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3048B -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3048B
CN110583048B CN201780090065.1A CN201780090065A CN110583048B CN 110583048 B CN110583048 B CN 110583048B CN 201780090065 A CN201780090065 A CN 201780090065A CN 110583048 B CN110583048 B CN 110583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relay
remote user
remo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0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83048A (zh
Inventor
杨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7512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30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83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3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83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3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方法包括: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可降低D2D链路的功率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网络通信容量的爆炸式增长,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需求也更加明确及迫切,开始受到业界极大关注。在面向5G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中,一方面,传统的无线通信性能指标,比如网络容量、频谱效率等需要持续提升以进一步提高有限且日益紧张的无线频谱利用率;另一方面,更丰富的通信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终端用户体验的提升以及蜂窝通信应用的扩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演进方向。作为面向5G的关键候选技术,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具有潜在的提高系统性能、提升用户体验、扩展蜂窝通信应用的前景,受到广泛关注。
在移动通信标准化团体(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制定的Release-13标准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到网络中继的过程,远程用户设备(Remote UE)在接入网侧是不可见的,其和中继用户设备(Relay UE)建立连接通常需要经过D2D发现、D2D通信连接建立以及(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的步骤。但是在Release-14涉及的全双工D2D(FeD2D)即增强的UE到网络中继的过程中,基于D2D技术的FeD2D进一步拓展了现有的Release-13UE到网络的中继能力,从层3Relay转变为层2Relay,这意味着Remote UE在接入网侧是可见的,基站保存有Relay UE和Remote UE的UE上下文(context)。同时,传统的经过Uu口直连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进一步拓展到支持经过PC5端口中继的RRC连接,这意味着传统的RRC连接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增强。对于FeD2D,低功耗是一个关键的优化目标,在传统的D2D通信技术中,由于用于D2D发现的资源池的周期一般配置较长(以秒为单位),功耗较低,但是对于FeD2D和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通信,由于通信资源池的周期较短(对于V2X来说,资源池可以是在时域上连续分布的),功耗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可降低D2D通信的功率消耗。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D2D通信的方法,包括:
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D2D通信的方法,包括:
中继用户设备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所述中继用户设备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预设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中继用户设备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获取到对方的非连续传输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用户设备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远程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时,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一种远程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通过总线连接,其中,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与中继用户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
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中继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预设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获取到对方的非连续传输参数之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所述接收单元和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中继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通过总线连接,其中,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与远程用户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通过所述收发器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预设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获取到对方的非连续传输参数之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通过所述收发器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通过所述收发器,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一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一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远程用户设备通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从中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从而可以根据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来发送通信请求消息,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效率,同时降低了D2D链路的功耗,确保D2D中继通信高效且稳定的进行,利于提升5G系统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装置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装置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D2D通信技术是指两个对等的用户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在由D2D通信用户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每个用户节点都能发送和接收信号,并具有自动路由(转发消息)的功能。网络的参与者共享它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包括信息处理、存储以及网络连接能力等。这些共享资源向网络提供服务和资源,能被其它用户直接访问而不需要经过中间实体。在D2D通信网络中,用户节点同时扮演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角色,用户能够意识到彼此的存在,自组织地构成一个虚拟或者实际的群体。在D2D的标准化过程中向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引入了PC5端口作为终端直接通信端口。在针对一些信息传输速度较快的技术如V2X技术进行研究时,现有的D2D技术并不能满足车联网通信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基于PC5端口的D2D技术的基础上针对车联网高速移动和连接点数众多等特点进行增强。这就要求一种更为准确的DRX机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D2D通信的方法,使得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可以通过信息交互,获知对方的DRX参数,从而根据对方的DRX参数灵活的选择时间点来发送和接收消息,以此优化系统效率,降低D2D链路的功率消耗。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以5G系统来进行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同样可适用于未来更高级别如6G、7G的通信系统,本发明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远程用户设备(Remote UE)和中继用户设备(Relay 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可以称之为终端。
其中,中继用户设备可以与网络建立连接,远程用户设备可以通过D2D发现机制和D2D中继通信机制与具备网络连接的中继用户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实现中继通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D2D通信的方法及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2D通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为了避免建立D2D链路的过程中,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信息不能被中继用户设备正常接收的情况发生,远程用户设备需要获知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然后根据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信息传输,确保中继用户设备处于唤醒状态,可以正常接收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信息。
可选地,D2D发现过程中传输的D2D发现消息可以是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也可以是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远程用户设备可以从这些D2D发现消息中携带的信息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参数。
可选地,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可以采用以下任一方式: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可选地,在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可以通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UE-to-Network Relay DiscoveryAnnouncement)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可以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UE-to-Network Relay DiscoverySolicitation)消息,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UE-to-Network Relay Discovery Response)消息,从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中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在具体计算确定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时,可以根据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drxStartOffset):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或者,还可以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在这些非连续配置中,包括了DRX的周期长度和定时器长度等具体参数信息。
