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92787A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92787A
CN110592787A CN201910844232.8A CN201910844232A CN110592787A CN 110592787 A CN110592787 A CN 110592787A CN 201910844232 A CN201910844232 A CN 201910844232A CN 110592787 A CN110592787 A CN 1105927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needle bed
area
eye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442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92787B (zh
Inventor
张伍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Wisdom Dragon Machinery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8442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927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92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2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92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27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4Openwork fabric, e.g. pelerin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通过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而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后,再借助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再通过工序ε,新的线圈将串套在挂圈之上,并把挂圈位置上提,可形成了多针双横列的大孔眼,这种大孔眼在横向与纵向尺寸上要明显大于单针单横列孔眼。避免编织时产生浮线,使编织过程更加顺利。

Description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孔眼的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挑孔编织是横机编织中较常用的花型编织之一,通常采用的是挑单针孔眼的方式进行编织,即让某枚织针上的线圈先转移到其它织针上,形成单枚空针,当进行第一个下一横列编织时,该枚织针将形成挂圈编织,当再进行第二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在挂圈之上将形成新的线圈,且新的线圈将挂圈位置上提,在织物上就形成了单针单横列的孔眼。
但有时在羊毛衫服装或一些如披肩等附件设计时,需要更大的孔眼,这种单针单横列孔眼,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问题,可能最为简单的想法是,让连续多枚织针上的线圈转移到其它织针上,即形成连续多枚空针,但实际上,若按单针单横列孔眼同样的方法连续进行下一横列编织时,这些多枚空针则很难形成放大的孔眼。这是由于在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后、进行第一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形成的挂圈将跨越在连续多枚空针之上,而当进行第二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只能编织出一个放大的线圈,这个放大的线圈不能将挂圈上提,而挂圈只能以浮线的状态存在,且放大的线圈的针编弧也将以较长的浮线存在,又因为多针空针之间形成的浮线对下一横列的新线圈缺少牵拉力,当再进行到第三、第四下一横列编织时,很可能会产生断线,使编织无法继续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解决编织时产生浮线,使编织过程更加顺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使用使用前、后一组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通过将织物整体编织区域划分为分块的大孔眼编织区A域和非孔眼编织区B,并依据编织区的不同,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使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的线圈重叠,再将重叠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
工序γ: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δ: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需要与工序γ相反,即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不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需要进行线圈编织,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将不编织;
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优选的,将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区B的编织宽度设为4枚织针,两区域水平排列,待完成第一个横向大孔眼编织后,再将两区域相错排列,进一步完成第二个横向大孔眼编织,每个横向大孔眼的编织均按照: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顺序来编织,其中,在工序β,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4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4空针),在工序γ中,利用第一编织横列(指的是在形成空针后,第一次进行下一编织横列的简称,其它第二编织横列与第三编织横列等也为简称)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可形成1针空针1针挂圈,在工序δ中,利用第二编织横列,让γ中为空针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让γ中为挂圈的织针不编织,这样在另一方针床上的4枚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在工序ε中,利用第三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满针线圈编织,新的线圈将所有的挂圈位置上提,完成了每个横向具有四针双横列大孔眼的编织,再以上述两个横向大孔眼编织的为编织循环,可完成大孔眼(四针双横列)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的织物的编织。
优选的,将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区B的编织宽度设为3枚织针,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排列与错位关系同上段所述,编织工序也相同,其中,在工序β,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3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3枚空针),利用第一、二、三编织横列(即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编织,新的线圈将所有的挂圈位置上提,完成了每个横向具有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的编织,再以上述两个横向大孔眼编织为编织循环,可完成大孔眼(三针双横列)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的织物的编织。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而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后,再借助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再通过工序ε,新的线圈将串套在挂圈之上,并把挂圈位置上提,可形成了多针双横列的大孔眼,这种大孔眼在横向与纵向尺寸上要明显大于单针单横列孔眼。例如,若将大孔眼区域A设定为4针,通过各编织工序后,可形成四针双横列大孔眼,再例如,若将大孔眼区域A设定为3针,通过各编织工序后,可形成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等。
(2)本发明通过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空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且每一枚织针上形成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当进行第三横列时,挂圈不会出现像进行简单挑多枚空针那样长的浮线,同时挂圈还会对新线圈存在一定的牵拉力,因此,不会出现断线的等问题。
(3)本发明通过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不妨假定从一方针床的位置来观察,其为正面线圈,当工序β完成时,这些线圈仍然处在一方针床上,再进行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上述线圈将连续在一方针床上编织,形成了正面线圈纵行围绕在大孔眼的周围,而另一方面,大孔眼区域A上的织针,始终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反面线圈编织,考虑到反面线圈较正面线圈处在织物的反面侧,同时这些反面线圈为空针起口编织,像纬平针一样具有向反面侧卷边的特性,因此,使得大孔眼从正面观察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 实施方式一的实物效果图。
图2 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图。
图3 实施方式一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图4 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
