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5643B -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5643B
CN110395643B CN201810382099.4A CN201810382099A CN110395643B CN 110395643 B CN110395643 B CN 110395643B CN 201810382099 A CN201810382099 A CN 201810382099A CN 110395643 B CN110395643 B CN 1103956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ottom frame
elevator car
long
fram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2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5643A (zh
Inventor
山东由佳
中川淳一
郑维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8209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5643B/zh
Priority to JP2018093582A priority patent/JP6781412B2/ja
Publication of CN110395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5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5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5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的负荷的电梯轿厢装置。电梯轿厢装置具有:检测部,检测施加给底部的负荷;以及被检测部,固定于底部且由检测部检测该被检测部的位移量,被检测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多个第一弹性部相对于第一底框架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多个第二弹性部相对于第二底框架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

Description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电梯轿厢装置具有检测施加给底部的负荷的检测部(例如,专利文献1)。由此,例如,能够检测搭乘在电梯轿厢装置内部的用户的重量等。然而,例如,在用户搭乘在底部的端部的情况以及用户搭乘在底部的中央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大的检测误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813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的负荷的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电梯轿厢装置具有:底部,具有以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支撑部,从下方支撑所述底部;多个第一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支撑部;多个第二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二底框架和所述支撑部;检测部,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且检测施加给所述底部的负荷;以及被检测部,固定于所述底部且由所述检测部检测该被检测部的位移量,所述被检测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底框架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框架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
另外,电梯轿厢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具有长条部,该长条部从所述第一底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框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连接,所述被检测部配置在所述长条部的中央部,所述长条部与所述第一底框架连接的部分包括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长条部与所述第二底框架连接的部分包括所述第二位置。
另外,在电梯轿厢装置中,也可以为如下结构:所述底部具有:第三底框架及第四底框架,从所述第一底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框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连接;以及至少一个加强件,从所述第三底框架延伸至所述第四底框架且分别与所述第三底框架及第四底框架连接,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为与所述加强件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外,在电梯轿厢装置中,也可以为如下结构:所述长条部与所述加强件分离,所述长条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连接。
另外,电梯轿厢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具有连接所述长条部和所述第二底框架的螺栓,所述长条部具有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孔部,所述第二底框架具有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孔部,所述长条部的所述孔部和所述第二底框架的所述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沿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
另外,在电梯轿厢装置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具有连接所述长条部和所述第二底框架的螺栓,所述长条部具有供所述螺栓插入的孔部,所述第二底框架具有供所述螺栓插入的孔部,所述长条部的所述孔部和所述第二底框架的所述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在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长孔状。
另外,在电梯轿厢装置中,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具有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彼此之间的各距离不同,具有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彼此之间的各距离不同。
