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8609B - 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8609B
CN110268609B CN201880010636.0A CN201880010636A CN110268609B CN 110268609 B CN110268609 B CN 110268609B CN 201880010636 A CN201880010636 A CN 201880010636A CN 110268609 B CN110268609 B CN 1102686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ing
coil
coil segment
portions
segment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06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68609A (zh
Inventor
桥本伸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68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68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H02K15/0421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consisting of single conductors, e.g. hairpi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H02K15/0087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twisting a plurality of hairpins open ends after insertion into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H02K15/0421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consisting of single conductors, e.g. hairpins
    • H02K15/0428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consisting of single conductors, e.g. hairpin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twisting a plurality of hairpi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该线圈的形成方法具备:形成包括多个具有与线圈段对应的形状的线圈段形成部分的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和对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各自形成多个线圈段的工序。

Description

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使用了线圈段的线圈的形成方法。这样的线圈的形成方法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2016-187269号公报中。
在上述日本特开2016-1872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了多个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导体段(线圈段)的定子线圈(线圈)的形成方法。在该形成方法中,由一根绝缘被覆导体线形成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和将一对脚部的一端彼此连结的线圈末端部的一个导体段。具体地,使用具备模具和冲头的成型装置,利用成型装置的模具与冲头,从两侧按压作为导体段形成用的线材的一根绝缘被覆导体线,来对该绝缘被覆导体线实施弯曲加工。由此,在一根绝缘被覆导体线形成导体段的线圈末端部的阶梯形状。另外,虽然在上述日本特开2016-187269号公报中未明确记载,但在该形成方法中,考虑将形成有线圈末端部的阶梯形状的一根绝缘被覆导体线的两端部弯折,由此形成一对脚部。上述的结果为,在该形成方法中,由一根绝缘被覆导线形成一个导体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7269号公报
然而,为了形成定子线圈,需要很多导体段,因此在上述日本特开2016-187269号公报所记载的一个一个地形成导体段的方法中,需要多次进行导线向成型装置的输送、和利用成型装置成型导线等。因此,在形成许多导体段上要花费时间,因此具有生产率低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通过一次形成多个线圈段,从而能够使生产率提高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具备以下工序: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其中,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具有与线圈段对应的形状,所述线圈段包括: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直线状的槽收容部;和从定子铁芯朝定子铁芯的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非直线状的线圈末端部;和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各自形成多个线圈段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具备上述那样的工序,由此仅通过形成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并进行分割,便能够一次形成多个线圈段。由此,不需要为了形成多个线圈段而多次进行导线向成型装置的输送、利用成型装置成型导线等。其结果为,能够缩短形成很多线圈段的时间,相应地能够使生产率提高。另外,若以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方式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则一次能够形成多个且多种的线圈段。该情况下,也可以不针对每个线圈段的种类设置成型装置等制造设备,从而能够使制造设备简化。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备: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其中,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具有与线圈段对应的形状,所述线圈段包括: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直线状的槽收容部、和从定子铁芯朝定子铁芯的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非直线状的线圈末端部;对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各自形成多个线圈段的工序;以及将多个线圈段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如上述那样,具备包括多个具有与线圈段对应的形状的线圈段形成部分的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和对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各自形成多个线圈段的工序。由此,仅通过形成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并进行分割,能够一次形成多个线圈段。其结果为,不需要为了形成多个线圈段而多次进行导线向成型装置的输送、利用成型装置成型导线等。由此,能够缩短形成很多线圈段的时间,相应地能够使生产率提高。另外,若以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方式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则能够一次形成多个且多种的线圈段。该情况下,也可以不针对每个线圈段的种类设置成型装置等制造设备,从而能够使制造设备简化。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能够通过一次形成多个线圈段,提供可使生产率提高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段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成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成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分割工序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分割工序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1及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旋转轴线方向”意味着完成为定子1的状态的沿着定子铁芯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A方向,参照图1)。另外,“周向”意味着完成为定子1的状态的定子铁芯10的周向(B方向,参照图1)。另外,“径向”意味着完成为定子1的状态的定子铁芯10的半径方向(C方向,参照图1)。另外,“内径侧”意味着完成为定子1的状态的朝向定子铁芯10的中心的半径方向(C1方向,参照图1)侧。另外,“外径侧”意味着完成为定子1的状态的朝向定子铁芯10之外的半径方向(C2方向,参照图1)侧。
