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73C - 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73C
CN1104373C CN99108413A CN99108413A CN1104373C CN 1104373 C CN1104373 C CN 1104373C CN 99108413 A CN99108413 A CN 99108413A CN 99108413 A CN99108413 A CN 99108413A CN 1104373 C CN1104373 C CN 110437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oard
speed
actuating device
interval
passe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8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8300A (zh
Inventor
藤野笃哉
寺本律
小岛和平
宇津宫博文
中村一朗
飞田敏光
宫田弘市
大宫昭弘
稻叶博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238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8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18Radiation
    • A61L9/20Ultraviolet radi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4Filter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在座板1上搭乘乘客进行运送的同时,利用所述座板的可变速度使所述座板之间产生间隔,所述座板间的间隔部的底面3、4、5的速度在与所述座板前进方向的同一方向上同步或小于所述座板的速度,座板中间部的速度大于上、下客处的速度,不仅能解决随着速度变化使座板之间产生间隔的安全性问题,而且便于轮椅使用者等体弱者的使用。

Description

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涉及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特别是涉及让乘客搭乘在可变速座板上运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代替乘客水平方向移动的乘客输送机绝大多数的方案是采用可变速方式,这种方式在输送距离较长时,因移动时间加长,故加快中间部的速度,并为了安全起见而需要相对地放慢上下客端部的速度。
这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大体上可以分为换乘不同速度的带式输送机和滚柱的方式、使搭乘乘客的座板横向滑动并使倾斜方向的速度作成可变速的方式以及使座板间隔伸缩实现可变速的方式等。例如换乘方式可见法国发明专利1583906号和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4-156693号公报,横向滑动方式可见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72-220号公报。
使座板间隔伸缩的方式也有多种,除此之外,日本发明专利公告1971-7057号公报和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2-209191号公报公开了采用伸缩连杆机构使座板间隔放缩的方式、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75-78080号公报公开了采用座板本身伸缩变形的板式结构的方式、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83-89579号公报公开了座板重叠部分伸出的方式。
有关扶手方面,英国发明专利1286453号公开的是扶手与座板一体设计的结构。
另外,在台阶式乘客输送机方面,采用了使3块座板呈水平、或2块座板呈水平而前一块座板倾斜的方式以确保轮椅搭乘面积的结构。
以下谈一谈本发明想要解决的诸问题。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第1个问题是为了适合体弱者。
作为本发明对象的设置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目的在于,在长距离水平移动时,不仅适合普通的步行者,而且能减轻轮椅使用者、老龄人等体弱者以及手提皮箱等沉重物件的人等移动的劳累。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采用带式的换乘方式不适合轮椅使用,另外,使座板伸缩变形或重叠部分伸出等方式还会在轮椅的搭乘所需要的范围内引起座板的变形等现象,不能考虑在轮椅方面应用,并且不符合本发明的设置目的。
因此,本发明第1目的在于,提供可适合体弱者、特别是轮椅使用者的座板式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第1目的还在于,提供在轮椅搭乘范围内使座板一体式移动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的第2课题是要解决座板之间产生的间隔的固定底面的问题。
为实现让乘客搭乘在座板上运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需要座板的间隔伸缩。但此时,在以往的技术中,所有的座板都是前后座板连接的,通过连接部的伸缩来适应速度变化,然而,增速比受到装在座板内的伸缩部长度与座板本身长度比率的限制,故通常增速比只能在2倍以内。
因此,为获得更大的增速比,就必需使座板之间产生间隙(间隔)。在使用座板之间张开间隔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时,通常是反复以下的动作:从上客处的底面下连续(无间隔)地出现座板,成为乘客的塔乘部,在中间部使这一间隔扩大而加速,又在下客的一端缩小前后座板之间的间隔,使座板接触,间隔消失,进人下客处的底面之下。然而,当这一座板间隔之间的底面固定时,若有乘客或所带之物落入该间隔内,就会与数倍于上客处速度的座板相碰撞,相当危险。
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的英国发明专利1286453号中,采取的是换乘到高速的主输送机用的座板在输送机上行走,但未考虑过驱动座板间隔的问题。另外,输送机相对座板的变速是定速不变的,故间隔的速度不能与座板速度相对应。
因此,本发明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座板速度变化相对应地驱动座板间隔的底面的装置。
本发明第2目的还在于,提供提高座板间隔的底面安全性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第3课题是为了消除在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上乘客步行的危险性。
在无速度变化的乘客输送机上,因采用了座板无间隔连接的整体式移动的底面结构,故乘客在其上面步行也无问题,并且,这种步行式的使用方法已被广泛普及。
然而,在座板之间张开间隔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上,因加速而产生的中间部间隔是暂时性的,通过下客的一端减速而消失。因此,在这一间隔中,一旦有乘客在此停留,在下客的一端间隔消失之时,就会使乘客无站立之地,存在一个压一个地倒下去的危险性。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有关这一步行的问题还未作过考虑。
因此,本发明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地使在座板间隔之间站立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返回座板上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第3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减少乘客在乘客输送机上步行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的第4课题是为了解决由座板之间张开间隔而带来的诸问题。
例如,在座板之间张开间隔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上,存在着座板间隔在下客的一端结合时将乘客或物件夹在座板之间的危险性。另外,如前所述,有时还会使乘客或物件从座板落入间隔部,还需要在搭乘时向乘客告知座板的哪一部分一体移动、哪一部分会出现间隔。
在上述发明专利公开1983-89579号公报中,虽然介绍了用突出形状将座板表面的重叠区域与不重叠区域作出区别的示例,但对由座板间隔带来的上述问题未作考虑。
在台阶状的乘客输送机上,虽然也考虑到将座板之间的阶梯作为间隔,但该座板的前端与设在阶梯部的梳状齿始终是接触的,不同于本发明的座板可离可合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因此,本发明第4目的在于,提高座板结合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第4目的还在于,为防止乘客或物件落入座板间隔而提供合适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第4目的又在于,提供容易使在座板间隔之间站立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返回座板上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第5课题是为了解决由座板大型化带来的问题。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是以座板上可塔乘轮椅为其目的,故座板的有效搭乘部长度至少需要1000mm以上。若将其由一块座板构成,不仅又大又重,而且制造,施工及保养也不方便。另外,在座板移动方向反转时,若座板太大,则反转所需的空间也很大,加大了乘客输送机自身的深度。这对设置时的土木工程也十分不利。