另外,电梯具有所述电梯轿厢装置、与所述电梯轿厢装置连接的绳以及与所述绳连接的平衡锤。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右视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左试图。
图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是用于说明作用效果的图。
图9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是用于说明作用效果的图。
图10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是用于说明作用效果的图。
图11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右视图。
图1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一部分纵向截面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是用于说明作用效果的图。
图14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一部分纵向截面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是用于说明作用效果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图12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一部分纵向截面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是用于说明作用效果的图。
图1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一部分纵向截面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7是又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又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比较例的电梯轿厢装置的施加负荷的位置的检测值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的电梯轿厢装置的施加负荷的位置的检测值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梯、1a绳、1b平衡锤、2电梯轿厢装置、2a轿厢室、2b保持件、3轿厢框部、3a上框、3b下框、3c纵框、4底部、4a底板部、5支撑部、5a第一支撑框、5b第二支撑框、5c第三支撑框、5d第四支撑框、6a第一弹性部、6b第二弹性部、7长条部、7a第一连接部、7b第二连接部、7c被检测部、7d孔部、8检测部、9底框架部、9a第一底框架、9b第二底框架、9c第三底框架、9d第四底框架、9e加强件、9f孔部、10第一连接机构、10a螺栓、10b螺母、D1第一横向、D2第二横向、D3纵向、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P3中心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5对电梯和电梯轿厢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图16~图20也同样)中,附图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未必一定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未必一定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具有供用户搭乘的电梯轿厢装置(以下,也简称“轿厢装置”)2、与轿厢装置2连接的绳1a、以及与绳1a连接的平衡锤1b。并且,电梯1具有使轿厢装置2和平衡锤1b升降的卷扬机(未图示且未编号)。此外,卷扬机具有卷绕在绳1a上的绳轮,通过绳轮旋转使轿厢装置2和平衡锤1b升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如下结构,绳1a的一端部固定于轿厢装置2,绳1a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平衡锤1b,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绳1a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于升降通道的上部,绳1a分别卷绕在轿厢装置2的滑轮(未图示)和平衡锤1b的滑轮上,从而绳1a分别与轿厢装置2以及平衡锤1b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轿厢装置2具有轿厢室2a、以包围轿厢室2a的方式配置的轿厢框部3、构成轿厢室2a的底的底部4、从下方支撑底部4的支撑部5、以及将底部4和支撑部5连接的多个弹性部6a。另外,轿厢装置2还具有与底部4连接的长条部7、以及基于长条部7的位移量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的检测部8。
轿厢框部3具有配置在上方的上框3a、配置在下方的下框3b、以及分别与上框3a和下框3b连接的多个纵框3c、3c。上框3a和下框3b沿第一横向D1延伸,纵框3c沿纵向D3延伸。上框3a与下框3b相互平行,多个纵框3c相互平行。
轿厢框部3形成为矩形状。此外,只要轿厢框部3具有刚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由金属形成。例如,上框3a、下框3b和纵框3c也可以分别由长条的钢材构成。
底部4包括具有刚性的底框架部9、以及固定于底框架部9的上部的底板部4a。此外,只要底板部4a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由板材(例如层压板、金属板等)和覆盖板材的底材料(例如,片材、瓷砖等)构成。
支撑部5固定于轿厢框部3的下框3b。另外,轿厢装置2具有分别与轿厢框部3的纵框3c和支撑部5连接的多个保持件2b。支撑部5通过保持件2b被保持在轿厢框部3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部5具有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及第二支撑框5a、5b和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三及第四支撑框5c、5d。第一及第二支撑框5a、5b沿与第一横向D1正交的第二横向D2延伸,第三及第四支撑框5c、5d沿第一横向D1从第一支撑框5a延伸至第二支撑框5b。
并且,第三及第四支撑框5c、5d分别与第一及第二支撑框5a、5b连接。由此,支撑部5形成为矩形状。此外,支撑部5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不具有第三及第四支撑框5c、5d而只具有第一及第二支撑框5a、5b的结构。
另外,只要支撑部5具有刚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由金属形成。例如,第一~第四支撑框5a~5d也可以分别由长条的钢材构成。
底框架部9具有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和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沿第二横向D2延伸,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沿第一横向D1从第一底框架9a延伸至第二底框架9b。
