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2163A - 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2163A
CN110692163A CN201880036209.XA CN201880036209A CN110692163A CN 110692163 A CN110692163 A CN 110692163A CN 201880036209 A CN201880036209 A CN 201880036209A CN 110692163 A CN110692163 A CN 110692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heat
vehicle
heat exchanger
ex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62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见康光
义则毅
三浦功嗣
竹内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92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21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eversible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e.g. NTC, PTC or bimet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cells, e.g. by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2Closed pipes transferring heat by thermal conductivity or phase transition, e.g. heat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7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electr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01M10/6572Peltier elements or thermoelectr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电池调温装置(1)利用由设置于车辆(3)的外部的部热源供给装置(80)供给的热量对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节。电池调温装置(1)具备电池用热交换器(10)、配管(21、22)以及连接热交换器(30)。电池用热交换器(10)使电池(2)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配管(21、22)连接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并且供热介质流动。连接热交换器(30)具有车载热接触面(35),该车载热接触面能够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直接接触,或与该外部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该连接热交换器(30)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传递的热量对通过配管(21)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Description

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7年8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61261号,并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所记载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以及一种对车辆所搭载的二次电池(以下称作“电池”)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对该电池调温装置供给冷热或温热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以下称作“车辆”)中,为了缩短车辆所搭载的电池的充电时间,对使急速充电时向电池流动的电流值增加进行了研究。在该情况下,急速充电时向电池流动的电流值比使用电动机的车辆行驶时向电池流动的电流值大。具体而言,急速充电时的输出功率是150kW或150kW以上。这里,电池的发热量Q、向电池流动的电流值I和电池的内部电阻值R的关系用Q=I2×R表示。即,电池的发热量与电流值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加。因此,进行急速充电的情况下,要求对电池进行充分的冷却。利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使用的制冷循环产生的冷热对电池进行冷却的情况下,能够应对充电时的输出功率为4kW左右的电池发热,但不能够应对4kW以上的输出功率的电池发热。在增大车辆所搭载的电池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来应对急速充电的时候的电池发热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如下的问题。例如,随着电池冷却装置的大型化,确保车辆搭载空间变得困难。随着电池冷却装置的重量增加车辆重量也增加,会使用电动机的车辆的可行驶距离变短。或者,存在电池冷却装置需要的成本增加等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车辆搭载的电池充电时,从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充电装置向设置于车辆内的液体回路供给热介质,利用该热介质的冷热对电池进行冷却的技术。具体而言,该技术是在车辆搭载的电池充电时,将在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充电装置所设有的热介质供给用的插头插入车辆的热介质导入部,将由该充电装置冷却的热介质供给到设置于车辆的液体回路。此外,在该技术中,在由充电装置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液体回路和与第一液体回路不同的设置于车辆的第二液体回路之间,热介质彼此进行热交换。并且,通过在第二液体回路循环的热介质对电池进行冷却。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能够不增大车辆搭载的电池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地对电池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677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需要进行如下操作:在车辆搭载的电池开始充电时,将设置于充电装置的热介质供给用的插头插入车辆的热介质导入部的操作;以及在充电完成时,将该插头从车辆的热介质导入部取出的操作。因此,有可能从热介质供给用的插头与车辆的热介质导入部的连接位置向设置于车辆的液体回路混入异物。若该异物导致设置于车辆的液体回路阻塞,则会产生液体回路的故障这样的问题。另外,若从热介质供给用的插头与车辆的热介质导入部之间泄漏热介质或产生热介质的液体滴流,则会有车辆、充电操作者或充电场所等被热介质污染这样的问题。假设在热介质使用了可燃性的液体的情况下,有引发火灾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由外部热源供给装置通过热接触而供给的热量而能够对电池的温度进行调整的电池调温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向该电池调温装置供给冷热或温热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一种电池调温装置,利用由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供给的热量对车辆所搭载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节,该电池调温装置具备:
电池用热交换器,该电池用热交换器使电池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配管,该配管连接于电池用热交换器,并且供热介质流动;以及
连接热交换器,该连接热交换器具有车载热接触面,该车载热接触面能够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直接接触,或与该外部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间接地热接触,该连接热交换器通过从外部热接触面经由车载热接触面传递的热量对通过配管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由此,通过外部热接触面与车载热接触面的热接触而在连接热交换器被冷却或加热的热介质经过配管向电池用热交换器流动。电池用热交换器能够通过使该热介质与电池进行热交换而对电池进行冷却或预热。因此,该电池调温装置由于不是像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那样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向电池调温装置的热介质的回路流入热介质,从而能够防止电池调温装置的热介质的回路内混入异物等。另外,由于外部热接触面与车载热接触面之间不会发生热介质泄漏、液体滴流,从而能够防止车辆、充电操作者或充电场所等被热介质污染。并且,电池调温装置利用由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供给的热量对车辆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增加电池的冷却能力,而不会增加电池调温装置的重量以及体积。因此,该电池调温装置能够在防止回路的故障的同时,清洁、安全,并且以大能力对电池的温度进行调整。
另外,根据另外的观点,
外部热源供给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外部,具备:
泵,该泵使热介质在热介质回路循环;
热源部,该热源部对在热介质回路中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保温箱,该保温箱将在热源部被冷却或加热后的热介质贮存为规定的温度状态;以及
外部连接热交换器,该外部连接热交换器具有外部热接触面,该外部热接触面能够与设置于车辆的车载热接触面直接接触,或与该车载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间接地接触,该外部连接热交换器能够将由在热介质回路流动的热介质供给的热量从外部热接触面向车载热接触面传递。
由此,外部热源供给装置通过将达到规定的温度状态的热介质贮存在保温箱,从而能够应对急速充电的时候等为了电池的温度调整而在短时间内需要大能力的情况。
此外,标注于各结构要素等的带括号的参考符号是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记载于后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个例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的车辆和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图。
图5是搭载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的车辆和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图。
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和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图。
图9是搭载了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的车辆和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电池控制装置和充电控制装置所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以下只称作“车辆3”)。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对车辆3所搭载的二次电池(以下称作“电池2”)进行冷却或预热,而对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节。