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除了上述通过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其DRX参数之外,还可以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如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用户信息标识(User Info ID)或者中继服务码(Relay Service Code)等确定。具体确定的方式可以参照使用层2用户标识确定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或者,还可以对D2D发现消息进行改进,使用D2D发现消息直接广播DRX的信息,这样远程用户设备便可以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S102,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远程用户设备通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从中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从而可以根据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来发送通信请求消息,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效率,同时降低了D2D链路的功耗,确保D2D中继通信高效且稳定的进行,利于提升5G系统的工作效率。
请参照图2,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2D通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1,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S202,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其中,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这些相关信息可以就是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也可以是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其他信息如序列号(Sequence Number),用户信息(User Info),IP地址配置(IPAddress Config),最大不活动周期(Maximum Inactivity Period),本地连接的IPv6地址(Link Local IPv6 Address),本发明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定。
S203,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DIRECT_COMMUNICATION_ACCEPT)消息。
中继用户设备根据上述远程用户设备的DRX的相关信息可以确定远程用户设备的DRX参数,然后根据远程用户设备的DRX参数,选择合适的时间点来发送通信接受消息,在降低功耗的同时,避免远程用户设备处于休眠状态无法正常接收到信息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远程用户设备通过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并获取到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从而可以根据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来发送通信请求消息,中继用户设备也可以通过通信请求消息获取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以及DRX参数,最终实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了解对方的DRX参数,从而可以根据DRX参数进行信息传输,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效率,同时降低了D2D链路的功耗,确保D2D中继通信高效且稳定的进行,利于提升5G系统的工作效率。
请参照图3,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2D通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01,远程用户设备向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UE-to-NetworkRelay Discovery Solicitation)消息。
S302,中继用户设备返回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UE-to-Network RelayDiscovery Response)消息。
S303,远程用户设备从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以及DRX参数。
可选地,步骤S301和步骤S302也可以使用中继用户设备广播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UE-to-Network Relay Discovery Announcement)替代,远程用户设备可以从这两种D2D发现消息中获取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以及根据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确定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
例如,可以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在根据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其DRX参数时,可以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根据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和/或,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S304,基于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发送通信请求(DIRECT_COMMUNICATION_REQUEST)消息,携带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以及远程用户设备的DRX参数的相关信息。
S305,从通信请求消息获取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以及远程用户设备的DRX参数。
获取远程用户设备DRX参数的方式可以参照步骤S203中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S306,基于远程用户设备的DRX参数发送通信接受(DIRECT_COMMUNICATION_ACCEPT)消息。
执行到步骤S306后,此时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都获知了对方的层2用户标识和DRX参数,此时便可以执行步骤S309。
当然,如果存在更好的参数配置或组合,此时也可以执行步骤S307-S308,对至少一个设备的DRX参数进行重配置,从而实现两个设备之间的参数优化,进一步提升D2D链路的工作效率并降低D2D链路的功率消耗。
S307,重配置远程用户设备和/或中继用户设备的DRX参数。
S308,将重配置的DRX参数发送给远程用户设备。
S309,基于确定的DRX参数进行信息传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了远程用户设备与中继用户设备之间的具体的D2D发现过程和建立D2D连接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二者可以通过信息交互获知对方的层2用户标识以及DRX参数,从而基于获取到得参数进行信息传输,降低D2D链路的功率消耗;且中继用户设备还可以对至少一个设备的DRX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功耗,同时利于提升系统的效率。
请参照图4,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401,中继用户设备接收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S402,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S403,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所述中继用户设备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预设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
图4为中继用户设备侧的实施例描述,其具体过程可参见图1所示远程用户设备侧的实施例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5,为本发明D2D通信的方法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501-S503与图4步骤S401-S40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在步骤S501之前,还包括步骤:
S500,中继用户设备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
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在步骤S503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504,所述中继用户设备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S505,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S506,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图5为中继用户设备侧的实施例描述,其具体过程可参见图2和图3所示的远程用户设备与中继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实施例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6,为本发明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100,用于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
处理单元200,用于根据所述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发送单元300,用于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可选地,在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200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可选地,在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时,所述接收单元100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
所述发送单元300具体用于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所述接收单元100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200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200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可选地,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100还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请参照图7,为本发明远程用户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器110、存储器120、收发器130和总线140,所述处理器110、存储器120和收发器130通过总线140连接,其中,所述收发器130用于收发信号,与中继用户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存储器120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110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12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130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通过所述收发器130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
可选地,在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110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预设域值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D2D发现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接收的信息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可选地,在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时,所述处理器110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
