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8208A - 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8208A
CN110268208A CN201880008899.8A CN201880008899A CN110268208A CN 110268208 A CN110268208 A CN 110268208A CN 201880008899 A CN201880008899 A CN 201880008899A CN 110268208 A CN110268208 A CN 1102682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emperature
discharging
pressur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88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田育弘
古庄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68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2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8Refrigerant conver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6Dam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7Exceeding a certain pressure value in a refrigeration component 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8Exceeding a certain temperature value in a refrigeration component 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23Receiv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制冷剂回路(10)具有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以及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43、44、45)。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23、31)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43、44、45)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并且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

Description

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封入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为了防止臭氧层的破坏,使用HFC-32(二氟甲烷)或者由HFC-32以及HFC-125(五氟乙烷)的混合物构成的HFC-410A等。然而,上述制冷剂存在GWP(全球变暖系数)较大的问题。
与之相对的是,已知,专利文献1(国家公开第2012/157764号)所示的包括HFO-1123(1,1,2-三氟乙烯)的制冷剂对于臭氧层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较小。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将上述制冷剂封入制冷剂回路而构成冷冻装置这一内容。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所示的制冷剂具有下述性质:若在高压、高温的条件下被施加某种能量,则会发生歧化反应(自分解反应)。此外,若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发生歧化反应,则会产生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的设备和配管将损伤,制冷剂以及反应生成物有可能被释放至制冷剂回路外。特别地,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处于高压、高温的状态,因此发生歧化反应的可能性高。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制冷剂回路中封入有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制冷剂的冷冻装置中,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第一观点的冷冻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通过压缩机、散热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连接而构成,在制冷剂回路封入有制冷剂,制冷剂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此外,此处,制冷剂回路还具有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分岔管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分岔管,并且在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
在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容易发生歧化反应的部分是压缩机的排出侧部分,在压缩机的排出侧部分处,制冷剂处于最高压、最高温的状态。此外,为了使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最小化,需要对伴随着歧化反应而发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此外,为了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需要使得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不容易达到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的条件。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分岔并连接有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并且在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从而将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此处,在规定条件是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将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从而能够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和急剧的温度上升。此外,在规定条件为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不容易达到引起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
由此,此处,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另外,仅从抑制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这一观点来看,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分岔管仅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但这样一来,则无法回收制冷剂以及反应生成物,制冷剂以及反应生成物会被释放至制冷剂回路外。此外,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设置消声器,但这样一来,由于消声器始终处于被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充满的状态,因此,抑制压力以及温度的上升的作用受到限制。这样,仅通过设置消声器,无法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无法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这样一来,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是重要的。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冷冻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该冷却机构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进行冷却。
此处,通过上述冷却机构,能够对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将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时的回收能力。因此,在规定条件为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此外,在规定条件为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得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不容易达到引起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
由此,此处,能够进一步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冷却机构是将空气送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风扇。
此处,能够利用将空气送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风扇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进行冷却。
在第三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冷冻装置中,风扇还将空气送至散热器或蒸发器。
此处,能够合并使用将空气送至散热器或蒸发器的风扇与将空气送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风扇。此外,上述结构优选风冷式冷冻装置的情况。
在第二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冷却机构是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外表面的散热翅片。
此处,能够通过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外表面的散热翅片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进行冷却。此外,上述结构优选将风扇同时用作冷却机构的情况。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冷却机构是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液管。
此处,能够通过流动有冷却液的冷却液管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进行冷却。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冷冻装置中,蒸发器是通过冷却液使制冷剂蒸发的热交换器,在冷却液管流动有由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而冷却后的冷却液。
