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5948B -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5948B
CN110665948B CN201810727055.0A CN201810727055A CN110665948B CN 110665948 B CN110665948 B CN 110665948B CN 201810727055 A CN201810727055 A CN 201810727055A CN 110665948 B CN110665948 B CN 1106659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soil
fertilizer
organic compound
heavy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270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65948A (zh
Inventor
张运兴
翟飞飞
李静
李海栋
刘龙
王同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72705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659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65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5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65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5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2101/00In situ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当年的2‑3月,在待修复地块的上喷播草籽;6月,除去草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7月上中旬,投施有机复合肥料I后浅耕;7月下旬,间种豆科作物和苜蓿;8月,投入有机复合肥料II;11月,除去豆科作物和苜蓿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12月‑次年1月,投施有机复合肥料III深耕;3月,条播侧柏;第3年3月‑4月,带土移除相对粗壮的侧柏苗;就地取土后向其中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和粉碎的剩余侧柏苗后再均匀洒在被取土地块上;将带土移除的侧柏苗移植回覆有新土的地块上并投入蚯蚓。本发明方法能够在吸附稳定重金属的同时修复土壤的内在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源主要包括化工、电镀、电子和制革等工业产生的“三废”的排放,矿山的开采和冶炼,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污水灌溉和污泥农用等。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环境长期、潜在的污染物,容易对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造成影响,会对植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目前对重金属污染的处理多采用化学修复剂或移除表层重金属污染土壤,见效快,但是均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型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旨在吸附稳定重金属的同时修复土壤的内在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
当年的2-3月,在待修复地块的上层土壤上喷播草籽,草籽的喷播量为3-4g/m2
将干塘泥、粉碎的作物秸秆和蚯蚓粪按照3:2:1的重量比混合后获得混合物Ⅰ,之后将所述混合物Ⅰ均匀铺设在待修复地块的地表,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0cm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43%;
当年的6月,除去草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当年的7月上旬-中旬,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浅耕至少10cm;
当年的7月下旬,在所述待修复地块间种豆类作物和苜蓿后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2cm以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50-55%,相邻豆类作物和苜蓿之间的行距至少为40cm,相邻豆类作物的行宽与玉米的行宽的比例为1:2-3;
当年的8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有机复合肥料Ⅱ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30-40%;
当年的11月,除去豆类作物和苜蓿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当年的12月-次年1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Ⅲ,深耕土壤至少30cm;
次年3月,在所述待修复地块上条播侧柏,条间距至少为30cm,条宽至少为20cm;
侧柏田间管理至第3年5月-6月,带土移除侧柏苗,其中,保留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其余侧柏苗带根粉碎处理后与甘蔗渣和椰壳粉碎物按照质量比1:1-2:2-3混合堆肥处理10-15天获得植物修复剂,备用;
采用翻地混合装置在所述待修复地块就地取土后向其中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成为新土;之后将所述新土均匀洒在被取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
开沟,将所述植物修复剂覆沟底,之后,将带土移除的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移植入覆盖所述植物修复剂的沟内,覆土压平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45%;
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蚯蚓,投入量为10-14条/m3
所述翻地混合装置包括:
车体,其上设置有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一容纳腔,所述车体的两侧设置至少两组轮体,且所述车体的前方设置有牵引车头;
翻地犁,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的第一侧壁上,且所述翻地犁不与所述牵引车头接触;
取土组件,其倾斜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底部处;所述取土组件包括首尾衔接设置的取土体和螺旋输送体,所述取土体为一底面呈三角形的开口向上的容纳槽,且与所述螺旋输送体衔接的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小端还通过伸缩杆铰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下表面上,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大端向车体的行进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取土体以铰接点为圆心在一定角度内可上下往复移动的设置,以使得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螺旋输送体,其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螺旋输送体的下端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小端处,以自取土体向螺旋输送体内形成一贯通的土壤输送通道;
混合桶,其为一开口向上的桶体,所述混合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粉碎部的上端的出料口Ⅰ和螺旋输送体的上端的出土口Ⅱ延伸至所述混合桶的开口内;搅拌器,其设置在所述混合桶内;
加料桶,其内容纳有重金属固化剂,且所述加料桶的出料口Ⅲ延伸至所述混合桶的开口,定量向所述混合桶内加入重金属固化剂;
覆土仓,其为一扁平化的漏斗结构,且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小口贯通所述壳体的后端的侧壁并连通至所述混合桶的底部,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大口朝向所述车体的后方的土壤层,且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大口的长径与地面平行;以及
驱动部,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车体、植被收取粉碎组件、取土组件、搅拌器和加料桶。