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110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110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可选地,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处理器110还用于:
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请参照图8,为本发明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400,用于接收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处理单元500,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发送单元600,用于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500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预设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500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500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
可选地,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发送单元600还用于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当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获取到对方的非连续传输参数之后,所述处理单元500还用于: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所述发送单元600还用于: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所述接收单元400和所述发送单元600还用于: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请参照图9,为本发明中继用户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器210、存储器220、收发器230和总线240,所述处理器210、存储器220、收发器230通过总线240连接,其中,所述收发器230用于收发信号,与远程用户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存储器220用于存储一组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210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22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所述收发器230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通过所述收发器230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
可选地,在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210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预设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显性广播的非连续传输的信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210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任一方式确定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等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所述非连续传输开始偏移值由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数值取模得到。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器210具体用于:
使用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使用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得到非连续接收开始偏移值,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为所述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
可选地,在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之前,所述处理器210还用于:
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当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获取到对方的非连续传输参数之后,所述处理器210还用于:
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通过所述收发器230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通过所述收发器230,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的远程用户设备可以用以实施本发明结合图1-图3介绍的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以及执行本发明结合图6介绍的装置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的中继用户设备可以用以实施本发明结合图4-图5介绍的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以及执行本发明结合图8介绍的装置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可互换使用。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或各个方面的可能实现方式可以被具体实施为系统、方法或者计算机程序产品。此外,本发明的各方面、或各个方面的可能实现方式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计算机程序产品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
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数据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但不限于电子、磁性、光学、电磁、红外或半导体系统、设备或者装置,或者前述的任意适当组合,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者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D-ROM)。
计算机中的处理器读取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能够执行在流程图中每个步骤、或各步骤的组合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生成实施在框图的每一块、或各块的组合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用户的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在用户的计算机上执行、作为单独的软件包、部分在用户的本的计算机上并且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者服务器上执行。也应该注意,在某些替代实施方案中,在流程图中各步骤、或框图中各块所注明的功能可能不按图中注明的顺序发生。例如,依赖于所涉及的功能,接连示出的两个步骤、或两个块实际上可能被大致同时执行,或者这些块有时候可能被以相反顺序执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D2D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远程用户设备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并且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其中,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其中,所述远程用户设备通过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基于以下方式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所述远程用户设备通过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值取模,获得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以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对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取模,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获得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是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并且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其中所述D2D发现消息是所述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或者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其中所述D2D发现消息是所述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并且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在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之前,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程用户设备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4.一种D2D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用户设备向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其中所述D2D发现消息包括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中继用户设备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所述中继用户设备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包括:
通过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值取模,获得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是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5.一种远程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用户设备发送的D2D发现消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D2D发现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消息;其中,在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当通过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方式确定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通过将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值取模,获得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以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对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取模,获得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是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远程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D2D发现消息中包含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时,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广播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通知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或者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发送UE到网络中继发现请求消息,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回复的UE到网络中继发现响应消息,获取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5-6任一项所述的远程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中继用户设备在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后发送的通信接受消息。
