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92787A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92787A CN110592787A CN201910844232.8A CN201910844232A CN110592787A CN 110592787 A CN110592787 A CN 110592787A CN 201910844232 A CN201910844232 A CN 201910844232A CN 110592787 A CN110592787 A CN 1105927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ing
- needle
- needle bed
- area
- eye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78595 Arabidopsis thaliana Squalene synth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4—Openwork fabric, e.g. pelerin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通过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而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后,再借助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再通过工序ε,新的线圈将串套在挂圈之上,并把挂圈位置上提,可形成了多针双横列的大孔眼,这种大孔眼在横向与纵向尺寸上要明显大于单针单横列孔眼。避免编织时产生浮线,使编织过程更加顺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孔眼的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挑孔编织是横机编织中较常用的花型编织之一,通常采用的是挑单针孔眼的方式进行编织,即让某枚织针上的线圈先转移到其它织针上,形成单枚空针,当进行第一个下一横列编织时,该枚织针将形成挂圈编织,当再进行第二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在挂圈之上将形成新的线圈,且新的线圈将挂圈位置上提,在织物上就形成了单针单横列的孔眼。
但有时在羊毛衫服装或一些如披肩等附件设计时,需要更大的孔眼,这种单针单横列孔眼,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问题,可能最为简单的想法是,让连续多枚织针上的线圈转移到其它织针上,即形成连续多枚空针,但实际上,若按单针单横列孔眼同样的方法连续进行下一横列编织时,这些多枚空针则很难形成放大的孔眼。这是由于在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后、进行第一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形成的挂圈将跨越在连续多枚空针之上,而当进行第二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只能编织出一个放大的线圈,这个放大的线圈不能将挂圈上提,而挂圈只能以浮线的状态存在,且放大的线圈的针编弧也将以较长的浮线存在,又因为多针空针之间形成的浮线对下一横列的新线圈缺少牵拉力,当再进行到第三、第四下一横列编织时,很可能会产生断线,使编织无法继续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解决编织时产生浮线,使编织过程更加顺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使用使用前、后一组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通过将织物整体编织区域划分为分块的大孔眼编织区A域和非孔眼编织区B,并依据编织区的不同,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使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的线圈重叠,再将重叠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
工序γ: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δ: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需要与工序γ相反,即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不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需要进行线圈编织,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将不编织;
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优选的,将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区B的编织宽度设为4枚织针,两区域水平排列,待完成第一个横向大孔眼编织后,再将两区域相错排列,进一步完成第二个横向大孔眼编织,每个横向大孔眼的编织均按照: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顺序来编织,其中,在工序β,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4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4空针),在工序γ中,利用第一编织横列(指的是在形成空针后,第一次进行下一编织横列的简称,其它第二编织横列与第三编织横列等也为简称)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可形成1针空针1针挂圈,在工序δ中,利用第二编织横列,让γ中为空针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让γ中为挂圈的织针不编织,这样在另一方针床上的4枚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在工序ε中,利用第三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满针线圈编织,新的线圈将所有的挂圈位置上提,完成了每个横向具有四针双横列大孔眼的编织,再以上述两个横向大孔眼编织的为编织循环,可完成大孔眼(四针双横列)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的织物的编织。
优选的,将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区B的编织宽度设为3枚织针,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排列与错位关系同上段所述,编织工序也相同,其中,在工序β,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3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3枚空针),利用第一、二、三编织横列(即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编织,新的线圈将所有的挂圈位置上提,完成了每个横向具有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的编织,再以上述两个横向大孔眼编织为编织循环,可完成大孔眼(三针双横列)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的织物的编织。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而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后,再借助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再通过工序ε,新的线圈将串套在挂圈之上,并把挂圈位置上提,可形成了多针双横列的大孔眼,这种大孔眼在横向与纵向尺寸上要明显大于单针单横列孔眼。例如,若将大孔眼区域A设定为4针,通过各编织工序后,可形成四针双横列大孔眼,再例如,若将大孔眼区域A设定为3针,通过各编织工序后,可形成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等。
(2)本发明通过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空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且每一枚织针上形成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当进行第三横列时,挂圈不会出现像进行简单挑多枚空针那样长的浮线,同时挂圈还会对新线圈存在一定的牵拉力,因此,不会出现断线的等问题。
(3)本发明通过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不妨假定从一方针床的位置来观察,其为正面线圈,当工序β完成时,这些线圈仍然处在一方针床上,再进行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上述线圈将连续在一方针床上编织,形成了正面线圈纵行围绕在大孔眼的周围,而另一方面,大孔眼区域A上的织针,始终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反面线圈编织,考虑到反面线圈较正面线圈处在织物的反面侧,同时这些反面线圈为空针起口编织,像纬平针一样具有向反面侧卷边的特性,因此,使得大孔眼从正面观察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 实施方式一的实物效果图。
图2 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图。
图3 实施方式一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图4 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
图5 实施方式二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图6 其它方式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为编织的工序编号;SS1包含S1、S2、S3、S4、S5、S6工序;SS2包含S7、S8、S9、S10、S11、S12工序;TT1包含T1、T2、T3、T4、T5、T6工序;TT2包含T7、T8、T9、T10、T11、T12工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实物图,为了简化,如图2仅包含两个花宽和两个花高的编织工序图,图3为图2对应的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概略图,其中,图2中粗矩形方框为图3大孔眼区域A,其它非孔眼区域为B。本实施方式中,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错排列。
图2中,中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SS+数字”表示完成一个完整大孔眼编织所包含的工序,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形成的线圈,“”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形成的线圈,小方格内无符号表示不编织,箭头表示移圈,a、b、c、…、o、p表示前或后针床织针所处位置、织针或线圈。