首先,对电池调温装置1当作冷却对象以及预热对象的电池2进行说明。设置于车辆3的大型的电池2作为存储了多个由多个电池单元组合的电池组件的电池组(即蓄电装置),搭载于车辆3的座位下或后备箱的下方等。电池2中存储的电力经由逆变器等被向车辆行驶用电动机供给。该电池2是能够通过由设置于车辆3的外部的充电装置70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结构。此外,充电装置70可以是能够进行输出功率为150kW或150kW以上的急速充电的急速充电装置,或者,也可以是输出功率在150kW以下的充电装置。
在车辆行驶中等的放电时以及充电的时候,或在电力由设置于车辆3的外部的充电装置70供给的充电的时候,电池2会自己发热。电池2变成高温时,不仅不能充分地发挥机能,还会引起劣化和破损,因此需要用于将电池2维持在一定温度以下的冷却装置。另一方面,电池2处于低温状态时,电池2的内部电阻会变大,从而不能够进行充电。因此,需要用于在低温环境下开始充电时对低温状态的电池2进行预热的预热装置。
并且,虽然电池2构成为含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组件,但是如果各电池单元的温度存在波动,则会导致电池单元的劣化产生偏差,从而使电池2的蓄电性能降低。这是因为,根据劣化最严重的电池单元的特性来决定蓄电装置的输出输出特性。因此,为了使电池2长时间发挥期待的性能,使多个电池单元相互间的温度波动减少的温度均衡化就变得重要。
另外,一般来说,作为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其他的冷却装置,有采用通过鼓风机来送风的方式。但是,由于鼓风机只对车室内的空气进行送风,因而冷却能力低。另外,由于通过鼓风机进行送风且用空气的显热对电池2进行冷却,因此在空气流的上游和下游之间温度差变大,从而不能够对多个电池单元彼此的温度波动进行充分的抑制。从这样的背景来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采用通过热介质的自然循环对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整的热虹吸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是能够利用由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供给的冷热或温热对搭载于车辆3的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装置,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设置于在车辆3的外部设置的充电装置70。
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70具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和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具备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充电线92以及充电用连接器93等。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所具备的充电用连接器93能够插入设置于车辆3的充电口4。在该状态下,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经由充电线92、充电用连接器93、充电口4以及车辆内部的配线5等,向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供给电力。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对电池2供给电力时,电池2被充电。
另一方面,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具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主体81、外部配管82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等。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与设置于车辆3的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能够经由热传导部件6而间接地热接触。在该状态,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主体81经由外部配管82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冷热或温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对电池调温装置1供给冷热或温热时,电池调温装置1利用该热量对电池2进行冷却或预热。此外,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也可与充电装置70分体设置。
接着,对电池调温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电池调温装置1具备电池用热交换器10、配管21、22、连接热交换器30以及车载热源部40。电池调温装置1构成供热介质进行循环的热虹吸回路。该热介质中,例如使用了HFO-1234yf或HFC-134a等氟利昂系列的工作流体。
电池用热交换器10具有上集管箱11、下集管箱12以及将该上集管箱11和下集管箱12连通的多个管13。电池用热交换器10所具有的多个管13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此外,本说明书中,“沿着重力方向”除了指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状态之外,还包括相对于重力方向倾斜30°左右的状态。在热虹吸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的液面FL1位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管13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电池用热交换器10相对于电池2,通过未图示的粘着性的散热片等粘接。因此,电池用热交换器10能够使电池2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连接热交换器30也具有上集管箱31、下集管箱32以及将上集管箱31和下集管箱32连通的多个管33。连接热交换器30所具有的多个管33也以沿着重力方向的方式延伸。在热虹吸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的液面FL2位于连接热交换器30的管33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连接热交换器30在能够向车外露出的位置具有车载热接触面35。车载热接触面35形成为沿着重力方向。在图3中,为了将车载热接触面35的范围表示得容易分辨,虽然不是截面,但对车载热接触面35标示阴影线。此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位于车载热接触面35的外侧的车辆外壁设置有未图示的罩,通过打开该罩,车载热接触面35向车外露出。
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的外部热接触面84能够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经由散热片等热传导部件6与车载热接触面35间接地热接触。此外,在车载热接触面35与外部热接触面84热接触的状态下,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相对于车辆3或连接热交换器30通过未图示的夹具装置等被固定。连接热交换器30构成为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传递的冷热或温热来对在连接热交换器30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配管21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连接热交换器30连接,并使热介质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连接热交换器30之间循环。另外,配管22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车载热源部40连接,并使热介质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车载热源部40之间循环。在以下的说明中,把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连接热交换器30连接的配管21称作第一配管21。另外,把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车载热源部40连接的配管22称作第二配管22。
第一配管21具有第一液体通路211以及第一气体通路212。第一液体通路211将设置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下集管箱12的流入流出口121和设置于连接热交换器30的下集管箱32的流入流出口321连接。即,第一液体通路211将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FL1下侧的流入流出口121和在连接热交换器30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FL2下侧的流入流出口321连接。第一气体通路212将设置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上集管箱11的流入流出口111和设置于连接热交换器30的上集管箱31的流入流出口311连接。即,第一气体通路212将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FL1上侧的流入流出口111和在连接热交换器30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FL2上侧的流入流出口311连接。由此,电池用热交换器10、连接热交换器30、第一液体通路211以及第一气体通路212构成供热介质循环的第一热虹吸回路100。
车载热源部40包含一个或多个散热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车载热源部40包含空气散热器41和连接于制冷循环50的蒸发器51的制冷剂散热器42。空气散热器41是如下那样的热交换器:通过使在空气散热器41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和通过空气散热器41的外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在空气散热器41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的热量向外气散热。另外,制冷剂散热器42是如下那样的热交换器:通过使在制冷剂散热器42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和在制冷循环50内循环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在制冷剂散热器42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的热量向在制冷循环50中循环的制冷剂散热。此外,空气散热器41和制冷剂散热器42能够根据电池2的发热状态或车辆3的行驶状态等而分开使用。另外,对于车载热源部40,也可以代替空气散热器41或制冷剂散热器42而使用使在未图示的液体回路中流动的冷却水等液体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液冷散热器。另外,车载热源部40也可由珀尔帖元件构成。
第二配管22具有第二液体通路221以及第二气体通路222。第二液体通路221将设置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下集管箱12的流入流出口122、设置于空气散热器41的下侧的流入流出口411和设置于制冷剂散热器42的下侧的流入流出口421连接。第二气体通路222将设置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上集管箱11的流入流出口112、设置于空气散热器41的上侧的流入流出口412和设置于制冷剂散热器42的上侧的流入流出口422连接。由此,电池用热交换器10、空气散热器41、制冷剂散热器42、第二液体通路221以及第二气体通路222也构成供热介质循环的第二热虹吸回路200。此外,第一热虹吸回路100和第二热虹吸回路200连通,并供相同的热介质循环。
接着,参照图2对电池调温装置1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的热介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中,用虚线的箭头表示气体的热介质的动作,用实现的箭头表示液体的热介质的动作。此外,图2所示的热介质的动作是指在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所具备的充电用连接器93插入设置于车辆3的充电口4的状态下对电池2进行充电时的动作。另外,该热介质的动作是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的状态下的动作。在该状态下,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从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冷热。
