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8826B - 光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8826B
CN110398826B CN201910671963.7A CN201910671963A CN110398826B CN 110398826 B CN110398826 B CN 110398826B CN 201910671963 A CN201910671963 A CN 201910671963A CN 110398826 B CN110398826 B CN 110398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focal length
paraxial region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719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8826A (zh
Inventor
赵镛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98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8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8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8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1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sensors; Charge-transfer regi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CD sensors
    • H04N25/74Circuitry for scanning or addressing the pixel arr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的两个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并且具有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并且具有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从物方起顺序地设置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当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且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时,满足|v1‑v2|<10,从而可提高像差改善效果,并且在可增加穿过透镜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光量的同时可在所捕获的图像中实现高分辨率。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5月4日,优先权日为2014年11月11日,申请号为201510222351.1的发明专利申请“光学系统”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终端可包括相机模块,以允许用户进行视频通话以及捕获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此外,随着包括在移动通信终端中的相机模块的功能程度的逐渐增加,要求移动通信终端的相机模块具备高水平的分辨率和高水平的性能。
然而,由于目前动通信终端尺寸减小且重量变轻的趋势,导致在构造具有高水平的分辨率和高水平的性能的相机模块方面存在限制。
为了客服现有相机模块的分辨率和性能方面的限制,需要一种能够改善像差的光学系统,增加通过透镜入射到图像传感器的光的量,来提高捕获的图像的分辨率。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以简化的形式介绍构思的选取,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介绍构思的选取。本发明内容并非意在确定所要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并非用于帮助确定所要保护的主题。
根据示意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均为凸面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第三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第六透镜,其中,从物方至像方顺序地设置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1和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2满足|v1-v2|<10。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光阑,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其中,所述光阑的半径SD和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满足SD/f<0.4。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30<(r9-r10)/(r9+r10)<3的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曲率半径r9和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曲率半径r10。
所述的光学系统还可包括:
图像传感器,用于将穿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入射到图像传感器上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其中,从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TTL和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满足TTL/f<1.35。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0.4<f/f1<0.7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一透镜的焦距f1。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1.0<f/f2<1.3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二透镜的焦距f2。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1.0<|f/f3|<1.2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三透镜的焦距f3。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0.2<f/f4<0.4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四透镜的焦距f4。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0.01<|f/f5|<0.07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五透镜的焦距f5。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0.4<|f/f6|<0.6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六透镜的焦距f6。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1.9<f1/f2<2.1的第一透镜的焦距f1和第二透镜的焦距f2。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4.0<|f5/f4|<15的第四透镜的焦距f4和第五透镜的焦距f5。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1.5<f/f1+f/f2<2.0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第一透镜的焦距f1和第二透镜的焦距f2。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0.4<|f/f5|+|f/f6|<0.6的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第五透镜的焦距f5和第六透镜的焦距f6。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v1-v3>30的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
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满足v2-v3>30的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凸面。
第一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凹面。
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小于第二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
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凹面。
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凹面。
第四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凸面。
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
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凹面。
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第五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大于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五透镜可具有形成在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拐点。
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
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凸面。
第六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凹面。
第六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可小于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第六透镜可具有形成在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拐点。
