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6349A - 车辆的后保险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保险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56349A CN110356349A CN201910259268.XA CN201910259268A CN110356349A CN 110356349 A CN110356349 A CN 110356349A CN 201910259268 A CN201910259268 A CN 201910259268A CN 110356349 A CN110356349 A CN 1103563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over block
- lower flange
- block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3/0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 B62D43/02—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body
- B62D43/04—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body attached beneath the vehicle bod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的后保险杠具备后保险杠罩面。后保险杠罩面具备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和中央罩面块(30C)。中央罩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中央罩面块(30C)具有从块主体部的下端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下部凸缘(30CB)。下部凸缘(30CB)的左右的各缘部紧固于侧部罩面块(30L)的下表面。下部凸缘(30CB)的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和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紧固部逐渐增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保险杠。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保险杠,已知有将配置于车辆的外侧的保险杠罩面分割为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侧部罩面块与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罩面块而构成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9-104298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9-104298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保险杠中,中央罩面块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侧部罩面块的端部对接,利用紧固构件在多个位置对中央罩面块及侧部罩面块的对接部进行固定。
发明内容
设置于车辆的后部的后保险杠在车辆的高速行驶时等,有时由于在下方前表面受到行驶风、前轮向后方弹起的雨水、小石子等而在弯曲方向、扭转方向上作用有较大的载荷。在将保险杠罩面被分割为左右的侧部罩面块与中央罩面块的上述的保险杠应用于后保险杠的情况下,当输入行驶风等的来自外部的载荷时,在中央罩面块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紧固部的附近可能产生应力集中。
本发明的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的后保险杠,能够在抑制中央罩面块的紧固部的附近处的应力集中的同时,以较高的刚性将中央罩面块固定于侧部罩面块。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车辆的后保险杠具备配置于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罩面,所述后保险杠罩面具备: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侧部罩面块、以及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罩面块,所述中央罩面块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左右的所述侧部罩面块,所述中央罩面块具有从块主体部的下端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下部凸缘,并且,所述下部凸缘的左右的各缘部紧固于左右对应的所述侧部罩面块的下表面,所述下部凸缘形成为,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和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与所述侧部罩面块紧固的紧固部而逐渐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中央罩面块的下部凸缘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较长且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较厚的部分处紧固于对应的侧部罩面块的下表面。另外,中央罩面块的下部凸缘的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延伸长度与最大厚度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紧固部而逐渐增大,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紧固部的附近的强度及刚性,并且,在输入来自外部的载荷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中央罩面块的一部分。另外,与使下部凸缘的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和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在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内同样地增加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中央罩面块整体的轻质化。
也可以是,所述下部凸缘的车身前方侧的端缘形状形成为,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所述紧固部侧呈圆弧状变化。
在该情况下,下部凸缘的前侧的端缘的形状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变化,因此,在输入来自外部的载荷时应力不易产生于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能够在实现中央罩面块的强度及刚性的提高的同时,有效地使中央罩面块的中央区域轻质化。
也可以是,所述下部凸缘的最大厚度在与所述侧部罩面块重合的重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增加。
在该情况下,由于下部凸缘的最大厚度在与罩面块重合的重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增加,因此,能够由实质上平坦的面构成下部凸缘的与罩面块重合的重合面。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下部凸缘稳定且高精度地组装于侧部罩面块的下表面。