此处,通过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而冷却后的冷却液在冷却液管中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进行冷却的效果。此外,上述结构优选水冷式以及二次制冷剂式冷冻装置的情况。
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冷冻装置中,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是进口侧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工作的溢流阀,规定压力是与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压力。
此处,如上所述,采用例如弹簧式溢流阀或者破裂板等机械式阀机构这样的、进口侧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工作的溢流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因此,通过预先将上述规定压力设定为与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压力,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从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在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冷冻装置中,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是以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易熔材料熔融的方式构成的易熔塞,规定温度是与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
此处,如上所述,采用以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易熔材料熔融的方式构成的易熔塞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因此,通过预先将上述规定温度设定为与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从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第十观点的冷冻装置还包括控制制冷剂回路的动作的控制部、对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进行检测的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此外,此处,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是开闭状态通过控制部控制的第一控制阀,控制部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规定条件,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控制阀以使该第一控制阀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
此处,如上所述,采用例如电磁阀或电动阀等电气式阀机构这样的、开闭状态通过控制部控制的第一控制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因此,控制部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对是否满足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进行判定,使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从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在第十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在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乘数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判定为满足规定条件。
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处于接近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若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为某个值以上时,处于发生歧化反应的关系。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是否满足规定条件的判定中,使用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是否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乘数值以上这一判定。
由此,此处,能够利用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对是否满足规定条件进行适当判定。
在第十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二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在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温度为制冷剂回路的最大使用压力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判定为满足规定条件。
从制冷剂回路的强度设计观点来看,必须考虑制冷剂回路的最大使用压力,从而对是否满足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进行判定。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在是否满足规定条件的判定中,使用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是否为制冷剂回路的最大使用压力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温度以上这一判定。
由此,此处,能够利用制冷剂回路的最大使用压力下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对是否满足规定条件进行适当判定。
在第十观点至第十二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三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制冷剂回路还具有制冷剂吸入返回管、第二控制阀。制冷剂吸入返回管将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第二控制阀设置于制冷剂吸入返回管,并且第二控制阀的开闭状态通过控制部控制。此外,此处,作为规定条件,包括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以及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控制部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控制阀以使该第一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第二控制阀以使该第二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
此处,如上所述,在通过第二控制阀连接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与压缩机的吸入侧并且满足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的情况下,不仅第一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而且第二控制阀也成为打开状态。因此,能够将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暂时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并且能够使得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不容易达到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
由此,此处,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并且继续运转。
在第十三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四观点的冷冻装置中,控制部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第二条件,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控制阀以使该第一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第二控制阀以使该第二控制阀成为关闭状态。
此处,如上所述,在满足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一控制阀设为打开状态,并且将第二控制阀设为关闭状态。因此,能够将压缩机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并积存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并且能够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
由此,此处,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并且能够安全地停止运转。
在第一观点至第十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五观点的冷冻装置中,制冷剂包括HFO-1123。
HFO-1123是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一种,并且具有沸点等接近HFC-32以及HFC-410A的性质。因此,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能够作为HFC-32以及HFC-410A的替代制冷剂使用。
这样,此处,能够将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作为HFC-32以及HFC-410A的替代制冷剂使用,并且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在使用溢流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溢流阀的规定压力(临界压力)的图。
图4是作为变形例一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表示在使用易熔塞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易熔塞的规定温度(临界温度)的图。
图6是作为变形例二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7是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的图(添加了与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对应的曲线)。
图8是表示在使用溢流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溢流阀的规定压力(临界压力)的图。
图9是表示在使用易熔塞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易熔塞的规定温度(临界温度)的图。
