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24273A - 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24273A
CN110424273A CN201910817573.6A CN201910817573A CN110424273A CN 110424273 A CN110424273 A CN 110424273A CN 201910817573 A CN201910817573 A CN 201910817573A CN 110424273 A CN110424273 A CN 110424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beam
supporting
longitudinal
erection
clamp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75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24273B (zh
Inventor
曾鉴
代文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r Rai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175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242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24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24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24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24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轨道梁的架设领域,具体涉及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其利用架设机构的支撑梁的结构设计促使所得架设机构及架设方法能有效应用并实施于弯曲半径小于1500m,且不小于200m的轨道梁的架设。

Description

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梁的架设领域,具体涉及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梁是指轨道交通中钢轨铺设所需的承载体,还可以是指动车行走的轨道道路。在常规铁路系统中,轨道梁通常是指钢轨下方,并且高于地面的桥梁结构;在单轨系统中,轨道梁通常是指高于地面的动车行走的轨道道路,可用于铺设钢轨,或直接采用轨道梁的部分结构作为动车车轮的行走面。
目前轨道梁通常采用架设机构进行架设,其架设的常规工艺方法是将支撑轨道梁的间隔设置的梁墩首先建设好,再将架设机构放置在梁墩上,架设机构沿梁墩逐一的架设轨道梁。
目前常规的架设机构通常包括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例如支撑梁、纵向梁和动力集成吊具;其中的支撑梁用于间隔支撑纵向梁,并且支撑梁通常设置于梁墩上方;动力集成吊具设置于与纵向梁连接,并且动力集成吊具沿纵向梁移动,动力集成吊具在移动过程中吊起轨道梁,并将其放置于适当位置进行安装连接。
常规的架设机构通常是直线架设或趋近直线架设,其大多仅能够适用于弯曲半径通常大于1500m的轨道梁的架设。因此,常规的轨道梁架设机构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限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其可以有效应用并实施于弯曲半径小于1500m,且不小于200m的轨道梁的架设。
为此,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即轨道梁架设机构,包括至少三个支撑梁、至少两个动力集成吊具和纵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顶梁、升降支腿和旋转伸缩底部,升降支腿的上端连接顶梁,下端连接旋转伸缩底部;
支撑梁在顶梁还设置有吊挂装置,纵向梁设置于吊挂装置下端;或者支撑梁在顶梁还设置有承载装置,纵向梁设置于承载装置上方;动力集成吊具吊挂于纵向梁。
可选的,支撑梁在顶梁设置有吊挂装置,所述旋转伸缩底部包括伸缩支座和旋转件,支腿下端旋转式连接旋转件一端,伸缩支座与旋转件另一端伸缩式连接。
可选的,所述吊挂装置设置于顶梁两侧。
可选的,所述伸缩支座包括固定支座和支座环套,固定支座环套于支座环套,固定支座与支座环套旋转式连接,支座环套与旋转件伸缩式连接。
可选的,所述吊挂装置包括夹持结构、吊挂走行轮、吊挂驱动装置和辅助走行轮;所述夹持结构与顶梁连接,吊挂走行轮与夹持结构连接,辅助走行轮设置于顶梁下表面;吊挂驱动装置驱动吊挂走行轮转动和/或夹持结构向内侧靠拢或向外侧分开。
可选的,吊挂驱动装置驱动夹持结构向内侧靠拢时,夹持结构夹紧纵向梁,夹持结构与纵向梁固定连接;吊挂驱动装置驱动夹持结构向外侧分开时,夹持结构未夹紧纵向梁,夹持结构与纵向梁未连接,
可选的,所述吊挂走行轮与纵向梁的上部下表面接触,辅助走行轮与纵向梁的上部上表面接触。
本申请还提供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即轨道梁的架设方法,采用前述轨道梁架设机构,所述架设方法包括转弯步骤和前进步骤;其中支撑梁按照架设方向的前端到后端依次分为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三支撑梁。
