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112A - 水处理装置以及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装置以及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1112A
CN110431112A CN201880018562.5A CN201880018562A CN110431112A CN 110431112 A CN110431112 A CN 110431112A CN 201880018562 A CN201880018562 A CN 201880018562A CN 110431112 A CN110431112 A CN 110431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lot
water treatment
introducing
humidify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85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堂维大
西村政弥
铃村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anko Co Ltd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kan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31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11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22Eliminating or preventing deposits, scale removal, scale preven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with water treatm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在水通路(45)中,使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以及放电槽(50)分别形成为密闭容器状。通过引入侧绝缘部(70、75)将自来水管(5)连接至放电水槽(50),从而将放电水槽(50)连接至给水集管(82a、82b)。水通路(45)构成为仅在给水集管(82a、82b)的给水用开口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因此,若将加压后的自来水供给至水通路(45),则水在水通路(45)中流通。其结果是,对处理水的供给对象与水处理装置(40)的位置关系的限制减少,水处理装置(40)的可用性提高。

Description

水处理装置以及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水处理装置的加湿装置,其中,该水处理装置产生包含有通过放电而产生的杀菌成分的处理水。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水处理装置,该水处理装置通过放电产生杀菌成分,并且利用该杀菌成分进行水的净化,或者产生包含有该杀菌成分的处理水。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包括由上述种类的水处理装置构成的杀菌水产生装置。上述杀菌水产生装置使形成于水中的气泡中产生放电而产生杀菌成分,从而产生包含有该杀菌成分的杀菌水(处理水)。在杀菌水产生装置中产生的杀菌水由于重力而向加湿元件供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907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杀菌水产生装置中,用于通过放电来产生杀菌成分的处理槽的上表面敞开。因此,为了将在处理槽中产生的杀菌水向加湿元件可靠地供给,不仅需要将处理槽配置于加湿元件的上方,并且还需要充分地确保从处理槽到加湿元件的落差(距离)。这样,专利文献1的杀菌水产生装置与杀菌水的供给对象即加湿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限制,因而在可用性这一点上存在问题。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考虑将在杀菌水产生装置中产生的杀菌水通过泵向加湿元件等供给对象供给。然而,由于泵是必要的,因而导致装置结构复杂化且制造成本上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点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对产生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复杂化以及制造成本上升进行抑制,并且减少对该水处理装置与处理水的供给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限制,从而提高可用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对象是水处理装置。此外,该水处理装置包括:水处理槽(50),所述水处理槽(50)形成为密闭容器状,并且产生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引入通路(60),所述引入通路(60)与供给加压后的水的给水设备连接,并且将从该给水设备供给的水引入所述水处理槽(50);以及引出通路(80),所述引出通路(80)与所述水处理槽(50)连接而将所述处理水从该水处理槽(50)引出,所述引入通路(60)、所述水处理槽(50)以及引出通路(80)构成水通路(45),所述水通路(45)是仅在所述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
在第一形态的水通路(45)中,从给水设备供给的水经过引入通路(60)而向水处理槽(50)供给,在水处理槽(50)中产生的处理水经过引出通路(80)而送往处理水的供给目标。从给水设备流入引入通路(60)的水处于加压后的状态(压力比大气压高的状态)。引入通路(60)的起始端部的压力与从给水设备供给的水的压力实质相等。另一方面,向大气敞开的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的压力与大气压实质相等。此外,水通路(45)是仅在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因此,水通路(45)在从引入通路(60)的起始端部到到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的整个范围内保持内压比大气压高的状态。此外,在水通路(45)中,由于引入通路(60)的起始端部与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的压力差,水从引入通路(60)的起始端部向引出通路(80)的终端部流动。
在所述第一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中,所述水处理槽(50)具有用于产生放电的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并且所述水处理槽(50)构成为通过放电产生杀菌成分。
在第二形态中,水处理槽(50)通过放电产生杀菌成分,通过将杀菌成分附加至从给水设备供给的水,从而产生处理水。
在所述第二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三形态中,所述水处理槽(50)包括具有电绝缘性的分隔板(52、56),所述分隔板(52、56)将该水处理槽(5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供配置所述第一电极(55a)的第一槽(54a)以及供配置所述第二电极(55b)的第二槽(54b),在所述分隔板(52、56)形成有贯穿该分隔板(52、56)而位于水中的放电孔(58),所述水处理槽(50)构成为在形成于所述放电孔(58)的气泡(C)中产生放电。
在第三形态中,若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电压,则在位于水中的放电孔(58)中形成气泡(C),从而在第一槽(54a)的水与第二槽(54b)的水之间产生电位差。接着,在形成于放电孔(58)的气泡(C)中,若第一槽(54a)侧的气液界面与第二槽(54b)侧的气液界面之间发生绝缘击穿,则在气泡(C)内产生放电。其结果是,在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中产生羟基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等杀菌成分。
在所述第三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四形态中,所述引出通路(80)包括第一引出管(81a)和第二引出管(81b),所述第一引出管(81a)将所述处理水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引出,所述第二引出管(81b)将所述处理水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引出,所述第一引出管(81a)的开口于第一槽(54a)的起始端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电极(55a)的下端以及所述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二引出管(81b)的开口于所述第二槽(54b)的起始端配置于所述第二电极(55b)的下端以及所述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
在第四形态的第一槽(54a)中,在水面达到第一引出管(81a)的起始端之前,水不会流入第一引出管(81a)。因此,第一槽(54a)的水面位于比第一电极(55a)的下端以及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在该形态的第二槽(54b)中,在水面达到第二引出管(81b)的起始端之前,水不会流入第二引出管(81b)。因此,第二槽(54b)的水面位于比第二电极(55b)的下端以及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该形态的水处理槽(50)中,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处于始终浸泡在水中的状态,并且放电孔(58)始终位于水中。
在所述第三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五形态中,所述引入通路(60)包括:引入侧集合通路(63),所述引入侧集合通路(63)与所述给水设备连接;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所述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将所述引入侧集合通路(63)连接至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以及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所述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将所述引入侧集合通路(63)连接至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在所述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和所述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分别设置有引入侧绝缘部(70、75),所述引入侧绝缘部(70、75)构成为使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
此处,在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的电位与从给水设备向引入侧集合通路(63)供给的水的电位不同。因此,在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与在引入侧集合通路(63)中流动的水导通的情况下,并且在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无法通过引入通路(60)向水处理槽(50)供给水。
与此相对的是,在第五形态中,通过在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设置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从而使第一槽(54a)的水与引入侧集合通路(63)的水电绝缘。此外,在该形态中,通过在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设置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从而使第二槽(54b)的水与引入侧集合通路(63)的水电绝缘。因此,在该形态中,在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而在水处理槽(50)中正在产生放电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引入通路(60)向水处理槽(50)供给水。
在所述第五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六形态中,所述引入侧绝缘部(70、75)形成为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状,并且构成为通过空气存在于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
