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5160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5160A
CN110505160A CN201810476295.8A CN201810476295A CN110505160A CN 110505160 A CN110505160 A CN 110505160A CN 201810476295 A CN201810476295 A CN 201810476295A CN 110505160 A CN110505160 A CN 1105051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quipment
channel
data packet
passag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762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5160B (zh
Inventor
罗海燕
戴明增
彭文杰
吴义镇
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762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05160B/zh
Priority to EP19802858.1A priority patent/EP3796610A4/en
Priority to AU2019271824A priority patent/AU2019271824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7099 priority patent/WO201921903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5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5160A/zh
Priority to US17/098,841 priority patent/US1143894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5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5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57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packet reassembly or resequen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6Special purpose or proprietary protocols or archite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实现接收端能够获知通过哪几个接口的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接收由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道接收由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第二通道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第二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其中,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映射关系将第一数据包与第二数据包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在提高传输数据包的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支持V2X(Vehicle to Everything)通信的车联网中,对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在车联网等其他通信系统中,两个终端设备间可以直接通过直连无线接口进行数据包的传输,而无需网络设备的参与。为了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性能,两个终端设备间可以将数据包复制或者将数据包拆分,然后通过多个接口传输。但是接收端如何获知通过多个接口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即对来自多个接口的多个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去重,有待研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实现接收端能够获知通过哪几个接口的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接收由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道接收由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通道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获知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而映射关系指示由第一通道接收的数据包和由第二通道接收的数据包需要汇聚在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从而第一终端设备能够确定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在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而执行数据汇聚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但是最终汇聚在第一终端设备的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若通过所述第二通道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则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上述设计,通过在第二通道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第一终端设备获知该两个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能够将通过该两个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通道配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第二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之间;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第一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上述设计,修改现有的协议栈架构,不改变其它的协议层的功能,而是在第二通道增加一个适配层,作为发送端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道的适配层将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指示给第一终端设备,从而第一终端设备获知该两个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能够将通过该两个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通道配置有所述第一适配层。
上述设计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来获取该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通过第二数据包携带的该第一指示信息来获取该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PDCP层之上,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共用第一汇聚层,所述第一汇聚层位于所述第一适配层之上,所述汇聚协议层为所述第一汇聚层,所述第一汇聚层对应的第一汇聚层实体为所述汇聚协议层实体;或者,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PDCP层与RLC层之间,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所述同一PDCP层为所述第一汇聚层,所述同一PDCP层对应的PDCP层实体为所述汇聚协议层实体。
上述设计中,提供两个协议栈架构,并说明第一终端设备在哪个协议层进行数据汇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示例性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与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若通过所述第一通道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则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上述设计,通过在第一通道携带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第一终端设备获知该两个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能够将通过该两个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通道配置有第二适配层,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第二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
上述设计,修改现有的协议栈架构,不改变其它的协议层的功能,而是在第一通道增加一个适配层,作为发送端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的适配层将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指示给第一终端设备,从而第一终端设备获知该两个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能够将通过该两个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配置有所述第二适配层。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第二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配置有所述第二适配层。或者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配置有所述第二适配层,从而从第一数据包中获取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共用第二汇聚层,所述第二汇聚层位于所述第二适配层之上;所述汇聚协议层为所述第二汇聚层,所述第二汇聚层对应的第二汇聚层实体为所述汇聚协议层实体;或者,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第一无线接口的PDCP层与RLC层之间,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共用同一PDCP层;所述汇聚协议层为所述同一PDCP层,所述同一PDCP层对应的PDCP层实体为所述汇聚协议层实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的PDCP层包括第一汇聚标识,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承载;所述第二数据包的PDCP层包括第二汇聚标识,第二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承载;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汇聚标识与所述第二汇聚标识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和第二无线接口共用同一第三汇聚层,所述第三汇聚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之上,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第三汇聚层包括第三汇聚标识,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承载;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第三汇聚层包括第四汇聚标识,第四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承载;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三汇聚标识与所述第四汇聚标识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配置有第三适配层,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无线接口配置有第四适配层,所述第四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PDCP层之上,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共用第四汇聚层,所述第四汇聚层位于所述第三适配层以及所述第四适配层之上;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第三适配层包括第五汇聚标识,所述第五汇聚标识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四汇聚层进行数据汇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第四适配层包括第六汇聚标识,所述第六汇聚层标识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四汇聚层进行数据汇聚。从而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三适配层的第五汇聚标识与第四适配层的第六汇聚标识指示同一第四汇聚层,从而确定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需要进行汇聚处理。即在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均被传输到所述第四汇聚层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四汇聚层对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无线接口配置有所述第三适配层;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二无线接口配置有所述第四适配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配置有第五适配层,所述第五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二无线接口配置有第六适配层,所述第六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共用同一PDCP层;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第五适配层包括第七汇聚标识,所述第七汇聚标识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同一PDCP层进行数据汇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第六适配层包括第八汇聚标识,所述第八汇聚层标识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同一PDCP层进行数据汇聚。即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均被传输到所述同一PDCP层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同一PDCP层对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配置有所述第五适配层;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无线接口配置有所述第六适配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在不同的制式下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根据预配置的映射规则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汇聚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三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三通道配置有适配层,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在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指示,所述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上述设计中,可以由无线网络设备通知第二终端设备开启双连接指示,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开始执行通过两个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开启规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上述设计中,由无线网络设备给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双连接开启规则,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双连接开启规则来决策什么时候开启双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表征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上述设计,由无线网络设备配置第二终端设备的两个通道的映射关系,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基于映射关系来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给需要在第一终端设备汇聚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与第三通道的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三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三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三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指示,所述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上述设计中,可以由无线网络设备通知第二终端设备开启双连接指示,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开始执行通过两个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开启规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上述设计中,由无线网络设备给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双连接开启规则,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双连接开启规则来决策什么时候开启双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汇聚标识,所述汇聚标识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承载所述汇聚标识的数据包所汇聚的协议层实体,或者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无线承载;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所述汇聚标识;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两个通道发送的两个数据包携带相同的汇聚标识,从而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该两个通道具有映射关系,需要将该两个数据包进行汇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配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三通道配置有第二适配层;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第一适配层包括所述汇聚标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第二适配层包括所述汇聚标识。
