显示出比样品2的L值低的值。样品1的a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显示出比样品2的a值高的值。样品1的a值和样品2的a值之差在阴影中为3.2,在高光中为8.8。样品1的b值在阴影中,与样品2的b值之差小于1,与样品2的b值同等。然而,样品1的b值显示出比样品2的b值稍微低的值。样品1的b值在高光中,显示出比样品2的b值低的值。样品1的C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显示出比样品2的C值高的值。样品1的C值与样品2的C值之差在阴影中为2.1,高光中为2.6。这样的结果在实验1中,样品1与样品2相比为红色是一致的。
样品1的L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是与样品3的L值之差小于1,与样品3的L值同等。然而,阴影中,样品1的L值显示出比样品3的L值稍微高的值,与此相对,高光中,样品1的L值显示出比样品3的L值稍微低的值。样品1的L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显示出比样品4、5的L值高的值。样品1的a值在阴影中,与样品3~5的a值之差小于1,与样品3~5的a值同等。然而,样品1的a值显示出最高值。样品1的a值在高光中,显示出比样品3~5的a值高的值。关于高光,在将样品1的a值与样品3~5中a值为最高的样品3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其差为5.2。样品1的b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是与样品3的b值之差小于1,与样品3的b值同等。然而,阴影中,样品1的b值显示出比样品3的b值稍微高的值,与此相对,高光中,样品1的b值显示出比样品3的b值稍微低的值。样品1的b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显示出比样品4、5的b值高的值。样品1的C值在阴影中,与样品3的C值之差小于1,与样品3的C值同等。然而,样品1的C值显示出比样品3的C值稍微高的值。样品1的C值在阴影中,显示出比样品4、5的C值高的值。样品1的C值在高光中,显示出比样品3~5的C值高的值。关于高光,在将样品1的C值与样品3~5中C值为最高的样品3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其差为3.7。
将样品2~5进行比较。样品2~5的L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是样品2的L值显示出最高的值。对于a值和b值而言,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是样品3~5的a值显示出比样品2的a值高的值,样品3~5的b值显示出比样品2的b值低的值。认为这是因为对于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的含有率而言,样品3~5比样品2高。样品3~5的C值在阴影中,显示出比样品2的C值高的值,但在高光中,显示出比样品2的C值低的值。样品3~5的比较中,形成以下那样的结果。即,在阴影中,样品3~5的a值伴随着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的含有率的增加而稍微增加。与此相对,高光中,样品3~5的a值伴随着上述含有率的增加而减少。伴随着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的含有率的增加而值减少的现象在L值、b值和C值中也得以确认。即,样品3~5的L值、b值和C值在阴影和高光中都是伴随着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的含有率的增加而减少。
[表2]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131
<实验3>
(1)实验方法
(1-1)实验样品
实验3将合成皮革的样品A1~A6、B1~B6、C1~C6、D1~D6作为对象。样品A1~A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橙色的装饰材料。样品B1~B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红色的装饰材料。样品C1~C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绿色的装饰材料。样品D1~D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蓝色的装饰材料。样品A1~A6、B1~B6、C1~C6、D1~D6为将第一被覆层40用第二被覆层50被覆后的装饰材料(参照图1和图2)。
样品A1~A6、B1~B6、C1~C6、D1~D6与实验1的样品1同样包含粘接层20。样品A1~A6、B1~B6、C1~C6、D1~D6与实验1的样品1同样,通过上述制作方法的第一工序~第七工序来制作。与样品A1~A6、B1~B6、C1~C6、D1~D6的制作方法相关的其它的说明与上述同样,进行省略。
(1-2)第一被覆层、第二被覆层
(A)样品A1~A6
样品A1~A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的各构成如下。样品A1~A6中,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的各合成树脂采用由相同的制造者得到的相同的合成树脂。
[第一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含有率,每单位面积的含量):红色的有机颜料和紫色的有机颜料,13质量%,4.12g/m2
光亮颜料(类别,含有率):金属颜料,16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1”):30μm
[第二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红色的有机颜料和紫色的有机颜料
着色颜料(含有率,每单位面积的含量)
样品A1:0.6质量%,0.13g/m2
样品A2:0.6质量%,0.25g/m2
样品A3:1.8质量%,0.38g/m2
样品A4:1.8质量%,0.75g/m2
样品A5:9.0质量%,1.88g/m2
样品A6:9.0质量%,3.77g/m2
光亮颜料(含有率):0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2”)
样品A1、A3、A5:20μm
