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686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1686A
CN110431686A CN201880017957.3A CN201880017957A CN110431686A CN 110431686 A CN110431686 A CN 110431686A CN 201880017957 A CN201880017957 A CN 201880017957A CN 110431686 A CN110431686 A CN 110431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storage device
recess portion
connector
electrica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79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1686B (zh
Inventor
增田喜弘
小野慎平
岩岛泰行
长谷川洋
松田祐树
佐佐木骏
渡边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33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827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353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8534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Jishi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006817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3709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0957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168802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431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1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10)具备:蓄电元件(20);第一配线(65a),其与蓄电元件(20)电连接;线束板(50),其保持第一配线(65a);第一连接器(85),其与第一配线(65a)连接,位于线束板(50)的中央部,且可装拆外部配线。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且在该蓄电元件上电连接外部导电部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监测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的状态的监测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备与蓄电池电连接的高压侧连接器及与上位的微控制器连接的低压侧连接器的电池监测装置。在该电池监测装置中,在俯视时,在壳体的相互相对的边上配置有高压侧连接器及低压侧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56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例如,在具备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上连接上述电池监测装置等外部装置的情况下,外部配线等外部导电部件与该蓄电元件电连接,但对这种蓄电装置要求具有高安全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第一配线,其与所述蓄电元件电连接;配线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第一配线;第一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位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中央部,且可装拆外部配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分解后的各构成要素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分解后的各构成要素的第二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配线的布局的俯视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配线的布局的俯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板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盖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盖体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盖体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包)的第一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包)的第二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蓄电装置的盖体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与电池监测装置等外部装置连接的蓄电装置上也设有用于与外部配线连接的连接器。因为该连接器是蓄电装置和外部装置之间的电连接点,所以在蓄电装置用于电动汽车(EV)等移动体的驱动或起动而搭载于移动体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该蓄电装置免受冲击等的影响。特别是与蓄电装置具有的蓄电元件电连接的连接器要求具有高安全性。
因此,在将与蓄电元件电连接的连接器像例如上述现有电池监测装置那样配置于壳体(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的端部的情况下,连接器容易受到冲击。
本发明之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第一配线,其与所述蓄电元件电连接;配线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第一配线;第一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位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中央部,且可装拆外部配线。
根据该结构,与蓄电元件电连接的第一配线在保持于配线保持部件的状态下装设于蓄电装置。因此,例如,在制造(组装)蓄电装置时,能够将第一配线在保持于配线保持部件的状态下装配于蓄电装置。由此,例如,第一配线不易被夹入部件之间等。例如,与第一配线的移动自由度高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发生第一配线的断线等不良情况的可能性降低。进而,通过第一连接器位于配线保持部件的中央部,在诸如搭载有蓄电装置的移动体发生了碰撞事故的情况下,可降低与蓄电元件处于通电状态的第一连接器的损伤可能性。即,可抑制由第一连接器受到损伤引起的外部短路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这样,本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可装拆外部配线的连接器,是安全性高的蓄电装置。
蓄电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第二配线,其是比所述第一配线还低的电压用的配线,保持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二配线连接,位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例如在发生了碰撞事故等时降低了损伤高电压用第一连接器的可能性的蓄电装置中,可确保外部配线向位于配线保持部件的端部的低电压用第二连接器装拆的容易度。
在此,在因搭载有蓄电装置的移动体与物体发生了碰撞、或强制进行外部配线相对于连接器的装拆等而对连接器施加了过大的外力的情况下,连接器会受到损伤。在连接器受到了损伤的情况下,会产生不能正确地确认蓄电装置的状态或发生外部短路等安全上的问题。
在蓄电装置中,对于施加较高电压的第一连接器,可降低碰撞事故等非常时的损伤可能性。在该蓄电装置中,对于施加较低电压的第二连接器,可降低外部配线的装拆时(外部配线的安装时及拆卸时中的至少一方)的损伤可能性。由此,可得到安全性高的蓄电装置。
在蓄电装置中,所述配线保持部件也可以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将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在第一区域内限制在沿与所述蓄电元件及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配线保持部件配置于蓄电元件上的情况下,因为至少在第一区域内,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两者未上下重叠,所以可抑制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加。在配置有覆盖配线保持部件的罩等的情况下,由被罩按压引起的第一配线或第二配线的断线的可能性降低。
蓄电装置还可以具备从与所述蓄电元件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外包装体,在所述外包装体上,在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低面部,该低面部形成比其他部分更接近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外表面。
根据该结构,在外包装体中,利用例如由凹陷部分即低面部形成的空间,能够配置外部配线,或者配置控制基板等电气设备。即,既可确保蓄电装置的安全性,又可实现蓄电装置周边的空间的有效利用。
在蓄电装置中,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可以绕过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口侧的第二区域配置。
根据该结构,关于配置在配线保持部件的中央部的第一连接器,也可确保外部配线的装拆容易度。因此,外部配线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装拆时的损伤第一连接器的可能性降低。
在蓄电装置中,所述配线保持部件可以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区域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立设的壁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有壁部,在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向配线保持部件配置时或配置后,能够强制地使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位于第二区域之外。因此,例如,外部配线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装拆的容易度更加可靠。
以往,已知有在具有蓄电元件及外包装体的蓄电单元上连接有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的结构的蓄电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51511号公报公开有在具有电池单体(蓄电元件)及罩部件(外包装体)的电池模块(蓄电单元)上连接有线束(导电部件)的结构的电池包(蓄电装置)。该线束配置在设置于罩部件的两端部的立设部之间。
但是,在上述现有蓄电装置中,为了配置与蓄电单元连接的导电部件而设有空间,所以不能节省空间。即,在上述现有蓄电装置中,为了配置作为导电部件的线束,在罩部件的两端部设有立设部,所以立设部的高度加在罩部件的高度上,罩部件的高度增高,不能节省空间。因此,希望实现一种能够节省空间的蓄电装置。
在此,本发明之一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第一蓄电单元,其具有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连接的母线、以及外包装体;第一导电部件,其是与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所述外部配线,所述外包装体具有:凸部,其由与所述母线相对配置的外表面突出而成;凹部,其由与所述凸部邻接配置的外表面凹陷而成,所述第一导电部件配置在所述凹部。
