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8938A - 电子板 - Google Patents

电子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58938A
CN110658938A CN201910512058.7A CN201910512058A CN110658938A CN 110658938 A CN110658938 A CN 110658938A CN 201910512058 A CN201910512058 A CN 201910512058A CN 110658938 A CN110658938 A CN 110658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board
base
sensor
frame
surfac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20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58938B (zh
Inventor
矢野久晃
拉马达·伊斯梅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58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8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58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8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LARTICLE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UPON; WRITING OR DRAWING AIDS; ACCESSORIE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L1/00Repeatedly-usable boards or table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L1/04Blackboards
    • B43L1/10Writing surfaces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06F3/03546Pens or stylus using a rotatable ball at the tip as position detecting memb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6Multi-sensing digitiser, i.e. digitiser using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ensing technologies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e.g. for detecting pen and finger, for saving power or for improving position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rawing Aids And Blackboards (AREA)

Abstract

电子板具有:书写板;传感器片,其包含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底座,其对所述传感器片进行固定;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并支承所述底座;以及边框,所述书写板、所述传感器片和所述底座依该顺序配置并彼此固定而形成为一体,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上表面部、侧面部以及底座按压部,所述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沿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延伸并被螺钉固定于所述边框,所述底座按压部与所述底座的背面接触,形成为一体的所述书写板、所述传感器片和所述底座由所述底座按压部和所述边框夹持。

Description

电子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留下由书写工具得到的文字等的笔迹的电子板。
背景技术
当前,提出一种使用了带触摸面板的显示器的电子板(显示器型的电子板)。在显示器型的电子板中,使与文书数据、图像数据等对应的图像显示于显示画面,并且将利用电子笔等在显示画面上手写的书写信息作为图像而显示于显示画面。另外,在显示器型的电子板中,可以将附加有书写信息的显示画面的图像保存或者打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当前的电子板中,由于使用基于图像数据及书写信息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器,因此电子板的结构复杂,成本也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低成本化的电子板。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其能够检测书写板上的接触位置,该电子板具有:所述书写板,其在作为书写工具的笔的笔尖部接触时,会留下能够看到的笔迹;传感器片,其包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根第一电极线、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根第二电极线;底座,其对所述传感器片进行固定;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并支承所述底座;以及边框,其构成所述电子板的外框,所述书写板、所述传感器片和所述底座依该顺序配置并彼此固定而形成为一体,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上表面部、侧面部和底座按压部,所述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沿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延伸并被螺钉固定于所述边框;所述底座按压部与所述底座的背面接触,形成为一体的所述书写板、所述传感器片和所述底座,由所述底座按压部和所述边框夹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低成本化的电子板。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输入系统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输入系统的方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中的X并联电极线及Y并联电极线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中的环路切换电路的功能的说明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铅垂方向的剖面中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输入系统中,将共振频率与笔的属性相关联的定义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A-A剖面的一部分(右端部)的图。
图9是表示图7的B-B剖面的一部分(上端部、下端部)的图。
图10是表示图7的B-B剖面的一部分(下端部)的图。
图11是表示图7的B-B剖面的一部分(上端部)的图。
图12是表示图7的A-A剖面的一部分(上端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7的C-C剖面的一部分(上端部)的立体图。
