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6978A -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6978A
CN110166978A CN201810150307.8A CN201810150307A CN110166978A CN 110166978 A CN110166978 A CN 110166978A CN 201810150307 A CN201810150307 A CN 201810150307A CN 110166978 A CN110166978 A CN 110166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quipment
data packet
interface
layer
p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03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6978B (zh
Inventor
吴义镇
朱元萍
黄亚达
戴明增
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503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6978B/zh
Priority to EP19754228.5A priority patent/EP375501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74900 priority patent/WO20191580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6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6978A/zh
Priority to US16/991,152 priority patent/US2020037496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6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6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5Address table lookup; Address filt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0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at the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7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by reducing handover delay, e.g. lat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6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第一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接口;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接口,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接口,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接口,LTE制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接口,以及NR制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接口。有利于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的性能。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在提高传输数据包的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支持V2X(Vehicle to Everything)通信的车联网中,对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车联网是使用无线通信等技术收集车辆、道路、环境等信息,通过车-车(Vehicleto vehicle,V2V)、车-路(Vehicle to route,V2R)信息交互和共享,使车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从而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控制、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动态信息服务的一体化网络。通过车联网,车载终端可以向周边车载终端发送传感信息或者控制消息,实现车辆自动驾驶或者编排行驶。
在车联网等其他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间可以直接通过直连接口进行数据包的传输,而无需网络设备的参与,然而,通过上述直连接口传输数据包的性能有限,也就是说,直连接口传输数据包的效率限制了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有利于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接口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终端设备仅通过一个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有利于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的性能。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高于通过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直连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因此,当上述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时,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
可选地,上述第一接口可以指上文中提到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
上述第二接口可以是上文中提到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例如, 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在第二接口为直连接口的情况下,第二接口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还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中继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可选地,上述第一数据包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的D2D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复制为两个数据包,即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并分别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只通过一个接口传输的方案而言,有利于提高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传输属于同一数据流的不同数据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一个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而言,有利于降低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时延。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路由层,所述第一路由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之间,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路由层,为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添加第一路由头,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的路由层,传输第二数据包,网络设备在接收第二数据包后可以根据第一路由头,直接将第二数据包转发至第二终端设备,有利于减少传输第二数据包的产生的时延。避免网络设备将第二数据包传输至核心网,导致增加传输数据包的时延。
另一方面,通过基于现有协议中的PDCP层本身的功能,对第一PDU进行汇聚,有利于降低对现有协议栈的改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LC层之间,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适配层,为第一PDU添加第一汇聚标识,所述第一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为第一PDU添加第一汇聚标识,以便于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汇聚标识对第一PDU进行汇聚,相对于通过网络设备配置替代适配层的方案而言,减少了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降低传输信令带来的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网络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配置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二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相对于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增加适配层的方案而言,有利于减少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协议栈的改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置有第一汇聚层和第二路由层,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第二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汇聚层获取第三PDU,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路由层,为所述第三PDU 添加第二路由头,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二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携带所述第二路由头的所述第三PDU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的PDCP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终端设备中增加汇聚层对第三PDU进行汇聚,有利于减少PDCP层对第三PDU的处理过程,降低PDCP层对第三PDU进行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置有第二适配层,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汇聚层获取第四PDU,所述第四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适配层,为所述第四PDU添加第三汇聚标识,所述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携带所述第二汇聚标识的所述第四PDU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的PDCP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为第四PDU添加第三汇聚标识,以便于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三汇聚标识对第四PDU进行汇聚,相对于通过网络设备配置替代适配层的方案而言,减少了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降低传输信令带来的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网络设备通过第二配置信息配置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二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相对于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增加适配层的方案而言,有利于减少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协议栈的改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和/或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请求,所述多接口传输请求用于向网络设备请求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专用信令,所述专用信令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接口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终端设备仅通过一个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有利于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的性能。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高于通过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直连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因此,当上述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时,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
