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及电调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基站天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及电调天线。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用手动或电动的方式来改变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天线的移相器相位,从而实现天线的电下倾角调节控制。其中手动调节方式需要人工攀爬铁塔,在天线端进行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极大的风险性;而电动调节方式则仅需操作人员在控制室内程序控制即可,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所以电动调节控制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电动方式是每个移相器采用独立的相位调节装置,但随着移动基站站址资源的限制,多频天线已越来越成为一种需求趋势。对于多频天线,目前主流的电动调节方式是每一个频段的天线分别采用一个下倾角调节装置,即一个多频天线需要多个下倾角调节装置。
随着天线频率融合越来越多,其调节装置也越来越多,导致天线的结构布局、重量、成本及小型化的设计压力越来越大。天线下倾角调节装置的整体尺寸较大,不能满足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及电调天线,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目前天线下倾角调节装置的整体尺寸较大,不能满足小型化发展趋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包括:驱动齿轮、切换机构和传动机构;切换机构包括推动件和至少一个切换齿轮,所述切换齿轮与所述传动机构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传动机构与移相器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切换齿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驱动齿轮的中心轴线平行,至少一个所述切换齿轮在所述驱动齿轮的四周沿同一圆周设置,所述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沿中心轴线方向存在间距且所述切换齿轮沿中心轴线移动至所述驱动齿轮处能够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推动件用于选择性地推动所述切换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调天线,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及电调天线,将切换齿轮设在驱动齿轮的四周呈圆周分布,可减少宽度方向所需的空间,且可将每个切换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通过一个驱动齿轮即可驱动每一个切换齿轮和传动机构,既可实现对多个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节,同时可减少驱动机构的设置数量,减少安装所需空间;且切换齿轮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可避免在长度方向交错设置而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少长度方向所需的空间;该调节装置可在常规工艺下实现小型化,达到天线小型化的目的且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的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切换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切换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调天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驱动机构; 110—切换机构; 120—传动机构;
140—驱动组件; 150—天线组件; 101—驱动轴;
102—驱动齿轮; 103—第二弹性件; 104—弹簧挡环;
105—卡环; 111—切换主动齿轮; 112—切换从动齿轮;
113—切换齿轮; 114—第一弹性件; 115—切换盘;
121—螺杆; 122—滑块; 123—止位块;
124—导向杆; 131—底座; 132—第一支座;
133—第二支座; 134—第三支座; 141—第一动力输出口;
151—天线罩; 143—控制组件; 142—第二动力输出口;
152—天线下端面; 112a—环形凹槽; 112b—斜面;
112c—顶位凸块; 113a—切换轴的一端;
113b—切换轴的另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参考图1和图5,该调节装置包括:驱动机构100、切换机构110和传动机构120。驱动机构100包括驱动齿轮102。驱动齿轮102在输入动力的作用下转动。切换机构110包括推动件和至少一个切换齿轮113。切换齿轮113与传动机构120一一对应连接。传动机构120与移相器一一对应连接。
