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9086A - 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19086A CN110419086A CN201880001597.8A CN201880001597A CN110419086A CN 110419086 A CN110419086 A CN 110419086A CN 201880001597 A CN201880001597 A CN 201880001597A CN 110419086 A CN110419086 A CN 1104190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rod
- core
- around
- around core
- coil manufactu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14—Pulleys, rollers, or rotary ba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线圈制造装置(100)具备:调整送向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的间隔的调整机构(50)、和用于使卷绕于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粘结的加热装置(60),调整机构(50)具备能够绕与绕线芯(25)的轴线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的杆(52)、和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杆(52)并分别供送向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架设的多个辊(53),杆(52)构成为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其中,该第1位置是使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彼此相对接近的位置,该第2位置是使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彼此相对分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用于在绕线芯卷绕线材。
背景技术
在JP2000-128433A中公开了一种线圈,该线圈以如下方式形成:将通过使细线的导体在一个平面内平行地接合而成的多根平行线,在其宽度方向上进行缠绕。
JP2000-128433A的线圈通过形成多根平行线并使该多根平行线在宽度方向进行缠绕而形成,上述多根平行线使被绝缘层覆盖的细线的导体在一个平面内平行地接合而成。在形成这样的线圈时,由缠绕的多根平行线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细线与位于外侧的细线被卷绕的长度不同,因此存在细线彼此的接合剥离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能够将多个线材在径向上并排而成的线圈卷绕得高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线圈制造装置,其制造在径向上并排卷绕多个线材而成的线圈,具备:绕线芯,其绕轴中心旋转,并供多个线材卷绕;调整机构,其调整送向绕线芯的多个线材的间隔;和粘结装置,其用于使卷绕于绕线芯的多个线材粘结,调整机构具备:旋转部件,其能够绕与绕线芯的轴线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和多个卡止部,它们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旋转部件,分别供送向绕线芯的多个线材架设,旋转部件构成为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其中,上述第1位置是使从卡止部送向绕线芯的线材彼此相对接近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使从卡止部送向绕线芯的线材彼此相对分离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一种线圈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在径向上并排卷绕多个线材而成的线圈,该线圈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将在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旋转部件的多个卡止部上架设的线材卡止于绕线芯;和通过使绕线芯旋转而在绕线芯的四周卷绕多个线材,在将线材卡止于绕线芯时,使旋转部件进行旋转,以使多个线材相互接近,当在绕线芯的四周卷绕线材时,使旋转部件进行旋转,以使多个线材相互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制造出的线圈的俯视图。
图2是线圈的末端导线的端面图,是图1的A箭头向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主轴机构、调整机构、夹紧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从X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绕线芯的端面的主视图。
图6是从X轴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轴体的端面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夹紧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表示将线材收容于绕线芯的保持槽的工序。
图9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表示切断保持槽内的线材的工序。