优选的是,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和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均为颗粒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鸡粪肥20-30份、粉碎的小麦秸秆粉碎的小麦秸秆10-15份、干塘泥7-12份、壤土15-20份、30-40目沸石3-8份、硅藻土1-3份、粒径小于2mm的颗粒活性炭6-9份以及水10-14份;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牛粪肥或干制猪粪肥10-20份、厨余10-15份、甘蔗渣10-15份、干塘泥10-15份、贝壳粉1-5份、硅藻土2-5份、粘土3-8份、40-60目沸石7-12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4-6份、沙土2-4份以及水8-12份。
优选的是,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20-30份干制鸡粪肥、10-15份粉碎的小麦秸秆和7-12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Ⅰ,在混合过程中将10-14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Ⅰ中;
将所述混合肥Ⅰ密闭堆肥发酵45-55天获得初发酵肥Ⅰ,在堆肥期间,每隔8-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中混入15-20份壤土,再密闭发酵20-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Ⅰ;
将二次发酵肥Ⅰ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Ⅰ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Ⅰ;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Ⅰ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3-8份30-40目沸石、1-3份硅藻土和6-9份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粒径为13-18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Ⅰ,备用。
优选的是,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10-20份干制猪粪肥或干制牛粪肥、10-15份厨余、10-15份甘蔗渣、2-4份沙土和10-15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在混干制牛粪肥或干制猪粪肥6-8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Ⅱ中;
将所述混合肥Ⅱ密闭堆肥发酵35-45天后获得初发酵肥Ⅱ,堆肥期间,每隔8-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Ⅱ中混入1-5份贝壳粉、2-5份硅藻土和3-8份粘土,再密闭发酵20-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Ⅱ;
将二次发酵肥Ⅱ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Ⅱ,在翻肥过程中均匀喷洒入4-6份的水;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7-12份40-60目沸石、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4-6份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25-35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Ⅱ,备用。
优选的是,所述草籽为百喜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紫羊茅、狗牙根和马尼拉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草籽。
优选的是,所述翻地犁的翻地深度为15-20cm;
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的深度为10-15cm。
优选的是,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为粉状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包括以下组分:
生物有机肥20-35份、粉碎的作物秸秆8-12份、粉碎的玉米芯4-6份、啤酒渣4-8份、干塘泥3-5份、壤土10-15份、贝壳粉1-5份、硅藻土2-5份、40-60目沸石7-12份、粒径小于5mm的颗粒活性炭10-15份以及水5-8份;其中,生物有机肥为将干制鸡粪肥、干制猪粪肥和干制牛粪肥按重量比1:2:3混合后制备;
将以上组分混合堆肥发酵4-6个月获得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堆肥期间,每隔10-15天翻肥一次后。
优选的是,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30-5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40-5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60-90Kg/亩。
优选的是,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4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5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80Kg/亩。
优选的是,所述混合桶土壤混合吞吐量为100-200Kg/min;所述重金属固化剂的添加量为2-4Kg/min;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重金属固化剂包括以下组分:硅酸盐水泥3-5份、壳聚糖5-7份、沸石4-6份、活性炭3-5份、磷酸二氢钠1~2份以及生石灰1-2份。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喷播草籽,用于对土壤的表层进行初步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地表的保水率;
草的茎叶部分中富集有重金属,被移除的同时会带走土壤中部分重金属,达到初步除去土壤重金属的目的,保留的根部进一步改善土壤表层的保水保肥力,去除重金属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首次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进行浅耕,将有机复合肥料Ⅰ与表层土壤及草根进行简单混合,在初步提升表层土壤肥力的同时,保持草的根部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维持表层土壤的透气和保水保肥效果;
在初步提升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豆类作物和苜蓿,可完全满足豆类作物和苜蓿生长需要,豆类作物和苜蓿均能够进一步富集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豆类作物的根部可富集氮元素,为周围土壤及玉米生长提供氮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多少、水含量多少等均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
有机复合肥料Ⅱ和水的补施,可促进豆类作物和苜蓿的快速生长;
向重金属污染土壤少量多次施用有机复合肥料,在保证豆科作物、苜蓿及草的正常生长需要外,也有效避免了有机复合肥料对土壤的二次污染,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条播侧柏,进一步通过木本植物富集重金属,进一步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果,最终使得重金属污染土壤得到完全改善;
翻地混合装置可以实现原位快速的翻土、取土、粉碎、混合的一体式作业,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
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以稳定土壤中剩余重金属,长时期的保证土壤的修复效果;将剩余的侧柏苗粉碎后混入新土中可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度,也为土壤储备更多生物质,与移栽的侧柏苗共同涵养土壤水分,提高碳含量;
蚯蚓可辅助快速分解粉碎的侧柏等生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环保型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旨在吸附稳定重金属的同时修复土壤的内在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地混合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前端的收取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前端的粉碎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