并且,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由此,底框架部9形成为矩形状。此外,第一底框架9a在纵向D3上与第一支撑框5a相对,第二底框架9b在纵向D3上与第二支撑框5b相对,第三底框架9c在纵向D3上与第三支撑框5c相对,第四底框架9d在纵向D3上与第四支撑框5d相对。
另外,底框架部9具有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之间的多个加强件9e。多个加强件9e沿第二横向D2延伸。并且,多个加强件9e从第三底框架9c延伸至第四底框架9d,分别与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连接。由此,加强件9e加强了底框架部9,因此,底框架部9的强度变大。
此外,只要底框架部9具有刚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由金属形成。例如,第一~第四底框架9a~9d和加强件9e也可以分别由长条的钢材构成。另外,对加强件9e的个数没有特别的限定。
弹性部6a、6b具有连接第一底框架9a和支撑部5的多个第一弹性部6a、连接第二底框架9b和支撑部5的多个第二弹性部6b。第一弹性部6a连接第一底框架9a和第一支撑框5a,第二弹性部6b连接第二底框架9b和第二支撑框5b。
并且,当对底部4施加向下的负荷时,弹性部6a、6b以在纵向D3上收缩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当轿厢框部3和支撑部5摇晃时,弹性部6a、6b在横向D1、D2上弹性变形,从而抑制将该摇晃传递到底部4。此外,只要弹性部6a、6b具有弹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由橡胶形成。例如,弹性部6a、6b也可以是防振橡胶。
长条部7配置在第三底框架9c与第四底框架9d之间。并且,长条部7具有与第一底框架9a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a、与第二底框架9b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b、以及配置在长条部7的中央部且被检测部8检测的被检测部7c。此外,第一和第二连接部7a、7b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状,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的下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状。
这样,长条部7从第一底框架9a延伸至第二底框架9b,且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具体而言,长条部7沿第一横向D1延伸,且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的下部连接。
由此,在从纵向D3观察时,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与加强件9e延伸的方向D2交叉。具体而言,在从纵向D3观察时,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与加强件9e延伸的方向D2正交。另外,长条部7在纵向D3上与全部加强件9e分离。此外,只要长条部7具有刚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由金属形成。例如,长条部7也可以由长条的钢材构成。
检测部8检测长条部7的第一连接部7a与第二连接部7b之间的中心位置。并且,检测部8固定于支撑部5。例如,检测部8既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撑部5上,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固定在支撑部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8固定于轿厢框部3的下框3b(在图3和图4中,未图示),从而固定于支撑部5。
并且,在对底部4施加负荷的情况下,弹性部6a、6b以在纵向D3上收缩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长条部7以在纵向D3上接近支撑部5的方式发生位移。接着,检测部8基于长条部7相对于支撑部5的位移量来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此外,对检测部8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为能够线性地检测负荷的负载传感器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为能够检测规定以上的负荷的触控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的结构。
弹性部6a、6b以不与其他部件等干扰的方式配置。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弹性部6a、6b之间的距离不同。此外,在图5和图9(图7~图16也同样)中,在底部4中,仅图示了底框架部9,底板部4a未图示,另外,支撑部5也未图示。
例如,在图5中,左侧的第一弹性部6a与中央的第一弹性部6a之间的距离大于右侧的第一弹性部6a与中央的第一弹性部6a之间的距离。另外,例如,在图6中,右侧的第二弹性部6b与中央的第二弹性部6b之间的距离大于左侧的第二弹性部6b与中央的第二弹性部6b之间的距离。此外,多个弹性部6a、6b均为相同的结构(例如,形状、弹力)。
并且,如图5所示,长条部7与第一底框架9a连接的部分,即第一连接部7a包括多个第一弹性部6a相对于第一底框架9a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以下,也称为“第一位置”)P1。在此,第一连接部7a包括第一位置P1是指第一连接部7a与第一位置P1在纵向D3上重叠。
并且,第一位置P1到第一底框架9a的端部的距离L1与各第一弹性部6a的中心位置到第一底框架9a的端部的距离L1a~L1n符合下述关系式。
L1=(L1a+L1b+……+L1n)/n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三个第一弹性部6a,因此符合下述关系式。
L1=(L1a+L1b+L1c)/3
另外,如图6所示,长条部7与第二底框架9b连接的部分,即第二连接部7b包括多个第二弹性部6b相对于第二底框架9b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以下,也称为“第二位置”)P2。在此,第二连接部7b包括第二位置P2是指第二连接部7b与第二位置P2在纵向D3上重叠。
并且,第二位置P2到第二底框架9b的端部的距离L2与各第二弹性部6b的中心位置到第二底框架9b的端部的距离L2a~L2n符合下述关系式。
L2=(L2a+L2b+……+L2n)/n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三个第二弹性部6b,因此符合下述关系式。
L2=(L2a+L2b+L2c)/3
因此,如图7所示,由于长条部7的第一连接部7a包括第一位置P1,且长条部7的第二连接部7b包括第二位置P2,因此,配置在长条部7的中央部的被检测部7c包括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的中心位置P3。此外,中心位置P3与第一位置P1之间的距离L3a和中心位置P3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3b相同。
在此,被检测部7c包括中心位置P3是指被检测部7c与中心位置P3在纵向D3上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弹性部6b的配置与多个第一弹性部6a的配置相对于第二横向D2呈线对称。
