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8764B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8764B
CN110618764B CN201910817849.0A CN201910817849A CN110618764B CN 110618764 B CN110618764 B CN 110618764B CN 201910817849 A CN201910817849 A CN 201910817849A CN 110618764 B CN110618764 B CN 110618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setting
area
touch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78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8764A (zh
Inventor
姚绮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178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187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18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8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8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8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像素设定区和位于像素设定区之间的第一非发光区;任意相邻两个像素设定区的边缘部分重合;任一像素设定区均包括一个发光区和围绕发光区的第二非发光区;同一像素设定区中,发光区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其所在的像素设定区边缘的最小距离相同;像素限定区包括第一非发光区和第二非发光区;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触控线,多条触控线交叉连接形成网格结构;部分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触控线的交叉处形成隔断;至少部分隔断位于第一非发光区内,以实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人的感觉器官中接受信息最多的是视觉器官(眼睛),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地利用丰富的视觉信息,因而显示技术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出现至今,显示技术发展迅猛,先后出现了阴极射线管技术(CRT)、等离子体显示(PDP)、液晶显示(LCD),乃至最新的OLED显示、micro LED显示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当今显示技术正在朝着窄边框化、高对比度、高分辨力、全彩色显示、低功耗、可靠性高、长寿命以及薄而轻的方向快速迈进,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深入。现有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已集成了触控功能,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也是显示行业重点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像素设定区和位于所述像素设定区之间的第一非发光区;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边缘部分重合;任一所述像素设定区均包括一个发光区和围绕所述发光区的第二非发光区;同一所述像素设定区中,所述发光区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其所在的所述像素设定区边缘的最小距离相同;像素限定区包括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和所述第二非发光区;
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朝向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触控线,所述多条触控线交叉连接形成网格结构;部分沿不同方向延伸的所述触控线的交叉处形成隔断;至少部分所述隔断位于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至少部分所述隔断位于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内,以使得隔断距离发光区的距离尽量远,以提高触控线对发光区遮挡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区域B的放大图;
图3为沿图2中A1-A2的剖面图;
图4为在图2中标示像素设定区之后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图2中标示像素设定区并去除触控电极层之后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电极层网格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区域M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效果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区域B的放大图。图3为沿图2中A1-A2的剖面图。图4为在图2中标示像素设定区之后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在图2中标示像素设定区并去除触控电极层之后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图6,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设置在衬底基板1上的发光器件层2,发光器件层2包括多个像素设定区21和位于像素设定区21之间的第一非发光区22;任意相邻两个像素设定区21的边缘部分重合;任一像素设定区21均包括一个发光区211和围绕发光区211的第二非发光区212;同一像素设定区21中,发光区211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其所在的像素设定区21边缘的最小距离相同;像素限定区23包括第一非发光区22和第二非发光区212;设置在发光器件层朝向触控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触控电极层3,触控电极层3包括多条触控线,多条触控线交叉连接形成网格结构;部分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触控线的交叉处形成隔断;至少部分隔断位于第一非发光区22内。
参见图3,这里,“像素限定区23”具体是指衬底基板1中除发光区211以外的所有区域。发光器件层2包括像素限定层F和发光单元E。像素限定层F位于像素限定区23内,由绝缘材料制作形成。发光单元E位于发光区211内。发光单元E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第一电极E1、发光层E2和第二电极E3。换言之,继续参见图3,像素限定层F包括暴露第一电极E的像素限定开口,有机发光材料即发光层E2填充在该像素限定开口内,一个像素限定开口限定一个像素实际发光的区域。因此,一个发光区211即为一个像素限定开口所限定的区域。
在实际使用时,可以设置第一电极E1为阳极,第二电极E3为阴极;或者,设置第一电极E1为阴极,第二电极E3为阳极。
在进行图像显示时,在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3之间施加一偏置电压,空穴和电子突破界面能障,向发光层E2迁移。在发光层E2上,电子和空穴复合产生激子,激子不稳定,释放出能量,将能量传递给发光层E2中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很不稳定,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辐射跃迁而产生发光现象。
