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架设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
背景技术
在电气化铁道的接触网系统中,为确保接触线在空间的位置,使用了大量的接触线定位器,定位器一端通过定位器底座固定在与腕臂连接在一起的定位管上,定位器另一端的定位套筒通过定位线夹将接触线固定。
现有的定位线夹,主要由线夹板、定位销钉、“U”型销钉、紧固螺栓等零件组成。使用时两个线夹板通过两条紧固螺栓将接触线夹紧,然后通过在两个线夹板中可自由转动的定位销钉与定位器上的定位套筒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对接触线的空间定位。
在定位套筒与接触线之间,每安装一个定位线夹,都要穿螺栓、装螺母并用力矩扳手紧固,十分费时费力。
由于接触网具有弹性,列车运行时受受电弓的作用接触网会发生振动。尤其是高铁,行车速度快,接触网振动更加剧烈。运行实践表明,上述结构的定位线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是可动部位容易产生磨损,久而久之磨损严重部位容易发生断裂。二是紧固螺栓容易出现松动,螺栓松动后造成线夹的夹持力下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容易发生接触线脱落。线夹断裂和接触线脱落均会引起严重的行车事故。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运行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监督和检查定位线夹等关键受力零件的运行状态,增加了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快捷方便、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由可拆装的左半定位线夹和右半定位线夹组成,所述左、右半定位线夹的结构相同,并通过定位夹紧装置和防松装置、以竖直轴为对称轴插装在一起,所述定位夹紧装置和防松装置位于左、右半定位线夹本体的中层,所述定位夹紧装置由与左半定位线夹本体相连的横向向右伸出的水平截面为直角梯形的第一定位销及与其相配合的、位于右半定位线夹本体上的第一定位槽构成的第一定位夹紧副和由与右半定位线夹本体相连的横向向左伸出的水平截面为直角梯形的第二定位销及与其相配合的位于左半定位线夹本体上的第二定位槽构成的第二定位夹紧副组成,所述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的二个侧直面平行并留有适当间隙,所述防松装置由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销右面的、位于所述左半定位线夹本体上的第一上直齿条板及与其相配合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右面的、位于所述右半定位线夹本体下面的第一下直齿条板构成的第一防松副和由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销左面的位于所述右半定位线夹本体上的第二上直齿条板及与其相配合的、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左面的、位于所述左半定位线夹本体下面的第二下直齿条板构成的第二防松副组成,所述第一、第二上直齿条板的齿顶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销底面齐平,所述第一、第二下直齿条板的齿根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第一定位槽的底面齐平,所述左、右半定位线夹的本体的上层、以所述定位线夹本体的竖直轴线为对称轴各设有半个空心圆柱体,所述两半个空心圆柱体对接形成的整体空心圆柱体的内壁的形状和与其相连的定位器的定位套筒上的连接形状相配合,所述左半定位线夹和右半定位线夹的本体的下层、以所述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本体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各设有一条夹线爪,两条夹线爪分别与被夹持的接触线的夹线槽相配合,在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左端的左半定位线夹本体上,制有拆卸用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纹通孔的位置对准所述第二定位销左端面,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右端、位于右半定位线夹本体上制有拆卸用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的位置对准所述第一定位销右端面,所述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本体的中下部的外部形状为长方体,其前侧壁由与左半定位线夹本体相连的第二定位槽的侧壁和与其相配合的右半定位线夹本体的侧壁插接而成,其后侧壁由与右半定位线夹本体相连的第一定位槽的侧壁和与其相配合的左半定位线夹本体的侧壁插接而成,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槽的侧壁的插入端均为半圆形。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其中,所述第一上直齿条板、第一下直齿条板、第二上直齿条板、第二下直齿条板的齿的齿高为0.5mm。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定位销的侧直面与侧斜面所成的角度为5°,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槽的侧直面与侧斜面所成的角度为5°。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其中,所述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的材质为铸造铝青铜。