图10是作为变形例四~六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在使用第一控制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第一控制阀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在使用第一控制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第一控制阀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在使用第一控制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临界温度的图。
图14是表示在使用第一控制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临界温度的图。
图15是作为变形例七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16是表示在使用第一控制阀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并且追加第二控制阀的情况下,作为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临界温度的图。
图17是作为变形例八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18是作为变形例八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19是作为变形例九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0是作为变形例十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基本结构
图1是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整体)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或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的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对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3的构成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9。此外,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3经由制冷剂连通管4、5连接而构成的。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3设置于室内或天花板背面,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3主要具有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1、室内风扇32。
室内热交换器31是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制冷剂是室内热交换器31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与室外单元2交换得到的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31的液体侧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31的气体侧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
室内风扇32是将室内空气送至室内热交换器31的风扇。室内风扇32通过室内风扇用马达32a驱动。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作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24、室外风扇25。
压缩机21是用于压缩制冷剂的设备,例如,使用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通过压缩机用马达21a驱动而旋转的压缩机。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有吸入管11,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有排出管12。吸入管11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
室外热交换器23是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制冷剂是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5与室内单元3交换得到的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液态制冷剂管15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排出管12连接。液态制冷剂管15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4连接。
膨胀阀24是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电动阀,设置于液态制冷剂管15。另外,膨胀机构不限定于膨胀阀24,作为膨胀机构,也可使用毛细管或膨胀器来代替膨胀阀24。
室外风扇25是将室外空气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风扇。室外风扇25通过室外风扇用马达25a驱动。
(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4、5是当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
(控制部)
控制部19通过能够通信地连接设置于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的控制基板等(未图示)而构成。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控制部19图示于远离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的位置。控制部19进行空调装置1(此处为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的构成设备21、24、25、31、32的控制,即进行整个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
(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
在制冷剂回路10封入有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制冷剂。作为上述制冷剂,具有乙烯类氟化烃(氢氟烯烃),该乙烯类氟化烃对臭氧层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较小并且具有容易通过OH自由基分解的碳-碳双键。此外,此处,在氢氟烯烃(HFO)之中还采用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HFO-1123具有沸点等接近HFC-32以及HFC-410A的性质,并且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能够作为HFC-32以及HFC-410A的替代制冷剂使用。
例如,作为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单独使用HFO-1123,或者使用HFO-1123与其它制冷剂的混合物。此外,作为HFO-1123与其它制冷剂的混合物,有HFO-1123与HFC-32的混合物。此处,HFO-1123与HFC-32的组分(wt%)为40:60。此外,有HFO-1123、HFC-32以及HFO-1234yf(2,3,3,3-四氟丙烯)的混合物。此处,HFO-1123、HFC-32以及HFO-1234yf的组分(wt%)为40:44:16。
在上述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中,混合有作为提高性能的成分的HFC的一种即HFC-32,不过,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臭氧层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较为理想的是碳数为5以下的HFC。具体而言,除了HFC-32以外,有二氟乙烷、三氟乙烷、四氟乙烷、HFC-125、五氟丙烷、六氟丙烷、七氟丙烷、五氟丁烷、七氟丁烷等。上述成分中,作为能够同时减少对臭氧层以及全球变暖的成分为HFC-32、1,1-二氟乙烷(HFC-152a)、1,1,2,2-四氟乙烷(HFC-134)以及1,1,1,2-四氟乙烷(HFC-134a)。另外,在与HFO-1123混合时,可以仅使上述HFC中的一个种类与HFO-1123混合,也可使两个种类以上与HFO-1123混合。此外,作为与HFO-1123混合的制冷剂,也可使氢氯氟乙烯(HCFO)与HFO-1123混合,其中,氢氯氟乙烯分子中的卤素的比例较高,能够抑制燃烧性。具体而言有:1-氯-2,3,3,3-四氟丙烯(HCFO-1224yd);1-氯-2,2-二氟乙烯(HCFO-1122);1,2-二氯氟乙烯(HCFO-1121);1-氯-2-氟乙烯(HCFO-1131)、2-氯-3,3,3-三氟丙烯(HCFO-1233xf);1-氯-3,3,3-三氟丙烯(HCFO-1233zd)。作为上述制冷剂中具有优异性能的制冷剂有HCFO-1224yd,此外作为具有高临界温度且耐久性和效率系数优异的制冷剂有HCFO-1233zd。另外,在与HFO-1123混合时,可以仅使上述HCFO和HCFC中的一个种类与HFO-1123混合,也可使两个种类以上与HFO-1123混合。此外,作为与HFO-1123混合的制冷剂,也可使用其它的烃和CFO等。
此外,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不限定于HFO-1123,还可以是其它的HFO。例如,也可使用下述中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乙烯类氟化烃:3,3,3-三氟丙烯(HFO-1243zf);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2-氟丙烯(HFO-1261yf);HFO-1234yf;1,1,2-三氟丙烯(HFO-1243yc);1,2,3,3,3-五氟丙烯(HFO-1225ye);反式-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E));以及顺式-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Z))。此外,作为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也可不使用具有碳-碳双键的乙烯类氟化烃,而是使用具有碳-碳三键且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乙炔类氟化烃。
(2)基本动作
作为基本动作,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运转。另外,制冷运转通过控制部19进行。
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中,冷冻循环中的低压气态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在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后的高压气态制冷剂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5作为冷却源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从而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23中散热后的高压液态制冷剂被送至膨胀阀24。送至膨胀阀24的高压液态制冷剂被膨胀阀24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并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膨胀阀24中减压后的低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而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31。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31后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与由室内风扇32作为加热源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然后,被供给至室内,从而进行室内的制冷。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3)针对制冷剂的歧化反应的对策(用于回收排出制冷剂的回路结构)