可选地,上述第一接口可以指上文中提到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
上述第二接口可以是上文中提到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例如,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在第二接口为直连接口的情况下,第二接口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还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中继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可选地,上述第一数据包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的D2D数据包。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复制为两个数据包,即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并分别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只通过一个接口传输的方案而言,有利于提高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传输属于同一数据流的不同数据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一个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而言,有利于降低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时延。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实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路由层,所述第一路由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之间,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路由层,对携带第一路由头的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进行解封装,并将所述第二PDU 传输至所述PDCP实体,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 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终端设备中的PDCP层本身对第二PDU的汇聚,重复检测,重复丢弃功能,对第二PDU进行汇聚,有利于降低对现有协议栈的改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的路由层,传输第二数据包,网络设备在接收第二数据包后可以根据第一路由头,直接将第二数据包转发至第二终端设备,有利于减少传输第二数据包的产生的时延。避免网络设备将第二数据包传输至核心网,导致增加传输数据包的时延。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LC层之间,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适配层,根据第一PDU携带的第一汇聚标识,将所述第一PDU传输至所述PDCP实体,所述第一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汇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汇聚标识对第一PDU进行汇聚,相对于通过网络设备配置替代适配层的方案而言,减少了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降低传输信令带来的开销。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网络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配置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二接口接收第二数据包,相对于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增加适配层的方案而言,有利于减少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协议栈的改动。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汇聚层和第二路由层,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为所述第一汇聚层的第一汇聚实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获取第三PDU,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路由层,对携带第二路由头的第三 PDU进行解封装,并将所述第三PDU传输至所述第一汇聚实体,所述第二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汇聚层,通过所述第一汇聚实体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终端设备中增加汇聚层对第三PDU进行汇聚,有利于减少PDCP层对第三PDU的处理过程,降低PDCP层对第三PDU进行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二适配层,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获取第四PDU,所述第四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适配层,根据所述第四PDU携带的第三汇聚标识,将所述第四PDU传输至所述第一汇聚实体,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汇聚层,通过所述第一汇聚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根据第三汇聚标识对第四PDU进行汇聚,相对于通过网络设备配置替代适配层的方案而言,减少了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过程,降低传输信令带来的开销。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网络设备通过第二配置信息配置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二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相对于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增加适配层的方案而言,有利于减少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协议栈的改动。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和/或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通过多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请求,所述多接口传输请求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请求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请求,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或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专用信令,所述专用信令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设计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设计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三方面的方法设计中的网络设备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网络设备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其中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第二终端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其中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设计中的网络设备,或者为设置在网络设备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通信接口,以及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通信接口耦合。其中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接收,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二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网络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接收,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 /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二十一方面,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PDU的封装结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的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PDU的封装结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的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双直连接口的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基于双直连接口的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先结合图1介绍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场景。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第一终端设备120和第二终端设备130),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新空口(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5G等。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于车联网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接入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车载终端设备;该终端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移动电话(MobileTelephon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手机(handset)及便携设备(portableequipment)等,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是接入网设备,例如可以是基站、发射和接收点(Transmit and Receive Point,TRP)或接入点,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 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NR或5G的基站(gNB),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第一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直连接口与第二终端设备130 进行通信,该直连接口可以理解为用于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空口,例如,可以是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通过上述直连接口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无需网络设备参与数据的传输过程,有利于降低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时延,但是,由于直连接口传输数据的可靠性不够高,不利于提高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有利于提高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包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进行描述。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应理解,图2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位于第一终端设备上的芯片;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二终端设备,或者位于第二终端设备上的芯片。图2所示的方法包括步骤 210至步骤240。
210,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具体地,上述第一接口可以指上文中提到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
可选地,上述第一数据包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的D2D数据包。
220,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具体地,上述第二接口可以是上文中提到的用于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例如,D2D接口,或者车联网中的PC5接口。
