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2272B -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2272B
CN110622272B CN201880029261.2A CN201880029261A CN110622272B CN 110622272 B CN110622272 B CN 110622272B CN 201880029261 A CN201880029261 A CN 201880029261A CN 110622272 B CN110622272 B CN 110622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ixed
side connector
moving
conne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92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2272A (zh
Inventor
柳泽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22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2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2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2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1Contact members of coupling parts operating as switch, e.g. linear or rotational movement required after mechanical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to establish electrica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7/00Switches operated by a removable member, e.g. key, plug or plate; Switches operated by sett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a single predetermined combination out of several possible settings
    • H01H27/06Key inserted and then turned to effect operation of the switch
    • H01H27/08Key inserted and then turned to effect operation of the switch wherein the key cannot be removed until the switch is returned to its original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41Rotating bridg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被构造为包括: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其设置于电源电路(D)的中途;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其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接合/脱离以导通/切断电源电路(D);以及旋转连接机构(4),其用于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脱离和电源电路的导通/切断。旋转连接机构(4)被构造为使得:在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脱离和电源电路的导通/切断中,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能够沿着接合方向(P)直线地移动,并且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在绕平行于接合方向(P)的旋转轴的方向(Q)上可旋转地移动。

Description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能够切断连接状态下的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的电源电路例如是高压电路。因此,为了通过维护等确保操作安全性,需要切断电源单元与负载单元的供电。鉴于此,通常是在沿着电源电路的中途设置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3-6204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包括弹簧的端子和包括插片的端子之间的接触而形成电源电路切断装置中的电连接部分。由于电源电路是高压电路,所以需要增加弹簧的接触载荷。因此,存在电源切断装置中杠杆的操作负荷大的问题,因此可操作性劣化。
鉴于上述情形做出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操作性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具有下列构造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来解决。
(1)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包括: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其设置于电源电路的中途;移动侧连接器装置,该移动侧连接器装置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接合或者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脱离,以导通或者切断所述电源电路;以及旋转连接机构,该旋转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在所述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或者脱离以及所述电源电路的导通/切断中,使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被构造为能够沿着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与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的接合方向直线地移动,并且使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被构造为在绕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可旋转地移动。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1)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可以具有不使用杠杆的构造。即,如果采用了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相对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直线移动和旋转移动以与连接器装置接合或者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脱离并导通或者切断电源电路的构造,则能够提供不使用杠杆并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2)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包括: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该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设置于电源电路的中途;以及移动侧连接器装置,该移动侧连接器装置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接合或者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脱离,以导通或者切断所述电源电路。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电路的分断部的一侧;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电路的分断部的另一侧;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连接器壳体,该固定侧连接器壳体容纳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移动侧连接器装置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连接器壳体,该移动侧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壳体接合;以及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容纳在所述移动侧连接器壳体中并且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以导通所述电源电路。