图5 实施方式二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图6 其它方式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为编织的工序编号;SS1包含S1、S2、S3、S4、S5、S6工序;SS2包含S7、S8、S9、S10、S11、S12工序;TT1包含T1、T2、T3、T4、T5、T6工序;TT2包含T7、T8、T9、T10、T11、T12工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实物图,为了简化,如图2仅包含两个花宽和两个花高的编织工序图,图3为图2对应的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概略图,其中,图2中粗矩形方框为图3大孔眼区域A,其它非孔眼区域为B。本实施方式中,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错排列。
图2中,中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SS+数字”表示完成一个完整大孔眼编织所包含的工序,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形成的线圈,“”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形成的线圈,小方格内无符号表示不编织,箭头表示移圈,a、b、c、…、o、p表示前或后针床织针所处位置、织针或线圈。
S0,第一横列,前针床上的织针a、b、c、…、o、p悬挂有旧线圈,第二横列,将a、b、c、d、k、l、m、n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为大孔眼编织做准备。
S1,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其中,前针床上的织针为:a、b、g、h、i、j、o、p,后针床上的织针为:c、d、e、f、k、l、m、n。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大孔眼的区域A的宽度为4枚织针,也可以选择2、3、5与6枚织针等。另外,B区域的宽度也可调整为大于4枚织针。
S2,将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对应的后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并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工序β的前半部分),其中,在左侧的织针g、h、o、p上的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右侧的织针a、b、i、j上的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a、b、g、h、i、j、o、p,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4枚空针,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c、d、e、f、k、l、m、n。
S3,将后针床上因移圈出现线圈重叠织针上的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工序β的后半部分),包括织针c、d、e、f、k、l、m、n,若B区域的宽度大于4枚织针时,中间非重叠的线圈可以移圈也可以不移圈,这取决于B区域中间部分所使用织物组织结构。
S4,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γ),本实施方式中,区域A中的a、g、i、o织针不编织,b、h、j、p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区域B中的c、d、e、f、k、l、m、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外,区域A中的织针不编织与线圈编织的位置可交换。若B区域的宽度大于4枚织针时,中间位置的织针如何处理与所使用织物组织结构相关。
S5,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织需要与S4相反(工序δ),即区域A中的b、h、j、p织针不编织,a、g、i、o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可与S4相对照),区域B中的c、d、e、f、k、l、m、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S6,对大孔眼区域A的后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ε),其中,前针床上的织针为:c、d、e、f、k、l、m、n,后针床上的织针为:a、b、g、h、i、j、o、p。
SS1,包含了S1、S2、S3、S4、S5、S6,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在S4中,利用第一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即可形成1针空针1针挂圈,在S5中,利用第二编织横列,让S4中为空针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让S4中为挂圈的织针不编织,如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大孔眼区域A的空针a、b、g、h、i、j、o、p后,第一编织横列(工序γ)在b、h、j、p形成挂圈,第二编织横列(工序δ)在a、g、i、o形成挂圈,每一枚织针上形成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S6中,第三编织横列(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全部线圈编织,这些线圈是在挂圈之上形成新的线圈,且新的线圈将挂圈位置上提,形成了四针双横列的大孔眼,不会产生长的挂圈浮线,另一方面,上述每一枚织针上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因此,当第三编织横列对每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时,其挂圈对新线圈存在一定的牵拉力,因此,不会出现断线的问题。
S1中(即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从前针床观察为正面线圈,当S2与S3(即工序β)完成时,这些线圈仍然处在前针床上,再经过S4、S5与S6(即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上述线圈将连续在前针床上编织,形成了正面线圈纵行围绕在大孔眼的周围,而另一方面,大孔眼区域A上的织针,始终在后针床上进行反面线圈编织,考虑到反面线圈较正面线圈处在织物的反面侧,同时这些反面线圈为空针起口编织,像纬平针一样具有向反面侧卷边的特性,因此,使得大孔眼从正面观察更加清晰。
S7~S12与S1~S6的编织工序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位置不同,如图所示3,图中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位置相错,现对与S1~S6的不同之处进行简述。
S7,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c、d、e、f、k、l、m、n与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
S8,将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c、d、k、l上的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以及前针床织针e、f、m、n上的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c、d、e、f、k、l、m、n,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4枚空针,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a、b、g、h、i、j、o、p。(工序β的前半部分)。
S9,将后针床上因移圈出现线圈重叠织针a、b、g、h、i、j、o、p上的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工序β的后半部分)。
S10,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e、k、m不编织,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d、f、l、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γ)。
S11,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d、f、l、n不编织,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e、k、m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δ)。
S12,对大孔眼区域A的后针床织针c、d、e、f、k、l、m、n,与非孔眼区域B的前针床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ε)。
SS2,包含了S7、S8、S9、S10、S11、S12,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与SS1相互错位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扩展花宽,再重复SS1,SS2编织过程,得到具有四针双横列大孔眼相互错位的针织物。
实施方式二
如图4为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为了简化,仅包含两个花宽和两个花高,中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TT+数字”表示完成一个完整大孔眼编织所包含的工序,图5为图4对应的大孔眼与非孔眼区域的概略图,其中,图2中粗矩形方框为图3大孔眼区域A,其它非孔眼区域为B。
比较图4与图2,及图5与图3,可以看出,二者基本相同,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宽度均为3针,T2中,将大孔眼区域A前针床织针a、g上的线圈向右移动1个针距到后针床,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3枚空针,T8中,将大孔眼区域A前针床织针b、h上的线圈向左移动1个针距到后针床,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3枚空针,T4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a、e、g、k不编织,对f、l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5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f、l不编织,对a、e、g、k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4与T5的编织顺序也可以互换),T10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i不编织,对b、d、h、j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11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b、d、h、j不编织,对c、i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10与T11的编织顺序也可以互换)。
