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7919A -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 Google Patents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7919A
CN110557919A CN201910980126.2A CN201910980126A CN110557919A CN 110557919 A CN110557919 A CN 110557919A CN 201910980126 A CN201910980126 A CN 201910980126A CN 110557919 A CN110557919 A CN 110557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plate
plate structure
mounting portion
component
sid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01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家硕
李林涛
杨治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a Chi 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a Chi 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a Chi 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801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79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7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79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04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forming a closed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27Natural conv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支撑架,支撑架上设有元件安装部,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支撑架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内。在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可将支撑架从防护壳组件的壳体内部取下,然后将元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再将支撑架装入防护壳组件的壳体内部,从而避免了直接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因操作受限而导致的安装操作困难的问题,方便了元件的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防护壳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背景技术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直接将元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防护壳组件内部。
由于防护壳结构的影响,在安装元件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安装操作受限的问题,导致难以顺利将元件装入。例如,在对基站进行组装时,需要将各个元件有序地安装到基站的防护壳组件内部,但由于防护壳内部结构狭小,导致安装操作受限,使基站的组装操作困难,从而降低了基站的组装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向防护壳组件内安装元件的方式操作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护壳组件,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支撑架,支撑架上设有元件安装部,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支撑架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容纳腔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围成的空腔。
进一步地,第一部分的主体为第一U形板结构,第二部分的主体为第二U形板结构,第一U形板结构和第二U形板结构相互扣合,容纳腔为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之间围成的空腔。
进一步地,第一U形板结构为一体式结构,第二U形板结构为一体式结构;和/或,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与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之间间隔设置,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朝向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延伸,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朝向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延伸;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的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设置,以通过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凸出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的部分对第二U形板结构和第一U形板结构进行支撑,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上设有散热孔。
进一步地,元件为多个,元件安装部为多个,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架分段,各个元件安装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支架分段上,以将各个元件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个支架分段的元件安装部上;其中,至少两个支架分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主体段、第一侧边段、第二侧边段,第一侧边段和第二侧边段均与主体段连接,第一侧边段和第二侧边段间隔设置;元件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设置在第一侧边段上,第二安装部设置在第二侧边段上;元件包括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第一元件与壳体连接,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用于与第一元件连接,以在主体段、第一侧边段、第二侧边段、第一元件之间围成用于容纳第二元件的第二安装空间,以将第二元件安装在第二安装空间内。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为朝向第二侧边段设置的第一凸起,第二安装部为朝向第一侧边段设置的第二凸起;以使第一安装部远离主体段的端面和第二安装部远离主体段的端面均与第一元件连接,并使第一安装部靠近主体段的端面和第二安装部靠近主体段的端面均与第二元件连接。
进一步地,元件包括第三元件,主体段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三元件的第三安装空间,元件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部,第三安装部设置在主体段上,第三安装部用于与第三元件连接以将第三元件固定在第三安装空间内;和/或,元件包括第四元件,第一侧边段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四元件的第四安装空间,元件安装部包括第四安装部,第四安装部设置在第一侧边段上,第四安装部用于与第四元件连接以将第四元件固定在第四安装空间内。
