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4997B - 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54997B
CN108254997B CN201710828476.8A CN201710828476A CN108254997B CN 108254997 B CN108254997 B CN 108254997B CN 201710828476 A CN201710828476 A CN 201710828476A CN 108254997 B CN108254997 B CN 108254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es
refractive power
object side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284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54997A (zh
Inventor
柳浩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4518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35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54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4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54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4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多个透镜,沿着光轴设置;及反射构件,比所述多个透镜更接近物,并且具有被构造为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其中,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光轴以预定距离彼此分开;并且满足条件表达式0.9<DF/DC<1.3,其中,DF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2月28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6-0181546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来,移动通信终端已设置有相机,从而能够进行视频通话和图像捕获。另外,随着在这样的移动通信终端中的相机的功能性的水平已经逐渐提高,在移动通信终端中使用的相机已逐渐需要具有更高水平的分辨率和性能。
然而,由于存在移动通信终端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趋势,因此在实现具有高水平的分辨率和性能的相机模块方面存在限制。
特别地,远摄镜头(telephoto lens)具有相对长的焦距和总长度,因此难以在移动通信终端中安装远摄镜头。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以按照简化的形式对所选择的构思进行介绍,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所述构思。本发明内容既不意在限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主要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多个透镜,沿着光轴设置;及反射构件,设置为比所述多个透镜更接近物,并且具有被构造为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其中,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光轴以预定距离彼此分开;并且满足条件表达式0.9<DF/DC<1.3,其中,DF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可满足条件表达式FOV≤40°,其中,FOV为包括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的视场角。
可满足条件表达式1.3<TTL/BFL<3.5,其中,TTL为从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并且BFL为从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
可满足条件表达式0.8<TTL/f<1.5,其中,TTL为从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并且f为包括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并且可满足条件表达式0.6<f12/f<2.0,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并且f为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的像方表面凹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至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及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可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方表面凹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及第五透镜,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可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可凸出。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并且可满足条件表达式0.6<f12/f<2.0,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并且f为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可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第四透镜;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及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可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和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可以是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镜;并且所述多个透镜中的剩余透镜可以是分别由其他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镜,所述其他塑料材料的各自的光学特性与所述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并且彼此不同,从而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每一个透镜由具有与所述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塑料材料制成,并且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每一个透镜的光学特性与制成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所有其他透镜的各种塑料材料的各自的光学特性不同。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多个透镜,沿着光轴设置;及反射构件,设置为比所有所述多个透镜更接近物,并且具有被构造为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其中,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光轴以预定距离彼此分开;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每个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并且满足条件表达式0.9<DF/DC<1.3,其中,DF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的像方表面凹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可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可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反射表面,被构造为反射来自物的光;及光学系统,被构造为接收由所述反射表面反射的来自所述物的所述光并且将所述物的图像聚焦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上,其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沿着光轴设置的多个透镜;并且满足条件表达式1.3<TTL/BFL<3.5和0.8<TTL/f<1.5,其中,TTL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从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并且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可满足条件表达式:0.9<DF/DC<1.3,其中,DF为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可以是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一透镜的透镜可以是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透镜;并且可满足条件表达式0.6<f12/f<2.0,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或负屈光力;及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五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可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多个透镜可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及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六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并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可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示例的示图。
图2和图3是显示示出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4是列出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
图5是列出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图6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图7和图8是显示示出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9是列出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
图10是列出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图1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图12和图13是显示示出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14是列出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
图15是列出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图16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图17和图18是显示示出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19是列出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
图20是列出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图2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
图22和图23是显示示出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
图24是列出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
图25是列出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局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公知的特征的描述。
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将不被解释为被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所限制。更确切的说,已提供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仅为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施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很多可行的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
在附图中,为便于说明,已经稍微地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特别地,附图中所示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也就是说,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状不局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沿着光轴设置的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沿着光轴以预定距离彼此分开。
在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五个透镜或六个透镜。
在这里所描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五个透镜的示例中,第一透镜为最接近物的透镜,而第五透镜为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
在这里所描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六个透镜的示例中,第一透镜为最接近物的透镜,而第六透镜为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
另外,每个透镜的第一表面为每个透镜的最接近物的表面(即,透镜的物方表面),并且每个透镜的第二表面为每个透镜的最接近像的表面(即,透镜的像方表面)。此外,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图像高度(IMG HT)以及其他参数的全部数值以毫米(mm)表示,并且角度以度表示。此外,透镜的厚度、透镜之间的间距、TTL等是基于透镜的光轴测量的距离。