在第六形态中,引入侧绝缘部(70、75)将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水的流动分离,通过使分离的水之间隔着空气,从而使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引入侧绝缘部(70、75)形成为密闭容器状。因此,在压力比大气压高的水向水通路(45)供给的状态下,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内压保持成比大气压高的状态。
在所述第三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七形态中,所述引出通路(80)包括: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所述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连接;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所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连接;以及引出侧集合通路(84),所述引出侧集合通路(84)与所述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和所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连接,在所述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设置有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所述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使所述第一槽(54a)的水与所述引出侧集合通路(85)的水电绝缘,在所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设置有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所述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使所述第二槽(54b)的水与所述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电绝缘。
此处,供从第一槽(54a)流出的处理水和从第二槽(54b)流出的处理水合流的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的电位与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的电位不同。因此,在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与在引出侧集合通路(84)中流动的水导通的情况下,并且在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无法使处理水通过引出通路(80)从水处理槽(50)流出。
与此相对的是,在第七形态中,通过在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设置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从而使第一槽(54a)的水与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电绝缘。此外,在该形态中,通过在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设置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从而使第二槽(54b)的水与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电绝缘。因此,在该形态中,在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而在水处理槽(50)中正在产生放电的状态下,能够使处理水通过引出通路(80)从水处理槽(50)流出。
在所述第七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八形态中,所述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和所述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分别形成为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状,并且构成为通过空气存在于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
在第八形态中,引出侧绝缘部(90、95)将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水的流动分离,通过使空气存在于分离的水之间,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引出侧绝缘部(90、95)形成为密闭容器状。因此,在压力比大气压高的水向水通路(45)供给的状态下,引出侧绝缘部(90、95)的内压保持成比大气压高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九形态的对象是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所述第三形态的水处理装置(40),所述加湿装置使在该水处理装置(40)的水处理槽(50)中产生的处理水汽化而对空气加湿。此外,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第一加湿元件(23a),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用于使从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水处理槽(50)的第一槽(54a)供给的所述处理水与空气接触而汽化;以及第二加湿元件(23b),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与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电绝缘,并且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用于使从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水处理槽(50)的第二槽(54b)供给的所述处理水与空气接触而汽化,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所述引出通路(80)包括:第一供给通路(81a、82a),所述第一供给通路(81a、82a)以使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的处理水与所述第一槽(54a)的所述处理水成为电导通状态的方式,向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供给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的所述处理水;以及第二供给通路(81b、82b),所述第二供给通路(81b、82b)以使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的处理水与所述第二槽(54b)的所述处理水成为电导通状态的方式,向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供给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的所述处理水,所述水处理装置(40)还包括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42)。
在第九形态中,在加湿装置(1)设置有第一加湿元件(23a)和第二加湿元件(23b)。在第一加湿元件(23a)处通过第一供给通路(81a、82a)供给有水处理槽(50)的第一槽(54a)的处理水。第一加湿元件(23a)的处理水通过在第一供给通路(81a、82a)中流动的处理水而与第一槽(54a)的处理水导通。此外,在第二加湿元件(23b)处通过第二供给通路(81b、82b)供给有水处理槽(50)的第二槽(54b)的处理水。第二加湿元件(23b)的处理水通过在第二供给通路(81b、82b)中流动的处理水而与第二槽(54b)的处理水导通。
在第九形态中,在水处理装置(40)设置有交流电源(42)。若交流电源(42)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交流电压,则第一槽(54a)的水与第二槽(54b)的水的电位差交替地调换正负。如上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的处理水与第一槽(54a)的处理水导通,第二加湿元件(23b)的处理水与第二槽(54b)的处理水导通。因此,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的电位差也交替地调换正负。
此处,若水在加湿元件中汽化,则溶解于水的钙有可能析出而附着于加湿元件。而在第九形态中,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的电位差频繁地调换正负。此外,在第一加湿元件(23a)与第二加湿元件(23b)中水的电位较高的一方中,钙不析出而是离子化。因此,附着于加湿元件的水垢的量减少。
发明效果
在所述第一形态中,水通路(45)是仅在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因此,在水通路(45)中,由于引入通路(60)的起始端部与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的压力差,水从引入通路(60)的起始端部向引出通路(80)的终端部流动。因此,根据本形态,即使在处理水的供给对象与水处理槽(50)几乎没有高低差的状态下,也能够不使用泵而将处理水从水处理槽(50)向供给对象供给。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上升,并且减少对处理水的供给对象与水处理槽(50)的位置关系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水处理装置(40)的可用性。
在第四形态中,通过适当地设定第一引出管(81a)的起始端的位置与第二引出管(81b)的起始端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保持成浸泡在水中的状态,并且放电孔(58)保持位于水中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形态,能够在水处理槽(50)的放电孔(58)处可靠地产生放电,从而能够在水处理槽(50)处可靠地产生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
在所述第五形态中,在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和上述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分别设置有引入侧绝缘部(70、75)。因此,在水处理槽(50)中正在发生放电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引入通路(60)向水处理槽(50)供给水。其结果是,能够向水处理槽(50)连续地供给水。
在所述第六形态中,引入侧绝缘部(70、75)形成为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状。因此,能够利用封入的空气而使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与此同时,能够将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内压保持为比大气压高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形态,能够确保引入通路(60)的气密性,并且能够使水处理槽(50)的水与引入侧集合通路(63)的水电绝缘。
在所述第七形态中,在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和上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分别设置有引出侧绝缘部(90、95)。因此,在水处理槽(50)中正在发生放电的状态下,能够使处理水通过引出通路(80)从水处理槽(50)流出。其结果是,能够从水处理槽(50)连续地取出处理水。
在所述第八形态中,引出侧绝缘部(90、95)形成为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状。因此,能够利用封入的空气而使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与此同时,能够将引出侧绝缘部(90、95)的内压保持为比大气压高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形态,能够确保引出通路(80)的气密性,并且能够使水处理槽(50)的水与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电绝缘。