TT1,包含了T1、T2、T3、T4、T5、T6,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TT2,包含了T7、T8、T9、T10、T11、T12,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与TT1相互错位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扩展花宽,再重复TT1,TT2编织过程,便可得到具有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相互错位的针织物。
上述的两个实施方式共同的特点是,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因此,产生的大孔眼位置也相互错位,其实,也可安排其它方式,如图6所示,大孔眼区域A形成的空针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不相同,编织大孔眼区域A的开始横列可相同也可不相同等。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前、后一组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通过将织物整体编织区域划分为分块的大孔眼编织区A域和非孔眼编织区B,并依据编织区的不同,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使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的线圈重叠,再将重叠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
工序γ: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δ: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需要与工序γ相反,即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不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需要进行线圈编织,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将不编织;
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CN201910844232.8A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Active CN1105927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4232.8A CN110592787B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4232.8A CN110592787B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92787A true CN110592787A (zh) 2019-12-20
CN110592787B CN110592787B (zh) 2021-01-29

Family

ID=68858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44232.8A Active CN110592787B (zh) 2019-09-06 2019-09-06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9278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0010A (zh) * 2022-06-08 2022-08-30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绞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960009A (zh) * 2022-06-08 2022-08-30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挑孔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3363A (ja) * 2005-02-25 2006-09-07 Kaytay Knit Inc 丸編生地における柄組織
CN102619008A (zh) * 2011-01-28 2012-08-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WO2014160466A1 (en) * 2013-03-13 2014-10-02 Atex Technologies, Inc. Improved fabric with reinforced interlaces
JP2014227611A (ja) * 2013-05-17 2014-12-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リブ風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リブ風編地
JP2015004150A (ja) * 2013-06-21 2015-01-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CN204579921U (zh) * 2014-12-29 2015-08-26 珠海威丝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针旋转针织毛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3363A (ja) * 2005-02-25 2006-09-07 Kaytay Knit Inc 丸編生地における柄組織
CN102619008A (zh) * 2011-01-28 2012-08-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WO2014160466A1 (en) * 2013-03-13 2014-10-02 Atex Technologies, Inc. Improved fabric with reinforced interlaces
JP2014227611A (ja) * 2013-05-17 2014-12-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リブ風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リブ風編地
JP2015004150A (ja) * 2013-06-21 2015-01-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CN204579921U (zh) * 2014-12-29 2015-08-26 珠海威丝曼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针旋转针织毛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0010A (zh) * 2022-06-08 2022-08-30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绞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960009A (zh) * 2022-06-08 2022-08-30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四针板横机提花挑孔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92787B (zh) 2021-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69827B1 (ko) 2×1고무편조직을가지는통형상편성포의편성방법
CN101184879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CN101248228B (zh) 罗纹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1778621B (zh) 具有附件的一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IT9021148A1 (it) Articoli di maglieria a felpa o a pelo e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per la loro fabbricazione.
CN110592787B (zh)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CN102534972B (zh) 多层结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51407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7574551A (zh) 双针板普通电脑横机编织一次成型无缝弹力裤的方法
CN112553756A (zh) 一种针织衫编织流苏防脱散工艺
JP2012092469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CN110791865A (zh) 一种编织波浪形凸条的方法
US6823700B1 (en) Pile yarn processed warp knit fabric divided into a plurality of unified warp knit fabrics by cutting portions
CN1210914A (zh) 生产针织物,特别是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US5505062A (en)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CN110747571B (zh)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CN110565248B (zh)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CN110592788B (zh)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474622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1888462B1 (ko) 기능성 편직물용 환편기
KR101471632B1 (ko) 니트웨어 편직방법
KR100799311B1 (ko) 부분편직을 이용한 니트원단의 지그재그리플패턴 편직방법
KR102669637B1 (ko) 더블 자카드에서 무봉제 니트 편직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919

Address after: 230000 b-1018, Woye Garden commercial office building, 81 Ganquan Road, Shus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WISDOM DRAGON MACHINERY DESIG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6000 Da Dao Da Avenue, Huicheng District,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46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University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