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4011A -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4011A
CN110274011A CN201811248728.0A CN201811248728A CN110274011A CN 110274011 A CN110274011 A CN 110274011A CN 201811248728 A CN201811248728 A CN 201811248728A CN 110274011 A CN110274011 A CN 110274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inner core
optionally
shell
loca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87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嘉骅
胡宇宙
韩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An Y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An Y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An Y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An Y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74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40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7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lever, e.g. grip parts, mounting or manufactu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6Detail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casing or lev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装备。挡位选择器包括可摆动的操作杆、壳体及内芯。壳体包括外壳、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操作杆通过外壳表面的槽伸入空腔。内芯与外壳构成转动副,内芯套装于部分操作杆外部,当操作杆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随操作杆一起摆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外壳连接,并且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内芯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沿内芯的转动方向,壳体被配置成与内芯第一定位配合,以使内芯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第一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和/或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此种挡位选择器的特点包括适用范围广,可靠性较高,便于使用者精准的操纵车辆或其他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港口起重、工程机械、海洋船舶、高铁动车、航空航天等工业控制领域中,需要人为用手去操作控制部件实现机器动作的场合屡见不鲜。从飞行工具、船舶到汽车、工程机械,操控手柄或挡位选择器都是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设备,是主要的人机交互工具。比如CLAAS公司的TUCANO系列收割机的操控手柄高度集成的控制功能包括附加装置的升降操作,割台升降、扩展操作,粮仓排出管开关以及排出管的转动伸缩操作,绞盘升降操作等作业过程中的常用功能,作业人员仅需要在驾驶室内操作按键即可实现控制目标。而装载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换挡,甚至一边换挡,一边操纵工作系统,需要一个集成度高,功能可靠,灵活好用的挡位选择器。目前市面上的操纵手柄或挡位选择器多种多样,功能种类以及所适用的场合也不尽相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挡位选择器,包括可摆动的操作杆、壳体及内芯。壳体包括外壳、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外壳具有空腔,外壳的表面开有与空腔连通的槽,操作杆通过外壳表面的槽伸入空腔。内芯安装于空腔内且与外壳构成转动副,内芯套装于部分操作杆外部且与操作杆连接或铰接构成内芯操作杆连接体,当操作杆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随操作杆一起摆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外壳连接,并且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内芯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其中,沿内芯的转动方向,壳体被配置成与内芯第一定位配合,以使内芯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第一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和/或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挡位选择器,包括可摆动的操作杆、壳体、内芯及弹性复位部件。壳体包括外壳、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外壳具有空腔,外壳的表面开有与空腔连通的槽,操作杆通过外壳表面的槽伸入空腔。内芯安装于空腔内且与外壳构成转动副,内芯套装于部分操作杆外部且与操作杆连接或铰接构成内芯操作杆连接体。当操作杆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随操作杆一起摆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与外壳连接,并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内芯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弹性复位部件与内芯和壳体连接,并被配置成当内芯偏离预设位置时提供复位弹性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挡位选择器的机电设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发明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挡位选择器,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便于使用者精准的操纵车辆或其他设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附图所谓结构示意图主要指机械结构示意图(如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剖面图,俯视图等),并结合部分零件的三维图对各种装配,零部件结构及功能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3为操作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走线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卡位连接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固定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面图;
图13为小套筒和第一限位件装配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装配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锁定状态装配剖面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解锁状态装配剖面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锁定与解锁部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手柄上和手柄下结构示意图;
图19为走线套筒Ⅱ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横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定位针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外壳Ⅱ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操作杆Ⅱ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装配剖面图;
图25为内芯Ⅱ结构示意图;
图26为第一限位件Ⅱ结构示意图;
图27为编码盘、电路板、垫圈、盖板Ⅱ结构示意图(按照右上、左上、左下、右下的顺序);
图28为第二限位件Ⅱ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外壳Ⅲ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爆炸图;
图31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去除外壳和防尘薄片的整体装配图;
图32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3为铆钉Ⅰ、铆钉Ⅱ以及钩簧或拉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内芯Ⅲ结构示意图;
图35为第一限位件Ⅲ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3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38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外壳T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39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第一限位件N17的三维图;
图40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滑动压筒H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41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第二限位件N18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42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右端盖Y20的三维图;
图43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内芯X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44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部分装配图;
图45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内芯XD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46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外壳TD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47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隔离挡圈50的三维图;
图48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49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50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51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外壳L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52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内芯LS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53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拉索杆S2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54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55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56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杆J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57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内芯J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58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J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59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手柄连接件J26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60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外壳J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61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的齿状卡位件J16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62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63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64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JG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65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内芯NL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66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67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68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拉索杆LS2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69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内芯XB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70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外壳TB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71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套T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72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NZ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73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左端盖G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74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右端盖Y23的结构示意图;
图75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件V18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76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77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78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提供的内芯XA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79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提供的卡位连接元件S16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80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提供的右端盖Y2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81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82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83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套T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84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杆V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85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NY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86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提供的卡位圆环Y2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87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88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89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90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R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91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套T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92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提供的销钉RX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93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提供的销钉RX18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94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95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内芯V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96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V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97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薄片V1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98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外壳VT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99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套V1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00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圆环V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101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路径图(a),即套板VT12的定位孔及凸缘标示图;
图102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路径规划图(b);
图103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中位置状态①;
图104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中位置状态②;
图105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中位置状态③;
图106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07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08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提供的内筒NT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09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提供的外壳TB1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110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11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12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13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14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提供的圆环Y2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115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16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NV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17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套NV1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118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内芯NV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19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独立挡位件DW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20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外壳NVT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121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防尘薄片DW14的结构示意图;
图122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需提供的传感器2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123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24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25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提供的外壳VT1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26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27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28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套板内筒NT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29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新套板TB1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130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NX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角为其三维图;
图131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内芯XC1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脚为其三维图;
图132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螺纹旋钮XN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133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杆D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侧为其三维图;
图134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自锁型分度销工作状态ZS1的结构示意图;
图135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提供的自锁型分度销收缩状态ZS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6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爆炸图;
图137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提供的挡位选择器的装配剖视图;
图138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件NW1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下脚为其三维图;
图139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提供的螺纹旋钮XN2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右上角为其三维图。
图标:10-操作杆;101-走线孔Ⅰ;102-方块连接孔或手柄安装孔;103-销连接孔;J10-操作杆II,J101-走线孔,J102-螺纹连接段,J103-销连接孔;
11-内芯;111-切槽;112-U型槽;113-圆柱孔;114-销钉安装孔;X11-内芯, X111-切槽,X112-U型槽,X113-防尘薄片安装槽,X114-销钉安装孔,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6-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D11-内芯II,XD111-切槽,XD112-U型槽, XD113-防尘薄片安装槽,XD114-销钉安装孔,XD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D116-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D117-隔离挡圈50安装槽;LS11-内芯III,LS111-切槽,LS112-中空走线孔,LS113-拉索杆安装孔,LS114-销钉安装孔,LS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J11- 内芯IV,J111-切槽,J112-U型槽,J113-防尘薄片安装槽,J114-销钉安装孔,J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J116-伸出状中空圆柱体,J117-齿状卡位元件安装孔,J118-透气孔; NL11-内芯V,NL111-切槽,NL112-U型槽,NL113-防尘薄片安装槽,NL114-销钉安装孔,NL115-走线孔,NL116-伸出状中空圆柱体,NL117-传感器安装孔,NL118-定位孔、坑或洞,NL119-滚动体或轴承安装槽;
12-外壳;121-Z字型槽;122-第一限位件连接孔;123-第二限位件连接孔;124-定位孔或定位坑;L12-外壳,L121-Z字型槽,L122-第一限位件连接孔,L123-第二限位件连接孔,L124-滚动体(钢球等)定位孔或定位坑,L125-导向螺钉安装孔,L126-线束出口;
T12-外壳II,T121-Z字型槽,T122-第一限位件连接孔,T123-第二限位件连接孔,T124-定位孔或定位坑,T125-传感器出线口或传感器出线U形槽,T126-线束出口,T127-挡位选择器安装孔;
TD12-外壳III,TD121-Z字型槽,TD122-第一限位件连接孔,TD123-第二限位件连接孔,TD125-传感器出线口,TD126-线束出口,TD127-挡位选择器安装孔;
J12-外壳IV,J121-Z字型槽,J122-第一限位件连接孔,J123-第二限位件连接孔,J124-滚动体(钢球等)定位孔或定位坑,J125-传感器线束出口或走线U形槽,J126-线束出口,J127-销、钉安装孔;
13-走线套筒;131-销滑槽;132-走线孔Ⅱ;133-滚动体槽或钢球槽;14-防尘薄片;141-通孔;15-手柄安装方块;16-卡位连接元件;161-卡位凸缘;J16-齿状卡位件,J161-齿状凸起,J162-安装导向柱,J163-齿状卡位件内孔;
17-第一限位件;171-U型槽Ⅱ;172-走线孔Ⅲ;173-压线孔;H17-滑动压筒; L17-拧紧螺柱;
N17-第一限位件;N171-第一限位件安装孔;N172-走线孔;H17-滑动压筒,H171-走线孔,H172-走线槽,H173-导向槽;J17-第一限位件II,J171-安装孔,J172-走线孔,J173-齿状凸起,J174-限位台阶,J175-外部连接孔;JG17-第一限位件III,JG171- 安装孔,JG172-走线孔,JG173-防尘薄片台阶,JG174-走线孔,JG175-滚动体及弹性件安装孔;
18-第二限位件;181-传感器安装孔;182-传感器固定孔;183-走线孔Ⅳ;184-盖板安装孔;
N18-第二限位件;N181-第二限位件安装孔;N182-传感器安装孔;183-传感器固定孔;19-小套筒;20-盖板;201-端盖连接孔;202-外部设备连接孔;Z20-右端盖; Y20-右端盖II;L21-弹性件;21a-调整垫片;
21b-碟簧组件;J21-弹性件或弹簧;22-弹簧;J22-弹簧;23-销、钉;24-钢球或滚动体;25-传感器;S25-拉索杆,S251-拉索连接孔,S252-第二定位孔,S253-拉索锁紧孔;J26-手柄连接件,J261-走线孔,J262-连接螺纹,J263-连接螺纹;L28-滚动体; NL27-滚动体;
26-操作杆Ⅱ;261-限位孔;27-手柄上;271-手柄上安装柱;28-手柄下;281-手柄下安装柱;29-解锁按钮;30-横杆;301-定位针连接孔;302-卡位孔;31-外壳Ⅱ;311- 定位孔;32-走线套筒Ⅱ;321-定位针连接孔;33-定位针;331-走线套筒Ⅱ连接孔;332-环槽;34-内芯Ⅱ;341-编码盘连接孔;35-编码盘;351-内芯Ⅱ连接孔;36-电路板;361-电路板串接口;37-垫圈;371-垫圈串接口;38-第二限位件Ⅱ;381-第二限位件串接口;39-盖板Ⅱ;40-外壳Ⅲ;401-凸台;41-第一限位件Ⅱ;42-走线套筒Ⅲ;43- 滑块;44-轴承;45-内芯Ⅲ;451-销钉Ⅰ安装孔;46-销钉Ⅰ;461-钩簧安装孔Ⅰ;47- 销钉Ⅱ;471-钩簧安装孔Ⅱ;48-钩簧;49-第一限位件Ⅲ;491-销钉Ⅱ安装孔;
LS25-拉索杆,LS251-拉索连接孔或安装孔,LS252-拉索杆定位孔或安装孔,LS253-拉索锁紧孔;XB11-拉索内芯,XB111-拉索杆安装孔,XB112-切槽,XB113-隔离挡圈安装槽,XB114-内芯锁紧孔,XB115-弹簧安装孔或减重孔,XB116-销钉安装孔,XB117-销钉安装孔,XB118-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B119-防尘薄片安装槽, XB1110-操作杆贴合槽;TB12-外壳,TB121-Z字型槽,TB122-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23-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24-滚动体(钢球等)定位孔、坑或槽,TB125- 右出线方槽,TB126-左出线U型槽,TB127-外壳安装孔,TB128-销钉安放孔,TB129- 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210-零件安放孔,TB1211-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 TB1212-肋板;T1-套筒套,T101-走线U型槽,T102-销钉安装孔,T103-防尘薄片安装槽,T104-传感器安装孔,T105-走线出口;NZ17-第一限位件,NZ171-走线孔, NZ172-左端盖螺纹连接孔,NZ173-椭圆形槽,NZ174-左端盖安装槽,NZ175-第一限位件安装孔,NZ176-走线出口,NZ177-安放碟簧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G1-左端盖, G11-左端盖连接或安装孔;Y23-右端盖,Y231-右端盖连接或安装孔,Y232-内芯安置孔;V18-第二限位件,V181-第二限位件安装外圆面,V182-防尘薄片配合外圆面, V183-第二限位件连接或安装孔,V184-滚动体或轴承安装槽,V185、V186-传感器安装孔,V187-传感器固定孔;
XA11-内芯,XA110-销钉安装孔,XA111-防尘薄片安装槽,XA112-U型槽或卡位连接件安装槽,XA113-切槽,XA114-销钉安装孔,XA115-隔离挡圈安装槽,XA116- 中空走线孔,XA117-连接件安装卡位孔,XA118-连接件定位孔或辅助定位孔, XA119-弹簧安装孔或减重孔,XA1101-伸出状中空圆柱体;S16-卡位连接元件,S161- 卡位凸缘,S162-传感器连接孔,S163-传感器安装槽;
