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54526B -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 Google Patents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54526B
CN110254526B CN201910368559.2A CN201910368559A CN110254526B CN 110254526 B CN110254526 B CN 110254526B CN 201910368559 A CN201910368559 A CN 201910368559A CN 110254526 B CN110254526 B CN 1102545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shield
door
roll cage
coupled
upr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85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54526A (zh
Inventor
安托尼·J·金斯曼
安格斯·M·莫里森
基思·A·霍尔曼
亚当·J·施兰根
格雷格·W·费德莱姆
丹尼尔·L·戈夫曼
保罗·J·约翰逊
凯利·J·克努森
杰里迈亚·T·约翰斯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lari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olaris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464,60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973693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492,58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997908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Polaris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Polaris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9103685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545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54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54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54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54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62D23/005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with integrated chassis in the whole shell, e.g. meshwork, tub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front, e.g. structure of the glazing, mounting of the glazing
    • B60J1/04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front, e.g. structure of the glazing, mounting of the glaz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3Roll-over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97Amusement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70Gearings
    • B60Y2400/72Continous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V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多功能车辆(600),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6、8)、框架(4)以及具有操作者侧和乘客侧的操作者区域(30)。该多功能车辆还包括在操作者区域上方延伸的防滚架(850)、联接至防滚架的前挡风玻璃(888)以及联接至防滚架的后挡风玻璃(890)。该多功能车辆还包括闩锁至防滚架的顶板(884)、沿着操作者侧铰接至防滚架的第一门(886)、以及沿着乘客侧铰接至防滚架的第二门(886)。后挡风玻璃与防滚架之间、顶板与防滚架之间、以及第一门和第二门与防滚架之间的联接均没有紧固件。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顶板、第一门以及第二门包围操作者区域。

Description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5月2日、优先权日为2012年5月4日和2012年6月8日、申请号为201380020873.2、发明名称为“并排式全地形车辆”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主题申请涉及于2011年2月11日提交的题目为“并排式全地形车辆(SIDE-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442,071,并且要求于2012年2月9日提交的题目为“并排式全地形车辆(SIDE-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370,139、于2012年5月4日提交的题目为“并排式全地形车辆(SIDE 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464,630、以及于2012年6月8日提交的题目为“并排式全地形车辆(SIDE BY SIDE ALL TERRAIN VEHICLE)”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492,589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主题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所有的全地形车辆(“ATV”)和多功能车辆(“UV”)用于在各种地形上承载一个或两个乘客和少量的货物。由于对并排式车辆增大的娱乐兴趣,诸如用于循迹骑行(trail riding)、娱乐用途以及货物运输的这些车辆之类这种车辆已经进入市场。
大多数并排式车辆包括用于两个或三个乘客的座位。驾驶员和乘客在横向间隔开的座椅上彼此并列地坐置的并排式车辆变得比较普遍,这是由于其能够允许乘客共享驾驶员的视角和驾驶体验而非定位在驾驶员的后方。在市场中已知两种类型的车辆:已知第一种运动型车辆:该运动型车辆如在其主题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的美国专利No.7,819,220(以及对应的欧洲专利公开No.EP2057060)中所示出地驾驶员以较低的方式坐置在车辆中。第二种类型的车辆如在其主题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09/0301830中所示出地使驾驶员以更高的方式坐置在车辆中。
发明内容
在本文中描述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由所述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框架、以及由框架支承的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包括操作者侧和乘客侧。该多功能车辆还包括在操作者区域上方延伸的防滚架、联接至防滚架的前挡风玻璃、以及联接至防滚架的后挡风玻璃。该多功能车辆还包括联接至防滚架的顶板、沿着操作者侧联接至防滚架的第一门、以及沿着乘客侧联接至防滚架的第二门。后挡风玻璃与防滚架之间、顶板与防滚架之间以及第一门和第二门与防滚架之间的联接都没有紧固件。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顶板、第一门、以及第二门包围操作者区域。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的驾驶舱,该驾驶舱包括: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该后挡风玻璃与前挡风玻璃大致相对;第一门,该第一门在前挡风玻璃与后挡风玻璃之间延伸;以及第二门,该第二门与第一门大致相对。该驾驶舱还包括顶板以及防滚架,顶板大致定位在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第一门以及第二门上方。该防滚架包括具有成型部的第一前竖立构件以及与第一前竖立构件大致平行并且具有成型部的第二前竖立构件。该防滚架还包括具有成型部的第一后竖立构件以及与第一后竖立构件大致平行并且具有成型部的第二后竖立构件。另外,防滚架包括在第一前竖立构件与第一后竖立构件之间延伸并且具有成型部的第一横向构件,以及在第二前竖立构件与第二后竖立构件之间延伸并且具有成型部的第二横向构件。第一门安装至第一前竖立构件和第一后竖立构件的成型部,并且第二门安装至第二前竖立构件和第二后竖立构件的成型部,前挡风玻璃安装至第一前竖立构件和第二前竖立构件的成型部,并且后挡风玻璃安装至第一后竖立构件和第二后竖立构件的成型部。顶板安装至第一横向构件和第二横向构件的成型部。
本公开的另一图示性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的驾驶舱组件,该驾驶舱组件包括操作者区域以及由多个框架构件构成并且绕操作者区域定位的防滚架。所述多个框架构件的一部分包括通道。该驾驶舱还包括:门,该门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框架构件;顶板,该顶板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框架构件;前挡风玻璃,该前挡风玻璃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框架构件;以及后挡风玻璃,该后挡风玻璃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框架构件。另外,将多个密封构件以与每个框架构件的通道相邻的方式定位,以在门、顶板、前挡风玻璃以及后挡风玻璃联接至框架构件时将驾驶舱组件与驾驶舱组件外侧的空气大致隔离。
本公开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该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框架、由框架支承的操作者区域、以及大致围绕操作者区域的防滚架。该多功能车辆还包括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防滚架的前挡风玻璃,以及联接至前挡风玻璃的刮水器组件。该刮水器组件能够在前挡风玻璃从防滚架移除时从防滚架移除。
本公开的另一图示性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该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框架、由框架支承的操作者区域、以及大致围绕操作者区域的防滚架。该多功能车辆还包括前挡风玻璃组件,前挡风玻璃组件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防滚架并且包括透明部和包覆模制部。该包覆模制部联接至透明部以及选自由铰链、框架以及支承构件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附属装置。
