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62063A -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62063A
CN110562063A CN201910950426.6A CN201910950426A CN110562063A CN 110562063 A CN110562063 A CN 110562063A CN 201910950426 A CN201910950426 A CN 201910950426A CN 110562063 A CN110562063 A CN 110562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cba
cavity
water channel
receiving device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504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喜红
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gie Wireles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gie Wireles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gie Wireles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gie Wireless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504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620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62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6206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包括:第一PCBA、第二PCBA、水道板、磁性材料、线圈、线圈托盘。本发明中,水道板在提供散热功能的同时,还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第二腔体相对第一腔体下沉式设计,如此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的间隙布置PCBA,实现了整体的减薄设计。同时,水道板的第二容置腔与第二腔体错位布置,有利于线圈和磁性材料的合理布置。此外,形成水道的凸台还方便了压铆螺母和mos器件的安装;通过对第一PCBA、第二PCBA、电感器件、多个MOS器件的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减薄,方便了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中,接收装置安装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位置,由于新能源汽车底盘空间的局限性,且接收装置又需要与地面发射装置保持规定距离,造成新能源汽车需要对接收端装置的高度尺寸进行严格控制。而现有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高度尺寸大部分都在55毫米以上,最薄的也是在45毫米,在兼顾长宽尺寸及重量下,还没有更薄的设计,很难满足许多新能源汽车安装要求。严重阻碍新能源无线充电汽车的快速发展及量产化,也阻碍了无线充电设备的量产化的进度。因此,针对如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包括:第一PCBA、第二PCBA、水道板、磁性材料、线圈、线圈托盘;
所述水道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一面形成第一容置腔,另一面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设置有一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分隔所述第一容置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二腔体错位设置;
所述第二PCBA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腔体中,所述第一PCBA自所述第一腔体延伸至所述第二PCBA的上方,所述第一PCBA上的电子器件与第二PCBA 上的电子器件保持错位设置;
所述线圈托盘的一面上设置有收容所述线圈的线槽,所述磁性材料、线圈托盘自上而下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线圈托盘的表面与所述水道板的一面保持齐平,或者低于所在的所述水道板的一面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板体内部的水道为自所述板体的底面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第一PCBA和第二PCBA层叠地布置于所述水道板和盖板之间的间隙中。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多个MOS器件;
所述多个MOS器件布置于所述第一PCBA与所述第二PCBA之间,所述多个MOS器件分布于所述第二PCBA的两侧,任一侧的若干MOS器件中的部分MOS 器件分别与第二PCBA电性连接,其余的MOS器件分别与第一PCBA电性连接,与所述第二PCBA电性连接的各MOS器件按照第一方向布置,与第一PCBA电性连接的各MOS器件按照第二方向布置。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第二PCBA两侧的若干MOS 器件保持对称设置或者非对称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的两个方向。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板体内部的水道为自所述板体的底面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所述多个MOS器件分布于所述第二PCBA的两侧的水道的顶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位于所述第二PCBA上方的第一 PCBA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PCBA设置,所述第一PCBA超出的任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电感器件,所述电感器件与所述第二PCBA位于所述第一PCBA的同一侧,所述电感器件通过压铆螺母与所述第一PCBA直接进行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板体内部的水道为自所述板体的底面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限定所述第二腔体的凸台与水道板的侧壁之间还限定第三腔体,所述电感器件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三腔体中。