由此,在蓄电装置中,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具有与母线相对的凸部和与该凸部邻接的凹部,与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第一导电部件配置在该凹部。这样,因为第一导电部件配置在外包装体的凹部,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导电部件与其他导电部件接触、或者被外包装体和其他部件夹住。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导电部件与其他导电部件导通、或者第一导电部件及外包装体受到损伤,所以能够确保安全性。
在第一蓄电单元中,因为配置母线的部分向外侧突出,所以当沿着该母线形成外包装体时,就会在外包装体的与该母线相对的位置形成凸部,在与该凸部邻接的位置形成凹部。由此,通过将与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配置在该凹部,能够有效利用该凹部内的空间,节省空间。
所述凸部可以具有与所述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第一凸部。
由此,在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中,与母线相对配置的凸部具有与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第一凸部。即,因为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向外侧突出,所以当沿着该电极端子形成外包装体时,就会在与外包装体的该电极端子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一凸部,在与第一凸部邻接的位置形成凹部。由此,通过将与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配置在该凹部,能够有效利用该凹部内的空间,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凹部可以具有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配置在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
由此,在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上,在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相对的两个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凹部。即,以与不同的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相对的方式在外包装体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凹部,在该第一凹部配置导电部件。由此,能够有效利用不同的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凹部可以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配置在与同一蓄电元件的两个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
由此,在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上,在与同一蓄电元件的两个电极端子相对的两个第一凸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凹部。即,以与同一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相对的方式在外包装体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凹部,在该第二凹部配置导电部件。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同一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母线可以具有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连接的两个端子连接部和配置在所述两个端子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凸部可以具有与所述中间部相对配置的第二凸部。
由此,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具有与母线的该中间部相对配置的第二凸部。即,在第一蓄电单元中,通常,母线中的该中间部向外侧突出,所以当沿着该中间部形成外包装体时,就会在与外包装体的该中间部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二凸部,在与第二凸部邻接的位置形成凹部。由此,通过将与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配置在该凹部,能够有效利用该凹部内的空间,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凹部可以具有第三凹部,该第三凹部与所述两个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端子连接部相对配置,比所述第二凸部更凹陷。
由此,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具有与母线的端子连接部相对配置的第三凹部。即,在第一蓄电单元中,通常,母线中的端子连接部比中间部更加凹陷,所以当沿着该母线形成外包装体时,就会形成与端子连接部相对的第三凹部。由此,通过将与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配置在第三凹部,能够有效利用第三凹部内的空间,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还可以具有连接所述外部配线的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所述外部配线的连接口可以配置为向沿着所述凹部的底面的方向且向所述凹部的内侧开口
由此,第一蓄电单元具有连接作为第一导电部件的外部配线的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口配置为向沿着外包装体的凹部的底面的方向且向该凹部的内侧开口。这样,因为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口向外包装体的凹部开口,所以能够将外部配线配置在凹部而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由此,能够有效利用该凹部作为用于将外部配线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的空间,所以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第一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外包装体的中央部。
由此,通过将第一连接器配置在外包装体的中央部,能够保护第一连接器及与其连接的外部配线不受外部冲击等的影响。即,因为通过将第一连接器配置在位于外包装体的中央部的凹部,在第一连接器的外侧配置凸部,所以通过该凸部,能够抑制第一连接器及外部配线与外部的部件发生干涉,有效保护第一连接器及外部配线。例如,如果外部配线与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电连接,则有可能使外部配线彼此接触而发生短路,所以能够保护该外部配线。这样,通过将第一连接器配置在外包装体的中央部,既能够节省空间,又能够有效保护第一连接器及外部配线而确保安全性。
所述外包装体可以具有将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保持在所述凹部内的保持部。
由此,外包装体具有将第一导电部件保持在凹部内的保持部,所以能够将导电部件保持在外包装体的凹部,从而抑制导电部件从凹部翘起或者脱离外包装体。这样,通过将第一导电部件保持在凹部内并且不从凹部探出,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进而,还可以具备:第二蓄电单元,其与所述第一蓄电单元不同;第二导电部件,其与所述第二蓄电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蓄电单元的所述凹部。
由此,蓄电装置还具备第二蓄电单元和与第二蓄电单元连接的第二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的凹部。这样,通过有效利用第一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的凹部内的空间作为配置与第二蓄电单元连接的第二导电部件的空间,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还可以在所述蓄电元件和所述外包装体之间具有配置内部配线的配线保持部件,所述外包装体在未形成有所述凹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相对的肋部。
由此,在外包装体上,在未形成有凹部的部分设有与配线保持部件相对的肋部。即,因为在外包装体的未形成有凹部的部分,在与配线保持部件之间产生了间隙,所以在与配线保持部件之间配置肋部。这样,即使在外包装体上形成有用于配置导电部件的凹部,随之而来的与配线保持部件之间的间隙也能够由肋部来填埋。因此,能够抑制配线保持部件及配线保持部件上的内部配线及连接器等翘起。
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还可以具有热敏电阻,所述肋部可以配置在关闭与所述热敏电阻相邻的开口的位置。
由此,外包装体的肋部配置在关闭与热敏电阻相邻的开口的位置,所以通过由外包装体的肋部关闭热敏电阻附近的开口,能够抑制热敏电阻受外部温度的影响。这样,填埋配线保持部件之间的间隙的外包装体的肋部还可用作关闭热敏电阻附近的开口的肋部。
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蓄电装置来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装置具备的配线保持部件或外包装体来实现。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综合或具体的例子。以下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方式等都只是一例而已,没有限定本发明的意思。关于以下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表示最高级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构成要素来说明。在各图中,尺寸等均未进行严格图示。
在以下说明及附图中,将一个蓄电元件中的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短侧面的相对方向、或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的长侧面的相对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长侧面的相对方向、该容器的厚度方向、或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的短侧面的相对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主体、蓄电元件、中盖、线束板、盖体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和盖体的排列方向、或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都是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此外,虽然也考虑到了因使用方式而Z轴方向不是上下方向的情况,但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例如,所谓X轴方向正侧,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侧,所谓X轴方向负侧,表示X轴方向正侧相反侧。Y轴方向及Z轴方向也同样。
(实施方式)
首先,对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分解后的各构成要素的第一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分解后的各构成要素的第二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3中,为了明确图示线束板50和固定于线束板50的部件等之间的关系,省略了外包装体11及中盖30的图示。
