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8151B - 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8151B
CN110168151B CN201880006125.1A CN201880006125A CN110168151B CN 110168151 B CN110168151 B CN 110168151B CN 201880006125 A CN201880006125 A CN 201880006125A CN 110168151 B CN110168151 B CN 1101681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spinning
liquid polymer
solvent
hous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61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8151A (zh
Inventor
金学志
理查德·彼得斯
伊夫林·皮尔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Original Assignee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filed Critical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ublication of CN110168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8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61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 D01D5/0069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inning section, e.g. capillary tube, protrusion or pi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13/00Complete machines for producing artificial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15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material
    • D01D5/003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a polymer solution or dispersio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15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material
    • D01D5/003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a polymer solution or dispersion
    • D01D5/0038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a polymer solution or dispersion the fibre formed by solvent evaporation, i.e. dry electro-spin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61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3/00Recovery of starting material, waste material or solvents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3/00Recovery of starting material, waste material or solvents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3/04Recovery of starting material, waste material or solvents during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包括静电纺丝外壳,该静电纺丝外壳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以及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线驱动系统。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外壳。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并包括再循环和进料罐,其将液体聚合物供给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并从其接收溢流液体聚合物。一种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排气流,收集和处理在静电纺丝外壳中产生的蒸气,并且维持静电纺丝外壳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Description

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 基底上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将液体聚合物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submicron scale)纤维的设备(apparatus,装置)和方法,且更具体地涉及在不使用常规喷嘴或针的情况下将液体聚合物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纤维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纤维可用于各种应用,包括过滤、组织工程、防护服装、复合材料、电池隔膜、储能等。静电纺丝是用于在此规模上生成高质量纤维的方法之一。虽然静电纺丝相对容易进行,然而,它具有非常低的生产量并且随后具有非常高的生产成本。因此,大量地静电纺丝纳米级和/或亚微米级纤维没有成本效益。因此,除了高价值应用之外,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包含到学术研究中。
