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2210B -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210B
CN110352210B CN201880014831.0A CN201880014831A CN110352210B CN 110352210 B CN110352210 B CN 110352210B CN 201880014831 A CN201880014831 A CN 201880014831A CN 110352210 B CN110352210 B CN 1103522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polyorganosiloxane copolymer
polyorganosiloxane
carbon atoms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48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2210A (zh
Inventor
石川康弘
阿部智子
秋元隆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mitsu K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demitsu K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52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8Block or graft polymers
    • C08G64/186Block or graft 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C08G64/08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r oxygen
    • C08G64/081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r oxygen containing sulfu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C08G64/08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r oxygen
    • C08G64/10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or oxygen containing haloge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C08G64/1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containing a chain-terminating or -crosslink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2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 C08G64/24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and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4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3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45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 C08G77/448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carbonat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04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 C08J5/0405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with inorganic fibres
    • C08J5/043Reinforc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loose or coherent fibrous material with inorganic fibres with glass fib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1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pecific function
    • C08K3/013Fillers, pigments or reinforcing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02Fibres or whiskers
    • C08K7/04Fibres or whiskers inorganic
    • C08K7/14Gla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10Block- or graft-co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carbonates;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8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83/10Block- or graft-co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3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tita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3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titanium
    • C08K2003/2241Titanium di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2Flame or fire retardant/resista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20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包含特定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包含特定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并且满足式(F1a)。15≤wM1(F1a)式中,wM1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 合物及其成形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以下有时简称为“PC-POS共聚物”)因其高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和阻燃性等优异的性质而受到瞩目。因此,被期待广泛地应用于电气-电子设备领域、汽车领域等各种领域中。特别是正在拓展在移动电话、便携个人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电动工具、通信基站、电池等的壳体、及其他日用品中的利用。
通常,作为代表性的聚碳酸酯,一般使用利用2,2-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称:双酚A〕作为原料二元酚的均聚碳酸酯。为了改进该均聚碳酸酯的阻燃性、耐冲击性等物性,已知使用聚有机硅氧烷作为共聚单体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专利文献1)。
为了进一步改善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耐冲击性,例如可举出像专利文献2和3中记载的那样使用长链长的聚有机硅氧烷的方法、增加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量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62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1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463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并且根据所期望的性质而含有各种无机填充材料,该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与以往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相比具有更优异的耐冲击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制成特定的分子量范围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浓度为一定以上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即使不延长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链长、或不增加其含量,也可以得到具有更优异的耐冲击性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还发现,通过在包含该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中配合各种无机填充材料,由此可以得到在维持上述优异的耐冲击性的同时,具有来源于所添加的无机填充材料的所期望的性质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和成形体。
即本发明涉及下述[1]~[30]。
[1]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并且满足下述式(F1a)。
[数学式1]
15≤wM1 (F1a)
[式中,wM1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化1]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03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2]上述[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式(F1a’)。
[数学式2]
13≤wM2 (F1a′)
[式中,wM2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3]上述[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1b)。
[数学式3]
100<wM1/wA×100 (F1b)
[式中,wM1如上所述,wA表示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质量%)。]
[4]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2)。
[数学式4]
wM2<wM1 (F2)
[式中,wM1和wM2如上所述。]
[5]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3)。
[数学式5]
wM3<wM2 (F3)
[式中,wM2如上所述,wM3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6]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满足下述式(F4a)。
[数学式6]
50≤nM1 (F4a)
[式中,n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7]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满足下述式(F4b)。
[数学式7]
100<nM1/nA×100 (F4b)
[式中,nM1如上所述,nA表示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8]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5)。
[数学式8]
nM2<nM1 (F5)
[式中,nM1如上所述,n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9]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6)。
[数学式9]
nM3<nM2 (F6)
[式中,nM2如上所述,n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10]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满足下述式(F7a)。
[数学式10]
1.5≤iPOS/i PC (F7a)
[式中,iPOS表示上述聚碳酸酯嵌段(A-1)和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连接基团的平均含量(摩尔)。另外,iPC表示上述聚碳酸酯嵌段(A-1)的末端基团的平均含量(摩尔)。]
[11]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满足下述式(F7b)。
[数学式11]
100<iM1/iA×100 (F7b)
[式中,i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iPOS/iPC)。另外,iA表示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iPOS/iPC)。]
[12]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8)。
[数学式12]
iM2<i M1 (F8)
[式中,iM1如上所述,i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iPOS/iPC)。]
[13]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满足下述式(F9)。
[数学式13]
iM3<iM2 (F9)
[式中,iM2如上所述,i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iPOS/iPC)。]
[14]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主链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
[化2]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071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15]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30以上且500以下。