蓄电装置10能够从外部充电,还能够向外部放电。蓄电装置10可以是用于储电用途或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具体地说,蓄电装置10可以用作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汽车、摩托车、船舶、雪地车、农业机械、建筑机械等移动体的驱动用或发动机起动用蓄电池等。
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0具备:由盖体100及外包装体主体200构成的外包装体11、收纳于外包装体11内侧的多个蓄电元件20、中盖30、多个母线40、线束板50及内部配线65等。
外包装体11是构成蓄电装置10的外包装体的矩形(箱状)的容器(模块盒)。即,外包装体11配置在蓄电元件20及线束板50等的外侧,将这些蓄电元件20等配置在规定的位置,保护它们不受冲击等的影响。外包装体11可以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ABS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由此,外包装体11避免了蓄电元件20等与金属部件等接触。
外包装体11具有构成外包装体11的盖体(外盖)的扁平矩形的盖体100和构成外包装体11的主体的外包装体主体200。盖体100是从蓄电元件20的相反侧覆盖线束板50的外包装体(罩部件)之一例。外包装体主体200是形成有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壳体。即,以关闭外包装体主体200的开口的方式配置盖体100。此外,盖体100及外包装体主体200可以由相同材质的部件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部件形成。
在盖体100的中央部形成有作为矩形贯通孔的开口部100a,在盖体100的X轴方向正侧且在Y轴方向两侧的角部形成有作为矩形缺口的开口部100b。在盖体100上,在盖体100的X轴方向中央且在Y轴方向负侧还形成有作为矩形缺口的开口部100c。在盖体100上形成有低面部105,该低面部105用于形成比其他部分更接近线束板50的外表面。关于该盖体10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后面进行描述。
蓄电元件20是能够充电还能够放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地,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20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方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蓄电元件20(蓄电元件20A~20H)沿Y轴方向排列。此外,蓄电元件20的形状、排列的蓄电元件20的个数没有限定。蓄电元件20不限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还可以是电容器,进而,也可以是即使用户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所储存的电力的一次电池。进而,蓄电元件20也可以是使用固体电解质的电池。
具体地说,蓄电元件20具备金属制容器21,在容器21的盖部分设有作为金属制电极端子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此外,在容器21的盖部分也可以设有注入电解液的注液部、以及在容器21内的压力上升时排出气体而释放压力的排气阀等。在容器21的内侧配置有电极体(也称为蓄电要素或发电要素)及集电体(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等,并且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是具有形成螺纹牙的螺栓部的螺栓端子,该螺栓端子从容器21的盖部分向盖体100(向上方即Z轴方向正侧)突出配置。而且,作为多个蓄电元件20的最外侧的电极端子的蓄电元件20A的负极端子23和蓄电元件20H的正极端子22以从形成于盖体100的X轴方向正侧且Y轴方向两侧的角部的开口部100b露出的方式配置。通过该最外侧的电极端子与外部端子(未图示)连接,或者该最外侧的电极端子作为外部端子发挥功能,蓄电装置10能够从外部充电,还能够向外部放电。
中盖30是构成外包装体11的中盖的扁平矩形的部件,具有强化外包装体主体200的功能。中盖30配置在线束板50和蓄电元件20之间,从下方保持线束板50,并且从上方保持蓄电元件20。中盖30可以由PC、PP、PE、PPS、PBT或ABS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在中盖30的X轴方向正侧且Y轴方向两侧的角部形成有开口部31。在该开口部31配置后述的热敏电阻63及检测端子80。
母线40是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20上(中盖30上),且将多个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彼此电连接的矩形的板状部件。母线40可以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导电部件形成。具体地说,在母线40上形成有贯通孔,通过将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的螺栓部插入该贯通孔并将螺母90(参照图3)紧固于该螺栓部,连接母线40和电极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母线40,连接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0中的一个蓄电元件20的正极端子22和另一个蓄电元件20的负极端子23。由此,八个蓄电元件20串联连接。此外,蓄电元件2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也可以为串联连接及并联连接的任意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多个母线40上接触配置有电压检测用的端子即检测端子80。具体地说,在母线40的上表面配置检测端子80,且通过螺母90将母线40和检测端子80紧固在一起。即,通过固定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的螺母90,在检测端子80与母线40接触的状态下固定母线40。
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在与多个蓄电元件20的最外侧的电极端子即蓄电元件20A的负极端子23和蓄电元件20H的正极端子22对应的位置,配置有检测端子80。检测端子80是连接该最外侧的电极端子和热敏电阻63的部件。即,在检测端子80上形成有贯通孔,通过将这些最外侧的电极端子的螺栓部插入该贯通孔并通过在检测端子80的前端部连接热敏电阻63,能够测量该电极端子的温度。检测端子80的前端部插入中盖30的开口部31,该前端部以外的与该电极端子连接的部分以从形成于盖体100的角部的开口部100b露出的方式配置。
这样,分别在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20的最外侧的电极端子即蓄电元件20A的负极端子23及蓄电元件20H的正极端子22的检测端子80上配置有热敏电阻63。即,由串联连接的蓄电元件20A~20H构成的蓄电元件单元的总正极端子(即,蓄电元件20H的正极端子22)及该蓄电元件单元的总负极端子(即,蓄电元件20A的负极端子23)各自的温度通过热敏电阻63来测量。
线束板50是配线保持部件之一例,是配置内部配线65、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等电气零件的扁平矩形的部件。线束板50配置在蓄电元件20和盖体100之间。
线束板50可以由PC、PP、PE、PPS、PBT或ABS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即,线束板50载置在中盖30上,保持内部配线65、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等,进行该内部配线65等和其他部件的绝缘及该内部配线65等的位置限制等。
内部配线65是包含用于进行各种连接的配线的内部线束,包括电连接蓄电元件20的各电极端子和第一连接器85的第一配线65a、及电连接两个热敏电阻63和第二连接器86的第二配线65b等。内部配线65安装于线束板50。内部配线65例如通过钩挂在设置于线束板50的爪状部位(即,第一限制部51)来保持于线束板50。关于向线束板50安装内部配线65的安装构造的详细,后面利用图5进行描述。
第一连接器85是与蓄电元件20的各电极端子连接的高电压用连接器。第一连接器85安装于线束板50,以从形成于盖体100的中央部的开口部100a露出的方式配置。第二连接器86是与热敏电阻63连接的低电压用连接器。第二连接器86安装于线束板50,以从形成于盖体100的X轴方向中央且形成于Y轴方向负侧的开口部100c露出的方式配置。由此,第一连接器85配置在外包装体11的中央部,第二连接器86配置在外包装体11的端部。第一连接器85、第二连接器86都以连接口85a、86a向外侧开口的方式配置,在该连接口85a、86a上连接外部配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85是在连接口85a内具有多个销的连接器,第二连接器86是在连接口86a内具有多个销的连接器。即,设置于外部配线的端部的具有多个销孔的连接器分别插入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及第二连接器86的连接口86a内。
第一连接器85在后端部被线束板50的第一连接器支承部55a支承的状态下安装于线束板50。第二连接器86在后端部被线束板50的第二连接器支承部55b支承的状态下安装于线束板50。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分别通过与连接口(85a或86a)相反的一侧的后端部被连接器支承部(55a或55b)支承,抑制翘起。
热敏电阻63是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线束板50,并经由检测端子80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连接,测量该电极端子的温度(即,测量蓄电元件20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两个热敏电阻63,但热敏电阻63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
接着,除图3之外,利用图4A及图4B对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进行说明。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配线65a的布局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配线65b的布局的俯视图。此外,为了容易辨认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的布局,在图4A中,在第一配线65a上画有虚线,在图4B中,在第二配线65b上画有虚线。为了容易辨认检测端子80及热敏电阻63的位置,在图4A中,在检测端子80上画有斜线,在图4B中,在热敏电阻63上画有点。
第一配线65a是分别与多个蓄电元件20电连接的高电压用配线。具体地说,如图3及图4A所示,第一配线65a是将九个检测端子80(80a~80i)和第一连接器85连接的配线。如图3及图4B所示,第二配线65b是将两个热敏电阻63和第二连接器86连接的配线。即,第二配线65b是使温度检测用电流通过的配线,即,与第一配线65a相比是低电压用配线。
如图4A及图4B所示,第一连接器85配置在线束板50的中央部,第二连接器86配置在线束板50的端部。分别在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上装拆自如地连接外部配线。例如,控制蓄电装置10的控制装置能够经由第一连接器85、第二连接器86及分别与这些连接器连接的外部配线测量蓄电装置10的各蓄电元件20的电压及蓄电装置10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九个检测端子80中的最外侧的两个检测端子80(即,检测端子80a及80i)分别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连接。具体地说,检测端子80a与蓄电元件20A的负极端子23连接,检测端子80i与蓄电元件20H的正极端子22连接。此外,检测端子80a及检测端子80i分别通过图3等中未图示的螺母固定于电极端子。
如图3及图4A所示,检测端子80b~80h分别与母线40连接。具体地说,如上所述,检测端子80b~80h分别通过螺母90以接触的状态固定在一个母线40上。一个母线40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0中的一方的正极端子22和另一方的负极端子23连接。即,检测端子80b~80h分别与对应的两个蓄电元件20中的一方的正极端子22和另一方的负极端子23电连接。例如,检测端子80b与蓄电元件20A的正极端子22和蓄电元件20B的负极端子23电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与第一连接器85连接的控制装置通过测量两个检测端子80之间的电位差,能够测量例如一个蓄电元件20的电压。例如,通过测量检测端子80b和检测端子80c的电位差,可测量蓄电元件20B的电压。