样品A2、A4、A6:40μm
样品A1~A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红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红208,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紫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紫19。第一被覆层40中,红色和紫色的各有机颜料的混合比为“红色:紫色=0.55:0.63”。第二被覆层50中,红色和紫色的各有机颜料的混合比为“红色:紫色=0.55:0.63”。第一被覆层40中,作为光亮颜料使用的金属颜料(粒径(D90):33μm)为将薄片的铝用氧化铁(Fe2O3膜厚:30nm)被覆后的光亮颜料。
(B)样品B1~B6
样品B1~B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的各构成如以下那样。然而,样品B1~B6的第二被覆层50中,着色颜料的含有率和每单位面积的着色颜料的量与样品A1~A6为相同的设定(B1=A1、B2=A2、B3=A3、B4=A4、B5=A5、B6=A6)。样品B1~B6中,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的各合成树脂采用由相同的制造者得到的相同的合成树脂。
[第一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含有率,每单位面积的含量):红色的有机颜料,13质量%,4.12g/m2
光亮颜料(类别,含有率):金属颜料,16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1”):30μm
[第二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红色的有机颜料
光亮颜料(含有率):0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2”)
样品B1、B3、B5:20μm
样品B2、B4、B6:40μm
样品B1~B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红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红208。第一被覆层40中,作为光亮颜料使用的金属颜料(粒径(D50):14μm)为将薄片的铝用着色颜料(C.I.颜料红254)被覆后的光亮颜料。
(C)样品C1~C6
样品C1~C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的各构成如下。然而,样品C1~C6的第二被覆层50中,着色颜料的含有率和每单位面积的着色颜料的量与样品A1~A6为相同的设定(C1=A1、C2=A2、C3=A3、C4=A4、C5=A5、C6=A6)。样品C1~C6中,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的各合成树脂采用由相同的制造者得到的相同的合成树脂。
[第一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含有率,每单位面积的含量):绿色的有机颜料,13质量%,4.12g/m2
光亮颜料(类别,含有率):金属颜料,16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1”):30μm
[第二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绿色的有机颜料
光亮颜料(含有率):0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2”)
样品C1、C3、C5:20μm
样品C2、C4、C6:40μm
样品C1~C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绿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绿7。第一被覆层40中,作为光亮颜料使用的金属颜料(粒径(D50):14μm)为将薄片的铝用着色颜料(C.I.颜料绿7)被覆后的光亮颜料。
(D)样品D1~D6
样品D1~D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的各构成如下。样品D1~D6中,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的各合成树脂采用由相同的制造者得到的相同的合成树脂。
[第一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含有率,每单位面积的含量):蓝色的有机颜料,13质量%,4.12g/m2
光亮颜料(类别,含有率):金属颜料,16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1”):30μm
[第二被覆层]
合成树脂:聚氨酯
着色颜料(类别):蓝色的有机颜料
着色颜料(含有率,每单位面积的含量)
样品D1:0.6质量%,0.44g/m2
样品D2:0.6质量%,0.89g/m2
样品D3:1.8质量%,1.33g/m2
样品D4:1.8质量%,2.66g/m2
样品D5:9.0质量%,6.65g/m2
样品D6:9.0质量%,13.29g/m2
光亮颜料(含有率):0质量%
厚度(参照图1的“厚度T2”)
样品D1、D3、D5:20μm
样品D2、D4、D6:40μm
样品D1~D6的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中,作为着色颜料使用的蓝色的有机颜料为C.I.颜料蓝29。第一被覆层40中,作为光亮颜料使用的金属颜料(粒径(D50):14μm)为将薄片的铝用着色颜料(C.I.颜料蓝15:1)被覆后的光亮颜料。
(1-3)测定方法
对于样品A1~A6、B1~B6、C1~C6、D1~D6,测定表面的颜色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a值和b值(参照图2)。测定对象设为阴影和高光。然而,阴影中,测定L值,省略a值和b值的各测定。高光中,测定L值、a值和b值。阴影和高光的各角度与实验2同样,分别设定为图2所示的状态。对于测定用的系统和光源,也设为与实验2同样。然后,求出ΔL值。ΔL值被称为明度差。ΔL值为通过测定得到的高光的L值与阴影的L值之差。实验3中,ΔL值为从高光的L值减去阴影的L值之后的值(ΔL值=L值(高光)-L值(阴影))。基于高光的a值和b值,由上述式1求出高光的C值。
(1-4)感官评价