另外,本申请中触控线并不是指用于将触控电极与驱动芯片绑定区连接的触控走线,而是指用于形成触控电极的线。具体地,参见图2,触控线包括沿图中X轴方向延伸的触控线31和沿图中Y方向延伸的触控线32。各触控线彼此交叉并电连接,形成网格结构。发光区211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该网格结构的网孔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内。构成网格结构的各触控线(包括触控线31和触控线32)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像素限定层F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内。在实际中往往需要在网格结构中设置隔断,这样做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使得不同导电结构电绝缘。这里的“不同导电结构电绝缘”可以为作为过孔连接不同导电层的导电结构和触控电极层中触控电极之间的电绝缘,还可以为触控电极层中不同触控电极之间电绝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设置时,触控电极层可以用于形成自容式触控电极,也可以用于形成互容式触控电极。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地,在图2中,设置有5个隔断,分别为隔断C1、隔断C2、隔断C3、隔断C4以及隔断C5。这些隔断将金属网格分割为4部分,形成上下左右四个触控电极。
视角是指用户在使用该触控显示面板时,视线与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继续参见图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无论构成网格结构的触控线与发光区211相距远或者近,只要视角足够大,从发光区22出射的光线I0会被触控线遮挡。而隔断是因某个位置缺少触控线而形成的,其不会对发光区22出射的光线遮挡,因此隔断的设置会造成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不均匀。并且,隔断距离发光区211的距离越近,隔断对遮光效果的影响越大,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越不均匀。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至少部分隔断位于第一非发光区22内,以使触控线对发光区211出光的影响大于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隔断对发光区211出光的影响,从而使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中的触控线的结构对显示的影响尽可能被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以外的触控线给掩盖,以提高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各像素设定区21尺寸相同,这样设置对各像素设定区21而言,使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中的触控线的结构对显示的影响均尽可能被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以外的触控线给掩盖,以提高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此外,这样设置可以使得隔断位于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内,由于其对发光区211出光的影响较小,可以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增大隔断的尺寸,以避免短路风险。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触控电极越大,电容负载越大,触控电极因触摸而产生的信号变化量越小,信噪比越低,触控灵敏度越低。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电极层网格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图7中仅示出了一个网孔。参见图7,该网格结构中设置有两个隔断,分别为隔断C6和隔断C7。定义构成隔断C6的触控线的两个断裂面的最短距离为q1,构成隔断C7的触控线的两个断裂面的最短距离为q2。假设不设置隔断,定义触控显示面板中各触控线交叉连接形成的网格结构为标准结构。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触控电极层与标准结构相比,一个隔断处,触控线缺失的面积为“隔断的面积”。在图7中,示例性地,用虚线框圈出了两个隔断的面积。根据几何关系可以得到,当q1=q2时,隔断C7的面积大于隔断C6的面积。这说明,将隔断设置于网孔的顶角处,有利于增大隔断的面积。在本申请中,参见图6,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位于网孔的顶角处,这样设置有利于增大隔断的面积。而隔断的面积的增大,意味着触控电极面积减小,电容负载减小,这样触控电极因触摸而产生的信号变化量会增大,信噪比增大,触控灵敏度提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驱动电路层(图中未示出)。驱动电路层位于衬底基板1和发光器件层2之间。驱动电路层中形成有多个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用于与对应的发光单元E电连接,以驱动发光单元E发光。具体地,驱动电路层可以依次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上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绝缘层以及源漏电极层。栅极层可以形成驱动电路中的栅极、扫描线以及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源漏电极层可以形成驱动电路中的源极、漏极、数据线以及电源信号线。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硅的氧化物或者硅的氮化物,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位于栅极层和层间绝缘层之间,沿远离衬底基板1方向堆叠的中间绝缘层以及中间金属层。其中,中间金属层通常用于形成存储电容的第二极以及参考电压线。
继续参见图3,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发光器件层2和触控电极层3之间的封装层4,封装层4覆盖所有发光单元E,以对发光单元E进行水氧防护。
可选地,像素设定区21呈圆角多边形。
可选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相邻的触控电极之间通过隔断电绝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对于同一像素设定区21,发光区211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其所在的像素设定区21边缘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网格结构的网孔与发光211区对应;任意触控线(包括触控线31和触控线32)到距其最近的发光区211的距离d2大于或等于发光区211所在的像素设定区21的第一距离d1。其中,任意触控线(包括触控线31和触控线32)到距其最近的发光区211的距离d2是指触控线在垂直与其延伸方向上线宽的中点到距其最近的发光区211的边缘的距离。由于任意相邻两个像素设定区21的边缘部分重合,这样设置实质上是使得触控线尽可能地沿着像素设定区21边缘布设,以使触控线对发光区211出光的影响大于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隔断对发光区211出光的影响,从而使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中的触控线的结构对显示的影响尽可能被第一非发光区22(即安全区)以外的触控线给掩盖,这样在用户常用视角度下,从各个方向观察,触控线对从发光区22出射的光线遮挡效果趋于一致,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见图6,可选地,像素设定区21为圆角四边形;多个像素设定区21排布形成矩阵结构;第一非发光区22呈四角星形,由相邻的呈“田”字形排布的四个像素设定区21的边缘上的弧线段围成。这样设置可以使得像素设定区21紧密排布,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PPI。在此基础上,可选地,所有隔断位于第一非发光区22内,以进一步提高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因此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对于任意隔断,构成隔断的各触控线的断裂面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该隔断所在的第一非发光区的边线在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示例性地,图6中,填充满黑色的十字型结构的面积为隔断的面积。通过设置对于任意隔断,构成隔断的各触控线的断裂面S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与该隔断所在的第一非发光区22的边线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使得隔断的面积趋于最大化,进而缩小触控电极的面积,降低电容负载,提高触控电极因触摸而产生的信号变化量,提高信噪比,进而提高触控的灵敏度。