此外,第一配线65a可作为用于将各蓄电元件20的电压均匀化的配线来使用。例如,在蓄电元件20B的电压比其他蓄电元件20的电压高的情况下,与第一连接器85连接的控制装置经由放电用电路(平衡电路)将检测端子80b和检测端子80c连接,从而能够使蓄电元件20B放电。由此,蓄电元件20B的电压降低。即,可实现多个蓄电元件20的电压的均匀化。
如图4B所示,分别在检测端子80a及检测端子80i上安装热敏电阻63,两个热敏电阻63经由第二配线65b与第二连接器86连接。具体地说,分别在两个热敏电阻63上连接有一对电线作为第二配线65b。与第二连接器86连接的控制装置经由这一对电线测量热敏电阻63的电阻值,从而能够测定与其热敏电阻63热连接的蓄电装置10的温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具备:蓄电元件20;第一配线65a,其与蓄电元件20电连接;线束板50,其保持第一配线65a;第一连接器85,其与第一配线65a连接,位于线束板50的中央部,且可装拆外部配线。
根据该结构,与蓄电元件20电连接的第一配线65a在被保持于线束板50的状态下装设于蓄电装置10。因此,例如在制造(组装)蓄电装置10时,能够将第一配线65a在保持于线束板50的状态下装配于蓄电装置10。由此,例如,不易发生第一配线65a被夹入部件之间等。例如,当与第一配线65a的移动自由度高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发生第一配线65a的断线、或第一配线65a和检测端子80的连接部分的切断等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进而,通过第一连接器85位于线束板50的中央部,例如在搭载有蓄电装置10的移动体发生了碰撞事故等情况下,与蓄电元件20处于通电状态的第一连接器85的损伤可能性降低。即,由第一连接器85受损伤引起的外部短路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得到抑制。
在此,假定蓄电装置10在EV或PHEV等汽车中以线束板50位于多个蓄电元件20上的姿态(即,本实施方式的Z轴方向正侧成为上方的姿态)配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行驶中的汽车与物体发生了碰撞时,蓄电装置10主要受到来自侧方(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的冲击。在该条件下,在俯视(在从线束板50和多个蓄电元件20的排列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时,在位于线束板50的中央部的第一连接器85的侧方一定存在线束板50的一部分。因此,例如,线束板50的一部分(即,位于第一连接器85的周围的部分)可作为吸收冲击的缓冲部件发挥功能。其结果是,第一连接器85受到的冲击得到抑制。即,可以说第一连接器85在线束板50中配置在难以因碰撞事故等而受冲击的位置。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具备可装拆外部配线的第一连接器85,是安全性高的蓄电装置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所示,在覆盖线束板50的盖体100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100a。因此,即使在线束板50的上方配置有盖体100的情况下,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插拔外部配线的端部的开口)也从开口部100a露出。因此,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器85安装及拆卸外部配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板50配置在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八个)蓄电元件20各自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之间。即,利用从蓄电元件20的容器21突出设置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之间的空间配置线束板50。
即,线束板50例如在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蓄电装置10的中央部。因此,例如在从X轴方向的侧方对蓄电装置10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该冲击给线束板50造成的影响降低。其结果是,例如,抵抗该冲击而保护第一连接器85将会更加可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板50在多个蓄电元件20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度与由多个蓄电元件20构成的蓄电元件单元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例如,参照图4A)。因此,在俯视时,第一连接器85也能够位于蓄电装置10的中央部,且第二连接器86也能够位于蓄电装置10的端部。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具备:第二配线65b,与第一配线65a相比为低电压用配线,被保持于线束板50;第二连接器86,与第二配线65b连接,且位于线束板50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在发生了碰撞事故等时可降低损伤高电压用第一连接器85的可能性的蓄电装置10中,可确保外部配线向位于线束板50的端部的低电压用第二连接器86装拆的容易度。
在此,在因搭载有蓄电装置10的移动体与物体发生了碰撞或相对于连接器强行装拆外部配线等而连接器受到了过大的外力的情况下,连接器会发生损伤。在连接器发生了损伤的情况下,会产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蓄电装置10的状态确认或发生外部短路等安全上的问题。
在本方式的蓄电装置10中,关于施加高电压的第一连接器85,在碰撞事故等非常时,可降低受损伤的可能性。进而,关于施加低电压的第二连接器86,通过确保外部配线的装拆容易度,在装拆外部配线时可降低第二连接器86的损伤可能性。由此,可得到安全性高的蓄电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具有用于限制容易变复杂的内部配线65的位置的构造。下面,除图5之外,还利用上述的图4A及图4B等对该构造进行说明。
图5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的局部的立体图。具体地说,在图5中,放大表示了线束板50的第一连接器85的前方(连接口85a侧)部分。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具有限制部(51、52)。限制部(51、52)将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在第一区域56a(参照图4A及图4B)内限制在沿与蓄电元件20及线束板50的排列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位置。
具体地说,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在线束板50上设有作为爪状部位的第一限制部51和作为突起状部位的第二限制部52。多个第一限制部51分别钩挂保持第一配线65a或第二配线65b。多个第二限制部52中的一组第二限制部52夹持第一配线65a或第二配线65b。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分别被第一限制部51及第二限制部52中的至少一方限制在沿着线束板50的上表面(内部配线65的配置面)的方向(沿着XY平面的方向)排列的位置。由此,在线束板50的第一区域56a内,第一配线65a彼此不上下重叠,第二配线65b彼此不上下重叠,且第一配线65a和第二配线65b不上下重叠。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因为至少在第一区域56a内,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均不上下重叠,所以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加得到抑制。具体地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能够利用多个蓄电元件20和盖体100之间的空间,以不浪费该空间的方式保持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更详细地说,如上所述,线束板50配置在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之间的空间内。因此,由在蓄电装置10内存在线束板50而引起的蓄电装置10的尺寸增加得到抑制。
即使在盖体100(参照图1及图2)配置于线束板50的上方的情况下,由被盖体100按压而引起的第一配线65a或第二配线65b的断线可能性也将降低。这有助于提高蓄电装置10的安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部51及第二限制部52的高度(距线束板50中的内部配线65的配置面50a的高度)相同(包括大致相同)。与第一区域56a相对的盖体100的低面部105存在于与第一限制部51及第二限制部52抵接的程度的高度位置。因此,第一限制部51及第二限制部52也作为支撑部发挥功能,用于使盖体100(低面部105)不按压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各自(更详细地说,构成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的多个电线各自)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包覆部分)被保持在线束板50的限制部(第一限制部51及第二限制部52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具有挠性的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各自在外包装体11内部的姿态或位置。
如图4A、图4B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中,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绕过第一连接器85的开口(连接口85a)侧的第二区域56b配置。
第二区域56b是俯视时的第一连接器85的侧方区域,是设有连接口85a的一侧的区域。例如,第二区域56b的尺寸及形状由插入连接口85a的设置于外部配线端部的连接器的尺寸及形状等决定。
根据该结构,例如,配置在线束板50的中央部的第一连接器85可确保外部配线的装拆容易度。因此,例如将外部配线装拆于第一连接器85时损伤第一连接器85的可能性降低。即,例如,因为在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的前方没有空间,所以进行将外部配线从斜方向插入连接口85a之类的给第一连接器85带来不必要应力的作业的可能性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向沿着线束板50中的内部配线65的配置面50a的方向开口。即,在将外部配线插进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时,外部配线从第一连接器85突出的突出方向是沿着配置面50a的方向。因此,例如,能够将外部配线以不从蓄电装置10突出的姿态与第一连接器85连接。由此,例如,能够降低由外部配线受到外力而引起的损伤外部配线或第一连接器85的可能性。
线束板50具有沿着第二区域56b的周缘中的至少一部分立设的壁部54。这样,通过线束板50上具有壁部54,在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向线束板50配置时或配置后,能够使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强制地位于第二区域56b之外。因此,例如,外部配线相对于第一连接器85装拆的容易度更加可靠。因此,将外部配线装拆于第一连接器85时损伤第一连接器85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4在线束板50中以包围第二区域56b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将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从第二区域56b内实质上完全排除。例如,在工作人员配置了盖体100以后相对于第一连接器85装拆外部配线时,可防止工作人员的手指与第一配线65a或第二配线65b接触。即,外部配线装拆于第一连接器85时的安全性提高。