对于样品A1~A6、B1~B6、C1~C6、D1~D6,按照如下评价基准,对于表面的颜色的深度进行了感官评价。在该评价基准中,评价值越大,则颜色的深度越优异。
[评价基准]
5:强烈地感受到颜色的深度
4:特别地感受到颜色的深度
3:感受到颜色的深度
2:稍微感受到颜色的深度
1:完全感受不到颜色的深度
(2)实验结果
对于将样品A1~A6作为对象的实验结果,参照表3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中,“最高”是指在样品A1~A6中的最高,“最低”是指在样品A1~A6中的最低。在阴影的L值中,样品A1显示出最高的21.3,样品A6显示出最低的18.6。高光的L值中,样品A1显示出最高的56.9,样品A6显示出最低的23.9。ΔL值中,样品A1显示出最高的35.6,样品A6显示出最低的5.3。高光的a值中,样品A2显示出最高的77.0,样品A6显示出最低的50.0。高光的b值中,样品A1显示出最高的65.4,样品A6显示出最低的28.4。高光的C值中,样品A2显示出最高的99.9,样品A6显示出最低的57.5。样品A1~A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橙色的装饰材料,但在样品A1~A6中,表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橙色。感官评价中,样品A1、A2为最高的评价“4”,样品A3、A4为评价“3”,样品A5为评价“2”,样品A6为最低的评价“1”。
[表3]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191
对于将样品B1~B6作为对象的实验结果,参照表4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最高”是指在样品B1~B6中的最高,“最低”是指在样品B1~B6中的最低。阴影的L值中,样品B3显示出最高的29.9,样品B2显示出最低的26.9。高光的L值中,样品B1显示出最高的83.8,样品B6显示出最低的40.7。ΔL值中,样品B1显示出最高的56.4,样品B6显示出最低的12.7。高光的a值中,样品B3显示出最高的102.3,样品B6显示出最低的69.9。高光的b值中,样品B5显示出最高的66.2,样品B1显示出最低的25.2。高光的C值中,样品B4显示出最高的118.0,样品B6显示出最低的80.3。样品B1~B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红色的装饰材料,但在样品B1~B6中,表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红色。感官评价中,样品B1、B2为最高的评价“5”,样品B3、B4为评价“4”,样品B5为评价“3”,样品B6为最低的评价“2”。
[表4]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192
对于将样品C1~C6作为对象的实验结果,参照表5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最高”是指样品C1~C6中的最高,“最低”是指样品C1~C6中的最低。阴影的L值中,样品C1显示出最高的29.8,样品C6显示出最低的17.7。高光的L值中,样品C1显示出最高的124.1,样品C6显示出最低的59.2。ΔL值中,样品C1显示出最高的94.3,样品C6显示出最低的41.5。高光的a值中,样品C1显示出最高的-110.4,样品C3显示出最低的-149.8。高光的b值中,样品C3显示出最高的30.2,样品C1显示出最低的9.9。高光的C值中,样品C3显示出最高的152.8,样品C1显示出最低的110.8。样品C1~C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绿色的装饰材料,但在样品C1~C6中,表面分别表现为不同的绿色。感官评价中,除了样品C6以外的样品C1~C5为最高的评价“5”。然而,即使是样品C6,评价也为“4”。
[表5]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201
对于将样品D1~D6作为对象的实验结果,参照表6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最高”是指样品D1~D6中的最高,“最低”是指样品D1~D6中的最低。阴影的L值中,样品D1显示出最高的24.5,样品D6显示出最低的14.4。高光的L值中,样品D1显示出最高的92.2,样品D6显示出最低的52.5。ΔL值中,样品D1显示出最高的67.7,样品D6显示出最低的38.1。高光的a值中,样品D6显示出最高的31.7,样品D1显示出最低的-34.3。高光的b值中,样品D2显示出最高的-86.7,样品D5显示出最低的-101.9。高光的C值中,样品D6显示出最高的105.5,样品D3显示出最低的90.8。样品D1~D6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蓝色的装饰材料,但在样品D1~D6中,表面分别表现为不同的蓝色。感官评价中,除了样品D5、D6以外的样品D1~D4为最高的评价“5”。然而,即使样品D5、D6,评价也为“4”。
[表6]
Figure BDA0002291900070000211
<总结>
发明人由实验1~3获得了以下那样的认识。
(1)通过在第二被覆层50中,添加每单位体积比第一被覆层40少的量的着色颜料,从而能够使彩度发生变化。
(2)如样品2~5那样,即使是用无色透明的第三被覆层60将第一被覆层40被覆后的装饰材料,以表面的颜色的变更作为目的,能够采用使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的含有率增减这样的方法。然而,在这样的方法中,即使使第一被覆层40中的着色颜料增加,高光中,以规定的含有率为界限,a值和C值减少(参照表2的“样品2~5”),有时不能实现所期望的红色和彩度的颜色(参照图3的“样品2”)。与此相对,通过用含有着色颜料0.6质量%的第二被覆层50来被覆第一被覆层40,从而能够实现高a值和C值(参照表2的“样品1”)。即,根据与装饰材料10对应的样品1,能够使表面的红色增加的同时,使表面成为高彩度(参照图3的“样品1”)。