可选的,所述转弯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支撑梁的升降支腿收缩,第一支撑梁悬空,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伸缩支座的固定支座固定于所在梁墩顶部;
2)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的旋转件绕固定支座协同旋转,使第二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向一侧偏出,同样的,纵向梁向一侧偏出;
3)纵向梁偏出到位于待架设轨道梁正上方后停止运动,第一支撑梁的升降支腿伸展,第一支撑梁的伸缩支座的固定支座固定于所在梁墩顶部。
可选的,所述转弯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三支撑梁的升降支腿收缩,第三支撑梁悬空,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伸缩支座的固定支座固定于所在梁墩顶部;
2)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旋转件绕固定支座协同旋转,使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向一侧偏出,同样的,纵向梁向一侧偏出;
3)纵向梁偏出到位于待架设轨道梁正上方后停止运动,第三支撑梁的升降支腿伸展,第三支撑梁的伸缩支座的固定支座固定于所在梁墩顶部。
可选的,所述前进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固定于梁墩顶部,且夹持结构未夹紧纵向梁,第三支撑梁升降支腿收缩悬空,且夹持结构夹紧纵向梁;
2)第三支撑梁和纵向梁向前运动,到达目标位置后,第三支撑梁升降支腿伸出,固定于第二支撑梁所在梁墩,且夹持结构夹紧纵向梁;
3)第二支撑梁升降支腿收缩悬空,且夹持结构未夹紧纵向梁,第二支撑梁向前运动到达第一支撑梁所在梁墩,第二支撑梁升降支腿伸出,固定于所在梁墩,且夹持结构夹紧纵向梁;
4)第一支撑梁升降支腿收缩悬空,且夹持结构未夹紧纵向梁,第一支撑梁向前运动到达目标梁墩,第一支撑梁升降支腿伸出,固定于所在梁墩,且夹持结构夹紧纵向梁。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架设机构垂直架设方向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所述架设机构垂直架设方向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三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四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放大图;
图9是所述一种动力集成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在N处的放大图;
图11是所述支撑梁的旋转件的旋转和伸缩支座的伸缩示意图;
图12是所述架设机构旋转运动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B处放大图;
图14是架设机构转弯向前运动第一步示意图;
图15是架设机构转弯向前运动第二步示意图;
图16是架设机构转弯向前运动第三步示意图;
图17是架设机构转弯向前运动第四步示意图;
图18是架设机构转弯向前运动第五步示意图;
图19是架设机构转弯向前运动第六步示意图;
图20是图3中第一种架设机构的升降支腿伸缩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架设机构、110-支撑梁、110a-第一支撑梁、110b-第二支撑梁、110c-第三支撑梁、111-顶梁、112-升降支腿、113-旋转件、114-伸缩支座、114a-支座环套、114b-固定支座、115-吊挂装置、115a-吊挂走行轮、115b-吊挂驱动装置、115c-夹持结构、115d-辅助走行轮、120-纵向梁、130-动力集成吊具、130a-第一动力集成吊具、130b-第二动力集成吊具、131-横向移动通道、132-横向驱动装置、133-纵向走行轮、134-纵向驱动装置;
200-轨道梁、300-运梁设备、400-梁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请参照图1,图1所述架设机构垂直架设方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架设机构100包括至少三个支撑梁110、至少两个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所述支撑梁110设置于支撑轨道梁200的梁墩400的上方。所述纵向梁120同时与三个支撑梁110相连接,同一侧纵向梁120至少设置有两个动力集成吊具130,动力集成吊具130可沿纵向梁120滑动。轨道梁200下方吊挂有运梁设备300,所述运梁设备300可沿轨道梁200行走,且运梁设备300内部可运载待架设的轨道梁200。
请参照图2,图2为所述架设机构垂直架设方向的架设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架设机构100至少包括三个支撑梁110,架设方向最前端为第一支撑梁110a,后端依次设置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纵向梁120同时与三个支撑梁110相连接,纵向梁120的下端吊挂有第一动力集成吊具130a和第二动力集成吊具130b,动力集成吊具130可在纵向梁120上沿纵向梁120长度方向滑动。