此外,透镜的表面凸出的陈述意思是该表面的近轴区域凸出,透镜的表面凹入的陈述意思是该表面的近轴区域凹入。因此,尽管透镜的表面可描述为凸出,但是该表面的边缘部分可凹入。类似地,尽管透镜的表面可描述为凹入,但是该表面的边缘部分可凸出。
表面的近轴区域为在该表面的光轴附近的非常狭窄的区域。
在这里所公开的一些示例中,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五个透镜。
例如,在这样的示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从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光学系统的像方从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在这里所公开的其他示例中,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六个透镜。
例如,在这样的示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从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光学系统的像方从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然而,这里所公开的示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不局限于仅五个透镜或六个透镜,而是还包括其他组件。
例如,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具有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的反射构件。例如,反射构件使光的路径改变90°。作为示例,反射构件可以是镜子或棱镜。
反射构件设置为比多个透镜更接近物。因此,最接近物的透镜为最接近反射构件的透镜。
此外,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将入射到图像传感器上的被摄体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另外,光学成像系统包括阻截红外光的红外截止滤光器。红外截止滤光器位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第五透镜或第六透镜)和图像传感器之间。
在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的透镜为塑料透镜。
在光学成像系统的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反射构件的透镜和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为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镜,多个透镜中的剩余透镜为分别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且彼此不同的各自的光学特性的其他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镜。也就是说,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每个由具有以下光学特性的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光学特性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并且与制成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所有其他透镜的各种塑料材料的各自的光学特性不同。
在一个示例中,在包括五个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和第五透镜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第二透镜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二塑料材料制成,第三透镜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和第二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三塑料材料制成,并且第四透镜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第二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和第三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四塑料材料制成。
在另一示例中,在包括六个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和第六透镜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第二透镜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二塑料材料制成,第三透镜由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和第二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三塑料材料制成,第四透镜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第二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和第三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四塑料材料制成,并且第五透镜由具有与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第二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第三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和第四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第五塑料材料制成。
另外,多个透镜各自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
也就是说,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全部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由下面的等式1表示:
【等式1】
Figure BDA0001408094590000091
在等式1中,c为透镜的曲率(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常数,并且Y为从透镜的非球面表面上某一点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到透镜的光轴的距离。另外,常数A至E为非球面系数。另外,Z为透镜的非球面表面上的距离为Y的所述某一点和与所述透镜的所述非球面表面的顶点相交的切平面之间的距离。式1中省略号“…”表示可添加附加项FY14、GY16、HY18、JY20等,以进一步精制非球面表面的形状,其中,常数F、G、H和J为非球面系数。
在一个示例中,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从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开始按照所列出的顺序依次具有正屈光力、负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正屈光力。
在另一示例中,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从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开始按照所列出的顺序依次具有正屈光力、负屈光力、负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
在另一示例中,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从光学成像系统的物方开始按照所列出的顺序依次具有正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负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2至条件表达式7:
FOV≤40° (2)
0.9<DF/DC<1.3 (3)
1.3<TTL/BFL<3.5 (4)
0.8<TTL/f<1.5 (5)
0.6<f12/f<2.0 (6)
CRA_max<25° (7)
在上述条件表达式2至条件表达式7中,FOV为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DF为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DC为最接近物(或者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TTL为从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并且CRA_max为入射到成像面上的主光线(即,“chief ray”或“principal ray”)的入射角的最大值。CRA表示“主光线角”。主光线的入射角(即主光线角或CRA)是相对于光轴测量的。
接下来,将描述一些示例中的组成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
第一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另外,第一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第一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可选地,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凸出。更详细地,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凸出。
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二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另外,第二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二透镜物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二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三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另外,第三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三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可选地,第三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三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三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四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或负屈光力。另外,第四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四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四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四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四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四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五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另外,第五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可选地,第五透镜的两个表面均凸出。详细地,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凸出。
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五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接下来,将描述在其他示例中的组成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
第一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另外,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均凸出。详细地,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一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二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另外,第二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二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二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三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另外,第三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三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三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三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四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另外,第四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四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四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四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四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五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另外,第五透镜具有弯月形状,第五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详细地,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五透镜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五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的。例如,第五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第六透镜可具有屈光力,例如,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另外,第六透镜的两个表面均凸出。详细地,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的。例如,第六透镜的两个表面均是非球面的。