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为非球面。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从物方至像方顺序地设置的透镜,其中,所述透镜中的第五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六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并且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与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之间的差异的绝对值小于10。
在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可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大于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可小于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从物方至像方顺序地设置的透镜,其中,所述透镜中的第一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二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五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像方表面,并且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与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之间的差异的绝对值小于10。
在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可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大于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从物方至像方顺序地设置的透镜,其中,所述透镜中的第一透镜具有弯月形状,并且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以及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二透镜包括在近轴区域均为凸面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与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之间的差异的绝对值小于10。
所述透镜中的第三透镜可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和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四透镜可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物方表面和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像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五透镜可包括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所述透镜中的第六透镜可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和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
在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可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大于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可具有弯月形状,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可小于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小于第二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其他特征和方面将会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以及权利要求而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将变得明显并且被更加清楚地理解,附图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构造图;
图2是具有表示图1中所示的光学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3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相应特性的表;
图4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各个非球面系数的表;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构造图;
图6是具有表示图5中所示的光学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相应特性的表;
图8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各个非球面系数的表;
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构造图;
图10是具有表示图9中所示的光学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相应特性的表;
图12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各个非球面系数的表;
图1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构造图;
图14是具有表示图13中所示的光学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图13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相应特性的表;
图16是示出图13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各个非球面系数的表;
图17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构造图;
图18是具有表示图17中所示的光学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19是示出图17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相应特性的表格;
图20是示出图17中所示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各个非球面系数的表。
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除非另外描述,否则相同的附图标号将被理解为代表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为了清晰、图解说明及方便,可夸大这些元件的相对尺寸和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综合性的理解。然而,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变型和等同替换对本领域人员来说将是明显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作为示例,并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然而,对本领域人员来说将明显的是,可进行改变以及排除那些在特定的顺序下不需要出现的操作。此外,为了提高清晰性和简明性,将省略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为了清晰、图解说明及方便,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可以按照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在此描述的特征,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受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使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本公开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该理解的是,尽管在此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个透镜,但是这些透镜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透镜区分于另一个透镜。这些术语将不一定意指透镜的特定顺序或排列。因此,在不脱离各个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以命名为第二透镜。
在下面的镜头结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可能夸大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地,如镜头结构图中所示的球面和非球面的形状仅仅是以示例的形式示出的,但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那些形状。
在一些构造中,包括在镜头模块中的透镜由塑料或聚碳酸酯(比玻璃更轻的材料)形成。在其他构造中,包括在镜头模块中的一些透镜由塑料或聚碳酸酯形成,其他透镜由玻璃形成。根据一些构造,镜头模块可包括五个或更多个透镜,以在捕获的图像中实现高水平的分辨率。
根据示意性的构造,第一透镜指的是最靠近物的透镜,而第六透镜指的是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
此外,每个透镜的最靠近物的表面称为第一表面或物方表面,每个透镜的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第二表面或像方表面。此外,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和其他参数的所有数值均使用毫米(mm)为单位来表示。
此外,近轴区域指的是光轴附近非常窄的区域。光轴附近的近轴区域或空间区域是光线与光轴之间的夹角α非常小,使得用角度α替换正弦值(sinα)和正切值(tanα)也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六个透镜。然而,相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当实现下面描述的各种结果和效果时,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的数量可以变化,例如,在两个透镜至五个透镜之间。
在一个示例中,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然而,所述光学系统不限于仅包括透镜,如果有需要,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其它组件。例如,所述光学系统可包括用于控制光量的光阑。此外,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滤除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器。另外,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图像传感器,用于将入射到其上的对象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另外,所述光学系统还可包括用于调整透镜之间的间隔的间隔保持构件。
