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9409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9409B
CN110329409B CN201910219769.5A CN201910219769A CN110329409B CN 110329409 B CN110329409 B CN 110329409B CN 201910219769 A CN201910219769 A CN 201910219769A CN 110329409 B CN110329409 B CN 1103294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cover
rectifying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97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9409A (zh
Inventor
横川俊二
前田瑠衣
滨田季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29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9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9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94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的跨骑型车辆。在具备将车架(2)的一部分从侧方覆盖的侧盖罩(7b)的机动二轮车(1)中,侧盖罩(7b)具备:内盖罩(31);外盖罩(32),其以与内盖罩(31)之间形成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方引导的导风路(38)的方式,将内盖罩(31)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以及整流构件(41),其从内盖罩(31)指向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且通过在导风路(38)中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其中,整流构件(41)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分离。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3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8-069550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已知有使下压力(downforce)作用于车身的结构。
例如,在日本国特开2015-96415号中公开了如下结构:通过将在前盖罩的上表面上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向在该前盖罩的上表面的上方配置的空气动力产生部引导,从而产生下压力。在空气动力产生部的前端部设有保持反射镜的反射镜壳体。
然而,通过在车辆上方设置的空气动力产生部产生的下压力对车辆整体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前轮的转向(转弯)容易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将车身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方覆盖的侧盖罩的跨骑型车辆中,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1)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将车身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方覆盖的侧盖罩,其中,所述侧盖罩具备:内盖罩;外盖罩,其以与所述内盖罩之间形成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方引导的导风路的方式,将所述内盖罩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以及整流构件,其从所述内盖罩指向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且通过在所述导风路中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所述整流构件从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分离。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内盖罩与所述外盖罩之间形成有将所述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方沿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空间。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的前端缘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凹部。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与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对置的平面。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多个所述整流构件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的连结构件。
(7)在上述(6)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多个所述整流构件与所述连结构件通过同一构件一体形成。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内盖罩上以能够供所述整流构件穿过的方式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所述整流构件以通过所述贯通孔而朝向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
(9)在上述(1)~(8)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整流构件具备:第一整流构件;以及第二整流构件,其位于比所述第一整流构件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一整流构件比所述第二整流构件大。
(10)在上述(1)~(9)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整流构件具备:第一整流构件;以及第二整流构件,其位于比所述第一整流构件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侧盖罩上设有将所述第二整流构件的下方的空间从前方闭塞的闭塞部。
(11)在上述(9)或(10)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侧视观察下,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12)在上述(9)~(11)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前轮的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所述前挡泥板具备将前叉的至少一部分从前方及侧方中的至少一方覆盖的叉覆盖部,所述叉覆盖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