其中,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之间,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三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或者,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三通道的PDCP层之上,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所述汇聚层位于所述第一适配层和所述第二适配层之上。
上述设计中,修改协议层架构,通过在两个通道均增加适配层,在两个通道增加的适配层上均添加相同的汇聚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所述第一数据包的PDCP层包括所述汇聚标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PDCP层包括所述汇聚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所述汇聚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之上;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汇聚层包括所述汇聚标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汇聚层包括所述汇聚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指示,所述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上述设计中,可以由无线网络设备通知第二终端设备开启双连接指示,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开始执行通过两个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开启规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中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上述设计中,由无线网络设备给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双连接开启规则,从而第二终端设备根据双连接开启规则来决策什么时候开启双连接。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无线网络设备确定双连接指示;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所述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两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无线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指示,才开启通过两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在第一终端设备汇聚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之前,还包括: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上报的至少一个参数满足预设规则。
其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如下中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无线网络设备通过第三通道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无线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目的信息;其中,所述目的信息包括如下中任一项或任几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在组的组标识、所述数据包所属的业务标识;所述无线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目的信息确定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所述无线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网络设备配置有适配层,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的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之间;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第一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无线网络设备通过第三通道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无线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目的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第三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目的信息。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无线网络设备确定双连接开启规则;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将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无线网络设备通过第三通道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设备服务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之间的用户面转发隧道,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服务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而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数据包后,确定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无线网络设备除了通过上述在发送数据包的过程将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作为用户面承载发送给第一无线网络设备,还可以在获取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后,通过控制面或者用户面发送给第一无线网络设备。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或者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涉及的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或者具备第五方面或第七方面涉及的无线网络设备的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处理单元、收发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或者和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方面设计的第二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或者和上述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的任一方面的无线网络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在此不予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完成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方面中第二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完成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任一方面中无线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完成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方面中第二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完成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任一方面中无线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可以与存储器相通信,或者所述芯片中包括存储器,所述芯片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设计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无线网络设备(包括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执行时,使得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设计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无线网络设备(包括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含软件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设计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无线网络设备(包括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所涉及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或,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二无线网络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设备对适配层透明的协议栈架构示意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500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600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设备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先结合图1介绍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场景。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无线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无线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无线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无线网络设备110和两个终端(第一终端设备120和第二终端设备130),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无线网络设备,每个无线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申请实施例中,无线网络设备,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例如可以是基站、发射和接收点(transmit and receive point,TRP)或接入节点,接入节点具体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中的基站,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5G网络中的基站设备、小基站设备、无线访问节点(WiFi AP)、无线互通微波接入基站(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base station,WiMAX BS)等,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于车联网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接入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车载终端设备;终端,也可称为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终端设备,比如火灾检测传感器、智能水表/电表、工厂监控设备等等,或者车联网终端设备。
在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第二终端设备130可以通过直连无线接口与第一终端设备120进行通信,该直连无线接口可以理解为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空口,例如,可以是车联网中的PC5接口,包括LTE系统定义的PC5接口或者新制式New Radio即NR系统定义的PC5接口,后续统一称为LTE PC5和NR PC5。通过上述直连无线接口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无需无线网络设备参与数据的传输过程,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时延。第一终端设备120也可以通过非直连无线接口与第二终端设备130进行通信,该非直连无线接口可以理解为第二终端设备130和无线网络设备110之间的通信的无线接口以及无线网络设备110与第一终端设备120之间通信的无线接口,例如可以是Uu接口,同样包括LTE系统定义的Uu接口或者新制式NR系统定义的Uu接口,后续统一称为LTE Uu和NRUu。
目前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正在讨论LTE PC5接口基于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数据分流汇聚,其中数据分流汇聚特指发送端的数据包的复制(packet duplication)和接收端的重排序和重复包检测。而本申请实施中涉及到的数据分流汇聚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送端的数据包的复制(packet duplication)和数据包的分流(packet split),以及接收端的重排序和重复包检测。第二种情况是发送端的数据包的分流和接收端的重排序和重复包检测。从发送端的角度出发,数据包的复制是指,发送端对数据包进行复制。数据包的分流是指,发送端将属于同一个汇聚协议层实体的多个数据包通过多个不同的通道发送给接收端,所述多个数据包可以具有相同的SN号或不同的SN号。例如,发送端将经过复制后的多个相同(即有相同SN号)的数据包通过多个不同的通道发送给接收端,或者将未经过复制的多个不同的(即有不同SN号)的数据包通过多个不同的通道发送给接收端。从接收端的角度出发,数据包的重排序和重复包检测是指,接收端通过不同通道接收到的数据,送到相同的汇聚层实体,根据数据包的序列号SN进行重排序和重复包检测。重复包检测指的是当汇聚层实体发现某个序列号SN=2重复出现时,只保留一个序列号SN=2的数据包,删除序列号SN=2的其他数据包。其中,上述通道是承载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的无线接口上的,比如其中一个通道承载在PC5接口,另一个通道承载在Uu接口。再比如其中一个通道承载在NR制式下的PC5接口,另一个通道承载在LTE制式下的PC5接口。再比如两个通道均承载在NR制式下的PC5接口,或者两个通道均承载在LTE制式下的PC5接口。
但是,接收端无法获知通过哪几个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到同一个汇聚协议层实体。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在接收端汇聚数据包之前,获取不同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确定通过多个具有映射关系的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进行数据汇聚。从而解决了现有存在的接收端不知道通过哪几个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的问题。
另外,示例性的,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参见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应理解,图2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130,或者位于第一终端设备130上的芯片,或者位于第一终端设备130上的通信模块;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二终端设备120,或者位于第二终端设备120上的芯片,或者位于第一终端设备130上的通信模块。
S201,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接收由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
示例性的,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从而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接收第一数据包。
其中,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
S202,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道接收由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无线接口可以是上文提及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无线接口,比如车辆网中的PC5接口。例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LTE PC5或NR PC5接口的第一通道(例如逻辑信道1)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第二无线接口可以是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另一直连无线接口。第一无线接口和第二无线接口可以是同一通信制式下的直连无线接口,比如均为NR制式下的无线接口,或者均为LTE制式下的无线接口。第一无线接口和第二无线接口也可以是不同通信制式下的直连无线接口,比如其中一个是NR制式下的无线接口,则另一个是LTE制式下的无线接口。例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LTE PC5或NR PC5接口的第二通道(例如逻辑信道2)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又称为非直连无线接口,例如Uu接口。示例性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三通道传输数据包给无线网络设备,从而无线网络设备通过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其中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第三无线接口是第二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例如Uu接口。例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LTE Uu或NR Uu接口的第三通道(例如逻辑信道2或无线数据承载2)向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无线网络设备通过LTE Uu或NR Uu接口的第二通道(例如逻辑信道3或无线数据承载3)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