构成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可由包含玻璃、塑料的材料或者其它相似类型的聚碳酸酯材料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由与形成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其他透镜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此外,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具有非球面的物方表面或像方表面。可选地,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可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的物方表面或像方表面。
即,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以是非球面。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非球面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1来表示。
[等式1]
Figure GDA0003297386520000071
这里,c是透镜的顶点处的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曲线常数,Y是从透镜的非球面上的某个点沿着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到光轴的距离。此外,常数A至F表示非球面系数。此外,Z是距离为Y处的非球面上的某个点到与所述透镜的非球面的顶点相切的切平面的距离。
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可具有屈光力,正屈光力或负屈光力。例如,在一个构造中,从物方起到像方,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一个透镜都可以按照与前述的构造相反的屈光力而构成。作为一个示例,在可替换的构造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
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可通过像差改善来提高光学性能。此外,通过透镜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光量可增加,同时,所捕获的图像具有高水平的分辨率。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
[条件表达式1]
|v1-v2|<10
这里,v1是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是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2。
[条件表达式2]
SD/f<0.4
这里,SD是光阑的半径,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3。
[条件表达式3]
-30<(r9-r10)/(r9+r10)<3
这里,r9是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曲率半径,r10是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曲率半径。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4。
[条件表达式4]
TTL/f<1.35
这里,TTL是从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5。
[条件表达式5]
0.4<f/f1<0.7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1是第一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6。
[条件表达式6]
1.0<f/f2<1.3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2是第二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7。
[条件表达式7]
1.0<|f/f3|<1.2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3是第三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8。
[条件表达式8]
0.2<f/f4<0.4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4是第四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9。
[条件表达式9]
0.01<|f/f5|<0.07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5是第五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0。
[条件表达式10]
0.4<|f/f6|<0.6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6是第六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1。
[条件表达式11]
1.9<f1/f2<2.1
这里,f1是第一透镜的焦距,f2是第二透镜的焦距。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2。
[条件表达式12]
4.0<|f5/f4|<15
这里,f5是第五透镜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的焦距。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3。
[条件表达式13]
1.5<f/f1+f/f2<2.0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1是第一透镜的焦距,f2是第二透镜的焦距。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4。
[条件表达式14]
0.4<|f/f5|+|f/f6|<0.6
这里,f是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5是第五透镜的焦距,f6是第六透镜的焦距。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5。
[条件表达式15]
v1-v3>30
这里,v1是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3是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满足条件表达式16。
[条件表达式16]
v2-v3>30
这里,v2是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是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接下来,将描述构成根据各个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此外,第一透镜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均可以是非球面。在另一示例中,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不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此外,第二透镜具有两个凸面。例如,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可为凸面。
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在另一示例中,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不是非球面。
此外,在一个构造中,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此外,第三透镜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在一个示例中,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在可选的结构中,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大致为平面。
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在一个示例中,第三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在另一示例中,第三透镜的两个表面均不是非球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在一个构造中,第四透镜具有像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第四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第四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第四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在一个示例中,第四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在另一示例中,第四透镜的两个表面均不是非球面。
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此外,第五透镜的两个表面均为凹面。例如,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在另一示意性构造中,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第一表面的边缘部分大致为平面,并且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此外,在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可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inflection point)。例如,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在其边缘处变为凸面。此外,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在其边缘处变为凸面。
另外,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可大于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此外,第六透镜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例如,第六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在另一示例中,第六透镜的两个表面均不是非球面。
此外,在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例如,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并且在其边缘处变为凹面。此外,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在其边缘处变为凸面。