也可以是,所述下部凸缘具有:后端鼓起部,其以沿着车身后方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起;前缘肋,其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的车身前方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出;插通孔,其形成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且供紧固构件穿过;环状肋,其以包围所述插通孔的外周区域的方式向下方鼓出;以及多个放射状肋,它们以从所述环状肋沿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式向下方鼓出,所述下部凸缘的比所述环状肋靠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的所述放射状肋形成为,与所述前缘肋和所述后端鼓起部中的任一方呈钝角地连续。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后端鼓起部、前缘肋、环状肋及放射状肋来提高下部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的强度及刚性。另外,比环状肋靠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的放射状肋与前缘肋和后端鼓起部中的任一方呈钝角地连续,因此,在下部凸缘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作用了载荷时,能够抑制在前缘肋与放射状肋的连结部、以及后端鼓起部与放射状肋的连结部产生应力集中。另外,能够减薄下部凸缘的配置后端鼓起部、前缘肋、环状肋及放射状肋的部分以外的壁厚,因此,能够实现中央罩面块的进一步的轻质化。此外,在对中央罩面块进行注塑成形时,与下部凸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整体为同样的壁厚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熔融树脂的冷却时间。因此,在采用了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注塑成形的周期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也可以是,所述下部凸缘还具备侧缘肋,该侧缘肋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出,并且,与所述前缘肋连结,在所述下部凸缘中的、从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注塑浇口痕迹隔着所述环状肋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放射状肋,至少两个所述放射状肋与所述侧缘肋连结。
在该情况下,在下部凸缘的注塑成形时,通过浇口而注塑的溶融树脂从成形模具中的下部凸缘的中央区域形成部朝向外侧端部形成部流入。
此时,熔融树脂容易在环状肋的背侧(车宽方向的外侧)合流而成为刚性低的焊缝部。但是,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一对放射状肋与侧缘肋连结来弥补由焊缝部引起的刚性的下降。
也可以是,所述中央罩面块的所述块主体部的上缘部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向车身前方侧呈阶梯状凹陷,且收容能够弹起开闭的车身后部的后备箱盖的下端,在所述台阶部上,形成有供车身固定用的紧固构件穿过的紧固孔、以及使所述紧固孔的周缘部向车身前方侧凹陷而收容所述紧固构件的头部的凹陷部。
在该情况下,在中央罩面块的台阶部形成凹陷部,在该凹陷部内收容紧固构件的头部,因此,在利用紧固构件将中央罩面块固定于车身时,即便后备箱盖向关闭的方向位移,也能够避免后备箱盖与紧固构件的头部干涉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中央罩面块的下部凸缘在延伸长度较长且最大厚度较厚的部分处紧固于侧部罩面块的下表面。因此,能够以较高的刚性将中央罩面块的左右的下端区域固定于对应的侧部罩面块。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下部凸缘的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和最大厚度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紧固部而逐渐增大,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紧固部的附近的强度及刚性,并且,在输入行驶风等的来自外部的载荷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下部凸缘的一部分。
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方式的后保险杠的情况下,能够在抑制中央罩面块的紧固部的附近处的应力集中的同时,以较高的刚性将中央罩面块固定于侧部罩面块。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仰视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后视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侧视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后视图。
图6是将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立体图。
图7是将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的后保险杠罩面卸掉后的立体图。
图8是在图6的VIII-VIII剖面部分处对实施方式的车辆进行剖切而得到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9是在图6的IX-IX剖面部分处对实施方式的车辆进行剖切而得到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在图10的XIII-XIII剖面部分处对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安装部进行剖切而得到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安装部的沿着图10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车身安装时的沿着图10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图10的XVI部的放大图。
图17是从车身下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罩面的沿着图16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A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备用轮胎的卸载步骤进行说明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图20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备用轮胎的卸载步骤进行说明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的适当位置处,标记有表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以及表示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将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后部区域的一部分部件卸掉后从下方观察到的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将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车辆1的图。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将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车辆1的图。图4是从后部右斜下方观察将一部分部件卸掉后的车辆1的后部区域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从发动机等动力源向前轮和后轮传递驱动力的四轮驱动车。在车辆1的后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侧框架2。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前端部,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底板横梁3。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底板横梁4。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的后端部,同样地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端横梁5。左右的后侧框架2、中间底板横梁3、后底板横梁4及后端横梁5与后底板6接合,对后底板6进行支承。
