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0714A -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0714A
CN110610714A CN201910893700.0A CN201910893700A CN110610714A CN 110610714 A CN110610714 A CN 110610714A CN 201910893700 A CN201910893700 A CN 201910893700A CN 110610714 A CN110610714 A CN 110610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tochastic resonance
noise
bi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37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0714B (zh
Inventor
李清
谢信珍
蒋亮亮
李胜才
李冬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9370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107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10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0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0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0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03Changing voice quality, e.g. pitch or formants
    • G10L21/007Changing voice quality, e.g. pitch or form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used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2Speech enhancement, e.g. noise reduction or echo cancellation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5/00Speech or voice analysis techniques not restricted to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10L15/00 - G10L21/00
    • G10L25/03Speech or voice analysis techniques not restricted to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10L15/00 - G10L21/00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extracted parameters
    • G10L25/15Speech or voice analysis techniques not restricted to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10L15/00 - G10L21/00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extracted parameters the extracted parameters being formant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该方法包括:将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根据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可见,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由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调整,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该拾音信号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从而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该技术方案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音频信号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拾取音频信号过程中,通常拾取到音频信号不可避免地混有音频信号所处背景环境等产生的噪声信号,即,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对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时,噪声信号会对音频信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对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进行增强处理,以便保障音频信号的质量。
目前,可以采用随机共振处理的方法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具体地,将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输入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通过随机共振获得增强后的音频信号。
但是,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对拾音信号具有很强的约束性,而不同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很可能不同,均采用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某些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并不明显,即,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并不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对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
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相关;
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可选的,所述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
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
根据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可选的,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第一系统参数和第二系统参数;则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具体为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包括:
利用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将所述噪声信号的能量转换为增强信号的能量;
将所述增强信号与所述音频信号叠加,获得所述增强音频信号。
可选的,在所述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之后,还包括:
基于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预设补偿系数大于1;
对应地,所述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具体为:
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可选的,所述基于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
基于预设补偿系数补偿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获得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符合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基于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对应调整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输入信噪比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系统参数调整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所述程序代码传输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首先,拾取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将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然后,根据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最后,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由此可见,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由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调整,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该拾音信号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利用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自身特性,将噪声信号的能量经过势阱振荡后转化为音频信号的能量,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该技术方案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应用场景所涉及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G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a和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三维关系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参数为1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KHz、400mV音频信号以及-10dB下拾音信号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KHz、400mV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后的输出信号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KHz、10mV音频信号以及0dB下拾音信号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1KHz、10mV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后的输出信号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阶段,可以采用滤波法、多阵列波束成形法或者随机共振处理等方法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其中,滤波法在滤除噪声信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音频信号的衰减失真,且需要考虑的滤波参数较多实用性低;多阵列波束成形法的硬件设计考虑因素较多,且硬件设计成本较高;随机共振处理采用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恒定,针对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均采用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其仅对特定区间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具有较强增强效果,对非特定区间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并不明显,即,并不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拾取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将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根据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由此可见,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由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调整,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该拾音信号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利用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自身特性,将噪声信号的能量经过势阱振荡后转化为音频信号的能量,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该技术方案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举例来说,本申请实施例的场景之一,可以是应用到如图1所示的场景中,该场景包括拾音器101、A/D转换器102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设备103。拾音器101感知声场中的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A/D转换器102;A/D转换器102将电信号转化为易于处理的数字信号发送至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设备103,即,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设备103获得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设备103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式,即可获得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应用场景中,虽然将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动作描述由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设备103执行,但是,本申请在执行主体方面不受限制,只要执行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动作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场景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场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场景。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