[16]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55以上且500以下。
[17]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55以上且85以下。
[18]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19]上述[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20]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配合上述[1]~[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无机填充材料(C)而成的,上述填充材料(C)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上述填充材料(C)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21]上述[20]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质量比率(A)/(B)为0.1/99.9~99.9/0.1。
[22]上述[20]或[2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合计,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23]上述[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24]上述[20]~[2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选自氧化钛、滑石和玻璃纤维中的至少1种。
[25]上述[20]~[2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氧化钛,相对于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100质量份,氧化钛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
[26]上述[20]~[2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滑石,滑石在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上述滑石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27]上述[20]~[2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在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上述玻璃纤维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28]一种成形品,其是通过将上述[20]~[2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得到的。
[29]上述[28]所述的成形品,其为电气和电子设备用壳体。
[30]上述[28]所述的成形品,其为汽车和建材的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具有更优异的耐冲击性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和在包含该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中配合了各种无机填充材料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本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在维持优异的耐冲击性的同时,具有来源于所添加的无机填充材料的所期望的性质。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于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将每个保留时间分为5级而得的图。
图2是示出制造例1中的、基于凝胶渗透色谱法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各个分子量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含量的图。
图3是示出聚有机硅氧烷嵌段和聚碳酸酯嵌段的连接基团的一例、以及聚碳酸酯嵌段的末端基团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制成特定的分子量范围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浓度为一定以上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即使不延长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链长、或不增加其含量,也可以得到具有更优异的耐冲击性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还发现,通过在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中添加各种无机添加材料,由此可以得到具有无机添加材料所对应的所期望的性质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以下详细地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XX~YY”的记载表示“XX以上且YY以下”。另外,本说明书中,被作为优选的规定可以任选采用,优选方案彼此的组合是更优选的。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特征在于,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并且满足下述式(F1a)。
[数学式14]
15≤wM1 (F1a)
[式中,wM1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化3]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1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上述通式(I)中,作为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作为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表示包括直链状和所有支链状的情况,以下说明书中同样。)、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氧基,可举出具有上述烷基作为烷基部位的基团。
作为X所表示的烷撑基,例如可举出亚甲基、亚乙基、三亚甲基、四亚甲基、六亚甲基等,优选碳数1~5的烷撑基。作为X所表示的烷叉基,可举出乙叉基、异丙叉基等。作为X所表示的环烷撑基,可举出环戊烷二基、环己烷二基、环辛烷二基等,优选碳数5~10的环烷撑基。作为X所表示的环烷叉基,例如可举出环己叉基、3,5,5-三甲基环己叉基、2-金刚烷叉基等,优选碳数5~10的环烷叉基,更优选碳数5~8的环烷叉基。作为X所表示的芳基烷撑基的芳基部位,可举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等成环碳数6~14的芳基,作为烷撑基,可举出上述的烷撑基。作为X所表示的芳基烷叉基的芳基部位,可举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等成环碳数6~14的芳基,作为烷叉基,可举出上述的烷叉基。
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优选为0~2,更优选0或1。
其中,优选的是a和b为0、且X为单键或碳数1~8的亚烷基的结构、或a和b为0、且X为碳数3的亚烷基、特别是异丙叉基的结构。
上述通式(II)中,作为R3或R4所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作为R3或R4所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3或R4所示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上述烷基的情况。作为R3或R4所示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R3和R4,均优选为氢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均更优选为甲基。
关于含有上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更具体地,优选具有下述通式(II-I)~(II-III)所示的单元。
[化4]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21
[式中,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多个R3~R6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Y表示-R70-、-R7COO-、-R7NH-、-R7NR8-、-COO-、-S-、-R7COO-R9-O-或-R7O-R10-O-,多个Y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R7表示单键、直链、支链或者环状烷撑基、芳基取代烷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芳基、或二亚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R9表示二亚芳基。R10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烷撑基、或二亚芳基。β表示来自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者来自于二羧酸或二羧酸的卤化物的2价基团。n表示聚有机硅氧烷的链长。n-1、及p和q各自表示聚有机硅氧烷单元的重复数,为1以上的整数,p与q之和为n-2。]
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上述烷基的情况。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
作为R3~R6,均优选为氢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
通式(II-I)、(II-II)和/或(II-III)中的R3~R6均优选为甲基。
作为Y所表示的-R7O-、-R7COO-、-R7NH-、-R7NR8-、-R7COO-R9-O-或-R7O-R10-O-中的R7所表示的直链或支链烷撑基,可举出碳数1~8、优选碳数1~5的烷撑基,作为环状烷撑基,可举出碳数5~15、优选碳数5~10的环烷撑基。
作为R7所表示的芳基取代烷撑基,可以在芳香环上具有烷氧基、烷基之类的取代基,作为其具体的结构,例如可以示出下述通式(i)或(ii)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具有芳基取代烷撑基的情况下,烷撑基与Si键合。
[化5]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41
(式中c表示正整数,通常为1~6的整数。)
R7、R9和R10所表示的二亚芳基是指,两个亚芳基直接或经由二价有机基团连接而成的基团,具体地为具有-Ar1-W-Ar2-所表示的结构的基团。此处,Ar1和Ar2表示亚芳基,W表示单键、或2价有机基团。W所表示的2价有机基团例如为异丙叉基、亚甲基、二亚甲基、三亚甲基。
作为R7、Ar1和Ar2所表示的亚芳基,可举出亚苯基、亚萘基、亚联苯基、亚蒽基等成环碳数6~14的亚芳基。这些亚芳基可以具有烷氧基、烷基等任选的取代基。
作为R8所表示的烷基,为碳数1~8、优选1~5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作为烯基,可举出碳数2~8、优选2~5的直链或支链的烷基。作为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作为芳烷基,可举出苯基甲基、苯基乙基等。
R10所表示的直链、支链或者环状烷撑基与R7同样。
作为Y,优选为-R7O-,R7为芳基取代烷撑基,特别是具有烷基的酚系化合物的残基,更优选来自于烯丙基苯基的有机残基、来自于丁香酚的有机残基。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式(II-II)中的p和q,优选为p=q。
另外,β表示来自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者来自于二羧酸或二羧酸的卤化物的2价基团,例如可举出以下的通式(iii)~(vii)所示的2价基团。
[化6]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51
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n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35以上,进一步优选4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50以上,特别优选55以上,最优选60以上。另外,优选为500以下,更优选400以下,进一步优选300以下,更进一步优选200以下,特别优选120以下,最优选85以下。该平均链长利用核磁共振(NMR)测定算出。若平均链长n为30以上且500以下的范围,则可以得到更优异的耐冲击性。另外,从得到更优异的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n处于55以上且500以下的范围。
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6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1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14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18质量%以上,特别优选21质量%以上,且优选为70质量%以下,更优选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4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40质量%以下。若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量为上述范围内,则可以得到更优异的耐冲击性。
对于PC-POS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根据所使用的用途、制品,可以通过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封端剂)等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目标分子量,但优选为9000以上,更优选12000以上,进一步优选14000以上,特别优选16000以上,且优选为50000以下,更优选3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23000以下,特别优选22000以下,最优选20000以下。若粘均分子量为9000以上,则可以得到充分的成形品的强度。若为50000以下,则能够以不引起热劣化的温度进行注射成形、挤出成形。