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中的后底板横梁4与后端横梁5的设置位置之间,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如图2所示,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在车辆后视观察下形成为中央区域向下方凹陷的实质上U字状。因此,在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与后底板6之间设置有空间部。该空间部构成轮胎收容部8。在轮胎收容部8,经由轮胎架51收容备用轮胎50。在图4中,为了方便而省略了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和后述的差动装置9的图示。
在后底板6的中央区域的下方,配置有将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动力向左右的后轮分配而传递的后轮用的差动装置9。
差动装置9经由具有缓冲功能的一对装配部10而固定于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的下表面。差动装置9具有将差动机构收纳于内部的主体块11和在主体块11的后部延伸设置的后部连结块12。在主体块11的前表面中央,连结有驱动传递用的未图示的传动轴。在主体块11的左右的侧部,连结有未图示的后轮的车轴。
如图4所示,轮胎架51具备:在备用轮胎50的下方侧实质上沿着备用轮胎50的直径方向而延伸的主杆52;以及与主杆52的在延伸方向上的实质上中央的部位结合且在与主杆5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副杆53。主杆52与副杆53由金属材料形成,且在交叉部处被相互焊接固定。在主杆52与副杆53的延伸方向的两侧的端缘,形成有向上方侧弯曲而对备用轮胎50的外周部进行支承的外周支承部52a、53a。
在主杆52的一端侧的外周支承部52a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呈实质上コ字状弯曲的枢轴支承部52b。枢轴支承部52b经由支承托架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后底板6的前部区域的下表面。轮胎架51以主杆52的枢轴支承部52b为中心,能够倾转地支承于后底板6的下表面。
在主杆52的另一端侧的外周支承部52a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呈实质上コ字状弯曲的卡定部52c。在卡定部52c一体地安装有具有插入狭缝15a的金属制的卡定板15。卡定部52c经由另外设置的固定杆16而能够卡定于车身后部的后端横梁5。
在固定杆16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卡定钩16a。在固定杆16的下端部螺合有卡定螺栓17。固定杆16的卡定钩16a能够悬挂支承于在后端横梁5的后表面上安装的固定托架18。主杆52的卡定部52c在固定杆16插入到卡定板15的插入狭缝15a的状态下,通过拧入卡定螺栓17而卡定于车身后部。具体而言,在轮胎架51的上部横向地载置备用轮胎50,在该状态下利用工具来拧入卡定螺栓17。由此,在轮胎架51的中央区域处将备用轮胎50按压于后底板6的下表面侧的状态下,主杆52的卡定部52c经由固定杆16而被后端横梁5约束。
图5是安装于车身后部的后保险杠罩面30的后视图。图6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将后保险杠罩面30的中央罩面块30C卸掉后的车辆1的后部的图。图7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将侧部罩面块30L卸掉后的车身的左后部的图。图8是对图6的VIII-VIII剖面部分进行剖切而示出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9是对图6的IX-IX剖面部分进行剖切而示出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后保险杠罩面30是构成后保险杠100的主要部分的构件。后保险杠罩面30具备配置于车宽方向左右的一对侧部罩面块30L、30R、以及配置在一对侧部罩面块30L、30R之间的中央罩面块30C。中央罩面块30C以能够相对于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和车身后部左右的后面板40装卸的方式安装。侧部罩面块30L、30R与中央罩面块30C的主要部分由树脂材料形成。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在后视观察下形成为实质上L字状,且配置在车身的后部的下部侧的角部。与此相对,中央罩面块30C在后视观察下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线状。中央罩面块30C的车宽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比备用轮胎50的直径宽。在进行备用轮胎50的装卸作业时,通过拆卸中央罩面块30C,能够通过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之间的开口而容易进行装卸作业。
中央罩面块30C与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形成为外观面30Ca、30La、30Ra共面。中央罩面块30C的左右的缘部通过螺栓紧固和夹具固定而安装于车身后部的后面板40。
在中央罩面块30C的后部侧的上缘部,如图5所示,形成有相对于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外观面30Ca而向车身前方呈阶梯状凹陷的台阶部30Cb。在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的实质上L字状的后视观察的内侧区域,同样地形成有相对于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外观面30La、30Ra而向车身前方侧呈阶梯状凹陷的台阶部30Lb、30Rb。中央罩面块30C的台阶部30Cb与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的台阶部30Lb、30Rb形成为无阶梯地连续。在作为车身后部的开闭构件的后备箱盖37(参照图6)关闭时,在这些台阶部30Cb、30Lb、30Rb收容后备箱盖37的下缘部和左右的下侧角部。后备箱盖37以能够弹起转动地方式安装于车身后部的开口(后备箱盖开口38)的上部。
如图6所示,在车身后部下方的后端横梁5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配置有金属制的车身后部面板即后面板40。图6所示的后面板40以包围车身后部的后备箱盖开口38的方式在后视观察下形成为实质上L字状。