因此,本发明第5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连接座板。
本发明第5目的还在于,限制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单位座板重量的增加。
本发明第5目的又在于,限制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深度。
并且,本发明第5目的又在于,便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制造、施工、安装及保养。
本发明第6课题是为了解决由间隔带来的座板式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所特有的侧面的间隔问题。
为了使座板通过,在座板的侧面部位,座板下部的底面与座板上部的盖板之间会产生座板厚度尺寸的侧面间隔,存在着在座板间隔上站立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被卷入该间隔中的可能性。这一点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示曾考虑过。
因此,本发明第6目的在于,提供侧面间隔的遮蔽装置。
并且,本发明第6的的还在于,提供对卷入侧面间隔的情况进行检测的装置。
本发明第6目的还在于,提高有关侧面间隔的安全性。
本发明第7课题是为了解决长距离乘客输送机上的停机时脱身离开的问题。
在乘客输送机上,通常为安全起见,除了在其上下客部位以外,必须设计成乘客输送机内部与外部通路之间禁止往来的结构。然而,因某种原因在乘客输送机停止时,乘客输送机内的乘客不得不脱离到乘客输送机外部,但在乘客输送机距离非常长的情况下,就存在着为了这一脱离而不得不长距离地在狭窄的乘客输送机内部步行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第7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急时从乘客输送机的中途脱离到外部通路的装置。
本发明第7目的还在于,提供这种紧急脱离装置的日常安全性。
并且,本发明总体性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解决上述诸课题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系统。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了下列各种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具有搭乘乘客进行运送的多个座板、驱动座板的座板驱动装置以及随着座板速度变化使座板间产生的间隔部的座板下部的底面与座板向同一方向移动的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具有搭乘乘客进行运送的多个座板、使座板从上客处的第1速度加速为比第1速度快的第2速度的座板加速装置、以第2速度驱动座板的座板高速驱动装置、使座板从到达下客处之前的第2速度减速为第1速度的座板减速装置以及随着座板速度变化使座板间产生的间隔部的座板下部的底面与座板向同一方向移动的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由采用带式的输送机和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构成。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由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传送带构成。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座板驱动装置由采用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的带式的输送机与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间的摩擦驱动。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座板高速驱动装置通过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的传送带摩擦而驱动座板,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通过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的滚柱摩擦来驱动座板。或者,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具有循环的高速链条,通过座板与高速链条的接合进行驱动。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由设在与加速或减速相对应的区间中的线性电动机驱动座板。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由线性电动机驱动座板。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使座板与座板的间隔面速度同步地运动。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座板与座板间隔面具有的速度差处在小于上客处部位的座板速度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差在通过整个乘客输送机时为同一值。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差与乘客输送机的位置对应,为同一比率。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滚柱以同一轴为中心,具有第1直径的部分和比第1直径长的第2直径的部分,座板加速装置和/或座板减速装置与滚柱的第2直径部分接触来驱动座板,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利用第1直径部分驱动座板间隔面。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座板的乘客搭乘部长度在1000mm以上。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座板的乘客搭乘部的宽度大于可搭载电动或手推轮椅的面积。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将座板做成以规定快数连接起来作为1个单位受驱动的连接座板。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连接座板在搭乘乘客的范围内,随着乘客输送机的速度变化,连接底板与另一块连接座板之间产生间隔,但连接座板内的多块座板之间不产生间隔。本发明的又一形态是连接座板在从乘客的下客一端返回到上客一端的通过路径的回转部时,连接座板内的多块座板之间出现间隔,发生弯曲。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产生间隔的座板和与座板相对置的部分呈梳齿状,座板在形成连续状态时,梳状齿相互啮合。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在连接座板前进方向的最前端和最后端的座板端部,具有防止下落装置。本发明的又一种形态是防止下落装置的端部高度高于座板的表面高度。本发明的再一种形态是防止下落装置端部的颜色与座板表面不同。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具有设在座板前进方向侧面上的位于座板表面高度之上的侧面盖板装置以及将座板间隔部的座板下部的底面与侧面盖板装置因高低不同而产生的侧面间隔遮盖住但又不妨碍座板移动的侧面间隔遮蔽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具有在向座板前进方向推压侧面间隔遮蔽装置时不动作、在以规定以上的强度向与座板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推压时动作的侧面卷入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设有在侧面卷入检测装置动作时使乘客输送机停止的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具有设在座板上的扶手装置、设在乘客输送机侧面固定部上的防止乘客输送机内外的乘客和物件接触或来往的保护栅装置以及以规定的间隔设在保护栅装置上的紧急出口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具有检测紧急出口装置开闭状态的保护栅紧急出口检测装置。本发明的又一形态是设有在保护栅紧急出口检测装置检测到紧急出口装置已打开时使乘客输送机停止的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又一形态是紧急出口装置只有在乘客输送机停止后才能打开。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设置紧急出口装置的间隔设定为不是随速度变化的座板规定间隔的整数倍。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直线型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概略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下客端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下客端部的正面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控制系统的概略方框图。