(13)在上述(1)~(12)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乘客能够把持的车把把手,在侧视观察下,所述整流构件的上表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车把把手的车宽方向外端配置在比所述整流构件的上表面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1)的方案,侧盖罩具备从内盖罩指向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通过在导风路中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的整流构件,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与通过在前盖罩的上表面的上方配置的空气动力产生部来产生下压力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向车辆上方侧施加的下压力的影响。此外,整流构件从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分离,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整流构件承受行驶风,从而产生下压力,且同时通过在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使行驶风从整流构件剥离,从而能够得到适度的转弯性。因此,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根据上述(2)的方案,在内盖罩与外盖罩之间形成有将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方沿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空间,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通过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承受行驶风来适度地产生下压力,且同时使产生了该下压力的行驶风通过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方的连通空间而与其他的空间的行驶风汇合,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下压力,能够提高转弯性。此外,通过调整连通空间的大小,能够容易进行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的调整。
根据上述(3)的方案,整流构件的前端缘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首先通过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更容易承受从车宽方向内方流过来的行驶风,然后,容易形成向车宽方向外方的行驶风的流动,因此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根据上述(4)的方案,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凹部,由此能够抑制在树脂成形时由于冷却引起的体积收缩而在整流构件的表面产生气孔(凹下部)的情况,因此容易使整流构件的表面成为平滑面,能够有效地引导行驶风。
根据上述(5)的方案,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与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对置的平面,由此在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之间容易形成连通空间,因此容易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根据上述(6)的方案,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多个整流构件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的连结构件,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仅通过将连结构件安装于规定的部分(内盖罩),就能够同时进行多个整流构件的安装,因此能够削减安装工时。此外,与分别进行各整流构件的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各整流构件彼此的安装位置精度。
根据上述(7)的方案,多个整流构件和连结构件通过同一构件一体形成,由此能够将多个整流构件和连结构件同时成形,因此能够削减成形工时。
根据上述(8)的方案,在内盖罩上以能够供整流构件穿过的方式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整流构件以通过贯通孔而朝向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的方式,安装于内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与将整流构件安装于内盖罩的车宽方向外表面的情况相比,在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部能够使面向导风路的部分(导风路中的整流构件的基端部)作为产生下压力的部分而发挥功能。此外,能够避免在内盖罩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产生安装用的台阶部等的情况。
根据上述(9)的方案,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整流构件具备第一整流构件和位于比第一整流构件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整流构件,第一整流构件比第二整流构件大,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在比第二整流构件大的第一整流构件中,容易获得从车辆前方流过来的行驶风,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下压力。此外,在比第一整流构件小且设置于下方的第二整流构件中,难以获得从位于下方的前轮附近流过来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前轮的转向。
根据上述(10)的方案,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整流构件具备第一整流构件和位于比第一整流构件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整流构件,在侧盖罩上设有将第二整流构件的下方的空间从前方闭塞的闭塞部,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在闭塞部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整流构件难以获得从位于下方的前轮附近流过来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前轮的转向。
根据上述(11)的方案,在侧视观察下,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容易将从车辆前方或上方流过来的行驶风吹到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能够如鸭翼(canard)那样得到下压力。
根据上述(12)的方案,具备将前轮的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前挡泥板具备将前叉的一部分从前方及侧方中的至少一方覆盖的叉覆盖部,叉覆盖部配置在比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第二整流构件难以获得由叉覆盖部整流后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前轮的转向。
根据上述(13)的方案,还具备乘客能够把持的车把把手,在侧视观察下,整流构件的上表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侧视观察下,车把把手的车宽方向外端配置在比整流构件的上表面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抑制沿着整流构件的上表面流动的行驶风吹到乘客(驾驶者)的胳膊引起的阻力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整流构件的下压力效果被阻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罩的右侧视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侧盖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右侧视图。
图5是将实施方式的侧盖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
图6是包括图4的VI-VI截面的立体图。
