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4189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4189B
CN110474189B CN201910374426.6A CN201910374426A CN110474189B CN 110474189 B CN110474189 B CN 110474189B CN 201910374426 A CN201910374426 A CN 201910374426A CN 110474189 B CN110474189 B CN 1104741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eat transfer
cylindrical portion
transfer member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44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4189A (zh
Inventor
新井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74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4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4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4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02Cooling of charging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连接器包括:端子(15),其包括基部(15A)和筒状部(15Ba),筒状部(15Ba)的外周表面(15g)接触配对端子(35);以及传热构件(16),其接触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吸收在筒状部(15Ba)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15A)侧。传热构件(16)被构造成满足Q1>Q2,其中,Q1被定义为使用传热构件(16)在导电期间传递到基部(15A)侧的传热量,并且Q2被定义为当另一传热构件被布置成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侧上的空间时,使用由具有与筒状部(15Ba)的热导率相同的热导率的构件构成的该另一传热构件在导电期间传递到基部(15A)侧的传热量。

Description

连接器
本非临时申请基于2018年5月9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90480号,在此通过援引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例如用于在车载电池和设置在车辆的外部的充电器之间建立电连接(见日本国家专利特开第2017-507640号)。车辆包括称为入口的连接器,并且入口经由电线被电连接到车载电池。充电器包括线缆,并且称为充电连接器的连接器被设置在线缆的末端处。在这些连接器被连接的情况下,充电器对车载电池充电。
发明内容
如在日本国家专利特开第2017-507640号中所公开的那样,每个连接器的端子一般包括基部和本体部,其中,基部被连接到电线,并且本体部相对于基部被设置在电线的相反位置处。本体部具有杆状形状,例如。当本体部接触配对连接器的端子(配对端子)时,在端子之间建立导电。在导电期间,端子可能在接触配对端子的本体部处生成热。
在本体部处生成的热被从本体部传递到基部,并且经由基部散发到电线等。在日本国家专利特开第2017-507640号中公开的每个连接器中,端子的本体部由单个圆柱构件构成从而为实心的,并且端子仅由总体具有相同热导率的构件构成。在端子之间导电期间生成的热仅使用端子的本体部作为介质传递到基部侧(热传导),并且就更有效地将在端子的本体部处生成的热传递到基部侧而言,存在改进的空间。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能够有效地将在导电期间在端子处生成的热传递到基部侧的构造。
基于本公开的连接器是一种被要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端子,所述端子包括基部和筒状部,其中,所述基部被连接到电线,并且所述筒状部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基部与电线相反的位置处并且离开所述基部地延伸,当连接器被连接到配对连接器时,筒状部的外周表面接触配对连接器的配对端子;以及传热构件,所述传热构件被设置成接触筒状部的内周表面,从筒状部吸收在端子和配对端子之间导电期间在筒状部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侧,传热构件被构造成满足Q1>Q2,其中,Q1被定义为使用传热构件作为介质在导电期间传递到基部侧的传热量,并且Q2被定义为当另一传热构件被布置成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的内周表面侧上的空间时使用另一传热构件作为介质在导电期间传递到基部侧的传热量,所述另一传热构件由具有与筒状部的热导率相同的热导率的构件构成。
利用以上构造,传热构件是与构成端子的筒状部的构件不同的构件,并且传热构件从筒状部吸收在端子和配对端子之间导电期间在筒状部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侧。因为传热构件被构造成满足Q1>Q2的关系,所以传热构件可以吸收在端子的筒状部处生成的热并且有效地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端子中的热生成点的温度升高。
在以上连接器中,筒状部的位于基部侧上的部分和筒状部的与基部侧相反定位的部分两者都可以被封闭,并且可以在筒状部的内周表面侧上形成封闭空间,传热构件可以作为被密封在封闭空间中的制冷剂,并且封闭空间和制冷剂可以构成热管。
尽管传热构件可以仅由具有比筒状部的热导率高的热导率的金属构件构成,但是当与这样的情形相比时,利用以上构造制冷剂可以有效地传热。
在以上连接器中,制冷剂可以包括气液两相制冷剂,并且制冷剂在该处蒸发的蒸发部和制冷剂在该处冷凝的冷凝部可以被形成在封闭空间中,并且,可以根据制冷剂的相变来传热。
利用以上构造,即使当热管不包括诸如用于使制冷剂循环的泵的动力源时,热仍可以根据制冷剂的相变而移动。
