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0615A -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0615A
CN110430615A CN201910451500.XA CN201910451500A CN110430615A CN 110430615 A CN110430615 A CN 110430615A CN 201910451500 A CN201910451500 A CN 201910451500A CN 110430615 A CN110430615 A CN 110430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band
state information
channel state
resource block
conta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515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0615B (zh
Inventor
韩玮
刘永
葛士斌
金黄平
毕晓艳
任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515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306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30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0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0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0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04L1/0675Space-tim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ing
    • H04L1/0693Partial feedback, e.g. parti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6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channel coding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pace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上报方法和相应的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带宽部分BWP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起始子带和终止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实施本申请,配置CSI上报频带中各个子带的个数和子带的大小更加灵活,简化了终端寻址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发射端设备以及接收端设备。
背景技术
通过信道测量来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对提升无线通信的传输质量至关重要。在进行信道测量时,接收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等用户设备)根据发射端设备(例如基站等接入设备)发射的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并将获得的CSI反馈给发射端设备。发射端设备便基于该CSI对发射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往接收端设备。由此可见,基于CSI来进行的无线传输与信道环境更加契合,因此传输质量更好。
CSI通常可以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从接收端设备发往发射端设备。通过PUSCH传输的CSI可以包含宽带(Wideband)CSI,也可以包含多个子带(Subband)CSI,还可以既包含宽带CSI也包含多个子带CSI。宽带CSI可以理解为基于宽带计算得到的CSI,子带CSI可以理解为基于子带计算得到的CSI。
通常,网络设备需要向终端指示进行CSI上报频带所含的子带,终端会在指示的CSI上报频带上进行CSI上报。CSI上报频带的子带的大小和个数需要进行配置。
现有技术中是基于系统带宽来配置CSI上报频带所含的子带个数,但随着网络的演进,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配置CSI上报频带所含的子带的个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和上报方法以及对应的装置,可以满足网络演进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CSI reportingband) 的配置方法,包括:
基于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
基于载波带宽(Carrier Bandwidth,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为其包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且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由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确定。
该方法可以由发射端设备执行,该发射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换言之,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方面的方法流程,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可以由终端执行。网络设备可以先配置好CSI上报频带所含子带的大小,个数,起始和终止位置等等,然后再指示给终端;终端也可以据此方法自己配置CSI上报频带所含子带的大小,个数,起始和终止位置,发送给网络设备做配置建议;还有一种实现的可能是网络设备配置CSI上报频带的部分信息,然后发送给终端设备,由终端设备完成后续的配置。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各个子带是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换句话说,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哪些子带为上报子带,哪些子带不是上报子带;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相同。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个数或进一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起始位置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信息比特,该第一信息比特用于表示所述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也即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哪些是上报子带,哪些是非上报子带。也即,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比特位图(bitmap)的方式实现。
可选的,该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可以全部是上报子带,或者一部分是上报子带一部分是非上报子带,上报子带可以用信息比特1表示,非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0表示;或者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0表示,非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1表示。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个数与实际上报子带的个数相同,该第一信息比特的全部比特数用于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
或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个数与系统允许的最大上报子带的个数相同,该第一信息比特的全部或者部分比特数用于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
在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载波带宽CC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可以称为起始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开始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本文中可以简称为起始子带;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可以称为终止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结束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本文中可以简称为终止子带。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除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之外的子带,又可以称为普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本文中可以简称为普通子带。后续不再赘述。
在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由发射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然后发送给终端。
具体的,发射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发射端设备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C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在第四种可能的设计中,发射端设备通过上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终端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由接收端设备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接收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的方式与发射端设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五种可能的设计中,发射端设备在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在第六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报频带中哪些子带组为上报子带组,以使终端根据所述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上报频带中的至少一个上报子带组。
在第七种可能的设计中,通过第一信息比特向终端发送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或非上报状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之后,还包括:
向终端发送动态信令,其中,该动态信令包括第三信息比特,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用于表示所述第一信息比特或第二信息比特的索引;该第三信息比特用于指示终端根据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的索引指示,选择一个第一信息比特所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或选择一个第二信息比特所指示的上报子带组或非上报子带组。
在上述七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为以下信息之中的一种:
信道质量指示、预编码矩阵指示、秩指示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射端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接口: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基于带宽部分BWP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射端设备还包括:收发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各个子带是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换句话说,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哪些子带为上报子带,哪些子带不是上报子带;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相同。
在第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个数或进一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起始位置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信息比特,该第一信息比特用于表示所述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也即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哪些是上报子带,哪些是非上报子带。也即,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比特位图(bitmap)的方式实现。
可选的,该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可以全部是上报子带,或者一部分是上报子带一部分是非上报子带,上报子带可以用信息比特1表示,非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0表示;或者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0表示,非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1表示。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个数与实际上报子带的个数相同,该第一信息比特的全部比特数用于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
或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个数与系统允许的最大上报子带的个数相同,该第一信息比特的全部或者部分比特数用于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为其包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且该资源块的最大个数由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确定。
