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2355B -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355B
CN110352355B CN201880013806.0A CN201880013806A CN110352355B CN 110352355 B CN110352355 B CN 110352355B CN 201880013806 A CN201880013806 A CN 201880013806A CN 110352355 B CN110352355 B CN 1103523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gent
liquid material
nozzle
liquid
visco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38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2355A (zh
Inventor
赤濑弘树
饭岛昌彦
薮谷千枝
泽田孝宪
小西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52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G01N35/1011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alignment of the 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9Blood
    • G01N33/4905Determining clotting time of bloo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防止污染产生为技术问题,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收纳检体(M2)的反应容器(V),以规定的喷出压力喷出试剂(M1)的试剂喷嘴(H);根据试剂(M1)的液量以及试剂(M1)的粘性来控制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的控制部;将试剂(M1)分注至反应容器(V)的分注部;检体(M2);以及对照射至与试剂(M1)的混合物的光进行检测的光度计,在试剂(M1)的液量比检体(M2)的量要多且试剂(M1)的粘性与检体(M2)的粘性同等或比检体(M2)的粘性要低的情况下,控制部使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位于反应容器(V)的中心位置。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检体与试剂的反应进行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有的自动分析装置对检体所包含的成分量进行分析。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利用光源对混合有检体与试剂的反应液照射光。然后,对作为结果获得的单一或多个波长的透光量、散射光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由此,根据光量与浓度的关系计算出成分量。
对于反应液的反应大致具有如下两种分析方法:利用基质与酶的显色反应的比色分析、以及利用抗原与抗体间的结合而产生的凝集反应的均质免疫分析。后者的均质免疫分析有免疫比浊法、乳胶凝集法等测定方法。此外,作为自动分析装置还已知有利用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的检测技术以及B/F(Bond/Free)分离技术来进行更高灵敏度的免疫分析的异质免疫分析装置。
此外,还存在有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的自动分析装置。血液在血管内部保有流动性。然而,一旦出血,则存在于血浆、血小板中的凝固因子会联锁地激活,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被转换成纤维蛋白并析出,从而达成止血。
作为上述血液凝固能力的因子,存在有漏出至血管外的血液凝固的外因性因子以及血液在血管内凝固的内因性因子。作为与血液凝固能力(血液凝固时间)有关的测定项目,存在有外因类血液凝固反应检查的凝血酶原的反应时间(PT)。另外,作为内因类血液凝固反应中的激活部分的凝血致活酶的反应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量(Fbg)等也为与血液凝固能力有关的测定项目。
上述血液凝固能力的测定项目均通过对添加使血液开始凝固的试剂从而析出的纤维蛋白以光学性、物理性、电气性方法来进行检测,由此,测定出各自的血液凝固能力。
上述方法中使用光学性单元的方法存在有如下方法。例如有如下方法:对混合有血液与试剂的反应液照射光,然后,对由于反应液中析出的纤维蛋白而造成散光、透光随时间的强度变化进行测定。由此,计算出纤维蛋白开始析出的时间。血液凝固反应(尤其是纤维蛋白原量项目)的凝固时间短则数秒。因此,由于需要以0.1秒左右较短的间隔进行测光,并且,若反应液凝固则无法通过洗净反应容器来再利用,所以反应以独立的测光端进行。另外,反应容器为一次性。
此外,在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的情况下,凝固反应的开始时间较短,因此在上述比色分析或均质免疫分析等中利用搅拌器进行的搅拌大多不再执行。利用检体(血液)或试剂喷出时的喷出压力来进行搅拌,代替利用搅拌器进行搅拌。由此,检体与试剂反应,测定出该反应液的光量变化。
另外,自动分析装置需要高重现性且高可靠性的测定。由此,即使在利用喷出压力来搅拌反应液的情况下,进行混合使得反应液整体均匀且重现性变好也是重要的。另外,在反应液内混入气泡的情况下,由于该气泡使得无法获得准确且重现性良好的光量变化。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分析装置,“控制部利用试剂分注装置与试剂分注机构中的一个分注机构对反应容器先喷出规定液量,在利用另一个分注机构喷出的液量较多的情况及喷出的液量较少的情况中,使得喷出液量较多情况下的喷出速度相比喷出液量较少情况下的喷出速度相对降低来进行喷出反应容器内的液量”(参照摘要)。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在具备对血液凝固反应用的试剂进行吸引及喷出的喷嘴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具备分注机构,该分注机构通过在弹性范围内将喷嘴向反应容器内壁按压,从而将喷嘴喷出试剂时的位置保持为一定”(参照摘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97973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7982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既能使得反应液整体反应均匀又能减少反应液出现气泡。此外,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由于无需用于搅拌反应液的机构,因此能简化系统、实现搅拌所需时间的减少,并能提高处理能力。然而,在检体的量相对于试剂成倍左右且试剂粘性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搅拌效率,试剂的喷出速度提高。然而,为了降低污染,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良。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试剂沿着反应容器内壁落下,从而能实现使气泡不混入检体与试剂的反应液中。然而,为了降低污染,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良。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得以完成,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根据从喷嘴喷出的液体物质的状态来进行喷出。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对收纳第1液体物质的容器喷出第2液体物质并且喷出端沿倾斜方向截断的喷嘴;根据上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以及上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来控制上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的控制部;利用上述喷嘴将上述第2液体物质分注至上述容器的分注部;以及对照射至上述第1液体物质与上述第2液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光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部,上述喷嘴的喷出端沿倾斜方向截断,上述控制部在被喷出的上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比上述容器内的上述第1液体物质的量要多且上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比上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要低的情况下,控制上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使得上述喷嘴的短边方向位于上述容器的壁面侧。