进一步地,元件包括第五元件,第二侧边段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五元件的第五安装空间;元件安装部包括卡接部,卡接部设置在第二侧边段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卡接部的至少部分与第二侧边段的主体部分间隔设置,以通过卡接部和第二侧边段的主体部分对第五元件进行卡接以将第五元件固定在第五安装空间内。
进一步地,壳体和/或所述支撑架的布氏硬度范围为60HBW至100HBW。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基站包括防护壳组件和安装在防护壳组件内部的元件,该防护壳组件为上述的防护壳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支撑架,支撑架上设有元件安装部,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支撑架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内。这样,在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可将支撑架从防护壳组件的壳体内部取下,然后将元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再将支撑架装入防护壳组件的壳体内部,从而避免了直接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因操作受限而导致的安装操作困难的问题,方便了元件的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卸除壳体的第二部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卸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的实施例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壳体;11、第一部分;111、散热孔;112、第一固定部;113、通风口;114、插线孔;12、第二部分;121、连接部;122、第二固定部;2、支撑架;21、主体段;211、第三安装部;212、辅助支撑板;22、第一侧边段;221、第一安装部;222、第四安装部;223、连接板;224、加强板;23、第二侧边段;231、第二安装部;232、卡接部;3、第一元件;4、第二元件;5、第三元件;6、第四元件;7、第五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请参考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护壳组件,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容纳腔;支撑架2,支撑架2上设有元件安装部,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支撑架2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内。
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容纳腔;支撑架2,支撑架2上设有元件安装部,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支撑架2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内。这样,在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可将支撑架2从防护壳组件的壳体1内部取下,然后将元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2上,再将支撑架2装入防护壳组件的壳体1内部,从而避免了直接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因操作受限而导致的安装操作困难的问题,方便了元件的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具体实施时,预定夹角为0°至180°之间的角度。支撑架2可以与壳体1连接,支撑架2也可以通过过渡部件与壳体1连接,即过渡部件与壳体1连接,支撑架2与过渡部件连接。
如图1、图4、图5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容纳腔为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围成的空腔。
具体地,为了方便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的拆卸和组装,并保证壳体1的整体强度,第一部分11的主体为第一U形板结构,第二部分12的主体为第二U形板结构,第一U形板结构和第二U形板结构相互扣合,容纳腔为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之间围成的空腔。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上设有第一固定部112,第一固定部112上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上设有第二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的紧固件将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与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连接;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上设有第二固定部122,第二固定部122上设有第三固定孔,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上设有第四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内的紧固件将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连接;第一固定部112朝向第一U形板结构的中心腔延伸;第二固定部122朝向第二U形板结构的中心腔延伸。
如图1、图4、图5所示,第一U形板结构为一体式结构,第二U形板结构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设计的U形板结构可有效地保证防护壳组件的结构强度,减小变形风险,提高对内部元件的防护效果;和/或,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与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之间间隔设置,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朝向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延伸,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朝向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延伸;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的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设置,以通过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凸出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的部分对第二U形板结构和第一U形板结构进行支撑,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上设有散热孔111。由于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的一部分凸出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使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悬空设置,从而有利于空气经过散热孔111流入或流出,保证散热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散热孔为条形孔,散热孔111为多个,多个散热孔111呈矩形阵列分布。第一U形板结构的另一个侧板上设有插线孔114,以使线束的插头通过插线孔114与壳体1的内部元件连接。