在第二接口为直连接口的情况下,第二接口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还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中继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第二接口还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通信的接口,又称非直连接口。例如, Uu接口。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可选地,当上述第二接口为非直连接口时,通过第二接口接收第二数据包的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属于一个终端设备集合,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的过程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组播或广播的方式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包发送至终端设备集合,该终端设备集合包括第二终端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通信场景。
通信场景一: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网络设备。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接入同一个网络设备时,上文中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的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网络设备。
通信场景二: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不同的网络设备。为了便于区分,将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网络设备称为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的网络设备称为第二网络设备。此时,上文中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的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接口帮助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终端设备仅通过一个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有利于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的性能。
进一步地,由于通过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高于通过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直连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因此,当上述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或者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时,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可靠性。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相同的数据包。
具体地,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相同的数据包可以理解为,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原本是应该通过同一接口,在同一路径上传输的一个数据包。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二数据包理解为对第一数据包进行复制生成的数据包,或者将第一数据包理解为对第二数据包进行复制生成的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一个待传输的数据包复制为两个数据包,即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并分别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只通过一个接口传输的方案而言,有利于提高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具体地,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可以理解为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原本是应该通过同一接口,在同一路径上传输的不同数据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传输属于同一数据流的不同数据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一个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而言,有利于降低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时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原本通过一个路径传输至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进行汇聚的数据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接口进行传输,但是最终汇聚的目标协议层实体仍然是相同的协议层实体。
为了实现上述将分别通过两个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发送至同一个目标协议层实体进行汇聚,本申请实施例对现有的协议栈进行了改进,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协议栈。下文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每种协议栈的架构,以及传输数据包的方式。
第一类协议栈架构:适用于上文的通信场景一,且第一接口为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接口,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如图3所示。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应理解,图3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从图3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直连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添加了适配层(Adaption Layer),其中适配层可以位于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RLC层之间。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非直连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添加了路由层(Routing Layer),又称“第一路由层”。其中路由层可以位于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 层和RLC层之间。网络设备在非直连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添加了路由层(RoutingLayer),其中网路设备中的路由层的位置与第一终端设备中路由层的位置相同。
下文结合图3所示的第一接口的协议栈架构,介绍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具体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数据包对应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称为“第一PDU”,将第二数据包对应的PDU称为“第二PDU”。
情况一: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相同的数据包。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对第一PDU进行复制生成第二PDU,第二PDU和第一PDU可以具有相同的PDCP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并将第一PDU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适配层,将第二PDU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适配层,为第一PDU添加第一汇聚标识,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或者说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对第一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协议层实体。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为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添加第一路由头以及第二汇聚标识,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所述第二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或者说第二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对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协议层实体。
可选地,上述为第二PDU添加第一路由头,可以理解为以基于路由头(Routing-header) 协议对第二PDU进行封装。第一路由头可以包括源信息(Source Information,SrcInfo),目的信息(destination Information,Dst Info),可选地,上述第一路由头还可以包括服务质量要求信息(Quality of Service Information,QoS Info)、时间信息(Timeinformation,Time Info)以及测量信息(Measurement information,Measurement Info)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的PDU封装结构可以参见图4。
具体地,上述源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具体地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 地址,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等。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或者为了保护隐私网络可能分配给终端的临时标识,或者源终端位置信息等。
目的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具体地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第二终端设备标识信息、第二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集合的地址信息或第二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集合标识信息。如终端设备集合对应的IP组播地址,终端设备集合对应的MAC组播地址、或者网络分配的终端设备集合的群组ID等。
QoS信息用于确定传输第二PDU的服务等级,可以通过优先级表示。
Time信息用于表示与第二数据包相关的时间信息,例如,第二数据包的产生时间,第二数据包的预期发送时间、第二数据包的最晚发送时间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目的信息的过程可以是由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的,也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商获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终端设备获取上述目的信息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之后,将携带第一汇聚标识的第一PDU,以及携带第一路由头和第二汇聚标识的第二PDU分别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RLC层中不同的RLC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PDU和第二PDU在RLC层及RLC层之下的PDU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中,传输PDU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网络设备在通过第二接口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在网络设备中的路由层,通过第二 PDU携带的目的信息,确定接收第二数据包的第二终端设备,并将第二数据包转发至第二终端设备。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数据包之后,在第二终端设备的适配层,对携带第一汇聚标识的第一PDU进行解封装,根据第一汇聚标识将第一PDU传输至对第一PDU进行汇聚的目标协议层实体,即PDCP实体。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第二数据包之后,在第二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对携带第二汇聚标识的第二PDU进行解封装,根据第二汇聚标识将第二PDU传输至对第二PDU进行汇聚的目标协议层实体,即PDCP实体。
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第一PDU和第二PDU进行汇聚,在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是基于同一个数据包生成的情况下,PDCP实体可以丢弃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中的任意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情况一仅仅说明了第二数据包是基于第一数据包复制的情况,也可以是第一数据包是基于第二数据包进行复制生成的,具体地的其他传输过程与上文中描述的基本相同,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基于现有的协议栈中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功能,对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接收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对现有的协议栈的改动较小。