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上角部中的电子板的固定方法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角加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板设置用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右上角部中,将角加强板和板设置用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左上角部中,将角加强板和板设置用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C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右下角部中,将角加强板和板设置用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D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左下角部中,将角加强板和板设置用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下角部中,将角加强板和板设置用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上中央部中,将底座固定板和背面罩按压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下中央部中,将底座固定板和背面罩按压板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安装于台架的框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包含电源及连接端子在内的笔架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包含电源及连接端子在内的笔架部的内部结构的剖面立体图。
图2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包含电源及连接端子在内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7(a)是一般的串联电阻的电路图,图27(b)是触摸传感器电路的电路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传感器基板的结构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传感器基板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详述。此外,以下说明的所有内容均是例示,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输入系统10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使用图1所示的书写输入系统100的方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的结构,特别是X并联电极线及Y并联电极线的配置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子板中的环路切换电路的功能的说明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电子板的铅垂方向的剖面中的结构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1所示的书写输入系统100大体由笔30及电子板10构成。笔30是具有笔主体31、笔帽32、笔尖部33、识别件34及墨水供给部36的书写工具。在图1中,将笔30以形状能够把握的方式而示意地示出。识别件34具有在图1中未图示的识别电路。识别件34的具体的结构如后所述。
笔帽32相对于笔主体31可安装拆卸,在安装于笔主体31的状态下进行覆盖,以使得笔尖部33不露出。
笔尖部33由例如浸渍了墨水的毛毡材料构成。笔尖部33通常而言,可以设为作为白色板(白板)用的马克笔而已知的结构。笔尖部33通过将笔帽32拆卸而露出,如果其前端与作为电子板10的写入区域的书写板10a接触,则墨水在该位置附着并将可看到的笔迹40留在电子板10上(参照图2)。
笔尖部33的另一端与储存墨水的墨水供给部36接触,利用毛细管现象从墨水供给部36向笔尖部33供给墨水。
在接近笔帽32所嵌入的部位的笔主体31的外周安装有识别件34。识别件34具有在图1中未图示的识别电路。识别电路例如利用由电感分量L及电容分量C组成的LC共振电路构成。
书写板10a由利用笔30进行书写而笔迹会留下的材料构成。另外,书写板10a优选由能够消去其笔迹的材料构成。另外,书写板10a只要廉价,也可以是一次性的,但优选由可以将笔迹消去而多次进行书写的材料构成。例如,书写板10a由树脂材料构成。在笔30是马克笔的情况下,书写板10a具有马克板(marker board)这样的表面。
如图5所示,作为电子板10,将其周围由作为框部件的边框110包围而确保强度。被边框110将周围包围的电子板10的表面侧是写入区域的书写板10a。在电子板10的下端配置有笔架部19(笔托)。此外,如后所述,笔架部19也可以与边框110的一部分(后述的下侧边框110a)形成为一体。
如图1所示,电子板10按功能大体具有坐标检测部11及笔识别部12。
坐标检测部11(本发明的位置检测部的一个例子)对笔30的笔尖部33与电子板10(书写板10a)上接触的位置的坐标进行检测。笔识别部12对来自于在笔30上安装的识别件34的识别信号进行检测。
作为实现这些功能的结构例,本实施方式的坐标检测部11作为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而进行动作。另外,笔识别部12作为电磁感应电路进行动作而对来自于识别件34的识别信号进行检测。
坐标检测部11包含Y并联电极线13y、Y检测电路15y、X并联电极线13x、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及环路切换电路16而构成。坐标检测部11使X并联电极线13x及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与笔识别部12共享硬件。另外,环路切换电路16是将共享的所述硬件切换为用于坐标检测部11的情况和用于笔识别部12的情况的电路。
笔识别部12包含与坐标检测部11共享的X并联电极线13x、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及环路切换电路16、X检测电路15x而构成。
X并联电极线13x(本发明的第一电极线的一个例子)是在利用笔30所书写的电子板10(书写板10a)的表面附近埋设的多根电极线。各X并联电极线13x沿X方向(横向)(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并列地配置,沿Y方向(纵向)(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参照图3)。
另一方面,Y并联电极线13y(本发明的第二电极线的一个例子)是在利用笔30所书写的电子板10(书写板10a)的表面附近埋设的多根电极线。各Y并联电极线13y沿Y方向(纵向)并列地配置,沿X方向(横向)延伸(参照图3)。Y并联电极线13y的各电极线在与X并联电极线13x的各电极线不同的深度(层)中埋设。另外,Y并联电极线13y的各电极线和X并联电极线13x的各电极线经由规定厚度的绝缘膜交叉,彼此不接触(参照图5)。X并联电极线13x及Y并联电极线13y例如由铜配线构成。
此外,由于X并联电极线13x及Y并联电极线13y在书写板10a的表面附近配置,因此作为书写板10a,并不适用会对X并联电极线13x及Y并联电极线13y进行电性屏蔽的铝板、进行磁性屏蔽的钢板等,例如优选在表面实施了三聚氰胺树脂的涂覆的环氧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材料。
如图3所示,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与X并联电极线13x的一端侧连接,向各X并联电极线13x施加规定的电压。所述规定的电压在作为坐标检测部11起作用的情况下、和作为笔识别部12起作用的情况下可以不同。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例如从左端的X并联电极线13x向右端的X并联电极线13x依次施加脉冲状的电压。
Y检测电路15y对伴随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的驱动而被各Y并联电极线13y诱发的电压或者电流的大小进行检测。其大小依赖于各X并联电极线13x与各Y并联电极线13y的耦合电容的大小,在两者交叉的附近的电子板10上接触感应体、金属体的情况下,和感应体、金属体未接触情况下,耦合电容的大小不同。例如,由于浸渍了墨水的笔尖部33及人的手指是感应体,因此如果它们与电子板10上接触,则耦合电容变大。通过检测耦合电容的变化,从而可以检测笔尖部33或者人的手指与电子板10接触的位置坐标。这作为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的动作而被已知。
此外,对于人的手指和笔尖部33,通常耦合电容的大小不同,因此不仅能够检测与电子板10接触的位置坐标,还可以基于耦合电容的大小的不同而判别是人的手指还是笔尖部33。
如图4所示,环路切换电路16包含第一切换开关16a,该第一切换开关16a对多根X并联电极线13x之中隔着规定距离的2根X并联电极线13x是否在另一端侧连接进行切换。如果通过第一切换开关16a而一对X并联电极线13x在另一端侧连接,则由此形成U字型的电流路。其作为笔识别部12的感应线圈起作用。在U字型的电流路的一端的一侧配置有第二切换开关16b。
第二切换开关16b与第一切换开关16a同步地进行动作。在第一切换开关16a将成对的X并联电极线13x断开的状态下,第二切换开关16b将X并联电极线13x与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连接。在第一切换开关16a将成对的X并联电极线13x连接的状态下,第二切换开关16b将X并联电极线13x与X检测电路15x连接。因此,在成对的X并联电极线13x断开的状态下,各X并联电极线13x分别由对应的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驱动。