图6为表示图5中的控制装置22的主程序100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图6中的步骤110的启动处理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图7中的步骤14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9为表示图6中的步骤120的通常运转处理的处理程序流程图。
图10为表示图6中的步骤130的停止处理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1为侧面间隔的安全装置的说明图。
图12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的局部俯视图。
图13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15为本实施形态的另一种驱动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的座板驱动装置侧视图。
图16为本实施形态的又一种驱动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的座板驱动装置侧视图。
图17为本实施形态的又一种驱动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的座板驱动装置侧视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座板驱装置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之间关系的说明图。
图20为表示使座板驱动装置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之间产生速度差的驱动装置剖视图。
下面,参照图1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
为了实现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本发明是以相互关连的多项发明的组合形态构成整体的,故在本实施形态的说明中,与该发明项目相互对应地进行表述。
首先,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结构及其配置。
图1为表示直线型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概略立体图。
在该图中,1为搭乘乘客进行运送的座板,2为乘客开始搭乘的上客处的平板,3为载放座板1的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上客的一端开始向中间部的座板1加速的加速用滚柱,4为载放座板1的在中间部高速输送座板1的高速输送机,5为载放座板1的从中间部开始向下客的一端的座板1减速的减速用滚柱,6为乘客从座板1上步出的下客处的平板,7为座板扶手,8为座板扶手容纳部,9为保护栅,10为保护栅紧急出口。
如图所示,该直线型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反复进行以下动作:从上客处的平板2的下面连续(无间隔)地出现座板1,成为乘客的搭乘部,在加速用滚柱3的区间使这一间隔扩大而加速,在对应于占乘客输送机大半的高速输送机4的高速区间移动,在下客一端的减速用滚柱5的区间缩小前后的座板之间的间隔,使座板接触,间隔消失,进入下客处的平板6的下面。由于该座板的间隔可变,因此可使中间部的速度大于上下客端部的速度。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座板1的下部由于配置有依次加速的加速用滚柱3、以一定速度移动的高速输送机4以及依次减速的减速用滚柱5,故利用摩擦力使座板1在这些加速用滚柱3、高速输送机4和减速用滚柱5的上面移动,从而可使搭乘在座板1上的乘客移动。
在此,由加速用滚柱3、高速输送机4和减速用滚柱5构成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同时,由相当于座板加速装置的加速用滚柱3、相当于座板高速驱动装置的高速输送机4以及相当于座板减速装置的减速用滚柱5构成座板驱动装置。本实施形态的示例采用了座板驱动装置和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兼用的结构。
由于座板驱动装置和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兼用,利用座板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的摩擦来驱动,因此,可使座板的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各位置上的速度相同,使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同步。
这样,在座板与其前后的座板之间随着速度变化而产生间隔时,该座板间隔面仍可以与座板同步的速度驱动,即使此时有乘客站立在座板间隔的底面上或者乘客的物件掉落,也不会以极大的速度差与座板冲撞,可确保有关座板间隔的安全性。也就是说,本实施形态的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起到了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安全装置的作用。
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座板驱动装置和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兼用,因此可不用复杂的机构而使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达到同步。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座板驱动装置和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兼用,因此可简化结构,提供因机构兼用而使成本降低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即使在座板间隔处站立乘客或乘客的物件掉落时,也不会以极大的速度差与座板冲撞,可提高安全性。
为了可乘搭轮椅,座板1采用多块(本实施形态为3块)连接的结构。在搭乘乘客的范围内,虽然随着乘客输送机的速度变化在连接座板与其它的连接座板之间会产生间隔,但由于连接座板内的多块座板间不会产生间隔,因此,搭乘在连接座板上的轮椅在乘客输送机上的移动期间,不会受间隔的影响。
在此,轮椅的尺寸因轮椅的应用技术(手动/电动等)及其使用环境、或者时代的不同会有差异。本发明的宗旨在于,使座板具备可搭乘轮椅的尺寸,其尺寸的要求是日本工业标准等规定的轮椅标准中的可确保搭乘普通型轮椅的长度/宽度。
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具备可搭乘轮椅的充分的尺寸,并且在其座板上产生速度变化时也不会出现间隔,因此很适合应用于轮椅。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在上客处连续出现水平状(无间隔)的座板,因此,即使在使用轮椅时,仍可以在不停止整个机器和不会下降总体效率的情况下搭乘。
在座板1上,设有座板扶手7,该座板扶手7在上客处从座板扶手容纳部8出来,在下客处进入座板扶手容纳部8。
在乘客输送机的侧面,具有将乘客输送机与一般的通路作出区别的防止乘客输送机内外的乘客或物件接触、或乘客输送机内外来往的保护栅9。在保护栅9上,以一定间隔设有保护栅紧急出口10。保护栅紧急出口10通常时被电气性关闭,在乘客输送机停止后解除电气性关闭,成为长距离的乘客输送机途中部的紧急出口。该保护栅紧急出口10在乘客输送机停止时,从座板1向下走到间隔部,通过座板扶手7之间走出保护栅紧急出口10。因此,在以往的速度无变化的乘客输送机中采用的带式扶手结构中是不能设置紧急出口的,但若采用本实施形态,通过将座板扶手7、座板1间的间隔、侧面的固定的保护栅9以及保护栅紧急出口10组合,就可形成紧急时用的通路。
并且,即使在某一保护栅紧急出口10的间隔正好与座板扶手7重合而不能使用时,通过将保护栅紧急出口10设置成高速区间的座板与下一块座板对应位置的间隔不是整数倍的关系,在乘客输送机停止时可以始终利用任何1个保护栅紧急出口走出。
图2(a)为图1所示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俯视图,图2(b)为图1所示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侧视图。
在该图中,11为存放乘客输送机设备的侧面盖板,12为终端齿轮,13为返回一侧的输送机。此外,在该图中凡与图1所示的符号相同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如图所示,座板1从上客处的平板2的下面连续(无间隔)地出现,成为乘客的搭乘部,由加速用滚柱3扩大其间隔而加速,在对应于占乘客输送机大半的高速输送机4的高速区间移动,又在下客一端的减速用滚柱5的区间缩小前后座板之间的间隔,使座板1接触,间隔消失,进入下客处的平板6的下面。
进入下客处的平板6下面的座板1因终端齿轮12回转,搭乘在返回一侧的输送机13上回到上客处的下面,通过终端齿轮12的回转,再次从上客处露出,反复进行这一循环。