图7是图4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4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整流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整流单元的主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叉覆盖部的配置的右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把手端部的配置的右侧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整流单元的主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整流单元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车把5来转向的前轮3、由包括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包括车把5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在车架2的前端部形成的头管20。与车把5连接的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穿过头管20。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摆臂6以枢轴6a为中心而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动力单元10的后部。在摆臂6的前部与车架2的后部之间夹装有未图示的后悬架。
例如,车架2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结合成一体而形成。车架2具备:从头管20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折弯而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21;以将左右主框架21彼此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横梁;以及从左右主框架21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未图示的座椅轨道。
在左右主框架21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座椅轨道(未图示)上配置有座椅9。
车架2由车身罩7覆盖。车身罩7具备将车架2的前部上方覆盖的上盖罩7a、将车架2的前部侧方覆盖的侧盖罩7b、以及将车架2的下部覆盖的下盖罩7c。
在图1中,符号14表示前叉,符号15表示前挡泥板,符号16表示后挡泥板,符号17表示主踏脚板(乘客踏脚板),符号18表示消声器。
如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1具备将车身的一部分从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侧盖罩7b。左右侧盖罩7b将车架2的前部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在图2中,符号CL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线。
以下,在车辆的构成要素中,有时对在左侧配置的构成要素标注“L”,对在右侧配置的构成要素标注“R”。
<侧盖罩7b>
如图2所示,左右侧盖罩7b具备左右一对的内盖罩31L、31R、将左右内盖罩31L、31R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外盖罩32L、32R、以及具有通过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的整流构件的左右一对的整流单元40L、40R。
左右侧盖罩7b(左右内盖罩31L、31R及左右外盖罩32L、32R)以车身左右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具有左右对称形状。在内盖罩31与外盖罩32之间形成有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向车辆后方引导的导风路38。
<内盖罩31>
内盖罩31构成侧盖罩7b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内盖罩31是侧盖罩7b中的位于靠近车架2(参照图1)的位置的部分。内盖罩31与上盖罩7a的前下端相连。
在主视观察下,左右内盖罩31L、31R的前端缘从上盖罩7a的前下端朝向前叉14的车宽方向外方弯曲之后,在前叉14的车宽方向外方向下方延伸,然后,朝向前轮3的下部以越靠下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方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内盖罩31的前端缘从上盖罩7a的前下端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内盖罩31的下端部与外盖罩32连结。在图3中,符号25表示内盖罩31与外盖罩32的紧固连结部。
在侧视观察下,内盖罩31的后端缘以与主框架21(参照图1)的前下部重叠的方式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地倾斜之后,向前下方折弯而延伸。内盖罩31的后端部与主框架21(参照图1)连结。
在图3中,符号26表示内盖罩31与主框架21(参照图1)的紧固连结部。
在内盖罩31上以能够供整流构件41~44(参照图4)穿过的方式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31h。贯通孔31h设有与整流构件41~44的设置个数相应的个数。贯通孔31h上下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设有4个贯通孔31h。各贯通孔31h以与各整流构件41~44的尺寸相应的大小开口,以使各整流构件41~44无间隙地穿过。
<外盖罩32>
如图2所示,外盖罩32构成侧盖罩7b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外盖罩32与内盖罩31一起形成使整流构件41~44(参照图4)向前方露出的开口部39。开口部39作为朝向整流构件41~44的行驶风的取入口而发挥功能。从开口部39取入的行驶风沿着整流构件41~44流动之后,经由侧盖罩7b的侧部开口30(参照图1)而被向外部取出。
如图3所示,外盖罩32以与内盖罩31之间形成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方引导的导风路38的方式,将内盖罩31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导风路38使侧盖罩7b沿前后方向开口。导风路38构成沿着整流构件41~44(参照图4)流动的风的流路。导风路38作为朝向整流构件41~44的行驶风的取入口及沿着整流构件41~44流动的行驶风的取出口而发挥功能。
如图1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外盖罩32位于前轮3的后上方。外盖罩32的上下长度比内盖罩31的上下长度短。在侧视观察下,外盖罩32的前端缘构成侧盖罩7b的前端缘。在侧视观察下,外盖罩32的前端缘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之后,向下方弯曲而延伸。在侧视观察下,外盖罩32的前端缘的上部以沿着内盖罩31的前端缘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外盖罩32的后端缘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之后,向下方折弯而延伸。在侧视观察下,外盖罩32的后端缘的上部以与内盖罩31的前后中央部重叠的方式倾斜。外盖罩32的下端部与下盖罩7c的前下端部连结。在图3中,符号27表示外盖罩32与下盖罩7c的紧固连结部。
<整流构件41~44>
如图5所示,在导风路38设有整流构件41~44。在主视观察下,整流构件41~44分别设置于左右侧盖罩7b。在主视观察下,整流构件41~44从左右内盖罩31L、31R指向左右外盖罩32L、32R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整流构件41~44通过在导风路中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在主视观察下,左右的整流构件41~44以车身左右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具有左右对称形状。以下,对左右的整流构件41~44中的右侧的整流构件41~44进行说明。左侧的整流构件41~44由于具有与右侧的整流构件41~44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整流构件41~44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设有四个整流构件41~44。以下,将四个整流构件41~44从上方依次也称为“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第三翼片43”、“第四翼片44”。第一翼片41(第一整流构件)配置在四个翼片41~44中的最上位的位置。第四翼片44(第二整流构件)配置在四个翼片41~44中的最下位的位置。
