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1752B -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1752B
CN110171752B CN201811586570.8A CN201811586570A CN110171752B CN 110171752 B CN110171752 B CN 110171752B CN 201811586570 A CN201811586570 A CN 201811586570A CN 110171752 B CN110171752 B CN 110171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elevator
evaluation value
destination floor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65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1752A (zh
Inventor
盐崎弘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71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1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23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i.e. lay-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向共同停靠层运送使用者的电梯系统及其运用方法。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包括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评价值计算部、评价值取得部、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以及显示控制部。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能够登记目的地层。评价值计算部算出第一组评价值。评价值取得部取得第二组评价值。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选定分配乘用轿厢。显示控制部显示包含分配乘用轿厢的电梯组的引导信息。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8-028077(申请日:2018年2月20日)为基础,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对多部电梯的运行进行管理的电梯系统。在将这样的电梯系统例如设置于高层大楼的情况下,有时构建像低层楼层用电梯群、中层楼层用电梯群、高层楼层用电梯群等这样分使用楼层地进行群管理的、构成所谓的“电梯组(英文:elevator bank)”的电梯系统。在这样的电梯系统中,提出了在使用者使用目的地层登记部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情况下在与目的地层相应的电梯组中分别分配乘用轿厢的技术。例如,在所登记的目的地层包含于低层楼层用电梯群的情况下,登记信息向控制低层楼层用电梯群的低层楼层用控制部发送。并且,低层楼层用控制部从低层楼层用电梯群所包含的乘用轿厢中选择分配的乘用轿厢。另外,在所登记的目的地层包含于中层楼层用电梯群的情况下,登记信息向控制中层楼层用电梯群的中层楼层用控制部发送。并且,中层楼层用控制部从中层楼层用电梯群所包含的乘用轿厢中选择分配的乘用轿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存在多个电梯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向共同停靠层运送使用者的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由包含除了一部分的共同停靠层之外还能够在不同的楼层停靠的乘用轿厢的多个电梯组构成。多个电梯组的至少任一个包括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评价值计算部、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以及显示控制部。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能够呼叫乘用轿厢并且能够登记目的地层。评价值计算部算出第一组评价值,该第一组评价值对在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了的目的地层是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利用作为与进行了共同停靠层的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对应的电梯组的第一组所包含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评价值取得部取得第二组评价值,该第二组评价值对在登记了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利用作为第一组以外的电梯组的第二组所包含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能够基于第一组评价值和第二组评价值,从多个电梯组所包含的乘用轿厢中选定分配乘用轿厢。显示控制部使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电梯组的显示装置显示包含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的电梯组的引导信息。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在存在多个电梯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向共同停靠层运送使用者,因此能够谋求电梯系统的运用的高效化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电梯组的构成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电梯组的共同停靠层的位置及各电梯组的停靠层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系统构成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为中心的功能构成图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能够对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目的地呼梯进行响应的电梯组的判定信息(表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在算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相对评价值时参照的相对评价值表的一例的图。
图8A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B是说明图8A的流程图中的其他组中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C是说明图8A的流程图中的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电梯组的别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该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显而易见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例如是能够设置于高层大楼的系统。该系统例如是具备低层楼层用电梯群和高层楼层用的电梯群并与使用楼层相应地进行各电梯的乘用轿厢的运行管理(群管理)的、构成所谓的“电梯组”的电梯系统。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的电梯组12的构成的一例的示意图。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具备包括除了一部分的共同停靠层之外还能够在不同的楼层停靠的乘用轿厢的多个电梯组。在图1的情况下,作为一例,由两个电梯组12A及电梯组12B构成了电梯系统10。关于电梯组12A,例如低层楼层用的六部电梯14(1A号机~6A号机)隔着乘梯处空间16A各配置有三部(例如,1A号机~3A号机和4A号机~6A号机)。同样,关于电梯组12B,例如高层楼层用的六部电梯14(1B号机~6B号机)隔着乘梯处空间16B各配置有三部(例如,1B号机~3B号机和4B号机~6B号机)。