在第二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载波带宽CC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在第三种可能的设计中,由发射端设备的处理模块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然后由所述收发器发送给接收端设备。
具体的,所述处理模块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所述处理模块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 (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BWP 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 (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C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在第四种可能的设计中,发射端设备的收发模块通过上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终端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由接收端设备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接收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的方式与发射端设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五种可能的设计中,发射端设备在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在第六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射端设备的收发模块向终端发送的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上报频带中哪些子带组为上报子带组,以使终端根据所述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上报频带中的至少一个上报子带组。
在第七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的收发模块通过第一信息比特向终端发送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或非上报状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之后,还用于向终端发送动态信令,其中,该动态信令包括第三信息比特,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用于表示所述第一信息比特或第二信息比特的索引;该第三信息比特用于指示终端根据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的索引指示,选择一个第一信息比特所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或选择一个第二信息比特所指示的上报子带组或非上报子带组。
上述七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为以下信息之中的一种:
信道质量指示、预编码矩阵指示、秩指示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包括:
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是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
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第三方面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由接收端设备执行,具体的该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
第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相同;
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即可获知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进而获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第二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后,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以及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为其包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具体的,所述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包括:
将所述载波带宽CC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在第三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具体的,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C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在第四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接收到的来自网络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终端根据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上述五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上述五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为以下信息之中的一种:
信道质量指示、预编码矩阵指示、秩指示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各个子带是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第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收发模块发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终端接收到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即可获知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进而获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第二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后,接收端设备的处理模块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以及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为其包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具体的,所述处理模块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包括:
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载波带宽CC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在第三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的处理模块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具体的,所述终端的处理模块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所述处理模块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所述处理模块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 (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所述处理模块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处理模块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C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在第四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终端的收发模块接收到的来自网络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终端的处理模块根据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上述五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上述五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为以下信息之中的一种:
信道质量指示、预编码矩阵指示、秩指示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为以下信息之中的一种:
信道质量指示、预编码矩阵指示、秩指示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为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为收发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前述任一方法,其中涉及发射和接收的步骤应理解为处理器通过收发器来执行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处理装置,包括:
存储器;
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执行前述任一方法,其中涉及发射和接收的步骤应理解为处理器通过收发器来执行的。
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 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发明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
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执行前述任一方法,其中涉及发射和接收的步骤应理解为处理器通过收发器来执行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任一方法。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任一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只能基于系统带宽进行CSI上报子带个数的配置,在进行CSI配置的时候,可以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配置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更能适应新一代通信网络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频带划分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范性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方法的示范性流程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的示范性流程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9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10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11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12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13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14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图15是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又可称为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或者5G系统。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表明,CSI可以通过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从接收端设备发往发射端设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相比于主要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PUSCH主要用于传输数据。因此,在传输CSI时,PUSCH还可以传输数据,也可以不传输数据。例如,一上行子帧(Subframe)中的PUSCH可以既传输CSI也传输数据,也可以仅传输CSI而不传输数据。CSI通常包含在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UCI)中,该UCI通过PUSCH进行传输。UCI可以进一步包含至少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比特的数量是固定的,且第一部分用于指示第二部分的信息比特的数量。同时,第一部分的优先级高于第二部分。更进一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分别独立编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最终确定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与上述最新研究进展不同。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频带划分示意图。如图1所示,载波带宽(CarrierBandwidth)可以视为一种宽带,其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每个带宽部分包含至少一个连续的子带,每个子带进一步包含多个连续的子载波。
每一带宽部分可以对应一组系统参数(numerology),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子载波间隔 (Subcarrier spacing)和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等,不同带宽部分可以对应不同的系统参数。可选的,在同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内,在多个带宽部分之中,可以仅有一个带宽部分可用,其他带宽部分不可用。
