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9701A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9701A
CN110539701A CN201910446664.3A CN201910446664A CN110539701A CN 110539701 A CN110539701 A CN 110539701A CN 201910446664 A CN201910446664 A CN 201910446664A CN 110539701 A CN110539701 A CN 110539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rip
lower edge
rear camera
garn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466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细部智章
海田一哉
藤井智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39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9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摄像装置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形成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辆(V)包括:后部相机(2),其设置在车辆(V)的后部,包含镜头(21);以及装饰件(3),其覆盖后部相机(2)中的至少上部。在装饰件(3)的下缘(30)形成有供沿该下缘(30)流动的水滴下的滴下促进部(34)。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镜头(21)不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利用摄像装置拍摄车辆后方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包括凹设在尾门而供车牌安装的凹部、在凹部的上部侧设置的摄像装置和从上方覆盖摄像装置的装饰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84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若车辆在雪上行驶则存在卷起的雪附着在车身后部的情况。存在该雪由于后部玻璃的热波等而融化流下,并在从装饰件的下缘滴下时冻结而变为冰柱的情况。若冰柱形成在摄像装置的视角范围内而映入图像中,则存在妨碍基于摄像装置的视觉辨认性的可能。因此,存在希望尽可能抑制车身后部处的冰柱形成的需求。
本发明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摄像装置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形成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摄像装置,其设置在车辆的后部,包含镜头;以及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摄像装置中的至少上部,在所述外装部件的下缘形成有供沿该下缘流动的水滴下的滴下促进部,所述滴下促进部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与镜头不重叠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能够抑制摄像装置视角范围内的冰柱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斜后方观察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滴下促进部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滴下促进部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装饰件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装饰件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V 车辆(车身后部构造)
1 尾门
2 后部相机(摄像装置)
3 装饰件(外装部件)
3A 装饰件(外装部件)
3B 装饰件(外装部件)
14 凹部
21 镜头
30 下缘
30A 下缘
30B 下缘
31 后壁
32 下壁
33 檐部
34 滴下促进部
34A 滴下促进部
36 开口
37b 倾斜部
37c 倾斜部
37b1 下端
37c1 下端
38a 拱状倾斜部
38c 下端
38d 下端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各图中以适当箭头示出的“前后”及“上下”分别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来看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车辆V为所谓的掀背式汽车。车辆V主要包括在车身Va的后部设置的车门开口Vb、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车门开口Vb的尾门1、后部相机2和装饰件3。
尾门1为以一端(在实施方式中为上端)为中心转动的部件。在尾门1的上部侧设有大致矩形状的后部玻璃13。尾门1如图2所示,包括在作为车内侧的前侧配置的内面板11和在内面板11的作为车外侧的后侧配置的外面板12。内面板11及外面板12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金属材料。
在外面板12上形成有与其他部位相比向前凹陷的凹部14。凹部14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参照图1)。凹部14构成为包含上壁14a和底壁14b。上壁14a与底壁14b的截面形状为大致く字状。上壁14a以随着趋向下方而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底壁14b从上壁14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底壁14b以后表面朝向斜上后方的方式倾斜一定量。在底壁14b的后表面安装有作为金属制板状部件的车牌4。
后部相机2设置在车辆V的后部,为对车辆后方的光景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后部相机2构成为包含镜头21(参照图3)、收容镜头21的框体22、基板等。后部相机2构成为,将拍摄到的影像以电信号的方式向车室内的监视器等显示装置发送。通过在显示装置上放映拍摄到的影像,从而驾驶者能够确认车辆后方的状况。
后部相机2设置在凹部14的上部侧。后部相机2在车宽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并无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凹部14的车宽方向中央(参照图1)。后部相机2利用在外面板12的上壁14a安装的安装部件5和螺钉等固定。后部相机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车牌4与安装座35之间。后部相机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朝向斜下后方的方式配置,能够对以图1及图2的假想线所示的范围R进行拍摄。图3所示的镜头21配置在框体22的后端,面向车辆后方(斜下后方)。镜头21的视角以至少滴下促进部34不会映入图像中的方式适当设定即可。