上述第一通道和上述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其中,映射关系用于指示由第一通道接收的数据包和由第二通道接收的数据包需要汇聚在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但不仅限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
第一种可能的方式,若通过第二通道接收的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则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
第二种可能的方式,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和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可以为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逻辑信道标识列表。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可以为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即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可以为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可以为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或者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第三种可能的方式,第一数据包的汇聚协议层携带的汇聚标识和第二数据包的汇聚协议层携带的汇聚标识相同。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携带该汇聚标识的数据包所属的无线数据承载或对应的汇聚协议层实体。其中汇聚协议层可以是PDCP协议层,也可以是新增的协议层,后续为了描述方便,将新增的协议层称为汇聚层。
第四种可能的方式,若通过第一通道接收的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则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
第五种可能的方式,通过在第一终端设备预配置映射规则,从而第一终端设备根据预配置的映射规则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可选的,该第五种可能的方式适用于第一无线接口和第二无线接口均为直连无线接口的情况。比如当第二终端设备先建立LTE PC5接口,则采用LTE PC5接口的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fy,LCID)=1~10;当后建立NR PC5接口时,则采用NRPC5LCID=11~20。其中LTE PC5LCID=1和NR PC5LCID=11具有映射关系,LTE PC5LCID=2和NR PC5LCID=12具有映射关系,以此类推。或者反之亦可。
在该第五种可能的方式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可以采用该方式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S2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可选地,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当上述第二无线接口为非直连无线接口时,通过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接收第二数据包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属于一个终端设备集合,也就是说,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通道传输第二数据包给无线网络设备,无线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可以通过组播或广播的方式帮助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包发送至终端设备集合,该终端设备集合包括第一终端设备。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属于同一无线网络设备管辖。换句话说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接入同一无线网络设备。在上文中提及的帮助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的无线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无线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属于不同的无线网络设备管辖,为了方便区分,将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无线网络设备称为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将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无线网络设备称为第二网络设备。在该情况下,上文中提及的帮助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的无线网络设备包括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二无线网络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为接收端的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获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能够确定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汇聚在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而执行数据汇聚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但是最终汇聚在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
为了实现上述将分别通过承载在两个无线接口的两个通道传输的数据包,发送至同一个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本申请实施例对现有的协议栈进行了改进,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协议栈。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每种协议栈的架构,以及传输数据包的方式,以下以数据分流汇聚的第一种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种情况的处理过程与第二种情况的处理过程类似,区别仅在于,第一种情况中发送端进行处理时,还包括数据包的复制,第二种情况仅分流,不对数据包执行复制操作,针对第二种情况的具体过程不再重复赘述。
第一种协议栈架构,承载第一通道的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无线接口,承载第二通道的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无线接口,承载第三通道的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无线接口。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属于该无线网络设备管辖。
参见图3所示,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中的协议层架构示意图。图3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图3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承载在非直连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增加适配层(adaption layer),其中适配层可以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adiolink control,RLC)层之间。示例性的,在第一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的第二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均配置有适配层,在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的第三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均配置有适配层。其中,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
图3所示的协议栈架构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种可能的方式,则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以下,在第一种可能的方式下,对通过三个通道传输数据包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终端设备在PDCP层,可以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复制处理后得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其中复制处理可以是将待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复制后得到相同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即第一数据包的序列号和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相同。对于通过不同通道分流不同序列号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情况,可以不进行复制处理。
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三通道的适配层为第二数据包添加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之后经过第三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三无线接口发送给无线网络设备。
针对第一数据包,由于在第一通道未配置适配层,从而针对第一数据包不会经过适配层,而是直接到达RLC层,经过第一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在第三通道的适配层为第二数据包添加源信息(Source Information,Src Info),目的信息(destination Information,Dst Info)。
具体地,上述源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比如,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用于识别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示例性的,源信息还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业务标识信息等。其中,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是近距离通信的第二终端设备的ID,例如近距离服务层用户标识(ProSe UE ID),近距离服务层2组标识(ProSe layer2group ID),目的层2标识(destination layer 2ID),车队platoon组标识(platnoongroup ID),多媒体广播和组播服务会话(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ession,MBMS session)标识,临时移动组标识(temporary mobile group identity,TMGI),无线网络设备为特定业务唯一分配的RAN侧组标识(G-RNTI)或其他标识;还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或者为了保护隐私网络可能分配给该第二终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该第二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等。
具体地,目的信息和源信息类似,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用于识别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IP地址、MAC地址等)、第一终端设备标识信息(例如ProSe UE ID、ProSe Layer 2group ID、destination layer 2ID、platnoongroup ID、IMSI等),或者所述第二数据包所属的业务标识(例如MBMS session ID,TMGI等),第一终端设备所在组的地址信息或第二终端设备所在的组的组标识,比如第一终端设备所在组对应的IP组播地址,第一终端设备所在组对应的MAC组播地址、或者网络分配的第一终端设备所在组的群组ID等。
当适配层携带目的信息时,无线网络设备直接通过目的信息找到对应的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无线接口的标识。例如当目的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IP地址、MAC地址等)时,无线网络设备根据之前第一终端设备上报的地址信息进行匹配,例如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为x的用户对应的终端设备上报的IP地址或MAC地址为y,则可以根据IP地址或MAC地址y找到对应的C-RNTI或其他网络侧标识。例如当目的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标识信息(例如ProSe UE ID、ProSeLayer 2group ID、destination layer 2ID、platnoon group ID、IMSI等),无线网络设备根据之前第一终端设备上报的地址信息进行匹配,例如C-RNTI标识为x的用户上报ProSeLayer2group ID/destination layer 2ID/IMSI标识为y,则可以根据所述地址信息找到对应的C-RNTI或其他RAN侧标识。例如当目的信息为携带所述目的信息的数据包所属的业务标识(例如MBMS session ID,TMGI等)或RAN侧组标识时,无线网络设备直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口的标识为MBMS session ID,TMGI或RAN侧组标识。
可选的,上述无线网络设备获取的目的信息的过程还可以是由第二终端设备指示的,比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指示无线网络设备所述目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无线网络设备获取上述目的信息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如果第二终端设备通过RRC消息指示无线网络设备所述目的信息,则在上述适配层就不需要携带所述目的信息。
此外,上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携带,例如通过第三通道的MAC子头携带。原本第三通道的MAC子头携带了第三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通过在第三通道MAC子头额外增加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无线网络设备获取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的映射关系后,再决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增加在第二通道的MAC子头中。接收端根据第二通道的MAC子头携带的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存在映射关系。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在RLC层及RLC层之下的处理过程,可以与现有技术中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无线网络设备在通过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的第三通道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包后,根据无线网络设备中的适配层携带的目的信息,确定第二数据包的第一终端设备,从而确定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将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时,无线网络设备在根据目的信息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后,决定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获得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具体地,无线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数据包后,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即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无线接口的标识。针对第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单节点,即单播的情况,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无线接口的标识为小区内唯一标识,例如C-RNTI或其他RAN侧标识。针对第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多节点,即组播的情况,即第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多个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二无线接口的标识为组标识(例如Platnoongroup ID等)或业务标识(例如MBMS session ID,TMGI等)或为业务唯一分配的RAN侧组标识(例如Group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G-RNTI等)。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对所述适配层不做任何处理或者删除除了第一通道标识信息的其他信息,直接将携带适配层的第二数据包送往第二通道的RLC层,经过第二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第一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确定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中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确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均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即在同一PDCP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数据汇聚处理包括重排序和重复包检测,具体地,根据PDCP SN号进行排序。当特定PDCP SN号的数据包重复出现时,删除重复出现的数据包,只保留一份所述PDCP SN号对应的数据包。