具体地,元件为多个,元件安装部为多个,支撑架2包括多个支架分段,各个元件安装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支架分段上,以将各个元件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个支架分段的元件安装部上;其中,至少两个支架分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这样,多个支架分段可提供多个元件的安装位置,且至少两个支架分段之间的延伸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使得支撑架2的结构更紧凑,从而充分地利用安装腔内的空间。
如图1、图4、图5所示,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凸出于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的部分均设有连接部121,连接部121上设有条形孔,以通过穿设在条形孔内的连接件将第二U形板结构与安装基体连接,连接件沿条形孔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以通过改变连接件在条形孔内的位置以对防护壳组件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和/或,为了提高对壳体1内部的元件的散热效果,第一U形板结构的侧板上设有通风口113,通风口113处用于安装散热风扇,以通过散热风扇驱动空气由通风口113流入容纳腔内并由散热孔111排出,或通过散热风扇驱动空气由散热孔111流入容纳腔内并由通风口113排出。
具体地,支撑架2包括主体段21、第一侧边段22、第二侧边段23,第一侧边段22和第二侧边段23均与主体段21连接,第一侧边段22和第二侧边段23间隔设置;元件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221和第二安装部231,第一安装部221设置在第一侧边段22上,第二安装部231设置在第二侧边段23上;元件包括第一元件3和第二元件4,第一元件3与壳体1连接,第一安装部221和第二安装部231均用于与第一元件3连接,以在主体段21、第一侧边段22、第二侧边段23、第一元件3之间围成用于容纳第二元件4的第二安装空间,以将第二元件4安装在第二安装空间内。这样,通过第一元件3对支撑架2进行支撑,支撑架2对第二元件4进行支撑,合理地利用了容纳腔内的空间,且第二元件4位于第二安装空间内,可实现对第二元件4的有效保护。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侧边段22和所述第二侧边段23朝向所述主体段21的同一侧延伸。第一侧边段22和第二侧边段23远离主体段21的一侧与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一元件3的第一安装空间。支撑架2为折弯板结构,主体段21、第一侧边段22、第二侧边段23均为板状结构。主体段21上设有减重孔,减重孔为多个。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侧边段22上设有加强板224和连接板223,加强板224与第一侧边段22的主体部分间隔设置,加强板224通过连接板223与第一侧边段22的主体部分连接,第四安装部222包括多个第四安装孔,各个第四安装孔分别设置在第一侧边段22的主体部分和加强板224上;加强板224为条形板,设置在加强板224上的第四安装孔沿加强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在具体实施时,主体段21上设有辅助支撑板212,所述辅助支撑板212与所述主体段21的主体部分连接,辅助支撑板212远离所述第二安装腔的板面与所述主体段21的主体部分远离所述第二安装腔的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安装部221包括多个第一安装孔,各个第一安装孔分别设置在主体段21的主体部分和辅助支撑板212上。
具体地,第一安装部221为朝向第二侧边段23设置的第一凸起,第二安装部231为朝向第一侧边段22设置的第二凸起;以使第一安装部221远离主体段21的端面和第二安装部231远离主体段21的端面均与第一元件3连接,并使第一安装部221靠近主体段21的端面和第二安装部231靠近主体段21的端面均与第二元件4连接。
如图3所示,元件包括第三元件5,主体段21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三元件5的第三安装空间,元件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部211,第三安装部211设置在主体段21上,第三安装部211用于与第三元件5连接以将第三元件5固定在第三安装空间内;和/或,元件包括第四元件6,第一侧边段22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四元件6的第四安装空间,元件安装部包括第四安装部222,第四安装部222设置在第一侧边段22上,第四安装部222用于与第四元件6连接以将第四元件6固定在第四安装空间内。
这样,使用简单的支撑架2便可实现对第一元件3、第二元件4、第三元件5、第四元件6的有效固定,充分利用了容纳腔内部的空间。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安装部231包括多个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部211包括多个第三安装孔,第一元件3、第二元件4、第三元件5、第四元件6分别通过穿设在相应的安装孔内的螺纹件固定。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提高对第一元件3、第二元件4、第三元件5、第四元件6的散热效果,第一元件3与壳体1之间、第一元件3与第一安装部221之间、第一元件3与第二安装部231之间、第二元件4与第一安装部221之间、第二元件4与第二安装部231之间、第三元件5与主体段21之间、第四元件6与第一侧边段22之间均状有支撑结构,以通过支撑结构使各个元件与支撑架2的相应部分之间间隔设置;支撑结构为六角铜柱。
如图2和图3所示,元件包括第五元件7,第二侧边段23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第五元件7的第五安装空间;元件安装部包括卡接部232,卡接部232设置在第二侧边段23远离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卡接部232的至少部分与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间隔设置,以通过卡接部232和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对第五元件7进行卡接以将第五元件7固定在第五安装空间内。通过卡接部232对第五元件7进行卡接固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支撑架2的承载能力,还可方便地对第五元件7进行拆卸和更换,提高了外壳组件使用的灵活性。
在具体实施时,卡接部2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呈预设夹角设置,第二板体通过第一板体与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连接,第二板体与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间隔设置,以将第五元件7卡设在第二板体与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之间。第二板体朝向远离主体段21的方向延伸;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呈90°夹角设置。
具体地,壳体1和/或支撑架2的布氏硬度范围为60HBW至100HBW。这样,可以保证防护壳组件的结构强度,减小防护壳组件因外力挤压而导致变形的风险,提高对内部元件的防护效果。
具体地,壳体1和/或支撑架2的密度小于7.85g/mm3,从而可在满足硬度需求的情况下保证防护壳组件具有较轻的重量,提高防护壳组件安装和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和支撑架2均由铝合金6061材料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防护壳组件和安装在防护壳组件内部的元件,其中,防护壳组件为上述的防护壳组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防护壳组件包括:壳体1,壳体1具有容纳腔;支撑架2,支撑架2上设有元件安装部,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支撑架2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腔内。这样,在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可将支撑架2从防护壳组件的壳体1内部取下,然后将元件固定安装在支撑架2上,再将支撑架2装入防护壳组件的壳体1内部,从而避免了直接向防护壳组件内部安装元件时因操作受限而导致的安装操作困难的问题,方便了元件的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组件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具有容纳腔;