作为此时速度的一例,上下客处的初始速度为30-50m/分钟,中间部是其2-4倍。各区间的长度根据变速比率和加减速度大小的不同,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的区间约为5-10m,高速输送机4的区间为100-2000m。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中间的高速输送机4的长度大大长于其它区间的长度,在本实施形态的图面中,是为了说明本实施形态作为一个必需的结构要素来表示的,其长度的比率等特意不中断地将必要部分作了放大或缩小表示。另外,对乘客输送机通常所用的技术等,省略了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要素。
图3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下客一端的侧面剖视图。
在该图中,14为控制用滚柱,15-1为主电动机,15-2为控制用电动机,16-1为由主电动机15-1驱动的高速输送机驱动轴,16-2为由主电动机15-1驱动的向减速用滚柱驱动链条17-2传递驱动力的减速用滚柱驱动轴,16-3为由控制用电动机15-2驱动的向控制用滚柱驱动链条17-3传递驱动力的控制用驱动轴,17-1为由主电动机15-1驱动的为驱动多个减速用滚柱5的共用驱动链条,17-2为减速用驱动链条,17-3为由控制用电动机15-2驱动的为驱动控制用滚柱14的控制用滚柱驱动链条,18为加减速用齿轮,19为位于下客一端附近的检测座板位置的光电传感式位置检测器,19-1、19-2分别为下客一端附近的规定位置上组合设置的位置检测器12的发光部和受光部。另外,在该图中,与图1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其中,为实现本发明,在规定的位置上配置了充足数量的位置检测器12。
在该图中,座板1利用摩擦力在减速用滚柱5上,沿前进方向驱动,但由于摩擦力传递有时会产生打滑,故也可将减速用滚柱5的局部作为控制用滚柱14,用以对打滑的修正。
主电动机15-1的回转力通过共用驱动链条17-1向高速输送机驱动轴16-1传递,驱动高速输送机4。又在同时,主电动机15-1的回转力通过共用驱动链条17-1和加减速用齿轮18,向减速用滚柱驱动轴16-2传递,再通过减速用滚柱驱动链条17-2驱动减速用滚柱5。此时,加减速用齿轮18根据其设置部位的齿轮比,对高速输送机4进行速度变更,以使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相对各位置,按照规定比率的依次不同的速度回转。控制用滚柱14由控制用电动机15-2、控制用驱动轴16-3和控制用滚柱驱动链条17-3驱动,可与主电动机15-1的回转速度分别独立控制。另外,位置检测器19由发光部19-1发出的光,在其位置上无座板1时可达到对应的受光部19-2,在有座板1时因被遮蔽,故可从受光部19-2的受光状况中测定座板1的位置。
由于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方向可以反转自如,因此可采用上客处与下客处对称的结构。反之,也可只在一侧设置电动机,采用非对称结构,必要时也可在相对方向的一侧上,设置向共用驱动链条17-1施加张力用的弹簧结构。
图4为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下客一端的正面剖视图。
在该图中,20为导轨,21为底面。另外,在该图中,凡与图3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如图所示,在座板1的表面形成凹凸,与设在下客处的平板6端部上的梳状齿啮合,故在有落下物时也可拾起。
乘客在乘客输送机上的横方向移动受座板1上的座板扶手7、侧面盖板11和保护栅9限制。然而,在该范围内,有时也可能站立在座板的间隔上,因此必须使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即加速用滚柱3、高速输送机4和减速用滚柱5宽度的两端达到侧面盖板11之长度。另外,在座板1上,由于需要设置支承座板1上的搭乘物以及座板自身重量的车轮,故加速用滚柱3、高速输送机4和减速用滚柱5的宽度小于该座板1的车轮间隔。
驱动减速用滚柱5用的装置是将减速用滚柱驱动链条17-2和加减速用齿轮18设置在座板1下面的座板1宽度之内,减速用滚柱驱动轴16-2穿过座板1的车辆与支承该车轮的导轨20之间到达外部,共用驱动链条17-1通过车轮、导轨20和未图示的终端齿轮12的侧面到达主电动机15-1。反之,返回一侧的输送机13的驱动链条17-4为了不妨碍座板扶手7而通过座板宽度之内到达主电动机15-1。
为了检测座板1的位置,位置检测器19的发光部19-1和受光部19-2被设置在该减速用滚柱5与座板的车轮间隔的侧面盖板11内及底面21的下面。
下面,参照图5至图10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控制系统。
图5为表示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控制系统的概略方框图。
在该图中,22为控制装置,23为电压·频率控制部,24为启动开关,25为停止开关,26为异常检测器,27为异常报警装置。另外,在该图中,凡与图3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如图所示,控制装置22由运转控制部22-1、速度指令作成部22-2和异常判定部22-3构成,接受位置检测器19的输出,由运转控制部22-1决定运转方式,由速度指令作成部22-2算出速度指令,向电压·频率控制部23提供算出后的速度指令。电压·频率控制部23按照提供的速度指令,作成主电动机15-1和控制电动机15-2所需的电压和/或频率并输出。受到这一指令的主电动机15-1驱动高速输送机4、终端齿轮12和返回一侧的输送机13,或者由加减速用齿轮18变更速度后驱动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并由控制用电动机15-2驱动控制用滚柱14。
来自启动开关24、停止开关25的信号或来自异常检测器26的信号输入控制装置22,由运动控制部22-1或异常判定部22-3处理。异常检测器26包括紧急停止开关26-1、上客处、下客处的平板卷入检测器26-2、座板扶手容纳部卷入检测器26-3、侧面卷入检测器26-4以及保护栅紧急出口检测器26-5多种装置,异常时还向异常报警装置27输出。
下面,按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图5所示的控制装置22中的主程序100的处理程序。
由于可由运算装置和软件实现以下处理,特别是必要时可在无事先预告的情况下执行其启动和插入等处理。另外,以下处理的主要部分由运转控制部22-1执行,决定速度指令时使用速度指令作成部22-2,检测异常时使用异常判定部22-3。
首先,用步骤100-1检查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在乘客输送机处于“停止”状态时,用步骤100-2确认启动开关4,若启动开关24仍未接通,则继续停止。当启动开关24接通后,由分程序110执行启动处理。步骤100-1的状态为“运转中”时,用步骤100-3确认停止开关25,若停止开关25仍未接通,则由分程序120执行通常运转处理。当停止开关24接通后,由分程序130执行停止处理。步骤100-1的状态为“异常”时,如下所述已执行了异常停止处理,故从异常至恢复期间继续异常停止状态。周期性循环进行由主程序100执行的处理。
图7为表示图6中的步骤110的启动处理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该启动处理是乘客输送机的状态为“停止”,启动开关4接通后,由主程序100开始启动。首先,用步骤110-1将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变更为“启动处理中”。其次,用步骤110-2确认停止开关25,若停止开关25未接通,则分程序140执行启动前的异常检测处理。异常检测处理140的结果是步骤110-3无异常时,用步骤110-4执行启动时运转。所谓启动时运转是指将启动时用的速度指令向主电动机15-1和控制用电动机15-2输出。在步骤110-5确认启动已正常结束之后,用步骤110-6将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变更为“运转中”,结束启动处理。当步骤110-2在启动处理状态下接通停止开关25时、当在步骤110-3检测出有异常时、或者在步骤110-5未正常结束启动时,就转变为异常时的处理。在步骤110-7立即中止启动,在步骤110-8切断启动开关24,在步骤110-9将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变更为“异常”,在步骤110-10对异常报警装置27告知异常。乘客输送机的状态转变为“异常”之后,由乘客输送机的管理者和保养维修者根据其内容进行异常的确认和修复。
图8为表示图7中的步骤140异常检测处理的处理程序流程图。
该项异常检测处理是由步骤140-1确认紧急停止开关26-1,用步骤140-2确认上客处、下客处的平板卷入检测器26-2,用步骤140-3确认座板扶手容纳部卷入检测器26-3,用步骤140-4确认侧面卷入检测器26-4,用步骤140-5确认保护栅紧急出口检测器26-5,全部无异常时,由步骤140-6输出“正常”,若判断为上述步骤140-1-140-5中的某1个有异常之后,由步骤140-7输出“异常”。将与保护栅紧急出口10开闭状态直接联系的异常检测添加到该项异常检测处理之中,可提高安全性。
图9为表示图6中的步骤120通常运转处理的处理程序流程图。
通常运转时,用步骤140进行异常检测处理,其次,若在步骤120-1未确认有异常,在步骤120-2以通常时运转的形式将正常的速度指令输出到主电动机15-1。再由步骤120-3使用位置检测器19检测座板位置,步骤120-4由速度指令作成部22-2根据座板位置算出所需的控制用速度,由步骤120-5将算出后的速度指令向控制用电动机15-2输出。在步骤120-1检测到异常之后,进入分程序130,执行停止处理。
图10为表示图6中步骤130的停止处理的处理程序流程图。
