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助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轮助行器。
背景技术
轮式助行器目前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家庭之中,提供行走辅助,重物乘载,行走休息的功能,这些功能都为行动不便、年迈体弱、下肢残障人士提供了独自出行的便利。
为了便于使用者运输和储存助行器,现有的轮式助行器都设计了折叠功能,但现有的助行器的车架较大,所以折叠后的体积依然很大,使用者使用时极其不便,目前虽然有些助行器通过二次折叠的功能,将助行器折叠成更小的体积,例如把车架进行二次折叠或者把部分零件单独拆卸。
但这种助行器仅仅考虑到了收纳方便,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助行器本身是用来帮助残老年人士辅助行走的,在需要的人群使用时,他们需要弯腰或者使用了更多的肌肉操作才能操作折叠助行器,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轮助行器,利用杆件结构能够快速的将助行器进行折叠或展开,不需要进行二次折叠或单独把部分零件拆卸出来,给予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轮助行器,包括支架结构和折叠结构,所述支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支架,每个所述主支架包括一端设有第一滚轮的第一支架杆、第一支撑杆和一端设有第二滚轮的第二支架杆,所述第一支架杆上设有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杆上的铰接部和可滑动于所述第一支架杆上的滑动部,所述第二支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部铰接,且所述第二支架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架杆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支架杆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铰接部;所述折叠结构包括可收合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杆的铰接部上,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杆的滑动部上;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支架杆之间设有可折叠的坐垫,所述坐垫通过所述滑动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杆在远离第一滚轮的一端,以致能够调节两个所述主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坐垫为软性材制成的坐垫,所述坐垫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杆的滑动部上,以使得所述坐垫能够与所述支架结构及折叠结构形成联动结构。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坐垫包括第一坐垫和第二坐垫,所述第一坐垫的一端和第二坐垫的一端可转动铰接,所述第一坐垫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至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架杆的滑动部上,所述第二坐垫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至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架杆的滑动部上。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第一支架杆上设有第一转轴部,所述第一滚轮包括滚轮体和滚轮支架,所述滚轮支架上设有第一转轴,所述滚轮体可转动安装在所述滚轮支架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部上。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第一支架杆的中部设有限位部,用于阻止所述第一支架杆上的滑动部继续往所述第一滚轮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有第一锁扣部,所述第一支架杆在靠近所述限位部的位置上设有扣合部,所述第一锁扣部与所述扣合部配合以阻止所述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一支架杆远离所述第一滚轮的方向移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杆上设有第二锁扣部,所述第二锁扣部与所述扣合部配合以阻止所述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一支架杆远离所述第一滚轮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铰接部上设有第一铰接部和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垂直的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支架杆在靠近所述第一滚轮的一端呈L型弯折结构,所述铰接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杆的弯折处上,且所述第一铰接部朝向所述第一支架杆弯折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滑动部上设有第三铰接部、转动轴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三铰接部的上方,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滑动部相对的两个外侧上,所述第三铰接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铰接部铰接,所述坐垫的另一端可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助行器还包括握把件,所述握把件包括握把杆及连接在握把杆一端上的握把,所述第一支架杆在远离所述第一滚轮的一端设有握把安装部,所述握把通过所述握把杆可伸缩安装在所述握把安装部上。