接着,对蓄电装置10的盖体100的结构、及盖体100及其周围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盖体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地说,图6(a)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盖体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b)是从斜下方观察图6(a)的盖体100时的立体图。图7及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的盖体100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具体地说,图7是表示用包含VII-VII线在内的平行于XZ平面的面剖切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0时的盖体100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用包含VIII-VIII线在内的平行于YZ平面的面剖切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10时的盖体100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盖体100具有与母线40相对配置的外表面突出而成的凸部110和与凸部110邻接配置的外表面凹陷而成的凹部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10是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凸部。此外,凸部110是第一凸部之一例。
具体地说,凸部110在与蓄电元件20B的负极端子23及正极端子22相对的位置具有凸部111及112。即,凸部110在与母线40相对的位置具有凸部111及112,该母线40是与蓄电元件20B的负极端子23连接的母线40及与蓄电元件20B的正极端子22连接的母线40。凸部110在与蓄电元件20C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相对的位置具有凸部113及114。即,凸部110在与母线40相对的位置具有凸部113及114,该母线40是与蓄电元件20C的正极端子22连接的母线40及与蓄电元件20C的负极端子23连接的母线40。
同样,凸部110在与蓄电元件20D的负极端子23及正极端子22、以及蓄电元件20E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各自的电极端子相对的位置具有凸部115~118。即,凸部110在与母线40相对的位置具有凸部115~118,该母线40是与蓄电元件20D的负极端子23连接的母线40、与蓄电元件20D的正极端子22连接的母线40、与蓄电元件20E的正极端子22连接的母线40、以及与蓄电元件20E的负极端子23连接的母线40。
此外,凸部111及112通过和与蓄电元件20A的正极端子22相对的凸部一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凸部101。在该凸部101的与蓄电元件20A的负极端子23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00b。凸部117及118通过和与蓄电元件20F及20G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和蓄电元件20H的负极端子23相对的凸部一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凸部102。在该凸部102的与蓄电元件20H的正极端子2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00b。
在此,凸部110(凸部111~118)是通过盖体100的外表面突出且内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凸构造的部位,在内表面的凹陷的部分配置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的螺栓部及螺母。即,凸部110以覆盖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的上部周围及上方的方式配置。
凹部120具有第一凹部121~126,该第一凹部121~126配置在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两个凸部110之间。具体地说,第一凹部121是配置在两个凸部110(即,凸部111及113)之间的凹部,该两个凸部111及113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即,蓄电元件20B的负极端子23及蓄电元件20C的正极端子22)相对。同样,第一凹部122是配置在凸部112及114之间的凹部,该凸部112及114与蓄电元件20B的正极端子22及蓄电元件20C的负极端子23相对。第一凹部123~126也同样。
凹部120具有第二凹部127~129,该第二凹部127~129配置在与同一蓄电元件20的两个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两个凸部110之间。具体地说,第二凹部127是配置在两个凸部110(即,凸部111及112)之间的凹部,该两个凸部111及112与蓄电元件20B的负极端子23及正极端子22相对。同样,第二凹部128是配置在与蓄电元件20C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相对的凸部113及114之间的凹部,第二凹部129是配置在与蓄电元件20D的负极端子23及正极端子22相对的凸部115及116之间的凹部。
这样,凹部120是连接第一凹部121~126及第二凹部127~129而形成的一个大的凹部,在底面上具有上述的低面部105。而且,在该凹部120的低面部105和凸部102的边界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00a。而且,在开口部100a配置第一连接器85。由此,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配置为向沿着凹部120的底面(即,低面部105的方向)且向凹部120的内侧开口。
外包装体11在未形成有凹部120的部分具有与线束板50相对的肋部130、131。即,在盖体100的凸部110(凸部101及102)的内表面(Z轴方向负侧的面)上配置有向下方(Z轴方向负侧)突出的矩形的肋部130、131。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肋部130向线束板50突出,前端配置在与线束板50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
肋部131向中盖30突出,配置在关闭中盖30的开口部31的位置。即,肋部131配置在关闭与热敏电阻63相邻的开口(即,开口部31)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肋部131以与连接于热敏电阻63的检测端子80的前端部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从上方按压热敏电阻63,并且关闭热敏电阻63附近的开口部31的至少一部分。
在盖体100上设有保持部113a、114a,该保持部113a、114a将外部配线保持在凹部120内。保持部113a、114a是在凸部113和凸部114之间与凸部113、114连续形成的凸部,在前端部分形成有贯通孔。即,在蓄电装置10上连接外部配线,该外部配线配置在凹部120内,并由保持部113a、114a保持在凹部120内。
在此,通过组合多个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0,可构成一个蓄电装置(电池包)。下面,利用图9及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包)1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将多个蓄电装置10改称为多个蓄电单元10进行说明。即,蓄电装置1是具备多个蓄电单元10的电池包。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包)1的第一结构例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电池包)1的第二结构例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0中,外部配线通过粗实线被示意地表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10具备的盖体100上形成有凹部120的低面部105,该凹部120用于形成比其他部分更接近线束板50的外表面。该低面部105存在于与线束板50的第一区域56a(参照图4A及图4B)相对的位置。
即,如利用图5所示,在第一区域56a中,第一配线65a及第二配线65b以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与第一区域56a相对的位置形成低面部10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低面部105在盖体100上作为存在于凸部101及凸部102之间的凹陷部分而设置,如图9所示,可利用该凹陷部分配置外部配线。
具体地说,图9所示的蓄电装置1具备三个蓄电单元10(即,第一蓄电单元10A、第二蓄电单元10B及第三蓄电单元10C)和三个导电部件12(即,第一导电部件12A、第二导电部件12B及第三导电部件12C)。第一导电部件12A是与第一蓄电单元10A连接的外部配线(外部线束)。同样,第二导电部件12B及第三导电部件12C是与第二蓄电单元10B及第三蓄电单元10C连接的外部配线(外部线束)。
第一导电部件12A与第一蓄电单元10A的第一连接器85连接,第二导电部件12B与第二蓄电单元10B的第一连接器85连接,第三导电部件12C与第三蓄电单元10C的第一连接器85连接。这时,第一导电部件12A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凹部120(低面部105),第二导电部件12B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凹部120(低面部105)及第二蓄电单元10B的凹部120(低面部105)。同样,第三导电部件12C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凹部120(低面部105)、第二蓄电单元10B的凹部120(低面部105)及第三蓄电单元10C的凹部120(低面部105)。
具体地说,第一导电部件12A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第一凹部125。第二导电部件12B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第一凹部123及124、以及第二蓄电单元10B的第一凹部123及第二凹部129。同样,第三导电部件12C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第一凹部121及122、第二蓄电单元10B的第一凹部121及122、以及第三蓄电单元10C的第一凹部121、第二凹部128及129。此外,这些导电部件12(外部配线)与基板等连接,进行蓄电装置1内的蓄电元件20的关于充放电等的控制等。
此外,也可以在各个蓄电单元10配置覆盖导电部件12的线束罩210(在图9中,用虚线图示出了外形)。通过该线束罩210,凸部101和凸部102之间可以共面地连接。
在各个蓄电单元10的外包装体11的盖体100上设有保持部113a、114a。而且,通过将线束罩210载置固定于该保持部113a、114a,导电部件12被保持在凹部120内。通过设置于线束罩210的突起插入(嵌合)到形成于保持部113a、114a的贯通孔内等,线束罩210被固定在盖体100上。
这样,在将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10以各蓄电单元10的低面部105排列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通过这些蓄电单元10的低面部105,形成一个以上的外部配线的通路。通过在该通路上配置一个以上的外部配线,不增加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就能够构成蓄电装置1。
蓄电装置1具备的多个蓄电单元10各自的第一连接器85在俯视时位于比蓄电装置1的端部更靠内侧的位置,所以即使在搭载有蓄电装置1的移动体发生了碰撞事故等的情况下,第一连接器85也不易受损伤。
这样,在将沿X轴方向排列多个蓄电单元10而构成的蓄电装置列沿Y轴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能够将这些蓄电装置列靠近配置。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10中,在俯视时,在中央部配置有第一连接器85,在端部配置有第二连接器86。因此,例如在将两个蓄电单元10沿第一连接器85和第二连接器86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排列的情况下,两个蓄电单元10各自的第二连接器86以朝向相反的方式配置。