当年的2月,在待修复地块的上层土壤上喷播草籽,草籽的喷播量为3g/m2
将干塘泥、粉碎的作物秸秆和蚯蚓粪按照3:2:1的重量比混合后获得混合物Ⅰ,之后将所述混合物Ⅰ均匀铺设在待修复地块的地表,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0cm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首先喷播草籽,用于对土壤的表层进行初步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地表的保水率;本方案中草籽为百喜草或早熟禾;
所述草籽为百喜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紫羊茅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草籽;
当年的6月,除去草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草的茎叶部分中富集有重金属,被移除的同时会带走土壤中部分重金属,达到初步除去土壤重金属的目的,保留的根部进一步改善土壤表层的保水保肥力,去除重金属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当年的7月上旬-中旬,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浅耕至少10cm;首次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进行浅耕,将有机复合肥料Ⅰ与表层土壤及草根进行简单混合,在初步提升表层土壤肥力的同时,保持草的根部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维持表层土壤的透气和保水保肥效果;
当年的7月下旬,在所述待修复地块间种豆类作物和苜蓿后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2cm以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50%,相邻豆类作物和苜蓿之间的行距为40cm,相邻豆类作物的行宽与苜蓿的行宽的比例为1:2;在初步提升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豆类作物和苜蓿,可完全满足豆类作物和苜蓿生长需要,豆类作物和苜蓿均能够进一步富集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豆类作物的根部可富集氮元素,为周围土壤及苜蓿生长提供氮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多少、水含量多少等均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在本方案中,选择采用豆类作物和苜蓿间种的方式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可有效保证改良效果,避免因单一植物不能如期生长而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情况发生。其中,豆类作物可以是大豆、花生、蚕豆、豌豆、赤豆、绿豆、豇豆、四季豆和扁豆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地域进行选择。
当年的8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有机复合肥料Ⅱ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30%;有机复合肥料Ⅱ和水的补施,可促进豆类作物和苜蓿的快速生长;
当年的11月,除去豆类作物和苜蓿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当年的12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Ⅲ,深耕土壤至少30cm;上述各步骤中,向重金属污染土壤少量多次施用有机复合肥料,在保证豆科作物、苜蓿及草的正常生长需要外,也有效避免了有机复合肥料对土壤的二次污染,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次年3月,在所述待修复地块上条播侧柏,条间距为30cm,条宽为20cm;在上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善的基础上,条播侧柏,进一步通过木本植物富集重金属,进一步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果。最终使得重金属污染土壤得到完全改善。
侧柏田间管理至第3年4月,带土移除侧柏苗,其中,保留相对粗壮的40%侧柏苗,其余侧柏苗带根粉碎处理后与甘蔗渣和椰壳粉碎物按照质量比1:1:2混合堆肥处理10天获得植物修复剂,备用;
采用翻地混合装置在所述待修复地块就地取土后向其中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成为新土;之后将所述新土均匀洒在被取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如联合收割机一样,自所述待修复地块的一侧依次翻地混合后覆土作业,经处理的地块间相互无缝对接,据此,翻地混合装置可以实现原位快速的翻土、取土、混合的一体式作业,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
开沟,将所述植物修复剂覆沟底,之后,将带土移除的相对粗壮的40%侧柏苗移植入覆盖所述植物修复剂的沟内,覆土压平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
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蚯蚓,投入量为10条/m3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翻地混合装置包括:
车体10,其上设置有一壳体20,所述壳体内形成一容纳腔,所述车体的两侧设置至少两组轮体,且所述车体的前方设置有牵引车头;车体用于支撑、固定并牵引壳体及其他装置,以同步完成取土、混合等作业;比如:农用拖拉机车头;或者牵引力更大的车头;通过牵引绳等结构连接至车体的前端;
翻地犁30,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的第一侧壁上201,且所述翻地犁不与所述牵引车头接触;
取土组件40,其倾斜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底部处;所述取土组件包括首尾衔接设置的取土体401和螺旋输送体402,所述取土体为一底面呈三角形的开口向上的容纳槽,且与所述螺旋输送体衔接的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小端还通过伸缩杆403铰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下表面上,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大端向车体的行进方向(如图2箭头所示)延伸设置,且所述取土体以铰接点为圆心在一定角度内可上下往复移动的设置,以使得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伸缩杆的底座和前端均铰接设置,以配合所述取土体的上下往复移动;螺旋输送体,其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螺旋输送体的下端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小端处,以自取土体向螺旋输送体内形成一贯通的土壤输送通道;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大端的宽度与所述车体的宽度相适应;为了螺旋输送体的下端方便取土,可以在螺旋输送体的下端设置一桶体,且桶体的底部略低于所述容纳槽的上端,以在容纳槽与所述螺旋输送体的衔接处形成一U形的缓冲区,使得土首先在重力作用下集中在桶体内,之后经螺旋输送体取土后向上输送;
混合桶50,其为一开口向上的桶体,所述混合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螺旋输送体的上端的出土口4021延伸至所述混合桶的开口内;搅拌器501,其设置在所述混合桶内;
加料桶60,其内容纳有重金属固化剂,且所述加料桶的出料口601延伸至所述混合桶的开口,定量向所述混合桶内加入重金属固化剂;
覆土仓70,其为一扁平化的漏斗结构,且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小口贯通所述壳体的后端的侧壁并连通至所述混合桶的底部,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大口朝向所述车体的后方的土壤层,且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大口的长径与地面平行;所述覆土仓的大口的宽度与所述车体的宽度相适应;且所述覆土仓的轴线、所述取土体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收取体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与车体的底面垂直;以及
驱动部,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车体、取土组件、搅拌器和加料桶。