(3)颜色的深度与ΔL值具有相关性。即,不论装饰材料10的表面的颜色如何,在ΔL值高的情况下,具有颜色的深度增加的倾向,在ΔL值低的情况下,具有颜色的深度降低的倾向(参照表3~表6)。在上述感官评价中,评价“2”的样品A5中,ΔL值为13.0(参照表3),评价“2”的样品B6中,ΔL值为12.7(参照表4)。在上述感官评价中,评价“1”的样品A6中,ΔL值为5.3(参照表3)。与此相对,在上述感官评价中,评价“3”的样品A3、A4、B5中(参照表3和表4),ΔL值最低的样品A4中,ΔL值为20.2。因此,ΔL值优选为20以上为好。由此,能够使装饰材料10的表面的颜色的深度成为上述的评价基准的评价“3”以上。此外,ΔL值更优选为30以上为好。由此,能够使装饰材料10的表面的颜色的深度成为上述评价基准的评价“4”以上。进一步,ΔL值更优选为50以上为好。由此,能够使装饰材料10的表面的颜色的深度成为上述评价基准的评价“5”。即使为相同的装饰材料10,例如,表面的颜色也根据观察的角度而发生变化。能够对于装饰材料10赋予随角异色性。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1)装饰材料10包含基材30、第一被覆层40以及第二被覆层50(参照图1)。第一被覆层40层叠于基材30上,将基材30进行被覆。第一被覆层40为不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第二被覆层50层叠于第一被覆层40上,将第一被覆层40进行被覆。第二被覆层50为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第一被覆层40包含第一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第二被覆层50包含第二着色颜料,而不含光亮颜料。第一着色颜料和第二着色颜料不具有光泽,光亮颜料具有光泽。装饰材料10中,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的第二量比第一被覆层40每单位体积所包含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一量少。装饰材料10中,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面积所包含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比第一被覆层40每单位面积所包含的第一着色颜料的第三量少。
因此,即使第一被覆层40的颜色相同,通过变更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体积的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二量(第二着色颜料的含有率),或变更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面积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也能够使作为装饰材料10整体的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此外,即使第一被覆层40的颜色相同,通过变更第二被覆层50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材质,也能够使作为装饰材料10整体的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能够使装饰材料10的表面成为高彩度。通过将第一被覆层40用第二被覆层50进行被覆,使ΔL值为20以上,从而能够使装饰材料10的表面的颜色带有深度。可以获得能够使表面的颜色的变化丰富化的装饰材料10。
(2)第二被覆层50中,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设定得高于第一被覆层40的L值。因此,从层叠方向的第一侧(参照图1)观察装饰材料10的表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有色透明的第二被覆层50来辨别第一被覆层40。能够利用装饰材料10来提高深度感。
<变形例>
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如下。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中的若干的构成也可以适当组合来采用。以下,与上述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方面的说明适当省略。
(1)装饰材料10包含粘接层20。粘接层20可以省略。第一被覆层40层叠于基材30上,直接粘着于基材30。装饰材料10可以进一步包含其它被覆层。然而,装饰材料10中,第一被覆层40和第二被覆层50优选以相邻的状态进行层叠。例如,可以在装饰材料10上设置与上述第三被覆层60同样的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被覆层。该被覆层层叠于第二被覆层50上,将第二被覆层50进行被覆。
(2)第二被覆层50不含光亮颜料。因此,第二被覆层50与包含光亮颜料的第一被覆层40不同,不具有由光亮颜料带来的光亮感。装饰材料中,由于对于第二被覆层也赋予光亮感,因此可以在第二被覆层中包含具有光泽的光亮颜料。在该情况下,第二被覆层成为包含第二着色颜料和光亮颜料的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在该说明中,将第一被覆层40的上述光亮颜料称为“第一光亮颜料”,将第二被覆层的光亮颜料称为“第二光亮颜料”。第二光亮颜料可以为与第一光亮颜料相同的光亮颜料和不同的光亮颜料的任一者。上述不同的光亮颜料中,例如,包含材质上相同但材质以外的方面不同的光亮颜料,或者材质上不同但材质以外的方面相同的光亮颜料。作为上述材质以外的方面,可例示粉末状、片状或箔状等那样的光亮颜料的形状、或形成于光亮颜料的表面的被覆膜的膜厚。
在第一被覆层40中,将每单位体积的第一光亮颜料的含量(第一光亮颜料的含有率)或每单位面积的第一光亮颜料的含量设为第五量的情况下,第二被覆层中,可以使每单位体积的第二光亮颜料的含量(第二光亮颜料的含有率)或每单位面积的第二光亮颜料的含量为比第五量少的第六量。第二被覆层中,每单位体积或每单位面积的第二光亮颜料的第六量考虑各条件来适当设定。此外,第二被覆层中,每单位体积的第二着色颜料和第二光亮颜料的合计含量可以比上述第一量少,或者每单位面积的第二着色颜料和第二光亮颜料的合计含量可以比上述第三量少。
(3)发明人在开发装饰材料10时,进行了包含上述实验1~3的各种研究。发明人基于通过这些研究而获得的结果,明确了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面积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的范围。作为第四量的明确化的对象的颜色采用Lab表色系中的a值和b值处于以下的范围的红色系、绿色系和蓝色系。红色系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红色。绿色系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绿色。蓝色系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蓝色。通过该实验而获得的结果如以下那样。
