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0045A - 一种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40045A CN110240045A CN201910447178.3A CN201910447178A CN110240045A CN 110240045 A CN110240045 A CN 110240045A CN 201910447178 A CN201910447178 A CN 201910447178A CN 110240045 A CN110240045 A CN 1102400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d
- elevator
- bar
- compensation rope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包括设置在电梯井道内的轿厢、对重、驱动装置、牵引绳和补偿索。在轿厢和对重的下部连接有补偿索,在补偿索的转弯处附近设置有导程装置,导程装置包括支撑部、活动部和一检测控制器,检测控制器接入驱动装置的驱动主回路中;当电梯系统正常运行时,导程装置对补偿索起限位和导向作用;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导程装置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以保障电梯系统的安全。本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满足轿厢滞留工况和对重滞留工况的保护要求;同时不会增加对于电梯井道土建尺寸(例如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等)的要求;另外,本技术方案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安装调整方便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电梯的拖动方式为曳引驱动,即摩擦驱动。曳引驱动的基本原理可简述为:牵引缆绕过驱动装置的驱动轮,在驱动轮的两侧分别悬挂轿厢与对重。轿厢与对重以及该侧的牵引缆、补偿索、随行电缆等的重力,通过牵引缆的传递对驱动轮产生压力,进而形成足够大的摩擦力。驱动轮转动时,该摩擦力带动悬挂的牵引缆上下移动,从而驱动轿厢沿轿厢轨道上下移动,同时驱动对重沿对重轨道上下移动。
可见,为了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摩擦力。随着一些新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例如用复合钢带作为牵引缆、新结构的轻型轿厢、轻型材料轿壁、铝蜂窝板轿底等,电梯的轻量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但是,轻量化的电梯也必须保证轿厢在空载或满载运行时都有足够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在产生摩擦力的压力减小的情况下仍需要有足够的摩擦力,以满足电梯正常运行的需要。这种情况下一般都采用了增大摩擦系数或者当量摩擦系数的方法,例如增加牵引缆和驱动轮之间的摩擦系数、改变驱动轮的槽形、增加牵引缆在驱动轮上的包角等。但是,这也增加了电梯非正常运行时的一些风险,例如在特殊情况下,轿厢越过最高层站继续向上运行,这时对重的重量完全支承在对重侧缓冲器上,如果摩擦力足够大,轿厢将会被驱动装置继续带动,冲向顶层楼板。以上情况,可能导致电梯的损坏;如果轿厢顶部还有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将被挤压在轿厢顶部和顶层楼板之间,可能造成伤亡事故。为避免这种危险情况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国内外电梯标准或法规中都严格限制了摩擦驱动力的最大值,要求当对重压在缓冲器上而驱动轮按电梯上行方向旋转时,空载轿厢不能被向上提升,这就是电梯设计中的轿厢滞留工况。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较佳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当电梯系统处于滞留工况时产生的各类安全问题,无法较好地保证电梯系统的运行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系统,具体包括:
设置在电梯井道内的电梯轿厢、对重装置、驱动装置、牵引缆、补偿索、导程装置、轿厢轨道和对重轨道,其中:
牵引缆设置于驱动装置上,并用于连接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
电梯轿厢设置于轿厢轨道上,对重装置设置于对重轨道上;
驱动装置通过牵引缆驱动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分别沿轿厢轨道和对重轨道作竖向移动,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主回路,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工作;
补偿索的一端设置于电梯轿厢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对重装置的底部,使得补偿索呈U字型连接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补偿索在电梯系统正常运行时处于松弛状态,并在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上提;
导程装置设置于补偿索的U字型的转弯处,导程装置包括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其中:
支撑部固定于电梯系统内靠近补偿索的U字型的转弯处的位置;
活动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支撑部上,并可随补偿索的上提而移动;
检测控制器设置于支撑部上,并接入驱动主回路中,当检测控制器检测到活动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时,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优选的,该种电梯系统,其中补偿索为穿旗绳链或包塑链或包橡胶链或带钢芯缆。