其它解决方案在以下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根据从喷嘴喷出的液体物质的状态来进行喷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用的自动分析装置Z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Z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以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中心的状态来喷出试剂M1的情况的图。
图4是表示以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内壁侧的状态来喷出试剂M1的情况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用的分析项目的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试剂M1的粘性、量、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反应液M3溅起高度、搅拌效率的关系的表。
图7是表示喷嘴位置、喷嘴高度、易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反应液M3溅起高度、搅拌效率的关系的表。
图8是表示项目A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9是表示项目B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项目C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用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方法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用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3的切换方法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用的复合型分析装置1a的图。
图15是表示试剂喷嘴H中的吸引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记作“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自动分析装置Z)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用的自动分析装置Z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Z的动作的流程图。
适当参照图2并参照图1对自动分析装置Z进行说明。
自动分析装置Z将试剂(第2液体物质)混合到血液(检体(第1液体物质)),并测定血液的凝固时间。自动分析装置Z具有:分析装置1、接口47、试剂分注控制装置(控制部)31、A/D(模拟/数字)转换器32、反应容器传送控制装置33、检体分注控制装置34。接口47连接有显示装置41、打印机42、计算机(控制部)43、外部输出介质44、存储装置45以及输入装置46。试剂例如为纤维蛋白原、TTATP等。
首先,对分析装置1进行说明。
分析装置1具有:具备多个凝固时间检测部102的反应容器调温部101、存有多个用于测定的反应容器(容器)V的反应容器提供部103。此外,分析装置1具有传送反应容器V的反应容器传送部105、具备试剂升温功能的试剂分注装置(控制部)106。此外,分析装置1具有反应容器废弃部107、检体分注装置131、检体盘111以及试剂盘121。
接下来,对利用自动分析装置Z的血液凝固时间测定动作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反应容器传送部105使得反应容器V从反应容器提供部103传送至凝固时间检体分注档位104。然后,检体分注装置131从收纳于检体盘111的检体容器112将检体分注至凝固时间检体分注档位104的反应容器V(图2的S1)。接着,分注有检体的反应容器V通过反应容器传送部105被传送至反应容器调温部101所具备的凝固时间检测部102。然后,利用具备凝固时间检测部102的反应容器调温部101来将检体升温至37℃为止。此处,反应容器V为一次性容器
接着,试剂分注装置106从试剂容器122吸引血液凝固反应用的试剂。所吸引的试剂由试剂分注装置106所具备的试剂升温部(未图示)来预热至37℃。预热完成的试剂通过试剂分注装置106被喷出到传送至凝固时间检测部102且分注有检体的反应容器V。此时,利用试剂喷出的作用力来实施检体与试剂的搅拌,血液开始凝固。
由此,通过利用试剂的喷出压力来搅拌反应液,从而无需搅拌机构。因此,能简化自动分析装置Z,并减少搅拌所花费的时间。
血液凝固时间测定完成后的反应容器V通过反应容器传送部105而被废弃至反应容器废弃部107。此外,试剂分注装置106是脉冲控制型的三维致动器,可使试剂喷嘴(喷嘴)朝向三维方向移动。
清洁装置141对试剂喷出后的试剂喷嘴进行清洁。如后所述,利用清洁装置141进行的清洁范围是有限的。
此外,图1中有六个凝固时间检测部102(其中之一被试剂分注装置106的一部分所遮挡)。也就是说,在六处并行地测定凝固时间。
接下来,对图1的自动分析装置Z中的控制系统及信号处理系统进行简单说明。
计算机43经由接口47与反应容器传送控制装置33、检体分注控制装置34、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A/D转换器32相连接。
然后,计算机43对反应容器传送控制装置33发送指令。接收到指令的反应容器传送控制装置33通过控制反应容器传送部105来控制反应容器V的传送动作。
另外,计算机43对检体分注控制装置34发送指令。接收到指令的检体分注控制装置34通过控制检体分注装置131,来控制检体的分注动作。
此外,计算机43对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发送指令。接收到指令的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通过控制试剂分注装置106,来控制试剂的分注动作。
试剂喷嘴被试剂分注装置106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规定位置(图2的S2)。此外,此处如下设置试剂喷嘴。首先,经由输入装置46对计算机43预先输入将要分注的检体及试剂的粘性、检体的量、试剂的量的信息。然后,计算机43基于所输入的试剂的粘性、检体的量、试剂的量来决定试剂喷嘴的设置位置。然后,试剂分注装置106将试剂喷嘴设置于计算机43所决定的设置位置。
然而后,如上所述,利用试剂分注装置106从设置于规定位置的试剂喷嘴对反应容器V喷出试剂(图2的S3)。通过该喷出的喷出能量来搅拌反应容器V的检体与试剂。
搅拌结束后通过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控制试剂分注装置106,从而朝上方拉起试剂喷嘴(图2的S4)。
此后,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使清洁装置141清洁试剂喷嘴(图2的S5)。通过该清洁能某种程度地防止试剂喷嘴受到污染。然而,其清洁范围仅在有限范围内。另外,伴随省空间、抑制清洁水量还进行泵的小型化等,因此难以扩大清洁范围。
在试剂喷嘴清洁后,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将试剂喷嘴移动至试剂分注装置106,将试剂喷嘴设置于下一反应容器V(图2的S2)。
搅拌有试剂与检体的反应容器V通过光度计(第1检测部、检测部)142来进行测光。也就是说,通过对从光源(未图示)射出并通过反应容器V的光进行测量,从而测量出试剂与检体经搅拌后的反应液的凝固度。