在如上述构造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例中,多个透镜执行像差校正功能,从而提高像差改善性能。
另外,在这里所描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例中,指示光学成像系统的亮度的常数(F数)为2.4或更小。因此,即使在低照度的环境中,光学成像系统仍可清楚地捕获图像。
另外,在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小于1的远摄比(TTL/f),从而成为远摄镜头,并且具有40°或更小的视场角(FOV),从而具有窄的FOV。
现将参照图1至图5描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示例。
图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示例的示图。图2和图3是显示示出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图4是列出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图5是列出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参照图1,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具有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的光学系统。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截止滤光器160和图像传感器170。
另外,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反射构件P,反射构件P设置为比第一透镜110更接近物,并且具有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图4示出了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的特性(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孔径半径)。
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为9.5477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7.642474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12.08204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7.038196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10.19416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13.520396mm。
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FOV)是30.5°,从第一透镜1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17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为10.498mm,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170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170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6.767mm,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的组合焦距(f12)为14.01355mm,入射到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的最大值(CRA_max)为19.013°。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1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一透镜1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1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1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1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三透镜1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1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四透镜1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1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五透镜1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的表面具有如图5所示的非球面系数。在这个示例中,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的所有物方表面和所有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
图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如图2和图3所示的像差特性。
现将参照图6至图10描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
图6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图7和图8是显示示出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图9是列出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图10是列出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参照图6,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具有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和第五透镜250的光学系统。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截止滤光器260和图像传感器270。
另外,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反射构件P,反射构件P设置为比第一透镜210更接近物,并且具有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图9示出了第一透镜210至第五透镜250的特性(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孔径半径)。
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为10.6829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7.421434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11.30066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10.03253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13.720675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20.495998mm。
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FOV)是30.5°,从第一透镜2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27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为11.5mm,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270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270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7.06mm,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组合焦距(f12)为13.83764mm,入射到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的最大值(CRA_max)为19.891°。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21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一透镜21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2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2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2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三透镜2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2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四透镜2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2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五透镜2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一透镜210至第五透镜250的表面具有如图10所示的非球面系数。在这个示例中,第一透镜210至第五透镜250的所有物方表面和所有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
图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如图7和图8所示的像差特性。
现将参照图11至图15描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
图1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图12和图13是显示示出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图14是列出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图15是列出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参照图11,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具有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和第五透镜350的光学系统。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截止滤光器360和图像传感器370。
另外,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反射构件P,反射构件P设置为比第一透镜310更接近物,并且具有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图14示出了第一透镜310至第五透镜350的特性(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孔径半径)。
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为10.7805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6.219282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12.47561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13.20208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52.67893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13.285594mm。
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FOV)是30.1°,从第一透镜3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37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为11.48mm,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370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370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6.285mm,第一透镜310和第二透镜320的组合焦距(f12)为9.13563mm,入射到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的最大值(CRA_max)为18.361°。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31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3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3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3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三透镜3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3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四透镜3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3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五透镜3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一透镜310至第五透镜350的表面具有如图15所示的非球面系数。在这个示例中,第一透镜310至第五透镜350的所有物方表面和所有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
图1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像差特性。
现将参照图16至图20描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
图16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图17和图18是显示示出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图19是列出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图20是列出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参照图16,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具有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的光学系统。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截止滤光器460和图像传感器470。