在上报CSI时,可以划分带宽部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子带用作CSI上报频带(CSIreporting band),以便上报该CSI上报频带所对应的CSI。为便于描述,下文将CSI上报频带简称为上报频带。不难理解,上报频带是指一段带宽,且需要上报该带宽对应的CSI,该带宽包含多个子带。上报频带内承载有发射端设备发出的用于进行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例如但不限于,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或者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上述参考信号的相关技术内容属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接收端设备可以对上述参考信号进行测量,获得对应的CSI。在上报CSI时,可以上报该上报频带整体的CSI,即上报频带的宽带CSI,也可以上报该上报频带内至少一个子带的CSI,还可以结合使用上述两种上报方式,或者采用其他上报方式。如图1所示,上报频带包含多个连续的子带。然而,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报频带所包含的子带可以不连续。例如,对于一带宽部分中连续的6个子带,子带1~子带6,上报频带可以包含子带1~子带2、子带4和子带6。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或者层级来对频带进行划分。例如,在不同的划分方式中,子带所包含的子载波的数量可以不同。又例如,在图1所示的频带划分层级之间也可以增加或者删除至少一个层级。本发明实施例对频带划分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定。
在进行信道测量时,接收端设备根据发射端设备发射的参考信号(ReferenceSignal,RS) 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并将获得的CSI反馈给发射端设备。发射端设备可基于该CSI对发射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发射信号发往接收端设备。在具体实现过程中,CSI可以进一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下列信息之中的至少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Quality Indicator, CQI)、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CSI-RS资源指示(CSI-RS Resource Indicator,CRI)和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在对发射信号进行处理时,发射端设备可以直接应用接收端设备反馈的CSI进行处理,也可以对接收端设备反馈的CSI进行调整,并使用调整后的CSI进行处理。例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射端设备可以降低接收端设备反馈的RI,并使用降低后的RI进行处理。又例如,发射端设备还可以对接收端设备反馈的PMI 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进行重构,并使用重构后的PMI进行处理,其中,该重构过程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对同时调度的多个接收端设备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进行正交化处理。同时调度多个接收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也称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MIMO),MU-MIMO)技术。再例如,发射端设备还可以降低接收端设备反馈的CQI,并使用降低的CQI进行处理。应注意,若发射端设备对接收端设备反馈的CSI进行调整,则发射端设备有可能需要将调整后的CSI通知接收端设备,以便接收端设备基于调整后的CSI,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发射信号。例如,若基站调整RI或者 CQI,则基站需要将调整后的RI和CQI通知接收端设备。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发明实施例对发射端设备调整接收端设备反馈的CSI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定。
在LTE中,对于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CSI reporting band)中的各个子带 (subband)的配置如下表1和2所示,该subband基于系统带宽(system bandwidth)来进行配置,不同的system bandwidth的范围对应不同的子带大小(subband size),因此根据子带大小,可以推导出相应的system bandwidth下的子带个数。
表1:子带大小和系统带宽(Subband Size(k)vs.System Bandwidth)
表2:下行链路系统带宽中的子带大小和子带个数
(Subband Size(k)and Number of Subbands(M)in S vs.Downlink SystemBandwidth)
但是,如上所述,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或者5G系统中,BWP,CSI-RSfrequency band和CSI reporting band都是可以灵活配置成部分带宽或全带宽的,这将导致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子带的个数不再由系统带宽所确定,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或者5G系统中如何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子带的个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基于此,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和上报方法以及对应的装置,可以满足网络演进的需求。
下面就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200的示范性示意图。如图2所示,无线通信网络200包括基站202~206和终端设备208~222,其中,基站202~206彼此之间可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如基站202~206彼此之间的直线所示)进行通信,该回程链路可以是有线回程链路(例如光纤、铜缆),也可以是无线回程链路(例如微波)。终端设备208~222可通过无线链路(如基站202~206与终端设备208~222之间的折线所示)与对应的基站202~206通信。
基站202~206通常作为接入设备来为通常作为用户设备的终端设备208~222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具体来说,每个基站都对应一个服务覆盖区域(又可称为蜂窝,如图2中各椭圆区域所示),进入该区域的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通信,以此来接受基站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基站的服务覆盖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交叠,处于交叠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可收到来自多个基站的无线信号,因此这些基站可以进行相互协同,以此来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多个基站可以采用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为处于上述交叠区域的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如图2所示,基站202与基站204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交叠,终端设备222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222可以收到来自基站202和基站204 的无线信号,基站202和基站204可以进行相互协同,来为终端设备222提供服务。又例如,如图2所示,基站202、基站204和基站206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交叠区域,终端设备220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220可以收到来自基站202、204和206的无线信号,基站202、204和206可以进行相互协同,来为终端设备220提供服务。
依赖于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站又可称为节点B(Node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以及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服务覆盖区域的大小,基站又可分为用于提供宏蜂窝(Macro cell)的宏基站、用于提供微蜂窝(Pico cell)的微基站和用于提供毫微微蜂窝(Femto cell)的毫微微基站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的基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
终端设备208~222可以是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无线通信设备,例如但不限于移动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无线数据卡、无线调制解调器(Modulator demodulator,Modem)或者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之前不具备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但不限于,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工具设备、服务设备和服务设施,开始通过配置无线通信单元来获得无线通信功能,从而可以接入无线通信网络,接受远程控制。此类设备因配置有无线通信单元而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因此也属于无线通信设备的范畴。此外,终端设备208~222还可以称为移动台、移动设备、移动终端、无线终端、手持设备、客户端等。
基站202~206,和终端设备208~222均可配置有多根天线,以支持MIMO(多入多出,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进一步的说,基站202~206和终端设备208~222既可以支持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技术,也可以支持多用户MIMO(Multi-User MIMO,MU-MIMO),其中MU-MIMO可以基于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SDMA)技术来实现。由于配置有多根天线,基站202~206和终端设备 208~222还可灵活支持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单入多出(Single InputMultiple Output,SIMO)和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技术,以实现各种分集(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和复用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Transmit Diversity,TD)技术和接收分集(Receive Diversity,RD) 技术,复用技术可以是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而且上述各种技术还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案,例如发射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空时发射分集(Space-TimeTransmit Diversity,STTD)、空频发射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TSTD)、频率切换发射分集(Frequency Switch Transmit Diversity,FSTD)、正交发射分集(Orthogonal TransmitDiversity,OTD)、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等分集方式,以及上述各种分集方式经过衍生、演进以及组合后获得的分集方式。例如,目前LTE(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 标准便采用了空时块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块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和CDD等发射分集方式。上文以举例的方式对发射分集进行了的概括性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除上述实例外,发射分集还包括其他多种实现方式。因此,上述介绍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本发明技术方案应理解为适用于各种可能的发射分集方案。
此外,基站202~206和终端设备208~222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例如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SC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DMA,OFDMA)技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 SC-FDMA)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SDMA)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及衍生技术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 被众多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从而构建出了在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 CDMA2000、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由802.22系列标准中定义的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长期演进 (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升级版(LTE-Advanced,LTE-A)以及这些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系统等。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上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相互替换。
