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4428A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44428A CN110444428A CN201910747531.XA CN201910747531A CN110444428A CN 110444428 A CN110444428 A CN 110444428A CN 201910747531 A CN201910747531 A CN 201910747531A CN 110444428 A CN110444428 A CN 1104444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keycap
- press
- pedestal
- ax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3/00—Key modules
- H01H2233/07—Cap or button on actuator part
- H01H2233/074—Snap coupling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键帽、底座及相对于旋转轴向相互枢接且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间的两个支架,该键帽能经由该两个支架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该按键结构利用额外的结构交互作用以增加构件作动的稳定度。例如,该键帽与该两个支架上可设置限位结构,其结构干涉间隙之和维持于预定范围,可使该两个支架相对作动平顺且能避免过度磨损。又例如,其中一支架上可设置抵靠结构,其能选择性地与该底座产生结构干涉,以限制该键帽的最高位置。本发明的结构配置均有利于该按键结构作动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式按键结构,尤其指一种键帽通过两个支架支撑、作动的机械式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机械式按键结构具有多个相互连接且相对作动的构件,为使各构件作动平顺,各构件间原则上均留有相当间隙以避免于作动时产生结构干涉或过度摩擦。于传统具有剪刀脚支架的按键结构中,键帽经由剪刀脚支架以能相对于底板上下移动。键帽与剪刀脚支架通常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但为使剪刀脚支架能作动顺利(例如其支架相对于底板及键帽转动)及方便组装,连接结构连接的强度通常不强,且会带有间隙。然而,过大的间隙易使键帽于按键结构作动时有晃动的现象,影响使用者按压键帽的手感。此外,前述间隙也会影响按键结构的高度(或谓键帽的最高位置)的稳定性,例如键帽可相对于剪刀脚支架产生晃动,使得键帽于未被按压时的垂直位置会变动。当按键结构尺寸较小时,前述松动造成键帽的垂直位置变动相对于按键结构的整体高度(或键帽上下运动的行程)所占比例增加,使得用户操作此按键结构的手感不佳,例如按压键帽的反馈力不稳定、按压行程不稳定等。
发明内容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利用额外的结构交互作用以增加构件作动的稳定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含:键帽、底座、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抵靠结构。底座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包含限位部;第一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第二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并与该第一支架枢接,该键帽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抵靠结构相对于该限位部设置于该第一支架及/或该第二支架上,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抵靠结构抵靠该限位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包含第一限位突部及第二限位突部,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表面限位结构,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相对于该第一限位突部设置,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与该第一限位突部间具有第一间距,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表面限位结构,该第二表面限位结构相对于该第二限位突部设置,该第二表面限位结构与该第二限位突部间具有第二间距,该第一间距与该第二间距之和落于预定范围内,该第一限位突部具有第一突曲面,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为对应的第三突曲面。
本发明的按键结构,通过该限位部与该抵靠结构间的结构交互作用,可使该键帽的按压行程固定,亦可使该键帽于未被按压时的最高位置固定,不会有晃动的现像。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含:键帽、底座、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键帽包含第一限位突部及第二限位突部;底座设置于该键帽下方;第一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表面限位结构,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相对于该第一限位突部设置,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与该第一限位突部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二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并与该第一支架枢接,该键帽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表面限位结构,该第二表面限位结构相对于该第二限位突部设置,该第二表面限位结构与该第二限位突部间具有第二间距,该第一间距与该第二间距之和落于预定范围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限位突部具有第一突曲面,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为对应的第三突曲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呈ㄇ字形结构并具有开槽,该开槽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转角,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形成于该开槽的封闭端。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轴槽及第一轴部,该第一轴槽及该第一轴向沿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一轴槽与该第一轴部之间于该旋转轴向上相隔形成分隔槽,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轴槽、第二轴部及分隔墙,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沿该旋转轴向延伸,该分隔墙连接至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之间,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一轴部及该第二轴部对应地可转动设置于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一轴槽中以相对于该旋转轴向枢接,该分隔墙插入该分隔槽中,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轴侧墙及第一槽侧墙,该第一轴侧墙相对于该第一轴槽连接至该第一轴部,该第一槽侧墙相对于该第一轴部连接至该第一轴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轴槽及第一轴部,该第一轴槽及该第一轴向沿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一轴槽与该第一轴部之间于该旋转轴向上相隔形成分隔槽,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轴槽、第二轴部及分隔墙,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沿该旋转轴向延伸,该分隔墙连接至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之间,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一轴部及该第二轴部对应地可转动设置于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一轴槽中以相对于该旋转轴向枢接,该分隔墙插入该分隔槽中,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键帽连接部及第一底座连接部,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键帽连接部及该第一底座连接部对应地与该键帽及该底座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底座连接部位于该第一键帽连接部与该第一轴部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定义自该第一键帽连接部指向该第一底座连接部的方向为第一延伸方向,第一支架本体具有第一末端,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导引面,该第一导引面于该第一延伸方向邻近该第一轴槽设置于该第一支架的第一末端且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第一滑槽,该第一滑槽具有第一入口,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底座连接部滑动设置于该第一滑槽中以与该底座可转动地连接。