图10是从背面侧(车身组装状态下为车身前方侧)的斜上方观察左侧的侧部罩面块30L和中央罩面块30C的图。图11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是在图10的XIII-XIII剖面部分处剖切而得到的车身后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在左侧的侧部罩面块30L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设置有向侧部罩面块30L的背面侧(车身前方侧)鼓出的剖面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边界卡合部41。边界卡合部41能够卡合于中央罩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右侧的侧部罩面块30R与左侧的侧部罩面块30L采用大致相同的结构,同样能够与中央罩面块30C的侧缘部固定。因此,以下,仅对左侧的侧部罩面块30L进行详述,关于右侧的侧部罩面块30R,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边界卡合部41的上部区域(与侧部罩面块30L的台阶部30Lb对应的区域)由弯曲壁20构成,该弯曲壁20在朝向侧部罩面块30L的背面侧延伸之后,前端部在表面方向上呈实质上コ状弯曲。如图12所示,边界卡合部41的下部区域(与侧部罩面块30L的台阶部30Lb的下方的外观面30La对应的区域)由向侧部罩面块30L的背面方向鼓出的剖面凹形状的凹状壁21构成。
如图11所示,在弯曲壁20形成有朝车身后方侧开口的卡合槽22。在弯曲壁20的项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卡合孔23。另一方面,在中央罩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的上部区域,突出设置有与侧部罩面块30L的弯曲壁20的卡合槽22卡合的卡合片24。在卡合片24的一部分,形成有向侧部罩面块30L侧的卡合孔23插入的卡定爪24a。
侧部罩面块30L的上部区域与中央罩面块30C的上部区域通过在卡合槽22内将卡合片24卡合,并且,卡合片24的卡定爪24a向弯曲壁20的卡合孔23嵌入而能够进行卡合。
如图12所示,凹状壁21在コ字状剖面的延伸端延伸设置有剖面呈实质上U字状的折回凸缘部21a。折回凸缘部21a与凹状壁21的延伸端在上下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凹状壁21通过折回凸缘部21a来实现刚性的提高。如图10所示,在凹状壁21的底部的上下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贯穿表背的夹具插通孔46。
如图12所示,在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区域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设置有从侧部罩面块30L的外表面侧(车身后方侧)向侧部罩面块30L的凹状壁21的内部插入的弯曲片25。弯曲片25沿着中央罩面块30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下连续地形成。在弯曲片25的一部分安装有用于将中央罩面块30C卡定于后面板40的一对固定用夹具47。各固定用夹具47的前端部通过侧部罩面块30L侧的上下的夹具插通孔46而朝向车身前方侧突出。各固定用夹具47与形成于车身的后面板40的卡定孔26(参照图6)嵌合。
如图10所示,侧部罩面块30L具有在车身后视观察下呈实质上L字状且与车身的后表面对置的后壁W1、以及与车身的后部侧面对置的侧壁W2。在侧壁W2的上部,安装有兼具侧壁W2的加强作用的金属制的托架27。侧部罩面块30L的后壁W1通过上下分离的多个(例如三个)螺栓B1、B2、B3(紧固构件)而紧固于后面板40。侧部罩面块30L的侧壁W2通过螺栓或夹具而固定于车身侧部。
如图10所示,侧部罩面块30L具备:包含外观面30La及其上部的台阶部30Lb的块主体部30LA;以及从块主体部30LA的下端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下部凸缘30LB。中央罩面块30C与侧部罩面块30L同样地也具备:包含外观面30Ca及其上部的台阶部30Cb的块主体部30CA;以及从块主体部30CA的下端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下部凸缘30CB。
上述的侧部罩面块30L的边界卡合部41形成在侧部罩面块30L的块主体部30L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中央罩面块30C的卡合片24、弯曲片25形成在中央罩面块30C的块主体部30C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
中央罩面块30C的块主体部30CA的侧缘部从车身后方侧与侧部罩面块30L的块主体部30LA的侧缘部重叠,并且,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的侧缘部从车身下方侧与侧部罩面块30L的下部凸缘30LB重叠。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在该状态下通过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44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侧部罩面块30L的下部凸缘30LB。关于中央罩面块30C与侧部罩面块30L的下部凸缘30CB、30LB彼此的紧固方式,之后详述。
图14是中央罩面块30C的相对于车身后部的安装部的沿着图10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将中央罩面块30C安装于车身后部时的情形的与图14同样的剖视图。
如图13、图14所示,在中央罩面块30C的台阶部30C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形成有供车身固定用的螺栓55(紧固构件)穿过的紧固孔56。台阶部30Cb中的紧固孔56的周缘部呈实质上圆形状地向车身前方侧凹陷,而形成收容螺栓55的头部55a的凹陷部48。穿过台阶部30Cb的紧固孔56的螺栓55紧固于设置在后面板40上的焊接螺母57。中央罩面块30C的块主体部30CA的上端侧如前述那样从车身后方侧与侧部罩面块30L的侧缘部卡合,因此,通过利用螺栓55将侧缘部的上部紧固于后面板40,从而牢固地维持相对于侧部罩面块30L的侧缘部的卡合状态。
图13、图14中的夹具构件58从台阶部30Cb的背面侧(车身前方侧)对插入到紧固孔56的螺栓55的轴部进行卡定。
如图15所示,中央罩面块30C在将螺栓55的轴部向台阶部30Cb的紧固孔56插入并利用夹具构件58使该轴部卡定于紧固孔56的缘部的状态下临时组装于车身后部,在该状态下,向后面板40侧的焊接螺母57拧入螺栓55。在中央罩面块30C临时组装于车身后部的状态下,螺栓55的头部55a位于中央罩面块30C的台阶部30Cb的凹陷部48内。因此,此时,即便假设后备箱盖37被关闭,后备箱盖37的端部也先碰到凹陷部48的周缘部,螺栓55的头部55a不会与后备箱盖37的背面直接干涉。
图16是后保险杠罩面30的将图10的XVI部放大示出的图。图17是从车身下方侧观察后保险杠罩面30的立体图。图18是后保险杠罩面30的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图19是后保险杠罩面30的沿着图16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如图16~图19所示,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的侧缘部与侧部罩面块30L的下部凸缘30LB的下表面重合,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栓44和夹紧螺母45紧固于侧部罩面块30L。在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上形成有供螺栓44的轴部插入的插通孔59。在侧部罩面块30L的下部凸缘30LB上形成有供螺栓44的轴部插入的插通孔60。中央罩面块30C侧的插通孔59沿上下贯穿下部凸缘30CB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而形成。插通孔59构成中央罩面块30C侧的下部凸缘30CB的紧固部。夹紧螺母45以夹持侧部罩面块30L侧的下部凸缘30LB的方式将夹紧部卡定于下部凸缘30LB。
如图17所示,在下部凸缘30CB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以包围插通孔59的外周区域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环状肋61、以从环状肋61的外表面沿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多个放射状肋62a、62b、62c、62d、62e、62f、62g、62h、以沿着车身前方侧的边延伸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前缘肋63、以及以沿着车宽方向外侧的边延伸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侧缘肋64。在下部凸缘30CB的车身后方侧的边上,形成有从块主体部30CA的下端向下方鼓起的后端鼓起部65。