该项停止处理分为从通常停止时的最高速度慢慢降速的缓慢停止处理和紧急时紧急停止处理两种。首先,在步骤130-1将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变更为“停止处理中”。其次,在步骤130-2确认形成停止处理的原因是否因异常所致,无异常时用步骤130-3执行停止时运转,所谓停止时运转是指向主电动机15-1和控制用电动机15-2输出停止时用的速度指令。在步骤130-4确认停止已经结束之后,用步骤130-5切断启动开关24,在步骤130-6将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变更为“停止”,结束启动处理。在步骤130-2检测到异常之后,或者在步骤130-4未正常结束停止时,转变为异常时的处理,用步骤130-7立即中止运转,步骤130-8切断启动开关24,用步骤130-9将乘客输送机的状态变更为“异常”,在步骤130-10用异常报警装置27告知异常。这样,由于异常内容被输出到异常报警装置,因此即使在异常时也很容易查清和解决原因。
下面,参照图11说明图8所示的与异常检测处理的步骤140-4侧面卷入检测相关的侧面间隔安全装置。
在该图中,28为间隔遮蔽刷子。如图所示,当座板1在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即高速输送机4(或加速用滚柱3、减速用滚柱5)上面通过时,在乘客输送机前进方向的一侧,侧面盖板11将座板1的上方堵住,但在高速输送机4与侧面盖板11之间必然会产生至少与座板高度相等的间隔。因此,在其侧面间隔打开的状态下,一旦有乘客的物件落入座板间隔面,该物件就有可能从侧面间隔中落入乘客输送机内部而损坏机器。
为此,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侧面间隔遮蔽装置,例如通过将图示的细小树脂等密集排列形成刷子状的间隔遮蔽刷子28,从侧面盖板11下乘到高速输送机4的表面,将其侧面间隔遮住。间隔遮蔽刷子28可在座板1前进方向前后自由活动,以不妨碍座板1的通过,但间隔遮蔽刷子28在前进方向的侧面具有阻力,防止落下物或乘客身体的一部分进入侧面间隔内。
当向这一侧面的推压力大于间隔遮蔽刷子28的阻力时,由设置在侧面上的变位量检测用的侧面卷入检测器26-4进行异常检测。检测到异常之后,将检测结果插入到前述异常检测处理140之中进行处理,使乘客输送机紧急停止。
侧面间隔遮蔽装置不局限于图11所示的结构,本着本发明的宗旨,也可采用弹性体,以上下方向弹性的方法防止落下物通过座板1进入侧面间隔内等结构。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提高有关侧面间隔的安全性。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4详明说明作为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主要结构件的座板1。
图12为座板的局部俯视图,图13为座板的剖视图,图14为座板的局部侧视图。
在这些图中,1-1为座板,1-2为座板表面梳状齿(实线表示的部分),1-3为底板端部梳状齿(斜线表示的部分),1-4为设在座板1-1背面上的强度构件,1-5为强度构件1-4与车轮轴之间连接的座板脚,1-6为车轮,1-7为座板1-1与高速输送机和滚柱表面梳状齿接触的接触面,29为高速输送机和滚柱表面的梳状齿。在图12中,点划线之上侧所示的部分表面观察座板1-1表面的形状,点划线之下侧所示的部分表示观察座板1-1下部的形态。在图13和图14中,点划线左边所示的部分表示观察座板1-1侧面的形态,点划线右边所示的部分表示观察座板1-1剖面的形态。
在此,作为一例,底板1-1的尺寸分别是,座板左右的座板扶手7之间的间隔约为1200mm,1块底板前进方向的长度约为400mm(3块连接后为1200mm),而梳状齿的间隔约为2mm。图示的座板形状与上述尺寸不符,在这里只是以构成要素作一表示,并未依照实际尺寸。
座板1-1由金属板构成,在其表面形成座板表面梳状齿1-2,在座板1-1上固定有座板扶手7。
作为一体移动的座板1-1前进方向的长度虽然也是按照轮椅的尺寸设计,但为了便于搭乘轮椅,所取的尺寸例如将3块座板1-1连接起来,使长度在1000mm以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不采用一大块座板,而采用多块座板连成一体的结构,由此可抑制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单位座板重量的增加。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单位座板的尺寸与通常的乘客输送机是同等的,故可实现零件和生产设备的共用化,抑制生产成本。
另外,如图12所示,由于连接座板1-1前进方向的端部随着速度变化会产生间隔,它是与前后接触的座板结合的部分,也是座板1-1下部的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连接的部分,故设有座板端部梳状齿1-3。座板端部梳状齿1-3在高速输送机与滚柱表面的梳状齿29的槽内移动,与另一块连接座板的座板端部梳状齿1-3相互组合而构成。此时,座板1-1下边的座板端部梳状齿1-3如图13所示,进入另一块座板端部梳状齿1-3下部的空间内相互组合。而座板1-1上边的座板端部梳状齿1-3则是与设在下客处的平板6上的、与座板表面梳状齿1-3形成同一列的梳状齿发生作用,可以将掉落在座板表面上的物件取上来。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提高座板结合时的安全性。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可容易使站立在座板间隔之间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回到座板上。
在此,座板端部梳状齿1-3以普通的台阶状乘客输送机用的那种如塑料树脂等作为原料制成,用螺栓等固定在座板1-1上。因此,座板端部梳状齿1-3很容易采用与金属制的座板1-1不同的颜色,如图12的斜线部所示,不仅在连接座板1-1前进方向的端部,而且在座板的侧面端部上也安装,在连接座板1-1内的座板边界部则不安装,采用以上的结构就可以将搭乘部围在方框内显示出来,这相当于在上客处搭乘座板1-1时防止落入的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对一体移动的连接座板1-1与连接座板1-1之间产生间隔的部位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可防止搭乘时落入。
如图13所示,由于采用座板端部梳状齿1-3的高度高于座板表面梳状齿1-2高度的结构,故可作为搭乘在座板1-1上移动时的防止下落装置。这就可使搭乘在座板上的轮椅、婴儿车、货物用手推车以及大型手提箱之类的带车轮的物体即使在座板表面梳状齿1-2上移动,也会因与座板端部梳状齿1-3形成的阶梯而停止,可预先防止落入座板101间隔面内。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有效防止乘客或物件落入连接座板1-1之间的间隔内。
另外,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座板1-1的下部,必要时可设置强度构件1-4,又可在侧面设置座板脚1-5,安装车轮1-6。连接座板内的座板1-1分别相互连接,共同使用安装在座板脚1-5上的车轮1-6的轴。因此,在水平移动的乘客搭乘的区间,虽然不会在连接座板内部产生间隔,但方向反转时如图14所示,可以车轮1-6的轴为中心回转,即使采用搭乘时有效长度超过1000mm的连接座板,回转时的半径也可限制在与单独的座板同等的长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可限制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深度方向的长度。
如图12所示,为了增大连接座板的长度,在通过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时,滚柱的速度在其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当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利用摩擦力驱动座板时,一旦整个座板1-1与滚柱接触,在前进方向上就不再需要由速度差引起的力。为此,在座板下部安装接触面1-7来限定与滚柱间的接触位置。如图13所示,座板1-1与输送机和滚柱只在接触面1-7接触,而在其它部分因座板脚1-5的高度而形成非接触状态,故只有在接触面1-7可接受驱动力。
接触面1-7的面积设定方法是根据接触的滚柱直径与滚柱速度变化的情况,使从滚柱的速度差受到的不需要的力在连接座板的连接部耐力的范围内,且可以获得驱动座板所需的充分的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便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制造、施工、安装及其保养。
下面,参照图15至图20说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座板驱动装置的又一实施形态。
图15为加减速驱动座板的座板驱动装置侧视图。
在该图中,16-3为由控制用电动机15-2驱动的向控制用皮带31传递驱动力的控制用驱动轴,16-4为由主电动机15-1驱动的向加速用皮带30传递驱动力的加速用皮带驱动轴,17-5为加速用皮带驱动链条,17-6为控制用皮带驱动链条,30为加速用皮带,31为控制用皮带,32为设在加速用皮带30与高速皮带4间隔中的皮带搭板。另外,在该图中,与图3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该座板驱动装置是用依次变速的多根皮带替代上一个实施形态中的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其中,分别将加速用滚柱3、控制用滚柱14、加速用滚柱驱动轴16-2、加速用滚柱驱动链条17-2和控制用滚柱驱动链条17-3改换为加速用皮带30、控制用皮带31、加速用皮带驱动轴16-4、加速用皮带驱动链条17-5和控制用皮带驱动链条17-6。另外,各构成要素的动作替代了前述的构成要素的动作,控制方法等照旧可适用前述的说明。