电池2发热时,该热量被电池用热交换器10内的热介质吸热,热介质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内侧蒸发。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成为气体的热介质的一部分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通过第一气体通路212而流入连接热交换器30。另外,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成为气体的热介质的另一部分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通过第二气体通路222而流入空气散热器41和制冷剂散热器42。即,从电池被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内侧的热介质吸热的热量通过该热介质被输送到连接热交换器30、空气散热器41和制冷剂散热器42。
像上述那样,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和连接热交换器30所具有的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因此,冷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向连接热交换器30的热介质供给。由此,连接热交换器30的热介质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向外部热接触面84散热而冷凝。在连接热交换器30成为液体的热介质在第一液体通路211流动,并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
另一方面,流动到空气散热器41的热介质向外气散热而冷凝。另外,流动到制冷剂散热器42的热介质向在制冷循环50流动的制冷剂散热而冷凝。分别在空气散热器41和制冷剂散热器42成为液体的热介质在第二液体通路221流下,并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
像这样,电池2产生的热量通过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蒸发的热介质被向连接热交换器30、空气散热器41以及制冷剂散热器42输送,在各个设备中向外部热接触面84、外气、或者在制冷循环50流动的制冷剂散热。由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对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进行冷却。
接着,参照图4对在低温环境下开始充电时,电池调温装置1对低温状态的电池2进行预热时的热介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4中,也用虚线的箭头表示气体的热介质的动作,用实线的箭头表示液体的热介质的动作。此外,图4所示热介质的动作是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的状态下的动作。
在低温环境下开始充电时,温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被向连接热交换器30所具有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由此,在连接热交换器30流动的热介质从载热接触面35以及外部热接触面84吸热,并且热介质在连接热交换器30内蒸发。在连接热交换器30成为气体的热介质从连接热交换器30通过第一气体通路212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气体的热介质向电池2散热而冷凝。由此,电池2被预热。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变成液体的热介质在第一液体通路211流动,并流入连接热交换器30。
像这样,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的外部热接触面84被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的温热通过在连接热交换器30蒸发的热介质被向电池用热交换器10输送,而传递到电池2。由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对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进行预热。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发挥了如下的作用效果。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池调温装置1所具备的连接热交换器30具有车载热接触面35,该车载热接触面35能够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该连接热交换器30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传递的热量对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由此,通过外部热接触面84和车载热接触面35的热接触被冷却或加热的热介质通过第一配管21向电池用热交换器10流动。电池用热交换器10通过使该热介质和电池2进行热交换,而能够对电池2进行冷却或预热。因此,该电池调温装置1不像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那样热介质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向电池调温装置1流入,从而能够防止电池调温装置1的热介质的回路内混入异物等。另外,外部热接触面84和车载热接触面35之间不会发生热介质的泄漏或液体滴流,从而能够防止车辆3、充电操作者或充电场所等被热介质污染。并且,电池调温装置1利用从设置于车辆3的外部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供给的热量对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不增加电池调温装置1的重量以及体积,而增加电池2的冷却能力。因此,该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在防止回路的故障的同时,清潔、安全、并且以大能力对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整。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池调温装置1所具备的电池用热交换器10、第一配管21和连接热交换器30构成第一热虹吸回路100。在第一热虹吸回路100循环的热介质的液面FL1、FL2位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并且位于连接热交换器30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由此,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内侧的流路中,热介质能够进行蒸发和冷凝的任一种。另外,在连接热交换器30的内侧的流路中,热介质能够进行蒸发和冷凝的任一种。因此,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向连接热交换器30传递的冷热或温热,对电池2进行冷却和预热这两方。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池调温装置1具备连接于制冷循环50的蒸发器51的制冷剂散热器42和空气散热器41来作为车载热源部40。由此,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根据对电池2进行充放电时的车辆的状态或电池的发热状态,分开使用将车载热源部40作为冷热供给源的电池冷却和将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作为冷热供给源的电池冷却。例如,在车辆3停车过程中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对电池2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电池2的发热量大时,能够将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和车载热源部40这双方作为冷热供给源进行电池冷却。另外,该情况下,电池2的发热量小,并且在车内有乘客乘车时,能够将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作为冷热供给源进行电池冷却,并将制冷循环50作为车室内空调装置的冷热供给源而利用。另一方面,在车辆行驶时电池2进行充放电的情况下,能够将车载热源部40作为冷热供给源来进行电池冷却。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连接热交换器30的配置,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也是,电池调温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热虹吸回路。该电池调温装置1所具备的连接热交换器30相比电池用热交换器10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在该情况下,在热虹吸回路循环的热介质的液面FL1位于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或者,热介质的液面FL1也可以位于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连接热交换器30连接的第一配管21的中途。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热接触面35也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于能够向车外露出的位置。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的外部热接触面84能够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与车载热接触面35经由散热片等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连接热交换器30能够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传递的冷热,对在连接热交换器30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
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电池2发热时,该热量被电池用热交换器10内的热介质吸收,热介质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蒸发。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变成气体的热介质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通过第一气体通路212流入连接热交换器30。在连接热交换器30流动的热介质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向外部热接触面84散热而冷凝。在连接热交换器30变成液体的热介质在第一液体通路211流动,并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向空气散热器41和制冷剂散热器42流动的热介质也向外气或是在制冷循环50流动的制冷剂散热而冷凝。在空气散热器41或制冷剂散热器42变成液体的热介质在第二液体通路221流动,并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也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对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进行冷却。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电池调温装置1包含供水或油等液体循环的液体回路。水或油等液体是在液体回路循环的热介质的一个例子。
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具备电池用热交换器10、第一配管21、连接热交换器30、第二配管22、车载热源部40等。在此之上,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还具备:设置于第一配管21的中途的第一泵25;设置于第二配管22的中途的第二泵26;以及阀27。此外,能够省略第一泵25和第二泵26中的任意一方。