第一翼片41比第四翼片44大。四个翼片41~44的尺寸按照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第三翼片43、第四翼片44的顺序减小。
在此,如图9所示,将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与下表面41b相加后的表面的面积作为第一翼片表面积A1,将第二翼片42的上表面42a与下表面42b相加后的表面的面积作为第二翼片表面积A2,将第三翼片43的上表面43a与下表面43b相加后的表面的面积作为第三翼片表面积A3,将第四翼片44的上表面44a与下表面44b相加后的表面的面积作为第四翼片表面积A4。各翼片表面积A1~A4具有A1>A2>A3>A4的关系。
在侧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即,各翼片41~44相对于水平面而前倾。在侧视观察下,四个翼片41~44配置在外盖罩32的前后宽度内。在侧视观察下,四个翼片41~44的前后宽度按照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第三翼片43、第四翼片44的顺序减小。在侧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的前端位置按照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第三翼片43、第四翼片44的顺序向后方配置。在侧视观察下,第一翼片41及第二翼片42的一部分与前叉14重叠。
在侧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的上表面41a~44a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在侧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的下表面41b~44b具有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侧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的下表面41b~44b在弯曲面的后方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例如,各翼片41~44具有使飞机的机翼(主机翼)上下反转的形状。如图9所示,各翼片41~44呈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延伸的翼型形状。在此,将各翼片41~44(在图9中为第一翼片41)的连结前缘与后缘的直线L1称为“翼弦线L1”。各翼片41~44的下表面41b~44b以相对于翼弦线L1向前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
各翼片41~44的迎角Q1为负。在此,迎角Q1是表示翼片相对于行驶风的流动而倾斜多少这样的角度的值。在将行驶风的流动设为沿着水平线H1的流动的情况下,迎角Q1成为翼弦线L1与水平线H1所成的角度。迎角Q1以翼弦线L1与水平线H1平行时为基准,前高后低为正。在实施方式中,翼弦线L1相对于水平线H1而前低后高,因此迎角Q1为负。
如图10所示,在主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在主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上下宽度越减小。在主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的下表面41b~44b比上表面41a~44a更陡峭地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如图6所示,各翼片41~44的前端缘41f~44f(参照图9)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在图6中,省略第一翼片41的剖面影线。在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中,前端缘41f~43f(参照图9)的倾斜程度实质上为相同程度。
如图7所示,各翼片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凹部46(参照图8)。各翼片41~44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凹陷的凹部47(以下也称为“内侧凹部47”。)(参照图8)。如图9所示,凹部46及内侧凹部47(参照图8)沿着各翼片41~44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连续形成。通过形成凹部46及内侧凹部47,能够抑制在树脂成形时由于冷却引起的体积收缩而在各翼片41~44的表面产生气孔(凹下部)的情况,因此容易使各翼片41~44的表面成为平滑面,能够有效地引导行驶风。此外,还能够实现各翼片41~44的轻量化。
如图7所示,在各翼片41~4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有加强壁45(参照图8)。在剖视观察下,各翼片41~44呈H字状。由此,能够提高各翼片41~44的强度及刚性。
如图5所示,在侧盖罩7b上设有将第四翼片44的下方的空间44s(参照图7)从前方闭塞的闭塞部35。闭塞部35以将第四翼片44的上表面44a的前端44e(参照图9)与外盖罩32的前端缘相连的方式延伸出。闭塞部35也作为将行驶风向第四翼片44的上表面44a引导的引导面而发挥功能。
如图6、图7所示,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分离。第四翼片44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抵接。
在此,将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的车宽方向外端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W1,将第二翼片42的上表面42a的车宽方向外端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W2,将第三翼片43的上表面43a的车宽方向外端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的间隔设为第三间隔W3。如图7所示,各间隔W1~W3实质上具有相同的间隔(W1≈W2≈W3)。
如图6所示,在内盖罩31与外盖罩32之间,在导风路38中形成有将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的车宽方向外方沿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空间49。连通空间49是在第一间隔W1、第二间隔W2及第二间隔W3中分别形成的空间。连通空间49以在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的车宽方向外端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之间形成风的流路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形成。连通空间49与导风路38相连。
<连结构件50>
如图7所示,在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1a设有将四个翼片41~44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的连结构件50。四个翼片41~44与连结构件50通过同一构件一体形成。四个翼片41~44及连结构件50构成整流单元40。例如,整流单元40为树脂制。
如图8所示,在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1a设有向车宽方向内方鼓出的凸台部36。如图4所示,在内盖罩31设有多个凸台部36。在实施方式中,设有四个凸台部36。