图10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表示将线材卡止于绕线芯的工序。
图1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表示卷绕工序。
图12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表示卷绕终端切断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0和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变更各结构的比例尺,而不必严格地按照图示的尺寸。
首先,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0和线圈制造方法获得的线圈1进行说明。
线圈1例如用于非接触供电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1是使多个线材2在同一平面上呈旋涡状卷绕而得的、所谓的平面线圈。线圈1的卷绕始端(起端导线1a)位于内周,卷绕终端(末端导线1b)位于外周。
线圈1通过将多个线材2以在线圈1的径向上并排的方式卷绕而成。多个线材2是自熔线,具有凭借热而熔接的绝缘包覆2a。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通过8根线材2卷绕形成(参照图2)。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3~图7,对线圈制造装置100进行说明。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设定X、Y、Z正交的3个轴,对线圈制造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Z轴是沿着铅垂方向的轴,形成与Z轴垂直的水平面的正交两个轴是X轴和Y轴。X轴是沿着后述的绕线芯25的旋转中心轴线的方向。
如图3和图4所示,线圈制造装置100具备:卷取机构10,其在绕轴中心旋转的绕线芯25上卷绕从线材源(省略图示)导出的多个线材2;调整机构50,其调整从线材源供向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的间隔;作为粘结装置的加热装置60,其用于使卷绕于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粘结;夹紧机构70,其对卷绕于绕线芯25的线材2进行把持;和控制器80,其控制卷取机构10、调整机构50、加热装置60以及夹紧机构70的动作。卷取机构10、调整机构50、加热装置60以及夹紧机构70分别设置在基台101上。
主要如图3所示,卷取机构10具有:主轴机构20,其使绕线芯25旋转,在绕线芯25的四周卷绕线材2;支承机构30,其用于支承卷绕于绕线芯25的线材2的卷绕始端;和第1切断机构40,其切断卷绕于绕线芯25的线材2的卷绕始端。
主轴机构20具有:身为电动马达的驱动马达21、被驱动马达21旋转驱动的主轴22、和与主轴22同轴地设置于主轴22的末端的圆柱状的绕线芯25。
主轴22被基台101支承为可自如旋转,被经由皮带等传递驱动马达21的旋转,由此被绕中心轴线旋转驱动。
绕线芯25与主轴22一同旋转。如图5所示,在绕线芯25的端面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用于保持线材2的卷绕始端的保持槽26。另外,在绕线芯25形成有凹部27和避让凹部28,上述凹部27能够供设置于后述的支承机构30的轴体31的突起部32进入,上述避让凹部28用于避免与后述的第1切断机构40的切割器41间形成的干涉。凹部27和避让凹部28的与X轴方向垂直的剖面分别形成为矩形剖面,凹部27和避让凹部28向绕线芯25的端面开口并与保持槽26连通。
如图3所示,支承机构30具有:轴体31,其与主轴机构20的主轴22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在与绕线芯25之间保持线材2;和轴体移动机构35,其使轴体31在X轴方向上进行进退,使轴体31相对于主轴22相对移动。
轴体31构成为因轴体移动机构35带动而相对于主轴22接近或分离。轴体移动机构35是所谓的直动机构,具有:身为电动马达的驱动马达35a、被驱动马达35a旋转驱动的滚珠丝杠35b、和与轴体31连结并因滚珠丝杠35b的旋转做直线运动的从动件35c。利用驱动马达35a和滚珠丝杠35b的直动机构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轴体31经由连结部件30a连结于轴体移动机构35的从动件35c。轴体31被连结部件30a支承为可自如旋转。因此,轴体31在与绕线芯25一同对线材2进行了保持的状态下,能够与绕线芯25一同旋转。
如图3和图6所示,在轴体31的末端设置有与绕线芯25一起对收容于保持槽26的线材2的卷绕始端形成夹持的突起部32。突起部32被设置为从轴体31的端面突出,与绕线芯25对置。突起部32具有中心与轴体31的中心轴线对齐的矩形剖面。若凭借轴体移动机构35将轴体31驱动为接近主轴22,则突起部32进入绕线芯25的凹部27内,与绕线芯25一起夹持在保持槽26内的线材2(参照图9)。由此,通过绕线芯25与轴体31保持线材2。
第1切断机构40隔着轴体31设置于与绕线芯25相反一侧,被安装于对轴体31与从动件35c进行连结的连结部件30a。因此,第1切断机构40与支承机构30一同移动。如图3所示,第1切断机构40具有切割器41和使切割器41在X轴方向上进退的切割器移动机构42,上述切割器41穿过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形成于轴体31的插通孔31a(参照图6)而切断被收容于绕线芯25的保持槽26的线材2。
切割器移动机构42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例如,具有使切割器41在X轴方向上向绕线芯25移动的气缸43、和使切割器41从绕线芯25和轴体31退避的弹簧44。
第1切断机构40的切割器41凭借切割器移动机构42在X轴方向上移动,穿过轴体31的插通孔31a而从轴体31的端面突出,由此切断保持槽26内的线材2。此外,第1切断机构40也可以隔着主轴机构20设置于与支承机构30相反一侧(在图3中,为主轴机构20的右侧),切割器41插通主轴22和绕线芯25,切断线材2。