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抵靠结构,该抵靠结构设置于该第一支架或该第二支架上,该底座包含限位部,该限位部相对于该抵靠结构设置,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抵靠结构抵靠该限位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枢接,该抵靠结构为突柱,该突柱沿该旋转轴向延伸。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限位部为导引槽,该导引槽垂直延伸,该突柱滑动设置于该导引槽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突柱抵靠该导引槽的封闭端。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该底板的一部分向上弯折形成该导引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该底板的一部分板体向上弯折形成该限位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滑槽以与该底座滑动连接,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二滑槽以与该底座滑动连接。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该底板具有凸台以形成该限位部,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抵靠结构抵靠该凸台的顶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连形成环状结构,该限位部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底板及固定至该底板上的环形件,该环形件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且形成该限位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枢接,该抵靠结构包含第一突柱及第二突柱,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且对应设置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限位部包含第一限位面及第二限位面,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对应抵靠该第一限位面及该第二限位面,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与该第一限位面及该第二限位面分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限位部包含第一导引侧面及第二导引侧面,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位于该第一导引侧面及该第二导引侧面之间,该第一导引侧面和/或该第二导引侧面为斜面,于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移动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对应抵靠该第一导引侧面及该第二导引侧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限位部包含第一导引侧面及第二导引侧面,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位于该第一导引侧面及该第二导引侧面之间,该第一导引侧面和/或该第二导引侧面为曲面,于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移动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对应抵靠该第一导引侧面及该第二导引侧面。
本发明的按键结构,通过该第一及第二限位突部与该第一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间的结构交互作用,可使该键帽相对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架的作动稳定。通过设计该第一间距及该第二间距(或该预定范围),可使该键帽相对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架的作动平顺且可避免彼此间结构过度磨损,故能兼顾对该键帽的定位效果及避免结构过度磨损,进而有利于该按键结构作动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3为图2中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二支架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键帽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X-X的剖面图。
图7为图6中按键结构于键帽按压后的剖面图。
图8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图9为图8中圆圈A的放大图。
图10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图1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图12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13为图12中按键结构的剖面图,其剖面位置与图8所示者相同。
图14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按键结构的剖面图。
图1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图17为图16中按键结构移除键帽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按键结构处于被按压状态时且移除键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包含键帽10、底座12、第一支架14、第二支架16、开关电路板18及弹性复位件20。底座12设置于键帽10下方,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旋转轴向A1(以虚线表示于图2中)相互枢接且分别各自连接至键帽10与底座12之间,开关电路板18放置于底座12上,弹性复位件20对应开关电路板18的开关182(以带影线圆圈表示于图2中)放置于开关电路板18上。键帽10能经由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底座12上下垂直移动,向下移动的键帽10能挤压弹性复位件20以触发开关182。实际操作中,开关电路板18可为但不限于习见的薄膜电路板,其结构细节不另赘述;为简化图式,开关电路板18仍以单一实体绘示。弹性复位件20可为但不限于硅胶或橡胶圆突。
如图2所示,键帽10包含帽体102及设置于帽体102的两个第一支架连接部104及两个第二支架连接部106。底座12包含底板122及设置于底板122的两个第一滑槽124及两个第二滑槽126。请亦参阅图3及图4,第一支架14包含第一支架本体142及设置于第一支架本体142上的两个第一键帽连接部144、两个第一底座连接部146、第一枢接部148及第三枢接部150。第一支架14经由第一键帽连接部144以与键帽10的第一支架连接部104连接;第一支架14经由第一底座连接部146以与底座12的第一滑槽124连接。第二支架16包含第二支架本体162及设置于第二支架本体162上的两个第二键帽连接部164、两个第二底座连接部166、第二枢接部168及第四枢接部170。第二支架16经由第二键帽连接部164以与键帽10的第二支架连接部106连接;第二支架16经由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以与底座12的第二滑槽126连接。第一枢接部148与第二枢接部168枢接,第三枢接部150与第四枢接部170枢接;藉此,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枢接。
进一步而言,如图2及图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本体142呈ㄇ字形结构,该两个第一键帽连接部144与该两个第一底座连接部146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的方向上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相对两侧,第一枢接部148及第三枢接部150分别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两个端部(即侧臂的端部)外侧(或于其他实施例中,配合第一滑槽124的设置位置而位于内侧)。第一底座连接部146位于第一键帽连接部144与第一枢接部148(及第三枢接部150)之间(或谓位于第一键帽连接部144与旋转轴向A1之间)。经由第一键帽连接部144与第一支架连接部104的结构配合,第一支架14与键帽10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一支架连接部104呈滑槽结构,第一键帽连接部144呈柱状,第一键帽连接部144自第一支架本体142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并可转动且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连接部104。经由第一底座连接部146与第一滑槽124的结构配合,第一支架14与底座12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一滑槽124平行于底板122且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呈柱状,第一底座连接部146自第一支架本体142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并可转动且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槽124中。第一枢接部148包含第一轴槽1482及第一轴部1484,第一轴槽1482于第一轴部1484沿旋转轴向A1延伸;第一轴槽1482与第一轴部1484于旋转轴向A1上相隔形成第一分隔槽1486(相当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的空间)。第一轴槽1482与第一轴部1484在共轴时,即共轴轴线与旋转轴向A1重叠时,第一支架14较能稳定地转动。第三枢接部150包含第三轴槽1502、第三轴部1504及第二分隔墙1506,第三轴槽1502及第三轴部1504沿旋转轴向A1延伸,第二分隔墙1506(相当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的墙)连接至第三轴槽1502及第三轴部1504之间。同理,第三轴槽1502与第三轴部1504在共轴时,即共轴轴线与旋转轴向A1重叠时,第一支架14较能稳定地转动。