应注意,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200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无线通信网络200还可能包括其他设备,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配置基站和终端设备的数量。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接入设备如图2所示的基站202~206可用作发射端设备,用户设备如图2所示的终端设备208~222可用作接收端设备。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300的示范性逻辑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300 既可以用于实现接收端设备,也可以用于实现发射端设备。如图3所示,通信设备300包含处理模块302和收发模块304,这些模块的具体功能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描述。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处理模块304可以通过下文将要描述的通信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2来实现,或者通过通信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2和存储器408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实现方式。同理,收发模块304可以通过通信设备400中的收发器404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实现方式。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400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400 既可以用于实现接收端设备,也可以用于实现发射端设备。如图4所示,通信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02、收发器404、多根天线406,存储器408、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410和总线412。存储器408进一步用于存储指令4082和数据4084。此外,处理器402、收发器404、存储器408和I/O接口410通过总线412彼此通信连接,多根天线406与收发器 404相连。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处理器402、收发器404、存储器408和I/O接口410也可以采用总线412之外的其他连接方式彼此通信连接。
处理器4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通用处理器可以是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例如存储器 408)中存储的指令(例如指令4082)来执行特定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通用处理器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用到存储在存储器(例如存储器408)中的数据(例如数据4084)。通用处理器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此外,处理器402也可以是专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可以是专门设计用于执行特定步骤和/ 或操作的处理器,该专用处理器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此外,处理器402还可以是多个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核处理器。
收发器404用于收发信号,其具体过程是通过多根天线4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来进行的。
存储器408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 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非易失性RAM(Non-Volatile RAM,NVRA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rasable PROM, 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EEPROM)、闪存、光存储器和寄存器等。存储器408具体用于存储指令4082和数据4084,当处理器402为通用处理器时,处理器402可以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408中存储的指令4082,来执行特定步骤和/或操作,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4084。
I/O接口410用于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指令和/或数据,以及向外围设备输出指令和/或数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处理器可用于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基带相关处理,收发器可用于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射频收发。上述器件可以分别设置在彼此独立的芯片上,也可以至少部分的或者全部的设置在同一块芯片上。例如,处理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模拟基带处理器和数字基带处理器,其中模拟基带处理器可以与收发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数字基带处理器可以设置在独立的芯片上。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同一块芯片上集成的器件越来越多,例如,数字基带处理器可以与多种应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图形处理器,多媒体处理器等)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之上。这样的芯片可以称为系统芯片(System onChip)。将各个器件独立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还是整合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芯片上,往往取决于产品设计的具体需要。本发明实施例对上述器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做限定。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通信设备400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器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通信设备400中硬件器件的具体作用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500的示范性流程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方法500可由发射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来执行,该发射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和图4所示的通信设备400来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500中,该发射端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换言之,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流程,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可以由终端执行。网络设备可以先配置好CSI上报频带所含子带的大小,个数,起始和终止位置等等,然后再指示给终端;终端也可以据此方法自己配置CSI上报频带所含子带的大小,个数,起始和终止位置,发送给网络设备做配置建议。
步骤502,基于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
步骤504,基于载波带宽(Carrier Bandwidth,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步骤502和步骤504可由处理模块302和处理器402来执行。
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为其包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且该资源块的最大个数由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确定。
具体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由下表3确定:
表3
例如,当载波的带宽部分,简称带宽部分BWP的资源块(PRBs)总个数小于等于24时,CSI不划分子带;当BWP的PRBs总个数为24到72个时,CSI子带的大小为4个或者 8个;当BWP的PRBs总个数为73到144个时,CSI子带的大小为8个或者16个;当BWP 的PRBs总个数为145到275个时,CSI子带的大小为16个或者32个。
在上述方法500中,信道状态信息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CQI、PMI、RI和CRI之中的一种。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射端设备可以为接收端设备配置多种类型的信道状态信息,或者接收端设备也可以自己配置多种类型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每种类型的信道状态信息都可以参考方法500进行配置,接收端设备可以向发射端设备反馈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多种类型的信道状态信息。
上述步骤504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带宽,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具体包括:
将所述载波带宽CC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可以称为起始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开始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本文中可以简称为起始子带;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可以称为终止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结束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本文中可以简称为终止子带。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为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除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之外的子带,又可以称为普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本文中可以简称为普通子带。后续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都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以及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由发射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以及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再发送给接收端设备。
其中,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具体为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C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或者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或者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另外,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另一方面,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相关信息,例如上述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进一步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都可以由发射端设备指定,并指示给接收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方法500由发射端设备执行,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506(图未示意):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各个子带是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换句话说,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哪些子带为上报子带,哪些子带不是上报子带;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相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个数或进一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起始位置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在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非上报子带又可以称为缺失子带或者缺省子带或省略子带,其表示不需要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子带。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包括第一信息比特,该第一信息比特用于表示所述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的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也即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哪些是上报子带,哪些是非上报子带。也即,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比特位图(bitmap)的方式实现。