形成于下部凸缘30CB的下表面的多个放射状肋中的、配置在比环状肋61靠车宽方向中央的两个放射状肋62a、62b以与前缘肋63和后端鼓起部65中的任一方呈钝角地连续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一方的放射状肋62a与前缘肋63的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呈任意的钝角α1地连续。另一方的放射状肋62b与后端鼓起部65的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呈任意的钝角α2地连续。
在下部凸缘30CB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的附近,配置有在利用树脂材料对下部凸缘30CB进行注塑成形之后残留的注塑浇口痕迹66。在下部凸缘30CB中的、从注塑浇口痕迹66隔着环状肋61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有两个放射状肋62e、62f。两个放射状肋62e、62f的各前端部与侧缘肋64连结。由此,将环状肋61的周围中的最远离注塑浇口痕迹66的区域隔出的两个放射状肋62e、62f与侧缘肋64直接结合。因此,在下部凸缘30CB的注塑成形时容易成为焊缝部的放射状肋62e、62f所夹持的区域被侧缘肋64加强。
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的从后端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L(参照图17)与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T(参照图18)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与侧部罩面块30L紧固的紧固部即插通孔59的形成区域而逐渐增大。下部凸缘30CB的与侧部罩面块30L的下部凸缘30LB重合的重合面即上表面侧形成为大致平坦。下部凸缘30CB的最大厚度T的壁厚在与重合面相反侧的面侧(下表面侧)逐渐增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缘肋63、放射状肋62a、62b等向下方鼓出高度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增大。
如图17所示,下部凸缘30CB的车身前方侧的端缘形状形成为,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形成有插通孔59的端部区域呈圆弧状变化。下部凸缘30CB的车身前方侧的端缘所描绘的圆弧R是以下部凸缘30CB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前方侧为圆弧中心的圆弧。端缘所描绘的圆弧R例如能够优选成半径为50mm以上的圆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的备用轮胎50的装卸方法进行说明。图20A、图20B是用于说明备用轮胎50的卸载步骤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备用轮胎50在悬挂支承于后底板6的下方的状态下,横向放平地载置在轮胎架51上。此时,轮胎架51的后端部经由固定杆16而卡定固定于后端横梁5。
在从该状态卸载备用轮胎50的情况下,首先,仅将后保险杠罩面30的中央罩面块30C从车身卸载。此时,将螺栓55松缓来解除中央罩面块30C与后面板40的紧固,进而,解除中央罩面块30C与左右的侧部罩面块30L、30R的卡合,将中央罩面块30C卸载。
此后,利用工具将卡定螺栓17(参照图4、图6)松缓,解除轮胎架51的卡定部52c与固定杆16的卡合。由此,使轮胎架51的卡定部52c从车身侧脱离。
其结果是,轮胎架51以前端侧的枢轴支承部52b为中心,如图20A所示那样将后端侧设为下方而成为倾斜姿势。此时,轮胎架51接住备用轮胎50的重量而欲较大地倾斜,但当轮胎架51倾斜至某一角度时,轮胎架51的下表面与差速器搭载用横梁7的上部抵接。其结果是,轮胎架51的倾斜角度被限制为一定角度。
作业者在该状态下将手从车身后方向轮胎收容部8内插入,如图20B所示,沿着轮胎架51的上表面将备用轮胎50向车辆1的后部下方拉下来。之后,作业者进行备用轮胎50的更换作业等。
在将备用轮胎50收容于后底板6的下方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的备用轮胎50的卸载步骤相反的步骤而将备用轮胎50载置在轮胎架51上,在该状态下将轮胎架51的后部向上方抬起,使用固定杆16将轮胎架51的后部固定于车身。之后,将后保险杠罩面30的中央罩面块30C安装于车身。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将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L较长且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T较厚的部分处紧固于侧部罩面块30L、30R的下表面(下部凸缘30LB、30RB的下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能够以较高的刚性将中央罩面块30C的左右的下端区域固定于对应的侧部罩面块30L、30R。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下部凸缘30LB、30RB的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L和最大厚度T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插通孔59侧而逐渐增大。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被螺栓紧固的插通孔59的附近的强度及刚性,并且,当输入行驶风等的来自外部的载荷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下部凸缘30LB、30RB的一部分。
因此,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的情况下,能够在抑制中央罩面块30C的紧固部(插通孔59)的附近的应力集中的同时,以较高的刚性将中央罩面块30C固定于侧部罩面块30L、30R。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那样在中央罩面块30C的前方侧存在用于搭载备用轮胎50的空间的车辆中,在高速行驶时,行驶风、雨水、路上的小石子等容易碰到中央罩面块30C的前表面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的结构是有效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的车身前方侧的端缘形状形成为,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插通孔59(紧固部)侧呈圆弧状变化。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的情况下,当输入来自外部的载荷时,在下部凸缘30CB的一部分不易产生应力,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中央罩面块30C的强度及刚性的提高,同时能够有效地使中央罩面块30C的中央区域轻质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的最大厚度T在与侧部罩面块30L、30R重合的重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侧(下表面侧)增加。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下部凸缘30CB稳定且高精度地组装于侧部罩面块30L、30R的下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具有:以沿着车身后方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起的后端鼓起部65;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的车身前方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前缘肋63;以包围插通孔59的外周区域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环状肋61;以及以从环状肋61沿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式向下方鼓出的多个放射状肋62a、62b、62c、62d、62e、62f、62g、62h。