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5383U -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5383U
CN220965383U CN202322062878.5U CN202322062878U CN220965383U CN 220965383 U CN220965383 U CN 220965383U CN 202322062878 U CN202322062878 U CN 202322062878U CN 220965383 U CN220965383 U CN 220965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integrated module
capacitor
cavity
motor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628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勇
吴一凡
秦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Yanggu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Yanggu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Yanggu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Yanggua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628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5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5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5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包括:电容和电机控制器;其中,电机控制器包括电机控制器主体和安装体,电机控制器主体包括控制板、驱动板和功率模块,控制板和驱动板电连接,驱动板与功率模块电连接,电容和功率模块电连接;安装体和电机控制器主体相对独立,电容集成于安装体。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实现了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容分离设置,减小了电机壳体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进而减小了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方便了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推广和使用,也便于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多合一深度集成。

Description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驱动系统中,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电控)集成在一起形成电机电控集成模组。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电容连接电池和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电机连接以控制电机,为了便于连接电容和电机控制器,电容和电机控制器的电机控制器主体设置在一起,即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容均设置在电机壳体上,电容会占用电机壳体在水平面上的空间,导致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较大,不利于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推广和使用,也不利于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多合一深度集成。另外,电容的散热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以减小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以减小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包括:电容和电机控制器;
其中,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电机控制器主体和安装体,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包括控制板、驱动板和功率模块,所述控制板和所述驱动板电连接,所述驱动板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所述电容和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
所述安装体和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相对独立,所述电容集成于所述安装体。
可选的,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其中,所述安装体固定于所述电机壳体的顶端。
可选的,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还包括托盘,所述控制板位于托盘的顶侧,所述驱动板位于所述托盘的底侧,所述控制板通过所述托盘固定于所述电机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交流输出件设置于绝缘座,所述交流输出件用于和电机电连接,且所述绝缘座和所述电机壳体密封连接;
和/或,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交流输出件通过绝缘转接件和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用于冷却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的水冷结构;
其中,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蓄水池,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蓄水池;
其中,所述第一蓄水池和所述第二蓄水池均位于所述水冷结构的两端,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蓄水池、所述水冷结构、所述第二蓄水池和所述出水口依次连通。
可选的,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用于设置电机主体,所述电机壳体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磁环、直流传感器和高压滤波结构;其中,所述直流传感器和所述高压滤波结构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
可选的,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一空腔;
其中,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一侧;所述电机壳体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直流传感器和高压滤波结构,且所述直流传感器和所述高压滤波结构均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中。
可选的,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二空腔;
其中,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空腔用于容纳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和所述电机的电连接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一空腔,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二空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的交直流屏蔽件;
其中,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另一侧,所述交直流屏蔽件位于所述内腔的顶部;
所述第一空腔用于容纳电机直流侧的直流传感器和高压滤波结构,所述第二空腔用于容纳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和所述电机主体的电连接结构,所述交直流屏蔽件用于实现交流信号和直流信号之间的相互屏蔽。
可选的,所述安装体为盖板;
和/或,所述安装体的内壁设置有散热筋,所述电容和所述散热筋相邻设置或接触设置;
和/或,所述安装体为金属件。
可选的,所述安装体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和所述电容限位配合以阻挡所述电容自所述安装体上脱落。
可选的,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用于和电池电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安装体设置有:第一接线仓,第二接线仓,封闭所述第一接线仓的第一接线仓盖板,以及封闭所述第二接线仓的第二接线仓盖板;
其中,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接线仓中,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二接线仓中。