[第四量的范围]
红色系(a值≥20,b值≥10):0.1~0.75g/m2
绿色系(a值≤-20,-10≤b值≤30):0.1~3.77g/m2
蓝色系(b值≤-30):0.1~13.29g/m2
发明人从颜色的深度和彩度的观点考虑,认为在上述红色系、绿色系和蓝色系的各色系中,作为第四量的范围,优选为上述范围。
此外,发明人在Lab表色系中的a值和b值处于以下范围的黄色系中,作为第二被覆层50每单位面积中的第二着色颜料的第四量的范围,获得了0.1~0.84g/m2这样的结果。黄色系是理解为乍一看的印象为黄色。上述范围为“-30≤a值≤10”和“b值≥30”。发明人从颜色的深度和彩度的观点考虑,认为在上述黄色系中,作为第四量的范围,优选为上述范围。
符号的说明
10装饰材料,20粘接层,30基材,40第一被覆层
50第二被覆层,60第三被覆层,S虚拟直线
T1、T2厚度。

Claims (8)

1.一种装饰材料,其为运输设备的内装品用纤维质的片材,包含:
基材;
层叠于所述基材上,将所述基材进行被覆的不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被覆层;
层叠于所述第一被覆层上,将所述第一被覆层进行被覆的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被覆层;以及
在所述基材、所述第一被覆层和所述第二被覆层层叠的层叠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基材与所述第一被覆层之间,将所述基材和与第二被覆层成为一体的第一被覆层进行接合的粘接层,
所述基材为包含纤维的纤维质的具有片状的形状的基材,所述第一被覆层包含:
不具有光泽的第一着色颜料、以及
具有光泽的光亮颜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包含不具有光泽的第二着色颜料,
所述第一着色颜料与所述第二着色颜料为相同的着色颜料,
在所述第二被覆层中,将与以垂直于所述装饰材料的表面的虚拟直线为基准的入射角为45°的光被所述装饰材料的表面反射的以所述虚拟直线为基准的反射角为45°的正反射光相比、向所述虚拟直线一侧偏15°反射的光作为对象的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和将与所述正反射光相比向所述虚拟直线一侧偏45°反射的光作为对象的所述L值之差被设定为2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材料,
所述第一被覆层每单位体积包含第一量的所述第一着色颜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每单位体积包含与所述第一量相比少的第二量的所述第二着色颜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材料,
所述第一被覆层每单位面积包含第三量的所述第一着色颜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每单位面积包含与所述第三量相比少的第四量的所述第二着色颜料。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材料,所述第二被覆层不含所述光亮颜料。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材料,
所述第一被覆层包含第一光亮颜料作为所述光亮颜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包含具有光泽的第二光亮颜料。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材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中,将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被覆层的所述L值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饰材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中,将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被覆层的所述L值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饰材料,
所述第二被覆层中,将JIS Z 8781-4的Lab表色系中的L值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被覆层的所述L值高。
CN201880035205.XA 2017-06-27 2018-06-21 装饰材料 Active CN1107092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4849 2017-06-27
JP2017-124849 2017-06-27
PCT/JP2018/023710 WO2019004063A1 (ja) 2017-06-27 2018-06-21 化粧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09240A CN110709240A (zh) 2020-01-17
CN110709240B true CN110709240B (zh) 2022-09-13

Family

ID=64741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5205.XA Active CN110709240B (zh) 2017-06-27 2018-06-21 装饰材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5063B2 (zh)
EP (1) EP3647052B1 (zh)
JP (1) JP6731551B2 (zh)
CN (1) CN110709240B (zh)
WO (1) WO20190040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99402B1 (ko) * 2021-08-25 2023-11-07 주식회사 피엔씨코리아 내구성을 개선한 데코시트 보호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88931A2 (en) * 1989-03-22 1990-09-26 BASF Corporation Coating system with metallic basecoat exhibiting dichromatic hue shift effects