此外,第六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第五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可以是单独的透镜。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可被可操作地连接或接触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另一个透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两个或更多个透镜可被构造为组,并与另一个透镜可操作地连接或接触。例如,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可彼此接触作为第一透镜组,而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可被构造为彼此分开并形成第二透镜组。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可彼此接触作为第一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可彼此接触作为第二透镜组,第六透镜可被构造为与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分开。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执行像差校正功能,从而改善像差特性,并且可在增加穿过透镜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光量的同时在所捕获的图像中实现高分辨率。
将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第六透镜160。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红外截止滤光器170和图像传感器180。如表1中所示,第一透镜110的焦距(f1)是7.781mm,第二透镜120的焦距(f2)是3.996mm,第三透镜130的焦距(f3)是-4.095mm,第四透镜140的焦距(f4)是16.346mm,第五透镜150的焦距(f5)是-67.58mm,第六透镜160的焦距(f6)是-9.268mm,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是4.685mm。此外,从第一透镜1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18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是5.5mm。另外,表示能够通过透镜的光量的F数(Fno)是2.2。Fno与透镜的焦距成正比,与透镜的有效口径的直径成反比。对于给定的焦距,透镜的口径越大,Fno越小,所产生的图像越亮。
[表1]
Fno 2.2
TTL 5.5
f 4.685
f1 7.781
f2 3.996
f3 -4.095
f4 16.346
f5 -67.58
f6 -9.268
SD/f 0.363
TTL/f 1.174
(r9-r10)/(r9+r10) -1.777
对于本示例,在图3中示出了透镜的相应特性(诸如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和阿贝数)。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一透镜1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凸面。例如,第二透镜1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凸面。
此外,第二透镜1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1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三透镜1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像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第四透镜1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第四透镜1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凹面。例如,第五透镜1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
此外,在第五透镜1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五透镜1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于第五透镜1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六透镜1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此外,在第六透镜16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六透镜1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透镜1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尽管在图1中示出了第六透镜160接触红外截止滤光器170,但是第六透镜160可设置为与红外截止滤光器170相距一定距离。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器170可被形成为使第六透镜160的像方表面或第二表面为镜面,从而形成第六透镜160的组成部分。
根据实施例,第一透镜110至第六透镜160的各个表面具有如图4中所示的非球面系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第一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非球面系数可存在一些改变。
此外,在第一透镜110至第六透镜160中,第五透镜150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此外,在第二透镜120和第三透镜130之间设置光阑。在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最靠近光学系统的物方的第一透镜110的物方。在另一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第一透镜110的物方并沿着与第一透镜110的轴线点处的物方表面相垂直的轴对准。
此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具有图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第一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像差特性可存在一些改变。
将参照图5至图8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和第六透镜260。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红外截止滤光器270和图像传感器280。
如表2中所示,第一透镜210的焦距(f1)是7.817mm,第二透镜220的焦距(f2)是3.991mm,第三透镜230的焦距(f3)是-4.14mm,第四透镜240的焦距(f4)是15.395mm,第五透镜250的焦距(f5)是-89.394mm,第六透镜260的焦距(f6)是-8.772mm,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是4.589mm。此外,从第一透镜2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28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是5.40021mm。另外,Fno是2.1。
[表2]
Fno 2.1
TTL 5.40021
f 4.589
f1 7.817
f2 3.991
f3 -4.14
f4 15.395
f5 -89.394
f6 -8.772
SD/f 0.363
TTL/f 1.177
(r9-r10)/(r9+r10) -2.37
在本示例中,在图7中示出了透镜的相应特性(诸如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和阿贝数)。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一透镜2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2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凸面。例如,第二透镜2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此外,第二透镜2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2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三透镜2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2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像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四透镜2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第四透镜2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凹面。例如,第五透镜2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
此外,在第五透镜2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五透镜2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于第五透镜2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六透镜2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2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此外,在第六透镜26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六透镜2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透镜2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尽管在图5中示出了第六透镜260接触红外截止滤光器270,但是第六透镜260可设置为与红外截止滤光器270相距一定距离。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器270可被成形为使第六透镜260的像方表面或第二表面为镜面,从而形成第六透镜260的组成部分。
根据实施例,第一透镜210至第六透镜260的各个表面具有如图8中所示的非球面系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第二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非球面系数可存在一些改变。
此外,在第一透镜210至第六透镜260中,第五透镜250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此外,在第二透镜220和第三透镜230之间设置光阑。在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最靠近光学系统的物方的第一透镜210的物方。在另一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第一透镜210的物方并沿着与第一透镜210的轴线点处的物方表面相垂直的轴对准。