在通向乘梯处空间16A的入口空间18A,配置有用于呼叫电梯系统10所包含的电梯14的乘用轿厢并且登记目的地层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作为一例,两台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a及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b)。同样,在通向乘梯处空间16B的入口空间18B,配置有用于呼叫电梯系统10所包含的电梯14的乘用轿厢并且登记目的地层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作为一例,两台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a及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b)。
如图2示意性地示出那样,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例如由输入装置20a和显示装置20b构成。
输入装置20a是供电梯系统10的使用者登记目的地层的输入部,例如,由数字键输入装置构成。输入装置20a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与触摸面板型的输入装置、安全门型的输入装置共用的类型。在安全门型的输入装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示身份证明证、通行证来输入已登记的楼层(例如,自己的办公室等的楼层)的目的地层。另外,作为输入装置,也可以使用生物认证系统、语音输入系统等。
显示装置20b例如既可以是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构成的显示部,也可以是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OEL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等构成的显示部。虽然后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无论使用者从哪一个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a、20Ab、20Ba、20Bb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都选择最适于移动的电梯14(1A号机~6B号机中的某一个)并进行呼梯登记。并且构成为,将表示基于通过输入装置20a的输入操作而选定了哪一个电梯14的引导信息,在进行了登记操作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显示装置20b显示。图2的情况,是目的地登记的结果,显示了电梯14中的2A号机被进行了呼梯登记的例子。此外,也可以是,除了显示装置20b之外或代替显示装置20b,使用语音输出装置(例如,扬声器等),通过语音来提示选定出的电梯14的引导信息。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的电梯组的共同停靠层22的位置及各电梯组12A、12B的停靠层的一例的示意图。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包括电梯组12A及电梯组12B的电梯系统10应用于例如地上30层的建筑物的例子。电梯组12A将1层(1F)~20层(20F)作为停靠层,电梯组12B将1层以及20层~30层(30F)作为停靠层。因此,在图3的电梯系统10的情况下,共同停靠层22为1层和20层。这样,通过使用电梯组12A及电梯组12B,对于电梯组12A,无需在21层以上设置井道,另外,对于电梯组12B,无需在2层至19层设置乘梯处。结果,能够降低运行多部电梯14的情况下的安装成本。另外,可以将不再需要井道、乘梯处的一部分空间作为其他用途的空间来利用,能够有助于建筑物的空间的有效活用。此外,电梯系统10的构成仅是一例,例如,电梯组可以由3群以上构成,共同停靠层可以存在3个楼层以上。例如,1层、3层、10层、20层等可以是共同停靠层。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的系统构成的一例的示意图。在电梯组12设置有群管理控制装置26,该群管理控制装置26对独立地控制属于该电梯组12的各电梯14的多个控制装置24进行综合管理。例如,在电梯组12A设置有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经由通信线28而与多个控制装置24A连接,能够相互进行数据(运行信息等)的收发,多个控制装置24A分别独立地对属于电梯组12A的多个电梯14(1A号机~6A号机:参照图1)进行升降控制。另外,配置于电梯组12A的各停靠层(例如1F~20F)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a、20Ab经由通信线30而与群管理控制装置26A连接,能够相互进行数据(运行信息等)的收发。
同样,在电梯组12B设置有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经由通信线28而与多个控制装置24B连接,能够相互进行数据(运行信息等)的收发,多个控制装置24B分别独立地对属于电梯组12B的多个电梯14(1B号机~6B号机:参照图1)进行升降控制。另外,配置于电梯组12B的各停靠层(例如1F以及20F~30F)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a、20Bb经由通信线30而与群管理控制装置26B连接,能够相互进行数据(运行信息等)的收发。
控制装置24(24A、24B),在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a、Ab、Ba、Bb等)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操作并且通过群管理控制装置26(26A、26B等)决定了要运行的电梯14的情况下,决定该电梯14(分配乘用轿厢)的目的地层、移动方向(升降方向)、移动速度等,并使分配乘用轿厢运行。
群管理控制装置26A和群管理控制装置26B通过通信线32相互连接,彼此能够收发所保持的数据(运行信息等),彼此能够参照以及利用所算出的数据。此外,通信线28、30、32可以是有线,也可以是无线。
图5是示出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0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为中心的功能构成图的一例的图。此外,电梯组12A所包含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A和电梯组12B所包含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B实质上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群管理控制装置26A进行说明,省略对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详细的说明。
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群管理控制装置26)可由与PC(Personal Computer)等通常的信息处理装置同样的计算机资源构成。群管理控制装置26A可具备控制部34、存储部36、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等。
控制部34连接有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20Aa,20Ab)。控制部34,当接收到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输入的与目的地层相关的目的地层数据(登记数据)时,将该目的地层数据提供给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另外,在取得了与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最终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相关的结果数据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结果数据向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发送,在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显示装置20b显示与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相关的信息数据。也就是说,控制部34也作为“显示控制部”发挥功能。