示例性方法
参见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很可能不同,而现有技术中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恒定,当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输入时,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受到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影响较大。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仅对特定区间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具有较强增强效果,对非特定区间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并不明显,即,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对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并不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需要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以便最大程度减小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影响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由上述说明可知,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对于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非常重要,则首先需要确定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即,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
其中,拾音信号的获得过程例如具体可以为:拾音器感知声场中的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以一定的声压等级将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转换为mV级的电信号,以固定的采样频率A/D转换器将电信号转化为易于处理的数字信号,从而得到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
其中,若音频信号的幅值为Am,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为δn 2,则拾音信号的信噪比是指音频信号的功率与噪声信号的功率的比值,即,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为:
步骤202: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可以理解的是,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恒定时,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影响其输出信噪比,因此,需要结合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使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相对于输入信噪比最优。
需要说明的是,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与输入信噪比的比值称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由于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的目的是:使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相对于输入信噪比最优,即,使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因此,首先,需要计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该输出信噪比增益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拾音信号中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相关,然后,需要求解该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以此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202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相关。
可以理解的是,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x(t)表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号;s(t)表示音频信号;w(t)表示噪声信号;该噪声信号的均值为0,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为δn 2;a和b均为系统参数,即,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第一系统参数a和第二系统参数b。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技术中通常将a和b分别设定为a=1、b=1,得到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
由于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基于上述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知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SNRin和输出信噪比SNRout如下所示:
其中,Am表示音频信号的幅值,δn 2表示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e表示无理数。
基于上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SNRin和输出信噪比SNRout,可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G如下所示:
基于该式表示输出信噪比增益G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a和b、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相关,例如,如图3所示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G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a和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三维关系图。
步骤B: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输出信噪比增益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相关,则求解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可以得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该关系式表示针对输入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拾音信号,只有当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拾音信号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符合该关系式时,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即,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相对于输入信噪比最优,因此,需要根据该关系式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B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
需要说明的是,求解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G的最大值的过程具体为:基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G对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2求偏导,获得输出信噪比增益G对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偏导数;基于输出信噪比增益G对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偏导数,求极值点获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第一系统参数a和第二系统参数b,则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具体为第一系统参数a、第二系统参数b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关系式。
其中,输出信噪比增益G对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偏导数如下所示:
由于当0<k<2δn 2时,y<0,即,当k>2δn 2时,y>0,即,当k=2δn 2时,y=0,即,因此,当k=2δn 2取得输出信噪比G的极值点,基于则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为即,第一系统参数a、第二系统参数b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关系式为此外,将代入输出信噪比增益G,获得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Gmax
步骤B2:根据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可以理解的是,在步骤B1获得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之后,需要基于该关系式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这样才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输入信噪比,得到最优的输出信噪比。
步骤203: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是基于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共同调整的,最适用于该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增强处理,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通过随机共振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增强音频信号。
具体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具有势阱,该势阱的作用是将噪声信号的能量转换为增强音频信号的能量,噪声信号转换为增强信号,将该增强信号叠加到待增强的音频信号,得到增强后的音频信号,记为增强后音频信号,从而实现音频信号的增强。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203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利用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将所述噪声信号的能量转换为增强信号的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知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U(x)和势阱高度ΔU如下所示:
其中,当将a、b设定为a=1、b=1,得到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该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为势阱高度为例如,如图4所示的系统参数为1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示意图,图中势阱将拾音信号中的噪声信号,在双凹槽之间做双稳态周期粒子运动,将噪声信号的能量逐渐转换成增强信号的能量。
步骤D:将所述增强信号与所述音频信号叠加,获得所述增强音频信号。
作为一种示例,低信噪比下的拾音信号,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设为1KHz频率、400mV幅值的正弦音频信号,以100KHz频率作为采样频率,拾音信号中噪声信号设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拾音信号信噪比为-10dB,如图5所示的1KHz、400mV音频信号以及-10dB下拾音信号的示意图,-10dB下拾音信号中1KHz、400mV音频信号音频信号完全被淹没在噪声信号中无法识别。分别采用系统参数为1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对上述-10dB下拾音信号中1KHz、400mV音频信号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获得如图6所示的1KHz、400mV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后的输出信号示意图。由图5、图6可知,采用系统参数为1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但基本已经有较大的畸变和失真,几乎无法准确识别信号;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输出信号呈现出与音频信号相似的特性。