可选的,在采用适配层来通知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所述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需要获知适配层的存在,从而能够从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获取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一种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是:无线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配置有适配层。示例性的,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RRC消息中携带该指示信息,或者将该指示信息包括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或者在其他协议层指示例如RLC头或MAC子头指示适配层的存在。另一种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是:在无线网络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给第一终端设备时,在第二数据包的MAC层中携带该指示信息。再一种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是:如果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优先建立,然后建立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则基站可以在建立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即配置给第一终端设备第二通道有适配层。如果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优先建立,则基站可以在RRC消息中对第二通道进行重新配置,即指示适配层的存在。
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在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是基于同一个数据包生成的情况下,即第一数据包是第二数据包的复制,或者第二数据包是第一数据包的复制,PDCP实体可以丢弃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中的任意一个。若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不是基于同一数据包生成的,即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不同,则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重排序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基于现有的协议栈中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功能,对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接收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对现有的协议栈的改动较小,详细汇聚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终端设备在PDCP层,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复制处理后得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分别通过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将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发出。
示例性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下任一方式获知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可能的方式1:由无线网络设备配置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和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的第三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示例性的,无线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其中,第一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和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可以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逻辑信道标识列表,逻辑信道标识列表中包括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所述第三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三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三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比如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PC5LCID(PC5LCID list),第三通道的标识信息为UuLCID/Uu DRB ID。无线网络设备在第一配置信息中提供Uu LCID/DRB ID和对应的PC5LCID(或PC5LCID list)。可选地,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PC5LCID(或PC5LCID list)对应的接收端的目的信息(具体内容参见前面详述),以便发送端(第二终端设备)识别是第二终端设备和哪个接收端(此处为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哪个/哪些PC5接口的通道,具体要和哪个/哪些Uu接口的通道绑定。
可选地,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消息或者广播消息或者MAC控制单元(controlelement,CE)CE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可能的方式2:在第二终端设备确定通过两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时,自行确定第一无线接口的哪个/哪些通道和第三无线接口的哪个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可能方式2中,在第二终端设备基于双连接开启规则,确定启动双连接时,第二终端设备可以自行确定PC5接口的哪个通道和Uu接口的哪个通道绑定。具体的,如何在采用双连接自行确定哪两个通道具有映射关系,可参考后续在描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的详细描述。
第二种协议栈架构,承载第一通道的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无线接口,承载第二通道的第二无线接口为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无线接口,承载第三通道的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无线接口。第一终端设备属于第一无线网络设备管辖,第二终端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管辖。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第一无线网络设备、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如图4所示。
图4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与图3所示的协议栈的架构基本相同,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上文中关于第一种协议栈架构的介绍,下文重点介绍与图3所示的协议栈的区别。
由于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第一无线网络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因此在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两个无线网络设备进行转发。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在通过第三通道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时,可以通过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与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之间建立的用户面转发隧道,将携带适配层(包含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从而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根据第二数据包的携带的适配层包括的目的信息确定第一终端设备,进而通过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将所述携带适配层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其它的处理过程可以参见图3所示的协议栈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图4所示的协议栈下,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承载第二数据包的用户面的GPRS(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隧道协议头(GPRS Tunnelling Protocol for the user plane,GTP-U header)中通知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适配层,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接收到通知后,通知给第一终端设备,从而第一终端设备获知到在第二通道配置有适配层。示例性的,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消息,或者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携带指示信息,或者RLC头或MAC子头携带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设备的第二通道配置有适配层。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3所述的协议栈架构下中所述的可能的方式1来获知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无线网络设备是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从而确定第二无线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转发到哪个无线网络设备:针对第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单节点,即单播情况,一方面,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未在本无线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时,可以向邻区无线网络设备发起询问,比如基于第二数据包对应的目的信息(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无线接口的L2ID,包括但不限于IP地址,MAC地址,ProSe UE ID,ProSe Layer 2group ID,destination Layer2ID,platnoon group ID等)确定第一终端设备是否在其覆盖范围内。根据邻区无线网络设备反馈的信息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在哪个无线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另一方面,邻近的无线网络设备之间事先交互两者覆盖下的终端设备在第一无线接口的L2ID,则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提供的L2ID,判断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第一无线接口的L2ID是否为第一无线网络设备管辖。针对第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多节点,即多播情况,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事先和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交互的业务标识(例如MBMS sessionID,TMGI等),和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的业务标识或承载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无线数据承载所关联的业务标识(例如在建立无线数据承载时,无线数据承载和业务标识一一对应),进行匹配。当匹配时,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转发给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之后第二无线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业务标识进行组播。
第三种协议栈架构,承载第一通道的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无线接口,承载第二通道的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无线接口,承载第三通道的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无线接口。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属于该无线网络设备管辖。
参见图5所示,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中的协议层架构示意图。图5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该协议栈架构下无需增加任何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汇聚协议层PDCP层,即第一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
图5所示的协议栈架构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二种可能的方式,即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该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第二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例如LTE PC5LCID或NR PC5LCID)和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例如LTE Uu LCID/DRB ID,或NR Uu LCID/DRB ID)的对应关系。
第三种协议栈可以理解为对上述第一种协议栈和第二种协议栈进行改进,通过无线网络设备配置的方式替代适配层通知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在S201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该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
可选的,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别所属的无线网络设备相同时,上述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的无线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无线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别所属的无线网络设备不同时,上述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的无线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一无线网络设备。
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无线网络设备不同时,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控制面信令或者通过用户面转发隧道的协议头(例如GTP-U协议头)将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源信息和目的信息发送给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从而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根据目的信息确定接收端(第一终端设备),接着确定和第一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二通道,从而将确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映射关系通知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3所述的协议栈架构下中所述的可能的方式1来获知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无线网络设备配置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替代在协议栈的架构中新增适配层,有利于减小对现有协议栈的改进,减小改进协议栈所需的成本。
图5所示的协议栈架构还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三种可能的方式,第一数据包的汇聚协议层携带的汇聚标识和第二数据包的汇聚协议层携带的汇聚标识相同。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携带该汇聚标识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承载。其中,汇聚协议层为PDCP层。
第二终端设备在PDCP层,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复制处理后得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一数据包的PDCP层包括第一汇聚标识,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无线数据承载或PDCP实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PDCP层包括第二汇聚标识,第二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包所属的无线数据承载或PDCP实体。若第一汇聚标识和第二汇聚标识相同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其中第一汇聚标识和第二汇聚标识相同时,可以均为用于汇聚的PDCP层的标识,或者为相同的无线承载标识(比如DRB ID)。