S0,第一横列,前针床上的织针a、b、c、…、o、p悬挂有旧线圈,第二横列,将a、b、c、d、k、l、m、n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为大孔眼编织做准备。
S1,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其中,前针床上的织针为:a、b、g、h、i、j、o、p,后针床上的织针为:c、d、e、f、k、l、m、n。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大孔眼的区域A的宽度为4枚织针,也可以选择2、3、5与6枚织针等。另外,B区域的宽度也可调整为大于4枚织针。
S2,将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对应的后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并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工序β的前半部分),其中,在左侧的织针g、h、o、p上的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右侧的织针a、b、i、j上的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a、b、g、h、i、j、o、p,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4枚空针,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c、d、e、f、k、l、m、n。
S3,将后针床上因移圈出现线圈重叠织针上的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工序β的后半部分),包括织针c、d、e、f、k、l、m、n,若B区域的宽度大于4枚织针时,中间非重叠的线圈可以移圈也可以不移圈,这取决于B区域中间部分所使用织物组织结构。
S4,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γ),本实施方式中,区域A中的a、g、i、o织针不编织,b、h、j、p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区域B中的c、d、e、f、k、l、m、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外,区域A中的织针不编织与线圈编织的位置可交换。若B区域的宽度大于4枚织针时,中间位置的织针如何处理与所使用织物组织结构相关。
S5,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织需要与S4相反(工序δ),即区域A中的b、h、j、p织针不编织,a、g、i、o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可与S4相对照),区域B中的c、d、e、f、k、l、m、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S6,对大孔眼区域A的后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ε),其中,前针床上的织针为:c、d、e、f、k、l、m、n,后针床上的织针为:a、b、g、h、i、j、o、p。
SS1,包含了S1、S2、S3、S4、S5、S6,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在S4中,利用第一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即可形成1针空针1针挂圈,在S5中,利用第二编织横列,让S4中为空针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让S4中为挂圈的织针不编织,如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大孔眼区域A的空针a、b、g、h、i、j、o、p后,第一编织横列(工序γ)在b、h、j、p形成挂圈,第二编织横列(工序δ)在a、g、i、o形成挂圈,每一枚织针上形成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S6中,第三编织横列(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全部线圈编织,这些线圈是在挂圈之上形成新的线圈,且新的线圈将挂圈位置上提,形成了四针双横列的大孔眼,不会产生长的挂圈浮线,另一方面,上述每一枚织针上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因此,当第三编织横列对每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时,其挂圈对新线圈存在一定的牵拉力,因此,不会出现断线的问题。
S1中(即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从前针床观察为正面线圈,当S2与S3(即工序β)完成时,这些线圈仍然处在前针床上,再经过S4、S5与S6(即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上述线圈将连续在前针床上编织,形成了正面线圈纵行围绕在大孔眼的周围,而另一方面,大孔眼区域A上的织针,始终在后针床上进行反面线圈编织,考虑到反面线圈较正面线圈处在织物的反面侧,同时这些反面线圈为空针起口编织,像纬平针一样具有向反面侧卷边的特性,因此,使得大孔眼从正面观察更加清晰。
S7~S12与S1~S6的编织工序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位置不同,如图所示3,图中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位置相错,现对与S1~S6的不同之处进行简述。
S7,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c、d、e、f、k、l、m、n与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
S8,将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c、d、k、l上的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以及前针床织针e、f、m、n上的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c、d、e、f、k、l、m、n,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4枚空针,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a、b、g、h、i、j、o、p。(工序β的前半部分)。
S9,将后针床上因移圈出现线圈重叠织针a、b、g、h、i、j、o、p上的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工序β的后半部分)。
S10,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e、k、m不编织,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d、f、l、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γ)。
S11,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d、f、l、n不编织,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e、k、m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δ)。
S12,对大孔眼区域A的后针床织针c、d、e、f、k、l、m、n,与非孔眼区域B的前针床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ε)。
SS2,包含了S7、S8、S9、S10、S11、S12,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与SS1相互错位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扩展花宽,再重复SS1,SS2编织过程,得到具有四针双横列大孔眼相互错位的针织物。
实施方式二
如图4为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为了简化,仅包含两个花宽和两个花高,中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TT+数字”表示完成一个完整大孔眼编织所包含的工序,图5为图4对应的大孔眼与非孔眼区域的概略图,其中,图2中粗矩形方框为图3大孔眼区域A,其它非孔眼区域为B。
比较图4与图2,及图5与图3,可以看出,二者基本相同,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宽度均为3针,T2中,将大孔眼区域A前针床织针a、g上的线圈向右移动1个针距到后针床,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3枚空针,T8中,将大孔眼区域A前针床织针b、h上的线圈向左移动1个针距到后针床,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3枚空针,T4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a、e、g、k不编织,对f、l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5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f、l不编织,对a、e、g、k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4与T5的编织顺序也可以互换),T10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i不编织,对b、d、h、j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11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b、d、h、j不编织,对c、i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10与T11的编织顺序也可以互换)。
TT1,包含了T1、T2、T3、T4、T5、T6,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TT2,包含了T7、T8、T9、T10、T11、T12,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与TT1相互错位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扩展花宽,再重复TT1,TT2编织过程,便可得到具有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相互错位的针织物。