若驱动皮带的滚柱直径太大时,也可在皮带与皮带、皮带与高速输送机的塔接部分设置皮带搭板32之类的搭接构件。
图16为高速驱动采用高速链条接合式座板的座板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在该图中,1-8为设在座板1下部的链条接合部,33为高速链条,34为高速链轮。
在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中,占其长度大半的高速区间速度是固定的,在保持一定的座板间隔的同时使座板1移动。因此,如图所示,在高速区间设有以乘客输送机最高速度回转的高速链条33。又在共用的高速输送机驱动轴16-1上,设置一起回转的高速链条用齿轮34,驱动高速链条33。
座板1在由座板加速装置驱动加速区间并通过高速链条用齿轮34部时,利用高速链条用齿轮34的曲率,使高速链条33与链条接合部1-8接合。由此,座板1在高速区间由高速链条33驱动。在高速区间的终端部,利用高速链条用齿轮34的曲率,以相反的动作使高速链条33与链条接合部1-8的接合解除,座板1改由座板减速装置驱动。
虽然未作出图示,但也可以明白,即使在座板方向反转或从下客处返回到上客处的部分,只要在这一区间不变化速度,就可同样地适用链条接合方式的驱动。
为此,要使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同步时,采用高速输送机4的驱动滚柱与高速链条用齿轮34相同直径等方式,就可使周速度一致。反之,通过在驱动轴上中介一个齿轮,或者改变高速链条用齿轮34的直径,也可使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作成各不一样。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在高速区间将座板驱动装置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分离,就可独立设定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
图17为加减速区间采用线性电动机、高速区间采用链条的座板驱动装置侧视图。
在该图中,23为电压·频率控制部,35为线性电动机控制装置,36为线性电动机的一次线圈。另外,在该图中,凡与图16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如图所示,从线性电动机控制装置35通过电压·频率控制部23,向在加速区间和未图示的减速区间并列的多个一次侧线圈36供给电压和/或频率,以使座板1的速度成为对应于位置的值。由此构成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
图18为图17所示的座板驱动装置剖视图。
在该图中,37为线性电动机的二次导体。另外,在该图中,凡与图13和图17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如图所示,在座板1的座板扶手7的间隔下部,配置有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即高速输送机或滚柱,故在其侧面配置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即线性电动机的一次侧线圈36。在座板1的与一次侧线圈36对向的位置上,装有二次导体37。另外,在座板侧面的下部还装有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即高速链条33和链条接合部1-8。
当然也可不使用高速链条33,而由全区间线性电动机驱动座板。
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在全区间将座板驱动装置与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分离,就可独立设定座板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
又,根据实施形态,由于只有在加减速区间设置线性电动机,在高速区间由链条驱动,因此可抑制设备和工程建设的成本费用。
下面,参照图19说明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的关系。
图19(a)为与图1至图14的实施形态已说明的座板驱动装置相对应的图,表示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一致的同步形态。
在同步形态下,因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无差异,故即使有物件从座板落入座板间隔面也无问题,使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成为一种对付落下的安全装置。作为对付物件落入座板间隔面的方式,无速度差异的同步形态是安全性最高的方式。然而,如果在高速区间不存在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的速度差,这就会使乘客站立在座板上也好,或站立在座板间隔面上也好,都能同样地被输送,在座板上或在座板间隔面上步行变得很方便。但在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上,由加速产生的中间部的座板间隔面是暂时性的,该区域因下客一侧的减速而消失。一旦乘客步行拥挤在该座板间隔面上,则在下客一侧座板间隔面消失时,乘客就无站立之处,存在着一个压一个地倒下去的危险性。
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态,具有图19(b)所示的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的速度比率为一定的等比型以及图19(c)所示的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的速度差为一定的等差型两种形态。
在使座板与座板间隔面按图19(b)或图19(c)方式移动时,因座板速度快,故对搭乘在座板上的乘客来说,就形成一种座板间隔面按速度差相应地反向运动的状态,其结果,在座板间隔面步行变成了与反向步行在通常的乘客输送机上同等的间隔,使乘客在心理上、或者因比通常的步行效果差而在物理上形成难以步行的状态。
在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存在速度差的状态下,即使当搭乘在座板上的轮椅、婴儿车、货物用手推车和大型手提箱之类带有车轮的物件即使因保护不当落入座板间隔面内,也会因速度差异而被推回,非常容易返回到座板上。
在此,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的速度差必须小于上客处部分的座板的初始速度。这是为了使中间部速度差的影响与上客处部分的速度差同等程度,以确保安全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以从心理上和物理上减少乘客在乘客输送机上的步行。
又,根据本实施形态,可有效地使站立在座板间隔之间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返回到座板上。
在独立设置座板驱动装置和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时,将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的速度差设定得大于座板间隔面的速度,这在物理上也是可能的。然而,这一设定是对前述的步行的辅助,为了促进步行,就会增大下客口部的危险,在实用上还不能使用。
图20为利用滚柱的摩擦驱动,使座板加速装置/座板减速装置与对应部上的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之间产生速度差的驱动装置一示例的剖面图。
在该图中,38为座板驱动用滚柱,39为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另外,在该图中,凡与图4所示的相同符号的部位表示同一部位。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加速用滚柱3和减速用滚柱5所用的滚柱作为具有两个不同直径的座板驱动用滚柱38和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39。将座板1的接触面1-7预先放在与座板驱动用滚柱38对向的位置上,其它部分不与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39接触。另外,座板间隔面由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39构成。用同一驱动轴驱动座板驱动用滚柱38和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39。其结果,由于座板驱动用滚柱38与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39的转速相同,滚柱的周速度成为各滚柱直径的比率,因此,例如在将座板驱动用滚柱38的直径和座板间隔面驱动用滚柱39的直径分别设定为80mm和60mm时,座板速度与座板间隔面速度就可实现4∶3比率的不同速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可在兼用座板驱动装置和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的同时,实现速度差,因此可减少零件数,简化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形态中,其特点是底面由采用带式输送机与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构成。