存储部36存储有用于运用电梯系统10的各种规格数据、设定数据等。存储部36例如存储有属于电梯系统10的电梯组12的数量及各电梯组12的识别数据、包含各电梯组12的电梯14的共同停靠层22的能够停靠层数据等。另外,存储部36存储有属于各电梯组12的电梯14的连接部数、各电梯14的规格等。另外,存储有在由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等执行的各种处理时参照的基准数据等。基准数据的详情后述。因此,控制部34、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能够适当参照存储部36所存储的各种数据。
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参照从控制部34发送的目的地层数据来进行所登记的目的地层能够由电梯组12A所包含的电梯14进行响应还是能够由电梯组12B进行响应的判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电梯组12A作为基准,将该电梯组12A称为“本组(第一组)”。另外,有时将电梯组12A作为基准,将电梯组12A(本组)以外的电梯组12B称为“其他组(第二组)”。因此,在电梯组12B成为基准的情况下,变为将电梯组12B称为“本组”,以电梯组12B作为基准,将电梯组12A称为“其他组”。
例如,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为了判定是否能够对所登记的目的地层进行响应,作为存储部36所保持的多个基准(例如能够停靠层数据),例如参照第一基准~第四基准。第一基准例如是“所登记的目的地层数据仅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进行响应”。另外,第二基准例如是“所登记的目的地层数据仅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B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进行响应”。另外,第三基准例如是“所登记的目的地层数据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进行响应且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B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进行响应”。另外,第四基准例如是“所登记的目的地层数据不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以及属于电梯组12B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进行响应”。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将基于各基准的判定信息(判定结果)向评价值计算部40及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发送。此外,在电梯系统10的组构成是电梯组12A和电梯组12B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四基准。
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基于上述的基准,制作图6所示那样的能够对目的地呼梯进行响应的电梯组(也称为“服务组”)的判定信息(表信息46),向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发送。图6的情况是示出进行了多个目的地层登记的情况的表信息46的例子,示出了在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是20F(共同停靠层22)的情况下,电梯组12A(图中,组A)及电梯组12B(图中,组B)都能够应对。另外,示出了在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是25F(非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不能由电梯组12A应对,仅能够由电梯组12B应对。
评价值计算部40在基于从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发送来的表信息46判定为所登记的目的地层(例如,共同停靠层22)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A(本组)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应对的情况下(满足第一基准或第三基准的情况下),算出对属于电梯组12A的电梯14的每个乘用轿厢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的评价值。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评价值计算部40的情况下,算出本组评价值(第一组评价值),该本组评价值对在所登记的目的地层例如是共同停靠层22的情况下(在满足第三基准的情况下)、利用电梯组12A(本组)所包含的电梯14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
评价值计算部40具备分配评价部40a和相对评价算出部40b。分配评价部40a,作为评价值之一,算出基于本组的各电梯14的乘用轿厢的运行状态的第一评价值(以下,称为分配评价值)。另外,相对评价算出部40b,作为评价值之一,算出基于进行了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到在本组中利用的电梯14的乘用轿厢到达的轿厢乘用口(例如,轿厢门的正面位置)的距离的第二评价值(以下,称为相对评价值)。
分配评价部40a按每个电梯14(在实施方式中按1A号机~6A号机中的每个号机)算出例如将电梯14的号机编号(X=1~6)和电梯组12的组编号(Y=0,1)作为变量的分配评价值F1(X,Y)。此外,“分配评价值F1(X,Y)”是与表示电梯14(1A号机~6A号机)的状态的指标相当的指标,是针对电梯组12A的X号机的评价值。分配评价部40a基于电梯14的乘用轿厢的当前位置及移动方向(升降方向)、预测为将要发生的乘梯处呼梯、轿厢呼梯、预测的目的地层、向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进行了登记的乘梯处呼梯发生层(例如,1F)的预想到达时间等各种管理指标,算出分配评价值F1(X,Y)。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电梯组12A和电梯组12B作为控制对象例,因此,若在电梯组12A(本组)的情况下例如设为Y=0、在电梯组12B(其他组)的情况下例如设为Y=1,则在电梯组12A中分配评价部40a算出分配评价值F1(X,Y)时,Y使用固定的变量“0”。因此,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评价部40a算出分配评价值F1(1,0)~F1(6,0)。此外,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评价部40a,能够在从电梯组12B侧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B产生了请求的情况下也同样算出电梯组12B用的分配评价值F1(1,0)~F1(6,0)。