粘均分子量(Mv)是测定20℃条件下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特性粘度〔η〕、并根据下述Schnell式算出的值。
[数学式15]
[η]=1.23×10-5×Mv0.83
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可以通过界面聚合法(碳酰氯法)、吡啶法、酯交换法等公知的制造方法制造。特别是在界面聚合法的情况下,含有PC-POS共聚物(A)的有机相与含有未反应物、催化剂残渣等的水相的分离工序变得容易,基于碱清洗、酸清洗、纯水清洗的各清洗工序中的含有PC-POS共聚物(A)的有机相与水相的分离变得容易,可以高效地得到PC-POS共聚物(A)。作为制造PC-POS共聚物(A)的方法,例如可以参考日本特开2010-24194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
具体地,通过使后述的预先制造的聚碳酸酯低聚物和聚有机硅氧烷溶解于非水溶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等),加入二元酚系化合物(双酚A等)的碱性化合物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等),使用叔胺(三乙基胺等)、季铵盐(三甲基苄基氯化铵等)作为聚合催化剂,在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等一元酚)的存在下,进行界面缩聚反应,从而可以进行制造。另外,PC-POS共聚物(A)也可以通过使聚有机硅氧烷与二元酚与碳酰氯、碳酸酯或氯甲酸酯共聚进行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通过使聚碳酸酯低聚物与聚有机硅氧烷原料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后,再与二元酚反应等来制造本申请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情况下,优选上述有机溶剂与聚碳酸酯低聚物的混合溶液1L中的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固体成分重量(g/L)处于80g/L以上且200g/L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90g/L以上,进一步优选100g/L以上,更优选180g/L以下,进一步优选170g/L以下。
作为成为原料的聚有机硅氧烷,可以使用以下的通式(1)、(2)和/或(3)所示的物质。
[化7]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71
式中,R3~R6、Y、β、n-1、p和q如上所述,具体例和优选例也同样。
Z表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多个Z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作为通式(1)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可举出以下的通式(1-1)~(1-11)的化合物。
[化8]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81
上述通式(1-1)~(1-11)中,R3~R6、n和R8如上文所定义的,优选例也相同。c表示正整数,通常为1~6的整数。
它们中,从聚合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通式(1-1)所示的苯酚改性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从得到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通式(1-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即α,ω-双[3-(邻羟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上述通式(1-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即α,ω-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另外,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原料,也可以使用具有以下的通式(4)的物质。
[化9]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91
式中,R3和R4与上文所示相同。通式(4)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平均链长为(r×m),(r×m)的范围与上述n相同。
在使用上述(4)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原料的情况下,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优选具有下述通式(II-IV)所表示的单元。
[化10]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192
[式中的R3、R4、r和m如上所述]
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可以具有下述通式(II-V)所示的结构。
[化11]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01
[式中,R18~R21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数1~13的烷基。R22为碳数1~6的烷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4的芳基。Q2为碳数1~10的2价脂肪族基团。n表示平均链长,为30~70。]
通式(II-V)中,作为R18~R21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碳数1~13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各种己基、各种庚基、各种辛基、2-乙基己基、各种壬基、各种癸基、各种十一烷基、各种十二烷基、各种十三烷基。它们中,作为R18~R21,优选为氢原子或碳数1~6的烷基,更优选均为甲基。
作为R22所表示的碳数1~6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各种己基。作为R22所表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作为R22所表示的碳数1~6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上述烷基的情况。另外,作为R22所表示的碳数6~14的芳基,可举出苯基、甲苯基、二甲基苯基、萘基等。
上述中,R22优选氢原子、或碳数1~6的烷氧基,更优选氢原子或碳数1~3的烷氧基,进一步优选氢原子。
作为Q2所表示的碳数1~10的2价脂肪族基团,优选碳数1~10的、直链或支链的2价饱和脂肪族基团。该饱和脂肪族基团的碳数优选为1~8,更优选2~6,进一步优选3~6,更进一步优选4~6。另外,平均链长n如上文所示。
作为构成单元(II-V)的优选方式,可举出下述式(II-VI)所示的结构。
[化12]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11
[式中,n与上文所述相同。]
上述通式(II-V)或(II-V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可以通过使用下述通式(5)或(6)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原料而得到。
[化13]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12
[式中,R18~R22、Q2和n如上所述。]
[化14]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13
[式中,n如上所述。]
上述聚有机硅氧烷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根据日本特开平11-21739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使环三硅氧烷与二硅氧烷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合成α,ω-二氢有机五硅氧烷,接着,在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该α,ω-二氢有机五硅氧烷与酚性化合物(例如2-烯丙基苯酚、4-烯丙基苯酚、丁香酚、2-丙烯基苯酚等)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粗聚有机硅氧烷。另外,根据日本专利第266231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使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二硅氧烷在硫酸(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使所得到的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与上述同样地在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与酚性化合物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粗聚有机硅氧烷。需要说明的是,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可以根据其聚合条件适当调整其链长n后使用,也可以使用市售的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
作为上述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可举出过渡金属系催化剂,其中,从反应速度和选择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铂系催化剂。作为铂系催化剂的具体例,可举出氯铂酸、氯铂酸的醇溶液、铂的烯烃络合物、铂与含有乙烯基的硅氧烷的络合物、担载铂的二氧化硅、担载铂的活性炭等。
优选通过使粗聚有机硅氧烷与吸附剂接触,而使粗聚有机硅氧烷中含有的、来自于作为上述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使用的过渡金属系催化剂的过渡金属吸附于吸附剂而除去。
作为吸附剂,例如可以使用具有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21
以下的平均细孔直径的物质。若平均细孔直径为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22
以下,则能够有效地除去粗聚有机硅氧烷中的过渡金属。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吸附剂的平均细孔直径优选为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23
以下,更优选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24
以下,进一步优选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25
以下,更进一步优选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26
以下。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吸附剂优选为多孔性吸附剂。
作为吸附剂,若为具有上述平均细孔直径的物质,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活性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炭、合成沸石、天然沸石、活性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镁系吸附剂、硅藻土、纤维素等,优选为选自活性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炭、合成沸石、天然沸石、活性氧化铝、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硅-氧化镁系吸附剂中的至少1种。
使粗聚有机硅氧烷中含有的过渡金属吸附于吸附剂后,可以利用任选的分离方法将吸附剂从聚有机硅氧烷分离。作为从聚有机硅氧烷分离吸附剂的方法,例如可举出过滤器、离心分离等。在使用过滤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膜过滤器、烧结金属过滤器、玻璃纤维过滤器等过滤器,但特别优选使用膜过滤器。
从在过渡金属的吸附后从聚有机硅氧烷分离吸附剂的观点出发,吸附剂的平均粒径通常为1μm以上且4mm以下、优选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在使用上述吸附剂的情况下,其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相对于粗聚有机硅氧烷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2质量份以上、且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20质量份以下的范围的量的多孔性吸附剂。
需要说明的是,在要处理的粗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量高而不呈液体状态的情况下,在进行基于吸附剂的吸附和吸附剂的分离时,可以加热至使聚有机硅氧烷成为液体状态的温度。或者也可以溶于二氯甲烷、己烷等溶剂后进行。
所期望的分子量分布的聚有机硅氧烷例如可以通过配合多种聚有机硅氧烷来调节分子量分布而得到。关于配合,也可以在配合多种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后,在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酚性化合物等进行加成反应,从而得到达到所期望的分子量分布的粗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也可以在配合多种粗聚有机硅氧烷后,进行氢甲硅烷基化反应催化剂的除去等精制。也可以配合精制后的多种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也可以利用制造聚有机硅氧烷时的聚合条件进行适当调整。另外,也可以利用各种分离等方法从现有的聚有机硅氧烷仅分离收集一部分来得到。
聚碳酸酯低聚物可以在二氯甲烷、氯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通过二元酚与碳酰氯、三碳酰氯等碳酸酯前体的反应来制造。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酯交换法来制造聚碳酸酯低聚物时,也可以通过二元酚与碳酸二苯酯等碳酸酯前体的反应来进行制造。
作为二元酚,优选使用下述通式(viii)所示的二元酚。