优选的,该种电梯系统,其中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支撑杆相互平行,且分别相对设置在电梯系统的轿厢轨道或对重轨道上;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和一导程杆,导程杆可活动地连接支撑部,导程套套设于导程杆上,并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的,其中每根支撑杆的端部分别设置一卡槽,导程杆通过卡槽卡接在两根支撑杆之间;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上提带动导程杆离开卡槽,以与支撑杆分离,检测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进一步优选的,其中支撑杆包括一第一支撑杆和一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设置一卡槽,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设置一连接件,导程杆的一端通过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杆,另一端通过卡槽卡接第一支撑杆;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上提带动导程杆离开卡槽,以与第一支撑杆分离,检测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进一步优选的,其中每个支撑杆的端部分别设置一连接件,导程杆通过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在两根支撑杆之间;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上提带动导程杆相对于支撑杆转动,使得导程杆与支撑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检测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优选的,该种电梯系统,其中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支撑杆相互平行,且分别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和一导程杆,导程杆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根支撑杆内,导程套套设于导程杆上,并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上提带动导程杆离开支撑杆,检测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优选的,该种电梯系统,其中支撑部包括一根支撑杆,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环和一导程杆,导程杆的一端插入支撑杆内,另一端通过导程环套设在补偿索上,导程环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上提带动导程杆离开支撑杆,检测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优选的,该种电梯系统,其中支撑部包括一根支撑杆,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部,支撑杆的端部设置有一连接件;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环,导程环套设在补偿索上,并通过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杆,导程环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上提带动导程环上提,使得导程环与支撑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检测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优选的,该种电梯系统,其中滞留工况包括电梯轿厢发生滞留工况的情况和对重装置发生滞留工况的情况。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通过本技术方案,在电梯系统的曳引能力不能满足滞留工况保护要求、轿厢或对重继续上行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可有效地满足轿厢滞留工况和对重滞留工况的保护要求;同时不会增加对于电梯井道土建尺寸(例如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等)的要求;另外,本技术方案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安装调整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现有技术中固定式导程装置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8是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10是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2是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14是本发明一种电梯系统中,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为电梯井道;12为机房;
21为电梯轿厢;22为轿厢侧滑轮;23为轿厢轨道;24为含支持座的轿厢缓冲器;25为轿厢安全钳;26为轿厢门;27为层站门;
31为对重装置;32为对重侧滑轮;33为对重轨道;34为含支持座的对重缓冲器;
41为驱动装置;42为导向滑轮;43为控制装置;
51为牵引缆;52为轿厢侧绳头;53为对重侧绳头;
61为补偿索;62为导程装置;
71为支撑杆;72为导程杆;73为导程套;74为支撑杆安装件;75为检测控制器;76为连接件;77为导程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基于现有技术背景,本发明现提供一种电梯系统的技术方案。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下简要分析曳引驱动电梯的相关运行原理。
曳引驱动电梯的曳引能力表示基于欧拉公式。GB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是我国电梯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安全标准,现行版本为GB7588-2003。参见其附录M,曳引力计算时采用以下公式:
轿厢装载和紧急制动工况:
T1/T2≤efa…………………………………………………………………(1)
轿厢滞留工况:
T1/T2≥efα………………………………………………………………(2)
(1)(2)式的左边代表了驱动轮两侧的牵引缆上的拉力比值,其中,T1代表较大的拉力,T2代表较小的拉力;(1)(2)式的右边代表了电梯系统的实际曳引能力,其中,e为欧拉数,f为牵引缆和驱动轮之间的当量摩擦系数,α为牵引缆在驱动轮上的包角。一般的电梯都是按(1)(2)式要求来设计,实际情况下也都满足滞留工况的曳引能力要求。
但是,随着电梯提升高度的加大和轿厢设计的轻量化,相对的牵引缆自身的重量越来越大且不能忽略。这种项目,往往会发现当轿厢上行至电梯井道顶部且对重压在缓冲器上时,对重侧的牵引缆重量甚至与轿厢的自重相当,可能无法满足轿厢滞留工况时(2)式的要求。如果驱动轮按电梯上行方向继续旋转,因摩擦力过大,牵引缆不能在驱动轮上打滑,轿厢侧牵引缆会随着驱动轮转动而继续上行,从而发生轿厢冲顶事故。
根据(1)式可知,只要驱动轮两侧牵引缆上的拉力比值小于实际曳引能力,电梯系统就可以实现正常驱动。将(1)式变形为T1≤T2*efα。在轿厢滞留工况时,对重的重量完全支承在对重侧缓冲器上,这时T2是对重侧牵引缆本身的重量,T1是空载轿厢侧的总重量,如果efα足够大,则上述公式仍然成立,轿厢将可能继续向上运行,进而发生危险。