情况二,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不同的数据包。
具体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将同一数据流中不同的两个数据包,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分别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适配层和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其中第一数据包的序列号和第二数据包的PDCP序列号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情况一和情况二中传输数据包过程,仅仅是在PDCP层是否需要对待传输的第一数据包进行复制的步骤略微不同,在情况二中,PDCP层无需再执行对数据包进行复制的过程,可以直接传输待传输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一数据包在第一接口对应的协议栈中的传输过程,与第二数据包在第二接口对应的协议栈中的传输过程与上述情况一中描述的数据包在协议栈中的传输过程相同,为了简洁,在此不在赘述。
第二类协议栈架构,适用于上文中的通信场景二,且第一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接口。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如图5所示。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应理解,图5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图5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与图3所示的协议栈的架构基本相同,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上文中关于第一类协议栈的介绍,下文重点介绍与图3所示的协议栈的区别,即通过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非直连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的过程。
由于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网络设备,因此在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两个网络设备进行转发,即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上需要分别设置有路由层,用于将第二数据包转发至第二终端设备。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对第二PDU封装第一路由头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封装上文中提到的目的信息指示接收第二数据包的第二终端设备之外,还需要在第一路由头中封装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具体地还可以封装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换句话说,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为第二PDU添加第一路由头的过程中,需要在第一路由头中添加可路由信息,可路由信息用于指示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的路由设备,具体地,路由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协商获取。
第三类协议栈架构,通过网络设备配置实现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同一数据流中的数据包。
第三类协议栈可以理解为对上述第一类协议栈和第二类协议栈进行改进,通过网络设备配置的方式替代适配层,以及路由层中添加第一汇聚标识或第二汇聚标识的功能。图6 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的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应理解,图6仅仅示出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协议栈架构,由于在第三类协议栈架构中网络设备的协议栈架构同上述第二类协议栈和第一类协议栈架构中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6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终端设备将从PDCP层获取的第一PDU传输至第一接口对应的RLC实体,最终通过第一接口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将从PDCP层获取的第二PDU传输至第二接口对应的路由层,进行添加第一路由头的处理,然后将携带第一路由头的第二PDU传输至第二接口对应的RLC实体,最终通过第二接口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
具体地,在步骤21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网络设备相同时,上述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的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的网络设备不同时,上述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的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一网络设备。
还应理解,上述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网络设备时,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协商确定可以用于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最终,可以由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由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三配置信息进行配置,第三配置信息与第一配置信息的功能相同,可以携带相同的指示信息,具体指示信息的内容见下文详细描述。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网络设备配置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替代在协议栈的架构中新增适配层,有利于减小对现有协议栈的改进,减小改进协议栈所需的成本。
第四类协议栈架构:适用于上文的通信场景一,且第一接口为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接口,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如图7所示。相对于前三类协议栈架构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计思路是希望将第一终端设备中对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数据包的分流,以及第二终端设备中对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数据包的汇聚等操作,放在PDCP层之上进行。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应理解,图7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从图7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添加了汇聚层(Convergence Layer),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直连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添加了适配层(Adaption Layer),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非直连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添加了路由层(Routing Layer),又称“第二路由层”。网络设备在非直连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中添加了路由层(Routing Layer)。具体地,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的适配层和路由层可以位于汇聚层与PDCP层之间,汇聚层、适配层和路由层可以整体位于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和PDCP层之间,也就是说,汇聚层位于SDAP层和路由层之间。
网络设备中设置的路由层和第一终端设备中的路由层可以提供路由层的对等实体,也就是说,网络设备中的路由层可以位于网络设备的PDCP层之上,具体的可以位于网络设备的PDCP层和网络设备的SDAP层之间。
下文结合图7所示的第一接口的协议栈架构,介绍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具体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数据包对应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称为“第三PDU”,将第二数据包对应的PDU称为“第四PDU”。
情况一: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相同的数据包。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汇聚层,对第三PDU进行复制生成第四PDU,第三PDU和第四 PDU可以被配置具有相同的汇聚层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并将第三PDU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适配层,将第四PDU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其中汇聚层序列号的作用与现有技术中PDCP序列号的功能相似,例如可以指示对数据包进行汇聚的顺序,还可以用于重复检测,重复丢弃等。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适配层,为第三PDU添加第三汇聚标识,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或者说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对第一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协议层实体。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为第四PDU添加第二路由头以及第四汇聚标识,所述第四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所述第四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或者说第四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对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的协议层实体。
可选地,上述为第四PDU添加第二路由头,可以理解为以基于路由头(Routing-header) 协议对第四PDU进行封装。第二路由头可以包括源信息(Source Information,SrcInfo),目的信息(destination Information,Dst Info),可选地,上述第二路由头还可以包括服务质量要求信息(Quality of Service Information,QoS Info)、时间信息(Timeinformation,Time Info)以及测量信息(Measurement information,Measurement Info)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的PDU封装结构可以参见图8。
具体地,上述源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具体地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例如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 地址,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等。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或者为了保护隐私网络可能分配给终端的临时标识,或者源终端位置信息等。
目的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具体地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第二终端设备标识信息、第二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集合的地址信息或第二终端设备所在的终端设备集合标识信息。如终端设备集合对应的IP组播地址,终端设备集合对应的MAC组播地址、或者网络分配的终端设备集合的群组ID等。
QoS信息用于确定传输第四PDU的服务等级,可以通过优先级表示。