[化15]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231
式中,R1、R2、a、b和X如上所述。
作为上述通式(viii)所示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4,4’-二羟基联苯、双(4-羟基苯基)环烷烃、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砜、双(4-羟基苯基)亚砜、双(4-羟基苯基)酮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它们中,优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二元酚,更优选双酚A。在使用双酚A作为二元酚的情况下,形成上述通式(i)中X为异丙叉基、且a=b=0的PC-POS共聚物。
作为双酚A以外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双(羟基芳基)烷烃类、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二羟基芳基醚类、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二羟基二芳基砜类、二羟基联苯类、二羟基二芳基芴类、二羟基二芳基金刚烷类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双(羟基芳基)烷烃类,例如可举出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二苯基甲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萘基甲烷、1,1-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等。
作为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例如可举出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5,5-三甲基环己烷、2,2-双(4-羟基苯基)降冰片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十二烷等。作为二羟基芳基醚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苯基醚等。
作为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硫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硫醚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亚砜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砜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砜等。
作为二羟基联苯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联苯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芴类,例如可举出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金刚烷类,例如可举出1,3-双(4-羟基苯基)金刚烷、2,2-双(4-羟基苯基)金刚烷、1,3-双(4-羟基苯基)-5,7-二甲基金刚烷等。
作为上述以外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4,4’-[1,3-亚苯基双(1-甲基乙叉基)]双酚、10,10-双(4-羟基苯基)-9-蒽酮、1,5-双(4-羟基苯基硫基)-2,3-二氧戊烷(Dioxapentane)等。
为了调整所得到的PC-POS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以使用封端剂(分子量调节剂)。作为封端剂,例如可举出苯酚、对甲酚、对叔丁基苯酚、对叔辛基苯酚、对枯基苯酚、对壬基苯酚、间十五烷基苯酚和对叔戊基苯酚等一元酚。这些一元酚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上述界面缩聚反应后,可以通过如下工序得到PC-POS共聚物(A):进行适当静置而分离为水相和有机溶剂相[分离工序]、清洗有机溶剂相(优选按照碱性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水的顺序进行清洗)[清洗工序]、将所得到的有机相浓缩[浓缩工序]、和进行干燥[干燥工序]。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本发明的第-实施方式中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需要满足式(F1a):
[数学式16]
15≤wM1 (F1a)
[式中,wM1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具体地,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分离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从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为15质量%以上,优选20质量%以上,更优选3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40质量%以上。
另外,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还期望满足下述式(F1a’)。
[数学式17]
13≤wM2 (F1a′)
[式中,wM2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具体地,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分离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从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3质量%以上,更优选18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22质量%以上,特别优选27质量%以上。
另外,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wA)、和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wM1)优选满足下述式(F1b)。
[数学式18]
100<wM1/wA×100 (F1b)
式中,wM1如上所述,wA表示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质量%)。wM1/wA×100的值更优选为115以上,进一步优选13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145以上,特别优选160以上。
若wM1/wA×100的值为上述范围内,则在具有更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偏在有大量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而这相对于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整体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而言,能够高效地提高耐冲击性。
进一步优选的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越高,则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越高。具体地,优选满足下述式(F2)和/或(F3)。
[数学式19]
wM2<wM1 (F2)
[式中,wM1和wM2如上所述。]
[数学式20]
wM3<wM2 (F3)
[式中,wM2如上所述,wM3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质量%)。]
上述式(F2)是指,在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占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wM1),大于在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占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wM2)。式(F3)是指,在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占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wM2),大于在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占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wM3)。
这是因为,使得在具有更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更大量地偏在有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这相对于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整体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而言,能够更高效地提高耐冲击性。
从得到更高的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优选满足以下的式(F4a)。
[数学式21]
50≤nM1 (F4a)
[式中,n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上述nM1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60以上,进一步优选70以上。
另外,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nA)、和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占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nM1)优选满足下述式(F4b)。
[数学式22]
100<nM1/nA×100 (F4b)
式中,nM1/nA×100的值优选大于100,更优选为105以上,进一步优选11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115以上,特别优选120以上。
若nM1/nA×100的值为上述范围内,则在具有更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偏在有大量链长更长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这相对于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整体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而言,能够高效地提高耐冲击性。
进一步优选的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越高,则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越长。
具体地,优选满足下述式(F5)和/或式(F6)。
[数学式23]
nM2<nM1 (F5)
[式中,n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数学式24]
nM3<nM2 (F6)
[式中,n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根据式(F5),优选的是: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短于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根据式(F6),优选的是: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短于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即,在具有更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偏在有大量链长更长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因此,相对于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整体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而言,能够更高效地提高耐冲击性。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优选满足下述式(F7a)。
[数学式25]
1.5≤iPOS/iPC (F7a)
式中,iPOS表示上述聚碳酸酯嵌段(A-1)和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连接基团的平均含量(摩尔)。另外,iPC表示上述聚碳酸酯嵌段(A-1)的末端基团的平均含量(摩尔)。
另外,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A(iPOS/iPC)、和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M1(jPOS/iPC)优选满足下述式(F7b)。
[数学式26]
100<iM1/iA×100 (F7b)
此处,iM1/iA×100的值优选大于100,更优选为130以上,进一步优选15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200以上,特别优选250以上。
若iM1/iA×100的值为上述范围内,则在具有更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大量偏在有包含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分子链,这相对于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整体中的包含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分子链的平均根数而言,能够高效地提高耐冲击性。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越高,则上述iPOS/iPC的值越高。
具体地,优选满足下述式(F8)和/或式(F9)。
[数学式27]
iM2<iM1 (F8)
[式中,iM1如上所述,i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iPOS/iPC)。]
[数学式28]
iM3<iM2 (F9)
[式中,iM2如上所述,i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iPOS/iPC)。]