如图2及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本体142呈ㄇ字形结构,该两个第二键帽连接部164与该两个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的方向上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相对两侧,第二枢接部168及第四枢接部170分别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两个端部(即侧臂的端部)外侧(或内侧)。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位于第二键帽连接部164与第二枢接部168(及第四枢接部170)之间(或谓位于第二键帽连接部164与旋转轴向A1之间)。经由第二键帽连接部164与第二支架连接部106的结构配合,第二支架16与键帽10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二支架连接部106呈滑槽结构,第二键帽连接部164呈柱状,第一键帽连接部164自第二支架本体162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并可转动且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连接部106。经由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与第二滑槽126的结构配合,第二支架16与底座12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二滑槽126平行于底板122且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二底座连接部166呈柱状,第二底座连接部166自第二支架本体162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并可转动且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槽126中。第二枢接部168包含第二轴槽1682、第二轴部1684及第一分隔墙1686,第二轴槽1682及第二轴部1684沿旋转轴向A1延伸,第一分隔墙1686(相当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的墙)连接至第二轴槽1682及第二轴部1684之间。第二轴槽1682与第二轴部1684在共轴时,即共轴轴线与旋转轴向A1重叠时,第二支架16较能稳定地转动。第四枢接部170包含第四轴槽1702及第四轴部1704,第四轴槽1702与第四轴部1704沿旋转轴向A1延伸;第四轴槽1702与第四轴部1704于旋转轴向A1上相隔形成第二分隔槽1706(相当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的空间)。同理,第四轴槽1702与第四轴部1704在共轴时,即共轴轴线与旋转轴向A1重叠时,第二支架16较能稳定地转动。
请并参阅图2至图4。第一轴部148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轴槽1682中,第二轴部168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轴槽1482中;藉此,第一枢接部148与第二枢接部168相对于旋转轴向A1枢接,其中第一分隔墙1486插入第一分隔槽1686中。第三轴部150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四轴槽1702中,第四轴部170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三轴槽1502中;藉此,第三枢接部150与第四枢接部170相对于旋转轴向A1枢接,其中第二分隔墙1506插入第二分隔槽1706中。以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整体而言,以按键结构1的俯视视角视之,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相连形成而呈口字形结构(或环状结构),弹性复位件20穿设其中以抵靠键帽10。以按键结构1的侧视视角视之,于键帽10未被按压时,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相连形成而呈V形结构。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48包含第一轴侧墙1488及第一槽侧墙1490(两者均相当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的墙),第一轴侧墙1488相对于第一轴槽1482连接至第一轴部1484,第一槽侧墙1490相对于第一轴部1484连接至第一轴槽1482,亦即第一槽侧墙1490、第一轴槽1482、第一分隔槽1486、第一轴部1484及第一轴侧墙1488沿旋转轴向A1依序排列。第一轴侧墙1488及第一槽侧墙1490对应地可增加第一轴部1484及第一轴槽1482的结构强度,第一轴侧墙1488及第一槽侧墙1490亦具有定位第二轴槽1682及第二轴部1684的功效。第一分隔墙1686可增加第二轴槽1682及第二轴部1684的结构强度,且配合第一分隔槽1486,亦具有定位第二轴槽1682及第二轴部1684的功效。
同样的,第四枢接部170包含第二轴侧墙1708及第二槽侧墙1710(两者均相当于垂直于旋转轴向A1延伸的墙),第二轴侧墙1708相对于第四轴槽1702连接至第四轴部1704,第二槽侧墙1710相对于第四轴部1704连接至第四轴槽1702,亦即第二槽侧墙1710、第四轴槽1702、第二分隔槽1706、第四轴部1704及第二轴侧墙1708沿旋转轴向A1依序排列。第二轴侧墙1708及第二槽侧墙1710对应地可增加第二轴部1704及第四轴槽1702的结构强度,第二轴侧墙1708及第二槽侧墙1710亦具有定位第三轴槽1502及第三轴部1504的功效。第二分隔墙1506可增加第三轴槽1502及第三轴部1504的结构强度,且配合第二分隔槽1706,亦具有定位第四轴槽1702及第四轴部1704的功效。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延伸方向14a(以一箭头表示于图3中,即第一支架14的两个侧臂所指方向)为自第一键帽连接部144指向第一底座连接部146的方向,第一支架本体142具有第一末端及第二末端,第一枢接部148具有第一导引面1492,第一导引面1492于第一延伸方向D1邻近第一轴槽1462设置于第一支架本体142的第一末端且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一导引面1492有助于第二轴部1684卡入第一轴槽1482中。同理,定义第二延伸方向16a(以一箭头表示于图4中,即第二支架16的两个侧臂所指方向)为自第二键帽连接部164指向第二底座连接部166的方向,第二支架本体162具有第三末端及第四末端,第二枢接部168具有第二导引面1688,第二导引面1688于第二延伸方向16a邻近第二轴槽1682设置于第二支架本体162的第三末端且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二导引面1688有助于第一轴部1484卡入第二轴槽1682中。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轴部1484及第二轴部1684以(非完整的)圆柱形实作,本身即已有导引作用,故实际操作中第一导引面1492及第二导引面1688可以省略。
同样的,第三枢接部148具有第三导引面1508,第三导引面1508于第一延伸方向D1邻近第三轴槽1502设置于第一支架本体142的第二末端且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三导引面1508有助于第四轴部1704卡入第三轴槽1502中。同理,第四枢接部170具有第四导引面1712,第四导引面1712于第二延伸方向16a邻近第四轴槽1702设置于第二支架本体162的第四末端且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四导引面1712有助于第三轴部1504卡入第四轴槽1702中。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三轴部1504及第四轴部1704以(非完整的)圆柱形实作,本身即已有导引作用,故实际操作中第三导引面1508及第四导引面1712亦可省略。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轴部1484以不完整圆柱形(沿旋转轴向A1延伸)实作,第二轴槽1682以不完整圆形槽面(沿旋转轴向A1延伸)实作,第一轴部1484与第二轴槽1682为滑动面接触且两者之间具有接触面,此接触面沿旋转轴向A1延伸且相对于旋转轴向A1伸展至少180度的圆心角。但实际操作中,第一轴部1484与第二轴槽1682的滑动接触亦可由多个线接触实作,例如第一轴部1484改以具有多个沿旋转轴向A1延伸的突肋实作,此多个突肋末端逻辑上线接触第二轴槽1682(的曲面,例如绕着旋转轴向A1延伸的半圆形孔面)。前述说明亦适用于第二轴部1684与第一轴槽1482间、第三轴部1504与第四轴槽1702间、第四轴部1704与第三轴槽1502间的接触关系,不另赘述。此外,实际操作中,第一轴部1484与第二轴槽1682间、第二轴部1684与第一轴槽1482间、第三轴部1504与第四轴槽1702间、第四轴部1704与第三轴槽1502间的连触关系不以相同为限。