调整机构50具有:基座部件51;作为旋转部件的杆52,其能够绕与绕线芯25的轴线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多个作为卡止部的辊53,它们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杆52,分别供从线材源导出的多个线材2架设;调整马达54,其使杆52旋转;第1基座移动机构55和第2基座移动机构56,它们使基座部件51分别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
调整马达54以马达轴54a与X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基座部件51。调整马达54是电动马达,是马达轴54a根据从驱动器(省略图示)供给的电力进行旋转的伺服马达或者脉冲马达。因此,能够使杆52精度良好地旋转至所希望的角度。
如图3所示,杆52连结于调整马达54的马达轴54a,凭借马达轴54a的旋转而绕旋转中心轴线进行旋转。调整马达54的马达轴54a的中心轴线相当于杆52的旋转中心轴线。
如图4所示,辊53根据被卷绕的线材2的根数在杆52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个)。多个辊53呈直线状并排成一列,分别可自如旋转地设置于杆52。呈一列并排的多个辊53中的、位于一端的辊53(图4中左端的辊)与杆52的旋转中心轴线(调整马达54的马达轴54a的中心轴线)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多个辊53的间隔构成为随着远离杆52的旋转中心轴线而增大。
通过使杆52旋转,能够调整架设于多个辊53的线材2彼此的间隔。若将杆52相对于Z轴所成的角度(换言之,为辊53相对于Z轴的排列方向的角度)设为θ,则如图8所示,在角度θ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多个线材2的间隔几乎为零,成为相互最大程度地接近的状态。随着杆52在图8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角度θ增大,使线材2的间隔增大,如图10所示,在角度θ为90°的状态下,线材2的间隔成为最大(线材2最大程度地分离的状态)。
如图3所示,第1基座移动机构55设置在基台101上,具备身为电动马达的驱动马达55a、滚珠丝杠55b和从动件55c。第1基座移动机构55是通过驱动马达55a使滚珠丝杠55b旋转,而使从动件55c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直动机构。第2基座移动机构56安装于第1基座移动机构55的从动件55c。第2基座移动机构56具备身为电动马达的驱动马达56a、滚珠丝杠56b和从动件56c。第2基座移动机构56是通过驱动马达56a使滚珠丝杠56b旋转,而使从动件56c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直动机构。基座部件51安装于第2基座移动机构56的从动件56c。第1基座移动机构55和第2基座移动机构56也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加热装置60具有排出热风的一对热风管嘴60a、60b和使一对热风管嘴50a、60b分别独立地在X、Y、Z轴方向上移动的管嘴移动机构。一个热风管嘴60a主要向从调整机构50的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喷射热风。另一个热风管嘴60b主要向卷绕于绕线芯25的线材2喷射热风。向线材2喷射热风,由此使绝缘包覆2a熔接,多个线材2相互被粘结。管嘴移动机构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例如,与上述移动机构相同地,通过在3个轴方向上组合由电动马达、滚珠丝杠、从动件等构成的直动机构而构成。通过管嘴移动机构使一对热风管嘴60a、60b移动,由此能够改变喷射热风的位置。
如图7所示,夹紧机构70具有:夹紧基座71;夹紧部72,其设置于夹紧基座71,用于把持线材2;引导部73,其设置于夹紧基座71,引导从调整机构50的辊53供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和引导移动机构,其使夹紧基座71在X、Y、Z轴方向上移动。引导移动机构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例如,与上述移动机构相同地,能够通过在3个轴方向上组合由电动马达、滚珠丝杠、从动件等构成的直动机构而构成。
夹紧部72是通过使一对爪部72a、72b开闭而从X轴方向把持多个线材2的气动夹头机构。夹紧部72能够采用公知的气动夹头机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引导部73形成有狭缝73a,该狭缝73a具有稍大于线材2的直径的间隔(X轴方向上的宽度),沿Y轴方向延伸。通过将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收容于引导部73的狭缝73a,能够限制绕线过程中的线材2在X轴方向上的抖动。引导部73相对于夹紧部72设置于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上方。
在夹紧部72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下方设置有将线材2的比被夹紧部72把持靠下方的部分切断的第2切断机构75。第2切断机构75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例如,如图7所示,通过对一对切断刀75a、75b做开闭驱动,夹持线材2而将线材2切断。另外,第2切断机构75构成为能够凭借未图示的切割器移动机构在Y轴方向上进行进退。