T2-套筒套,T201-弹簧安装孔,T202-销钉安装孔,T203-防尘薄片安装槽,T204-传感器安置孔,T205-走线孔,T206-走线U型槽;V10-操作杆,V101-手柄安装孔, V102-定位针安放及走线孔,V103-安装弹簧与走线套筒的阶梯孔,V104-销钉安装孔, V105-走线槽,V106-弹簧定位轴肩;NY17-第一限位件,NY171-走线孔,NY172-左端盖螺纹连接孔,NY173-椭圆形槽,NY174-左端盖安装槽,NY175-第一限位件安装孔,NY176-走线出口,NY177-安装卡位圆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NY178-销钉安装孔;Y22-卡位圆环,Y221-圆环定位安装孔,Y222-销钉安装孔,Y223-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
R17-第一限位件,R171-左端盖安装槽,R172-第一限位件安装孔,R173-走线孔,R174-走线出口,R175-椭圆形槽,R176、R177-销钉RX17安装孔,R178-左端盖螺纹连接孔,R179-安装定位套筒套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T3-套筒套,T301-走线孔, T302-销钉RX18安装孔,T303-销钉CX46安装孔,T304-走线U型槽,T305-防尘薄片安装槽,T306-传感器安置孔;RX17-销钉,RX171-钩簧(弹性件)安装孔;RX18-销钉,RX181-钩簧(弹性件)安装孔;
V11-内芯,V111-内芯外圆面,V112-圆环V12定位外圆面,V113-伸出状中空圆柱体,V114-防尘薄片安装槽,V115-切槽,V116-U型槽,V117-中空走线孔,V118-连接件辅助卡位孔,V119-连接件安装卡位孔,V1110-销钉安装孔,V1101-弹簧安装孔, V1102-销钉VX11定位安装孔,VX1103-圆环V12定位轴肩,VX1104-切槽端面;V17- 第一限位件,V171-第一限位件安装外圆面,V172-第一限位件安装孔,V173-走线孔, V174-走线出口,V175-左端盖安装槽,V176-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V177-左端盖螺纹连接孔,V178-椭圆形槽;V14-防尘薄片,V141、V142、V143-挡位位置卡位孔或档位位置轴向卡位孔,V144-传感器信号感应孔,V145-通孔,V146-防尘薄片外圆面; VT12-外壳,VT120-销钉安装孔,VT121-左出线U型槽,VT122-右出线方槽,VT123- 定位孔、坑或槽,VT124-密封凹槽或密封圈安装槽,VT125-第一限限位件安装定位孔,VT126-外壳安装孔,VT127-操作杆活动槽,VT128-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 VT129-内壁凸缘;V13-套筒套,V131-防尘薄片安装槽,V132-传感器安装孔,V133-弹簧安装孔,V134、V136-传感器安置槽,V135-走线孔,V137、V138-弹簧及滚动体安装通孔,V139-销钉安装孔;V12-圆环,V121-圆环外圆面,V122-防尘薄片配合槽, V123-内芯配合通孔,V124-定位肩;
NT1-内筒,NT11-拱形槽,NT12-零件安放孔,NT13-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 NT14-销钉安装孔,NT15-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T16-滚动体或定位针定位孔、坑或槽,NT17-走线U型槽,TB13-外壳,TB131-Z字型槽,TB132-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33-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34-滚动体(钢球等)或定位针定位孔、坑或槽,TB135-右出线方槽,TB136-左出线U型槽,TB137-外壳安装孔,TB138-销钉安装孔,TB139-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310-零件安放孔,TB1311-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
Y24-圆环,Y241-第一限位件件配合通孔,Y242-销钉安装孔,Y243-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
NV17-第一限位件,NV171-第一限位件安装外圆面,NV172-第一限位件安装孔或定位孔,NV173-走线孔,NV174-走线出口,NV175-左端盖安装槽,NV176-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NV177-左端盖螺纹连接孔,NV178-椭圆形槽;NV13-套筒套,NV131- 防尘薄片安装槽,NV132-传感器安装定位孔,NV133-弹簧安装孔,NV134、NV136-传感器安置槽,NV135-走线孔,NV137-弹簧及滚动体安装内孔,NV138-传感器走线开槽,NV139-销钉安装孔;NV11-内芯,NV111、NV112-内芯左、右端外圆面,NV113- 凹槽外圆面,NV114-防尘薄片安装槽,NV115-切槽,NV116-U型槽,NV117-中空走线孔,NV118-卡位连接件辅助定位孔,NV119-卡位连接件安装卡位孔,NV1110-销钉安装孔,NV1101-弹簧安装孔,NV1102-销钉VX11定位安装孔,NV1103-内芯定位轴肩,NV1104-非配合外圆面;DW12-挡位件,DW121-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2-安装孔,DW123-凸缘;NVT12-外壳,NVT121-左出线U型槽,NVT122-右出线方槽,NVT123-挡位件安装槽,NVT124-密封凹槽或密封圈安装槽,NVT125-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VT126-外壳安装孔,NVT127-操作杆活动槽,NVT128-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VT129-销钉安装孔,NVT120-销钉安装孔;
25-传感器,251-传感器安装孔,252-卡位槽,253-外伸杆,254-传感器旋转部分,255-传感器底座部分或固定部分;
D10-操作杆,D101-走线槽,D102-手柄安装孔,D103-弹簧和走线套筒安放孔,D104- 销钉安装孔;XN1-螺纹旋钮,XN11-一字型槽,XN12-走线孔,XN13-旋钮左端轴外螺纹, XN14-轴肩,XN15-安装碟簧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NX17-第一限位件,NX171-旋钮安放孔,NX172-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T2-内筒,NT21-拱形槽,NT22-零件安放孔,NT23- 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T24-销钉安装孔,NT25-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T26-滚动体槽或钢球槽,NT27-走线U型槽,NT28-自锁型分度销钉安放孔;TB14-外壳,TB1401-Z 字型槽,TB1402-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403-第二限位件安装定位孔,TB1404-滚动体(钢球等)定位孔、坑或槽,TB1405-右出线方槽,TB1406-左出线U型槽,TB1407- 外壳安装孔,TB1408-销钉安装孔,TB1409-零件安放孔,TB1410-筋板,TB1411-凸台; XC11-内芯,XC1101-防尘薄片安装槽,XC1102-U型槽,XC1103-切槽,XC1104-销钉安装孔,XC1105-隔离挡圈50安装槽,XC1106-中空走线孔,XC1107-连接件安装卡位孔, XC1108-连接件定位孔,XC1109-内芯左端孔,XC1110-自锁型分度销定位孔;ZS1-自锁型分度销销钉伸出状态,ZS11-销钉,ZS12-外螺纹轴,ZS13-锁紧螺母;ZS2-自锁型分度销销钉收缩状态;
XN2-螺纹旋钮,XN21-平面槽,XN22-走线孔,XN23-旋钮轴肩左端凸出柱状体外螺纹或旋钮左端轴外螺纹,XN24-轴肩,XN25-旋钮轴肩右端凸出柱状体或安装碟簧的伸出状中空柱体或圆柱体,XN26-矩形槽或锁紧槽;NW17-第一限位件,NW171-旋钮安放孔, NW172-第一限位件安装定位孔,NW173-锁紧螺钉安装孔,NW174-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挡位选择器,包括可摆动的操作杆10、壳体以及内芯11。
其中,壳体包括外壳12、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外壳12具有空腔,外壳12的表面开有与空腔连通的槽,操作杆10通过外壳12表面的槽伸入空腔。
内芯11安装于空腔内且与外壳12构成转动副,内芯11套装于部分操作杆10外部且与操作杆10连接或铰接构成内芯操作杆连接体,当操作杆10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11随操作杆一起摆动;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与外壳12连接,并且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内芯11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
其中,沿内芯11的转动方向,壳体被配置成与内芯11第一定位配合,以使内芯11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第一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和/或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内芯11与壳体依靠摩擦实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可选地,内芯11与外壳12依靠摩擦实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可选地,内芯11与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两者之一或全部依靠摩擦实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内芯11与壳体依靠滚动体与定位孔、坑或槽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滚动体设置于内芯11,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壳体。可选地,滚动体设置于内芯11,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外壳12。可选地,滚动体设置于内芯11,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两者之一或全部。可选地,滚动体设置于壳体,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内芯11。可选地,滚动体设置于外壳,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内芯11。可选地,滚动体设置于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两者之一或全部,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内芯11。
可选地,沿内芯11的转动方向,壳体被配置成与内芯11第一定位配合,以使内芯11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第一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或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或两者的结合。
可选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和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能够相互切换。
可选地,内芯11轴向的一端为定位端且另一端为转动角度输出端。可选地,定位端的一种可选结构为圆筒状结构。可选地,定位端与第一限位件17轴向限定。可选地,定位端与第一限位件17周向第一定位配合。可选地,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轴向限定。可选地,定位端与第二限位件18周向第一定位配合。可选地,第二限位件具有轴向通孔,转动角度输出端穿入轴向通孔或者进一步地与第二限位件在周向上可活动地连接。
可选地,在内芯11与第一限位件17之间装入第一弹性件或隔离元件或二者皆有,从而使得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被第一限位件17直接或间接限定;或者,在实现对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限定的同时,实现内芯11与第一限位件17之间直接或间接相互挤压,运动时产生摩擦;
可选地,在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装入第一弹性件或隔离元件或二者皆有,从而使得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被第二限位件18直接或间接限定。或者,在实现对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限定的同时,实现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直接或间接相互挤压,运动时产生摩擦。
可选地,内芯11的至少一端被外壳12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与外壳12连接。可选地,限位部件包括限位钉或销,限位钉或销安装于外壳12。可选地,限位结构包括部分或全部轴肩,轴肩凸设于外壳12的内壁。可选地,第一弹性件为碟簧或碟簧组件。可选地,第一弹性件为中空第一弹性件。可选地,隔离元件为垫片或垫片组合。
可选地,挡位选择器包含孔、洞结构或安装有中空的小套筒19,孔、洞结构或小套筒19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至少一端安装有滚动体或摩擦体。可选地,第二弹性件与滚动体或摩擦体之间安装有滑块,滑块与孔、洞或小套筒19可滑动地连接。
可选地,内芯11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内芯11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内芯11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 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
可选地,内芯11的一端与相邻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的一端相配合。内芯11或相邻的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的一端为外凸的圆柱状或圆筒状,与内芯11配合的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的一端或与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 相配的内芯11的一端为内凹形成的圆筒状。在外凸的圆柱状或圆筒状上开槽或孔,在槽或孔的中部或者安装于槽或孔的小套筒的中部安装第二弹性件,在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安装滚动体或摩擦体。在内凹性的圆筒状内壁面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有配对摩擦体。滚动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部分嵌设于定位孔、坑或槽。或者,摩擦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挤压配对摩擦体。挡位选择器工作时,内芯11相对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转动,从而形成内芯11相对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依靠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滚动体卡入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卡位。当安装摩擦体或配对摩擦体的零件的表面硬度以及粗糙度满足摩擦要求时,所述摩擦体或配对摩擦体中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可以省略。
可选地,内芯11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内芯11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内芯11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外壳12的主体或壳体的部分主体为圆筒形回转体。内芯11的部分结构为圆柱状或圆筒状,与之配合的外壳12或壳体的部分结构为圆筒状。在内芯11的圆柱状或圆筒状上开槽或孔,在槽或孔的中部或者安装于槽或孔的小套筒的中部安装第二弹性件,在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安装滚动体或摩擦体。在外壳12或壳体的圆筒状内壁面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有配对摩擦体。滚动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部分嵌设于定位孔、坑或槽。或者,摩擦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挤压配对摩擦体。挡位选择器工作时,内芯相对外壳12或壳体转动,从而形成内芯相对外壳12或壳体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依靠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滚动体卡入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卡位。当安装摩擦体或配对摩擦体的零件的表面硬度以及粗糙度满足摩擦要求时,所述摩擦体或配对摩擦体中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可以省略。
可选地,内芯11或第一限位件17的末端开有U型槽Ⅱ171或孔、槽用于安装小套筒19,小套筒19与内芯11或第一限位件17为过盈配合关系或者小套筒19采用和内芯 11或第一限位件17配合的地方直径小于不和内芯11或第一限位件17配合的相邻部位处的直径来防止小套筒在被安装到内芯11或第一限位件17的U型槽Ⅱ171或孔中后,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的窜动。
可选地,内芯11的转动角度输出端的主体结构形式为伸出状圆柱体或伸出状中空圆柱体。可选地,在伸出状圆柱体或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套装第一弹性件或隔离元件或二者的组合;
可选地,所述内芯的表面区域开槽,槽内安装弹性薄片,所述弹性薄片的弹性力作用于内芯与外壳,使得三者相互挤压而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或者,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或者,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末端开有U型槽Ⅱ171或孔、槽用于安装小套筒19或直接安装弹性元件与卡位件。
可选地,小套筒19与第一限位件17为过盈配合关系或者小套筒采用和第一限位件17配合处的直径或尺寸小于不和第一限位件17配合的相邻部位处的直径来防止小套筒在被安装到第一限位件17的U型槽Ⅱ171或孔、槽中后,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的窜动。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的轴向方向开有走线孔Ⅲ172。可选地,第一限位件17的圆周方向上开有压线孔173,通过在压线孔173中安装螺柱或弹性元件将进出走线孔Ⅲ 172的导线压紧。
可选地,转动角度输出端的结构形式为伸出状中空圆柱体。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或外壳上安装有输出信号传感器。可选地,输出信号传感器为转角传感器或编码类传感器。可选地,输出信号传感器通过卡位连接元件16与内芯11连接。可选地,内芯11 的转动角度输出端开有用于安装卡位连接元件16的U型槽112或连接孔、槽,卡位连接元件16与U型槽112或连接孔、槽配合以使卡位连接元件16与转动角度输出端周向固定连接或者同步转动。
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圆柱体或阶梯状圆柱体,或者为中空圆柱体或中空阶梯状圆柱体。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至少一部分为能够容置内芯转动角度输出端的插入段。可选地,卡位连接元件16包含从与内芯的转动角度输出端配合的表面或周向表面向外延伸或沿径向延伸的卡位凸起;可选地,转动角度输出端的部分外径略小于第二限位件18的插入段的内径。可选地,第二限位件18至少开有传感器安装孔 181,传感器固定孔182,走线孔Ⅳ183或槽以及盖板安装孔184之部分或全部。
可选地,内芯11主体为圆柱体、阶梯圆柱体或为中空圆柱体、中空阶梯圆柱体。壳体的空腔与内芯11形状匹配。可选地,内芯11上开有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的孔或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并能轴向摆动的切槽111。可选地,操作杆10与内芯11匹配构成转动副。可选地,操作杆10能够沿内芯11的轴向摆动,且沿内芯11的轴向,操作杆 10被配置成与内芯11或外壳12的第二定位配合,以使操作杆10摆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或者对操作杆10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定,第二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二定位配合或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或二者的结合。
可选地,操作杆10与外壳12或内芯11依靠摩擦实现连续型第二定位配合。可选地,操作杆10与外壳12或内芯11依靠滚动体与定位孔、坑或槽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可选地,操作杆10与外壳12依靠操作杆自身与卡簧或安装于操作杆上的滚动体与卡簧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可选地,操作杆10与内芯11依靠操作杆与安装于内芯11的卡簧或受卡位弹性件挤压的滚动体配合亦或安装于操作杆上的滚动体与安装于内芯的卡簧或受卡位弹性件挤压的滚动体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或对操作杆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定。卡位弹性件可以是弹簧等弹性件。
可选地,操作杆10的一端穿过内芯11且安装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的外端安装有滚动体或摩擦体,外壳12内表面上开有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124或安装有配对摩擦体。当安装摩擦体或配对摩擦体的零件的表面硬度以及粗糙度满足摩擦要求时,所述摩擦体或配对摩擦体中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可以省略。可选地,操作杆伸入外壳的一端包含中空圆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中部安装第三弹性件,在第三弹性件的一端安装滚动体或摩擦体,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被操作杆内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限位。
可选地,在外壳12的圆筒状内壁面或内芯切槽111的槽底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配对摩擦体。滚动体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紧紧地贴近定位孔、坑或槽。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紧紧压在一起产生正压力和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挡位选择器工作时,操作杆相对外壳或内芯摆动,从而形成操作杆相对外壳或内芯的在摆动范围的任一位置依靠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滚动体卡入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在多个离散位置的卡位或对操作杆运动范围的限定。
可选地,在切槽111的一侧或两侧或槽底安装弹性卡位元件或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配对摩擦体。通过操作杆与弹性卡位元件配合,或通过安装在操作杆外部的卡位部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紧紧地贴近定位孔、坑或槽产生的卡紧力。或通过操作杆与配对摩擦体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紧紧压在一起产生正压力和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挡位选择器工作时,操作杆相对内芯摆动,从而形成操作杆相对内芯的在摆动范围的任一位置依靠操作杆或安装于操作杆的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操作杆与弹性卡位元件的配合,或安装在操作杆外部的卡位部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紧紧地贴近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卡位或对操作杆运动范围的限定。
可选地,在内芯11的切槽111的一侧或两侧或者槽底开有传感器安装孔或槽用以安装传感器从而感知操作杆相对内芯摆动的位置。可选地,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电流,电压,电感类传感器。
可选地,操作杆10的部分或全部为中空圆柱形式。可选地,操作杆10的壁面开有走线孔Ⅰ101或走线槽。可选地,操作杆10的壁面开有用于连接手柄安装方块15的手柄安装方块连接孔102。可选地,操作杆10的壁面开有用于连接销23的销连接孔103 或槽。可选地,操作杆10内装有第三弹性件。可选地,操作杆10内装有滚动体。可选地,操作杆10内壁有止位结构、止位部件或止位轴肩来对第三弹性件的一端限位。
可选地,操作杆10为中空形式。操作杆10内第三弹性件与滚动体之间装有中间体。可选地,中间体与操作杆10的内壁构成移动副。可选地,中间体包含有圆柱状外表面,圆柱状外表面上开有槽或孔。槽和孔的作用在于将中间体内的导线穿出中间体或者由于插入其中的销或类似功能的部件限制中间体相对操作杆的转动。
可选地,中间体包含有柱状或筒状结构,柱状或筒状结构将第三弹性件的压力传递给滚动体。可选地,中间体的轴向端面包含槽、洞形结构I,滚动体的部分容于槽、洞结构I之内,中间体将第三弹性件的压力传递给滚动体。可选地,中间体的轴向端面包含槽、洞形结构II,槽、洞形结构II的主要功能在于,进入操作杆内部的导线通过槽、洞形结构II穿过中间体。
可选地,中间体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滚动体或钢球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与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坑或槽中,第三弹性件安放在中间体上部,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被操作杆10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操作杆10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包括轴肩或限位钉、销或安装手柄安装方块中的螺钉,中间体被第三弹性件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滚动体。
可选地,滚动体为金属球。可选地,中间体为走线套筒。可选地,走线套筒13的主体为圆柱形或圆筒形结构或二者的结合。可选地,走线套筒13安装于操作杆10内部。可选地,走线套筒13与操作杆10构成移动副关系。可选地,走线套筒13上至少开有销滑槽131、走线孔Ⅱ132或槽以及钢球槽133之部分或全部。可选地,销23通过内芯11上的销钉安装孔114穿过操作杆10上的销连接孔103。可选地,销23同时嵌设于内芯11上的销钉安装孔114、操作杆10上的销连接孔103及走线套筒13上的销滑槽131中,以限制走线套筒13相对于操作杆10转动。
可选的,手柄安装方块15连接或通过螺钉安装在操作杆10上。可选地,走线套筒13底部安装有滚动体或钢球24。走线套筒13上部安装第三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2 的一端压紧走线套筒13和钢球24。第三弹性件22另一端被手柄安装方块15中的螺钉或操作杆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
可选地,中间体包括走线套筒Ⅲ42与滑块43,并通过销或钉把滑块43与操作杆 10或者操作杆Ⅱ26相连接。走线套筒Ⅲ42上的第三弹性件22作用在走线套筒Ⅲ42 上端,走线套筒Ⅲ42下端的凸出部分伸入滑块43中并施加压力给滑块43中的滚动体,使得该滚动体与外壳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实现卡位。
可选地,操作杆10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手柄由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组成或手柄由手柄的分部件组成。可选地,挡位选择器包含一套锁定与解锁装置。可选地,锁定与解锁装置包含操作杆Ⅱ26,套装在操作杆Ⅱ26上部的手柄或手柄上27以及手柄下 28。装在手柄内部的解锁按钮29、横杆30。装于操作杆Ⅱ26内部的定位针33或者走线套筒Ⅱ32以及定位针33。操作杆Ⅱ26穿入手柄下28的中空部分并与之连接,定位针33上端则穿过操作杆Ⅱ26的中空部分,并与横杆30连接或通过横杆30上的定位针连接孔301与横杆30连接。定位针33下端则扎入外壳Ⅱ31的定位孔311或坑、槽中或者穿过走线套筒Ⅱ32扎入外壳Ⅱ31的定位孔311或坑、槽中。
可选地,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通过销连接。可选地,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被穿过定位针连接孔321和走线套筒Ⅱ连接孔331的销连接。可选地,走线套筒Ⅱ32的上端安装有第三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2或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被操作杆Ⅱ26 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与操作杆Ⅱ26连接。可选地,限位部件包括限位钉或销,限位钉或销安装于操作杆Ⅱ26上的限位孔261。可选地,限位结构包括轴肩,轴肩凸设于操作杆Ⅱ26的内壁。
可选地,横杆30的轴向两端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结构。可选地,轴承44套在横杆30的两端。可选地,横杆30的中部开有定位针连接孔301或洞。可选地,横杆30的轴向两端与手柄内表面构成移动副。可选地,横杆30沿轴向方向开有卡位孔302,孔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可选地,横杆30沿轴向方向开有卡位孔302,孔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朝向定位针安装孔的一端安置有定位针卡位销,另一端安置有滚动体或螺柱塞或销。
可选地,手柄与解锁按钮29形成移动副。可选地,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有安装柱271、281,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通过安装柱连接。可选地,手柄两侧或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均有滑槽C、滑槽D。可选地,当按下解锁按钮29时,解锁按钮29上的斜面推动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就在滑槽C、D中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定位针33向上移动。定位针向上移动脱离外壳上的定位孔311或坑、槽,实现解锁。
可选地,放松解锁按钮29,定位针在第三弹性件作用下向下移动,定位针进入外壳上的定位孔311或坑、槽,实现位置锁定。横杆随定位针下移,横杆下移,推动解锁按钮29伸出手柄。可选地,手柄内部或手柄上27或者手柄下28有凸出的结构用以防止解锁按钮29滑出手柄。可选地,手柄或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的组合体与解锁按钮29 构成移动副。可选地,解锁按钮29包含有斜面结构,斜面与安装于手柄内的横杆构成高副或移动副,或者,斜面通过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的局部自由度与横杆构成高副。
可选地,解锁按钮29上开有走线孔或走线槽用以走线或穿过导线。可选地,解锁按钮29上开有限位孔或槽用以防止解锁按钮29滑出手柄。可选地,手柄上的至少一个安装柱穿过或穿入解锁按钮29上的限位孔或槽。
可选地,定位针33伸入横杆30中部的定位针连接孔的部分开有卡槽或环槽332,卡槽或环槽332与定位针卡位销配合来实现横杆与定位针的连接。可选地,定位针33 的末端为锥状结构。可选地,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连接为一个构件或连接形成转动副或滑动副滑动副即移动副或二者皆有。可选地,定位针中部有圆柱状或突出状结构,圆柱状或突出状结构与操作杆内部的第三弹性件作用将定位针扎入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或定位坑中实现对操作杆的锁定。
可选地,外壳12上开有供操作杆10周向摆动的槽。可选地,外壳12上开有供操作杆10周向摆动和轴向摆动槽。可选地,外壳12上开有供操作杆10周向摆动和轴向摆动的Z字型槽121。可选地,外壳12为中空圆柱筒状结构,外壳12上开有第一连接孔122和第二连接孔123。可选地,内芯11与外壳12之间安装有防尘薄片14。可选地,防尘薄片14与内芯11构成移动副的关系。
可选地,防尘薄片14与外壳12构成移动副或转动副或二者兼有的关系。可选地,防尘薄片14上开有通孔141,操作杆10穿过防尘薄片14上的通孔141伸入内芯。防尘薄片14随操作杆10一起轴向移动或周向转动。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为弹性防尘薄片。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为带弹性的薄片,在其所形成的不同弧度的形状下,具有不同的弹性力。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的弹性力作用于内芯与外壳,使得三者相互挤压而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本实施方式还提另一种挡位选择器,包括可摆动的操作杆10、壳体、内芯11以及弹性复位部件。其中,壳体包括外壳12、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外壳12具有空腔,外壳12的表面开有与空腔连通的槽,操作杆10通过外壳12表面的槽伸入空腔。内芯11安装于空腔内且与外壳12构成转动副,内芯11套装于部分操作杆10外部且与操作杆10连接或铰接构成内芯操作杆连接体。当操作杆10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11随操作杆一起摆动。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与外壳12连接,并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内芯11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弹性复位部件与内芯和壳体连接,并被配置成当内芯偏离预设位置时提供复位弹性力。