时间信息用于表示与第二数据包相关的时间信息,例如,第二数据包的产生时间,第二数据包的预期发送时间、第二数据包的最晚发送时间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目的信息的过程可以是由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指示的,也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商获取的,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终端设备获取上述目的信息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之后,将携带第三汇聚标识的第三PDU,以及携带第二路由头和第四汇聚标识的第四PDU分别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RLC层中不同的RLC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PDU和第四PDU在RLC层及RLC层之下的PDU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中传输PDU的过程基本相同,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网络设备在通过第二接口接收到第二数据包后,在网络设备中的路由层,通过第四 PDU携带的目的信息,确定接收第二数据包的第二终端设备,并将第二数据包转发至第二终端设备。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数据包之后,在第二终端设备的适配层,对携带第三汇聚标识的第三PDU进行解封装,根据第三汇聚标识将第三PDU传输至对第三PDU进行汇聚的目标协议层实体,即第一汇聚实体。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第二数据包之后,在第二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对携带第四汇聚标识的第四PDU进行解封装,根据第四汇聚标识将第四PDU传输至对第四PDU进行汇聚的目标协议层实体,即第一汇聚实体。
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汇聚实体对第三PDU和第四PDU进行汇聚,在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是基于同一个数据包生成的情况下,目标汇聚层实体基于第三PDU和第四PDU 携带的汇聚层序列号进行重复检测、重复丢包,可以丢弃上述第三PDU和第四PDU中的任意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情况一仅仅说明了第二数据包是基于第一数据包复制的情况,也可以是第一数据包是基于第二数据包进行复制生成的,具体地的其他传输过程与上文中描述的基本相同,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相对于前三种实施例而言,将用于对数据包进行汇聚的汇聚层从PDCP层中分离出来,有利于降低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复杂度。
情况二,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为不同的数据包。
具体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汇聚层,将同一数据流中不同的两个数据包,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分别传输至第一终端设备的适配层和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其中第一数据包的序列号和第二数据包的序列号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情况一和情况二中传输数据包过程,仅仅是在汇聚层是否需要对待传输的第一数据包进行复制的步骤略微不同,在情况二中,汇聚层无需再执行对数据包进行复制的过程,可以直接传输待传输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其中,第一数据包在第一接口对应的协议栈中的传输过程,与第二数据包在第二接口对应的协议栈中的传输过程与上述情况一中描述的数据包在协议栈中的传输过程相同,为了简洁,在此不在赘述。
第四类协议栈,适用于上文中的通信场景二,且第一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通信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非直连接口。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如图5所示。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应理解,图9仅仅示出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中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协议层,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图9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与图7所示的协议栈的架构基本相同,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上文中关于第一类协议栈的介绍,下文重点介绍与图7所示的协议栈的区别,即通过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非直连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的过程。
由于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网络设备,因此在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两个网络设备进行转发,即在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上需要分别设置有路由层,用于将第二数据包转发至第二终端设备。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对第四PDU封装第二路由头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封装上文中提到的目的信息指示接收第二数据包的第二终端设备之外,还需要在第二路由头中封装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具体地还可以封装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换句话说,在第一终端设备的路由层,为第四PDU添加第二路由头的过程中,需要在第二路由头中添加可路由信息,可路由信息用于指示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二数据包的路由设备,具体地,路由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第二网络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协商获取。
第六类协议栈,通过网络设备配置实现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同一数据流中的数据包。
第六类协议栈可以理解为对上述第四类协议栈架构和第五类协议栈架构进行改进,通过网络设备配置的方式替代适配层,以及路由层中添加第三汇聚标识或第四汇聚标识的功能。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协议栈的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应理解,图10 仅仅示出了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中协议栈架构,由于在第六类协议栈架构中网络设备的协议栈架构同上述第四类协议栈架构和第五类协议栈架构中网络设备中的协议栈架构,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终端设备将从汇聚层获取的第三PDU传输至第一接口对应的RLC实体,最终通过第一接口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将从汇聚层获取的第四PDU传输至第二接口对应的路由层,进行添加第二路由头的处理,然后将携带第二路由头的第四PDU传输至第二接口对应的RLC实体,最终通过第二接口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
具体地,在步骤21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网络设备相同时,上述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的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属的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的网络设备不同时,上述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的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第一网络设备。
还应理解,上述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网络设备时,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协商确定可以用于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最终,可以由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由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四配置信息进行配置,第四配置信息与第一配置信息的功能相同,可以携带相同的指示信息,具体指示信息的内容见下文详细描述。
可选地,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网络设备配置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为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替代在协议栈的架构中新增适配层,有利于减小对现有协议栈的改进,减小改进协议栈所需的成本。
在上文中介绍的第一类协议栈架构至第六类协议栈架构中,都是基于第一接口为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非直连接口的方式介绍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都可以为直连接口,例如第一接口为LTE制式中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NR制式中的直连接口。
当第一接口为LTE制式中的直连接口,第二接口为NR制式中的直连接口时,两个接口对应的协议栈架构是相同的,数据包对应的传输过程也是相同的。为了简洁,不在一一介绍,仅举出基于上述第一类协议栈架构和上述第三类协议栈架构进行变形后的协议栈架构。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双直连接口的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在图11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接口对应的协议栈和第二接口对应的协议栈,与第一类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接口对应的协议栈的架构相同。具体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可以参见第一类协议栈架构中关于通过第一接口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基于双直连接口的协议栈架构的示意性框图,在图 12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接口对应的协议栈和第二接口对应的协议栈,与第三类协议栈架构中第一接口对应的协议栈的架构相同。具体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可以参见第一类协议栈架构中关于通过第一接口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基于图11和图12所示的协议栈的架构进行变形,例如,如第二类协议栈架构和第四类协议栈架构的描述,通过网络设备配置的方式实现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传输同一数据流中的数据包,以替代适配层实现的功能,从而避免新增适配层带来的对第一终端设备的协议栈以及二终端设备的协议栈的改进。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步骤21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230,配置过程,即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通过多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具体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和/或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
相应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多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功能,也可以由第二终端设备基于通信协议规定好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为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具体的配置方式参见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的配置过程。