JP2012232236A (ja) * 2011-04-28 2012-11-29 Kansai Paint Co Ltd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2649A (en) * 1991-07-04 1994-10-04 The Pilot Ink Co., Ltd. Thermochromic laminate member, and composition and sheet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H08192502A (ja) 1995-01-18 1996-07-30 Toyo Cloth Kk カラーフロップ性塩ビシートおよび塩ビレザー
JP4368124B2 (ja) 2003-03-27 2009-11-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
JP4557182B2 (ja) * 2004-11-29 2010-10-06 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金属調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品
CN101415784B (zh) * 2006-04-07 2012-02-08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光辉性颜料及其制备方法、含有该光辉性颜料的化妆料、涂料、油墨或树脂组合物
JP5286886B2 (ja) 2008-03-31 2013-09-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及び化粧シートを用いた床材
JP5567297B2 (ja) 2009-07-14 2014-08-06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塗膜形成方法
JP5871502B2 (ja) 2011-07-25 2016-03-01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光輝性天然皮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88931A2 (en) * 1989-03-22 1990-09-26 BASF Corporation Coating system with metallic basecoat exhibiting dichromatic hue shift effects
JP2012232236A (ja) * 2011-04-28 2012-11-29 Kansai Paint Co Ltd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04063A1 (ja) 2020-04-09
EP3647052A1 (en) 2020-05-06
JP6731551B2 (ja) 2020-07-29
WO2019004063A1 (ja) 2019-01-03
US11225063B2 (en) 2022-01-18
EP3647052A4 (en) 2021-03-31
EP3647052B1 (en) 2023-07-26
US20200130337A1 (en) 2020-04-30
CN110709240A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69796B1 (en) Opalescent coating
EP1810757B1 (en) Method of forming multi-layered patterned coating film
EP0256195A1 (en) Primer produced opalescent coating
EP0388932A2 (en) Coating system exhibiting color travel and opalescent color effects
CN104540602A (zh) 叠层涂膜及涂装物
US11952499B2 (en) Layer sequence with colour flop effect including platelet-shaped effect pigments
JP3430094B2 (ja) 塗装構造
JP2010209167A (ja) 塗料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塗膜形成方法及び塗膜
CN110709240B (zh) 装饰材料
CN109475899A (zh) 糖果色漆料和修补方法
JP3776242B2 (ja) 有色雲母チタン系顔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塗装体
CN109070546B (zh) 预涂金属板
CN105408436B (zh) 车辆内板部涂膜
JP6688784B2 (ja) シボ面を有するエラストマースキン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13573820B (zh) 多层涂膜及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JPH0655928B2 (ja) 着色裏印刷されたパ−ル調接着シ−ト
CN109297911A (zh) 用于匹配涂层的粗糙外观的系统
CN108047832A (zh) 一种装饰膜
JP2011137185A (ja) 塗膜の色の変化方法
JPH07292294A (ja) カラーフリップフロップ性メタリック塗料
JP2001316609A (ja) 多色性粉体及び多色性塗装体
JP2011207195A (ja) 塗装物
WO2002030682A2 (en) Objects made of plastic material with opaque finish and a method of obtaining them
JP2000336284A (ja) Ti−Co−Al系複合酸化物被覆雲母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塗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