电池用热交换器10、第一配管21、连接热交换器30以及第一泵25构成第一液体回路300。此外,第一配管21具有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连接热交换器30连接的第一去路通路213以及第一回路通路214。第一泵25驱动时,热介质在第一液体回路300循环。
电池用热交换器10、第二配管22、车载热源部40、第二泵26以及阀27构成第二液体回路400。此外,第二配管22具有将电池用热交换器10和连接热交换器30连接的第二去路通路223以及第二回路通路224。在阀27打开的状态下,第二泵26驱动时,热介质在第二液体回路400循环。此外,第一液体回路300和第二液体回路400连通,供相同的热介质循环。
在图6中,用箭头表示电池调温装置1对电池2进行冷却时的热介质的动作。即,图6所示热介质的动作是在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所具备的充电用连接器93插入设置于车辆3的充电口4的状态下,对电池2进行充电时的动作。另外,该热介质的动作是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与车载热接触面35间接地热接触的状态下,冷热从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被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时的动作。
电池2发热时,该热量被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内侧流动的热介质吸收。第一泵25驱动时,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被加热的热介质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通过第一回路通路214流入连接热交换器30。另外,阀27打开,并且第二泵26驱动时,在电池用热交换器10被加热的热介质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通过第二回路通路224流入空气散热器41和液冷散热器43。
像上述那样,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和连接热交换器30所具有的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因此,冷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被向在连接热交换器30流动的热介质供给。因此,在连接热交换器30流动的热介质经由车载热接触面35向外部热接触面84散热。在连接热交换器30被冷却的热介质在第一去路通路213流动,并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
另一方面,流动到空气散热器41的热介质向外气散热。另外,流动到液冷散热器43的热介质向在制冷循环50流动的制冷剂散热。分别在空气散热器41和液冷散热器43被冷却的热介质从第二去路通路223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
像这样,电池2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介质从电池用热交换器10被向连接热交换器30、空气散热器41以及液冷散热器43输送,在各个设备向外部热接触面84、外气、或者在制冷循环50流动的制冷剂散热。由此,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对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进行冷却。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在低温环境下开始充电时,电池调温装置1对低温状态的电池2进行预热时的热介质的动作,省略了箭头图示。在低温环境下开始充电时,温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的外部热接触面84被向连接热交换器30所具有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由此,在连接热交换器30流动的热介质从车载热接触面35以及外部热接触面84吸热,从而热介质在连接热交换器30内被加热。通过第一泵25的驱动,在连接热交换器30被加热的热介质从连接热交换器30通过第一回路通路214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流入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热介质向电池2散热。由此,电池2被预热。
像这样,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的外部热接触面84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的温热通过在连接热交换器30被加热的热介质向电池用热交换器10输送,并传递到电池2。由此,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也能够对搭载于车辆3的电池2进行预热。
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通过使用了液体回路的简单的结构,并利用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供给的热量,对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整。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7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在外部热接触面84和车载热接触面35之间具备珀尔帖元件71。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外部热接触面84和车载热接触面35经由珀尔帖元件71进行热移动。第四实施方式的珀尔帖元件71设置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的外部热接触面84。该珀尔帖元件71从设置于充电装置70的珀尔帖用电源电路72通过配线73供给电力而驱动。
对使外部热接触面84、珀尔帖元件71和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的状态下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7中,用虚线的箭头表示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情况下的气体的热介质的动作,用实线的箭头表示液体的热介质的动作。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情况下,珀尔帖元件71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11为冷却面,珀尔帖元件71中的外部热接触面84侧的面712为散热面。由此,从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向连接热交换器30供给冷热时,通过珀尔帖元件71使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的外部热接触面84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能够对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更大的冷热。具体而言,成为:外部热接触面84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1中的外部热接触面84侧的面712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1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11的温度。
接着,对使外部热接触面84、珀尔帖元件71以及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的状态下对电池2进行预热的情况进行说明。对电池2进行预热的情况下,珀尔帖元件71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11为散热面,珀尔帖元件71中的外部热接触面84侧的面712为冷却面。由此,从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向连接热交换器30供给温热时,通过珀尔帖元件71使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的外部热接触面84的温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能够对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更大的温热。具体而言,成为:外部热接触面84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1中的外部热接触面84侧的面712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1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11的温度。
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通过珀尔帖元件71使由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向连接热交换器30供给的冷热或温热增加。因此,该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使电池2的温度调整能力提高。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作为将珀尔帖元件75设置于外部热接触面84的代替,将珀尔帖元件75设置于连接热交换器30的车载热接触面35。该珀尔帖元件75由从设置于车辆3的未图示的电源电路供给的电力驱动。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珀尔帖用液体回路730,该珀尔帖用液体回路对珀尔帖元件75中的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相反的一侧的面752进行冷却。该珀尔帖用液体回路730包含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泵77、配管78以及散热器79等。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设置于珀尔帖元件75中的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相反的一侧的面752。
泵77驱动时,液体介质在珀尔帖用液体回路730循环。在珀尔帖用液体回路730循环的液体介质通过在散热器79向空气散热而被冷却。从散热器79经由配管78流入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的液体介质与珀尔帖元件75中的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相反的一侧的面752进行热交换,从而对该面进行冷却。
对在电池2充电时,使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和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直接接触,或者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的状态下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情况进行説明。在图7中,用虚线的箭头表示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情况下的气体的热介质的动作,用实线的箭头表示液体的热介质的动作。在对电池2进行冷却的情况下,珀尔帖元件75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51为冷却面,珀尔帖元件75中的珀尔帖用热交换器侧的面752为散热面。由此,通过珀尔帖元件75使外部热接触面84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能够对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更大的冷热。具体而言,成为:外部热接触面84的温度≥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5中的珀尔帖用热交换器侧的面752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5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51的温度。