作为一种示例,包括低幅值音频信号的拾音信号,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设为1KHz频率、10mV的正弦音频信号,以100KHz频率作为采样频率,拾音信号中噪声信号设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拾音信号信噪比为0dB,如图7所示的1KHz、10mV音频信号以及0dB下拾音信号的示意图,0dB下拾音信号中1KHz、10mV音频信号音频信号完全被淹没在噪声信号中无法识别。分别采用系统参数为1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以及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对上述0dB下拾音信号中1KHz、10mV音频信号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获得如图8所示1KHz、10mV音频信号增强处理后的输出信号示意图。由图7、图8可知,采用系统参数为1恒定系统参数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但基本已经有较大的畸变和失真,几乎无法准确识别信号;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进行音频信号增强处理,输出信号呈现出与音频信号相似的特性。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首先,拾取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将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然后,根据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最后,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由此可见,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由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调整,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该拾音信号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利用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自身特性,将噪声信号的能量经过势阱振荡后转化为音频信号的能量,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该技术方案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近似绝热理论和karmers逃逸速率原理,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会制约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度,最大频率为最大幅值为例如,a=1、b=1,最大频率约为0.112Hz,约为0.38V,最大频率和最大幅值均特别下,即,很大程度上制约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因此,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步骤202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之后,为了扩大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利用大于1的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以便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值限制大大减小,灵活性和适用性更好。下面结合附图9,通过又一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参见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步骤902: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901-步骤902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201-步骤201相同,参见上述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903:基于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预设补偿系数大于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第一系统参数和第二系统参数,第一系统参数和第二系统参数制约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则可以基于大于1的预设补偿系数分别补偿第一系统参数和第二系统参数,获得补偿后的第一系统参数和补偿后的第二系统参数,记为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补偿后的第一系统参数、第二系统参数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仍然需要满足符合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系统参数、第二系统参数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903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E:基于预设补偿系数补偿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获得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符合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具体地,预设补偿系数为C,C>1,由预设补偿系数C和第一系统参数a得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a′,由预设补偿系数C和第一系统参数b得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b′,由于第一系统参数a、第二系统参数b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关系式为则第一补偿系统参数a′、第二补偿系统参数b′与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δn 2的关系式为则a′=Ca,b′=C2b。
对应地,在上述最大频率为和最大幅值为的基础上,基于第一补偿系统参数a′=Ca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b′=C2b,最大频率扩大为f′max=Cfmax,相当于扩大为原来的C倍,最大幅值扩大为A′max=Amax,相当于扩大为原来的倍。
步骤F:基于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对应调整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
具体地,获得第一补偿系统参数a′=Ca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b′=C2b之后,将第一系统参数a调整为第一补偿系统参数a′,将第二系统参数b调整为第二补偿系统参数b′。
步骤904: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904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203,只是其中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是在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基础上再次调整的,其他详细说明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首先,拾取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将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然后,根据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其次,利用大于1的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最后,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由此可见,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由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调整,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该拾音信号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利用大于1的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使得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幅值限制大大减小。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利用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自身特性,将噪声信号的能量经过势阱振荡后转化为音频信号的能量,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该技术方案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示例性装置
参见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例如具体可以包括:
输入信噪比获得单元1001,用于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系统参数调整单元1002,用于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单元1003,用于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单元1002,包括:
输出信噪比增益获得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相关;
系统参数调整子单元,用于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子单元,包括:
关系式获得模块,用于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
系统参数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第一系统参数和第二系统参数;则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具体为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单元1003,包括:
噪声信号转换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将所述噪声信号的能量转换为增强信号的能量;
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增强信号与所述音频信号叠加,获得所述增强音频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单元1002之后,还包括:
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单元,用于基于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预设补偿系数大于1;
对应地,所述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单元1003,具体用于:
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单元,包括:
补偿系统参数获得子单元,用于基于预设补偿系数补偿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获得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符合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对应调整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首先,拾取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信号,将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然后,根据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最后,将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由此可见,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由拾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调整,使得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针对该拾音信号输出信噪比增益最大;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利用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自身特性,将噪声信号的能量经过势阱振荡后转化为音频信号的能量,音频信号的增强效果最佳,该技术方案适用于不同信噪比下拾音信号中音频信号增强处理。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所述程序代码传输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方法。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方法。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
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相关;
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
通过求解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噪比增益的最大值,获得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