如图1所示,装饰件3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树脂制外装部件,包覆在凹部14的上部。装饰件3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横长矩形状。装饰件3如图2所示,从后方覆盖上壁14a并从上方覆盖后部相机2。装饰件3覆盖后部相机2中的至少上部即可。装饰件3主要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壁31;从后壁31朝向前方延伸的下壁32;与后壁31连续且与下壁32相比延伸至下方的檐部33;以及从檐部33的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滴下促进部34。
后壁31为从上方覆盖后部相机2的部位,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后壁31的上端隔着密封材料S1与上壁14a的上端抵接。后壁31以随着从上壁14a的上端趋向下方而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在后壁31的前表面形成有朝向上壁14a且向前突出的安装座35。安装座35借助安装部件5并利用螺栓B及螺母N固定于外面板12的上壁14a。
下壁32呈大致水平状,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后壁31与下壁32的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状。下壁32的前端隔着密封材料S2与底壁14b抵接。后部相机2与后壁31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穿过在下壁32上形成的开口36而面向车辆后方。后部相机2的后端穿过开口36突出到装饰件3的外部。开口3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切缺,但也可以是贯通孔等。
檐部33形成在后壁31下端的全长范围内,是与下壁32相比突出到下方的部位。檐部33具有防止水从后壁31朝向下壁32流动的作用。檐部33构成装饰件3的下缘30。
如图3所示,滴下促进部34是使在檐部33的下端流动的水滴下且滴下时冻结了的水变成冰柱I的部位。也就是说,滴下促进部34是引导(诱发)冰柱I的形成并成为冰柱I的芯部的部位。滴下促进部3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从装饰件3的下缘30朝向铅直下方突出的突起,但也可以是在装饰件3的下缘30处向上凹陷的凹部或切缺等。
滴下促进部34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纵长的大致矩形状。滴下促进部34也可以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随着趋向下方而变细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后部相机2的整体不重叠的位置,但只要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至少与镜头21不重叠的位置即可。换言之,从车辆前后方向来看,至少滴下促进部34与镜头21在车宽方向上错开即可。滴下促进部34的设置位置及数量并无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后部相机2夹在中间而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滴下促进部34也可以相对于后部相机2仅设置在左右两侧中的一侧。滴下促进部34可以与装饰件3成为一体,也可以与装饰件3分体构成。
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V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若图1所示的车辆V在雪上行驶,则存在卷起的雪附着在车身Va后部(尾门1)的情况。附着在车身Va后部的雪的一部分由于后部玻璃13的热波等而融化流下,到达装饰件3的下缘30(参照图3的箭头Y1)。到达下缘30的水直接从装饰件3的下缘30滴下或沿下缘30流动后而滴下,但此时存在冻结而变为冰柱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由于在装饰件3的下缘30形成滴下促进部34,因此沿装饰件3的下缘30流动的水能够被滴下促进部34捕捉(参照图3的箭头Y2),将冰柱I的产生部位引导至滴下促进部34。另外,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至少与镜头21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后部相机2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I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基于后部相机2的视觉辨认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滴下促进部34是从装饰件3的下缘30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由此,沿装饰件3的下缘30流动而到达滴下促进部34的水容易被向突起的顶端引导,因此能够精确控制冰柱I的位置和方向。另外,由于突起成为冰柱I的芯部,因此能够使冰柱I的形状稳定。由于能够按照这种方式控制冰柱I的位置、方向及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后部相机2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I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基于后部相机2的视觉辨认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装饰件3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壁31、从后壁31朝向前方延伸的下壁32、以及与后壁31连续并与下壁32相比延伸至下方的檐部33。该檐部33构成装饰件3的下缘30,后部相机2与后壁31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穿过在下壁32上形成的开口36而面向车辆后方。由此,能够将沿后壁31流下的水向檐部33引导,防止水从后壁31沿下壁32流向后部相机2,因此能够抑制后部相机2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I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基于后部相机2的视觉辨认性。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滴下促进部34成为铅直向下突出的突起,在图4所示的变形例中,使滴下促进部34A成为斜向下突出的突起。