此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具有图6中所示的像差特性。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第二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像差特性可存在一些改变。
将参照图9至图12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和第六透镜360。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红外截止滤光器370和图像传感器380。
如表3中所示,第一透镜310的焦距(f1)是8.245mm,第二透镜320的焦距(f2)是3.967mm,第三透镜330的焦距(f3)是-4.126mm,第四透镜340的焦距(f4)是14.899mm,第五透镜350的焦距(f5)是-143.125mm,第六透镜360的焦距(f6)是-9.144mm,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是4.541mm。此外,从第一透镜3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38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是4.541mm。另外,表示能够通过透镜的光量的Fno是2.0。
[表3]
Fno 2
TTL 5.4
f 4.541
f1 8.245
f2 3.967
f3 -4.126
f4 14.899
f5 -143.125
f6 -9.144
SD/f 0.385
TTL/f 1.189
(r9-r10)/(r9+r10) -13.422
在本示例中,在图11中示出了透镜的相应的特性(诸如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和阿贝数)。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一透镜3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3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凸面。例如,第二透镜3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此外,第二透镜3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3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三透镜3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3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像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四透镜3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第四透镜3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凹面。例如,第五透镜3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
此外,在第五透镜3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五透镜3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于第五透镜3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六透镜3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3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此外,在第六透镜36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六透镜3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透镜3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尽管在图9中示出了第六透镜360接触红外截止滤光器370,但是第六透镜360可设置为与红外截止滤光器370相距一定距离。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器370可被成形为第六透镜360的像方表面或第二表面为镜面,从而形成第六透镜360的组成部分。
同时,第一透镜310至第六透镜360的各个表面具有如图12中所示的非球面系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非球面系数可存在一些改变。
此外,在第一透镜310至第六透镜360中,第五透镜350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此外,在第二透镜320和第三透镜330之间设置光阑。在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最靠近光学系统的物方的第一透镜310的物方。在另一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第一透镜310的物方并沿着与第一透镜310的轴线点处的物方表面相垂直的轴对准。
此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具有图10中所示的像差特性。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第三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像差特性可存在一些改变。
将参照图13至图16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和第六透镜460。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红外截止滤光器470和图像传感器480。
如表4中所示,第一透镜410的焦距(f1)是8.034mm,第二透镜420的焦距(f2)是3.996mm,第三透镜430的焦距(f3)是-4.163mm,第四透镜440的焦距(f4)是16.369mm,第五透镜450的焦距(f5)是-237.166mm,第六透镜460的焦距(f6)是-9.251mm,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是4.526mm。此外,从第一透镜4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48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是4.526mm。另外,表示能够通过透镜的光量的Fno是2.2。
[表4]
Fno 2.2
TTL 5.4
f 4.526
f1 8.034
f2 3.996
f3 -4.163
f4 16.369
f5 -237.166
f6 -9.251
SD/f 0.386
TTL/f 1.193
(r9-r10)/(r9+r10) 1.877
在本示例中,在图15中示出了透镜的相应特性(诸如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和阿贝数)。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一透镜4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4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凸面。例如,第二透镜4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此外,第二透镜4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4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三透镜4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4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像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四透镜4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第四透镜4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凹面。例如,第五透镜4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
此外,在第五透镜4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五透镜4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五透镜4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六透镜4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4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此外,在第六透镜46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六透镜4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透镜4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尽管在图13中示出了第六透镜460接触红外截止滤光器470,但是第六透镜460可设置为与红外截止滤光器470相距一定距离。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器470可被成形为使第六透镜460的像方表面或第二表面成镜面,从而形成第六透镜460的组成部分。
另外,第一透镜410至第六透镜460的各个表面具有如图16中所示的非球面系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非球面系数可存在一些改变。
此外,在第一透镜410至第六透镜460中,第五透镜450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此外,在第二透镜420和第三透镜430之间设置光阑。在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最靠近光学系统的物方的第一透镜410的物方。在另一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第一透镜410的物方并沿着与第一透镜410的物方表面的轴线点相垂直的轴对准。
此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具有图14中所示的像差特性。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像差特性可存在一些改变。
将参照图17至图20描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和第六透镜560。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光阑、红外截止滤光器570和图像传感器580。