在以上连接器中,可以在封闭空间中形成第一流动部和第二流动部,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部允许制冷剂从蒸发部流到冷凝部,并且所述第二流动部允许制冷剂从冷凝部流到蒸发部而不流经第一流动部。
当与所谓的单管型热管中的循环相比时,以上构造可以获得制冷剂的高速循环,并且可以进一步有效抑制端子中的热生成点的温度的升高。
在以上连接器中,端子的构成筒状部的部分和端子的构成基部的部分可以是彼此分离的构件,并且可以通过彼此接合而成为一体。
利用以上构造,构成筒状部的构件可以容易地根据端子的规格来制造,而与构成基部的构件无关。
连接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通过空冷方法或液冷方法来使基部冷却。
利用以上构造,可以提高通过传热构件获得的散热效率,并且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抑制端子及该端子的周围元件的温度的升高。
当结合附图时,从本公开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1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入口6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在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观察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示出充电连接器30被配合到第一实施例中的入口6的方式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入口中包括的端子15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示出在第三实施例中的入口中包括的端子15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示出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入口中包括的端子15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示出第五实施例中的充电连接器30A的透视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线IX-IX截取的在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观察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相同或对应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可以不重复其冗余描述。如以下详细描述的,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图1至图7)中,设置在车辆侧上的入口对应于“连接器”,并且在第五实施例(图8、图9)中,设置在车辆的外部的充电连接器对应于“连接器”。
[第一实施例]
(车辆1)
如在图1中所示,车辆1包括车身2、燃料罐3、车载电池4、覆盖件5和入口6。燃料罐3和车载电池4被安装在车身2的内部。覆盖件5被设置在车身2的侧表面中。开口被形成在车身2中,并且覆盖件5打开和关闭开口。当覆盖件5被打开时,入口6露出。在充电连接器30被连接到入口6的情况下,在车载电池4上进行充电。
(入口6)
图2是示出入口6的透视图。入口6包括基板11、引导壁12、第一连接部7和第二连接部10。基板11具有板状形状。引导壁12具有环形形状,并且从基板11朝向车辆的外侧升高。第一连接部7和第二连接部10被布置在引导壁12的内侧。
第一连接部7具有柱状部8和多个端子9。多个端子孔8H被形成在柱状部8中。多个端子9被分别布置在多个端子孔8H的内侧。多个端子9每个用作用于供给电力的端子、用于传递和接收信号的端子或者接地端子,例如。在未示出的充电连接器被连接到第一连接器7的情况下,在车载电池4(图1)上进行正常充电。正常充电例如是从普通商用电源、诸如100V或200V的电源进行充电。
第二连接部10具有柱状部13和一对端子14、15。一对端子孔14H、15H被形成在柱状部13中。端子14、15被分别布置在端子孔14H、15H的内侧。端子14、15被用于供给用于快速充电的电力,例如。在充电连接器30(图1)被连接到入口6的第一连接部7和第二连接部10的情况下,在车载电池4(图1)上进行快速充电。快速充电是例如供给20kW、50kW、120kW或更高的电力的充电。
(充电连接器30和配对端子35)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观察的横截面视图,为描述方便,除了入口6的截面形状外,图3也示出充电连接器30的截面形状。图4是示出充电连接器30被配合到入口6中的方式的横截面视图。
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用作配对连接器的充电连接器30具有底部31、外环部32、内环部33和配对端子35。底部31、外环部32和内环部33可以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形成。外环部32被形成为具有筒形形状,并且从底部31升高。
内环部33被设置成从底壁31升高,并且被形成为具有筒形形状以在该内环部33的内侧接收入口6的端子15。内环部33位于外环部32的内侧,并且凹部32S被形成在外环部32和内环部33之间。入口6的柱状部13被配合到凹部32S(图4)中。
配对端子35具有基部35A、中央部35B和多个接触条35C。配对端子35经由电线38被电连接到未示出的充电器。导体38B被从电线38的护套38A露出,并且配对端子35的基部35A通过诸如挤压配合的方式被连接到导体38B。多个接触条35C被设置在相对于中央部35B与基部35A相反的位置处。
多个接触条35C被布置在内环部33的内侧。多个接触条35C每个被形成为长板,并且沿着内环部33的轴向方向延伸。多个接触条35C在该多个接触条35C之间具有间隔,并且沿着周向方向并排布置。入口6的端子15被插入到由多个接触条35C(图4)包围的空间中。配对端子35(多个接触条35C)与端子15之间的机械相互接触被内环部33维持。
(入口6的端子15)
入口6的端子15被设置在柱状部13(端子孔15H)的内侧(见图1、图3)。凹部13S被形成在端子15和柱状部13之间。充电连接器30的内环部33被配合到凹部13S(图4)中。端子15总体上具有大体上杆状外形。端子15具有例如8mm至10mm的直径。端子15穿过基板11,并且沿着端子孔15H的轴向方向延伸。端子15经由电线18被电连接到车载电池4(图1)。
端子15包括基部15A和本体部15B。端子15的基部15A由诸如铜的金属制成。导体18B被从电线18的护套18A露出,并且端子15的基部15A通过诸如挤压配合的方式被连接到导体18B。本体部15B被设置在相对于基部15A与电线18相反的位置处。