若包括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制冷剂在高压高温的条件下被施加某种能量,则有可能发生歧化反应。图2是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的图。图2的曲线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与温度的边界,在该曲线上以及该曲线上侧的区域中,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而在比该曲线靠下侧的区域中,制冷剂不会发生歧化反应。此外,在制冷剂回路10中,若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为高压和高温且到达图2的曲线上以及该曲线上侧的、发生歧化反应的区域,那么,在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剂会发生歧化反应,从而会产生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设备和配管受到损伤,制冷剂以及反应生成物可能释放至制冷剂回路10外。
特别地,在制冷剂回路10中制冷剂容易发生歧化反应的部分是压缩机21的排出侧部分,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部分处,制冷剂处于最高压、最高温的状态。此外,为了使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最小化,需要对伴随着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因此,此处,如下述说明的那样,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分岔并连接有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并且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
(用于回收排出制冷剂的回路结构)
制冷剂回路10还具有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以及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溢流阀43。
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作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之间(此处为排出管12)经由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分岔并连接。
溢流阀43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并且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该溢流阀43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此处,溢流阀43是进口侧(此处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工作的阀机构,例如,采用弹簧式溢流阀或者破裂板等机械式阀机构。此外,在此,溢流阀43的规定压力被设定为与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第二条件)对应的临界压力PH。例如,如图3所示,临界压力PH能够设定为在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温度TX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的下限值(即,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此外,在上述压力值接近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压力PX的情况下,也可将临界压力PH设定为最大使用压力PX。此处,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压力PX以及最大使用温度TX是根据制冷剂回路10(即,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设备和配管)的设计强度方面的观点所规定的使用上限的压力以及温度。
根据上述结构,直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临界压力PH为止,溢流阀43不工作,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参照图3的溢流阀不工作的区域)。不过,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临界压力PH,则溢流阀43工作,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被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参照图3的溢流阀工作的区域)。
(特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封入了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10的空调装置1中,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溢流阀43)分岔并连接有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此外,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从而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此处,由于规定条件是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因此,通过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从而能够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和急剧的温度上升。
由此,此处,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
另外,仅从抑制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这一观点来看,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仅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但这样一来,则无法回收制冷剂以及反应生成物,制冷剂以及反应生成物会被释放至制冷剂回路10外。此外,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设置消声器(muffler),但这样一来,由于消声器始终处于被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充满的状态,因此,抑制压力以及温度的上升的作用受到限制。这样,仅通过设置消声器是无法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的。这样,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是重要的。
此外,此处,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采用机械式阀机构即溢流阀(reliefvalve)43,因此,通过预先将其规定压力设定为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压力PH,从而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进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
此外,作为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制冷剂,若使用包括HFO-1123的制冷剂,则能够将其作为HFC-32以及HFC-410A的替代制冷剂,并且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
(4)变形例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采用机械式阀机构即溢流阀43,但不限定于此,如图4所示,也可采用以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易熔材料熔融的方式构成的易熔塞44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
易熔塞44是以环境温度(此处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易熔材料熔融的方式构成的塞构件。此外,在此,易熔塞44的规定温度被设定为与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第二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H。例如,如图5所示,临界温度TH能够设定为在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压力PX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温度的下限值(即,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此外,在该温度值接近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温度TX的情况下,也可将临界温度TH设定为最大使用温度TX。
根据上述结构,直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临界温度TH为止,易熔塞44不工作,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参照图5的易熔塞不工作的区域)。不过,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作为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临界温度TH,则易熔塞44工作,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被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参照图5的易熔塞工作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是,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从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
(5)变形例二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中,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采用机械式阀机构即溢流阀43或易熔塞44,但也可采用溢流阀43以及易熔塞44这两者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