另一方面,在成对的X并联电极线13x连接,作为感应线圈而形成U字型电流路的状态下,第二切换开关16b将U字型电流路的一端侧的X并联电极线13x与X检测电路15x连接。在U字型电流路的另一端侧没有切换开关,另一端侧由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感应线圈的U字型电流路存在多组,沿X方向(横向)排列。
在环路切换电路16将X并联电极线13x作为笔识别部12而使用的情况下,例如,从左端的感应线圈向右端的感应线圈一个一个按顺序进行驱动。在图4中,为了示出仅对左端的感应线圈进行驱动,将左端的感应线圈13c以与其它感应线圈相比更粗的线示出。一边改变驱动频率,一边由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对作为U字型电流路的感应线圈13c的另一端进行驱动。并且,利用感应线圈13c的一端侧的X检测电路15x,对与频率对应而在感应线圈中流过的电流的大小进行检测。然后,针对右侧相邻的感应线圈进行同样的检测,进而向右侧相邻的感应线圈依次移动而进行检测。
环路切换电路16是为了使坐标检测部11和笔识别部12共享X并联电极线13x所需的结构要素。
在被驱动的感应线圈附近存在识别件34,并且,以与该识别件所具有的共振频率对应的驱动频率驱动感应线圈时,因与感应线圈的电磁耦合而在共振电路中流过大的共振电流。与其对应,在感应线圈的一侧也流过大的电流。通过由X检测电路15x对电流的大小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对在X方向的哪个区域存在哪个共振频率的识别件34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识别件34的共振频率与笔30的属性对应而预先决定。
图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共振频率f0与笔30的属性相关联的定义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6所示的(a)的列表,表示使笔的墨水颜色(书写颜色)与识别件34的共振频率f0对应的例子。与黑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的各颜色的笔对应而定义不同的共振频率f0。与笔的书写颜色对应而用户安装与其对应的共振频率f0的识别件34。
图6所示的(b)的列表,示出下述例子,即,不仅是笔30的书写颜色,而且使笔尖的粗细及笔尖的形状这样的属性,对应于与它们的组合相应的共振频率f0而进行定义。如列表(b)所示,通过分配与多个项目的属性的组合唯一地对应的共振频率f0,从而能够获得与检测出的共振频率f0对应的多个项目的属性。此外,所述共振频率f0并不限定于图6所示的值,基于识别件34的共振线圈341的大小及振荡能量(强度)的平衡而选定。例如,所述共振频率f0也可以在400~700kHz的范围内定义。
如果在笔识别部12检测出识别件34的存在的区域内,坐标检测部11检测到笔尖部33的位置坐标,则可以生成与同位置坐标和识别信息对应的笔的属性相对应的笔迹数据。
笔迹数据例如也可以通过使个人计算机执行专用的处理程序,基于坐标检测部及笔识别部的检测内容而生成。或者,也可以在电子板10中组装有微机,不仅是坐标检测部11或者笔识别部12的处理,而且使生成笔迹数据的处理也由所述微机执行。
在图1中,将对笔迹数据的生成进行处理的主体由控制部20示出。控制部20以CPU或者微机为中心,由计时器、输入输出电路这种周边电路及存储器等构成。
控制部20可以与电子板10分体,也可以与电子板10一体、即组装于电子板10中。换言之,可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书写输入系统100的外部进行处理,也可以包含于书写输入系统100中。在前者的情况下,书写输入系统100对成为用于生成笔迹数据的基础的信息进行检测并提供。在后者的情况下,书写输入系统100在其基础上,包含至笔迹数据的生成为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书写输入系统100在包含至笔迹数据的生成为止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所示,还可以在控制部20上连接显示装置21,实时地显示所生成的笔迹数据。当然,即使不存在显示装置21的显示,在电子板10的书写板10a上也会留下由笔30书写的笔迹40。
显示装置21对于确认由控制部20生成的笔迹数据与书写板10a的笔迹40是否一致来说有效。
在笔迹数据中反映了笔30的属性。例如,根据图6的(a)的定义,在显示装置21中显示的笔迹数据的书写颜色与笔迹40的书写颜色一致。并且,根据图6的(b)的定义,所显示的笔迹数据中,笔迹的粗细、形状还反映了笔尖部33的粗细及形状。如果使用未图示的彩色打印机对笔迹数据的硬拷贝进行打印,则可以反映出书写颜色,或者还反映出笔尖的粗细、形状。
[电子板的结构]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电子板10例如如图2所示设置于台架50上、或者设置于壁面上而使用。另外,电子板10例如也可以钩挂于台架50的框架51上而可拆卸地设置。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板10的后视图。图8是表示图7的A-A剖面的一部分(右端部)的图。图9是表示图7的B-B剖面的一部分(上端部、下端部)的图,图10是表示图7的B-B剖面的一部分(下端部)的图,图11是表示图7的B-B剖面的一部分(上端部)的图,图12是表示图7的A-A剖面的一部分(上部)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图7的C-C剖面的一部分(上部)的立体图。
电子板10具有:书写板10a,其由会留下利用笔30书写的笔迹40的树脂材料构成;传感器片150,其配置于书写板10a的背面侧;底座120,其配置于传感器片150的背面侧,粘贴传感器片150;背面罩130,其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侧,覆盖电子板10的背面;以及边框110,其将电子板10的周围包围而构成外框。
书写板10a、传感器片150、及底座120通过双面胶带、粘结剂等(本发明的粘结材料的一个例子)彼此贴合而形成为一体。一体化的书写板10a、传感器片150、及底座120构成传感器单元10b(图8等)。此外,书写板10a、传感器片150、及底座120只要彼此固定而形成为一体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周围的侧面利用粘结剂等形成为一体,也可以通过其它部件(螺钉、框架等)形成为一体。
边框110如后述的图14所示,通过将下侧边框110a、上侧边框110b、右侧边框110c、及左侧边框110d彼此连结从而以框状形成。下侧边框110a或者上侧边框110b是本发明的第一边框的一个例子,右侧边框110c或者左侧边框110d是本发明的第二边框的一个例子。在边框110的框内配置传感器单元10b,在传感器单元10b的背面,安装从背面侧对传感器单元10b进行支承的金属件(后述的角加强板210a、底座固定板210b),在该金属件上安装背面罩130。
如图9所示,在下侧边框110a上形成为一体笔架部19、收容各种配线等的空间110s、19s。
传感器片150通过利用双面胶带等将排列有上述X并联电极线13x的透明薄膜、排列有Y并联电极线13y的透明薄膜、及配置于这些电极线之间的绝缘膜彼此粘结固定而构成。传感器片150作为整体为薄膜状,具有可弯曲性。在传感器片150的下端连接传感器基板150a(本发明的第一传感器基板的一个例子),在传感器片150的上端连接传感器基板150b,在传感器片150的右端(或者左端)连接传感器基板150c(本发明的第二传感器基板的一个例子)。在传感器基板150a上连接X并联电极线13x的一端(下端),在传感器基板150b上连接X并联电极线13x的另一端(上端),在传感器基板150c上连接Y并联电极线13y的一端(右端)。
在传感器基板150a上配置传感器配线(图28及图29的传感器配线152x、152y),传感器配线的一端与X并联电极线13x的一端电性连接。传感器配线的另一端与在传感器基板150a上搭载的连接器连接部(图28及图29的连接器连接部156)电性连接。在连接器连接部上连接中继配线(未图示),该中继配线与上述的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及X检测电路15x电性连接。
在传感器基板150b上配置传感器配线,传感器配线的一端和X并联电极线13x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传感器配线的另一端与在传感器基板150b上搭载的连接器连接部电性连接。在连接器连接部上连接中继配线,该中继配线与上述的环路切换电路16电性连接。
在传感器基板150c上配置传感器配线,传感器配线的一端与Y并联电极线13y电性连接。传感器配线的另一端与在传感器基板上搭载的连接器连接部电性连接。在连接器连接部上连接中继配线,该中继配线与上述的Y检测电路15y电性连接。所述各中继配线在底座120的背面侧配置而与控制器基板172(参照图14)连接。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的具体结构如后所述。