另外,相对评价算出部40b例如参照保持于存储部36的图7所示那样的相对评价表48,按每个电梯14(在实施方式中按1A号机~6A号机中的每个号机)算出将电梯14的号机编号(X=1~6)和电梯组12的组编号(Y=0,1)作为变量的相对评价值F2(X,Y)。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按照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中离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越近的电梯14则相对评价值F2(X,Y)的值越高(在最近的情况下,例如为“6”)的方式设定了相对评价表48。另外,按照离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越远的电梯14则相对评价值F2(X,Y)的值越小(在最远的情况下,例如为“1”)的方式设定了相对评价表48。因此,各电梯14的相对评价值F2(X,Y)会根据设置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位置而变化。也就是说,离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距离(移动时间)的大小作为用于有效地前往所登记的目的地层的电梯14的选定基准之一而被考虑。因此,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相对评价算出部40b算出相对评价值F2(1,0)~F2(6,0)。
此外,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相对评价算出部40b,在从群管理控制装置26B产生了请求的情况下,根据电梯组12B侧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算出与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的各乘梯处相关的相对评价值F2(X,Y)。在该情况下,从电梯组12B侧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到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的各乘梯处的相对距离,比距电梯组12A侧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相对距离长。因此,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相对评价算出部40b,参照被设定为比图7所示的值大的值(例如,2倍)的、另行准备的与电梯组12B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例如20Ba)和电梯组12A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的相对距离相关的相对评价表48,算出相对评价值F2(1,0)~F2(6,0)。
当通过分配评价部40a算出分配评价值F1(X,Y),通过相对评价算出部40b算出相对评价值F2(X,Y)时,评价值计算部40算出与电梯组12A所包含的电梯14的部数相应的综合评价值E(X,Y)。综合评价值E(X,Y)能够设为分配评价值F1和相对评价值F2的合计值。在该情况下,为了调节分配评价值F1和相对评价值F2对于综合评价值E(X,Y)的影响力,也可以如以下的式(1)所示那样考虑预定的权重系数α。
E(X,Y)=(1-α)F1(X,Y)+(α)F2(X,Y)···(式1)在该情况下,权重系数α能够设为0~1的值。例如,在想要对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均等地进行评价的情况下,设为权重系数α=0.5。另外,在想要使相对评价值F2(X,Y)优先地进行电梯14(乘用轿厢)的选定的情况下,将权重系数α设定于0.5~1之间。在该情况下,有时将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评价值计算部40算出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称为“本组评价值”。
在此,设为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基于从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发送来的表信息46判定为所登记的目的地层(例如,共同停靠层22)能够由属于电梯组12B(其他组)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应对。也就是说,满足上述的第二基准或第三基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将通过电梯组12A侧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数据经由通信线32向电梯组12B侧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B发送。结果,在群管理控制装置26B中,由电梯组12B侧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对发送来的目的地层数据的目的地层(例如,共同停靠层22)进行了应对的情况下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与以群管理控制装置26A进行了说明的情况同样地算出。在该情况下,在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评价值计算部40算出相对评价值F2(X,Y)时,参照与从电梯组12A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例如20Aa)到电梯组12B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的相对距离相关的相对评价表48。有时将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评价值计算部40算出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称为“其他组评价值(第二组评价值)”。并且,该算出结果通过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经由通信线32送回群管理控制装置26A侧。在该情况下,群管理控制装置26A侧的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计测从发送目的地层数据起到接收到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算出的各评价值(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为止的时间(其他组响应时间)。
并且,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将计测到的其他组响应时间向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发送。因此,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作为“评价值取得部”发挥作用,该“评价值取得部”取得对在登记了共同停靠层22的情况下、利用本组(电梯组12A)以外的其他组(电梯组12B)所包含的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的其他组评价值。此外,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评价值计算部40也可以经由通信线32取得电梯组12B侧的各种数据。在该情况下,群管理控制装置26A侧的评价值计算部40也可以算出(取得)由电梯组12B侧的电梯14(1B号机~6B号机)对目的地层进行了应对的情况下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
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基于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评价值计算部40算出的“本组评价值”和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评价值计算部40算出并经由通信线32取得的“其他组评价值”,进行乘用轿厢的选定。也就是说,从电梯组12A和电梯组12B所包含的电梯14的乘用轿厢中,选定最适于用于向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运送使用者的乘用轿厢(分配乘用轿厢)。
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按每个电梯组12对所取得的各综合评价值E(X,Y)进行比较,选择同一电梯组12中评价最高的综合评价值E(X,Y)。另外,根据需要,在各个电梯组12中进行最高的综合评价值E(X,Y)的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的比较。在各个电梯组12中选择出的综合评价值E(X,Y)为不同的值的情况下,从评价高的综合评价值E(X,Y)的电梯组12的电梯14中选定分配乘用轿厢。另外,在各综合评价值E(X,Y)为相同值时并且各分配评价值F1(X,Y)为相同值且相对评价值F2(X,Y)为相同值的情况下,按照针对每个电梯组12设定的优先顺序值,从优先级高的电梯组12选定分配乘用轿厢。另外,在各个电梯组12的综合评价值E(X,Y)为相同值时并且各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中的至少一方为不同的值的情况下,按照对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设定的优先顺序值来选定分配乘用轿厢。