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由可拆装的左半定位线夹和右半定位线夹组成,左、右半定位线夹的结构相同,并通过定位夹紧装置和防松装置、以竖直轴为对称轴插装在一起,定位夹紧装置由第一定位夹紧副和第二定位夹紧副组成,第一定位夹紧副由第一定位销和与其配合的第一定位槽构成,第二定位夹紧副由第二定位销和与其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构成,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的水平截面为直角梯形,第一定位销的前侧面、第二定位销的后侧面为直面,第一定位销的后侧面、第二定位销的前侧面为斜面,第一、二定位槽也为直角梯形,当需要夹紧接触线时,用外力推动任意半定位线夹,两个半定位线夹相互插入,沿斜面产生的推力可以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其中的水平分力使受外力推动的半定位线夹的定位销的斜面沿着另一个半定位线夹的定位槽的斜面运动,垂直分力使一个半定位线夹向另一个半定位线夹靠近,直至左、右半定位线夹的接触面相互接触并夹紧接触线,即用外力推动任意半定位线夹即可实现夹紧接触线,无需穿螺栓、装螺母及用扭力扳手拧紧,施工快捷方便;左、右半定位线夹的本体的上层、以接触线定位线夹本体的竖直轴线为对称轴各设有半个空心圆柱体,两半个空心圆柱体对接形成整体空心圆柱体,整体空心圆柱体的内壁的形状和与其相连的定位器的定位套筒上的连接形状相配合,定位套筒可在整体空心圆柱体内转动,可以保证当定位器随接触线因温度造成左、右偏斜时,能够及时调整定位线夹与接触线之间的角度,确保不对接触线产生弯折力,这样可以延长定位线夹的使用寿命,使用安全可靠,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中,左、右半定位线夹的结构相同,生产时使用一套模具,可以提高安装精度,降低加工成本;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中还设置有防松装置,防松装置由第一防松副和第二防松副组成,第一防松副由第一上直齿条板和第一下直齿条板构成,第二防松副由第二上直齿条板和第二下直齿条板构成,第一防松副位于定位夹紧装置的右侧、第二防松副位于定位夹紧装置的左侧,当左、右半定位线夹完全插入并夹紧接触线后,第一上直齿条板和第一下直齿条板相互啮合,第二上直齿条板和第二下直齿条板相互啮合,因定位夹紧装置的定位作用,保证线夹始终保持在锁紧状态,无法自动松开。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中,左半定位线夹本体上制有拆卸用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的位置对准第二定位销左端面,右半定位线夹本体上制有拆卸用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的位置对准第一定位销右端面,需要拆卸时,在第一螺纹通孔或第二螺纹通孔内旋入螺栓,随着螺栓不断旋入,左、右半定位线夹同时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力的作用,从而使左半定位线夹与右半定位线夹逐渐分开,实现拆卸,并能反复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的仰视图;
图4为沿图3中B-B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2中A-A的剖面图;
图6为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的插接示意图;
图7为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的爆炸图;
图8为左半定位线夹的仰视图;
图9为右半定位线夹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与接触线、定位套筒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与接触线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100,由可拆装的左半定位线夹1和右半定位线夹1’组成,左半定位线夹1、右半定位线夹1’的结构相同,并通过定位夹紧装置11和防松装置12、以竖直轴为对称轴插装在一起。
如图3、5至7所示,定位夹紧装置11和防松装置12位于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和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的中层。定位夹紧装置11由第一定位夹紧副111和第二定位夹紧副112组成。第一定位夹紧副111由第一定位销1111及第一定位槽1111’构成,从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横向向右伸出有第一定位销1111,第一定位销1111的水平截面为直角梯形,在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111’,第一定位槽1111’与第一定位销1111相配合,第一定位销1111插入第一定位槽1111’后,第一定位销1111的右端面与第一定位槽1111’的右侧壁之间有间隙。从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横向向左伸出有水平截面为直角梯形的第二定位销1121’,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上设置有与第二定位销1121’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槽1121,第二定位销1121’与第二定位槽1121构成第二定位夹紧副112,第一定位销1111的侧直面和第二定位销1121’的侧直面平行并留有适当间隙。
如图2、3、5至7所示,防松装置12由第一防松副121和第二防松副122组成。在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上、第一定位销1111右面设置有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在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下面、第一定位槽1111’右面设置有与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相配合的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图9),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和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构成第一防松副121。如图6、7所示,在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上、第二定位销1121’左面设置有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如图6至8所示,在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下面、第二定位槽1121左面设置有与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相配合的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和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构成第二防松副122。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与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啮合,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和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啮合。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的齿的齿高均为0.5mm。