此外,也可以是传感器基板150a与传感器片150的右端连接,传感器基板150b与传感器片150的左端连接,传感器基板150c与传感器片150的上端(或者下端)连接。
图14是从背面侧观察电子板10的立体图。在图14中省略背面罩130。在底座120的背面沿上下方向配置加强板111。作为加强板111,下端被螺钉固定于下侧边框110a,上端被螺钉固定于上侧边框110b,中央部分与底座120的背面接触。在加强板111和右侧边框110c之间配置基板托盘170,在基板托盘170上搭载接口连接板171、控制器基板172、接口基板173。在控制器基板172上搭载上述的控制部20、X检测用驱动电路14x、X检测电路15x、环路切换电路16、Y检测电路15y等。在接口基板173上连接例如与个人计算机(PC)、投影仪等外部设备连接的线缆(配线)。在书写输入系统100中,例如从投影仪输出的图像被投影至书写板10a,如果用户一边参照被投影的图像,一边将手写文字等信息书写于书写板10a,则能够在所述图像中附加所述信息(笔迹数据)而进行覆盖保存。在电子板10中生成的数据文件等能够保存于USB(注册商标)等存储介质中。
底座120利用配置于角部(四个角)的角加强板210a、配置于除了角部以外的部分的底座固定板210b对背面进行支承。角加强板210a及底座固定板210b是本发明的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在图14中示出4个角加强板210a和5个底座固定板210b。底座固定板210b的数量并不限定。角加强板210a在角部中被螺钉固定于相邻的2个(两边的)边框110上,底座固定板210b被螺钉固定于1个(一边的)边框110上。
图15是从背面侧观察电子板10的分解立体图。下侧边框110a、上侧边框110b、右侧边框110c、及左侧边框110d,通过利用在角部(四个角)配置的角连结板110e(L字型金属件)彼此连结,从而形成框状的边框110。框状的边框110也可以利用金属材料或者树脂材料等一体成型。
在角加强板210a的背面螺钉固定板设置用板220a(本发明的安装部件的一个例子),在底座固定板210b的背面螺钉固定背面罩按压板220b。在背面罩130上,在与角加强板210a重合的部分和与底座固定板210b重合的部分上形成开口部130a。板设置用板220a从背面罩130的背面侧插入至开口部130a并被螺钉固定于角加强板210a。背面罩按压板220b从背面罩130的背面侧插入至开口部130a并被螺钉固定于底座固定板210b。背面罩130以夹入至角加强板210a及板设置用板220a之间、和底座固定板210b及背面罩按压板220b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夹持)。
图16是表示角部中的电子板10的固定方法的分解立体图。上侧边框110b和右侧边框110c通过角连结板110e利用螺钉等彼此连结。书写板10a、传感器片150、及底座120依该顺序配置,经由粘结材料(例如双面胶带)彼此贴合而形成为一体。成为一体的传感器单元10b插入至形成框状的边框110的内侧。
如图16所示,角加强板210a一边按压传感器单元10b的底座120的背面,一边被螺钉固定于上侧边框110b及右侧边框110c。图17是表示角加强板210a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角加强板210a包含上表面部201a、第一侧面部201b(本发明的第一侧面部的一个例子)、第二侧面部201c(本发明的第二侧面部的一个例子)、第三侧面部201d、及底座按压部201e(相当于本发明的底座按压部)而构成。上表面部201a是与底座120的背面平行的部分,具有用于与板设置用板220a螺钉固定的4个螺纹孔。第一侧面部201b从上表面部201a的端部沿底座120的背面侧延伸,具有用于与上侧边框110b(参照图16)螺钉固定的2个螺纹孔。第二侧面部201c从上表面部201a的端部沿底座120的背面侧延伸,具有将右侧边框110c(参照图16)螺钉固定的2个螺纹孔。第三侧面部201d从上表面部201a的端部沿底座120的背面侧延伸,底座按压部201e从第三侧面部201d的端部沿与底座120的背面平行的方向延伸。在由上表面部201a、第一侧面部201b、第二侧面部201c、及第三侧面部201d包围的部分形成空间S2。在角加强板210a的第一侧面部201b及第二侧面部201c被螺钉固定于上侧边框110b及右侧边框110c的情况下,底座按压部201e与底座120的背面接触,从背面侧支承传感器单元10b。另外,在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与底座120之间形成与空间S2对应的间隙(参照图11)。
如图16所示,板设置用板220a从背面罩130的背面侧插入至开口部130a并被螺钉固定于角加强板210a。图18是表示板设置用板220a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板设置用板220a包含下表面部202a、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钩挂部202e、及止动部202f而构成。下表面部202a是与底座120的背面平行的部分,具有用于与角加强板210a螺钉固定的2个螺纹孔。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及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从下表面部202a的各端部沿电子板10的背面方向以高度H1延伸,并且沿与底座120的背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及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是本发明的背面罩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钩挂部202e从下表面部202a的下端部沿电子板10的背面方向以高度H2延伸,止动部202f从钩挂部202e的端部沿与底座120的背面平行的方向(下方)延伸。高度H1设定为与背面罩130的厚度大致相同。板设置用板220a插入至背面罩130的开口部130a,在板设置用板220a的下表面部202a被螺钉固定于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的情况下,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及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与背面罩130的背面接触,从背面侧支承背面罩130。钩挂部202e及止动部202f被框架51(参照图2)钩挂。此外,钩挂部202e可以设置于下表面部202a的上端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的上端部,但从构造及制造的简单性的观点,优选设置于下表面部202a的下端部。
图19A是表示在电子板10的右上侧的角部中,将角加强板210a和板设置用板220a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19A中省略背面罩130。角加强板210a被螺钉固定于上侧边框110b及右侧边框110c,底座按压部201e从背面侧按压支承底座120。另外,作为板设置用板220a,下表面部202a被螺钉固定于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及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从背面侧支承背面罩130(参照图15)。
在这里,板设置用板220a如图19B所示,也可以是省略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及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的结构。图19B是表示在电子板10的左上侧的角部中,将角加强板210a和板设置用板220a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作为板设置用板220a,下表面部202a被螺钉固定于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从背面侧支承背面罩130(参照图15)。
另外,安装于各角部(四个角)的4个角加强板210a具有相同的构造。在图19A中示出配置于右上侧的角部的角加强板210a,在图19B中示出配置于左上侧的角部的角加强板210a,在图19C中示出配置于右下侧的角部的角加强板210a,在图19D中示出配置于左下侧的角部的角加强板210a。配置于各角部的角加强板210a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以与各角部对应的方式使其旋转,进行定位并螺钉固定。
图20是表示在电子板10的下侧的角部中,将角加强板210a和板设置用板220a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这里也省略背面罩130。角加强板210a被螺钉固定于下侧边框110a及右侧边框110c,底座按压部201e从背面侧按压而支承底座120。另外,板设置用板220a被螺钉固定于下表面部202a,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2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2c及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2d从背面侧支承背面罩130(参照图15)。