在所述第九形态中,第一加湿元件(23a)的处理水与第一槽(54a)的处理水导通,第二加湿元件(23b)的处理水与第二槽(54b)的处理水导通。此外,若交流电源(42)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交流电压,则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的电位差频繁地调换正负。因此,在各加湿元件(23a、23b)中,能够抑制处理水所包含的钙析出,从而能够延长加湿元件(23a、23b)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处理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放电水槽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一的放电水槽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一的放电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绝缘构件的截面以及加湿元件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一的绝缘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三的绝缘构件的截面以及加湿元件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三的绝缘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变形四的绝缘构件的截面以及加湿元件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四的绝缘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五的绝缘构件的截面以及加湿元件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五的绝缘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9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本质上是优选的例示,并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其用途范围。
《实施方式一》
对实施方式一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构成加湿装置,并且构成为进行空气的温度调节和加湿。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包括产生用于加湿的处理水的水处理装置(40)。
-空气处理单元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单元(1)包括中空长方体状的外壳(10)。外壳(10)的内部空间通过第一隔壁板(11)和第二隔壁板(12)分隔成入口室(13)、中间室(14)以及出口室(15)。在外壳(10)中,从该外壳(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配置有入口室(13)、中间室(14)以及出口室(15)。
在外壳(10)的顶板处,在面向入口室(13)的部分形成有吸入口(16),在面向出口室(15)的部分形成有吹出口(17)。虽然并未图示,但在外壳(10)连接有吸入管道以与吸入口(16)连通,并且连接有吹出管道以与吹出口(17)连通。外壳(10)的底板(34)的面向中间室(14)的部分构成向下方凹陷的排水盘(18)。
在第一隔壁板(11)形成第一开口(11a)。入口室(13)通过上述第一开口(11a)与中间室(14)连通。在第二隔壁板(12)形成第二开口(12a)。中间室(14)通过上述第二开口(12a)与出口室(15)连通。
空气处理单元(1)包括空气过滤器(21)、热交换器(22)、第一加湿元件(23a)、第二加湿元件(23b)以及风扇单元(25)。空气过滤器(21)配置于入口室(13)。热交换器(22)和加湿元件(23a、23b)配置于中间室(14)。在中间室(14)中,加湿元件(23a、23b)配置于热交换器(22)的下游侧。风扇单元(25)配置于出口室(15)。
空气过滤器(21)是用于对空气所包含的尘埃等异物进行捕集的构件。上述空气过滤器(21)设置成将第一开口(11a)覆盖。
热交换器(22)是所谓的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22)使从图外的热源设备供给的载热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热源设备例如由进行冷冻循环而对载热水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冷机装置构成。
各加湿元件(23a、23b)是用于使被供给的水与空气接触而汽化的构件。各加湿元件(23a、23b)由海绵状或无纺布状的树脂构成,构成为能够保持一定程度量的水并且能够使空气流过。第一加湿元件(23a)和第二加湿元件(23b)在外壳(10)的纵深方向(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也如图2所示,在各加湿元件(23a、23b)的下方设置有绝缘构件(30a、30b)。第一绝缘构件(30a)以与第一加湿元件(23a)的下表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且构成为使排水盘(18)的水与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电绝缘。第二绝缘构件(30b)以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下表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且构成为使排水盘(18)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电绝缘。关于绝缘构件(30a、30b)的结构和绝缘作用,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在第一加湿元件(23a)与第二加湿元件(23b)之间设置有绝缘板(24)。绝缘板(24)以与各加湿元件(23a、23b)的侧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且使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电绝缘。
如图1所示,风扇单元(25)包括叶轮(26)、驱动叶轮(26)的风扇马达(27)。叶轮(26)配置成其吸入口(16)将第二开口(12a)覆盖,并且将从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朝向周向吹出。
水处理装置(40)包括主体单元(41)和电源单元(42)。主体单元(41)构成为产生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上述主体单元(41)配置于中间室(14),从而将处理水供给至加湿元件。电源单元(42)配置于入口室(13),并且通过图外的配线与主体单元(41)电连接。水处理装置(4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
-空气处理单元的运转动作-
空气处理单元(1)选择性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在热交换器(22)供给有来自热源装置的低温(例如5℃左右)的载热水。此外,在制冷运转中,水处理装置(40)停止,不向加湿元件(23a、23b)供给处理水。
在制冷运转中,从吸入口(16)流入入口室(13)的空气在流过空气过滤器(21)后流入中间室(14),并且在流过热交换器(22)时与载热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却。此时,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冷凝而成为排泄水。排泄水向排水盘(18)滴落,从而向外壳(10)的外部排出。在流过热交换器(22)的期间被冷却且除湿后的空气在流过加湿元件(23a、23b)后朝向叶轮(26)被吸入。从叶轮(26)吹出的空气经过吹出口(17)而向室内供给。
在制热运转中,在热交换器(22)供给有来自热源装置的高温(例如45℃左右)的载热水。此外,在制热运转中,水处理装置(40)向加湿元件供给处理水。水处理装置(40)的详细运转动作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
在制热运转中,从吸入口(16)流入入口室(13)的空气在流过空气过滤器(21)后流入中间室(14),并且在流过热交换器(22)时与载热水进行热交换而加热。然后,空气流过加湿元件(23a、23b)。在加湿元件(23a、23b)中,从水处理装置(40)供给的处理水蒸发而被附加至空气。流过加湿元件(23a、23b)时被加湿的空气朝向叶轮(26)被吸入。从叶轮(26)吹出的空气经过吹出口(17)而向室内供给。
在加湿元件(23a、23b)中未汽化的处理水从加湿元件(23a、23b)的下端滴落。从加湿元件(23a、23b)滴落的处理水流过绝缘构件(30a、30b)后向排水盘(18)滴落,从而向外壳(10)的外部排出。从加湿元件(23a、23b)滴落的处理水流过绝缘构件(30a、30b),从而使排水盘(18)的水与加湿元件(23a、23b)的水电绝缘。绝缘构件(30a、30b)的绝缘作用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
-水处理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水处理装置(40)的主体单元(41)包括放电水槽(50)、引入通路(60)以及引出通路(80),其中,放电水槽(50)产生放电而产生处理水,引入通路(60)向放电水槽(50)供给自来水,引出通路(80)将处理水从放电水槽(50)引出而向加湿元件(23a、23b)供给该处理水。放电水槽(50)、引入通路(60)以及引出通路(80)构成供水从自来水管(5)朝向加湿元件(23a、23b)流动的水通路(45)。
自来水管(5)是构成自来水设备的管道水路的管。自来水设备是通过管道水路对由泵加压后的水进行供给的设备。因此,自来水管(5)构成“对加压后的水进行供给的给水设备”。
<放电水槽>
如图3所示,水处理槽即放电水槽(50)包括水槽主体(51)。水槽主体(51)是上表面封闭的密闭容器状的构件。上述水槽主体(51)形成为中空的长方体状。在水槽主体(51)设置有中央隔壁(52)。中央隔壁(52)配置于水槽主体(51)的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水槽主体(51)的内部空间通过中央隔壁(52)被分隔成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水槽主体(51)和中央隔壁(52)的材质是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
在中央隔壁(52)的下部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中央隔壁(52)的贯穿孔(53)。如图4所示,贯穿孔(53)的各端部形成为朝向中央隔壁(52)的表面逐渐扩径的锥形形状。
在中央隔壁(52)设置有放电构件(56)。放电构件(56)包括放电板(57)和保持环(59)。中央隔壁(52)和放电构件(56)构成对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进行分隔的具有电绝缘性的分隔板。
放电板(57)是例如由陶瓷等电绝缘材料构成的圆板状构件。另外,陶瓷是氮化铝、氮化硅、氧化锆或铝。在放电板(57)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微小的放电孔(58)。放电孔(58)是直径为0.1mm左右的圆形贯穿孔,并且设计成放电过程中的电阻为几MΩ。
保持环(59)是例如由硅胶等电绝缘材料构成的环状(或者圈状)的构件。保持环(59)以将放电板(57)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安装于放电板(57)。
放电构件(56)配置成横穿中央隔壁(52)的贯穿孔(53)。具体而言,放电构件(56)的保持环(59)埋设于中央隔壁(52),放电板(57)横穿中央隔壁(52)的贯穿孔(53)。也就是说,中央隔壁(52)的贯穿孔(53)被放电构件(56)封闭。此外,由中央隔壁(52)分隔而成的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仅通过放电构件(56)的放电孔(58)连通。
在放电水槽(50)中,在第一槽(54a)设置有第一电极(55a),在第二槽(54b)设置有第二电极(55b)。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例如是由耐腐蚀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细长的长方形板状构件。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以各自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与电源单元(42)电连接。关于电源单元(42),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
<引入通路>
如图2所示,引入通路(60)由入口管(61)、第一和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0、75)、第一和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a、65b)构成。
入口管(61)包括集合管(63)、第一分支管(64a)、第二分支管(64b)。集合管(63)的一端通过接头(6)与自来水管(5)连接。在上述集合管(63)设置有电磁阀(62)。在集合管(6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分支管(64a)的一端和第二分支管(64b)的一端。第一分支管(64a)的另一端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连接。第二分支管(64b)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连接。