在通过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选定出分配乘用轿厢的情况下,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向控制部34发送选定结果。并且控制部34使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显示装置20b显示包含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的电梯组12的引导信息(例如,电梯14的号机编号、包含该电梯14的电梯组12的名称(场所)等)。
基于图8A~图8C的流程图,对这样构成的电梯系统10的运用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图8A是主流程图,图8B是说明图8A的流程图中的其他组中的处理的流程图,图8C是说明图8A的流程图中的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在图8A~图8C所示的流程图中,对电梯系统10的使用者通过图1中的电梯组12A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20Aa)登记了20F(共同停靠层22)作为目的地层的情况下的处理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该情况下,将电梯组12A作为“本组”进行说明,将电梯组12B作为“其他组”进行说明。
电梯组12A(本组)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控制部34进行是否从电梯组12A侧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例如20Aa)接收到目的地层的登记(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登记步骤的处理)的确认(S100的“否”)。并且,在接收到目的地呼梯的情况下(S100的“是”),控制部34将所接收到的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数据)向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发送。
当接收到目的地呼梯(例如,20F的登记)时,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参照存储部36所保持的能够停靠层数据来判定目的地呼梯是否是电梯组12A及电梯组12B的停靠层(服务层)(S102)。在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判定为目的地呼梯是电梯组12A(本组)的停靠层(服务层)的情况下(S102的“是”),评价值计算部40在S104~S112中执行算出与电梯组12A所包含的电梯14的号机部数(X)(1A号机~6A号机)相应的评价值的循环处理(算出步骤)。此外,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在执行S104~S112的循环处理之前,制作图6所示的表信息46。并且,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将表信息46向评价值计算部40、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发送。
在S104~S112的循环处理中,如上所述,分配评价部40a算出分配评价值F1(X,Y)(S106),相对评价算出部40b算出相对评价值F2(X,Y)(S108)。并且,评价值计算部40基于所算出的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算出综合评价值E(X,Y)(S110)。该循环处理对电梯组12A所包含的各电梯14(1A号机~6A号机)执行。
在电梯组12A(本组)中,在循环处理完成后,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判定所登记的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是否是电梯组12B(其他组)的电梯14的停靠层(服务层)(S114)。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基于从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提供的表信息46执行该判定。并且,在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包含于电梯组12B(其他组)的服务层的情况下(S114的“是”),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将与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相关的目的地层数据向电梯组12B(其他组)发送(S116)。另外,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开始从发送目的地层数据起的其他组响应时间(T)的计测(S118)。
此外,在S102的处置中本组/其他组判定部38判定为目的地呼梯不是电梯组12A的停靠层(服务层)的情况下(S102的“否”),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不进行电梯组12A侧的处理,将与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相关的目的地层数据向电梯组12B(其他组)发送(S120)。
图8B所示的流程图,是在接收到从电梯组12A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发送来的与目的地呼梯(目的地层)相关的目的地层数据的情况下的电梯组12B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B中的处理。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确认是否经由通信线32接收到与其他组(在此为电梯组12A)的目的地呼梯相关的目的地层数据(S122的“否”),在确认到接收的情况下(S122的“是”),执行用于算出各评价值的循环处理。也就是说,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评价值计算部40在S124~S132中执行与电梯组12B所包含的电梯14的号机部数(X)(1B号机~6B号机)相应的循环处理。在该情况下,S126的处理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分配评价部40a执行,算出的分配评价值F1(X,Y)是对电梯组12B所包含的电梯14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的评价值。另外,S128的处理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相对评价算出部40b执行,算出的相对评价值F2(X,Y)是对电梯组12A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到电梯组12B的电梯14的轿厢乘用口的相对距离进行评价的评价值。并且,S130的处理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评价值计算部40执行,算出的综合评价值E(X,Y)是在S126中算出的分配评价值F1(X,Y)和在S128中算出的相对评价值F2(X,Y)的合计值。
在电梯组12B中,在循环处理完成后,群管理控制装置26B的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将所算出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向作为与目的地呼梯相关的目的地层数据的发送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本组/其他组信息收发部42发送(S134)。