应理解,上述步骤230所示的配置过程可以与上文中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通过一次信令交互实现,例如,网络设备可以直接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同时实现上述配置过程,并配置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上述步骤230所示的配置过程也可以与上文中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通过两次信令交互的方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具体传输方式可以由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还可以是通过通信协议规定好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还应理解,上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传输方式,可以是通过通信协议规定好的,而上述指示待传输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的传输方式可以由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或者上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的传输方式,可以由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配置,而上述指示待传输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的传输方式可以是通过通信协议规定好的。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请求,所述多接口传输请求用于向网络设备请求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请求的方式,由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配置通过多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上述多接口传输请求携带第一信道的测量报告和/或第一信道的Qos参数,其中所述第一信道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直接传输数据包,或者说,可以是上述直连接口对应的信道,例如,直连接口对应的副链路(sidelink,SL)。
可选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所述 SIB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专用信令,所述专用信令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步骤21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240,激活过程,该激活过程用于为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第一接口传输第一数据包,通过第二接口传输第二数据包的传输方式。具体地,上述激活方式可以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激活方式:由网络设备为第一终端设备激活。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相同的网络设备时,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激活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激活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激活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激活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网络设备时,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激活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激活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激活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激活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是否激活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的功能。
还应理,上述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可以是同一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即包括上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第二种激活方式:由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商激活。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激活请求,所述激活请求用于请求第二终端设备通过多接口与第一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同意通过多接口与第一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种激活方式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网络设备的场景,还可以适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不同网络设备的情况。
第三种激活方式:由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转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激活指示信息。
具体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激活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激活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激活通过多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转发所述第一激活指示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种激活方式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网络设备的场景,还可以适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不同网络设备的情况。
下文从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传输信令的角度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介绍的方法中的信令的功能,以及信令中携带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的介绍,为了简洁,在此不作具体介绍。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和/或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请求,所述多接口传输请求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请求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请求,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或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专用信令,所述专用信令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多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以及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上文结合图1至图13详细的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下面结合图14至图16,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应理解,图14至图16所示的装置能够实现图2中的各个步骤,因此,其具体细节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13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1300 包括发送模块1310和第一接收模块1320。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 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路由层,所述第一路由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之间,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路由层的路由实体,用于为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添加第一路由头,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LC层之间,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适配层的适配实体,用于为第一PDU添加第一汇聚标识,所述第一PDU 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置有第一汇聚层和第二路由层,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二路由层的路由实体,用于从所述第一汇聚层获取第三PDU,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二路由层的路由实体,还用于为所述第三PDU添加第二路由头,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二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所述第二路由层的路由实体,还用于将携带所述第二路由头的所述第三PDU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的PDCP 层。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置有第二适配层,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二适配层的适配实体,用于从所述第一汇聚层获取第四PDU,所述第四PDU 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二适配层的适配实体,还用于为所述第四PDU添加第三汇聚标识,所述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所述第二适配层的适配实体,还用于将携带所述第二汇聚标识的所述第四PDU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的PDCP层。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和/或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请求,所述多接口传输请求用于向网络设备请求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或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专用信令,所述专用信令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发送模块1310和第一接收模块1320可以为收发机1440,上述协议层实体可以为处理器1420,其中协议层实体可以是路由实体、适配实体和第一汇聚实体等。上述第一终端设备中的协议层可以是存储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存储器1410中的程序模块,上述协议层包括第一路由层、第二路由层、第一适配层、第二适配层和第一汇聚层等。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1430,具体如图14所示。
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14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 1400可以包括:存储器1410、处理器1420、输入/输出接口1430、收发机1440。其中,存储器1410、处理器1420、输入/输出接口1430和收发机1440通过内部连接通路相连,该存储器141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42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42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输入/输出接口1430接收输入的数据和信息,输出操作结果等数据,并控制收发机1440 发送信号。
所述收发机1440,用于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 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420可以采用通用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还应理解,收发机1440又称通信接口,使用例如但不限于收发器一类的收发装置,来实现终端1400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