端子15的基部15B也由诸如铜的金属制成。本体部15B包括筒状部15Ba和末端部15Bb。筒状部15Ba具有内周表面15n和外周表面15g。筒状部15Ba沿着端子孔15H的轴向方向离开基部15A地延伸。
筒状部15Ba的位于基部15A侧(图3中的右侧)上的部分通过将基部15A接合到筒状部15Ba而被封闭。在本实施例中,端子15的构成筒状部15Ba(即,本体部15B)的部分和端子15的构成基部15A的部分是彼此分离的构件,并且通过彼此接合而成为一体。筒状部15Ba经由基部15A被电连接到电线18。筒状部15Ba的与基部15A侧相反定位的部分被末端部15Bb封闭。封闭空间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
端子15的基部15A和本体部15B(筒状部15Ba和末端部15Bb)的以上构造是一个示例。在本体部15B中,筒状部15Ba和末端部15Bb可以由如图3中所示的单个构件一体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将多个(例如,三个或更多个)构件彼此接合来形成本体部15B。筒状部15Ba可以具有任意形状,诸如圆筒形状、椭圆筒形状,或者多边形筒形状(例如,矩形筒形状)。只要稍后描述的传热构件16可以被设置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则筒状部15Ba可以具有扁平形状,并且筒状部15Ba可以具有长方形状的外形或者薄板状的外形。筒状部15Ba的一部分可以被弯曲或弯折以匹配配对端子35的形状。
当充电连接器30和入口6彼此连接(图4)时,端子15的筒状部15Ba的外周表面15g接触配对端子35的接触条35C。多个接触条35C位于内环部33和端子15的筒状部15Ba的外周表面15g之间。当外周表面15g接触至少一个接触条35C时,端子15被电连接到配对端子35。
(传热构件16)
入口6进一步包括传热构件16。传热构件16被设置成接触端子15的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并且与筒状部15Ba进行热交换。当在配对端子35和端子15之间建立导电时,在筒状部15Ba处生成热。传热构件16从筒状部15Ba吸收导电期间在筒状部15Ba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15A侧。
传热构件16被构造成当Q1和Q2被如下所述定义时满足Q1>Q2的关系。Q1是当使用传热构件16作为介质在预定条件下(例如,当在预定充电条件下在配对端子35和端子15之间进行导电时)传递到基部15A侧的传热量(单位:例如,J/s)。
另一方面,替代传热构件16,制备另一传热构件。该另一传热构件由固体材料构成,所述固体材料具有与构成筒状部15Ba的构件的热导率相同的热导率,并且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的空间。典型地,制备具有与筒状部15B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且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的空间的构件作为另一传热构件。Q2是当另一传热构件被布置成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的空间并且在与Q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导电时使用上述另一传热构件作为介质传递到基部15A侧的传热量(单位:例如,J/s)。
只要传热构件16满足Q1>Q2,则可以采用任何构造作为传热构件16。尽管难以精确计算Q1和Q2的值,但Q1和Q2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被容易地判定。即,Q1和Q2的值可能受以下影响:端子15等被布置的温度和大气压力、传热构件16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和传热的机制(诸如热传递、热传导、对流)。
通过实验可以容易地判定传热构件16是否满足Q1>Q2。例如,测量当在预定充电条件下使用传热构件16进行充电时基部15A的温度的变化以及当在与预定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使用上述另一传热构件进行充电时基部15A的温度的变化。可以通将温度传感器(诸如热敏电阻)附接到基部15A来容易地测量基部15A的温度的变化。当使用传热构件16的情形中基部15A的温度的升高程度(在导电开始之后温度与经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陡于使用另一传热构件的情形中基部15A的温度的升高程度时,可以判定出传热构件16满足Q1>Q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封闭空间被形成在端子15的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传热构件16是被密封在封闭空间中的制冷剂。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的封闭空间和传热构件16(制冷剂)构成热管。一般地,热管具有比通过固体材料的热传导的情形中的传热量大得多的传热量。
用作传热构件16的制冷剂包括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蒸发的蒸发部V和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W被形成在形成于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的封闭空间中,并且根据制冷剂的相变来传热。优选地,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被设置有用于通过毛细现象(诸如网格或槽状芯)来有效移动制冷剂的构件或处理。通过传热构件16(制冷剂)传递到封闭空间内的基部15A侧的热经由基部15A散发到电线18的导体18B。
(功能和效果)
假设未采用如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并且例如,端子15的本体部15B由单个圆柱构件(非中空构件,而是实心构件)构成,并且端子15仅由整体具有相同热导率的构件构成。在这样的情形中,在端子15和配对端子35之间导电期间生成的热被仅使用端子15的本体部15B作为介质传递到基部15A侧。当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构造相比时,在这样的构造中,热不太可能被从热生成点转移到基部15A,并且作用在热生成点上的散热效果也小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效果。