上述的两个实施方式共同的特点是,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因此,产生的大孔眼位置也相互错位,其实,也可安排其它方式,如图6所示,大孔眼区域A形成的空针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不相同,编织大孔眼区域A的开始横列可相同也可不相同等。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前、后一组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通过将织物整体编织区域划分为分块的大孔眼编织区A域和非孔眼编织区B,并依据编织区的不同,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使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的线圈重叠,再将重叠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
工序γ: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δ: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需要与工序γ相反,即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不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需要进行线圈编织,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将不编织;
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44232.8A CN110592787B (zh) | 2019-09-06 | 2019-09-06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44232.8A CN110592787B (zh) | 2019-09-06 | 2019-09-06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92787A true CN110592787A (zh) | 2019-12-20 |
CN110592787B CN110592787B (zh) | 2021-01-29 |
Family
ID=68858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44232.8A Active CN110592787B (zh) | 2019-09-06 | 2019-09-06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9278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60010A (zh) * | 2022-06-08 | 2022-08-30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绞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4960009A (zh) * | 2022-06-08 | 2022-08-30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挑孔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33363A (ja) * | 2005-02-25 | 2006-09-07 | Kaytay Knit Inc | 丸編生地における柄組織 |
CN102619008A (zh) * | 2011-01-28 | 2012-08-01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WO2014160466A1 (en) * | 2013-03-13 | 2014-10-02 | Atex Technologies, Inc. | Improved fabric with reinforced interlaces |
JP2014227611A (ja) * | 2013-05-17 | 2014-12-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リブ風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リブ風編地 |
JP2015004150A (ja) * | 2013-06-21 | 2015-01-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
CN204579921U (zh) * | 2014-12-29 | 2015-08-26 | 珠海威丝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针旋转针织毛衫 |
-
2019
- 2019-09-06 CN CN201910844232.8A patent/CN1105927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33363A (ja) * | 2005-02-25 | 2006-09-07 | Kaytay Knit Inc | 丸編生地における柄組織 |
CN102619008A (zh) * | 2011-01-28 | 2012-08-01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WO2014160466A1 (en) * | 2013-03-13 | 2014-10-02 | Atex Technologies, Inc. | Improved fabric with reinforced interlaces |
JP2014227611A (ja) * | 2013-05-17 | 2014-12-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リブ風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リブ風編地 |
JP2015004150A (ja) * | 2013-06-21 | 2015-01-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
CN204579921U (zh) * | 2014-12-29 | 2015-08-26 | 珠海威丝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针旋转针织毛衫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60010A (zh) * | 2022-06-08 | 2022-08-30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绞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4960009A (zh) * | 2022-06-08 | 2022-08-30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挑孔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92787B (zh) | 2021-0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469827B1 (ko) | 2×1고무편조직을가지는통형상편성포의편성방법 | |
CN101184879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 |
CN101248228B (zh) | 罗纹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191048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11778621B (zh) | 具有附件的一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IT9021148A1 (it) | Articoli di maglieria a felpa o a pelo e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per la loro fabbricazione. | |
CN110592787B (zh)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
CN102534972B (zh) |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451407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7574551A (zh) | 双针板普通电脑横机编织一次成型无缝弹力裤的方法 | |
CN112553756A (zh) | 一种针织衫编织流苏防脱散工艺 | |
JP2012092469A (ja)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
CN108754805B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 |
CN110791865A (zh) |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 |
US6823700B1 (en) | Pile yarn processed warp knit fabric divided into a plurality of unified warp knit fabrics by cutting portions | |
CN1210914A (zh) | 生产针织物,特别是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 |
US5505062A (en) |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 |
CN110747571B (zh) |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 |
CN110565248B (zh) |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 |
CN110592788B (zh) |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474622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KR101888462B1 (ko) | 기능성 편직물용 환편기 | |
KR101471632B1 (ko) | 니트웨어 편직방법 | |
KR100799311B1 (ko) | 부분편직을 이용한 니트원단의 지그재그리플패턴 편직방법 | |
KR102669637B1 (ko) | 더블 자카드에서 무봉제 니트 편직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919 Address after: 230000 b-1018, Woye Garden commercial office building, 81 Ganquan Road, Shus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WISDOM DRAGON MACHINERY DESIG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6000 Da Dao Da Avenue, Huicheng District,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46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Universit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