伸缩杆为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其设置在取土体的下方,伸缩杆的底座、驱动电机或液压缸铰接设置在车体的底部的下表面上,伸缩杆的前端铰接在取土体的下表面上,当伸缩杆伸缩时,带动取土体的前端升降,以实现顺利取土;搅拌器设置在混合桶内,可以是带有不锈钢搅拌叶或螺旋状搅拌叶的搅拌杆,由电机驱动;加料桶可以是不锈钢加料材质、塑料材质等,加料桶的底部设置有加料管,加料管上设置有手动开关或电动开关,用于控制重金属固定剂的流量;
其中,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和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均为颗粒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鸡粪肥20份、稻壳粉碎的小麦秸秆10份、干塘泥7份、壤土15份、30目沸石3份、硅藻土1份、粒径小于2mm的颗粒活性炭6份以及水10份;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牛粪肥10份、厨余10份、甘蔗渣10份、干塘泥10份、贝壳粉1份、硅藻土2份、粘土3份、40目沸石7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4份、沙土2份以及水8份。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20份干制鸡粪肥、10份粉碎的小麦秸秆和7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Ⅰ,在混合过程中将10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Ⅰ中;
将所述混合肥Ⅰ密闭堆肥发酵45天获得初发酵肥Ⅰ,在堆肥期间,每隔8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中混入15份壤土,再密闭发酵2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Ⅰ;
将二次发酵肥Ⅰ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Ⅰ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Ⅰ;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Ⅰ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3份30目沸石、1份硅藻土和6份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粒径为13-18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Ⅰ,备用。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10份干制牛粪肥、10份厨余、10份甘蔗渣、2份沙土和10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在混合过程中将6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Ⅱ中;
将所述混合肥Ⅱ密闭堆肥发酵35天后获得初发酵肥Ⅱ,堆肥期间,每隔8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Ⅱ中混入1份贝壳粉、2份硅藻土和3份粘土,再密闭发酵2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Ⅱ;
将二次发酵肥Ⅱ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Ⅱ,在翻肥过程中均匀喷洒入4份的水;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7份40目沸石、4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25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Ⅱ,备用。
所述翻地犁的翻地深度为15cm;
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的深度为10cm。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为粉状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包括以下组分:
生物有机肥20份、粉碎的作物秸秆8份、粉碎的玉米芯4份、啤酒渣4份、干塘泥3份、壤土10份、贝壳粉1份、硅藻土2份、40目沸石7份、粒径小于5mm的颗粒活性炭10份以及水5份;其中,生物有机肥为将干制鸡粪肥、干制猪粪肥和干制牛粪肥按重量比1:2:3混合后制备;
将以上组分混合堆肥发酵4个月获得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堆肥期间,每隔10天翻肥一次后。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3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4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60Kg/亩。
所述混合桶土壤混合吞吐量为100Kg/min;所述重金属固化剂的添加量为2Kg/min;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重金属固化剂包括以下组分:
硅酸盐水泥3份、壳聚糖5份、沸石4份、活性炭3份、磷酸二氢钠1份以及生石灰1份。
本实施例中,侧柏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7.2%。
实施例2
如图1,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
当年的2月下旬,在待修复地块的上层土壤上喷播草籽,草籽的喷播量为3.5g/m2
将干塘泥、粉碎的作物秸秆和蚯蚓粪按照3:2:1的重量比混合后获得混合物Ⅰ,之后将所述混合物Ⅰ均匀铺设在待修复地块的地表,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0cm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1%;首先喷播草籽,用于对土壤的表层进行初步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地表的保水率;本方案中草籽为百喜草或早熟禾;
所述草籽为百喜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紫羊茅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草籽;
当年的6月,除去草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草的茎叶部分中富集有重金属,被移除的同时会带走土壤中部分重金属,达到初步除去土壤重金属的目的,保留的根部进一步改善土壤表层的保水保肥力,去除重金属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当年的7月上旬-中旬,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浅耕至少10cm;首次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进行浅耕,将有机复合肥料Ⅰ与表层土壤及草根进行简单混合,在初步提升表层土壤肥力的同时,保持草的根部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维持表层土壤的透气和保水保肥效果;
当年的7月下旬,在所述待修复地块间种豆类作物和苜蓿后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2cm以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53%,相邻豆类作物和苜蓿之间的行距至少为40cm,相邻豆类作物的行宽与苜蓿的行宽的比例为1:3;在初步提升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豆类作物和苜蓿,可完全满足豆类作物和苜蓿生长需要,豆类作物和苜蓿均能够进一步富集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豆类作物的根部可富集氮元素,为周围土壤及苜蓿生长提供氮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多少、水含量多少等均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在本方案中,选择采用豆类作物和苜蓿间种的方式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可有效保证改良效果,避免因单一植物不能如期生长而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情况发生。其中,豆类作物可以是大豆、花生、蚕豆、豌豆、赤豆、绿豆、豇豆、四季豆和扁豆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地域进行选择。
当年的8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有机复合肥料Ⅱ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35%;有机复合肥料Ⅱ和水的补施,可促进豆类作物和苜蓿的快速生长;