可选的,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电池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均设置于所述安装体的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所述第一收纳件位于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的底部且用于收纳掉落的所述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二收纳件位于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的底部且用于收纳掉落的所述第二紧固件。
可选的,所述安装体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筋;
和/或,所述安装体的外侧设置有加强筋;
和/或,所述电容灌封于所述安装体。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
可选的,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并排设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电机控制器包括相对独立的电机控制器主体和安装体,通过将电容集成在安装体上,实现了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容分离,即实现了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容分离设置,较现有技术电容和电机控制器主体设置在一起相比,减小了电机壳体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进而减小了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方便了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推广和使用,也便于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多合一深度集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安装体和电容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安装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安装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并排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电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电机壳体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电机壳体的直流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1-图13中:
100为电机电控集成模组;
1为安装体,2为电容,3为第一连接端,4为第二连接端,5为第一接线仓盖板,6为第二接线仓盖板,7为散热筋,8为电机壳体,9为电池输入连接器,10为控制板,11为托盘,12为绝缘转接件,13为交直流屏蔽件,14为交流输出绝缘组件,15为屏蔽件,16为电路板转接件,17为直流绝缘座,18为功率模块,19为排针,20为驱动板,21为第一蓄水池封板,22为磁环,23为直流传感器,24为高压滤波结构,25为水冷结构,26为电连接结构;
01为第一接线仓,02为第二接线仓,03为进水口,04为第一蓄水池,05为水冷结构安装位,06为第二蓄水池,07为出水口,08为第一空腔,09为第二空腔,010为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多个,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本申请中涉及到的“垂直”是实际操作中的“基本垂直”。“基本垂直”可以理解成存在一定误差的垂直。
本申请中涉及到的“绝缘”是实际操作中的“电绝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包括电容和电机控制器,其中,电机控制器包括安装体和电机控制器主体。其中,电机控制器主体和安装体相对独立。
如图13所示,电机控制器主体包括控制板10、驱动板20和功率模块18。其中,控制板10和驱动板20电连接,驱动板20与功率模块18电连接,电容2和功率模块18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板20与功率模块18电连接以形成回路。功率模块18可为IGBT模块。IGBT功率模块是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构成的功率模块。当然,功率模块18也可为其他类型,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1所示,电容2集成于安装体1。由于电机控制器主体和安装体相对独立,则实现了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容2分离,即实现了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容2分离设置,较现有技术电容和电机控制器主体设置在一起相比,减小了电机壳体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进而减小了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所需的空间,方便了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推广和使用,也便于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多合一深度集成。
电容2可为薄膜电容或其他类型的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2的类型不做限定。
上述安装体的具体结构和具体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体1为盖板。当然,也可以选择安装体1为其他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体1为屏蔽件,该屏蔽件用于屏蔽外部设备对电容2的影响、以及电容2对外部设备的影响。当然,也可以选择安装体1具有其他的功能,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上述安装体1,可以选择安装体1固定于电机壳体,该电机壳体用于设置电机主体。对于安装体1和电机壳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当然,也可选择安装体1固定在其他位置,只有保证安装体1和电机控制器主体相对独立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和电机主体,其中,电机主体包括电机所需的电子元器件。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安装体1通常为散热部件,电容2设置在安装体1上,则安装体1能够实现对电容2的散热,从而能够满足电容2的散热要求。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可选择安装体1为金属件。当然,也可选择安装体1为其他散热效果良好的材料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散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体1的内壁设置有散热筋7,电容2和散热筋7相邻设置或接触设置。在散热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可选择散热筋7和电容2接触设置。这样,散热筋7可直接带走电容2的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
电容2和散热筋7相邻设置或接触设置,散热筋7能够减小电容2的振动,还能满足电容2的10g振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电气设备以及电子元器件,对振动要求的量级可以以加速度来描述。该加速度描述了振动快慢程度,“10g振动要求”中“10g”表示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10倍。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选择安装体1的外壁也设置有散热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为了保证安装体1的强度,上述安装体1的内侧和/或外侧设置有加强筋。在实际情况中,可选择上述散热筋和加强筋为同一结构,以简化安装体1的结构。
对于上述散热筋7和加强筋的具体形状、数目和分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电容2位于安装体1的内侧。这样,安装体1位于电容2的外侧,安装体1能够覆盖了电容2,实现了对电容2的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体1固定于电机壳体的情况下,安装体1的内侧即为安装体1安装在电机壳体后没有裸露在外的一侧。
为了便于安装电容2,可选择电容2灌封于安装体1。这样,简化了电容2的安装,减少了过程装配的误差,也节省人工成本。当然,电容2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安装体1,例如通过粘胶粘接、或通过紧固件固定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电容2和安装体1的连接可靠性,可选择安装体1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和电容2限位配合以阻挡电容2自安装体1上脱落。
上述限位结构可为倒扣、卡扣或其他限位结构,本实施例对此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安装体1可为压铸件,倒扣可通过数控机床加工而成。
如图1所示,电容2具有两个连接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3和第二连接端4。电容2的第一连接端3用于和电池电连接,电容2的第二连接端4和电机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便于电连接,可选择第一连接端3和第二连接端4均为连接铜排。为了降低杂散电感,电容2的第一连接端3的正负连接铜排均采用叠层方式布置、电容2的第二连接端4的正负连接铜排均采用叠层方式布置。