请参阅图2。于本实施例中,以一个塑料件结构整合一个第一滑槽124及一个第二滑槽126,此塑料件可通过埋入射出的方式与底板122(例如但不限于金属板件)结合,或先以射出成形、再以铆接的方式(例如加热形塑穿过底板122的柱体)与底板122结合。但实际操作中,底座12可以单一金属板件冲压成形,不另赘述。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结构相对,其中第一滑槽124平行于底板122延伸且具有第一入口124a,第二滑槽126平行于底板122延伸且具有第二入口126a。于组装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至底座12上时,可先使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对应地进入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枢接可通过治具与自动化设备进行水平端对端(即侧臂的端部)组装。其中将第一枢接部148与第二枢接部168水平对齐(例如简单地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水平放置),并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以端部朝向端部(即侧臂的端部)的方式水平地相互靠近(即平行于第一延伸方向14a与第二延伸方向16a,亦即垂直于旋转轴向A1),直至第一枢接部148与第二枢接部168衔接(亦即使第一轴部1484卡入第二轴槽1682中、使第二轴部1684卡入第一轴槽1482中)且第三枢接部150与第四枢接部170衔接(亦即使第三轴部1504卡入第四轴槽1702中、使第四轴部1704卡入第三轴槽1502中);即完成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枢接。第一轴槽1482、第一轴部1484、第二轴槽1682、第二轴部1684、第三轴槽1502、第三轴部1504、第四轴槽1702及第四轴部1704八者共轴时,即共轴轴向与旋转轴向A1重叠时,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较能稳定地转动。此时,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即对应地滑动设置于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实际操作中,可去除第一轴侧墙1488及第一槽侧墙1490,以增加第一轴槽1482及第二轴部1484的结构弹性,有利于前述第一枢接部148与第二枢接部168以水平方向衔接;同理,可去除第二轴侧墙1708及第二槽侧墙1710,以增加第四轴槽1702及第四轴部1704的结构弹性,有利于前述第三枢接部150与第四枢接部170以水平方向衔接。
此外,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亦可先相互枢接,再与底座12衔接。关于前者,例如,将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呈相互垂直的姿态,即可较轻松地衔接第一枢接部148与第二枢接部168。关于后者,例如,将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强制卡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又例如,将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沿旋转轴向A1压缩形变以使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能进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此时,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不以具有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为限。当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采用无入口结构实作,或第一入口124a与第二入口126a的间距较大使得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需先置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再相互枢接时,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可提供较长的滑道,亦即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能较稳定地于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滑动及转动,进而有利于按键结构1作动稳定。
如前文说明,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结构相同,其中第一枢接部148与第四枢接部170结构相同,第三枢接部150与第二枢接部168结构相同。此设计有助于降低按键结构1的制造成本;但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于第一支架14中,第三枢接部150采用与第一枢接部148相同的结构实作;对应地,于第二支架16中,第四枢接部170采与第二枢接部168相同的结构实作。又例如,第三枢接部150及第四枢接部170采其他习知的枢接结构实作(例如一般孔轴配合,或采其他可相互旋转的衔接结构)。又例如,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仅通过第一枢接部148及第二枢接168枢接(例如将图2及图3所示的第一支架14,仅去除其第三枢接部150而获得的支架结构;将图2及图4所示的第二支架16,仅去除其第四枢接部170而获得的支架结构)。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以V形架构相互枢接,但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亦可通过适当的结构修改而以X形架构相互枢接,例如第一枢接部146位于第一键帽连接部142与第一底座连接部144之间,且第二枢接部166位于第二键帽连接部162与第二底座连接部164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7。于本实施例中,键帽102包含设置于键帽102上的两个第一限位突部108及两个第二限位突部110,该两个第一限位突部108邻近该两个第一支架连接部104设置且位于该两个第一支架连接部104之间,该两个第二限位突部110邻近该两个第二支架连接部106设置且位于该两个第二支架连接部106之间。第一支架14包含两个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两个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相对于该两个第一限位突部108设置于第一支架本体142。第二支架16包含两个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两个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相对于该两个第二限位突部110设置于第二支架本体162。又,第一限位突部108及第二限位突部110位于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之间,故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对第一限位突部108及第二限位突部110形成结构拘束,使得键帽10相对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平水位置得以控制。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突部108具有第一突曲面1082,第一突曲面1082朝向对应的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为对应的第三突曲面,其由第一支架本体142上的凹槽的侧壁实作。第一限位突部108伸入此凹槽中,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与第一限位突部108间具有第一间距d1(即第一突曲面1082与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的第三突曲面间的最小距离)。第二限位突部110具有第二突曲面1102,第二突曲面1102朝向对应的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为对应的第四突曲面,其由第二支架本体142上的凹槽的侧壁实作。第二限位突部110伸入此凹槽中,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与第二限位突部110间具有第二间距d2(即第二突曲面1102与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的第四突曲面间的最小距离)。间隙的存在有助于抑制或消除构件间于作动时的磨损。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设计第一限位突部108、第二限位突部110、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的结构关系(例如通过仿真键帽10于不同垂直位置时,各构件相对位置以决定出限位突部108、110与表面限位结构152、172的结构轮廓),以使第一间距d1与第二间距d2之和能实质上落于适当的预定范围内。