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上设有元件安装部,所述元件安装部用于对元件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架(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所述第一部分(11)和所述第二部分(12)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容纳腔为所述第一部分(11)和所述第二部分(12)之间围成的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的主体为第一U形板结构,所述第二部分(12)的主体为第二U形板结构,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和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相互扣合,所述容纳腔为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之间围成的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与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朝向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底板延伸,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朝向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延伸;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的两个侧板凸出于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的部分对所述第二U形板结构和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进行支撑,所述第一U形板结构的底板上设有散热孔(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为多个,所述元件安装部为多个,所述支撑架(2)包括多个支架分段,各个所述元件安装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所述支架分段上,以将各个所述元件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个所述支架分段的所述元件安装部上;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支架分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包括主体段(21)、第一侧边段(22)、第二侧边段(23),所述第一侧边段(22)和所述第二侧边段(23)均与所述主体段(21)连接,所述第一侧边段(22)和所述第二侧边段(23)间隔设置;所述元件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221)和第二安装部(231),所述第一安装部(22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段(22)上,所述第二安装部(231)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段(23)上;所述元件包括第一元件(3)和第二元件(4),所述第一元件(3)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22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31)均用于与所述第一元件(3)连接,以在所述主体段(21)、所述第一侧边段(22)、所述第二侧边段(23)、所述第一元件(3)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元件(4)的第二安装空间,以将所述第二元件(4)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21)为朝向所述第二侧边段(23)设置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安装部(231)为朝向所述第一侧边段(22)设置的第二凸起;以使所述第一安装部(221)远离所述主体段(21)的端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31)远离所述主体段(21)的端面均与所述第一元件(3)连接,并使所述第一安装部(221)靠近所述主体段(21)的端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31)靠近所述主体段(21)的端面均与所述第二元件(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第三元件(5),所述主体段(21)远离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三元件(5)的第三安装空间,所述元件安装部包括第三安装部(211),所述第三安装部(211)设置在所述主体段(21)上,所述第三安装部(211)用于与所述第三元件(5)连接以将所述第三元件(5)固定在第三安装空间内;和/或,
所述元件包括第四元件(6),所述第一侧边段(22)远离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四元件(6)的第四安装空间,所述元件安装部包括第四安装部(222),所述第四安装部(22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段(22)上,所述第四安装部(222)用于与所述第四元件(6)连接以将所述第四元件(6)固定在所述第四安装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第五元件(7),所述第二侧边段(23)远离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五元件(7)的第五安装空间;所述元件安装部包括卡接部(232),所述卡接部(23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段(23)远离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所述卡接部(232)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间隔设置,以通过所述卡接部(232)和所述第二侧边段(23)的主体部分对所述第五元件(7)进行卡接以将所述第五元件(7)固定在所述第五安装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和/或所述支撑架(2)的布氏硬度范围为60HBW至100HBW。
11.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防护壳组件和安装在所述防护壳组件内部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壳组件。
CN201910980126.2A 2019-10-15 2019-10-15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Pending CN1105579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0126.2A CN110557919A (zh) 2019-10-15 2019-10-15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0126.2A CN110557919A (zh) 2019-10-15 2019-10-15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7919A true CN110557919A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42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0126.2A Pending CN110557919A (zh) 2019-10-15 2019-10-15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7919A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41413U (zh) * 2009-09-18 2010-08-04 黄鼎生 工业遥控器接收器的改良结构