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该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和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的接合方向突出的舌片形状,并且以其间具有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与所述接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固定侧连接器壳体包括:固定侧基部;以及固定侧筒部,该固定侧筒部形成为筒状以包围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移动侧连接器壳体包括:移动侧基部;以及移动侧筒部,该移动侧筒部形成筒状以包围所述第三端子并且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壳体接合。所述固定侧筒部和所述移动侧筒部中的一者包括具有突出形状的凸台部,而所述固定侧筒部和所述移动侧筒部中的另一者包括由所述凸台部引导的狭缝状或者凹槽状的引导部。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沿着所述接合方向从所述固定侧筒部和所述移动侧筒部中的所述另一者的开口边缘形成;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连续并且在绕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形成;以及第三引导部,该第三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连续并且沿着所述接合方向从远离所述开口边缘的一侧形成。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2)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电源电路切断装置能够具有不使用杠杆的构造和结构。即,如果采用了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相对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直线移动和旋转移动以与连接器装置接合/脱离并导通/切断电源电路的构造和结构,则能够提供不使用杠杆并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根据该构造,在由于端子接触而施加载荷的状态下,操作距离能够设定得比现有技术的实例中的小。
(3)根据(2)所述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中所述固定侧基部包括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被构造为支撑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的各自的连接表面的相反侧。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3)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能够稳定第一端子的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端子的第二电接触部的各自的连接表面相对于第三端子的连接状态。
(4)根据(3)所述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切断装置还设置在与所述电源电路一起布设的信号电路的中途。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四端子,该第四端子连接至所述信号电路的分断部的一侧;具有导电性的第五端子,该第五端子连接至所述信号电路的分断部的另一侧;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信号壳体,该固定侧信号壳体容纳所述第四端子和所述第五端子。移动侧连接器装置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信号壳体,该移动侧信号壳体与所述固定侧信号壳体接合;以及第六端子,该第六端子容纳在所述移动侧信号壳体中并连接至所述第四端子和所述第五端子以进行短路。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4)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还能够导通/切断信号电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在连接器装置接合/脱离并且电源电路导通/切断时,能够提高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图2是图1所示的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的放大图。
[图3]图3是图1所示的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的放大图。
[图4]图4示出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之前的状态,图4(a)是示出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并且图4(b)是示出端子位置的立体图。
[图5]图5示出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开始的状态,图5(a)是示出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并且图5(b)是示出端子位置的立体图。
[图6]图6示出图5的时刻的端子位置,图6(a)是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并且图6(b)仅示出图6(a)的端子。
[图7]图7示出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期间的状态,图7(a)示出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并且图7(b)是示出端子位置的立体图。
[图8]图8示出图7的时刻的端子位置,图8(a)是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并且图8(b)仅示出图8(a)的端子。
[图9]图9示出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完成的状态,图9(a)是示出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并且图9(b)是示出端子位置的立体图。
[图10]图10示出图9的时刻的端子位置,图10(a)是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并且图10(b)仅示出图10(a)的端子。
参考标记列表
D 电源电路
S 信号电路
1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2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
3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
4 旋转连接机构
5 第一端子
6 第二端子
7 固定侧连接器壳体
8 第四端子
9 第五端子
10 固定侧信号壳体
11 第一电接触部
12 第二电接触部
13 第一电路连接部
14 第二电路连接部
15 连接表面
16 支撑表面
17 固定侧基部
18 固定侧筒部
19 固定部
20 增强肋
21 端子插入孔
22 支撑部
23 开口边缘
24 凸台部
25 膨出部
26 移动侧连接器壳体
27 第三端子
28 移动侧信号壳体
29 第六端子
30 移动侧基部
31 移动侧筒部
32 肋
33 引导部
34 第一引导部
35 第二引导部
36 第三引导部
37 连接表面
38 被固定部
39 被固定部
40 插片
41 开口边缘
42 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被构造为包括: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其设置于电源电路的中途;移动侧连接器装置,其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接合/脱离以导通/切断电源电路;以及旋转连接机构,其用于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脱离和电源电路的导通/切断。旋转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在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脱离和电源电路的导通/切断中,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能够沿着接合方向直线地移动,并且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在绕着与接合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可旋转地移动。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固定侧连接器装置的放大图,图3是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的放大图,并且图4至10示出从连接器装置接合之前的状态到接合完成的状态的各状态。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