本变形例的滴下促进部34A为从装饰件3的下缘30朝向斜下方突出的突起。滴下促进部34A随着趋向下方而朝向远离后部相机2的方向倾斜。滴下促进部34A的倾斜角度不限定于图示,适当设定即可。根据本变形例,由于能够将冰柱I向远离后部相机2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基于基于后部相机2的视觉辨认性。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装饰件3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横长矩形状,但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装饰件3A的下缘30A形成为向下鼓凸的拱形状。
在本变形例的装饰件3A的下缘30A处,在车宽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37a。在装饰件3A的下缘30A处,在车宽方向两端侧形成有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内侧(直线部37a)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部37b、37c。
在本变形例中,在凹部14中,后部相机2设置在与位于右侧的倾斜部37b的相比于下端37b1为倾斜方向上侧的部位对应的位置。滴下促进部34在倾斜部37b的中途与倾斜部37b的下端37b1相比设置在倾斜方向上侧。也就是说,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倾斜部37b的下端37b1不同的位置。并且,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也可以设置在位于左侧的倾斜部37c的中途。在该情况下,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也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倾斜部37c的下端37c1不同的位置。
滴下促进部34的设置位置及数量在后部相机2的左右两侧或仅在一侧设置一个以上即可,但优选针对后部相机2在倾斜部37b的上端侧设置一个。根据这样的设置位置及数量,能够在利用滴下促进部34捕捉从倾斜部37b的上端侧流向后部相机2的水的同时,抑制滴下促进部34的数量,减小对装饰件3A的设计性的影响。
沿倾斜部37b流动的水容易向该倾斜部37b的下端37b1集中,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将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倾斜部37b的下端37b1不同的位置。由此,如图5的箭头Y3所示,从后部玻璃13流向装饰件3A而到达倾斜部37b中的与后部相机2相比为倾斜方向下侧的水不会流向后部相机2和滴下促进部34,而在远离后部相机2和滴下促进部34的位置滴下或变为冰柱。也就是说,能够减少沿倾斜部37b流向滴下促进部34的水,抑制滴下促进部34处的冰柱I的大型化。另外,滴下促进部34相对于后部相机2设置在倾斜部37b的上端侧,因此能够将从倾斜部37b的上端侧流向后部相机2的水向滴下促进部34引导(参照图5的箭头Y4),抑制后部相机2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I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基于后部相机2的视觉辨认性。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装饰件3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呈横长矩形状,但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装饰件3B的下缘30B形成为具有拱状倾斜部38a和侧倾斜部38b的形状。
在本变形例的装饰件3B的下缘30B处,在车宽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向上鼓凸的拱状倾斜部38a。拱状倾斜部38a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心趋向外侧而向下倾斜。在装饰件3B的下缘30B处,在车宽方向两端侧形成有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内侧(拱状倾斜部38a)而向下倾斜的侧倾斜部38b、38b。
在本变形例中,在凹部14中,后部相机2设置在与拱状倾斜部38a的相比于右侧的下端38c为倾斜方向上侧的部位对应的位置。滴下促进部34在拱状倾斜部38a的中途设置在与拱状倾斜部38a的右侧的下端38c相比的倾斜方向上侧。也就是说,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拱状倾斜部38a的下端38c(由拱状倾斜部38a和侧倾斜部38b构成的角部)不同的位置。
在本变形例中,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与拱状倾斜部38a的车宽方向中心相比靠右设置,但也可以靠左设置。在该情况下,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拱状倾斜部38a的左侧的下端38d不同的位置。
关于滴下促进部34的设置位置及数量,在后部相机2的左右两侧或仅在一侧设置一个以上即可,但优选针对后部相机2在拱状倾斜部38a的上端侧设置一个。根据这样的设置位置及数量,能够在利用滴下促进部34捕捉从拱状倾斜部38a的上端侧流向后部相机2的水的同时抑制滴下促进部34的数量,减小对装饰件3B的设计性的影响。
沿拱状倾斜部38a的右部流动的水容易向该拱状倾斜部38a的下端38c集中,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将后部相机2及滴下促进部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拱状倾斜部38a的下端38c不同的位置。由此,如图6的箭头Y5所示,从后部玻璃13朝向装饰件3B流下而到达拱状倾斜部38a中的与后部相机2相比的倾斜方向下侧的水,不会流向后部相机2和滴下促进部34,而是在远离后部相机2和滴下促进部34的位置滴下或变为冰柱。也就是说,能够减少沿拱状倾斜部38a流向滴下促进部34的水,抑制滴下促进部34处的冰柱I的大型化。另外,滴下促进部34相对于后部相机2设置在拱状倾斜部38a的上端侧,因此能够将从拱状倾斜部38a的上端侧流向后部相机2的水向滴下促进部34引导(参照图6的箭头Y6),抑制后部相机2的视角范围内的冰柱I的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基于后部相机2的视觉辨认性。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掀背式车辆V,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卡车型车辆。
使用安装部件5将后部相机2及装饰件3一并固定于尾门1,但也可以不使用安装部件5而将后部相机2和装饰件3独立固定于尾门1。在独立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后部相机2和装饰件3直接固定在尾门1上,也可以借助托架等固定。
在实施方式中设置了檐部33,但也可以省略檐部33。