又一个特点是底面由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皮带构成。
又一个特点是底面的速度与所述座板速度之差小于上客处部分的座板速度。
又一个特点是底面由采用带式输送机和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构成,同时滚柱各个位置上的速度是使各个位置的座板速度按照一定比率减少后的速度。
又,座板以第2速度移动的区间中的座板间隔面的速度设定得比座板的第2速度慢规定的速度差。
又,规定的速度差小于座板的第1速度。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由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分别驱动座板的区间中的座板间隔面速度与由各自区间中的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驱动的座板速度相比,具有小于第1速度的规定的速度差。
又一个特点是与座板加速装置或座板减速装置对应的区间的座板间隔面速度与用第2速度移动的区间中的座板间隔面的速度和第2速度之间的速度比率相对应地减小。
又,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在与加速或减速相对应的区间中,由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构成,滚柱以同一轴为中心,具有第1直径部分和大于第1直径的第2直径部分,在座板加速装置和/或座板减速区间中,使座板与第2直径部分接触式驱动,将第1直径部分用作座板间隙面驱动装置。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在与座板高速驱动装置相对应的区间中,由采用皮带的输送机构成。
又,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在与加速或减速相对应的区间中,由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构成。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利用与皮带的摩擦驱动座板,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利用与滚柱的摩擦驱动座板。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由在与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对应的区间中以第2速度循环的高速链条、及在与加速或减速对应的区间中速度依次变化的多个滚柱构成,座板高速驱动装置采用与高速链条的接合方式驱动座板,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利用与滚柱的摩擦驱动座板。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由在与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对应的区间中以第2速度循环的高速链条、及在与加速或减速对应的区间中的线性电动机构成,座板高速驱动装置采用与高速链条的接合方式驱动座板,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由线性电动机驱动座板。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高速驱动装置、座板加速装置和座板减速装置由线性电动机驱动座板。
又,座板的乘客搭乘部长度在1000mm以上。
又一个特点是座板的乘客搭乘部宽度确保在可搭乘电动或手动轮椅的面积以上。
又一个特点是采用将座板以规定块数进行连接、作为1个单位驱动的连接座板结构。
又一个特点是防止落下装置的端部高度高于座板表面的高度。
又一个特点是防止落下装置的端部由不同于座板表面颜色的材料构成。
又,侧面间隔遮蔽装置具有向座板前进方向推压时不动作、在用规定以上的强度向与座板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推压时动作的侧面卷入检测装置。
又一个特点是保护栅装置具有检测紧急出口装置开闭状态的保护栅紧急出口检测装置,保护栅紧急出口检测装置在检测到紧急出口装置打开之后,使乘客输送机停止。
又一个特点是紧急出口装置只有在乘客输送机停止之后才打开。
又一个特点是紧急出口装置的设置间隔设定为不成为随着速度变化产生的座板规定间隔的整数倍。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适合于体弱者、特别是轮椅使用者使用的座板式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将在搭乘轮椅范围内的座板做成一体移动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又,根据本发明,可与座板速度变化相对应地驱动座板间隔的底面。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高座板间隔的底面的安全性。
又,根据本发明,可使站立在座板间隔上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返回到座板上。
又,根据本发明,可减少乘客在乘客输送机上的步行。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高座板结合时的安全性。
又,根据本发明,可防止乘客或物件落入座板间隔内。
又,根据本发明,可容易地使站立在座板间隔上的乘客或掉落的物件返回到座板上。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适用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连接座板。
又,根据本发明,可抑制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单位座板重量的增加。
又,根据本发明,可抑制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深度。
又,根据本发明,可便于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的制造、施工、安装和保养。
又,根据本发明,可遮蔽侧面间隔。
又,根据本发明,可检测向侧面间隔方向的卷入。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高侧面间隔上的安全性。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供紧急时从乘客输送机的中途步出到外部通路的装置。
又,根据本发明,可提高紧急脱离装置平时的安全性。

Claims (11)

1.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设有搭载并输送乘客的座板(1)、变化所述座板(1)的速度的座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该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随着所述座板的速度变化而使所述座板之间的间隔部的底面速度与所述座板速度同步。
2.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设有搭载并输送乘客的座板(1)、变化所述座板(1)的速度的座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该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随着所述座板的速度变化而使所述座板间的间隔部的底面速度在与所述座板前进方向的同一方向小于所述座板的速度。
3.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设有:搭载乘客的座板(1)、设于座板(1)下侧使座板(1)前进的座板驱动装置,该座板驱动装置由:设于上客处附近的加速装置(3)、设于下客处附近的减速装置(5)、及设于加速装置(3)和减速装置(5)之间的高速输送装置(4)组成,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座板间隔驱动装置,该座板间隔驱动装置使所述座板之间的间隔部的底面速度与所述座板速度同步。
4.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设有:搭载乘客的座板(1)、设于座板(1)下侧使座板(1)前进的座板驱动装置,该座板驱动装置由:设于上客处附近的加速装置(3)、设于下客处附近的减速装置(5)、及设于加速装置(3)和减速装置(5)之间的高速输送装置(4)组成,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座板间隔驱动装置,该座板间隔驱动装置使所述座板间的间隔部的底面速度在与所述座板前进方向的同一方向小于所述座板的速度。
5.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设有:搭载乘客的座板(1)、设于座板(1)下侧使座板(1)前进的座板驱动装置,该座板驱动装置由:设于上客处附近的加速装置(3)、设于下客处附近的减速装置(5)、及设于加速装置(3)和减速装置(5)之间的高速输送装置(4)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使所述座板从上客处的第1速度开始向大于第1速度的第2速度加速的座板加速装置、以第2速度驱动所述座板的座板高速驱动装置、使所述座板在到达下客处之前从第2速度向第1速度减速的座板减速装置以及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该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使随着所述座板速度变化出现的座板间隔面的速度与所述座板间隔面的前后座板速度同步。