在图1中,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被构造为包括: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其设置于电源电路D和信号电路S的中途;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其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接合/脱离,以导通/切断电源电路D和信号电路S;以及旋转连接机构4,其用于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脱离和电源电路D与信号电路S的导通/切断。本实施例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对应于例如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的充电用插头。如通过下列说明将理解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是不使用杠杆的旋转充电用插头,其与现有技术中的实例不同。
图1中的参考标记CL表示中央轴/旋转轴。平行于中央轴/旋转轴CL的箭头P表示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接合方向。绕中央轴/旋转轴CL的箭头Q表示权利要求中描述的绕旋转轴的方向。箭头P表示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箭头R表示左右方向。箭头T表示前后方向。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
在图1和2中,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包括:导电的第一端子5;导电的第二端子6;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其容纳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包括:导电的第四端子8;导电的第五端子9;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信号壳体10,其容纳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应当注意,虽然在上述端子中不存在“第三端子”和“第六端子”,但是这些端子包括在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中。
<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
在图1和2中,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具有相同形状。第一端子5连接至电源电路D的分断部的一侧。第二端子6连接至电源电路D的分断部的另一侧。螺母42用于第一端子5和电源电路D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端子6和电源电路D之间的连接(应当注意螺母42是连接方法的实例。不特别限定连接方法)。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各自包括: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其沿着接合方向P以舌片形状突出;以及第一电路连接部13和第二电路连接部14,其与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连续,并且形成为例如图中示出的L状。
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各自包括:参考标记15表示的连接表面;以及参考标记16表示的支撑表面。连接表面15和支撑表面16两者均形成在平坦表面上。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其间具有预定间隔地沿着垂直于接合方向P的方向布置(见箭头R)。应当注意预定间隔是不干涉下面将描述的第三端子27的旋转移动的间隔。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布置为使得其连接表面15以第三端子27的厚度互相分离(见图6)。
<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
在图1和2中,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用作容纳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的部分。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也用作与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的下面将描述的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的接合部。固定侧基部17和固定侧筒部18形成在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中。
<固定侧基部17>
在图2和6中,固定侧基部17在俯视图中形成为矩形板状。固定部19分别形成于固定侧基部17的四个角。多个增强肋20至少形成在固定侧基部17的上表面。两个端子插入孔21和两个支撑部22形成于固定侧基部17的中心。两个端子插入孔21形成为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的插入部。两个支撑部22形成为支撑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的与连接表面15相反的支撑表面16的部分。两个支撑部22形成为在接收来自下面描述的第三端子27的压力时支撑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的壁状部。两个支撑部22被构造为稳定电接触状态。
<固定侧筒部18>
在图1和2中,固定侧筒部18形成为筒状,以包围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固定侧筒部18形成为使得其开口边缘23定位在两个支撑部22上方。一对凸台部24形成于固定侧筒部18的外周表面。
<一对凸台部24>
在图2和6中,一对凸台部24形成为在箭头T所示的前后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凸台部24形成在膨出部25中,该膨出部25从固定侧筒部18的外周表面稍微膨出并且在箭头P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延伸。一对凸台部24形成于膨出部25的大致中央位置处。一对凸台部24分别形成为具有“收缩”的形状(省略参考标记),以与下面描述的引导部33的内外边缘部接合。
<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
在图1和2中,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具有相同形状。第四端子8连接至信号电路S的分断部的一侧。第五端子9连接至信号电路S的分断部的另一侧。采用已知的低压阴端子作为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此处,已知的电线用作信号电路S。
<固定侧信号壳体10>
在图1和2中,固定侧信号壳体10形成为从固定侧基部17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矩形盒状部。用于容纳第四端子和第五端子的端子容纳室(未示出)和锁定矛杆(未示出)形成在固定侧信号壳体10内部。下面描述的第六端子29所插入的端子插入孔(省略参考标记)形成于固定侧信号壳体10的上表面。考虑一对凸台部24的位置而设置固定侧信号壳体10的上表面的位置。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
在图1和3中,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其与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接合;第三端子27,其容纳在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中,并且接触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以导通电源电路D;电绝缘的移动侧信号壳体28,其与固定侧信号壳体10接合;以及第六端子29,其容纳在移动侧信号壳体28中并且连接至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以短路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