参考图2,切换齿轮113的中心轴线与驱动齿轮102的中心轴线平行,至少一个切换齿轮113在驱动齿轮102的四周沿同一圆周设置。即所有切换齿轮113的圆心位于同一圆周上,也即所有切换齿轮113位于同一与轴向相垂直的平面上。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沿中心轴线方向存在间距且切换齿轮113沿中心轴线移动至驱动齿轮102处能够与驱动齿轮102啮合。
即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也即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的长度方向上有错位。但在长度方向的投影上,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的轴距满足齿轮啮合尺寸,以使在切换齿轮113沿轴向滑动时可与驱动齿轮102啮合传动。
驱动齿轮102用于带动相啮合的切换齿轮113转动、进而带动对应的传动机构120调节与其相连的移相器。推动件用于选择性地推动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啮合。推动件选择性的推动切换齿轮113移动至驱动齿轮102处以及复位,以实现不同切换齿轮113间的切换。推动件在将其中一个切换齿轮113沿轴向推动至驱动齿轮102处时,驱动齿轮102与该切换齿轮113啮合,带动该切换齿轮113转动,该切换齿轮113进而可带动与其相连的传动机构120移动,传动机构120带动移相器移动进行调节。
在需要对其他移相器进行调节时,推动件可推动与驱动齿轮102啮合的切换齿轮113复位,即将该切换齿轮113沿轴向推至初始位置,即与驱动齿轮102沿轴向存在间距的位置处。然后推动件推动下一个切换齿轮113沿轴向移动与驱动齿轮102啮合,对下一个移相器进行调节。推动件可选择性的推动任何一个切换齿轮113沿轴向推动至驱动齿轮102处与驱动齿轮102啮合,进而可对任何一个需要调节的移相器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将切换齿轮113设在驱动齿轮102的四周呈圆周分布,可减少宽度方向所需的空间,且可将每个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啮合,通过一个驱动齿轮102即可驱动每一个切换齿轮113和传动机构120,既可实现对多个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节,同时可减少驱动机构100的设置数量,减少安装所需空间;且切换齿轮113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可避免在长度方向交错设置而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少长度方向所需的空间;该调节装置可在常规工艺下实现小型化,达到天线小型化的目的且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具体的推动件结构,能够实现不同切换齿轮113的切换。推动件包括切换盘115、第一弹性件114和主动件;主动件用于驱动切换盘115转动;至少一个切换齿轮113位于同一平面,切换齿轮113固定套在切换轴的外侧。
参考图3,切换齿轮113位于切换盘115和驱动齿轮102之间,切换盘115朝向切换齿轮113的一侧表面设有环形凹槽112a。至少一个切换齿轮113的切换轴的一端均插入环形凹槽112a中且与环形凹槽112a可滑动连接。环形凹槽112a中设有凸出于槽底的顶位凸块112c。切换轴的另一端外侧套设有第一弹性件114,第一弹性件114的一端与切换齿轮113相接、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一弹性件114初始处于自然状态。
该推动件的具体切换操作过程为:初始状态切换轴的一端插入环形凹槽112a中顶位凸块112c以外的地方;切换齿轮113均位于切换盘115与驱动齿轮102之间;第一弹性件114在切换齿轮113背离切换盘115的一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在需要对其中一个移相器进行调节时,主动件驱动切换盘115转动,切换轴的一端会在环形滑槽内滑动。将切换盘115上的顶位凸块112c转动至与该移相器相对应的切换齿轮113的切换轴处,随着切换盘115的转动,顶位凸块112c会将该切换轴和切换齿轮113顶起,使得该切换轴的一端与顶位凸块112c的顶部相接。
使得该切换齿轮113沿轴向移动至驱动齿轮102处,与驱动齿轮102啮合,对相应的移相器进行调节。同时使得第一弹性件114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对其他移相器进行调节时,切换盘115转动,使得顶位凸块112c与上一个已调节的移相器所对应的切换齿轮113的切换轴脱离,则上一个切换齿轮113在第一弹性件114的作用下复位,恢复至初始状态。将切换盘115上的顶位凸块112c转动至需要调节的移相器所对应的切换齿轮113的切换轴处即可实现切换。