为了便于电连接电容2和电池、以及便于电连接电容2和电机控制器,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体1设置有:第一接线仓01,第二接线仓02,封闭第一接线仓02的第一接线仓盖板5,以及封闭第二接线仓02的第二接线仓盖板6;其中,电容2的第一连接端3位于第一接线仓01中,电容2的第二连接端4位于第二接线仓02中。这样,可在第一接线仓01中连接电容2和电池以实现电容2和电池电连接,可在第二接线仓02中连接电容2和电机控制器以实现电容2和电机控制器电连接。
为了便于维护和维修,可选择第一连接端3和电池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4和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为了电连接的提高稳定性,可选择电容2的第一连接端3通过第一紧固件和电池的连接端固定连接,电容2的第二连接端4通过第二紧固件和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连接的同时,第一连接端3和电池的连接端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第一连接端3和电池的连接端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提高了第一连接端3和电池的连接端电连接的可靠性。相应的,第二连接端4和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第二连接端4和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提高了第二连接端4和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安装过程中,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较易脱落至电机壳体内,脱落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较难被找到。为了便于找到脱落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可选择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均设置于安装体1的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第一收纳件位于电容2的第一连接端3的底部且用于收纳掉落的第一紧固件,第二收纳件位于电容2的第二连接端4的底部且用于收纳掉落的第二紧固件。这样,第一紧固件掉落后会落在第一收纳件上,避免了第一紧固件掉落至其他位置,从而方便了找到了掉落的第一紧固件;相应的,第二紧固件掉落后会落在第二收纳件上,避免了第二紧固件掉落至其他位置,从而方便了找到了掉落的第二紧固件。
对于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均为挡板,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了安全可靠性,上述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均为绝缘件。例如,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均为塑料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还包括电机壳体8,电机控制器主体设置于电机壳体8;其中,安装体1固定于电机壳体8的顶端。这样,充分利用了电机壳体8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减小了对水平面内空间的占用;而且,电容2和电机控制器主体充分利用了电机壳体8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减小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在水平面上所占用的空间,从而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至少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并排设置。如图5所示,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并排设置在水平面上。该水平面垂直于电机壳体8的高度方向。
当车辆所需功率较大时,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至少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并排设置。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形成一个独立的模组,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和电机壳体8的集成,这样能够满足车辆的多种配置需求。当车辆功率发生变化时,例如适用于不同车型时,直接调整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的数目即可,这样减小了零部件的调整,简化了安装和装配,提高了装配可靠性,也降低了生产低成本;而且,通过调整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的数目以及分布来满足不同车型的整车布局,减少了项目开发周期。
在实际情况中,若车辆有双电机或三电机的需求,则可直接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相应数目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并排设置,满足对双电机或三电机的需求。当然,当车辆的电机数目为其他时,选择相应数目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电机数目和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的数目保持一致。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中,如图6、图7和图13所示,电机控制器主体还包括托盘11;其中,控制板10位于托盘11的顶侧,驱动板20位于托盘11的底侧,控制板10通过托盘11固定于电机壳体8内。可以理解的是,电容2的第二连接端4和功率模块18电连接。
上述结构中,控制板10和驱动板20可通过排针19与排母实现信号连接。例如,驱动板20设置有排针19,控制板10设置有排母。当然,控制板10和驱动板20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电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控制板10和驱动板20电连接,功率模块18位于驱动板20的底侧。
上述托盘11可为金属件或其他材料件,例如托盘11为钣金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实际情况中,控制板10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电机壳体8内,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中,电机控制器中各个部件的布置还可采用其他方式,并不局限于图6和图7所示的分布方式。
电机控制器中,功率模块18的输出端和电机控制器的交流输出件电连接,交流输出件用于和电机主体电连接。
为了提高交流输出的可靠性,交流输出件设置于绝缘座上以形成交流输出绝缘组件14,绝缘座和电机壳体8密封连接。这样,绝缘座实现了交流输出件和电机壳体8之间的绝缘,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可靠性输出,同时防止了电机壳体8内部的油污进入电机控制器内,提高了电机控制器的安全可靠性。
上述绝缘座的形状和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绝缘座可为塑料件或其他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交流输出件和电机主体电连接,交流输出件的三相分布方向和功率模块18的三相分布方向垂直。
为了便于电连接交流输出件和功率模块18,上述电机控制器的交流输出件通过绝缘转接件12和功率模块18电连接。
上述绝缘转接件12包括:绝缘转接座、设置于绝缘转接座的第一转接件、以及设置于绝缘转接座的第二转接件,其中,第一转接件和功率模块18电连接,第二转接件和交流输出件电连接。
对于绝缘转接座的具体形状和结构、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交流输出件和功率模块18的相对位置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绝缘转接座可为塑料件或其他材质,本实施例对此亦不做限定。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为了提高结构紧凑性,可选择电机壳体8在靠近交流输出绝缘组件14的一端设置有电路板转接件16,该电路板转接件16用于和电机主体电连接。为了避免电路板转接件16和交流输出绝缘组件14直接相互干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设置在电路板转接件16和交流输出绝缘组件14之间的屏蔽件15,该屏蔽件15设置于电机壳体8内。
电机控制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对电机控制器进行散热。为了便于散热,如图11和图13所示,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用于冷却电机控制器主体的水冷结构25。为了便于冷却电机控制器主体,可以选择水冷结构25位于电机控制器主体的底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择水冷结构25位于功率模块18的底侧。