6.一种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设有:搭载乘客的座板(1)、设于座板(1)下侧使座板(1)前进的座板驱动装置,该座板驱动装置由:设于上客处附近的加速装置(3)、设于下客处附近的减速装置(5)、及设于加速装置(3)和减速装置(5)之间的高速输送装置(4)组成,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座板从上客处的第1速度开始向大于第1速度的第2速度加速的座板加速装置、以第2速度驱动所述座板的座板高速驱动装置、使所述座板在到达下客处之前从第2速度向第1速度减速的座板减速装置以及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该座板间隔面驱动装置使随着所述座板速度变化出现的座板间隔面的速度在乘客前进方向小于所述座板的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采用将所述座板以规定块数连接起来作为1个单位进行驱动的连接座板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产生所述间隔的座板与座板所对向的部分呈梳齿形状,当座板形成连续状态时,所述梳状齿相互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采用将所述座板以规定块数连接起来作为1个单位进行驱动的连接座板结构,在所述连接座板前进方向的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座板端部设有防止落下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在所述座板前进方向侧面上的保护乘客不与乘客输送机侧面的设备和/或底面接触的侧面盖板装置、以及将所述座板间的间隔部的底面与所述侧面盖板装置之间产生的间隔遮住但并不妨碍所述座板移动的侧面间隔遮蔽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在所述座板前进方向两侧的扶手装置和设在所述乘客输送机侧面固定部上的防止乘客输送机内外的乘客或物件接触或往来的保护栅装置,在所述保护栅装置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紧急出口装置。
CN99108413A 1998-06-08 1999-06-08 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3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9377/98 1998-06-08
JP159377/1998 1998-06-08
JP15937798A JP3505391B2 (ja) 1998-06-08 1998-06-08 可変速式乗客コンベ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8300A CN1238300A (zh) 1999-12-15
CN1104373C true CN1104373C (zh) 2003-04-02

Family

ID=15692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84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373C (zh) 1998-06-08 1999-06-08 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3505391B2 (zh)
KR (1) KR100752634B1 (zh)
CN (1) CN1104373C (zh)
TW (1) TW57005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2764A (zh) * 2012-04-27 2012-08-22 丘雷 衔接高速自动人行道与静止地面的过渡装置
ES2400373B1 (es) * 2012-12-26 2013-11-15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Center, S. A. Sistema de transporte para desplazamiento de pasajeros/mercancías
CN103935874B (zh) * 2013-01-17 2016-03-09 北京升华电梯有限公司 可换速电动高速扶梯
ES2455391B1 (es) * 2013-09-25 2015-03-06 Thyssenkrupp Elev Innovation Conjunto de paletas para un sistema de transporte para desplazamiento de pasajeros/mercancía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6453A (en) * 1968-08-23 1972-08-23 Robert Filmer Bridgland Improved conveyor arrangement
JPS5889579A (ja) * 1981-11-24 1983-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高速形乗客コンベヤ装置
JPH04209191A (ja) * 1990-12-07 1992-07-30 Toshiba Corp 中間加速マンコンベア
JPH06156693A (ja) * 1991-04-12 1994-06-03 Pierre Patin 輸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47083B1 (ko) * 1993-10-01 1998-08-17 오기노 카네오 가감속식 움직이는 보도
JP2845747B2 (ja) * 1994-02-23 1999-01-13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動く歩道
JPH11246160A (ja) 1998-03-06 1999-09-14 Nkk Corp 可変速型乗客コンベヤの手すり装置
JPH11301957A (ja) 1998-04-23 1999-11-02 Nkk Corp 乗客コンベヤの手すり装置
KR100299301B1 (ko) * 1999-02-02 2001-09-13 조원영 에스컬레이터 또는 벨트식 이송장치의 안전착지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6453A (en) * 1968-08-23 1972-08-23 Robert Filmer Bridgland Improved conveyor arrangement
JPS5889579A (ja) * 1981-11-24 1983-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高速形乗客コンベヤ装置
JPH04209191A (ja) * 1990-12-07 1992-07-30 Toshiba Corp 中間加速マンコンベア
JPH06156693A (ja) * 1991-04-12 1994-06-03 Pierre Patin 輸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00005884A (ko) 2000-01-25
JP3505391B2 (ja) 2004-03-08
KR100752634B1 (ko) 2007-08-30
JPH11349265A (ja) 1999-12-21
CN1238300A (zh) 1999-12-15
TW570059U (en) 200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026C (zh) 电梯
CN1128078C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278883C (zh) 混合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0345710C (zh) 带卷绕装置
CN1275115A (zh) 高速制造系统
CN1120123C (zh) 牵引型电梯设备
CN1273001C (zh) 步行式的工作机
CN1123405C (zh) 压板装置的金属模具更换装置和方法及其压制金属模具
CN1104373C (zh) 可变速式乘客输送机
CN1934025A (zh) 输送装置
CN1781676A (zh) 用于动力工具的飞轮装置
CN1399762A (zh) 基于预先规定的时间上最优的轨迹形状的机器人操纵器
CN1692001A (zh) 用于紧固螺纹构件的设备
CN1816490A (zh) 自动扶梯或自动升梯的扶手、扶手导引系统及扶手驱动系统
CN1617794A (zh) 具有可移动板的轧花辊
CN101065213A (zh)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1180041A (zh) 电梯的安全装置
CN101466493B (zh) 用于移动工件和/或工件加工所剩加工余料的机械装置以及用于加工工件的机械装置
CN1617827A (zh) 用于自动扶梯或自动升梯的扶手的带形牵引部件和导向装置
CN1705850A (zh) 无弯角通风管和其制造方法及通风管成形机
CN2799335Y (zh) 带卷绕装置
CN1154603C (zh) 片节链导向装置
CN1863641A (zh) 定位装置和具有该定位装置的夹持系统
CN1172115C (zh) 包括一安全机构的打火机
CN1805896A (zh) 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