<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
在图1和3中,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用作容纳第三端子27的部分。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也用作与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的接合部。移动侧基部30和移动侧筒部31形成在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中。
<移动侧基部30>
在图1和3中,移动侧基部30形成为圆形的部分。在箭头R示出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和在箭头T示出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肋32形成在移动侧基部30的上表面上。肋32在俯视图中形成为“+”的形状。用于固定第三端子27的端子固定部(未示出)形成在移动侧基部30的下表面上。
<移动侧筒部31>
在图1和3中,移动侧筒部31形成筒状以围绕第三端子27。移动侧筒部31具有与固定侧筒部18的外侧接合的尺寸。一对引导部33形成在移动侧筒部31的壁上。
<一对引导部33>
在图1和3中,一对引导部33形成为由一对凸台部24引导的狭缝状(或者凹槽状)。一对引导部33形成为图中所示的形状,其包括:第一引导部34,其沿着接合方向P从移动侧筒部31的开口边缘41被切槽;第二引导部35,其与第一引导部34连续并且在绕旋转轴的方向Q上被切槽;以及第三引导部36,其与第二引导部35连续并且沿着接合方向P的在远离开口边缘41的一侧上被切槽。一对引导部33的狭缝宽度设定为与一对凸台部24的直径相同的大小。考虑端子连接位置而设置一对引导部33的各个部分的形成位置。
<第三端子27>
在图1和3中,第三端子27形成为矩形板状。第三端子27具有足够的硬度以不被弯曲。第三端子27中的参考标记37表示连接表面。连接表面37形成在第三端子27的两个表面的平坦表面上。第三端子27中的参考标记38表示被固定至移动侧基部30的端子固定部(未示出)的被固定部。第三端子27具有用于接触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的各连接表面15所必要的宽度尺寸、高度尺寸和厚度尺寸。
<移动侧信号壳体28>
在图1和3中,移动侧信号壳体28形成为与移动侧筒部31的外周表面一体化的矩形盒状部。移动侧信号壳体28的下表面开口。移动侧信号壳体28具有与固定侧信号壳体10的外侧接合的尺寸。
<第六端子29>
在图1和3中,第六端子29是被构造为将如上所述的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短路的端子,并且包括固定至移动侧信号壳体28的被固定部39和一对插片40。
<旋转连接机构4>
在图1至3中,旋转连接机构4具有以下构造和结构:在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和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之间的接合/脱离和电源电路D和信号电路S的导通/切断期间,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能够沿着接合方向P直线地移动,并且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能够在绕旋转轴的方向Q上可旋转地移动。具体地,旋转连接机构4对应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中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的形状和布置、固定侧筒部18的形状、一对凸台部24的形状和布置以及两个支撑部22。旋转连接机构4对应于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中移动侧筒部31的形状、一对引导部33的形状和布置、第三端子27的形状和布置。此外,旋转连接机构4对应于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固定侧信号壳体10、移动侧信号壳体28和第六端子29。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和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之间的接合>
将基于上述构造和结构参考图4至10描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和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之间的接合。
在图4中,在连接器装置之间接合之前的状态下,将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置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上方。此时,一对引导部33的第一引导部34直接布置在一对凸台部24上方。第三端子27也直接布置在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上方(第三端子27布置为使得第三端子27的宽度方向与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的布置方向相交的位置关系)。
在图5和6中,在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开始的状态下,使移动侧筒部31开始与固定侧筒部18接合。此时,一对引导部33的第一引导部34由一对凸台部24引导。第三端子27在非接触状态下开始插入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之间。当第一引导部34被一对凸台部24引导至深的位置时,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在接合方向P上的直线移动被暂时禁止。
在图7和8中,在连接器装置互相接合的状态下,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顺时针旋转使得第三端子27接触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此时,一对引导部33的第二引导部35由一对凸台部24引导。第三端子27也绕中央轴/旋转轴CL旋转并且接触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当第三端子27接触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时,形成临时连接状态。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移动侧信号壳体28直接布置在固定侧信号壳体10上方。换言之,短路的第六端子29直接布置在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上方。
在图9和10中,在连接器装置之间的接合完成的状态下,移动侧筒部31在接合方向P上直线移动以与固定侧筒部18完全接合。此时,一对引导部33的第三引导部36由一对凸台部24引导至深的位置。第三端子27也在接合方向P上直线移动并且在与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接触的同时被推动。由此,形成本连接状态。此外,移动侧信号壳体28与固定侧信号壳体10接合,并且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被第六端子29短路。由此,电源电路D和信号电路S导通。
通过一对引导部33和一对凸台部24之间的接合保持本连接状态(不需要特定的锁定结构来保持)。在该连接期间施加载荷的状态的操作距离等于第三引导部36被一对凸台部24引导至深的位置的距离。即,可理解的是,操作距离短。
如上参考图1至10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能够采用不使用现有技术的实例中的杠杆这样的构造和结构。即,由于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具有以下构造和结构: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相对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直线移动和旋转移动以接合/脱离连接器装置并导通/切断电源电路D和信号电路S,所以能够在不使用杠杆的情况下提高可操作性。从上述构造和结构能看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实例,能够简化构造和结构。
不用说,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例。
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09989),该全文作为参考并入本申请。
下面将简要概括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实施例的特征。