图21A是表示在电子板10的上侧的中央部中,将底座固定板210b和背面罩按压板220b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这里也省略背面罩130。底座固定板210b被螺钉固定于上侧边框110b,按压部203e从背面侧按压而支承底座120。另外,作为背面罩按压板220b,下表面部204a被螺钉固定于底座固定板210b的上表面部203a,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4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4c、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4d、及第四背面罩按压部204e从背面侧支承背面罩130(参照图15)。
图21B是表示在电子板10的下侧的中央部中,将底座固定板210b和背面罩按压板220b螺钉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这里也省略背面罩130。底座固定板210b被螺钉固定于下侧边框110a,按压部203e从背面侧按压而支承底座120。另外,作为背面罩按压板220b,下表面部204a被螺钉固定于底座固定板210b的上表面部203a,第一背面罩按压部204b、第二背面罩按压部204c、第三背面罩按压部204d、及第四背面罩按压部204e从背面侧支承背面罩130(参照图15)。
此外,背面罩按压板220b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如图22所示,背面罩130在角部(四个角)中利用板设置用板220a对背面进行支承,在中央部中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座固定板210b。在将背面罩按压板220b省略的情况下,可以削减电子板10的部件个数。另外,不需要背面罩130的开口部130a的加工。电子板10并不限定于图14所示的结构,也可以是如图22所示的结构。
[传感器基板的第一固定方法]
针对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的第一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在电子板10的长边侧(上侧、下侧)配置的传感器基板150a、150b,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侧,在电子板10的短边侧(例如右侧)配置的传感器基板150c,配置于底座120的侧面侧。
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传感器基板150a在底座120的下端中,以使传感器片150覆盖底座120的下端(下侧面)的方式,旋转180度而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在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的传感器基板150a、和对底座120的背面进行支承的角加强板210a之间(空间S2(参照图10))配置缓冲材料160a。具体地说,在角加强板210a被螺钉固定于下侧边框110a及右侧边框110c时,在形成于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和底座120的背面之间的间隙(图10的空间S2)中配置缓冲材料160a。缓冲材料160a与传感器基板150a的上面接触而进行按压。角加强板210a的底座按压部201e在底座120的背面之中的、未配置传感器基板150a的区域中,从背面侧按压底座120。由此,传感器基板150a以利用缓冲材料160a向前面侧挤压(按压)状态被支承。另外,传感器单元10b由角加强板210a和边框110夹持。
如图9所示,传感器基板150b与传感器基板150a同样地,在底座120的上端中,以使传感器片150覆盖底座120的上端(上侧面)的方式,旋转180度而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如图12所示,在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的传感器基板150b、和对底座120的背面进行支承的角加强板210a之间(空间S2(参照图11))配置缓冲材料160b。具体地说,在角加强板210a被螺钉固定于上侧边框110b及右侧边框110c时,在形成于角加强板210a的上表面部201a和底座120的背面之间的间隙(图11的空间S2)中配置缓冲材料160b。缓冲材料160b与传感器基板150b的上面接触而进行按压。角加强板210a的底座按压部201e在底座120的背面之中的、未配置传感器基板150b的区域中,从背面侧按压底座120。由此,传感器基板150b以利用缓冲材料160b向前面侧挤压(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另外,传感器单元10b由角加强板210a和边框110夹持。此外,缓冲材料160a、160b也可以是橡胶等弹性部件,但优选是垫圈或者接地弹簧等具有导电性的导通部件。通过对缓冲材料160a、160b使用导通部件,从而可以实现传感器基板150a、150b的接地强化,并且针对EMI(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对策而有效。
如图13所示,在角部以外的部分(例如中央部)也同样地,缓冲材料160b与传感器基板150b的上面接触而进行按压。底座固定板210b的按压部203e在底座120的背面之中的、未配置传感器基板150b的区域中,从背面侧按压底座120。由此,传感器基板150b以利用缓冲材料160b向前面侧挤压(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另外,传感器单元10b由底座固定板210b和边框110夹持。
如图8所示,传感器基板150c在底座120的右端(右侧面)中,使传感器片150在底座120的右端弯曲,旋转90度而配置于底座120的侧面。在配置于底座120的侧面的传感器基板150c与右侧边框110c之间配置缓冲材料161c。由此,传感器基板150c在利用缓冲材料161c向侧面侧挤压(按压)状态下被支承。缓冲材料161c与缓冲材料160a、160b同样地,也可以是橡胶等弹性部件,但优选是垫圈或者接地弹簧等具有导电性的导通部件。通过对缓冲材料161c使用导通部件,从而可以实现传感器基板150c的接地强化,并且针对EMI对策有效。
根据上述结构,传感器基板150a、150b在底座120的背面中,利用在形成于底座120和角加强板210a及底座固定板210b之间的间隙(空间S2)中配置的缓冲材料160a、160b被支承。另外,传感器基板150c在底座120的侧面中,利用在形成于底座120和边框110之间的间隙中配置的缓冲材料161c被支承。由此,配置于电子板10的长边侧的传感器基板150a、150b和配置于电子板10的短边侧的传感器基板150c,相对于底座120而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背面、侧面)。另外,各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并不是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座120及其它部件上,而是利用缓冲材料160a、160b、161c可移动地支承(保持)。因此,例如即使在发生环境变化等而在传感器单元10b中产生应变等变形的情况下,也难以对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产生其影响,因此可以防止伴随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的变形的损伤、误检测等问题。
在这里,在上述结构中,在将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或者侧面时,传感器片150局部地弯曲。特别是在将传感器基板150a、150b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时,传感器片150局部地弯曲180度。因此,在传感器片150弯曲的部分(弯折部)中有可能会产生损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用于防止传感器片150的损伤的构造。
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在底座120的下端(下侧面)与下侧边框110a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中,在传感器片150中的弯折部中形成弯曲部151a。同样地,在底座120的上端(上侧面)与上侧边框110b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中,在传感器片150中的弯折部中形成弯曲部151b。由此,由于可以在传感器片150的弯折部中设置弯曲,因此例如在传感器单元10b变形了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弯曲部151b吸收与变形相对应的变形量。因此,可以防止传感器片150的损伤。此外,为了防止传感器片150的弯折部与下侧边框110a及上侧边框110b接触,在底座120的下端及上端中,在传感器片150的弯折部与下侧边框110a及上侧边框110b之间,优选配置有缓冲材料161a、161b(参照图9)。