控制器80由具备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I/O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微型计算机构成。RAM存储CPU的处理用的数据,ROM预先存储CPU的控制程序等,I/O接口用于与被连接的机器的信息的输入输出。控制器80也可以由多个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器80以至少能够执行为了执行本实施方式、变形例的控制所需的处理的方式控制程序。此外,控制器80也可以构成为一个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划分成多个装置,在该多个装置中分散处理本实施方式的各控制。
控制器80以能够执行以下说明的线圈制造方法的方式控制线圈制造装置100的电动马达、致动器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8~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图8、图10、图11、图12中,单一线材2由单一线示意性表示,多个线材2被捆扎的状态由具有宽度的带状图形示意性表示。另外,多个线材2、辊53适当地省略附图标记。
[线材卡止工序]
在该工序中,使卷绕始端的线材2卡止于绕线芯25。具体而言,首先,如图8所示,通过夹紧机构70的夹紧部72夹持从线材源起经过对线材2的张力进行调整的张力装置(省略图示)而架设于调整机构50的辊53上的线材2的端部。此外,辊53与夹紧部72之间的线材2被插入夹紧机构70的引导部73上的狭缝73a(参照图7)中。此时,以线材2相对于由Y轴与Z轴限定的YZ平面(与纸面平行的平面)不产生倾斜的方式将夹紧部72与辊53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对位。
另外,杆52以角度θ几乎为零的方式旋转,使多个辊53位于在铅垂方向上并排的位置。由此,如上述那样,线材2之间的间隔几乎为零,邻接的线材2彼此接近(例如,稍微接触的程度)。换言之,多个线材2成为在一个方向(Y轴方向)上并排被捆扎成一捆的状态。这样,杆52的角度θ几乎为零,将邻接的线材2接近那样的杆52的角度位置设为“第1位置”。
接下来,使支承机构30的轴体31离开绕线芯25,以保持槽26沿Z轴方向延伸的方式放置绕线芯25。在该状态下,使调整机构50和夹紧机构70移动,将夹紧部72与辊53之间的线材2插入绕线芯25的保持槽26(图8所示的状态)中。之后,使支承机构30的轴体31在X轴方向上送向绕线芯25移动,通过绕线芯25和轴体31夹持保持槽26内的线材2。
接下来,从热风管嘴60a、60b向被绕线芯25和轴体31夹持的在保持槽26内的线材2喷射热风,对保持槽26内的线材2进行加热,并保持规定时间。由此,保持槽26内的线材2相互被粘结(熔接)。
接下来,如图9所示,使第1切断机构40的切割器41从绕线芯25的端面突出,切断绕线芯25与夹紧部72之间的线材2。
接下来,如图10所示,使杆52从第1位置开始进行旋转,将角度θ设为90°。由此,绕线芯25与调整机构50的辊53之间的线材2相互分离(以下,将该杆52的位置设为“第2位置”)。
另外,使杆52向第2位置旋转,并且使主轴22旋转规定角度。由此,保持槽26内的线材2被绕线芯25的外周与保持槽26的边界部分卡止。
这样,形成线圈1的使多个线材2相互熔接而成的起端导线1a(参照图1)。
[卷绕工序]
接下来,使主轴22以规定的转速旋转规定的圈数,在绕着绕线芯25卷绕线材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中箭头所示那样,绕线芯2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绕着绕线芯25卷绕线材2的过程中,如图11所示,杆52被维持在第2位置,线材2在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绕线于绕线芯25。另外,伴随着所卷绕的线圈1的直径的增加,调整机构50和夹紧机构70(引导部73)在Y轴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以恒定的张力将线材2在径向上卷绕。
在卷绕工序中,从热风管嘴60a、60b向辊53与绕线芯25之间的线材2和卷绕于绕线芯25的线材2喷射热风。因此,线材2的绝缘包覆2a因热熔接,在线材2卷绕于绕线芯25的状态下,线材2与邻接的线材2粘结(熔接)。对辊53与绕线芯25之间的线材2进行加热,由此能够使卷绕于绕线芯25且相互接触的多个线材2迅速粘结。被导入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线材2向已经卷绕在绕线芯25上的线材2粘结。
[卷绕终端切断工序]
若将线材2在绕线芯25卷绕规定次数,则停止主轴22的旋转。之后,使杆52从第2位置再次向第1位置旋转,使邻接的线材2接近。此时,引导部73离开从线材2的方式在Y轴方向上移动。在该状态下,从热风管嘴60a、60b向辊53与绕线芯25之间的线材2喷射热风,对该线材2进行加热,使卷绕终端的线材2粘结(参照图12)。
接下来,如图12所示,使夹紧机构70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移动,通过夹紧部72把持绕线芯25与辊53之间的线材2(卷绕终端的线材)。然后,通过第2切断机构75切断夹紧机构70与绕线芯25之间的线材2。由此,形成线圈1的末端导线1b(参照图1)。
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图1所示的线圈1。若卷绕终端切断工序结束,则使轴体31避开从绕线芯25的方式在X轴方向上移动,从绕线芯25取下形成的线圈1。之后,再次进行线材卡止工序,制造下一个线圈1。
这里,若在将多个线材2预先进行了粘结的状态下将它们导入绕线芯25进行卷绕,则在径向内侧的线材2与径向外侧的线材2中,在被卷绕的长度上产生差异,因此存在线材2的粘结剥离等,无法整洁地排列卷绕之虞。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时,使杆52位于第1位置来使线材2接近、相互粘结。在卷绕工序中,使杆52位于第2位置,在使线材2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向绕线芯25引导卷绕,之后,在卷绕于绕线芯25的状态下,使多个线材2粘结。这样,使多个线材2独立地(不粘结地)卷绕于绕线芯25,因此不产生粘结因所卷绕的长度上的差异而剥离之类的情况,能够将线材2精度良好地卷绕。