[1]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包括: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其设置于电源电路(D)的中途;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其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接合或者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脱离,以导通或者切断电源电路(D);以及
旋转连接机构(4),其被构造为使得:在连接器装置(2、3)之间的接合或者脱离且电源电路(D)的导通或者切断时,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被构造为能够沿着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和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的接合方向(P)直线地移动,并且使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被构造为在绕与接合方向(P)平行的旋转轴的方向(Q)上可旋转地移动。
[2]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包括: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其设置于电源电路(D)的中途;以及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其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接合或者从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脱离,以导通或者切断电源电路(D)。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端子(5),其连接至电源电路(D)的分断部的一侧;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端子(6),其连接至电源电路(D)的分断部的另一侧;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其容纳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其与固定侧连接器壳体(2)接合;以及第三端子(27),其容纳在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中并且被构造为接触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以导通电源电路(D)。
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包括: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其分别具有沿着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与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的接合方向(P)突出的舌片状,并且以其间具有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垂直于接合方向(P)的方向布置。
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包括:固定侧基部(17);以及固定侧筒部(18),其形成为筒状以包围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
移动侧连接器壳体(26)包括:移动侧基部(30);以及移动侧筒部(31),其形成为筒状以包围第三端子(27),并且与固定侧连接器壳体(7)接合。
固定侧筒部(18)和移动侧筒部(31)中的一者包括具有突出形状的凸台部(24),而固定侧筒部(18)和移动侧筒部(31)中的另一者包括由凸台部(24)引导的狭缝状或者凹槽状的引导部(33)。
引导部(33)包括:第一引导部(34),其沿着接合方向(P)从固定侧筒部(18)和移动侧筒部(31)中的另一者的开口边缘(41)形成;第二引导部(35),其与第一引导部(34)连续并且在绕与接合方向(P)平行的旋转轴的方向(Q)上形成;以及第三引导部(36),其与第二引导部(35)连续并且沿着接合方向(P)从远离开口边缘(41)的一侧形成。
[3]根据上述[2]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
其中,固定侧基部(17)包括支撑部分(22),该支撑部分(22)被构造为支撑第一电接触部(11)和第二电接触部(12)的各自的连接表面(15)的相反侧。
[4]根据上述[3]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
其中,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也设置在与电源电路(D)一起布设的信号电路(S)的中途。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2)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四端子(8),其连接至信号电路(S)的分断部的一侧;具有导电性的第五端子(9),其连接至信号电路(S)的分断部的另一侧;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信号壳体(10),其容纳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3)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信号壳体(28),其与固定侧信号壳体(7)接合;以及第六端子(29),其容纳在移动侧信号壳体(28)中并连接至第四端子(8)和第五端子(9)以进行短路。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在连接器装置接合/脱离并且电源电路导通/切断时,能够提高可操作性。

Claims (3)

1.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包括:
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该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设置于电源电路的中途;以及
移动侧连接器装置,该移动侧连接器装置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接合或者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脱离,以导通或者切断所述电源电路,
其中,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电路的分断部的一侧;具有导电性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连接至所述电源电路的分断部的另一侧;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连接器壳体,该固定侧连接器壳体容纳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
其中,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连接器壳体,该移动侧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壳体接合;以及第三端子,该第三端子容纳在所述移动侧连接器壳体中,并且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以导通所述电源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该第一电接触部和该第二电接触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与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的接合方向突出的舌片形状,并且以其间具有预定间隔的状态沿着与所述接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布置,
其中,所述固定侧连接器壳体包括:固定侧基部;以及固定侧筒部,该固定侧筒部形成为筒状以包围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侧连接器壳体包括:移动侧基部;以及移动侧筒部,该移动侧筒部形成为筒状以包围所述第三端子并且与所述固定侧连接器壳体接合,
其中,所述固定侧筒部和所述移动侧筒部中的一者包括具有突出形状的凸台部,而所述固定侧筒部和所述移动侧筒部中的另一者包括由所述凸台部引导的狭缝状或者凹槽状的引导部,并且
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沿着所述接合方向从所述固定侧筒部和所述移动侧筒部中的所述另一者的开口边缘形成;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连续并且在绕着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形成;以及第三引导部,该第三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连续并且沿着所述接合方向从远离所述开口边缘的一侧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侧基部包括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被构造为支撑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的各自的连接表面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切断装置还设置在与所述电源电路一起布设的信号电路的中途,