因此,能够利用后端鼓起部65、前缘肋63、环状肋61及放射状肋62a、62b、62c、62d、62e、62f、62g、62h来提高下部凸缘30C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的强度及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比环状肋61靠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的放射状肋62a、62b与前缘肋63和后端鼓起部65中的任一方呈钝角地连续。因此,即便在下部凸缘30CB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在车辆的高速行驶时等作用了较大的载荷,也能够抑制在前缘肋63与放射状肋62a的连结部、以及后端鼓起部65与放射状肋62b的连结部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配置有下部凸缘30CB的后端鼓起部65、前缘肋63、环状肋61及放射状肋62a、62b、62c、62d、62e、62f、62g、62h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壁厚减薄,因此,能够实现中央罩面块30C的进一步的轻质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对中央罩面块30C进行注塑成形时,能够缩短熔融树脂的冷却时间,因此,能够缩短注塑成形的周期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具备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出且与前缘肋63连结的侧缘肋64。在下部凸缘30CB中的、从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注塑浇口痕迹66隔着环状肋61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有至少两个放射状肋62e、62f,至少两个放射状肋62e、62f与侧缘肋64连结。因此,在下部凸缘30CB的注塑成形时,通过浇口而注塑的溶融树脂从成形模具中的下部凸缘30CB的中央区域形成部朝向外侧端部形成部流入。此时,溶融树脂容易在环状肋61的背侧(车宽方向的外侧)合流而成为刚性低的焊缝部。但是,由于一对放射状肋62e、62f与侧缘肋64连结,因此,弥补了由焊缝部引起的刚性的下降。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防止中央罩面块30C的下部凸缘30CB的焊缝部处的刚性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保险杠100中,中央罩面块30C的块主体部30CA的上缘部具有向车身前方侧呈阶梯状凹陷且收容车身后部的后备箱盖37的下端的台阶部30Cb。在台阶部30Cb上,形成有供车身固定用的螺栓55穿过的紧固孔56、以及使紧固孔56的周缘部向车身前方侧凹陷而收容螺栓55的头部55a的凹陷部48。因此,在通过螺栓55将中央罩面块30C固定于车身后部时,即便后备箱盖37向关闭的方向位移,也能够防止后备箱盖37与螺栓55的头部55a发生干涉。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中央罩面块30C的组装时防止后备箱盖37产生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后保险杠,其中,
所述车辆的后保险杠具备配置于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罩面,
所述后保险杠罩面具备: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侧部罩面块、以及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罩面块,
所述中央罩面块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紧固于左右的所述侧部罩面块,
所述中央罩面块具有从块主体部的下端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下部凸缘,并且,所述下部凸缘的左右的各缘部紧固于左右对应的所述侧部罩面块的下表面,
所述下部凸缘形成为,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和上下方向的最大厚度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与所述侧部罩面块紧固的紧固部而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其中,
所述下部凸缘的车身前方侧的端缘形状形成为,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朝向所述紧固部侧呈圆弧状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其中,
所述下部凸缘的最大厚度在与所述侧部罩面块重合的重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其中,
所述下部凸缘具有:
后端鼓起部,其以沿着车身后方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起;
前缘肋,其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的车身前方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出;
插通孔,其形成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区域,且供紧固构件穿过;
环状肋,其以包围所述插通孔的外周区域的方式向下方鼓出;以及
多个放射状肋,它们以从所述环状肋沿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式向下方鼓出,
所述下部凸缘的比所述环状肋靠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的所述放射状肋,与所述前缘肋和所述后端鼓起部中的任一方呈钝角地连续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其中,
所述下部凸缘还具备侧缘肋,该侧缘肋以沿着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的方式向下方鼓出,并且,与所述前缘肋连结,
在所述下部凸缘中的、从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注塑浇口痕迹隔着所述环状肋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放射状肋,
至少两个所述放射状肋与所述侧缘肋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其中,
所述中央罩面块的所述块主体部的上缘部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向车身前方侧呈阶梯状凹陷,且容纳能够弹起开闭的车身后部的后备箱盖的下端,
在所述台阶部上,形成有供车身固定用的紧固构件穿过的紧固孔、以及使所述紧固孔的周缘部向车身前方侧凹陷而容纳所述紧固构件的头部的凹陷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74575 | 2018-04-09 | ||
JP2018074575A JP6962853B2 (ja) | 2018-04-09 | 2018-04-09 | 車両のリヤバンパ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56349A true CN110356349A (zh) | 2019-10-22 |
CN110356349B CN110356349B (zh) | 2022-07-12 |
Family