架设轨道梁200时,运梁设备300沿建设好的轨道梁200运行至建设好的轨道梁200前端,运梁设备300内部运载有待架设的轨道梁200。然后第一动力集成吊具130a连接待架设轨道梁200前端,运梁设备300和第一动力集成吊具130a缓慢将待架设轨道梁200拉出直到待架设轨道梁200整体将要完全脱出时,第二动力集成吊具130b连接待架设轨道梁200的末端,此时再完全将轨道梁200拉出,后续通过动力集成吊具130的在高度和架设方向上的调整,将待架设轨道梁200末端对准建设好的轨道梁200前端,最后即可通过连接件将建设好的轨道梁200与待架设轨道梁200前后固定连接起来。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完成一个轨道梁200单元的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讨论的是设置三个支撑梁110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可结合实际增加支撑梁110的数目,但增加的支撑梁110不影响整个架设机构100的运作方式,设置三个支撑梁为最优设置。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增加支撑梁数目的行为都未脱离本申请的宗旨,也应属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3~图10,图3~图6为所述具体实施例的几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架设机构100由支撑梁110、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构成,所述支撑梁110设置于梁墩400上方。支撑梁110两侧设有吊挂装置115,吊挂装置115下部连接有纵向梁120,纵向梁120下方连接有动力集成吊具130,或者可选顶梁111上设置有承载装置,纵向梁120设置于承载装置上方,动力集成吊具130吊挂于纵向梁120。本申请优选支撑梁110两侧的吊挂装置115下部吊挂纵向梁120的方案。通过把纵向梁120和动力集成吊具130巧妙地设置于顶梁111的下方,可以显著降低架设机构100的高度H,从而降低架设机构100的整体重心。提高了架设机构100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因此,本文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均采用支撑梁110两侧的吊挂装置115下部吊挂纵向梁120的方案。
请参照图3,图3为第一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该架设机构100的支撑梁110左右两侧下表面各设置有吊挂装置115,两吊挂装置115之间设置有两升降支腿112,升降支腿112下端连接有旋转伸缩底部。两吊挂装置115下方连接支撑有对应的纵向梁120,纵向梁120的内边沿不超过升降支腿112的外边沿。两侧纵向梁120共同连接同一动力集成吊具130,该动力集成吊具130设置有一个吊具,该吊具在横向驱动装置132的驱动下,可在横向移动通道131中横向移动。通过吊具的横向移动,可以实现使用同一动力集成吊具130为两侧轨道梁200进行架设的功能。
请参考图4,图4为第二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该架设机构100的支撑梁110左右两侧下表面各设置有吊挂装置115,两吊挂装置115之间设置有两升降支腿112,升降支腿112下端连接有旋转伸缩底部。两吊挂装置115下方连接支撑有对应的纵向梁120,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的内边沿不超过升降支腿112的外边沿,动力集成吊具130的下边沿不超过旋转伸缩底部的上边沿。两侧纵向梁120分别连接两个动力集成吊具130。通过这样的设置,两侧动力集成吊具130各自负责所在一侧的轨道梁200的架设,实现同时对两侧轨道梁200进行架设的功能,提高架设效率。
请参照图5,图5为第三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该架设机构100的支撑梁110左右两侧下表面各设置有升降支腿112,升降支腿112下端连接有旋转伸缩底部。两升降支腿112之间设置有两吊挂装置115,两吊挂装置115下方连接支撑有对应的纵向梁120,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的外边沿不超过升降支腿112的内边沿,动力集成吊具130的下边沿不超过旋转伸缩底部的上边沿。两侧纵向梁120共同连接一个动力集成吊具130,该动力集成吊具130设置有一个吊具,该吊具在横向驱动装置132的驱动下,可在横向移动通道131中横向移动。通过吊具的横向移动,可以实现使用同一动力集成吊具130为两侧轨道梁200进行架设的功能。
请参考图6,图6为第四种架设机构沿架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该架设机构100的支撑梁110左右两侧下表面各设置有升降支腿112,升降支腿112下端连接有旋转伸缩底部。两升降支腿112之间设置有两吊挂装置115,两吊挂装置115下方连接支撑有对应的纵向梁120,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的外边沿不超过升降支腿112的内边沿,动力集成吊具130的下边沿不超过旋转伸缩底部的上边沿。两侧纵向梁120分别连接两个动力集成吊具130。