即,如图10所示,在将包含第一蓄电单元10A及第二蓄电单元10B的蓄电装置列和包含第四蓄电单元10D及第五蓄电单元10E的蓄电装置列排列的情况下,以各蓄电装置列中的第二连接器86朝向外侧的方式排列两个蓄电装置列。由此,能够将两个蓄电装置列靠近配置,而且也能够确保外部配线(导电部件13)向第二连接器86装拆的容易度。
此外,蓄电装置1具备的蓄电单元10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搭载蓄电装置1的移动体的规格等来确定蓄电单元10的个数。蓄电单元10可以仅配置一个,在配置多个蓄电单元10的情况下,几个蓄电单元10配置在任意位置都可以。虽然在图9及图10中未图示,蓄电装置1也可以具备收纳蓄电装置1具有的多个蓄电单元10的壳体。
如上所述,蓄电单元10的外包装体11具有与母线40相对的凸部110和与凸部110邻接的凹部120,与蓄电单元10连接的导电部件12配置在凹部120。这样,因为导电部件12配置在外包装体11的凹部120,所以能够抑制导电部件12与其他导电部件接触,或者被外包装体11和其他部件夹住。由此,能够抑制导电部件12与其他导电部件导通,或者导电部件12及外包装体11受损伤,所以能够确保安全性。
因为配置母线40的部分向外侧突出,所以当沿着母线40形成外包装体11时,就会在外包装体11的与母线40相对的位置形成凸部110,在与该凸部110邻接的位置形成凹部120。由此,通过将与蓄电单元10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12配置在凹部120,能够有效利用凹部120内的空间,节省空间。
因为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向外侧突出,所以当沿着该电极端子形成外包装体11时,就会在外包装体11的与该电极端子相对的位置形成凸部110,在与凸部110邻接的位置形成凹部120。由此,通过将与蓄电单元10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12配置在凹部120,能够有效利用凹部120内的空间,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在蓄电单元10的外包装体11上,在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相对的两个凸部110之间形成有第一凹部121~126。即,以与不同的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相对的方式在外包装体1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凹部121~126,在第一凹部121~126中的任一个凹部内配置导电部件12。由此,能够有效利用不同的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在蓄电单元10的外包装体11上,在与同一蓄电元件20的两个电极端子相对的两个凸部110之间形成有第二凹部127~129。即,以与同一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相对的方式在外包装体1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凹部127~129,在第二凹部127~129中的任一个凹部内配置导电部件12。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同一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间的间隙,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蓄电单元10具有连接作为导电部件12的外部配线的第一连接器85,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配置为向沿着外包装体11的凹部120的底面(即,低面部105)的方向且向凹部120的内侧开口。这样,因为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向外包装体11的凹部120开口,所以能够将外部配线配置在凹部120而与第一连接器85连接。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凹部120作为用于将外部配线与第一连接器85连接的空间,所以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通过将第一连接器85配置在外包装体11的中央部,能够保护第一连接器85及与其连接的外部配线(导电部件12)不受外部冲击等的影响。即,通过将第一连接器85配置在位于外包装体11的中央部的凹部,在第一连接器85的外侧配置凸部110。因此,通过凸部110,能够抑制第一连接器85及外部配线与外部的部件发生干涉,有效地保护第一连接器85及外部配线。例如,如果外部配线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则外部配线彼此有可能接触而发生短路,所以能够保护该外部配线。这样,通过将第一连接器85配置在外包装体11的中央部,既能够节省空间,又能够有效保护第一连接器85及外部配线,确保安全性。
外包装体11具有将导电部件12保持在凹部120内的保持部113a、114a。即,通过线束罩210被保持于盖体100的保持部113a、114a,导电部件12被保持在凹部120内。因此,能够由外包装体11的凹部120保持导电部件12,从而抑制导电部件12从凹部120翘起或者脱离外包装体11。这样,通过将导电部件12保持在凹部120内而使其不从凹部120探出,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蓄电装置1具备作为蓄电单元10的第一蓄电单元10A及第二蓄电单元10B等、以及作为导电部件12的第一导电部件12A及第二导电部件12B等。第二导电部件12B配置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外包装体11的凹部120。这样,通过有效利用第一蓄电单元10A的外包装体11的凹部120内的空间作为配置与第二蓄电单元10B连接的第二导电部件12B的空间,能够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在外包装体11上,在未形成有凹部120的部分设有与线束板50相对的肋部130、131。即,因为在外包装体11的未形成有凹部120的部分,在与线束板50之间产生了间隙,所以在与线束板50之间配置肋部130、131。这样,即使在外包装体11上形成有用于配置导电部件12的凹部120,也能够由肋部130、131来填埋随之而来的与线束板50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线束板50、及线束板50上的内部配线65或第一连接器85、第二连接器86等翘起。
因为外包装体11的肋部131配置在关闭与热敏电阻63相邻的开口部31的位置,所以通过由外包装体11的肋部131关闭热敏电阻63附近的开口部31,能够抑制热敏电阻63受外部温度的影响。这样,也可利用填埋与线束板50之间的间隙的外包装体11的肋部131作为关闭热敏电阻63附近的开口部31的肋部。
(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是具有螺栓部的螺栓端子,通过将该螺栓部插入母线40的贯通孔内并将螺母紧固于该螺栓部,连接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和母线40。在本变形例中,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不具有螺栓部,而是通过焊接与母线连接(接合)的焊接端子。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变形例的蓄电装置的盖体300及其周围结构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变形例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11是与图8的局部对应的图,图12是与图9的局部对应的图。
如图11及图12所示,本变形例的蓄电元件20(在同一图中,蓄电元件20I~20K)具有正极端子24及负极端子25,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20的正极端子22及负极端子23。本变形例的母线42具有端子连接部42a和中间部42b。
正极端子24及负极端子25是通过焊接而与母线42连接(接合)的焊接端子。具体地说,正极端子24及负极端子25通过焊接,与母线42的端子连接部42a接合。例如,蓄电元件20I的正极端子24与母线42中的一个端子连接部42a焊接接合,蓄电元件20J的负极端子25与母线42中的另一个端子连接部42a焊接接合。
即,端子连接部42a是母线42中的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连接的部位,对于一个母线42,配置有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连接的两个端子连接部42a。中间部42b是配置在两个端子连接部42a之间的部位。此外,中间部42b是以母线42可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伸缩的方式设置的弯曲部分(合页部),设置为从两个端子连接部42a向Z轴方向正侧突出。
本变形例的盖体300具有凸部310及凹部320,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盖体100的凸部110及凹部120(为收纳多个螺栓端子而形成的凹凸构造)。即,凸部310是与母线42相对配置的外表面突出而成的凸部,凹部320是与凸部310邻接配置的外表面凹陷而成的凹部。
在此,凸部310具有与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在同一图中,蓄电元件20I~20K的正极端子24及负极端子25)相对配置的第一凸部311。即,第一凸部311与母线42的端子连接部42a相对配置。具体地说,第一凸部311以覆盖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及端子连接部42a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的方式配置,在俯视(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该电极端子及端子连接部42a对应的形状(在同一图中是矩形)。第一凸部311配置为比后述的凹部320的第一凹部321或第二凹部322更加突出。
凸部310具有与母线42的中间部42b相对配置的第二凸部312。具体地说,第二凸部312以覆盖中间部42b的上方(Z轴方向正侧)的方式配置,在俯视(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中间部42b对应的形状(在同一图中是矩形)。第二凸部312形成为比第一凸部311更加突出。
凹部320具有第一凹部321,该第一凹部321配置在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20的电极端子(例如,蓄电元件20J的负极端子25及蓄电元件20K的正极端子24)相对配置的两个第一凸部311之间。具体地说,第一凹部321在相邻的两个母线42之间与蓄电元件20的容器21的盖部分相对配置,在俯视(从Z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该两个母线42之间的空间对应的形状(在同一图中是矩形)。此外,第一凹部32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部121~126同样的结构。
凹部320具有第二凹部322,该第二凹部322配置在与同一蓄电元件20的两个电极端子(例如,蓄电元件20I的正极端子24及负极端子25)相对配置的两个第一凸部311之间。此外,第二凹部322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凹部127~129同样的结构。
进而,凹部320具有第三凹部323,该第三凹部323与两个端子连接部42a中的至少一个端子连接部42a相对配置,比第二凸部312更加凹陷。在本变形例中,第三凹部323是上述的第一凸部311。即,第一凸部311相对于第一凹部321或第二凹部322而言是凸部,但相对于第二凸部312而言是凹部,所以也可改称为第三凹部323。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如图9所述,导电部件12配置在凹部320。即,导电部件12配置在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2及第三凹部323中的任一个凹部。
例如,在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而配置导电部件12的情况(如图9中的第二导电部件12B或第三导电部件12C的情况)下,如果将导电部件12配置在第一凹部321而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则导电部件12就会与第二凸部312发生干涉。