可选的,该上报频带中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可以全部是上报子带,或者一部分是上报子带一部分是非上报子带,上报子带可以用信息比特1表示,非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0表示;或者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0表示,非上报子带用信息比特1表示。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个数与实际上报子带的个数相同,该第一信息比特的全部比特数用于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
或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个数与系统允许的最大上报子带的个数相同,该第一信息比特的全部或者部分比特数用于指示上报子带和非上报子带。
可选的,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可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中,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步骤506可由收发模块304和收发器404来执行。
当然,上述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也可以直接预存在发射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本地,查找本地预存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非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上报子带的步骤可由处理模块302和处理器402来执行。应注意,上述上报子带配置过程可以作为方法500的一部分,或者将方法500作为上述过程的一部分。
若上述的上报频带中的多个子带被划分为多个组,则在具体的时候中,上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可以替换为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报频带中哪些子带组为上报子带组;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者上报子带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上报子带或者上报子带组,可以具体为逐一指示每个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也可以指示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的配置方案。不难理解,前一种方案指示方式更加灵活,但指示开销较大,后一种方案的指示开销较小,但指示方式相对固定。在采用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配置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在通信标准中约定多种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配置方案,并且在可以在接收端设备和发射端设备出厂前提前写入这些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配置方案,以便在接收端设备与发射端设置进行交互的过程中通过传递上报子带配置方案的索引来指示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此外,上述多种非上报子带配置方案也可以是在发射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交互过程(例如初始接入过程)中,由发射端设备为接收端设备配置的。在这种情况下,方法500 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接收来自发射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包含多种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配置方案,每种配置方案中记录有多个上报子带或上报子带组构成的上报子带;
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确定所述多种上报子带配置方案。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接收来自发射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的步骤可由收发模块 304和收发器404来执行,上述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多种上报子带配置方案的步骤可由处理模块302和处理器402来执行。应注意,上述上报子带配置过程可以作为方法500的一部分,或者将方法500作为上述过程的一部分。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可通过如下信令之中的一种进行发送:
物理层信令;
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
通常情况下,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的发送周期较长,因此可以优选使用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或者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来传送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
又一方面,也可以在通信标准中预先指定CSI上报子带的个数。不难理解,相比指示上报子带的个数的做法,采用在通信标准中预先指定的方式,有助于降低指示所带来的信令开销。
上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可以通过一条消息进行传送,也可以通过多条消息进行传送,本发明实施例对具体传送方式不做限定。此外,多种同类信息(例如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彼此独立的包含在测量报告之中,也可以采用相互关联的方式包含在测量报告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包含在测量报告之中。举例来说,上述相互关联的方式可以是差分方式。例如,本发明实施例对具体的包含方式不做限定。
如果需要频繁或者动态指示上报子带,则可以优先使用物理层信令来传送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
物理层信令也称为第一层(Layer 1,L1)信令,其通常可以由物理层帧中的控制部分来承载。L1信令的典型例子是LTE标准中定义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在一些情况下,L1信令也可以由物理层帧中的数据部分来承载。不难看出,L1信令的发送周期或者信令周期通常为物理层帧的周期,因此这种信令通常用于实现一些动态的控制,以传递一些变化频繁的信息,例如,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传送资源分配信息。
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信令属于第二层(Layer 2)信令,其通常可以由,例如但不限于,第二层帧的帧头来承载。上述帧头中还可能携带,例如但不限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信息。除帧头外,第二层帧通常还包含帧体。在一些情况下,L2信令也可以由第二层帧的帧体来承载。第二层信令的典型例子是802.11系列标准中MAC帧的帧头中的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中携带的信令,或者一些协议中定义的MAC控制实体(Control Entity,MAC-CE)。第二层帧通常可以携带在物理层帧的数据部分。上述非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也可以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之外的其他第二层信令发送。
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属于第三层(Layer 3)信令,其通常是一些控制消息,L3信令通常可以携带在第二层帧的帧体中。L3信令的发送周期或者控制周期通常较长,适用于发送一些不会频繁发生变化的信息,例如,在现有的一些通信标准中,L3信令通常用于承载一些配置信息。上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或上报子带组配置信息也可以通过RRC信令之外的其他第三层信令发送。
上文所述仅为物理层信令、MAC层信令、RRC信令、第一层信令、第二层信令和第三层信令的原理性描述,有关三种信令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对子带进行分组情况下,对于每一非上报子带,接收端设备也可以通过信道估计得到该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但仍然不会发往发射端设备。同时,发射端设备可以自行设置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换句话说,发射端设备在设置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时,可以不考虑实际的信道环境。不难理解,这种设计方案可以降低信道测量带来的反馈开销。
在获得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后,发射端设备还可以对该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有关调整的内容已经在上文进行了清楚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信道状态信息可以是CQI,各个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各个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可以是PMI,或者,各个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各个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也可以是CQI。与此有关的内容属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赘述。若上述信道相关信息为待测量频带的信道状态信息,且该信道状态信息与各个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和各个非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的类型相同,则在上报待测量频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和每个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时,可以采用差分方式进行上报。具体来说,可以上报待测量频带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每个上报子带的信道状态信息与待测量频带的信道状态信息之间的差值。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发明实施例对信道相关信息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
图6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道测量方法600的示范性流程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方法600可由于接收端设备来执行,该接收端设备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和图4所示的通信设备400来实现。特别的,该接收端设备可以为终端,对应的接收端设备是网络设备。
步骤602,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是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步骤602可由收发模块304和收发器404来执行。
步骤604,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各个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和位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步骤604可由处理模块302和处理器402来执行。
一种方式是,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接收端设备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一种实现方式是,接收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未含有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则接收端设备基于载波带宽CC或者带宽部分 BWP或者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以及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具体的:
将所述载波带宽CC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的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
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个数除以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向上取整,得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另一种实现方式是,接收端设备接收发射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该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所述接收端设备还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具体为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C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C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C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BWP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该资源块余数=mod((CSI-RS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CSI-RS带宽所含资源块的总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资源块余数;