如图10所示,连结构件50具备:沿着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1a(参照图7)的板状的连结板51;以及从连结板51的四个角部向车宽方向内方分别鼓出的凸台接受部52。如图4所示,在侧视观察下,连结板51配置于外盖罩32的前后宽度内。在实施方式中,在与四个凸台部36对应的位置设有四个凸台接受部52(参照图10)。
在侧视观察下,凸台部36(图10所示的凸台接受部52)分别配置于第一翼片41的前上方、第一翼片41的后上方、第四翼片44的前下方、第四翼片44的后下方。如图10所示,在各凸台接受部52设有能够接受凸台部36(参照图8)的座面部52a。在各座面部52a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孔部52h。如图8所示,在各凸台部36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内螺纹部36a。
例如,在使各凸台部36与各座面部52a抵接的状态下,将螺栓55穿过各孔部52h,并将螺栓55与内螺纹部36a螺接,由此能够将连结构件50安装于内盖罩31。在实施方式中,四个翼片41~44与连结构件50一体地成形,因此仅通过将连结构件50安装于内盖罩31,就能够将四个翼片41~44同时安装于内盖罩31。
在内盖罩31上以能够供各翼片41~44穿过的方式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31h(在图8中仅图示出第一翼片41用的贯通孔31h)(参照图3)。各翼片41~44以通过贯通孔31h而朝向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的方式,安装于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1a(参照图7)。
<各翼片41~44的作用>
各翼片41~44的上表面41a~44a面向导风路38而配置。
因此,行驶风吹到各翼片41~44的上表面41a~44a。各翼片41~44通过行驶风吹到上表面41a~44a,从而通过空气阻力而物理地产生下压力。
在主视观察下,第四翼片44以外的翼片(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的上下空间向前方及后方露出(在前后方向上与导风路38的行驶风取入口及取出口连通)。在主视观察下,第四翼片44的下方空间44s由闭塞部35从前方闭塞(在前后方向上与导风路38的行驶风取入口未连通)。由此,第四翼片44以外的翼片(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通过因在翼片的上下流动的空气的速度差而产生的压力差来产生下压力。
在闭塞部35的作用下,第四翼片44不会产生由上下的压力差引起的下压力。第四翼片44如仅通过行驶风吹到上表面44a来产生下压力的所谓鸭翼那样产生下压力。
<前挡泥板15的配置>
在图11中,符号15表示将前轮3的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如图11所示,前挡泥板15具备将前叉14的下部从前方覆盖的叉覆盖部15a。在实施方式中,叉覆盖部15a是前挡泥板15中的将前叉14的内管14a的露出部的前方覆盖的部分。在侧视观察下,叉覆盖部15a配置在比第四翼片44的上表面44a的前端44e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11中,符号K1表示通过第四翼片44的上表面44a的前端44e的水平线(以下也称为“水平假想线”。)。叉覆盖部15a整体地配置在比水平假想线K1靠下方的区域。由此,容易受到前轮3的转向的影响的来自叉覆盖部15a(特别是整流面积大的将内管14a的露出部的前方覆盖的部分)的风难以吹到第四翼片44。因此,能够抑制约束前轮3的转向的情况。
<车把把手5a的配置>
在图12中,符号5a表示乘客能够把持的车把把手。如图12所示,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侧视观察下,车把把手5a的车宽方向外端(以下也称为“把手端部”。)配置在比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的后端靠上方的位置。
在图12中,符号U1表示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的延长线。在侧视观察下,把手端部整体地配置在比延长线U1靠上方的区域。由此,沿着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流动的风难以吹到在进行了打开节气门的动作时容易成为对行驶风的阻力的乘客的手上。在图12中,符号V1表示沿着第一翼片41的上表面41a流动的风的流动方向。
从配置于最上位的第一翼片41(第一整流构件)到配置于最下位的第四翼片44(第二整流构件)的全部的翼片41~44在侧视观察下设置于比叉覆盖部15a靠上方且比车把把手5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在具备将车架2的一部分从侧方覆盖的侧盖罩7b的机动二轮车1中,侧盖罩7b具备内盖罩31、外盖罩32及整流构件41,该外盖罩32以与内盖罩31之间形成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方引导的导风路38的方式,将内盖罩31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该整流构件41从内盖罩31指向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并且通过在导风路38中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整流构件41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分离。
根据该结构,侧盖罩7b具备从内盖罩31指向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并通过在导风路38中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的整流构件41,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与通过在前盖罩的上表面的上方配置的空气动力产生部来产生下压力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向车辆上方侧施加的下压力的影响。此外,整流构件41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分离,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整流构件41承受行驶风,从而产生下压力,且同时通过在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使行驶风从整流构件41剥离,从而能够得到适度的转弯性。因此,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盖罩31与外盖罩32之间形成有将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外方沿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空间49,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通过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承受行驶风来适度地产生下压力,且同时使产生了该下压力的行驶风通过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外方的连通空间49而与其他的空间的行驶风汇合,因此能够适度地抑制下压力,能够提高转弯性。此外,通过调整连通空间49的大小,能够容易进行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的调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构件41的前端缘41f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首先能够通过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更容易承受从车宽方向内方流过来的行驶风,然后,容易形成向车宽方向外方的行驶风的流动,因此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凹部46,由此能够抑制在树脂成形时由于冷却引起的体积收缩而在整流构件41的表面产生气孔(凹下部)的情况,因此容易使整流构件41的表面成为平滑面,能够有效地引导行驶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对置的平面48,由此在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之间容易形成连通空间49,因此容易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构件41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并具备将多个整流构件41~44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的连结构件50,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仅通过将连结构件50安装于规定的部分(内盖罩31),就能够同时进行多个整流构件41~44的安装,因此能够削减安装工时。