在本文中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多功能车辆包括至少一个前地面接合构件、至少一个后地面接合构件、以及框架,该框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该框架包括前部部分、后部部分以及沿纵向方向在前部部分与后部部分之间延伸的通道构件。前部部分由至少所述一个前地面接合构件支承,并且后部部分由所述至少一个后地面接合构件支承。该车辆还包括联接至通道构件的地板以及动力系组件,该动力系组件具有操作地联接至前地面接合构件和后地面接合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驱动轴。另外,该车辆包括多个输送管路,所述多个输送管路构造成在框架的前部部分与后部部分之间输送流体和电气连接中的至少一者,通道构件定位在驱动轴和输送管路中间并且构造成支承输送管路。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该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承的框架、以及由框架支承的发动机组件。该发动机操作地联接至地面接合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地面接合构件。该车辆还包括流体联接至发动机组件的燃料容纳件以及联接至该燃料容纳件的燃料填充杯,该燃料填充杯包括构造成接收流入燃料容纳件的燃料的通道并且构造成从燃料容纳件释放蒸汽。燃料填充杯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多余的燃料。
本公开的另一图示性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该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动力系组件,该动力系组件驱动地联接至地面接合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地面接合构件并且包括无级变速器;以及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承。另外,该车辆包括在操作者区域上方延伸的防滚架。该防滚架包括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防滚架的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多个孔口。该车辆还包括顶板,该顶板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防滚架并且定位在操作者区域上方。该顶板包括构造成容纳在防滚架的前部部分的孔口中的至少一个孔口以及后部部分的孔口中的至少一个孔口内的多个突出部。
本公开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包括一种多功能车辆,该多功能车辆包括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所述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构造用于接触地表面;框架,该框架由地面接合构件支承;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由框架支承;以及驾驶舱,该驾驶舱大致围绕操作者区域并且包括前竖立部、后竖立部以及在该前竖立部与后竖立部之间延伸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该车辆还包括前联接至前竖立部的挡风玻璃。该前挡风玻璃构造成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枢转。前挡风玻璃在处于打开状态下时与前竖立部间隔开,并且在处于闭合状态下时与前竖立部接合。打开状态包括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前挡风玻璃在位于第一打开位置中时大致平行于前竖立部,并且前挡风玻璃在位于第二打开位置中时大致平行于地表面。
通过结合附图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以上提到的和其他的特征以及获得这些特征的方式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并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自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的车辆的前左立体图;
图2为本车辆的框架的前左立体图;
图3为本公开的车辆的右后立体图;
图4为图2至图3的框架的平面图;
图5为本公开的框架的局部后视立体图;
图6为图5的框架的下侧立体图;
图7为示出了从车辆框架分解的框架的可移除框架部件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可移除部件的一部分的细节图;
图9示出了可移除部件的另一部分;
图10A示出了后视立体图,该后视立体图示出了定位在本公开的框架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
图10B示出了俯视平面图,该俯视平面图示出了定位在本公开的框架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
图11为后悬架的后视立体图;
图12示出了本公开的A状臂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悬架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14示出了本公开的悬架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15示出了定位在本公开的座椅框架下方的部件;
图16示出了局部组装的车辆,该局部组装的车辆示出了定位在车辆座椅框架上方的底盘部件;
图17为图16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18为穿过图9的线18-18的截面图;
图19示出了多功能卸料箱的侧视图;
图20示出了多功能卸料箱的侧部的下侧立体图;
图21示出了定位在多功能卸料箱中的一体系绑件;
图22示出了附接至框架的防滚架的左前立体图;
图23为防滚架的左前立体图;
图24以分解的形式示出了图23的防滚架;
图25示出了可拆卸式防滚架的连接点的放大图;
图26示出了截面图,该截面图示出了部件的构型;
图27示出了横向截面图,该横向截面图示出了横向防滚架构件的构型的横截面;
图28为本车辆的组装至框架的座椅组件的左前立体图;
图29为在图28中指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0为图28的座椅组件的右前立体图;
图31为图28的座椅组件的正视图;
图32为图28的座椅组件的左后立体图;
图33为从车辆移除的座椅组件的下侧立体图;
图34示出了彼此分解开的图33的座椅组件;
图35示出了车辆的座椅框架;
图36示出了驾驶员座椅的下侧立体图;
图37示出了穿过图36的线37-37的截面图;
图38为本公开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视立体图;
图39为图38的车辆的后视立体图;
图40为图38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41为图38的车辆的另一侧视图;
图42为图38的车辆的正视图;
图43为图38的车辆的框架的通道构件的前视立体图;
图44为图44的通道构件的前视立体图;
图45为图44的支承多个管路并定位在驱动轴上方的通道构件的前视立体图;
图46为图38的车辆的散热器组件的前视立体图;
图47为图46的散热器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48为散热器组件的散热器覆罩的前视立体图;
图49为图38的车辆的绞盘组件的前视立体图;
图50为图49的绞盘组件的前视分解图;
图51为图49的绞盘组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52为图38的车辆的后部部分的示出了动力系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53为图52的动力系组件的无级变速器(“CVT”)的后视立体图;
图54为图53的CVT的后视分解图;
图55为CVT的另一后视分解图;
图56为CVT在没有盖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57为图38的车辆的俯视图,其中,前挡风玻璃、门和顶板被移除;
图58为动力系组件的发动机的油帽的截面图;
图59为动力系组件的气箱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60为图59的气箱组件的分解图;
图61为气箱组件的在盖子打开的情况下的后视立体图;
图62为图38的车辆的操作者区域的示出了坐置区域下方的燃料箱的俯视平面图;
图63为图62的燃料箱的侧部立体图;
图64为图62的燃料箱的前视立体图;
图65为图64的燃料箱的燃料填充杯的截面图;
图66为与图64的燃料箱组装的燃料过滤器组件的截面图;
图67为图38的车辆的包括门、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以及顶板的驾驶舱部的前视立体图;
图68为图67的驾驶舱部的后视立体图;
图69为图67的驾驶舱部的分解图;
图70为图67的驾驶舱的防滚架部的前视立体图;
图71为图70的驾驶舱的防滚架部的后视立体图;
图72为图70的与顶板组装的防滚架部的底视前立体图;
图73为图70的顶板和防滚架的详细截面图;
图74为图70的防滚架和顶板的分解图;
图75为图70的防滚架和顶板的侧部的截面图;
图76为图70的防滚架的前部部分以及顶板的详细截面图;
图77为图70的防滚架的后部部分以及顶板的详细截面图;
图78为前挡风玻璃的下部部分的详细侧视图;
图79为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详细前视立体图;
图80为图79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后视立体图;
图81为图79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侧视截面图;
图82为图79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另一侧视截面图;
图83为图79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另一侧视截面图,其示出了位于第一打开位置中的挡风玻璃;
图84为图79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的另一侧视截面图,其示出了位于第二打开位置中的挡风玻璃;
图85为图38的车辆的后部部分的的后视图,并且其示出了以操作地联接至前部挡风玻璃的流体容纳件;
图86为后挡风玻璃的下部部分的详细截面图;
图87为车辆的具有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后挡风玻璃的驾驶舱部的前视立体图;
图88为替代性实施方式的后挡风玻璃和顶板的分解图;
图89为图38的车辆的门组件的分解图;
图90为图89的门组件的门闩组件的前视立体图;
图91为车辆的驾驶舱部的前视平面图;
图92为图38的车辆的辅助门铰链组件的正视图;
图93为图38的车辆的操作者区域的后视图;
图94为图38的车辆的后悬架组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95为图94的后悬架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96为图38的车辆的框架、防滚架以及后悬架的前视立体图;
图97为图96的后悬架和框架的细节图;
图98为图96的车辆的框架和后悬架的前视立体图;
图99为图96的防滚架和框架的细节图;
图100为图79的前挡风玻璃的分解图;
图101为图100的前挡风玻璃的侧部立体图;
图102为图101的前挡风玻璃的截面图;
图103为图101的前挡风玻璃以及密封构件的截面图;
图104为图100的前挡风玻璃的一个侧部的前视立体图;
图105为联接至图100的前挡风玻璃的支承板的正视图;
图106为图100的前挡风玻璃的示出了前挡风玻璃的曲率半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若干幅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指示对应的部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附图是成比例的。
以下公开的实施方式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至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公开的确切形式。相反地,实施方式被选择和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其教示。尽管本公开主要针对多功能车辆,但是应当理解到,本文中公开的特征可以应用于诸如全地形车辆、摩托车、船艇、雪地汽车、大众运输车以及高尔夫球车之类的其他类型的车辆。
参照图1,总体上以2表示的多功能车辆被示出为包括框架4,该框架4由例如前轮6和后轮8的多个地面接合构件来支承。多功能车辆2包括具有罩壳12、缓冲器14以及侧本体面板16的前端10。如在本文中进一步描述地,多功能车辆2还包括具有多功能货物箱22的后端20。多功能车辆2还包括以30表示的操作者区域,该操作者区域包括具有驾驶员座椅34、乘客座椅36和以38表示的中央乘客座椅的长条式座椅组件32。诸如方向盘之类的操作者控制件以40来表示。防滚架42围绕整个操作者区域30。