在本发明的助行器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部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中部设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上穿设有一销钉,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形成可收合的X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了一种四轮助行器,包括支架结构和折叠结构,支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支架,主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杆,第一支架杆上滑动部,折叠结构包括可收合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其中,两个相对设置主支架上的滑动部之间设有可折叠的坐垫,以致能够调节两个主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便可以通过坐垫能够快速对助行器进行收合或展开,不需要进行二次折叠或单独把部分零件拆卸出来,给予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带来极大的方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四轮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助行器呈半收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助行器收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滑动部在助行器展开后的受力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滑动部在助行器收拢后的受力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铰接部在助行器展开后的受力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第二支架杆在助行器展开后的受力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第一支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第一支架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的握把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滑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铰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的折叠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的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的第一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的第二支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的第一锁扣部与扣合部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支架;11、第一支架杆;111、第一滚轮;1111、滚轮体;1111a、滚轮转轴;1112、滚轮支架;1112a、第一转轴;1112b、支架通孔;1112c、滚轮腔体;112、滑动部;114、限位部;116、第一转轴部;117、扣合部;1121、滑动部穿孔;1122、转动轴;1123、支撑部;1124、第三铰接部;113、铰接部;1131、铰接部安装孔;1132、第一铰接部;1133、第二铰接部;12、第二支架杆;121、第二滚轮;13、第一支撑杆;
20、折叠结构;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销钉;24、第一锁扣部;25、解锁件;
40、坐垫;41、第一坐垫;42、第二坐垫;43、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组合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一种四轮助行器,包括支架结构和折叠结构20,其中,支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支架10,每个主支架10均包括第一支架杆11、第二支架杆12和第一支撑杆13,第一支架杆11的一端设有第一滚轮111,第二支架杆12的一端设有第二滚轮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杆11上设有滑动部112和铰接部113,滑动部112可滑动安装在第一支架杆11上,铰接部113固定在第一支架杆11上。第二支架杆12在远离第二滚轮121的一端与滑动部可转动连接,且第二支架杆12位于第一支架杆11的一侧,第一支撑杆13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支架杆12的中部,第一支撑杆13的另一端与铰接部可转动连接;
折叠结构20包括可收合的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的一端分别铰接在两个第一支架杆11的铰接部113上,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两个第一支架杆11的滑动部112上(如图2)。其中,两个第一支架杆11之间设有可折叠的坐垫40,坐垫40通过滑动部112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架杆11在远离第一滚轮111的一端,以致能够调节两个主支架10之间的相对位置。
具体地,坐垫4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支架杆11上的滑动部112连接,坐垫4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支架杆11上的滑动部112连接,以便能够通过坐垫40调整滑动部112与第一支架杆11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两个第一支架杆11的相对位置。
例如,当坐垫40从完全展开状态向完全收合状态转化时,坐垫40驱动滑动部112沿着第一支架杆11并朝向第一滚轮111的相反方向移动,其中,由于第二支架杆12、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均与滑动部112连接,因此,第二支架杆12、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在滑动部112的驱动下由展开状态向收合状态转化。反之,当坐垫40从完全收合状态向完全展开状态转化时,坐垫40驱动滑动部112沿着第一支架杆11并朝向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第二支架杆12、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在滑动部112的驱动下由收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化。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使用者通过坐垫40能够快速将助行器展开或收合,不需要单独把部分零件拆卸出来或进行二次折叠,给予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方便。此外,坐垫通过滑动部112与第一支架杆11、第二支架杆12、第一连接杆21及第二连接杆22连接,其中第一支架杆11通过第一支撑杆13与第二支架杆12连接,以便能够承受使用者整个身体的重量,即当使用者在行走一段时间后想要稍坐休息,可以将助行器展开后直接坐在坐垫40上。当使用者不需要用到助行器或需要将助行器搬上楼梯时,使用者只需要通过坐垫驱动滑动部112对助行器进行收合即可,设计简单,实用方面。