可选地,弹性复位部件被配置成当内芯11转动到平衡位置时多个弹性复位部件的力实现平衡或多个弹性复位部件的合力与壳体对内芯操作杆连接体的作用力达到平衡,当内芯11偏离该平衡位置时,多个弹性复位部件会产生使得内芯回到平衡位置的复位弹性力。
可选地,弹性复位部件包括卷簧或者一个或多个拉簧或者卷簧与拉簧的结合。可选地,弹性复位部件包括多个拉簧。可选地,多个拉簧成对布置,对称安装。可选地,弹性复位部件安装在第一限位件17与内芯11之间,内芯11具有第一凸出部,第一限位件 17具有第二凸出部,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连接。可选地,弹性复位部件安装在第二限位件18与内芯11之间,内芯11具有第三凸出部,第二限位件18 具有第四凸出部,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凸出部和第四凸出部连接。可选地,弹性复位部件安装在外壳12与内芯11之间,内芯11具有第五凸出部,外壳12具有第六凸出部,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五凸出部和第六凸出部连接。
所述的挡位选择器主要通过设置拧紧螺柱L17与壳体直接或者间接地螺纹连接,通过旋拧拧紧螺柱L17以调整弹性件的预紧力,进而调节内芯X11与第一限位件N17或者第二限位件N18的挤压力或调节内芯X11与壳体之间的挤压力,以达到调节操作杆转动阻尼的目的。
可选地,所述挡位选择器的第一限位件N17为中空圆柱或中空阶梯圆柱状结构。第一限位件N17的内腔用来安装拧紧装置。
所述拧紧装置包含拧紧螺柱L17或包含拧紧螺柱L17和滑动压筒H17的组合。
可选地,滑动压筒H17与第一限位件N17构成移动副的关系。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与拧紧螺柱L17构成螺旋副的连接或二者既构成转动副的关系也构成移动副的连接。
可选地,拧紧螺柱L17与第一限位件N17螺纹连接并与滑动压筒H17抵持。可选
地,滑动压筒H17与内芯X1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可选地,内芯X11与滑动压筒H17配合的一端具有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的周围具有安装空间,滑动压筒H17与内芯X11之间的设置弹性件。
可选地,弹性件为碟簧21b,碟簧21b套设在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的周围,碟簧21b的轴向两侧分别与滑动压筒H17及内芯X11挤压。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上开有外壳连接孔N171和走线孔N172。
可选地,滑动压筒H17为中空圆筒状结构,其上开有走线孔H171。
可选地,滑动压筒H17在圆周方向上开有走线槽、U型槽H172和导向槽H173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可选地,导向槽H173至少贯穿滑动压筒H17的部分外周面。
优选地,导向槽H173仅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
优选地,导向槽H173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以及轴向两端面之一或全部。
可选地,走线槽或U型槽H172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及内周面。
可选地,走线孔H171从滑动压筒H17的靠近内芯X11的端面沿轴向延伸。
可选地,内芯X11与滑动压筒H17配合的一端具有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具有与走线孔H171连通的通道,且该通道与内芯X11的内腔连通。
可选地,采用螺钉或其他公知的方式将拧紧螺柱L17与外壳T12锁定。
可选地,螺钉与外壳T12或第一限位件N17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螺纹连接,螺钉能够挤压拧紧螺柱L17以限制拧紧螺柱L17转动。
可选地,拧紧螺柱L17设置有防松槽,螺钉伸入该防松槽内,通过防松槽的内侧壁与螺钉的配合来限制拧紧螺柱L17转动。
可选地,在拧紧螺柱L17的周面上开有与安装孔位置对应的防松槽,螺钉可拧入该防松槽内以锁定拧紧螺柱L17。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这一侧设置有可相对于外壳T12移动的拧紧螺柱L17,并且弹性件也在这一侧。
可选地,第二限位件N18这一侧设置有可相对于外壳T12移动的拧紧螺柱L17,并且弹性件也在这一侧。
可选地,弹性件设置在内芯的靠近第二限位件的一侧,并使第二限位件可相对于外壳T12移动,进而实现操作杆的摆动阻尼可调节。
可选地,弹性件设置在内芯的靠近第一限位件的一侧,并使第一限位件可相对于外壳T12移动,进而实现操作杆的摆动阻尼可调节。
选择性地,所述的挡位选择器的内芯XD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D111的隔离挡圈50。
选择性地,所述操作杆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
选择性地,隔离挡圈50基本垂直于内芯的轴向或操作杆10的在中间转换位置的摆动方向;
可选地,以经过操作杆10的摆动轴心线的面为中心面,该中心面穿过隔离挡圈50。
可选地,为了方便安装隔离挡圈50,在切槽XD111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一对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
可选地,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具有贯穿内芯XD11周面的开口及贯穿切槽内表面的开口,以使隔离挡圈50的两端安装于对应的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后,隔离挡圈 50的外表面基本与内芯XD11的周面重合或略低于内芯周面。
可选地,当隔离挡圈50和内芯XD11一起装入外壳TD12后,隔离挡圈50的外表面受外壳TD12的内壁限制,即隔离挡圈50被限制在在外壳TD12和内芯XD11之间。
优选地,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且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左右位置中的一个。
可选地,外壳上既有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同时内芯也包含了隔离挡圈的结构,结合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的卡位作用和隔离挡圈50的卡位作用,以减轻弹性件如弹簧 22对滚动体24的预紧压力。
选择性地,安装在内芯LS11右端有一拉索杆S25,拉索杆S25与内芯在周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可选地,内芯LS11直接或间接与拉索杆S25连接。
可选地,内芯LS11的右端部分开有拉索杆安装孔LS113或安装结构。
优选地,内芯LS11的右端延伸至外壳或第二限位件的外侧,并且在该伸出部分开有拉索杆安装孔LS113或安装结构。
可选地,拉索杆安装孔LS113基本沿内芯LS11的径向设置,拉索杆S25可伸入拉索杆安装孔LS113中。
可选地;内芯LS11的右端还设有沿轴向的第一定位孔,拉索杆S25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与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孔S252,对拉索杆S25的伸出长度进行锁定的连接件可同时嵌设在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S252内。
可选地,内芯LS11的第一定位孔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上述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孔沿拉索杆S25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上述多个第二定位孔的中心线平行设置。
可选地,拉索杆上还开有拉索安装孔S251以及拉索锁紧孔S253两者之一或全部,拉索安装孔S251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可选地,拉索安装孔S251与第二定位孔分别靠近拉索杆S25的两端,而且拉索安装孔S251基本沿径向贯穿拉索杆S25。
可选地,拉索锁紧孔S253由拉索杆S25的靠近拉索安装孔S251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延伸并与最近的一个拉索安装孔S251连通。
可选地,通过将拉索伸入拉索安装孔S251中并在拉索锁紧孔S253中拧入螺柱或螺钉,螺柱压紧拉索即可将拉索固定于拉索杆S25。
优选地,在螺柱伸出拉索杆S25的部分安装螺母与S253形成套装在同一螺柱上的对顶螺母进行锁紧。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J17的端面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内芯挤压配合或间隙配合。
优选地,内芯J11的靠近第一限位件J17的一端安装有卡位组件。
选择性地,该卡位组件包括卡位件和弹性件。
可选地,卡位件与内芯J11在轴向上可活动连接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弹性件安装于卡位件与内芯J11之间,以使卡位件具有朝向第一限位件J17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J17的端面设置有与卡位件配合的卡位结构。
或者,在第一限位件J17安装有卡位组件,该卡位组件至少包括卡位件和弹性件,卡位件与第一限位件J17在轴向上可活动连接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弹性件安装于卡位件与第一限位件J17之间,以使卡位件具有朝向内芯J11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内芯J11的端面设置有与卡位件配合的卡位结构。
可选地,卡位结构可以与卡位件形状互补。
可选地,卡位件为滚动体,卡位结构为定位孔、坑或者定位槽。
可选地,卡位件上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齿,卡位结构也为齿或齿圈结构。
可选地,在内芯J11与第一限位件J17之间加入了齿状卡位件J16,齿状卡位件J16与内芯以移动副形式连接。
可选地,通过齿状卡位件J16的安装导向柱J162与内芯J11的定位孔或坑J117进行配合,并在定位孔或坑J117中内置弹性件或弹簧J21。
可选地,齿状卡位件J16的中部有齿状卡位件内孔J163用以走线。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J17有齿状凸起J173,通过齿状卡位件J16与第一限位件J17的配合使得内芯J11与其相邻部件之间形成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在相应的离散位置得到位置卡位。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J17的内部有阶梯沉孔J174。
可选地,阶梯沉孔J174被配置成限定内芯J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并且/或者便于从内芯穿出的线束从沉孔J174的中空部分穿入第一限位件J17。
可选地,内芯上的定位孔或坑J117与通气孔J118联通,以减小安装导向柱J162在定位孔或坑J117中运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
或者,间歇卡位可以通过在第一限位元件J17或内芯中的一方设置孔,通过在孔中安装弹性件以及在弹性件的一端或两端安装滚动体或钢球,在第一限位元件J17或内芯的相邻部件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通过滚动体或钢球在定位孔、坑或槽中的卡位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优选地,安装弹性件或滚动体的孔沿第一限位元件J17或内芯的轴向设置,以充分利用空间。
选择性地,内芯NL11的轴向左端面与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相贴合。
优选地,在内芯L11的轴向左端面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NL118,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JG175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内芯NL11左端面上的定位孔、坑或槽NL118实现卡位。或者相反,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在内芯NL11的轴向左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第一限位件JG17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卡位。可选地,在弹性件与滚动体之间安置滑块。
优选地,在内芯NL11与第二限位件N18之间安装推力轴承以减小内芯NL11相对第二限位件N18转动时的摩擦力。
优选地,在内芯NL11的右端面或第二限位件N18的左端面开有槽或洞,并在其中安放滚动体,以使内芯NL11的右端面通过滚动体NL27与第二限位件N18的左端面接触。
选择性地,第一限位件N17和第二限位件N18两者之一或全部包含伸出状中空筒状或伸出状中空阶梯筒状结构或伸出状圆柱体或伸出状阶梯圆柱体结构。【作用在于以下之部分或全部:1,限制内芯的轴向位置;2,套装弹性件如弹簧或碟簧等;3,中空结构用以走线】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的径向方向开有走线孔。
可选地,操作杆10与内芯11构成转动副的回转中心过内芯的轴截面且垂直于内芯相对外壳转动的回转中心。
可选地,操作杆末端为其他用于将操作杆和外部手柄安装在一起的安装特征,如操作杆末端的内螺纹或外螺纹或二者皆有。
可选地,操作杆上端与手柄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手柄连接件J2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与操作杆和手柄连接。
可选地,所述手柄连接件J26包含沿轴向的通孔用以走线。
可选地,外壳T12具有以下特征之部分或全部:
1)外壳T12主体为T形结构或带翼板的圆柱或长方体结构;
2)外壳T12上具有圆柱状或阶梯圆柱状的内孔或洞用于安放包括内芯在内的零件;
3)所述外壳T12上开有用于连接第一限位件N17的第一连接孔T122或结构;
4)所述外壳T12上开有用于连接第二限位件N18的第二连接孔T123或结构;
4)外壳T12内表面上开有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T124;
5)外壳T12的一端末端开有传感器走线孔或槽T125;
6)外壳T12的一端末端开有用于将手柄内的线束伸出外壳T12的线束出口T126;
外壳T12上开有面板安装孔T127或结构;
外壳T12上开有销钉安装孔;销钉可穿过外壳上的销钉安装孔进入内芯X11的销钉安装孔X114;
第一限位件N17与第二限位件N18通过第一连接孔T122与第二连接孔T123分别连接或固定在外壳T12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设置有走线孔NZ171。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还设置有走线出口NZ176。
优选地,走线出口NZ176贯穿第一限位件NZ17的周壁且与走线孔NZ171连通。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的背离内芯或套筒套T1的端面还凹设有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优选地,走线孔NZ171的一个开口贯穿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的底壁且走线孔NZ171与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连通。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的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外装有端盖。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的走线孔NZ171与套筒套T1的走线出口T105连通。
选择性地,第一限位件V17朝向内芯的轴向端面设有定位孔、坑或槽V176。弹簧VT13以及钢球L28或滚动体内置于套筒套V13的通孔V133和内芯V11的盲孔V1101 或弹簧安装孔中。在弹簧VT13给予钢球L28的压力作用下,钢球L28与定位孔、坑或槽V176实现离散型卡位。从而能够使得内芯V11在转到相对第一限位件V17特定的离散位置时进行卡位。
选择性地,在内芯XB11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设置套筒套T1。
优选地,套筒套T1与内芯XB11同步转动。
选择性地,套筒套T1也可与内芯XB11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沿径向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或传感器安装孔T104基本沿套筒套T1的径向向内延伸。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 在轴向上与内芯XB11的防尘薄片安装槽XB119相通。
优选地,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的槽底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
优选地,传感器优选电感类传感器、电感类接近开关或霍尔类传感器、霍尔类接近开关,或光电类传感器、光电类接近开关。
优选地,套筒套T1设有走线出口T105且与传感器安装孔T104连通。
优选地,套筒套T1靠近内芯XB11的端面凹设有走线U型槽T101。
优选地,传感器安装孔T104贯穿走线U型槽T101的侧壁,以使传感器安装孔T104与传感器安装孔T104连通。
优选地,套筒套T1设有走线出口T105,且与走线U型槽T101连通。
优选地,走线出口T105基本沿套筒套T1轴线或轴线的平行线设置。
优选地,套筒套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在套筒套V13的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
优选地,在防尘薄片安装槽的槽底设有有孔V137或V138。
优选地,套筒套V13的径向开有孔或通孔V137或V138。
优选地,孔或通孔V137或V138内设置弹性件VT24,弹性件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滚动体V24或滑块及滚动体。
选择性地,在套筒套外表面或套筒套外表面的滑动凹槽V131或防尘薄片安装槽上开有传感器安装孔V132。
优选地,在套筒套V13的轴向两侧或一侧端面开有与传感器安装孔V132连通的传感器安置槽V134、V136或V134及V136。
优选地,两个或多个传感器安置槽空间上相互连通。
优选地,在安装孔V132中安装磁感应或电感应或光感应型的传感器。优选地,采用电涡流型的感应传感器来感应防尘薄片的位置。
选择性地,内芯XA11靠近第一限位件或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
选择性地,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为盲孔,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不贯穿另一端面。
选择性地,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的底部或侧部开有小的透气孔。
选择性地,弹簧和钢球被安装在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内,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的孔底以及钢球抵靠,或者弹簧的两端分别安装滚动体或钢珠。
选择性地,弹簧和钢球或滚动体之间安置滑块。
选择性地,套筒套T2设置有与内芯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位置对应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
选择性地,将滚动体或钢球L28放置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中,与此同时,将第二弹性件ZT13安装在内芯的弹簧安装孔XA119中或套筒套T2上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以及内芯的弹簧安装孔XA119中。
优选地,滚动体或钢球L28受第二弹性件ZT13的挤压作用,抵紧卡位圆环或第一限位件上的定位孔、坑或槽Y223,实现在若干离散位置的卡位。
内芯XA11和套筒套T2的同步性转动。
选择性地,防尘薄片V14采用金属制成或采用导电性材质制成。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供操作杆穿过的通孔。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如V141、V142、V143。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信号感应孔或坑如V144。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五个孔或坑,包括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如V141、V142、V143、信号感应孔或坑如V144以及供操作杆穿过的通孔。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的中心与操作杆穿过防尘薄片的通孔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的数量是20以内的自然数。
优选地,信号感应孔或坑的数量是20以内的自然数。
防尘薄片的位置卡位孔或坑与在套筒套V13内置的径向弹簧钢球V24组件配合安装,实现对防尘薄片在轴向位置的离散卡位。
信号感应孔或坑配合感应传感器对防尘薄片的相应位置进行信号输出。
防尘薄片或防尘薄片上的信号感应孔或坑配合感应传感器对防尘薄片的相应位置进行信号输出。
防尘薄片上的信号感应孔或坑配合感应传感器对防尘薄片的相应位置进行信号输出。
选择性地,在第一限位件NY17与内芯或套筒套T2之间设置有卡位圆环。
优选地,卡位圆环Y22与第一限位件NY17同步转动。
选择性地,卡位圆环Y22与第一限位件NY17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Y17与卡位圆环Y22通过销钉连接。
选择性地,卡位圆环Y22的靠近内芯或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
优选地,卡位圆环Y22的靠近内芯或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对应的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
选择性地,在第一限位件NY17的靠近内芯或套筒套T2的端面设置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
选择性地,卡位圆环Y22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Y222,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DX46,限位元件DX46伸入卡位圆环Y22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Y222;与此同时,限位元件DX46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件NY17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NY177,从而将第一限位件NY17和卡位圆环Y22连接在一起。
选择性地,在内芯V11与第二限位件V18之间加入圆环V12。
圆环V12包含以下特征之部分或全部:
1、内芯V11的部分外径小于外壳VT12内孔的直径,以避免内芯在外壳VT12内部的转动过程与外壳VT12底部的凸缘干涉,通过从外壳VT12的左端装入内芯,从外壳 VT12的右端装入圆环V12,圆环V12支撑内芯V11在外壳VT12内孔的转动;圆环V12 的部分或全部套装在内芯V11的一端。
2、圆环V12的部分内径与内芯的部分外径配合;圆环V12提供内芯相对于外壳VT12转动的支撑。
3、圆环V12与内芯V11的定位轴肩V1103相作用,限制了内芯V11向朝向圆环 V12一侧的轴向运动;
4、内芯V11切槽端面V1104同圆环V12定位肩V124的定位保证了圆环V12能与内芯V11基本同轴转动。
5、圆环V12的轴向一侧V124与内芯V11连接,另一侧通过滚动体或直接与第二限位件V18作用。
6、圆环V12的部分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与内芯的防尘薄片安装槽连通。
选择性地,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套筒套T1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套装在内芯或套筒套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或者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套装在第一限位件NZ17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便于线束从中穿过]。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 被压紧在第一限位件NZ17与内芯或套筒套之间,从而增加整体零部件间的摩擦力。
选择性地,在内芯XA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A114的隔离挡圈50,这样操作杆J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
选择性地,在内芯XA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A114的隔离挡圈50,同时还在外壳TB12的内壁开设定位孔TB124或坑、槽。
优选地,隔离挡圈50基本垂直于操作杆J10的在中间转换位置的摆动方向(轴向)。
优选地,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隔离挡圈50左右位置中的一个,而在隔离挡圈50的中间位置很难停留。
选择性地,操作杆壁面开有类η或类n形槽,通过一个穿过该槽并与定位针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滑动拨销来控制定位针的上、下位置,从而达到锁定与解锁的目的。
选择性地,挡位选择器包含弹性回位机构如钩簧或拉簧可回位机构。
选择性地,内芯或套筒套T3相对第一限位件R17的一侧轴向端面安装有两个销钉RX18。第一限位件R17的一端安装有销钉两个RX17。
优选地,两个销钉RX18以及两个RX17均关于套筒套T3的同一个轴截面对称设置。
优选地,钩簧或拉簧48的数量为2个或偶数个,各个钩簧或拉簧4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销钉RX17和销钉RX18连接。
优选地,在平衡状态下,两个钩簧或拉簧48也关于上述的套筒套T3轴截面对称设置。
优选地,销钉RX17和销钉RX18分别装入第一限位件R17上的销钉RX17安装孔和套筒套T3上的销钉RX18安装孔中。销钉RX17和销钉RX18分别开有钩簧安装孔用于安装钩簧。销钉RX17和销钉RX18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保持第一限位件R17与套筒套 T3之间的间距,便于安放钩簧等弹性件。
选择性地,外壳VT12底部有定位孔,坑或槽。
选择性地,通过在外壳VT12底部定位孔周边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设有凸缘,或通过在部分相邻两定位孔之间的区域设置凸缘,所述凸缘可以起到限制操作杆摆动范围或摆动顺序或二者皆有的作用,从而能实现对换档的路径进行规划。
优选地,外壳NVT12底部设有一个安装槽NVT123。
优选地,挡位件DW12安装在安装槽NVT123内。
优选地,挡位件DW12与外壳NVT12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在外壳VT12的相对安装槽的另一侧开设有操作杆活动槽NVT127,操作杆活动槽NVT127与安装槽NVT123位置基本对应。
优选地,操作杆可穿过操作杆活动槽NVT127伸入外壳NVT12的内腔,且操作杆活动槽NVT127的开口尺寸大于操作杆的直径,以使操作杆能够自由摆动。
选择性地,挡位件DW12具有面向外壳NVT12内腔的表面,该表面凹设有一个或多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
选择性地,挡位件DW12具有面向外壳NVT12内腔的表面,该表面凸设有一个或多个凸缘DW123。凸缘DW123之间的间隙部分或全部相互连通用于引导操作杆运动范围或顺序。
选择性地,当挡位件DW12设置多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时,可以在部分相邻两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之间的表面凸设凸缘DW123。凸缘DW123之间的间隙部分或全部相互连通且用于引导操作杆的路径进行规划。
选择性地,操作杆端部的定位针可嵌入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以对操作杆的挡位进行锁定。
选择性地,位于在操作杆端部的部件例如定位针的侧壁可以与凸缘DW123的侧壁抵靠,进而凸缘DW123可以帮助引导操作杆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摆动。
优选地,内芯NV11表面设有凹槽外圆面NV113,凹槽面NV113避免了内芯转动时与独立挡位件DW12上的凸缘VT129的干涉,保证了手柄运转的可靠性。
优选地,外壳NVT12使用塑料材质。塑料材质便于批量加工。
优选地,对强度和硬度较高的挡位件DW12使用金属材质。
优选地,在将内芯装配入外壳NVT12之后,再装配DW12,降低了装配的难度。
更加优选地,外壳使用塑料材质。在外壳与内芯之间设置一金属材质的内筒来提高装配后挡位选择器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优选地,内筒装在外壳的内腔。
优选地,内芯安装在内筒的内腔。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安装在外壳的内腔。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安装在内筒的内腔。
优选地,另一种对操作杆左右摆动时实现卡位的方式是在内芯外周面上开一个卡位薄片槽,卡位薄片装入卡位薄片槽内或者卡位薄片通过卡位薄片槽与内芯相配合。
优选地,卡位薄片上开有卡位孔或卡位槽。
优选地,卡位薄片和卡位薄片槽形状相仿。
优选地,内芯绕其回转中心转动时,卡位薄片随内芯一起转动。
优选地,卡位薄片沿内芯回转中心轴的轴向运动被卡位薄片槽或内芯左右两端的零件直接或间接限定。
优选地,卡位薄片上的卡位孔或卡位槽与操作杆内部的滚动体或钢珠配合,在操作杆左右摆动时实现卡位。
优选地,手柄连接件J26或操作杆内部限位特征如限位轴阶,限位卡簧,限位钉销和滚动体或施压于滚动体的滑快之间安装第二弹性件。
优选地,挡位选择器包含自锁型分度销或锁紧销。
优选地,内芯包含锁死孔或槽XC1110。
优选地,内筒包含锁紧孔NT28。
优选地,自锁型分度销或锁紧销与外壳或挡位选择器主体连接。
优选地,将自锁分度销ZS或锁紧销安装入套板TB14的安装孔TB1412,或者优选地装入内筒的孔NT28,在挡位选择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此分度销或锁紧销仅通过套板孔TB1412或者优选地装入内筒的孔NT28,自锁分度销ZS处于销钉收缩的状态,此时并不影响操作杆的前后转动;当需要限定操作杆的前后摆动时,将分度销旋转90°或通过其他公知的方式,将分度销或锁紧销的销钉伸出,从而分度销或锁紧销内部的销钉穿过内筒的孔NT28,伸入内芯的孔或槽XC1110,从而限制了内芯沿其轴向的转动,并优选地限制了操作杆的前后转动。
优选地,在第一限位件NX17与内芯XC11之间安装一带有螺纹的旋钮XN1。
优选地,旋钮XN1包含轴肩XN14。
优选地,在轴肩XN14和内芯XC11之间安装碟簧21b或弹性件。
优选地,轴肩XN14左端的旋钮部分包含有凸出柱状体,凸出柱状体包含部分螺旋外表面和第一限位件NX17的内孔NX17以螺纹副配合。
优选地,轴肩XN14右端的旋钮部分包含有凸出柱状体用以套装碟簧21b或弹性件。
优选地,轴肩XN14左、右两端的凸出柱状体包含内孔并相互连通用以走线。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W17包含凸台NW174。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W17或凸台NW174的周面上设置锁紧螺纹孔NW173。
优选地,在螺纹旋钮XN2的周面上开槽XN26或锁紧槽。
优选地,在螺纹旋钮XN2的末端或伸出第一限位件的部分区域开有平槽或一字槽或拧紧槽。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机电设备,包括本发明的任一种挡位选择器。优选地,挡位选择器固定安装于机电设备。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为可以在任一位置卡位的模拟量信号输出挡位选择器或操纵手柄,其中包括:圆柱状内芯11或优选地,内芯11为中空圆柱状内芯,一端伸入其中并连接于内芯的操作杆10或优选地,操作杆为中空圆筒状操作杆,套装于内芯11外部的外壳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11与外壳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10相对外壳的摆动而摆动;套装于中空操作杆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的手柄安装方块15;装在内芯11一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用于和外壳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安装在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的第一弹性件21b或隔离元件;整个装置用于和外部设备连接的盖板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b选用碟簧组件。
优选地,操作杆10通过销23与内芯11连接。
由图1和图4可知,内芯11安装于外壳12内部,内芯11上开有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的切槽111;优选地,操作杆10在切槽111可以轴向摆动;内芯11一端为连接安装特征如伸出状中空圆柱体;连接安装特征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或编码盘连接,并且/或者在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安装碟簧组件;优选地,内芯11一端为伸出状中空圆柱体,并且开有用于安装卡位连接元件16的安装特征或U型槽112;
内芯11装入外壳的内部,并在外壳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根据需要,可以在内芯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装入弹性元件或隔离元件,从而使得内芯在外壳内部的位置被第二限位件18直接或间接限定,并且/或者使得内芯与其相邻部件之间存在较大的正压力和摩擦力,从而使得内芯在任意位置可以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实现卡位。
优选地,内芯11的另一端为内凹形圆筒状结构,沿圆筒圆周方向开有一圈柱孔113或定位孔或圆周内表面上开有定位坑。优选地,内芯11上开有用于安装销23的销钉安装孔114。
由图1,图5可知,外壳12上开有便于操作杆10在其中摆动的Z字型槽121,防尘薄片14上开有通孔141。
[作用:操作杆10穿过防尘薄片14上的通孔伸入到内芯11上的轴向切槽111中,当操作杆左右摆动的时候,防尘薄片14会随着操作杆10一起摆动。由于外壳12上的Z 字型槽是开孔,因此防尘薄片14起到了防尘的作用。如果内芯上安置操作杆的槽是一个和操作杆外径相配合的孔,操作杆与内芯之间没有间隙或间隙很小,则防尘薄片可以省去。]
由图1,3,4,6和图9可知,内芯11通过销23与操作杆10连接;如果切槽111 的空间许可,操作杆10与内芯11在轴向方向上构成转动副,销23的末端穿过操作杆 10上的销连接孔103中并可根据需要优选地伸入到走线套筒13上的滑槽131中,从而限制走线套筒13在操作杆内部相对于操作杆10转动。
