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8539A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88539A
CN110488539A CN201910809874.4A CN201910809874A CN110488539A CN 110488539 A CN110488539 A CN 110488539A CN 201910809874 A CN201910809874 A CN 201910809874A CN 110488539 A CN110488539 A CN 110488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support construction
display device
light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98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敬敬
陆辉
沈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098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885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88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8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中,显示装置包括叠层设置的显示面板、支撑结构以及背光模组。支撑结构在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覆盖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第一部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支撑结构的边缘与胶框的第二部粘结,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因其具有外型轻薄、耗电少及无辐射污染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笔记本电脑及移动电话等产品中。
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因结构设置不合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出现黑态显示的均匀性变差(后面简称黑态不均)的问题。无疑,这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如何提升显示面板的黑态显示的均匀性(后面简称黑态均一性)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显示装置黑态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叠层设置的显示面板、支撑结构以及背光模组;
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支撑结构的边缘与所述胶框的第二部粘结;
所述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适用于第一方面中所述的任一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分别形成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以及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将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所述胶框的第二部粘结;
将所述显示面板置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表面上。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适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分别形成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以及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将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表面粘结;
将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所述胶框的第二部粘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显示面板放置在支撑结构上,使显示面板整面受力,从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抗变形能力,避免显示面板受力不均匀,解决了显示装置黑态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表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显示装置理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实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竖直放置时理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竖直放置时实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现有的一种显示装置理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4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13(示例性地,图1中仅包括一个支撑组件),支撑组件13包括第一部131,各第一部13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各第一部131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各第一部131之间形成中空区域S1。显示面板14搁置于支撑组件的第一部131上,但并不与第一部131粘结。从背光模组出射的光I1经该中空区域S1后入射到显示面板14上。
图2为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实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对比图1和图2,由于第一部131仅与显示面板21的边缘相接触,使得显示面板21中绝大多数区域与中空区域S1对应。在重力的作用下,显示面板21与中空区域S1对应的部分发生弯折。由于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显示面板内会产生内应力。在该内应力的作用下,显示面板中液晶流向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得显示面板中液晶的双折射效应发生变化。玻璃和液晶的双折射效应的改变会导致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光线的光程差发生变化,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发生漏光,最终使得显示面板的黑态显示不均。研究表明,显示面板的形变越严重,其内应力越大,光程差越大,显示面板的漏光越严重,其黑态不均的问题越突出。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黑态显示不均的问题。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叠层设置的显示面板21、支撑结构22以及背光模组23。支撑结构22在显示面板21的垂直投影覆盖显示面板21,背光模组23包括胶框231,胶框231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示例性地,图3和图4中仅示出了一个支撑组件),当设置两个支撑件时,两个支撑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相对两侧,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31,第一部31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23出光面平行,支撑结构22的边缘与胶框231的第一部31粘结,支撑结构22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撑结构22在显示面板21的垂直投影覆盖显示面板21”的实质是,使得支撑结构22为面状,而非中空的结构,这样可以使显示面板21的各个位置处均受到由支撑结构22对其施加的支撑力的作用。该支撑力会与显示面板21受到的重力部分或完全抵消,使得显示面板21所受合力趋于或等于0。显然,这样可以削弱显示面板21的弯折程度,减小显示面板21产生的内应力的大小,甚至消除内应力。