现在参照图2至图6,将对框架更加详细地进行描述。首先参照图2,框架4总体上包括框架前部50、框架中间部52以及以54表示的框架后部。中央框架管60在前框架部50与后框架部54之间大致纵长地延伸,该中央框架管60具有以60a表示的前部部分以及朝向后部的以60b表示的喇叭外展部。外框架管构件以62来表示,该外框架管构件通过与前部相邻的管部62a连接至框架管部60a,并且通过框架管部62b与框架管60b间隔开。诸如64之类的横向管将框架管60与62朝向车辆的中央结合,并且框架通道66和67(图3)将框架管60与62在车辆的后部附近结合。
如在本文中进一步描述的,可移除框架部70通过支架72附接至框架管62。如在图7中最佳地示出的,可移除框架部70具有下框架部70a、以70b表示的竖向直立部以及上水平延伸部70c。如在本文中描述的,可移除框架部70还包括以82表示的角撑板。横向撑件80在这两个部分70c之间延伸。框架4还包括以90表示的座椅框架部,该座椅框架部具有由直立撑件96和对角撑件98支承的以92和94表示的横向延伸框架管。如在图3中最佳地示出的,支承柱100从框架管62直立并支承横向梁102。如在本文中进一步描述的,横向梁102能够从柱100移除并且还包括以104表示的上安装区域或凸缘。
现在参照图4至图6,后发动机底壳110以从通道67和框架管60延伸的方式设置。如将在本文中描述的,底壳110限定了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的支承台。如在本文中描述的,竖向延伸通道120、122(图5、图6)从底壳10的每个侧部延伸并且限定了用于安装对准臂(A状臂)的位置。竖向延伸管130从底壳110向上延伸并支承上框架臂132。
现在参照图7和图8,框架4还包括附接至对角管98的上安装凸缘134以及在对角管98与柱100之间延伸的侧管136(图8)。如在图8中所示,横向梁102设置有支架138和凸缘140,其中,凸缘140附接至凸缘134,并且其中,支架138如所示出的通过紧固件附接至侧管136。如在图9中所示,可移除框架部70包括附接至水平延伸部70c的支架142,该水平延伸部70c如所示出的通过紧固件以可移除的方式附接至横向撑件80。下框架部70a还如所示出的借助于紧固件通过支架72附接至框架管62。
参照图10A和图10B,发动机150被示出为与变速器152一起安装在底壳110上。应当指出的是,发动机150为在受让人的其主题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的于2010年9月23日提交的题目为“发动机(ENGINE)”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385,802以及对应的PCT专利申请号PCT/US2011/52914中示出并描述的类型。变速器152、发动机150与变速器152一起的安装、以及发动机150和变速器152至框架4的安装与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2/849,480或12/849,516以及对应的PCT专利申请号PCT/US2011/46395中的任一者中所示出的情况类似,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2/849,480和12/849,516两者均于2010年8月3日提交,其主题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如所示出的,示出了将安装至围绕防滚架50的罩的进气口160。
在图11至图14中重新设计的悬架总体上被示出为200。如在本文中所示出的,悬架被重新设计以在发动机和变速器安装在座椅的后方时提供用于发动机150和变速器152的空间。更特别地,后悬架借助于上对准臂204的前连接件206比它们的相应的后连接件208以更大的间距间隔开——即W1>W2(图12)——的方式由上对准臂202和下对准臂204来提供。这在对准臂之间提供了可以在其间容纳变速器或动力系的至少一部分的横向间距或宽度W1。以类似的方式,下对准臂204具有以比下连接件212以更大的间距间隔开的前连接件210。
如所示出的,上对准臂202和下对准臂204两者在构型方面为矩形,并且在对准臂的前部和外拐角部处连接至毂220。如在图12中所示,对准臂相对于纵向轴线L以倾斜角φ延伸,并且毂220中的每个毂均包括沿着横向于纵向轴线L的轴线X旋转的主轴222。如在图14中所示,下对准臂204还包括向减振器240以及扭矩棒244的安装臂242提供了支架232的下板部230。在图10至图13中扭矩棒244被示出为旋转地安装至竖立部130,并且其中,扭矩臂246向前延伸。如在图12中最佳地示出的,毂220的位置提供了用于减振器240以及扭矩棒244的安装臂242的空间。
现在参照图15,由于发动机位于座椅32后方,因此座椅框架90下方的区域对于其他系统部件而言此时是可用的。如所示出的,燃料箱260被示出为定位在座椅框架90的下方,其中,燃料管262从驾驶员侧向外延伸并超出由框架管62和柱100形成的框架。电池270被示出为定位在座椅框架90的乘客侧下方。然而,电子组件280定位在框架90的中央座椅下方,并且电子组件可以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车辆控制单元、继电器等。
现在参照图16至图17,车辆2通过地板300、侧面板302、座椅侧罩340以及座椅前罩306来完成。存储底壳308定位在框架90和横向棒102(图10)上并且包括三个单独存储区域,即,位于驾驶员座椅正下方的存储区域310、容置电子组件280的中央存储区域312以及定位在乘客坐置区域下方的存储区域314(图12和图17)。面板320围绕后防滚架部402与板104的交叉部(图10),并且隔音/热遮板330(图16)定位在座椅32的后方以及发动机150的前方以防止来自发动机150的热和噪音进入操作者区域中。
现在参照图9和图18,通道构件350从自车辆的前部50的位置至限定了开口352(图18)的桁架构件67上延伸的位置定位在框架管60上。通道构件350在车辆的前部至座椅下方的位置之间限定了用于容纳从车辆后部延伸至车辆前部的用于驱动前差速器的驱动轴的开口或过道。通道构件350联接至主框架管60、62以限定抗扭矩的刚性构件。通道350的顶部限定了用于容纳从车辆的前部延伸至车辆的后部的诸如布线(灯、电子节气门控制接线等)、控制管、制动管路之类的其他必要元件。如在图3和图18中最佳地示出的,剪切板(shear plate)354还从框架管62向上延伸至也设置成抵抗车辆框架4的扭矩的上框架部356。剪切板354还允许向其安装附属装置。
现在参照图19至图21,更详细地示出了后多功能箱22。如在图19中所示,多功能箱22具有向上并向前倾斜的在多功能箱的内侧上提供了小拔模斜度表面的下侧表面360。这使得多功能箱的内置物更加容易地卸掉,并且出于清洁目的因向后调节发动机150和变速器152使多功能箱的内侧表面升高。此外,如图21中所示,多功能箱的侧边缘包括穿过箱的底板372向下延伸的多个模制成的狭槽370,狭槽从模制杆374的内部向外延伸(图20)。系绑部(tie down)380设置成具有用于穿过狭槽370延伸的向上延伸部382、用于穿过狭槽向下延伸的柄部384、以及用于靠着杆374定位的凸缘部386。紧固件可以穿过系绑部382的孔口388定位,从而将系绑部以半固定的方式紧固至多功能箱。应当理解到,系绑部可以沿由持有者/使用者决定的替代取向定位。
此时参照图22至图26,将对防滚架42更加详细地进行描述。如所示出的,架42包括前架部400和后架部402。如在图24中最佳地示出的,前架部400包括竖立部404、水平部406、横梁408以及下横梁410。如所限定的,前架部400限定了竖立部404的表面412、横梁408的表面414以及下横梁410的表面416,其全部设置在用于容纳附属挡风玻璃的平面中。以类似的方式,表面420限定在部分406上,并且表面422限定在顶梁(overhead beam)408上以限定用于容纳附属顶板件或者观察玻璃天窗的平坦表面。如所示出的,竖立部404包括用于连接至角撑板82(图9)的支架422。最后,如本文中描述的,架部400包括用于连接至后架部402的后连接件424。
如在图24中最佳地示出的,后架部402包括竖立部430、横向构件432、对角撑件434、横向构件436和438以及保持头枕442的横向构件440。侧支承部450从竖立部430向前延伸。后部部分402包括用于附接至上凸缘104(图8)的支架452。如在图25中最佳地示出的,竖立部430与横向构件432的交叉部限定了用于容纳连接件424的轮廓460。因此,前架部400和后架部402能够通过紧固件462容易地进行连接。如还在图25中所示出的,架406包括与连接件424上的表面472并与后竖立部430的表面474(图27)成平面的以470表示的向外面向表面或唇状部。这允许增添附属门。图27中示出了架406的横截面的精确构型,其略微呈滴漏或8字构型。
现在参照图28至图37,将对本公开的座椅组件更加详细地进行描述。首先参照图28,座椅组件32在座椅框架90中被示出为位于安装位置中。如所示出的,驾驶员座椅34包括座椅靠背500和座椅底部502,乘客座椅36包括座椅靠背504和座椅底部506;并且中央座椅38包括座椅靠背508和座椅底部510。替代性地,座椅组件32可以包括横穿座椅框架90延伸以容置驾驶员和至少一个乘客的诸如长条式座椅之类的单个座椅。
如在图33、图34和图36中最佳地示出的,座椅组件32的前边缘包括以枢转的方式夹入支架524(图29)的开口522中的钩部520,从而将座椅夹入座椅框架90。因此,应当理解到,座椅可以从车辆的方向盘和/或仪表板的向前翻转以移除座椅并进入座椅下方的储存室。
如在图33和图34中最佳地示出的,驾驶员座椅34以及成组合的乘客座椅36和中央座椅38为单独的组件,尽管在以上详细描述的,但是座椅组件32可以包括将驾驶员座椅34、乘客座椅36以及中央座椅38组合的单个座椅。如所示出的,乘客座椅36和中央座椅38包括座椅底部在其上构造并且钩部520与其组装或结合的下结构框架530。
如在图36和图37中最佳地示出的,驾驶员座椅34包括设置钩部的下滑动组件540。座椅34还包括调节机构542和内滑动轨道544(图37),从而允许轨道组件540的下轨道构件550与上轨道构件552之间的滑动运动。座椅靠背500的框架560附接至下轨道组件540,并且从而在上轨道部552相对于下轨道部550运动时,座椅靠背与座椅底部一起移动。替代性地,乘客座椅36和中央座椅38也可以包括下滑动组件以允许座椅的滑动运动。座椅组件32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保持固定在特定位置中的固定座椅组件。
尽管本公开的动力源被示出为内燃发动机,图示性地为内燃发动机的发动机还可以呈能够使用各种燃料的多燃料发动机的形式。在于2006年6月2日提交的案卷号为No.PLR-00-1505.01P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1/445,731(以及对应的PCT专利申请号PCT/US07/70220)中公开了能够使用各种燃料的示例性多燃料发动机,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动力源可以为混合电动发动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动力源可以为电动发动机,其中,座椅下方的间隔用于电池组。在受让人的于2009年6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2/484,921(以及对应的PCT专利申请号PCT/US2010/38711)或于2010年12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2/816,004中的任一者中均示出了示例性电动车辆,其主题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
车辆还可以包括在于2010年12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2/928,479(以及对应的PCT专利申请号PCT/US2010/049167)中公开的类型的延伸范围,其主题通过参引明确地并入本文中。
参照图38至图99,示出了本公开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多功能车辆600可以替代性地包括封闭的驾驶舱840,该封闭驾驶舱840具有顶板884、门886、前挡风玻璃888以及图示性地为后挡风玻璃890的后面板。图38至图99的多功能车辆600包括与图1至图37的多功能车辆2类似的特征,其中,除在以下文描述的以外,相同附图标记指示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的相同元件。
如在图38至图42中所示,车辆600包括由前轮6和后轮8支承的框架4。框架4还支承包括操作者座椅34、乘客座椅36以及中央乘客座椅38的操作者区域30(图1)。多功能车辆600的前端10由前轮6支承并且可以包括刷件保护装置608。另外,前端10支承前悬架。后端20由后轮8支承并且图示性地包括货物箱22。另外,如在本文中详述的,后端20支承后悬架1102。