由图2和图5可知,走线套筒13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定位孔或定位坑124中,弹簧22安放在走线套筒13 上部,弹簧22的一端被操作杆内部的限位结构如轴肩或限位钉、销或安装手柄安装方块15中的螺钉等限位结构所限定,走线套筒13被弹簧22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滚动体或钢球24。
[作用:当操作杆处在空挡或可以左右摆动的位置的时候,或者当操作杆处在其他需要卡位的位置的时候,操作杆下端的滚动体卡入外壳12上相应位置的定位孔就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以限定操作杆的位置并提醒驾驶员此时处于特定的卡位位置。]
由图1和图2可知,卡位连接元件16安装在内芯11的U型槽112中或其他连接特征上,卡位连接元件16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连接起来,从而将內芯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传感器。卡位连接元件16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联轴器或弹性联轴器
由图2和图8可知,传感器25的一端与卡位连接元件16连接,如伸入卡位连接元件16的槽内,或将卡位凸缘161伸入传感器的槽中,当内芯11随着操作杆10运动的时候,也会带动卡位连接元件16一起运动。
[作用:传感器25的一端相对第二限位件18或外壳固定,另一端可以随着卡位连接元件16自由旋转,从而可以从卡位连接元件带动的传感器中感知操作杆旋转的角度。也可以将传感器和内芯直接连接起来,从而省去卡位连接元件]
由图1和图2可知,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内芯与第二限位件之间;优选地,碟簧组件21b套装在内芯11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碟簧组件21b 的另一端被第二限位件18压紧。第一弹性件或碟簧组件的内部或与其他零件接触的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垫片。安装垫片的目的在于防止零件表面磨损以及调整碟簧组件21b的压缩量或调整零件间的间隙。
外壳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丝连接。
[作用:当操作杆10带动内芯11摆动的时候,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内芯的左右两端都受到与之接触的部件的正压力和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内芯可在相对外壳的任一位置可靠停留。通过将内芯与一个模拟量的转角传感器直接或间接连接,此时输出的信号即为模拟量信号。]
由图2、图3、图6和图7可知,操纵体中的线束可以穿过操作杆Ⅰ10中的弹簧、走线套筒13上的走线孔Ⅱ132、操作杆10上的走线孔101、第一限位件17上的走线孔Ⅲ172,从而引出本体。
由图10可知,第二限位件18上的走线孔Ⅳ183是为传感器25预留的走线孔。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为在离散位置卡位,并在相应的离散位置实现信号输出,其中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连接的操作杆10,套装于内芯11 外部的外壳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11与外壳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10的摆动而摆动;如果内芯上安装操作杆的槽与操作杆的间隙很小,则可以省去防尘薄片;装于操作杆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的手柄安装方块15;装在内芯11末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用于和外壳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与实施例1 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2第一限位件17一端安装有小套筒19,小套筒内部装有第二弹性件如弹簧,在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安装有卡位滚动体如钢球24;安装在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改为调整垫片21a,调整垫片的主要功能在于限定内芯的位置,但内芯与其相邻部件之间不再存在较大的正压力与摩擦力。内芯不能在相对外壳的任意位置可靠停留。
由图12、13可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二中的调整垫片21a取代了实施例一中的碟簧组件21b,另外实施例二在第一限位件17的一端增加了小套筒 19以及在小套筒19中加入弹簧与钢球24,小套筒19与第一限位件17为过盈配合。或者,小套筒19采用两端伸入端盖或第一限位件槽中的部分细,与伸入端盖槽中部分相邻的靠中间部分较粗的结构来避免小套筒安装在第一限位件17上后,小套筒在沿自身轴线的方向蹿动。或者,小套筒可以是第一限位件中的一个特征如一个孔,通过在孔中安装弹簧以及在弹簧的两端安装滚动体或钢球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作用:当操作杆10摆动的时候,就会带动内芯11摆动,内芯11的一端沿圆周方向开有一圈定位孔或定位坑113随内芯一起摆动,而第一限位件,以及安装在第一限位件上的小套筒,钢珠或钢球等并不随内芯一起摆动,从而实现了内芯上定位孔或定位坑 113与小套筒内部两端的滚动体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实现离散性的卡位,根据与内芯连接的模拟量传感器或编码器等离散量的传感器,此时就能实现对操作杆在离散位置的卡位和相应位置的信号输出。]
优选地,为了节省零部件,也可以采用利用操作杆下端的滚动体与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所有位置的卡位,从而省去安装在第一限位件17里的小套筒,钢球,弹簧等零部件。或者,上述两种卡位方式同时使用。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所描述为带锁定与解锁功能的挡位选择器,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三中增加了一套锁定与解锁装置。实施例三包括:圆柱形或中空圆柱形内芯11,一端伸入其中并与内芯连接的操作杆Ⅱ26,套装在操作杆Ⅱ26上部的手柄上27、手柄下28;装在手柄内部的解锁按钮29、横杆30;套装于内芯11外部的外壳Ⅱ31;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11与外壳Ⅱ31之间,并随着操作杆Ⅱ26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Ⅱ26内部的走线套筒Ⅱ32以及定位针33;装在内芯11末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用于和外壳Ⅱ31连接的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选择性地,第一限位件17一端安装有小套筒19,小套筒内部装有弹簧以及在弹簧两端装有钢球24;选择性地,还包括安装在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的调整垫片21a或第一弹性件;整个装置用于和外部设备连接的盖板20。
由图14、15、16、17、18、19、20、21、22、23可知,操作杆Ⅱ26穿入手柄下 28的中空部分并与之连接,定位针33上端则穿过操作杆Ⅱ26的中空部分,并通过横杆 30上的定位针连接孔301与横杆30连接,定位针33下端则穿过走线套筒Ⅱ32扎入外壳Ⅱ31的定位孔311中,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通过销连接或其他方式连接,一种方式为销穿过定位针连接孔321和走线套筒Ⅱ连接孔331使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 连接;走线套筒Ⅱ32的上端安装有弹簧22,弹簧22被操作杆Ⅱ26内部的限位结构如轴肩或限位钉、销所限定,限位钉、销通过操作杆Ⅱ26上的限位孔261来安装;轴承44 套在横杆30的两端;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有安装柱271、281,手柄上27 与手柄下28通过安装柱连接;同时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均有滑槽C、滑槽D,当按下按钮29时,按钮上的斜面推动横杆或安装于横杆上的滑轮,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滑轮就在滑槽C、D中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定位针33上下移动,定位针向上移动,定位针脱离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解锁;定位针向下移动,定位针进入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位置锁定;由此实现位置解锁与位置锁定功能。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所描述的为离散位置卡位、编码形式的信号输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四中的信号输出方式为编码盘形式。其中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Ⅱ34,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23连接的操作杆10,套装于内芯Ⅱ34外部的外壳Ⅲ40;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Ⅱ34与外壳Ⅲ40之间,并随着操作杆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的手柄安装方块15;编码盘35与内芯Ⅱ 34固接;用于和外壳Ⅲ40连接的第一限位件Ⅱ41和第二限位件Ⅱ38;第一限位件Ⅱ41 一端安装有小套筒19,小套筒内部装有弹簧以及钢球24;在编码盘35与第二限位件Ⅱ 38之间安装有电路板36,垫圈37;整个装置用于和外部设备连接的盖板Ⅱ39。
由图24,27可知,编码盘35通过内芯Ⅱ连接孔351与内芯Ⅱ34上的编码盘连接孔341固接。
由图24、27、28可知,电路板36,垫圈37,第二限位件Ⅱ38是串接在一起的。电路板36上开有电路板串接口361,垫圈37上开有垫圈串接口371,第二限位件Ⅱ38上开有第二限位件串接口381,一种方式为他们通过螺纹钢丝串接。
[作用:第二限位件Ⅱ38固定在外壳Ⅲ40上,因此电路板36、垫圈37的位置也同时被固定住,当内芯Ⅱ34带动编码盘35沿圆周方向运动时,就可以激发电路板36上的光电开关,从而识别出内芯的位置信号。]
由图24、29可知,外壳Ⅲ40与外壳Ⅰ12和外壳Ⅱ31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壳Ⅲ40内部有一凸台401,用于限制内芯Ⅱ34的轴向位移。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拉伸右侧第二限位件的部分圆周内表面来实现对内芯Ⅱ34的轴向位置的限定。在优选地,为了加工的方便,也可以在第二限位件与内芯Ⅱ34之间安置一个隔离环或部分隔离环来实现对内芯轴向位置的限定。更加优选地,可以在第二限位件上加工出隔离环安装槽来安装隔离环,避免隔离环随内芯一起转动。
选择性地,操作杆下部装有滚动体,滚动体上部装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可以选用弹簧,在弹簧和滚动体之间装有中间体。中间体包含以下特征之部分或全部。
中间体与操作杆构成移动副。中间体包含有圆柱状外表面,圆柱状外表面上开有槽或孔;槽孔的作用在于将中间体内的导线穿出中间体或者由于插入其中的销或类似功能的部件限制中间体相对操作杆的转动。
中间体包含有柱状特征,柱状特征将弹簧的压力传递给滚动体。中间体的轴向端面包含槽洞形特征Ⅰ,滚动体的部分容于槽洞特征之内,中间体将弹簧的压力传递给滚动体。中间体的轴向端面包含槽洞形特征Ⅱ,槽洞特征Ⅱ的主要功能在于,进入操作杆内部的导线通过槽洞特征Ⅱ穿过中间体。
中间体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滚动体或钢球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与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坑或槽中,弹簧安放在中间体上部,弹簧的一端被操作杆内部的限位结构如轴肩或限位钉、销或安装手柄安装方块中的螺钉等限位结构所限定,中间体被弹簧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滚动体或钢球。
[作用:当操作杆处在空挡或可以左右摆动的位置的时候,或者当操作杆处在其他需要卡位的位置的时候,操作杆下端的滚动体卡入外壳12上相应位置的定位孔就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以限定操作杆的位置并提醒驾驶员此时处于特定的卡位位置。]
实施例五:
由图30可知,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实施例一当中的走线套筒13被拆分为了走线套筒Ⅲ42与滑块43,并通过销23把滑块43与操作杆10或者操作杆Ⅱ26 相连接,其他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一致。走线套筒Ⅲ42上的弹簧作用在走线套筒上,走线套筒Ⅲ42下端的凸出部分伸入滑块43中并施加压力给滑块43中的滚动体,使得该滚动体与外壳的内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实现卡位。
实施例六:
由图31和图32可知,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之处在于实施例六去除了离散位置卡位机构,增加了钩簧或拉簧可回位机构。其中包括:圆柱状内芯Ⅲ或优选地,内芯Ⅲ为中空圆柱状内芯,一端伸入其中并连接于内芯的操作杆10或优选地,操作杆为中空圆筒状操作杆,套装于内芯Ⅲ外部的外壳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Ⅲ与外壳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10相对外壳的摆动而摆动;套装于中空操作杆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的手柄安装方块15;装在内芯Ⅲ一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内芯Ⅲ的另一端安装有销钉Ⅰ46;用于和外壳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Ⅲ49和第二限位件18;第一限位件Ⅲ的一端安装有销钉Ⅱ47;钩簧或拉簧48安装于销钉Ⅰ和销钉Ⅱ之间;安装在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的调整垫片21a;整个装置用于和外部设备连接的盖板20。
销钉Ⅰ和销钉Ⅱ分别装入内芯Ⅲ上的销钉Ⅰ安装孔和第一限位件Ⅲ上的销钉Ⅱ安装孔中,销钉Ⅰ和销钉Ⅱ分别开有钩簧安装孔Ⅰ和钩簧安装孔Ⅱ用于安装钩簧。
[作用:当操作杆在Z字型槽前进或者后退的时候,此时都可以利用钩簧或拉簧的弹性力使得操作杆回到初始位置或平衡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为:原理如下:操作杆通过与内芯固定连接在一起或通过铰链连接构成转动副,操作杆通过内芯上的切槽或孔安装在内芯当中,根据需要,操作杆可以在内芯的切槽中左右摆动,也可以一同随着内芯沿圆周方向运动,内芯主体为圆柱形的外表面,外壳有圆柱形的内表面,内芯放在外壳之中并与外壳构成转动副的关系。优选地,操作杆为中空操作杆,在操作杆中安置走线滑块,走线滑块与操作杆构成滑动副,走线滑块、操作杆均开有走线槽便于导线进出操作杆,外壳上开有Z字型槽供操作杆轴向以及周向运动,同时在内芯与外壳间安置防尘薄片以起到防尘的作用。在拉簧的作用下,当内芯或操作杆偏离平衡位置时,拉簧会自动产生使得内芯回到平衡位置的回弹力。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七为可以在任一位置卡位的模拟量信号输出挡位选择器或操纵手柄,其中包括:圆柱状内芯X11或优选地,内芯X11为中空圆柱状内芯,或优选地,内芯X11为中空阶梯圆柱状内芯,或优选地,内芯X11的轴向一端或两端为中空筒状结构,一端伸入其中并连接于内芯的操作杆10或优选地,操作杆为中空圆筒状操作杆,套装于内芯X11 外部的外壳T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11与外壳T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10相对外壳的摆动而摆动;套装于中空操作杆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的手柄安装方块15或其他用于将操作杆和外部手柄安装在一起的安装特征,如操作杆末端的内螺纹或外螺纹或二者皆有;装在内芯X11一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与卡位连接元件16 连接的传感器25,用于和外壳T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N17和第二限位件N18;安装在内芯X11与第一限位件N17之间的第一弹性件21b或隔离元件;套装在第一限位件N17 内孔的调节元件如滑动压筒H17和拧紧螺柱L17;第一限位件N17与滑动压筒H17构成移动副,第一限位件N17与拧紧螺柱L17通过螺纹副连接;安装在传感器外面的有端盖Y20,起到美观和保护传感器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b选用碟簧组件。
优选地,操作杆10通过销23与内芯X11连接。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的径向方向开有走线孔。
由图36、图37、图38和图43可知,内芯X11安装于外壳T12内部,内芯X11上开有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的切槽X111;优选地,操作杆10在切槽X111中可以轴向摆动;内芯X11一端或两端均为连接安装特征如伸出状中空圆柱体;连接安装特征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或编码盘连接,并且/或者在内芯X11与第一限位件17之间安装弹性件或碟簧组件;优选地,内芯X11两端均为伸出状中空圆柱体,并且至少一端上开有用于安装卡位连接元件16的安装特征或U型槽X112;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便于线束从中穿过或者安装有圆柱特征的转角传感器如德国Elobau的424ZE系列传感器,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功用在于可以套装弹性件如碟簧。
内芯X11装入外壳T12的内部,并在外壳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第一限位件N17和第二限位件N18。根据需要,可以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17之间装入弹性件或隔离元件。内芯X11在外壳T12内部的位置被第一限位件N17以及第二限位件N18直接或间接限定,并且/或者使得内芯与其相邻部件之间存在较大的正压力和摩擦力,从而使得内芯在任意位置可以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实现卡位。
由图36、图38可知,外壳T12上开有便于操作杆10在其中摆动的Z字型槽T121,防尘薄片14上开有通孔以便操作杆穿过。
[作用:操作杆10穿过防尘薄片14上的通孔伸入到内芯X11上的轴向切槽X111中,当操作杆左右摆动的时候,防尘薄片14会随着操作杆10一起摆动。由于外壳T12上的 Z字型槽是开孔,因此防尘薄片14起到了防尘的作用。如果内芯X11上安置操作杆的槽是一个和操作杆外径相配合的孔,操作杆与内芯之间没有间隙或间隙很小,则防尘薄片可以省去。]
外壳T12主体为T形结构或带翼板的圆柱或长方体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便于安装。外壳T12上具有圆柱状或阶梯圆柱状的内孔用于安放内芯等零件。所述外壳 T12上开有第一连接孔T122和第二连接孔T123分别用于连接第一限位件N17和第二限位件N18。外壳T12内表面上开有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T124。外壳T12的一端末端开有传感器走线口T125。外壳T12的一端末端开有线束出口T126用于将手柄内的线束伸出外壳T12。外壳T12上开有面板安装孔T127,此种外壳形式有利于固定在平面类型的操作台上。
由图36,图37,和图38、图43、图6可知,内芯X11通过销23与操作杆10连接;如果切槽X111的空间许可,操作杆10与内芯X11在轴向方向上构成转动副,销23的末端穿过操作杆10上的销连接孔103中并可根据需要优选地伸入到走线套筒13上的滑槽131中,从而限制走线套筒13在操作杆内部相对于操作杆10转动。为了便于将销钉装入内芯的销钉安装孔X114,可以在外壳T12上开有销钉安装孔;销钉穿过外壳T12上的销钉安装孔进入内芯X11的销钉安装孔X114。
由图37和图38、图6可知,走线套筒13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外壳T12的内表面之间;在空档卡位的情况下,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之间;弹簧22安放在走线套筒13上部,弹簧22的一端被操作杆内部的限位结构如轴肩或限位钉、销或安装手柄安装方块15中的螺钉等限位结构所限定,走线套筒13被弹簧22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滚动体或钢球24。
[作用:当操作杆处在空挡或可以左右摆动的位置的时候,或者当操作杆10处在其他需要卡位的位置的时候,操作杆下端的滚动体卡入外壳T12上相应位置的定位孔就起到了卡位的作用,以限定操作杆的位置并提醒驾驶员此时处于特定的卡位位置。]
由图36和图37,图43可知,卡位连接元件16安装在内芯X11的U型槽X112中或其他连接特征上,卡位连接元件16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连接起来,从而将內芯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传感器。卡位连接元件16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联轴器或弹性联轴器
由图37和图43、图8可知,传感器25的一端与卡位连接元件16连接,如伸入卡位连接元件16的槽内,或将卡位凸缘161伸入传感器的槽中,当内芯X11随着操作杆 10运动的时候,也会带动卡位连接元件16一起运动。
[作用:传感器25的一端相对第二限位件N18或外壳固定或被限制转动,另一端可以随着卡位连接元件16自由旋转,从而可以从卡位连接元件带动的传感器中感知操作杆旋转的角度。也可以将传感器和内芯直接连接起来,从而省去卡位连接元件]
由图36和图37可知,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17之间;优选地,碟簧组件21b套装在内芯X11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便于线束从中穿过],碟簧组件21b的一端被滑动压筒 H17压紧,滑动压筒H17的外面是拧紧螺柱L17,L17与第一限位件N17通过螺纹副连接,通过将L17旋出或旋进第一限位件N17,将调节滑动压筒H17与内芯X11 之间的间距,与此同时,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的压缩量将得到调节;由此,内芯X11与相邻部件之间的正压力及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得到调节。第一弹性件或碟簧组件的内部或与其他零件接触的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垫片。安装垫片的目的在于防止零件表面磨损以及调整碟簧组件21b的压缩量或调整零件间的间隙。
第一限位件N17与第二限位件N18通过第一连接孔T122与第二连接孔T123分别固定在外壳T12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优选地,外壳T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件 N17和第二限位件N18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
[作用: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在轴向方向上限制内芯的移动,在第一限位件与内芯之间加入碟簧是用来控制内芯在周向方向上运动时与其相邻部件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当操作杆10带动内芯X11摆动的时候,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内芯的左右两端都受到与之接触的部件的正压力和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内芯X11可在相对外壳T12的任一位置可靠停留。通过将内芯与一个模拟量或数字量的转角传感器直接或间接连接,此时输出的信号即为内芯的转角信号。]
由图37、图38、图39、图40和图43、图6、图3,可知,挡位选择器操作杆上端手柄(未画出)内的线束可以穿过操作杆10中的弹簧、走线套筒13上的走线孔132、操作杆10上的走线孔101、内芯一端的伸出中空圆柱体的空腔、滑动压筒上的走线孔H171 以及走线槽H172、第一限位件N17上的走线孔N172,壳体T12上的线束出口T126从而引出本体。
由图37和图39、图40可知,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以调节操作杆转动阻尼的挡位选择器。
其主要通过设置拧紧螺柱L17与壳体直接或者间接地螺纹连接,通过旋拧拧紧螺柱 L17以调整弹性件的预紧力,进而调节内芯X11与第一限位件N17或者第二限位件N18 的挤压力或调节内芯X11与壳体之间的挤压力,以达到调节操作杆转动阻尼的目的。
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该挡位选择器的第一限位件N17为中空圆柱或中空阶梯圆柱状结构。第一限位件N17的内腔用来安装拧紧装置,所述拧紧装置包含拧紧螺柱L17 或拧紧螺柱L17和滑动压筒H17,滑动压筒H17与第一限位件N17构成移动副的关系。第一限位件N17与拧紧螺柱L17既构成转动副的关系也构成移动副的连接,换句话说二者构成螺旋副的连接。
优选地,拧紧螺柱L17与第一限位件N17螺纹连接并与滑动压筒H17抵持,滑动压筒H17与内芯X1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优选地,请参照图37和图43,本实施例中,内芯X11与滑动压筒H17配合的一端具有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的周围具有安装空间,滑动压筒 H17与内芯X11之间的弹性件为碟簧21b,碟簧21b套设在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的周围,碟簧21b的轴向两侧分别与滑动压筒H17及内芯X11挤压。
[作用:通过拧动拧紧螺柱L17,使滑动压筒H17在轴向方向上产生位移,从而挤压或放松安置在内芯X11与滑动压筒H17之间的碟簧21b而调节其预紧力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还可以是弹簧或是其他有弹性的部件,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也可以省略;或者,中空圆柱体是其他部件如第一限位件N17或滑动压筒H17的结构的一部分。
第一限位件N17上开有外壳连接孔N171,走线孔N172。
由图37和图40可知,滑动压筒H17为中空圆筒状结构,其上开有走线孔H171,在圆周方向上开有走线槽或U型槽H172,导向槽H173。导向槽H173至少贯穿滑动压筒H17的部分外周面。优选地,导向槽H173不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内周面。优选地,导向槽H173不贯穿滑动压筒H17的轴向两端面之一或全部。这样,滑动压筒H17的轴向两端面与相邻部件的挤压更加均衡。
走线槽或U型槽H172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及内周面。走线孔H171从滑动压筒H17的靠近内芯X11的端面沿轴向延伸。
此外,请参照图37和图43,内芯X11与滑动压筒H17配合的一端具有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具有与走线孔H171连通的通道,且该通道与内芯的内腔连通。
[作用:从操作杆内腔穿下来的线束通过内芯的内腔,再通过滑动压筒H17的走线孔H171,通过滑动压筒H17的走线槽H172,通过第一限位件N17的走线孔N172,最后从外壳的线束出口顺出。螺钉或导向元件可以通过外壳上的连接孔,以及第一限位件上的连接孔伸入到槽H173中限制H17相对第一限位件N17的转动;或者螺钉或导向元件可以通过第一限位件上的孔或槽伸入到槽H173中限制滑动压筒H17相对第一限位件 N17的转动,从而避免滑动压筒H17相对于第一限位件N17转动时切割导线。]
优选地,为了改善拧紧螺柱L17松动的问题,可以采用螺钉将拧紧螺柱L17与外壳T12锁定,即通过向拧紧螺柱L17拧进螺钉的方式防止拧紧螺柱L17的松动。拧紧螺柱 L17的松动主要是由于拧紧螺柱L17相对于外壳T12转动引起的,螺钉可以与外壳T12 或第一限位件N17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螺纹连接,螺钉可以挤压拧紧螺柱L17以限制拧紧螺柱L17转动。
优选地,还可以在拧紧螺柱L17设置防松槽,螺钉可以伸入该防松槽内,通过防松槽的内侧壁与螺钉的配合来限制拧紧螺柱L17转动。
例如,由图37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N17及外壳T12开设有安装孔,该安装孔内安装有螺钉,并且在拧紧螺柱L17的周面上开有与安装孔位置对应的防松槽,上述螺钉可拧入该防松槽内以锁定拧紧螺柱L17,可避免拧紧螺柱L17松动。
由图37和图41可知,第二限位件N18为直筒形或阶梯形中空圆筒状结构,其上开有外壳连接孔N181,传感器安装孔N182以及传感器固定孔N183。
由图37和图42可知,右端盖Y20固定安装在传感器25外部,起到美观和保护传感器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N17这一侧(在图37中为内芯X11的左侧)设置有可相对于外壳T12移动的拧紧螺柱L17,并且弹性件也在这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二限位件N18的这一侧能够相对于外壳T12移动。
例如以图37为例,也可以将弹性件设置在内芯的右侧,并使第二限位件可相对于外壳T12移动,进而实现操作杆的阻尼可调节。
优选地,第二限位件这一侧的相关结构可参照对图1的描述。图37所示的结构与图1相比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在(内芯的)第二限位件这一侧取消了碟簧21b。
实施例八:
实施例八与实施例七的结构主体类似,如图44、图45、图46、图47、图48所示。呈上述,内芯11上开有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的切槽111,操作杆10在切槽111中可以轴向摆动,通过在外壳的内壁开设两个定位孔对操作杆10末端的滚动体24进行卡位。
而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卡位方式,请参照图48、图44、图45、图46及图 47所示,不需要在外壳的内壁开设定位孔,只需要在内芯XD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D111的隔离挡圈50,这种操作杆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 的两侧进行卡位。此外,隔离挡圈50基本垂直于操作杆10的在中间转换位置的摆动方向(轴向)。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以经过操作杆10的摆动轴心线且垂直于内芯轴心线的面为中心面,该中心面穿过隔离挡圈50。
为了方便安装隔离挡圈50,在切槽XD111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一对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具有贯穿内芯XD11周面的开口及贯穿切槽内表面的开口,以使隔离挡圈50的两端安装于对应的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后,隔离挡圈50的外表面基本与内芯XD11的周面重合,至少一个优点包括方便将安装有隔离挡圈50的内芯XD11装入外壳TD12内。
当隔离挡圈50和内芯XD11一起装入外壳TD12后,隔离挡圈50的外表面与外壳TD12的内壁抵持,即隔离挡圈50被夹持在外壳TD12和内芯XD11之间。受到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的限位作用,隔离挡圈50不会沿外壳TD12的轴向移动。
外壳TD12与实施例七中外壳12不同之处在于无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T1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外壳的内壁设置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 T124的同时,也设置隔离挡圈50,使它们一起配合使用。
弹簧22安放在走线套筒13上部,弹簧22的一端被操作杆内部的限位结构如轴肩或限位钉、销或安装手柄安装方块15中的螺钉等限位结构所限定,走线套筒13被弹簧 22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滚动体或钢球24。
走线套筒13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在所有情况下,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外壳TD12的内表面之间;但是如果外壳换做T12,在空档(或前后之间切换的挡位)卡位的情况下(假设此处Z字形槽的左侧槽为前进方向槽, Z字形槽的右侧槽为后退方向槽),则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之间。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使得在卡位的情况下,操作杆需要离开卡位位置时不仅需要克服内芯与相邻部件间的摩擦力,还要克服滚动体或钢球与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之间的卡位力,操作杆在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驱动力,不便于稳健操作。而如果没有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且可以节约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的相关加工费用。但由此引起的问题是,当操作杆处于空挡位置时,在没有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的卡位作用的情况下,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在操作杆容易左右摆动,在前进与后退之间随意切换,影响安全操作。由此,我们引入了隔离挡圈50。
[作用:操作杆在Z字型槽轴向(附图48中为左右方向)摆动的时候,滚动体在第二弹性件或弹簧22的作用下,将会紧贴外壳TD12的内壁,而隔离挡圈50则会对滚动体的左右运动产生阻力,从而使操作杆10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产生卡位感和阻力感。]
优选地,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左右位置中的一个,而在中间位置很难停留。安装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中的滚动体或钢球24在弹簧的作用下,很难在隔离挡圈50的中间较厚的部位停留,而是会倾向于停留在隔离挡圈50边缘较薄的区域或没有隔离挡圈50的区域。
另外一种方式为外壳上既有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同时内芯也包含了隔离挡圈的结构,结合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的卡位作用和隔离挡圈50的卡位作用,这样可以减轻弹性件如弹簧22对滚动体24的预紧压力。减轻滚动体或操作杆对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 所起的卡位作用的依赖。
实施例九:
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七或实施例八的结构主体类似,请参照图49、图50、图51、图 52及图53所示。主要区别在于,由图49可知,安装在内芯LS11右端有一拉索杆S25,拉索杆S25与内芯连接并一起转动,也就是说拉索杆S25与内芯在周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可以在拉索杆S25上连接拉索,该拉索可以与发动机的油门控制机构连接,进而通过拉索杆的转动来带动拉锁伸缩来控制发动机的油门。类似的,可以通过拉索杆的转动来带动拉锁伸缩来控制离合器的开合、刹车的松紧等。这样可以通过机械的方式达到对机电设备或车辆等的控制。这样,不但可以节约传感器,还可以省却油门执行器等其他执行器相关元件,节省费用,功能可靠,同时保留本申请设计的其他特点。
本实施例的内芯LS11直接或间接与拉索杆S25连接。内芯LS11的右端部分开有拉索杆安装孔LS113或安装结构。本实施例的内芯LS11的右端延伸至外壳或第二限位件的外侧,并且在该伸出部分开有拉索杆安装孔LS113或安装结构。拉索杆安装孔LS113 基本沿内芯LS11的径向设置,拉索杆S25可伸入拉索杆安装孔LS113中。此外,内芯 LS11的右端还设有沿轴向的第一定位孔,拉索杆S25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与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孔S252,用于对拉索杆S25的伸出长度进行锁定的螺钉同时嵌设在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内。内芯LS11的第一定位孔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
其中上述的多个第二定位孔沿拉索杆S25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优选地,这些多个第二定位孔的中心线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只设置一个第一定位孔时,这些多个第二定位孔的中心线也可以不平行。
当需要调节拉索杆S25的伸出长度时,拧出螺钉并移动拉索杆S25的位置,第一定位孔与另一个第二定位孔正对并拧入螺钉进行锁定。
拉索杆上还开有拉索安装孔S251以及拉索锁紧孔S253。拉索安装孔S25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拉索安装孔S251与第二定位孔分别靠近拉索杆S25的两端,而且基本沿径向贯穿拉索杆S25。拉索锁紧孔S253由拉索杆S25的靠近拉索安装孔S251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延伸并与最近的一个拉索安装孔S251连通。
通过将拉索伸入拉索安装孔S251中并在拉索锁紧孔S253中拧入螺柱或螺钉,螺柱压紧拉索即可将拉索固定于拉索杆S25。优选地,在螺柱伸出拉索杆S25的部分安装螺母与S253形成套装在同一螺柱上的对顶螺母进行锁紧。
本实施例的外壳L12上包含导向螺钉安装孔L125,通过穿过导向螺钉安装孔L125的螺钉或销插入滑动压筒H17的导向槽H173来防止滑动压筒H17相对外壳的转动。也可以通过在第一限位件上开设导向螺钉或销安装孔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或者,通过其他公知的方式限制第一限位件与滑动压筒H17的相对转动。
实施例十:
为了减小外壳的直径,可以使第一限位件J17的端面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内芯挤压配合。优选地,内芯J11的靠近第一限位件J17的一端安装有卡位组件,该卡位组件包括卡位件和弹性件,卡位件与内芯J11在轴向上可活动连接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弹性件安装于卡位件与内芯J11之间,以使卡位件具有朝向第一限位件J17运动的趋势。第一限位件J17的端面设置有与卡位件配合的卡位结构。
优选地,也可以在第一限位件J17安装有卡位组件,该卡位组件包括卡位件和弹性件,卡位件与第一限位件J17在轴向上可活动连接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弹性件安装于卡位件与第一限位件J17之间,以使卡位件具有朝向内芯J11运动的趋势。内芯J11的端面设置有与卡位件配合的卡位结构。
优选地,卡位结构可以与卡位件形状互补,例如,卡位件为滚动体时,卡位结构可以为定位孔、坑或者定位槽。卡位件上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齿时,卡位结构也可以为齿。
优选地,如图54,图55,图56,图57,图58,图59,图60,图61,该实施例中,挡位选择器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J11,或中空阶梯圆柱形内芯J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J11连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J11外部的外壳J12;防尘薄片14 置于内芯J11与外壳J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如果内芯J11上安装操作杆的槽与操作杆的间隙很小,则可以省去防尘薄片;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装在内芯J11右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装在内芯J11左端的齿状卡位件J16;能与齿状卡位件J16进行配合并与外壳J12直接或间接连接的第一限位件J17;用于和外壳J12连接的第二限位件N18。与实施例七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十在内芯J11与第一限位件J17之间加入了齿状卡位件J16,齿状卡位件J16与内芯以移动副形式连接。通过齿状卡位件J16的安装导向柱J162与内芯J11的定位孔或坑J117进行配合,并在定位孔或坑J117中内置弹性件或弹簧J21。第一限位件J17有齿状凸起J173,主要功能通过齿状卡位件J16与第一限位件J17的配合使得内芯J11与其相邻部件之间增添一定的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在相应的离散位置得到位置卡位。第一限位件J17 内部有阶梯沉孔J174主要功能在于限定内芯J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并且便于从内芯穿出的线束从沉孔J174的中空部分穿入第一限位件J17。内芯J11与其相邻部件之间不会再存在较大的正压力与摩擦力。内芯J11不能在相对外壳的任意位置可靠停留。
由图54、55和图58、61可知,实施例十与实施例七的不同之处包括实施例十中的齿状卡位件J16取代了实施例七中的碟簧组件21b,齿状卡位件J16与内芯以移动副配合;另外实施例十在内芯J11一端面开四个孔J117加入弹簧J21并与齿状卡位件J16的安装导向柱J162进行滑动或移动配合,齿状卡位件J16可沿自身轴线的方向相对内芯滑动。内芯上的定位孔或坑J117与通气孔J118联通,避免安装导向柱J162在定位孔或坑 J117中运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或者,间歇卡位可以通过在第一限位元件J17 或内芯中的一方设置特征如孔,通过在孔中安装弹性件以及在弹性件的一端或两端安装滚动体或钢球,在J17或内芯的相邻部件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通过滚动体或钢球在定位孔、坑或槽中的卡位来实现同样的功能。齿状卡位件J16的中部有齿状卡位件内孔 J163用以走线。
[作用:当操作杆J10摆动的时候,就会带动内芯J11转动,内芯J11的一端面沿轴线方向开有两个或多个定位孔或定位坑J117随内芯一起转动,且齿状卡位件J16与定位孔J117配合会随内芯一起转动并与第一限位件J17发生滑动摩擦,从而实现了安装于内芯J11的定位孔或定位坑J117的齿状卡位件J16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与第一限位件J17实现离散性的卡位,根据与内芯连接的模拟量传感器或编码器等离散量的传感器,此时就能实现对操作杆在离散位置的卡位和相应位置的信号输出。]
优选地,为了节省零部件,也可以采用利用操作杆下端的滚动体或摩擦体与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所有位置的卡位,从而省去安装内芯上的齿状间歇配合元件,弹簧等零部件。或者,上述两种卡位方式同时使用。
实施例十一:
如图62、63、64、65所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挡位选择器可以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NL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NL11连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NL11外部的外壳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NL11与外壳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如果内芯NL11上安装操作杆的槽与操作杆的间隙很小,则可以省去防尘薄片;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装在内芯NL11右端的卡位连接元件16;装在内芯NL11左端的第一限位件JG17;用于和外壳12连接的第二限位件 N18。与实施例十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十一的内芯NL11的轴向左端面与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相贴合,在内芯L11的轴向左端面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NL118,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JG175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内芯NL11左端面上的定位孔、坑或槽NL118实现卡位;或者相反,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在内芯NL11的轴向左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第一限位件JG17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卡位。优选地,可以在弹性件与滚动体之间安放滑块。
[作用:当操作杆J10摆动的时候,就会带动内芯NL11摆动,内芯NL11的一端面沿轴线方向开有一个或多个定位孔或定位坑NL118随内芯一起摆动,因为第一限位件 JG17与外壳连接在一起并被限制相对外壳的转动,当内芯相对外壳摆动时,内芯相对第一限位件JG17转动;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内芯NL11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卡位;根据与内芯连接的模拟量传感器或编码器等离散量的传感器,此时就能实现对操作杆在离散位置的卡位和相应位置的信号输出。]
优选地,为了节省零部件,也可以采用利用操作杆下端的滚动体或摩擦体与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所有位置的卡位,从而省去安装内芯上的间歇配合元件,弹簧等零部件。或者,上述两种卡位方式同时使用。
优选地,可以在内芯NL11与第二限位件N18之间安装推力轴承以减小内芯NL11相对第二限位件N18转动时的摩擦力。优选地,在内芯NL11的右端面或第二限位件N18 的左端面开有槽或洞,并在其中安放滚动体;这样,内芯NL11的右端面通过滚动体NL27 与第二限位件N18的左端面接触,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二者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如图65,在内芯NL11的右端面设置滚动体安装槽NL119来安装滚动体或轴承。
实施例十二
实施例十二和实施例九主体结构类似,挡位选择器可以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B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B11连接或铰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XB11外部的外壳TB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B11与外壳TB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装在内芯XB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手柄连接件J26或操作杆内部限位特征如限位轴阶,限位卡簧,限位钉销和走线套筒1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J22。与实施例九的一个不同的地方是,本实施例中增加了与内芯XB11同步转动的套筒套T1。套筒套T1设置在内芯XB11与第一限位件 NZ17之间。套筒套T1也可与内芯XB11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
优选地,首先内芯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XB116,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CX46,销钉CX46伸入内芯XB11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XB116,与此同时,销钉CX46 另一端连接套筒套T1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T102,从而实现了内芯XB11和套筒套T1 的同步转动。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优选地,碟簧组件21b套装在第一限位件NZ17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便于线束从中穿过]。碟簧组件21b被第一限位件NZ17与套筒套T1 压紧,从而增加整体零部件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或碟簧组件的内部或与其他零件接触的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垫片。安装垫片的目的在于防止零件表面磨损以及调整碟簧组件21b的压缩量或调整零件间的间隙。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与第二限位件V18通过安装定位孔TB1211与安装定位孔TB129分别固定在外壳TB12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优选地,外壳TB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件NZ17和第二限位件V18构成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
[作用: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在轴向方向上限制内芯的移动,在第一限位件与内芯之间加入碟簧是用来控制内芯或与内芯连接形成一体的构件在周向方向上运动时与其相邻部件产生的正压力或摩擦力的大小。当操作杆J10带动内芯XB11摆动的时候,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内芯的左右两端都受到与之接触的部件的正压力和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内芯XB11可在相对外壳TB12的任一位置可靠停留]。
优选地,与实施例九的另外一个区别在于,实施例十二采取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隔离挡圈50左右位置中的一个,而在隔离挡圈50的中间位置很难停留。安装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中的滚动体或钢球24在弹簧的作用下,很难在隔离挡圈50的中间较厚的部位停留,而是会倾向于停留在隔离挡圈50边缘较薄的区域或没有隔离挡圈50的区域。
另外一种方式为外壳上既有滚动体(钢球等)定位孔、坑或槽TB124,同时内芯也包含了隔离挡圈的结构。结合定位孔、坑或槽TB124的卡位作用和隔离挡圈50的卡位作用,这样可以减轻弹性件如弹簧J22对滚动体24的预紧压力。减轻滚动体对定位孔、坑或槽TB124所起的卡位作用的依赖。
[作用:通过增加隔离挡圈50,操作员可以很好地控制挡位,以免造成错档的情况]。
优选地,通过增加隔离挡圈可以省去定位孔或定位坑TB124的结构。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 在轴向上与内芯XB11的防尘薄片安装槽XB119相通,而且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的槽底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传感器安装孔T104可以基本沿套筒套T1的径向向内延伸。其中传感器优选电感类传感器、接近开关或霍尔类传感器、接近开关,或光电类传感器、接近开关。
[作用:当驾驶员操纵操作杆沿着轴向摆动时,传感器通过感应防尘薄片的位置,从而可以检测到操作杆的轴向位置,以此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优选地,左端盖G1安装在第一限位件左端,第一是防止灰尘进入操纵机构以内,第二是防止导线穿出挡位选择器,第三是方便布线操作。
优选地,套筒套T1靠近内芯XB11的端面凹设有走线U型槽T101,上述传感器安装孔T104贯穿走线U型槽T101的侧壁,以使传感器安装孔T104与走线U型槽T101 连通。走线U型槽T101起到了走线中转的作用。套筒套T1还具有走线出口T105,该走线出口T105沿轴向设置,且与走线U型槽T101连通。走线出口T105基本沿套筒套T1中心线设置。第一限位件NZ17对应设置有与走线出口T105连通的走线孔NZ171。第一限位件NZ17还设置有走线出口NZ176,走线出口NZ176贯穿第一限位件NZ17的周壁且与走线孔NZ171连通。第一限位件NZ17的背离套筒套T1的端面还凹设有椭圆形槽NZ173,走线孔NZ171的一个开口贯穿椭圆形槽NZ173的底壁且走线孔NZ171与椭圆形槽NZ173连通。
传感器的线可以首先在走线U型槽T101中转,然后通过走线出口T105、第一组件碟簧21b的中间孔、走线孔NZ171以及走线出口NZ176,从而穿到挡位操纵机构以外。另外,第一限位件NZ17的椭圆形槽NZ173也可以为布线留下很大的空间,防止线条杂乱,在布线完成后,可将盖板G1安装在NZ17的槽NZ174中。
实施例十三
实施例十三与实施例八的结构主体类似,挡位选择器可以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A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A11连接或铰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XA11外部的外壳TB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A11与外壳TB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装在内芯XA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手柄连接件J26或操作杆内部限位特征如限位轴阶,限位卡簧,限位钉销和走线套筒1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J22。与实施例八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增加了另一种卡位方式,除了在内芯XA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A114的隔离挡圈50,这样操作杆J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还在外壳 TB12的内壁开设定位孔TB124,此外,隔离挡圈50基本垂直于操作杆J10的在中间转换位置的摆动方向(轴向)。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以经过操作杆J10的轴心线且相交于内芯轴心线的面为中心面,该中心面穿过隔离挡圈50。为了方便在内芯XA11上安装隔离挡圈50,在与防尘薄片安装槽XA111的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一隔离挡圈安装槽XA115。隔离挡圈安装槽 XA115具有贯穿内芯XA11周面的开口及贯穿切槽内表面的开口。隔离挡圈50的两端安装于对应的隔离挡圈安装槽XA115后,隔离挡圈50的外表面基本与内芯XA11的周面重合,或低于内芯外表面;至少一个优点包括方便将安装有隔离挡圈50的内芯XA11 装入外壳TB12内。当隔离挡圈50和内芯XA11一起装入外壳TB12后,隔离挡圈50 的外表面受到外壳TB12的内壁限制,即隔离挡圈50被夹持在外壳TB12和内芯XA11 之间。受到隔离挡圈安装槽XA115的限位作用,隔离挡圈50不会沿外壳TB12的轴向移动,并且隔离挡圈50随内芯相对外壳的周向转动而转动。外壳TB12与实施例八中外壳12不同之处在于有定位孔、坑或槽TB124。
优选地,弹簧J22安放在走线套筒13上部,弹簧J22的一端被手柄连接元件J26 的一端或操作杆内部的限位特征所限定,走线套筒13被弹簧J22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滚动体或钢球24。走线套筒13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在所有情况下,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外壳TB12的内表面之间。但是如果外壳换做TB12,在空档(或前后之间的挡位)卡位的情况下,则滚动体或钢球24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与定位孔、坑或槽TB124之间。操作杆需要离开卡位位置时,不仅需要克服内芯与相邻部件间的摩擦力,还要克服滚动体或钢球与定位孔、坑或槽TB124 之间的卡位力。操作杆在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驱动力。优选地,当操作杆处于空挡位置时或前后之间的中间转换位置时,由于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操作杆容易左右摆动,且在前进与后退之间容易随意切换,影响安全操作。由此,我们引入了隔离挡圈50。
[作用:操作杆在Z字型槽轴向摆动的时候,滚动体在第二弹性件或弹簧J22的作用下,将会紧贴外壳TB12的内壁,而隔离挡圈50则会对滚动体的左右运动产生阻力和卡位力,从而使操作杆J10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产生卡位感和阻力感。]
优选地,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左右位置中的一个,而在中间位置很难停留。安装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133中的滚动体或钢球24在弹簧的作用下,很难在隔离挡圈50的中间较厚的部位停留,而是会倾向于停留在隔离挡圈50边缘较薄的区域或没有隔离挡圈50的区域。另外一种方式为外壳上既有定位孔、坑或槽TB124,同时内芯也包含了隔离挡圈的结构,结合定位孔、坑或槽T124的卡位作用和隔离挡圈50的卡位作用,这样可以减轻弹性件如弹簧 J22对滚动体24的预紧压力。减轻滚动体或操作杆对定位孔、坑或槽TB124所起的卡位作用的依赖。
优选地,内芯XA11左端的模型结构与实施例十二近似,内芯XA11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XA110,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长销钉CX46,销钉CX46伸入内芯XA11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XA110,与此同时,销钉CX46另一端连接套筒套T1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T102,从而实现了内芯XB11和套筒套T1的同步转动。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优选地,碟簧组件21b套装在第一限位件NZ17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便于线束从中穿过]碟簧组件21b被第一限位件NZ17与套筒套T1压紧,从而增加整体零部件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卡位连接元件S16安装在内芯XA11的U型槽XA112中或其他连接特征上,卡位连接元件S16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连接起来,从而将內芯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传感器。卡位连接元件S16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联轴器或弹性联轴器,传感器25 的一端与卡位连接元件S16连接,如伸入卡位连接元件S16的槽内,或将卡位凸缘S161 伸入传感器的卡位槽252中,当内芯XA11随着操作杆J10运动的时候,也会带动卡位连接元件S16一起运动。
[作用:传感器25的一端相对第二限位件V18或外壳固定,另一端可以随着卡位连接元件S16自由旋转,从而可以从卡位连接元件S16带动的传感器中感知操作杆J10旋转的角度。也可以将传感器25和内芯XA11直接连接起来,从而省去卡位连接元件S16]。
实施例十四
实施例十四所描述的是带锁定与解锁功能的挡位选择器,主要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A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A11连接或铰接的操作杆V10,套装在操作杆V10上部的手柄或手柄上27、手柄下28;装在手柄内部的解锁按钮29、横杆30;套装于内芯XA11外部的外壳TB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A11与外壳TB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V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V10内部的定位针33或走线套筒13和定位针33,装在内芯XA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选择性地,包含装在内芯XA11末端的卡位连接元件S16。套筒套T1设置在内芯XB11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套筒套 T1与内芯XB11同步转动。套筒套T1也可与内芯XB11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选择性地,内芯XA11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XA110,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CX46,将销钉CX46伸入内芯XA11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XA110,与此同时,销钉CX46另一端伸入套筒套T2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T202,从而实现了内芯XA11和套筒套T2的同步转动。
优选地,内芯XA11靠近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为盲孔,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 不贯穿另一端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的底部或侧部可以开有小的透气孔。弹簧和钢球可以安装在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内,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的孔底以及钢球抵靠。选择性地,弹簧和钢球之间可以安置滑块。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挡位为非离散型时,不需要安装弹簧和钢球,那么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可以作为减重孔而存在。
本实施例中,套筒套T2设置有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位置对应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限位件NY17与套筒套T2之间设置有卡位圆环Y22,卡位圆环Y22与第一限位件NY17同步转动。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Y17与卡位圆环Y22可以通过销钉连接。优选地,卡位圆环Y22的靠近套筒套T2端面凹设有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 XA119对应的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卡位圆环 Y22,或者将卡位圆环Y22与第一限位件NY17做成一体结构,那么可以将上述的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设置在第一限位件NY17的端面。
将滚动体或钢球L28放置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中,与此同时,将第二弹性件ZT13安装在套筒套T2上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以及内芯的弹簧安装孔XA119中。内芯XA11和套筒套T2的同步性转动。优选地,滚动体或钢球L28受第二弹性件ZT13 的挤压作用,抵紧定位孔、坑或槽Y223,实现在若干离散位置的卡位。
[作用:当驾驶员操纵操作杆前后转动时,会带动内芯一起转动,内芯通过销钉CX46 带动套筒套T2一起转动,从而,安放在套筒套内的滚动体或钢球随之一起转动,驾驶员每转动一下,钢球会转动到不同位置,这样一方面是方便驾驶员操纵,防止错档和漏挡,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角度传感器的检测或其他的输出,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优选地,在套筒套T2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204,并且在上端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T203。
[作用:当驾驶员操纵操作杆沿着外壳TB12的轴向摆动时,传感器安装孔T204中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到防尘薄片14的位置,从而检测到操作杆沿着外壳TB12的中心线的左右摆动位置,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优选地,卡位圆环Y22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Y222,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DX46,限位元件DX46伸入卡位圆环Y22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Y222,与此同时,限位元件DX46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件NY17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NY177,从而将第一限位件NY17和卡位圆环Y22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卡位连接元件S16安装在内芯XA11的U型槽XA112中或其他连接特征上,卡位连接元件S16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连接起来,从而将内芯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传感器。卡位连接元件S16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联轴器或弹性联轴器,传感器25 的一端与卡位连接元件S16连接,如伸入卡位连接元件S16的槽内,或将卡位凸缘S161 伸入传感器的槽中,当内芯XA11随着操作杆V10运动的时候,也会带动卡位连接元件 S16一起运动。
[作用:传感器25的一端相对第二限位件V18或外壳固定,另一端可以随着卡位连接元件S16自由旋转,从而可以从卡位连接元件S16带动的传感器中感知操作杆V10 旋转的角度。也可以将传感器25和内芯XA11直接连接起来,从而省去卡位连接元件 S16]。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Y17和第二限位件V18分别和套板的安装定位孔TB1211和TB129连接,完成装配。
优选地,操作杆V10穿入手柄下28的中空部分并与之连接,定位针33上端则穿过操作杆V10的中空部分,并通过横杆30上的定位针连接孔301与横杆30连接,定位针 33下端则扎入外壳TB12的定位孔、坑或槽TB124中或穿过走线套筒13扎入外壳TB12 的定位孔、坑或槽TB124中,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13通过销连接或其他方式连接。一种方式为销穿过定位针连接孔331和走线套筒连接孔131,使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13 连接。走线套筒13的上端安装有弹簧J22,弹簧J22被操作杆V10内部的限位结构如轴肩V106或卡簧、限位钉销所限定。轴承44套在横杆30的两端。手柄上27与手柄下 28内部两端有安装柱271、281,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通过安装柱连接。同时手柄上 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均有滑槽C、滑槽D。当按下按钮29时,按钮上的斜面推动横杆或安装于横杆上的滑轮,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滑轮就在滑槽C、D中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定位针33上下移动。定位针向上移动,定位针脱离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解锁;定位针向下移动,定位针进入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位置锁定;由此实现位置解锁与位置锁定功能。
横杆的轴向两端或至少一端开有通孔,在通孔内,至少安放有卡位销,卡位销的外部至少安放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外部安放有滚动体或设置有其他止位元件或特征;卡位销的主要作用在于和定位针上的卡位槽相配合,从而实现横杆与定位针的连接。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卡位销伸入定位针上的卡位槽的力。滚动体的作用在于将弹性元件限制在通孔内部并能与外部元件(如在手柄上的滑槽内移动时)相对移动时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并且使得横杆容易装配。
另一种锁定与解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在操作杆壁面开有类η或类n形槽,通过一个穿过该槽并与定位针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滑动拨销来控制定位针的上、下位置,从而达到锁定与解锁的目的。
实施例十五:
实施例十五为在离散位置卡位,并在相应的离散位置实现信号输出,其中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A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连接或铰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XA11外部的外壳TB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A11与外壳TB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如果内芯上安装操作杆的槽与操作杆的间隙很小,则可以省去防尘薄片;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套装在操作杆J10上的手柄安装连接件,手柄安装连接件的一种为手柄连接件J26;装在内芯XA11末端的卡位连接元件 S16;用于和外壳TB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NY17和第二限位件N18。与实施例十四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十五省去了定位针的锁定功能,替代的是走线套筒13下的钢球24,在弹簧J22的弹力作用下使得钢球能够定位在外壳中的卡位孔中,实现相应位置的卡位 (卡位方式同实施例十三)。