由光度计142测量出的测光值被发送至A/D转换器32。
然后,经A/D转换器32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测光值被获取到计算机43。计算机43基于所获得的测定值来求出检体的血液凝固时间。
接口47连接有用于打印的打印机42、保存信息的存储装置45、外部输出介质44、用于输入操作指令等的输入装置46以及用于画面显示的显示装置41。显示装置41例如为CRT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等。存储装置45例如是硬盘存储装置、外部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45存储有各操作者的密码、各画面的显示等级、分析参数、分析项目委托内容、校准结果、分析结果等信息。
外部输出介质44是DVD(D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通用光盘)、CD(CompactDisk:光盘)等。
(喷出搅拌方法)
接着,参照图3及图4对喷出搅拌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以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中心的状态来喷出试剂M1的情况的图。此外,图3~图4、图8~图10中,纸面上方表示反应容器V与试剂喷嘴H的俯视示意图,纸面下方表示反应容器V与试剂喷嘴H的侧剖视示意图。
此外,图3、图4、图8~图12中,镂空箭头标记表示喷出后的试剂M1的流向。
图3中,以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配置于反应容器V的中心位置的状态从试剂喷嘴H喷出试剂M1。根据检体M2与试剂M1的量的比率(检体M2相对于试剂M1较少的情况),反应液M3的一部分以沿着试剂M1的流动的方式经由底面移动。反应液M3是试剂M1与检体M2的混合液。由此,反应液M3被搅拌。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试剂M1与检体M2撞击,从而反应液M3得到搅拌。由此,如图3所示,试剂M1从反应容器V的中心被喷出。然而,利用该方法容易产生气泡。
另外,在图3的方法中,喷出能量分散于反应容器V的周围,因此不易引起反应液M3溅起。因此,在图3的方法中,反应液M3不易附着于试剂喷嘴H,不易对下一次检查产生污染。
此外,如图3所示,优选反应容器V的内侧呈环状地形成有凸部201。通过设置上述凸部201,如图4所示,即使在使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情况下,仍然能利用凸部201来阻挡由于毛细现象而在试剂喷嘴H与反应容器V的内壁之间传送并上升的试剂M1。在以下附图中,设定在反应容器V的内侧设有凸部201,但也可以省略凸部201。
图4是表示以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来喷出试剂M1的情况的图。
图4中,以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来喷出试剂M1。由此,几乎所有的试剂M1沿着反应容器V的内壁流动,从而反应液M3得到搅拌。此外,在该示例中,试剂喷嘴H的下端位于反应容器V上端的下侧。
相比于图3所示的搅拌方法,图4所示的搅拌方法下检体M2与试剂M1的撞击较少。也就是说,图4所示的搅拌方法相比图3所示的搅拌方法能减少气泡的产生。此外,如图4所示的搅拌方法中,试剂M1的喷出能量容易从反应容器V的内壁传递至底面。换言之,喷出能量集中于喷出侧的相反侧。因此,反应液M3有较大的溅起。由此,图4所示的搅拌方法能够进行搅拌使得反应液M3溅起。因此,图4所示的搅拌方法相比图3所示的搅拌方法搅拌效率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图4所示的搅拌方法如上所述容易使反应液M3溅起。也就是说,由于反应液M3高高地溅起,因此有时由于检体M2与试剂M1的量的比率、试剂M1的粘性而使得高高溅起的反应液M3附着于试剂喷嘴H。由此,担心对下次检查造成污染。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检体M2与试剂M1的量的比率、试剂M1的粘性来防止反应液M3附着于试剂喷嘴H。由此,提供以下能防止对下一项目产生污染的搅拌方法。
(分析项目例)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用的分析项目的示例的图。此外,在图5~图7的说明中适当地参照图3、图4。
图5中在第一列示出项目名。在第二列示出各项目中检体M2的量。在第三列示出各项目中试剂M1的量。在第四列示出试剂M1的粘性。此外,图5中,检体M2的量是指反应容器V内的检体M2的量。此外,试剂M1的量是被喷出的试剂M1的量。此外,试剂M1的粘性是被喷出的试剂M1的粘性。
在相对检体M2的量,试剂M1的量较多的情况下,搅拌效率高(良好)。反之,在相对检体量,试剂M1的量较少的情况下,搅拌效率低(较差)。此外,在试剂M1的粘性低的情况下,反应液M3容易产生气泡。另外,在试剂M1的粘性低的情况下,反应液M3容易溅起。此外,试剂M1的粘性高是指比检体M2的粘性要高。此外,试剂M1的粘性低是指与检体M2同等,或粘性在检体M2以下。
如图5所示,在项目A中试剂M1的量也比检体M2的量要多。另外,项目A中,试剂M1的粘性与检体M2的粘性同等,或要更低。
另外,项目B中,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少。另外,项目B中,试剂M1的粘性比检体M2的粘性要高。
此外,项目C中,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少。另外,项目C中,试剂M1的粘性与检体M2的粘性同等,或要更低。
另外,项目D中,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多。另外,项目D中,试剂M1的粘性比检体M2的粘性要高。
此外,例如,有时对检体M2分注两种试剂M1。此处,两种试剂M1分别设为第1试剂、第2试剂。此外,首先,可能在对检体M2分注第1试剂之后,第2试剂被分注至检体M2+第1试剂。该情况下,图5的检体M2意味着检体M2+第1试剂,图5的试剂M1意味着第2试剂。另外,有时按序对检体M2分注第1试剂、第2试剂、第3试剂···。该情况下,分注第2试剂时,检体M2+第1试剂相当于图5的检体M2,第2试剂相当于图5的试剂M1。另外,在分注第3试剂时,检体M2+第1试剂+第2试剂相当于图5的检体M2,第3试剂相当于图5的试剂M1。
另外,图5的检体M2中也包含利用稀释液稀释检体M2后而成的检体。也就是说,在从试剂喷嘴H喷出试剂M1时收纳于反应容器V的液体相当于图5的检体M2。
图6是表示相对于试剂M1的粘性、量的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反应液M3溅起高度、搅拌效率的关系的表。此外,试剂M1的量的多少是相对于检体M2的量的多少。另外,图6的最下一行记载有图5中的项目。
首先,在试剂M1的粘性低(与检体M2同等粘性或在其以下的粘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气泡(大),反应液M3容易溅起(高),搅拌效率高(好)。此外,不优选容易产生气泡。
此外,在试剂M1的粘性高(比检体M2的粘性高)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气泡(小),反应液M3不易溅起(低),搅拌效率低(差)。
另外,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要少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气泡(小),反应液M3溅起低(低),搅拌效率差(差)。
另外,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要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气泡(大),反应液M3溅起高(高),搅拌效率好(优)。
此外,关于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搅拌效率,试剂M1的量的影响比试剂M1的粘性的影响要大。然而,关于反应液M3的溅起高度,试剂M1的粘性的影响比试剂M1的量的影响要大。
图7是表示喷嘴位置、喷嘴高度、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反应液M3溅起高度、搅拌效率的关系的表。其中,图7所示的结果是以试剂M1的粘性、试剂M1的量为同一条件时的结果,实际上,结果根据试剂M1的粘性、试剂M1的量而变化。
此处,喷嘴位置是试剂喷嘴H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将图3所示的位置设为“中”,图4所示的位置设为“端”。另外,喷嘴位置“上”是指将试剂喷嘴H设置得较高,喷嘴位置“下”是指将试剂喷嘴H设置得较低。