此时参照图43至图45,将对框架4更加详细地进行描述。与图1至图37的多功能车辆2类似,车辆600的框架4包括前部部分50、中间部分52以及后部部分54。如在图43中所示,框架4包括居中定位在多功能车辆600上的通道构件350。特别地,图示性的通道构件350从前部部分50大致延伸至后部部分54。如在图44中最佳地示出的,通道构件350可以通过常规装置(例如焊接件、螺栓、铆钉)联接至中央框架管60。通道构件350沿着多功能车辆600的纵向轴线L大致延伸以向框架4提供刚性和硬度。例如,通道构件350可以增大框架4的弯曲硬度。另外,通道构件350可以与剪切板354(图3)配合以增大框架4的扭转硬度或刚性。
参照图45,图示性的通道构件350相对于地板300(图57)升起或升高以限定开口或过道604。过道604可以容置动力系组件700的驱动轴702的一部分。由于通道构件350的升高构型,过道604可以构造成容置具有更大直径的驱动轴。
参照图44和图45,通道构件350还包括用于容纳多功能车辆600的其他部件的凹进通道353。特别地,从多功能车辆600的前端10延伸至后端20的诸如布线(灯、电子节气门控制接线等)、冷却管、制动管路以及其他辅助管路或部件之类的部件可以坐置在通道353中。图示性地,通道353支承至少一个电气连接件或管路601以及/或者至少一个流体连接件或管路602。例如,管路601可以用于将气流从多功能车辆600的前端10提供至后端20以增大动力系组件700的通风和冷却。管路601、602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联接至通道构件350。可以理解到,通道构件350将多功能车辆600的部件分离,例如图示性的通道350将驱动轴702与管路601和602分离。
另外,地板300(图57)可以定位在通道构件350和管路601、602上以覆盖通道构件350和管路601、602。替代性地,如在图57中所示,地板300可以包括可以枢转或被移除以进入通道构件350和管路601、602的盖板606。
参照图46至图48,多功能车辆600可以包括散热器组件610,该散热器组件610包括风扇612、散热器覆罩614以及联接至图示性地为瓶618的冷却剂供给的冷却剂供给管路616。散热器组件610可以通过常规的联接件(未示出)在框架4的前部部分50处联接至框架管624和/或底盘面板626。
如在图46和图47中所示,散热器覆罩614相对于风扇612沿向前方向延伸。以此,散热器覆罩614可以有助于风扇612的方向上的气流,从而增大了流入散热器组件610中的空气。特别地,图示性的散热器覆罩614由大致平坦部620和拐角部621构成。如在图48中最佳地示出的,拐角部621可以提供铰接功能,例如拐角部621可以为活动铰链。拐角部621折叠、弯曲或以其他方式移动,从而使平坦部620朝向风扇612形成角度。如在图48中所示,散热器覆罩614大致具有图示性的U状。散热器组件610可以与冷却管路602联接(图47)以冷却多功能车辆600的部件。
参照图49至图51,绞盘组件630另外定位在多功能车辆600的前端10处并且图示性地大致定位在散热器组件610的下方。绞盘组件630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未示出)联接至底盘面板626。底盘面板626可以被冲压以有助于在多功能车辆100的绞盘组件630与前端10之间联接。参照图50和图51,绞盘组件630包括支架632、具有图示性地为钩件的闩锁构件636的绞盘装置634、线缆638以及引导构件640。
支架632联接至底盘面板626以支承绞盘装置634。底盘面板626构造成在绞盘组件630的安装期间在不需要使用紧固件的情况下支承支架632。更特别地,图示性的支架632包括与底盘面板626的顶表面接合并在底盘面板626的顶表面上向后弯曲的耳状部642。以此方式,耳状部642在绞盘组件630通过诸如螺栓或焊接之类的常规联接件(未示出)联接至框架4的前部部分50时将支架632支承在底盘面板626上。以此,并非必须在安装期间保持支架632和绞盘装置634。
刷保护装置608也可以在多功能车辆600的前端10处安装至底盘面板626。引导构件640图示性地通过常规紧固件联接至刷保护装置608。如在图51中所示,引导构件640从多功能车辆600的前端10延伸。此时参照图49和图50,引导构件640包括孔口644和沿着孔口644的每个侧部定位的滚子646。图示性地,孔口644为矩形并且滚子646沿着孔口644的四个侧部中的每个侧部定位。在使用中,闩锁构件636和线缆638可以穿过孔口644延伸,并且滚子646防止了在绞盘组件630使用中时对刷保护装置608和线缆638的损坏。
参照图52至图56,图示性的多功能车辆600还包括操作地联接至前轮6和/或后轮8的动力系组件700。动力系组件700包括发动机150(图57)和变速器。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并在图52中最佳地示出的,变速器可以为定位在后部防滚架部854的后方的无级变速器(“CVT”)704。
如在图53中所示,图示性的CVT704包括支承在壳体709中的具有驱动带轮组件706的驱动侧705、具有从动带轮组件708的从动侧707以及在其间延伸的带(未示出)。CVT704的壳体709与盖710联接以容置带轮组件706、708。在CVT704上包括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和离合器排气系统714。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将空气提供给驱动带轮组件706和从动带轮组件708两者,并且空气穿过离合器排气系统714离开CVT704。
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图示性地定位在乘客座椅36和后防滚架部854的竖立部870的后方(图52)。参照图53至图56,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包括通过紧固件720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进气端口716的进气管713。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进气端口716可以分成多个通道,例如进气通道746和750。图示性地,进气通道746、750以一角度彼此远离并且形成了“Y”或“V”形形状。进气管712还联接至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未示出)支承在后防滚架部854(图52)上的第一进气构件722。第一进气构件722可以由大致刚性材料(例如高密度聚乙烯)构成并且通过紧固件726联接至第二进气构件724。另外,第二进气构件724图示性地联接至过滤器支承构件728和过滤器盖730。图示性的进气管713和第二进气构件722由柔性材料构成。
如在图52中所示,过滤器支承构件728(图53)可以联接至驾驶舱840的侧面板842并且定位在后防滚架部854的后方。过滤器盖730包括框架部732和过滤器部734。过滤器部734可以由网状或其他较细的编织材料构成以向CVT704提供预过滤功能。框架部732绕每个过滤器部734大致延伸。图示性地,过滤器盖730包括至少三个过滤器部734。
参照图54和图55,离合器排气系统714定位在操作者区域30的后方并且包括联接至排气端口718的柔性排气管715。排气管715包括将捕捉过滤器738紧固至排气管715的凸起或支承部736。特别地,捕捉过滤器738的顶部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开口740以容纳凸耳736。捕捉过滤器738防止了杂物进入离合器排气系统714。图示性的排气管715还包括可以使车辆700的后端20处的配线或其他管路稳定的支承部742。
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和离合器排气系统714为由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彼此的多个部件构成的模块化系统。更特别地,进气管713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进气端口716和第一进气构件722。类似地,第二进气构件724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第一进气构件722和过滤器支承构件728。同样地,排气管715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排气端口718和捕捉过滤器738。以此方式,CVT704的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和离合器排气系统714可以容易地进行组装而不需要重新装配其他附接件。另外,离合器进气系统712与离合器排气系统714的模块化布置允许各个部件容易地进行更换或互换。
在图56中示出了CVT704的壳体709,其中,盖710被移除。壳体709包括绕CVT704的驱动侧705和从动侧707延伸的壁744。驱动侧705包括进气端口716的进气通道746,并且导管或通道748从进气通道746大致延伸。类似地,空气穿过进气端口716的进气通道750指向驱动侧707,并且导管和通道752从进气通道750大致延伸。通道748、752可以通过常规的成型技术模制到壳体709中。
如以上详述的,进气通道746、750以一角度彼此远离,使得离合器进气系统712提供了穿过CVT740的至少两个不同但同时的气流。来自驱动侧705的空气和来自从动侧707的空气可以在壁744的底部附近组合并朝向排气端口724(图55)一起流动。以此方式,离合器进气系统712可以分离或分隔CVT704的驱动侧705与驱动侧707之间的进气。然而,CVT704中所有的空气均穿过共用出口——特别地为离合器排气系统714的排气端口718——离开。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排气系统714的切向区域增大以有助于气流穿过排气管715。
CVT704操作地联接至发动机150。在操作期间,发动机150可以通过例如油的流体来润滑。如在图57中所示,油帽760可以联接至发动机150的顶表面。油帽760允许发动机150的曲柄箱系统中的过多压力被排放而同时将曲柄箱系统中的压力持续保持在预定水平处或其以下。参照图58,图示性地为卸压阀的油帽760包括帽部762和本体部764。本体部764可以定位在发动机150内,然而,帽762与发动机150的顶表面联接。油帽760的图示性实施方式由尼龙材料构成,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材料。O环或其他密封构件766可以容纳在凹槽768内并且在本体部764与发动机150的顶表面之间延伸以密封发动机150内的油。
图示性地,如在图58中最佳地示出的,本体部764包括上端部764a、下端部764b以及在其间延伸的多个内部通道770。通道770与可以压配合或以其他方式联接至本体部764的图示性地为唇状密封件的上密封件772相交叉。上密封件772具有环形形状并且绕本体部764的内表面774延伸。上密封件772包括接合内表面774以封闭内部通道770的环形唇状部776。唇状部776由柔性聚合材料构成并且可以在压力施加至唇状部776时远离内表面774移动。另外,本体部764的上端部764a包括位于通道770上的多个开口778。
油帽760的图示性实施方式构造成排放来自发动机150——并且更特别地来自发动机150的封闭曲柄箱系统——的压力。例如,在车辆600在较低的环境温度处使用的情况下,发动机150的换气件或排气装置可能会结冰或者以其他方式恶化。然而,油帽760构造成释放来自发动机150的压力。特别地,来自发动机150的压力可以作用在内部通道770上,并且从而作用在上密封件772上。唇状部776可以通过通道770中的压力远离内表面774被推动,从而提供了从内部通道770至开口778的通道。当唇状部776被推动远离内表面774时,压力能够从发动机150排放、穿过内部通道770、经过上密封件772并穿过开口778离开。可以理解到,帽部762将排放压力朝向发动机150的顶表面向下导向。以此方式,防止了外部流体进入开口778和发动机150。
参照图59至图61,风箱组件780操作地联接至发动机150。特别地,风箱组件780将空气引入发动机150中以有助于燃烧。如在图59中所示,风箱组件780包括盖子782、基部784、传输空气的多个软管786、用于将盖子782联接至基部784的铰链组件788以及过滤器796(图60)。现在参照图60,过滤器796容纳杂物或其他物质以防止该物质进入发动机150。另外,如果过滤器796较脏(即,容纳了杂物),则防止了过滤器796上的杂物进入发动机150。
软管786联接至基部784和盖子782,并且更特别地,软管786b联接至基部784并且软管786c联接至盖子782。软管786b还通过紧固件792联接至软管786a。软管786a还联接至进气端口794,该进气端口794联接至驾驶舱840的侧面板844并且定位在后防滚架部854和驾驶员座椅34的后方。软管786b、786c可以由柔性聚合材料构成,但是软管786a也可以由刚性材料构成。
参照图61,过滤器796定位在盖子782和基部784中间。盖子782可以相对于基部784绕铰链组件788枢转。特别地,盖子782和基部784形成了“蛤壳式”布置。铰链组件788包括联接至基部784的柱798以及联接至盖子782的盖构件799。柱798容纳在盖构件799内。盖构件799在其中保持柱798,使得盖子782可以绕柱798枢转或旋转并保持联接至基部784。以此方式,铰链组件788防止了盖子782与基部784分离。然而,铰链组件788允许盖子782相对于基部784旋转。铰链组件788还向盖子782和基部784提供了定向功能。更特别地,铰链组件788通过基部784来适当地对准并定向盖子782。除铰链组件788外,风箱组件780可以包括封闭构件790以将盖子782进一步紧固至基部784。