显示面板21内产生的内应力越小,显示面板21中液晶流向变化越小,显示面板21中液晶的双折射效应变化越小,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光线的光程差变化越小,显示面板21的边缘漏光的程度越弱。由于支撑结构22为面状,设置其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可以使得由背光模组23出射的光线可以透过该支撑结构22,并进入到显示面板21中,因此这样设置不会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综上,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结构22在显示面板21的垂直投影覆盖显示面板21,支撑结构22的边缘与胶框231的第一部31粘结,支撑结构22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可以提升显示面板21的抗变形能力,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解决了现有的显示装置黑态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22可以与显示面板21粘结,也可以不与显示面板21粘结。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若支撑结构22与显示面板21粘结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一些透明的光学胶粘结,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21的抗变形能力,还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在使用过程中的移动,实现降低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提高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若支撑结构22与显示面板21不粘结,则支撑结构22与显示面板21之间不需要设置胶层,可以减小显示装置整体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也可以减少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可选地,显示面板21包括偏光片211,偏光片211位于显示面板21靠近背光模组23的一侧,偏光片211为雾面偏光片。这样设置的原因是,考虑支撑结构22与显示面板21不粘结,显示面板21与支撑结构22之间可能存在空气间隙,由于光的干涉效应,极有可能在该空气间隙处形成干涉条纹。通过在显示面板21靠近背光模组23的一侧设置雾面偏光片,这里的雾面偏光片指的是偏光片表面做AG处理,雾度值(Haze值)≥25%,能够防止显示面板21出现干涉条纹而影响图像显示。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前钣金41,前钣金41与背光模组固定,在前钣金41与支撑结构22之间存在中空的第一容纳区42,显示面板21位于第一容纳区42内。其中,前钣金41可对显示面板21起到限位以及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容纳区42的尺寸往往大于显示面板21的尺寸,显示面板21和第一容纳区42的内壁之间的存在缝隙。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随着显示装置相对水平面角度的变化,显示面板21会在第一容纳区42内发生晃动、扭转。在晃动、扭转的过程中,显示面板21会与第一容纳区42的内部碰撞,进而使得显示面板21变形。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竖直放置时理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竖直放置时实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参见图7和图8,“竖直放置”是指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与水平面垂直。由于第一容纳区42的尺寸大于显示面板21的尺寸,在重力的作用下,显示面板21会发生倾倒,倾倒后显示面板21的入光面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夹角为θ,θ>0°。此时,参见图8,显示面板21的边缘与前钣金41以及背光模组23相抵持。前钣金41和背光模组23均对显示面板21施加力的作用,以平衡显示面板的重力。此种情况下,显示面板21内部同样会产生内应力,致使显示面板黑态均一性变差。
为了进一步明确在竖直放置时,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和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应变情况,对其进行仿真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和现有的显示装置均采用30inch的显示装置,且按照图8所示进行放置。其测试结果由表1给出。
表1
参见表1,其中,参考例为现有的显示装置,即不包括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对比例1和对比例2均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即包括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支撑结构的厚度为1mm。其中对比例1中,支撑结构与显示面板相粘结;对比例2中,支撑结构与显示面板不粘结。除此之外,参考例、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其他设置参数均相同,如显示面板的厚度相同,均为0.7mm,显示面板相对背光模组的倾斜角θ相同,θ=1.03°等。从表1可以得出,与现有的显示装置相比,本申请提供的两种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内产生的最大应力、变形量以及最大应变均减小。并且相对于支撑结构与显示面板不粘结的方案(即对比例2),支撑结构与显示面板相粘结的方案(即对比例1),显示面板内产生的最大应力、变形量以及最大应变均较小。进一步地,测得,支撑结构与显示面板相粘结的方案(即对比例1)黑态均一性约75%。上述仿真测试结果说明,通过在显示装置中增加支撑结构确实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内应力,提高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
继续参见图6,在该显示装置中,增加支撑结构22有利于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的原因有二:一是相对于不设置支撑结构22的现有显示装置,本申请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22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背光模组23和前钣金41之间的空间,使得显示面板21可活动的空间减小,进而减小了显示面板21晃动、扭转的几率,可以降低显示面板21与背光模组23和前钣金41碰撞、变形的几率,因此可以降低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二是,支撑结构22为显示面板21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提升了显示面板21的抗变形能力,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
表2
表2为仅调整显示面板厚度的仿真实验结果。同样地,在测试过程中,参考例、对比例3和对比例4均为现有的30inch的显示装置(即不包括支撑结构的显示装置),且各显示装置竖直放置。参考例、对比例3和对比例4的区别仅在于显示面板的厚度不同,具体地,参考例中显示面板的厚度为0.7mm、对比例3中显示面板的厚度为1.2mm,对比例4中显示面板的厚度为1.7mm。参考例、对比例3和对比例4中显示面板相对背光模组的倾斜角θ相同,θ=1.03°。