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的齿顶所在的平面、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的齿根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定位销1111底面齐平;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的齿顶所在的平面、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的齿根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定位销1121’底面齐平。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的齿根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定位槽1121的底面齐平;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的齿根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定位槽1111’的底面齐平。
如图6、7所示,在左半定位线夹1、右半定位线夹1’的本体的上层、以接触线定位线夹本体的竖直轴线为对称轴各设有半个空心圆柱体131、131’,两个半空心圆柱体131和131’对接形成整体空心圆柱体13(见图1),整体空心圆柱体13的内壁的形状和与其相连的定位器300的定位套筒400的形状相配合。左半定位线夹1的本体的下层设有一条夹线爪141,右半定位线夹1’的本体的下层设有一条夹线爪141’,两条夹线爪以接触线定位线夹本体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两条夹线爪141和141’分别与被夹持的接触线600的夹线槽6001和6001’(见图11)相配合,如图5所示,在第二定位槽1121的左端、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上制有拆卸用第一螺纹通孔15,第一螺纹通孔15的位置对准第二定位销1121’的左端面,在第一定位槽1111’右端、位于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上制有拆卸用第二螺纹通孔15’,第二螺纹通孔15’的位置对准第一定位销1111右端面。
如图6、7所示,接触线定位线夹本体的中下部的外部形状为长方体,其前侧壁16由与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相连的第二定位槽1121的侧壁161和与其相配合的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的侧壁161’插接而成,其后侧壁17由与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相连的第一定位槽1111’的侧壁171’和与其相配合的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的侧壁171插接而成,第一定位槽1111’的侧壁171’的插入端为半圆形,第二定位槽1121的侧壁161的插入端为半圆形。
如图5所示,第一定位销1111的侧直面与侧斜面所成的角度A为5°,第一定位槽1111’的侧直面与侧斜面所成的角度B为5°(图中未示出)。第二定位销1121’的侧直面与侧斜面所成的角度A为5°(图中未示出),第二定位槽1121的侧直面与侧斜面所成的角度B为5°。
其中,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100的材质为铸造铝青铜,牌号为QCuAl9Fe4Ni4Mn2,成型工艺为熔模精密铸造。
结合图2、4、9至11所示,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100的安装过程如下:先将定位器300的定位套筒400放入左半定位线夹1的半个空心圆柱体131内,再将接触线600的夹线槽6001与左半定位线夹1本体的夹线爪141配合,再将右半定位线夹1’本体的夹线爪141’与接触线600的夹线槽6001’配合,并用专用工具推动,使左半定位线夹1和右半定位线夹1’相互插入,结合图6、7所示,插入时第一定位销1111的斜面沿着第一定位槽1111’的斜面运动,第二定位销1121’的斜面沿着第二定位槽1121的斜面运动,一直推到接触线左半定位线夹1和接触线右半定位线夹1’的接触面完全接触,此时第一上直齿条板1211与第一下直齿条板1211’啮合,第二上直齿条板1221’与第二下直齿条板1221啮合,插入过程中可以听到直齿条板啮合的响声,推动到位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100夹紧接触线600,且定位套筒400能够在整体空心圆柱体13内自由转动。
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具有如下功能和优点:
1、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安装时不需要安装螺栓即可使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夹紧接触线,施工快捷方便。夹紧原理为:定位销与定位槽各设置有一个对应的斜面,斜率相等,当施以外力(夹紧力)使两个半定位线夹相互插入时,定位销的斜面沿定位槽的斜面运动,沿斜面的夹紧力可以分解为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水平分力使得两个吊弦半线夹可以相互插入,垂直分力使得两个半定位线夹能够相互靠近,直到两个半定位线夹的接触面相互接触,最终夹紧接触线。
2、本发明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中,设置有由上、下直齿条板啮合而成的防松装置和拆卸用螺纹通孔,防松装置可以使夹紧后的两个半定位线夹保持在锁紧状态,没有外力推动线夹无法松开。拆卸用螺纹通孔与螺栓配合可将锁紧的两个半定位线夹分开,分开后可重复使用。不需拆卸线夹时,拆卸用螺纹通孔用塑料圆头封堵,需要卸开线夹时,拔开塑料圆头,在拆卸用螺纹通孔内旋入配合螺栓,螺栓旋入拆卸用螺纹通孔后,其端部顶在定位销的左端面或右端面,随着螺栓不断旋入,两个半定位线夹上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力,从而使两个半定位线夹逐渐分开。
3、无螺栓接触线定位线夹设计成对称结构,生产时采用一套模具即可,不仅能降低加工成本,而且生产的线夹一致性好,从而使线夹受力更为合理,工作更加可靠。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