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可选地,像素设定区21为圆角六边形;多个像素设定区21呈蜂窝结构排布;第一非发光区22呈三角星形,由相邻的呈“品”字形排布的三个像素设定区的边缘上的弧线段围成。这样设置可以使得像素设定区21紧密排布,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PPI。在此基础上,可选地,所有隔断位于第一非发光区22内,以进一步提高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类似地,可选地,继续参见图8,对于任意隔断,构成隔断的各触控线的断裂面S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与该隔断所在的第一非发光区22的边线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这样设置可以使得隔断呈Y字形,且隔断的面积(充满黑色的Y字型结构的面积)趋于最大化,进而缩小触控电极的面积,提高触控的灵敏度。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可选地,像素设定区21为圆角四边形,多个像素设定区21呈阵列结构排布;沿列方向,一个像素设定区21的尺寸为标准尺寸;阵列结构中,相邻两列像素设定区21互相错位1/2个标准尺寸;第一非发光区22呈三角星形;相邻的呈“品”字形排布的三个像素设定区21中,“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a和像素设定区21b)的边缘上的弧线段以及“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边缘上的直线段围成第一非发光区22。这样设置可以使得像素设定区21紧密排布,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PPI。在此基础上,可选地,所有隔断均部分位于第一非发光区22内,以进一步提高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见图9,可选地,隔断呈T字形,这样可以使得隔断的面积(充满黑色的T字型结构的面积)趋于最大化,进而缩小触控电极的面积,降低电容负载,提高触控电极因触摸而产生的信号变化量,提高信噪比,提高触控的灵敏度。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区域M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继续参见图10和图11,可选地,对于任意隔断,构成隔断的触控线包括第一断裂面S1、第二断裂面S2和第三断裂面S3;第一断裂面S1位于“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a和像素设定区21b)之间,包括最靠近“品”字形结构底层左侧的第一端点D1和最靠近“品”字形结构底层右侧的第二端点D2;第二断裂面S2位于“品”字形结构底层左侧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a)和“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之间,包括最靠近“品”字形结构底层左侧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第三端点D3,和最近靠近“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第四端点D4;第三断裂面S3位于“品”字形结构底层右侧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b)和“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之间,包括最靠近“品”字形结构底层右侧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b)的第五端点D5,和最近靠近“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第六端点D6;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n1小于或等于第五端点D5和第二端点D2之间的距离n2;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端点D3和第一端点D1之间的距离n3。
由于对于“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而言,隔断的部分区域位于像素设定区21以内,隔断的设置使得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不均匀性增大。并且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越大,触控线对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的影响越大。通过设置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n1小于或等于第五端点D5和第二端点D2之间的距离n2;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n1小于或等于第三端点D3和第一端点D1之间的距离n3,可以降低触控线对“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的影响。
在实际中,实现“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n1小于或等于第五端点D5和第二端点D2之间的距离n2;第四端点D4和第六端点D6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端点D3和第一端点D1之间的距离n3”的方法有多种,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可选地,对于任意隔断,第一断裂面S1、第二断裂面S2、以及第三断裂面S3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均为直线段;第一断裂面S1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为标准直线段;第四端点D4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距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p的距离小于第三端点D3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距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p的距离;和/或,第六端点D6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距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p的距离小于第五端点D5在衬底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距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P的距离。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触控线对“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发光区211遮挡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隔断的面积较大,有利于缩小触控电极的面积,降低电容负载,提高触控电极因触摸而产生的信号变化量,提高信噪比,进而提高触控的灵敏度。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触控显示面板的整体效果图。参见图12和图13,可选地,围绕设置有隔断的第一非发光区22的三个像素设定区21中,“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发光区211的面积小于“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a和像素设定区21b)中至少一个像素设定区21的发光区的面积。这样设置可以使得“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发光区进一步远离触控线以及隔断,以进一步降低隔断对触控线遮光均匀性的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发光颜色的像素的发光效率不同,而发光效率小的像素,其寿命较短,因此,可选地,设置发光效率高的子像素的面积小,可以促使各子像素寿命均衡,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在此基础上,可选地,围绕设置有隔断的第一非发光区22的三个像素设定区21中,“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发光区211的发光效率高于“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a和像素设定区21b)中至少一个像素设定区21的发光区的发光效率。