进一步地,顶位凸块112c的顶部与环形凹槽112a槽底之间的高度与切换齿轮113初始位置与驱动齿轮102之间沿轴向的间距相同,使得在顶位凸块112c的推动下,切换齿轮113正好可移动至驱动齿轮102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4,切换轴的一端113a端部呈球形;可便于在环形凹槽112a中顺利滑动。参考图3,顶位凸块112c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顶位凸块112c顶部至环形凹槽112a槽底的斜面112b。便于在切换时,切换轴沿着斜面112b顺利与顶位凸块112c相抵或者沿着斜面112b顺利滑入环形凹槽112a中实现切换,保证切换的顺利进行。斜面112b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可为斜平面,也可为斜凹面或斜凸面,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驱动齿轮102沿轴向可滑动、沿周向固定套设在驱动轴101的外侧。驱动轴101在驱动齿轮102的一侧的外侧套设有第二弹性件103,第二弹性件103的一端与驱动齿轮102相接、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弹性件103初始处于自然状态。
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啮合过程中,会出现小概率的对顶不啮合情况。当发生该情况,在切换齿轮113的推力作用下,驱动齿轮102沿着驱动轴101沿着推力方向移动。第二弹性件103会产生形变;具体的,第二弹性件103如果设置在驱动齿轮102朝向切换齿轮113的一侧,则第二弹性件103会拉长;第二弹性件103如果设置在驱动齿轮102背离切换齿轮113的一侧时,第二弹性件103会压缩;具体不做限定。
通过驱动齿轮102的移动增加插接行程,减小顶死阻力。当驱动齿轮102转动时,对顶的齿会错开,第二弹性件103会恢复自然状态将驱动齿轮102拉回或推回原位与切换齿轮113啮合。该动作能有效避免对顶不啮合的事件发生,确保档位切换的顺利进行。
该驱动齿轮102与驱动轴101之间的具体设置结构以及第二弹性件103的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切换时齿与齿插接啮合的致命问题,即齿与齿插接过程中,齿端面会出现顶死概率性事件,虽然可以通过将齿端面做成尖角来减小这种概率,但是这个致命问题依然理论存在,一旦出现,该顶死力会很大,以致电机都无法转动,机构会出现破坏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且第二弹性件103只有在工作时处于变形状态,其他时间均处于自然状态,可提高第二弹性件103使用寿命,防止失效,降低制造成本。同样的,第一弹性件114只有在工作时处于变形状态,其他时间均处于自然状态,可提高第一弹性件114使用寿命,防止失效,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第二弹性件103的一端可与驱动齿轮102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103的另一端可与弹簧挡环104固定相连。第二弹性件103夹持于驱动齿轮102和弹簧挡环104之间。当工作转动时,该三者同步转动,从而有效避免第二弹性件103发生扭曲的相对转动,进而有效避免第二弹性件103的失效。
或者,第二弹性件103的一端可与驱动齿轮102可转动连接,可在驱动齿轮102的侧面设置滑槽,第二弹性件103的一端插入滑槽中。第二弹性件103的另一端与弹簧挡环104同样可转动连接。此时,在驱动齿轮102转动时,第二弹性件103不转动。第二弹性件103的具体连接结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114的一端可与切换齿轮113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114同样与切换齿轮113同步转动,提高第一弹性件114使用寿命,避免失效。第一弹性件114的一端与切换齿轮113还可转动连接,不与切换齿轮113一体进行转动,不做限定。第一弹性件114和第二弹性件103分别可为弹簧,也可为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具体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传动机构120包括螺杆121和滑块122。滑块122在螺杆121的外侧与螺杆121螺纹连接,螺杆121的一端与切换轴的另一端沿周向固定连接。驱动齿轮102带动切换齿轮113和切换轴一体转动,切换轴带动螺杆121转动,进而驱动滑块122沿着螺杆121进行直线移动。滑块122与移相器相连,通过移动对移相器进行调节。第一弹性件114夹持于切换齿轮113和螺杆121之间。
设置切换轴直接与螺杆121相连驱动螺杆121,可减少传递部件,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多级传动,可提高传动效率,保证动力传递的高效性,且可减少安装所需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螺杆121的一端端面设有插槽,切换轴的另一端插入插槽中且与插槽的槽底之间存在间距;便于切换轴和切换齿轮113沿轴向发生位移。参考图4,切换轴的另一端113b为非圆轴,插槽的内表面与切换轴的另一端相适应。切换轴的另一端113b非圆轴与螺杆121端部的插槽仿形孔套接,使切换轴相对螺杆121可沿轴向滑动,并可驱动螺杆121转动。第一弹性件114安装在切换轴另一端113b非圆轴上。非圆轴即不是圆轴。