此外,与单独进行各整流构件41~44的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各整流构件41~44彼此的安装位置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整流构件41~44和连结构件50通过同一构件一体形成,由此能够将多个整流构件41~44和连结构件50同时成形,因此能够削减成形工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盖罩31上以能够供整流构件41穿过的方式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31h,整流构件41以通过贯通孔31h而朝向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的方式安装于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1a,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与将整流构件41安装于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外表面的情况相比,在整流构件4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中能够使面向导风路38的部分41k(导风路38中的整流构件41的基端部41k,参照图5)作为产生下压力的部分而发挥功能。此外,能够避免在内盖罩31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产生安装用的台阶部等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构件41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整流构件41~44具备第一整流构件41和位于比第一整流构件41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整流构件44,第一整流构件41比第二整流构件44大,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在比第二整流构件44大的第一整流构件41中,容易获得从车辆前方流过来的行驶风,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下压力。此外,在比第一整流构件41小且设置于下方的第二整流构件44中,难以获得从位于下方的前轮3附近流过来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前轮3的转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构件41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多个整流构件41~44具备第一整流构件41和位于比第一整流构件41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整流构件44,在侧盖罩7b上设有将第二整流构件44的下方的空间44s从前方闭塞的闭塞部35,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在闭塞部35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整流构件44难以获得从位于下方的前轮3附近流过来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前轮3的转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观察下,第二整流构件44的上表面44a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容易将从车辆前方或上方流过来的行驶风吹到第二整流构件44的上表面,能够如鸭翼那样得到下压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将前轮3的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15,前挡泥板15具备将前叉14的一部分从前方覆盖的叉覆盖部15a,叉覆盖部15a配置在比第二整流构件44的上表面44a的前端44e靠下方的位置,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第二整流构件44难以获得由叉覆盖部15a整流后的行驶风,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前轮3的转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乘客能够把持的车把把手5a,在侧视观察下,整流构件41的上表面41a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侧视观察下,车把把手5a的车宽方向外端配置在比整流构件41的上表面41a的延长线U1靠上方的位置,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抑制沿着整流构件41的上表面41a流动的行驶风吹到乘客(驾驶者)的胳膊引起的阻力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整流构件41的下压力效果被阻碍的情况。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凹部46的例子(参照图10)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对置的平面48。根据该结构,在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之间容易形成连通空间49,因此容易同时实现下压力的产生和转弯性这两者。
例如,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处的平面48可以通过在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不形成凹部46(参照图10)来设置。例如,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处的平面48可以通过向在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形成的凹部46(参照图10)压入树脂等其他构件来设置。例如,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处的平面48也可以通过将在整流构件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形成的凹部46(参照图10)利用树脂等材料填埋来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第四翼片44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抵接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四翼片44也可以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分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全部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分离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翼片41、第二翼片42及第三翼片43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一部分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抵接。