另外,多个辊53呈直线状并排,并且以间隔随着远离杆52的旋转中心轴线而增大的方式设置于杆52。由此,能够使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的间隔(图11所示的角度间隔α)变得均匀。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线材2在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中途接触而被相互熔接这种情况出现。
另外,通过将线材2以等角度间隔导入绕线芯25,多个线材2分别与邻接的线材2均匀地粘结。这样,能够在全部多个线材2当中使它们与邻接的线材2之间的粘结状态(粘结情况)变得均匀,因此线圈1的厚度(图1中纸面垂直方向的尺寸)等的尺寸精度、外观上的完成精度提高。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的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能够将以下的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相组合、将以下的变形例彼此相组合。另外,针对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记载的变形例,也相同地能够与其他的变形例任意地相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52在第1位置处,角度θ几乎为零,线材2相互接近。另外,在第2位置处,角度θ为90°,多个线材2相互分离。与此相对,若能够使邻接的线材2熔接,则杆52在第1位置处的角度θ也可以不是几乎为零。另外,若被导入绕线芯25的线材2不接触而分离,则杆52在第2位置处的角度θ也可以不为90°。这样,杆52只要如下构成即可,即在第1位置处,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彼此相对接近,在第2位置处,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彼此相对分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线材2卷绕于绕线芯25的卷绕工序中,杆52被维持在第2位置。与此相对,在卷绕工序中,例如,也可以根据伴随着进行绕线增加的线圈1的直径的增加,而变更杆52的角度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辊53在一条直线上呈一列并排设置,并且以随着远离杆52的旋转中心轴线而使辊53间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将辊53设置于杆52。由此,能够使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的角度间隔α变得均匀。与此相对,只要在杆52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线材2彼此相对接近而相互熔接,在杆52上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线材2彼此相对分离而防止熔接,则辊53能够形成任意的结构。例如,辊53的间隔能够任意地设定,也可以将辊53以等间隔设置于杆52。
另外,例如,辊53也可以呈曲线(渐开线曲线等)状并排设置于杆52。据此,除了辊53的间隔之外,也能够凭借曲线的形状,调整线材2的角度间隔α,由此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止部是可自如旋转地设置于杆52的辊53,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于杆52的销、管嘴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8根线材2形成线圈1,但线材2的个数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2根~7根或者9根以上。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调整机构50调整线材2之间的间隔,因此,在线材2的卷绕开始时,能够使线材2彼此接近相互粘结,在将线材2卷绕于绕线芯25时,在使线材2彼此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卷绕。这样,在卷绕始端部分,线材2被粘结,而向绕线芯25卷绕是相互分离的,因此多个线材2不会出现缠绕,而在整洁排列的状态下卷绕于绕线芯25。另外,将多个线材2在卷绕于绕线芯25的状态下粘结,由此也不产生因在内侧与外侧的线材2上产生的所绕线的长度上的差异而使接合剥离之类的情况。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多个线材2在径向上并排卷绕而成的线圈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辊53以间隔随着远离杆52的旋转轴线而增大的方式设置于杆52。由此,能够使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的间隔变得均匀,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线材2接触并相互熔接。
另外,将线材2以等角度间隔导入绕线芯25,由此多个线材2分别与邻接的线材2均匀地粘结。由此,线圈1的尺寸精度、外观上的完成精度提高。
以下,归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和效果来进行说明。