定子1为与转子(未图示)一起用于旋转电机(未图示)的定子。
如图1所示,定子1具备定子铁芯10和卷绕于定子铁芯10的线圈20。
定子铁芯10例如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沿旋转轴线方向(Z方向)层叠而形成。定子铁芯10具有大致圆环形状。在定子铁芯10的内径侧(C1方向侧)形成有用于配置转子的空间。定子铁芯10包括: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背轭11、和从背轭11朝向内径侧延伸的多个齿12。多个齿12沿着周向(B方向)以大致等角度间隔设置。在相邻的齿12之间形成有槽13。线圈20由收容于多个槽13的多个段单元30(参照图2)构成,整体具有大致圆环形状。此外,在图1中,图示了仅线圈20沿着与旋转轴线方向(A方向)正交的面的截面。
如图2所示,段单元30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线圈段31构成。在段单元30中,多个线圈段31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并且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在与完成为定子1的状态的多个线圈段的相互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的状态下沿径向排列。另外,在段单元30中,以多个线圈段31中的越是收容于槽13的外径侧(C2方向侧)的线圈段31,与延伸方向(后述的脚部32的收容部分32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以后述的一对脚部32的收容部分32a平行的方式排列的方向)的宽度W1(后述的一对收容部分32a之间的宽度)越大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线圈段31。各线圈段31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若没必要则不会特别区分地进行说明。
线圈段31通过将截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平角导线弯折而形成。线圈段31具有:一对脚部32,它们形成为沿延伸方向延伸,并构成为相互平行;和连结部33,其将一对脚部32连结。一对脚部32具有:收容部分32a,其形成为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直线状;和突出部分32b,其从定子铁芯10的延伸方向的端部向延伸方向的外侧突出。如后述那样,在线圈末端中线圈段31的突出部分32b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弯折之后,在线圈末端中收容于彼此不同的槽13的线圈段31的突出部分32b的前端部彼此被相互接合,由此形成线圈20(参照图3)。连结部33构成为,在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状态下,从定子铁芯10的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向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突出。另外,连结部33形成为非直线状。具体地,连结部33以向延伸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具有屈曲的形状。另外,连结部33具有:曲柄部33a,其在与延伸方向及排列方向正交的进深方向(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对应的方向)上形成为呈阶梯状屈曲的曲柄状;弯曲部33b,其配合定子铁芯10的圆弧地弯曲成圆弧状;以及凸部33c,其配置在排列方向上的一对脚部32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并具有以向延伸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屈曲的形状。形成为阶梯状的曲柄部33a的高低差具有与平角导线的进深方向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并配置在与供凸部33c配置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亦即一对脚部32的排列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另外,弯曲部33b具有以曲柄部33a为边界配置在排列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弯曲部33ba和配置在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弯曲部33bb。第一弯曲部33ba是被收容于槽13时,相对于第二弯曲部33bb位于定子铁芯10的外径侧的高低差(高低差部分)。第二弯曲部33bb是被收容于槽13时,相对于第一弯曲部33ba位于定子铁芯10的内径侧的高低差(高低差部分)。第一弯曲部33ba的半径比第二弯曲部33bb的半径大致大一根平角导线的宽度大小。此外,在图2中,图示了将突出部分32b弯折前的线圈段31(段单元30)。此外,收容部分32a是权利要求书的“槽收容部”的一例。另外,连结部33是权利要求书的“线圈末端部”的一例。
(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3~图8,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制造方法(线圈20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制造方法(线圈20的形成方法)具备: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步骤S1);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切断),从而形成多个线圈段31的工序(步骤S2);将线圈段31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工序(步骤S3);将线圈段31的突出部分32b弯折的工序(步骤S4);以及将线圈段31的突出部分32b的前端部彼此接合的工序(步骤S5)。工序按照步骤S1~S5的顺序进行。
(步骤S1)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中,使用后述的成型装置200,将一根平角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次),从而平角导线形成为在延伸方向上横长的大致六边形形状(细长环状、椭圆状)的螺旋状,之后,利用成型装置300对成型为螺旋状的平角导线(后述的螺旋状导线部件40a)进行成型,由此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具体地,在步骤S1中,形成具有以下的结构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参照图4,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通过将一根平角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次),从而形成为大致六边形形状(细长环状、椭圆状)的螺旋状。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包括:与线圈段31的收容部分32a及突出部分32b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线圈段31的连结部33对应的非直线部分。另外,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针对螺旋形状的每一周分别具有与线圈段31对应的形状的线圈段形成部分41。具体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在延伸方向(后述的脚部形成部分42的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延伸的方向、D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在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中,针对螺旋形状的每一周,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另外,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各线圈段形成部分41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若没有必要则不会特别区分地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的多个(四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各自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并且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沿进深方向(E方向)排列。即,多个(四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各自形成为,在后述的步骤S2将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分割之后,能够维持分割前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地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规定的位置。具体地,多个(四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形成为,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中的越是收容在槽13的外径侧的具有与线圈段31对应的形状的线圈段形成部分41,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以后述的一对脚部形成部分42的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平行的方式排列的方向、F方向)的宽度W2(线圈段形成部分41收容于槽13的一对槽收容部分间(后述的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的宽度)越大。进一步,越是收容在槽13的外径侧的具有与线圈段31对应的形状的线圈段形成部分41,后述的连结部形成部分43的长度越长,后述的突出部分形成部分42b的长度越长。因此,多个(四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形成为,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中的越是收容在槽13的外径侧的具有与线圈段31对应的形状的线圈段形成部分41,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