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等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最大个数。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发射端设备在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来自发射端设备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以及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
下面将结合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现过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主要描述基于CC的CSI reporting band的配置指示方法和subbandsize计算。
本实施例中,CSI上报频带所含的CSI子带是基于整个载波带宽CC划分的,需要分别确定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first subband),又称起始子带包含的RB数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终止子带(last subband)包含的RB数。
首先基于载波的带宽部分BWP(Carrier bandwidth part(PRBs))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Subband Size(PRBs)),如表4所示:
表4
Carrier bandwidth part(PRBs) Subband Size(PRBs)
<24 N/A
24–72 4,8
73–144 8,16
145–275 16,32
根据BWP带宽BWBWP的资源块(RB)个数,例如PRB个数,确定CSI子带的大小(subband size),即一个subband中最多可以包含的RB个数。该subband size为X RB/subband。
例如,
BWP带宽为BWBWP=32RB,其相应的subband size为X=4RB/subband;
或BWP带宽为BWBWP=32RB,其相应的subband size为X=8RB/subband.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也有可能将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Subband Size(PRBs))设置为BWBWP的最小个数,因此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将会是一个系统允许的最大值。
步骤二:根据CC带宽确定CSI子带的个数;
根据CC带宽BWCC的RB个数,确定CSI子带(subband)的个数,即一个CC带宽中最多可以包含的subband个数。该subband个数为N subbands。
例如图7,
CC带宽为BWCC=35RB,根据步骤一确定的subband size X=4RB/subband,CC带宽相应的subband个数为:
或如图8,根据步骤一确定的subband size X=8RB/subbad,其相应的subband个数为
步骤三:根据CC带宽或BWP或CSI-RS带宽及频域位置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以下以根据CSI-RS带宽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为例进行说明,以CC带宽或BWP及频域位置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起始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终止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普通子带。
关于起始和终止子带的RB数确定方法:
例如图7,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0,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4RB)
起始subband:4RB-mod(0,4)=4RB
普通subband:4RB
终止subband:mod((0+28),4)=4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CC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CC带宽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9个,由于CSI-RS带宽的initial RB index=0,且总的资源块个数为28RB, CSI子带大小为4RB,因此CSI-RS带宽所含的子带个数为7个;相当于基于CC带宽配置的CSI上报频带的尾部的2个子带未被配置为CSI-RS带宽,因此CSI上报频带尾部的2个子带设置为0;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为前7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例如,第3个x可以置为0,表示第3个子带不作为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或者如图8,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0,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8RB)
起始subband:8RB-mod(0,8)=8RB
普通subband:8RB
终止subband:mod((0+28),8)=4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CC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CC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5个,由于CSI-RS带宽的initial RB index=0,且总的资源块个数为28RB, CSI-RS带宽的子带大小为8RB,因此CSI-RS带宽的子带个数为4个,相当于基于CC带宽配置的CSI上报频带的尾部的1个子带未被配置为CSI-RS带宽,因此设置为0;而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为前4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 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或者如图9,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4,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8RB)
起始subband:8RB-mod(4,8)=4RB
普通subband:8RB
终止subband:8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CC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CC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5个,由于CSI-RS带宽的initial RB index=4,且总的资源块个数为28RB,CSI-RS带宽的子带大小为8RB,因此CSI-RS带宽的子带个数为4个,相当于基于CC带宽配置的CSI上报频带的尾部的1个子带未被配置为CSI-RS带宽,因此设置为0;而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为前4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 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该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基于CC物理带宽的统一配置,简化终端寻址(绝对寻址)复杂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主要描述基于BWP的CSI reporting band的配置指示方法和subbandsize计算。
本实施例中,CSI上报频带所含的CSI子带是基于带宽部分BWP划分的,需要分别确定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中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first subband),又称起始子带包含的RB数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终止子带(last subband)包含的RB数。
首先基于载波的带宽部分BWP(Carrier bandwidth part(PRBs))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Subband Size(PRBs)),如上表4所示:
根据BWP带宽BWBWP的资源块(RB)个数,例如PRB个数,确定CSI子带的大小(subbandsize),即一个subband中最多可以包含的RB个数。该subband size为X RB/subband。
例如,
BWP带宽为BWBWP=32RB,其相应的subband size为X=4RB/subband;
或BWP带宽为BWBWP=32RB,其相应的subband size为X=8RB/subband.
步骤二:根据BWP确定CSI子带的个数;
根据BWP带宽BWBWP的RB个数,确定CSI子带(subband)的个数,即一个BWP中最多可以包含的subband个数。该subband个数为N subbands。
例如图10,
CC带宽为BWBWP=32RB,根据步骤一确定的subband size X=4RB/subband,其相应的 subband个数为:
或如图11,
根据步骤一确定的subband size X=8RB/subbad,其相应的subband个数为
步骤三:根据CC带宽或BWP或CSI-RS带宽及频域位置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以下以根据CSI-RS带宽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为例进行说明,以CC带宽或BWP及频域位置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与之类似,不再赘述。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起始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终止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普通子带。
关于起始和终止子带的RB数确定方法:
例如图10,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0,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4RB)
起始subband:4RB-mod(0,4)=4RB
普通subband:4RB
终止subband:mod((0+28),4)=4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BWP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BWP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8个,由于CSI-RS带宽的initial RB index=0,且总的资源块个数为28RB, CSI-RS带宽的子带大小为4RB,因此CSI-RS带宽的子带个数为7个,相当于基于BWP带宽配置的CSI上报频带的尾部的1个子带未被配置为CSI-RS带宽,因此设置为0;而CSI 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为前7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 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或者如图11,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0,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8RB)
起始subband:8RB-mod(0,8)=8RB
普通subband:8RB
终止subband:mod((0+28),8)=4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BWP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BWP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4个,由于CSI-RS带宽的initial RB index=0,且总的资源块个数为28RB, CSI-RS带宽的子带大小为8RB,因此CSI-RS带宽的子带个数为4个,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为4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或者如图12,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4,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8RB)
起始subband:8RB-mod(4,8)=4RB
普通subband:8RB
终止subband:8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BWP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BWP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4个,由于CSI-RS带宽的initial RB index=4,且总的资源块个数为28RB, CSI-RS带宽的子带大小为8RB,因此CSI-RS带宽的子带个数为4个,该CSI上报频带中与 CSI-RS带宽对应的4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二的有益效果是基于BWP带宽的灵活配置,较实施例一配置较少的bit数用于 CSI子带的配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主要描述基于CSI-RS的CSI reporting band的配置指示方法和subbandsize计算。
本实施例中,CSI上报频带所含的CSI子带是基于带宽部分BWP划分的,需要分别确定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中,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firstsubband),又称起始子带包含的RB数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终止子带(lastsubband)包含的RB数。
首先基于载波的带宽部分BWP(Carrier bandwidth part(PRBs))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大小(Subband Size(PRBs)),如上表4所示:
根据BWP带宽BWBWP的资源块(RB)个数,例如PRB个数,确定CSI子带的大小(subbandsize),即一个subband中最多可以包含的RB个数。该subband size为X RB/subband。
例如,
BWP带宽为BWBWP=32RB,其相应的subband size为X=4RB/subband;
或BWP带宽为BWBWP=32RB,其相应的subband size为X=8RB/subband.