ID=68098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59268.XA Active CN110356349B (zh) | 2018-04-09 | 2019-04-01 | 车辆的后保险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50694B2 (zh) |
JP (1) | JP6962853B2 (zh) |
CN (1) | CN1103563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52955B2 (en) * | 2019-03-15 | 2021-07-0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pare wheel catcher in a vehicle |
US11498629B2 (en) * | 2020-12-14 | 2022-11-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Barriers for rear frame mounted spare tires |
US11535305B2 (en) * | 2021-05-27 | 2022-12-27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FR3134050A1 (fr) * | 2022-03-29 | 2023-10-06 | Psa Automobiles Sa |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élément de caisse avec un dispositif d’étanchéité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3149A (ja) * | 2000-02-22 | 2001-08-28 | Isuzu Motors Ltd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バンパ |
JP2002326548A (ja) * | 2001-05-02 | 2002-11-12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車両のバンパー |
US20090091145A1 (en) * | 2007-10-04 | 2009-04-09 | Ronny Malina | Protective Vehicle Cover |
CN102923050A (zh) * | 2012-11-20 | 2013-02-13 | 东风汽车公司 | 汽车后雾灯防护吸能结构 |
CN105922958A (zh) * | 2016-05-21 | 2016-09-07 |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上的保险杠结构 |
CN207000376U (zh) * | 2017-07-26 | 2018-02-13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定位连接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464321A (en) * | 1921-07-05 | 1923-08-07 | William J Koester | Motor-vehicle bumper |
US2672363A (en) * | 1949-01-29 | 1954-03-16 | Houdaille Hershey Corp | Bumper with hinged section |
US3588158A (en) * | 1968-11-20 | 1971-06-28 | Duane B Ford | Liquid filled shock absorbing modular buffer |
US4333674A (en) * | 1978-03-06 | 1982-06-08 | Buettner Carl F | Vehicle bumpers with collapsible parts |
US4266818A (en) * | 1979-03-08 | 1981-05-12 | Tommy Lee Holmes | Safety bumper for trucks |
DE2927036A1 (de) * | 1979-07-04 | 1981-01-15 | Daimler Benz Ag | Stossfaenger fuer kraftwagen |
US4817307A (en) * | 1988-06-23 | 1989-04-04 | Hardgrove David L | Bumper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snowplow |
US5000499A (en) * | 1988-09-01 | 1991-03-19 | Marenco Ltd. | Deflectable vehicle bumper |
JP3110654B2 (ja) * | 1995-06-20 | 2000-11-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取付構造 |
JPH09104298A (ja) | 1995-10-12 | 1997-04-22 | Honda Motor Co Ltd | 分割されたバンパー構造体 |
USD382237S (en) * | 1995-10-31 | 1997-08-12 | Lun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 Bumper facade for motor vehicle |
JP2832692B2 (ja) * | 1995-11-02 | 1998-12-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バンパの製造方法 |
US6042163A (en) * | 1998-01-28 | 2000-03-28 | Shape Corporation | Vehicle bumper including end sec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US6695368B1 (en) * | 2002-10-31 | 2004-02-24 | Shape Corporation | Bumper mount forming corner on end of beam |
US7303219B2 (en) * | 2004-12-09 | 2007-12-04 | Freightliner, Llc | Interlocking bumper mounting system |
US7210717B1 (en) * | 2005-03-31 | 2007-05-0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Lightweight bumper for automobiles |
DE202005008321U1 (de) * | 2005-04-27 | 2006-06-08 | Alca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Ag | Stoßstange mit Halterungen |
DE102006013273B4 (de) * | 2006-03-21 | 2013-09-05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Stoßfängeranordnung |
US7703834B1 (en) * | 2008-10-24 | 2010-04-27 | Omix-Ada, Inc. | Modular bumper system |
US9610910B2 (en) * | 2009-06-30 | 2017-04-04 | Gestamp Hardtech Ab | Bumper for a vehicle |
EP2668068B1 (en) * | 2011-01-24 | 2015-06-17 | Constellium Singen GmbH | Tubular beam of an automotive structure having an improved impact behavior |
JP5767019B2 (ja) * | 2011-05-18 | 2015-08-19 | ポップリベット・ファスナー株式会社 | バンパーリテーナ |
CN103582585B (zh) * | 2011-05-18 | 2016-11-02 | 郑云德 | 汽车用保险杠后梁 |