参照图8~图10对这种结构的作用效果来进行说明。另外,图8~图10以底部4和长条部7的位移、弹性部6a的变形比实际更大的方式示出。
例如,如图8所示,在从第一横向D1观察时,在对第一连接部7a附近施加负荷的情况下,各弹性部6a的弹性变形量大致相同。由此,底部4中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a、近前侧(图8~图10的左侧)的位移量S2a和里侧(图8~图10的右侧)的位移量S3a大致相同(S1a≈S2a≈S3a)。此外,在图8(图9和图10也同样)中,双点划线表示未对底部4施加负荷时的底框架部9(第一底框架9a)的下表面。
接下来,如图9所示,在从第一横向D1观察时,在对比第一连接部7a更靠近前侧(在第一横向D1上与图8相同的位置)施加负荷的情况下,越靠近前侧的弹性部6a,弹性变形量越大。由此,底部4中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b小于近前侧的位移量S2b,且大于里侧的位移量S3b(S2b>S1b>S3b)。
此时,底框架部9(第一底框架9a)以第一连接部7a(第一位置P1)为基点倾斜。因此,对第一连接部7a的附近施加负荷时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a与对比第一连接部7a更靠近前侧施加相同的负荷时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b大致相同(S1a≈S1b)。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在从第一横向D1观察时,在对比第一连接部7a更靠里侧(在第一横向D1上与图8和图9相同的位置)施加负荷的情况下,越靠里侧的弹性部6a,弹性变形量越大。由此,底部4中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c大于近前侧的位移量S2c,且小于里侧的位移量S3c(S3c>S1c>S2c)。
此时,底框架部9(第一底框架9a)以第一连接部7a(第一位置P1)为基点倾斜。因此,对第一连接部7a的附近施加负荷时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a与对比第一连接部7a更靠内侧施加相同的负荷时的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c(S1a≈S1c)大致相同。这样,与对底部4施加负荷的位置无关,第一连接部7a的位置的位移量S1a~S1c大致相同。(S1a≈S1b≈S1c)。
这种动作也同样地在第二连接部7b侧进行,因此,在对第一和第二横向D1、D2上的不同位置施加负荷的情况下,包括中央位置P3的被检测部7c的位置位移量也大致相同。由此,与对底部4施加负荷的位置无关,通过检测部8检测的负荷值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如下结构,分别具有三个第一和第二弹性部6a、6b的结构,但只有第一和第二弹性部6a、6b的个数为多个,就没有特别的限定。此外,为了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优选分别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一和第二弹性部6a、6b的结构。
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轿厢装置2具有将长条部7的第一连接部7a与第一底框架9a连接的第一连接机构10。此外,虽然未图示,但轿厢装置2具有将长条部7的第二连接部7b与第二底框架9b连接的第二连接机构。
并且,第一连接部7a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底框架9a在第一横向(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上滑动的方式与第一底框架9a连接,第二连接部7b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底框架9b在第一横向D1上滑动的方式与第二底框架9b连接。此外,第二连接部7b和第二底框架9b的连接结构为与第一连接部7a和第一底框架9a的连接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机构10具有螺栓10a以及螺母10b。并且,第一底框架9a和第一连接部7a分别具有供螺栓10a贯穿的孔部9f、7d。并且,第一连接部7a的孔部7d形成为在第一横向(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上延伸的长孔状。
由此,第一连接部7a能够相对于螺栓10a移动,因此,第一连接部7a能够相对于第一底框架9a在第一横向D1上滑动。此外,连接部7a、7b和底框架9a、9b的连接结构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只要连接部7a、7b以能够相对于底框架9a、9b在第一横向D1上滑动的方式与底框架9a、9b连接,就没有特别的限定。
参照图13~图15对这种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此外,图13~图15以底部4的变形比实际更大的方式示出。
如图13~图15所示,在对底部4施加负荷时,有时底框架部9以弯曲(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图13~图15中,单点划线示出了在未对底部4施加负荷时的底框架部9的上表面的位置,双点划线示出了在对底部4施加负荷时在底框架部9未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的底框架部9的上表面的位置。
此时,底框架部9的第一横向D1的中央部的位移量S4比底框架部9的第一横向D1的端部的位移量S5更大。即,中央部的位移量S4除了包括负荷引起的位移量(端部的位移量)S5以外,还包括底框架部9的弹性变形引起的位移量。
并且,如图13所示,随着底框架部9弹性变形,底框架9a、9b以靠近的方式(在图13的箭头方向上)发生位移时,在长条部7的连接部7a、7b被固定为相对于底框架9a、9b不动的情况下,长条部7的连接部7a、7b也以靠近的方式(在图13的箭头方向上)发生位移。由此,长条部7也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在底框架部9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下,检测部8将也包括弹性变形引起的位移量的位移量S4错误检测为负荷引起的位移量。
另外,如图14所示,在长条部7与加强件9e平行配置的情况下,长条部7不发生弹性变形。然而,由于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在图14中,仅图示了第四底框架9d)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固定在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上的长条部7的位移量是包括底框架部9的弹性变形引起的位移量的位移量S4。由此,在底框架部9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下,检测部8将包括弹性变形引起的位移量的位移量S4错误检测为负荷引起的位移量。
相对于此,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轿厢装置2中,长条部7以与加强件9e交叉的方式配置,并且,连接部7a、7b能够相对于底框架9a、9b在第一横向D1上滑动,而且,长条部7与加强件9e分离。因此,在底框架部9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由于连接部7a、7b相对于底框架9a、9b滑动,而且,长条部7不会与加强件9e接触,因此,长条部7不发生弹性变形。