另外,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反射构件P,反射构件P设置为比第一透镜410更接近物,并且具有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图19示出了第一透镜410至第五透镜450的特性(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孔径半径)。
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为10.7463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5.673512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11.71084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9.98027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50.40871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12.030906mm。
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FOV)是30.1°,从第一透镜4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47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为11.48mm,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470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470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6.013mm,第一透镜410和第二透镜420的组合焦距(f12)为8.09794mm,入射到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的最大值(CRA_max)为17.95°。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41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4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4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4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三透镜4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4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四透镜4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45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一透镜410至第五透镜450的表面具有如图20所示的非球面系数。在这个示例中,第一透镜410至第五透镜450的所有物方表面和所有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
图16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如图17和图18所示的像差特性。
现将参照图21至图25描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
图21是示出光学成像系统的另一示例的示图。图22和图23是显示示出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特性的曲线的曲线图。图24是列出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特性的表格。图25是列出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的表格。
参照图21,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具有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的光学系统。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红外截止滤光器570和图像传感器580。
另外,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反射构件P,反射构件P设置为比第一透镜510更接近物,并且具有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图24示出了第一透镜510至第六透镜560的特性(曲率半径、厚度或透镜之间的距离、折射率、阿贝数和有效孔径半径)。
光学成像系统的总焦距(f)为10.7709mm,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为5.846304mm,第二透镜的焦距(f2)为-7.457007mm,第三透镜的焦距(f3)为8.427394mm,第四透镜的焦距(f4)为-7.939981mm,第五透镜的焦距(f5)为-29.3957mm,第六透镜的焦距(f6)为15.16322mm。
光学成像系统的视场角(FOV)是30.1°,从第一透镜510的物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580的成像面的距离(TTL)为11.48mm,从最接近图像传感器580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图像传感器580的成像面的距离(BFL)为5.481mm,第一透镜510和第二透镜520的组合焦距(f12)为12.16384mm,入射到成像面上的主光线的入射角的最大值(CRA_max)为20.19°。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51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52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二透镜52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53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三透镜53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54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并且第四透镜54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光力,第五透镜550的第一表面在近轴区域凹入,并且第五透镜550的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六透镜560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镜56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近轴区域凸出。
第一透镜510至第六透镜560的表面具有如图25所示的非球面系数。在这个示例中,第一透镜510至第六透镜560的所有物方表面和所有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
图21所示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如图22和图23所示的像差特性。
根据上述示例,可实现具有窄的视场角的纤薄型光学成像系统。
虽然本公开包括具体示例,但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对这些示例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将仅被理解为描述性意义,而非出于限制的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理解为可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类似的特征或方面。如果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和/或通过其他组件或他们的等同物替换或增添描述的系统、架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则可获得合适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并不通过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通过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的全部变型将被理解为包括在本公开中。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
多个透镜,沿着光轴设置;及
反射构件,设置为比所述多个透镜更接近物,并且具有被构造为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其中,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光轴以预定距离彼此分开;并且
满足条件表达式0.9<DF/DC<1.3,其中,DF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其中,所述反射构件为镜子或棱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满足条件表达式FOV≤40°,其中,FOV为包括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的视场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满足条件表达式1.3<TTL/BFL<3.5,其中,TTL为从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并且BFL为从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满足条件表达式0.8<TTL/f<1.5,其中,TTL为从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并且f为包括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并且
满足条件表达式0.6<f12/f<2.0,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并且f为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的像方表面凹入;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
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及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至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及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方表面凹入;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及
第五透镜,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并且
满足条件表达式0.6<f12/f<2.0,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并且f为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总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
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
第五透镜;及
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及
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和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透镜为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镜;并且
所述多个透镜中的剩余透镜为分别由其他塑料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镜,所述其他塑料材料的各自的光学特性与所述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并且彼此不同,从而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每一个透镜由具有与所述第一塑料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同的光学特性的塑料材料制成,并且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每一个透镜的光学特性与制成所述剩余透镜中的所有其他透镜的各种塑料材料的各自的光学特性不同。
14.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
多个透镜,沿着光轴设置;及
反射构件,设置为比所述多个透镜更接近物,并且具有被构造为改变光的路径的反射表面,
其中,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光轴以预定距离彼此分开;
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每个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是非球面的;并且
满足条件表达式0.9<DF/DC<1.3,其中,DF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图像传感器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构件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其中,所述反射构件为镜子或棱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所述第一透镜的像方表面凹入;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方表面凸出;
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及
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
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方表面凹入;
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方表面凸出;
第五透镜;及
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方表面和像方表面凸出,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从包括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光学系统的物方朝向所述光学系统的像方从所述第一透镜开始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17.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包括:
反射表面,被构造为反射来自物的光;及
光学系统,被构造为接收由所述反射表面反射的来自所述物的所述光并且将所述物的图像聚焦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上,
其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沿着光轴设置的多个透镜;并且