该存储器141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420提供指令和数据。处理器142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处理器142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42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通信方法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410,处理器1420读取存储器1414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 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 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15所示的第二终端设备1500 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510和第二接收模块1520。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路由层,所述第一路由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之间,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路由层的路由层实体,用于对携带第一路由头的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进行解封装,并将所述第二PDU传输至所述PDCP实体,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LC层之间,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还包括:所述第一适配层的适配实体,用于根据第一PDU携带的第一汇聚标识,将所述第一PDU传输至所述PDCP实体,所述第一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汇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汇聚层和第二路由层,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为所述第一汇聚层的第一汇聚实体,所述第二路由层的路由实体,用于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获取第三PDU,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二路由层的路由实体,还用于对携带第二路由头的第三PDU进行解封装,并将所述第三PDU传输至所述第一汇聚实体,所述第二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所述第一汇聚实体,用于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二适配层,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第二适配层的适配实体,用于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获取第四PDU,所述第四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二适配层的适配实体,用于根据所述第四PDU携带的第三汇聚标识,将所述第四PDU传输至所述第一汇聚实体,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所述第一汇聚实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接收模块1510和第二接收模块1520可以为收发机1640,上述协议层实体可以为处理器1620,其中协议层实体可以是路由实体、适配实体和第一汇聚实体等。上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协议层可以是存储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存储器1610 中的程序模块,上述协议层包括第一路由层、第二路由层、第一适配层、第二适配层和第一汇聚层等。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1630,具体如图16所示。
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二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16所示的第二终端设备 1600可以包括:存储器1610、处理器1620、输入/输出接口1630、收发机1640。其中,存储器1610、处理器1620、输入/输出接口1630和收发机1640通过内部连接通路相连,该存储器161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62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62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输入/输出接口1630接收输入的数据和信息,输出操作结果等数据,并控制收发机1640 发送信号。
所述收发机1640,用于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 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620可以采用通用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还应理解,收发机1640又称通信接口,使用例如但不限于收发器一类的收发装置,来实现终端1600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
该存储器161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620提供指令和数据。处理器162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处理器162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62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通信方法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610,处理器1620读取存储器1616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 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 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 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读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路由层,所述第一路由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之间,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路由层,为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添加第一路由头,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LC层之间,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适配层,为第一PDU添加第一汇聚标识,所述第一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置有第一汇聚层和第二路由层,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传输第二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汇聚层获取第三PDU,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路由层,为所述第三PDU添加第二路由头,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所述第二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携带所述第二路由头的所述第三PDU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的PDCP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置有第二适配层,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一汇聚层获取第四PDU,所述第四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汇聚层的PDU;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适配层,为所述第四PDU添加第三汇聚标识,所述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携带所述第二汇聚标识的所述第四PDU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的PDCP层。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携带下述指示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无线承载相同的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与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目的地址相同的指示信息;
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和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逻辑信道相同的指示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向第二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两个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和/或
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是否相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多接口传输请求,所述多接口传输请求用于向网络设备请求通过多接口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或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专用信令,所述专用信令携带所述多接口传输指示信息。
1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接口为长期演进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或新无线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接口为下列接口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LTE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NR网络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LTE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以及NR制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直接通信的通信接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相同数据包。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为同一数据流中的不同数据包。
19.如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和所述第二数据包被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同一目标协议层实体汇聚。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路由层,所述第一路由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之间,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路由层,对携带第一路由头的第二协议数据单元PDU进行解封装,并将所述第二PDU传输至所述PDCP实体,所述第二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所述第一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适配层,所述第一适配层位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LC层之间,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适配层,根据第一PDU携带的第一汇聚标识,将所述第一PDU传输至所述PDCP实体,所述第一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第一汇聚标识用于指示在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汇聚。
22.如权利要求16-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一汇聚层和第二路由层,所述目标协议层实体为所述第一汇聚层的第一汇聚实体,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接口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二数据包,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获取第三PDU,所述第三PDU为所述第二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路由层,对携带第二路由头的第三PDU进行解封装,并将所述第三PDU传输至所述第一汇聚实体,所述第二路由头用于指示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的路径;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汇聚层,通过所述第一汇聚实体对所述第二数据包进行汇聚。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设置有第二适配层,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PDCP层获取第四PDU,所述第四PDU为所述第一数据包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PDU;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适配层,根据所述第四PDU携带的第三汇聚标识,将所述第四PDU传输至所述第一汇聚实体,第三汇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汇聚层,通过所述第一汇聚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数据汇聚。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第一接口接收第一终端设备传输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传输所述第一数据包,且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传输所述第二数据包。
26.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各个模块。
27.一种第二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25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各个模块。