相比之下,在第一实施例中,传热构件16被设置成接触本体部15B的内周表面15n。传热构件16是与构成端子15的筒状部15Ba的构件不同的构件,并且传热构件16从筒状部15Ba吸收在端子15和配对端子35之间导电期间在筒状部15Ba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15A侧。因为传热构件16被构造成当如上所述传热时满足Q1>Q2的关系,所以当与如上所述假设的情形相比时,传热构件16可以吸收在端子15的筒状部15Ba处生成的热并且将吸收到的热有效地传递到基部15A。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端子15中的热生成点的温度升高。
端子15的本体部15B被布置成经由基部15A接触(换言之,热连接到)电线18(这里,导体18B)。电线18具有比端子15的热容量大得多的热容量,并且可以与基部15A适当地进行热交换。基部15A可以被布置成接触电线18的导体18B并且也接触与导体18B不同的部分,并且可以被构造成也与该不同部分进行热交换。
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入口6例如可以进一步包括冷却装置19。冷却装置19通过空冷方法或液冷方法冷却端子15的基部15A。作为空冷方法,可以采用例如风扇。多个散热翅片可以被设置在基部15A的表面上。
作为液冷方法,制备如下的回路,液体通过被泵驱动通过所述回路循环,并且,在该回路和基部15A之间进行热交换。液冷方法可以获得比空冷方法中的安静度高的安静度。通过采用这些构造,可以提高通过传热构件16获得的散热效率,并且因而可以进一步有效抑制端子15及其周围元件的温度的升高。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封闭空间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内周表面15n侧上,并且,传热构件16是被密封在封闭空间中的制冷剂。封闭空间和制冷剂构成热管。尽管传热构件16可以仅由具有比筒状部15Ba的热导率高的热导率的金属构件(例如,银)构成,但是当与这样的情形相比时,制冷剂仍可以有效地传热。通过以诸如焊接的手段形成热管的封闭空间,可以抑制制冷剂的泄漏(当与通过例如诸如配合的手段形成用于制冷剂的容置空间的情形相比时),并且因此也可以抑制由于制冷剂的泄漏导致的短路等的发生。另外,因为通过设置在端子15内的传热构件16在筒状部15Ba上进行散热,所以即使当端子14和15被布置在彼此靠近的位置处时,传热构件16的存在也不导致端子14和15(图1)之间的短路。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作传热构件16的制冷剂包括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情形中,即使热管不包括诸如用于使制冷剂循环的泵的动力源,热仍可以根据制冷剂的相变可以而移动。当不使用动力源时,仍能预期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根据热管的类型、形状、尺寸等,可以在蒸发部V和冷凝部W之间设置适当的高度差。可以使用在常温蒸发的制冷剂作为气液两相制冷剂。即使制冷剂泄漏出现,也可以抑制短路等的出现。制冷剂不限于气液两相制冷剂,并且可以使用诸如水或防冻溶液的单相液体制冷剂。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端子15的构成筒状部15Ba的部分(即,本体部15B)和端子15的构成基部15A的部分是彼此分离的构件,并且通过彼此接合而成为一体。利用这样的构造,构成筒状部15Ba的部分可以与构成基部15A的部分无关地根据端子15的规格而被容易地制造。通过制造或选择与端子15的规格(尺寸、形状等)相匹配的本体部15B并且然后将基部15A接合到本体部15B来形成端子15。优选地,基部15被形成为共同用于各种规格的本体部15B。
诸如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可以被附接到端子15中的任何位置,并且充电电力等可以基于温度感测结果而被控制。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被设置在端子15的穿过基板11的部分与基板11中的开口的内周表面之间。尽管参考图3和图4给出的以上描述关注构成第二连接部10(图2)的端子15,但是与端子15相同的构造也可以应用到端子14(图2)。
[第二实施例]
图5是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入口中包括的端子15的横截面视图。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图3)中的端子15中,筒状部15Ba的在基部15A侧上的部分通过将基部15A接合到该部分而被封闭。
如在图5中所示,封闭部15Bc可以被形成在筒状部15Ba的基部15A侧上。利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当基部15A未被接合到本体部15B时,本体部15B仍可以将传热构件16(制冷剂)容置在内周表面15n侧上。端子15还能够在筒状部15Ba的基部15A侧上包括环式热管。
[第三实施例]
图6是示出在第三实施例中的入口中包括的端子15的横截面视图。如在图6中所示,具有两个开口的分隔件15D可以被设置在端子15的本体部15B内。通过分隔件15D的存在,第一流动部R1和第二流动部R2被形成在筒状部基部冷却的内周表面15n侧上的封闭空间中。设置在分隔件15D中的两个开口分别构成蒸发部V和冷凝部W。
第一流动部R1允许制冷剂从蒸发部V流到冷凝部W。第二流动部R2允许制冷剂从冷凝部W流到蒸发部V而不流经第一流动部R1。在第三实施例中,环形热管被形成在本体部15B内。当与所谓的单管型热管中的循环相比时,这样的构造可以获得制冷剂的高速循环,并且可以进一步有效抑制端子15中的热生成点的温度的升高。
[第四实施例]
图7是示出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入口中包括的端子15的横截面视图。在第四实施例中,本体部15B部构成热管,并且传热构件16仅由金属构件构成。传热构件16的热导率高于筒状部15Ba的热导率。传热构件16由银制成,例如,并且筒状部15Ba由例如铜制成。利用这样的构造,由于制冷剂泄漏导致的短路不出现。因为这样的构造不要求用于把制冷剂密封在本体部15B内的装置或步骤,端子15可以被容易且便宜地制造。