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改进,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磁性材料的上方设置有上托盘,下方设置有下托盘,所述上托盘、磁性材料、下托盘、线圈托盘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水道板在提供散热功能的同时,还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第二腔体相对第一腔体下沉式设计,如此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的间隙布置 PCBA,实现了整体的减薄设计。同时,水道板的第二容置腔与第二腔体错位布置,有利于线圈和磁性材料的合理布置。此外,形成水道的凸台还方便了压铆螺母和mos器件的安装;
2、通过对第一PCBA、第二PCBA的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减薄,方便了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
3、通过对电感器件、多个MOS器件的安装方式进行优化布局,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减薄,方便了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中水道板一实施例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中第一PCBA、第二PCBA、水道板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中第一PCBA、第二PCBA、若干MOS器件、水道板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中第一PCBA、第二PCBA、电感器件、水道板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中水道板、线圈、线圈托盘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中卡扣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外壳1、盖板2、第一PCBA 3、第二PCBA 4、水道板5、磁性材料6、线圈7、线圈托盘8。
如图3所示,所述水道板5包括:板体51。所述板体51的材质可以铝合金。
所述板体51内部设置有水道511,该水道511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自板体5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水道511的水道511口设置于所述板体51的一端。从而,外部的冷媒自一个水道口流入到水道511中,经过热交换带走热量,自另一个水道口流出。
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511为自板体51的底面伸出的凸台,该凸台内部中空设置,以形成所述水道511。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
所述板体51一面形成第一容置腔512,另一面形成第二容置腔513。其中,第一容置腔512用于实现两块PCBA 3、4的层叠布置,第二容置腔513 用于实现线圈7和磁性材料6的层叠布置,如此以实现减薄化设计。
其中,所述第一容置腔512的底部设置有一台阶结构5121,所述台阶结构5121分隔所述第一容置腔512为第一腔体51211和第二腔体51212。所述第一腔体51211用于实现第一PCBA 3的安装固定,第二腔体51212用于实现第二PCBA 4的安装固定。相应的,所述第一腔体51211和第二腔体51212的底面还设置有凸伸的锁紧螺孔52123,PCBA 3、4通过螺钉锁附固定于对应的锁紧螺孔52123中。且由于设置腔体的原因导致对应区域的板体51较薄,凸伸的锁紧螺钉52123有利于螺钉的实现紧固连接。
结合上述U形凸台的水道511设计,所述第一腔体51211和第二腔体51212 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限定所述第二腔体51212的凸台与水道板5的侧壁之间还限定第三腔体51213,该第三腔体51213可用于与PCBA连接的压铆螺母13的收容安装。进一步地,限定所述第二腔体51212的凸台的顶面还形成装配面5111,该装配面5111可作为mos器件等发热器件的安装面。
所述盖板扣合于所述水道板5上,以实现水道板5内部的密封。为了实现水道板5与盖板2之间的良好密封,所述水道板5的侧壁的顶部的端面上还设置有适于密封胶条9安装的装配槽514。所述外壳1扣合在装配在一起的盖板和水道板5上,相应的所述水道板5的侧壁的外壁面设置有其上开设有通孔的连接耳515,所述外壳1通过螺钉锁附与所述连接耳515上。
所述第二容置腔513与所述第一腔体51211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二腔体 51212错位设置,如此有利于线圈7和磁性材料6的合理布置,进而实现整体的减薄。
如图4所示,所述水道板5在提供散热功能的同时,还辅助第一PCBA 3、第二PCBA 4的安装固定,以实现二者布局的优化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二PCBA 4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腔体51212中,所述第一 PCBA 3自所述第一腔体51211延伸至所述第二PCBA 4的上方。其中,通过设置上述台阶结构5121,充分利用了水道板5所占据的垂直空间,从而实现了第一PCBA 3、第二PCBA 4层叠设置时减薄设计。
所述第一PCBA 3和第二PCBA 4之间通过连接件31锁附连接。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连接件31布置于所述第二PCBA 4的四角位置。进一步地,连接件锁附连接时,其贯穿所述第二PCBA 4,锁附于台阶结构5121的一侧的水道板5的底部对应的螺孔中。
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电性接头10,所述电性接头10安装于所述水道板5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PCBA 4电性连接。相应的,所述水道板5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所述电性接头10的镂空结构。
为了充分利用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空间间隙,所述第一PCBA 3和第二PCBA 4层叠地布置于所述水道板5和盖板2之间的间隙中。同时,所述第一 PCBA 3上的电子器件与第二PCBA 4上的电子器件保持错位设置。