此外,传感器基板150a、150b在底座120的下端中,传感器片150在底座120的下端弯曲,并旋转90度地配置于底座120的侧面,传感器基板150c也可以在底座120的右端(右侧面)中,使传感器片150以覆盖底座120的右端(右侧面)的方式,旋转180度而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
[传感器基板的第二固定方法]
针对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的第二固定方法,使用图10及图11进行说明。将传感器基板150a、150b配置于底座120的背面并利用缓冲材料160a、160b支承的结构、和将传感器基板150c配置于底座120的侧面并利用缓冲材料161c支承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方法相同。
如图10所示,构成传感器单元10b的书写板10a、传感器片150、底座120,以底座120的下端与书写板10a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方式贴合而固定。在将这样一体化的传感器单元10b安装于下侧边框110a上的情况下,书写板10a的下端置载于下侧边框110a的置载部110h而被支承。即,传感器单元10b通过将书写板10a的下端置载于下侧边框110a的置载部110h而被支承。因此,向置载部110h施加传感器单元10b的载荷(自重)。由此,在底座120的下端与下侧边框110a之间形成间隙S1。并且,在传感器片150的弯折部中形成与间隙S1对应的弯曲部151a。弯曲部151a以与例如间隙S1对应的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
此外,置载部110h的高度也可以与下侧边框110a中的与底座120的下端相对的部分相比更高。在该情况下,传感器单元10b也可以以底座120的下端和书写板10a的下端成为相同高度(同一面)的方式贴合而固定。在该结构中,也可以在底座120的下端和下侧边框110a之间形成间隙S1。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底座120的上端与上侧边框110b之间形成间隙(空间S3)。在传感器片150的弯折部中,形成以与空间S3对应的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的弯曲部151b。此外,空间S1及S3的大小,通过对底座12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设定为最优的值。
根据所述第二固定方法,可以使传感器片150的弯折部的曲线平缓(增大曲率半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传感器片150的损伤。
[底座的结构]
传感器片150以薄膜状形成而具有可弯曲性。另外,作为书写板10a,为了使电子板10整体的重量轻量化,由数mm程度的厚度的树脂材料形成,容易产生弯曲。为了抑制这些传感器片150和书写板10a的弯曲,传感器片150及书写板10a与底座120贴合。通过使书写板10a、传感器片150、底座120形成为一体,从而传感器单元10b成为难以产生弯曲的构造。
另外,底座120还具有防止由噪声的影响引起位置坐标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功能。具体地说,传感器片150由配线电阻低的铜配线构成,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特别地,如果用于固定传感器单元10b的金属件(角加强板210a、底座固定板210b)等金属材料接近传感器片150,则容易接收来自于该金属材料的噪声。因此,优选将底座120的厚度t1(参照图11)设定为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的厚度,例如15mm~20mm的程度。另外,在还考虑薄型化的情况下,更优选将所述厚度t1设定为大致15mm。
[电源及连接端子的结构]
如图24所示,电子板10还具有:电源按钮191,其用于将电子板10的电源设为开启或者关闭;LED192(指示器),其将电子板10的电源的状态(开启状态或者关闭状态)向外部通知(显示)(本发明的通知部的一个例子);以及连接端子193(接口端子),其用于连接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对在电子板10中生成的数据文件、人的手指或者笔30的输入信息等进行存储。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是本发明的操作部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操作部还可以是对电子板10的显示状态(明度、亮度等)进行调整的调整部、输入外部信号的输入端子、输出内部信号的输出端子、用于执行在电子板10中安装的软件的各种功能的功能按钮等。
电子板10的电力例如经由电源线缆(未图示)而供给。用户通过按下电源按钮191,从而可以将电子板10设为开启状态。如果在电子板10为开启状态时用户按下电源按钮191,则电子板10成为关闭状态。LED192例如在电子板10为开启状态时亮灯,在电子板10为关闭状态时灭灯。
所述存储介质例如是USB存储器、SD存储卡、CD-ROM、DVD-ROM等。在所述存储介质为USB存储器的情况下,连接端子193由USB端子构成,在所述存储介质为SD存储卡的情况下,连接端子193由SD卡槽构成。另外,在所述存储介质为CD-ROM或者DVD-ROM的情况下,连接端子193例如由USB端子构成,经由USB线缆与CD-ROM或者DVD-ROM的外置驱动器连接。此外,图24的连接端子193表示USB端子。连接端子193也可以是连接有用于将所述数据文件、所述输入信息等向外部机器发送的设备(无线或者有线的通信设备、通信线缆等)的端子。
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设置于笔架部19的侧面部19a,LED192设置于笔架部19的前面部19b。
如图25所示,构成电源按钮191、LED192及连接端子193的部件,收容于作为笔架部19的下方(背面侧)的内部空间的、下侧边框110a内部的空间19s中。另外,电源按钮191、LED192及搭载有向连接端子193供给各种信号的电路的电路基板194,配置于空间19s中,并且安装在被螺钉固定于笔架部19的框体的安装金属件195上。此外,笔架部19的侧面部19a由罩(盖)形成,电源按钮191、LED192、连接端子193、电路基板194、及安装金属件195也可以安装于罩上。在该情况下,所述罩嵌入于笔架部19的侧面而被固定。
在下侧边框110a上形成开口部19c(参照图25及图26),如图26所示,与电路基板194连接的线缆196从开口部19c被导入下侧边框110a的空间110s内。另外,线缆196从在下侧边框110a的分隔壁110f形成的切口部19d向底座120的背面侧导入,经过底座120的背面而与接口基板173连接。
在现有的电子板中,电源及连接端子等设置于电子板的正面(例如,书写板的旁边)。在该现有的结构中,电子板的侧框会变大。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10中,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设置于笔架部19的侧面部19a。因此,可以实现电子板10的窄边框化。另外,如果使用市售的笔30,则有时候由笔30产生的细屑等异物会停留在笔架部19上,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由于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设置于笔架部19的侧面部19a,因此可以防止其附着于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板10中,在配置有电源按钮191、LED192及连接端子193的电路基板194的内部空间(空间19s)、和配置有用于检测传感器片150及接触位置的各种电路基板的空间之间,配置分隔壁110f(参照图25及图26)。因此,可以降低传感器片150及各种电路基板从电源按钮191、LED192及连接端子193受到的噪声的影响。此外,电源按钮191、LED192及连接端子193的电路基板194可以配置于空间19s内,也可以配置于空间110s(参照图26)内。
另外,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也可以与LED192同样地设置于笔架部19的前面部19b(参照图24)。此外,在笔架部19由铝形成,侧面部19a由树脂形成而嵌入笔架部19中的构造的情况下,从组装的容易性及安全性的观点,电源按钮191及连接端子193优选设置于侧面部19a上。
[传感器基板的结构]