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一通道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包通过第三通道发送给无线网络设备,无线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经过PHY/MAC/RLC层处理,对PDCP层不做任何处理,即PDCP层对于无线网络设备透传。接着根据第二通道的配置,将所述携带PDCP层的第二数据包送入RLC/MAC/PHY层处理后,通过第二通道将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第一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后,确定第一数据包的PDCP层携带的第一汇聚标识和第二数据包的PDCP层携带的第二汇聚标识相同,从而两个数据包在同一PDCP层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3所述的协议栈架构下中所述的可能的方式1来获知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种协议栈架构,承载第一通道的第一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无线接口,承载第二通道的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无线接口,承载第三通道的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二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无线接口。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属于该无线网络设备管辖。
参见图6所示,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中的协议层架构示意图。图6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图6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承载在直连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增加适配层(adaption layer),其中适配层可以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adio linkcontrol,RLC)层之间。可选的,在第一终端设备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均配置有适配层。其中,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PDCP层。
图6所示的协议栈架构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四种可能的方式,即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
以下,在第一种可能的方式下,对通过三个通道传输数据包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终端设备在PDCP层,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复制处理后得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一通道的适配层为第一数据包添加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针对第二数据包,由于在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未配置适配层,从而针对第二数据包不会经过适配层,而是直接到达RLC层,经过第三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三无线接口发送给无线网络设备,从而无线网络设备通过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无线网络设备相同时,在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之前,无线网络设备确定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后,将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无线网络设备不同时,上述无线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以及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一无线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后,将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二无线网络设备。第二无线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后,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以及自身保留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关联关系,将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针对第一终端设备的目的信息的描述具体参见图3所对应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将携带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的第一数据包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的RLC层中的RLC实体,经过第一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在RLC层及RLC层之下的处理过程,可与现有技术中,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第一数据包后,确定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中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确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均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即在同一PDCP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
可选的,在采用适配层来通知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所述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需要获知适配层的存在,从而能够从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获取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一种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是:无线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配置有适配层。示例性的,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RRC消息中携带该指示信息,或者将该指示信息包括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另一种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是:在无线网络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给第一终端设备时,在第二数据包的RLC头或MAC子头中携带该指示信息。再一种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是: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时,即配置第一终端设备第一通道有适配层。
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在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是基于同一个数据包生成的情况下,即第一数据包是第二数据包的复制,或者第二数据包是第一数据包的复制,PDCP实体可以丢弃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中的任意一个。若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不是基于同一数据包生成的,即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不同,则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重排序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基于现有的协议栈中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功能,对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接收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对现有的协议栈的改动较小,详细汇聚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3所述的协议栈架构下中所述的可能的方式1来获知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在通信标准R14V2X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可以采用应用层加密。基于此,在PC5接口和Uu口接口都不加密,或者PC5接口和Uu接口都加密,例如统一使用PC5口的加密机制。目前,协议可以规定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数据包时,PC5接口和Uu接口的PDCP层是否需要加密。或者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消息配置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接口的PDCP层是否需要加密或者解密,例如可以是UE粒度或DRB粒度的PDCP层安全开关,或者包含PDCP完保开关(完保是指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和PDCP层加密开关。开关(安全开关或者完保开关或者加密开关)可以通过0或1指示,比如0表示未开启,1表示关闭,相反亦可以。开关也可以是开启的时候携带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开关为开启状态),不开启的时候不携带该指示信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采用PC5接口进行通信时,一般PDCP层不加密。而采用LTE或NR空口时,例如LTE-Uu接口则使用现有的空口安全机制即PDCP层加密。也就是说,采用PC5接口+Uu接口传输数据包时,可能两个接口对应的通道的安全机制不同。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在PDCP层之上额外增加一个协议层,该协议层可以称为汇聚层(aggregationlayer或者convergence layer),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以下针对增加汇聚层的协议栈架构进行描述。
新增的汇聚层具有如下功能:1)对于发送端而言,增加汇聚层协议头,里面包含汇聚层序列号;2)对于发送端而言,在增加汇聚层协议头之后,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可选功能);3)对于发送端而言,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包分别送往一个或多个关联的PDCP实体。特别地,如果经历了复制处理,则发送端将具有相同SN号的数据包分别送往两个或多个关联的PDCP实体;4)对于接收端而言,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重排序功能;5)对于接收端而言,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重复包检测功能。当特定SN号的数据包重复出现时,删除重复出现的数据包,只保留一份所述SN号对应的数据包。
第五种协议栈架构可以理解为是针对第一种协议栈架构的改进,第五种协议栈架构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均增加用于数据分流汇聚的汇聚层。在第五种协议栈架构与第一种协议栈架构不同的是:适配层可以位于PDCP层之上。示例性的,参见图7所示,在第一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的第二通道的PDCP层上均配置有适配层,在第二终端设备以及无线网络设备的第三通道的PDCP层上均配置有适配层。其中,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该汇聚层是在原有协议栈基础上新增的,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同样共用同一汇聚层。其中汇聚层位于适配层之上。针对LTE系统来说,汇聚层位于PDCP层之上,针对NR系统来说,汇聚层位于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和PDCP层之间,图7中以NR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相比图3所示的协议栈架构来说,不仅仅是适配层的位置进行了变更,而负责分流汇聚数据的汇聚协议层不再是PDCP层,而是由新增的汇聚层来实现。汇聚层是为承载特定的,在发送端的汇聚层增加了复制数据包的功能,并将复制或未经复制的数据包通过不同的通道分发;并在接收端的汇聚层增加了汇聚数据包的功能。
下文重点介绍与图3所示的协议栈的区别,即通过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非直连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的过程,其它部分可以参见对图3所示的协议栈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图7所示的第五种协议栈架构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种可能的方式,则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第二终端设备在汇聚层,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复制处理后得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二通道的适配层为第二数据包添加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在第二通道的适配层为第二数据包添加源信息,目的信息。
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将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的第二数据包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三通道的PDCP层中的PDCP层实体,经过第三通道的PDCP层以及PDCP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三无线接口发送给无线网络设备。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在PDCP层及PDCP层之下的处理过程,可与现有技术中,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无线网络设备在通过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的第三通道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包后,根据无线网络设备中的适配层携带的目的信息,确定第二数据包的第一终端设备,从而确定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将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的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时,无线网络设备在根据目的信息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后,决定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获得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第二通道。
第一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确定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中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确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均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即在同一汇聚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
类似图3所示的方法,上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携带,例如通过第三通道的MAC子头携带。原本第三通道的MAC子头携带了第三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通过在第三通道MAC子头额外增加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存在映射关系。无线网络设备获取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的映射关系后,再决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增加在第二通道的MAC子头中。接收端根据第二通道的MAC子头携带的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存在映射关系。
参见图8所示,第六种协议栈架构与图7所示的第五种协议栈的架构基本相同,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上文中关于第六种协议栈架构的介绍,与图7所示的第五种协议栈的区别在于第二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三通道以及第二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的过程中,经过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以及第一无线网络设备的转发。具体的转发流程可以参见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种协议栈架构可以理解为是对于第三种协议栈架构的进行了改进,该第七种协议栈架构中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增加了汇聚层。汇聚层位于PDCP层之上。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
图9所示的第七种协议栈架构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二种可能的方式,即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和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应理解,图9仅仅示出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协议栈架构,由于在第七种协议栈架构中无线网络设备的协议栈架构同现有的协议栈架构,在此不再赘述。
图9所示的第七种协议栈架构与图5所示的第三种协议栈架构唯一不同的是:第二终端设备在新增的汇聚层对待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复制和/或分流处理,进而第一终端设备在新增的汇聚层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其它的处理方法与图5所示的第三种协议栈架构下的处理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10所示,第八种协议栈架构可以理解为是对于第四种协议栈架构的进行了改进,该第八种协议栈架构中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增加了汇聚层。汇聚层位于PDCP层之上。第一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