由此,长条部7的位移量不包括底框架部9的弹性变形引起的位移量。即,长条部7的位移量是仅由负荷引起的位移量S5。因此,即使在底框架部9以弯曲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此外,对于轿厢装置2而言,虽然优选为图15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图13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为例如图14的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包括电梯轿厢装置2、与所述电梯轿厢装置2连接的绳1a以及与所述绳1a连接的平衡锤1b。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具有:底部4,具有以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支撑部5,从下方支撑所述底部4;多个第一弹性部6a,连接所述第一底框架9a与所述支撑部5;多个第二弹性部6b,连接所述第二底框架9b与所述支撑部5;检测部8,固定于所述支撑部5且检测施加给所述底部4的负荷;以及被检测部7c,固定于所述底部4且由所述检测部8检测其位移量,所述被检测部7c包括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的中心位置P3,所述第一位置P1是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6a相对于所述第一底框架9a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所述第二位置P2是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6b相对于所述第二底框架9b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被检测部7c包括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的中心位置P3,所述第一位置P1是多个第一弹性部6a相对于第一底框架9a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所述第二位置P2是多个第二弹性部6b相对于第二底框架9b的端部的位置的平均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因施加有负荷的底部4的位置导致的被检测部7c的位移量改变。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具有从所述第一底框架9a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框架9b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的长条部7,所述被检测部7c配置在所述长条部7的中央部,所述长条部7与所述第一底框架9a连接的部分7a包括所述第一位置P1,所述长条部7与所述第二底框架9b连接的部分7b包括所述第二位置P2。
根据这种结构,长条部7与第一底框架9a连接的部分7a包括第一位置P1,长条部7与第二底框架9b连接的部分7b包括第二位置P2。由此,由于被检测部7c配置在长条部7的中央部,因此,即使长条部7形成为长条状,被检测部7c也能够可靠地包括中心位置P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所述底部4具有从所述第一底框架9a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框架9b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的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以及从上所第三底框架9c延伸至所述第四底框架9d且分别与所述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件9e,所述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为与所述加强件9e延伸的方向D2交叉的方向D1。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至少一个加强件9e从第三底框架9c延伸至第四底框架9d且分别与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连接,因此,底部4的强度增大。而且,在从纵向D3观察时,长条部7的延伸方向D1是与加强件9e的延伸方向D2交叉的方向D1。由此,底部4的强度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底部4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所述长条部7与所述加强件9e分离,所述长条部7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双方)在所述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上滑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是与加强件9e延伸的方向D2交叉的方向,因此,在底部4弹性变形的情况下,长条部7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中的至少一个在长条部7延伸的方向D1上滑动。由此,能够抑制因底部4弹性变形导致长条部7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
此外,电梯1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也不限定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当然电梯1和电梯轿厢装置2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当然既可以任意地选择下述各种变更例的结构、方法等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方法等。
(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长条部7是由连接部7a、7b以及被检测部7c构成的一个部件的结构。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如图16所示,长条部7也可以为具有形成为长条的被检测部7c以及连接被检测部7c的上表面和底框架9a、9b的下表面的连接部7a、7b的结构。
(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多个第二弹性部6b的配置与多个第一弹性部6a的配置相对于第二横向D2呈线对称。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多个第二弹性部6b的配置与多个第一弹性部6a的配置相对于第二横向D2呈非对称。另外,例如,第一弹性部6a的个数与第二弹性部6b的个数也可以不同。