当年的11月,除去豆类作物和苜蓿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次年1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Ⅲ,深耕土壤至少30cm;上述各步骤中,向重金属污染土壤少量多次施用有机复合肥料,在保证豆科作物、苜蓿及草的正常生长需要外,也有效避免了有机复合肥料对土壤的二次污染,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次年3月,在所述待修复地块上条播侧柏,条间距至少为30cm,条宽至少为20cm;在上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善的基础上,条播侧柏,进一步通过木本植物富集重金属,进一步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果。最终使得重金属污染土壤得到完全改善。
侧柏田间管理至第3年4月,带土移除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长势良好,适应能力强,移栽后可有效保证成活率;
采用翻地混合装置在所述待修复地块就地取土后向其中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成为新土,其中,在取土过程中连同剩余侧柏苗进行同步粉碎处理,之后将粉碎处理的侧柏苗与所述新土混匀处理后再均匀洒在被取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翻地混合装置可以实现原位快速的翻土、取土、粉碎、混合的一体式作业,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
将带土移除的相对粗壮的45%侧柏苗重新移植回覆有新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3%;在上述改善的基础上,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以稳定土壤中剩余重金属,长时期的保证土壤的修复效果;将剩余的侧柏苗粉碎后混入新土中可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度,也为土壤储备更多生物质,与移栽的侧柏苗共同涵养土壤水分,提高碳含量。
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蚯蚓,投入量为12条/m3,蚯蚓可辅助快速分解粉碎的侧柏等生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其中,所述翻地混合装置具体参见实施例1;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和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均为颗粒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鸡粪肥25份、粉碎的小麦秸秆13份、干塘泥10份、壤土17份、35目沸石6份、硅藻土2份、粒径小于2mm的颗粒活性炭7份以及水12份;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猪粪肥15份、厨余13份、甘蔗渣13份、干塘泥13份、贝壳粉3份、硅藻土4份、粘土6份、50目沸石10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5份、沙土3份以及水10份。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25份干制鸡粪肥、13份粉碎的小麦秸秆和10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Ⅰ,在混合过程中将12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Ⅰ中;
将所述混合肥Ⅰ密闭堆肥发酵45-55天获得初发酵肥Ⅰ,在堆肥期间,每隔8-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中混入17份壤土,再密闭发酵25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Ⅰ;
将二次发酵肥Ⅰ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Ⅰ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20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Ⅰ;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Ⅰ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6份35目沸石、2份硅藻土和7份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粒径为16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Ⅰ,备用。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15份干制猪粪肥、13份厨余、13份甘蔗渣、3份沙土和13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在混合过程中将6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Ⅱ中;
将所述混合肥Ⅱ密闭堆肥发酵35-45天后获得初发酵肥Ⅱ,堆肥期间,每隔8-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Ⅱ中混入3份贝壳粉、4份硅藻土和6份粘土,再密闭发酵20-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Ⅱ;
将二次发酵肥Ⅱ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Ⅱ,在翻肥过程中均匀喷洒入4份的水;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10份40-60目沸石、5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25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Ⅱ,备用。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为粉状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包括以下组分:
生物有机肥28份、粉碎的作物秸秆10份、粉碎的玉米芯5份、啤酒渣6份、干塘泥4份、壤土13份、贝壳粉3份、硅藻土3份、50目沸石10份、粒径小于5mm的颗粒活性炭13份以及水6份;其中,生物有机肥为将干制鸡粪肥、干制猪粪肥和干制牛粪肥按重量比1:2:3混合后制备;
将以上组分混合堆肥发酵4-6个月获得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堆肥期间,每隔10-15天翻肥一次后。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4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45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80Kg/亩。
所述翻地犁的翻地深度为15cm;
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的深度为10cm。
所述混合桶土壤混合吞吐量为150Kg/min;所述重金属固化剂的添加量为3Kg/min;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重金属固化剂包括以下组分:
硅酸盐水泥4份、壳聚糖6份、沸石5份、活性炭4份、磷酸二氢钠2份以及生石灰2份。
本实施例中,侧柏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8.4%。
实施例3
如图1,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
当年的3月,在待修复地块的上层土壤上喷播草籽,草籽的喷播量为4g/m2
将干塘泥、粉碎的作物秸秆和蚯蚓粪按照3:2:1的重量比混合后获得混合物Ⅰ,之后将所述混合物Ⅰ均匀铺设在待修复地块的地表,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0cm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3%;首先喷播草籽,用于对土壤的表层进行初步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地表的保水率;本方案中草籽为百喜草或早熟禾;
所述草籽为百喜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紫羊茅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草籽;