这是因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使得具有更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更大量地偏在包含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分子链,这相对于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整体中的包含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分子链的平均根数而言,能够更高效地提高耐冲击性。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其是通过配合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无机填充材料(C)而成的,上述填充材料(C)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上述填充材料(C)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化16]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32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中所占的含量通常为0.1质量%以上,优选1质量%以上,更优选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10质量%以上,且通常为99.9质量%以下,优选99质量%以下,更优选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2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18质量%以下。
更具体地,在使用后述的无机填充材料(C)中的氧化钛的情况下,从所期望的性质出发,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中所占的含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上,更优选6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8质量%以上,且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2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20质量%以下,最优选15质量%以下。
在使用滑石或玻璃纤维作为无机填充材料(C)的情况下,从所期望的性质出发,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中所占的含量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10质量%以上,且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2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20质量%以下。
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中所占的含量通常为0.1质量%以上,优选1质量%以上,更优选5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80质量%以上,且通常为99.9质量%以下,优选99质量%以下,更优选9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8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70质量%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与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为100质量%。
本实施方式中,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与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质量比率(A)/(B)通常为0.1/99.9~99.9/0.1,优选1/99~99/1,更优选2/98~50/50,进一步优选5/95~20/80。
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0.4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0.8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1质量%以上,特别优选3质量%以上,且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6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4质量%以下。若聚碳酸酯系树脂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则可以得到优异的耐冲击特性。
根据所使用的用途、制品,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可以通过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封端剂)等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目标分子量。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粘均分子量优选为9000以上,更优选12000以上,进一步优选14000以上,特别优选16000以上,且优选为50000以下,更优选3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23000以下,特别优选21000以下。若粘均分子量为9000以上,则可以得到充分的成形品的强度。若为50000以下,则能够以不引起热劣化的温度进行注射成形、挤出成形。
需要说明的是,粘均分子量(Mv)是测定20℃条件下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特性粘度〔η〕,并根据下述Schnell式算出的值。
[数学式29]
[η]=1.23×10-5×Mv0.83
<(B)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
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主链具有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聚碳酸酯系树脂。
[化17]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341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作为R30和R31的具体例,可举出与上述R1和R2相同的例子,优选例也相同。作为R30和R31,更优选为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作为X’的具体例,可举出与上述X相同的例子,优选例也相同。d和e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2,更优选0或1。
作为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具体地可以使用通过如下的制造法而得到的树脂:在反应中呈惰性的有机溶剂、碱水溶液的存在下,使二元酚系化合物和碳酰氯反应后,添加叔胺或者季铵盐等聚合催化剂后进行聚合的界面聚合法;将二元酚系化合物溶解于吡啶或吡啶与惰性溶剂的混合溶液,导入碳酰氯进行直接制造的吡啶法;等以往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法。
在上述反应时,根据需要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封端剂)、支化剂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二元酚系化合物,可举出下述通式(III’)所示物质。
[化18]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351
[式中,R30、R31、X’、d和e如上文所定义的,优选例也相同。]
作为该二元酚系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在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制造方法中举出的例子,优选例也相同。其中,优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二元酚,更优选双酚A。
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B)与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不同,可以是不具有式(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结构。例如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可以为均聚碳酸酯树脂。
<无机填充材料(C)>
作为本发明的含有无机填充材料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使用的无机填充材料(C),可以使用各种无机填充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玻璃材料(例如玻璃纤维、玻璃珠、玻璃片、玻璃粉末等)、碳纤维、铝纤维、碳酸钙、碳酸镁、白云石、二氧化硅、硅藻土、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铁、氧化锌、氧化镁、硫酸钙、硫酸镁、亚硫酸钙、滑石、粘土、云母、石棉、硅酸钙、蒙脱石、膨润土、炭黑、石墨、铁粉、铅粉、铝粉、白色颜料等。
作为上述白色颜料,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使用选自氧化钛、氧化锌、和硫化锌中的至少1种。这些白色颜料中,从使色调更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氧化钛。
具体地,作为氧化钛,优选使用其表面由多元醇包覆的氧化钛。该包覆能够使聚碳酸酯组合物中的氧化钛的分散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聚碳酸酯的分子量降低。
作为氧化钛的基于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处理,可举出基于多元醇、以及有机硅化合物、烷醇胺类、高级脂肪酸类等的表面包覆。进而,在用例如多元醇将表面包覆前,可以将该氧化钛表面用包含铝、硅、镁、氧化锆钛、锡等元素的至少一种元素的含水氧化物和/或氧化物包覆。
作为将氧化钛用多元醇包覆时使用的多元醇,可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双(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丙烷乙氧基化物、季戊四醇等,这些中,优选三羟甲基丙烷和三羟甲基乙烷。
作为用多元醇包覆表面的方法,可举出湿式法和干式法。湿式法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在多元醇与低沸点溶剂的混合液中加入氧化钛,搅拌后除去低沸点溶剂的方法。干式法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将多元醇和氧化钛在亨舍尔搅拌机、滚筒等混合机中进行混合的方法、或者将在溶剂中溶解或分散多元醇而得的混合溶液向氧化钛喷雾的方法。通过由这样的多元醇包覆表面,由此能够抑制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物性降低,提高氧化钛在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性,抑制银纹等成形不良。
关于氧化钛的制造方法,也能够使用利用氯法、硫酸法中的任意种制造而得的氧化钛。另外,氧化钛的结晶结构能够使用金红石型、锐钛矿型中的任意种,但从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热稳定性、耐光性等观点出发,更优选金红石型。
作为滑石,可以任选使用作为热可塑性树脂的添加剂而市售的滑石。滑石为镁的含水硅酸盐,有时在作为主成分的硅酸和氧化镁之外还含有微量的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铁,本发明中也可以含有它们。另外,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1μm以上,且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20μm以下的范围。长宽比通常为2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它们的平均粒径、长宽比可以根据成形时的流动性、成形品所要求的耐冲击性、刚性等、并综合考虑其他含有成分等后确定。另外,作为滑石,也可以使用由脂肪酸等进行了表面处理的滑石、在脂肪酸等的存在下进行了粉碎的滑石等。
本实施方式中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在配合玻璃纤维作为无机填充材料(C)的情况下,能够向成形品赋予刚性。作为玻璃纤维,优选使用含碱玻璃、低碱玻璃、无碱玻璃作为原材料而制造的玻璃纤维,其纤维的形态可以为粗纱、磨碎纤维、短切纤维等任意形态。另外,玻璃纤维的剖面可以为扁平状。玻璃纤维的直径优选为3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使用长度为1mm以上且6mm以下的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的直径为3μm以上时,能够使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刚性进一步提高,为30μm以下时,成形体的外观变得良好。
玻璃纤维的纤维长通常为0.1mm以上且8mm以下左右、优选0.3mm以上且6mm以下。另外,纤维直径通常为0.1μm以上且30μm以下左右、优选0.5μm以上且25μm以下。这些玻璃纤维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二种以上。
为了提高与树脂的亲和性,可以使用由氨基硅烷系、环氧硅烷系、乙烯基硅烷系、甲基丙烯酸硅烷系等硅烷系偶联剂、铬络合物或硼化合物等进行了表面处理的玻璃纤维,进而也可以为利用集束剂进行了集束处理的玻璃纤维。作为这样的玻璃纤维,可以合适地使用旭纤维玻璃株式会社制的MA-409C(平均纤维直径13μm)、TA-409C(平均纤维直径23μm)、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制的T-511(平均纤维直径12~14μm)等。
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上述无机填充材料(C)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无机填充材料(C)的配合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0.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1质量%以上,且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10质量%以下。若为上述范围,可以将基于无机填充材料的所期望的性质赋予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并且可以没有问题地进行成形。