为了实现减薄设计,应当严格控制各结构本身的尺寸以及各结构之间的间距。
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道板5与第一PCBA 3和第二PCBA 4应当满足如下尺寸关系:所述台阶结构5121的另一侧的水道板5底部的壁厚为3mm,水道板5底部与第一PCBA 3的间距为7.5mm,第一PCBA 3的板厚为2mm;所述台阶结构5121的一侧的水道板5底部的壁厚至少为3mm,水道板5底部与第二PCBA 4的间距为6mm,第二PCBA 4的板厚为2mm。其中,在考虑减薄设计的同时,设置水道板5底部的壁厚为3mm,是为了保证其强度要求。
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2与第一PCBA 3应当满足如下尺寸关系:所述第一PCBA 3与盖板2之间的间距为3.5mm,盖板2厚度为2.5mm。
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PCBA 3和第二PCBA 4之间应当满足如下尺寸关系:所述第一PCBA 3与第二PCBA 4之间的间距为16mm。
如图5所示,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多个MOS器件11。所述多个MOS器件11布置于所述第一PCBA 3与所述第二PCBA 4之间。如此,以充分利用第一PCBA 3与所述第二PCBA 4之间的间隙,避免增加高度方向的尺寸。
具体地,所述多个MOS器件11分布于所述第二PCBA 4的两侧,所述第二PCBA 4两侧的若干MOS器件11保持对称设置或者非对称设置,可根据实际的布置需求选择对称布置或者非对称布置。
对于任一侧的若干MOS器件11而言,其中部分MOS器件111分别与第二 PCBA 4电性连接,其余的MOS器件112分别与第一PCBA 3电性连接,与所述第二PCBA 4电性连接的各MOS器件112按照第一方向布置,与第一PCBA 3 电性连接的各MOS器件111按照第二方向布置,且各MOS器件11之间保持合理间距。如此,通过采用上述安装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PCBA之间的空间,以实现减薄设计。
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的两个方向。此时,各MOS器件11采用正反间隔倒装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以避免各MOS器件11 之间的干涉。
对于任一侧的若干MOS器件11而言,其中连接所述第二PCBA 4的MOS 器件11的引脚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后再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PCBA 4上,连接所述第一PCBA 3的MOS器件11的引脚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后再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PCBA 3。如此,以将各MOS器件11与对应的PCBA形成电连接关系。
一个实施方式中,任一侧的若干MOS器件11可按照如下方式布置:连接所述第二PCBA 4的各MOS器件11并排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PCBA 4的一侧,连接第一PCBA 3的各MOS器件11并排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二PCBA 4的一侧。其中,靠近所述第二PCBA 4的一侧的MOS器件1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远离所述第二PCBA 4的一侧的MOS器件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
如上所述,所述水道板5具有U形的内部中空且凸伸设置于所述水道板5 表面的水道511。此时,所述第二PCBA 4收容安装于U形水道511围成的空间中,所述多个MOS器件11分布于所述第二PCBA 4的两侧的水道511的装配面5111上。
如图6所示,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电感器件12。
所述第一PCBA 3与所述第二PCBA 4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PCBA 3与所述第二PCBA4之间具有间距,位于所述第二PCBA 4上方的第一PCBA 3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PCBA 4设置,所述第一PCBA 3超出的任一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电感器件12,所述电感器件12与所述第二PCBA 4位于所述第一PCBA 3 的同一侧。如此,以充分控制电感器件12的布局结构的整体厚度,避免增加高度方向的尺寸。同时,对于电感器件12的高度,应当要求所述电感器件12 的高度至多为22mm,优选方案为18mm。
同时,本发明还对电感器件12与第一PCBA 3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地,所述电感器件12通过压铆螺母13与所述第一PCBA 3直接进行连接,如此省掉了线缆及PCBA焊接端子,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有利于降低电感器件12的布局结构的高度。
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压铆螺母13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PCBA 3上,另一端开设有螺孔。所述压铆螺母13与所述第一PCBA 3之间通过螺丝直接锁附连接,相应的,所述第一PCBA 3上开设有供螺丝穿过的通孔,从而螺钉穿过该通孔并锁附于压铆螺母13中,以实现第一PCBA 3与电感器件12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牢固连接,任一电感器件12的两端均通过所述压铆螺母13与所述第一PCBA 3直接进行连接。其中,任一电感器件12的一端至少通过一个压铆螺母13与所述第一PCBA 3直接进行连接。此时,任一电感器件12的一端通过两个压铆螺母13与所述第一PCBA 3直接进行连接为优选方案。
为了实现合理的布局,两侧的电感器件12保持左右对称设置。
如上所述,所述水道板5具有U形的内部中空且凸伸设置于所述水道板5 表面的水道511,且所述水道511的两侧与相对的水道板5侧壁之间具有间距。此时,所述电感器件12收容于所述水道511的两侧与水道板5的侧壁之间的第三腔体51213中。
如图7、8所示,所述线圈7用于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与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形成电磁感应。所述线圈7以螺旋形式自内而外或者自外而内盘旋的方式绕线形成,所述线圈7的两端形成接线端。所述线圈7安装于线圈托盘8上,线圈托盘8嵌入水道板5的第二容置腔513中,且线圈7的接线端与第一PCBA 板3相连接。