为了提高冷却效果,可以选择水冷结构25为水冷板。该水冷板可是通过搅拌摩擦焊的方式制作,以保证水冷板的水道的强度与安全,水冷板可为高导热材料件以保证高热量的散热要求。当然,也可选择水冷板通过其他方式制作、以及采用其他材料,只要水冷板保证散热要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以选择水冷结构25为水冷腔等其他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于水冷结构25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水冷结构25的水道呈蛇形,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实现水冷结构25内的冷却水进出,如图8和图9所示,电机壳体8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03,电机壳体8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07,电机壳体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蓄水池04,电机壳体8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蓄水池06;其中,第一蓄水池04和第二蓄水池06均位于水冷结构25的两端,进水口03、第一蓄水池04、水冷结构25、第二蓄水池06和出水口07依次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图8和图9中并未显示水冷结构25,仅显示了水冷结构25的安装位置,即水冷结构安装位05。图8中,黑色直箭头线表示冷却水的流向。
为了便于设置第一蓄水池04和第二蓄水池06,上述电机壳体8的第一蓄水池04和第二蓄水池06均为开口结构,且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第一蓄水池封板21和第二蓄水池封板,其中,第一蓄水池封板21封闭第一蓄水池04的开口,第二蓄水池封板封闭第二蓄水池06的开口。对于第一蓄水池封板21封闭第一蓄水池04的开口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二蓄水池封板封闭第二蓄水池06的开口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小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体积,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8,电机壳体8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磁环22、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其中,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这样,充分利用了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减小了对水平面上空间的占用,从而减小了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在水平面上空间的占用。
需要说明的是,直流传感器23用于检测输入的直流信号。磁环22和高压滤波结构24是为了保证整个模组的电磁兼容性满足要求。在实际情况中,可选择磁环22外套于电池输入连接器9,电池输入连接器9的一端和电容2的第一连接端3电连接,电池输入连接器9的另一端用于和电池电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位于磁环22的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8,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机壳体8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010,以及与内腔010相邻的第一空腔08;其中,第一空腔08位于内腔010顶部的一侧。为了充分利用第一空腔08,以及减小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电机壳体8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且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均分布在第一空腔08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8,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机壳体8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010,以及与内腔010相邻的第二空腔09;其中,第二空腔09位于内腔010顶部的一侧,且第二空腔09用于容纳电连接电机控制器和电机的电连接结构26。这样,充分利用了第二空腔09,减小了对电机壳体8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的占用,减小了整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体积。
上述三个实施例中可任意组合,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体积,可选择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电机壳体8,电机壳体8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磁环22、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其中,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均分布在第一空腔08中,第二空腔09用于容纳电连接电机控制器和电机的电连接结构26。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壳体8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010,与内腔010相邻的第一空腔08,与内腔010相邻的第二空腔09;其中,第一空腔08位于内腔010顶部的一侧,第二空腔09位于内腔010顶部的另一侧,第一空腔08用于容纳电机直流侧的直流传感器23和高压滤波结构24,第二空腔09用于容纳电连接电机控制器主体和电机主体的电连接结构26。这样,交流侧和直流侧较易相互干涉。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可选择电机壳体8还具有位于第一空腔08和第二空腔09之间的交直流屏蔽件13;其中,交直流屏蔽件13位于内腔的顶部;交直流屏蔽件13用于实现交流信号和直流信号之间的相互屏蔽。
为了便于实现交流信号和直流信号之间的相互屏蔽,可选择交直流屏蔽件13为导电件,例如交直流屏蔽件13为金属件。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为了便于设置直流侧部件,可选择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设置于电机壳体8内的直流绝缘座17,磁环22、直流传感器23、高压滤波结构24以及电池输入连接器9可均设置于直流绝缘座17。
对于直流绝缘座17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对于直流绝缘座17的材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直流绝缘座17为塑料件,本实施例对此亦不做限定。
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中,为了便于和其他设备连接,电池输入连接器9和电路板转接件16位于电机壳体8的同一端。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
由于上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驱动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则上述驱动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上述驱动系统中,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至少为一个。对于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数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并排设置。为了便于并排设置,可选择至少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例如,电池输入连接器9和电路板转接件16均位于模组支撑体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可选择至少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沿电机电控集成模组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在实际情况中,对于并排方向的具体方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5所示,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为两个,且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并排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沿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两个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并排设置在同一安装面上。
上述驱动系统中,可根据功率需求,选择适当数目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100,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系统。
由于上述驱动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系统,则上述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对于上述车辆的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车辆可为卡车,例如车辆为重型卡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和电机控制器;