另外,线圈段形成部分41形成为沿延伸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具有构成为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形成部分42、和将一对脚部形成部分42连结的连结部形成部分43。一对脚部形成部分42具有与线圈段31的突出部分32b弯折前的一对脚部32相同的形状。另外,连结部形成部分43具有与线圈段31的连结部33相同的形状。一对脚部形成部分42具有: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其沿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直线状;和突出部分形成部分42b,其设置成与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连续,并以沿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具有与线圈段31的收容部分32a相同的形状。另外,突出部分形成部分42b具有与线圈段31弯折前的突出部分32b相同的形状。连结部形成部分43具有:曲柄部形成部分43a,其形成为沿进深方向(E方向)呈阶梯状屈曲的曲柄状;弯曲部形成部分43b,其配合定子铁芯10的圆弧地呈圆弧状弯曲;以及凸部形成部分43c,其配置在排列方向上的一对脚部形成部分42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并具有以向延伸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屈曲的形状。曲柄部形成部分43a具有与线圈段31的曲柄部33a相同的形状。弯曲部形成部分43b具有与线圈段31的弯曲部33b相同的形状。凸部形成部分43c具有与线圈段31的凸部33c相同的形状。另外,弯曲部形成部分43b以曲柄部33a为边界,具有配置在排列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弯曲部形成部分43ba、和配置在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弯曲部形成部分43bb。第一弯曲部形成部分43ba具有与线圈段31的第一弯曲部33ba相同的形状。第二弯曲部形成部分43bb具有与线圈段31的第二弯曲部33bb相同的形状。即,线圈段形成部分41具有与突出部分32b弯折前的线圈段31相同的形状。此外,脚部形成部分42是权利要求书的“直线部分”的一例。另外,连结部形成部分43是权利要求书的“非直线部分”的一例。
在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步骤S1)中,将平角导线呈螺旋状卷绕,由此形成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具体地,如图5及图6所示,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步骤S1)包括:卷绕一根平角导线,由此将平角导线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工序(参照图5);和进一步对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平角导线进行成型,由此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参照图6)。
如图5所示,通过卷绕一根平角导线而将平角导线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工序使用成型装置200来进行。成型装置200是用于将平角导线成型为螺旋形状的装置,具备:固定部201,其对平角导线的一端部进行固定;和卷绕部202,其供平角导线卷绕,并从其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呈大致六边形形状。成型装置200构成为,在通过固定部201将平角导线的一端部固定的状态下,使卷绕部202与固定部201一起旋转多次,并与向卷绕部202卷绕平角导线相应地使平角导线的另一端部移动,由此将平角导线卷绕于卷绕部202,从而将平角导线成型为大致六边形形状的螺旋形状。此时,每当卷绕部202旋转一圈,使卷绕部202与平角导线在卷绕部20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两根平角导线的卷绕部202在旋转轴线方向的厚度大小。即,在被多次卷绕的卷绕部20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邻接的平角导线的旋转轴线方向的间隙具有一根平角导线大小。此外,在卷绕一根平角导线,由此将平角导线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工序中,仅将平角导线成型为大致六边形状的螺旋形状,而不形成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阶梯形状部分(曲柄部形成部分43a)、弯曲形状部分(弯曲部形成部分43b)等。在卷绕一根平角导线,由此将平角导线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工序中,通过将平角导线呈螺旋状卷绕,从而形成螺旋状导线部件40a。
如图6所示,通过对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平角导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进行成型而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使用成型装置300来进行。成型装置300具备用于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形成阶梯形状部分(曲柄部形成部分43a)及弯曲形状部分(弯曲部形成部分43b)的外侧模具310。外侧模具310具有插入到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进深方向(E方向)上的平角导线之间的间隙的多个翅片311。多个翅片311形成为,配合定子铁芯10的圆弧而呈圆弧状弯曲。另外,外侧模具310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排列方向(F方向)上,被分割成第一外侧模具310a和第二外侧模具310b。第一外侧模具310a和第二外侧模具310b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进深方向移动。另外,外侧模具310分别设置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两个外侧模具310均构成为能够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延伸方向移动。另外,在外侧模具310设置有凹部312,凹部312具有与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连结部形成部分43对应的形状。
另外,成型装置300具备与外侧模具310一起用于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形成与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连结部形成部分43对应的形状的内侧模具320。内侧模具320具有插入到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进深方向(E方向)上的平角导线之间的间隙的多个翅片321。多个翅片321形成为,配合定子铁芯10的圆弧而呈圆弧状弯曲。另外,内侧模具320包括:第一内侧模具320a,其设置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延伸方向(D方向)的一侧;和第二内侧模具320b,其设置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第一内侧模具320a及第二内侧模具320b均构成为能够沿延伸方向移动。另外,内侧模具320设置有凸部322,凸部322具有与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连结部形成部分43对应的形状。