在以上构造中,传热构件16可以被设置成穿过端子15的末端部15Bb(换言之,筒状部15Ba的末端侧不需要被封闭)。末端部15Bb封闭筒状部15Ba的末端侧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视需要被适当采用。
[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变型]
已经基于本公开的技术理念被应用到用于执行快速充电的第二连接部10(图1)的情形描述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本公开的技术理念也可应用到用于执行正常充电的第一连接部7(图1)。
当车辆1(图1)包括用于将存储在车载电池4中的电力取出到外部的输出连接器时,本公开的技术理念也可应用到这样的输出连接器,并且在这样的情形中,输出连接器对应于“连接器”,并且被连接到输出连接器的构件对应于“配对连接器”。
[第五实施例]
图8是示出第五实施例中的充电连接器30A的透视图。图9是沿着图8中的线IX-IX截取的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观察的横截面视图,为描述方便,除了充电连接器30A的截面形状之外,也示出了入口6A的截面形状。在第五实施例中,充电连接器30A对应于“连接器”。在充电连接器30A被连接到入口6A的情况下,在车载电池上进行充电(例如,快速充电)。
(入口6A和配对端子45)
如在图9中所示,用作配对连接器的入口6A具有底部41、外环部42、内环部43和配对端子45。底部41、外环部42和内环部43可以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形成。外环部42被形成为具有筒形形状,并且从底部41升高。
内环部43被设置成从底部41升高,并且被形成为具有筒形形状以在该内环部43内侧接收充电连接器30A的端子55。内环部43位于外环部42的内侧,并且凹部42S被形成在外环部42和内环部43之间。充电连接器30A的周壁部53被配合到凹部42S中。
配对端子45具有基部45A、中央部45B和多个接触条45C。配对端子45经由电线48被电连接到未示出的车载电池。导体48B被从电线48的护套48A露出,并且配对端子45的基部45A通过诸如挤压配合的方式被连接到导体48B。多个接触条45C被设置在相对于于中央部45A与基部45B相反的位置处。
多个接触条45C被布置在内环部43的内侧。多个接触条45C每个被形成为长板,并且沿着内环部43的轴向方向延伸。多个接触条45C在该多个接触条45C之间具有间隔,并且被沿着周向方向并排布置。充电连接器30A的端子55被插入到由多个接触条45C包围的空间中。配对端子45(多个接触条45C)与端子55之间的机械相互接触被内环部43维持。
(充电连接器30A和端子55)
参考图8,充电连接器30A包括基板51(图9)、周壁部53、端子54和55以及冷却装置59(图9)。基板51具有板状形状。周壁部53从基板51升高,并且端子孔54H和55H被形成在周壁部53的内侧。端子54和55被分别布置在端子孔54H和555H的内侧。
如在图9中所示,凹部53S被形成在端子55和周壁部53之间。入口6A的内环部43被配合到凹部53S中。端子55总体上具有大体上杆状外形。端子55具有例如8mm至10mm的直径。端子55穿过基板51,并且沿着端子孔55H的轴向方向延伸。端子55经由电线58被电连接到未示出的充电器。
端子55包括基部55A和本体部55B。端子55的基部55A由诸如铜的金属制成。导体58B被从电线58的护套58A露出,并且端子55的基部55A通过诸如挤压配合的方式被连接到导体58B。本体部55B被设置在相对于于基部55A与电线58相反的位置处。
端子55的本体部55B也由诸如铜的金属制成。本体部55B包括筒状部55Ba和末端部55Bb。筒状部55Ba具有内周表面55n和外周表面55g。筒状部55Ba沿着端子孔55H的轴向方向离开基部55A地延伸。
筒状部55Ba的位于基部55A侧(图9中的左侧)上的部分通过将基部55A接合到筒状部55Ba而被封闭。在本实施例中,端子55的构成筒状部55Ba(即,本体部55B)的部分和端子55的构成基部55A的部分是彼此分离的构件,并且通过彼此接合而成为一体。筒状部55Ba经由基部55A电连接到电线58。筒状部55Ba的与基部55A侧相反定位的部分被末端部55Bb封闭。封闭空间被形成在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
端子55的基部55A和本体部55B(筒状部55Ba和末端部55Bb)的以上构造是一个示例。在本体部55B中,筒状部55Ba和末端部55Bb可以由如图9中所示的单个构件一体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将多个(例如,三个或更多个)构件彼此接合来形成本体部55B。筒状部55Ba可以具有任意形状,诸如圆筒形状、椭圆筒形状或者多边形筒形状(例如,矩形筒形状)。只要稍后描述的传热构件56可以被设置在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则筒状部55Ba可以具有扁平形状,并且筒状部55Ba可以具有长方形状的外形或者薄板状的外形。筒状部55Ba的一部分可以被弯曲或弯折以匹配配对端子45的形状。
当入口6A和充电连接器30A彼此连接时,端子55的筒状部55Ba的外周表面55g接触配对端子45的接触条45C。多个接触条45C位于内环部43和端子55的筒状部55Ba的外周表面55g之间。当外周表面55g接触至少一个接触条45C时,端子55被电连接到配对端子45。
(传热构件56)
充电连接器30A进一步包括传热构件56。传热构件56被设置成接触端子55的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并且与筒状部55Ba进行热交换。当在配对端子45和端子55之间建立导电时,在筒状部55Ba处生成热。传热构件56从筒状部55Ba吸收在导电期间在筒状部55Ba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55A侧。
传热构件56被构造成当Q1和Q2被如下所述定义时满足Q1>Q2的关系。Q1是当使用传热构件56作为介质在预定条件下(例如,当在预定充电条件下在配对端子45和端子55之间进行导电时)被传递到基部55A侧的传热量(单位:例如,J/s)。
另一方面,替代传热构件56,制备另一传热构件。该另一传热构件由固体材料构成,所述固体材料具有与构成筒状部55Ba的构件的热导率相同的热导率,并且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的空间。典型地,制备具有与筒状部55Ba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且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的空间的构件作为另一传热构件。Q2是当另一传热构件被布置成填充被形成在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的空间并且在与Q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导电时使用上述另一传热构件作为介质传递到基部55A侧的传热量(单位:例如,J/s)。