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1.3<TTL/BFL<3.5
0.8<TTL/f<1.5
其中,TTL为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的物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
BFL为从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的像方表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距离,并且
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总焦距,并且
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9<DF/DC<1.3
其中,DF为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的像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并且DC为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的物方表面的有效孔径半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透镜;
所述多个透镜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一透镜的透镜为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透镜;并且
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0.6<f12/f<2.0
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或负屈光力;及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五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多个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反射表面的透镜;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及
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六透镜为最接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镜,并且
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设置。
CN201710828476.8A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Active CN1082549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45186.9A CN113253546B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81546 2016-12-28
KR1020160181546A KR101901701B1 (ko) 2016-12-28 2016-12-28 촬상 광학계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45186.9A Division CN113253546B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4997A CN108254997A (zh) 2018-07-06
CN108254997B true CN108254997B (zh) 2021-06-08

Family

ID=6262960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82475.2U Active CN207663135U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CN202110545186.9A Active CN113253546B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CN201710828476.8A Active CN108254997B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82475.2U Active CN207663135U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CN202110545186.9A Active CN113253546B (zh) 2016-12-28 2017-09-14 光学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649176B2 (zh)
KR (1) KR101901701B1 (zh)
CN (3) CN20766313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01701B1 (ko) * 2016-12-28 2018-09-27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483092B1 (ko) * 2016-12-28 2022-12-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963591B1 (ko) 2016-12-29 2019-04-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106646829B (zh) * 2017-01-04 2018-08-1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远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TWI613480B (zh) 2017-02-08 2018-0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6487B (zh) 2017-03-31 2018-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鏡頭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6061B (zh) * 2018-08-10 2019-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196521B (zh) * 2018-08-21 2022-04-0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系统、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US11415776B2 (en) * 2018-09-14 2022-08-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KR20200031512A (ko) 2018-09-14 2020-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JP6887740B2 (ja) * 2019-03-27 2021-06-1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10208927B (zh) * 2019-07-12 2024-04-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7354690B2 (ja) * 2019-08-29 2023-10-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11852896B2 (en) * 2019-08-30 2023-12-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940599B2 (en) * 2019-08-30 2024-03-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TWI754169B (zh) * 2019-09-09 2022-02-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KR102258604B1 (ko) * 2019-09-10 2021-05-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2748518B (zh) * 2019-10-31 2022-08-23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KR102350249B1 (ko) * 2020-06-05 2022-01-1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카메라
KR20220017139A (ko) * 2020-08-04 2022-02-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WO2022082443A1 (zh) * 2020-10-20 2022-04-28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3219628B (zh) * 2021-04-19 2023-12-15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663135U (zh) * 2016-12-28 2018-07-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9145B2 (ja) * 2003-05-30 2008-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222165B2 (ja) * 2003-09-08 2009-0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266173A (ja) * 2004-03-17 2005-09-29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033879A (ja) 2005-07-27 2007-02-08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096621A (ja) 2006-10-11 2008-04-24 Nidec Copal Corp 撮像レンズ
CN102449550B (zh) * 2009-05-29 2016-06-08 天空激光二极管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系统
CN101609208B (zh) 2009-07-20 2011-04-27 北京理工大学 目镜
CN103412393B (zh) * 2013-03-08 2015-07-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JP6237106B2 (ja) * 2013-10-18 2017-1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US9557627B2 (en) 2014-03-07 2017-01-31 Apple Inc. Folded camera lens systems
KR20160000759A (ko) 2014-06-25 2016-0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소형 망원 렌즈 시스템
US9392188B2 (en) * 2014-08-10 2016-07-12 Corephotonics Ltd. Zoom dual-aperture camera with folded lens
KR102126419B1 (ko) * 2014-10-20 2020-06-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719881B1 (ko) 2014-12-22 2017-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KR102422781B1 (ko) 2015-03-11 2022-07-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디지털 기기
US10139601B2 (en) 2015-05-08 2018-1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hin telephoto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068228A (zh) 2015-07-31 2015-11-18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大相对孔径小型变焦距光学系统
KR101740815B1 (ko) * 2015-10-14 2017-05-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956705B1 (ko) * 2017-08-21 2019-03-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663135U (zh) * 2016-12-28 2018-07-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4997A (zh) 2018-07-06
CN113253546B (zh) 2022-08-09
KR20180076894A (ko) 2018-07-06
US20220121005A1 (en) 2022-04-21
US20180180847A1 (en) 2018-06-28
US10649176B2 (en) 2020-05-12
KR101901701B1 (ko) 2018-09-27
US20200233178A1 (en) 2020-07-23
CN207663135U (zh) 2018-07-27
US11231560B2 (en) 2022-01-25
CN113253546A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499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1025538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5485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US20200374477A1 (en) Optical system
CN105938238B (zh) 拍摄镜头系统和具有拍摄镜头系统的拍摄设备
CN110658609B (zh) 光学系统
CN108254855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425967B (zh) 光学成像系统
US11867879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0972540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673304B (zh) 光学系统
CN211653283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5993703A (zh) 光学成像系统
KR102483092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363536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448595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620529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456649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126412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20220133166A (ko) 촬상 광학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