在利用成型装置300对成型为螺旋形状的平角导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进行成型,由此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中,首先,将螺旋状导线部件40a配置在分别配置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延伸方向(D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外侧模具310之间。接着,使两个外侧模具310以分别接近于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方式沿延伸方向(D方向)移动,由此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进深方向(E方向)上的平角导线之间的间隙插入外侧模具310的多个翅片311。由此,螺旋状导线部件40a以沿着翅片311的形状的方式弯曲。其结果为,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形成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弯曲形状部分(弯曲部形成部分43b)。
接着,使第一外侧模具310a相对于第二外侧模具310b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进深方向(E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沿着进深方向变形。由此,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形成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阶梯形状部分(曲柄部形成部分43a)。
接下来,使外侧模具310以远离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方式退避。然后,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内周侧配置内侧模具320。进而,使内侧模具320相对于外侧模具310相对地沿螺旋状导线部件40a的延伸方向(D方向)移动。具体地,使内侧模具320以接近外侧模具310的方式移动。由此,通过外侧模具310的凹部312与内侧模具320的凸部322,在螺旋状导线部件40a形成与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连结部形成部分43(凸部形成部分43c)对应的形状。其结果为,通过成型装置300,将螺旋状导线部件40a成型为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
如以上那样,在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工序(步骤S1)中,利用成型装置200与成型装置300,一次成型多个(八个)且多种(四种)线圈段形成部分41(线圈段31)。
(步骤S2)
在步骤S2中,如图7所示,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从而通过多个(八分)线圈段形成部分41各自形成多个(八个)线圈段31。在步骤S2中,沿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延伸方向(D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被沿着排列方向(F方向)进行分割。在图7中,用单点划线示意性地图示出分割线。
另外,在步骤S2中,在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延伸方向的规定位置,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由此形成两个段单元3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延伸方向的中央的附近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由此形成延伸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的两个段单元30。即,形成两个用于定子铁芯10的段单元30。
另外,在步骤S2中,如图8所示,在将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以整列状态不溃散的方式由输送装置400保持的状态下,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在步骤S2中,在利用输送装置400进行输送的输送中途,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由此,与在将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由成型装置300保持的状态下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的情况不同,能够防止在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进行分割时产生的切粉存积于成型装置300。
输送装置400是用于将通过成型装置300形成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输送至输送目的地(例如,定子铁芯10)的装置。输送装置400构成为,针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的进深方向(E方向)上的平角导线之间的间隙的每一个插入并保持插入部401,由此能够一边维持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排列状态,一边输送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
另外,在步骤S2中,通过分割装置500的两个分割用切割器501各自,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从排列方向(F方向)的两侧被分割。利用分割装置500将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分割之后,通过分割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而形成的多个线圈段31(两个段单元30)在一边维持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排列状态一边在由输送装置400保持的状态下被输送至输送目的地。此外,通过反复步骤S1及S2而形成构成线圈20所需的数量大小的段单元30。
(步骤S3~S5)
如图3所示,在步骤S3中,由多个线圈段31构成的段单元30(构成线圈20所需的数量大小的段单元30)维持排列好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的排列状态不变地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进而,在步骤S4中,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段单元30(线圈段31)的突出部分32b被弯折。进而,在步骤S5中,线圈段31被弯折的突出部分32b的前端部彼此在线圈末端例如通过焊接而被相互接合。其结果为,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制造方法(线圈20的形成方法),与形成线圈20一起制造出了定子1。
此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仅图示了被相互接合的两个段单元30,但实际上,在定子铁芯10的全部的槽13配置段单元30。另外,某一段单元30的一侧的收容部分32a与另一段单元30的另一侧的收容部分32a以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收容于一个槽13。即,以在某一段单元30的径向上邻接的两个收容部分32a之间配置另一段单元30的一个收容部分32a,在另一段单元30的径向上邻接的两个收容部分32a之间配置某一段单元30的一个收容部分32a的方式,将某一段单元30的一侧的收容部分32a与另一段单元30的另一侧的收容部分32a收容于一个槽13。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及图9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在线圈末端将线圈段的前端部彼此相互接合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在定子铁芯的槽的内部将线圈段的前端部彼此相互接合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图示,并省略其说明。
(定子的构造)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1在具备线圈120的方面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1不同。线圈120由收纳于多个槽13的多个段单元130构成,整体具有大致圆环形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参照步骤S102~105)所示,段单元130由在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内部被相互接合的一侧单元130a与另一侧单元130b构成。一侧单元130a是构成段单元130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的段单元。另一侧单元130b是构成段单元130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的段单元。一侧单元130a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线圈段131a构成。另一侧单元130b由多个(四个)线圈段131b构成。此外,线圈段131a(131b)由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段3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即,线圈段131a(131b)具有一对脚部132、和连结部33。脚部13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脚部32不同,不具有突出部分32b,而仅具有收容部分32a。