图10所示的第八种协议栈架构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四种可能的方式。
图10所示的第八种协议栈架构与图6所示的第四种协议栈架构唯一不同的是:第二终端设备在新增的汇聚层对待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复制和/或分流处理,进而第一终端设备在新增的汇聚层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处理,其它的处理方法与图6所示的第四种协议栈架构下的处理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无线网络设备通过组播方式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给多个第一终端设备时,空口可以只包含RLC/MAC/PHY协议层,而不需要包含PDCP层。例如图7或图8或图9或图10中,在第一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或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之间不包含PDCP协议层。
特别地,当仅在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配置适配层时,即适配层只包含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时,协议栈增加的所述适配层可以对无线网络设备透传,即适配层只存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上。比如,针对图3所示第一种协议栈架构,可以在无线网络设备上不配置适配层,如图10A所示,第二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之间,第一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或第一无线网络设备)之间,不存在适配层。同理,针对图4或者图7或者图8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也同样适用,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文介绍的第一种协议栈架构至第八种协议栈架构中,都是基于第一无线接口为直连接口,第二无线接口为非直连无线接口的方式介绍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无线接口和第二无线接口都可以为直连无线接口,比如第一无线接口为LTE制式中的直连无线接口,第二无线接口为NR制式中的直连无线接口。
当第一无线接口为LTE制式中的直连无线接口,第二无线接口为NR制式中的直连无线接口时,承载在两个接口上的通道对应的协议栈架构是相同的。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两个无线接口均为直连无线接口。承载在其中一个无线接口的通道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增加适配层,适配层位于PDCP层和RLC层之间。图11中以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增加适配层为例。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共用同一PDCP层。
图11所示的协议栈架构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种可能的方式,则第一通道上的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
当然,若在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增加适配层,则可以在第二通道的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以下对通过两个通道传输数据包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终端设备在PDCP层,对待发送数据包进行复制处理后得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第二终端设备在第一通道的适配层为第一数据包添加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针对第二数据包,由于在第二通道未配置适配层,从而针对第二数据包不会经过适配层,而是直接到达RLC层,经过第二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之后,第二终端设备将携带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的第一数据包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的RLC层中的RLC实体,经过第一通道的RLC层以及RLC层之下的各个实体处理后,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可选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在RLC层及RLC层之下的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中,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终端设备在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第一数据包,以及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确定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中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从而确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进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通过第一通道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均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即在同一PDCP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
可选的,在采用适配层来通知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所述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需要获知适配层的存在,从而能够从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获取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获知适配层存在的方式,包括:无线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配置有适配层。示例性的,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RRC消息中携带该指示信息,或者将该指示信息包括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直接在物理旁路控制信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PSCCH)包含的旁路控制信息(sidelinkcontrol information,SCI)中携带所述指示。
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在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是基于同一个数据包生成的情况下,即第一数据包是第二数据包的复制,或者第二数据包是第一数据包的复制,PDCP实体可以丢弃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中的任意一个。若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不是基于同一数据包生成的,即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不同,则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重排序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基于现有的协议栈中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功能,对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接收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对现有的协议栈的改动较小,详细汇聚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3所述的协议栈架构下中所述的可能的方式1或者可能的方式2来获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第十种协议栈架构可以理解为是对第九种协议栈架构的改进。在第十种协议栈架构与第九种协议栈架构不同的是:适配层可以位于PDCP层之上,另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该汇聚层是在原有协议栈基础上新增的。其中汇聚层位于适配层之上。针对LTE系统来说,汇聚层位于PDCP层之上,针对NR系统来说,汇聚层位于SDAP层和PDCP层之间,图12中以NR系统为例进行说明。相比第九种协议栈架构来说,负责分流汇聚数据的汇聚协议层不再是PDCP层,而是由新增的汇聚层来实现。针对通过两个通道发送数据包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一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在图13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和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对应的协议栈,与图11所示的第九种协议栈架构中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的架构相同。图13所示的协议栈架构可以适用于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三种可能的方式,则第一通道上的第一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第一汇聚标识,第二通道上的第二数据包的适配层携带第二汇聚标识,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携带该汇聚标识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承载。其中,汇聚协议层为PDCP层。可以看出,在图13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和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对应的协议栈,与第四种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的架构相同。具体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可以参见第十种协议栈架构中关于通过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图14示出了本申请第十二种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第十二种协议栈架构可以理解为是对第十一种协议栈架构的改进。在第十二种协议栈架构与第十一种协议栈架构不同的是:适配层可以位于PDCP层之上,另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共用同一汇聚层,该汇聚层是在原有协议栈基础上新增的。其中汇聚层位于适配层之上。针对LTE系统来说,汇聚层位于PDCP层之上,针对NR系统来说,汇聚层位于SDAP层和PDCP层之间,图14中以NR系统为例进行说明。相比第十一种协议栈架构来说,负责分流汇聚数据的汇聚协议层不再是PDCP层,而是由新增的汇聚层来实现。针对通过两个通道发送数据包的过程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看出,在图14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和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通道对应的协议栈,与第十种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对应的协议栈的架构相同。具体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可以参见第十种协议栈架构中关于通过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通道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终端设备启动通过多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需要时机,一种方式是由无线网络设备指示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指示时开启,另一种方式是由第二终端设备自行决策什么时候启动。
针对由无线网络设备决策,通知第二终端设备,具体过程包括如下:
无线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发送的双连接指示,该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通过多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第二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双连接指示后,执行分别通过第一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和通过第二通道(或者第三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或者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采用上述可能的方式1和可能的方式2,此处不再赘述。另外,在采用可能的方式1时,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一条消息将第一配置信息和双连接指示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消息将第一配置信息和双连接指示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当然无线网络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和双连接指示合并为一条信息,即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即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多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由于无论Uu接口的LCID还是PC5接口的LCID,都有对应的DRB ID或汇聚层标识或PDCP层标识。例如Uu接口的LCID,PC5接口的LCID,对应相同的DRB ID或汇聚层标识或PDCP层标识,则一方面,指示Uu接口LCID标识的通道和PC5接口LCID标识的通道具有映射关系,另一方面指示双连接。
比如,第一配置信息包括Uu接口LCID以及对应的DRB标识(served Radiobearer),PC5接口的LCID以及对应的served Radio bearer。如果两者对应相同的DRB标识,则一方面指示双连接,另一方面指示Uu接口LCID和PC5接口的LCID具有映射关系。
再比如,第一配置信息中包括Uu接口的LCID和PC5接口的LCID(或PC5接口的LCIDlist),该Uu接口LCID存在对应的DRB ID或汇聚层标识或PDCP层标识,则一方面指示双连接,另一方面指示Uu接口LCID和PC5接口的LCID具有对应关系。再比如,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Uu接口的LCID,PC5接口LCID以及served Radio bearer(DRB标识)。
或者除了上述方式之外,针对只有1条Uu接口的通道和1条PC5接口的通道的情况,无线网络设备可以仅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则第二终端设备则确定该PC5的通道和Uu接口的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同理,针对两个通道均承载在PC5接口的情况,无线网络设备也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和/或双连接指示,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消息或者广播的方式将双连接指示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可选的,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上报的至少一个参数满足预设规则时,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
其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1)至7)中至少一项,具体可以是如下1)至7)中任一项,或者任两项,或者任三项,或者任四项,或者任五项,或者任六项,或者七项全包括,或者还可以为其它的规则。
1)、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roSe perPacket Priority,PPPP)小于第一阈值;
2)、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roSePer-Packet Reliability,PPPR)小于第二阈值;
3)、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hannel busy Ratio,CBR)大于第三阈值;
4)、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CBR小于第四阈值;
5)、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6)、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7)、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可选地,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不满足预设规则时,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关闭双连接指示。比如在预设规则包括上述其中一项时,则确定第二终端设备不满足该项中的条件时,则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关闭双连接指示,再比如在预设规则包括上述其中两项时,则确定第二终端设备不满足该两项中其中任一项时,则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关闭双连接指示,或者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不满足该两项的条件时,才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关闭双连接指示。
针对由第二终端设备自行决策什么时候启动,具体过程包括如下:
无线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配置给第二终端设备双连接开启规则,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多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可选的,无线网络设备确定双连接开启规则;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将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任一项或任意多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可选地,无线网络设备还可以预先配置给第二终端设备双连接关闭规则,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在开启双连接后,确定满足双连接关闭规则时,则关闭双连接。