在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上配置配线电阻低的铜配线(传感器配线152),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
在这里,对于噪声对传感器配线152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图27(a)是一般的串联电阻的电路图。图27(b)是将图27(a)的串联电阻的电路替换为触摸传感器电路的图。X检测电路及Y检测电路逐次进行触摸检测信号的发送及检波,在动作上成为闭路。
电阻R2的两端电压由电阻分压比计算。如果将电阻R1替换为直至触摸面板电路的触摸传感器为止的配线电阻,将电阻R2替换为触摸传感器自身的电阻分量而考虑,则与现有的金属网格传感器相比较,可知1/100程度的电阻值的传感器配线(铜线),配线电阻的电压贡献量大(电阻R1的两端电压高)。如果将电源V0替换为噪声源而考虑,则意味着对电阻R1、即直至触摸传感器为止的配线电阻(基板内配线等)施加噪声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针对在传感器基板上配置的传感器配线,噪声对策变得重要。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具有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的构造。由于传感器基板150a、150b、150c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在这里举出传感器基板150a为例进行说明。
图28及图29是表示传感器基板150a的结构的图。传感器基板150a由4层构造构成。图28(a)示出第一层。在基材154上形成连接有电极线(X并联电极线13x)的端子155、和连接器连接部156,在基材154的整个面(背面;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面)以铺满状形成由铜材料构成的屏蔽层157x(本发明的第一屏蔽层的一个例子)。
在图28的(b)中示出第二层。在基材154的表面侧(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面)由图案形成传感器配线152x(本发明的第一传感器配线的一个例子)。传感器配线152x与奇数编号的端子155x电性连接。
在图29的(a)中示出第三层。在基材154的表面侧,在传感器配线152x之上经由绝缘膜由图案形成传感器配线152y(本发明的第二传感器配线的一个例子)。传感器配线152y与偶数编号的端子155y电性连接。
在图29的(b)中示出第四层。基材154的表面侧,在传感器配线152y上的整个面上以铺满状形成由铜材料构成的屏蔽层157y(本发明的第二屏蔽层的一个例子)。
由所述4层构造构成的传感器基板150a,表面及背面由屏蔽层157x、157y覆盖。因此,可以抑制噪声对传感器基板150a的传感器配线152x、152y的影响。由此,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降低电子板10中的噪声,可以降低针对噪声对策的成本。由此,可以实现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低成本化的电子板10。
另外,在传感器基板150a中,由于相邻的传感器配线152x、152y配置于不同的层(第二层、第三层),因此可以防止由相邻的传感器配线152x、152y之间的接触等引起的配线不良。并且,由于传感器配线152x、152y交叉地均等配置,因此可以将相邻的传感器配线152x、152y(相邻通道)间的相互电容耦合均匀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层及第三层中,传感器配线152x、152y交叉(每隔一根)地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每隔多根(例如每隔两根)地配置。
在这里,屏蔽层(157x、157y)可以与电路接地连接,也可以与触摸面板的驱动电路的基准电位(接地)连接。在采用将屏蔽层157x、157y与基准电位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会发生寄生电容增大的问题,即由被大面积的接地层夹着的信号线与接地层的电容耦合(形成虚拟电容)而信号水平衰减的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例如考虑使用下述方法,即,向屏蔽层施加虚拟信号(与触摸面板驱动信号同频率及同相位的基准信号),抵消与信号线(传感器配线152x、152y)之间的电位差,在维持屏蔽效果的状态下使寄生电容的产生无效化。此外,在信号水平的衰减量在实际使用中不会对触摸检测精度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采用所述方法。
[电子板的设置方法]
电子板10在使用时如图23所示,利用板设置用板220a的钩挂部202e及止动部202f安装于台架50(参照图2)等的框架51(本发明的被安装件的一个例子)上。安装于框架51上的板设置用板220a被螺钉固定于对边框110牢固地进行螺钉固定的角加强板210a。由此,电子板10利用被螺钉固定于在角部(四个角)配置的角加强板210a的板设置用板220a支承。因此,在使用状态下,由于可以将电子板10可靠地设置于台架50上,因此不易产生与电子板10的自重等相伴的变形等。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电子板,其能够检测书写板上的接触位置,
所述电子板的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书写板,其在作为书写工具的笔的笔尖部接触时,会留下能够看到的笔迹;
传感器片,其包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根第一电极线、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根第二电极线;
底座,其对所述传感器片进行固定;
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并支承所述底座;以及
边框,其构成所述电子板的外框,
所述书写板、所述传感器片和所述底座依该顺序配置并彼此固定而形成为一体,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上表面部、侧面部和底座按压部,所述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沿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延伸并被螺钉固定于所述边框;所述底座按压部与所述底座的背面接触,
形成为一体的所述书写板、所述传感器片和所述底座由所述底座按压部和所述边框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背面罩,其覆盖所述电子板的背面;以及
安装部件,其用于将所述背面罩安装于所述电子板,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下表面部和背面罩按压部,所述下表面部插入至在所述背面罩上形成的开口部并被螺钉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上表面部,所述背面罩按压部支承所述背面罩,
所述背面罩由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上表面部和所述背面罩按压部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还具有用于将所述电子板安装于被安装件的钩挂部,
所述钩挂部被安装至所述被安装件,从而所述电子板在使用状态下被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挂部在所述安装部件中与所述下表面部相比设置于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从所述上表面部沿所述底座的背面侧延伸,并具有被螺钉固定于第一边框的第一侧面部、和被螺钉固定于第二边框的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边框是所述边框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二边框是所述边框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感器片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连接有第一传感器基板,所述第一传感器基板与所述多根第一电极线连接,在所述传感器片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端部连接有第二传感器基板,所述第二传感器基板与所述多根第二电极线连接,
所述传感器片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附近以覆盖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的方式弯曲,从而所述第一传感器基板被配置于所述底座的背面,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上表面部和所述底座之间配置有缓冲材料,