可见,这时矛盾产生:如果需要减轻轿厢重量且同时保证正常运行,即满足欧拉公式,则需要较大的曳引能力,即efα越大越好;但是为了防止在轿厢滞留工况下轿厢继续向上运行,efα又必须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为了避免这种矛盾现象的发生,部分电梯产品采用了限制提升高度的方法,也就是限制T2的大小。因为在提升高度较大时,牵引缆本身的重量也较大,轿厢滞留工况下更容易满足上述公式。事实上,限制提升高度的方法只是限制了电梯产品的应用范围,避免矛盾现象出现,并没有真正解决矛盾,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基于上述技术基础以及所产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本发明中提供的电梯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
设置在电梯井道11内的电梯轿厢21、对重装置31、驱动装置41、牵引缆51、补偿索61、导程装置62、轿厢轨道23和对重轨道33,其中:
牵引缆51设置于驱动装置41上,并用于连接电梯轿厢21和对重装置31;
电梯轿厢21设置于轿厢轨道23上,对重装置31设置于对重轨道33上;
驱动装置41通过牵引缆51驱动电梯轿厢21和对重装置31分别沿轿厢轨道23和对重轨道33作竖向移动,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主回路,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工作;
补偿索61的一端设置于电梯轿厢21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对重装置31的底部,使得补偿索61呈U字型连接电梯轿厢21和对重装置31,补偿索61在电梯系统正常运行时处于松弛状态,并在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上提;
导程装置62设置于补偿索的U字型的转弯处,导程装置包括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其中:
支撑部固定于电梯系统内靠近补偿索61的U字型的转弯处的位置;
活动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支撑部上,并可随补偿索61的上提而移动;
检测控制器75设置于支撑部上,并接入驱动主回路中,当检测控制器检测到活动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时,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种电梯系统,如图1所示,还包括机房12,轿厢侧滑轮22,对重侧滑轮32,导向滑轮42,含支持座的轿厢缓冲器24和含支持座的对重缓冲器34,其中:
轿厢侧滑轮22设置于电梯轿厢21上,对重侧滑轮32设置于对重装置31上,牵引绳51通过绕过轿厢侧滑轮22、驱动装置41的驱动轮、导向滑轮42和对重侧滑轮32以连接驱动装置41,电梯轿厢21和对重装置31;牵引绳51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机房12中,根据所属位置区分为轿厢侧绳头52和对重侧绳头53;
含支持座的轿厢缓冲器24和含支持座的对重缓冲器34设置于电梯井道11的底部,分别对应电梯轿厢21和对重装置31竖向运行的下部位置。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种电梯系统,其中补偿索61为穿旗绳链或包塑链或包橡胶链或带钢芯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该种电梯系统,其中滞留工况包括电梯轿厢发生滞留工况的情况和对重装置发生滞留工况的情况。
现提供六个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与图2所示的目前最为普遍的固定式导程装置不同,如图3-4所示,导程装置62由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构成,其中:
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71,两根支撑杆71相互平行,且分别相对通过支撑杆安装件74设置在电梯系统的轿厢轨道23或对重轨道33上,每根支撑杆71的端部分别设置一卡槽;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73和一导程杆72,导程杆72通过卡槽卡接在两根支撑杆71之间,导程套73套设于导程杆72上,并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检测控制器75设置在一根支撑杆71的端部附近;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如图4所示,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杆72离开卡槽,以与支撑杆71分离,检测控制器75检测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分离,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可在两根支撑杆71的端部附近均设置检测开关75,防止滞留工况发生时导程杆72在未设置检测控制器75的一端被单侧提动分离,无法及时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的风险。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导程装置62由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构成,其中:
支撑杆71包括一第一支撑杆和一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相互平行,且分别相对通过支撑杆安装件74设置在电梯系统的轿厢轨道23或对重轨道33上,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设置一卡槽,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设置一连接件;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73和一导程杆72,导程杆72的一端通过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杆,另一端通过卡槽卡接第一支撑杆,导程套73套设于导程杆72上,并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检测控制器75设置在第一支撑杆的端部附近;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如图6所示,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杆72离开卡槽,以与第一支撑杆分离,检测控制器75检测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分离,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区别于第一个实施例中导程杆分别与两根支撑杆均可分离连接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导程杆72与其中一根支撑杆可转动连接,与另一根支撑杆可分离连接,同样可以实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的相对位置变化,驱动检测控制器75工作。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导程装置62由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构成,其中:
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71,两根支撑杆71相互平行,且分别相对通过支撑杆安装件74设置在电梯系统的轿厢轨道23或对重轨道33上,每个支撑杆71的端部分别设置一连接件76;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73和一导程杆72,导程杆72通过连接件76可转动地连接在两根支撑杆之间,导程套73套设于导程杆72上,并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如图8所示,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杆72相对于支撑杆71转动,检测控制器75检测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区别于第一个实施例和第二个实施例中导程杆与支撑杆存在可分离连接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导程杆72分别与两根支撑杆71均通过连接件76可转动连接,同样可以实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的相对位置变化,驱动检测控制器75工作。
在第四个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导程装置62由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构成,其中:
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71,两根支撑杆71相互平行,且分别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底部;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73和一导程杆72,导程杆72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根支撑杆71内,导程套73套设于导程杆72上,并用于对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如图10所示,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杆72离开支撑杆71,检测控制器75检测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分离,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区别于第一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和第三个实施例中支撑杆通过支撑杆安装件74设置在电梯系统的轿厢轨道23或对重轨道33上的情况,本实施例中,两根支撑杆71相互平行,分别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底部,导程杆72呈“门”字型,“门”字型导程杆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根支撑杆71内且可分离提起,同样可以实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的相对位置变化,驱动检测控制器75工作。
在第五个实施例中,如图11-12所示,导程装置62由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构成,其中:
支撑部包括一根支撑杆71,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底部;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环77和一导程杆72,导程杆72的一端插入支撑杆内,另一端通过导程环77套设在补偿索61上,导程环77用于对补偿索61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如图12所示,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杆72离开支撑杆71,检测控制器75检测到导程杆72与支撑杆71分离,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区别于第四个实施例中两根支撑杆相互平行,分别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底部的情况,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仅包括一根支撑杆71,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底部,且使用导程环77替换导程套73。
在第六个实施例中,如图13-14所示,导程装置62由支撑部、活动部和检测控制器75构成,其中:
支撑部包括一根支撑杆72,竖直设置在电梯井道11的底部,支撑杆72的端部设置有一连接件76;
活动部包括一导程环77,导程环77套设在补偿索61上,并通过连接件76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杆72,导程环77用于对补偿索61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如图14所示,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环77上提,检测控制器75检测到导程环77与支撑杆72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控制驱动装置41停止工作。
区别于第五个实施例中导程杆插入支撑杆内且可分离提起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去除导程杆结构,导程环77套设在补偿索61上,并通过连接件76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杆72;当发生滞留工况时,补偿索61上提带动导程环77上提,同样可以实现导程环77与支撑杆72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动,驱动检测控制器75工作。