即,只要各翼片41~4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从外盖罩3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32a分离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设有四个翼片41~44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设有三个翼片41~43。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翼片也可以仅设置一个,还可以设置两个或五个以上的翼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结构件50与内盖罩31被螺栓紧固连结的例子(参照图8)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连结构件50与内盖罩31也可以通过铆钉等固定构件进行固定,还可以通过粘接剂进行接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侧视观察下整流构件41~44为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向上形状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整流构件41~44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进行角度调整。即,也可以是,在侧视观察下,整流构件41~44的姿势能够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进行调整。由此,能够与要求规格匹配来调整下压力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整流构件41~44与连结构件50一体形成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整流构件41~44也可以与连结构件50为分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叉覆盖部15a是前挡泥板15中的将前叉14的内管14a的露出部的前方覆盖的部分的例子(参照图11)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叉覆盖部15a也可以是前挡泥板15中的将前叉14的下部整体的前方覆盖的部分。即,叉覆盖部15a可以是前挡泥板15中的将前叉14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叉覆盖部15a将前叉14的一部分从前方覆盖的例子(参照图11)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叉覆盖部15a也可以将前叉14的一部分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即,叉覆盖部15a可以将前叉14的一部分从前方及侧方中的至少一方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而且,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1)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将车身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方覆盖的侧盖罩,其中,
所述侧盖罩具备:
内盖罩;
外盖罩,其以与所述内盖罩之间形成将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向后方引导的导风路的方式,将所述内盖罩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以及
整流构件,其从所述内盖罩指向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且通过在所述导风路中流动的行驶风来产生下压力,
所述整流构件从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分离,
所述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方凹陷的凹部,
所述整流构件沿上下方向空出间隔而设有多个,
多个所述整流构件具备:
第一整流构件;以及
第二整流构件,其位于比所述第一整流构件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侧盖罩上设有将所述第二整流构件的下方的空间从前方闭塞的闭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内盖罩与所述外盖罩之间形成有将所述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方沿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整流构件的前端缘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整流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具有与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对置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多个所述整流构件的各自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的连结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多个所述整流构件与所述连结构件通过同一构件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内盖罩上以能够供所述整流构件穿过的方式设有沿车宽方向开口的贯通孔,
所述整流构件以通过所述贯通孔而朝向所述外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盖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整流构件比所述第二整流构件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侧视观察下,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将前轮的上方覆盖的前挡泥板,
所述前挡泥板具备将前叉的至少一部分从前方及侧方中的至少一方覆盖的叉覆盖部,
所述叉覆盖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整流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乘客能够把持的车把把手,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整流构件的上表面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车把把手的车宽方向外端配置在比所述整流构件的上表面的延长线靠上方的位置。
CN201910219769.5A 2018-03-30 2019-03-21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03294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9550 2018-03-30
JP2018069550A JP6663949B2 (ja) 2018-03-30 2018-03-30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9409A CN110329409A (zh) 2019-10-15
CN110329409B true CN110329409B (zh) 2021-07-23

Family

ID=65995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9769.5A Active CN110329409B (zh) 2018-03-30 2019-03-21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9407B2 (zh)
EP (1) EP3546328B1 (zh)
JP (1) JP6663949B2 (zh)
CN (1) CN1103294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0089B2 (ja) *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328290B2 (ja) 2021-08-30 2023-08-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3238025A1 (en) * 2022-06-06 2023-12-1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with ground effect fairing