如在图62和图63中所示,燃料箱260向发动机150供给用于其操作的燃料,并且其可以定位在驾驶员座椅34的大致内侧位置中。图示性的燃料箱260至少包括联接至燃料箱260的顶表面燃料过滤器800——例如翻转阀——以及从燃料箱260的侧部延伸的燃料填充杯1050。参照图66,如果燃料箱260中的压力增大,则压力可以通过燃料过滤器800和软管828来释放。另外,燃料过滤器800的设置可以防止外部流体进入过滤器800以及从而进入燃料箱260。
参照图64和图65,填充杯1050的设置允许位于车辆600的内侧或大致中央位置处的燃料箱260在车辆600的外侧填充,例如在侧面板844(图40)处填充。图示性的填充杯1050包括填充管1052以及大致围绕填充管1052的室1054。
室1054包括近端1068、远端1070以及在其间延伸的侧壁1072。近端1068可以是大致平坦的并且垂直于填充管1052。远端1070可以具有延伸到颈状部1074中的弯曲或圆形形状。颈状部1074与软管1076联接以将燃料引入燃料箱260中。可以使用常规的紧固件(例如夹持件)将软管1076紧固至颈状部1074并紧固至燃料箱260。图示性地,颈状部1074具有比室1054和软管1076更小的直径。
室1054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大约三英寸的直径。另外,图示性的侧壁1072的长度大约可以为2.5英寸。然而,室1054的尺寸可以根据车辆或其他参数来改变。此外,侧壁1072的长度可以通过确定适当地对准燃料喷嘴所需的长度以及在室1054中容纳燃料所需的体积来构造。以此,对这两种需求进行考虑并将其平衡以确定侧壁1072的尺寸。
填充管1052的图示性实施方式被限定为大约两英寸的直径。填充管1052包括外部部分1062和内部部分1060。图示性地,近端1068位于内部部分1060与外部部分1062中间。外部部分1062从填充杯1050向外延伸以限定容纳燃料喷嘴的孔口1058。外部部分1062还可以带螺纹以在其上容纳燃料帽1064。另外,内部部分1060朝向颈状部1074延伸到室1054中以限定容纳并引导燃料喷嘴的通道1056。更特别地,内部部分1060将燃料喷嘴指向室1054的中央部以及颈状部1074,从而防止了燃料喷嘴在燃料被供给至燃料箱260时直接接触颈状部1074。内部部分1060的内表面是大致平滑的并且朝向软管1076适当地对准燃料喷嘴。内部部分1060的外表面1066具有渐缩形形状以允许将更多燃料容置在室1054中,并且从而防止了在燃料箱260填满时溅撒。
在操作中,图示性的燃料杯1050具有大约10加仑/分钟的填充速率。另外,填充杯1050允许燃料箱260通过五加仑的气罐填充并且在还允许蒸汽从燃料箱260排气的同时保持充分的燃料填充量。在燃料穿过填充管1052进入燃料箱260时,蒸汽同时可以穿过填充管1052离开燃料箱260。特别地,填充管1052的直径容置燃料喷嘴并且还提供了用于蒸汽离开的充分的空隙。
在燃料喷嘴在燃料箱被填满时切断的情况下,从燃料箱260流动的多余燃料可以容纳在室1054内。通过将多余的燃料容纳在室1054内,防止了燃料溢流以及从填充管1052溅撒。填充杯1050的设置具有减缓燃料朝向填充管1052流动的速率。此外,填充管1052和室1054的布置使穿过填充管1052离开的蒸汽与容纳在室1054内的液体燃料分离。
参照图94至图98,车辆600的后端20由后轮8和后悬架组件1102来支承。后悬架组件1102可以包括与图12和图13的悬架组件类似的部件,并且图示性地包括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如所示出的,上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两者都具有连接至毂1108的圆形外端。更特别地,毂1108在臂1104和1106的圆形端部的中央部处与上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联接。图示性地,毂1108可以在圆形端部的中央部的大致前部联接至上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毂1108中的每个毂均包括沿着大致横向于纵向轴线L(图41)的轴线旋转的主轴1110。下对准臂1106还包括支承用于安装扭力棒或摇棒1120的安装臂1118的支架1114。减振器1116也可以支承在下板部1112上并与支架1114和安装臂1118间隔开。
另外,图94和图95公开了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加伸轴或半轴1122,每个半轴1122操作地联接至毂1108中的一个毂。特别地,每个半轴1122均在减振器1116与安装臂1118之间延伸。图示性地,车辆600的后部部分20是长型的。更特别地,车辆600的后部部分20的长度相对于车辆2的长度可以增大至少两英寸。以此,半轴1122可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半轴1122大致垂直于车辆600的纵向轴线L。替代性地,半轴1122可以根据后端20的长度朝向车辆600的前端10向前伸展。
如在图97和图98中所示,后悬架1102联接至框架4。框架4的竖向延伸通道1124在后端20的每个侧部处延伸并且限定了用于安装上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的位置。可以使用诸如螺栓、粘合剂以及铆钉之类的常规紧固件将上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与通道1124联接。更特别地,图示性的上对准臂1104和下对准臂1106的端部分别包括大致圆筒形联接部1126和1128。联接部1126和1128可以为大致中空的并且构造成在其中容纳轴衬或其他类似部件。可以使用紧固件1130将上对准臂1104的联接部1126以及下对准臂1106的联接部1128分别连接至框架4。
减振器1116的上端部1132也可以通过常规的紧固件(未示出)联接至框架4。参照图97,上端部1132容纳在框架臂1136的支架1134内以将减振器1116支承在框架4上。
现在参照图67至图71,车辆600还包括大致围绕操作者区域30并限定了驾驶舱840的防滚架850。如在图70中所示,防滚架850包括前防滚架部852和后防滚架部854。前防滚架部852包括竖立部856、限定了表面860的顶梁858(图69)以及限定了表面864的下梁862。表面860图示性地包括多个孔口861。
如在图99中所示,前防滚架部852通过支架857联接至框架4并且通过横梁866和后连接件868联接至后防滚架部854。特别地,支架857可以通过常规的紧固件联接至竖立部856,或者替代性地与该竖立部856成一体。图示性的支架857为L状并且包括大致直角弯曲部。更特别地,支架857在框架构件1140上包裹以将防滚架850联接至框架4。紧固件1142延伸通过支架857以将竖立部856联接至框架构件1140。
后防滚架部854包括竖立部870、横向构件827、874、876以及对角撑件878。横向构件872图示性地包括多个孔口873(图1)。另外,侧支承部880从竖立部870向前延伸。前防滚架部852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846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后防滚架部854。以此方式,竖立部856、顶梁858、下梁862、横梁866以及后连接件868可以从后防滚架部854移除。
后防滚架部854通过常规紧固件联接至框架4。特别地,竖立部870可以在车辆600的每个侧部处均联接至支架1152。如在图68至图71中所示,竖立部870容纳在支架1152的顶部部分1154内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的紧固件保持在其中。图示性地,顶部部分1154比竖立部870更大,使得竖立部870容纳在顶部部分1154的大约一半内。顶部部分1154联接至例如框架构件1150的框架4以及下部部分1156,下部部分1156向内成角度并且联接至框架4的其他构件(未示出)。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支架1152还可以支承门886的一部分。
如在图72和图73中所示,前防滚架部852的竖立部856、横梁866、后连接件868以及后防滚架部854的竖立部870均可以包括异型横截面。例如,竖立部856、870、横梁866以及后连接件868在横截面方面可以形成大致8字形或滴漏形形状(参见图73)。以此,竖立部856和870、横梁866以及后连接件868包括限定了内凹进表面891a和外凹进表面891b的成型部。图示性地,当竖立部856和870经由横梁866和后连接件868联接在一起时,外凹进表面891b限定了形成在防滚架850的周向处的大致连续唇状部882。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唇状部882允许诸如门886之类的附属装置在联接至其时与防滚架850平齐。
驾驶舱840还包括顶板884、门886、前挡风玻璃888以及后挡风玻璃890。以此方式,驾驶舱840可以被包围并与车辆600的其他部分隔开。顶板884联接至前防滚架部852的顶梁858和表面860,并且还联接至后防滚架部854的横向构件872。图示性地,顶板884搁置在横梁866的顶部上,但是车辆600的替代性实施方式可以包括用于将顶板884进一步紧固至横梁866的联接件。更特别地,表面860和横梁866均包括可以接合密封构件893以在顶板884与防滚架850之间形成密封的内凹进表面891a,从而进一步有助于将驾驶舱840隔离。
顶板884包括联接至内面板894的外面板892。参照图74,外面板892包括加固肋状部896以支承外面板892和定位构件898,从而将外面板892紧固至防滚架850。定位构件898可以与外面板892一体地形成并从该外面板892突出。另外,外面板892可以构造成支承多个附属装置。例如,外面板892可以包括座舱顶灯部900、用于在其中紧固接线的通道902以及/或者后灯部904。
内面板894可以通过紧固件851联接至防滚架850和外面板892。为了与防滚架850联接,内面板894包括向外延伸的凸耳895。如在图73中所示,凸耳895搁置在内凹进表面891a的顶部处并且紧固在横梁866与密封构件893之间。以此,当外面板892联接至防滚架850时,压力被施加至凸耳895以将内面板894紧固至防滚架850。内面板894还支承诸如座舱顶灯(未示出)和扩音器(未示出)之类的各种附属装置。特别地,内面板894可以包括座舱顶灯部906和扩音器部分908。
如在图74至图77中所示,顶板884图示性地在不需要紧固件的情况下联接至防滚架850。定位构件898将顶板884联接至防滚架850,并且更特别地,定位构件898在前防滚架部852处容纳在表面860的孔口861内。另外,定位构件898容纳在后防滚架部854的横向构件872的孔口873内。以此,外面板892被卡扣或闩锁在防滚架850上。因此,并非必须使用紧固件将顶板884联接至防滚架850,并且以此顶板884可以容易地从车辆600安装及移除。
参照图67至图69,驾驶舱可以包括前挡风玻璃888。特别地,前挡风玻璃888在竖立部856之间水平延伸并且在顶梁858与下梁862之间竖向延伸。前挡风玻璃888可以被冲压以有助于其安装。冲压还有助于允许前挡风玻璃888形成实体表面。前挡风玻璃888还与顶板884一起封闭并隔离了驾驶舱840。然而,在前挡风玻璃888的顶部处可以包括导管以向驾驶舱840提供空气流。替代性地,顶板884可以包括向驾驶舱840供给空气的导管。
参照图69,前挡风玻璃888的图示性实施方式大致是无框架的并且不包括支承部。前挡风玻璃888由例如夹层的安全玻璃或钢化玻璃的大致透明材料构成。前挡风玻璃888可以通过联接至表面860和表面864的保持夹件910联接至防滚架850。如在图70中所示,在表面860上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保持夹件910,并且在表面864上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保持夹件910,以将前挡风玻璃88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紧固至防滚架850。前挡风玻璃888可以保持在保持夹件910内而没有通过诸如螺栓或螺钉之类的常规紧固件(图78)。替代性地,保持夹件910可以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使得表面860和864的一部分由保持夹件910来保持。
保持夹件910可以构造成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旋转以将前挡风玻璃888安装在防滚架850上或从防滚架850移除前挡风玻璃。更特别地,打开位置将保持夹件910旋转至大致竖向的取向,并且闭合位置将保持夹件旋转至大致水平的取向。
替代性地,可以将夹持装置(未示出)联接至挡风玻璃888以及前防滚架部852的竖立部856。以此,夹持装置可以被闭合或锁定以将前挡风玻璃888紧固至防滚架850,或者被打开或释放以从防滚架850移除前挡风玻璃888。