(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1的制造方法(线圈120的形成方法)。
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1的制造方法(线圈120的形成方法)具备: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的工序(步骤S101);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进行分割(切断),由此形成多个线圈段131a及131b的工序(步骤S102);将线圈段131a及131b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工序(步骤S103);将线圈段131a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与线圈段131b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对接的工序(步骤S104);以及将线圈段131a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与线圈段131b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接合的工序(步骤S105)。工序按照步骤S101~S105的顺序而进行。
在步骤S101中,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S1同样的方法,形成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因此,省略关于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的形成方法的详细的说明。另外,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同样的结构。即,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包括:与线圈段131a及131b的收容部分32a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线圈段131a及131b的连结部33对应的非直线部分。另外,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与线圈段131a对应的线圈段形成部分141a。另外,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在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与线圈段131b对应的线圈段形成部分141b。
在步骤S10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S2同样地,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140进行分割,由此由多个(三个)线圈段形成部分141a各自形成多个(三个)线圈段131a,由多个(四个)线圈段形成部分141b各自形成多个(四个)线圈段131b。
在步骤S103中,多个线圈段131a与多个线圈段131b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具体地,通过由多个线圈段131a构成的一侧单元130a、和由多个线圈段131b构成的另一侧单元130b构成的段单元130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在步骤S103中,构成线圈120所需的数量大小的段单元130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
进而,在步骤S104中,在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内部,线圈段131a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与线圈段131b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被对接。
然后,在步骤S105中,在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内部中,被对接的线圈段131a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与线圈段131b的收容部分32a的前端部例如通过预先涂布于前端部的结合材料而相互接合。另外,在步骤S105中,不仅在规定的段单元130中,在规定的段单元130和与规定的段单元130邻接的段单元130(由双点划线表示)中,也进行前端部彼此的接合。其结果为,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01的制造方法(线圈120的形成方法),与形成线圈120一起制造出了定子101。此外,在图9中,为了易于理解,仅示出全部的段单元130中的一部分,并且仅示出全部的槽13中的一部分。
(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定子(1、101)的制造方法(线圈(20、120)的形成方法)具备: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步骤S1、S101),其中,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具有与线圈段(31、131a、131b)对应的形状,线圈段(31、131a、131b)包括: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直线状的槽收容部(32a);和从定子铁芯(10)朝定子铁芯(10)的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非直线状的线圈末端部(32b);和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的工序(步骤S2、S102)。由此,仅通过形成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并进行分割,便能够一次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其结果为,不需要为了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而多次进行导线向成型装置(200、300)的输送、利用成型装置(200、300)进行的导线的成型等。由此,能够缩短形成很多线圈段(31、131a、131b)的时间,因此与其相应地,能够使生产率提高。另外,如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以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方式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从而能够一次形成多个且多种的线圈段(31、131a、131b)。该情况下,可以不针对线圈段(31、131a、131b)的每个种类设置成型装置等制造设备,从而能够简化制造设备。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是形成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且是被排列成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这里,在针对线圈段(31、131a、131b)的每种独立地一个一个地形成线圈段(31、131a、131b)的情况下,需要使一个一个地被独立地形成的彼此不同的种类的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的工序(形成段单元(30、130a、130b)的工序)。相对于此,若像上述那样构成,由于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因此通过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从而能够形成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的线圈段(31、131a、131b)(段单元(30、130a、130b))。其结果为,与针对线圈段(31、131a、131b)的每种独立地一个一个地形成线圈段(31、131a、131b)的情况不同,不需要使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的工序(形成段单元(30、130a、130b)的工序),因此与其相应地,能够使生产率提高。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是以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中的越是与收容在槽(13)的外径侧的线圈段(31、131a、131b)对应的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收容于槽的一对槽收容部分(收容部分形成部分(42a))间的宽度越大的方式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通过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从而能够形成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并具有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形状的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段单元(30、130a、130b))。