并且,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即使在车辆行驶时,也能够通过驱动珀尔帖元件75而从珀尔帖元件75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冷热来对电池2进行冷却。该情况下也是,珀尔帖元件75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51为冷却面,珀尔帖元件75中的珀尔帖用热交换器侧的面752为散热面。车辆行驶时从珀尔帖元件75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冷热的情况下,通过珀尔帖元件75使从散热器79流入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的液体介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能够对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更大的冷热。具体而言,成为:从散热器79流入珀尔帖用热交换器76的液体介质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5中的珀尔帖用热交换器侧的面752的温度>珀尔帖元件75中的车载热接触面35侧的面751的温度。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调温装置1能够使电池2的温度调整能力提高。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9以及图10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表示了电池调温装置1和充电装置70的控制方法。
如图9所示,搭载了电池调温装置1的车辆3中,电池2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7来检测。通过温度传感器7测出的电池2的温度被向该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控制装置8传送。电池控制装置8构成为能够和充电控制装置9通信,该充电控制装置9设置于在车辆3的外部设置的充电装置70。充电控制装置9对充电装置70所具备的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的动作和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的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电池控制装置8由含有执行控制处理、运算处理的处理器和对程序、数据等进行存储的ROM、RAM等的存储部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以及其周边电路构成。此外,电池控制装置8的存储部由非易失实体的存储介质构成。电池控制装置8基于存储部内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控制处理以及运算处理,对连接于输出端口的各设备的工作进行控制。充电控制装置9也与该结构相同。
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电池控制装置8和充电控制装置9所执行的控制处理进行说明。该控制处理在充电开始时以及充电时执行。即,该控制处理在如下状态下执行:充电装置70的充电用连接器93插入设置于车辆3的充电口4,并且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与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
在步骤S10,电池控制装置8通过温度传感器7检测出电池2的温度。接着,在步骤S20,电池控制装置8对电池2的温度是否在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内进行判定。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是指:以由于电池2是高温而可能导致电池2劣化的温度为上限,以由于电池2是低温而可能导致内部电阻变大而不能进行急速充电的温度为下限。该电池温度阈值通过预先实验等设定,存储在电池控制装置8的存储部。电池控制装置8判定为电池2的温度在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时,向充电控制装置9传送该判定,使处理向步骤S50转移。
在步骤S50,充电控制装置9通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进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或预热运转。具体而言,在电池2的温度比电池温度阈值高的情况下,冷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主体81经由外部配管82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被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从而进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另一方面,电池2的温度比电池温度阈值低的情况下,温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主体81经由外部配管82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被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从而进行电池2的预热运转。
在步骤S50,电池2的冷却运转或预热运转开始之后,在该运转持续中,再次从步骤S10开始反复执行上述的控制处理。由此,执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或预热运转直到电池2的温度变化至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内。
步骤S20中,电池控制装置8判定为电池2的温度在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内时,向充电控制装置9传送该判定,使处理向步骤S30转移。在步骤S30,充电控制装置9通过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进行急速充电。具体而言,电力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经由充电线92、充电用连接器93、充电口4以及车辆内部的配线5等被向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供给。由此,电池2被急速充电。
在接着步骤S30的步骤S40,充电控制装置9通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进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具体而言,冷热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主体81经由外部配管82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被向车载热接触面35供给,从而进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电池2的冷却运转持续进行直到电池2的急速充电结束为止。此外,进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时,电池控制装置8也可以通过与充电控制装置9的通信并根据电池2的温度来调整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对连接热交换器30供给的热量。由此,对应于电池2的温度的冷热量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被向电池调温装置1供给。因此,能够防止急速充电中电池2的温度脱离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
以上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电池控制装置8和充电控制装置9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对电池2的急速充电开始前,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对连接热交换器30供给冷热或温热直到电池2的温度变化至规定的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内为止。另外,电池控制装置8和充电控制装置9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电池2的温度变化至规定的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开始对电池2进行急速充电。由此,能够防止急速充电时电池2变成高温而劣化。另外,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够在对电池2进行预热后进行急速充电。
此外,上述的控制处理中,电池控制装置8也可以在开始急速充电前以及急速充电运转中,对多个电池单元彼此的温度差是否比规定的电池单元间温度阈值小进行判定。电池单元间温度阈值是指由于多个电池单元中的一部分的电池单元的温度是高温而可能导致电池2劣化的温度。该电池单元间温度阈值通过预先实验等设定,存储于电池控制装置8的存储部。急速充电开始前,电池控制装置8判定为多个电池单元彼此的温度差比电池单元间温度阈值小时,向充电控制装置9传送该判定,通过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进行电池2的冷却运转或预热运转。由此,能够防止因多个电池单元彼此的温度差变大而导致电池2的劣化。急速充电中,电池控制装置8对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向连接热交换器30供给冷热量进行控制,以使得多个电池单元彼此的温度差比电池单元间温度阈值小。由此,能够防止多个电池单元彼此的温度差变大。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对设置于车辆3的外部的充电装置70进行说明。充电装置70具备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和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
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具备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充电线92以及充电用连接器93等。电力从未图示的发电站经由变电所95等供给到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所具备的充电用连接器93能够插入设置于车辆3的充电口4。在该状态下,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经由充电线92、充电用连接器93、充电口4以及车辆内部的配线5等向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2供给电力。由此,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能够对搭载于车辆3的电池2进行充电。
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和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一起设置于充电装置70。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向车辆3所搭载的电池调温装置1供给冷热或温热。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具备供水、油或液氮等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回路800。热源控制装置801对该热介质回路800的各结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热介质回路800中,泵802、第一阀803、辐射器804、冷机805、保温箱806、第二阀807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等通过配管809连接。泵802使热介质在热介质回路800中循环。第一阀803对流路进行切换以使从泵802流出的热介质向辐射器804或冷机805流动。辐射器804使通过风扇810吹送的外气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热介质进行冷却。辐射器804是用于对热介质供给冷热的热源部的一个例子。