US20110194249A1 (en) * 2010-02-05 2011-08-11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CN203590643U (zh) * 2013-11-27 2014-05-07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架及具有该支撑架的电路板组件
CN105472952A (zh) * 2015-12-28 2016-04-06 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控制器
CN206433277U (zh) * 2017-01-22 2017-08-22 广州市宏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易安装与拆卸的安防电源壳体
CN206451741U (zh) * 2016-12-27 2017-08-29 安徽力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盒体
CN206517712U (zh) * 2017-02-17 2017-09-22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安装支架、pcba装配支架系统及诊断设备
CN206712650U (zh) * 2017-04-07 2017-12-05 广东纽脉电器有限公司 卡接式电源装置
CN207269285U (zh) * 2017-09-15 2018-04-24 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中器的供电装置及其集中器
CN207820311U (zh) * 2018-01-19 2018-09-04 东莞市帝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线路板
CN109347304A (zh) * 2018-09-30 2019-02-15 江苏宏胜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固定的电源适配器
CN208923619U (zh) * 2018-09-20 2019-05-31 河北瑞莱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配电箱安装架且散热效果好的配电箱
CN110022652A (zh) * 2019-05-30 2019-07-16 温州博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电子控制模块
CN209489001U (zh) * 2018-12-13 2019-10-11 上海精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外壳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41413U (zh) * 2009-09-18 2010-08-04 黄鼎生 工业遥控器接收器的改良结构
US20110194249A1 (en) * 2010-02-05 2011-08-11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CN203590643U (zh) * 2013-11-27 2014-05-07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架及具有该支撑架的电路板组件
CN105472952A (zh) * 2015-12-28 2016-04-06 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控制器
CN206451741U (zh) * 2016-12-27 2017-08-29 安徽力高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盒体
CN206433277U (zh) * 2017-01-22 2017-08-22 广州市宏亿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易安装与拆卸的安防电源壳体
CN206517712U (zh) * 2017-02-17 2017-09-22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安装支架、pcba装配支架系统及诊断设备
CN206712650U (zh) * 2017-04-07 2017-12-05 广东纽脉电器有限公司 卡接式电源装置
CN207269285U (zh) * 2017-09-15 2018-04-24 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中器的供电装置及其集中器
CN207820311U (zh) * 2018-01-19 2018-09-04 东莞市帝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线路板
CN208923619U (zh) * 2018-09-20 2019-05-31 河北瑞莱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配电箱安装架且散热效果好的配电箱
CN109347304A (zh) * 2018-09-30 2019-02-15 江苏宏胜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固定的电源适配器
CN209489001U (zh) * 2018-12-13 2019-10-11 上海精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外壳
CN110022652A (zh) * 2019-05-30 2019-07-16 温州博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身电子控制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3428B (zh) 逆变器装置
JP3069604B2 (ja) 電子機器用ダイカスト製部品
EP1047293A2 (en) Heat sink attach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8109932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0557919A (zh) 防护壳组件及具有其的基站
US80001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to a chassis
CN210725008U (zh) 机芯支架、机芯组件及摄像机
KR100664585B1 (ko) 중계기용 함체
EP3640961A1 (en) Bracket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an inductor, an inductor device, and a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S20100059201A1 (en) Liquid cooled rack with compliant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tructure
JP2023054243A (ja) 照明器具
CN215345325U (zh) 用于电源模块的外壳和电源模块
CN213783790U (zh) 电控安装设备
JP6682831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1465288A (zh) 防护壳组件及智能驾驶汽车
CN220510963U (zh) 散热壳体、逆变器及逆变储能组合设备
JP2021153035A (ja) 照明器具
SK8581Y1 (sk) Montážne usporiadanie na upevnenie expanznej nádoby
CN217037799U (zh) 控制器
CN216216488U (zh) 电源安装壳
CN211671162U (zh) 一种车载电源转换及分配装置
CN215835780U (zh) 电子控制单元和车辆
CN210928370U (zh) 外壳组件
JP7338429B2 (ja) 照明器具
JPH09284677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05

Address after: 100094 19 / F, block A1, Zhongguancun No.1, 81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4 2 / F, block B, building 1, yard 68,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