通过这样的设置,两侧动力集成吊具130各自负责所在位置的轨道梁200的架设,可实现同时对两侧轨道梁200进行架设,提高架设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支撑梁110、动力集成吊具130和与纵向梁120所组成的架设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前述几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具体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所述支撑梁110、动力集成吊具130、和与纵向梁120所组成的架设机构100的具体结构做出任意组合。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的宗旨,也应属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7-图8,图7为所述轨道梁2架设机构的支撑梁结构示意图。所述支撑梁110包括顶梁111、升降支腿112、吊挂装置115和旋转伸缩底部,所述顶梁111为一钢结构横梁。
顶梁111下表面左右分别连接两个升降支腿112,所述升降支腿112是可伸缩结构;当升降支腿112伸缩时,支撑梁110可在纵向梁120的支撑下悬空,所述旋转伸缩底部包括旋转件113和伸缩支座114,升降支腿112下端连接旋转件113一端,所述旋转件113可绕该连接位旋转;所述伸缩支座114连接旋转件113另一端,伸缩支座114为可伸缩结构,可沿旋转件113长度方向做伸缩运动。
所述伸缩支座114包括固定支座114b和支座环套114a,所述支座环套114a与旋转件113一端伸缩式连接,其内部设置有圆柱形空腔,所述固定支座114b优选为圆柱形,设置于上诉圆柱形空腔中,支座环套114a和固定支座114b旋转式连接,支座环套114a可绕固定支座114b旋转。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支撑梁110的支撑部位为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旋转件113对支撑梁不起支撑作用,因此,通过上述设置,旋转件113可绕伸缩支座114旋转。
所述吊挂装置115设置于顶梁111两侧下表面。吊挂装置115包括吊挂走行轮115a、吊挂驱动装置115b、夹持结构115c和辅助走行轮115d,所述夹持结构115c设置于顶梁111两端下部,每一端设置有两个夹持结构115c,同侧两夹持结构115c内侧设置有所述吊挂走行轮115a,所述吊挂驱动装置115c分别设置于夹持结构115c两侧面外部,吊挂驱动装置115c可驱动吊挂走行轮115a转动和/或驱动两夹持结构115c向中部靠拢夹紧纵向梁120。吊挂装置115内部上表面设置有辅助走行轮115d,当升降支腿112收缩,支撑梁110悬空时,通过吊挂装置115的辅助走行轮115d支撑于纵向梁120,所述纵向梁120连接于支撑梁110的吊挂装置115的下方。
请参照图9和图10,图9为所述动力集成吊具结构示意图,动力集成吊具130包含横向移动通道131、横向驱动装置132、纵向走行轮133、纵向驱动装置134和吊具,所述横向移动通道131为一钢结构横梁,其两端上表面设置有纵向走行轮133。所述纵向走行轮133下端支撑于纵向梁120两侧下端的走行面,且纵向走行轮133可在纵向梁120的下部上表面的走行面上沿纵向梁120长度方向行走。纵向走行轮133外侧设置有纵向驱动装置134,纵向驱动装置134为纵向走行轮133在纵向梁120的走行面中行走提供动力;横向移动通道131下方设置有横向驱动装置132,横向驱动装置132下方设有吊具,该横向驱动装置132为吊具在横向移动通道131下部作横向运动和起吊轨道梁200提供动力来源。
图10为支撑梁、纵向梁和动力集成吊具沿架设方向的局部连接示意图,所述纵向梁120的上部下表面与吊挂走行轮115a接触,同时,纵向梁120的上部上表面与吊挂装置115的辅助走行轮115d接触,吊挂走行轮115a外侧连接夹持结构115c,夹持结构115c连接吊挂驱动装置115b,吊挂驱动装置115b可驱动吊挂走行轮115a带动纵向梁120移动,或者吊挂驱动装置115b可驱动夹持结构115c向内侧靠拢夹紧纵向梁120,使该吊挂装置115与纵向梁120固定夹紧。当吊挂驱动装置115c驱动两夹持结构115c向内侧靠拢夹紧纵向梁120时,纵向梁120与支撑梁110固定夹紧不能相对运动;当吊挂驱动装置115c驱动两夹持结构115c向外侧运动松开纵向梁120时,纵向梁120与支撑梁110可沿纵向梁120长度方向相对运动。纵向梁120下方设有纵向梁120走行面,动力集成吊具130的纵向走行轮133与纵向梁120走行面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纵向梁120将支撑梁110和动力集成吊具130连接,且纵向梁120和动力集成吊具130可沿架设方向移动,纵向梁120的移动方式为:
当支撑梁110的升降支腿112收缩时,支撑梁110悬空,支撑梁110通过辅助走行轮115d支撑于纵向梁120,而纵向梁120依靠其他支撑梁110获得支撑。此时,若夹紧件未固定夹紧纵向梁120,则该支撑梁110可在吊挂驱动装置115b的驱动下,沿纵向梁120长度方向行走。
在实际建设中,需要连续的完成多个轨道梁200单元的建设,当一个轨道梁200单元连接完成后,架设机构100必须向前运行,到达下一工位。并且列车轨道在部分区域是有一定弧度的,因此架设机构100还必须具备一定半径的转弯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所述的轨道梁的架设方法还包括架设机构的转弯步骤和前进步骤。
本申请所述的架设机构100具备自行前进到下一工位的功能,该架设机构100还具备较小半径的转弯能力,其极限转弯半径为200m。其转弯方法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请参照图11,图11为所述支撑梁110的旋转件113的旋转和伸缩支座114伸缩示意图,支撑梁110的旋转件113可以绕升降支腿112旋转,伸缩支座114可以沿旋转件113长度方向伸缩且升降支腿112可以向上伸缩,将旋转件113和伸缩支座114的位置提高,使支撑梁110悬空,此时支撑梁110通过吊挂装置115的辅助走行轮115d支撑于纵向梁120的上表面,纵向梁120通过另外两个支撑梁110获得支撑。