喷嘴位置为“中”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气泡(大),溅起高度低(低),搅拌效率低(差)。
此外,喷嘴位置为“端”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气泡(小),溅起高度高(高),搅拌效率好(优)。
另外,喷嘴位置为“上”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气泡(大),溅起高度低(低),搅拌效率低(差)。
此外,喷嘴位置为“下”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气泡(小),溅起高度高(高),搅拌效率好(优)。
此外,喷嘴位置为“下”的情况下溅起高度高是由于试剂M1的喷出速度高的状态下到达检体M2。
以下,分别对图5的项目A、项目B、项目C以及项目D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此外,图8及图10中,对与图3及图4中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项目A>
图8是表示项目A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5的项目A中,处于试剂M1的量相对于检体M2的量要多,而试剂M1的粘性低的状态。也就是说,项目A处于图6的表所示那样搅拌效率高、反应液M3容易溅起(高)的状态。
因此,如图8的左图所示,在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下喷出试剂M1的情况下,反应液M3容易溅起。因此,反应液M3可能附着于试剂喷嘴H。因此,担心对下次检查产生污染。
因此,如图8的右图所示,对试剂喷嘴H的位置进行控制使得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中心位置的情况下喷出试剂M1。由此,如图7所示,反应液M3的溅起减少。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反应液M3附着于试剂喷嘴H。由此,能够防止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的影响。
在使用图8的右图所示的方法的情况下,在反应液M3的中心位置喷出试剂M1。因此,如图7的表所示,搅拌效率降低。然而,如图5所示,在项目A中为如下条件:试剂M1的量相对于检体M2的量要多,而试剂M1的粘性低。如图6的表所示,在上述条件下,搅拌效率提升。因此,通过在反应容器V的中心位置喷出试剂M1,从而即使优先防止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的影响,仍能获得充分的搅拌效率。
另外,在项目A的条件下,试剂M1的量相对于检体M2的量要多,因此,如图6的表所示,检体M2与试剂M1的撞击变多,气泡的产生变多。另外,在以喷嘴位置为反应容器V的中心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容易产生气泡。然而,如上所述,图7的表所示的结果根据实际的试剂M1的量、试剂M1的粘性等而变化。
如图8的右图所示,在试剂M1从反应容器V的中心位置喷出的情况下,由于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多,因此能经由反应容器V的底面的同时进行搅拌。具体而言,由于检体M2的量相对于试剂M1较少,因此被喷出的试剂M1达到反应容器V的底面。然后,试剂M1沿着反应容器V的底面流动。因此,试剂M1与检体M2的撞击较少。由此,相比试剂M1的量相对于检体M2更多的情况,能减少气泡的产生。
另外,气泡的产生也取决于试剂M1的喷出速度及喷出试剂M1的高度。因此,也与搅拌效率有关,而可以将试剂M1的喷出速度降低到对分析产生的影响不成问题的程度,将喷出试剂M1的高度降低到反应液M3不附着于试剂喷嘴H的程度为止。由此,在项目A的条件下,能够减少反应液M3的气泡产生(气泡的产生),并能维持搅拌效率。由此,能够提高数据的重现性,另外,能防止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
在后对图8的虚线L1进行说明。
<项目B>
图9是表示项目B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的图。
图5的项目B中,处于试剂M1的量相对于检体M2的量要少,而试剂M1的粘性高的状态。也就是说,如图6的表所示,处于搅拌效率低(差)、反应液M3不容易溅起(低)的状态。
由此,由于是反应液M3不易溅起的条件,因此如图9的左图所示,即使在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下喷出试剂M1的情况下,反应液M3不容易附着于试剂喷嘴H。由此,在项目B中,即使以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来喷出试剂M1,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的影响也较低。
然而,在项目B的条件下,试剂M1的量相对于检体M2的量较少,因此如图6的表所示,搅拌效率低(差)。因此,需要提高搅拌效率。
因此,如图9的右图所示,在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下,将试剂喷嘴H的高度降低到低于基准位置L1且降低到溅起的反应液M3不附着的高度为止。此处,基准位置L1为图8的虚线L1的高度。
如图7的表所示,通过降低试剂喷嘴H的高度,从而能提高搅拌效率。
另外,关于项目B,与项目A相同,与搅拌效率有关,而也可以将试剂M1的喷出速度降低至对分析产生的影响不成问题的程度。由此,在项目B的条件下,能进一步减少反应液M3的气泡产生。另外,如上所述,通过降低试剂喷嘴H的高度,从而能提高搅拌效率。由此,能够提高数据的重现性,另外,能实现防止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
另外,通过防止反应液M3的附着,从而无需扩大试剂喷嘴H的清洁范围。
<项目C>
图10是表示项目C中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位置的图。
如图6的表所示,在项目C中,所有条件对立。也就是说,根据试剂M1的粘性,虽然容易产生气泡(大),根据试剂M1的量,不容易产生气泡(小)。同样,虽然根据试剂M1的粘性,反应液M3的溅起高度高(高),但根据试剂M1的量,溅起高度低(低)。此外,虽然根据试剂M1的粘性,搅拌效率高(优),根据试剂M1的量,搅拌效率低(差)。
然而,如上所述,关于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搅拌效率,试剂M1的量的影响大,关于反应液M3的溅起高度,粘性的影响大。
因此,在项目C中存在如下问题:搅拌效率差,反应液M3的溅起高。
另外,在项目C的条件下,试剂M1的粘性低,因此,如图6的表所示,反应液M3容易溅起(高)。其中,试剂M1的量的影响、即相比项目A的条件,试剂M1的量较少,因此项目C相比项目A反应液M3的溅起较低。因此,考虑到搅拌效率,试剂喷嘴H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
如上所述,在项目C中反应液M3的溅起高,但没有项目A高。因此,以与图9的左图、右图相同的高度喷出试剂M1的情况下,如图10的左图所示,反应液M3可能附着于试剂喷嘴H。也就是说,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如图10的右图所示,在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状态下将喷出试剂M1的高度设置得比基准位置L1要高。此处,基准位置L1为图8的虚线L1的高度。具体而言,将试剂喷嘴H设置到比溅起的反应液M3不会附着试剂喷嘴H的高度为止。由此,如图7的表所示,反应液M3不易溅起(低)。也就是说,能够避免由于反应液M3溅起而反应液M3附着至试剂喷嘴H的情况。
尤其是,无需扩大试剂喷嘴H的清洁范围。
此外,如图7的表所示,在(向上方)提高试剂喷嘴H的高度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气泡,搅拌效率变差。然而,关于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由于试剂M1的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项目C中,如图7的表所示,不易产生气泡。因此,即使提高试剂喷嘴H,也不易产生气泡。
另外,如图6的表所示,在项目C的条件中,搅拌效率低。此处,在提高试剂喷嘴H的高度的情况下,如图7的表所示,搅拌效率变差。然而,此处,设定优先防止产生污染。这是由于污染对下一检查的结果影响大。然而,在项目C中,试剂喷嘴H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因此由此搅拌效率得以提高(参照图7)。由此,能某程度上防止搅拌效率变差。