根据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第一系统参数和第二系统参数;则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关系式具体为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包括:
利用所述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阱,将所述噪声信号的能量转换为增强信号的能量;
将所述增强信号与所述音频信号叠加,获得所述增强音频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之后,还包括:
基于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所述预设补偿系数大于1;
对应地,所述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具体为:
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再次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补偿系数再次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包括:
基于预设补偿系数补偿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获得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第二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符合所述第一系统参数、所述第二系统参数与所述噪声信号的噪声方差的关系式;
基于所述第一补偿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补偿系统参数,对应调整所述第一系统参数和所述第二系统参数。
8.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信噪比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拾音信号的信噪比作为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所述拾音信号包括音频信号和噪声信号;
系统参数调整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噪比,调整所述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系统参数;
增强音频信号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拾音信号输入系统参数调整后的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获得所述音频信号对应的增强音频信号。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所述程序代码传输给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音频信号增强处理方法。
CN201910893700.0A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Active CN1106107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93700.0A CN110610714B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93700.0A CN110610714B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0714A true CN110610714A (zh) 2019-12-24
CN110610714B CN110610714B (zh) 2022-02-25

Family

ID=68891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3700.0A Active CN110610714B (zh) 2019-09-20 2019-09-20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107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0723A (zh) * 2023-07-13 2023-08-11 合肥星本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噪声环境下的语音检测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0782A (en) * 1994-05-25 2000-02-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Noise assisted signal processor with nonlinearly coupled arrays of nonlinear dynamic elements
CN101848177A (zh) * 2010-04-24 2010-09-29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变频的双稳态最优随机共振单频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CN102608553A (zh) * 2012-03-16 2012-07-2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提取方法
CN103944593A (zh) * 2014-04-18 2014-07-23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基于独立接收单元的双稳态随机共振阵列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5825197A (zh) * 2016-03-29 2016-08-0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线性化势阱壁的路径扩展随机共振微弱特征提取方法
EP3226534A1 (en) * 2016-03-31 2017-10-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8108672A (zh) * 2017-12-05 2018-06-0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线性搜索策略的随机共振电流弱信息识别方法
CN110135291A (zh) * 2019-04-29 2019-08-1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低信噪比信号的参数估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0782A (en) * 1994-05-25 2000-02-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Noise assisted signal processor with nonlinearly coupled arrays of nonlinear dynamic elements
CN101848177A (zh) * 2010-04-24 2010-09-29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变频的双稳态最优随机共振单频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CN102608553A (zh) * 2012-03-16 2012-07-2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提取方法
CN103944593A (zh) * 2014-04-18 2014-07-23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基于独立接收单元的双稳态随机共振阵列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5825197A (zh) * 2016-03-29 2016-08-0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线性化势阱壁的路径扩展随机共振微弱特征提取方法
EP3226534A1 (en) * 2016-03-31 2017-10-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8108672A (zh) * 2017-12-05 2018-06-0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线性搜索策略的随机共振电流弱信息识别方法
CN110135291A (zh) * 2019-04-29 2019-08-1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低信噪比信号的参数估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 YANG: ""Extraction of Weak Pulse in Crack Inspection Based on Stochastic Resonanc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ATION TECHNOLOGY & AUTOMATION》 *
KUMAR R P: "《Springer India》", 31 December 2016 *
WANG J: ""The high-frequency weak signal detection based on stochastic resona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ST & MEASUREMENT》 *
刘志芳: ""基于单稳随机共振的语音增强处理"",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蔡文坚: ""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语音谱减降噪方法"",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0723A (zh) * 2023-07-13 2023-08-11 合肥星本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噪声环境下的语音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16580723B (zh) * 2023-07-13 2023-09-08 合肥星本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噪声环境下的语音检测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0714B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23503B2 (ja) 音声補正装置、音声補正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音声補正方法
US1127641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audio signal using audio filter having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to prevent receipt of echo signal
KR101008893B1 (ko) 사운드 처리 장치, 위상차 보정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을기록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JP6135106B2 (ja) 音声強調装置、音声強調方法及び音声強調用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543390B2 (en) Multi-channel periodic signal enhancement system
JP2011244232A (ja) マイクロホンアレイ装置及び前記マイクロホンアレイ装置が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
CN109905808B (zh) 用于调节智能语音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12019967B (zh) 一种耳机降噪方法、装置、耳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JP4738213B2 (ja) 利得調整方法及び利得調整装置
JPWO2016181752A1 (ja)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および信号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0610714B (zh) 一种音频信号增强处理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US6674863B2 (en) Microphone-speaker apparatus
CN107785026B (zh) 一种用于机顶盒室内回声消除的时延估计方法
JP4119328B2 (ja) 収音方法、その装置、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5086442B2 (ja) 雑音抑圧方法及び装置
US9697848B2 (en) Noise suppress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noise suppression
US9445195B2 (en) Directivity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US20180158447A1 (en) Acoustic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n machine-human speech communication
CN109273010B (zh) 语音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10156742A (ja)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917116B2 (ja) 反響消去装置、方法、及び反響消去プログラム、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13573205B (zh) 信号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vrot et al. Adaptive equalizer for acoustic feedback control
CN115691542A (zh) 音频信号处理的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10288211A (ja) デジタルフィルタの設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