JP7434424B2 (ja) 2022-06-15 2024-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DE202023002494U1 (de) 2022-12-01 2024-04-23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1632A (zh) * 2006-05-31 2007-12-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护罩安装结构
CN102975798A (zh) * 2011-09-06 2013-03-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108442A (zh) * 2013-04-18 2014-10-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CN104554536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1982A (ja) 1982-11-18 1984-05-26 株式会社 タカラ 合成音声発生装置
JPS5991982U (ja) * 1982-12-13 1984-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ウイング
US4887688A (en) 1987-08-06 1989-12-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4313590B2 (ja) * 2003-03-14 2009-08-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の取付構造
US8936123B2 (en) * 2008-08-08 2015-01-20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JP5395444B2 (ja) * 2009-01-14 2014-0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導風構造
JP5469895B2 (ja) * 2009-03-30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
JP2012162094A (ja) * 2009-05-27 2012-08-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320202B2 (ja) * 2009-07-31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2218539A (ja) * 2011-04-07 2012-11-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6184103B2 (ja) * 2013-01-19 2017-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088839B2 (ja) 2013-02-14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5408194B (zh) 2013-07-31 2018-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US9573645B2 (en) * 2013-11-15 2017-02-21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6467192B2 (ja) 2013-11-15 2019-02-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5123765A (ja) 2013-12-25 2015-07-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8111414A (ja) * 2017-01-12 2018-07-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63451B2 (ja) * 2018-04-26 2020-03-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1632A (zh) * 2006-05-31 2007-12-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护罩安装结构
CN102975798A (zh) * 2011-09-06 2013-03-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108442A (zh) * 2013-04-18 2014-10-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CN104554536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99407B2 (en) 2021-01-26
CN110329409A (zh) 2019-10-15
US20190300090A1 (en) 2019-10-03
JP6663949B2 (ja) 2020-03-13
EP3546328B1 (en) 2020-11-04
EP3546328A1 (en) 2019-10-02
JP2019177835A (ja) 2019-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9409B (zh) 跨骑型车辆
US7448461B2 (en) Cowl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2421662B (zh) 二轮摩托车
JP5202075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EP3418168B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EP3127796B1 (en) Rea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EP3560807B1 (en) Saddled vehicle
EP2889209A1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US9598135B2 (en) Cowl of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3071552A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
EP3936356B1 (en) Straddle vehicle
EP3802299B1 (en) Rideable saddle vehicle with improved ride comfort windshield
JP692794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2042604A (ja) 鞍乗型車両
US20230406435A1 (en) Front cowl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JP749638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WO2022059679A1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JP737654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305639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72581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消音器構造
JP7056352B2 (ja) 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8555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3624861B2 (ja)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リング
JP2023182994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