当年的6月,除去草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草的茎叶部分中富集有重金属,被移除的同时会带走土壤中部分重金属,达到初步除去土壤重金属的目的,保留的根部进一步改善土壤表层的保水保肥力,去除重金属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当年的7月上旬-中旬,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浅耕至少10cm;首次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进行浅耕,将有机复合肥料Ⅰ与表层土壤及草根进行简单混合,在初步提升表层土壤肥力的同时,保持草的根部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维持表层土壤的透气和保水保肥效果;
当年的7月下旬,在所述待修复地块间种豆类作物和苜蓿后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2cm以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55%,相邻豆类作物和苜蓿之间的行距至少为40cm,相邻豆类作物的行宽与苜蓿的行宽的比例为1:3;在初步提升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豆类作物和苜蓿,可完全满足豆类作物和苜蓿生长需要,豆类作物和苜蓿均能够进一步富集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豆类作物的根部可富集氮元素,为周围土壤及苜蓿生长提供氮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多少、水含量多少等均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在本方案中,选择采用豆类作物和苜蓿间种的方式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可有效保证改良效果,避免因单一植物不能如期生长而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情况发生。其中,豆类作物可以是大豆、花生、蚕豆、豌豆、赤豆、绿豆、豇豆、四季豆和扁豆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地域进行选择。
当年的8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有机复合肥料Ⅱ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有机复合肥料Ⅱ和水的补施,可促进豆类作物和苜蓿的快速生长;
当年的11月,除去豆类作物和苜蓿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次年1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Ⅲ,深耕土壤至少30cm;上述各步骤中,向重金属污染土壤少量多次施用有机复合肥料,在保证豆科作物、苜蓿及草的正常生长需要外,也有效避免了有机复合肥料对土壤的二次污染,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次年3月,在所述待修复地块上条播侧柏,条间距至少为30cm,条宽至少为20cm;在上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善的基础上,条播侧柏,进一步通过木本植物富集重金属,进一步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效果。最终使得重金属污染土壤得到完全改善。
侧柏田间管理至第3年4月,带土移除相对粗壮的50%侧柏苗;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长势良好,适应能力强,移栽后可有效保证成活率;
采用翻地混合装置在所述待修复地块就地取土后向其中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成为新土,其中,在取土过程中连同剩余侧柏苗进行同步粉碎处理,之后将粉碎处理的侧柏苗与所述新土混匀处理后再均匀洒在被取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翻地混合装置可以实现原位快速的翻土、取土、粉碎、混合的一体式作业,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
将带土移除的相对粗壮的50%侧柏苗重新移植回覆有新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5%;在上述改善的基础上,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以稳定土壤中剩余重金属,长时期的保证土壤的修复效果;将剩余的侧柏苗粉碎后混入新土中可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度,也为土壤储备更多生物质,与移栽的侧柏苗共同涵养土壤水分,提高碳含量。
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蚯蚓,投入量为14条/m3,蚯蚓可辅助快速分解粉碎的侧柏等生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其中,所述翻地混合装置具体参见实施例1;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和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均为颗粒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鸡粪肥30份、稻壳粉碎的小麦秸秆15份、干塘泥12份、壤土20份、40目沸石8份、硅藻土3份、粒径小于2mm的颗粒活性炭9份以及水14份;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猪粪肥20份、厨余15份、甘蔗渣15份、干塘泥15份、贝壳粉5份、硅藻土5份、粘土8份、60目沸石12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6份、沙土4份以及水12份。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制备方法具体为:按重量份数计,将30份干制鸡粪肥、15份粉碎的小麦秸秆和12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Ⅰ,在混合过程中将14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Ⅰ中;
将所述混合肥Ⅰ密闭堆肥发酵55天获得初发酵肥Ⅰ,在堆肥期间,每隔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中混入20份壤土,再密闭发酵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Ⅰ;
将二次发酵肥Ⅰ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Ⅰ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Ⅰ;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Ⅰ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8份30-40目沸石、3份硅藻土和9份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粒径为18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Ⅰ,备用。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20份干制猪粪肥、15份厨余、15份甘蔗渣、4份沙土和15份干塘泥混合均匀的混合肥,在混合过程中将8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Ⅱ中;
将所述混合肥Ⅱ密闭堆肥发酵45天后获得初发酵肥Ⅱ,堆肥期间,每隔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Ⅱ中混入5份贝壳粉、5份硅藻土和8份粘土,再密闭发酵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Ⅱ;
将二次发酵肥Ⅱ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Ⅱ,在翻肥过程中均匀喷洒入6份的水;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12份60目沸石、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6份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35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Ⅱ,备用。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为粉状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包括以下组分:
生物有机肥35份、粉碎的作物秸秆12份、粉碎的玉米芯6份、啤酒渣8份、干塘泥5份、壤土15份、贝壳粉5份、硅藻土5份、60目沸石12份、粒径小于5mm的颗粒活性炭15份以及水8份;其中,生物有机肥为将干制鸡粪肥、干制猪粪肥和干制牛粪肥按重量比1:2:3混合后制备;
将以上组分混合堆肥发酵4-6个月获得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堆肥期间,每隔10-15天翻肥一次后。