如表5中所示,第一透镜510的焦距(f1)是8.112mm,第二透镜520的焦距(f2)是3.989mm,第三透镜530的焦距(f3)是-4.165mm,第四透镜540的焦距(f4)是15.535mm,第五透镜550的焦距(f5)是-153.086mm,第六透镜560的焦距(f6)是-9.084mm,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是4.514mm。此外,从第一透镜5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58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是5.4mm。另外,表示能够通过透镜的光量的Fno是1.95。
[表5]
Fno 1.95
TTL 5.4
f 4.514
f1 8.112
f2 3.989
f3 -4.165
f4 15.535
f5 -153.086
f6 -9.084
SD/f 0.3466
TTL/f 1.196
(r9-r10)/(r9+r10) 1.022
在本示例中,在图19中示出了透镜的相应特性(诸如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和阿贝数)。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一透镜5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一透镜5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凸面。例如,第二透镜5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此外,第二透镜5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5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三透镜5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5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光力,并且具有像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四透镜5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并且第四透镜5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其两个表面均为凹面。例如,第五透镜5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均为凹面。
此外,在第五透镜5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五透镜5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五透镜5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具有物方表面凸出的弯月形状。例如,第六透镜5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5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此外,在第六透镜56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拐点。
此外,第六透镜56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透镜56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尽管在图17中示出了第六透镜560接触红外截止滤光器570,但是第六透镜560可设置为与红外截止滤光器570相距一定距离。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截止滤光器570可被成形为使第六透镜560的像方表面或第二表面成镜面,从而形成第六透镜560的组成部分。
另外,第一透镜510至第六透镜560的各个表面具有如图20中所示的非球面系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非球面系数可存在一些改变。
此外,在第一透镜510至第六透镜560中,第五透镜550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此外,在第二透镜520和第三透镜530之间设置光阑。在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最靠近光学系统的物方的第一透镜510的物方。在另一可选的构造中,光阑可被设置在第一透镜510的物方并沿着与第一透镜510的物方表面的轴线点相垂直的轴对齐。
此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光学系统具有图18中所示的像差特性。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施例的结果和效果的情况下,像差特性可存在一些改变。
如上所述,在根据实施例的光学系统中,可提高像差改善效果,增加穿过透镜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光量,同时使所捕获的图像具有高水平的分辨率。
尽管本公开包括具体示例,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在此描述的示例被认为仅出于描述意义,而非出于限制性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被认为可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类似的特征或方面。如果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所描述的技术,以及/或者如果所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和/或利用其它的组件或其等同物替换或补充,则可能实现合适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是受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并且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的所有变型可解释为被包括在本公开中。

Claims (28)

1.一种光学系统,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凸出的物方表面和凹入的像方表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在近轴区域均为凸面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并且包括在近轴区域为凸面的物方表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和在近轴区域为凹面的像方表面;以及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和凹入的像方表面,
其中,从物方至像方顺序地设置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共六个透镜,
其中,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成像面的距离TTL和包括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满足:TTL/f < 1.35,以及
其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v1-v2| < 10,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并且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还包括:
光阑,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其中,所述光阑的半径SD和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满足 SD/f < 0.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曲率半径r9和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曲率半径r10满足 -30 < (r9-r10)/(r9+r10) < 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还包括:
图像传感器,用于将穿过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入射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一透镜的焦距f1满足 0.4 < f/f1 < 0.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二透镜的焦距f2满足 1.0 < f/f2 < 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三透镜的焦距f3满足 1.0 < |f/f3| < 1.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四透镜的焦距f4满足 0.2 < f/f4 < 0.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五透镜的焦距f5满足 0.01 < |f/f5| < 0.07。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和第六透镜的焦距f6满足 0.4 < |f/f6| < 0.6。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一透镜的焦距f1和第二透镜的焦距f2满足1.9 < f1/f2 < 2.1。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四透镜的焦距f4和第五透镜的焦距f5满足4.0 < |f5/f4| < 15。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第一透镜的焦距f1和第二透镜的焦距f2满足 1.5 < f/f1 + f/f2 < 2.0。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f、第五透镜的焦距f5和第六透镜的焦距f6满足 0.4 < |f/f5| + |f/f6| < 0.6。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满足 v1-v3 > 30。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满足 v2-v3 > 30。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四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凹面。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在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第五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最大。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于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五透镜具有形成在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拐点。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为凸面。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六透镜的像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小于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在近轴区域内的曲率半径。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六透镜具有形成在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拐点。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