其中,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电机控制器主体和安装体,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包括控制板、驱动板和功率模块,所述控制板和所述驱动板电连接,所述驱动板与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所述电容和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
所述安装体和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相对独立,所述电容集成于所述安装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其中,所述安装体固定于所述电机壳体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还包括托盘,所述控制板位于托盘的顶侧,所述驱动板位于所述托盘的底侧,所述控制板通过所述托盘固定于所述电机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交流输出件设置于绝缘座,所述交流输出件用于和电机电连接,且所述绝缘座和所述电机壳体密封连接;
和/或,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交流输出件通过绝缘转接件和所述功率模块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包括用于冷却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的水冷结构;
其中,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蓄水池,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蓄水池;
其中,所述第一蓄水池和所述第二蓄水池均位于所述水冷结构的两端,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蓄水池、所述水冷结构、所述第二蓄水池和所述出水口依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用于设置电机主体,所述电机壳体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磁环、直流传感器和高压滤波结构;其中,所述直流传感器和所述高压滤波结构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一空腔;
其中,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一侧;所述电机壳体的直流输入侧设置有直流传感器和高压滤波结构,且所述直流传感器和所述高压滤波结构均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二空腔;
其中,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空腔用于容纳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主体和所述电机主体的电连接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具有:用于容纳电机主体的内腔,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一空腔,与所述内腔相邻的第二空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的交直流屏蔽件;
其中,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内腔顶部的另一侧,所述交直流屏蔽件位于所述内腔的顶部;
所述第一空腔用于容纳电机直流侧的直流传感器和高压滤波结构,所述第二空腔用于容纳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和所述电机的电连接结构,所述交直流屏蔽件用于实现交流信号和直流信号之间的相互屏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体为盖板;
和/或,所述安装体的内壁设置有散热筋,所述电容和所述散热筋相邻设置或接触设置;
和/或,所述安装体为金属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体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和所述电容限位配合以阻挡所述电容自所述安装体上脱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用于和电池电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安装体设置有:第一接线仓,第二接线仓,封闭所述第一接线仓的第一接线仓盖板,以及封闭所述第二接线仓的第二接线仓盖板;
其中,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接线仓中,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二接线仓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电池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的连接端固定连接;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还包括:均设置于所述安装体的第一收纳件和第二收纳件,所述第一收纳件位于所述电容的第一连接端的底部且用于收纳掉落的所述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二收纳件位于所述电容的第二连接端的底部且用于收纳掉落的所述第二紧固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体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筋;
和/或,所述安装体的外侧设置有加强筋;
和/或,所述电容灌封于所述安装体。
15.一种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电控集成模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电机电控集成模组并排设置。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驱动系统。
CN202322062878.5U 2023-07-31 2023-07-31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20965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2878.5U CN220965383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2878.5U CN220965383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5383U true CN220965383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17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62878.5U Active CN220965383U (zh) 2023-07-31 2023-07-31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5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67272B (zh) 单电机逆变器总成
US9035487B2 (en) Power controller
CN108880283A (zh) 电机控制器
CN210579859U (zh) 动力控制单元和电动总成
US2013007588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3572314B (zh) 多功能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CN105429478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5406791A (zh) 一种电动车辆电机控制器及控制器总成的结构方式
JP2017123298A (ja) 蓄電装置
CN209627980U (zh) 控制器
CN220965383U (zh) 电机电控集成模组、驱动系统和车辆
US20240023295A1 (en)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CN112440705B (zh) 动力总成
CN21482262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控制器
CN217428001U (zh) 逆变器装置、马达单元及车辆
CN211880874U (zh) 集成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CN212258801U (zh) 一种货车用车载逆变器
CN114430643A (zh) 具有改善的空间利用率和热管理特性的功率电子器件模块
CN203590657U (zh) 电机控制器
CN210133022U (zh) 车载充电机内部安装结构和车载充电机
CN112224033B (zh) 控制器、动力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0042474U (zh) 一种电动汽车集成控制器
CN113733893A (zh) 双电控控制器、混合动力系统和电动车辆
CN213754368U (zh) 电机控制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071432A (zh) 一种集成式车用逆变器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