于实际不同的实施例中,按照按键结构1中各组件结构的尺寸不同,第一间距d1与第二间距d2之和可依需要设定为不同数值,或不同数值范围,使得于按键结构1作动的过程中(例如使用者按压键帽10),至少第一限位突部108与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间或第二限位突部110与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间能保有间隙,以兼顾构件作动平顺及对键帽10定位的效果。例如,当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与键帽10整体尺寸较小或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键帽10的长宽比较小时,第一间距d1与第二间距d2之和可设定为0.01mm至0.05mm、或0.05mm至0.15mm、或0.15mm至0.25mm;当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与键帽10整体尺寸较大或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键帽10的长宽比较大时,第一间距d1与第二间距d2之和可设定为0.35mm至0.45mm、或0.45mm至0.55mm、或0.55mm至0.65mm。又例如,于某一实施例中,其键帽10边长约15mm、按压高度行程1mm至2mm,第一间距d1与第二间距d2之和可设定为0.25mm至0.35mm。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突部106及第二限位突部108结构逻辑对称,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0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0亦结构逻辑对称,但实际操作中不以此为限;例如基于实际上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不同的构件尺寸、连动关系,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键帽10的运动轨迹可能不同,键帽10的第一突曲面1082及第二突曲面1102需有不同的轮廓(对应的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亦同)。此外,实际操作中,第一限位突部108、第二限位突部110可设计为突出键帽10底表面0.65mm至0.75mm。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可设计为0.5mm半径的1/4圆柱面。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上的凹槽(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设置于其一侧)可设计为长1mm、宽1.6mm、深0.8mm。
请并参阅图2至图4、图8及图9。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还包含两个抵靠结构,其包含设置于第一支架14两侧上的两个第一突柱154及设置于第二支架16两侧上的两个第二突柱174;其中,一个抵靠结构包含一个第一突柱154及一个第二突柱174。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且可但不限于对应地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一体成形。底座12包含两个限位部128,相对于该两个抵靠结构设置(亦即相对于第一突柱152及第二突柱172设置);其中,一个限位部128对应一个第一突柱152及一个第二突柱172。于本实施例中,该两个限位部128通过凹槽结构实作并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形成于包含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的塑料件中,该两个限位部128即位于该凹槽的两端侧。限位部128包含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对应抵靠限位部128的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如图8及图9所示者。当键帽10被按压时,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与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分开。藉此,键帽10的最高位置可受到限制,进而有利于按键结构1作动稳定,亦有助于使用者的按压手感。即本发明的按键结构,通过该限位部与该抵靠结构间的结构交互作用,可使该键帽的按压行程固定,亦可使该键帽于未被按压时的最高位置固定,不会有晃动的现像。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28以该凹槽结构的槽底面实作,但实际操作中亦可以该凹槽结构的槽侧面实作限位部128,搭配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与底座12的滑动连接关系,该槽侧面的轮廓可用以限制、拘束、导引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于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内的滑动作动(例如于键帽10相对于底座12上下移动时,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底座12的水平位置的变化可获得控制),此有助于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底座12的作动稳定,进而有利于按键结构1作动稳定。例如,如图10所示,限位部128包含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相对设置且对应邻接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位于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之间,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均为斜面。于键帽10相对于底座12移动时,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实质上保持对应抵靠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又例如,如图11所示,限位部128包含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相对设置且对应邻接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位于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之间,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均为曲面。于键帽10相对于底座12移动时,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实质上保持对应抵靠第一导引侧面1286'及第二导引侧面1288'。此外,实际操作中,第一导引侧面及第二导引侧面不以相同为限,例如一为斜面、另一为曲面。
此外,于按键结构1中,每一个限位部128撘配一个第一突柱154及一个第二突柱174,但实际操作中,一个限位部128亦可仅撘配一个第一突柱154或第二突柱174,同样能实现限位部对抵靠结构产生结构限制、拘束的功效,进而能通过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连动关系以达到限制键帽10高度的效果。例如,如图12及图13所示的按键结构2,其与前述按键结构1结构相似,故沿用按键结构1的组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2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相较于按键结构1,按键结构2的限位部为两个导引槽129,两个导引槽129垂直延伸且相对设置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两侧。按键结构2的抵靠结构为两个突柱155、175,两个突柱155、175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14(或具体为第一枢接部148的第一轴侧墙1488)及第二支架16(或具体为第四枢接部170的第二轴侧墙1708)上且沿旋转轴向A1延伸。突柱155、175分别滑动设置于导引槽129中,换言之,一个导引槽129撘配一个突柱(即突柱155或突柱175)。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每一个突柱155、175抵靠对应的导引槽129的封闭端129a;于键帽10相对于底座12移动时,每一个突柱155、175实质上保持抵靠对应的导引槽129的两相对侧壁。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2的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呈封闭结构(即没有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此有助于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于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内稳定地滑动。
本发明的按键结构,通过该第一及第二限位突部与该第一及第二表面限位结构间的结构交互作用,可使该键帽相对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架的作动稳定。通过设计该第一间距及该第二间距(或该预定范围),可使该键帽相对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架的作动平顺且可避免彼此间结构过度磨损,故能兼顾对该键帽的定位效果及避免结构过度磨损,进而有利于该按键结构作动稳定。