所述第一传感器基板的背面侧由所述缓冲材料支承。
CN201910512058.7A 2018-06-28 2019-06-13 电子板 Active CN110658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3331 2018-06-28
JP2018123331A JP2020004103A (ja) 2018-06-28 2018-06-28 電子ボー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58938A true CN110658938A (zh) 2020-01-07
CN110658938B CN110658938B (zh) 2023-05-09

Family

ID=69028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2058.7A Active CN110658938B (zh) 2018-06-28 2019-06-13 电子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8929B2 (zh)
JP (1) JP2020004103A (zh)
CN (1) CN1106589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9328A1 (en) * 2021-04-30 2022-11-03 Societe Bic Efficient ink erasure system
WO2022249495A1 (ja) * 2021-05-28 2022-12-01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センサ
EP4352599A1 (en) * 2021-06-11 2024-04-17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A touch sensing display and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1977A (en) * 1986-01-09 1987-12-08 Wacom Co., Ltd. Electronic blackboard apparatus
US20090116179A1 (en) * 2007-11-07 2009-05-07 Cho Jin-Ho Display device modul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the same
JP2016186739A (ja) * 2015-03-27 2016-10-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筆記ボード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CN107683450A (zh) * 2015-07-10 2018-02-09 株式会社和冠 位置指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20521A (ja) * 1988-06-22 1989-12-26 Wacom Co Ltd 電子黒板装置及びその筆記具等
US6011545A (en) * 1997-07-23 2000-01-04 Numoncis, Inc. Multi-panel digitizer
JP2004188736A (ja) 2002-12-10 2004-07-08 Infini Dotcom Inc 電子黒板装置及び電子黒板制御装置
US20060214072A1 (en) * 2005-03-16 2006-09-28 Lee Kyung J Flat panel display TV stand
JP5367883B2 (ja) * 2011-08-11 2013-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5021102B1 (ja) * 2011-09-30 2012-09-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554870B1 (ja) * 2012-09-28 2014-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M480117U (zh) * 2014-02-24 2014-06-11 Hannstouch Solution Inc 觸控面板
KR102383992B1 (ko) * 2015-08-27 2022-04-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입력 방법
JP6902423B2 (ja) * 2017-07-31 2021-07-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筆記入力システム、ボードおよび識別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1977A (en) * 1986-01-09 1987-12-08 Wacom Co., Ltd. Electronic blackboard apparatus
US20090116179A1 (en) * 2007-11-07 2009-05-07 Cho Jin-Ho Display device modul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the same
JP2016186739A (ja) * 2015-03-27 2016-10-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筆記ボード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CN107683450A (zh) * 2015-07-10 2018-02-09 株式会社和冠 位置指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01645A1 (en) 2020-01-02
JP2020004103A (ja) 2020-01-09
CN110658938B (zh) 2023-05-09
US10828929B2 (en)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8938B (zh) 电子板
KR101750564B1 (ko) 디지타이저 일체형 디스플레이 모듈
CN111800559A (zh) 电子装置
KR20180013328A (ko) 입력 감지 패널을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EP2261783A1 (e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panel
US1142921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sensor
CN106125997A (zh) 力传感器基板
JP2010277461A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基板、表示パネル用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90477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10111031A (ko) 복합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장치
US10901534B2 (en) Identification component, writing instrument, and handwriting input system
KR101729197B1 (ko) 터치표시장치
JP2018185559A (ja) タッチ検出装置及び方法
JP2018515837A (ja) 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センサデバイス
KR20130123175A (ko) 전자 장치에서 회로 보드들의 장착 구조
US20140152596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20831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20001281A (ja) 電子ボード
CN110658927B (zh) 电子板
JP2016129065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20004105A (ja) 電子ボード
JP2020004102A (ja) 電子ボード
JP2020004104A (ja) 電子ボード
JP2020001280A (ja) 電子ボード
JP6736453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