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5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50Kg/亩,所述腐熟肥料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90Kg/亩。
所述翻地犁的翻地深度为15cm;
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的深度为10cm。
所述混合桶土壤混合吞吐量为200Kg/min;所述重金属固化剂的添加量为4Kg/min;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重金属固化剂包括以下组分:
硅酸盐水泥5份、壳聚糖7份、沸石6份、活性炭5份、磷酸二氢钠2份以及生石灰2份。
本实施例中,侧柏苗的移栽成活率为97.9%。
应用上述实施例1-3的方法对由同一地块划分成的3块试验田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并将改良后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检出结果(采用美国EPA的TCLP毒性浸出实验测定)作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实验组3,以上述地块改造前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EPA的TCLP毒性浸出实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GDA0001771458260000181
由上述表1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促进土壤中各植被的生长,循序渐进的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为后期种植作物提供优良种植基础。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年的2-3月,在待修复地块的上层土壤上喷播草籽,草籽的喷播量为3-4g/m2
将干塘泥、粉碎的作物秸秆和蚯蚓粪按照3:2:1的重量比混合后获得混合物Ⅰ,之后将所述混合物Ⅰ均匀铺设在待修复地块的地表,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0cm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43%;
当年的6月,除去草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当年的7月上旬-中旬,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Ⅰ后浅耕至少10cm;
当年的7月下旬,在所述待修复地块间种豆类作物和苜蓿后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12cm以内的土壤层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50-55%,相邻豆类作物和苜蓿之间的行距至少为40cm,相邻豆类作物的行宽与苜蓿的行宽的比例为1:2-3;
当年的8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有机复合肥料Ⅱ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30-40%;
当年的11月,除去豆类作物和苜蓿的茎叶部分,保留根部;
当年的12月-次年1月,向所述待修复地块的地表投施有机复合肥料Ⅲ,深耕土壤至少30cm;
次年3月,在所述待修复地块上条播侧柏,条间距至少为30cm,条宽至少为20cm;
侧柏田间管理至第3年5月-6月,带土移除侧柏苗,其中,保留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其余侧柏苗带根粉碎处理后与甘蔗渣和椰壳粉碎物按照质量比1:1-2:2-3混合堆肥处理10-15天获得植物修复剂,备用;
采用翻地混合装置在所述待修复地块就地取土后向其中均匀掺入重金属固化剂成为新土;之后将所述新土均匀洒在被取土的所述待修复地块上;
开沟,将所述植物修复剂覆沟底,之后,将带土移除的相对粗壮的40-50%侧柏苗移植入覆盖所述植物修复剂的沟内,覆土压平并喷淋水,水的喷淋量为深度至少为10cm的土壤中的含水量为土壤最大含水量的40-45%;
向所述待修复地块内投入蚯蚓,投入量为10-14条/m3
所述翻地混合装置包括:
车体,其上设置有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一容纳腔,所述车体的两侧设置至少两组轮体,且所述车体的前方设置有牵引车头;
翻地犁,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的第一侧壁上,且所述翻地犁不与所述牵引车头接触;
取土组件,其倾斜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底部处;所述取土组件包括首尾衔接设置的取土体和螺旋输送体,所述取土体为一底面呈三角形的开口向上的容纳槽,且与所述螺旋输送体衔接的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小端还通过伸缩杆铰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下表面上,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大端向车体的行进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取土体以铰接点为圆心在一定角度内可上下往复移动的设置,以使得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螺旋输送体,其倾斜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螺旋输送体的下端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取土体的相对较小端处,以自取土体向螺旋输送体内形成一贯通的土壤输送通道;
混合桶,其为一开口向上的桶体,所述混合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螺旋输送体的上端的出土口Ⅱ延伸至所述混合桶的开口内;搅拌器,其设置在所述混合桶内;
加料桶,其内容纳有重金属固化剂,且所述加料桶的出料口Ⅲ延伸至所述混合桶的开口,定量向所述混合桶内加入重金属固化剂;
覆土仓,其为一扁平化的漏斗结构,且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小口贯通所述壳体的后端的侧壁并连通至所述混合桶的底部,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大口朝向所述车体的后方的土壤层,且扁平化的漏斗结构的大口的长径与地面平行;以及
驱动部,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车体、取土组件、搅拌器和加料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和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均为颗粒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包括以下组分:
干制鸡粪肥20-30份、粉碎的小麦秸秆粉碎的小麦秸秆10-15份、干塘泥7-12份、壤土15-20份、30-40目沸石3-8份、硅藻土1-3份、粒径小于2mm的颗粒活性炭6-9份以及水10-14份;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包括以下组分:干制牛粪肥或干制猪粪肥10-20份、厨余10-15份、甘蔗渣10-15份、干塘泥10-15份、贝壳粉1-5份、硅藻土2-5份、粘土3-8份、40-60目沸石7-12份、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4-6份、沙土2-4份以及水8-12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20-30份干制鸡粪肥、10-15份粉碎的小麦秸秆和7-12份干塘泥混合均匀得混合肥Ⅰ,在混合过程中将10-14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Ⅰ中;
将所述混合肥Ⅰ密闭堆肥发酵45-55天获得初发酵肥Ⅰ,在堆肥期间,每隔8-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Ⅰ中混入15-20份壤土,再密闭发酵20-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Ⅰ;
将二次发酵肥Ⅰ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Ⅰ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Ⅰ;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Ⅰ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3-8份30-40目沸石、1-3份硅藻土和6-9份颗粒活性炭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粒径为13-18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Ⅰ,备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按重量份数计,将10-20份干制猪粪肥或干制牛粪肥、10-15份厨余、10-15份甘蔗渣、2-4份沙土和10-15份干塘泥混合均匀得混合肥Ⅱ,在混合过程中将6-8份水均匀喷洒入混合肥Ⅱ中;