制造在径向上并排卷绕多个线材2而成的线圈1的线圈制造装置100具备:绕线芯25,其绕轴中心旋转,并供多个线材2卷绕;调整机构50,其调整送向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的间隔;和粘结装置(加热装置60),其用于使卷绕于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粘结,调整机构50具备:旋转部件(杆52),其能够绕与绕线芯25的轴线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和多个辊53,它们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旋转部件(杆52),分别供送向绕线芯25的多个线材2架设,旋转部件(杆52)构成为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其中,上述第1位置是使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彼此相对接近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是使从辊53送向绕线芯25的线材2彼此相对分离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调整机构50调整线材2之间的间隔,因此在绕线过程中,能够形成使线材2彼此分离的状态。由此,多个线材2不会出现缠绕,而在整洁被排列的状态下卷绕于绕线芯25。另外,在卷绕于绕线芯25的状态下将多个线材2粘结,由此也不存在因在内侧与外侧的线材2上产生的所绕线的长度上的差异而使接合剥离之虞。因此,能够将多个线材2在径向上并排而成的线圈1绕线得高精度。
另外,在线圈制造装置100中,调整机构50具有使旋转部件(杆52)旋转的调整马达54,调整马达54是脉冲马达或者伺服马达。
在该结构中,能够使杆52精度良好地旋转至所希望的角度。
另外,在线圈制造装置100中,卡止部是可自如旋转地设置于杆52的辊53。
另外,在线圈制造装置100中,粘结装置是对调整机构50与绕线芯25之间的多个线材2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60。
制造在径向上并排粘结多个线材2而成的线圈1的线圈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将在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旋转部件(杆52)的多个辊53上架设的线材2卡止于绕线芯25;和通过使绕线芯25旋转,将从辊53导出的多个线材2卷绕于绕线芯25,在将线材2卡止于绕线芯25时,使旋转部件(杆52)旋转,以使多个线材2相互接近,当在绕线芯25的四周卷绕线材2时,使旋转部件(杆52)旋转,以使多个线材2相互分离。
在该结构中,在开始绕线时,使线材2彼此接近,使线材2卡止于绕线芯25,在绕线过程中,线材2彼此形成分离的状态。由此,多个线材2不会出现缠绕,而在整洁被排列的状态下卷绕于绕线芯25。另外,不是将预先进行了粘结的多个线材2卷绕于绕线芯25,而是将多个线材2独立(不粘结)地卷绕于绕线芯25,因此也不存在产生因在内侧与外侧的线材2上产生的所绕线的长度上的差异而使接合剥离之类的不良情况之虞。因此,能够将多个线材2在径向上并排而成的线圈1绕线得高精度。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中,在卷绕多个线材2的工序中,对辊53与绕线芯25之间的多个线材2进行加热,使多个线材2熔接。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局部,意图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中。
Claims (6)
1.一种线圈制造装置,其制造在径向上并排卷绕多个线材而成的线圈,
所述线圈制造装置具备:
绕线芯,其绕轴中心旋转,并供所述多个线材卷绕;
调整机构,其调整送向所述绕线芯的所述多个线材的间隔;和
粘结装置,其用于使卷绕于所述绕线芯的所述多个线材粘结,
所述调整机构具备:
旋转部件,其能够绕与所述绕线芯的轴线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旋转;和
多个卡止部,它们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分别供送向所述绕线芯的所述多个线材架设,
所述旋转部件构成为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旋转,其中,
所述第1位置是使从所述卡止部送向所述绕线芯的所述线材彼此相对接近的位置,
所述第2位置是使从所述卡止部送向所述绕线芯的所述线材彼此相对分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机构具有使所述旋转部件旋转的调整马达,
所述调整马达是脉冲马达或者伺服马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卡止部是可自如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旋转部件的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粘结装置是对所述调整机构与所述绕线芯之间的所述多个线材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5.一种线圈制造方法,其制造在径向上并排粘结多个线材而成的线圈,
所述线圈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将在隔开规定的间隔呈一列并排地设置于旋转部件的多个卡止部分别架设的所述多个线材卡止于绕线芯;和
通过使所述绕线芯旋转,将从所述卡止部导出的所述多个线材卷绕于所述绕线芯,
在将所述线材卡止于所述绕线芯时,使所述旋转部件旋转,以使所述多个线材相互接近,
当在所述绕线芯的四周卷绕所述线材时,使所述旋转部件旋转,以使所述多个线材相互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中,
在卷绕所述多个线材的工序中,对所述卡止部与所述绕线芯之间的所述多个线材进行加热,使所述多个线材熔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07547 WO2019167179A1 (ja) | 2018-02-28 | 2018-02-28 | コイル製造装置及びコイル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9086A true CN110419086A (zh) | 2019-11-05 |
CN110419086B CN110419086B (zh) | 2021-03-12 |
Family