当前注射喷嘴、针式喷射(needle-jet)和旋转喷射制造工艺中的生产速率通常范围为约0.05克/小时(g/h)至约0.15g/h/喷嘴/喷射。已经研究和/或使用了几种方法来提高生产速率。这些方法包括气体辅助静电纺丝、多喷嘴系统的使用、无喷嘴/无针系统的使用、和增加旋转喷射的总数。然而,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都有其问题,导致每台(市售)机器的最大持续生产速率不超过约2千克/小时(kg/h)。与喷嘴/针头系统相关的问题包括:注射喷嘴/针孔的堵塞;难以优化喷嘴阵列;并且难以保持通过每个喷嘴的均匀进料速率。与无喷嘴/无针系统相关的问题包括:无法控制溶液储存器中的溶剂蒸发,导致溶液浓度和粘度变化;以及聚合物层涂覆积聚在静电纺丝元件的表面上,导致纤维纺丝速率显著降低。
WO/2009/010020涉及一种用于在至少一个纺丝电极和靠近其设置的集电极之间的静电场中将液体基质纺丝的方法,其中一个电极连接至高电压源的一极,而第二电极接地,液体基质进行纺丝的位置是在静电场中,纺丝电极的纺丝器件的绳的活性纺丝区。
通过本公开的方面解决了这些和其它缺点。
附图说明
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数字可以描述不同视图中的类似组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数字可表示类似组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实例而非限制的方式示出了本文件中讨论的各种方面。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简化静电纺丝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用于将液体聚合物层施加到多个连续电极线上的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device,器件)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A-A截取的截面的详图。
图4A是沿图2的线B-B截取的截面的详图。
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电极线清洁组件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包括静电纺丝外壳、线驱动系统和线张紧系统的多个连续电极线的行进路径的简化图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的线A-A截取的截面的详图。
图7是沿图6的线B-B截取的截面的详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静电纺丝设备的辅助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静电纺丝设备的详细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区段A的静电纺丝设备的部分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图9的区段B的静电纺丝设备的部分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图9的区段C的静电纺丝设备的部分示意图。
图13是说明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用于将液体聚合物源连续无针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的方法的框图。
图14是说明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用于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的框图。
图15是说明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用于从静电纺丝外壳收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的方法的框图。
图16是说明用于操作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substrate,基板)上的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的框图。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包括:
静电纺丝外壳,其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
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的线驱动系统,其中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位于其中的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
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并且包括再循环和进料罐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其中再循环和进料罐将液体聚合物供给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并从其接收溢流液体聚合物;和
包括至少一个排气流(exhaust stream)的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其用于收集和处理在静电纺丝外壳中产生的蒸气,并用于维持静电纺丝外壳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本公开的另外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操作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所述静电纺丝设备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所述静电纺丝设备包括
静电纺丝外壳,其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和
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的线驱动系统,其中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位于其中的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向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提供液体聚合物进料;和
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中收集和处理静电纺丝外壳中产生的蒸气,其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维持静电纺丝外壳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以下对本公开的详细描述和其中包括的实施例,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本公开。在各个方面,本公开涉及用于将聚合物纤维网静电纺丝到基底上并将其收集到辊上的设备和方法。本文所述的设备和方法允许以相对于现有和已知的静电纺丝方法的更高的产量和生产强度—以及更低的资本投资和生产成本—生产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纤维。