这样设置可以在缩小“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发光区211面积的同时,不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选地,围绕设置有隔断的第一非发光区22的三个像素设定区21中,“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发光区的发光颜色为红色或绿色。这样设置的原因是,与蓝色相比,红色和绿色均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有利于在缩小“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21(即像素设定区21c)的发光区211面积,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技术方案中,构成“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像素设定区并列设置于同一行;构成“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与构成“品”字形结构底层的像素设定区位于不同行。或者,构成“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像素设定区并列设置于同一列;构成“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与构成“品”字形结构底层的像素设定区位于不同列。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触控显示装置。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显示装置101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触控显示面板201。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具有其所包括的触控显示面板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7)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像素设定区和位于所述像素设定区之间的第一非发光区,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边缘部分重合;任一所述像素设定区均包括一个发光区和围绕所述发光区的第二非发光区;同一所述像素设定区中,所述发光区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其所在的所述像素设定区边缘的最小距离相同;像素限定区包括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和所述第二非发光区;
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朝向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出光侧的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触控线,所述触控线为触控电极线,所述多条触控线交叉连接形成网格结构;部分沿不同方向延伸的所述触控线的交叉处形成隔断;至少部分所述隔断位于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内,相邻的所述触控线之间通过所述隔断电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设定区呈圆角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之间通过所述隔断电绝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像素设定区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于同一所述像素设定区,所述发光区边缘上任意一点到其所在的所述像素设定区边缘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网格结构的网孔与所述发光区对应;
任意所述触控线到距其最近的所述发光区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区所在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第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设定区为圆角四边形;
多个所述像素设定区排布形成矩阵结构;
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呈四角星形,由相邻的呈“田”字形排布的四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边缘上的弧线段围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设定区为圆角六边形;
多个所述像素设定区呈蜂窝结构排布;
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呈三角星形,由相邻的呈“品”字形排布的三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边缘上的弧线段围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有所述隔断位于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于任意隔断,构成所述隔断的各所述触控线的断裂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与该隔断所在的第一非发光区的边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设定区为圆角四边形
多个所述像素设定区呈阵列结构排布;沿列方向,一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尺寸为标准尺寸;所述阵列结构中,相邻两列所述像素设定区互相错位1/2个所述标准尺寸;
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呈三角星形;
相邻的呈“品”字形排布的三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中,“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边缘上的弧线段以及“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边缘上的直线段围成所述第一非发光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有所述隔断均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非发光区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于任意隔断,构成所述隔断的所述触控线包括第一断裂面、第二断裂面和第三断裂面;
所述第一断裂面位于“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之间,包括最靠近“品”字形结构底层左侧的第一端点和最靠近“品”字形结构底层右侧的第二端点;
所述第二断裂面位于“品”字形结构底层左侧的所述像素设定区和“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之间,包括最靠近所述“品”字形结构底层左侧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第三端点,和最近靠近“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第四端点;
所述第三断裂面位于“品”字形结构底层右侧的所述像素设定区和“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之间,包括最靠近所述“品”字形结构底层右侧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第五端点,和最近靠近“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第六端点;
所述第四端点和所述第六端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四端点和所述第六端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端点和所述第一端点之间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对于任意隔断,所述第一断裂面、所述第二断裂面、以及所述第三断裂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均为直线段;
所述第一断裂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为标准直线段;