<项目D>
如图6的表所示,在项目D中,所有条件对立。也就是说,根据试剂M1的粘性,虽然不容易产生气泡(小),但根据试剂M1的量,则容易产生气泡(大)。同样,虽然根据试剂M1的粘性,反应液M3的溅起高度低(低),但根据试剂M1的量,则溅起高度高(高)。此外,虽然根据试剂M1的粘性,搅拌效率低(差),但根据试剂M1的量,则搅拌效率高(优)。
然而,如上所述,关于产生气泡的容易程度、搅拌效率,试剂M1的量的影响较大,关于反应液M3的溅起高度,粘性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项目D中,如图7的表所示,容易产生气泡,搅拌效率优。另外,由于试剂M1的粘性高,因此反应液M3溅起高度低。也就是说,若与项目A~C进行比较,则除容易产生气泡之外,项目D为优选条件。
因此,在项目D的情况下,通过将喷嘴位置设置为图8的左图的位置,从而能抑制气泡产生。
此外,计算机43对试剂M1与检体M2的关系是否符合图5的项目A~项目D中的任一项目进行判断。此处,试剂M1的量、检体M2的量、试剂M1的粘性等信息例如通过输入装置46(参照图1)来进行输入。
此外,在使试剂喷嘴H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例如,在图4的上部,试剂喷嘴H设置于X轴的正向,但只要是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即可,可以是XY轴构成的任意位置。
自动分析装置Z是为了对血液凝固等的检体M2与试剂M1进行搅拌而利用试剂M1进行喷出搅拌,对通过光学检测检测出反应液M3的凝固反应的时间进行测定的装置。上述自动分析装置为提高数据的重现性,需要减少反应液M3内产生气泡(气泡的产生)、提高搅拌效率并防止对下一检查产生污染。
在实施方式1中,试剂分注装置106根据试剂M1的粘性及量对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进行控制。由此,能根据试剂M1的状态来进行喷出。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多且试剂M1的粘性低的情况下,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使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位于反应容器V的中心。也就是说,反应液M3容易溅起的条件下,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中心。如图7所示,在试剂喷嘴H被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中心的情况下,反应液M3不容易溅起。由此,能够防止反应液M3附着于试剂喷嘴H。因此,能够防止对下次检查产生污染。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少、或者试剂M1的粘性高的情况下,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使试剂喷嘴H的水平位置位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也就是说,反应液M3不易溅起的条件下,试剂喷嘴H被设置于不易产生气泡、搅拌效率优的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由此,能够防止反应液M3附着于试剂喷嘴H,并同时实现减少气泡的产生及提高搅拌效率。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少的情况下,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根据试剂M1的量、试剂M1的粘性来控制试剂喷嘴H的高度。由此,能够控制气泡的产生、搅拌效率。
另外,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少且试剂M1的粘性高的情况下,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使试剂喷嘴H的高度下降到不会附着反应液M3的高度为止。由此,能够提高搅拌效率。
另外,在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的量要少且试剂M1的粘性低的情况下,试剂分注控制装置31使试剂喷嘴H的高度提高到不会附着反应液M3的高度为止。由此,能够防止产生污染。
另外,凸部201呈环状地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由此,能够利用凸部201阻止试剂M1由于毛细现象而上升到反应容器V与试剂喷嘴H之间的间隙。
另外,由于设有凸部201,因此能降低反应液M3的溅起高度。这出于以下理由。
若在不设置凸部201且试剂喷嘴H紧密接触于反应容器H的内壁的状态下喷出试剂M1,则被喷出的试剂M1沿着反应容器V的内壁、底部移动。因此,虽然由于与反应容器V的内壁产生摩擦而使得喷出能量多少产生损失,但仍会以喷出能量损失较少的状态达到喷出侧的相反侧。因此,在喷出侧的相反侧生成的反应液M3的溅起变大。
与此相对,在设有凸部201的情况下,试剂喷嘴H以离开反应容器V的内壁若干距离的状态进行设置。在上述状态下喷出试剂M1的情况下,几乎所有试剂M1以不沿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状态到达反应容器V的底部。因此,几乎所有试剂M1在离开反应容器V的内壁稍许距离的位置向反应容器V的底部撞击之后,沿着反应容器V的底部到达喷出侧的相反侧。此处,在被喷出的试剂M1撞击反应容器V的底部时,喷出能量产生损失。因此,到达喷出侧相反侧的试剂M1的动能比试剂喷嘴H紧密接触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状态下喷出的情况要小。也就是说,相比试剂喷嘴H紧密接触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状态下喷出的情况,溅起也较少。
另外,由于设有凸部201,不会由于被喷出的试剂M1与反应容器V的内壁之间产生的摩擦而造成能量损失,因此能提高搅拌效率。
另外,由于设有凸部201,因此能防止反应液M3的溅起而引起溢流。
此外,如图1所示,通过设定检体M2为血液,试剂M1为使血液凝固的试剂,从而能实现防止污染产生并进行血液凝固测定的自动分析装置Z。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仅通过更改控制试剂喷嘴H的位置的程序就能利用现有的自动分析装置Z。由此,能够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2]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用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方法的图。
如图11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前端呈倾斜形状的试剂喷嘴H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此外,以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朝向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状态来设置试剂喷嘴H。
在该状态下喷出试剂M1的情况下,如图11的虚线圆内所示,流过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一侧的试剂M1由于与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表面张力而沿反应容器V的内壁流过。
更详细而言,如下所述。利用设置于收纳容器的凸部201来使得反应容器V的内壁与试剂喷嘴H之间略有距离。然而,从试剂喷嘴H喷出的试剂M1中从最靠反应容器V内壁侧流过的试剂M1a由于试剂M1本身的表面张力而越过由凸部201产生的隔离部,而到达反应容器V的内壁之后,到达反应容器V内壁的试剂M1a在内壁被传输并流动。
由此,在试剂喷嘴H中央流过的试剂M1b也以沿着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流过的试剂M1a的形状在反应容器V的内壁被传输并流动。
此外,在试剂喷嘴H中,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的相反侧流过的试剂M1c也以沿着在试剂喷嘴H中央流过的试剂M1b的形状在反应容器V的内壁被传输并流动。
其结果是,从试剂喷嘴H喷出的试剂M1在反应容器V的内壁被传输并流动。