在公开和描述本发明化合物、组合物、制品、系统、装置和/或方法之前,应理解,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它们不限于特定的聚合物材料,或聚合物材料(即熔体或溶液)的特定状态,或用于制备聚合物溶液的特定类型的溶剂,或特定的操作条件(例如,溶液中的聚合物wt%、聚合物溶液中的添加剂、温度、电压、电场距离等),或特定设备尺寸和结构材料(例如,电极线的组成、连续电极线的数量、电极线的长度、平行电极线之间的距离、在一个电极线通过中的聚合物涂覆装置的数量、两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之间的距离等),并且因此这些参数可以变化。还应理解,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方面的目的,而不意图是限制性的。
本公开的各种元件组合包含在本公开中,例如,来自从属于相同的独立权利要求的从属权利要求的元件的组合。
此外,应理解,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决不意图将本文所述的任何方法解释为要求以特定顺序执行其步骤。因此,在方法权利要求实际上没有记下其步骤所遵循的顺序的情况下,或者在权利要求或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说明该步骤将被限制为特定的顺序时,决不意图该顺序在任何方面都可以被推断出来。这适用于进行解释的任何可能的非明确的基础,包括:关于步骤安排或操作流程的逻辑问题;从语法组织或标点符号中得出的明显意义;以及说明书中描述的方面的数量或类型。
静电纺丝设备
参考图1至图12,本公开的方面涉及用于将聚合物纤维网110静电纺丝到基底120上的设备100。图1中示出了设备100的简化示意图。该设备的特定组件包括静电纺丝外壳300、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线驱动系统600、线张紧系统700、导电接地板800和至少一个将高电压施加到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高压电源单元820。基底120从基底供给辊200展开并被驱动通过静电纺丝外壳。通过线驱动系统600和线张紧系统700,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大致平行于移动基底120的面驱动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和基底120的移动方向可以是并流或逆流。用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的每一个中的液体聚合物层涂覆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并且通过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施加到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高电压和导电接地板800之间的电压差导致许多液体泰勒锥射物(TaylorCone jets)840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表面喷出,接触基底120,并在基底120上形成聚合物纤维网110。聚合物纤维网110和基底120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并通过例如将它们卷绕于组合辊210(如图1所示)上,或在其它方面如本文所述通过将聚合物纤维网110与基底120分离并将该聚合物纤维网110卷绕到单独的纤维网辊上而进行收集。线清洁组件500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表面除去多余的液体聚合物以及任何固化的聚合物。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设备100的组件和操作。
静电纺丝外壳300是封闭的壳体,以容纳静电纺丝过程并最小化潜在有害物质释放到工作环境中。静电纺丝外壳300—除了允许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的最小尺寸的孔口和允许基底120(和形成于其上的聚合物纤维网110)进出静电纺丝外壳300的窄孔之外—基本上是封闭的并在低于大气压下操作。在静电纺丝过程中产生的蒸气包含于静电纺丝外壳300内,并随后收集于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中,正如本文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一些方面中,静电纺丝外壳300在相对于大气压的负压下操作,从而使靠近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大气/空气被吸入静电纺丝外壳300中并由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进行收集,这防止静电纺丝外壳300中的潜在有害蒸气逸出到大气中。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经驱动而通过孔直径稍微大于所用电极线的直径的孔口进入静电纺丝外壳300中并随后从其中出来,然后如本文进一步所述,由向静电纺丝聚合物纤维网110中的纤维提供聚合物源的液体聚合物层涂覆。
静电纺丝外壳300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提供液体聚合物源以涂覆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在示例性方面中,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包括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manifold)410和液体聚合物溢流储存器420。