例如,如图6所示,通过将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在中途一分为二等,能够将溢流阀43以及易熔塞44并联地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溢流阀43的工作、不工作的特性(参照图3)与变形例一中的易熔塞44的工作、不工作的特性(参照图5)得到组合。也就是说,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处于溢流阀43以及易熔塞44这两者不工作的区域的情况下,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若溢流阀43或易熔塞44处于工作区域,则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被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
在该结构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相同的是,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发生歧化反应的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从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
(6)变形例三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中,作为使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溢流阀43以及易熔塞44工作的规定条件,根据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和急剧的温度上升这一观点,采用了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即采用了将图2、3、5的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作为基准的第一条件。
不过,在想要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情况下,需要确立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不容易达到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的条件这一观点。
因此,此处,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不同的是,并非采用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而是采用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也就是说,采用如图7所示的、将比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实线)靠下侧的曲线(虚线)为基准的第一条件。例如,表示第一条件的曲线被设定为压力以及温度比表示第二条件的曲线的压力以及温度小10%~30%左右。
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二相同的是,在采用溢流阀43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溢流阀43的规定压力被设定为与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压力PL,也就是说,设定为在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温度TX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压力的下限值(即,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
此外,与变形例一、二相同的是,在采用易熔塞44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易熔塞44的规定温度被设定为与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L,也就是说,设定为在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压力PX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温度的下限值(即,表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从而能够使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不容易达到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
由此,此处,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7)变形例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三中,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采用了机械式阀机构即溢流阀43和易熔塞44,但不限定于此,如图10所示,也可采用第一控制阀45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其中,上述第一控制阀45的开闭状态通过对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9控制。
第一控制阀45是通过控制部19控制开闭状态的阀机构,例如,采用电磁阀或电动阀等电气式阀机构。此外,此处,设置有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控制部19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规定条件,在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
此处,在规定条件设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均为表示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满足规定条件。上述判定能够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将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与预先存储的、表示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进行比较。
此外,在规定条件设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在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均为表示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虚线)上的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满足规定条件。上述判定能够通过下述方式进行:控制部19将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与预先存储的、表示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虚线)上的值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结构,直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均达到表示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的压力以及温度为止,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将该第一控制阀45维持成关闭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参照图11、12的第一控制阀关闭的区域)。不过,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均达到表示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的压力以及温度,则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被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参照图11、12的第一控制阀打开的区域)。
在上述结构中,控制部19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是否满足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进行判定,从而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相同的是,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进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8)变形例五
在变形例四中,控制部19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是否均达到表示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的压力以及温度进行判定,从而控制第一控制阀45的开闭状态,但不限定于此。
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处于图11、12等所示的接近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处于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压力×温度)为某个值以上时,发生歧化反应的关系。
因此,此处,在是否满足规定条件的判定中,使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是否为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乘数值PTH、PTL以上这一判定。此处,临界乘数值PTH是与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对应的值,临界乘数值PTL是与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值。此处,临界乘数值PTL设定为比临界乘数值PTH小10%~60%左右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直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达到与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乘数值PTH、PTL为止,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将该第一控制阀45维持成关闭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不过,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达到与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乘数值PTH、PTL,则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被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
在上述结构中,控制部19能够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检测到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是否满足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进行适当判定,与变形例四相同的是,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进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9)变形例六