28.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通信设备与其他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在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上的功能。
29.一种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具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在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上的功能得以实现。
30.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在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上的功能得以实现。
CN201810150307.8A 2018-02-13 2018-02-13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Active CN1101669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0307.8A CN110166978B (zh) 2018-02-13 2018-02-13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EP19754228.5A EP3755015A4 (en) 2018-02-13 2019-02-13 COMMUNICATION PROCEDURE, FIRST TERMINAL DEVICE AND SECOND TERMINAL DEVICE
PCT/CN2019/074900 WO2019158058A1 (zh) 2018-02-13 2019-02-13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US16/991,152 US20200374962A1 (en) 2018-02-13 2020-08-12 Communication method, first terminal device, and seco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0307.8A CN110166978B (zh) 2018-02-13 2018-02-13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6978A true CN110166978A (zh) 2019-08-23
CN110166978B CN110166978B (zh) 2020-12-22

Family

ID=67618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0307.8A Active CN110166978B (zh) 2018-02-13 2018-02-13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74962A1 (zh)
EP (1) EP3755015A4 (zh)
CN (1) CN110166978B (zh)
WO (1) WO201915805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32469A (zh) * 2020-03-05 2020-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543512A (zh) * 2019-09-23 2021-03-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直接通信建立方法、用户设备和会话管理功能实体
US11438941B2 (en) 2018-05-17 2022-09-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530170A (ja) * 2018-07-19 2021-11-04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2d通信の方法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0599A (zh) * 2012-01-06 2013-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3856527A (zh) * 2012-12-05 2014-06-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控制的终端直通的方法
CN104753627A (zh) * 2013-12-26 2015-07-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路径传输方法、系统及数据发送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
CN104823511A (zh) * 2012-09-17 2015-08-05 黑莓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设备间通信的发起
US20150304896A1 (en) * 2012-10-30 2015-10-22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Handover from d2d to cellular whereby a pdcp entity is associated with two rlc entities related to different radio bearers
CN107645710A (zh) * 2016-07-20 2018-01-30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v2x业务的传输方法
CN107683613A (zh) * 2015-06-24 2018-02-09 英特尔Ip公司 增强型支持车辆到万物(v2x)通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9280B2 (ja) * 2013-06-27 2017-11-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プロセッサ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20170164263A1 (en) * 2014-06-13 2017-06-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outing And Transmission In Mesh Networks
WO2016163696A1 (en) * 2015-04-08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operating a new entity for lte-wlan aggreg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US10644848B2 (en) * 2015-08-13 2020-05-0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peratio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node supporting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network
US11641617B2 (en) * 2016-11-10 2023-05-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chanisms for initial access to a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08990153B (zh) * 2017-06-02 2021-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终端自干扰的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和系统
CN109429186B (zh) * 2017-08-31 2021-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1132220A (zh) * 2017-10-28 2020-05-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配置测量间隔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0599A (zh) * 2012-01-06 2013-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CN104823511A (zh) * 2012-09-17 2015-08-05 黑莓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设备间通信的发起
US20150304896A1 (en) * 2012-10-30 2015-10-22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Handover from d2d to cellular whereby a pdcp entity is associated with two rlc entities related to different radio bearers
CN103856527A (zh) * 2012-12-05 2014-06-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控制的终端直通的方法
CN104753627A (zh) * 2013-12-26 2015-07-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路径传输方法、系统及数据发送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
CN107683613A (zh) * 2015-06-24 2018-02-09 英特尔Ip公司 增强型支持车辆到万物(v2x)通信
CN107645710A (zh) * 2016-07-20 2018-01-30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v2x业务的传输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38941B2 (en) 2018-05-17 2022-09-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2543512A (zh) * 2019-09-23 2021-03-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直接通信建立方法、用户设备和会话管理功能实体
CN111432469A (zh) * 2020-03-05 2020-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432469B (zh) * 2020-03-05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55015A1 (en) 2020-12-23
EP3755015A4 (en) 2021-03-10
CN110166978B (zh) 2020-12-22
WO2019158058A1 (zh) 2019-08-22
US20200374962A1 (en) 2020-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577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US20210092667A1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204003A1 (zh) 一种临近服务的业务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685920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79622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523006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1343874B2 (en)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7006022A (zh) Lwa pdu路由方法及装置
CN110351030A (zh)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990125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166978A (zh)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WO202016461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1035252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573355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EP3487150B1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6416112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21185058A1 (zh)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246837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以及无线接入网络
CN107079524A (zh)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和控制器
WO2021204277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168632A1 (zh) 中继方法、路由表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3098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021181A1 (en)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WO202401237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324674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