另外,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的按键结构3,其与前述按键结构1、2结构相似,故沿用按键结构1、2的组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2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相较于按键结构1、2,按键结构3的导引槽129'是由底板122的一部分向上弯折而形成,限位部是由底板122的一部分向上弯折而形成,按键结构3的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亦是由底板122的一部分向上弯折而形成;换言之,底板122与导引槽129'(或限位部)、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一体成形,此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此结构设计亦可适用于按键结构1中,不另赘述。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3的限位部还包含两个凸台1222,以形成限位部,其为底板122向上突出的结构(例如底板122以金属板冲压一体成形,此时,此凸台1222具有一定弹性)。按键结构3的抵靠结构还包含两个突出结构156、176,两个突出结构156、176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末端部且朝向底板122突出;例如,突出结构156、176可分别各自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一体成形。当键帽10未被按压时,突出结构156、176抵靠凸台1222的顶面,即抵靠结构抵靠凸台1222的顶面。因此,凸台1222(撘配对应的突出结构156、176)及导引槽129'(搭配对应的突柱155、175)均有限制键帽10最高位置的功效,故实际操作中,对于键帽10最高位置的限制而言,前述限位部、抵靠结构的实施态样,可择一实施。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相连形成环状结构(或口字形结构),凸台1222(即限位部)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
另外,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6至图18所示的按键结构4,其与前述按键结构1结构相似,故沿用按键结构1的组件符号,关于按键结构4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按键结构1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相较于按键结构1,按键结构4的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以抵靠底板122的方式与底座12连接,按键结构4的底座12包含环形件130。其中,环形件130固定至底板122上(例如通过热熔铆接)且位于第一支架14与第二支架16相连形成的环状结构内侧,环形件130形成限位部128'且与底板122共同形成第一滑槽125及第二滑槽127。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亦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即自第一支架本体142及第二支架本体162朝内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藉此,限位部128亦能对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产生限制、拘束的效果。第一支架14的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支架16的第二底座连接部166亦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即自第一支架本体142及第二支架本体162朝内平行于旋转轴向A1延伸),第一底座连接部146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66分别滑动设置于第一滑槽125及第二滑槽127中。此结构配置有助于缩小按键结构4于旋转轴向A1方向上的尺寸。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环形件130于垂直旋转轴向A1的方向上具有两个限位突部130a、130b,两个限位突部130a、130b分别各自正对第一支架本体142的第一支架内侧面142a及第二支架本体162的第二支架内侧面162a。通过限位突部130a、130b对第一支架内侧面142a及第二支架内侧面162a的结构拘束效果,亦有益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对于底座12稳定旋转。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呈ㄇ字形结构的第一支架14具有两个开槽1422,两个开槽1422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两个转角142b。第一支架14的第一表面限位结构152形成于开槽1422的封闭端1422a。同样地,呈ㄇ字形结构的第二支架16具有两个开槽1622,两个开槽1622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两个转角162b。第二支架16的第二表面限位结构172形成于开槽1622的封闭端1622a。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48'、第二枢接部168'、第三枢接部150'及第四枢接部170'与按键结构1中第一枢接部148、第二枢接部168、第三枢接部150及第四枢接部170结构上略有不同,但各枢接部彼此衔接逻辑仍相同,故第一枢接部148'及第三枢接部150'分别与第二枢接部168'及第四枢接部170'的衔接结构可基于前文中关于第一枢接部148及第三枢接部150分别与第二枢接部168及第四枢接部170的衔接结构的相关说明而得推知,故不另赘述。
另外,于前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与键帽10及底座12的连接型态(例如旋转连接、滑动连接、或兼具两者的连接)可视实际装置结构而定,不另赘述。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Claims (19)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座,设置于该键帽下方并包含限位部;
第一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
第二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并与该第一支架枢接,该键帽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以及
抵靠结构,相对于该限位部设置于该第一支架及/或该第二支架上,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抵靠结构抵靠该限位部。
2.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包含第一限位突部及第二限位突部;
底座,设置于该键帽下方;
第一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表面限位结构,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相对于该第一限位突部设置,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与该第一限位突部间具有第一间距;以及
第二支架,连接至该键帽与该底座之间并与该第一支架枢接,该键帽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底座上下移动,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表面限位结构,该第二表面限位结构相对于该第二限位突部设置,该第二表面限位结构与该第二限位突部间具有第二间距,该第一间距与该第二间距之和落于预定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限位突部具有第一突曲面,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为对应的第三突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呈ㄇ字形结构并具有开槽,该开槽位于该ㄇ字形结构的转角,该第一表面限位结构形成于该开槽的封闭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轴槽及第一轴部,该第一轴槽及该第一轴向沿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一轴槽与该第一轴部之间于该旋转轴向上相隔形成分隔槽,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轴槽、第二轴部及分隔墙,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沿该旋转轴向延伸,该分隔墙连接至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之间,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一轴部及该第二轴部对应地可转动设置于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一轴槽中以相对于该旋转轴向枢接,该分隔墙插入该分隔槽中,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轴侧墙及第一槽侧墙,该第一轴侧墙相对于该第一轴槽连接至该第一轴部,该第一槽侧墙相对于该第一轴部连接至该第一轴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轴槽及第一轴部,该第一轴槽及该第一轴向