在变形例四中,控制部19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是否均达到表示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的压力以及温度进行判定,从而控制第一控制阀45的开闭状态,但不限定于此。
从制冷剂回路10的强度设计观点来看,必须考虑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压力PX,从而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是否满足发生歧化反应或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进行判定。
因此,此处,在是否满足规定条件的判定中,如图13、14所示,使用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是否为制冷剂回路10的最大使用压力PX下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温度TH、TL以上这一判定。此处,临界温度TH是与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对应的值,临界温度TL是与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值。此处,临界温度TL设定为比临界温度TH小10%~30%左右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直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H、TL为止,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将该第一控制阀45维持成关闭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参照图13、14的第一控制阀关闭的区域)。不过,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H、TL,则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被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参照图13、14的第一控制阀打开的区域)。
在上述结构中,控制部19能够基于由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7检测到的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是否满足发生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进行适当判定,与变形例四相同的是,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进而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或者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10)变形例七
在变形例4~6中,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经由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第一控制阀45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根据是否满足规定条件(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或者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从而通过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部45的开闭状态。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如图15所示,还可设置将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制冷剂吸入返回管48,并且在制冷剂吸入返回管48设置第二控制阀49。此处,第二控制阀49是通过控制部19控制开闭状态的阀机构,例如,采用电磁阀或电动阀等电气式阀机构。
在该情况下,利用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以及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能够进行如下所述第一控制阀45以及第二控制阀49的开闭控制。另外,此处,作为规定条件(第二条件以及第一条件),对使用了变形例六中的第二条件以及第一条件(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是否为临界温度TH、TL以上)的例子进行说明。不过,不限定于此,作为第二条件以及第一条件,也可使用变形例四中的规定条件(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是否均为表示与歧化反应相关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边界的曲线上的值以上),还可使用变形例五中的规定条件(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是否为临界乘数值PTH、PTL以上)。
首先,直到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L为止,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处于正常状态,因此,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成为关闭状态,并且控制部19控制第二控制阀49以使该第二控制阀49成为关闭状态。由此,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不连通并且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不连通的状态下,进行空调装置1的运转(参照图16的第一控制阀以及第二控制阀关闭的区域)。
接着,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L,则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处于接近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的状态,因此,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部19控制第二控制阀49以使该第二控制阀49成为打开状态。由此,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并且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通,能够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暂时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后使上述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且继续空调装置1的运转(参照图16的第一控制阀以及第二控制阀打开的区域)。
接着,若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与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TH,则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处于达到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的状态,因此,控制部19控制第一控制阀45以使该第一控制阀45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部19控制第二控制阀49以使该第二控制阀49成为关闭状态。由此,形成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连通并且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不连通的状态,能够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并积存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随后,通过停止压缩机21而停止空调装置1的运转(参照图16的第一控制阀打开以及第二控制阀打关闭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如上所述,在通过第二控制阀49连接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并且制冷剂满足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的情况下,不仅第一控制阀45成为打开状态,而且第二控制阀49也成为打开状态。因此,能够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暂时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并且能够使得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不容易达到发生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此外,由此,此处,能够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并且继续运转。
此外,在该结构中,如上所述,在满足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一控制阀45设为打开状态并且将第二控制阀49设为关闭状态,因此,能够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并积存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并且能够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此外,由此,此处,能够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的损伤,并且能够安全地停止运转。
(11)变形例八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七中,也可设置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作为冷却机构,能够采用通过空气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另外,此处,对在采用了溢流阀43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结构中设置了冷却机构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在采用了易熔塞44或第一控制阀45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结构中设置冷却机构。
由此,此处,通过下述说明的冷却机构,能够对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回收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时的回收能力。因此,在规定条件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条件(第二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伴随歧化反应而产生的急剧的压力上升以及急剧的温度上升。此外,在规定条件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之前的条件(第二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得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不容易达到引起歧化反应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条件。此外,此处,能够进一步减小制冷剂发生了歧化反应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损伤,或者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发生歧化反应。