步骤二:根据CSI-RS带宽确定CSI子带的个数;
根据CSI-RS带宽BWCSI-RS的RB个数,确定CSI子带(subband)的个数,即一个CSI=RS带宽中最多可以包含的subband个数。该subband个数为N subbands。
例如图13,
CC带宽为BWBWP=28RB,根据步骤一确定的subband size X=4RB/subband,其相应的 subband个数为:
或如图14,
根据步骤一确定的subband size X=8RB/subbad,其相应的subband个数为
步骤三:根据CC带宽或BWP或CSI-RS带宽及频域位置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以下以根据CSI-RS带宽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为例进行说明,以CC带宽或BWP及频域位置确定CSI子带包含RB数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CSI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起始子带;和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终止子带,以及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又称普通子带。
关于起始和终止子带的RB数确定方法:
例如图13,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0,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4RB)
起始subband:4RB-mod(0,4)=4RB
普通subband:4RB
终止subband:mod((0+28),4)=4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CSI-RS带宽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CSI-RS 带宽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7个,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7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或者如图14,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0,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8RB)
起始subband:8RB-mod(0,8)=8RB
普通subband:8RB
终止subband:mod((0+28),8)=4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CSI-RS带宽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CSI-RS 带宽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4个,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4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或者如图15,
CSI-RS频带配置为(initial RB index=4,CSI-RS BW=28),则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如下subband包含RB个数(subband size 8RB)
起始subband:8RB-mod(4,8)=4RB
普通subband:8RB
终止subband:8RB
本实施例中,可以用bitmap来指示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Reporting band),本实施例中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是基于CSI-RS带宽配置的,因此该bitmap的比特个数与CSI-RS 带宽所含的子带个数相同,具体为4个,CSI上报频带中与CSI-RS带宽对应的4个CSI子带,其对应的比特用x来表示,x配置为1,代表该子带作为上报子带,x配置为0,代表该子带为非上报子带。
当然,比特设置为0表示非上报子带,比特设置为1表示上报子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据此作出变形,都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该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基于CSI-RS带宽的灵活配置,较实施例二配置较少的bit数用于 CSI reporting band的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 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 (SSD))等。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带宽部分BWP,以及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的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其中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
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资源块余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7.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收发单元接收的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带宽部分BWP,以及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的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确定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其中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资源块余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12.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或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资源块的索引号。
13.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执行如下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
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指示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接收到的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者
所述处理器接收到的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相同,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接收到的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处理器基于带宽部分BWP,以及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其中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
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或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资源块余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以下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
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上报子带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上报子带或非上报子带,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指示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属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包括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和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
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确定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和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还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所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包括: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指示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或者
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用信息比特表示,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所含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相同,所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包括:根据所述信息比特的比特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上报子带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包括:
基于带宽部分BWP,以及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确定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子带的个数。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其中,所述第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小于等于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包括:
确定资源块余数,其中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
mod((带宽部分BWP的初始资源块的索引号+所述带宽部分BWP所含资源块的总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大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资源块余数;
当所述资源块余数等于零时,所述最后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所述常规信道状态信息子带所含的资源块的实际个数。
CN201910451500.XA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04306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51500.XA CN110430615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2711.5A CN110035530A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910451500.XA CN110430615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2711.5A Division CN110035530A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0615A true CN110430615A (zh) 2019-11-08
CN110430615B CN110430615B (zh) 2020-08-21

Family

ID=63623995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51500.XA Active CN110430615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10032711.5A Withdrawn CN110035530A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10735483.8A Active CN109041231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1027637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1084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80001005.2A Pending CN110291826A (zh) 2018-01-12 2018-06-21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2711.5A Withdrawn CN110035530A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10735483.8A Active CN109041231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1027637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1084B (zh) 2018-01-12 2018-01-12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201880001005.2A Pending CN110291826A (zh) 2018-01-12 2018-06-21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9950B2 (zh)
EP (1) EP3537813B1 (zh)
JP (1) JP6977920B2 (zh)
CN (5) CN110430615B (zh)
BR (1) BR112019015450A2 (zh)
CA (1) CA3045400C (zh)
WO (1) WO20191369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00193B (zh) 2017-09-30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
WO2020051922A1 (en) * 2018-09-15 2020-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si for 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WO2020056708A1 (en) * 2018-09-21 2020-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si report configuration for multi-trp transmission
US11985082B2 (en) * 2018-09-21 2024-05-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DRX mod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11956043B2 (en) * 2018-09-21 2024-04-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CN110233654B (zh) * 2018-09-28 202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565453B (zh) * 2019-02-13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Csi的测量上报方法、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9660288B (zh) * 2019-03-05 2022-01-25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