只要传热构件56满足Q1>Q2,就可以采用任何构造作为传热构件56。尽管难以精确计算Q1和Q2的值,但Q1和Q2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被容易地判定。即,Q1和Q2的值可能受以下影响:端子55等被布置的大气温度、传热构件56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和传热的机制(诸如热传递、热传导、对流)。
通过实验可以容易地判定传热构件56是否满足Q1>Q2。例如,测量当在预定充电条件下使用传热构件56进行充电时基部55A的温度的变化以及当在与预定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使用上述另一传热构件进行充电时基部55A的温度的变化。通过将温度传感器(诸如热敏电阻)附接到基部55A可以容易地测量基部55A的温度的变化。与使用另一传热构件的情形中基部55A的温度的升高程度相比,当使用传热构件56的情形中基部55A的温度的升高程度(导电开始之后温度与经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更陡时,可以判定出传热构件56满足Q1>Q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封闭空间被形成在端子55的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传热构件56是被密封在封闭空间中的制冷剂。形成在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的封闭空间和传热构件56(制冷剂)构成热管。一般地,热管具有比通过固体材料的热传导的情形中的传热量大得多的传热量。
用作传热构件56的制冷剂包括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部V和冷凝部W被形成在形成于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侧上的封闭空间中,其中,制冷剂在蒸发部V处蒸发,并且制冷剂在冷凝部W处冷凝,并且,根据制冷剂的相变来传热。优选地,筒状部55Ba的内周表面55n设置有用于通过毛细现象(诸如网格或槽状芯)来有效移动制冷剂的构件或处理。通过传热构件56(制冷剂)传递到封闭空间内的基部55A侧的热经由基部55A散发到电线58的导体58B。
(功能和效果)
假设未采用如第五实施例中的构造,并且例如,端子55的本体部55B由单个圆柱构件(非中空构件,而是实心构件)构成,并且端子55仅由整体具有相同热导率的构件构成。在这样的情形中,在端子55和配对端子45之间导电期间生成的热仅使用端子55的本体部55B作为介质被传递到基部55A侧。当与第五实施例中的构造相比时,在这样的构造中,热不太可能被从热生成点转移到基部55A,并且作用在热生成点上的散热效果也小于在第五实施例中的散热效果。
相比之下,在第五实施例中,传热构件56被设置成接触本体部55B的内周表面55n。传热构件56是与构成端子55的筒状部55Ba的构件不同的构件,并且传热构件56从筒状部55Ba吸收在端子55和配对端子45之间导电期间在筒状部55Ba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55A侧。因为传热构件56被构造成当如上所述传热时满足Q1>Q2的关系,所以当与如上所述假设的情形相比时,传热构件56可以吸收在端子55的筒状部55Ba处生成的热并且将吸收到的热有效地传递到基部55A。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端子55中的热生成点的温度升高。
如上面已经描述的那样,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理念不限于被应用到设置在车辆侧上的入口对应于“连接器”的情形,并且也可以应用到充电连接器对应于“连接器”的情形。
[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变型]
已经基于用于在车载电池和设置在车辆的外部的充电器之间建立电连接的连接器描述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本公开的技术理念不限于被应用到这样的构造,并且也可以应用到将在导电期间在端子的本体部处生成的热传递到基部侧的任何构造。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理解的是,这里公开的实施例在每个方面是说明性的并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并且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范围和意义内的任何变型。

Claims (7)

1.一种要被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连接器,包括:
端子,所述端子包括基部和筒状部,其中,所述基部被连接到电线,并且所述筒状部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电线相反的位置处并且离开所述基部地延伸,当所述连接器被连接到所述配对连接器时,所述筒状部的外周表面接触所述配对连接器的配对端子;以及
传热构件,所述传热构件被设置成接触所述筒状部的内周表面,从所述筒状部吸收在所述端子和所述配对端子之间导电期间在所述筒状部处生成的热的一部分,并且将吸收到的热传递到基部侧,
基板,所述端子被布置成穿过所述基板,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端子的穿过所述基板的部分与所述基板中的开口的内周表面之间,
所述传热构件被构造成满足Q1>Q2,
其中,Q1被定义为使用所述传热构件作为介质在所述导电期间传递到所述基部侧的传热量,并且
Q2被定义为当另一传热构件被布置成填充被形成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表面侧上的空间时使用所述另一传热构件作为介质在所述导电期间传递到所述基部侧的传热量,所述另一传热构件由具有与所述筒状部的热导率相同的热导率的构件构成,并且