前挡风玻璃888的其他替代性实施方式可以构造成相对于防滚架850枢转或旋转。图80的图示性前挡风玻璃888可以包括大致包围前挡风玻璃888的框架1208。如在图79至84中所示,铰链组件916可以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的上部部分以及防滚架850的表面860。铰链组件916包括通过销922联接至底铰链920的顶铰链918。顶铰链918可以通过例如螺栓、螺钉或焊接的常规紧固件924联接至表面860。类似地,底铰链920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未示出)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底铰链920构造成相对于顶铰链918并绕销922枢转以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旋转前挡风玻璃888。
前挡风玻璃888的下部部分可以通过闩组件926联接至表面864。参照图80至图83,闩组件926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的下部部分的中央并且还联接至表面864。闩组件926包括把手928、具有第一孔口930和第二孔口932的本体部929、销934以及支承构件936。闩组件926在前挡风玻璃888的后方定位并且以此能够从操作者区域30进入。
闩组件926与铰链组件916配合以在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图83和图84)与闭合位置(图81)之间枢转前挡风玻璃888。另外,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前挡风玻璃888包括至少一个冲击件(shock)或弹簧940以将前挡风玻璃888紧固在第二打开位置中。
特别地,如在图81中最佳地示出的,当前挡风玻璃888位于闭合位置中时,把手928位于向下位置中并且销934穿过第一孔口930来容纳。当期望打开前挡风玻璃888时,如在图82中所示,把手928可以抵着本体部929的凸轮表面向上拉动或旋转以使销934与第一孔口930断开接合。前挡风玻璃888随后可以向外推动以打开至第一打开位置(图83)。在图83中示出的第一打开位置中,前挡风玻璃888的下部部分与表面864间隔开,并且把手928的第二孔口932容纳销934。以此方式,前挡风玻璃888保持大约平行于表面864和竖立部分856,但却向操作者区域30提供了额外的通风。
替代性地,也可以期望将前挡风玻璃888旋转至前挡风玻璃可以大约平行于地面的第二打开位置。如在图84中所示,前挡风玻璃888可以通过向上旋转把手928并使销934与第一孔口930断开接合而从闭合位置释放。前挡风玻璃888随后可以在把手928从销934释放时从防滚架850向前枢转。以此,前挡风玻璃888和把手928可以向前枢转以在表面864上方延伸。可以将例如杆、弹簧或其他支承件之类并且图示性地为冲击件940的锁定装置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的外侧以及前防滚架部852的竖立部856。冲击件940在前挡风玻璃旋转至第二打开位置中时成直线地延伸。冲击件940将前挡风玻璃888支承在第二打开位置中。
为了闭合前挡风玻璃888,可以使用闩组件926将挡风玻璃888向后拉动至闭合位置。销934可以穿过第一孔口930来容纳。把手928可以在前挡风玻璃888与表面864在闭合位置中接合时沿着本体部929的凸轮表面向后旋转。
前挡风玻璃888还可以包括具有臂912的挡风玻璃刮水器,支承板913(图105)可以由刚性材料(例如钢、铝)构成并且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以支承挡风玻璃刮水器臂912。如在本文中进一步详述的,支承板913可以支承在封装或包覆模制部1250(图100)上。前挡风玻璃888包括操作地联接至刮水器臂912并且还由支承板913和包覆模制部1250(图80)支承的马达组件1200。马达组件1200包括马达1202、电力线路1204以及用于电联接至车辆600的电力系统的连接件1206。例如,图示性的连接件1206可以为与由顶板884支承的电力线路(未示出)联接的塞件。在操作中,马达组件1200允许刮水器臂912(图87)沿着前挡风玻璃888移动。马达1202可以包括诸如慢、快和中等之类的各种设定或模式以控制刮水器臂912的速度。
挡风玻璃刮水器臂912可以操作地联接至具有用于清洁前挡风玻璃888的洗涤流体的容纳件本体914(图85)。容纳件本体914可以定位在驾驶舱840的后方并与发动机150和CVT704相邻。以此方式,来自发动机150和CVT704的热可以防止容纳件本体914内的洗涤流体在车辆600在低的温度处使用时结冰。
参照图100至图106,前挡风玻璃888由夹层安全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构成。前挡风玻璃888可以包括由例如尿烷的聚合材料构成的包覆模制部1250。包覆模制部1250结合至前挡风玻璃888的上部部分。另外,包覆模制部1250可以结合至支承板913、铰链组件916、特别地接合至底铰链920、以及/或者框架1208。特别地,包覆模制部1250围绕支承板913,使得支承板913被封装在包覆模制部1250内。包覆模制部1250还部分地封装底铰链920的下部部分。以此,包覆模制部1250与前挡风玻璃888、支承板913以及底铰链920结合在一起。框架1208的上部部分也可以结合至包覆模制部1250。以此方式,在组装期间,前挡风玻璃888、支承板913、刮水器臂912、马达组件1200、框架1208以及包覆模制部1250可以作为单个单元组装至前防滚架部852。
参照图100至图104,包覆模制部1250包括线性部1258、中央部1256以及铰链部1254。铰链部1254封装或大致围绕底铰链920的下部部分并将底铰链结合至前挡风玻璃888。类似地,中央部1256封装支承板913以将支承板913结合至前挡风玻璃888。另外,中央部与支承板913配合以将马达组件1200和刮水器臂912支承在前挡风玻璃888上。线性部1258直接结合至前挡风玻璃888的顶部部分。如在图104中所示,前挡风玻璃888的顶部部分——具体地为顶拐角部——包括带角度表面1262。包覆模制部1250的线性部1258包括与带角度表面1262对应并结合的互补的带角度表面1264。
密封构件1260可以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和包覆模制部1250。如在图100和图103中所示,密封构件1260大致遵循前挡风玻璃888和包覆模制部1250的形状。特别地,密封构件1260包括容纳包覆模制部1250的线性部1258的至少一部分的开口1270。开口1270的厚度大致等于线性部1258的厚度,使得线性部1258摩擦地联接至密封构件1260。
如在图101中最佳地示出的,前挡风玻璃888的厚度大致等于线性部1258的厚度,使得包覆模制部1250的线性部1258与前挡风玻璃888平齐。以此,前挡风玻璃888的厚度还与密封构件1260的开口1270的厚度大致相同。如在图101和图106中所示,前挡风玻璃888可以弯曲以增大可视度并且将前挡风玻璃888与前防滚架部852更好地进行联接。由于线性部1258与前挡风玻璃888平齐,因此,包覆模制部1250还包括与前挡风玻璃888相同的曲率半径。另外,由于密封构件1260遵循前挡风玻璃888的总体形状和轮廓,因此,密封构件1260还大致包括与前挡风玻璃888的相同的曲率半径。
在组装期间,支承板913和底铰链920通过包覆模制部1250结合至前挡风玻璃888。特别地,支承板913、底铰链920以及前挡风玻璃888定位在封闭的模具或型模内。聚合材料(例如尿烷)被注入模具中并且围绕底铰链920的下部部分、支承板913以及前挡风玻璃888的顶部部分流动,从而限定了包覆模制部1250。在被冷却时,前挡风玻璃888、底铰链920以及支承板913与包覆模制部1250结合在一起。替代性实施方式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将框架1208的顶部部分与包覆模制部1250联接。
与前挡风玻璃888大致相对的是后挡风玻璃890。如在图68中所示,后挡风玻璃890可以联接至横向构件872、874。与前挡风玻璃888类似,可以使用保持夹件944将后挡风玻璃890保持在后防滚架部854上(图86)。例如,可以将两个保持夹件944联接至横向构件872以紧固后挡风玻璃890的顶部部分,并且可以将两个保持夹件944联接至横向构件874以紧固后挡风玻璃890的底部部分。如在图68中所示,保持夹件944定位在后挡风玻璃890的外侧或后侧。
替代性地,后挡风玻璃890可以通过上夹持件946和下夹持件948联接至后防滚架部854。参照图87和图88,夹持件946和/或948可以为锁骑式(lock-and-ride)夹持件。例如,后挡风玻璃890的顶部部分可以包括构造成在打开或大致水平的位置与闭合或大致竖向的位置之间旋转的至少两个上夹持件946。如在图88中所示,上夹持部946可以在将后挡风玻璃890安装在后防滚架部854上时枢转至打开位置。以此方式,上夹持部946不会妨碍横向构件872。然而,当后挡风玻璃890的顶部部分与后防滚架部854接合时,上夹持件946可以枢转至闭合位置以将后挡风玻璃890保持在后防滚架部854上。另外,后挡风玻璃890的底部部分可以包括绕横向构件874上的联接表面950延伸并夹持至该联接表面950的下夹持件948。以此方式,后挡风玻璃890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两者均紧固至后防滚架部854。上夹持件946和下夹持件948可以联接至后挡风玻璃890的内表面,使得上夹持件946和下夹持件948能够从操作者区域30进入。应当理解到,前挡风玻璃888可以包括诸如夹持件948和946之类的夹持件以将前挡风玻璃888以类似的方式紧固至前防滚架部852。
参照图89至图91,可以将门886联接至前防滚架部852和后防滚架部854以进一步封闭驾驶舱840和操作者区域30。另外,门886与顶板884一起增加了车辆600的重量并且可以使车辆600的重心移位。
门886图示性地为封闭防滚架850的完整门。替代性地,门886可以是没有在前挡风玻璃888和后挡风玻璃890上方延伸的半门。门886以可移除的方式铰接在后防滚架部854处,使得门886在前防滚架部852处打开并从后防滚架部854向后摆动。然而,门886可以联接至防滚架850,使得门886在后防滚架部854处打开并从前防滚架部852向前摆动。门886由于其可以接合唇状部882(参见图73)而可以与防滚架850平齐。密封构件(未示出)可以联接至唇状部882或门886。
如在图67和图68中所示,后防滚架部854的竖立部870可以支承铰链构件952。参照图89,铰链构件952可以一体地联接至通过常规紧固件958联接至支架1152的支架956。特别地,支架956联接至支架1152的顶部部分1154。铰链构件952构造成容纳联接至门886的铰链销954。特别地,铰链销954联接至通过常规紧固件962支承在每个门886上的支架960。铰链销954可以容纳在铰链构件952内以在门886被打开时在该铰链销954中旋转或枢转。
在将门886组装至后防滚架部852时是不需要工具的,这是由于门886在铰链销954容纳在铰链构件952内时紧固至后防滚架部854。以此,门886可以通过向上提升门886并远离铰链构件852移动铰链销854而容易地从防滚架850移除。此外,铰链销954和铰链构件952的竖向布置可以增大门886与防滚架850之间的硬度。
参照图90,门886还通过门闩组件964紧固至前防滚架部852。门闩组件964包括操作地联接至门把手969并且构造成容纳闩锁棒966的闩锁臂967。在图示性实施方式中,闩锁臂967和门把手969被支承在门886上,并且闩锁棒966被支承在前防滚架部852上,特别地被支承在竖立部856上。闩锁棒966可以通过支架968联接至竖立部856。在操作中,门886在闩锁棒966夹持在闩锁臂967之间时闭合。在打开门886时,可以将门把手969激活,这使得将闩锁臂967分离并释放闩锁棒966。
在门闩组件964将门886紧固至防滚架850时,门886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偏置门886朝向闭合位置。如在图91中最佳地示出的,门886的顶部可以相对于门886的底部朝向操作者区域30向内倾斜或成角度。更特别地,图示性的门886包括向门提供了闭合趋势的大约2°的竖向角度或渐缩度。
门886可以通过辅助闩锁组件970保持在打开位置中。如在图92中所示,辅助闩锁组件970可以为联接至后防滚架部854或后挡风玻璃890和门886的带扣组件(图68)。辅助闩锁组件970包括联接至第一支承构件974的第一闩锁部972以及联接至第二支承构件978的第二闩锁部976。现在参照图68,第一支承构件974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常规紧固件(未示出)联接至后挡风玻璃890并朝向门886向外延伸。第二支承构件978可以通过常规紧固件(未示出)联接至门886。第二闩锁部976和第二支承构件978可以从门886向后延伸。替代性地,第一闩锁部972可以联接至门886并且第二闩锁部976可以联接至后挡风玻璃890。辅助闩锁组件970辅助限制门886的角位移以防止门886的可能会损坏门886的过度旋转。
当门886旋转至打开位置中时,第二闩锁构件976朝向第一闩锁构件972移动,使得第一闩锁构件972和第二闩锁构件976可以联接在一起。以此方式,第一闩锁构件972和第二闩锁构件976将门886保持在打开位置中(即,门886从车辆600向外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纵向轴线L)。