KR101210024B1 (ko) * | 2011-06-08 | 2012-12-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체의 전방 연결구조 |
JP5727883B2 (ja) * | 2011-07-05 | 2015-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US8807895B2 (en) * | 2011-07-13 | 2014-08-19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Fastener housing for securing a bumper fascia to a fender panel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
US8807632B2 (en) * | 2012-10-02 | 2014-08-19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Small overlap frontal impact countermeasure |
US8991903B1 (en) * | 2013-10-04 | 2015-03-3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Deflector-catcher for small overlap vehicle impacts |
US8985671B1 (en) * | 2013-10-22 | 2015-03-2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 shape bumper extension |
GB2519810A (en) * | 2013-10-31 | 2015-05-06 |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JP6090196B2 (ja) * | 2014-02-10 | 2017-03-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JP6412528B2 (ja) * | 2016-07-12 | 2018-10-24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ー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
DE102017214943A1 (de) * | 2017-08-25 | 2019-02-28 | Magna Exteriors Gmbh | Verkleidungselement an einen 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JP7032223B2 (ja) * | 2018-04-23 | 2022-03-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ンパ締結構造 |
-
2018
- 2018-04-09 JP JP2018074575A patent/JP69628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08 US US16/296,269 patent/US1085069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01 CN CN201910259268.XA patent/CN1103563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3149A (ja) * | 2000-02-22 | 2001-08-28 | Isuzu Motors Ltd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バンパ |
JP2002326548A (ja) * | 2001-05-02 | 2002-11-12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車両のバンパー |
US20090091145A1 (en) * | 2007-10-04 | 2009-04-09 | Ronny Malina | Protective Vehicle Cover |
CN102923050A (zh) * | 2012-11-20 | 2013-02-13 | 东风汽车公司 | 汽车后雾灯防护吸能结构 |
CN105922958A (zh) * | 2016-05-21 | 2016-09-07 |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上的保险杠结构 |
CN207000376U (zh) * | 2017-07-26 | 2018-02-13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定位连接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82160A (ja) | 2019-10-24 |
JP6962853B2 (ja) | 2021-11-05 |
US20190308575A1 (en) | 2019-10-10 |
CN110356349B (zh) | 2022-07-12 |
US10850694B2 (en) | 2020-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56349A (zh) | 车辆的后保险杠 | |
CN102381268B (zh)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109606523B (zh) | 小型摩托车 | |
KR101317619B1 (ko) | 자동 이륜차 | |
KR101762276B1 (ko) | 배터리 및 스페어타이어 탑재구조 | |
US8864157B2 (en) | Rear portion structure for a saddle type vehicle | |
KR20150005558A (ko) | 전방충격 흡수 수단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용 섀시 | |
US10196094B2 (en) | Utility vehicle | |
JP5984052B2 (ja) | 電池パックの位置決めピンブラケット | |
US20100032989A1 (en) |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 |
US8308215B2 (en) |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 |
JP5794923B2 (ja) |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 |
JP4294600B2 (ja) | 車両用スペアタイヤ格納部 | |
EP3124363B1 (en) | Part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CN101990378B (zh) | 电子产品安装装置 | |
CN103847867A (zh) | 自动两轮车 | |
CN214776330U (zh) |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 |
JP4808164B2 (ja) | カウリング取付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 |
KR101399336B1 (ko) |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 | |
JP6590873B2 (ja) | シート構造 | |
US20200164931A1 (en) | Vehicle | |
KR101807135B1 (ko) | 리어플로어 조립체 | |
CN204279786U (zh) | 一种摩托车燃料箱与油箱护罩的连接结构及摩托车 | |
CN109878603A (zh) | 一种电子产品安装设备 | |
EP3543100B1 (en) | Fuel tank arrangement under the step floor of saddle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