(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在从纵向D3观察时,长条部7的延伸方向D1为与加强件9e的延伸方向D2交叉的方向D1。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加强件9e沿第一横向D1延伸且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长条部7的延伸方向D1为与加强件9e的延伸方向D1平行的方向D1。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底框架部9具有第一~第四底框架9a~9d以及加强件9e。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底框架部9不具有加强件9e,仅具有第一~第四底框架9a~9d。而且,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底框架部9不具有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仅具有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
(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双方在第一横向D1上滑动的方式,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于这种结构。
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以能够仅相对于第一底框架9a(或第二底框架9b)在第一横向D1上滑动的方式,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另外,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以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双方不动的方式,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
(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的第一连接部7a包括第一位置P1,长条部7的第二连接部7b包括第二位置P2。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的第一连接部7a与第一位置P1分离,长条部7的第二连接部7b与第二位置P2分离,被检测部7c包括中心位置P3。此外,在图17中,加强件9e未图示。
(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形成为直线状。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只要被检测部7c包括中心位置P3即可,长条部7也可以为至少一部分弯曲或曲折地形成的结构。
(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框架9a、9b连接。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长条部7分别与第三及第四底框架9c、9d连接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为长条部7分别与第一和第三底框架9a、9c连接的结构。另外,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为长条部7与加强件9e连接的结构。
(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装置2中,其为如下结构,长条部7与加强件9e分离。然而,电梯轿厢装置2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长条部7与加强件9e接触的结构。而且,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为长条部7与加强件9e连接的结构。
(实施例)
为了具体地示出电梯轿厢装置2的结构和效果,下面,参照图19和图20对电梯轿厢装置2的实施例及其比较例进行说明。
<性能评价方法>
在67kg的用户分别搭乘在分别沿第一横向D1和第二横向D2将底部4三等分而划分出的九个区域的情况下,计算出由检测部8检测出的检测值的差。该差越小,越能精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
<实施例>
实施例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轿厢装置2,其具有如下结构。
(1)底部4的尺寸
第一横向D1的尺寸:1610mm×第二横向D2的尺寸:1588mm
(2)第一和第二弹性部6a、6b的个数
各三个(多个第二弹性部6b的配置与多个第一弹性部6a的配置相对于第二横向D2呈线对称)
(3)多个弹性部6a、6b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各底框架9a、9b的端部的距离L1a~L1c和第一和第二位置P1、P2相对于该端部的的距离L1、L2
L1a、L2a:1363mm
L1b、L2b:949mm
L1c、L2c:235mm
L1、L2:849mm
因此,中心位置P3相对于底框架部9的端部的距离为849mm。
(4)被检测部7c相对于底框架部9的端部的距离845~855mm
因此,被检测部7c是包括中心位置P3的位置。此外,长条部7(被检测部7c)的第二横向D2的尺寸为10mm。
<比较例>
比较例在以下的结构上与实施例不同。
(4)被检测部7c相对于底框架部9的端部的距离
790~800mm
因此,被检测部7c位于在第二横向D2上从中心位置P3离开49mm(=849mm-790mm)的位置。
此外,由于底部4的第二横向D2的中心位置为794mm(=1588mm/2),因此,实施例的被检测部7c的中心位置与底部4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56mm(=850mm-794mm),比较例的被检测部7c的中心位置与底部4的中心位置的距离为1mm(=795mm-794mm)。即,比较例的被检测部7c的位置比实施例的被检测部7c的位置更靠近底部4的中心位置。
<评价结果>
如图19所示,在比较例中,平均值为67kg,如图20所示,在实施例中平均值也为67kg。并且,比较例的检测值的差为19kg(=74kg-55kg),相对于此,实施例的检测值的差为8kg(=70kg-62kg)。
因此,实施例的轿厢装置2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这样,通过采用被检测部7c包括中心位置P3的结构,能够准确地检测施加给底部4的负荷。

Claims (9)

1.一种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具有:
底部,具有以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
支撑部,从下方支撑所述底部;
多个第一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支撑部;
多个第二弹性部,连接所述第二底框架和所述支撑部;
检测部,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且检测施加给所述底部的负荷;以及
被检测部,固定于所述底部且由所述检测部检测该被检测部的位移量,
具有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彼此之间的各距离不同,
具有三个以上的所述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彼此之间的各距离不同,