如在图67和图68中所示,图示性的门886包括窗980。窗980可以构造成打开以向操作者区域30提供额外的通风。例如,窗980的一个端部可以以枢转的方式联接至门886。窗980的相对端可以包括将窗980进一步紧固至门886的封闭构件982。封闭构件982可以联接至门886和窗980,并且可以能够移动成打开及关闭窗980。图示性地,窗980构造成从门886向外打开,而非朝向操作者区域30向内打开,然而,可以设想窗980的替代性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到,顶板884、门886、前挡风玻璃888和后挡风玻璃890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防滚架部850。以此,顶板884、门886、前挡风玻璃888和后挡风玻璃890可以容易地组装至防滚架850。同样地,顶板884、门886、前挡风玻璃888和后挡风玻璃890可以容易地从防滚架850移除。例如,顶板884、门886、前挡风玻璃888和后挡风玻璃890可以被更换或与其替代性实施方式互换。另外,图示性的顶板884、门886、挡风玻璃888和890可以模块化并且可以由帆布、塑料或这种材料构成。
在组装期间,驾驶舱840可以通过在不需要常规紧固件或联接件(例如螺栓、焊接件)的情况下将前挡风玻璃888、后挡风玻璃890、顶板884以及门886联接至防滚架850来封闭。驾驶舱840可以通过将前挡风玻璃888、后挡风玻璃890、顶板884以及门886以任何顺序组装至防滚架850来封闭。示例性组装方法可以通过首先将前挡风玻璃888联接至防滚架850来封闭驾驶舱840。特别地,前挡风玻璃888可以通过将前挡风玻璃888搁置在竖立部856、顶梁858以及下梁862的成型部上而联接至前防滚架部852。夹件910或铰链组件916可以联接至前挡风玻璃888和前防滚架部852以将前挡风玻璃888密封地紧固至防滚架850。以此方式,前挡风玻璃888封闭驾驶舱840的前部。另外,可以理解到,将前挡风玻璃888组装至防滚架850是不需要紧固件的。
可选地,后挡风玻璃890可以在前挡风玻璃888之后安装。后挡风玻璃890可以通过靠着竖立部870和横向构件872和874搁置来联接至防滚架850。夹件910或夹持件946、948用以将后挡风玻璃890密封地紧固至后防滚架部854并封闭驾驶舱840的后部部分。以此,后挡风玻璃890在不需要常规紧固件的情况下紧固至防滚架850,这允许后挡风玻璃890容易地组装至防滚架850或从该防滚架850移除。另外,可以理解到,将后挡风玻璃890组装至防滚架850是不需要紧固件的。
在将前挡风玻璃888和后挡风玻璃890联接至防滚架850之后,门886可以通过将铰链销854定位在铰链构件952内被组装以进一步封闭驾驶舱840。以此,门886以铰链的方式联接至防滚架850以封闭驾驶舱840的侧部并且对于组装而言不需要常规的紧固件。另外,铰链销854允许通过将门886向上提升以使铰链销854与铰链构件952断开接合而将门886容易地从防滚架850移除。可以理解到,将门886组装至防滚架850或从防滚架850移除门886是不需要工具和紧固件的。
最后,可以将顶板884联接至防滚架850以完全封闭驾驶舱840。特别地,前定位构件898可以通过将顶板884的后部向上倾斜以使前定位构件898相对于孔口861成角度来穿过孔口861来定位。当前定位构件898穿过孔口861定位时,顶板884的后部可以向下按压,使得后定位构件898与横向构件870的孔口873接合。更特别地,后定位构件898可以卡扣或闩锁到孔口873中以将顶板884密封地保持在驾驶舱850上。以此方式,并非必须通过常规紧固件(例如螺栓、焊接件)来紧固顶板884。通过消除对常规紧固件的需求,顶板884可以容易地组装至防滚架850或从其移除。
参照图93,操作者区域30可以包括定位在仪表板组件990内和该仪表板组件900上的操作者控制件。此外,仪表板组件990可以支承方向盘992、收音机994、航行系统996、空调、音频扩音器997以及其他通信和/或电子特征和功能。另外,扩音器997可以包括在仪表板990的下方、沿着地板300、在顶板884上或者位于驾驶舱840内的任何位置处。以此,仪表板组件990可以与操作者在操作车辆600时需要的工具和装置完全结合。另外,可以提供仪表板990上的其他特征和功能以使操作者和乘客的舒适度最大化。此外,仪表板组件990可以定位得更靠近驾驶员座椅34和乘客座椅36以改善操作者区域30的人体工程学。
操作者区域30还包括诸如加速器踏板998之类的操作者踏板以及定位在仪表板组件990下方的制动踏板999。制动踏板999可以操作地联接至制动系统。加速器踏板998可以操作地联接至发动机150以控制车辆600的加速。电子节气门控制件(“ETC”)可以定位在加速器踏板998上并且操作地联接至发动机150。为了防止操作者撞击、踩踏或以其他方式解除ETC,可以将盖1000设置在加速器踏板998上以保护ETC。盖1000大致围绕ETC以防止对ETC的接触。
尽管本发明已经被描述为具有示例性的设计,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进一步修改。因此,本申请意于覆盖本发明的利用了其一般原理的任何变体、用途或改体。此外,本申请意于在本公开的背离落入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已知的或惯例的实践内时覆盖这种背离。

Claims (7)

1.一种多功能车辆(600)的驾驶舱(840),所述驾驶舱(840)包括:
前挡风玻璃(888);
后挡风玻璃(890),所述后挡风玻璃(890)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大致相对;
第一门(886),所述第一门(886)在所述前挡风玻璃与所述后挡风玻璃之间延伸;
第二门(886),所述第二门(886)与所述第一门大致相对;
顶板(884),所述顶板(884)大致定位在所述前挡风玻璃、所述后挡风玻璃、所述第一门以及所述第二门上方;以及
防滚架(850),所述防滚架(850)包括:
第一前竖立构件(856),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856)具有成型部;
第二前竖立构件(856),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856)与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大致平行并且具有成型部;
第一后竖立构件(870),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870)具有成型部;
第二后竖立构件(870),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870)与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大致平行并且具有成型部;
第一横向构件(866),所述第一横向构件(866)在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与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之间延伸并且具有成型部;以及
第二横向构件(866),所述第二横向构件(866)在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与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之间延伸并且具有成型部,
其中,所述第一门安装至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的所述成型部,所述第二门安装至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的所述成型部,所述前挡风玻璃安装至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的所述成型部,所述后挡风玻璃安装至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的所述成型部,并且所述顶板安装至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和所述第二横向构件的所述成型部,并且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所述第一横向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横向构件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内凹进部和外凹进部,并且所述第一门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的所述外凹进部,所述第二门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的所述外凹进部,并且所述顶板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和所述第二横向构件的所述内凹进部,所述前挡风玻璃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的所述内凹进部,并且所述后挡风玻璃以可移除的方式联接至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的所述内凹进部,并且所述外凹进部限定形成在所述防滚架的周向处的大致连续唇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舱,还包括多个密封构件,其中,所述密封构件定位在所述内凹进部和所述外凹进部内,以在所述第一门、所述第二门、所述顶板、所述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后挡风玻璃联接至所述防滚架时将所述驾驶舱与所述驾驶舱外侧的空气大致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舱,其中,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中的每一者以及所述第一横向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横向构件中的每一者的横截面均限定为8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舱,还包括联接至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的前上部构件(858)以及联接至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的后上部构件(87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舱,其中,所述前上部构件和所述后上部构件中的每一者均包括用于支承所述顶板的第一凹进表面(891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驾驶舱,其中,所述前上部构件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前挡风玻璃的第二凹进表面(891a),并且所述后上部构件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后挡风玻璃的第二凹进表面(891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舱,其中,所述前挡风玻璃与所述第一前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前竖立构件以及所述前上部构件大致平齐,并且所述后挡风玻璃与所述第一后竖立构件和所述第二后竖立构件以及所述后上部构件大致平齐。
CN201910368559.2A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Active CN1102545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8559.2A CN110254526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464,603 US8973693B2 (en) 2011-02-11 2012-05-04 Side by 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13/464,603 2012-05-04
US13/492,589 US8997908B2 (en) 2011-02-11 2012-06-08 Side-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13/492,589 2012-06-08