[作用:当操作杆J10摆动的时候,就会带动内芯XA11摆动,内芯XA11通过销钉CX46与套筒套连接后会带动套筒套同步摆动,而第一限位件NY17又与卡位圆环或连接件Y22通过销钉DX46连接,卡位圆环Y22的一端沿圆周方向开有一圈定位孔、坑或槽Y223并不随内芯一起摆动,从而实现了卡位圆环Y22上定位孔、坑或槽Y223与安置于套筒套的滚动体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实现离散性的卡位,根据与内芯连接的模拟量传感器或编码器等离散量的传感器,此时就能实现对操作杆在离散位置的卡位和相应位置的信号输出。]
实施例十六:
实施例十六与实施例十五的区别之处在于实施例十六去除了离散位置卡位机构,增加了弹性回位机构如钩簧或拉簧可回位机构。其中包括:圆柱状内芯XA11为中空圆柱状内芯,一端伸入其中并连接或铰接于内芯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XA11外部的外壳TB12;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A11与外壳TB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相对外壳的摆动而摆动。套装在操作杆J10顶端上的手柄安装连接件或空心双头螺柱J26。当操作杆为中空圆筒状操作杆时,套装于中空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空心双头螺柱J26的空心部分主要用以走线]装在内芯XA11一端的卡位连接元件S16;内芯XA11 的另一端安装有销钉CX46;套筒套T3通过销钉CX46与内芯连接在一起并同轴摆动。
套筒套T3相对第一限位件R17的一侧轴向端面安装有两个销钉RX18。用于和外壳TB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R17和第二限位件N18。第一限位件R17的一端安装有销钉两个RX17;两个销钉RX18以及两个RX17均关于套筒套T3的同一个轴截面对称设置。钩簧或拉簧48的数量为2个或偶数个,各个钩簧或拉簧4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销钉 RX17和销钉RX18连接,并且在平衡状态下,两个钩簧或拉簧48也关于上述的套筒套 T3轴截面对称设置。销钉RX17和销钉RX18分别装入第一限位件R17上的销钉RX17 安装孔和套筒套T3上的销钉RX18安装孔中。销钉RX17和销钉RX18分别开有钩簧安装孔用于安装钩簧。销钉RX17和销钉RX18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保持第一限位件R17与套筒套T3之间的间距,便于安放钩簧等弹性件。当不需要测量操作杆左右或轴向摆动的位置时,可以省去套筒套T3,或者套筒套T3与内芯XA11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
[作用:当操作杆在Z字型槽前进或者后退的时候,此时都可以利用钩簧或拉簧的弹性力使得操作杆回到初始位置或平衡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为:操作杆通过与内芯固定连接在一起或通过铰链连接构成转动副,操作杆通过内芯上的切槽或孔安装在内芯当中,根据需要,操作杆可以在内芯的切槽中左右摆动,也可以一同随着内芯沿圆周方向运动。内芯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的外表面,外壳有圆柱形的或阶梯圆柱形内表面。内芯放在外壳之中并与外壳构成转动副的关系。优选地,操作杆为中空操作杆,在操作杆中安置走线滑块。走线滑块与操作杆构成滑动副。走线滑块、操作杆均开有走线槽便于导线进出操作杆。外壳上开有Z字型槽限定操作杆轴向以及周向运动,同时在内芯与外壳间安置防尘薄片以起到防尘的作用。在拉簧的作用下,当内芯或操作杆偏离平衡位置或特定初始位置时,拉簧会自动产生使内芯回到平衡位置的回弹力。并且通过两个回位弹簧,分别安装在两对安装销之间, 使得回弹力在整个回弹的过程中保持较为恒定。
实施例十七:
实施例十七所描述为带锁定与解锁功能的挡位选择器,拥有一套锁定与解锁装置,可在离散位置卡位,在相应的离散位置实现信号输出,并能实现换挡路径规划和特定档位锁定功能。实施例十七包括:圆柱形或中空圆柱形内芯V11,一端伸入其中并与内芯连接或铰接的操作杆V10,套装在操作杆V10上部的手柄或手柄上27、手柄下28;装在手柄内部的解锁按钮29、横杆30;套装于内芯V11外部的外壳VT12;防尘薄片V14 置于内芯V11与外壳VT1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V10的摆动而摆动;套装于操作杆V10 内部的定位针或走线套筒32以及定位针33;装在内芯V11轴向一端的卡位连接元件 S16;用于和外壳VT12连接的第一限位件V17和第二限位件V18。第一限位件V17端面设有定位孔、坑或槽V176。弹簧VT13以及钢球L28内置于套筒套V13的通孔V133 和内芯V11的盲孔V1101中,在弹簧VT13给予钢球L28的压力作用下,钢球L28与定位孔、坑或槽V176实现离散型卡位,从而能够使得内芯V11在转到相对第一限位件V17 特定的离散位置时进行卡位。在内芯V11与第二限位件V18之间加入圆环V12,圆环 V12的主要功能在于以下之部分或全部,1)便于内芯V11在外壳VT12内部的装配;内芯V11的部分外径小于外壳VT12内孔的直径,以避免内芯在外壳VT12内部的转动过程与外壳VT12底部的凸缘干涉,通过从外壳VT12的左端装入内芯,从外壳VT12的右端装入圆环V12,圆环V12支撑内芯V11在外壳VT12内孔的转动;2)圆环V12 提供内芯相对于外壳VT12转动的支撑并与内芯V11的定位轴肩V1103相作用,限制了内芯V11向朝向圆环V12一侧的轴向运动;3)内芯V11切槽端面V1104同圆环V12 定位肩V124的定位保证了圆环V12能与内芯V11基本同轴转动。圆环V12的轴向一侧V124与内芯V11连接,另一侧通过滚动体或直接与第二限位件V18作用。内芯在转动过程中与其相邻部件之间不再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从而便于内芯在若干离散的位置实现清晰的卡位。便于内芯安装在外壳VT12内部相应位置。因为摩擦力较小,内芯不能在相对外壳的任意位置可靠停留,而只能在若干离散的位置实现卡位。如图101,外壳 VT12底部有9个定位孔,通过在定位孔周边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设有凸缘,或通过相邻两定位孔之间的区域设置凸缘,所述凸缘可以起到限制操作杆摆动范围或摆动顺序或二者皆有的作用,从而能实现对换档的路径进行规划。如图102所示,根据凸缘能供八个挡位的选择并实现图102所示的路径规划。
操作杆V10穿入手柄下28的中空部分并与之连接。定位针33上端则穿过操作杆V10的中空部分,并通过横杆30上的定位针33连接孔301与横杆30连接。定位针33 下端则穿过走线套筒V10扎入外壳VT12的定位孔、坑或槽VT123中。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V10通过销连接或其他方式连接。一种方式为销穿过定位针33连接孔321和走线套筒32连接孔,使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32连接。轴承44套在横杆30的两端。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有安装柱271、281,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通过安装柱连接。同时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均有滑槽C、滑槽D。当按下按钮29时,按钮上的斜面推动横杆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就在滑槽 C、D中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定位针33上下移动。定位针33向上移动,定位针33脱离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解锁;定位针33向下移动,定位针33进入外壳底部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位置锁定。优选地为保证位置锁定可靠,在操作杆V10内设有阶梯孔V103并安置弹簧J22,操作杆内轴肩V106能够限制弹簧一端的位置从而使得弹簧给予走线套筒32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得定位针能稳定定位于外壳底部上的定位孔、坑或槽,由此实现位置解锁与位置锁定功能。横杆的轴向两端或至少一端开有通孔。在通孔内,至少安放有卡位销。卡位销的外部至少安放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外部安放有滚动体或设置有其他止位元件或特征。卡位销的主要作用在于和定位针上的卡位槽相配合,从而实现横杆与定位针的连接。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卡位销伸入定位针上的卡位槽的力。滚动体的作用在于将弹性元件限制在通孔内部并能与外部元件(如在手柄上的滑槽内移动时)相对移动时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并且使得横杆容易装配。
[作用:当操作杆V10摆动的时候,就会带动内芯V11摆动,内芯V11的左端沿圆周方向开有两个销钉定位安装孔V1102,通过在内芯V11与套筒套V13之间安装销钉VX11,套筒套V13会随内芯一起摆动,通过这两个销钉定位安装孔V1102能使得套筒套V13在轴向开的四个通孔与内芯上四个同样大小的盲孔同心配合并在其中安置弹簧VT13,弹簧VT13末端会装有钢球L28或滑块及钢球L28,弹簧的弹力迫使钢球卡位于第一限位件V17端面的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V176。而第一限位件V17与外壳 VT12固定连接,并不随内芯一起摆动,从而实现了内芯与第一限位件上的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V176通过钢球L28在弹簧VT13的作用力下实现周向离散性的卡位。根据与内芯连接的模拟量传感器或编码器等离散量的传感器,此时就能实现对操作杆在离散位置的卡位和相应位置的信号输出。优选地,为了实现多重挡位变换,套筒套V13的径向开有通孔V137(或V138),通孔内设置弹性件VT24,弹性件的两端设置滚动体V24 或滑块及滚动体;我们在左右摆动操作杆V10时,操作杆带动防尘薄片V14在内芯V11 的外表面的防尘薄片安装槽V114和套筒套V13的外表面防尘薄片安装槽V131中滑动,而在套筒套外表面的滑动凹槽V131上开有传感器安装孔V132,在安装孔V132中安装磁感应或电感应或光感应型的传感器。优选地,采用电涡流型的感应传感器来感应防尘薄片的位置。防尘薄片V14采用金属材质或铁磁性材质。在防尘薄片V14上开有两种孔或坑,一种是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V141、V142、V143,一种是信号感应孔或坑V144。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V141、V142、V143中心距离防尘薄片V14左侧边缘的距离各不相同,其中,挡位位置卡位孔V141距离防尘薄片V14左侧边缘最近,挡位位置卡位孔V143距离防尘薄片V14左侧边缘最远,挡位位置卡位孔V142位于挡位位置卡位孔V141和挡位位置卡位孔V143之间。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V141、V142、 V143的中心可以在同一个直线上。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V141、V142、V143的中心以及通孔V145的中心在同一个直线上。
位置卡位孔与在套筒套V13内置的径向弹簧钢球V24组件配合安装,实现对防尘薄片在轴向位置的离散卡位,信号感应孔配合感应传感器对防尘薄片的相应位置进行信号输出。参考图103,图104,图105可知,当操作杆V10在中间位置时及N挡位状态下,左端传感器孔V132未被防尘薄片挡住,右端传感器孔被挡住,此时钢球V24同防尘薄片上孔V142进入卡位状态,实现位置状态①。当操作杆V10打向左边及2挡位状态下,左右传感器孔V132都被防尘薄片挡住,此时钢球V24同防尘薄片上孔V143进入卡位状态,实现位置状态②的输出。当操作杆V10打向右边及6挡位状态下,左右传感器孔V132都未被防尘薄片挡住,此时钢球V24同防尘薄片上孔V141进入卡位状态,从而实现位置状态③的输出。
优选地,为了便于相应传感器位置的安置并不影响挡位切换的相关操作,对传感器走线方式也进行了路径规划。根据操作杆V10的先后摆动状态,套筒套V13和第二限位件V18上安置的传感器需将检测到的相关位移变化等信息最终从外壳VT12的左出线 U型槽VT121和右出线方槽VT122输出来。手柄上按钮或其他信号发生装置的状态变化等信息也最终从外壳VT12的走线孔VT121和VT122输出来。套筒套V13的两端面开传感器安装孔V132和传感器安置槽V134、V136,通过走线孔V135能将两端的传感器线路向第一限位件V17方向传递。手柄上按钮或其他信号发生装置的线路也会通过走线套筒32进入到内芯内部,再通过套筒套线路传输通孔V135向第一限位件V17传输。最终两端线路在通过第一限位件走线孔V173到达第一限位件端面椭圆形槽V178,经整理后通过走线出口V174向外壳VT12的左出线U型槽VT121传输出来。而传感器25 通过与卡位连接元件S6连接,而卡位连接元件S6能与内芯V11U型槽V116进行卡位,进而检测到内芯转动的位置信息,最后检测的数据是通过外壳VT12的右出线方槽 VT122直接传输出来。线路传输通孔V135将传感器安置槽V134、V136,连通在一起。
优选地,为了节省零部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传感器来检测内芯位置的变化,从而省去防尘薄片和套筒套的加工难度和相应的零部件。或者,上述两种卡位方式同时使用。
实施例十八
实施例十八和实施例十二大体类似,挡位选择器可以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B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B11连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XB11外部的内筒NT1和套装于内筒NT1外部的外壳TB13;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B11与内筒NT1 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装在内芯 XB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连接件J26或操作杆内部限位特征如限位轴肩、限位卡环或限位钉销和走线套筒1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J22;内芯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XB116,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CX46,销钉CX46连接内芯XB11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 XB116,与此同时,销钉CX46另一端连接套筒套T1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T102,从而实现了内芯XB11和套筒套T1的同步转动。第一弹性件(例如碟簧组件21b)安装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优选地,碟簧组件21b套装在第一限位件NZ17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中空圆柱体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便于线束从中穿过],碟簧组件21b 被第一限位件NZ17与套筒套T1压紧,从而增加整体零部件间的摩擦力。与实施例十二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于外壳TB13的材料是塑料,为了提高外壳和内部零件连接以及装配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外壳和内部零件之间增加了内筒NT1。通过将外壳TB13 的TB1311和TB139分别和内筒NT1的NT13和NT15相连接实现其目的。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和第二限位件V18通过内筒NT1的第一限位件定位安装孔NT13和第二限位件定位安装孔NT15分别固定在内筒NT1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如此,由内筒NT1 代替外壳TB13直接与内芯以及第一限位件NZ17和第二限位件V18接触并装配在一起,提高了装配的精度、抗蠕变或塑性变形形以及耐磨性。在内筒NT1上开有滚动体槽或钢球槽NT16,定位钢球或定位针直接与内筒NT1上的滚动体槽或钢球槽NT16相配合,提高了配合的精度、可靠性和耐用性。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或碟簧组件的内部或与其他零件接触的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垫片。安装垫片的目的在于防止零件表面磨损以及调整碟簧组件21b的压缩量或调整零件间的间隙。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与第二限位件V18通过第一限位件定位安装孔TB1311 与第二限位件定位安装孔TB139分别固定在外壳TB13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优选地,外壳TB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件NZ17和第二限位件V18构成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
[作用: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在轴向方向上限制内芯的移动,在第一限位件与内芯之间加入碟簧是用来控制内芯在周向方向上运动时与其相邻部件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当操作杆J10带动内芯XB11摆动的时候,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套筒套 T1与内芯连接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受到与之接触的部件的正压力和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内芯XB11可在相对外壳TB13的任一位置可靠停留]。
优选地,在套筒套T1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并且在上端开有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
[作用:当驾驶员操纵操作杆沿着轴向摆动时,传感器安装孔T104中传感器通过感应防尘薄片的位置或者传感器通过感应传感器安装孔有没有被防尘薄片遮挡,从而检测到操作杆的轴向位置,以此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优选地,左端盖G1安装在第一限位件左端,第一是防止灰尘进入操纵机构以内,第二是防止导线的乱出,第三是方便布线操作。
优选地,套筒套T1右端开有走线U型槽T101,起到了走线中转的作用,传感器的线可以首先在走线U型槽中转,然后通过走线孔T105、第一组件碟簧21b的中间孔、第一限位件NZ17走线孔NZ171、走线出口NZ176以及椭圆形槽NT173,从而穿到档位操纵机构以外。另外,第一限位件NZ17的左端椭圆形槽NZ173也可以为布线留下很大的空间,防止线条杂乱,在布线完成后,可将盖板G1安装在NZ17的槽NZ174中。
实施例十九
实施例十九与实施例十三的结构主体类似,挡位选择器可以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 XA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A11连接的操作杆J10,套装于内芯XA11 外部的的内筒NT1和套装于内筒NT1外部的外壳TB13;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A11 与内筒NT1之间,并随着操作杆J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J10内部的走线套筒 13;装在内芯XA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手柄连接件J26和走线套筒1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J22;内芯XA11的外周壁设有隔离挡圈50安装槽XA115,这种操作杆J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还在外壳内筒NT1的内壁开设滚动体槽或钢球槽NT16。与实施例十三的主要区别是,由于外壳TB13的材料是塑料,为了提高外壳和内部零件装配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外壳和内部零件之间增加了内筒NT1。通过将外壳TB13的TB1311和TB139分别和内筒NT1的NT13和NT15 相连接实现其目的。其余零件的原理构造与实施例十三完全相同。
另一种对操作杆左右摆动时实现卡位的方式是在内芯外周面上开一个卡位薄片槽,卡位薄片装入卡位薄片槽内或者卡位薄片通过卡位薄片槽与内芯相配合,卡位薄片上开有卡位孔或卡位槽。优选地,卡位薄片和卡位薄片槽形状相仿。内芯绕其回转中心转动时,卡位薄片槽随内芯一起转动。卡位薄片沿内芯回转中心轴的轴向运动被卡位薄片槽或内芯左右两端的零件直接或间接限定。卡位薄片上的卡位孔或卡位槽与操作杆内部的滚动体或钢珠配合,在操作杆左右摆动时实现卡位。优选地,手柄连接件J26或操作杆内部限位特征如限位轴阶,限位卡簧,限位钉销和滚动体或施压于滚动体的滑快之间安装第二弹性件J22。
实施例二十
实施例二十所描述的是带锁定与解锁功能的挡位选择器,主要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A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A11连接的操作杆V10,套装在操作杆 V10上部的手柄上27、手柄下28;装在手柄内部的解锁按钮29、横杆30;套装于内芯 XA11外部的外壳TB13;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A11与外壳TB13之间,并随着操作杆V10的摆动而摆动;装于操作杆V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和定位针33;装在内芯XA11 末端的卡位连接元件S16;装在内芯XA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选择性地,内芯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XA110,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CX46,将销钉CX46伸入内芯XA11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XA110,与此同时,销钉CX46另一端伸入或连接套筒套T2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T202,从而实现了内芯XA11和套筒套T2的同步转动。并且,将第二弹性件ZT13安装在套筒套T2的弹簧安装孔以及内芯的弹簧安装孔XA119 中。优选地,滚动体或钢球L28受第二弹性件ZT13的挤压作用,抵紧定位孔、坑或槽 Y223。与实施例十四不同的是,由于外壳TB13的材料是塑料,为了提高外壳和内部零件装配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外壳和内部零件之间增加了内筒NT1。通过将外壳 TB13的TB1311和TB139分别和内筒NT1的NT13和NT15相连接实现其目的。另外将第二弹性件ZT13的数量从4减少为2。
[作用:当驾驶员操纵操作杆前后转动时,会带动内芯一起转动,内芯通过销钉CX46 带动套筒套T2一起转动,从而,安放在套筒套内的滚动体或钢球随之一起转动,驾驶员每转动一下,钢球会转动到不同位置,这样一方面是方便驾驶员操纵,防止错档和漏挡,另一方面是为了角度传感器的检测]。
优选地,在套筒套T2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204,并且在上端开有防尘薄片安装槽T203。
[作用:当驾驶员操纵操作杆沿着外壳TB13的轴向摆动时,传感器安装孔T204中传感器可以检测到防尘薄片的位置从而检测到操作杆的左右摆动位置,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优选地,卡位圆环Y22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Y222,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DX46,销钉DX46伸入卡位圆环Y22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Y222,与此同时,销钉 DX46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件NY17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NY178,从而将第一限位件 NY17和卡位圆环Y22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卡位连接元件S16安装在内芯XA11的U型槽XA112中或其他连接特征上,卡位连接元件S16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内芯与传感器连接起来,从而将內芯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传感器。卡位连接元件S16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联轴器或弹性联轴器,传感器25 的一端与卡位连接元件S16连接,如伸入卡位连接元件S16的槽内,或将卡位凸缘S161 伸入传感器的槽中,当内芯XA11随着操作杆V10运动的时候,也会带动卡位连接元件 S16一起运动。
[作用:传感器25的一端相对第二限位件V18或外壳固定,另一端可以随着卡位连接元件S16自由旋转,从而可以从卡位连接元件S16带动的传感器的输出中感知操作杆 V10旋转的角度。也可以将传感器25和内芯XA11直接连接起来,从而省去卡位连接元件S16]。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Y17和第二限位件V18分别和内筒NT1的连接孔NT13和 NT15以及外壳的安装定位孔TB1311和TB139连接,完成装配。
优选地,操作杆V10穿入手柄下28的中空部分并与之连接,定位针33上端则穿过操作杆V10的中空部分,并通过横杆30上的定位针连接孔301与横杆30连接,定位针 33下端则穿过走线套筒13扎入内筒NT1的滚动体槽或钢球槽NT16中并且或者外壳 TB13的定位孔、坑或槽TB134中,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13通过销连接或其他方式连接,一种方式为销穿过定位针连接孔331和走线套筒连接孔131,使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13连接;走线套筒13的上端安装有弹簧J22,弹簧J22被操作杆V10内部的限位结构轴肩V106所限定;轴承44套在横杆30的两端;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有安装柱271、281,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通过安装柱连接;同时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 内部两端均有滑槽C、滑槽D,当按下按钮29时,按钮上的斜面推动横杆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就在滑槽C、D中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定位针33上下移动,定位针向上移动,定位针脱离内筒或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解锁;定位针向下移动,定位针进入内筒或外壳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位置锁定;由此实现位置解锁与位置锁定功能。
横杆的轴向两端或至少一端开有通孔,在通孔内,至少安放有卡位销,卡位销的外部至少安放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外部安放有滚动体或设置有其他止位元件或特征;卡位销的主要作用在于和定位针上的卡位槽相配合,从而实现横杆与定位针的连接;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卡位销伸入定位针上的卡位槽的力;滚动体的作用在于将弹性元件限制在通孔内部并能与外部元件(如在手柄上的滑槽内移动时)相对移动时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并且使得横杆容易装配。
另一种锁定与解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在操作杆壁面开有类η或类n形槽,通过一个穿过该槽并与定位针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滑动拨销来控制定位针的上下位置,从而达到锁定与解锁的目的。
实施例二十一
实施例二十一与实施例十七的结构主体类似,如图116、图117、图118、图119及图120所示。呈实施例十七所述,内芯V11上开有供操作杆V10伸入其中的切槽V115,操作杆V10在切槽V115中可以轴向摆动,通过在外壳VT12的内壁开设有9个定位孔及凸缘对操作杆V10中的定位针33末端进行锁定及其路径进行规划。
而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外壳设计方案,请参照图116、图116、图117、图118、图119及图120所示,不需要在外壳的内壁开设定位孔或设置凸缘,而是将内壁凸缘VT129及定位孔、坑或槽VT123及其附近区域设计为单独的零部件即挡位件 DW1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重新对内芯V11、套筒套V13、第一限位件V17和外壳TB12进行了更改优化设计。
套筒套NV13与实施例十七中套筒套V13不同之处是套筒套NV13的设计上为了方便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在原来套筒套V13中,对传感器安置槽V134和V136的面积进行了扩大,将原来内置弹簧的两对安装通孔V133减少设为一对,在能保证相同功效的同时还能增加零件的刚度。对比图99和图117。
外壳NVT12与实施例十七中外壳VT12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定位孔VT123及内壁凸缘VT129,另外设有一个安装槽NVT123。挡位件DW12安装该安装槽NVT123内且与外壳NVT12可拆卸连接。在外壳VT12的另一侧开设有操作杆活动槽NVT127,操作杆活动槽NVT127与安装槽NVT123位置基本对应。操作杆可穿过操作杆活动槽NVT127 伸入外壳NVT12的内腔,且操作杆活动槽NVT127的开口尺寸大于操作杆的直径,以使操作杆能够自由摆动。在安装槽NVT123中装配挡位件DW12后,外壳NVT12与档位件DW12配合后达到同种换挡功效。这样单独分离出挡位件DW12,能够在减少外壳内部加工的难度,而且能提高定位孔和凸缘的加工精度和耐用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省去外壳内部加工的难度。
挡位件DW12具有面向外壳NVT12内腔的表面,该表面凹设有一个或多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当设置多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时,可以在部分相邻两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之间的表面凸设凸缘DW123。凸缘DW123之间的间隙相互连通且用于引导操作杆的路径进行规划。操作杆端部的定位针可嵌入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以对操作杆的挡位进行锁定。位于在操作杆端部的部件(例如定位针) 的侧壁可以与凸缘DW123的侧壁抵靠,进而凸缘DW123可以帮助引导操作杆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摆动。
内芯NV11与实施例十七中内芯V11不同之处在于能配合套筒套的相应改动,将原来内置弹簧的两对盲孔V1101也减设为一对。将非配合外圆面NV1104内径调整为稍小于外壳内径。内芯部分表面并设有凹槽外圆面NV113,凹槽面NV113避免了内芯转动时与独立挡位件DW12上的凸缘VT129的干涉,保证了手柄运转的可靠性。
更优选地,外壳NVT12可使用塑料材质,便于批量加工。而对强度和硬度较高的DW12使用金属材质。而且可以在将内芯装配入外壳NVT12之后,再装配DW12,降低了装配的难度。内芯NV11相当于V11和V12的结合体。
第一限位件NV17与实施例十七中第一限位件不同之处在于稍增大了其厚度,作用同实施例十七相同,能够方便走线的设计。
优选地,在独立挡位件DW12底部设有防尘薄片DW14,能够有效与外界工作环境隔离,保证挡位调整功能的稳定,没有杂质灰尘进入外壳内部。
[作用:通过此次改进能够在满足同种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外壳的加工难度,更加利于批量生产制造,也便于零件损坏后的更换与维修。而且,在保持挡位选择器其他部分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变更不同设计的独立挡位件DW12,可以实现不同的换挡和操控功能。]
实施例二十二
实施例二十二与实施例十九的结构主体类似,请参考图126-图135,挡位选择器可以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C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C11连接的操作杆 D10,套装于内芯XC11外部的的内筒NT2和套装于内筒NT2外部的外壳TB14;防尘薄片 14置于内芯XC11与内筒NT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D10的摆动而摆动;装在内芯XC11 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装在内芯XC11左端的第二限位件V17。优选地,包含连接内芯 XC11和传感器25的连接件S16。内芯XC11的外周壁设有隔离挡圈50安装槽XC1105,这种操作杆D10末端安装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以及/或者在内筒NT2的内壁开设滚动体或钢球卡位槽或洞或孔进行卡位。卡位采用以上的两种卡位方式之一或全部。优选地,包含装于操作杆D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优选地,包含手柄连接件J26和走线套筒1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X22。
与实施例十九的主要区别是,此实施例添加了自锁功能。挡位选择器增加了自锁型分度销,内芯增加了锁死孔或槽XC1110。优选地,内筒上增加了孔NT28。自锁型分度销与外壳或挡位选择器主体连接。
如此,使得当驾驶员停止工作的时候,操作杆可以停留在中间位置而不得前后摆动。具体实施办法是:首先,将自锁分度销ZS拧入套板TB14的安装孔TB1412,或者优选地装入内筒的孔NT28,在挡位选择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此分度销仅通过套板孔TB1412或者优选地装入内筒的孔NT28,自锁分度销ZS处于销钉收缩的状态,此时并不影响操作杆的前后转动;当需要限定操作杆的前后摆动时,我们将分度销旋转90°或通过其他公知的方式,将分度销的销钉伸出,从而分度销内部的销钉穿过内筒的孔NT28,伸入内芯孔或槽XC1110,从而限制了内芯沿其轴向的转动,并优选地限制了操作杆的前后转动,这样可以保证机器由于振动或人为误操作而产生机器的误动作,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在第一限位件NX17与内芯XC11之间安装一带有螺纹的旋钮XN1,旋钮包含轴肩XN14,在轴肩XN14和内芯XC11中间安装碟簧21b或弹性件,轴肩XN14左端的旋钮部分包含有凸出柱状体,凸出柱状体包含部分螺旋外表面和第一限位件NX17的内孔 NX17以螺纹副配合;轴肩XN14右端的旋钮部分包含有凸出柱状体用以套装碟簧21b或弹性件。轴肩XN14左右两端的凸出柱状体包含内孔并相互连通用以走线。
[作用:当前后拨动操作杆较轻松或者较困难的时候,考虑通过拧动旋钮XN1,进而来调整碟簧21b或弹性件的压缩量,这样就可以调节摆动操作杆的力度。]
实施例二十三