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是将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连接至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配管。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底部开口。另一方面,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是将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连接至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配管。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在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底部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入通路(60)中,入口管(61)的集合管(63)构成引入侧集合通路。此外,入口管(61)的第一分支管(64a)和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构成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此外,入口管(61)的第二分支管(64b)和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构成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
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包括主体容器(71、76)和喷雾嘴(72、77)。主体容器(71、76)是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
在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中,入口管(61)的第一分支管(64a)贯穿主体容器(71),在主体容器(7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开口。喷雾嘴(72)安装于在主体容器(71)的内部空间开口的第一分支管(64a)的端部。上述喷雾嘴(72)对从第一分支管(64a)供给的自来水进行喷洒。此外,在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中,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在主体容器(71)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即,比喷雾嘴(72)低的位置)开口。
在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中,入口管(61)的第二分支管(64b)贯穿主体容器(76),在主体容器(76)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开口。喷雾嘴(77)安装于在主体容器(76)的内部空间开口的第二分支管(64b)的端部。上述喷雾嘴(77)对从第二分支管(64b)供给的自来水进行喷洒。此外,在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中,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在主体容器(76)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即,比喷雾嘴(77)低的位置)开口。
在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中,从喷雾嘴(72、77)向主体容器(71、76)的内部空间喷洒的自来水成为水滴而下落,从而积存于主体容器(71、76),然后流入引入侧连接管(65a、65b)。在主体容器(71、76)中,内部空间中的水面的位置与引入侧连接管(65a、65b)的开口端的位置基本一致。因此,在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中,主体容器(71、76)的内部空间中的水面比喷雾嘴(72、77)低。因此,在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中,空气存在于从喷雾嘴(72、77)喷洒而下落的水滴彼此之间,流入主体容器(71、76)的水与从主体容器(71、76)流出的水电绝缘。
<引出通路>
如图2所示,引出通路(80)由第一和第二引出管(81a、81b)、第一和第二给水集管(82a、82b)构成。
第一引出管(81a)的一端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开口,另一端与第一给水集管(82a)连接。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中,第一引出管(81a)的开口端配置于比第一电极(55a)的下端靠上方且比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引出管(81b)的一端在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开口,另一端与第二给水集管(82b)连接。在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中,第二引出管(81b)的开口端配置于比第二电极(55b)的下端靠上方且比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
各给水集管(82a、82b)是两端封闭的圆筒状构件。第一给水集管(82a)配置成与第一加湿元件(23a)的上表面接触。另一方面,第二给水集管(82b)配置成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上表面接触。虽然未图示,但在各给水集管(82a、82b)的下部形成有给水用开口。各给水集管(82a、82b)构成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各给水集管(82a、82b)的内部空间在给水用开口处向大气敞开。
如上所述,各给水集管(82a、82b)配置成与对应的加湿元件(23a、23b)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在从第一给水集管(82a)向第一加湿元件(23a)供给水的状态下,第一给水集管(82a)的水与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电导通。此外,在从第二给水集管(82b)向第二加湿元件(23b)供给水的状态下,第二给水集管(82b)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电导通。
第一引出管(81a)和第一给水集管(82a)构成为向第一加湿元件(23a)供给第一槽(54a)的处理水并且与第一槽(54a)的处理水电导通的第一供给通路。此外,第二引出管(81b)和第二给水集管(82b)构成为向第二加湿元件(23b)供给第二槽(54b)的处理水并且与第二槽(54b)的处理水电导通的第二供给通路。
<水通路的气密结构>
如上所述,在水通路(45)中,自来水管(5)通过入口管(61)与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连接,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通过引入侧连接管(65a、65b)与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连接,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通过引出管(81a、81b)与给水集管(82a、82b)连接。此外,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和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构成为水和空气能够仅通过各自连接的配管进出的密闭容器。因此,水通路(45)构成为仅在给水集管(82a、82b)的给水用开口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
<电源单元>
电源单元(42)是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高电压(例如,6kV左右的电压)的交流电源。上述电源单元(42)向第一电源(55a)和第二电源(55b)施加正负交替的交流波形的电压。电源单元(42)施加至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的电压的交流波形是正极侧和负极侧的比例相等的方波。
-水处理装置的运转动作-
在水处理装置(40)的动作过程中,电磁阀(62)处于打开状态,电源单元(42)向放电水槽(50)的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电压。
<引入通路中的水的流动>
从自来水管(5)流入入口管(61)的集合管(63)的自来水的大约一半流入第一分支管(64a),其余的部分流入第二分支管(64b)。
流入第一分支管(64a)的自来水流入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从喷雾嘴(72)向主体容器(71)的内部空间喷洒,从而成为水滴并下落。另一方面,流入第二分支管(64b)的自来水流入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从喷雾嘴(77)向主体容器(76)的内部空间喷洒,从而成为水滴并下落。
从自来水管(5)向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供给的自来水受到加压,其压力处于比大气压高的值(例如,0.2MPa~0.4MPa左右)。另一方面,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是密闭容器。因此,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的内压比大气压高。因此,积存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的主体容器(71)的自来水流入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并且经过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流入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此外,积存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的主体容器(76)的自来水流入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并且经过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流入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
<放电水槽的运转动作>
在放电水槽(50)中,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以及放电孔(58)处于浸泡在水中的状态。若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电压,那么,在放电构件(56)的放电孔(58)中的电流密度上升,所产生的焦耳热使水汽化。其结果是,在放电孔(58)形成气泡(C)。
如图5所示,气泡(C)占据整个放电孔(58)。也就是说,放电孔(58)处于整个区域被气泡(C)覆盖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气泡(C)作为阻止第一电极(55a)与第二电极(55b)之间通过水进行导电的电阻起作用。因此,第一槽(54a)的水与第一电极(55a)实质上处于相同电位,第二槽(54b)的水与第二电极(55b)实质上处于相同电位。其结果是,气泡(C)与水之间的界面构成电极,在气泡(C)内发生绝缘击穿而产生放电(火花放电)。若在气泡(C)内产生放电,那么,在积存于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中产生杀菌成分(例如,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质、过氧化氢)。此外,积存于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成为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每隔规定时间交替地调换放电单元将交流波形的电压施加至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时的、施加至各电极(55a、55b)的电压的正负。因此,能够在放电孔(58)中产生火花发电而非辉光放电。
也就是说,在电极(55a、55b)连接有直流电源的情况下,放电孔(58)中的放电形态伴随着电流的增加而从火花放电向辉光放电转变。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放电孔(58)中的放电形态从火花放电转变至辉光放电前施加至电极(55a、55b)的电压的正负调换,因此,在放电孔(58)持续产生火花放电而不产生辉光放电。因此,由于放电孔(58)的辉光放电而引起的热击穿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放电孔(58)的孔径扩大。
<引出通路中的水的流动>
如上所述,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是密闭容器。因此,供自来水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流入的第一槽(54a)和供自来水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流入的第二槽(54b)的各自内压比大气压高。因此,积存于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处理水流入第一引出管(81a),并且经过第一引出管(81a)流入第一给水集管(82a)。此外,积存于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处理水流入第二引出管(81b),并且经过第二引出管(81b)流入第二给水集管(82b)。
流入第一给水集管(82a)的处理水经过给水用开口而向第一给水集管(82a)的外部流出,从而向第一加湿元件(23a)供给。另一方面,流入第二给水集管(82b)的处理水经过给水用开口而向第二给水集管(82b)的外部流出,从而向第二加湿元件(23b)供给。