所述线圈7的接线端采用卡扣71连接的方式与PCBA板相连接。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相比现有技术中,将线圈7的接线端与一铜端子焊接连接,再将铜端子通过螺丝固定于PCBA板上的方式,既可以实现减薄化设计,又提高了连接的强度。具体而言,所述水道板5、磁性材料6上开设有接线端穿过的通孔,所述卡扣71固定于所述PCBA板上需要与接线端相连接的位置,所述卡扣71上开设有卡槽711,所述卡槽711中设置有若干能够与接线端卡接的凸起712。所述凸起712可以是连续地形成于所述卡槽内侧的螺纹凸起。连接时,所述接线端可以卡入所述卡槽711中,并与所述凸起712形成过盈配合关系。
所述线圈托盘8用于固定所述线圈7,相应的,所述线圈托盘8的一面上开设有线槽81,该线槽81按照线圈7的形状延伸设置,线圈7优选以全部收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线槽81中。为了实现减薄化设计,对于线圈托盘8的厚度应当要求其至多为3mm。因为,处于工艺上的考虑,当线圈托盘8的厚度大于3mm时,在线圈托盘8的注塑成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缩水变形的问题。
为了实现对线圈7的封装,所述线圈托盘8的四周边缘设置有侧壁82,所述线圈7被封装于线圈托盘8及其侧壁82围成的型腔中。同时,为了保证密封性,该侧壁82的端面上还设置有放置密封胶条9的凹槽821。当线圈托盘8组装在水道板5上时,二者之间的间隙由密封胶条9所述封闭。
所述水道板5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散热,其内部具有多个水道511,冷媒进入水道511中带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为了实现减薄化设计,其具有实现所述线圈托盘8嵌入安装的第二容置腔513。此时,所述线圈托盘8嵌入所述第二容置腔513中,且所述线圈托盘 8的表面与所述水道板5的一面保持齐平,或者低于所在的所述水道板5的一面设置。如此,以避免线圈托盘8突出水道板5设置,增加模组的整体厚度。同时,为了实现线圈托盘8的限位,线圈托盘8的一侧边缘还设置有一能够与所述水道板5相抵靠的限位台阶83。
所述线圈托盘8与水道板5之间还通过连接件(未图示)锁附固定。相应的,所述线圈托盘8上开设有安装孔,使用螺钉作为连接件,其穿过开设的安装孔,将线圈托盘8锁附到水道板5上。当线圈托盘8的一侧边缘设置有限位台阶83时,所述安装孔831优选开设于该限位台阶83上,如此可使用较短的螺钉即可实现线圈托盘8与水道板5之间的装配。
所述磁性材料6、线圈托盘8自上而下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513中。其中,所述磁性材料6有若干块铁氧体以阵列方式布置而成。为了方便磁性材料6的安装,此时,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磁性材料6的上方设置有上托盘61,下方设置有下托盘62,所述上托盘61、磁性材料6、下托盘62、线圈托盘8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513中。相应的,所述下托盘62上设置有使得所述若干铁氧体以阵列方式布置的隔板。
优选地,所述下托盘62的厚度为1.5mm。同时,任一块铁氧体的厚度为 5mm。其中,5mm的数据较为关键,因为通过测试过不同厚度铁氧体,在相同工况抗饱和情况。例如,对于3mm厚的铁氧体,在加载到11kW时磁场分布较密的区域会出现局部剧烈发热的情况,而5mm则没有上述问题,能够满足工况要求。此外,所述磁性材料6与水道板5之间的间隙保持在2.24mm。其中, 2.24mm的数据较为关键,因为为了保证线圈7之间效率在所有偏移状态下满足系统对线圈7间的效率要求,要求收线圈7Q值大于500,而水道板5到铁氧体之间的距离会影响Q值;经过仿真,通过线圈7设计以及谐振电容的调整,2.24mm的距离可以满足无线充电性能要求。
综上所述,1、水道板在提供散热功能的同时,还设置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的第二腔体相对第一腔体下沉式设计,如此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的间隙布置PCBA,实现了整体的减薄设计。同时,水道板的第二容置腔与第二腔体错位布置,有利于线圈和磁性材料的合理布置。此外,形成水道的凸台还方便了压铆螺母和mos器件的安装;2、通过对第一PCBA、第二PCBA的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减薄,方便了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3、通过对电感器件、多个MOS器件的安装方式进行优化布局,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减薄,方便了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第一PCBA、第二PCBA、水道板、磁性材料、线圈、线圈托盘;
所述水道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一面形成第一容置腔,另一面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设置有一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分隔所述第一容置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容置腔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二腔体错位设置;
所述第二PCBA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腔体中,所述第一PCBA自所述第一腔体延伸至所述第二PCBA的上方,所述第一PCBA上的电子器件与第二PCBA上的电子器件保持错位设置;
所述线圈托盘的一面上设置有收容所述线圈的线槽,所述磁性材料、线圈托盘自上而下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线圈托盘的表面与所述水道板的一面保持齐平,或者低于所在的所述水道板的一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内部的水道为自所述板体的底面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第一PCBA和第二PCBA层叠地布置于所述水道板和盖板之间的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还包括:多个MOS器件;