非圆轴及仿形轴孔插槽是为了使轴与孔不发生相对转动,该结构截面形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双D、三角、多边形或这些形状的组合;切换轴的另一端与螺杆121间也可通过键结构连接,不做限定。例如切换轴的另一端113b非圆轴为方轴时,螺杆121端部的仿形孔插槽为对应方轴孔。
进一步地,驱动轴101同样可为非圆轴,例如为3D轴。驱动齿轮102和弹簧挡环104上设有对应的3D轴孔仿形孔。驱动轴101与驱动齿轮102也可通过键结构连接实现沿周向固定连接,不做限定。进一步地,切换轴的第一端可为圆轴,且端部为球形,至少一个切换轴的一端分布与切换盘115上的环形凹槽112a内,且端部到槽两边均匀间隙,便于顺利滑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螺杆121的两端分别设有止位块123;传动机构120还包括导向杆124,导向杆124与螺杆121相平行固定设置,滑块122与导向杆124滑动连接。传动滑块122套旋于螺杆121上,并滑动套接于导向杆124上。螺杆121与导向杆124平行,即当螺杆121转动时,传动滑块122就相对螺杆121直线运动。导向杆124用于限定滑块122移动的方向,保证滑块122的顺利移动。进一步地,螺杆121两端的还各固定有一个止位块123,当传动滑块122运动到两端时,止位块123即可限制传动滑块122继续滑动,用于止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主动件包括相啮合的切换主动齿轮111和切换从动齿轮112;切换主动齿轮111与第二动力输出口142可拆卸固定连接。切换从动齿轮112与切换盘115固定连接。切换从动齿轮112可设置在切换盘115的边缘四周。也可将切换从动齿轮112作为切换盘115。主动切换齿轮113与外界输入动力相连,带动被动切换齿轮113与切换盘115按照预设角度间歇性转动。主动件也可为其他结构,例如摆动气缸等,以能实现切换盘115按照预设角度转动为目的,不做限定。
所有切换齿轮113的切换轴一端均插入切换盘115上的环形凹槽112a中,因此,切换盘115的尺寸应大于切换齿轮113所在圆周的尺寸,且与切换齿轮113位置相对应平行设置。驱动齿轮102相应位于切换盘115的中间部位。设置驱动轴101的一端穿过切换盘115与第一动力输出口141可拆卸连接,且驱动轴101与切换盘115转动连接;既可便于驱动轴101连接外界输入动力实现驱动齿轮102的转动,同时对切换盘115起到固定作用,增加装置的集成度,减小占用空间。驱动轴101和切换盘115之前可设置轴承实现转动连接。
在切换从动齿轮112的两侧、驱动轴101的外侧可分别设置卡环105。卡环105用于切换从动齿轮112轴向限位,避免切换从动齿轮112沿轴向发生位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还包括:底座131、第一支座132、第二支座133和第三支座134。驱动机构100、切换机构110和传动机构120分别设置在底座131上。第一支座132设置切换盘115和驱动齿轮102以及切换齿轮113之间,切换轴的一端以及驱动轴101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支座132。
第二支座133设置在切换齿轮113和螺杆121之间,切换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支座133与螺杆121的一端相连,驱动轴10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133固定。螺杆1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支座134固定。
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底座131、第一支座132、第二支座133及第三支座134。第一支座132、第二支座133及第三支座134用于支撑驱动机构100、切换机构110及传动机构120。第一支座132、第二支座133及第三支座134固定于支撑底座131上,其相对位置图1所示。
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140用于外界输入动力。驱动组件140包括第一动力输出口141、第二动力输出口142及控制组件143,第一动力输出口141及第二动力输出口142分别与驱动机构100和切换机构110的推动件接口活动插接。具体的,第一动力输出口141与驱动轴101的一端通过接口活动插接;第二动力输出口142与切换主动齿轮111通过接口活动插接。控制组件143用于驱动第一动力输出口141及第二动力输出口142按设定角度转动,进而带动驱动机构100和切换机构110转动工作,可为控制器。第一动力输出口141和第二动力输出口142可分别与电机相连,通过电机输出转动动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电调天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
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调天线,如图5所示,电调天线包括天线组件150以及装于天线组件150内的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天线组件150包括天线罩151及天线下端面152。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装于天线罩151内,天线下端面152有与驱动组件140形状对应的开孔,且驱动组件140固定于下端面上。驱动组件140多为PCB、电机、电路及结构件,受目前技术所决定,其寿命和耐候性比天线整体器件要差,所以将驱动组件140的固定口预留于所述天线下端面152,即可从天线下端面152对驱动组件140进行拆卸、维护和更换,能有效避免因驱动组件140失效而天线整体报废或大动作维修。