8.一种中继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远程用户设备发送D2D发现消息,其中所述D2D发现消息包括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的通信请求消息,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的相关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向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发送通信请求接受消息;其中,在根据所述通信请求消息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通信请求消息中包含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在通过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确定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时,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预设值取模,获得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或者
通过将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层2用户标识与非连续接收的周期取模,获取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其中,所述非连续接收的周期是蜂窝网络的非连续接收配置中的非连续接收周期或者网络指定的非连续接收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继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远程用户设备和中继用户设备都获取到对方的非连续传输参数之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重配置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发送给所述远程用户设备;
所述接收单元和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基于重配置后的所述中继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和/或重配置后的所述远程用户设备的非连续接收参数,与所述远程用户设备进行信息传输。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一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一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
CN201780090065.1A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Active CN110583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5121.1A CN11613309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082486 WO2018195947A1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5121.1A Division CN11613309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3048A CN110583048A (zh) 2019-12-17
CN110583048B true CN110583048B (zh) 2024-03-12

Family

ID=6391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5121.1A Pending CN11613309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CN201780090065.1A Active CN110583048B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5121.1A Pending CN116133097A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3573B2 (zh)
EP (2) EP3609234B1 (zh)
CN (2) CN116133097A (zh)
AU (1) AU2017411529A1 (zh)
BR (1) BR112019022085A2 (zh)
CA (1) CA3060010A1 (zh)
MX (1) MX2019012565A (zh)
RU (1) RU2738260C1 (zh)
SG (1) SG11201909784XA (zh)
TW (1) TWI766009B (zh)
WO (1) WO2018195947A1 (zh)
ZA (1) ZA201907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71007B2 (en) * 2017-08-04 2021-07-20 Apple Inc. Cross functional signaling in off grid radio service devices for reduced over-the-air overhead
US11252777B2 (en) * 2019-01-27 2022-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 with upper layer direct link establishment procedures
US11516876B2 (en) * 2019-08-19 2022-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nfiguration for sidelink
CN113260026B (zh) * 2020-02-10 2022-08-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非连续接收处理方法、终端、装置以及介质
US11589414B2 (en) * 2020-03-12 2023-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ayer 2 user equipment relay procedure
CN114982341A (zh) * 2020-03-26 2022-08-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071408A (zh) * 2020-08-10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4226733A1 (en) * 2020-10-08 2023-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e discovery procedur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8453A (zh) * 2015-01-04 2016-08-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6182375A1 (ko) * 2015-05-12 2016-11-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D2d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50586A1 (en) * 2015-09-25 2017-03-30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4392B (zh) * 2008-09-05 2015-04-01 诺基亚通信公司 将drx的间歇时段用于小区中的直接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EP2534903A1 (en) * 2010-02-12 2012-12-1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Group paging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CN107529131A (zh) * 2011-04-01 2017-12-29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触发和同步机器类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US8768385B2 (en) * 2011-11-07 2014-07-0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Radio impacts due to group triggering and paging and solutions for group triggering and paging
US20130229931A1 (en) * 2012-03-02 2013-09-0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s of managing terminal performed i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9723558B2 (en) * 2012-04-27 2017-08-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in dense network operations
US9924503B2 (en) * 2012-10-09 2018-03-20 Snu R&Db Found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07575B2 (en) * 2012-11-13 2016-04-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upporting UE relay functions
US10264437B2 (en) * 2013-01-16 2019-04-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iscovery signal generation and reception
US9504090B2 (en) * 2013-01-17 2016-11-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in proximity-based service
US9900810B2 (en) * 2013-10-03 2018-0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radio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053384A4 (en) * 2013-10-03 2017-05-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dication for d2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050393A1 (en) * 2013-10-03 2015-04-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717714A (zh) * 2013-12-17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装置及路由信息处理系统
JP6483692B2 (ja) * 2014-01-29 2019-03-1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D2d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mac pduを構成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EP3461156B1 (en) * 2014-02-02 2020-12-09 LG Electronics Inc. D2d gap for d2d discovery signal
WO2015119427A1 (en) * 2014-02-04 2015-08-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tifying out-of-coverage for d2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92744B2 (en) 2014-02-24 2018-06-05 Intel Corporation Mechanisms to optimize and align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configuration of device to-device capable user equipment
US10212642B2 (en) * 2014-02-27 2019-02-19 Nokia Technology Oy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 equipment to network relay
CN104936294B (zh) 2014-03-20 2020-05-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蜂窝通信和设备到设备通信共存的方法及系统、装置
PL2922360T3 (pl) * 2014-03-21 2019-06-28 Sun Patent Trust Procedura żądania planowania dla łączności D2D
EP3155854B1 (en) * 2014-05-08 2021-03-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activity state of a wireless device hav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CA2951129C (en) * 2014-06-16 2019-05-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of device to device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60201B1 (en) * 2014-06-20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ource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17523666A (ja) * 2014-06-27 2017-08-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通信のためのリソースプール・アクセス