实施例二十三与实施例二十二的主体结构相似,请参照图136-图139挡位选择器包括:中空圆柱形内芯XC11,一端伸入其中并通过销钉23与内芯XC11连接的操作杆D10,套装于内芯XC11外部的的内筒NT2和套装于内筒NT2外部的外壳TB14;装在内芯XC11 左端的第一限位件NW17;装在内芯XC11右端的第二限位件V18。优选地,包含自锁销钉ZS。内芯XC11的外周壁设有隔离挡圈50安装槽XC1105,这种操作杆D10末端安放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滚动体24也可以卡位在外壳内筒NT2的内壁开设的滚动体或钢球卡位孔或槽,或者两种卡位方式相结合。优选地,防尘薄片14置于内芯XC11与内筒NT2之间,并随着操作杆D10的摆动而摆动。优选地,包含装于操作杆D10内部的走线套筒13。优选地,包含手柄连接件J26和走线套筒13 之间的第二弹性件X22。优选地,包含连接内芯XC11和传感器25的连接件S16。
与实施例二十二的主要区别是,为了避免由于操作杆D10转动,从而带动内芯转动而引起的螺纹旋钮XN2的松动,为此,对实施例二十二中的第一限位件NX17与螺纹旋钮XN1进行了改进,具体做法为:在第一限位件NW17增加凸台NW174,并在凸台圆周面或周面上设置锁紧螺纹孔NW173,同时,在螺纹旋钮XN2的圆周面或部分周面上开槽XN26 或锁紧槽。
[作用:当将锁紧螺钉拧入锁紧螺纹孔NW173,并且卡入槽XN26中,这样便限制了螺纹旋钮XN2的转动或松动,增加了整体装置的可靠性。XN2上平面槽XN21的作用在于, 便于在XN2的内孔或走线孔XN22走线的条件下旋拧XN2。达到夹紧或放松安置于内芯与 XN24之间的碟簧或弹性件的目的。]
以上,通过以部分零件的特殊代表符号如11,X11,T12,N17等进行原理说明,但零件的特征并不局限于具体符号所代表的零件种类,如内芯11、X11、XD11、LS11、 J11、NL11、XB11、XA11、V11、NV11中的一种内芯如X11的特征也适用于内芯类零件11、X11、XD11、LS11、J11、NL11、XB11、XA11、V11、NV11等内芯种类中的其他种类内芯。同理,外壳12、T12、TD12、J12、TB12、VT12、TB13、NVT12中的一种外壳的特征也适用于12、T12、TD12、J12、TB12、VT12、TB13、NVT12中的其他类型外壳;17,N17、J17、JG17、NZ17、NY17、R17、V17、NV17中的一种第一限位件的特征也适用于17,N17、J17、JG17、NZ17、NY17、R17、V17、NV17中的其他类型的第一限位件,其他类型零件的特征,也可以此类推。
以上对本实施例的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装备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例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或变更。本实施例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和变更。
本发明实施例的挡位选择器不仅仅可以通过实现上述功能的自由组合来满足不同的操作环境和工况要求,优选地,不同功能的组合仅需更换其中小部分零件即可实现,大大增加了装置的通用性,也极大的丰富了操纵手柄或挡位选择器的可操作性。
本实施提供的这种挡位选择器,其基础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可以基于该结构,拓展出多种功能(例如,通过部件的增减,既可以实现连续型定位配合、又可以实现离散型定位配合,此外相对于现有的挡位选择器至少在实用性和拓展性以及使用领域上更具有优势)。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摆动的操作杆(10);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12)、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所述外壳(12)具有空腔,所述外壳(12)的表面开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槽,所述操作杆(10)通过外壳(12)表面的槽伸入所述空腔;以及
内芯(11),所述内芯(11)安装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外壳(12)构成转动副,所述内芯(11)套装于部分操作杆(10)外部且与操作杆(10)连接或铰接构成内芯操作杆连接体,当操作杆(10)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11)随操作杆一起摆动;所述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与所述外壳(12)连接,并且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所述内芯(11)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
其中,沿所述内芯(11)的转动方向,所述壳体被配置成与所述内芯(11)第一定位配合,以使所述内芯(11)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所述第一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和/或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芯(11)与所述壳体依靠摩擦实现所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与所述外壳(12)依靠摩擦实现所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7)或所述第二限位件(18)两者之一或全部依靠摩擦实现所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与所述壳体依靠滚动体与定位孔、坑或槽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内芯(11),所述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所述壳体;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内芯(11),所述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所述外壳(12);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内芯(11),所述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17)和所述第二限位件(18)两者之一或全部;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所述内芯(11);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所述内芯(11);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17)和所述第二限位件(18)两者之一或全部,所述定位孔、坑或槽设置于所述内芯(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内芯(11)的转动方向,所述壳体被配置成与所述内芯(11)第一定位配合,以使所述内芯(11)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所述第一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或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或两者的结合;
可选地,所述连续型第一定位配合和离散型第一定位配合能够相互切换;
可选地,所述内芯(11)轴向的一端为定位端且另一端为转动角度输出端;
可选地,所述定位端的一种可选结构为圆筒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定位端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7)轴向限定;
可选地,所述定位端与所述第一限位件(17)周向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8)轴向限定;
可选地,所述定位端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8)周向第一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轴向通孔,所述转动角度输出端穿入所述轴向通孔或者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在周向上可活动地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内芯(11)与第一限位件(17)之间装入第一弹性件或隔离元件或二者皆有,从而使得所述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被所述第一限位件(17)直接或间接限定;或者,在实现对所述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限定的同时,实现所述内芯(11)与第一限位件(17)之间直接或间接相互挤压,运动时产生摩擦;
可选地,在所述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装入第一弹性件或隔离元件或二者皆有,从而使得所述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被所述第二限位件(18)直接或间接限定;或者,在实现对所述内芯(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限定的同时,实现所述内芯(11)与第二限位件(18)之间直接或间接相互挤压,运动时产生摩擦;
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至少一端被外壳(12)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与外壳(12)连接;
可选地,限位部件包括限位钉或销,限位钉或销安装于外壳(12);可选地,限位结构包括部分或全部轴肩,轴肩凸设于外壳(12)的内壁;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碟簧或碟簧组件;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中空第一弹性件;可选地,所述隔离元件为垫片或垫片组合;
可选地,所述挡位选择器包含孔、洞结构或安装有中空的小套筒(19),所述孔、洞结构或小套筒(19)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至少一端安装有滚动体或摩擦体;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滚动体或摩擦体之间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孔、洞或所述小套筒(19)可滑动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
所述内芯(11)的一端与相邻所述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的一端相配合;所述内芯(11)或所述相邻的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的一端为外凸的圆柱状或圆筒状,与内芯(11)配合的所述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的一端或与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相配的所述内芯(11)的一端为内凹形成的圆筒状;在外凸的圆柱状或圆筒状上开槽或孔,在槽或孔的中部或者安装于槽或孔的小套筒的中部安装第二弹性件,在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安装滚动体或摩擦体;在内凹性的圆筒状内壁面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有配对摩擦体;滚动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部分嵌设于定位孔、坑或槽;或者,摩擦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挤压配对摩擦体;挡位选择器工作时,所述内芯(11)相对所述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转动,从而形成所述内芯(11)相对所述第一限位件(17)或第二限位件(18)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依靠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滚动体卡入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卡位;
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所述外壳(12)的主体或所述壳体的部分主体为圆筒形回转体;所述内芯(11)的部分结构为圆柱状或圆筒状,与之配合的所述外壳(12)或壳体的部分结构为圆筒状;在内芯(11)的圆柱状或圆筒状上开槽或孔,在槽或孔的中部或者安装于槽或孔的小套筒的中部安装第二弹性件,在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安装滚动体或摩擦体;在所述外壳(12)或壳体的圆筒状内壁面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有配对摩擦体;滚动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部分嵌设于定位孔、坑或槽;或者,摩擦体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挤压配对摩擦体;挡位选择器工作时,内芯相对所述外壳(12)或壳体转动,从而形成内芯相对所述外壳(12)或壳体在转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依靠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滚动体卡入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卡位;
可选地,所述内芯(11)或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末端开有U型槽Ⅱ(171)或孔、槽用于安装小套筒(19),小套筒(19)与所述内芯(11)或所述第一限位件(17)为过盈配合关系或者小套筒(19)采用和所述内芯(11)或所述第一限位件(17)配合的地方直径小于不和所述内芯(11)或所述第一限位件(17)配合的相邻部位处的直径来防止小套筒在被安装到所述内芯(11)或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U型槽Ⅱ(171)或孔、槽中后,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的窜动;
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转动角度输出端的主体结构形式为伸出状圆柱体或伸出状中空圆柱体;
可选地,在伸出状圆柱体或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套装第一弹性件或隔离元件或二者的组合;
可选地,所述内芯的表面区域开槽,槽内安装弹性薄片,所述弹性薄片的弹性力作用于内芯与外壳,使得三者相互挤压而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回转体结构;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主体为中空的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回转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7)末端开有U型槽Ⅱ(171)或孔、槽用于安装小套筒(19)或直接安装弹性元件与卡位件;
可选地;所述小套筒(19)与第一限位件(17)为过盈配合关系或者小套筒采用和第一限位件(17)配合处的直径或尺寸小于不和第一限位件(17)配合的相邻部位处的直径来防止小套筒在被安装到第一限位件(17)的U型槽Ⅱ(171)或孔、槽中后,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的窜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轴向方向开有走线孔Ⅲ(172);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7)的圆周方向上开有压线孔(173),通过在压线孔(173)中安装螺柱或弹性元件将进出走线孔Ⅲ(172)的导线压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可选地,所述转动角度输出端的结构形式为伸出状中空圆柱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或外壳上安装有输出信号传感器;
可选地,输出信号传感器为转角传感器或编码类传感器;
可选地,输出信号传感器通过卡位连接元件(16)与内芯(11)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芯(11)的转动角度输出端开有用于安装卡位连接元件(16)的U型槽(112)或连接孔、槽,所述卡位连接元件(16)与所述U型槽(112)或连接孔、槽配合以使所述卡位连接元件(16)与所述转动角度输出端周向固定连接或者同步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为圆柱体或阶梯状圆柱体,或者为中空圆柱体或中空阶梯状圆柱体;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的主体至少一部分为能够容置所述内芯转动角度输出端的插入段;
可选地,所述卡位连接元件(16)包含从与内芯的转动角度输出端配合的表面或周向表面向外延伸或沿径向延伸的卡位凸起;
可选地,所述转动角度输出端的部分外径略小于所述第二限位件(18)的插入段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18)至少开有传感器安装孔(181),传感器固定孔(182),走线孔Ⅳ(183)或槽以及盖板安装孔(184)之部分或全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主体为圆柱体、阶梯圆柱体或为中空圆柱体、中空阶梯圆柱体;所述壳体的所述空腔与所述内芯(11)形状匹配;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上开有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的孔或供操作杆(10)伸入其中并能轴向摆动的切槽(111);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与所述内芯(11)匹配构成转动副;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能够沿内芯(11)的轴向摆动,且沿所述内芯(11)的轴向,所述操作杆(10)被配置成与所述内芯(11)或所述外壳(12)的第二定位配合,以使所述操作杆(10)摆动到预设位置时实现定位或者对操作杆(10)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定,所述第二定位配合包括连续型第二定位配合或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或二者的结合;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与所述外壳(12)或所述内芯(11)依靠摩擦实现连续型第二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与所述外壳(12)或所述内芯(11)依靠滚动体与定位孔、坑或槽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与所述外壳(12)依靠操作杆自身与卡簧或安装于操作杆上的滚动体与卡簧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与所述内芯(11)依靠操作杆与安装于内芯的卡簧或受卡位弹性件挤压的滚动体配合亦或安装于操作杆上的滚动体与安装于内芯的卡簧或受卡位弹性件挤压的滚动体的配合实现离散型第二定位配合或对操作杆的运动范围的进行限定;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的一端穿过所述内芯(11)且安装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的外端安装有滚动体或摩擦体,所述外壳(12)内表面上开有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124)或安装有配对摩擦体;
可选地,操作杆伸入外壳的一端包含中空圆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中部安装第三弹性件,在第三弹性件的一端安装滚动体或摩擦体,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被操作杆内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限位;
可选地,在所述外壳(12)的圆筒状内壁面或内芯切槽(111)的槽底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配对摩擦体;滚动体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紧紧地贴近定位孔、坑或槽;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紧紧压在一起产生正压力和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挡位选择器工作时,操作杆相对外壳或内芯摆动,从而形成操作杆相对外壳或内芯的在摆动范围的任一位置依靠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滚动体卡入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在多个离散位置的卡位或对操作杆运动范围的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切槽(111)的一侧或两侧或槽底安装弹性卡位元件或开有定位孔、坑或槽或安置配对摩擦体;通过操作杆与弹性卡位元件配合,或通过安装在操作杆外部的卡位部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紧紧地贴近定位孔、坑或槽产生的卡紧力;或通过操作杆与配对摩擦体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紧紧压在一起产生正压力和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挡位选择器工作时,操作杆相对内芯摆动,从而形成操作杆相对内芯的在摆动范围的任一位置依靠操作杆或安装于操作杆的摩擦体与配对摩擦体之间的摩擦力卡位或在离散位置上的依靠操作杆与弹性卡位元件的配合,或安装在操作杆外部的卡位部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紧紧地贴近定位孔、坑或槽而实现的卡位或对操作杆运动范围的限定;
可选地,在所述内芯(11)的切槽(111)的一侧或两侧或者槽底开有传感器安装孔或槽用以安装传感器从而感知操作杆相对内芯摆动的位置;可选地,所述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电流,电压,电感类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的部分或全部为中空圆柱形式;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的壁面开有走线孔Ⅰ(101)或走线槽;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的壁面开有用于连接手柄安装方块(15)的手柄安装方块连接孔(102);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的壁面开有用于连接销(23)的销连接孔(103)或槽;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内装有第三弹性件;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内装有滚动体;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内壁有止位结构、止位部件或止位轴肩来对第三弹性件的一端限位;
可选地,所述操作杆(10)为中空形式;操作杆(10)内第三弹性件与滚动体之间装有中间体;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与操作杆(10)的内壁构成移动副;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包含有圆柱状外表面,所述圆柱状外表面上开有槽或孔;槽和孔的作用在于将中间体内的导线穿出中间体或者由于插入其中的销或类似功能的部件限制中间体相对操作杆的转动;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包含有柱状或筒状结构,所述柱状或筒状结构将第三弹性件的压力传递给滚动体;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的轴向端面包含槽、洞形结构I,滚动体的部分容于所述槽、洞结构I之内,所述中间体将第三弹性件的压力传递给滚动体;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的轴向端面包含槽、洞形结构II,所述槽、洞形结构II的主要功能在于,进入操作杆内部的导线通过所述槽、洞形结构II穿过中间体;
可选地,中间体底部开有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滚动体或钢球处在滚动体或钢球安装槽与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坑或槽中,第三弹性件安放在中间体上部,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被操作杆(10)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所述操作杆(10)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包括轴肩或限位钉、销或安装手柄安装方块中的螺钉,
所述中间体被第三弹性件压紧并将压紧力传递给所述滚动体;
可选地,所述滚动体为金属球;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为走线套筒;
可选地,所述走线套筒(13)的主体为圆柱形或圆筒形结构或二者的结合;
可选地,所述走线套筒(13)安装于操作杆(10)内部;
可选地,所述走线套筒(13)与操作杆(10)构成移动副关系;
可选地,所述走线套筒(13)上至少开有销滑槽(131)、走线孔Ⅱ(132)或槽以及钢球槽(133)之部分或全部;
可选地,销(23)通过内芯(11)上的销钉安装孔(114)穿过操作杆(10)上的销连接孔(103);
可选地,销(23)同时嵌设于内芯(11)上的销钉安装孔(114)、操作杆(10)上的销连接孔(103)及走线套筒(13)上的销滑槽(131)中,以限制走线套筒(13)相对于操作杆(10)转动;
可选的,所述手柄安装方块(15)连接或通过螺钉安装在操作杆(10)上;
可选地;所述走线套筒(13)底部安装有滚动体或钢球(24);所述走线套筒(13)上部安装第三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2)的一端压紧所述走线套筒(13)和所述钢球(24);所述第三弹性件(22)另一端被手柄安装方块(15)中的安装钉、销或操作杆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
可选地,所述中间体包括走线套筒Ⅲ(42)与滑块(43),并通过销或钉把滑块(43)与操作杆(10)或者操作杆Ⅱ(26)相连接;走线套筒Ⅲ(42)上的第三弹性件(22)作用在走线套筒Ⅲ(42)上端,走线套筒Ⅲ(42)下端的凸出部分伸入滑块(43)中并施加压力给滑块(43)中的滚动体,使得该滚动体与外壳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实现卡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10)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所述手柄由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组成或所述手柄由手柄的分部件组成;
所述挡位选择器包含一套锁定与解锁装置;
所述锁定与解锁装置包含操作杆Ⅱ(26),套装在操作杆Ⅱ(26)上部的手柄或手柄上(27)以及手柄下(28);装在手柄内部的解锁按钮(29)、横杆(30);装于操作杆Ⅱ(26)内部的定位针(33)或者走线套筒Ⅱ(32)以及定位针(33);操作杆Ⅱ(26)穿入手柄下(28)的中空部分并与之连接,定位针(33)上端则穿过操作杆Ⅱ(26)的中空部分,并与横杆(30)连接或通过横杆(30)上的定位针连接孔(301)与横杆(30)连接;定位针(33)下端则扎入外壳Ⅱ(31)的定位孔(311)或坑、槽中或者穿过走线套筒Ⅱ(32)扎入外壳Ⅱ(31)的定位孔(311)或坑、槽中;
可选地,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通过销连接;
可选地,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被穿过定位针连接孔(321)和走线套筒Ⅱ连接孔(331)的销连接;
可选地,走线套筒Ⅱ(32)的上端安装有第三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2)或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被操作杆Ⅱ(26)内部的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所限定,限位部件或限位结构与操作杆Ⅱ(26)连接;可选地,限位部件包括限位钉或销,限位钉或销安装于操作杆Ⅱ(26)上的限位孔(261);可选地,限位结构包括轴肩,轴肩凸设于操作杆Ⅱ(26)的内壁;
可选地,横杆(30)的轴向两端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结构;
可选地,轴承(44)套在横杆(30)的两端;
可选地,横杆(30)的中部开有定位针连接孔(301)或洞;
可选地,横杆(30)的轴向两端与手柄内表面构成移动副;
可选地,横杆(30)沿轴向方向开有卡位孔(302),孔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
可选地,横杆(30)沿轴向方向开有卡位孔(302),孔内设置有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朝向定位针安装孔的一端安置有定位针卡位销,另一端安置有滚动体或螺柱塞或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与解锁按钮(29)形成移动副;
可选地,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有安装柱(271)、(281),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通过安装柱连接;
可选地,手柄两侧或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内部两端均有滑槽C、滑槽D;
可选地,当按下解锁按钮(29)时,解锁按钮(29)上的斜面推动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横杆(30)或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就在滑槽C、D中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定位针(33)向上移动;定位针向上移动脱离外壳上的定位孔(311)或坑、槽,实现解锁;
可选地,放松解锁按钮(29),定位针在第三弹性件作用下向下移动,定位针进入外壳上的定位孔(311)或坑、槽,实现位置锁定;横杆随定位针下移,横杆下移,推动解锁按钮(29)伸出手柄;
可选地,所述手柄内部或手柄上(27)或者手柄下(28)有凸出的结构用以防止解锁按钮(29)滑出手柄;
可选地,所述手柄或手柄上(27)与手柄下(28)的组合体与解锁按钮(29)构成移动副;
可选地,解锁按钮(29)包含有斜面结构,所述斜面与安装于手柄内的横杆构成高副或移动副,或者,所述斜面通过安装于横杆上的轴承的局部自由度与横杆构成高副;
可选地,解锁按钮(29)上开有走线孔或走线槽用以走线或穿过导线;
可选地,所述解锁按钮(29)上开有限位孔或槽用以防止解锁按钮(29)滑出手柄;
可选地,手柄上的至少一个安装柱穿过或穿入解锁按钮(29)上的限位孔或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定位针(33)伸入横杆(30)中部的定位针连接孔的部分开有卡槽或环槽(332),所述卡槽或环槽(332)与定位针卡位销配合来实现横杆与定位针的连接;
可选地,定位针(33)的末端为锥状结构;
可选地,定位针(33)与走线套筒Ⅱ(32)连接为一个构件或连接形成转动副或滑动副或二者皆有;
可选地,定位针中部有圆柱状或突出状结构,所述圆柱状或突出状结构与操作杆内部的第三弹性件作用将定位针扎入外壳内表面的定位孔或定位坑中实现对操作杆的锁定;
可选地,所述外壳(12)上开有供所述操作杆(10)周向摆动的槽;
可选地,所述外壳(12)上开有供所述操作杆(10)周向摆动和轴向摆动槽;
可选地,所述外壳(12)上开有供所述操作杆(10)周向摆动和轴向摆动的Z字型槽(121);
可选地,所述外壳(12)为中空圆柱筒状结构,所述外壳(12)上开有第一连接孔(122)和第二连接孔(123);
可选地,所述内芯(11)与外壳(12)之间安装有防尘薄片(14);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14)与内芯(11)构成移动副的关系;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14)与外壳(12)构成移动副或转动副或二者兼有的关系;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14)上开有通孔(141),操作杆(10)穿过防尘薄片(14)上的通孔(141)伸入内芯;防尘薄片(14)随操作杆(10)一起轴向移动或周向转动;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为弹性防尘薄片;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为带弹性的薄片,在其所形成的不同弧度的形状下,具有不同的弹性力;
可选地,所述防尘薄片的弹性力作用于内芯与外壳,使得三者相互挤压而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10.一种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摆动的操作杆(10);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12)、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所述外壳(12)具有空腔,所述外壳(12)的表面开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槽,所述操作杆(10)通过外壳(12)表面的槽伸入所述空腔;
内芯(11),所述内芯(11)安装于所述空腔内且与所述外壳(12)构成转动副,所述内芯(11)套装于部分操作杆(10)外部且与操作杆(10)连接或铰接构成内芯操作杆连接体;当操作杆(10)相对壳体围绕壳体轴线摆动时,内芯(11)随操作杆一起摆动;所述第一限位件(17)和第二限位件(18)与所述外壳(12)连接,并两者之一或全部被配置成限制所述内芯(11)沿其转动轴心线方向移动;以及
弹性复位部件,所述弹性复位部件与所述内芯和壳体连接,并被配置成当所述内芯偏离预设位置时提供复位弹性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件被配置成当所述内芯(11)转动到平衡位置时多个所述弹性复位部件的力实现平衡或多个所述弹性复位部件的合力与壳体对内芯操作杆连接体的作用力达到平衡,当所述内芯(11)偏离该平衡位置时,多个所述弹性复位部件会产生使得内芯回到平衡位置的复位弹性力;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件包括卷簧或者一个或多个拉簧或者卷簧与拉簧的结合;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件包括多个拉簧;
可选地,多个所述拉簧成对布置,对称安装;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件安装在第一限位件(17)与内芯(11)之间,所述内芯(11)具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限位件(17)具有第二凸出部,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件安装在第二限位件(18)与内芯(11)之间,所述内芯(11)具有第三凸出部,所述第二限位件(18)具有第四凸出部,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凸出部和所述第四凸出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部件安装在外壳(12)与内芯(11)之间,所述内芯(11)具有第五凸出部,所述外壳(12)具有第六凸出部,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凸出部和所述第六凸出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挡位选择器,其特征在于,其主要通过设置拧紧螺柱(L17)与壳体直接或者间接地螺纹连接,通过旋拧拧紧螺柱(L17)以调整第一弹性件的预紧力,进而调节内芯(X11)与第一限位件(N17)或者第二限位件(N18)的挤压力或调节内芯(X11)与壳体之间的挤压力,以达到调节操作杆转动阻尼的目的;