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的工序包括在保持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状态下,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一边维持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排列状态,一边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是在与线圈段(31、131a、131b)的槽收容部(32a)对应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直线部分(42a)延伸的方向亦即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的工序为在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延伸方向的规定位置,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由此形成分别由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构成的两个段单元(30、130a、130b)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由于能够由一个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形成两个段单元(30、130a、130b),因此能够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一个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形成两个段单元(30、130a、130b),由此能够降低因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分割而产生的废料。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的工序为在延伸方向的中央的附近,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由此形成延伸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的两个段单元(30、130a、130b)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形成一个定子铁芯(10)用的两个段单元(30、130a、130b)。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定子(1、101)的制造方法(线圈(20、120)的形成方法)具备:形成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的工序之后,在保持通过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而形成的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的状态下输送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与一次一个一个地输送线圈段(31、131a、131b)的情况相比,能够一次输送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因此能够简化输送工序,来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另外,如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进行分割,由此形成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10)的槽(13)的方式排列的线圈段(31、131a、131b)(段单元(30、130a、130b))的情况下,能够一边维持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段单元(30、130a、130b))的排列状态,一边对排列的多个线圈段(31、131a、131b)(段单元(30、130a、130b))进行输送。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为在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一周,在与线圈段(31、131a、131b)的槽收容部(32a)对应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直线部分(42a)延伸的方向亦即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由此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通过在一周形成两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为,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并且在每周形成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由此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若像这样构成,则通过在每周形成线圈段形成部分(41、141a、141b),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1、141a、141b)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为形成细长环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的工序,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包括:与线圈段(31、131a、131b)的槽收容部(32a)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42a);和分别设置于一对直线部分(42a)的两端,并与线圈段(31、131a、131b)的线圈末端部(33)对应的非直线部分(43)。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容易地形成与包括直线状的槽收容部(32a)和非直线状的线圈末端部(32b)的线圈段(31、131a、131b)对应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0、140)。
[变形例]
此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上是例示的且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所示,而非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段形成用部件具备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且是被排列成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段形成用部件也可以具备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另外,在段形成用部件具备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情况下,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也可不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方式排列。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通过输送装置保持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方式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状态下,对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通过成型装置保持以能够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方式排列的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状态下,对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该情况下,能够连续进行利用成型装置进行的段形成部分的成型、与利用分割装置进行的段形成用部件的分割,因此能够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段形成用部件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段形成用部件也可以仅在延伸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在段形成用部件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具有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情况下,线圈段形成用部件也可以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延伸方向的中央的附近,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由此形成延伸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的两个段单元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比延伸方向的中央靠延伸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的位置,对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由此形成延伸方向的长度彼此不同的两个段单元。