返回图8A,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判定其他组响应时间(T)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预定期间)(S136)。在此,“一定时间”能够设为例如对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设定的响应时间。另外,在其他例子中,例如,能够设为算出综合评价值E(X,Y)所需的时间的理论值的例如2倍。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S136的“是”),无论是否得到来自电梯组12B(其他组)的评价值,都移向图8C的处理。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能够使得,即便在群管理控制装置26B中的处理延迟了的情况下,也难以对操作了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使用者造成因响应延迟而产生的压力。
在S136中,在经过一定时间前(S136的“否”),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等待来自电梯组12B(其他组)的综合评价值E(X,Y)等的取得(S138的“否”)。并且,在经过一定时间前,所有的综合评价值E(X,Y)等的取得(在此为电梯组12B侧的评价值)完成了的情况下(S138的“是”),移向图8C的处理。也就是说,使用在本组以及其他组中算出的各评价值,进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因此,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则能够执行考虑了本组以及其他组的评价值的处理(取得步骤)。
接着,参照图8C。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从所取得的每个电梯组12的多个电梯14的综合评价值E(X,Y)中算出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进而,对所算出的每个电梯组12的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进行比较(S140)。在比较的结果是每个电梯组12的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不是相同值的情况下(S142),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基于每个电梯组12的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中的评价值高的电梯组12的综合评价值E(X,Y)来执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S144)。
在S142中比较的结果是每个电梯组12的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是相同值的情况下(S142的“是”),进行每个电梯组12的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中的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的比较(S146)。
在S146的比较的结果是每个电梯组12的最佳的综合评价值E(X,Y)中的分配评价值F1(X,Y)是相同值且相对评价值F2(X,Y)是相同值的情况下(S148的“是”),移向S150。也就是说,群管理控制装置26A的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44基于预先设定的电梯组12的优先顺序来执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S150)。电梯组12的优先顺序能够根据电梯系统10的构造、电梯系统10的管理者等的需求来预先确定。例如,能够设定为提高离建筑物的入口近的电梯组12的优先顺序。此外,该优先顺序能够适当变更。
在S148中不是“每个电梯组12的分配评价值F1(X,Y)是相同值并且相对评价值F2(X,Y)是相同值”的情况下(S148的“否”),能够基于预先确定的分配评价值F1(X,Y)和相对评价值F2(X,Y)的优先顺序来执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例如,在确定了与相对评价值F2(X,Y)相比对分配评价值F1(X,Y)进行优先评价的情况下(S152的“是”),从分配评价值F1(X,Y)高的电梯组12开始进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S154)。另一方面,例如,在确定了与分配评价值F1(X,Y)相比对相对评价值F2(X,Y)进行优先评价的情况下(S152的“否”),从相对评价值F2(X,Y)高的电梯组12开始进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S156)。
此外,在图8A的S114中在所登记的目的地层不是其他组(电梯组12B)的服务层的情况下(S114的“否”),也就是说,在目的地层只能利用属于电梯组12A的电梯14前往的情况下,基于通过S104~S112的循环处理算出的本组的综合评价值E(X,Y)来进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S158)。
如以上那样,在基于各评价值完成对所登记的目的地层响应的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后,使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电梯组12的显示装置20b显示包含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的电梯组12的引导信息(S160),完成一系列的处理(显示步骤)。
像这样,在存在多个电梯组12的电梯系统10中,在将共同停靠层22作为目的地层进行了登记的情况下,考虑各电梯组12的电梯14的运行状况和/或从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到实际搭乘的电梯14的距离等,能够进行对能够最有效地向共同停靠层22运送使用者的分配乘用轿厢的提示。结果,能够谋求电梯系统10的运用的高效化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的提高。
此外,电梯系统10的各电梯组12的构成是一例,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方法应用于例如图9所示那样的电梯系统100,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9所示的电梯系统100,是具备所谓的安全门型的入口的门50的系统。在图9的情况下,作为一例,是由设置有电梯组12A~12D的4组构成的系统。在电梯系统100的情况下,设置有与各电梯组12A~12D相独立的组分配控制部52。另外,在门50设置有例如接触传感器(touch sensor)类型的能够进行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
电梯使用者,通过在通过门50时对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刷例如身份证明证、通行证,使门50开放并且输入已登记于身份证明证等的目的地层。在别的例子中,也可以是在允许通行时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数字键输入等来登记所希望的目的地层。
组分配控制部52是对各电梯组12A~12D进行综合管理的控制装置,将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数据同时向各电梯组12A~12D发送。电梯组12A~12D分别具备与在图5中说明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6同样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并且,各电梯组12A~12D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基于从组分配控制部52发送来的目的地层数据,算出本组中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向组分配控制部52发送(回复)。组分配控制部52对从各电梯组12A~12D发送来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进行比较,决定对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进行响应的分配乘用轿厢。并且,最终使进行了目的地层的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显示装置20b显示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所属的电梯组的引导信息(组编号、电梯编号等)。此外,在该情况下,组分配控制部52作为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发挥功能。