如上所述,各加湿元件(23a、23b)的水与对应的给水集管(82a、82b)的水电导通。此外,第一给水集管(82a)的水与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水电导通,第二给水集管(82b)的水与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水电导通。因此,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第一槽(54a)的水实质上处于相同电位,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与第二槽(54b)的水实质上处于相同电位。
-绝缘构件-
如上所述,在第一加湿元件(23a)的下方配置有第一绝缘构件(30a),在第二加湿元件(23b)的下方配置有第二绝缘构件(30b)(参照图2)。此处,对上述绝缘构件(30a、30b)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各绝缘构件(30a、30b)包括多块(本实施方式是三块)分散板(31)。各分散板(31)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各分散板(31)的材质为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三块分散板(31)以彼此相向的姿势并且以彼此隔开规定的间隔沿上下排列。在各分散板(31)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分散板(31)的多个分散用孔(32)。如图6所示,各分散板(31)的分散用孔(32)形成于与相邻的分散板(31)的分散用孔(32)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各绝缘构件(30a、30b)构成为通过使从加湿元件(23a、23b)滴落的处理水化为水滴而使排水盘(18)的水与加湿元件(23a、23b)的水电绝缘。
具体而言,从加湿元件(23a、23b)滴落至分散板(31)的水经过分散用孔(32)向下方下落。另一方面,在沿上下排列的分散板(31)之间,流过热交换器(22)的空气的一部分绕过加湿元件(23a、23b)而流过。经过分散用孔(32)滴落的水被流动于分散板(31)之间的空气吹跑而化为水滴,并且顺着空气的流动而飞溅,从而下落至排水盘(18)。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水滴之间存在有空气。其结果是,排水盘(18)的水与加湿元件(23a、23b)的水电绝缘。
另外,也可以是,在绝缘构件(30a、30b)中化为水滴而飞溅的水的一部分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叶轮(26)而向室内供给。上述飞溅的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期间汽化。
-实施方式一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水通路(45)中,在入口管(61)的集合管(63)供给有来自自来水管(5)的处于加压后状态的自来水。此外,引出道路(80)的末端部即给水集管(82a、82b)在其给水用开口处向大气敞开。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水通路(45)构成为仅在给水集管(82a、82b)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因此,水通路(45)在从入口管(61)的集合管(63)到给水集管(82a、82b)的整个范围内保持内压比大气压高的状态。其结果是,在水通路(45)中,由于入口管(61)的集合管(63)与给水集管(82a、82b)的压力差,水从入口管(61)的集合管(63)向给水集管(82a、82b)流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处于加湿元件(23a、23b)的上端部与放电水槽(50)几乎没有高低差的状态下,也能够不使用泵而从放电水槽(50)向加湿元件(23a、23b)供给处理水。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上升,并且减少对加湿元件(23a、23b)与放电水槽(50)的位置关系的限制,从而能够提高水处理装置(40)的可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水槽(50)中,第一引出管(81a)的开口端配置于比第一电极(55a)的下端以及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第二引出管(81b)的开口端配置于比第二电极(55b)的下端以及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水槽(50)中,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保持浸泡在水中的状态,并且放电孔(58)保持位于水中的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放电水槽(50)的放电孔(58)处可靠地产生放电,从而能够在放电水槽(50)处可靠地产生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在各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64b、65b)分别设置引入侧绝缘部(70、75)而使放电水槽(50)的水与自来水管(5)的水电绝缘,并且在各加湿元件(23a、23b)的下方设置绝缘构件(30a、30b)而使放电水槽(50)的水与排水盘(18)的水电绝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向放电水槽(50)连续地供给自来水而产生处理水,与此同时,还能够向加湿元件(23a、23b)连续地供给在放电水槽(50)中产生的处理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通过从喷雾嘴(77)向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即主体容器(76)的内部空间喷洒水,从而使流入主体容器(76)的水与从主体容器(76)流出的水电绝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引入通路(60)的气密性,并且能够使放电水槽(50)的水与自来水管(5)的水电绝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水实质上处于相同电位,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与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水实质上处于相同电位。因此,若对第一槽(54a)的水与第二槽(54b)的水的电位差的正与负进行切换,则第一加湿元件(23a)的水与第二加湿元件(23b)的水的电位差的正与负也将切换。另一方面,在第一加湿元件(23a)与第二加湿元件(23b)中水的电位较高的一方中,钙并未析出而是离子化,从而析出的水垢(例如,碳酸钙)量减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加湿元件(23a、23b)中,能够抑制处理水所包含的钙析出,从而能够延长加湿元件(23a、23b)的寿命。
-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一-
在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构件(30a、30b)中,也可在各分散板(31)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在该情况下,流过分散板(31)之间的空气的流动被突起扰乱,从而促进从分散用孔(32)下落的水化为水滴。
-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二-
在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构件(30a、30b)中,各分散板(31)也可以是在一对树脂制的冲孔板之间夹有由纤维状树脂的无纺布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从加湿元件(23a、23b)下落至分散板(31)的水会浸透至无纺布,因此,上述水会分散至整个分散板(31)。
-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三-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构件(30a、30b)也可形成为图8和图9所示的托盘状。
本变形例的绝缘构件(30a、30b)包括两块侧板(33)、一块底板(34)以及一块盖板(35)。侧板(33)、底板(34)以及盖板(35)分别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
底板(34)和盖板(35)配置在面对面的侧板(33)之间。底板(34)从侧板(33)的上风端(图8中的右端)设置到侧板(33)的下风端(图8中的左端)。此外,底板(34)以随着靠近下风端而变低的方式倾斜。盖板(35)与底板(34)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底板(34)的上方。盖板(35)从侧板(33)的下风端设置到侧板(3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此外,盖板(35)以随着靠近下风端而变高的方式倾斜。在盖板(35)的上风端(图8中的右端)与底板(34)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流过的间隙。
从加湿元件(23a、23b)下落的水的一部分下落至盖板(35)之上后,下落至底板(34)之上,其余的部分直接下落至底板(34)之上。从盖板(35)下落至底板(34)的水被流入盖板(35)与底板(34)之间的空气流吹跑而化为水滴。此外,下落至底板(34)之上的水被沿着底板(34)流动的空气流吹跑而化为水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水滴之间存在有空气。其结果是,排水盘(18)的水与加湿元件(23a、23b)的水电绝缘。
另外,也可以是,在绝缘构件(30a、30b)中化为水滴而飞溅的水的一部分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叶轮(26)而向室内供给。上述飞溅的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期间汽化。
在本变形例的绝缘构件(30a、30b)中,为了对流动于底板(34)的上表面的水的流动以及沿该上表面流动的空气流进行扰乱,也可在底板(34)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绝缘构件(30a、30b)中,盖板(35)也可形成为波板状。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盖板(35)以波形形状的棱线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四-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构件(30a、30b)也可形成为图10和图11所示的托盘状。
本变形例的绝缘构件(30a、30b)包括两块侧板(33)、一块底板(34)以及一块盖板(35)。侧板(33)分别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底板(34)形成为以中央部最低的方式配置有四个倾斜面的板状。盖板(35)形成为近似梯形的平板状。
底板(34)配置在面对面的侧板(33)之间。在底板(34)中,位于最高位置的边沿侧板(33)的上端延伸,位于比最高的部分低且比中央部高的位置的边在与侧板(33)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盖板(35)与底板(34)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底板(34)的上方。盖板(35)从侧板(33)的上风端(图10中的右端)设置到侧板(3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此外,盖板(35)以随着靠近下风端(图10中的左端)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在盖板(35)与底板(34)之间形成有用于供空气流过的通路。上述通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下风侧而逐渐缩小。
从加湿元件(23a、23b)下落的水的一部分下落至盖板(35)之上后,下落至底板(34)之上,其余的部分直接下落至底板(34)之上。下落至底板(34)之上的水集中至底板(34)的最低部分即中央部附近。在盖板(35)与底板(34)之间的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流速随着朝向下风侧而逐渐上升。集中至底板(34)的中央部附近的水被流过盖板(35)与底板(34)之间的通路而流速变高的空气流吹跑而化为水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水滴之间存在有空气。其结果是,排水盘(18)的水与加湿元件(23a、23b)的水电绝缘。
另外,也可以是,在绝缘构件(30a、30b)中化为水滴而飞溅的水的一部分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叶轮(26)而向室内供给。上述飞溅的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期间汽化。
-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五-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构件(30a、30b)也可形成为图12和图13所示的托盘状。