所述多个MOS器件布置于所述第一PCBA与所述第二PCBA之间,所述多个MOS器件分布于所述第二PCBA的两侧,任一侧的若干MOS器件中的部分MOS器件分别与第二PCBA电性连接,其余的MOS器件分别与第一PCBA电性连接,与所述第二PCBA电性连接的各MOS器件按照第一方向布置,与第一PCBA电性连接的各MOS器件按照第二方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CBA两侧的若干MOS器件保持对称设置或者非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的两个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内部的水道为自所述板体的底面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所述多个MOS器件分布于所述第二PCBA的两侧的水道的顶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PCBA上方的第一PCBA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PCBA设置,所述第一PCBA超出的任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电感器件,所述电感器件与所述第二PCBA位于所述第一PCBA的同一侧,所述电感器件通过压铆螺母与所述第一PCBA直接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内部的水道为自所述板体的底面伸出的凸台,所述凸台为U形,U形凸台的一端连通进水的水道口,另一端连通出水的水道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由所述U形凸台所限定,限定所述第二腔体的凸台与水道板的侧壁之间还限定第三腔体,所述电感器件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三腔体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磁性材料的上方设置有上托盘,下方设置有下托盘,所述上托盘、磁性材料、下托盘、线圈托盘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
CN201910950426.6A 2019-10-08 2019-10-08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Withdrawn CN1105620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50426.6A CN110562063A (zh) 2019-10-08 2019-10-08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50426.6A CN110562063A (zh) 2019-10-08 2019-10-08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62063A true CN110562063A (zh) 2019-12-13

Family

ID=68784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50426.6A Withdrawn CN110562063A (zh) 2019-10-08 2019-10-08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6206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0688A (zh) * 2020-11-13 2021-01-29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绍兴供电公司 一种ct取电装置的绝缘取电盒
WO2024045794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水平布置的无线充电电池箱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0688A (zh) * 2020-11-13 2021-01-29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绍兴供电公司 一种ct取电装置的绝缘取电盒
CN112290688B (zh) * 2020-11-13 2022-06-07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绍兴供电公司 一种ct取电装置的绝缘取电盒
WO2024045794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水平布置的无线充电电池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4548B (zh) Dc-dc转换器
TWI608785B (zh) 散熱基座與電子裝置
US6404628B1 (en) Integrated power electronics cooling housing
CN109804544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10579859U (zh) 动力控制单元和电动总成
CN110562063A (zh)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113572314B (zh) 多功能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KR20220098116A (ko) Dc-dc 컨버터
CN114430643A (zh) 具有改善的空间利用率和热管理特性的功率电子器件模块
CN210617866U (zh)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116528535B (zh) 一种电连接件装配结构、配电盒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26264B (zh) 电机控制器和电动总成
CN210403489U (zh) 减薄模组结构及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209982915U (zh) 车载电源磁性元器件集成模块
KR102536990B1 (ko) Dc-dc 컨버터
CN211223064U (zh) 水道板及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CN218417112U (zh) 散热装置和车载充电装置
CN216981802U (zh) 一种车载逆变器
CN219108091U (zh) 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217509339U (zh) 电器盒及冰箱
CN219591779U (zh) 电连接器以及车辆
CN216795594U (zh) 电机控制器和电机总成
CN219678905U (zh) 功率转换模块及车载充电机
CN219086191U (zh) 一种极片固定板组件及蓄电池箱
CN220965383U (zh)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