请参照图12-图13,当架设机构100需要转弯时,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的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梁墩400上部,此时,旋转件113可绕伸缩支座114旋转,第一支撑梁110a的升降支腿112收缩使第一支撑梁110a悬空,此时,通过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的旋转件113绕固定支座114b协同旋转,使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向一侧偏出,相应的,纵向梁120也向一侧偏出;纵向梁偏出120到位于待架设轨道梁200正上方后停止运动,第一支撑梁110a的升降支腿112伸展,使第一支撑梁110a的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所在梁墩400顶部,通过上述过程即可实现架设机构100的旋转运动。
或者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一支撑梁110a的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梁墩400上部,此时,旋转件113可绕伸缩支座114旋转,第三支撑梁110c的升降支腿112收缩使第三支撑梁110c悬空,此时,通过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一支撑梁110a的旋转件113绕固定支座114b协同旋转,使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一支撑梁110a向一侧偏出,相应的,纵向梁120也向一侧偏出;纵向梁偏出120到位于待架设轨道梁200正上方后停止运动,第三支撑梁110c的升降支腿112伸展,使第三支撑梁110c的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所在梁墩400顶部,通过上述过程即也可以实现架设机构100的旋转运动。
通过上述转弯步骤,该架设机构100可完成转弯半径≥200m的转弯运动,另外该架设机构100还可以自行的向下一工位运动,完成整个转弯前进的动作。当目前轨道梁200架设完毕后,架设机构100需要运行到下一工位,其运动方式如下:
请参照图14~图19,图14~图19为架设机构一个转弯向前运动单元的具体分解。
请参照图14,架设机构100欲向图中右侧所示的目标梁墩400前进。此时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的伸缩支座114固定于梁墩400上部,第三支撑梁110c的升降支腿112收缩,使第三支撑梁110c悬空,架设机构100由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提供支撑。同时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的夹持结构115c与纵向梁120未固定夹紧,第三支撑梁110c的夹持结构115c固定夹紧纵向梁120。
请参照图15,纵向梁120在吊挂驱动装置115b的驱动下向前运动,由于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与纵向梁120的夹持结构115c未固定夹紧,第三支撑梁110c的夹持结构115c与纵向梁120固定夹紧,因此相对于地面,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保持静止,纵向梁120和第三支撑梁110c共同向前运动,当第三支撑梁110c接近第二支撑梁110b所在梁墩400时停止,此时第三支撑梁的夹持结构115c与纵向梁120固定夹紧,其旋转件113旋转,伸缩支座114和升降支腿112伸出,使伸缩支座114固定于当前梁墩400上部。
请参照图16,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三支撑梁110c的伸缩支座114固定于所在梁墩400上部,且夹持结构115c与纵向梁120固定夹紧,第二支撑梁110b的升降支腿112收缩,使第二支撑梁110b悬空,且夹持结构115c和纵向梁120未固定夹紧。第二支撑梁110b在吊挂驱动装置115b的驱动下向前运动,当第二支撑梁110b接近第一支撑梁110a所在梁墩400时停止,此时第二支撑梁110b的夹持结构115c固定夹紧纵向梁120,其旋转件113旋转,辅助支腿和液压支座伸出,使伸缩支座114固定于当前梁墩400上部。
请参照图17,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的伸缩支座114固定于所在梁墩400上部,且夹持结构115c和纵向梁120固定夹紧,第一支撑梁110a的升降支腿112收缩,使第一支撑梁110a悬空,且夹持结构115c和纵向梁120未固定夹紧。第一支撑梁110a在吊挂驱动装置115b的驱动下向前运动,当第一支撑梁110a接近所述目标梁墩400时停止,此时第一支撑梁的夹持结构115c固定夹紧纵向梁120,其旋转件113旋转,伸缩支座114和升降支腿112伸出,使伸缩支座114固定于目标梁墩400上部。
请参照图18,至此,架设机构100已经到达下目标工位,架设机构100须按照前文所述的转弯步骤完成转弯动作,使纵向梁120与待架设的轨道梁200平行。
请参照图19,当架设机构100的支撑梁110和纵向梁120已经完全到达目标工位并固定时,动力集成吊具130即可滑动到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之间的纵向梁120,准备开始下一轨道梁200的建设。