由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得的所述端子的温度感测结果被传递到控制器用于控制车载电池的充电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筒状部的位于所述基部侧上的部分和所述筒状部的与所述基部侧相反定位的部分两者都被封闭,并且封闭空间被形成在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侧上,
所述传热构件是被密封在所述封闭空间中的制冷剂,并且
所述封闭空间和所述制冷剂构成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制冷剂包括气液两相制冷剂,并且
蒸发部和冷凝部被形成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其中,所述制冷剂在所述蒸发部处蒸发,并且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冷凝部处冷凝,并且,根据所述制冷剂的相变来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封闭空间中形成第一流动部和第二流动部,其中,所述第一流动部允许所述制冷剂从所述蒸发部流到所述冷凝部,并且所述第二流动部允许所述制冷剂从所述冷凝部流到所述蒸发部而不流经所述第一流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的构成所述筒状部的部分和所述端子的构成所述基部的部分是彼此分离的构件,并且通过彼此接合而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通过空冷方法或液冷方法来使所述基部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通过空冷方法或液冷方法来使所述基部冷却。
CN201910374426.6A 2018-05-09 2019-05-07 连接器 Active CN110474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0480 2018-05-09
JP2018090480A JP2019197641A (ja) 2018-05-09 2018-05-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4189A CN110474189A (zh) 2019-11-19
CN110474189B true CN110474189B (zh) 2021-06-18

Family

ID=68336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4426.6A Active CN110474189B (zh) 2018-05-09 2019-05-0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3761B2 (zh)
JP (1) JP2019197641A (zh)
CN (1) CN110474189B (zh)
DE (1) DE1020191117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4457B2 (ja) 2016-11-10 2021-12-01 ファイバー センス ピーティーワイ リミテッド デジタルデータを提供する音響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7163865B2 (ja) * 2019-05-14 2022-11-0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DE102019209467A1 (de) * 2019-06-28 2020-12-31 Audi Ag Ladestecker für eine Ladestation zum Übertragen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sowie ein Ladesystem hierzu
JP2021019413A (ja) * 2019-07-19 2021-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外装構造
JP6958644B2 (ja) 2020-01-10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治具及び評価方法
JP6958643B2 (ja) * 2020-01-10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方法
JP6958642B2 (ja) 2020-01-10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治具
JP6933270B2 (ja) * 2020-01-10 2021-09-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治具
JP7068360B2 (ja) * 2020-02-04 2022-05-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84865B2 (ja) * 2021-07-28 2023-11-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2023044266A (ja) * 2021-09-17 2023-03-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雌端子及び端子接続構造
EP4151454A1 (en) * 2021-09-21 2023-03-22 ABB E-mobility B.V. Contact element arrangement for an ev connector having a heat pipe
CN114374110A (zh) * 2021-12-01 2022-04-1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端子、充电枪、充电桩及车辆
WO2023181283A1 (ja) * 2022-03-24 2023-09-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充電ポートの構造
DE102022122763A1 (de) 2022-09-08 2024-03-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adedose und Fahrzeug
DE102022129271A1 (de) 2022-11-07 2024-05-08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Ladesteckverbinder für Elektro- und Hybridfahrzeuge