ID=67212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1597.8A Active CN110419086B (zh) | 2018-02-28 | 2018-02-28 | 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43425B1 (zh) |
CN (1) | CN110419086B (zh) |
WO (1) | WO2019167179A1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39417A (ja) * | 1982-02-13 | 1983-08-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気機器コイル用導体の製造方法 |
JPH07142263A (ja) * | 1993-11-22 | 1995-06-02 | Hitachi Mizusawa Electron Co Ltd | トランス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コイル巻回装置 |
CN1123041A (zh) * | 1994-01-28 | 1996-05-22 | 西筘机械制造公司 | 在圆柱形芯子上缠绕平带的方法和装置 |
JP2000128433A (ja) * | 1998-10-21 | 2000-05-09 | Nittoku Eng Co Ltd | テンション装置 |
CN1335630A (zh) * | 2000-07-19 | 2002-02-13 | 日特工程株式会社 | 绕线的方法和装置 |
JP2005327834A (ja) * | 2004-05-13 | 2005-11-24 | Goto Denshi Kk | 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310669A (ja) * | 2005-05-02 | 2006-11-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圧変成器コイルの巻線装置 |
CN103204409A (zh) * | 2012-01-16 | 2013-07-17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束线装置以及束线方法 |
CN103247436A (zh) * | 2012-02-09 | 2013-08-14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线圈的多线绕线装置及其多线绕线方法 |
CN103449250A (zh) * | 2013-09-06 | 2013-12-18 | 苏州意玛斯砂光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线卷绕设备 |
CN206274488U (zh) * | 2016-09-23 | 2017-06-23 | 深圳市鹏达金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改良型的多轴绕线包胶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09916A (ja) * | 2004-01-23 | 2005-08-04 | Sanken Electric Co Ltd | 電気用巻線、電気用巻線の製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4662300B2 (ja) * | 2004-09-13 | 2011-03-3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巻線型コイルの巻線方法 |
US7669315B2 (en) * | 2006-11-07 | 2010-03-02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Apparatus for making a helically wound conductor |
-
2018
- 2018-02-28 WO PCT/JP2018/007547 patent/WO201916717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2-28 CN CN201880001597.8A patent/CN11041908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28 JP JP2018540483A patent/JP6543425B1/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39417A (ja) * | 1982-02-13 | 1983-08-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気機器コイル用導体の製造方法 |
JPH07142263A (ja) * | 1993-11-22 | 1995-06-02 | Hitachi Mizusawa Electron Co Ltd | トランス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コイル巻回装置 |
CN1123041A (zh) * | 1994-01-28 | 1996-05-22 | 西筘机械制造公司 | 在圆柱形芯子上缠绕平带的方法和装置 |
JP2000128433A (ja) * | 1998-10-21 | 2000-05-09 | Nittoku Eng Co Ltd | テンション装置 |
CN1335630A (zh) * | 2000-07-19 | 2002-02-13 | 日特工程株式会社 | 绕线的方法和装置 |
JP2005327834A (ja) * | 2004-05-13 | 2005-11-24 | Goto Denshi Kk | 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310669A (ja) * | 2005-05-02 | 2006-11-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圧変成器コイルの巻線装置 |