此外,由于第一支撑杆13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支架杆12的中部,第一支撑杆13的另一端与铰接部可转动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第二支架杆12的受力结构更加合理,有效避免了第二支架杆12因受力不合理容易损坏的问题。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坐垫40可以采用软性材制成,例如软胶材料或布料等,其中,坐垫4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支架杆11的滑动部112上,以使得坐垫40能够支架结构及折叠结构20形成联动结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助行器的制造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坐垫40驱动滑动部112沿着第一支架杆11往复移动,在通过滑动部112驱动第二支架杆12、第一连接杆21及第二连接杆22与第一支架杆11的相对位置,以便实现助行器的展开或收合。
具体地,如图2和图11所示,滑动部112上设有第三铰接部1124、转动轴1122和支撑部1123,其中,滑动部112的中部开设有滑动部穿孔1121,转动轴1122与支撑部1123设置在滑动部112相对的两个外侧上,第三铰接部1124设置在支撑部1123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穿孔1121的内径与第一支架杆11的外径相匹配,第二支架杆12的一端可转动安装在转动轴1122上,第一连接杆21或第二连接杆22的另一端与第三铰接部1124铰接,坐垫40的另一端可转动安装在支撑部1123上,滑动部112通过滑动部穿孔1121穿设在第一支架杆11上,以使得坐垫40能够支架结构及折叠结构20形成联动结构。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滑动部112上分别设有第三铰接部1124、转动轴1122和支撑部1123,且转动轴1122与支撑部1123相对设置,第三铰接部1124设置在支撑部1123的下方,从而可以对滑动部112的受力情况进行优化,将滑动部112在第三铰接部1124、转动轴1122和支撑部1123三个位置的受力进行合理分散或抵消,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助行器的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坐垫40包括第一坐垫41和第二坐垫42,其中,第一坐垫41的一端和第二坐垫42的一端可转动铰接,第一坐垫41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至其中一个第一支架杆11的滑动部112上,第二坐垫42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至另一个第一支架杆11的滑动部112上。
具体地,第一坐垫41的一端和第二坐垫42的一端可以合页或者其他连接轴的结构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一坐垫41能够相对第二坐垫42自由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坐垫41与第二坐垫42之间还设有拉手43,以便拉手43能够驱动第一坐垫41相对第二坐垫42进行折叠,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坐垫41及第二坐垫42带动滑动部112朝向远离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以快速实现助行器的收合;当需要使用助行器时,只需要往下按住第一坐垫41和第二坐垫42的上端面,即可驱动滑动部112朝向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坐垫41相对于第二坐垫42呈展开状态,设计简单却实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杆11、第二支架杆12、第一支撑杆13、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均可以采用管材切割制造而成,由于管材可以通过拉伸工艺生产,因此生产效率极高、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可以使得整个助行器的生产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同时得到降低,优选为铝管。此外,滑动部112和铰接部113均可安装在第一支架杆11上,在组装过程中,工人可以先将滑动部112和铰接部113安装在第一支架杆11上,再将第二支架杆12、第一支撑杆13、第一连接杆21、第二连接杆22和坐垫40分别安装在滑动部112和铰接部113上,而后将第一支撑杆1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支架杆12上即可,以现有助行器相比,组装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5所示,第一支架杆11上设有第一转轴部116,第一滚轮111包括滚轮体1111和滚轮支架1112,其中滚轮支架1112的上设有第一转轴1112a,在与第一转轴1112a相对于的一侧设有与滚轮体1111直径相适配的滚轮腔体1112c,滚轮腔体1112c两侧的侧壁开始有支架通孔1112b,滚轮体1111上设有与支架通孔1112b相适配的滚轮转轴1111a,滚轮体1111通过滚轮转轴1111a可转动安装在支架通孔1112b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112a可转动安装在第一转轴部116上,以形成360可转动的万向轮结构,具体地,第一转轴1112a可以通过滚动轴承安装在第一转轴部116上,或者第一转轴1112a通过推力轴承与滚动轴承结合安装在第一转轴部116上,以提高第一滚轮111轴向的承载能力。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支架杆11的中部设有限位部114,用于阻止第一支架杆11上的滑动部112继续往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