本变形例的绝缘构件(30a、30b)包括托盘状的托盘主体(36)以及文丘里管(37)。托盘主体(36)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扁平长方体状。文丘里管(37)的截面形成为矩形的管状。在文丘里管(37)的位于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缩径部(38)的下表面形成有吸引口(39)。文丘里管(37)的一端在托盘主体(36)的上风侧(图12的右侧)的侧板处开口,另一端在托盘主体(36)的下风侧(图12的左侧)的侧板处开口。
从加湿元件(23a、23b)下落的水积存于托盘主体(36)的底部。另一方面,在文丘里管(37)中,空气在其内部流动,在缩径部(38)处空气的压力比大气压低。因此,积存于托盘主体(36)的底部的水从吸引口(39)被吸入文丘里管(37)的内部,并且被流动于文丘里管(37)的内部的空气吹跑而化为水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水滴之间存在有空气。其结果是,排水盘(18)的水与加湿元件(23a、23b)的水电绝缘。
另外,也可以是,在绝缘构件(30a、30b)中化为水滴而飞溅的水的一部分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叶轮(26)而向室内供给。上述飞溅的水在与空气一起流动的期间汽化。
《实施方式二》
对实施方式二进行说明。此处,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对与实施方式一的空气处理单元(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仅设置有一个加湿元件(23)。此外,在上述空气处理单元(1)中省略了绝缘构件(30a、30b)。
-水处理装置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放电水槽(50)、引入通路(60)以及引出通路(80)构成供水从自来水管(5)朝向加湿元件(23)流动的水通路(45)。
<引出通路>
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与实施方式一的水处理装置(40)的不同在于引出通路(80)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通路(80)由第一和第二引出管(91a、81b)、第一和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0、95)、出口管(83)以及给水集管(82)构成。
第一引出管(81a)的一端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开口,另一端与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连接。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是,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中,第一引出管(81a)的开口端配置于比第一电极(55a)的下端靠上方且比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引出管(81b)的一端在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开口,另一端与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连接。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是,在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中,第二引出管(81b)的开口端配置于比第二电极(55b)的下端靠上方且比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
出口管(83)包括集合管(84)、第一分支管(85a)、第二分支管(85b)。第一分支管(85a)的一端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连接。第二分支管(85b)的一端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连接。第一分支管(85a)的另一端和第二分支管(85b)的另一端与集合管(84)的一端连接。集合管(84)的另一端与给水集管(82)连接。
给水集管(82)是两端封闭的圆筒状构件。给水集管(82)配置于加湿元件(23)的上方。虽然没有图示,但在给水集管(82)的下部形成有多个给水用孔。流入给水集管(82)的水经过上述给水用孔向加湿元件(23)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通路(80)中,出口管(83)的集合管(84)构成引出侧集合通路。此外,第一引出管(81a)与出口管(83)的第一分支管(85a)构成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此外,第二引出管(81b)与出口管(83)的第二分支管(85b)构成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
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包括主体容器(91、96)和喷雾嘴(92、97)。主体容器(91、96)是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
在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中,第一引出管(81a)贯穿主体容器(91),在主体容器(9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开口。喷雾嘴(92)安装于在主体容器(91)的内部空间开口的第一引出管(81a)的端部。上述喷雾嘴(92)对从第一引出管(81a)供给的处理水进行喷洒。此外,在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中,出口管(83)的第一分支管(85a)在主体容器(71)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即,比喷雾嘴(92)低的位置)开口。
在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中,第二引出管(81b)贯穿主体容器(96),在主体容器(96)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开口。喷雾嘴(97)安装于在主体容器(96)的内部空间开口的第二引出管(81b)的端部。上述喷雾嘴(77)对从第二引出管(81b)供给的处理水进行喷洒。此外,在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中,出口管(83)的第二分支管(85b)在主体容器(96)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即,比喷雾嘴(97)低的位置)开口。
在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中,从喷雾嘴(92、97)向主体容器(91、96)的内部空间喷洒的处理水成为水滴而下落,从而积存于主体容器(91、96),然后流入出口管(83)的分支管(85a、85b)。在主体容器(91、96)中,内部空间中的水面的位置与出口管(83)的分支管(85a、85b)的开口端的位置基本一致。因此,在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中,主体容器(91、96)的内部空间中的水面比喷雾嘴(92、97)低。因此,在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中,空气存在于从喷雾嘴(92、97)喷洒而下落的水滴彼此之间,流入主体容器(91、96)的水与从主体容器(91、96)流出的水电绝缘。
<水通路的气密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水通路(45)中,自来水管(5)通过入口管(61)与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连接,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通过引入侧连接管(65a、65b)与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连接,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通过引出管(81a、81b)与引出侧绝缘部(90、95)连接,引出侧绝缘部(90、95)通过出口管(83)与给水集管(82)连接。此外,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以及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的主体容器(91、96)构成为水和空气能够仅通过各自连接的配管进出的密闭容器。因此,水通路(45)构成为仅在给水集管(82)的给水用孔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
-水处理装置的运转动作-
在水处理装置(40)的动作过程中,电磁阀(62)处于打开状态,电源单元(42)向放电水槽(50)的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电压。
引入通路(60)中的水的流动以及放电水槽(50)的运转动作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引出通路中的水的流动>
如上所述,放电水槽(50)的水槽主体(51)是密闭容器。因此,供自来水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流入的第一槽(54a)和供自来水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流入的第二槽(54b)的各自内压比大气压高。因此,积存于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处理水流入第一引出管(81a),积存于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处理水流入第二引出管(81b)。
流入第一引出管(81a)的处理水流入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从喷雾嘴(92)向主体容器(91)的内部空间喷洒,从而成为水滴并下落。另一方面,流入第二引出管(81b)的处理水流入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从喷雾嘴(97)向主体容器(96)的内部空间喷洒,从而成为水滴并下落。
如上所述,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的主体容器(91、96)是密闭容器。因此,各引出侧绝缘部(90、95)的主体容器(91、96)的各自内压比大气压高。因此,积存于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的主体容器(91)的处理水流入出口管(83)的第一分支管(85a),积存于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的主体容器(96)的处理水流入出口管(83)的第二分支管(85b)。第一分支管(85a)的处理水和第二分支管(85b)的处理水流入出口管(83)的集合管(84)而合流,然后流入给水集管(82)。流入给水集管(82)的处理水向加湿元件(23)供给。
《实施方式三》
对实施方式三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二的空气处理单元(1)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单元(1)的水处理装置(40)的结构进行了改变。此处,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单元(40),对与实施方式二的水处理装置(4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省略了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和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入通路(60)中,入口管(61)的第一分支管(64a)与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直接连接,入口管(61)的第二分支管(64b)与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直接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省略了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和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通路(80)中,第一引出管(81a)与出口管(83)的第一分支管(85a)直接连接,第二引出管(81b)与出口管(83)的第二分支管(85b)直接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向加湿元件(23)间歇性地供给处理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交替地进行在放电水槽(50)中产生处理水的产生动作以及向加湿元件(23)供给放电水槽(50)的处理水的供给动作。
在产生动作中,电磁阀(62)处于关闭状态,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由于电磁阀(62)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在水通路(45)中未流动有水。此外,当在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有电压时,在放电水槽(50)中产生放电而产生杀菌成分。