CN103204409A (zh) * | 2012-01-16 | 2013-07-17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束线装置以及束线方法 |
CN103247436A (zh) * | 2012-02-09 | 2013-08-14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线圈的多线绕线装置及其多线绕线方法 |
CN103449250A (zh) * | 2013-09-06 | 2013-12-18 | 苏州意玛斯砂光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线卷绕设备 |
CN206274488U (zh) * | 2016-09-23 | 2017-06-23 | 深圳市鹏达金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改良型的多轴绕线包胶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67179A1 (ja) | 2019-09-06 |
CN110419086B (zh) | 2021-03-12 |
JPWO2019167179A1 (ja) | 2020-04-09 |
JP6543425B1 (ja) | 2019-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62976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shaping wire ends in a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
JP6648911B2 (ja) | 電気機械のロータまたはステータ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KR100974406B1 (ko) | 권선 장치 | |
US8490280B2 (en) | Winding device | |
US9646765B2 (en) | Coil wi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method thereof | |
EP2884507B1 (en) | Win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binding wire material to terminal | |
TWI543215B (zh) | Wi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method | |
US8182930B2 (en) | Twisted wi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wisted wire | |
CN111149285A (zh) | 用于绕线波形绕线垫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可以通过其制造的波形绕线垫 | |
TW200830672A (en) | Automatic winder for an inside brushless stator | |
CN103563223A (zh) | 用于通过弯曲制造电动发电机的磁芯的线圈部件的设备和方法 | |
KR20100138909A (ko) | 다이나모 전기 기기의 코어의 코일 지지체 및 싱글 폴을 권취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TWI575543B (zh) | Coil manufacturing device | |
ITPI20090050A1 (it) | Apparecchiatura e metodo per avvolgere e terminare nuclei per macchine dinamo elettriche | |
CN112994379A (zh) | 用于弯曲用于电机的机器元件的线的设备和方法 | |
JP6578227B2 (ja) | 巻線装置及び線材の端子への絡げ方法 | |
CN111670534A (zh) | 用于制造转子和定子包含连接线的制作在内的方法和设备 | |
JPH10512397A (ja) | コイル構成を製造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US7334445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nd lug of a spring member formed of a strand of wir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CN110419086A (zh) | 线圈制造装置和线圈制造方法 | |
JP3588586B2 (ja) | 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方法 | |
WO2024201148A1 (en) | Method and winding machine for making an electric component provided with a spiral-shaped winding | |
EP4174886A1 (en) | Method and machine to manufacture a coil around a component of an article | |
CN103688451B (zh) | 背铁及制造背铁的方法 | |
GB2288756A (en) | Device for forming wave winding, and jigs for forming and holding wave wind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Ritt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Rit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