DE102022133099A1 (de) * 2022-12-13 2024-06-13 Lisa Dräxlmaier GmbH Ladedose für ein fahrzeu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7891A (ja) * 1989-09-29 1991-05-20 Showa Alum Corp ヒートパイプ
US6243263B1 (en) * 1997-11-12 2001-06-05 Pfu Limited Heat radiation device for a thi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3157927A (ja) * 2001-10-29 2003-05-30 Hewlett Packard Co <Hp> 耐熱強化電気コネクタ
CN101222991A (zh) * 2005-05-16 2008-07-16 特齐亚金·梅美特 用于金属工件的热成形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1534A (ja) 1997-03-21 1998-09-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システム
JP5558930B2 (ja) 2010-06-09 2014-07-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Led素子の放熱構造
US9321362B2 (en) 2014-02-05 2016-04-26 Tesia Motors, Inc. Cooling of charging cable
DE102016001572A1 (de) 2016-02-11 2017-08-1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adeverbinder, Anschlusspassstück und Verfahren zum Fixieren eines Sensors an einem Anschlusspassstü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7891A (ja) * 1989-09-29 1991-05-20 Showa Alum Corp ヒートパイプ
US6243263B1 (en) * 1997-11-12 2001-06-05 Pfu Limited Heat radiation device for a thi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3157927A (ja) * 2001-10-29 2003-05-30 Hewlett Packard Co <Hp> 耐熱強化電気コネクタ
CN101222991A (zh) * 2005-05-16 2008-07-16 特齐亚金·梅美特 用于金属工件的热成形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4189A (zh) 2019-11-19
DE102019111772A1 (de) 2019-11-14
JP2019197641A (ja) 2019-11-14
US10953761B2 (en) 2021-03-23
US20190344674A1 (en) 2019-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4189B (zh) 连接器
US11312252B2 (en) Connector
CN108886213B (zh) 包含布置在接触元件上的热容元件的插式连接件
US11285832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a power connector
CN109075498A (zh) 具有经冷却的接触元件的插式连接器部件
US20190074620A1 (en) Plug connector part with a cooled contact element
CN112272902B (zh) 用于充电系统的电功率端子
CN112770929A (zh) 具有冷却管的充电系统
JP2019500733A (ja) 充電コネクタ、端子金具、及びセンサを端子金具に固定する方法
JP7183802B2 (ja) コネクタ
JP6709209B2 (ja)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WO2017143295A1 (en) Charge connector with liquid cooling
JP7163865B2 (ja) 接続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US20230092835A1 (en) Contact Element Arrangement for an EV Connector
JP5996772B2 (ja) 自動車用の流体を電気的に加熱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この加熱装置を組み立てる方法
EP3846294A1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a charging connector including an improved thermal monitoring
CN113488803A (zh) 充电连接装置、充电连接器、充电插座及电动车辆
KR102134236B1 (ko) 온도 퓨즈의 결합 구조가 개선된 배터리용 냉각수 가열 장치
US20240157827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cooling at least one electric line which is connected to a plug connector part
CN110014946B (zh) 充电装置、车辆和充电系统
JP2020035673A (ja) 給電コネクタ、およびケーブル付き給電コネクタ
JP2019087492A (ja) 給電コネクタ、ケーブル付き給電コネクタ
EP4125157B1 (en) Temperature rise preventing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EP4108513A1 (en) Connector
CN219395412U (zh) 用于充电设备的散热组件及充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