具体地说,能够在由与蓄电元件20J的负极端子25和蓄电元件20K的正极端子24之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凹部321及第二凹部322形成的槽形状的部分配置导电部件12。但是,关于跨过邻接的蓄电单元10向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设置而配置的导电部件12(图9中的第二导电部件12B或第三导电部件12C),与蓄电元件20J的正极端子24和蓄电元件20K的负极端子25之间相对配置的第二凸部312和导电部件12以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单元整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导电部件12配置在X轴方向两侧的第三凹部323(及第二凹部322),能够将导电部件12配置为与X轴方向平行。如图9所示,在将导电部件12与第一连接器85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导电部件12配置在第一凹部321。例如,关于图9中的第一导电部件12A,也完全能够配置在第一凹部321。
关于图9中的第二导电部件12B或第三导电部件12C,作为应对上述Z轴方向上的干涉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法,可采用以下方法。即,也可以在第二凹部322或在邻接的蓄电单元10之间使导电部件12弯曲,以避开第二凸部312的方式在第一凹部321配置导电部件12。
此外,本变形例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了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是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盖体300)具有与母线42的中间部42b相对配置的第二凸部312。即,在母线42的中间部42b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下,当沿着中间部42b形成外包装体时,就会在与外包装体的中间部42b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二凸部312,在与第二凸部312邻接的位置形成凹部320。由此,通过将与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配置在凹部320,能够有效利用凹部320内的空间,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蓄电单元的外包装体(盖体300)具有与母线42的端子连接部42a相对配置的第三凹部323。即,母线42中的端子连接部42a比中间部42b更加凹陷,所以当沿着母线42形成外包装体时,就会形成与端子连接部42a相对的第三凹部323。由此,通过将与蓄电单元连接的外部配线等导电部件配置在第三凹部323,能够有效利用第三凹部323内的空间,确保安全性,另外,能够节省空间。
此外,在母线42中,中间部42b是从端子连接部42a向Z轴方向正侧突出设置的弯曲状的部位。但是,即使在中间部42b不是上述弯曲状的平板状的情况下,通过在中间部42b连接电压或温度测量用线束等,在与该线束等的连接部分从端子连接部42a突出的情况下,盖体300也具有与上述结构相同的凸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与上述变形例同样,能够实现与上述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蓄电单元)10及蓄电装置(电池包)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都只是一种例示而已,不应认为有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的说明来表示,而是通过要求保护的范围来表示的,意图包含与要求保护的范围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装置(蓄电单元)10,例示了具备多个蓄电元件20的电池模块,蓄电装置(电池包)1采用具备多个该电池模块的结构。作为替代,以具备多个电池模块的电池包为蓄电装置(蓄电单元)10,蓄电装置1也可以为具备多个该电池包的结构。上述变形例也相同(以下也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0具备线束板50作为配线保持部件,但配线保持部件不必被认为是通常的“板”部件。配线保持部件也可以是保持内部配线65、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的框架构造的部件。
经由第二配线65b与第二连接器86电连接的部件不必是热敏电阻63。也可以是检测来自蓄电元件20的液体泄漏的液体泄漏传感器等经由第二配线65b而施加的电压比蓄电装置10的额定电压小的电气零件,即,也可以是不同于热敏电阻63的电气零件与第二配线65b连接。也可以通过作为第二配线65b的一条以上的电线而连接的电气设备,即,经由该一条以上的电线及第二连接器86向外部的控制装置发送表示蓄电装置10的状态的信号的电气设备与该一条以上的电线连接。
蓄电装置10具备的经由第二配线65b与第二连接器86电连接的热敏电阻等部件的个数不限于“2”。该部件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各不相同的种类的部件(例如,热敏电阻及液体泄漏传感器各者)也可以经由第二配线65b与第二连接器86电连接。
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分别具有用于与外部配线进行连接的多个销,但第一连接器85及第二连接器86各自的形状及种类没有特别限定。第一连接器85或第二连接器86也可以具有供外部配线的端部的连接器所具有的多个销插入的多个销孔。
蓄电装置10具备的蓄电元件20的形状不必是方形。蓄电元件20的形状在俯视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长圆形、矩形以外的多边形、或组合曲线和直线而成的形状。在任一种情况下,都可实现上述的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线束板50的提高安全性等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端子80和电极端子(或母线40)的接合都通过螺母的紧固来进行。检测端子80和电极端子(或母线40)的接合方法不限于螺母的紧固,也可以通过焊接而接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盖体100的凹部120均形成在两个凸部110之间,但也可以将与一个凸部110邻接的凹部(盖体100的外表面阶梯状地凹陷的凹部)设为凹部12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12是外部配线,但导电部件12也可以是外部配线以外的导电部件。可以将基板、保险丝、继电器、热敏电阻、其他电气零件等设为导电部件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12配置在图9所示的位置,但各个导电部件12也可以配置在各个蓄电单元10具有的盖体100的凹部120中的某个凹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盖体100上设有保持部113a、114a,以配置线束罩210。也可以采用不在盖体100上设置保持部113a、114a就可配置线束罩210的结构,还可以采用不配置线束罩210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单元10将具有向凹部120开口的连接口85a的第一连接器85装设于盖体100的中央部,在第一连接器85上连接外部配线。第一连接器85也可以配置在盖体100的任意位置,第一连接器85的连接口85a也可以向任意方向开口。蓄电单元1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连接器85,而是从开口部100a延伸的配线等配置在凹部12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盖体100上设有与线束板50抵接的肋部130、和与检测端子80抵接且关闭热敏电阻63附近的开口部31的一部分的肋部131。肋部130可以不与线束板50抵接,另外,肋部131也可以不与检测端子80抵接,还可以关闭开口部31的全部。作为盖体100,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肋部130、131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配置线束板50或热敏电阻63的结构。
任意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含的构成要素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蓄电装置来实现,也可作为该蓄电装置所具备的配线保持部件(在实施方式中为线束板50)或外包装体(盖体100、300)来实现。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符号说明
1 蓄电装置(电池包)
10 蓄电装置(蓄电单元)
10A 第一蓄电单元
10B 第二蓄电单元
10C 第三蓄电单元
10D 第四蓄电单元
10E 第五蓄电单元
11 外包装体
12、13 导电部件
12A 第一导电部件
12B 第二导电部件
12C 第三导电部件
20、20A~20K 蓄电元件
22、24 正极端子
23、25 负极端子
31 开口部
40、42 母线
42a 端子连接部
42b 中间部
50 线束板
51 第一限制部
52 第二限制部
54 壁部
56a 第一区域
56b 第二区域
63 热敏电阻
65 内部配线
65a 第一配线
65b 第二配线
85 第一连接器
85a、86a 连接口
86 第二连接器
100、300 盖体
101、102、110~118、310 凸部
105 低面部
113a、114a 保持部
120、320 凹部
121~126、321 第一凹部
127~129、322 第二凹部
130、131 肋部
311 第一凸部
312 第二凸部
323 第三凹部

Claims (19)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蓄电元件;
第一配线,其与所述蓄电元件电连接;
配线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第一配线;
第一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配线连接,位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中央部,且可装拆外部配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配线,其是比所述第一配线还低的电压用的配线,保持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
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二配线连接,位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将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在第一区域内限制在沿与所述蓄电元件及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从与所述蓄电元件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外包装体,
在所述外包装体上,在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低面部,该低面部形成比其他部分更接近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绕过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口侧的第二区域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保持部件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区域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立设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
第一蓄电单元,其具有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连接的母线、以及外包装体;
第一导电部件,其是与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连接的所述外部配线,
所述外包装体具有:
凸部,其由与所述母线相对配置的外表面突出而成;