沿旋转轴向延伸,该第一轴槽与该第一轴部之间于该旋转轴向上相隔形成分隔槽,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二轴槽、第二轴部及分隔墙,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沿该旋转轴向延伸,该分隔墙连接至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二轴部之间,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一轴部及该第二轴部对应地可转动设置于该第二轴槽及该第一轴槽中以相对于该旋转轴向枢接,该分隔墙插入该分隔槽中,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键帽连接部及第一底座连接部,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键帽连接部及该第一底座连接部对应地与该键帽及该底座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一底座连接部位于该第一键帽连接部与该第一轴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自该第一键帽连接部指向该第一底座连接部的方向为第一延伸方向,第一支架本体具有第一末端,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导引面,该第一导引面于该第一延伸方向邻近该第一轴槽设置于该第一支架的第一末端且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第一滑槽,该第一滑槽具有第一入口,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底座连接部滑动设置于该第一滑槽中以与该底座可转动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还包含抵靠结构,该抵靠结构设置于该第一支架或该第二支架上,该底座包含限位部,该限位部相对于该抵靠结构设置,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抵靠结构抵靠该限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枢接,该抵靠结构为突柱,该突柱沿该旋转轴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部为导引槽,该导引槽垂直延伸,该突柱滑动设置于该导引槽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突柱抵靠该导引槽的封闭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该底板的一部分板体向上弯折形成该限位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该第一支架经由该第一滑槽以与该底座滑动连接,该第二支架经由该第二滑槽以与该底座滑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该底板具有凸台以形成该限位部,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抵靠结构抵靠该凸台的顶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连形成环状结构,该限位部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底板及固定至该底板上的环形件,该环形件位于该环状结构内侧且形成该限位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对于旋转轴向枢接,该抵靠结构包含第一突柱及第二突柱,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平行于该旋转轴向延伸且对应设置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部包含第一限位面及第二限位面,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对应抵靠该第一限位面及该第二限位面,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与该第一限位面及该第二限位面分开。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部包含第一导引侧面及第二导引侧面,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位于该第一导引侧面及该第二导引侧面之间,该第一导引侧面和/或该第二导引侧面为斜面或曲面,于该键帽相对于该底座移动时,该第一突柱及该第二突柱对应抵靠该第一导引侧面及该第二导引侧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65694.1A CN110033977A (zh) | 2019-05-03 | 2019-05-03 | 按键结构 |
CN2019103656941 | 2019-05-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44428A true CN110444428A (zh) | 2019-11-12 |
CN110444428B CN110444428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6724113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65694.1A Pending CN110033977A (zh) | 2019-05-03 | 2019-05-03 | 按键结构 |
CN201910747543.2A Active CN110444429B (zh) | 2019-05-03 | 2019-08-14 | 按键结构 |
CN201910747578.6A Active CN110444430B (zh) | 2019-05-03 | 2019-08-14 | 按键结构 |
CN201910747531.XA Active CN110444428B (zh) | 2019-05-03 | 2019-08-14 | 按键结构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65694.1A Pending CN110033977A (zh) | 2019-05-03 | 2019-05-03 | 按键结构 |
CN201910747543.2A Active CN110444429B (zh) | 2019-05-03 | 2019-08-14 | 按键结构 |
CN201910747578.6A Active CN110444430B (zh) | 2019-05-03 | 2019-08-14 | 按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4) | CN11003397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9945B (zh) * | 2020-03-31 | 2022-04-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支架連接結構及按鍵結構 |
CN113436922A (zh) * | 2021-07-22 | 2021-09-24 | 东莞市铭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x结构的按键及键盘 |
CN113506699B (zh) * | 2021-07-22 | 2024-09-24 | 东莞市铭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内嵌式平衡杆结构的键盘 |
TWI802498B (zh) * | 2021-12-16 | 2023-05-1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及其升降機構 |
US12080492B2 (en) | 2021-12-16 | 2024-09-03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lift mechanism thereof |
US11923159B2 (en) | 2021-12-16 | 2024-03-05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cap support mechanism thereof |
US11978598B2 (en) | 2021-12-16 | 2024-05-07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lift mechanism thereof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1846A (zh) * | 2009-09-18 | 2010-03-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制造支撑结构的方法、按键以及键盘 |
CN201663082U (zh) * | 2009-12-23 | 2010-12-01 | 张丹 | 易于组装的按键装置及键盘 |
CN202662496U (zh) * | 2012-05-23 | 2013-01-09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CN202678165U (zh) * | 2012-05-31 | 2013-01-16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键盘 |
CN102969183A (zh) * | 2012-11-09 | 2013-03-1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的升降支撑装置、按键以及键盘 |
CN202930282U (zh) * | 2012-10-16 | 2013-05-08 | 天津楠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键盘 |