所述被检测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一底框架的端部的距离为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中心位置到所述第一底框架的端部的距离的平均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二底框架的端部的距离为多个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中心位置到所述第二底框架的端部的距离的平均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具有长条部,该长条部从所述第一底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框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连接,
所述被检测部配置在所述长条部的中央部,
所述长条部与所述第一底框架连接的部分包括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长条部与所述第二底框架连接的部分包括所述第二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底框架以及第二底框架沿相同的方向延伸且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支撑框以及第二支撑框,
所述第一底框架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撑框相对,
所述第二底框架在纵向上与所述第二支撑框相对,
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使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第一支撑框连接,
多个所述第二弹性部使所述第二底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长条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底框架以及第二底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长条部相互滑动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平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具有连接所述长条部和所述第一底框架的螺栓,
所述长条部具有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孔部,
所述第一底框架具有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孔部,
所述长条部的所述孔部和所述第一底框架的所述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沿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具有连接所述长条部和所述第二底框架的螺栓,
所述长条部具有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孔部,
所述第二底框架具有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孔部,
所述长条部的所述孔部和所述第二底框架的所述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沿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长孔状。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底部具有:第三底框架及第四底框架,从所述第一底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框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框架及第二底框架连接;以及至少一个加强件,从所述第三底框架延伸至所述第四底框架且分别与所述第三底框架及第四底框架连接,
所述长条部与所述加强件分离,
所述长条部延伸的方向为与所述加强件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9.一种电梯,其中,
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与所述电梯轿厢装置连接的绳以及与所述绳连接的平衡锤。
CN201810382099.4A 2018-04-25 2018-04-25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Active CN110395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2099.4A CN110395643B (zh) 2018-04-25 2018-04-25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JP2018093582A JP6781412B2 (ja) 2018-04-25 2018-05-15 エレベータかご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2099.4A CN110395643B (zh) 2018-04-25 2018-04-25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5643A CN110395643A (zh) 2019-11-01
CN110395643B true CN110395643B (zh) 2022-04-12

Family

ID=68320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2099.4A Active CN110395643B (zh) 2018-04-25 2018-04-25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81412B2 (zh)
CN (1) CN1103956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1797B2 (ja) * 2021-01-06 2022-10-12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かご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WO2023021651A1 (ja) * 2021-08-19 2023-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116119496B (zh) * 2023-04-04 2023-06-27 辛格林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进叉车的载货电梯轿厢结构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8623A (en) * 1974-12-09 1978-03-14 Hitachi, Ltd. Scaling device for an elevator car
US4330836A (en) * 1979-11-28 1982-05-18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b load measuring system
JPS6181379A (ja) * 1984-09-26 1986-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はかり装置
JPH0336180A (ja) * 1989-06-30 1991-0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荷重検出装置