冷机805通过使在制冷循环811流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热介质进行冷却。在制冷循环811中,在压缩机812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813向外气散热后,在膨胀阀814减压膨胀。并且,该制冷剂从在冷机805流动的热介质吸热。由此,热介质通过与在制冷循环811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因此,制冷循环811也是用于对热介质供给冷热的热源部的一个例子。此外,作为用于对热介质供给冷热的热源部,也能够采用未图示的珀尔帖元件、冷却液回路。通过辐射器804或制冷循环811等热源部被冷却的热介质,流过配管809而存储于保温箱806。
保温箱806能够将该热介质贮存为规定的温度状态。温度传感器816检测贮存于保温箱806的热介质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816检测出的保温箱806的热介质的温度被传送至热源控制装置801。保温箱806被设定为能够贮存对应于急速充电的时候的电池2的发热量的冷热量的大小。由此,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通过在该保温箱806贮存达到规定的温度状态的热介质,从而能够应对为了电池2的温度调整而在短时间内需要大能力的急速充电的时候。
从保温箱806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二阀807向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流动。此外,第二阀807对流路进行切换以使从保温箱806流出的热介质向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或泵802流动。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具有外部热接触面84,该外部热接触面能够与设置于车辆3的车载热接触面35直接接触,或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能够将利用在配管809以及外部配管82流动的热介质供给的热量从外部热接触面84向车载热接触面35传递。
供给到充电装置70的电力和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不同地在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用的蓄电池820内被积蓄。通过在蓄电池820积蓄的电力,驱动设置于热介质回路800的泵802及辐射器804的风扇810、制冷循环811的压缩机812及风扇817、第一阀803及第二阀807等。蓄电池820对能够在急速充电时驱动这些装置的电力进行积蓄。由此,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即使在急速充电时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主体91使用了大电力的时候,也能够通过积蓄在蓄电池820的电力进行驱动。
以上说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70与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说明的电池调温装置1对应。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无关,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显而易见,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并不是必须的。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明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地限定为确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地明示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的外部热接触面84和电池调温装置1所具备的连接热交换器30的车载热接触面35,不限于整个面彼此热接触。例如,也可以是仅电池调温装置1所具备的连接热交换器30的车载热接触面35的上侧的部位与外部热接触面84热接触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仅连接热交换器30的车载热接触面35的下侧的部位与外部热接触面84热接触的结构。
(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池调温装置1也可以是对于一个连接热交换器30经由配管连结有多个电池用热交换器1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对于一个连接热交换器30,有多个电池用热交换器10并联连接,或者也可以是串联连接。
(总结)
根据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示的第一观点,电池调温装置利用由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供给的热量对车辆所搭载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节。电池调温装置具备电池用热交换器、配管以及连接热交换器。电池用热交换器使电池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配管连接于电池用热交换器,并且供热介质流动。连接热交换器具有车载热接触面,该车载热接触面能够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直接接触,或与该外部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间接地热接触。该连接热交换器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经由车载热接触面传递的热量对通过配管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根据第二观点,电池调温装置还具备设置于配管的中途的泵。配管具有将电池用热交换器和连接热交换器连接起来的去路通路以及回路通路。电池用热交换器、去路通路、回路通路、连接热交换器以及泵构成供液体的热介质循环的液体回路。由此,电池调温装置通过使用了液体回路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利用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供给的冷热或温热,而对车辆所搭载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整。
根据第三观点,配管具有液体通路以及气体通路。液体通路将在电池用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的下侧的流入流出口和在连接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的下侧的流入流出口连接起来。气体通路将在电池用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的上侧的流入流出口和在连接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的上侧的流入流出口连接起来。电池用热交换器、配管和连接热交换器构成供热介质循环的热虹吸回路。在热虹吸回路循环的热介质的液面位于电池用热交换器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并且位于连接热交换器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
由此,在电池用热交换器的内侧的流路,热介质能够进行蒸发和冷凝中的任一种。另外,在连接热交换器的内侧的流路,热介质能够进行蒸发和冷凝中的任一种。因此,电池调温装置能够通过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经由车载热接触面向连接热交换器传递的冷热或温热,对电池进行冷却和预热这双方。因此,电池调温装置通过利用热虹吸回路的热输送效率高的结构,能够利用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供给的热量,而对车辆所搭载的电池的温度进行调整。
根据第四观点,电池调温装置还具备车载热源部。车载热源部搭载于车辆,并且构成为热介质通过配管流动到该车载热源部,该车载热源部通过使热介质和其他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对通过配管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由此,电池调温装置能够根据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时的车辆的状态、电池的发热状态,分开使用将车载热源部作为热供给源的电池的温度调整,和将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作为热供给源的电池的温度调整。例如,在车辆停车过程中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电池的发热量大时,进行将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和车载热源部这双方作为热供给源的电池的温度调整。另外,在车辆停车过程中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电池的发热量小并且在车内有乘客乘车时,也可以进行将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作为热供给源的电池的温度调整,并将车载热源部作为车室内空调设备的热供给源而利用。另一方面,车辆行驶时电池因充放电而发热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将车载热源部作为热供给源的电池的温度调整。
根据第五观点,车载热源部由制冷剂散热器、液冷散热器、空气散热器、或珀尔帖元件构成,该制冷剂散热器连接于车辆所搭载的制冷循环所具备的蒸发器,该液冷散热器连接于车辆所搭载的液体回路。由此,作为车载热源部,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根据第六观点,电池调温装置还具备珀尔帖元件,该珀尔帖元件设置于外部热接触面和车载热接触面之间。由此,能够通过珀尔帖元件使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向连接热交换器供给的冷热或温热增加。例如,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向连接热交换器供给冷热的情况下,通过珀尔帖元件使外部热接触面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能够对车载热接触面供给更大的冷热。另外,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向连接热交换器供给温热的情况下,通过珀尔帖元件使外部热接触面的温度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对车载热接触面供给更大的温热。因此,电池调温装置能够提高电池的温度调整能力。
根据第七观点,电池构成为能够通过从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外部电力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池调温装置具备电池控制装置,该电池控制装置能够和充电控制装置通信,该充电控制装置对外部电力供给装置的驱动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的驱动进行控制。该电池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电池的急速充电时,通过与充电控制装置的通信,使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对连接热交换器供给冷热或温热,直到电池的温度变化至规定的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为止。另外,电池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与充电控制装置的通信,在电池的温度到达规定的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后,外部电力供给装置开始对电池进行急速充电。
由此,在电池的温度高时进行急速充电的话,有可能导致电池劣化。另一方面,电池的温度低的话,则电池的内部电阻变大,从而不能够进行急速充电。因此,电池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电池的急速充电时,通过与充电控制装置通信,利用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使电池的温度变化至能够进行充电的规定的温度后,才开始急速充电。