更具体地,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上述氧化钛的合计量100质量%中,在配合氧化钛作为无机填充材料(C)时的配合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上,更优选1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2质量%以上,且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优选4质量%以下。若氧化钛的配合量为上述范围,则能够在得到充分的白色度的同时,还保持成形品的耐冲击性。
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上述滑石的合计量100质量%中,配合滑石作为无机填充材料(C)时的配合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上,更优选1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2质量%以上,且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2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10质量%以下。若滑石的配合量为上述范围,则能够在不降低耐冲击性的情况下得到机械特性(刚性)和尺寸稳定性等优异的成形品。
在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上述玻璃纤维的合计量100质量%中,配合玻璃纤维作为无机填充材料(C)时的配合量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1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20质量%以上,且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4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35质量%以下。若玻璃纤维的配合量为上述范围,则能够在提高刚性的同时,得到外观和强度良好的成形体。
<其他成分>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包含其他添加剂。作为其他添加剂,可举出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脱模剂、增强材料、填充剂、耐冲击性改良用的弹性体、染料、颜料、抗静电剂、聚碳酸酯以外的其他树脂等。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可通过将上述各成分以上述比例、并将根据需要使用的各种任选成分以适当比例配合、混炼而得到。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基准计,成分(A)、成分(B)和成分(C)的合计含量优选为80~100质量%,更优选95~100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基准计,成分(A)、成分(B)、成分(C)和上述其他成分的合计含量优选为90~100质量%,更优选95~100质量%。
配合和混炼可以利用如下的方法进行:用通常使用的设备例如螺条式混合机、鼓式滚筒等进行预混合后,使用亨舍尔搅拌机、班伯里搅拌机、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多螺杆挤出机和捏和机等的方法。混炼时的加热温度通常在240℃以上且320℃以下的范围适当选择。作为该熔融混炼,优选使用挤出机,特别优选使用排气式挤出机。
[成形品]
将上述熔融混炼后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或所得到的颗粒作为原料,利用注射成形法、注射压缩成形法、挤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压制成形法、真空成形法和发泡成形法等,可以制造各种成形体。特别是若使用通过熔融混炼得到的颗粒,可以合适地用于基于注射成形和注射压缩成形的注射成形体的制造。
包含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成型品例如可以合适地用作:电视机、收音机、摄像机、录像机、音响播放器、DVD播放器、空调、移动电话、显示器、计算机、收款机、台式计算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通信基站、电池等电气-电子设备用部件的壳体等、以及汽车和建材的部件。
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示例的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各例中的特性值、评价结果按照以下要点求出。
(1)聚二甲基硅氧烷链长和含有率
通过NMR测定,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甲基的积分值比算出。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时简称为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链长的定量方法>
1H-NMR测定条件
NMR装置:(株)JEOL RESONANCE制ECA500
探针:50TH5AT/FG2
观测范围:-5~15ppm
观测中心:5ppm
脉冲重复时间:9秒
脉冲宽度:45°
NMR试样管: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01
样品量:30~40mg
溶剂:氘代氯仿
测定温度:室温
累积次数:256次
烯丙基苯酚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情况下
A:δ-0.02~0.5附近观测到的二甲基硅氧烷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B:δ2.50~2.75附近观测到的烯丙基苯酚的亚甲基的积分值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链长=(A/6)/(B/4)
丁香酚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情况下
A:δ-0.02~0.5附近观测到的二甲基硅氧烷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B:δ2.40~2.70附近观测到的丁香酚的亚甲基的积分值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链长=(A/6)/(B/4)
<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有率的定量方法>
将烯丙基苯酚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而得的PTBP封端聚碳酸酯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量的定量方法
NMR装置:(株)JEOL RESONANCE制ECA-500
探针:50TH5AT/FG2
观测范围:-5~15ppm
观测中心:5ppm
脉冲重复时间:9秒
脉冲宽度:45°
累积次数:256次
NMR试样管: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02
样品量:30~40mg
溶剂:氘代氯仿
测定温度:室温
A:δ1.5~1.9附近观测到的BPA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B:δ-0.02~0.3附近观测到的二甲基硅氧烷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C:δ1.2~1.4附近观测到的对叔丁基苯基部的丁基的积分值
a=A/6
b=B/6
c=C/9
T=a+b+c
f=a/T×100
g=b/T×100
h=c/T×100
TW=f×254+g×74.1+h×149
PDMS(wt%)=g×74.1/TW×100
(2)粘均分子量
关于粘均分子量(Mv),使用乌氏型粘度计测定20℃条件下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粘度,由此求出特性粘度[η],利用下式(Schnell式)算出。
[数学式30]
[η]=1.23×10-5×Mv0.83
(3)凝胶渗透色谱(GPC)
聚有机硅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的GPC测定按照以下条件进行。
试验设备:日本分光(株)制PU-2080
溶剂:四氢呋喃(THF)
柱:TOSOH TSK-GEL MULTIPORE HXL-M×2、
Shodex KR801
柱温度:40℃
流速:1.0mL/分钟
检测器:日本分光(株)制UV-2075 Plus(254nm)
注入浓度:10mg/mL
注入量:0.1mL
级分收集器:ADVANTEC制CHF122SC
标准曲线的制作中使用了东曹公司制的标准聚苯乙烯。
在上述条件下,对于聚有机硅氧烷-聚碳酸酯共聚物,将每个保留时间分为5级,得到分级物。将以上的操作重复100次。
对于所得到的分级物,利用上述1H-NMR测定,对于各分级物,求出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平均链长、上述聚碳酸酯嵌段(A-1)和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连接基团的平均含量和上述聚碳酸酯嵌段(A-1)的末端基团的平均含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GPC测定中,在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360以上且1300以下的范围中,检测到环状有机硅氧烷,因此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和平均链长在表观上看起来较高。
<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制造>
在5.6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相对于双酚A(BPA)(之后溶解)加入2000ppm的连二亚硫酸钠。向其中,以使BPA浓度达到13.5质量%的方式溶解BPA,制备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该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40L/hr的流量、将二氯甲烷以15L/hr的流量、并将碳酰氯以4.0kg/hr的流量连续通入内径6mm、管长30m的管型反应器。管型反应器具有夹套部分,夹套中通入冷却水,将反应液的温度保持为40℃以下。将从管型反应器导出的反应液连续地导入至具备后掠翼的内容积40L的带挡板的槽型反应器,向其中进一步将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2.8L/hr的流量、将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0.07L/hr的流量、将水以17L/hr的流量、将1质量%的三乙基胺水溶液以0.64L/hr的流量添加后,进行反应。将从槽型反应器溢出的反应液连续抽出、静置,分离除去水相,取二氯甲烷相。
关于这样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浓度为341g/L,氯甲酸酯基浓度为0.71mol/L。
制造例1
<PC-POS共聚物(A-1a)>
以下中记载的(i)~(xiv)的值如表1所示。
向具备挡板、桨型搅拌翼和冷却用夹套的50L槽型反应器中,加入如上所述地制造的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PCO)(i)L、二氯甲烷(MC)(ii)L、和将平均链长n=(iii)的烯丙基苯酚封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iv)g溶解于二氯甲烷(MC)(v)L而得的溶液、以及三乙基胺(TEA)(vi)mL,在搅拌下向其中加入6.4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NaOHaq)(vii)g,进行20分钟的聚碳酸酯低聚物与烯丙基苯酚封端改性PDMS的反应。
向该聚合液中添加对叔丁基苯酚(PTBP)的二氯甲烷溶液(将PTBP(viii)g溶解于二氯甲烷(MC)(ix)L而得到的溶液)、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在NaOH(x)g和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xi)g溶解于水(xii)L而得的水溶液中溶解BPA(xiii)g而得的溶液),实施40分钟的聚合反应。
为了稀释而加入二氯甲烷(MC)(xiv)L,搅拌10分钟后,分离为含有PC-POS的有机相和含有过量BPA和NaOH的水相,分离出有机相。
对于如上操作得到的PC-POS的二氯甲烷溶液,依次用15容积%的0.03mol/L NaOH水溶液、0.2mol/L盐酸进行清洗,接着,反复用纯水进行清洗直至清洗后的水相中的导电度达到0.01μS/m以下为止。
将通过清洗得到的聚碳酸酯的二氯甲烷溶液浓缩、粉碎,将所得到的薄片在减压下以120℃干燥,得到PC-POS共聚物(A1)~(A17)。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含有率、未反应PDMS量、粘均分子量和基于GPC的各种测定。iM1的值为3.2,iM2的值为2.3,iM3的值为0.7,iM1/iA×100的值为287。将其他结果表示于表1。
[表1]
表1
制造例1 制造例2
PC-POS(A) A-1a A-1b
(i)PCO(L) 11 11
(ii)MC(L) 24.5 24.5
(iii)PDMS链长(n) 61 88
(iv)PDMS加料量(g) 1800 1400
(v)MC(L) 2.0 2.0
(vi)TEA(mL) 6.2 6.2
(vii)NaOHaq(g) 1405 937
(viii)PTBP(g) 107.6 107.6
(ix)MC(L) 0.5 0.5
(x)NaOH(g) 412 412
(xi)Na<sub>2</sub>S<sub>2</sub>O<sub>4</sub>(g) 1.5 1.5
(xii)水(L) 6.0 6.0
(xiii)BPA(g) 766 766
(xiv)MC(L) 0 0
PDMS含有率(wt%) 30 25
未反应PDMS量(ppm) ≤150 ≤150
Mv 17700 17700
wM1(质量%) 48 41
wM2(质量%) 30 36
wM3(质量%) 21 23
wM1/wA×100 175 167
nM1 76 122
nM2 62 106
nM3 52 84
nM1/nA×100 125 131
制造例2
<PC-POS共聚物(A-1b)>
除了将上述(i)~(xiv)的值如上述表1中记载的进行变更外,按照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制造和测定。
<PC-POS共聚物(A-2)>