根据该构成,通过门50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数据同时向各电梯组12A~12D发送,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各电梯组12A~12D的评价值的算出。并且,组分配控制部52对来自各电梯组12A~12D的评价值综合地进行管理,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另外,各电梯组12A~12D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负荷能够减轻,能够有利于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成本降低。
另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组分配控制部52具备算出各电梯组12的分配评价值F1(X,Y)、相对评价值F2(X,Y)、综合评价值E(X,Y)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各电梯组12对组分配控制部52提供属于各电梯组12的电梯的运行状况等的信息。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各电梯组12中的处理装置的构成简化。另外,也可以是,组分配控制部52设置于任一个电梯组12而发挥功能。例如,可以向电梯组12A发送电梯组12B~12D的电梯的运行状况,由电梯组12A进行评价处理及选定处理。在该情况下,例如电梯组12B~12D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负荷能够减轻,能够有利于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成本降低。
另外,作为电梯系统100的变形例,也可以是,省略组分配控制部52,将最靠近门50的电梯组12(例如,电梯组12A)作为本组,将其他的电梯组12B~12D作为其他组。并且,也可以进行与在图5中说明的处理同样的处理。也就是说,也可以由电梯组12A的群管理控制装置执行组分配控制部52的功能。在该情况下,通过门50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数据也同时向各电梯组12A~12D发送,因此能够提高最终的分配乘用轿厢的选定速度。
另外,在别的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同样地,通过门50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的目的地层数据同时向各电梯组12A~12D发送。并且,各电梯组12A~12D中,基于评价值,选定本组中的最佳的分配乘用轿厢,向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发送。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将最早回复的电梯组12选定出的分配乘用轿厢作为在电梯系统100中最终决定出的最佳的分配乘用轿厢。
在该情况下,省略了各电梯组12A~12D间的评价值的实际的比较,因此能够有助于减轻处理负荷并且缩短处理时间。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各电梯组12包含多部电梯14的情况,但在别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各电梯组12包含一部电梯14的情况,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得到能有效地向使用者提供分配乘用轿厢的效果。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同样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电梯系统,由包含除了一部分的共同停靠层之外还能够在不同的楼层停靠的乘用轿厢的多个电梯组构成,
所述多个电梯组的至少任一个包括:
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能够呼叫所述乘用轿厢并且能够进行目的地层的登记;
评价值计算部,算出第一组评价值,该第一组评价值对在通过所述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了的所述目的地层是所述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组所包含的所述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所述第一组是与进行了所述共同停靠层的登记的所述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对应的所述电梯组;
评价值取得部,取得第二组评价值,该第二组评价值对在登记了所述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组所包含的所述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所述第二组是所述第一组以外的所述电梯组;
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能够基于所述第一组评价值和从登记了所述共同停靠层起在预定期间内所述评价值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第二组评价值,从所述多个电梯组所包含的乘用轿厢中选定分配乘用轿厢;以及
显示控制部,使进行了所述目的地层的登记的所述电梯组的显示装置显示包含选定出的所述分配乘用轿厢的所述电梯组的引导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
所述评价值计算部算出基于所述第一组的所述乘用轿厢的运行状态的第一评价值和基于从进行了登记的所述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到在所述第一组中利用的所述乘用轿厢到达的轿厢乘用口的距离的第二评价值,
所述评价值取得部取得基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乘用轿厢的运行状态的所述第一评价值和基于从进行了登记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到在所述第二组中利用的所述乘用轿厢到达的轿厢乘用口的距离的所述第二评价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
所述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在所算出的所述第一组评价值和所取得的所述第二组评价值为相同值的情况下,根据按每个所述电梯组设定的优先顺序值来选定所述分配乘用轿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
所述分配乘用轿厢选定部,在所算出的所述第一组评价值和所取得的所述第二组评价值为相同值且所述第一评价值与所述第二评价值不同的情况下,根据对所述第一评价值和所述第二评价值设定的优先顺序值来选定所述分配乘用轿厢。
5.一种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是由包含除了一部分的共同停靠层之外还能够在不同的楼层停靠的乘用轿厢的多个电梯组构成的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包括:
目的地层登记步骤,通过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呼叫所述乘用轿厢并且进行目的地层的登记;
算出步骤,算出第一组评价值,该第一组评价值对在所述登记了的所述目的地层是所述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利用第一组所包含的所述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所述第一组是与进行了所述共同停靠层的登记的所述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对应的所述电梯组;