CN201910671963.7A 2014-11-11 2015-05-04 光学系统 Active CN110398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56332 2014-11-11
KR1020140156332A KR101719876B1 (ko) 2014-11-11 2014-11-11 촬상 광학계
CN201510222351.1A CN106199903B (zh) 2014-11-11 2015-05-04 光学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2351.1A Division CN106199903B (zh) 2014-11-11 2015-05-04 光学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8826A CN110398826A (zh) 2019-11-01
CN110398826B true CN110398826B (zh) 2022-04-29

Family

ID=559121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2351.1A Active CN106199903B (zh) 2014-11-11 2015-05-04 光学系统
CN201910671963.7A Active CN110398826B (zh) 2014-11-11 2015-05-04 光学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2351.1A Active CN106199903B (zh) 2014-11-11 2015-05-04 光学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778922B2 (zh)
KR (1) KR101719876B1 (zh)
CN (2) CN106199903B (zh)
TW (1) TWI5429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238B2 (ja) 2014-07-02 2018-11-21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2342281B1 (ko) * 2014-11-03 2021-1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KR101719876B1 (ko) * 2014-11-11 2017-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709836B1 (ko) * 2014-11-17 2017-0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762006B1 (ko) * 2015-07-24 2017-07-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서로 다른 화각을 가진 복수의 촬상 광학계가 장착된 모바일 기기
KR101823203B1 (ko) 2015-08-10 2018-01-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813334B1 (ko) 2015-11-24 2017-12-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594039B (zh) * 2016-12-09 2017-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957709B (zh) * 2017-05-18 2021-01-26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JP2019035828A (ja) 2017-08-12 2019-03-07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系
US11048069B2 (en) * 2017-11-23 2021-06-29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Three-piece infrared single wavelength projection lens system
JP2019148615A (ja) 2018-02-26 2019-09-05 O−FILM.Japan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9856775B (zh) * 2018-12-27 2021-03-23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TWI823112B (zh) * 2021-07-02 2023-11-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2779A1 (ja) * 2013-04-01 2014-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04229035U (zh) * 2014-07-02 2015-03-25 株式会社光学逻辑 摄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562B (zh) 2007-08-30 2010-06-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系统
KR100962970B1 (ko) 2008-06-19 2010-06-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KR100962999B1 (ko) 2008-06-27 2010-06-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JP5553566B2 (ja) * 2009-09-25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光学系、および光学機器
US8976466B2 (en) * 2011-03-11 2015-03-10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I447473B (zh) 2011-03-25 2014-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
TWI435138B (zh) 2011-06-20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TWI474072B (zh) 2012-06-14 2015-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
EP2708929A3 (en) 2012-09-14 2014-10-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Imaging lens
KR20140035810A (ko) 2012-09-14 2014-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TWI463169B (zh) * 2013-07-25 2014-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系統鏡片組及取像裝置
US9354423B2 (en) * 2013-11-08 2016-05-3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KR101452150B1 (ko) * 2013-11-08 2014-10-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TWI470268B (zh) * 2014-03-21 2015-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TWI493217B (zh) 2014-05-02 2015-07-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KR101719876B1 (ko) * 2014-11-11 2017-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709836B1 (ko) * 2014-11-17 2017-0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2779A1 (ja) * 2013-04-01 2014-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04229035U (zh) * 2014-07-02 2015-03-25 株式会社光学逻辑 摄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31899A1 (en) 2016-05-12
US10778922B2 (en) 2020-09-15
US20200374477A1 (en) 2020-11-26
KR101719876B1 (ko) 2017-03-24
TWI542901B (zh) 2016-07-21
CN106199903A (zh) 2016-12-07
KR20160056206A (ko) 2016-05-19
TW201617677A (zh) 2016-05-16
CN110398826A (zh) 2019-11-01
CN106199903B (zh) 2019-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8826B (zh) 光学系统
CN110658609B (zh) 光学系统
CN10825485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031623B (zh) 光学系统
CN10825499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288219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1596441B (zh) 光学系统
TWI588523B (zh) 鏡頭模組
CN110673304B (zh) 光学系统
CN109031622B (zh) 镜头模块
CN105717611B (zh) 镜头模块
CN110632739B (zh) 光学系统
CN108254855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5676419B (zh) 光学系统
CN110632740B (zh) 镜头模块
KR101709838B1 (ko) 렌즈 모듈
CN109031596B (zh) 光学系统
CN110221405B (zh) 光学系统
CN110261998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5700121B (zh) 镜头模块
CN10770361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10754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KR102294539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20170043279A (ko) 촬상 광학계
CN110221404B (zh) 光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