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包括多个线入口孔430和与线入口孔430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线出口孔440。线入口孔430和线出口孔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具有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的外表面向远侧延伸一段长度“L”的部分,或它们的长度L可以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孔的厚度对应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的厚度。孔的直径和长度可以根据要控制的液体聚合物溢流的水平而变化。液体聚合物通过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通过液体聚合物供给口450而提供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在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文更全面地解释的操作的一些方面中,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中的每一个以连续环路驱动至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中,通过线入口孔430,并进入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在其中涂覆液体聚合物层。然后,每个已涂覆的连续线1000通过对应于其线入口孔430(与其对准)的线出口孔440离开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并离开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
液体聚合物溢流储存器420接收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溢出的液体聚合物和从离开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的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滴下的任何液体聚合物。当液体聚合物溢流储存器420充满时,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455将收集在储存器中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中。在一些方面中,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455通过重力流动将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中。
本文所述的液体聚合物可以是适用于静电纺丝应用的任何聚合物,并且包括纯熔体液态的天然和合成聚合物或通过将聚合物溶解于纯溶剂或溶剂混合物中形成的液体溶液。此外,液体聚合物能够包括混合到一起的一种或多种聚合物。适用于本公开内容的各方面的示例性天然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蛋白、纤维素、木质素、胶原、DNA和橡胶。适用于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示例性合成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聚酰胺、聚氨酯、聚苯并咪唑、聚碳酸酯、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乳酸、聚乙烯-共-乙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环氧乙烷、聚苯胺、聚苯乙烯、聚乙烯基苯酚、聚氯乙烯、聚醚酰亚胺、聚芳酰胺和合成橡胶。在一些方面中,一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源可以形成具有不同纤维层的单个聚合物纤维网110。例如,在包括多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的系统中,每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可以被供给不同的液体聚合物源,从而使聚合物纤维网110将会包括在基底120上具有多个层的多种聚合物。
线驱动系统600使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移动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在某些方面中,线驱动系统包括主动线驱动滚筒(master wire drive drum)610和拉动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从动线驱动滚筒(slave wire drive drum)620。主动线驱动滚筒610的驱动力直接源自电源单元,如变频驱动器(VFD),而从动线驱动滚筒620的驱动力源自主动线驱动滚筒610。主动和从动线驱动滚筒排布设计结构的一个特定优点是能够使传递到每个连续电极线的拉力大幅增加,而不会在线和滚筒之间滑动或打滑。
主动线驱动滚筒610包括主动齿轮板630,并且从动线驱动滚筒620包括偶联至主动齿轮板630的从动齿轮板640,从而使得在主动线驱动滚筒610旋转时从动线驱动滚筒620会沿相反方向旋转。主动线驱动滚筒610偶联至使主动线驱动滚筒610旋转的马达驱动轴650。在一些方面中,变速马达会驱动主动线驱动滚筒610。主动线驱动滚筒610的速度在一些方面中可以变化从而以约1米每分钟(m/min)至约200m/min的速度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在某些方面,定速马达能够驱动主动线驱动滚筒610。
从动线驱动滚筒620偶联至自由旋转轴660从而允许其响应于主动线驱动滚筒610的旋转而自由旋转。在另一方面中,从动线驱动滚筒620可以由主动线驱动滚筒610通过链而不是通过诸如本文的那些的耦合齿轮板(630、640)进行驱动。
如图6所示,每个主动线驱动滚筒和从动线驱动滚筒都包括多个线引导件670以分开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多个线引导件中的每一个都包括用于引导多个电极线1000之一的通道或凹槽。如图5所示(对于仅一个线),连续电极线1000被主动线驱动滚筒610和从动线驱动滚筒620牵拉。连续电极线1000可以由这些线滚筒的每一个上的线引导件670引导。连续电极线可以从从动线驱动滚筒620通过线张紧系统700成环。
线张紧系统700向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提供必要量的张力。在某些方面中,线张紧系统独立地张紧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中的每一个。这能够通过使每个连续电极线1000由独立的线张紧器710引导以向连续电极线提供独立的张力而实现。图5提供了一个线的示例并显示出了一个线张紧器710;应认识到的是,在一些方面中,每个连续电极线1000将具有其自己的线张紧器710。因此,包括250根线的装置将包括250个各自的张紧器。在某些方面中,各个张紧器可以分成安装于不同位置的组,以解决与安装空间限制有关的问题。例如,可能难以将示例性的250个各自的张紧器安装于单排中,在这种单排情况下合乎需要的是将连续电极线彼此间隔开一小段距离(例如,相距5毫米(mm),或相距10mm,或相距15mm,或相距20mm)。因此,在一个方面中,连续电极线可以分成5组:组1包括用于线1、6、11、16、......和246的张紧器;组2包括用于线2、7、12、17、......和247的张紧器;组3包括用于线3、8、13、18、......和248的张紧器;组4包括用于线4、9、14、19、......和249的张紧器;而组5则包括用于线5、10、15、20、......和250的张紧器。按照这种方式,每根线的张紧器之间的可用距离就增加到25mm。