通过上述实施例设计制造的多频融合天线,即可达到降低天线制造成本和天线小型化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天线的下倾角,包括驱动机构100、切换机构110以及6组传动机构120,在其它实施例中的传动机构120可以是2个或2个以上。
驱动机构100包括驱动轴101,以及同轴依次装于驱动轴101上的驱动齿轮102、保险弹簧即第二弹性件103和弹簧挡环104。驱动轴101与驱动齿轮102和保险弹簧连接处为非圆轴与驱动齿轮102和弹簧挡环104的仿形孔套接。驱动齿轮102可相对驱动轴101滑动但不可相对转动。保险弹簧套于驱动轴101的非圆轴上并在驱动齿轮102和弹簧挡环104中间。当驱动齿轮102受轴向力时,拉动或压缩保险弹簧并沿轴滑动,当驱动齿轮102所受轴向力取消时,保险弹簧恢复将驱动齿轮102顶回原位。
切换机构110包括切换主动齿轮111、切换从动齿轮112、切换齿轮113和阻力弹簧即第一弹性件114。由于传动机构120有6组,所以对应切换齿轮113和阻力弹簧也有一一对应的6组。切换主动齿轮111与切换从动齿轮112啮合安装,用于驱动切换从动齿轮112转动。
进一步地,切换齿轮113和阻力弹簧同轴安装于切换轴上,且其整体以驱动齿轮102的轴为圆心呈圆周分布。6组传动机构120均分别包括螺杆121、传动滑块122、止位块123和导向杆124。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在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的长度方向上有错位,但在长度方向的投影上,所有切换齿轮113均与驱动齿轮102的轴距满足齿轮啮合尺寸,以使在切换齿轮113沿轴向滑动到位可与驱动齿轮102啮合传动。
切换从动齿轮112的第一端面有环形滑槽、推进斜面112b及顶位平面;切换轴的第一端轴为圆轴,且端部为球形,多组切换轴的第一端均匀分布于环形滑槽内。切换齿轮113的切换轴的第二端轴为非圆轴,阻力弹簧安装在第二端非圆轴上。
该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的工作动作原理如下:
如图2所示,控制组件143驱动第二动力输出口142转动一定角度,进而会依次驱动切换主动齿轮111和切换从动齿轮112转动至设定角度,从而使切换从动齿轮112的推进斜面112b选择性的与第一目标切换齿轮113的第一端轴为圆轴端接触,并经斜面112b的推力,将切换齿轮113的第一端轴为圆轴端推至所述顶位凸块112c平面上,使选择的目标切换齿轮113沿轴向推进一端直线距离,同时压缩了阻力弹簧,并使切换齿轮113和驱动齿轮102形成啮合。
此时,控制组件143再驱动第一动力输出口141转动工作,进而会依次带动驱动齿轮102与驱动齿轮102啮合的目标切换齿轮113转动,从而驱使与目标切换齿轮113对应套接的螺杆121转动,达到驱使传动滑块122沿所述螺杆121直线运动的目的。依据各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和螺杆121的导程,即可通过控制第一动力输出口141转动角度实现传动滑块122直线运动距离的精确控制。传动滑块122与天线的移相器连接,即可实现目标移相器的相位调节。
进一步地,当第一目标移相器的相位调节完毕后,第一动力输出口141停止转动,控制组件143再次驱动第二动力输出口142再次转动至设定角度,第一目标切换齿轮113的第一端轴脱离顶位凸块112c平面,并经阻力弹簧回弹弹力将其顶至环形滑槽内,使第一目标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脱离啮合。同时切换从动齿轮112的推进斜面112b与第二目标切换齿轮113的第一端轴为圆轴端接触,并重复上述动作,实现第二目标螺杆121的转动和移相器的相位调节。
当所有目标螺杆121调节完后,切换从动齿轮112的顶位凸块112c转至空挡,所有切换齿轮113和驱动齿轮102均分别经阻力弹簧和保险弹簧回弹恢复原位,弹簧也恢复自然状态,提高弹簧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第二动力输出口142驱动切换主动齿轮111转动,进而驱使切换从动齿轮112转动,从而使切换从动齿轮112的推进斜面112b选择性的推动不同的切换齿轮113,压缩切换齿轮113上的阻力弹簧,并在顶位凸块112c平面对位切换齿轮113的第一端轴球形端部后停止。此时,切换齿轮113因发生直线进给运动并与驱动齿轮102啮合。
此时原理上会出现概率性的齿与齿顶死事件,当发生切换齿轮113与驱动齿轮102对顶时,保险弹簧会被压缩,不仅可以增加啮合行程,还可以释放缓冲顶力,减小驱动齿轮102转动阻力,当驱动齿轮102转动时弹簧会恢复自然状态将驱动齿轮102推回原位与切换齿轮113啮合,确保百分之百啮合。
通过上述换挡切换和调节动作,从而实现了一个移相器相位调节装置可以对天线上多个移相器的相位进行调节,进而实现两电机驱动调节多个移相器,占用空间小,非常利于多频融合天线的小型化、降本和布局需求;可以在常规工艺下实现小型化而不出现卡死现象,并达到降低天线制造成本和天线小型化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