CN201910368559.2A CN110254526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PCT/US2013/039304 WO2013166310A1 (en) 2012-05-04 2013-05-02 Side by 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CN201380020873.2A CN104321241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0873.2A Division CN104321241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54526A CN110254526A (zh) 2019-09-20
CN110254526B true CN110254526B (zh) 2023-10-20

Family

ID=4843095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0873.2A Active CN104321241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201910368559.2A Active CN110254526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202311255284.4A Pending CN117184253A (zh) 2012-05-04 2013-05-02 驾驶舱组件和多功能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0873.2A Active CN104321241B (zh) 2012-05-04 2013-05-02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5284.4A Pending CN117184253A (zh) 2012-05-04 2013-05-02 驾驶舱组件和多功能车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2) EP3173316A3 (zh)
CN (3) CN104321241B (zh)
CA (4) CA3045821C (zh)
ES (1) ES2621705T3 (zh)
HK (1) HK1205987A1 (zh)
RU (1) RU2014146179A (zh)
WO (1) WO2013166310A1 (zh)
ZA (1) ZA2014079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93894B2 (en) 2009-06-15 2016-07-1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9650078B2 (en) 2011-02-11 2017-05-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9440671B2 (en) 2012-09-20 2016-09-13 Polaris Industries Inc. Vehicle
CN104661903B (zh) 2012-09-20 2017-11-10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功能车辆
US10246153B2 (en) 2012-10-11 2019-04-0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AU2014227985B2 (en) 2013-03-15 2017-05-2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Utility vehicle
RU2015145816A (ru) 2013-05-31 2017-07-05 Поларис Индастриз Инк.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с рядным расположением сидений
US10300786B2 (en) 2014-12-19 2019-05-2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Utility vehicle
CN113183701A (zh) 2015-05-15 2021-07-30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US10946736B2 (en) 2018-06-05 2021-03-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terrain vehicle
KR20210070809A (ko) * 2019-12-05 2021-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차체
US11691674B2 (en) 2020-05-15 2023-07-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Off-road vehicle
CN114905945A (zh) * 2021-02-08 2022-08-16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地形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91637A (ja) * 1997-09-24 1999-04-06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ーの運転キャビン構造
GB2436091A (en) * 2006-03-13 2007-09-19 Kubota Kk Frame construction of a work vehicle
CN101511664A (zh) * 2006-07-28 2009-08-19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101878146A (zh) * 2006-07-28 2010-11-03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102256825A (zh) * 2008-12-22 2011-11-23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2103A (en) * 1980-05-12 1982-03-30 Acton Terry R Door holding device
US5203601A (en) * 1992-03-26 1993-04-20 Guillot Wilmer E Frame and cover for wheeled vehicle
US7510199B2 (en) * 2003-04-02 2009-03-3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Off-road vehicle with wheel suspension
US20050173180A1 (en) * 2003-10-10 2005-08-11 Hypes David D. Power train for small recreational vehicle
US7290829B2 (en) * 2004-06-29 2007-11-06 Kubota Corporation Working vehicle with a cab
JP4378358B2 (ja) * 2006-03-16 2009-12-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空調構造
JP4704995B2 (ja) * 2006-10-10 2011-06-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キャビンのシール構造
JP4713438B2 (ja) * 2006-10-20 2011-06-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キャビンのドア構造
US7988210B2 (en) * 2006-10-20 2011-08-02 Kubota Corporation Cabin door device
US7677644B2 (en) * 2007-10-31 2010-03-16 Textron, Inc. Rear body panel for a golf car
US8079602B2 (en) 2008-06-06 2011-12-2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uspension systems for a vehicle
US8177008B2 (en) * 2009-02-04 2012-05-15 Yamah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ll-terrain vehicle with improved power steering unit
US8328235B2 (en) * 2010-06-08 2012-12-1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8336951B2 (en) * 2009-12-28 2012-12-25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d guard structure having windows
CN201705075U (zh) * 2010-05-31 2011-01-12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门的连接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辆
US8613335B2 (en) * 2010-08-03 2013-12-2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91637A (ja) * 1997-09-24 1999-04-06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ーの運転キャビン構造
GB2436091A (en) * 2006-03-13 2007-09-19 Kubota Kk Frame construction of a work vehicle
CN101511664A (zh) * 2006-07-28 2009-08-19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101878146A (zh) * 2006-07-28 2010-11-03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102256825A (zh) * 2008-12-22 2011-11-23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70867A1 (en) 2013-11-07
EP3173316A3 (en) 2017-07-05
ZA201407987B (en) 2015-12-23
CA3175305A1 (en) 2013-11-07
CN117184253A (zh) 2023-12-08
CN104321241A (zh) 2015-01-28
EP2844537B1 (en) 2017-03-08
CA3101727A1 (en) 2013-11-07
EP3173316A2 (en) 2017-05-31
CA3101727C (en) 2022-10-18
CN110254526A (zh) 2019-09-20
ES2621705T3 (es) 2017-07-04
CA3045821C (en) 2021-01-19
RU2014146179A (ru) 2016-06-27
CN104321241B (zh) 2019-06-04
HK1205987A1 (zh) 2015-12-31
EP2844537A1 (en) 2015-03-11
WO2013166310A1 (en) 2013-11-07
CA3045821A1 (en) 2013-11-07
CA2870867C (en) 201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54526B (zh)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US8997908B2 (en) Side-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8973693B2 (en) Side by 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20210269096A1 (en) Utility vehicle
CN110087930B (zh) 用于多用途车辆的进气系统
US20150047917A1 (en) Side-by-side vehicle
CN115140203A (zh) 越野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