从表2可知,相较于参考例,不改变显示面板21的承载方式,而仅增大显示面板21的厚度,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会更大,其对黑态均一性没有改善作用,所以本申请相对于仅仅增加显示面板厚度的方案仍然具有显著的改善黑态均一性的效果。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51,盖板51位于显示面板21背离支撑结构22的一侧。盖板51可对显示面板21起到限位以及保护的作用。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9,可选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部32,第二部32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23出光面垂直,同一支撑组件中,第一部31和第二部32呈T字形固定连接。由于背光模组23除包括支撑组件外还包括其他结构,如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等。通过设置支撑组件的第一部31和第二部32呈T字形固定连接,可以对背光模组内的空间进行划分,并起到支撑作用,以有序的固定其他结构,如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等。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中,背光模组23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地,图9中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具体参见图9,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232、光源233、导光板234和光学膜片235,光学膜片235位于支撑结构22远离显示面板21一侧,导光板234位于光学膜片235远离支撑结构22一侧,背板232包括第三部61,第三部61位于导光板234与胶框231的第二部32之间,光源233位于第三部61背离胶框231的第二部32的一侧,光源233的出光面与导光板234的入光面间隔设置距离且相对设置。
可选的,背板232的材质为金属,具有良好导热性能,将光源233设置于背板232第三部61上,有助于吸收光源23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并将该部分热量散发出去,进而降低了光源233处的温度。
继续参见图9,可选地,背板232还包括第四部62,第四部62位于导光板234远离光学膜片235一侧,第三部61和第四部62连接。第四部62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背板232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对干扰信号起到屏蔽作用。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该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具体地,参见图10,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232、光源233、光学膜片235、扩散板237和反射片236,光学膜片235位于支撑结构22远离显示面板21一侧,扩散板237位于光学膜片235远离支撑结构22的一侧。背板232包括第四部62,第四部62位于扩散板237远离光学膜片235的一侧,反射片236和光源233位于第四部62和扩散板237之间。具体地,反射片236位于第四部62靠近光学膜片235的表面,反射片236上设置有多个镂空区域,光源233位于反射片236的镂空区域内,且光源233的出光面与扩散板237的入光面相对设置。
继续参见图10,可选地,反射片236靠近背板232第三部61的部分朝着靠近显示面板21的方向翘起,这样设置可以使由光源233出射的到达反射片236边缘的光线可以被反射片236反射回来,增加光线的利用率。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中,光学膜片235具体可以包括扩散片以及增亮膜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扩散片的作用是使得从背光模组出射的光具有较高的均匀性。增亮膜和反射片的作用是提高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的亮度。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可选的,该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层221,遮光层221位于支撑结构22上,显示面板21包括显示区A和围绕显示区A的非显示区B,导光板234出光面所在的平面为标准面,遮光层221在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第一投影,导光板234在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第二投影,胶框231的第一部31在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第三投影,显示面板21的几何中心在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标准点,标准点到第一投影靠近标准点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标准点到第一投影远离标准点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标准点到第二投影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标准点到第三投影靠近标准点的边缘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其中,d2>d4>d3>d1。
继续参见图11,从光源233出射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I01会直接入射到导光板234的入光面上,并在导光板234内部由线性光变成面性光。此面性光经过光学膜片(图11中未示出)后形成高亮度、高均匀性的面性光,然后入射到显示面板,以达到为显示面板21提供背光的目的。从光源233出射的光线中还有一部分光线I02,该部分光线I02并未入射到导光板234内部,而是直接穿过第一部31和导光板234之间的缝隙,朝着显示面板21的入光面传输。由于该部分光线未经过导光板234和光学膜片,其未经过均光以及亮度的调节,倘若该部分光线I02入射到显示面板21内,会与从光学膜片出射的光线有很大不同,无疑光线I02会降低入射到显示面板21上的光线整体的均匀性,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也会造成显示装置漏光。通过设置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层221,遮光层221位于支撑结构22上,且d2>d4>d3>d1,可以利用遮光层221对光线I02进行充分遮挡,以使光线I02无法进入到显示面板21内,进而使得入射到显示面板21上的光线整体的均匀性较高,达到降低甚至消除光线I02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避免显示装置漏光。
可选地,遮光层221材料的颜色为黑色,这样可以使得入射到其上的光线I02被遮光层221吸收。
在图11中,遮光层221位于支撑结构22靠近导光板234的一侧,这仅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2,可选地,在该显示面板中,遮光层221位于支撑结构22远离导光板234的一侧。
可选的,遮光层221在显示面板21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位于非显示区B内。这样设置遮光层221不会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可选的,遮光层221为丝印油墨。丝印油墨具有无毒、无味、轻薄、无有机溶剂的挥发物、成本较低、材料来源广阔、有良好的光泽性、耐析性、耐热、耐磨性和耐水洗涤性、经济卫生等特点,耐磨性强、印后成膜速度快、干燥迅速、使用和贮藏方便、安全。
可选的,支撑结构22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2.5mm。这样设置,支撑结构22不会因为过薄而碎裂,也不会明显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
可选的,支撑结构22靠近显示面板21的表面铅笔硬度大于或等于6H,且支撑结构22背离显示面板21的表面铅笔硬度大于或等于2H。其中,支撑结构22靠近显示面板21的表面硬度较大,可以给予显示面板21较佳的支撑效果,提高显示面板21的抗弯折能力;支撑结构22背离显示面板21的表面铅笔硬度较小,便于在其上形成用作遮光层221的丝印油墨。
可选的,支撑结构22的色偏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1。这样设置可以尽量减小显示装置因增设支撑结构22而产生的色偏。
继续参考图12所示,可选地,显示面板21距胶框231第二部32的距离d5满足0.2mm≤d5≤1mm。这样可以使得显示面板21和胶框231第二部32之间留有空隙,给显示面板21的形变留有空间,同时也便于显示装置的组装。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支撑结构22选用玻璃基板,可选的,玻璃基板的透光率在90%左右且色偏极小,可选的,玻璃基板的主流厚度t=0.5~1.1mm,能够支持异形显示面板设计,玻璃基板表面支持油墨丝印。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该显示装置制作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中除具有“支撑结构与显示面板粘结”技术特征之外的任一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3、图4和图13,该显示装置制作方法包括:
S110、分别形成背光模组23、显示面板21以及支撑结构22,其中,背光模组23包括胶框231;胶框231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31;第一部31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23出光面平行;支撑结构2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支撑结构22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S120、将支撑结构22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胶框231的第二部31粘结。
S130、将显示面板21置于支撑结构22的第二表面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通过将支撑结构22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胶框231的第二部31粘结,然后将显示面板21放置在支撑结构22上,可以使显示面板21整面受力,从而提升显示面板21的抗变形能力,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解决了现有的显示装置黑态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
可选地,在上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的加工工艺可具体为将支撑结构基材进行切割,获取所需形状的支撑结构,然后进行数控技术处理(CNC),再进行印刷制备遮光层,后续还可对支撑结构进行进一步强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抗变形的能力。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该显示装置制作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3、图4和图13,该显示装置制作方法包括:
S210、分别形成背光模组23、显示面板21以及支撑结构22,其中,背光模组23包括胶框231;胶框231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31;第一部31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23出光面平行;支撑结构2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支撑结构22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S220、将显示面板21与支撑结构22的第二表面粘结。
S230、将支撑结构22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胶框231的第二部31粘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制作方法,通过将显示面板21与支撑结构22的第二表面粘结,然后将支撑结构22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胶框231的第二部31粘结,可以使显示面板21整面受力,从而提升显示面板21的抗变形能力,降低了显示面板21的内应力,解决了现有的显示装置黑态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黑态均一性。
可选地,在上技术方案中,支撑结构的加工工艺可具体为将支撑结构基材进行切割,获取所需形状的支撑结构,然后进行数控技术处理(CNC),再进行印刷制备遮光层,后续还可对支撑结构进行进一步强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抗变形的能力。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层设置的显示面板、支撑结构以及背光模组;
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支撑结构的边缘与所述胶框的第一部粘结;
所述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不粘结;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偏光片;
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所述偏光片为雾面偏光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钣金;
所述前钣金与所述背光模组固定,在所述前钣金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存在中空的第一容纳区;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部;所述第二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垂直;
同一所述支撑组件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呈T字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光源、导光板和光学膜片;
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远离所述支撑结构一侧;
所述背板包括第三部,所述第三部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胶框的第二部之间;
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第三部背离所述胶框的第二部的一侧,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间隔设置距离且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层,
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支撑结构上;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所述导光板出光面所在的平面为标准面;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导光板在所述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胶框的第一部在所述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第三投影;所述显示面板的几何中心在所述标准面的垂直投影为标准点;
所述标准点到所述第一投影靠近所述标准点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标准点到所述第一投影远离所述标准点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标准点到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所述标准点到所述第三投影靠近所述标准点的边缘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d2>d4>d3>d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在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为丝印油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且小于或等于2.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铅笔硬度大于或等于6H;且所述支撑结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铅笔硬度大于或等于2H。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的色偏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1。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距所述胶框第二部的距离d5满足0.2mm≤d5≤1mm。
15.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3-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分别形成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以及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将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所述胶框的第二部粘结;
将所述显示面板置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表面上。