双连接关闭规则,可以与双连接开启规则相对应,比如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上述其中一项时,则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不满足该项中的条件时,则关闭双连接,再比如在双连接规则包括上述其中两项时,则第二终端设备确定不满足该两项中其中任一项时,则关闭双连接指示,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不满足该两项的条件时,才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关闭双连接指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上述确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可能方式2中,在第二终端设备基于双连接开启规则,确定启动双连接时,第二终端设备可以自行确定PC5接口的哪个通道和Uu接口的哪个通道绑定。在两个无线接口均为直连接口的情况下,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启动双连接时,还可以自行确定LTE PC5接口的哪个通道和NRPC5接口的哪个通道绑定。比如,确定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而未采用的某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当前采用的接口其中一通道和未采用的某一接口的其中一通道具有映射关系。再比如,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CBR大于第三阈值,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某一接口的CBR小于第四阈值,从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当前采用的接口其中一通道和未采用的某一接口的某一通道具有映射关系。另外,如果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之间存在的两个无线接口均只有一个通道,则确定该两个无线接口分别对应的通道之间具有映射关系。在此情况下,若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两个通信接口分别为直连无线接口和非直连无线接口时,则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三种协议栈架构所描述的处理方式,还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第三种协议栈架构所描述的处理方式,采用图7所示的第五种协议栈架构所描述的处理方式,或者采用图9所示的第七种协议栈架构所描述的处理方式。若第二种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之间两个通信接口均为直连无线接口,则可以采用图11所示的第九种协议栈架构所描述的处理方式,或者采用图12所述的第十种协议栈架构所描述的处理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在开启通过多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时,可以获取该多个通道对应的传输资源,比如,对于PC5接口的通道的传输资源的获取,如果第二终端设备采用的模式是mode 3,mode3指的是无线网络设备支持终端设备申请传输资源,则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分别向LTE制式的无线网络设备/NR制式的无线网络设备申请。如果第二终端设备采用的模式是mode 4,mode4指的是无线网络设备不支持终端设备申请传输资源,因此终端设备需要自己选择传输资源,则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LTE制式下和NR制式下无线网络设备分别提供的资源池(resource pool)中自行选择传输资源。或者当第二终端设备在一个制式下采用的模式是mode 3,另一个制式下采用的模式是mode 4。例如第二终端设备在LTE制式下是mode3,在NR制式下是mode4。则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向LTE制式申请传输资源,在NR制式下无线网络设备给出的资源池中自行选择。
基于与上述方法实施例同样的发明构思,如图1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500,可包括收发单元1501和处理单元150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500可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收发单元1501,可用于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或者,该接收来自无线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等;处理单元1502,可用于对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处理,比如数据汇聚处理,具体处理单元1502可用于实现上述图2-图14任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500可应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处理单元1502,可用于产生数据包以及在数据包的相应的层添加信息,具体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图2-图14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收发单元1501,可用于通过两个不同的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500可应用于无线网络设备,收发单元1501可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包,处理单元1502可用于针对第二数据包进行处理,具体处理过程可以参见图2-图14中任一实施例中所述无线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处理功能。处理单元1502对第二数据包进行处理后通过收发单元1502将第二数据包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1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600。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具体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一终端设备实现图2-图14涉及的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应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具体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第二终端设备实现图2-图14涉及的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应用于无线网络设备,具体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无线网络设备(或者第一无线网络设备或者第二无线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无线网络设备实现图2-图14涉及的方法中无线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示例性地,通信装置1600可以是芯片或芯片系统。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600中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610,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或者无线网络设备的功能。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162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1620和处理器161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1610可能和存储器1620协同操作。处理器1610可能执行存储器162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16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1610中。
通信装置1600中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630,通信装置1600可以通过通信接口1630和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通信接口1630可以是电路、总线、收发器或者其它任意可以用于进行信息交互的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630、处理器1610以及存储器162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6中以存储器1620、处理器1610以及通信接口1630之间通过总线连接,总线在图16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还可以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根据前述方法,如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网络设备,如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该基站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的场景中。基站1700包括一个或多个射频单元,如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1701和一个或多个基带单元(basebandunit,BBU)(也可称为数字单元,digital unit,DU)1702。该RRU1701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等,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天线17011和射频单元17012。该RRU1701部分可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例如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信令指示和/或参考信号。该BBU1702部分可用于进行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该RRU1701与BBU1702可以是物理上设置在一起,也可以物理上分离设置的,即分布式基站。
该BBU1702为基站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为处理单元,可用于完成基带处理功能,如信道编码,复用,调制,扩频等等。例如该BBU(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控制基站执行图2至图14任一图所示的无线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该BBU17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板构成,多个单板可以共同支持单一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如LTE网),也可以分别支持不同接入制式的无线接入网。该BBU1702还包括存储器17021和处理器17022。该存储器17021用以存储必要的指令和数据。例如存储器17021存储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时延差的信息与传输时延差的对应关系。该处理器17022用于控制基站进行必要的动作。该存储器17021和处理器17022可以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单板。也就是说,可以每个单板上单独设置存储器和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相同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此外每个单板上还可以设置有必要的电路。
图18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8以车辆中的通信装置为例。为了便于说明,图18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该终端设备1800可以应用于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如图18所示,终端设备1800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可选的,还可以包括天线和/或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可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或数据。控制电路可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可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18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可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8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该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该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在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1800的收发单元18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1800的处理单元1802。如图18所示,终端设备1800可包括收发单元1801和处理单元18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18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18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18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其包括前述的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软件程序,该软件程序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时可实现上述任意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任意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功能,例如获取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消息。可选地,该芯片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处理器所执行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接收由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通道接收由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通道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与所述第二数据包传输至同一汇聚协议层实体进行数据汇聚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若通过所述第二通道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则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通道配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第二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之间;
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所述第一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通道配置有所述第一适配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与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若通过所述第一通道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则确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通道配置有第二适配层,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第二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
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第二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通道配置有所述第二适配层。
1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数据包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由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进行汇聚处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三通道配置有适配层,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PDCP层之上,或者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在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所述适配层携带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指示,所述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16.如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双连接开启规则;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1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表征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具有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道承载在第三无线接口,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无线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接口,或者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另一无线通信接口;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配置信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与第三通道的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标识信息为所述第一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第三通道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第三通道的逻辑信道标识和/或所述第三通道的无线承载标识。