根据第八观点,电池控制装置通过与充电控制装置的通信,根据电池的温度调整对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对连接热交换器供给的热量。由此,电池控制装置通过与充电控制装置的通信,对从外部热源供给装置供给的热量进行适当地控制,能够使电池在短时间内达到能够进行充电的规定的温度范围。
根据第九观点,设置于车辆的外部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具备泵、热源部、保温箱以及外部连接热交换器。泵使热介质在热介质回路循环。热源部对在热介质回路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保温箱将在热源部被冷却或加热后的热介质贮存为规定的温度。外部连接热交换器具有外部热接触面,该外部热接触面能够与设置于车辆的车载热接触面直接接触,或与该车载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间接地热接触。并且,外部连接热交换器能够将由在热介质回路流动的热介质供给的热量从外部热接触面向车载热接触面传递。
由此,外部热源供给装置通过将达到规定的温度状态的热介质贮存在保温箱中,而能够应对为了电池的温度调整而在短时间内需要大能力的急速充电的时候。
根据第十观点,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具备蓄电池,该蓄电池对用于驱动泵以及热源部的电力进行积蓄。由此,外部热源供给装置通过在除了急速充电时之外的时间在蓄电池积蓄电力,即使在为了电池的充电而需要大电力的急速充电的时候,也能够使用预先积蓄在蓄电池的电力对电池进行冷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调温装置,利用由设置于车辆(3)的外部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80)供给的热量对所述车辆所搭载的电池(2)的温度进行调节,所述电池调温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用热交换器(10),该电池用热交换器使所述电池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配管(21、22),该配管连接于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并且供热介质流动;以及
连接热交换器(30),该连接热交换器具有车载热接触面(35),该车载热接触面能够与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外部热接触面(84)直接接触,或与所述外部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6)间接地热接触,该连接热交换器通过从所述外部热接触面经由所述车载热接触面传递的热量对通过所述配管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配管的中途的泵(25),
所述配管具有将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和所述连接热交换器连接起来的去路通路(213)及回路通路(214),
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所述去路通路、所述回路通路、所述连接热交换器以及所述泵构成供液体的热介质循环的液体回路(3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具有:
液体通路(211),该液体通路将在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FL1)的下侧的流入流出口(121)和在所述连接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FL2)的下侧的流入流出口(321)连接起来;以及
气体通路(212),该气体通路将在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的上侧的流入流出口(111)和在所述连接热交换器中设置于热介质的液面的上侧的流入流出口(311)连接起来,
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所述配管和所述连接热交换器构成供热介质循环的热虹吸回路(100),
在所述热虹吸回路循环的热介质的液面(FL1、FL2)位于所述电池用热交换器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并且位于所述连接热交换器的内侧的流路的中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车载热源部(40),该车载热源部搭载于所述车辆,并且构成为热介质通过所述配管流动到该车载热源部,该车载热源部通过使热介质和其他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对通过所述配管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热源部由制冷剂散热器(42)、液冷散热器(43)、空气散热器(41)、或珀尔帖元件(75)构成,所述制冷剂散热器连接于所述车辆所搭载的制冷循环(50)所具备的蒸发器(51),所述液冷散热器连接于所述车辆所搭载的液体回路(40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珀尔帖元件(71、75),该珀尔帖元件设置于所述外部热接触面和所述车载热接触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构成为能够通过由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外部的外部电力供给装置(90)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
所述电池调温装置还具备电池控制装置(8),该电池控制装置能够和充电控制装置(9)通信,该充电控制装置对所述外部电力供给装置的驱动以及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的驱动进行控制,
所述电池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S50):在所述电池的急速充电时,通过与所述充电控制装置通信,使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对所述连接热交换器供给冷热或温热,直到所述电池的温度变化至规定的电池温度阈值的范围为止,
并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S30):所述电池的温度达到规定的电池温度阈值范围后,所述外部电力供给装置开始对所述电池进行急速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控制装置通过与所述充电控制装置通信,根据所述电池的温度调整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对所述连接热交换器供给的热量(S40)。
9.一种外部热源供给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外部,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泵(802),该泵使热介质在热介质回路(800)循环;
热源部(804、811),该热源部对在所述热介质回路流动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
保温箱(806),该保温箱将在所述热源部被冷却或加热后的热介质贮存为规定的温度状态;以及
外部连接热交换器(83),该外部连接热交换器具有外部热接触面(84),该外部热接触面能够与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车载热接触面直接接触,或与所述车载热接触面经由热传导部件间接地热接触,该外部连接热交换器能够将由在所述热介质回路流动的热介质供给的热量从所述外部热接触面向所述车载热接触面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部热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热源供给装置还具备蓄电池(820),该蓄电池将用于驱动所述泵以及所述热源部的电力进行积蓄。
CN201880036209.XA 2017-08-24 2018-07-26 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Pending CN1106921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1261A JP6879122B2 (ja) 2017-08-24 2017-08-24 電池温調装置
JP2017-161261 2017-08-24
PCT/JP2018/028140 WO2019039188A1 (ja) 2017-08-24 2018-07-26 電池温調装置および外部熱源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2163A true CN110692163A (zh) 2020-01-14

Family

ID=65438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6209.XA Pending CN110692163A (zh) 2017-08-24 2018-07-26 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79122B2 (zh)
CN (1) CN110692163A (zh)
WO (1) WO201903918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9836A (zh) * 2021-06-16 2021-10-01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agv智能无线充电装置
CN113629310A (zh) * 2020-05-07 2021-11-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热管理系统、车辆以及充电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0357B2 (ja) * 2017-10-13 2021-09-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冷却システム
CN113619449B (zh) * 2020-05-07 2023-06-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充电站
DE102020117581A1 (de) 2020-07-03 2022-01-05 Man Truck & Bus Se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eines elektrischen Batteriesystems und/oder einer Leistungselektronik
RU201905U1 (ru) * 2020-10-20 2021-01-21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ольятти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огрева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ых батаре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для работы в условиях низких температур окружающего воздуха
CN112670618B (zh) * 2020-12-23 2023-12-01 苏州众鑫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防晒防撞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件及防自燃系统
US20220376516A1 (en) * 2021-05-20 2022-11-24 Yantai Chung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Battery pack charging system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CN113263959B (zh) * 2021-07-07 2022-10-28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充电及液冷热管理系统
CN117525684B (zh) * 2023-12-29 2024-04-05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61366A (en) * 1974-03-27 1977-01-13 Varta Batterie Method of removing the heat developed in the individual cells of an accumulator