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可以是任何合适的线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编织的(braided,辫状的)、扭曲的、琴弦的(piano)和拉制的(drawn)。可能合乎需要的是,选择提供相对高表面积的线从而使更多液体聚合物能够涂覆线表面并可用于静电纺丝,但更高表面线可以提供更多保留残留未反应聚合物的表面,这可能会出现污染/清洁问题。
本文描述的设备100和相关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线驱动系统600;具有各自线张紧器710的线张紧系统700;和包含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的静电纺丝外壳300,该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包括具有多个线入口孔430和相应的线出口孔440的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允许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连续电极线1000经驱动而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其中它们能够用液体聚合物涂覆并用于静电纺丝过程。而且,这些多个(几十个/几百个)连续电极线1000在无端环中连续地循环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因此用于形成聚合物纤维网110的静电纺丝过程能够以比目前已知的静电纺丝过程大得多(大几个数量级)的容量进行。
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其为静电纺丝过程提供必要的电场强度。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负电压源和正电压源。通常而言,负电压源接线并连接至位于静电纺丝外壳300内部并靠近基底120的第一侧810的导电接地板800,而正电压源接线并连接至与位于基底120的第二侧830附近的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接触的至少一个导电自由旋转轴850,如图1和图10所示。在一些方面,至少一个导电自由旋转轴850包括均匀分布于其表面上的多个凹槽(例如,V形凹槽)。每个凹槽接收连续电极线1000之一。凹槽和电极线之间的良好接触通过调节相应的线张紧器710保持,从而使来自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的正电压传递至每个电极线1000上。在操作期间,导电自由旋转轴850随着电极线1000移动而自由旋转。在一些方面中,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的正和负源可以在导电接地板800和连续电极线1000之间切换。在这些方面中,设想了负电压静电纺丝过程。
图1中所示的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处于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在导电接地板800和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之间施加电压差。在操作期间,施加于涂有液体聚合物的连续电极线1000的正电压横穿静电纺丝外壳300的静电纺丝区Z中的导电接地板800,产生的电场促使连续电极线1000上的液体聚合物带电,导致带电液体泰勒锥喷射物840从连续电极线1000的表面喷向导电接地板800的负电压源。液体泰勒锥喷射物840在飞行中拉伸并部分干燥,形成具有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直径的聚合物纤维。纤维与基底120接触并在其上收集,基底120也大致平行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并在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移动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随着该过程重复通过可以称为静电纺丝区Z的导电接地板800的长度,聚合物纤维网110就形成于基底120上。虽然聚合物纤维在本文中描述为具有纳米级直径或亚微米级直径,并且这些纤维通常称为纳米纤维或亚微米纤维,但应认识到,通过本文的设备和方法生产的纤维没有必要是纳米纤维尺寸或亚微米尺寸,并且可以改变工艺条件而使之形成具有其它尺寸的纤维。
尽管图1中显示了至少一个高压电源单元820处于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但这并非需要如此。如果需要,它可以位于静电纺丝外壳300之内。
具体参考图3,在某些方面中,一个或多个线入口孔430和线出口孔440包括设置于线入口孔430/线出口孔440和与其相应的连续电极线1000之间的毛细管460。如图所示,毛细管460可以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向外延伸一段长度L,并可以设定其尺寸成使其具有内径略大于从其中通过的连续电极线1000的直径,从而产生小的间隙470。毛细管460的内径尺寸设定要使其足够大,才能使连续电极线1000能够以最小的摩擦力通过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但又要足够小以防止液体聚合物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中过量损失。此外,毛细管的长度L在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中提供液体反压(backpressure,背压),从而使之进一步最小化来自毛细管460的液体聚合物的损失。离开毛细管460(及其相应的线入口孔/线出口孔)的液体聚合物如本文所述排出到液体聚合物溢流储存器420中。
在一些方面中,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液体聚合物溢流口480。液体聚合物溢流口480可以提供溢流到如本文的液体聚合物溢流储存器420中的液体聚合物的另一来源。在一些方面中,液体聚合物溢流口480可以构造成提供恒定的溢流量,以确保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中的液体聚合物连续移动并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在某些方面中,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可以包括至少一组线定位滑轮490。至少一组线定位滑轮490可以位于多个线入口孔430附近,如图2所示,并可以起到将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引导到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的多个线入口孔430中的作用。