由此,能够利用在反应容器V的内壁被传输并流动的试剂M1来实施搅拌。通过在反应容器V的内壁传输并流动,从而由于与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摩擦等而造成试剂M1的动能减少,因此能够降低试剂M1撞击检体M2的速度。由此,能够减少反应液M3中的气泡产生并降低反应液M3的溅起。
[实施方式3]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用的试剂喷嘴H的设置方法的图。
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前端呈倾斜形状的试剂喷嘴H设置于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此外,以试剂喷嘴H的长边方向朝向反应容器V的内壁的状态来设置试剂喷嘴H。
在该状态下喷出试剂M1的情况下,如图12的虚线圆内所示,与实施方式2(图11)相反,能够实施搅拌而试剂M1而不会在反应容器V的内壁传输。
因此,能够直接朝检体M2喷出试剂M1。也就是说,试剂M1撞击检体M2时,不会像实施方式2那样,试剂M1的动能减少。因此,能够提高搅拌效率。
[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3的切换]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3的切换方法的图。
在试剂喷嘴H位于图13的标号301的情况下,试剂喷嘴H采用实施方式2的形式。也就是说,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朝向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
另外,标号302表示试剂喷嘴H相对于位置301位于反应容器V的相反侧。此时,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长边方向朝向与标号301相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在试剂喷嘴H位于标号302的情况下,试剂喷嘴H采用实施方式3的形式。也就是说,试剂喷嘴H的长边方向朝向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
将试剂喷嘴H设置于标号301的位置还是将试剂喷嘴H设置于标号302的位置取决于试剂M1的量和粘性。
具体而言,以下条件由计算机43来判断,决定喷嘴H的设置位置。
(条件1)试剂M1的粘性低且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要多的情况:试剂喷嘴H设置于位置301。
上述条件下,如图6所示,搅拌效率良好,但容易产生气泡,容易产生溅起。该情况下,如标号301所示,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朝向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如上所述,在采用上述设置方法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反应液M3中的气泡产生并降低反应液M3的溅起。
(条件2)试剂M1的粘性高且试剂M1的量比检体M2要少的情况:试剂喷嘴H设置于位置302。
上述条件下,如图6所示,不易产生气泡,不易产生溅起,但搅拌效率差。该情况下,如标号302所示,试剂喷嘴H的长边方向朝向反应容器V的内壁侧。如上所述,在采用上述设置方法的情况下,试剂M1撞击检体M2时,试剂M1的动能不会减少。因此,能够提高搅拌效率。
此外,即使由于混合有少量杂质而对测定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试剂喷嘴H设置于标号301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使试剂M1的动能减少的状态下使试剂M1与检体M2撞击。由此,能进行温和的混合。通过在减少试剂M1的动能的状态下与检体M2撞击,从而能抑制撞击时有杂质混入。
此外,此处,通过试剂喷嘴H相对于反应容器V的设置位置来选择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位于内壁侧还是长边方向位于内壁侧。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通过试剂分注装置106改变试剂喷嘴H的方向,从而选择试剂喷嘴H的短边方向位于内壁侧还是长边方向位于内壁侧。
[实施方式4]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用的复合型分析装置1a的图。
图14所示的复合型分析装置1a是对图1所示的分析装置1提供生化分析功能后得到的复合型装置。
图14所示的复合型分析装置1a在测定图1的血液凝固时间的分析装置1的结构上还具有反应盘141、第1试剂采样装置132a、第2试剂采样装置132b。此外,复合型分析装置1a具有第1试剂盘121a、第2试剂盘121b以及反应单元清洁装置142。另外,复合型分析装置1a包括:光度计(第2检测部)143、以及具有反应单元144的反应盘141。
复合型分析装置1a以以下步骤进行生化分析及血液凝固时间测定。
首先,在第1试剂盘121a、第2试剂盘121b搭载试剂。然后,第1试剂采样装置132a、第2试剂采样装置132b吸引血液凝固试剂,喷出至反应单元144
具体而言,利用第1试剂采样装置132a将保存于第1试剂盘121a的第1试剂容器122a的第1试剂(第3液体物质)喷出至反应单元144。之后,利用第2试剂采样装置132b将保存于第2试剂盘121b的第2试剂容器122b的第2试剂(第4液体物质)喷出至反应单元144。然后,利用光度计143对与反应单元144中的第1试剂、第2试剂的反应(生化学反应)进行测量。
在结束第1试剂与第2试剂的反应的情况下,利用与图1相同的步骤,将第1试剂与第2试剂的反应液喷出至凝固时间检测部102中的反应容器V(检体注入完成)。
利用反应单元清洁装置142对分注完第1试剂、第2试剂的反应单元144进行清洁。
反应盘141具备未图示的调温部,对反应单元144中的第1试剂与第2试剂的反应液进行加热。
另外,在血液凝固测定中优选将试剂的温度调整为37℃附近。反应单元144被加热至37℃附近,因此能将试剂预热至37℃为止。预热至37℃附近的反应单元144内的试剂由试剂分注装置106吸引。之后,图1所示的自动分析装置Z以与图2相同的步骤进行血液凝固测定。因此,预先对分注至检体的试剂(第1试剂与第2试剂的反应液)进行加热,因此能缩短预热时间。
由此,能够实现进行生化分析及血液凝固分析的复合型分析装置1a。
此外,若使试剂喷嘴H的前端形状设为倾斜形状,则如图15所示,反应单元144的底面与试剂喷嘴H之间产生间隙,如图15的虚线圆内所示,能高效地吸引试剂。其结果是,能够减小试剂的死体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而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并不限定为必须具备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替换成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添加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添加、删除、替换其他结构。
另外,上述各结构、功能、存储装置45等的部分或全部可以通过例如设计成集成电路等以硬件的形式来实现。另外,如图1所示,上述各结构、功能等也可以解释为由CPU43中的CPU等处理器分别实现各功能的程序,通过执行程序以软件的形式来实现。实现各功能的程序、表格、文件等的信息可以存储在硬盘之外,还可以存储在存储装置45、SSD(SolidState Drive:固态硬盘)等记录装置、或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卡、SD(SecureDigital:安全数字)卡、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通用光盘)等记录介质。
另外,各实施方式中,控制线或信息线仅示出说明所需的,而并不限于示出产品上所需全部的控制线或信息线。实际上,也可以考虑将几乎所有结构互相连接。
标号说明
1 分析装置
1a 复合型分析装置
31 试剂分注控制装置(控制部)
33 反应容器传送控制装置
34 检体分注控制装置
43 计算机(控制部)
101 反应容器调温部
102 凝固时间检测部
103 反应容器提供部
104 检体分注档位
105 反应容器传送部
106 试剂分注装置(控制部)
111 检体盘
121 试剂盘
121a 第1试剂盘
121b 第2试剂盘
122a 第1试剂容器(含有第3液体物质)
122b 第2试剂容器(含有第4液体物质)
131 检体分注装置
132a 第1试剂采样装置
132b 第2试剂采样装置
141 清洁装置
142,143 光度计(第1检测部、检测部)
143 光度计(第2检测部)
144 反应单元(容器)
H 试剂喷嘴(喷嘴)
M1 试剂(第2液体物质)
M2 检体(第1液体物质)
M3 反应液