所述第四端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距所述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端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距所述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的距离;和/或
所述第六端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距所述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五端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距所述标准直线段的中垂线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围绕设置有隔断的所述第一非发光区的三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中,“品”字形结构顶层的像素设定区的发光区的面积小于“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中至少一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发光区的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围绕设置有隔断的所述第一非发光区的三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中,“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发光区的发光效率高于“品”字形结构底层的两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中至少一个所述像素设定区的发光区的发光效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围绕设置有隔断的所述第一非发光区的三个所述像素设定区中,“品”字形结构顶层的所述像素设定区的发光区的发光颜色为红色或绿色。
17.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1910817849.0A 2019-08-30 2019-08-30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6187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7849.0A CN110618764B (zh) 2019-08-30 2019-08-30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7849.0A CN110618764B (zh) 2019-08-30 2019-08-30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8764A CN110618764A (zh) 2019-12-27
CN110618764B true CN110618764B (zh) 2023-04-28

Family

ID=68922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7849.0A Active CN110618764B (zh) 2019-08-30 2019-08-30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187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28116B (zh) * 2020-11-16 2024-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17706A (zh) * 2021-11-24 2022-03-2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8153A (zh) * 2018-01-19 2018-07-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Oled器件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8762571A (zh) * 2018-05-31 2018-11-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273482A (zh) * 2017-07-17 2019-01-25 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44877B1 (ko) * 2017-03-30 2021-12-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7463020B (zh) * 2017-08-30 2020-07-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73482A (zh) * 2017-07-17 2019-01-25 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8258153A (zh) * 2018-01-19 2018-07-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Oled器件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8762571A (zh) * 2018-05-31 2018-11-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8764A (zh) 2019-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97860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600401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emitting quality
KR101983888B1 (ko) 투명 oled 부품 및 그 부품을 적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42491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US20150009104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CN107369702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JP4538649B2 (ja) 輝度ムラを解消した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2663635B1 (ko)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8110096A (ja) 表示装置
CN11082853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US6972527B2 (en)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10618764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930262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KR100581100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KR100711001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JP6728312B2 (ja) 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CN101513121B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
WO2019073680A1 (ja) 表示装置
JP4639662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50070544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30157108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100512900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0844783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KR10107053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485263B1 (ko) 능동행렬 유기전기발광소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