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同时形成层厚彼此不同的两个定子铁芯各自的段单元。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分割装置具备分割用切割器,利用分割装置的分割用切割器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分割方法可以是任何方法,例如,可以是分割装置具备激光照射部,利用由激光照射部照射的激光对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由此形成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段形成用部件在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具有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仅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一次,由此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用部分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卷绕导线,从而形成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反复导线的弯折与导线的输送,从而形成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
附图标记说明
1、101…定子;10…定子铁芯;13…槽;30、130…段单元;31、131a、131b…线圈段;40、140…线圈段形成用部件;41、141a、141b…线圈段形成部分。

Claims (21)

1.一种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具备以下工序:
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其中,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具有与线圈段对应的形状,所述线圈段包括: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直线状的槽收容部;和从所述定子铁芯朝所述定子铁芯的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非直线状的线圈末端部;和
对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各自形成多个所述线圈段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形成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且是被排列成能够收容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槽的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以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中的越是与收容在所述槽的外径侧的所述线圈段对应的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收容于所述槽的一对槽收容部分间的宽度越大的方式形成包括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多个线圈段的工序包括:在保持以能够收容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槽的方式排列的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状态下,对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的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在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直线部分延伸的方向亦即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包括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形成所述多个线圈段的工序为在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所述延伸方向的规定位置,对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由此形成分别由多个所述线圈段构成的两个段单元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多个线圈段的工序为在所述延伸方向的中央的附近、或者比所述延伸方向的中央靠所述延伸方向的一侧或另一侧的位置,对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由此形成所述延伸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的两个所述段单元、或者所述延伸方向的长度彼此不同的两个所述段单元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还具备:
形成所述多个线圈段的工序之后,在保持通过对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而形成的所述多个线圈段的状态下输送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还具备:
形成所述多个线圈段的工序之后,在保持通过对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而形成的所述多个线圈段的状态下输送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1~4、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在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一周,在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直线部分延伸的方向亦即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在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一周,在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直线部分延伸的方向亦即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在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一周,在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直线部分延伸的方向亦即延伸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4、6、8、10、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并且在每周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并且在每周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并且在每周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将导线呈螺旋状卷绕多次,并且在每周形成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由此形成包括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4、6、8、10、11、13~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形成细长环状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包括: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线圈末端部对应的非直线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形成细长环状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包括: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线圈末端部对应的非直线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形成细长环状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包括: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线圈末端部对应的非直线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形成细长环状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包括: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线圈末端部对应的非直线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的形成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为形成细长环状的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所述线圈段形成用部件包括: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槽收容部对应的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直线部分的两端,并与所述线圈段的所述线圈末端部对应的非直线部分。