综上,通过本技术方案,在电梯系统的曳引能力不能满足滞留工况保护要求、轿厢或对重继续上行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控制驱动装置停止工作,可有效地满足轿厢滞留工况和对重滞留工况的保护要求;同时不会增加对于电梯井道土建尺寸(例如顶层高度、底坑深度等)的要求;另外,本技术方案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安装调整方便的特点。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系统具体包括:
设置在电梯井道内的电梯轿厢、对重装置、驱动装置、牵引缆、补偿索、导程装置、轿厢轨道和对重轨道,其中:
所述牵引缆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上,并用于连接所述电梯轿厢和所述对重装置;
所述电梯轿厢设置于所述轿厢轨道上,所述对重装置设置于所述对重轨道上;
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牵引缆驱动所述电梯轿厢和所述对重装置分别沿所述轿厢轨道和所述对重轨道作竖向移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主回路,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工作;
所述补偿索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对重装置的底部,使得所述补偿索呈U字型连接所述电梯轿厢和所述对重装置,所述补偿索在所述电梯系统正常运行时处于松弛状态,并在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上提;
所述导程装置设置于所述补偿索的U字型的转弯处,所述导程装置包括支撑部、活动部和一检测控制器,其中:
所述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电梯系统内靠近所述补偿索的U字型的转弯处的位置;
所述活动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上,并可随所述补偿索的所述上提而移动;
所述检测控制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并接入所述驱动主回路中,当所述检测控制器检测到所述活动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索为穿旗绳链或包塑链或包橡胶链或带钢芯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相互平行,且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电梯系统的所述轿厢轨道或所述对重轨道上;
所述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和一导程杆,所述导程杆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支撑部,所述导程套套设于所述导程杆上,并用于对所述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分别设置一卡槽,所述导程杆通过所述卡槽卡接在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
当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所述补偿索上提带动所述导程杆离开所述卡槽,以与所述支撑杆分离,所述检测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一第一支撑杆和一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设置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设置一连接件,所述导程杆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另一端通过所述卡槽卡接所述第一支撑杆;
当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所述补偿索上提带动所述导程杆离开所述卡槽,以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分离,所述检测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分别设置一连接件,所述导程杆通过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在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
当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所述补偿索上提带动所述导程杆相对于所述支撑杆转动,使得所述导程杆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所述检测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相互平行,且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
所述活动部包括一导程套和一导程杆,所述导程杆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根所述支撑杆内,所述导程套套设于所述导程杆上,并用于对所述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所述补偿索上提带动所述导程杆离开所述支撑杆,所述检测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一根支撑杆,竖直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
所述活动部包括一导程环和一导程杆,所述导程杆的一端插入所述支撑杆内,另一端通过所述导程环套设在所述补偿索上,所述导程环用于对所述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所述补偿索上提带动所述导程杆离开所述支撑杆,所述检测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一根支撑杆,竖直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所述支撑杆的端部设置有一连接件;
所述活动部包括一导程环,所述导程环套设在所述补偿索上,并通过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支撑杆,所述导程环用于对所述补偿索起到位置限定和导向的作用;
当所述电梯系统发生滞留工况时,所述补偿索上提带动所述导程环上提,使得所述导程环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所述检测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工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工况包括所述电梯轿厢发生滞留工况的情况和所述对重装置发生滞留工况的情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47178.3A CN110240045A (zh) | 2019-05-27 | 2019-05-27 | 一种电梯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47178.3A CN110240045A (zh) | 2019-05-27 | 2019-05-27 | 一种电梯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40045A true CN110240045A (zh) | 2019-09-17 |