PC-POS共聚物A-2:“FG1700”[PC-POS共聚物、聚有机硅氧烷嵌段链长88,聚有机硅氧烷含量6质量%,粘均分子量Mv17700]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1:“FN2500”[粘均分子量Mv23500]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2:“FN2200”[粘均分子量Mv21300]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3:“FN1900”[粘均分子量Mv19300]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4:“FN1700”[粘均分子量Mv17700]
<无机填充材料(C)>
氧化钛:“CR63”[用二氧化硅/氧化铝1%和二甲基硅酮0.5%进行表面处理后的二氧化钛,平均粒径:0.21μm,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制]]
滑石:“FH-105”[中值径(D50):5μm,富士滑石工业株式会社制]
玻璃纤维“T-511”[平均纤维长2mm以上4mm,平均纤维直径12μm以上14μm;基于氨基硅烷和氨基甲酸酯的表面处理品,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制]
<其他成分>
抗氧化剂:“IRGAFOS168(商品名)”[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BASF日本株式会社制]
实施例a~b、实施例1~16、比较例1~8
将制造例1和2中得到的PC-POS共聚物A1和A2、以及其他各成分以表2~表4所示的配合比例混合,并供给至排气式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公司制,TEM35B),在螺杆转速150rpm、吐出量20kg/hr、树脂温度278~30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得到评价用颗粒样品。将PC系树脂组合物的组成和评价项目表示于表2~表4中。
[表2]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61
[表3]
表3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71
[表4]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81
[评价试验]
<流动性评价>(MFR)
使用上述颗粒,按照JIS K 7210-1:2014,在300℃、1.2kg的负荷条件下,测定从直径2.095±0.005mm、长度8.000±0.025mm的模头流出的熔融树脂量(g/10分钟)。
<Q值(流动值)〔单位:10-2mL/秒〕>
使用上述颗粒,按照JIS K 7210-1:2014:附属文件JA,使用高架式流变仪,在280℃、160kgf的压力的条件下,测定从直径1.00mm、长度10.00mm的喷嘴流出的熔融树脂量(mL/sec)。Q值表示每单位时间的流出量,数值越高,则表示流动性越好。
<耐冲击性>
将上述所得到的颗粒在12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日精树脂工业公司制,NEX110,螺杆直径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92
),在料筒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从而制作IZOD试验片(长度63.5mm、宽度12.7mm、厚度3.2mm)。通过后加工对该试验片赋予缺口(r=0.25mm±0.05mm),使用如此得到的试验片,按照ASTM标准D-256,测定-40℃、-30℃、-20℃、-10℃、0℃和23℃条件下的带缺口的Izod冲击强度。
<弯曲弹性模量(单位:MPa)>
将上述所得到的颗粒在12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日精树脂工业公司制,NEX110,螺杆直径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91
),在料筒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从而得到试验片(长度100mm、宽度10mm、厚度4mm)。使用该试验片,按照ASTM标准D-790,在支点间距离60mm、支点前端R=2mm、压子前端R=5mm、温度23℃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负荷变形温度(单位:℃)>
将上述所得到的颗粒在12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日精树脂工业公司制,NEX110,螺杆直径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493
),在料筒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从而得到试验片(长度127mm、宽度12.7mm、厚度3.2mm)。使用该试验片,按照ASTM标准D-648,升温速度120℃/h、支点间距离100mm,施加1.8MPa的负荷,记录基于立式设置(エッジヮイズ)的试验片的变形达到0.26mm时的温度。
<白色度指数>
对于干燥后的评价用颗粒样品,使用注射成形机(公司NIIGATA MACHINE TECHNO制“MD50XB”,螺杆直径
Figure GDA0002539080930000501
)进行注射成形,制作用于进行总光线透射率和雾度的测定的试验片(3段板90mm×50mm:3mm厚部分45mm×50mm,2mm厚部分22.5mm×50mm,1mm厚部分22.5mm×50mm)。
使用所制作的试验片的3mm厚部分,按照JIS Z 8715-1999,测定白色度指数,求出5片板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装置,使用分光光度计Gretag Macbeth公司制“Color-Eye 7000A”,光学体系设为D/8°(扩散照明,8°方向受光)、D65光源、10度视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中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由于其耐冲击性优异,因此能够合适地用作电气和电子设备用部件的壳体等、汽车和建材的部件等。

Claims (29)

1.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配合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无机填充材料(C)而成的,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在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21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55以上且500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并且满足下述式(F1a),
15≤wM1 (F1a)
式中,wM1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
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Figure FDA000331055209000001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1a’),
13≤wM2 (F1a′)
式中,wM2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
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1b),
100<wM1/wA×100 (F1b)
式中,wM1如上所述,
wA表示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
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2),
wM2<wM1 (F2)
式中,wM1如上所述,
wM2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
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3),
wM3<wM2 (F3)
式中,wM2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
wM3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
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4a),
50≤nM1 (F4a)
式中,n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4b),
100<nM1/nA×100 (F4b)
式中,n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nA表示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5),
nM2<nM1 (F5)
式中,n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n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6),
nM3<nM2 (F6)
式中,n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n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满足下述式(F7a),
1.5≤iPO S/iPC (F7a)
式中,iPOS表示所述聚碳酸酯嵌段(A-1)和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连接基团的平均含量,另外,iPC表示所述聚碳酸酯嵌段(A-1)的末端基团的平均含量,
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摩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7b),
100<iM1/iA×100 (F7b)
式中,i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另外,iA表示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8),
iM2<iM1 (F8)
式中,i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i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满足下述式(F9),
iM3<iM2 (F9)
式中,i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i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主链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
Figure FDA0003310552090000071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55以上且85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质量比率A/B为0.1/99.9~99.9/0.1。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质量比率A/B为5/95~20/80。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在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中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相对于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合计,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包含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选自氧化钛、滑石和玻璃纤维中的至少1种。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氧化钛,
相对于包含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100质量份,氧化钛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滑石,
滑石在包含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所述滑石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为玻璃纤维,
玻璃纤维在包含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及所述玻璃纤维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26.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配合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无机填充材料(C)而成的,
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在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无机填充材料(C)的合计量100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特征在于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并且满足下述式(F1a)、下述式(F1a’)、下述式(F1b)、下述式(F2)、下述式(F3)、下述式(F4a)、下述式(F4b)、下述式(F5)、下述式(F6)、下述式(F7b)、下述式(F8)和下述式(F9),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满足下述式(F7a),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21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55以上且500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主链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质量比率A/B为5/95~20/80,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在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合计量中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包含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和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Figure FDA000331055209000010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Figure FDA0003310552090000102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15≤wM1 (F1a)