DE4309070A1 (de) * 1993-03-20 1994-09-22 Licentia Gmbh Hochtemperaturbatterie
JPH1140211A (ja) * 1997-07-17 1999-02-12 Denso Corp 電池冷却装置
WO2000017927A1 (en) * 1998-09-18 2000-03-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power converter and application device of the same
JP2002354608A (ja) * 2001-05-28 2002-12-06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FR2933539A1 (fr) * 2008-07-07 2010-01-08 Cooltech Applications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une batterie rechargeable de stockage d'energie electrique
FR2940631A1 (fr) * 2008-12-30 2010-07-0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pour refroidir les batteries d'un vehicule notamment electriqu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JP2011143911A (ja) * 2009-12-15 2011-07-2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2013098082A (ja) * 2011-11-02 2013-05-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池用温度調節機構
WO2013084465A1 (ja) * 2011-12-05 2013-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システム
CN103828177A (zh) * 2011-07-25 2014-05-28 照明能源有限公司 对电动车辆进行快速充电以及快速充电所用的方法和设备
KR20150042104A (ko) * 2013-10-10 2015-04-2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고전압배터리 공조시스템 및 공조방법
CN105378402A (zh) * 2013-01-17 2016-03-02 确保冷藏有限公司 冷却设备和方法
US20160204488A1 (en) * 2013-08-20 2016-07-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emperature controller for battery
JP2016522537A (ja) * 2013-04-18 2016-07-28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充電ステーションでの充電過程の間に車両内に配置されたトラクションバッテリを温度調整する方法、及び、このような方法を実行する充電ステーション
JP2017004677A (ja) * 2015-06-08 2017-01-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二次電池の冷却システム
CN205900740U (zh) * 2016-06-24 2017-01-18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
JP2017105290A (ja) * 2015-12-09 2017-06-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用バッテリの温度調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8655B2 (ja) * 1996-08-13 2001-09-17 富士通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装置
US8350526B2 (en) * 2011-07-25 2013-01-08 Lightening Energy Station for rapidly charging a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JP2013099024A (ja) * 2011-10-28 2013-05-2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方法および充電装置
US9586497B2 (en) * 2013-08-22 2017-03-07 Lightening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recharging station including a battery bank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61366A (en) * 1974-03-27 1977-01-13 Varta Batterie Method of removing the heat developed in the individual cells of an accumulator
DE4309070A1 (de) * 1993-03-20 1994-09-22 Licentia Gmbh Hochtemperaturbatterie
JPH1140211A (ja) * 1997-07-17 1999-02-12 Denso Corp 電池冷却装置
WO2000017927A1 (en) * 1998-09-18 2000-03-3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power converter and application device of the same
JP2002354608A (ja) * 2001-05-28 2002-12-06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FR2933539A1 (fr) * 2008-07-07 2010-01-08 Cooltech Applications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une batterie rechargeable de stockage d'energie electrique
FR2940631A1 (fr) * 2008-12-30 2010-07-0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pour refroidir les batteries d'un vehicule notamment electriqu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JP2011143911A (ja) * 2009-12-15 2011-07-2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CN103828177A (zh) * 2011-07-25 2014-05-28 照明能源有限公司 对电动车辆进行快速充电以及快速充电所用的方法和设备
JP2013098082A (ja) * 2011-11-02 2013-05-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池用温度調節機構
WO2013084465A1 (ja) * 2011-12-05 2013-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システム
CN105378402A (zh) * 2013-01-17 2016-03-02 确保冷藏有限公司 冷却设备和方法
JP2016522537A (ja) * 2013-04-18 2016-07-28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充電ステーションでの充電過程の間に車両内に配置されたトラクションバッテリを温度調整する方法、及び、このような方法を実行する充電ステーション
US20160204488A1 (en) * 2013-08-20 2016-07-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emperature controller for battery
KR20150042104A (ko) * 2013-10-10 2015-04-2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고전압배터리 공조시스템 및 공조방법
JP2017004677A (ja) * 2015-06-08 2017-01-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二次電池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17105290A (ja) * 2015-12-09 2017-06-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用バッテリの温度調整装置
CN205900740U (zh) * 2016-06-24 2017-01-18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9310A (zh) * 2020-05-07 2021-11-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热管理系统、车辆以及充电站
CN113629310B (zh) * 2020-05-07 2023-03-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热管理系统、车辆以及充电站
CN113459836A (zh) * 2021-06-16 2021-10-01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agv智能无线充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39188A1 (ja) 2019-02-28
JP6879122B2 (ja) 2021-06-02
JP2019040731A (ja)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2163A (zh) 电池调温装置以及外部热源供给装置
CN109895590B (zh) 车辆的hvac系统
JP6604442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CN110418933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JP5757502B2 (ja) バッテリ温度調節ユニット及びバッテリ温度調節装置
WO2018168276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6150113B2 (ja) 車両熱管理システム
CN109690221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N111231655B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JP2012510697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10061323B (zh) 一种热管理装置、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CN109477696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N108448208B (zh) 充电能量回收总成和方法
CN111231772B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02686423A (zh) 机动车辆冷却系统
CN111295555A (zh) 设备冷却装置
JP6930357B2 (ja) 電池冷却システム
JP2019040731A5 (ja) 電池温調装置および充電装置
CN109690220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工作流体的填充方法
KR101961796B1 (ko) 이차전지의 냉각 및 히팅 시스템
WO2022036608A1 (zh) 蓄热装置、换热装置、控制方法、控制部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WO2019039187A1 (ja) 電池温調装置
JP2012081932A (ja) 駆動用バッテリ温度調整システム
JP2014125157A (ja) 車両用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10720684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