V 反应容器(容器)
Z 自动分析装置。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收纳第1液体物质的容器喷出第2液体物质并且喷出端沿倾斜方向截断的喷嘴;
根据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以及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来控制所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的控制部;
利用所述喷嘴将所述第2液体物质分注至所述容器的分注部;以及
对照射至所述第1液体物质与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光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在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比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量要多且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比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要低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使得所述喷嘴的短边方向位于所述容器的壁面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与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液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与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所述喷嘴的短边方向位于所述容器的壁面侧、或者所述喷嘴的长边方向位于所述容器的壁面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与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液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与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之间的关系,来控制所述喷嘴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比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液量要少且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比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要高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喷嘴的高度下降至所述喷嘴不会附着所述第1液体物质及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混合物的高度为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比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液量要少且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与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同等或比其要低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喷嘴的高度提高至所述喷嘴不会附着所述第1液体物质及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混合物的高度为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的内壁设有凸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液体物质为血液,
所述第2液体物质是使所述血液凝固的物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液体物质为第3液体物质与第4液体物质的混合液,
具有第2检测部,该第2检测部对在不同于所述容器的容器中混合的所述第3液体物质与所述第4液体物质的混合液中的化学反应进行测量。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比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量要少且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比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要高的情况下,对所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喷嘴的长边方向位于所述容器的壁面侧。
10.一种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分析装置包括:
对收纳第1液体物质的容器喷出第2液体物质并且喷出端沿倾斜方向截断的喷嘴;
根据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以及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来控制所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的控制部;
利用所述喷嘴将所述第2液体物质分注至所述容器的分注部;以及
对照射至所述第1液体物质与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光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在被喷出的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液量比所述容器内的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量要多且所述第2液体物质的粘性比所述第1液体物质的粘性要低的情况下,对所述喷嘴的水平位置及长边方向、短边方向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喷嘴的短边方向位于所述容器的壁面侧。
CN201880013806.0A 2017-03-08 2018-02-27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Active CN110352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4317 2017-03-08
JP2017044317 2017-03-08
PCT/JP2018/007335 WO2018163917A1 (ja) 2017-03-08 2018-02-27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355A CN110352355A (zh) 2019-10-18
CN110352355B true CN110352355B (zh) 2020-07-31

Family

ID=63448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3806.0A Active CN110352355B (zh) 2017-03-08 2018-02-27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1432B2 (zh)
EP (1) EP3594692B1 (zh)
JP (1) JP6695493B2 (zh)
CN (1) CN110352355B (zh)
WO (1) WO20181639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9241A (zh) * 2018-02-20 2020-09-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生物对象物的拾取装置