通过上述方式,架设机构100完成了转弯前进的动作,到达了目标工位。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所述的第二种架设机构,第三种架设机构和第四种架设机构的支撑梁110和动力集成吊具130在纵向梁120上沿其长度方向运动时,动力集成吊具130和支撑梁110的走行空间不重叠,两者不形成干涉,即两者在纵向梁120上运动时可以自由的穿越彼此。
但是第一种架设机构的动力集成吊具130和支撑梁110的在纵向梁120上沿其长度方向直接运动时走行空间重叠,两者形成干涉。第一种架设机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在纵向梁120上行走时,两者互不干涉的:
请参照图20,当第一种架设机构的支撑梁110或动力集成吊具130在纵向梁120上移动互相将要穿越彼此时,旋转件113须旋转到与纵向梁120方向平行,同时升降支腿112向上收缩,形成如图20所示的结构,从而消除支撑梁110与动力集成吊具130的位置干涉。
常规架设机构100为了达到动力集成吊具130和支撑梁110在纵向梁120上运动时,两者的走行空间不重叠,不形成位置干涉,通常是将纵向梁120和动力集成吊具设置在支撑梁110的顶梁111上方,这样的设置,提高了架设机构100的整体重心,降低了其稳定性,容易造成侧翻等安全事故。本方案采用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设置于支撑梁110的顶梁111下方,并且通过巧妙的结构设置,动力集成吊具130和支撑梁110的走行空间不重叠,两者不形成干涉。通过这样的设置,降低了架设机构的整体重心,提高了其稳定性,从而提升了施工安全性。
本申请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系统及终端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中的方法基本相似于方法的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申请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仅结合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的宗旨,也应属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Claims (10)

1.轨道梁架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架设机构包括至少三个支撑梁(110)、至少两个动力集成吊具(130)和纵向梁(120);所述支撑梁(110)包括顶梁(111)、升降支腿(112)和旋转伸缩底部;升降支腿(112)的上端连接顶梁(111),下端连接旋转伸缩底部;
支撑梁在顶梁还设置有吊挂装置(115),纵向梁(120)设置于吊挂装置(115)下端;或者支撑梁(110)在顶梁(111)还设置有承载装置,纵向梁(120)设置于承载装置上方;动力集成吊具(130)吊挂于纵向梁(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架设机构,其特征在于,支撑梁在顶梁设置有吊挂装置(115),所述旋转伸缩底部包括伸缩支座(114)和旋转件(113),升降支腿(112)下端旋转式连接旋转件(113)一端,伸缩支座(114)与旋转件(113)另一端伸缩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梁架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支座(114)包括固定支座(114b)和支座环套(114a),固定支座(114b)环套于支座环套(114a),固定支座(114b)与支座环套(114a)旋转式连接,支座环套(114a)与旋转件(113)伸缩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梁架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装置(115)包括夹持结构(115c)、吊挂走行轮(115a)、吊挂驱动装置(115b)和辅助走行轮(115d);所述夹持结构(115c)与顶梁(111)连接,吊挂走行轮(115a)与夹持结构(115c)连接,辅助走行轮(115d)设置于顶梁(111)下表面;吊挂驱动装置(115b)驱动吊挂走行轮(115a)转动和/或夹持结构(115c)向内侧靠拢或向外侧分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梁架设机构,其特征在于,吊挂驱动装置(115b)驱动夹持结构(115c)向内侧靠拢时,夹持结构(115c)夹紧纵向梁(120),夹持结构(115c)与纵向梁(120)固定连接;吊挂驱动装置(115b)驱动夹持结构(115c)向外侧分开时,夹持结构(115c)未夹紧纵向梁(120),夹持结构(115c)与纵向梁(120)未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梁架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走行轮(115a)与纵向梁(120)的上部下表面接触,辅助走行轮(115d)与纵向梁(120)的上部上表面接触。