另一方面,在供给动作中,电磁阀(62)处于打开状态,停止向放电水槽(50)的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电压。在停止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水的电位实质上为零(即,接地电位)。此外,若电磁阀(62)处于打开状态,那么,自来水从自来水管(5)向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供给,并且第一槽(54a)和第二槽(54b)的处理水通过给水集管(82)向加湿元件(23)供给。
《其它实施方式》
-第一变形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的用途不限于向加湿元件(23)供给处理水。例如,可以将通过水处理装置(40)得到的处理水以薄雾状向浴室供给。
-第二变形例-
如图16所示,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在入口管(61)的各分支管(64a、64b)处也可设置有流量调节阀(66a、66b)。图16所示的水处理装置(40)是将本变形例应用至实施方式一的水处理装置(40)而得到的。在本变形例的入口管(61)中,在第一分支管(64a)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66a),在第二分支管(64b)设置有第二流量调节阀(66b)。
设置于入口管(61)的各流量调节阀(66a、66b)的各自开度被调节成使流动于第一分支管(64a)的自来水的流量与流动于第二分支管(64b)的自来水的流量相等。
若流动于各分支管(64a、64b)的自来水的流量实质上一致,则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内的水位实质上相等。其结果是,在各引入侧绝缘部(70、75)的主体容器(71、76)中,从喷雾嘴(72、77)到水面的距离实质上相等,从而能够使在入口管(61)中流动的水与积存于主体容器(71、76)内的水可靠地电绝缘。
此外,若流动于各分支管(64a、64b)的自来水的流量实质上一致,则在第一槽(54a)中产生的处理水的杀菌成分的浓度与在第二槽(54b)中产生的处理水的杀菌成分的浓度实质上相等。其结果是,能够向第一加湿元件(23a)和第二加湿元件(23b)供给杀菌成分的浓度实质相等的处理水。
-第三变形例-
如图17所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还可包括用于将水从水通路(45)排出的排水管(101~107)以及排水阀(111~117)。图17所示的水处理装置(40)是将本变形例应用至实施方式二的水处理装置(40)而得到的。
在本变形例中,在入口管(61)中的电磁阀(62)的下游侧连接有包括第一排水阀(111)的第一排水管(101)。在图17中,第一排水管(101)与第二分支管(64b)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的主体容器(71)连接有包括第二排水阀(112)的第二排水管(102)。第二排水管(102)与主体容器(71)的底部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的主体容器(76)连接有包括第三排水阀(113)的第三排水管(103)。第三排水管(103)与主体容器(76)的底部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在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连接有包括第四排水阀(114)的第四排水管(104)。第四排水管(104)与第一槽(54a)的底部连接。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连接有包括第五排水阀(115)的第五排水管(105)。第五排水管(105)与第二槽(54b)的底部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在引出通路(80)的第一引出管(81a)连接有包括第六排水阀(116)的第六排水管(106)。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引出通路(80)的第二引出管(81b)连接有包括第七排水阀(117)的第七排水管(107)。
若在水处理装置(40)停止过程中,在水通路(45)中依旧积存有水,则在积存于水通路(45)的水中可能繁殖杂菌。因此,本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在停止时打开排水阀(111~117),从而将水从水通路(45)排出。
-第四变形例-
如图18所示,在第三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中也可省略第二排水管(102)和第二排水阀(112)以及第三排水管(103)和第三排水阀(113)。
本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与图17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的不同点在于引入通路(60)的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和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的配置。本变形例的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的一端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的主体容器(71)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的底部连接。另一方面,本变形例的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的一端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的主体容器(76)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的底部连接。
在本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中,第四排水管(104)与第一引入侧连接管(65a)连接。若打开第四排水管(104)的第四排水阀(114),则水从第一引入侧绝缘部(70)的主体容器(71)和放电水槽(50)的第一槽(54a)这两者排出。此外,在本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中,第五排水管(105)与第二引入侧连接管(65b)连接。若打开第五排水管(105)的第五排水阀(115),则水从第二引入侧绝缘部(75)的主体容器(76)和放电水槽(50)的第二槽(54b)这两者排出。
-第五变形例-
如图19所示,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40)中,在入口管(61)处也可设置有三通阀(67)。图19所示的水处理装置(40)是将本变形例应用至实施方式二的水处理装置(40)而得到的。在本变形例的入口管(61)中,在集合管(63)的电磁阀(62)与接头(6)之间配置有三通阀(67)。
三通阀(67)的第一端口与电磁阀(62)连接,该三通阀(67)的第二端口与接头(6)连接。此外,三通阀(67)的第三端口构成为能够连接图外的气泵。上述三通阀(67)在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连通而与第三端口断开的状态以及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而与第二端口断开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第三变形例的说明部分所述的那样,若在水处理装置(40)停止过程中,在水通路(45)中依旧积存有水,则在积存于水通路(45)的水中可能繁殖杂菌。因此,当停止本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时,在三通阀(67)处连接气泵,从而将水从水通路(45)排出。
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的水处理装置(40)停止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将气泵连接至三通阀(67)的第三端口,从而将三通阀(67)切换至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连通的状态。接着,作业人员将由气泵加压后的空气从三通阀(67)供给至水通路(45)。如此一来,水通路(45)内的水被从三通阀(67)引入的空气冲走,最终从给水集管(82)排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对于产生处理水的水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水处理装置的加湿装置而言是有用的,其中,上述处理水包含有由放电产生的杀菌成分。
符号说明
1:空气处理单元(加湿装置);
23a:第一加湿元件;
23b:第二加湿元件;
40:水处理装置;
42:电源单元(交流电源);
50:放电水槽;
52:中央隔壁(分隔板);
54a:第一槽;
54b:第二槽;
55a:第一电极;
55b:第二电极;
56:放电构件(分隔板);
58:放电孔;
60:引入通路;
63:集合管(引入侧集合通路);
64a:第一分支管(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
64b:第二分支管(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
65a:第一引入侧连接管(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
65b:第二引入侧连接管(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
70:第一引入侧绝缘部;
75:第二引入侧绝缘部;
80:引出通路;
81a:第一引出管(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第一供给通路);
81b:第二引出管(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第二供给通路);
82a:第一给水集管(第一供给通路);
82b:第二给水集管(第二供给通路);
84:集合管(引出侧集合通路);
85a:第一分支管(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
85b:第二分支管(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
90:第一引出侧绝缘部;
95:第二引出侧绝缘部;
C:气泡。

Claims (9)

1.一种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处理槽(50),所述水处理槽(50)形成为密闭容器状,并且产生包含有杀菌成分的处理水;
引入通路(60),所述引入通路(60)与供给加压后的水的给水设备连接,并且将从该给水设备供给的水引入所述水处理槽(50);以及
引出通路(80),所述引出通路(80)与所述水处理槽(50)连接而将所述处理水从该水处理槽(50)引出,
所述引入通路(60)、所述水处理槽(50)以及所述引出通路(80)构成水通路(45),
所述水通路(45)是仅在所述引出通路(80)的末端部处向大气敞开的气密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槽(50)具有用于产生放电的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所述水处理槽(50)构成为通过放电产生杀菌成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槽(50)包括具有电绝缘性的分隔板(52、56),所述分隔板(52、56)将所述水处理槽(5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供配置所述第一电极(55a)的第一槽(54a)以及供配置所述第二电极(55b)的第二槽(54b),
在所述分隔板(52、56)形成有贯穿该分隔板(52、56)而位于水中的放电孔(58),
所述水处理槽(50)构成为在形成于所述放电孔(58)的气泡(C)中产生放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通路(80)包括第一引出管(81a)和第二引出管(81b),所述第一引出管(81a)将所述处理水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引出,所述第二引出管(81b)将所述处理水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引出,
所述第一引出管(81a)的开口于所述第一槽(54a)的起始端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电极(55a)的下端以及所述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引出管(81b)的开口于所述第二槽(54b)的起始端配置于比所述第二电极(55b)的下端以及所述放电孔(58)靠上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入通路(60)包括:
引入侧集合通路(63),所述引入侧集合通路(63)与所述给水设备连接;
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所述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将所述引入侧集合通路(63)连接至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以及
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所述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将所述引入侧集合通路(63)连接至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