式中,wM1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13≤wM2 (F1a′)
式中,wM2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100<wM1/wA×100 (F1b)
式中,wM1如上所述,
wA表示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含量,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wM2<wM1 (F2)
式中,wM1如上所述,
wM2如上所述,
wM3<wM2 (F3)
式中,wM2如上所述,
wM3表示: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所占的平均含量,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质量%,
50≤nM1 (F4a)
式中,n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100<nM1/nA×100 (F4b)
式中,nM1如上所述,
nA表示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nM2<nM1 (F5)
式中,nM1如上所述,
n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nM3<nM2 (F6)
式中,nM2如上所述,
n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
1.5≤iPO S/iPC (F7a)
式中,iPOS表示所述聚碳酸酯嵌段(A-1)和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连接基团的平均含量,另外,iPC表示所述聚碳酸酯嵌段(A-1)的末端基团的平均含量,所述平均含量的单位为摩尔,
100<iM1/iA×100 (F7b)
式中,iM1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56000以上且200000以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另外,iA表示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iM2<iM1 (F8)
式中,iM1如上所述,
iM2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为16000以上且小于5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iM3<iM2 (F9)
式中,iM2如上所述,
iM3表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而得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以聚碳酸酯为换算基准的分子量4500以上且小于16000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iPOS相对于iPC的比率即iPOS/iPC。
27.一种成形品,其是通过将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成形而得到的。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成形品,其为电气和电子设备用壳体。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成形品,其为汽车和建材的部件。
CN201880014831.0A 2017-03-01 2018-03-01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Active CN110352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8845 2017-03-01
JP2017038845 2017-03-01
PCT/JP2018/007904 WO2018159790A1 (ja) 2017-03-01 2018-03-01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それを含む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210A CN110352210A (zh) 2019-10-18
CN110352210B true CN110352210B (zh) 2022-03-25

Family

ID=63370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4831.0A Active CN110352210B (zh) 2017-03-01 2018-03-01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10615A1 (zh)
JP (1) JP7129135B2 (zh)
KR (1) KR102505386B1 (zh)
CN (1) CN110352210B (zh)
DE (1) DE112018001080T5 (zh)
TW (1) TWI775816B (zh)
WO (1) WO20181597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71610B1 (ko) * 2017-03-01 2024-05-31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난연성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TWI772374B (zh) 2017-03-01 2022-08-01 日本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包含其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WO2018159786A1 (ja) * 2017-03-01 2018-09-0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それを含む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KR20220031568A (ko) * 2019-07-03 2022-03-11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을 포함하는 성형체
CN114746474A (zh) * 2019-12-06 2022-07-12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和包含该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
JPWO2021112259A1 (zh) * 2019-12-06 2021-06-10
WO2023157910A1 (ja) * 2022-02-17 2023-08-24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3125A (zh) * 2005-03-03 2008-02-27 通用电气公司 热塑性聚碳酸酯组合物,由其制得的制品以及制备方法
WO2015166381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
WO2017019969A1 (en) * 2015-07-29 2017-02-02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Glass-reinforced pdms copolycarbonate resi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2310B2 (ja) 1989-07-07 1997-10-08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ジメチル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80725A (ja) * 2008-05-23 2009-12-03 Idemitsu Kosan Co Ltd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光反射部材
JP5619384B2 (ja) 2009-07-16 2014-11-05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筐体
KR101453773B1 (ko) * 2010-12-27 2014-10-21 제일모직 주식회사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품
JP2012246390A (ja) 2011-05-27 2012-12-13 Teijin Chem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ジ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樹脂、及び製造方法
JP5852797B2 (ja) * 2011-05-30 2016-02-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電池パック
WO2013051557A1 (ja) * 2011-10-03 2013-04-1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
KR101510407B1 (ko) * 2012-12-27 2015-04-17 주식회사 삼양사 우수한 난연성 및 내충격성을 동시에 갖는 폴리실록산-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의 성형품
KR101530319B1 (ko) * 2012-12-28 2015-06-22 주식회사 삼양사 우수한 난연성 및 내충격성을 동시에 갖는 폴리실록산-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의 성형품
US9365683B2 (en) * 2013-12-10 2016-06-14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polyorganosiloxane copolym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6355951B2 (ja) * 2014-03-31 2018-07-1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709460B (zh) * 2015-06-17 2023-08-08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KR102550274B1 (ko) * 2015-06-17 2023-06-30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의 제조 방법
TWI772374B (zh) 2017-03-01 2022-08-01 日本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包含其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WO2018159786A1 (ja) 2017-03-01 2018-09-0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それを含む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KR102671610B1 (ko) 2017-03-01 2024-05-31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난연성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3125A (zh) * 2005-03-03 2008-02-27 通用电气公司 热塑性聚碳酸酯组合物,由其制得的制品以及制备方法
WO2015166381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
WO2017019969A1 (en) * 2015-07-29 2017-02-02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Glass-reinforced pdms copolycarbonate resi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210A (zh) 2019-10-18
TWI775816B (zh) 2022-09-01
TW201841999A (zh) 2018-12-01
KR102505386B1 (ko) 2023-03-03
DE112018001080T5 (de) 2019-11-21
KR20190120763A (ko) 2019-10-24
WO2018159790A1 (ja) 2018-09-07
US20200010615A1 (en) 2020-01-09
JPWO2018159790A1 (ja) 2019-12-26
JP7129135B2 (ja)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2210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7922727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832029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8431137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CN107922624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
CN106133026B (zh) 聚有机硅氧烷、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66574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该共聚物的阻燃性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7429049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66573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82593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82623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KR20220123400A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CN110402270B (zh) 阻燃性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8696094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