US9369946B2 (en) * 2014-07-02 2016-06-14 Sony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system information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6576354B (zh) * 2014-07-07 2020-03-0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支持设备对设备通信的无线接入系统中通过中继终端发送和接收d2d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EP3179800B1 (en) * 2014-08-08 2021-03-10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US9992652B2 (en) * 2014-09-11 2018-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priority hand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7211470B (zh) * 2014-09-26 2021-01-22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设备到设备(d2d)通信的改善资源分配
EP3218737B1 (en) * 2014-11-10 2019-01-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ing and using crs muting in shared cell for positioning
CN107005829B (zh) * 2014-11-19 2020-10-1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D2d发现
WO2016126189A1 (en) * 2015-02-02 2016-08-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ell search for d2d enabled ues in out of network coverage
WO2016153316A1 (ko) * 2015-03-25 2016-09-29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접근성 모니터링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159007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制御情報送信方法
WO2016158996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US10506491B2 (en) * 2015-04-06 2019-12-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lay request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70659B1 (en) * 2015-04-10 2021-05-26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US10743235B2 (en) * 2015-06-11 2020-08-11 Nokia Technologies Oy Support for minimization of service interruption with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equipment-to-network relay
EP3125643B1 (en) * 2015-07-31 2019-04-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scheduling mechanism for prose relays serving remote ues
WO2017026763A1 (en) * 2015-08-09 2017-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aly functions at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7026791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discoveering relay ue via d2d link at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8605241B (zh) * 2016-02-03 2022-03-22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被改变的tti长度的不连续接收定时器操作
CN107241786B (zh) * 2016-03-28 2020-10-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通信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CN107241678B (zh) * 2016-03-28 2019-08-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通信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EP3229549B1 (en) * 2016-04-08 2018-11-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rocedures for grouping wearable devices with lte master ues
US11564179B2 (en) * 2016-06-21 2023-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etermining a reporting configuration associated with a coverage level of a wireless device
US11903085B2 (en) * 2016-11-02 2024-02-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relaying
WO2018084796A1 (en) * 2016-11-03 2018-05-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ide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8207017B (zh) * 2016-12-20 2019-09-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处理寻呼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64552A1 (ko) * 2017-03-10 2018-09-13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를 통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8169343A1 (ko) * 2017-03-17 2018-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페이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기지국, 페이징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네트워크 엔티티
WO2018170913A1 (zh) * 2017-03-24 2018-09-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系统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610584A4 (en) * 2017-04-11 2020-12-16 Wilson Electronics, LLC SIGNAL AMPLIFIER WITH COAXIAL CABLE CONNECTIONS
US11159276B2 (en) * 2017-04-19 2021-10-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8453A (zh) * 2015-01-04 2016-08-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6182375A1 (ko) * 2015-05-12 2016-11-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D2d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50586A1 (en) * 2015-09-25 2017-03-30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quans Communications.Discussion on paging relay and sidelink maintenance.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7bis,R2-1703593.2017,正文第2.2.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20745A1 (en) 2020-04-16
EP3609234A1 (en) 2020-02-12
BR112019022085A2 (pt) 2020-05-05
ZA201907400B (en) 2021-04-28
WO2018195947A1 (zh) 2018-11-01
TW201840237A (zh) 2018-11-01
AU2017411529A1 (en) 2019-11-28
EP3609234B1 (en) 2023-01-04
TWI766009B (zh) 2022-06-01
SG11201909784XA (en) 2019-11-28
CN116133097A (zh) 2023-05-16
EP3609234A4 (en) 2020-03-25
US10893573B2 (en) 2021-01-12
RU2738260C1 (ru) 2020-12-11
CA3060010A1 (en) 2018-11-01
CN110583048A (zh) 2019-12-17
MX2019012565A (es) 2019-12-02
EP4164295A1 (en) 2023-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3048B (zh) 一种d2d通信的方法、远程用户设备及中继用户设备
CN105722058B (zh) 用户设备和信息转发方法
CN104823517B (zh) 用于设置wi-fi直连服务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JP6321027B2 (ja) ユーザ装置間のd2d通信を可能に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792287B (zh) 一种传输响应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EP3364670B1 (en)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CN109479337A (zh) 一种链接建立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0021512B2 (en) Switching to advertising locator after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CN10984538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4185009A1 (en)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4396293A (zh) 无线电通信系统和基站
CN11249257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4916037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121121B (zh) 一种通信建立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3974379A (zh) 设备到设备d2d发现授权处理方法及系统
KR20210068464A (ko) 그룹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RU2679184C1 (ru)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ip-адресов в d2d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CN104662991A (zh) 用于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15734173A (zh) 用于设备间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JP2019527949A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CN11190189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107122B (zh) 用于发现网络中雾资源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714985A (zh) 地址转换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元
CN116113072A (zh) 一种移动性管理方法及装置、设备、通信系统、存储介质
CN115996367A (zh) 一种接入通信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