在所述第一引入侧分支通路(64a、65a)和所述第二引入侧分支通路(64b、65b)分别设置有引入侧绝缘部(70、75),所述引入侧绝缘部(70、75)构成为使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入侧绝缘部(70、75)形成为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状,并且构成为通过空气存在于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通路(80)包括:
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所述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连接;
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所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与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连接;以及
引出侧集合通路(84),所述引出侧集合通路(84)与所述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和所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连接,
在所述第一引出侧分支通路(81a、85a)设置有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所述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使所述第一槽(54a)的水与所述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电绝缘,
在所述第二引出侧分支通路(81b、85b)设置有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所述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使所述第二槽(54b)的水与所述引出侧集合通路(84)的水电绝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出侧绝缘部(90)和所述第二引出侧绝缘部(95)分别形成为封入有空气的密闭容器状,并且分别构成为通过空气存在于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电绝缘。
9.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处理装置(40),所述加湿装置使在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水处理槽(50)中产生的处理水汽化而对空气加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
第一加湿元件(23a),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用于使从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水处理槽(50)的第一槽(54a)供给的所述处理水与空气接触而汽化;以及
第二加湿元件(23b),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与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电绝缘,并且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用于使从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水处理槽(50)的第二槽(54b)供给的所述处理水与空气接触而汽化,
所述水处理装置(40)的所述引出通路(80)包括:
第一供给通路(81a、82a),所述第一供给通路(81a、82a)以使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的处理水与所述第一槽(54a)的所述处理水成为电导通状态的方式,向所述第一加湿元件(23a)供给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一槽(54a)的所述处理水;以及
第二供给通路(81b、82b),所述第二供给通路(81b、82b)以使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的处理水与所述第二槽(54b)的所述处理水成为电导通状态的方式,向所述第二加湿元件(23b)供给所述水处理槽(50)的所述第二槽(54b)的所述处理水,
所述水处理装置(40)还包括向第一电极(55a)和第二电极(55b)施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42)。
CN201880018562.5A 2017-03-17 2018-03-13 水处理装置以及加湿装置 Pending CN1104311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3555 2017-03-17
JP2017-053555 2017-03-17
PCT/JP2018/009784 WO2018168868A1 (ja) 2017-03-17 2018-03-13 水処理装置および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1112A true CN110431112A (zh) 2019-11-08

Family

ID=63522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8562.5A Pending CN110431112A (zh) 2017-03-17 2018-03-13 水处理装置以及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48561A1 (zh)
EP (1) EP3578520A4 (zh)
JP (1) JP6512324B2 (zh)
CN (1) CN110431112A (zh)
WO (1) WO2018168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7382B2 (ja) * 2018-11-28 2020-11-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水処理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4509A (en) * 1993-01-21 1994-11-15 Eltech Systems Corpora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CN101269881A (zh) * 2008-04-23 2008-09-24 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用以污水处理的内循环流化生物反应装置
US20090084734A1 (en) * 2007-09-27 2009-04-02 Yencho Stephen A Ultraviolet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101575155A (zh) * 2008-12-09 2009-11-11 李盈庭 一种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JP2012075981A (ja) * 2010-09-30 2012-04-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水中放電装置
JP2015097975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株式会社セイデン 液面プラズマ放電を利用した水処理装置
JP2015190702A (ja) * 2014-03-28 201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0189B2 (ja) * 1996-12-27 2005-02-1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2000220949A (ja) * 1999-01-29 2000-08-08 Sharp Corp 冷蔵庫
CN1239411C (zh) * 2001-02-02 2006-02-01 水容器公司 自由基溶液的生产装置、自由基溶液的生产方法和自由基溶液
CZ301074B6 (cs) * 2007-09-12 2009-10-29 Ústav fyziky plazmatu AV CR, v.v.i. Zarízení pro dekontaminaci a dezinfekci vodných roztoku
JP4784624B2 (ja) * 2007-12-20 2011-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殺菌装置とその装置を用いた空調機、手乾燥機及び加湿器
JP5821020B2 (ja) * 2013-04-18 2015-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液体処理装置及び液体処理方法
JP6350986B2 (ja) * 2014-07-29 2018-07-04 一般財団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 水耕栽培用培養液の殺菌方法及び殺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4509A (en) * 1993-01-21 1994-11-15 Eltech Systems Corpora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US20090084734A1 (en) * 2007-09-27 2009-04-02 Yencho Stephen A Ultraviolet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101269881A (zh) * 2008-04-23 2008-09-24 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用以污水处理的内循环流化生物反应装置
CN101575155A (zh) * 2008-12-09 2009-11-11 李盈庭 一种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JP2012075981A (ja) * 2010-09-30 2012-04-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水中放電装置
JP2015097975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株式会社セイデン 液面プラズマ放電を利用した水処理装置
JP2015190702A (ja) * 2014-03-28 201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8520A1 (en) 2019-12-11
EP3578520A4 (en) 2020-12-16
WO2018168868A1 (ja) 2018-09-20
JP6512324B2 (ja) 2019-05-15
JP2018153804A (ja) 2018-10-04
US20200148561A1 (en)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1181B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CN101959802B (zh) 水中放电装置
CN106152323B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110594941A (zh) 一种具有温湿协同调控功能的新风净化装置
CN202885148U (zh) 空气净化加湿器
CN108518761B (zh) 空调器
CN107339752A (zh) 一种空调
CN110431112A (zh) 水处理装置以及加湿装置
WO1995005563A1 (fr) Dispositif d&#39;amenee d&#39;eau a des fins d&#39;humidification et climatiseur utilisant un tel dispositif
CN106133453B (zh) 加湿装置
CN211575407U (zh) 一种具有温湿协同调控功能的新风净化装置
CN207661921U (zh) 一种空调智能集中排水加湿器
CN210425392U (zh) 飘水检测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空调加湿系统和空调设备
KR101389371B1 (ko) 제습 및 가습을 이용한 냉각덕트
CN106440059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JP200901983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2784269U (zh) 正压防腐开关柜
CN214370684U (zh) 一种阵列膜管式透湿加湿器
CN113932329A (zh) 一种自动加湿除湿一体装置
CN206546114U (zh) 一种以液体为媒体的传热传质系统
CN216924569U (zh) 空调
CN220524256U (zh) 一种桑拿房
CN213124505U (zh) 一种燃料电池加湿系统
CN213273827U (zh) 蒸汽处理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819706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