其中,所述固定侧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四端子,该第四端子连接至所述信号电路的分断部的一侧;具有导电性的第五端子,该第五端子连接至所述信号电路的分断部的另一侧;以及电绝缘的固定侧信号壳体,该固定侧信号壳体容纳所述第四端子和所述第五端子,并且
其中,所述移动侧连接器装置包括:电绝缘的移动侧信号壳体,该移动侧信号壳体与所述固定侧信号壳体接合;以及第六端子,该第六端子容纳在所述移动侧信号壳体中并连接至所述第四端子和所述第五端子以进行短路。
CN201880029261.2A 2017-06-02 2018-05-31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Active CN110622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9989 2017-06-02
JP2017109989A JP6599400B2 (ja) 2017-06-02 2017-06-02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PCT/JP2018/021070 WO2018221686A1 (ja) 2017-06-02 2018-05-31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2272A CN110622272A (zh) 2019-12-27
CN110622272B true CN110622272B (zh) 2021-07-30

Family

ID=64456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9261.2A Active CN110622272B (zh) 2017-06-02 2018-05-31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2250B2 (zh)
JP (1) JP6599400B2 (zh)
CN (1) CN110622272B (zh)
DE (1) DE112018002795T5 (zh)
WO (1) WO20182216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5820A (zh) * 2019-03-19 2019-05-14 协鑫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线缆组件
DE102021111619A1 (de) 2021-05-05 2022-11-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insbesondere zum Laden von elektrisch be-triebenen Fahrzeugen, und Lade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4234A (ja) * 1982-05-26 1983-12-13 ウエスチングハウス エレクトリツク コ−ポレ−シヨン 回転開閉器
JP2001067994A (ja) * 1999-08-25 2001-03-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断路器
JP2002133979A (ja) * 2000-10-26 2002-05-10 Yazaki Corp 安全プラグボックス
CN101819901A (zh) * 2010-04-28 2010-09-01 山东泰开隔离开关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两步动作式接地开关的传动装置
CN202816770U (zh) * 2012-10-07 2013-03-20 深圳市地铁三号线投资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接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9970B2 (en) * 2001-09-25 2003-09-16 Yazaki Corporation Lever fitting-type manual disconnector
JP2003100382A (ja) * 2001-09-25 2003-04-04 Yazaki Corp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5753465B2 (ja) 2011-09-12 2015-07-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係合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4234A (ja) * 1982-05-26 1983-12-13 ウエスチングハウス エレクトリツク コ−ポレ−シヨン 回転開閉器
JP2001067994A (ja) * 1999-08-25 2001-03-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断路器
JP2002133979A (ja) * 2000-10-26 2002-05-10 Yazaki Corp 安全プラグボックス
CN101819901A (zh) * 2010-04-28 2010-09-01 山东泰开隔离开关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两步动作式接地开关的传动装置
CN202816770U (zh) * 2012-10-07 2013-03-20 深圳市地铁三号线投资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接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99400B2 (ja) 2019-10-30
CN110622272A (zh) 2019-12-27
WO2018221686A1 (ja) 2018-12-06
US20200059046A1 (en) 2020-02-20
DE112018002795T5 (de) 2020-03-05
JP2018206585A (ja) 2018-12-27
US10862250B2 (en)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72037B2 (ja)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3820354B2 (ja)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KR102107250B1 (ko) 서비스 플러그 유닛, 디바이스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자동차용 전력 차단 시스템
JP5858745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N103004031B (zh) 具有径向地作用的闩锁装置的插接式连接器
US8915749B2 (en) Power source circuit shutoff device
JP2007080566A (ja) コネクタ
CN110622272B (zh)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JP3798280B2 (ja)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US6407656B1 (en) Breaker device
JP2003100382A (ja)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US6196858B1 (en) Circuit breaking device
KR20120021028A (ko) 자동차용 모드 스위치
CN110649427B (zh) 电连接器
CN110649428A (zh) 电连接器
JP2000223001A (ja) 電源遮断装置
JP2012186074A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CN110600939B (zh) 供电电路断路装置
JP6940540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2021057193A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3132997B2 (ja) ブレーカ装置
JP3958544B2 (ja) レバー嵌合式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6244227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EP3404776A1 (en) Lever fitting-type connector
JP6319837B2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