7.轨道梁的架设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梁架设机构(100),所述架设方法包含转弯步骤和前进步骤;其中支撑梁(110)按照架设方向的前端到后端依次分为第一支撑梁(110a)、第二支撑梁(110b)、第三支撑梁(110c)。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梁的架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弯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支撑梁(110a)的升降支腿(112)收缩,第一支撑梁(110a)悬空,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所在梁墩(400)顶部;
2)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的旋转件(113)绕固定支座(114b)协同旋转,使第二支撑梁(110b)和第三支撑梁(110c)向一侧偏出,纵向梁(120)向一侧偏出;
3)纵向梁偏出(120)到位于待架设轨道梁(200)正上方后停止运动,第一支撑梁(110a)的升降支腿(112)伸展,第一支撑梁(110a)的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所在梁墩(400)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梁的架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弯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三支撑梁(110c)的升降支腿(112)收缩,第三支撑梁(110c)悬空,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所在梁墩(400)顶部;
2)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的旋转件(113)绕固定支座(114b)协同旋转,使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向一侧偏出,同样的,纵向梁(120)向一侧偏出;
3)纵向梁(120)偏出到位于待架设轨道梁(200)正上方后停止运动,第三支撑梁(110c)的升降支腿(112)伸展,第三支撑梁(110c)的伸缩支座(114)的固定支座(114b)固定于所在梁墩(400)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梁的架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支撑梁(110a)和第二支撑梁(110b)固定于梁墩(400)顶部,且夹持结构(115c)未夹紧纵向梁(120),第三支撑梁(110c)升降支腿(112)收缩悬空,且夹持结构(115c)夹紧纵向梁(120);
2)第三支撑梁(110c)和纵向梁(120)向前运动,到达目标位置后,第三支撑梁(110c)升降支腿(112)伸出,固定于第二支撑梁(110b)所在梁墩(400),且夹持结构(115c)夹紧纵向梁(120);
3)第二支撑梁(110b)升降支腿(112)收缩悬空,且夹持结构(115c)未夹紧纵向梁(120),第二支撑梁(115b)向前运动到达第一支撑梁(115a)所在梁墩(400),第二支撑梁(110b)升降支腿(112)伸出,固定于所在梁墩(400),且夹持结构(115c)夹紧纵向梁(120);
4)第一支撑梁(110a)升降支腿(112)收缩悬空,且夹持结构(115c)未夹紧纵向梁(120),第一支撑梁(110a)向前运动到达目标梁墩(400),第一支撑梁(110a)升降支腿(112)伸出,固定于所在梁墩(400),且夹持结构(115c)夹紧纵向梁(120)。
CN201910817573.6A 2019-08-30 2019-08-30 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Active CN110424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7573.6A CN110424273B (zh) 2019-08-30 2019-08-30 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7573.6A CN110424273B (zh) 2019-08-30 2019-08-30 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24273A true CN110424273A (zh) 2019-11-08
CN110424273B CN110424273B (zh) 2024-01-12

Family

ID=68418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7573.6A Active CN110424273B (zh) 2019-08-30 2019-08-30 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2427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5017A (ja) * 1992-12-15 1994-07-05 Oriental Kensetsu Kk 橋桁架設工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0230206A (ja) * 1999-02-09 2000-08-22 Shimizu Corp 高架軌道施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514066A (zh) * 2003-05-13 2004-07-21 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 轻轨交通pc轨道梁运架设备及施工方法