Family
ID=67885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47178.3A Pending CN110240045A (zh) | 2019-05-27 | 2019-05-27 | 一种电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4004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33222A (zh) * | 2022-06-06 | 2022-08-23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应对电梯滞留工况的补偿链导向装置 |
CN115285819A (zh) * | 2022-08-16 | 2022-11-04 | 巨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安全装置的保护系统及电梯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86221A (zh) * | 2012-11-19 | 2013-05-08 |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曳引绳延伸保护结构 |
CN103738817A (zh) * | 2014-01-06 | 2014-04-23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曳引安全保护系统及方法 |
JP2015157663A (ja) * | 2014-02-24 | 2015-09-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コンペンチェーン/ケーブルの引掛り検知装置 |
CN207209673U (zh) * | 2017-09-12 | 2018-04-10 |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平衡链导向装置 |
CN207243200U (zh) * | 2017-08-21 | 2018-04-17 | 邓潮森 | 一种轻量化设计的曳引驱动电梯 |
-
2019
- 2019-05-27 CN CN201910447178.3A patent/CN11024004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86221A (zh) * | 2012-11-19 | 2013-05-08 |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曳引绳延伸保护结构 |
CN103738817A (zh) * | 2014-01-06 | 2014-04-23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电梯曳引安全保护系统及方法 |
JP2015157663A (ja) * | 2014-02-24 | 2015-09-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コンペンチェーン/ケーブルの引掛り検知装置 |
CN207243200U (zh) * | 2017-08-21 | 2018-04-17 | 邓潮森 | 一种轻量化设计的曳引驱动电梯 |
CN207209673U (zh) * | 2017-09-12 | 2018-04-10 |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平衡链导向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33222A (zh) * | 2022-06-06 | 2022-08-23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应对电梯滞留工况的补偿链导向装置 |
CN114933222B (zh) * | 2022-06-06 | 2024-02-06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应对电梯滞留工况的补偿链导向装置 |
CN115285819A (zh) * | 2022-08-16 | 2022-11-04 | 巨立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安全装置的保护系统及电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49818B (zh) | 电梯制动装置 | |
CN210103229U (zh) |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梯 | |
CN110240045A (zh) | 一种电梯系统 | |
CN107892227B (zh) | 一种防高速坠落的安全电梯 | |
CN102344080A (zh) | 斜行曳引式电梯 | |
CN201385974Y (zh) | 一种顶置式曳引传动施工升降机 | |
WO2022199270A1 (zh) | 曳引式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 | |
CN105692400A (zh) | 一种单柱悬臂式家庭电梯 | |
CN201808994U (zh) | 家用电梯 | |
CN201190072Y (zh) | 多动力电梯 | |
CN203173653U (zh) | 4∶1无机房载货电梯曳引机的下置式结构装置 | |
CN205204567U (zh) | 无配重电梯及其升降驱动电机、驱动单元和驱动系统 | |
CN209352409U (zh) | 一种带自救功能的电梯层门装置 | |
CN214780113U (zh) |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 |
CN214780114U (zh) |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 |
CN102491153A (zh) | 6︰1无机房载货电梯的曳引系统设计 | |
CN109516341A (zh) | 一种电梯的备用减速结构 | |
CN105883536A (zh) | 一种安全电梯 | |
CN213294354U (zh) | 一种用于箱式电梯升降的起升机构 | |
CN209481011U (zh) | 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 | |
CN212450181U (zh) | 一种可分离式双轿厢电梯 | |
CN211056465U (zh) | 室内电梯的驱动绳索的换向装置 | |
CN208561353U (zh) | 电梯用缓冲装置 | |
CN102009898B (zh) | 间接驱动电梯 | |
CN211393431U (zh) | 一种用于安装操纵盘的铰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