取得步骤,取得第二组评价值,该第二组评价值对在登记了所述共同停靠层的情况下、利用第二组所包含的所述乘用轿厢的情况下的利用合适与否进行评价,所述第二组是所述第一组以外的所述电梯组;
分配乘用轿厢选定步骤,能够基于所述第一组评价值和从登记了所述共同停靠层起在预定期间内在所述取得步骤中所取得的所述第二组评价值,从所述多个电梯组所包含的乘用轿厢中选定分配乘用轿厢;以及
显示步骤,使进行了所述目的地层的登记的所述电梯组的显示装置显示包含选定出的所述分配乘用轿厢的所述电梯组的引导信息。
CN201811586570.8A 2018-02-20 2018-12-25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Active CN110171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8077 2018-02-20
JP2018028077A JP6585207B2 (ja) 2018-02-20 2018-02-20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運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1752A CN110171752A (zh) 2019-08-27
CN110171752B true CN110171752B (zh) 2021-10-15

Family

ID=67688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6570.8A Active CN110171752B (zh) 2018-02-20 2018-12-25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85207B2 (zh)
CN (1) CN110171752B (zh)
MY (1) MY19324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4840B2 (ja) * 2020-03-06 2022-02-0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車ルート検索情報生成装置、エレベータ管理装置、および乗車ルート検索情報生成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56731A1 (de) * 1988-09-01 1990-03-07 Inventio Ag Gruppensteuerung mit Sofortzuteilung von Zielrufen
CN1857980A (zh) * 2005-05-06 2006-11-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1014935A (zh) * 2004-05-24 2007-08-08 艾菲诺瓦公司 决定群体的设计喜好
CN102762475A (zh) * 2010-02-26 2012-10-31 奥的斯电梯公司 结合群评分信息的电梯调度系统中最佳群选择
CN105339291A (zh) * 2013-07-10 2016-0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7000975A (zh) * 2014-12-02 2017-08-01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基于电梯信息的室内寻路的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56731A1 (de) * 1988-09-01 1990-03-07 Inventio Ag Gruppensteuerung mit Sofortzuteilung von Zielrufen
CN101014935A (zh) * 2004-05-24 2007-08-08 艾菲诺瓦公司 决定群体的设计喜好
CN1857980A (zh) * 2005-05-06 2006-11-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2762475A (zh) * 2010-02-26 2012-10-31 奥的斯电梯公司 结合群评分信息的电梯调度系统中最佳群选择
CN105339291A (zh) * 2013-07-10 2016-0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7000975A (zh) * 2014-12-02 2017-08-01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基于电梯信息的室内寻路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85207B2 (ja) 2019-10-02
JP2019142651A (ja) 2019-08-29
CN110171752A (zh) 2019-08-27
MY193243A (en)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9892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JP5704718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US8439169B2 (en) Elevator group supervision controlling apparatus
US8567569B2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KR101232020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장치
CN100386250C (zh) 乘客指南系统和显示器
US8413766B2 (en) Method of allocating calls of a lift installation as well as lift installation with an allocation of calls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JP583991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US20080236956A1 (en) Method of Allocating a User to an Elevator Car
US20150127697A1 (en) Elevator system using du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JP6335364B1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US20120037458A1 (en) Location-dependent management of persons
CN102196981A (zh) 电梯系统
US20180327214A1 (en) Destination entry using building floor plan
CN110171752B (zh) 电梯系统及电梯系统的运用方法
EP3587322A1 (en) Elevator dispatching
JP2019077550A (ja) 呼び情報出力装置、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683181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743627B2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JP6073945B2 (ja) 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行先階制御システム
JP662415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79916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950777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7500738A (zh) 控制客流的解决方案
JP456919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146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