JP2005002702A (ja) * 2003-06-13 2005-01-06 Sanshin Kogyo Kk 跨座式モノレール桁架設及び撤去装置
CN102367651A (zh) * 2011-09-09 2012-03-07 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U型混凝土梁架桥机
KR20120083781A (ko) * 2011-01-18 2012-07-26 주식회사 벤트코리아 가동형 박스거더를 이용한 가설교량 선진가설공법
CN104631335A (zh) * 2015-02-05 2015-05-20 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大吨位架桥机及其施工方法
CN107354875A (zh) * 2017-09-06 2017-11-17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跨座式单轨架桥机
CN210975561U (zh) * 2019-08-30 2020-07-10 深圳空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梁架设机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5017A (ja) * 1992-12-15 1994-07-05 Oriental Kensetsu Kk 橋桁架設工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0230206A (ja) * 1999-02-09 2000-08-22 Shimizu Corp 高架軌道施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514066A (zh) * 2003-05-13 2004-07-21 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 轻轨交通pc轨道梁运架设备及施工方法
JP2005002702A (ja) * 2003-06-13 2005-01-06 Sanshin Kogyo Kk 跨座式モノレール桁架設及び撤去装置
KR20120083781A (ko) * 2011-01-18 2012-07-26 주식회사 벤트코리아 가동형 박스거더를 이용한 가설교량 선진가설공법
CN102367651A (zh) * 2011-09-09 2012-03-07 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U型混凝土梁架桥机
CN104631335A (zh) * 2015-02-05 2015-05-20 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大吨位架桥机及其施工方法
CN107354875A (zh) * 2017-09-06 2017-11-17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跨座式单轨架桥机
CN210975561U (zh) * 2019-08-30 2020-07-10 深圳空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梁架设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24273B (zh)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54954A1 (en) System for traveling on a cylindrical or frustoconical surface
CN1251958C (zh) 乘客输送装置
CN107254815B (zh) 悬挂式架梁机
CN102296971A (zh) 一种隧道紧急避车带的衬砌方法及隧道衬砌台车
CN107059629B (zh) 观光线轨道桥梁起重架桥设备
CN106044576B (zh) 一种轨行及轮行组合式隧道铺轨起重机及施工方法
CN109610319A (zh) 一种低位运梁车及桥梁架设施工方法
JP4405958B2 (ja) 橋桁の架設および撤去方法と橋桁工事用装置
CN206219916U (zh) 一种铁路道岔大部件快速更换设备
CN110777681A (zh) 一种整孔梁换架设备
CN110424273A (zh) 轨道梁架设机构及轨道梁的架设方法
CN203947826U (zh) 双轨无避让停车设备
CN108909600A (zh) 一种高速公路双向移动救援平台
CN210975561U (zh) 轨道梁架设机构
CN105239515B (zh) 一种公铁两用桥中铁路防护棚架的托架安装设备及方法
JP5628282B2 (ja) 単一の通行レーンに沿って案内される車輌を有する輸送設備
CN110453610A (zh) 用于轨道梁架设机构的支撑梁及轨道梁架设机构
WO2008126101A1 (en) A track switching system for an elevated suspended coach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206158279U (zh) 一种立体式停车装置
CN113665463A (zh) 排水抢险车
US3093091A (en) Vehicle for movement on curved tracks
CN106760773A (zh) 停车运输装置和停车装置及停车方法
CN220908181U (zh) 一种提运架一体式架桥系统
CN211689913U (zh) 用于轨道梁架设机构的支撑梁及轨道梁架设机构
CN206736723U (zh) 观光线轨道桥梁起重架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