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通过在由室外风扇25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的通风路配置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从而使室外风扇25作为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起作用。
此处,能够合并使用将空气送至作为散热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25与将空气送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的风扇。也就是说,能够省略专门用于将空气送至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的风扇。此外,将上述风扇设为冷却机构的结构优选图17等这样的风冷式空调装置1的情况。
此外,例如,图18所示,也可在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的外表面设置散热翅片41a而使其作为冷却机构起作用。上述结构优选将风扇(例如,室外风扇25等)同时用作冷却机构的情况。不过,由于仅通过散热翅片41a的自然对流热传递就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冷却效果,因此,也可未必与风扇同时使用。
(12)变形例九
在变形例八中,作为冷却机构,采用通过空气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通过水或盐水等冷却液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另外,此处,对在采用了溢流阀43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结构中设置了冷却机构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在采用了易熔塞44或第一控制阀45作为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的结构中设置冷却机构。
例如,如图19所示,也可将空调装置1设为二次制冷剂式空调装置,在该二次制冷剂式空调装置中,使热交换器31作为冷却液-制冷剂热交换器起作用,该热交换器31通过制冷剂与利用循环泵8而在冷却液管6、7中流动的水或盐水等冷却液的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将冷却液管6的一部分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而使其作为冷却机构起作用。
此处,能够通过流动有冷却液的冷却液管6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特别地,此处,通过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而冷却后的冷却液在冷却液管6中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的效果。此外,将上述冷却液管设为冷却机构的结构优选图19等这样的二次制冷剂式空调装置1的情况。
此外,此处虽未图示,但在水冷式冷冻装置中,也能够通过将作为冷却液管的水配管设置于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从而对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进行冷却。
(13)变形例十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九中,以处理室内侧的制冷负载的制冷专用的空调装置1为例而对应用了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图20所示的冷热切换式空调装置1或者连接有多个室内单元3的室内多联式空调装置(未图示)等其他类型的空调装置。
例如,在图20所示的冷热切换式空调装置1中,在制冷剂回路10中具有用于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的四通换向阀22。因此,不仅在制冷运转时,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3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且在制热运转时,还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3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此外,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中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之间的部分(即,排出管12)在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的任意一种运转中均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散热器(制冷运转时为室外热交换器23,制热运转时为室内热交换器31)的气体侧之间的部分。因此,通过在排出管12经由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43、44、45分岔并连接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能够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九相同的制冷剂的歧化反应采取对策。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在制冷剂回路中封入有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的制冷剂的冷冻装置。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冷冻装置);
6 冷却液管;
10 制冷剂回路;
19 控制部;
21 压缩机;
23 室外热交换器(散热器、蒸发器);
24 膨胀阀(膨胀机构);
25 室外风扇(冷却机构);
31 室内热交换器(蒸发器、散热器);
42 排出制冷剂分岔管;
41 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
41a 散热翅片;
43 溢流阀(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
44 易熔塞(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
45 第一控制阀(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
46 排出制冷剂传感器;
47 排出制冷剂传感器;
48 制冷剂吸入返回管;
49 第二控制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57764号。

Claims (15)

1.一种冷冻装置(1),所述冷冻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10),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压缩机(21)、散热器(23、31)、膨胀机构(24)以及蒸发器(31、23)连接而构成,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封入有制冷剂,所述制冷剂包括具有发生歧化反应的性质的氟化烃,所述冷冻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具有:
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41),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经由排出制冷剂分岔管(42)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散热器的气体侧之间分岔并连接;以及
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43、44、45),所述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设置于所述排出制冷剂分岔管,并且在满足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所述制冷剂发生所述歧化反应或者发生所述歧化反应之前的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使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冻装置还包括冷却机构(25、41a、6),所述冷却机构对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进行冷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机构是将空气送至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风扇(2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还将所述空气送至所述散热器或所述蒸发器。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机构是设置于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外表面的散热翅片(41a)。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机构是设置于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的、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液管(6)。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是通过所述冷却液使所述制冷剂蒸发的热交换器(31),
在所述冷却液管流动有由于所述蒸发器中的所述制冷剂的蒸发而冷却后的所述冷却液。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是进口侧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时工作的溢流阀(43),
所述规定压力是与所述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压力。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是以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易熔材料熔融的方式构成的易熔塞(44),
所述规定温度是与所述规定条件对应的临界温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装置还包括:
控制部(19),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动作;以及
排出制冷剂传感器(46、47),所述排出制冷剂传感器对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排出制冷剂溢流机构是开闭状态通过所述控制部控制的第一控制阀(45),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所述规定条件,在满足所述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以使该第一控制阀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与温度的乘积值为所述制冷剂发生所述歧化反应或发生所述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乘数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定为满足所述规定条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为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最大使用压力下所述制冷剂发生所述歧化反应或发生所述歧化反应之前的临界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定为满足所述规定条件。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具有:
制冷剂吸入返回管(48),所述制冷剂吸入返回管将所述排出制冷剂回收储罐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以及
第二控制阀(49),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吸入返回管,并且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状态通过所述控制部控制,
所述规定条件包括所述制冷剂发生所述歧化反应之前的第一条件以及所述制冷剂发生所述歧化反应的第二条件,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在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以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以使所述第二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排出制冷剂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判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二条件,在满足所述第二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以使所述第一控制阀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以使所述第二控制阀成为关闭状态,并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停止。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包括HFO-1123。
CN201880008899.8A 2017-01-30 2018-01-26 冷冻装置 Pending CN1102682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4091 2017-01-30
JP2017014091A JP7001346B2 (ja) 2017-01-30 2017-01-30 冷凍装置
PCT/JP2018/002515 WO2018139589A1 (ja) 2017-01-30 2018-01-26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8208A true CN110268208A (zh) 2019-09-20

Family

ID=62978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8899.8A Pending CN110268208A (zh) 2017-01-30 2018-01-26 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6819B2 (zh)
EP (1) EP3575713B1 (zh)
JP (1) JP7001346B2 (zh)
CN (1) CN110268208A (zh)
WO (1) WO20181395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44808B1 (en) * 2018-02-20 2022-03-30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Cold storage device
JP7187898B2 (ja) * 2018-08-31 2022-12-1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933302B1 (en) 2020-06-30 2023-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Dynamic liquid receiver and control strateg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1739A (en) * 1987-06-29 1989-06-27 Sueddeutsche Kuehlerfabrik Julius Fr. Behr Bmgh. & Co. Kg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JP2005153711A (ja) * 2003-11-26 2005-06-16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5140876A1 (ja) * 2014-03-17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5206553A (ja) * 2014-04-22 2015-11-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104172A (zh) * 2014-03-17 2016-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164604A (zh) * 2014-03-17 2016-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96679B2 (en) * 2003-12-23 2006-08-29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Transcritical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including refrigerant storage tank and non-variable expansion device
CN102132112A (zh) 2008-05-14 2011-07-20 开利公司 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中的充注量管理
EP2616749B1 (en) * 2010-09-14 2019-09-0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conomizer circuit
RU2625307C2 (ru) 2011-05-19 2017-07-13 Асахи Гласс Компани, Лимитед Рабочая среда и система теплового цикла
GB201119206D0 (en) 2011-11-07 2011-12-21 Canon Kk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compensation offsets for a set of reconstructed samples of an image
JP6192806B2 (ja) 2014-03-17 2017-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5174054A1 (ja) 2014-05-12 2015-1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5218909A (ja) 2014-05-14 2015-12-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温水生成装置
JP6582236B2 (ja) * 2015-06-11 2019-10-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1739A (en) * 1987-06-29 1989-06-27 Sueddeutsche Kuehlerfabrik Julius Fr. Behr Bmgh. & Co. Kg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JP2005153711A (ja) * 2003-11-26 2005-06-16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5140876A1 (ja) * 2014-03-17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104172A (zh) * 2014-03-17 2016-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6164604A (zh) * 2014-03-17 2016-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5206553A (ja) * 2014-04-22 2015-11-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5713B1 (en) 2023-08-09
EP3575713A1 (en) 2019-12-04
EP3575713A4 (en) 2020-12-02
US11326819B2 (en) 2022-05-10
JP7001346B2 (ja) 2022-01-19
JP2018123971A (ja) 2018-08-09
US20190376731A1 (en) 2019-12-12
WO2018139589A1 (ja)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46649B2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WO200915732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22354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130233008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0494703A (zh) 空调装置
CN111727350A (zh) 用于冷却和/或加热机动车辆中的物体或流体的方法
JP6188918B2 (ja) 冷凍装置
JP590818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30038644A1 (en) Air conditioning process
CN110268208A (zh) 冷冻装置
WO2018181057A1 (ja) 冷凍装置
US20170089616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EP2921801B1 (en) Method of part replacement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WO201514088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2125358A (ja) 冷凍装置
JP201521511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9096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0852007B2 (en) Heat pump device
JP2009062471A (ja) 混合作動流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GB2543206A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2008241205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514095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1165614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