1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网络设备确定双连接指示;
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所述双连接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两个通道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双连接指示之前,还包括:
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上报的至少一个参数满足预设规则。
2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无线网络设备确定双连接开启规则;
所述无线网络设备将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确定满足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时,开启通过两个通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需要汇聚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双连接开启规则包括如下中任一项或任几项: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优先级PPPP小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近距离服务包可靠性PPPR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道忙比例CBR小于第四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采用的接口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当前未采用的其中一接口的信号强度高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中一通道的待传数据包数量大于第七阈值。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通信装置实现如所述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或者,如所述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的功能。
23.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2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所述无线网络设备的功能。
CN201810476295.8A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5051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6295.8A CN110505160B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19802858.1A EP3796610A4 (en) 2018-05-17 2019-05-15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U2019271824A AU2019271824B2 (en) 2018-05-17 2019-05-15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9/087099 WO2019219034A1 (zh) 2018-05-17 2019-05-15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7/098,841 US11438941B2 (en) 2018-05-17 2020-11-16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76295.8A CN110505160B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5160A true CN110505160A (zh) 2019-11-26
CN110505160B CN110505160B (zh) 2021-09-14

Family

ID=68539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76295.8A Active CN110505160B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8941B2 (zh)
EP (1) EP3796610A4 (zh)
CN (1) CN110505160B (zh)
AU (1) AU2019271824B2 (zh)
WO (1) WO2019219034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51749A1 (en) * 2019-05-02 2020-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to a network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153599A (zh) * 2020-09-22 2020-12-29 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车联网设备及管理节点
WO2021013127A1 (zh) * 2019-07-22 2021-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006882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Mbs业务的传输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WO2022082569A1 (en) * 2020-10-22 2022-04-28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nhancing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ervices
CN114845345A (zh) * 2019-11-29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979966A (zh) * 2021-02-23 2022-08-30 上海推络通信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5396872A (zh) * 2020-08-10 2022-11-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CN115412972A (zh) * 2020-02-24 2022-11-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85237A1 (zh) * 2022-03-29 2023-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24032519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9303771A1 (en) * 2018-07-19 2021-04-0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2970275A (zh) * 2018-11-02 2021-06-15 鸿颖创新有限公司 下一代无线网络侧链路测量报告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21102671A1 (en) * 2019-11-26 2021-06-0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for sidelink relay
US11924895B2 (en) * 2020-02-14 2024-03-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new radio layer two relay
US20220377823A1 (en) * 2021-05-20 2022-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th management with direct 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23108534A1 (en) * 2021-12-16 2023-06-22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sidelink relay based data transmission with multiple path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1642A (zh) * 2016-01-08 2016-05-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配置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682149A (zh) * 2016-01-08 2016-06-1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US20160219509A1 (en) * 2013-08-30 2016-07-28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processor
US20170245245A1 (en) * 2016-02-18 2017-08-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METHOD
CN107241786A (zh) * 2016-03-28 2017-10-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通信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066876A1 (ko) * 2016-10-06 2018-04-12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 지원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0959B (zh) * 2016-02-04 2020-06-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车联网业务拥塞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10166978B (zh) 2018-02-13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9509A1 (en) * 2013-08-30 2016-07-28 Kyocera Corporation User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processor
CN105611642A (zh) * 2016-01-08 2016-05-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配置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682149A (zh) * 2016-01-08 2016-06-1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US20170245245A1 (en) * 2016-02-18 2017-08-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METHOD
CN107241786A (zh) * 2016-03-28 2017-10-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通信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066876A1 (ko) * 2016-10-06 2018-04-12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통신 지원 방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Discussion of PC5 and Uu Path Configuration"",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7 R2-1701236》 *
ERICSSON: ""Packet duplication for PC5"", 《3GPP TSG-RAN WG2 #99,TDOC R2-1709371》 *
ZTE: ""Discussion on the V2V path selection between Uu and PC5"",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3BIS R2-162401》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4085B2 (en) * 2019-05-02 2024-0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to a network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00351749A1 (en) * 2019-05-02 2020-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to a network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013127A1 (zh) * 2019-07-22 2021-0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845345A (zh) * 2019-11-29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845345B (zh) * 2019-11-29 2024-0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5412972A (zh) * 2020-02-24 2022-11-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412972B (zh) * 2020-02-24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2006882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Mbs业务的传输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N115396872A (zh) * 2020-08-10 2022-11-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CN115396872B (zh) * 2020-08-10 2024-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CN112153599B (zh) * 2020-09-22 2023-03-24 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车联网设备及管理节点
CN112153599A (zh) * 2020-09-22 2020-12-29 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车联网设备及管理节点
WO2022082569A1 (en) * 2020-10-22 2022-04-28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nhancing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ervices
CN114979966A (zh) * 2021-02-23 2022-08-30 上海推络通信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4979966B (zh) * 2021-02-23 2024-02-09 上海推络通信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185237A1 (zh) * 2022-03-29 2023-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24032519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8176A1 (en) 2021-03-04
EP3796610A4 (en) 2021-07-14
WO2019219034A1 (zh) 2019-11-21
CN110505160B (zh) 2021-09-14
AU2019271824B2 (en) 2022-05-12
EP3796610A1 (en) 2021-03-24
AU2019271824A1 (en) 2021-01-07
US11438941B2 (en)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516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40577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CN104685920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23006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0050481A (zh) 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流的设备和方法
CN108141729A (zh) 用演进型机器类型通信进行设备到设备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8353340A (zh) 用于卸载业务的差别化对待的机制
CN109076343A (zh) 可穿戴设备的网络验证
CN107637106A (zh) 在ProSe直接设备到设备通信中的单播支持
US1084897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UE capability for support of security protection on bearers
CN109479215A (zh) 多连接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6162685A (zh) 一种获取接入技术网络间传输时延的方法及系统
CN109391300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309553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498206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717045B (zh) 利用无线lan载波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01516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第一节点、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66978A (zh)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CN109842920A (zh) 一种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WO2021185058A1 (zh)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4121606A1 (zh) 业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2100070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049558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5595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10410218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