可选地,所述挡位选择器的第一限位件(N17)为中空圆柱或中空阶梯圆柱状结构;第一限位件(N17)的内腔用来安装拧紧装置,所述拧紧装置包含拧紧螺柱(L17)或包含拧紧螺柱(L17)和滑动压筒(H17)的组合,所述滑动压筒(H17)与第一限位件(N17)构成移动副的关系;第一限位件(N17)与拧紧螺柱(L17)构成螺旋副的连接或二者既构成转动副的关系也构成移动副的连接;
可选地,拧紧螺柱(L17)与第一限位件(N17)螺纹连接并与所述滑动压筒(H17)抵持,所述滑动压筒(H17)与内芯(X1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可选地,内芯(X11)与所述滑动压筒(H17)配合的一端具有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的周围具有安装空间,所述滑动压筒(H17)与内芯(X11)之间的设置弹性件;
可选地,弹性件为碟簧(21b),碟簧(21b)套设在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的周围,碟簧(21b)的轴向两侧分别与所述滑动压筒(H17)及内芯(X11)挤压;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上开有外壳连接孔(N171)和走线孔(N172);
可选地,所述滑动压筒(H17)为中空圆筒状结构,其上开有走线孔(H171),在圆周方向上开有走线槽、U型槽(H172)和导向槽(H173)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可选地,导向槽(H173)至少贯穿滑动压筒(H17)的部分外周面;
优选地,导向槽(H173)仅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
优选地,导向槽(H173)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以及轴向两端面之一或全部;
可选地,走线槽或U型槽(H172)贯穿滑动压筒(H17)的外周面及内周面;
可选地,走线孔(H171)从滑动压筒(H17)的靠近内芯(X11)的端面沿轴向延伸;
可选地,内芯(X11)与滑动压筒(H17)配合的一端具有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伸出状中空圆柱体(X115)具有与走线孔(H171)连通的通道,且该通道与内芯(X11)的内腔连通;
可选地,采用螺钉或其他公知的方式将拧紧螺柱(L17)与外壳(T12)锁定;
可选地,螺钉与所述外壳(T12)或第一限位件(N17)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螺纹连接,螺钉能够挤压拧紧螺柱(L17)以限制拧紧螺柱(L17)转动;
可选地,拧紧螺柱(L17)设置有防松槽,螺钉伸入该防松槽内,通过防松槽的内侧壁与螺钉的配合来限制拧紧螺柱(L17)转动;
可选地,在拧紧螺柱(L17)的周面上开有与安装孔位置对应的防松槽,螺钉可拧入该防松槽内以锁定拧紧螺柱(L17);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这一侧设置有可相对于所述外壳(T12)移动的拧紧螺柱(L17),并且弹性件也在这一侧;
可选地,第二限位件(N18)这一侧设置有可相对于所述外壳(T12)移动的拧紧螺柱(L17),并且弹性件也在这一侧;
可选地,弹性件设置在内芯的靠近第二限位件的一侧,并使第二限位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T12)移动,进而实现操作杆的摆动阻尼可调节;
可选地,弹性件设置在内芯的靠近第一限位件的一侧,并使第一限位件可相对于所述外壳(T12)移动,进而实现操作杆的摆动阻尼可调节;
可选地,
内芯(XD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D111)的隔离挡圈(50),所述操作杆(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隔离挡圈(50)基本垂直于内芯的轴向或操作杆(10)的在中间转换位置的摆动方向;
可选地,以经过操作杆(10)的摆动轴心线的面为中心面,该中心面穿过隔离挡圈(50);
可选地,为了方便安装隔离挡圈(50),在切槽(XD111)的相对两侧形成有一对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
可选地,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具有贯穿内芯(XD11)周面的开口及贯穿切槽内表面的开口,以使隔离挡圈(50)的两端安装于对应的隔离挡圈安装槽(XD117)后,隔离挡圈(50)的外表面基本与内芯(XD11)的周面重合或略低于内芯周面;
可选地,当隔离挡圈(50)和内芯(XD11)一起装入外壳(TD12)后,隔离挡圈(50)的外表面受外壳(TD12)的内壁限制,即隔离挡圈(50)被限制在在外壳(TD12)和内芯(XD11)之间;
优选地,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且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左右位置中的一个;
可选地,外壳上既有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同时内芯也包含了隔离挡圈的结构,结合定位孔或定位坑(T124)的卡位作用和隔离挡圈(50)的卡位作用,以减轻弹性件如弹簧(22)对滚动体(24)的预紧压力;
可选地,
安装在内芯(LS11)右端有一拉索杆(S25),所述拉索杆(S25)与内芯在周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可选地,内芯(LS11)直接或间接与所述拉索杆(S25)连接;
可选地,内芯(LS11)的右端部分开有拉索杆安装孔(LS113)或安装结构;
优选地,内芯(LS11)的右端延伸至外壳或第二限位件的外侧,并且在该伸出部分开有拉索杆安装孔(LS113)或安装结构;
可选地,拉索杆安装孔(LS113)基本沿内芯(LS11)的径向设置,所述拉索杆(S25)可伸入拉索杆安装孔(LS113)中;
可选地;内芯(LS11)的右端还设有沿轴向的第一定位孔,拉索杆(S25)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孔(S252),对所述拉索杆(S25)的伸出长度进行锁定的连接件可同时嵌设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S252)内;
可选地,内芯(LS11)的第一定位孔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上述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定位孔沿所述拉索杆(S25)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上述多个第二定位孔的中心线平行设置;
可选地,拉索杆上还开有拉索安装孔(S251)以及拉索锁紧孔(S253)两者之一或全部,所述拉索安装孔(S251)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可选地,所述拉索安装孔S251)与第二定位孔分别靠近所述拉索杆(S25)的两端,而且拉索安装孔S251)基本沿径向贯穿所述拉索杆(S25);
可选地,所述拉索锁紧孔(S253)由所述拉索杆(S25)的靠近所述拉索安装孔(S251)的端面沿轴向向内延伸并与最近的一个拉索安装孔(S251)连通;
可选地,通过将拉索伸入拉索安装孔(S251)中并在拉索锁紧孔(S253)中拧入螺柱或螺钉,螺柱压紧拉索即可将拉索固定于所述拉索杆(S25);
优选地,在螺柱伸出所述拉索杆(S25)的部分安装螺母与(S253)形成套装在同一螺柱上的对顶螺母进行锁紧;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J17)的端面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内芯挤压配合或间隙配合;优选地,内芯(J11)的靠近第一限位件(J17)的一端安装有卡位组件,该卡位组件包括卡位件和弹性件,卡位件与内芯(J11)在轴向上可活动连接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弹性件安装于卡位件与内芯(J11)之间,以使卡位件具有朝向第一限位件(J17)运动的趋势;可选地,第一限位件(J17)的端面设置有与卡位件配合的卡位结构;
或者,在第一限位件(J17)安装有卡位组件,该卡位组件至少包括卡位件和弹性件,卡位件与第一限位件(J17)在轴向上可活动连接且在周向上固定连接,弹性件安装于卡位件与第一限位件(J17)之间,以使卡位件具有朝向内芯(J11)运动的趋势;可选地,内芯(J11)的端面设置有与卡位件配合的卡位结构;
可选地,卡位结构可以与卡位件形状互补;可选地,卡位件为滚动体,卡位结构为定位孔、坑或者定位槽;
可选地,卡位件上设置有沿周向分布的齿,卡位结构也为齿;
可选地,在内芯(J11)与第一限位件(J17)之间加入了齿状卡位件(J16),齿状卡位件(J16)与内芯以移动副形式连接;
可选地,通过齿状卡位件(J16)的安装导向柱(J162)与内芯(J11)的定位孔或坑(J117)进行配合,并在定位孔或坑(J117)中内置弹性件或弹簧(J21);
可选地,齿状卡位件(J16)的中部有齿状卡位件内孔(J163)用以走线;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J17)有齿状凸起(J173),通过齿状卡位件(J16)与第一限位件(J17)的配合使得内芯(J11)与其相邻部件之间形成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在相应的离散位置得到位置卡位;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J17)的内部有阶梯沉孔(J174),阶梯沉孔(J174)被配置成限定内芯(J11)在外壳内部的轴向位置,并且/或者便于从内芯穿出的线束从沉孔(J174)的中空部分穿入第一限位件(J17);
可选地,内芯上的定位孔或坑(J117)与通气孔(J118)联通,以减小安装导向柱(J162)在定位孔或坑(J117)中运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
或者,间歇卡位可以通过在第一限位元件(J17)或内芯中的一方设置孔,通过在孔中安装弹性件以及在弹性件的一端或两端安装滚动体或钢球,在第一限位元件(J17)或内芯的相邻部件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通过滚动体或钢球在定位孔、坑或槽中的卡位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优选地,安装弹性件或滚动体的孔沿第一限位元件(J17)或内芯的轴向设置,以充分利用空间;
可选地,
内芯(NL11)的轴向左端面与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相贴合,在内芯(L11)的轴向左端面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NL118),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JG175)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内芯NL11左端面上的定位孔、坑或槽(NL118)实现卡位;或者相反,在第一限位件(JG17)的轴向右端面上开有定位孔、坑或槽,在内芯(NL11)的轴向左端面上开有滚动体安装孔、坑或槽并在其中依次安放弹性件与滚动体,滚动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抵紧第一限位件(JG17)上的定位孔、坑或槽实现卡位;可选地,在弹性件与滚动体之间安置滑块;
可选地,
在内芯(NL11)与第二限位件(N18)之间安装推力轴承以减小内芯(NL11)相对第二限位件(N18)转动时的摩擦力;优选地,在内芯(NL11)的右端面或第二限位件(N18)的左端面开有槽或洞,并在其中安放滚动体,以使内芯(NL11)的右端面通过滚动体(NL27)与第二限位件(N18)的左端面接触;
可选地,
第一限位件(N17)和第二限位件(N18)两者之一或全部包含伸出状中空筒状或伸出状中空阶梯筒状结构或伸出状圆柱体或伸出状阶梯圆柱体结构;
可选地,第一限位件(N17)的径向方向开有走线孔;
可选地,操作杆(10)与内芯(11)构成转动副的回转中心过内芯的轴截面且垂直于内芯相对外壳转动的回转中心;
可选地,操作杆末端为其他用于将操作杆和外部手柄安装在一起的安装特征,如操作杆末端的内螺纹或外螺纹或二者皆有;可选地,操作杆上端与手柄连接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手柄连接件(J2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与操作杆和手柄连接;
可选地,所述手柄连接件(J26)包含沿轴向的通孔用以走线;
可选地,外壳(T12)具有以下特征之部分或全部:
1)外壳(T12)主体为T形结构或带翼板的圆柱或长方体结构;
2)外壳(T12)上具有圆柱状或阶梯圆柱状的内孔或洞用于安放包括内芯在内的零件;
3)所述外壳(T12)上开有用于连接第一限位件(N17)的第一连接孔(T122)或结构;
4)所述外壳(T12)上开有用于连接第二限位件(N18)的第二连接孔(T123)或结构;
5)外壳(T12)内表面上开有定位孔或定位坑或槽(T124);
6)外壳(T12)的一端末端开有传感器走线孔或槽(T125);
7)外壳(T12)的一端末端开有用于将手柄内的线束伸出外壳(T12)的线束出口(T126);
8)外壳(T12)上开有面板安装孔(T127)或结构;
9)外壳(T12)上开有销钉安装孔;销钉可穿过外壳上的销钉安装孔进入内芯(X11)的销钉安装孔(X114);
10)第一限位件(N17)与第二限位件(N18)通过第一连接孔(T122)与第二连接孔(T123)分别连接或固定在外壳(T12)的左右两端附近区域;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设置有走线孔(NZ171);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还设置有走线出口(NZ176);
优选地,走线出口(NZ176)贯穿第一限位件(NZ17)的周壁且与走线孔(NZ171)连通;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的背离内芯或套筒套T1的端面还凹设有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优选地,走线孔(NZ171)的一个开口贯穿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的底壁且走线孔(NZ171)与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连通;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的布线槽或椭圆形槽(NZ173)外装有端盖;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Z17)的走线孔(NZ171)与套筒套(T1)的走线出口(T105)连通;
选择性地,第一限位件(V17)朝向内芯的轴向端面设有定位孔、坑或槽(V176);弹簧(VT13)以及钢球(L28)或滚动体内置于套筒套(V13)的通孔(V133)和内芯(V11)的盲孔(V1101)或弹簧安装孔中;在弹簧(VT13)给予钢球(L28)的压力作用下,钢球(L28)与定位孔、坑或槽(V176)实现离散型卡位;从而能够使得内芯(V11)在转到相对第一限位件(V17)特定的离散位置时进行卡位;
选择性地,在内芯(XB11)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设置套筒套(T1);
优选地,套筒套(T1)与内芯(XB11)同步转动;
选择性地,套筒套(T1)也可与内芯(XB11)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沿径向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或传感器安装孔(T104)基本沿套筒套(T1)的径向向内延伸;
优选地,在套筒套(T1)的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在轴向上与内芯(XB11)的防尘薄片安装槽(XB119)相通;
优选地,防尘薄片安装槽(T103)的槽底设有传感器安装孔(T104);
优选地,传感器优选电感类传感器、电感类接近开关或霍尔类传感器、霍尔类接近开关,或光电类传感器、光电类接近开关;
优选地,套筒套(T1)设有走线出口(T105)且与传感器安装孔(T104)连通;
优选地,套筒套(T1)靠近内芯(XB11)的端面凹设有走线U型槽(T101);
优选地,传感器安装孔(T104)贯穿走线U型槽(T101)的侧壁,以使传感器安装孔(T104)与传感器安装孔(T104)连通;
优选地,套筒套(T1)设有走线出口(T105),且与走线U型槽(T101)连通;
优选地,走线出口(T105)基本沿套筒套(T1)轴线或轴线的平行线设置;
优选地,套筒套的主体为圆柱形或阶梯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在套筒套(V13)的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
优选地,在防尘薄片安装槽的槽底设有孔(V137或V138);
优选地,套筒套(V13)的径向开有孔或通孔(V137或V138);
优选地,孔或通孔(V137或V138)内设置弹性件(VT24),弹性件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滚动体(V24)或滑块及滚动体;
选择性地,在套筒套外表面或套筒套外表面的滑动凹槽(V131)或防尘薄片安装槽上开有传感器安装孔(V132);
优选地,在套筒套(V13)的轴向两侧或一侧端面开有与传感器安装孔(V132)连通的传感器安置槽(V134、V136或V134及V136);
优选地,两个或多个传感器安置槽空间上相互连通;
优选地,在安装孔(V132)中安装磁感应或电感应或光感应型的传感器;优选地,采用电涡流型的感应传感器来感应防尘薄片的位置;
选择性地,内芯(XA11)靠近第一限位件或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
选择性地,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为盲孔,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不贯穿另一端面;
选择性地,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的底部或侧部开有小的透气孔;
选择性地,弹簧和钢球被安装在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内,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的孔底以及钢球抵靠,或者弹簧的两端分别安装滚动体或钢珠;
选择性地,弹簧和钢球或滚动体之间安置滑块;
选择性地,套筒套(T2)设置有与内芯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位置对应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
选择性地,将滚动体或钢球(L28)放置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中,与此同时,将第二弹性件(ZT13)安装在内芯的弹簧安装孔(XA119)中或套筒套(T2)上的弹簧或钢球安装孔(T201)以及内芯的弹簧安装孔(XA119)中;
优选地,滚动体或钢球(L28)受第二弹性件(ZT13)的挤压作用,抵紧卡位圆环或第一限位件上的定位孔、坑或槽(Y223),以实现在若干离散位置的卡位;
内芯(XA11)和套筒套(T2)同步性转动;
选择性地,防尘薄片(V14)采用金属制成或采用导电性材质制成;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供操作杆穿过的通孔;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如(V141、V142、V143);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信号感应孔或坑如(V144);
选择性地,在防尘薄片(V14)上至少开有五个孔或坑,包括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如(V141、V142、V143)、信号感应孔或坑如(V144)以及供操作杆穿过的通孔;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的中心与操作杆穿过防尘薄片的通孔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挡位位置卡位孔或坑的数量是20以内的自然数;
优选地,信号感应孔或坑的数量是20以内的自然数;
优选地,防尘薄片的位置卡位孔或坑与在套筒套(V13)内置的径向弹簧钢球(V24)组件配合安装,实现对防尘薄片在轴向位置的离散卡位;
优选地,信号感应孔或坑配合感应传感器对防尘薄片的相应位置进行信号输出;
选择性地,在第一限位件(NY17)与内芯或套筒套(T2)之间设置有卡位圆环;
优选地,卡位圆环(Y22)与第一限位件(NY17)同步转动;
选择性地,卡位圆环(Y22)与第一限位件(NY17)形成一个零件或构件;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Y17)与卡位圆环(Y22)通过销钉连接;
选择性地,卡位圆环(Y22)的靠近内芯或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
优选地,卡位圆环(Y22)的靠近内芯或套筒套(T2)的端面凹设有与弹簧或钢球安装孔(XA119)对应的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
选择性地,在第一限位件(NY17)的靠近内芯或套筒套(T2)的端面设置滚动体定位孔、坑或槽(Y223);
选择性地,卡位圆环(Y22)左端面开有销钉安装孔(Y222),并在其中安装限位元件销钉(DX46),限位元件(DX46)伸入卡位圆环(Y22)左端面上的销钉安装孔(Y222);与此同时,限位元件(DX46)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件(NY17)右端面的销钉安装孔(NY177),从而将第一限位件(NY17)和卡位圆环(Y22)连接在一起;
选择性地,在内芯(V11)与第二限位件(V18)之间加入圆环(V12);
圆环(V12)包含以下特征之部分或全部:
1)内芯(V11)的部分外径小于外壳(VT12)内孔的直径,以避免内芯在外壳VT12内部的转动过程与外壳(VT12)底部的凸缘干涉,通过从外壳(VT12)的左端装入内芯,从外壳(VT12)的右端装入圆环(V12),圆环(V12)支撑内芯(V11)在外壳(VT12)内孔的转动;圆环(V12)的部分或全部套装在内芯(V11)的一端;
2)圆环(V12)的部分内径与内芯的部分外径配合;圆环(V12)提供内芯相对于外壳(VT12)转动的支撑;
3)圆环(V12)与内芯(V11)的定位轴肩(V1103)相作用,限制了内芯(V11)向朝向圆环(V12)一侧的轴向运动;
4)内芯(V11)切槽端面(V1104)同圆环(V12)定位肩(V124)的定位保证了圆环(V12)能与内芯(V11)基本同轴转动;
5)圆环(V12)的轴向一侧(V124)与内芯(V11)连接,另一侧通过滚动体或直接与第二限位件(V18)作用;
6)圆环(V12)的部分周面凹设有防尘薄片安装槽与内芯的防尘薄片安装槽连通;
选择性地,第一弹性件安装在内芯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安装在套筒套(T1)与第一限位件(NZ17)之间;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套装在内芯或套筒套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或者第一弹性件套装在第一限位件(NZ17)一端的伸出状中空圆柱体上;第一弹性件被压紧在第一限位件(NZ17)与内芯或套筒套之间,从而增加整体零部件间的摩擦力;
选择性地,在内芯(XA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A114)的隔离挡圈(50),这样操作杆(J10)末端的滚动体(24)可以分别滚动到隔离挡圈(50)的两侧进行卡位;
选择性地,在内芯(XA11)的外周壁连接一跨越切槽(XA114)的隔离挡圈(50),同时还在外壳(TB12)的内壁开设定位孔(TB124)或坑、槽;
优选地,隔离挡圈(50)基本垂直于操作杆(J10)的在中间转换位置的摆动方向(轴向);
优选地,隔离挡圈(50)置于内芯切槽的部分区域采用边缘薄,中间厚的结构,使得操作杆只能选择隔离挡圈(50)左右位置中的一个,而在隔离挡圈(50)的中间位置很难停留;
选择性地,操作杆壁面开有类η或类n形槽,通过一个穿过该槽并与定位针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滑动拨销来控制定位针的上、下位置,从而达到锁定与解锁的目的;
选择性地,挡位选择器包含弹性回位机构如钩簧或拉簧可回位机构;
选择性地,内芯或套筒套(T3)相对第一限位件(R17)的一侧轴向端面安装有两个销钉(RX18);第一限位件(R17)的一端安装有销钉两个(RX17);
优选地,两个销钉(RX18)以及两个(RX17)均关于套筒套(T3)的同一个轴截面对称设置;
优选地,钩簧或拉簧(48)的数量为2个或偶数个,各个钩簧或拉簧(4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销钉(RX17)和销钉(RX18)连接;
优选地,在平衡状态下,两个钩簧或拉簧(48)也关于上述的套筒套(T3)轴截面对称设置;
优选地,销钉(RX17)和销钉(RX18)分别装入第一限位件(R17)上的销钉(RX17)安装孔和套筒套(T3)上的销钉(RX18)安装孔中;销钉(RX17)和销钉(RX18)分别开有钩簧安装孔用于安装钩簧;
选择性地,外壳(VT12)底部有定位孔,坑或槽;
选择性地,通过在外壳(VT12)底部定位孔周边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设有凸缘,或通过在部分相邻两定位孔之间的区域设置凸缘,所述凸缘可以起到限制操作杆摆动范围或摆动顺序或二者皆有的作用,从而能实现对换档的路径进行规划;
优选地,外壳(NVT12)底部设有一个安装槽(NVT123);
优选地,挡位件(DW12)安装在安装槽(NVT123)内;
优选地,挡位件(DW12)与外壳(NVT12)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在外壳(VT12)的相对安装槽的另一侧开设有操作杆活动槽(NVT127),操作杆活动槽(NVT127)与安装槽(NVT123)位置基本对应;
优选地,操作杆可穿过操作杆活动槽(NVT127)伸入外壳(NVT12)的内腔,且操作杆活动槽(NVT127)的开口尺寸大于操作杆的直径,以使操作杆能够自由摆动;
选择性地,挡位件(DW12)具有面向外壳(NVT12)内腔的表面,该表面凹设有一个或多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
选择性地,挡位件(DW12)具有面向外壳(NVT12)内腔的表面,该表面凸设有一个或多个凸缘(DW123);凸缘(DW123)之间的间隙部分或全部相互连通用于引导操作杆运动范围或顺序;
选择性地,当挡位件(DW12)设置多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时,可以在部分相邻两个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之间的表面凸设凸缘(DW123);凸缘(DW123)之间的间隙部分或全部相互连通且用于引导操作杆的路径进行规划;
选择性地,操作杆端部的定位针可嵌入挡位定位孔、坑或槽(DW121)以对操作杆的挡位进行锁定;
选择性地,位于在操作杆端部的部件(例如定位针)的侧壁可以与凸缘(DW123)的侧壁抵靠,进而凸缘(DW123)可以帮助引导操作杆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摆动;
优选地,内芯(NV11)表面设有凹槽外圆面(NV113),凹槽面(NV113)避免了内芯转动时与独立挡位件(DW12)上的凸缘(VT129)的干涉,保证了手柄运转的可靠性;
优选地,外壳(NVT12)使用塑料材质;
优选地,对强度和硬度较高的挡位件(DW12)使用金属材质;
优选地,在将内芯装配入外壳(NVT12)之后,再装配(DW12),降低了装配的难度;
更加优选地,外壳使用塑料材质,在外壳与内芯之间设置一金属材质的内筒来提高装配后挡位选择器整体的强度和刚度;
优选地,内筒装在外壳的内腔;
优选地,内芯安装在内筒的内腔;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安装在外壳的内腔;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的两者之一或全部安装在内筒的内腔;
优选地,另一种对操作杆左右摆动时实现卡位的方式是在内芯外周面上开一个卡位薄片槽,卡位薄片装入卡位薄片槽内或者卡位薄片通过卡位薄片槽与内芯相配合;
优选地,卡位薄片上开有卡位孔或卡位槽;
优选地,卡位薄片和卡位薄片槽形状相仿;
优选地,内芯绕其回转中心转动时,卡位薄片随内芯一起转动;
优选地,卡位薄片沿内芯回转中心轴的轴向运动被卡位薄片槽或内芯左右两端的零件直接或间接限定;
优选地,卡位薄片上的卡位孔或卡位槽与操作杆内部的滚动体或钢珠配合,在操作杆左右摆动时实现卡位;
优选地,手柄连接件(J26)或操作杆内部限位特征如限位轴阶,限位卡簧,限位钉销和滚动体或施压于滚动体的滑快之间安装第二弹性件;
优选地,挡位选择器包含自锁型分度销或锁紧销;
优选地,内芯包含锁死孔或槽(XC1110);
优选地,内筒包含锁紧孔(NT28);
优选地,自锁型分度销或锁紧销与外壳或挡位选择器主体连接;
优选地,将自锁分度销(ZS)或锁紧销安装入套板(TB14)的安装孔(TB1412),或者优选装入内筒的孔(NT28),在挡位选择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此分度销或锁紧销仅通过套板孔(TB1412)或者优选装入内筒的孔(NT28),自锁分度销(ZS)处于销钉收缩的状态,此时并不影响操作杆的前后转动;当需要限定操作杆的前后摆动时,将分度销旋转90°或通过其他公知的方式,将分度销或锁紧销的销钉伸出,从而分度销或锁紧销内部的销钉穿过内筒的孔(NT28),伸入内芯的孔或槽(XC1110),从而限制了内芯沿其轴向的转动,并优选限制了操作杆的前后转动;
优选地,在第一限位件(NX17)与内芯(XC11)之间安装一带有螺纹的旋钮(XN1);
优选地,旋钮(XN1)包含轴肩(XN14);
优选地,在轴肩(XN14)和内芯(XC11)之间安装碟簧(21b)或弹性件;
优选地,轴肩(XN14)左端的旋钮部分包含有凸出柱状体,凸出柱状体包含部分螺旋外表面和第一限位件(NX17)的内孔(NX17)以螺纹副配合;
优选地,轴肩(XN14)右端的旋钮部分包含有凸出柱状体用以套装碟簧(21b)或弹性件;
优选地,轴肩(XN14)左、右两端的凸出柱状体包含内孔并相互连通用以走线;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W17)包含凸台(NW174);
优选地,第一限位件(NW17)或凸台(NW174)的周面上设置锁紧螺纹孔(NW173);
优选地,在螺纹旋钮(XN2)的周面上开槽(XN26)或锁紧槽;
优选地,在螺纹旋钮(XN2)的末端或伸出第一限位件的部分区域开有平槽或一字槽或拧紧槽。
13.一种机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挡位选择器。
CN201811248728.0A 2018-03-13 2018-10-24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Pending CN1102740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5364 2018-03-13
CN201820343093 2018-03-13
CN2018203430931 2018-03-13
CN2018102053641 2018-03-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4011A true CN110274011A (zh) 2019-09-24

Family

ID=679579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40917.5U Active CN210859775U (zh) 2018-03-13 2018-10-24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CN201811248728.0A Pending CN110274011A (zh) 2018-03-13 2018-10-24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40917.5U Active CN210859775U (zh) 2018-03-13 2018-10-24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08597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3452A (zh) * 2021-10-09 2021-12-17 江阴市康乾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换挡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859775U (zh) * 2018-03-13 2020-06-26 成都安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6499A (zh) * 2014-10-08 2015-06-10 成都安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档位操纵机构
CN106030160A (zh) * 2013-12-17 2016-10-12 康斯博格汽车股份公司 拉-拉式换挡器组件
CN210859775U (zh) * 2018-03-13 2020-06-26 成都安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0160A (zh) * 2013-12-17 2016-10-12 康斯博格汽车股份公司 拉-拉式换挡器组件
CN104696499A (zh) * 2014-10-08 2015-06-10 成都安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档位操纵机构
CN210859775U (zh) * 2018-03-13 2020-06-26 成都安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3452A (zh) * 2021-10-09 2021-12-17 江阴市康乾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换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9775U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4011A (zh) 一种挡位选择器及机电设备
CN105240513B (zh) 操作杆顺序控制及自锁机构以及档位操纵机构
EP2343162B1 (en) Robot hand and robot having the same
CN106308039A (zh) 升降装置及升降桌
CN100489368C (zh) 用于光学器材的可定向安装座
CN106078800B (zh) 一种七自由度索杆复合驱动的混联机械臂
US20110137423A1 (en) Mechanical joint imitating creatures' joints
CN106236517B (zh) 外骨骼机器人腿部运动系统
CN106806023B (zh) 一种四自由度手术器械的走丝装置及其走丝方法
CN103153836A (zh) 设有可调自拉紧装置的绞盘和相关操作
CN109083904A (zh) 一种搭扣
WO2012039647A1 (ru) Захват кластера тепловыделяющих сборок ядерного реактора
CN205532248U (zh) 一种高度可调的组合梯
US20110058893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positioning device
CN204905116U (zh) 按压开关
CN112388607A (zh) 智能机器人
CN207379359U (zh) 一种枪管快速装配装置
CN100443007C (zh) 手表
CN106194979B (zh) 汽车自动换挡拉索总成及快速组装方法
KR200360467Y1 (ko) 로봇의 핸드 구조
CN204254052U (zh) 管线支撑装置及其配套工具
CN109017969A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方向转动装置
CN209136547U (zh) 一种内窥镜绳轮锁紧机构
CN207803600U (zh) 一种基于转子和定子的系带装置
CN104858827B (zh) 扳手卡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