21.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其中,具备:
形成包括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的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的工序,其中,所述多个线圈段形成部分具有与线圈段对应的形状,所述线圈段包括:收容于定子铁芯的槽的直线状的槽收容部;和从所述定子铁芯朝所述定子铁芯的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非直线状的线圈末端部;
对所述螺旋状的线圈段形成用部件进行分割,从而由多个所述线圈段形成部分各自形成多个所述线圈段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多个线圈段收容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槽的工序。
CN201880010636.0A 2017-03-28 2018-03-27 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268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3217 2017-03-28
JP2017-063217 2017-03-28
PCT/JP2018/012524 WO2018181368A1 (ja) 2017-03-28 2018-03-27 コイル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8609A CN110268609A (zh) 2019-09-20
CN110268609B true CN110268609B (zh) 2021-06-18

Family

ID=63675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0636.0A Active CN110268609B (zh) 2017-03-28 2018-03-27 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1549B2 (zh)
JP (1) JP6741148B2 (zh)
CN (1) CN110268609B (zh)
WO (1) WO20181813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3674B2 (ja) * 2018-01-15 2022-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14830511A (zh) * 2019-12-12 2022-07-29 博格华纳公司 形成具有分段导体的电机绕组的方法
US11444497B2 (en) * 2020-02-10 2022-09-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ator for electric machine with multi-part conductor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2021A (ja) * 1995-12-13 1997-06-20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薄型コイル
JPH10501957A (ja) * 1994-04-06 1998-02-17 ヒル,ヴォルフガング 接合式導体レーンを有する多相電気機械
JP3825578B2 (ja) * 1999-03-25 2006-09-27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コイル曲げ装置
JP2014075952A (ja) * 2012-10-05 2014-04-24 Toshiba Corp コイル製造システム
CN103959609A (zh) * 2011-10-27 2014-07-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分段线圈、分段线圈的制造方法、分段线圈用线材及定子
CN104584391A (zh) * 2012-07-06 2015-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2607B2 (ja) * 2013-07-23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05431B2 (ja) * 2013-12-18 2019-04-24 株式会社アスター 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61929B2 (ja) 2015-03-27 2018-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成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01957A (ja) * 1994-04-06 1998-02-17 ヒル,ヴォルフガング 接合式導体レーンを有する多相電気機械
JPH09162021A (ja) * 1995-12-13 1997-06-20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薄型コイル
JP3825578B2 (ja) * 1999-03-25 2006-09-27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コイル曲げ装置
CN103959609A (zh) * 2011-10-27 2014-07-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分段线圈、分段线圈的制造方法、分段线圈用线材及定子
CN104584391A (zh) * 2012-07-06 2015-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075952A (ja) * 2012-10-05 2014-04-24 Toshiba Corp コイル製造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71549B2 (en) 2021-11-09
US20200169151A1 (en) 2020-05-28
JP6741148B2 (ja) 2020-08-19
CN110268609A (zh) 2019-09-20
JPWO2018181368A1 (ja) 2019-11-07
WO2018181368A1 (ja)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51086B1 (ko) 스테이터의 조립 방법 및 스테이터의 조립 장치
CN106849553B (zh) 定子线圈形成方法
CN110268609B (zh) 线圈的形成方法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US10594182B2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ator
US10476337B2 (en) Stator
US20190013704A1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70025907A1 (en)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JP2012165624A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エンド構造
CN104919679A (zh) 定子、定子制造方法和旋转电机
JP2014135865A (ja)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
US20180331605A1 (en) Coil forming device and coil forming method
US20190013720A1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0811944B2 (en) Stator of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WO2020100311A1 (ja) 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5674693B2 (ja) 巻線成形装置および巻線成形方法
CN108702044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使用了该定子的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7925321B (zh) 电枢的制造方法
JP2014180129A (ja) コイル配置装置及びコイル配置方法
JP2015035929A (ja)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CN107968367B (zh) 波纹管的带缠绕结构
CN10966175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7077125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2022124662A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JP2017011829A (ja) 給電リング及び給電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JP2020054042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