将所述混合肥Ⅱ密闭堆肥发酵35-45天后获得初发酵肥Ⅱ,堆肥期间,每隔8-10天翻肥一次;
向所述初发酵肥Ⅱ中混入1-5份贝壳粉、2-5份硅藻土和3-8份粘土,再密闭发酵20-30天后获得二次发酵肥Ⅱ;
将二次发酵肥Ⅱ翻肥一次后,向二次发酵肥中放入蚯蚓,露天发酵15-25天获得三次发酵肥Ⅱ,在翻肥过程中均匀喷洒入4-6份的水;以及
将三次发酵肥中的蚯蚓去除,并向其中掺入7-12份40-60目沸石、粒径小于4mm的颗粒活性炭4-6份堆肥发酵至少30天,之后造粒成25-35mm的有机复合肥料Ⅱ,备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草籽为百喜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紫羊茅、狗牙根和马尼拉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草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地犁的翻地深度为15-20cm;
所述容纳槽的前端部分插入所述车体行进方向的所述车体的底部的土壤层内的深度为10-15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为粉状肥料,按重量份数计,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包括以下组分:
生物有机肥20-35份、粉碎的作物秸秆8-12份、粉碎的玉米芯4-6份、啤酒渣4-8份、干塘泥3-5份、壤土10-15份、贝壳粉1-5份、硅藻土2-5份、40-60目沸石7-12份、粒径小于5mm的颗粒活性炭10-15份以及水5-8份;其中,生物有机肥为将干制鸡粪肥、干制猪粪肥和干制牛粪肥按重量比1:2:3混合后制备;
将以上组分混合堆肥发酵4-6个月获得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堆肥期间,每隔10-15天翻肥一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30-50Kg/亩,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40-50Kg/亩,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60-90Kg/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Ⅰ的投施量为40Kg/亩,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Ⅱ的投施量为50Kg/亩,所述有机复合肥料Ⅲ的投施量为80Kg/亩。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桶土壤混合吞吐量为100-200Kg/min;所述重金属固化剂的添加量为2-4Kg/min;
按重量份数计,所述重金属固化剂包括以下组分:
硅酸盐水泥3-5份、壳聚糖5-7份、沸石4-6份、活性炭3-5份、磷酸二氢钠1~2份以及生石灰1-2份。
CN201810727055.0A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Active CN1106659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27055.0A CN110665948B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27055.0A CN110665948B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5948A CN110665948A (zh) 2020-01-10
CN110665948B true CN110665948B (zh) 2022-09-27

Family

ID=69065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27055.0A Active CN110665948B (zh) 2018-07-03 2018-07-03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659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9055B (zh) * 2022-01-04 2023-05-23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的重金属修复生态系统及修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3858A (ja) * 2002-09-24 2004-04-15 Nokodai Tlo Kk 植栽による有害金属汚染土壌の浄化方法
CN101096033A (zh) * 2007-05-29 2008-01-02 中山大学 利用苋菜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3817145B (zh) * 2014-03-07 2015-07-01 深圳市万信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方法
CN104475434A (zh) * 2014-11-21 2015-04-01 沈阳工业大学 一种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的定向分离的工艺方法
CN105598155A (zh) * 2015-12-31 2016-05-25 陕西清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6734147A (zh) * 2017-02-22 2017-05-31 黄江龙 一种用于治理土壤污染的土壤自动修复设备
CN207463802U (zh) * 2017-10-12 2018-06-08 深圳市造源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5948A (zh) 2020-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ipitalo et al.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earthworms on soil aggregation and porosity
US5501718A (en) Method to produce substitute for peat moss
CN105734041B (zh) 生物炭负载PSB钝化剂的制备及其修复Pb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9220037B (zh) 一种土地重构以及植物栽培方法
CN102617237A (zh) 利用湖泊淤泥生产生态环保营养土的方法
CN106085457A (zh) 一种多功能蚯蚓粪盐碱地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Pareek et al. Effect of organic manure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yield of mustard under irrigation of different residual sodium carbonate waters
CN111203441A (zh) 一种农田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6914484A (zh)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1527816A (zh) 盐碱地脱盐方法
CN108541522B (zh) 一种酸性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方法
JP2011084449A (ja) 農業用資材、微生物資材、有機腐植肥料、水質浄化材、土壌改良材、飼料添加剤、廃棄物処理剤、屋上緑化材及び農業用資材の製造方法
CN108817046A (zh) 用于土壤改良的农业设备
CN110665954B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CN105038805B (zh) 用于被重金属Hg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9679665A (zh) 一种土壤改良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243504B (zh) 一种闭环式垃圾消纳修复盐碱地沙化地及垃圾场同位修复的方法
CN113233930A (zh) 一种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产量的多种有机废弃物协同堆肥方法
CN104628426B (zh) 利用餐厨和农业废弃物快速发酵制备有机肥的装置
CN111990341A (zh) 一种滨海盐渍土中蚯蚓种群定殖的方法
CN111448858A (zh) 土壤重金属治理装置及治理方法
CZ303821B6 (cs) Organické hnojivo a zpusob jeho výroby
CN110665948B (zh) 一种适用于多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2792112B (zh) 中轻度镉污染农田土壤边无损原位修复边安全生产的方法
CN108934794B (zh) 应用免耕法在草甸草原建植优质牧草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