其中,限位部114还有提高助行器的承载能力,其中,由于坐垫、第一支架杆11、第二支架杆12、第一支撑杆13、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之间的相对位置迫使得滑动部112不能继续朝向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构成向下自锁体,而限位部114刚好抵接在滑动部112不能朝向第一滚轮111移动时的下端,不仅可以避免助行器自锁失效导致的二次事故,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助行器的承载能力,即支撑坐垫40上人体的身体重量。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杆21上设有第一锁扣部24,第一支架杆11在靠近限位部114的位置上设有扣合部117,第一锁扣部24与扣合部117配合以阻止滑动部112朝向第一支架杆11远离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和/或第二连接杆22上设有第二锁扣部(图中未示出),第二锁扣部与扣合部117配合以阻止滑动部112朝向第一支架杆11远离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其中第二锁扣部的结构与第一锁扣部24相同。
具体地,当助行器呈展开状态时(如图1),将第一锁扣部24或第二锁扣部扣合在扣合部117上,以阻止滑动部112朝向第一支架杆11远离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避免使用者不小心将助行器收合,或者助行器在其他外力作用下自动收合而导致助行器站立不稳的事故发生,有效提高了助行器的安全使用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扣部24可以转动安装在第一连接杆21上,第一锁扣部24的一端设有卡勾,卡勾的外侧呈环形,第一锁扣部24的另一端通过解锁件24连接至坐垫40,其中,第一锁扣部24与第一连接杆21直接连接有复位弹簧,第一锁扣部24通过该复位弹簧始终保持扣合状态,即当助行器从收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化时,扣合部117沿着卡勾外侧的环形推开卡勾,待当助行器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后,卡勾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扣合在扣合部117上。当助行器从展开状态向收合状态转化时,由于第一锁扣部24通过解锁件24与坐垫40,即坐垫40朝远离第一滚轮111的方向转动时通过解锁件24驱动第一锁扣部24解除扣合部117的扣合关系,形成一种联动关系,结构设计简单却实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2所示,铰接部113上设有第一铰接部1132和与第一铰接部1132垂直的第二铰接部1133,其中,铰接部113的中部设有铰接部安装孔11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杆11在靠近第一滚轮111的一端呈L型弯折结构,铰接部113通过铰接部安装孔1131安装在第一支架杆11的弯折处上,第一铰接部1132朝向第一支架杆11弯折的相反方向,第一支撑杆13的另一端与第一铰接部1132铰接,第一连接杆21或第二连接杆22的一端与第二铰接部1133铰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铰接部113的受力结构更加合理,有效避免了铰接部113因受力不合理容易损坏的问题。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助行器还包括握把件30,握把件30包括握把杆32及连接在握把杆32一端上的握把31,第一支架杆11在远离第一滚轮111的一端设有握把安装部115,握把31通过握把杆32可伸缩安装在握把安装部115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杆11为中空结构,即第一支架杆11在握把安装部115的一端设有握把安装孔115a,握把安装部115环套在握把安装孔115a的外侧,不仅可以加强第一支架杆11在握把安装孔115a的位置上的强硬度,而且也便于握把件30的安装。具体地,握把安装部115的外侧设有握把调节件115b,用于将握把杆32固定在握把安装孔115a内并用于调节握把杆32的长度,从而可以扩大助行器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任何身高的使用者等。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杆21的中部设有第一销孔(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杆22的中部设有第二销孔(图中未示出),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之间上穿设有一销钉23,以使得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形成可收合的X形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助行器的承载能力。
具体地,如图4图16所示,限位部114到第一支架杆11远离第一滚轮111一端的垂直距离L1为260a,限位部114到靠近第一滚轮111一端的垂直距离L2为225a,第一滚轮111到弯折处的垂直距离L3为70a(如图9);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的总长L5为417a,其一端到铰接处的距离为205a(如图13);第一支撑杆13上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L7为198a(如图14);第二支架杆12上与滑动部112铰接的铰接点到与第一支撑杆13铰接的铰接点的距离L8为241a。
当助行器从收合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化时,使用者向滑动部112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矩F1,此时第二支架杆12和第一连接杆21或第二连接杆22分别给予滑动部112一个向上的力矩F2、F3,其中,力矩F2的方向与第二支架杆12的方向相同,力矩F3的方向与第一连接杆21或第二连接杆22的方向相同,坐垫40给予滑动部112一个沿坐垫40方向的力矩F4,由于第一支架杆11、第二支架杆12、第一支撑杆13、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的结构迫使滑动部112在限位部114位置的受力平衡(如图4),此时力矩F1、F2、F3和F4的受力方向变为原来的相反方向。其中,铰接部113在此过程中的力矩F5、F6和F7、及第二支架杆12以第一支撑杆13的铰接点为支点所产生的力矩F8和F9同样因为第一支架杆11、第二支架杆12、第一支撑杆13、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的结构而保持平衡,使得助行器的受力结构更加合理。
当助行器从展开状态向收合状态转化时,使用者通过坐垫40给予滑动部112一个向上的力,迫使滑动部112沿着第一支架杆11朝向远离第一滚轮111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二支架杆12和第一连接杆21或第二连接杆22分别给予滑动部112一个相反方向的力矩F2、F3,由于坐垫40上力的解除迫使助行器的受力情况失去平衡,从而便于使用者对助行器进行收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