WO2021170212A1 (en) * 2020-02-24 2021-09-02 Abb Schweiz Ag A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operational state of an industrial pla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5143A (ja) * 2007-12-13 2009-07-02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2093311A (ja) * 2010-10-28 2012-05-17 Japan Ageng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 Technology 自動分析前処理装置及び自動分析前処理装置を備えた自動分析装置
CN104854459A (zh) * 2012-12-19 2015-08-19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JP2016217921A (ja) * 2015-05-22 2016-12-2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644426E (pt) * 1993-09-17 2004-08-31 Hoffmann La Roche Aparelho de analises com um dispositivo para a suspensao de particulas e processo para a realizacao da suspensao
JPH08338849A (ja) * 1995-04-11 1996-12-24 Precision Syst Sci Kk 液体の吸引判別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により駆動制御される分注装置
US6143578A (en) * 1996-05-10 2000-11-07 Bay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ash, resuspension, recolle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magnetizable particles in assays using magnetic separation technology
JP4856831B2 (ja) * 1999-07-19 2012-01-18 オルガノン・テクニカ・ベー・ヴエー 磁性粒子を流体と混合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040096983A1 (en) * 2002-11-14 2004-05-20 Jacobs Merrit N. Wash process for a sample being analyzed
JP4166621B2 (ja) * 2003-05-16 2008-10-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8164480A (ja) * 2006-12-28 2008-07-17 Rohm Co Ltd 流体の注入方法、および液体試薬内蔵型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4887174B2 (ja) * 2007-02-19 2012-02-2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JP5371082B2 (ja) 2008-06-24 2013-12-18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包装材料
EP2719461B8 (en) * 2012-10-12 2023-08-16 F. Hoffmann-La Roche AG Method of pipetting a test liquid
EP3076183B1 (en) * 2013-11-26 2021-06-30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Automatic analyzer
JP6346072B2 (ja) * 2014-11-18 2018-06-20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における棒状部材の昇降動作方法
CN107209195B (zh) * 2015-02-25 2018-10-16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JP6647288B2 (ja) * 2015-04-24 2020-02-14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方法
JP6077075B2 (ja) * 2015-09-04 2017-02-0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5143A (ja) * 2007-12-13 2009-07-02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2093311A (ja) * 2010-10-28 2012-05-17 Japan Ageng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 Technology 自動分析前処理装置及び自動分析前処理装置を備えた自動分析装置
CN104854459A (zh) * 2012-12-19 2015-08-19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JP2016217921A (ja) * 2015-05-22 2016-12-2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95493B2 (ja) 2020-05-20
US11231432B2 (en) 2022-01-25
CN110352355A (zh) 2019-10-18
WO2018163917A1 (ja) 2018-09-13
EP3594692A4 (en) 2021-01-06
EP3594692B1 (en) 2021-10-13
EP3594692A1 (en) 2020-01-15
US20190369131A1 (en) 2019-12-05
JPWO2018163917A1 (ja) 2019-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8190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10520522B2 (en) Automated analyzer
US9989549B2 (en) Automatic analyzer
JP656787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46284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23661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9513305B2 (en) Multiple cleaning stations for a dispensing probe
CN110352355B (zh) 自动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WO2019181620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WO2019176296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89693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74540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57198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WO2021215068A1 (ja) 分注装置、自動分析装置、分注方法
US20240319221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JP6049671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分注プローブ
JP2016090526A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16106569A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2012189514A (ja) 自動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