在某些方面中,设备100可以包括线清洁组件500。线清洁组件500可以包括在内从而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表面上除去残留的液体聚合物或其它静电纺丝残余物。线清洁组件500可以包括,但并不必须包括,与本文的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类似的结构(features,特征)。图4B中图示说明了示例性线清洁组件500,并且其包括溶剂涂覆歧管510,溶剂涂覆歧管510包括多个溶剂歧管线入口孔530和与连续电极导线1000的数量相对应的溶剂歧管线出口孔540。溶剂涂覆歧管510还可以包括接收来自溶剂歧管线入口孔530和溶剂歧管线出口孔540的溢流溶剂的溶剂溢流储存器520。新鲜溶剂可以提供于线清洁组件500,并且如果包括溶剂涂覆歧管510,则通过溶剂涂覆口550与溶剂供给流1420相关。溶剂溢流储存器520中收集的过量溶剂可以通过与溶剂再循环流1430关联的溶剂再循环口555返回至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中。因此,溶剂涂覆歧管510可以按照与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相同的方式运行,但会向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提供溶剂溶液从而从连续电极线1000上除去残留的液体聚合物或其它静电纺丝残余物。溶剂可以是用于制备液体聚合物的相同种类(例如,聚合物溶液)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溶剂。在一些方面中,溶剂再循环口555通过重力流动将溶剂再循环至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中。
线清洁组件500可以如图5所示位于静电纺丝外壳300内,或位于静电纺丝外壳300外部(未示出),但是应认识到的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线清洁组件500通常都位于静电纺丝区Z之后或下游。正如本文所用,“上游”及其对应术语“下游”涉及相对于设备操作期间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行进方向而言的一个组件相对于另一个组件的位置。在一些方面中,当连续电极线1000离开线清洁组件500并在它们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之前,线的表面上的任何保留溶剂可以在溶剂干燥步骤中蒸发,这防止连续电极线1000将潜在有害的溶剂带到环境中。
在一些方面中,设备100进一步包括导电电阻测量系统560。电阻测量系统包括诸如欧姆计570的装置,该装置被构造成测量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游接触点580(即,液体聚合物涂覆之前)和下游接触点590(即,静电纺丝区Z和/或线清洁组件500之后)二者处的电阻。测量的电阻可以指示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其相应的表面上可能包含固体聚合物,并可能需要通过更严格的清洁方法如使用线洗涤器1900或其它清洁系统进行进一步清洁。在具体方面中,电阻测量系统构造成在特定时间间隔内(例如,每5毫秒(ms))在上游接触点580和下游接触点590处测量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中的每一个。
参考图8并如上所述,设备可以包括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通过提供于每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中的液体聚合物涂覆歧管410的液体聚合物供给口450来向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中的每一个提供液体聚合物。另外,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通过提供于其中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455接收来自每个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的液体聚合物溢流。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包括用于从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中的每一个接收再循环的液体聚合物并向其递送液体聚合物进料的再循环和进料罐1210,向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中的每一个(例如,通过液体聚合物分配歧管(未示出))泵送液体聚合物的液体聚合物循环和供给泵1220,和运行以维持所需的液体聚合物温度的液体聚合物热交换器1230。应注意的是,图8中的示意图图示说明了各种泵(“M”)、流量计(“F”)、阀(“V”)、组成分析仪/发射器(“CA”)和热交换器/冷却器(“HC”),这些设备的正确选择和操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而本文中并未专门描述。
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通过液体聚合物加料流1305从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接收液体聚合物。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运行以在必要的浓度和温度下提供用于静电纺丝过程的液体聚合物。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包括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其在一些方面中包括搅拌器和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1320。在一些方面中,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按照间歇式工艺方法运行并且包括以下步骤:(a)通过溶剂加料流1350从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将预定量的溶剂接收于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中;(b)从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1320将预定量的聚合物接收于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中;(c)在液体聚合物制备罐中混合和加热溶剂和聚合物至预定温度,直至固体聚合物完全溶解于溶剂中;和(d)将制备的聚合物溶液批料转移到再循环和进料罐1210中。在一些方面中,液体聚合物制备罐可以包括搅拌和加热结构,以便于制备液体聚合物。如图8所示,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还可以在某些方面包括将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中的液体聚合物循环通过聚合物制备热交换器1340、并且在批次完成时将液体聚合物通过液体聚合物加料流1305从聚合物制备罐1310转移至再循环和进料罐1210的液体聚合物制备转移泵1330。