Claims (5)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像装置,其设置在车辆的后部,包含镜头;以及
外装部件,其覆盖所述摄像装置中的至少上部,
在所述外装部件的下缘形成有供沿该下缘流动的水滴下的滴下促进部,
所述滴下促进部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镜头不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滴下促进部为从所述外装部件的下缘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远离所述摄像装置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装部件的下缘形成有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方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摄像装置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倾斜部的下端不同的位置,
所述滴下促进部相对于所述摄像装置设置在所述倾斜部的上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部件包括: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壁;
从所述后壁朝向前方延伸的下壁;以及
檐部,其与所述后壁连续,与所述下壁相比延伸至下方,
所述檐部构成所述外装部件的下缘,
所述摄像装置与所述后壁相比位于车辆前方,穿过在所述下壁形成的开口而面向车辆后方。
CN201910446664.3A 2018-05-28 2019-05-27 车身后部构造 Pending CN110539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1285 2018-05-28
JP2018101285A JP7068039B2 (ja) 2018-05-28 2018-05-28 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9701A true CN110539701A (zh) 2019-12-06

Family

ID=68702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6664.3A Pending CN110539701A (zh) 2018-05-28 2019-05-27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68039B2 (zh)
CN (1) CN11053970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3760B1 (ja) * 2007-09-18 2009-01-21 英太郎 寺川 撮像装置防御構造
JP2011037316A (ja) * 2009-08-07 2011-02-24 Suzuki Motor Corp 後方監視カメラの取付構造
CN104108352A (zh) * 2013-04-19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门结构
JP2015046775A (ja) * 2013-08-28 2015-03-12 柳二 藤岡 ビューモニター装置及びこれに装着するモニターカバ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6763A (ja) 2010-09-27 2012-04-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WO2015133457A1 (ja) 2014-03-04 2015-09-11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後方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3760B1 (ja) * 2007-09-18 2009-01-21 英太郎 寺川 撮像装置防御構造
JP2011037316A (ja) * 2009-08-07 2011-02-24 Suzuki Motor Corp 後方監視カメラの取付構造
CN104108352A (zh) * 2013-04-19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门结构
JP2015046775A (ja) * 2013-08-28 2015-03-12 柳二 藤岡 ビューモニター装置及びこれに装着するモニター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06203A (ja) 2019-12-05
JP7068039B2 (ja) 202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7807B2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US9294657B2 (en) Vehicular imaging device
US11059430B2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JP6578547B2 (ja) 後方視認装置
WO2013080706A1 (ja) 車載カメラの取り付け装置
US10780828B2 (en) Sensor mount structure
JP2005022643A (ja) 自動車用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0861584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US20180361931A1 (en) Vehicle rear viewing device
JP2017065385A (ja) カメラ取付部の構造
JP5851009B2 (ja) 車載カメラの取り付け装置
JP5488202B2 (ja) 車載カメラ
CN110861582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0539701A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11237461B2 (en) Transport equipment and sensor bracket
CN110861583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0868520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2428938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
CN111542450B (zh) 车辆的监视器配置结构
CN110861585B (zh) 车辆用摄像单元的配置结构
CN110877598A (zh) 侧窗除霜装置
JP2018158615A (ja) 電子制御装置の車体への取付構造
CN110877599A (zh) 侧窗除霜装置
JP7463664B2 (ja) 車体内装構造
JP2020126011A (ja) 車両用計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17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