KR20210139396A (ko) * 2019-03-21 2021-11-22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무선 통신 방법, 단말 디바이스 및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CN114465648A (zh) * 2019-03-27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082841A (zh) * 2019-08-14 2020-04-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处理、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0535509A (zh) * 2019-08-16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反馈和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5242365A (zh) * 2020-01-14 2022-10-25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探测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271191B (zh) * 2020-02-14 2022-08-2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Ue的上行探测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30042538A1 (en) * 2020-04-08 2023-02-09 Apple Inc. New radio (n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mo)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design for small bandwidth part (bwp)
US11405087B1 (en) * 2020-05-26 2022-08-02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reporting periodicity
CN112600773B (zh) * 2020-12-18 2023-01-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信道估计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N112865843A (zh) * 2021-01-14 2021-05-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30067545A1 (en) * 2021-08-30 2023-03-02 Apple Inc. Subb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WO2023150994A1 (en) * 2022-02-11 2023-08-17 Zte Corporation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for narrowband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958A (zh) * 2010-05-07 2011-11-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pucch上报csi的方法及装置
US8681627B2 (en) * 2010-12-07 2014-03-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rioritizing multipl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150215928A1 (en) * 2014-01-30 2015-07-30 Alexei Davydov Periodic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for enhanc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adaptation (eimta) systems with csi subframe sets
CN105429683A (zh) * 2014-09-17 2016-03-2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3d mimo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559109A (zh) * 2015-09-25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反馈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48653B1 (ko) * 2007-10-01 2014-10-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주파수 호핑 패턴 및 이를 이용한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CN101567714A (zh) * 2008-04-24 2009-10-28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信息反馈的子带判决方法、基站、用户设备以及通信系统
US20100214937A1 (en) * 2009-01-09 2010-08-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k Indicator Offset for Periodic CQI Reporting with Periodicity of One
CN102158874B (zh) * 2010-02-12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55685B (zh) * 2010-05-17 2015-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csi的方法和ue
US9762372B2 (en) * 2010-06-15 2017-09-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SI reporting on PUS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KR101763598B1 (ko) * 2010-07-02 2017-08-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을 이용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63927B1 (ko) * 2010-09-26 2018-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63583A (zh) * 2011-08-19 2011-11-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csi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2307081A (zh) * 2011-08-19 2012-01-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csi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178929A (zh) * 2011-12-23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3170420A1 (zh) 2012-05-14 2013-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终端、基站
WO2013184613A2 (en) * 2012-06-04 2013-12-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mmunica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of multiple transmission points
CN103582137B (zh) 2012-07-19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lan的信道资源分配方法和设备、无线局域网通信系统
CN102801498B (zh) 2012-07-25 2016-03-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终端设备选择子带反馈的上报及确定方法和设备
EP2930968B1 (en) 2012-12-09 2019-02-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0351869B (zh) * 2013-12-31 2023-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测量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JP6224852B2 (ja) * 2014-03-28 2017-11-0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機械タイプ通信を支援する無線接続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チャネル状態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WO2015149333A1 (zh) 2014-04-03 2015-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si报告方法和设备
WO2016019494A1 (zh) * 2014-08-04 2016-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上报方法及装置
JP2017228813A (ja) * 2014-11-06 2017-12-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SG10201807216PA (en) 2015-04-08 2018-09-2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device of multi-subband based transmission for a 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 (wtru) with reduced capability and coverage enhancement
CN106411377A (zh) 2015-07-31 2017-02-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US10582524B2 (en) 2015-08-21 2020-03-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6507486B (zh) * 2015-09-08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0462739B2 (en) * 2016-06-21 2019-10-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s of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90105227A (ko) * 2017-02-03 2019-09-16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퍼런스 신호 및 데이터 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958A (zh) * 2010-05-07 2011-11-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pucch上报csi的方法及装置
US8681627B2 (en) * 2010-12-07 2014-03-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rioritizing multipl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150215928A1 (en) * 2014-01-30 2015-07-30 Alexei Davydov Periodic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for enhanc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adaptation (eimta) systems with csi subframe sets
CN105429683A (zh) * 2014-09-17 2016-03-23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3d mimo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559109A (zh) * 2015-09-25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反馈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R1-1716360;Partial band CSI reporting", 《3GPP TSG-RAN WG1 NR AD HOC #3》 *
ERICSSON: "R1-1720723;On CSI subband size", 《3GPP TSG-RAN WG1 #91》 *
ERICSSON: "R1-1720734;On remaining details of CSI reporting", 《3GPP TSG-RAN WG1 #9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45400C (en) 2022-06-21
CN110291826A (zh) 2019-09-27
CA3045400A1 (en) 2019-07-12
CN108601084B (zh) 2019-04-19
CN110035530A (zh) 2019-07-19
CN109041231B (zh) 2019-07-09
US11239950B2 (en) 2022-02-01
JP2020507225A (ja) 2020-03-05
EP3537813A1 (en) 2019-09-11
EP3537813A4 (en) 2020-01-08
CN108601084A (zh) 2018-09-28
US20200099473A1 (en) 2020-03-26
CN110430615B (zh) 2020-08-21
WO2019136934A1 (zh) 2019-07-18
EP3537813B1 (en) 2022-01-12
CN109041231A (zh) 2018-12-18
JP6977920B2 (ja) 2021-12-08
BR112019015450A2 (pt)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41231B (zh)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频带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KR102653765B1 (ko)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멀티플렉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524587B1 (ko) 대규모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CN103503326B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多小区协调发射
KR102367373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피드백 정보 생성 및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KR20190005999A (ko) 감소된 밀도 csi-rs를 위한 메커니즘들
JP7012845B2 (ja) 非プリコーダ行列インジケータ(pmi)チャネル状態情(csi)フィードバックのためのポートインデクスをシグナリング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2017522746A (ja) 2次元配列アンテナを用い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ンネルフィードバックの生成、及び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9863707A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US10511411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ban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KR20150070925A (ko) 전차원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신방법 및 장치
US11445396B2 (en)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023704A (zh)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8365933A (zh) 一种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11279651B (zh) 一种用户设备和接入设备
EP3672317B1 (en) Method for channel measurement
CN109842474A (zh) 传输指示方法、设备及系统、存储介质
CN109802786A (zh) 一种用户设备和信道测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