JPH07187542A (ja) * 1993-12-28 1995-07-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荷重検出装置
JPH08245109A (ja) * 1995-03-14 1996-09-24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負荷検出装置
JP2005112488A (ja) * 2003-10-02 2005-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緩衝器の支持装置とその設置方法
CN1927687A (zh) * 2006-09-27 2007-03-14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称重装置及方法
CN2889992Y (zh) * 2005-12-29 2007-04-18 武汉理工大学 电梯轿厢的载荷测量装置
JP2007320721A (ja) * 2006-06-01 2007-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CN101717031A (zh) * 2009-12-18 2010-06-02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观光电梯轿厢
CN202080784U (zh) * 2011-04-16 2011-12-21 四川省邛崃监狱 一种电梯自动测重装置
CN105712164A (zh) * 2016-03-23 2016-06-29 安徽瑞格电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轿厢内人员安全性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8623A (en) * 1974-12-09 1978-03-14 Hitachi, Ltd. Scaling device for an elevator car
JPS5435784B2 (zh) * 1974-12-09 1979-11-05
US4330836A (en) * 1979-11-28 1982-05-18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b load measuring system
JPS6181379A (ja) * 1984-09-26 1986-04-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はかり装置
JPH0336180A (ja) * 1989-06-30 1991-0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荷重検出装置
JPH07187542A (ja) * 1993-12-28 1995-07-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荷重検出装置
JPH08245109A (ja) * 1995-03-14 1996-09-24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負荷検出装置
JP2005112488A (ja) * 2003-10-02 2005-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緩衝器の支持装置とその設置方法
CN2889992Y (zh) * 2005-12-29 2007-04-18 武汉理工大学 电梯轿厢的载荷测量装置
JP2007320721A (ja) * 2006-06-01 2007-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CN1927687A (zh) * 2006-09-27 2007-03-14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称重装置及方法
CN101717031A (zh) * 2009-12-18 2010-06-02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观光电梯轿厢
CN202080784U (zh) * 2011-04-16 2011-12-21 四川省邛崃监狱 一种电梯自动测重装置
CN105712164A (zh) * 2016-03-23 2016-06-29 安徽瑞格电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轿厢内人员安全性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9451A (ja) 2019-10-31
JP6781412B2 (ja) 2020-11-04
CN110395643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95643B (zh) 电梯轿厢装置及电梯
JP4055789B2 (ja) バンパ構造
US8287032B2 (en) Vehicle lower body structure
US20100176624A1 (en) Operator&#39;s cab supporting apparatus of work machine
TWI554421B (zh) Installation of metal parts, installation units, and railway vehicles
KR102202275B1 (ko) 언더런 프로텍터의 지지 구조
US20120126837A1 (en) Bumper structure of cleaning robot
CN110198886B (zh) 机动车辆车身底部结构
JP6090206B2 (ja) バンパカバーリテーナ、ラジエータグリル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JP523239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積載荷重検出装置
CN101209718B (zh)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US10384630B2 (en) Seat sliding mechanism
JP559941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枠
EP1801686B1 (en) Control lever unit
JP4842062B2 (ja)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JP2007284169A (ja) エレベータの荷重検知装置
CN109415185B (zh) 电梯的对重
JP623490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6862897B2 (ja) キャブ補強構造
CN113056433B (zh)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组装方法
JP2007230268A (ja) 車両骨格部材
CN109153542B (zh) 电梯的轿厢室壁
JP625489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9700543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侧碰传感器安装总成及车辆
CN109070947B (zh) 车辆的框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