凹部,其由与所述凸部邻接配置的外表面凹陷而成,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配置在所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与所述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第一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配置在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配置在与同一蓄电元件的两个电极端子相对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具有与不同的两个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连接的两个端子连接部和配置在所述两个端子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
所述凸部具有与所述中间部相对配置的第二凸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第三凹部,该第三凹部与所述两个端子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端子连接部相对配置,比所述第二凸部更凹陷。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所述外部配线的连接口配置为向沿着所述凹部的底面的方向且向所述凹部的内侧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外包装体的中央部。
15.根据权利要求7~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装体具有将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保持在所述凹部内的保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7~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蓄电单元,其与所述第一蓄电单元不同;
第二导电部件,其与所述第二蓄电单元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蓄电单元的所述凹部。
17.根据权利要求7~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装体在未形成有所述凹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配线保持部件相对的肋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还具有热敏电阻,
所述肋部配置在关闭与所述热敏电阻相邻的开口的位置。
19.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蓄电单元,其具有蓄电元件、与所述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连接的母线、以及外包装体;
第一导电部件,其与所述第一蓄电单元连接,
所述外包装体具有:
凸部,其由与所述母线相对配置的外表面突出而成;
凹部,其由与所述凸部邻接配置的外表面凹陷而成,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配置在所述凹部。
CN201880017957.3A 2017-03-15 2018-03-12 蓄电装置 Active CN1104316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68174.0A CN116053709A (zh) 2017-03-15 2018-03-12 蓄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0604 2017-03-15
JP2017-050607 2017-03-15
JP2017050607 2017-03-15
JP2017050604 2017-03-15
JP2018033787A JP7382701B2 (ja) 2017-03-15 2018-02-27 蓄電装置
JP2018-033787 2018-02-27
JP2018035323A JP7385347B2 (ja) 2017-03-15 2018-02-28 蓄電装置
JP2018-035323 2018-02-28
PCT/JP2018/009573 WO2018168802A1 (ja) 2017-03-15 2018-03-12 蓄電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68174.0A Division CN116053709A (zh) 2017-03-15 2018-03-12 蓄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686A true CN110431686A (zh) 2019-11-08
CN110431686B CN110431686B (zh) 2023-01-31

Family

ID=68409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7957.3A Active CN110431686B (zh) 2017-03-15 2018-03-12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31686B (zh)
DE (1) DE112018001368T5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3716A (zh) * 2021-03-22 2021-07-1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2048B2 (ja) 2020-03-12 202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異常検知装置及び異常検知方法
DE102020110561B4 (de) 2020-04-17 2022-07-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anordnung eines Energiespeichers an einem Aufbau eines Kraftwagens sowie Kraftwagen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05020A1 (de) * 2012-03-28 2013-10-02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CN103492892A (zh) * 2011-05-13 2014-01-0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压感测组件和包括电压感测组件的电池模块
US20140023897A1 (en) * 2011-04-04 2014-01-2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Storage battery module
CN104011901A (zh) * 2011-10-21 2014-08-27 泰科电子公司 电池连接器系统
CN105074959A (zh) * 2013-03-27 2015-11-1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模块
CN105144433A (zh) * 2013-04-23 2015-12-09 爱尔铃克铃尔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电池接触系统的方法以及电池接触系统
CN105408170A (zh) * 2013-07-25 2016-03-16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连接器化隔离壁的高电压电气中心
WO2016091689A1 (de) * 2014-12-09 2016-06-16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23897A1 (en) * 2011-04-04 2014-01-2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Storage battery module
CN103492892A (zh) * 2011-05-13 2014-01-0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压感测组件和包括电压感测组件的电池模块
CN104011901A (zh) * 2011-10-21 2014-08-27 泰科电子公司 电池连接器系统
DE102012205020A1 (de) * 2012-03-28 2013-10-02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CN105074959A (zh) * 2013-03-27 2015-11-1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模块
CN105144433A (zh) * 2013-04-23 2015-12-09 爱尔铃克铃尔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电池接触系统的方法以及电池接触系统
CN105408170A (zh) * 2013-07-25 2016-03-16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连接器化隔离壁的高电压电气中心
WO2016091689A1 (de) * 2014-12-09 2016-06-16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3716A (zh) * 2021-03-22 2021-07-1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686B (zh) 2023-01-31
DE112018001368T5 (de) 2019-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7086B2 (ja) 二次電池パック
KR102340898B1 (ko) 조립성이 향상된 버스바 프레임을 구비한 배터리 모듈
KR101082862B1 (ko) 전극단자 연결장치를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EP3425694B1 (en) Battery module
US10910616B2 (en) Battery pack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battery pack
KR101979371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110431686A (zh) 蓄电装置
TW201729447A (zh) 電池模組及包括彼之電池組
JP7385347B2 (ja) 蓄電装置
KR101262029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US10461302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CN106981591B (zh) 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926712B2 (ja) 蓄電装置
JP6685329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EP3664185B1 (en) Electrical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electrical assembly
EP2662922B1 (en) Battery pack provided with stable measurement means
KR101136806B1 (ko) 전극단자 연결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US11239526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US20170187077A1 (en) Battery system of an electric vehicle
CN105938913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12821002B (zh) 电池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17152163A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2030121A1 (ja) 蓄電装置
JP7382701B2 (ja) 蓄電装置
CN108604661A (zh) 绝缘保护器以及蓄电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