JP2014053273A (ja) * | 2012-09-05 | 2014-03-20 | Smk Corp | 接触部材 |
CN103681062A (zh) * | 2013-11-12 | 2014-03-26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磁吸式按键 |
CN104091712A (zh) * | 2014-06-27 | 2014-10-08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05826114A (zh) * | 2016-05-19 | 2016-08-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CN107871632A (zh) * | 2016-09-28 | 2018-04-03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键开关和键盘 |
CN108346527A (zh) * | 2018-03-28 | 2018-07-31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剪刀脚支撑架及按键结构 |
CN108962653A (zh) * | 2018-06-14 | 2018-12-07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 |
CN109411282A (zh) * | 2017-08-18 | 2019-03-01 | 苹果公司 | 低行程受照按键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85183B2 (ja) * | 1998-02-03 | 2008-11-26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キースイッチ |
CN2522928Y (zh) * | 2002-02-09 | 2002-11-27 |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改进型键盘架桥构造 |
CN201780886U (zh) * | 2010-07-19 | 2011-03-30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具有组装导引结构的按键及键盘 |
TWI592967B (zh) * | 2015-05-07 | 2017-07-21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
TWI573159B (zh) * | 2015-07-23 | 2017-03-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及其鍵盤 |
JP6702239B2 (ja) * | 2016-06-02 | 2020-05-2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及びキーボード |
JP2017224581A (ja) * | 2016-06-19 | 2017-12-21 |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 キースイッチ |
CN207052506U (zh) * | 2017-08-22 | 2018-02-27 |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按键装置 |
CN207925325U (zh) * | 2018-01-17 | 2018-09-28 | 精元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双跷板型支撑机构及薄型化字键 |
-
2019
- 2019-05-03 CN CN201910365694.1A patent/CN110033977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8-14 CN CN201910747543.2A patent/CN110444429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14 CN CN201910747578.6A patent/CN11044443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14 CN CN201910747531.XA patent/CN1104444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1846A (zh) * | 2009-09-18 | 2010-03-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制造支撑结构的方法、按键以及键盘 |
CN201663082U (zh) * | 2009-12-23 | 2010-12-01 | 张丹 | 易于组装的按键装置及键盘 |
CN202662496U (zh) * | 2012-05-23 | 2013-01-09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CN202678165U (zh) * | 2012-05-31 | 2013-01-16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键盘 |
JP2014053273A (ja) * | 2012-09-05 | 2014-03-20 | Smk Corp | 接触部材 |
CN202930282U (zh) * | 2012-10-16 | 2013-05-08 | 天津楠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键盘 |
CN102969183A (zh) * | 2012-11-09 | 2013-03-1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的升降支撑装置、按键以及键盘 |
CN103681062A (zh) * | 2013-11-12 | 2014-03-26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磁吸式按键 |
CN104091712A (zh) * | 2014-06-27 | 2014-10-08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 |
CN105826114A (zh) * | 2016-05-19 | 2016-08-03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及其键盘 |
CN107871632A (zh) * | 2016-09-28 | 2018-04-03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键开关和键盘 |
CN109411282A (zh) * | 2017-08-18 | 2019-03-01 | 苹果公司 | 低行程受照按键机构 |
CN108346527A (zh) * | 2018-03-28 | 2018-07-31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剪刀脚支撑架及按键结构 |
CN108962653A (zh) * | 2018-06-14 | 2018-12-07 |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 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44429A (zh) | 2019-11-12 |
CN110033977A (zh) | 2019-07-19 |
CN110444429B (zh) | 2021-06-08 |
CN110444428B (zh) | 2022-04-19 |
CN110444430A (zh) | 2019-11-12 |
CN110444430B (zh) | 2022-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44428A (zh) | 按键结构 | |
US10867759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 |
CN203547219U (zh) | 用在帐篷架滑动结构的定位装置 | |
CN103325603B (zh) | 一种键盘按键 | |
CN205487786U (zh) | 一种行程开关 | |
US11264186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 |
CN105964810A (zh) | 一种冲模装置 | |
CN108480713A (zh) | 一种五金模具用钻孔机 | |
CN208840354U (zh) | 一种装货口边框压型装置 | |
CN201655603U (zh) | 键盘与键升降开关装置 | |
EP1528583B1 (en) | Key-top | |
CN110125258A (zh) | 一种减震泄压的高速精密冲床 | |
CN108218201B (zh) | 一种3d四边热弯产品的成型模具 | |
CN208608073U (zh) | 一种切换开关动触头组件 | |
CN212218382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壳生产操作台 | |
US11538644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 |
CN211193619U (zh) | 一种单一驱动源多维度产品定位装置 | |
CN111015220B (zh) | 一种可调节多种宽度规格的活动角码装配机 | |
CN210703286U (zh) | 一种底盖超声波定位治具 | |
CN113506699A (zh) | 一种内嵌式平衡杆结构的键盘 | |
CN208377864U (zh) | 一种木工机械用后上料推杆装置 | |
CN220526799U (zh) | 一种按键轴体 | |
CN220823536U (zh) | 一种蓝牙芯片安装固定组件 | |
CN207941902U (zh) | 干簧管引线折弯工装 | |
CN218004688U (zh) | 一种按键轴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