16.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分别形成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以及支撑结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结构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8%;
将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表面粘结;
将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与所述胶框的第二部粘结。
CN201910809874.4A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04885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9874.4A CN110488539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9874.4A CN110488539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8539A true CN110488539A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55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9874.4A Pending CN110488539A (zh) 2019-08-29 2019-08-29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8853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2772A (zh) * 2020-01-22 2020-05-19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元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522169A (zh) * 2020-06-11 2020-08-1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的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11562695A (zh) * 2020-06-08 2020-08-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16174A (zh) * 2022-06-17 2022-09-06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115826289A (zh) * 2022-11-01 2023-03-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6951B (en) * 2003-08-14 2005-01-21 Au Optronics Corp Supporting and diffusing plate
CN101520562A (zh) * 2008-02-25 2009-09-0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29007A (zh) * 2012-04-28 2012-08-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CN103823319A (zh) * 2014-03-10 2014-05-2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6233194A (zh) * 2014-05-20 2016-12-14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6951B (en) * 2003-08-14 2005-01-21 Au Optronics Corp Supporting and diffusing plate
CN101520562A (zh) * 2008-02-25 2009-09-02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29007A (zh) * 2012-04-28 2012-08-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CN103823319A (zh) * 2014-03-10 2014-05-2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6233194A (zh) * 2014-05-20 2016-12-14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82772A (zh) * 2020-01-22 2020-05-19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元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182772B (zh) * 2020-01-22 2021-08-2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元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562695A (zh) * 2020-06-08 2020-08-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2695B (zh) * 2020-06-08 2022-09-2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22169A (zh) * 2020-06-11 2020-08-1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的显示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15016174A (zh) * 2022-06-17 2022-09-06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CN115826289A (zh) * 2022-11-01 2023-03-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88539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59880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877308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0545712C (zh) 液晶显示设备
TW574552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2929522U (zh) 信息处理设备
TWI403802B (zh) 具有改良光導板之背光組件及具有該背光組件之顯示器裝置
CN107966843B (zh) 显示装置
US20190129229A1 (en) Narrow fr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7143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566808A (zh) 触控显示装置
JP2012078570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054460A (zh) 显示器和电子单元
CN108205224A (zh) 背光及显示装置
KR2018005794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20220194845A1 (en) Decorated glass having a printed ink layer
CN106054469B (zh) 超薄型液晶显示器
JP201015216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9065230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20220121050A1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817112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95902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5739183B (zh)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0058441B (zh) 液晶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207623646U (zh) 加固型曲面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