在某些方面中,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运行以储存溶剂并将溶剂供给于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和线清洁组件500。在某些方面中,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的主要溶剂来源是在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中回收的溶剂,正如下面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在这些方面中,可以从另一个来源(未示出)添加新鲜的补充溶剂,以平衡线清洁组件500运行和其它溶剂处理期间损失的任何溶剂。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包括溶剂储存罐1410。来自溶剂储存罐1410的溶剂通过溶剂供给流1420提供于线清洁组件500,并通过溶剂再循环流1430从线清洁组件接收溢流溶剂。此外,如果需要稀释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中液体聚合物的浓度,则可以通过液体聚合物稀释流1440向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提供溶剂。溶剂供给泵1450将溶剂泵送到线清洁组件500、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和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
在进一步的方面中,设备100包括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其在一些方面中包括若干子系统,其操作和功能将会在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一些方面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向静电纺丝外壳300提供必要水平的真空,从而使靠近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大气/空气被吸入静电纺丝外壳300中,这防止静电纺丝外壳300中的潜在有害蒸气逸出到环境中。在某些方面中,并且如图8所示,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包括五个鼓风机(鼓风机#1 1505、鼓风机#2 1510、鼓风机#3 1515、鼓风机#41520和鼓风机#5 1525),用于将来自静电纺丝外壳300的蒸气和气体吸入至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中。鼓风机#1 1505在各个入口点(环境空气入口点#1 1610A、#2 1610B和#3 1610C)将环境空气吸入静电纺丝外壳300中,各个入口点包括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进入和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排放控制箱1800A)的开口、基底120进入静电纺丝外壳300(排放控制箱1800B)的开口和基底120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排放控制箱1800C)的开口。环境空气和一些聚合物和溶剂(通过排放控制箱排气流1605A、1605B和1605C)通过鼓风机#1 1505抽出,收集并最终处置于焚烧炉1620中以除去有害的残余蒸气。在一些方面中,排放控制箱排气流可以通过已知的机械附接方法附接或偶联至排放控制箱。在一些方面中,鼓风机#11505在约-2”水柱表压(WCG)至约-10”WCG的真空下操作排放控制箱1800A、1800B和1800C。
焚烧炉1620的输出物可以排放到大气中。在某些方面中,鼓风机#31515通过具有相对低的温度并富含溶剂蒸气的溶剂蒸气流1630收集产生的溶剂蒸气和通风气体(draftgas)(如果使用)。另一方面,鼓风机#2 1510通过具有相对高温和低蒸气浓度的热气体排气流1605D收集来自纤维干燥和用于纤维干燥的热干燥气体产生的蒸气。来自鼓风机#2 1510的蒸气/气体通过热交换器#1 1540与来自溶剂冷凝器1640以通过鼓风机#5 1525的排出气体流交换热量。在热交换器#1之后,来自鼓风机#2 1510出口的料流(具有降低的温度)与来自鼓风机#3 1515的出口的溶剂蒸气流1630合并。该组合的蒸气/气体流进入文丘里混合器1565和溶剂冷凝器1640。文丘里混合器1565混合蒸气/气体流和来自泵#1 1535的冷液循环流而使蒸气/气体温度进一步冷却至大约溶剂冷凝器1640内的溶剂液体的操作温度。因此,蒸气/气体流中的大部分溶剂蒸气冷凝成液体。由蒸气冷凝释放的热量被进入文丘里混合器的冷溶剂液体循环流吸收,并随后通过热交换器#2 1545使用冷却介质(例如,但不限于,冷却水和冷冻水)除去这种热量。当从溶剂冷凝器1640排出的排出气体通过热交换器#51560时,未通过文丘里混合器1565的操作冷凝的任何溶剂蒸气将被进一步冷凝。溶剂冷凝器1640内的回收液体溶剂通过溶剂冷凝物流1650返回到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在一些方面中,返回速率可以通过溶剂冷凝器1640内的液位进行控制。
在热交换器#5 1560之后,排出气体(vent gas)在气体中具有较低的蒸气含量。排出气流可以分成两个单独的流,一个吹到鼓风机#5 1525,而另一个吹到鼓风机#4 1520。鼓风机#5 1525的排出气体进一步分成两股流,一股流到焚烧炉1620,而另一股流到热交换器#1 1540。通向焚烧炉1620的排气流的流速可以基于所需的气体吹扫量进行控制,所需气体吹扫量可以基于溶剂蒸气流1630中的所测量氧浓度与来自预设值的热气体供给流1670的偏差进行计算。在一些方面中,预设值标称为溶剂蒸气可能被点燃的氧浓度的20-30%。随着偏差增加,更多排气流气体被吹扫到焚烧炉1620中,反之亦然。来自鼓风机#5 1525的另一个排气流的温度在通过热交换器#2 1545之后会升高。该加热的排出气体返回到静电纺丝外壳300并重新用作用于静电纺丝过程的通风气体。鼓风机#4 1520的排气流进一步分成两个单独的流,一个流到热交换器#3 1550,而另一个流到吸附床1660。从热交换器#31550流出的排出流的温度升高到在某些方面中是用于干燥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的纤维网的初级干燥气体的温度的预设值。
本文的设备100的各方面通过允许静电纺丝有毒或可燃聚合物而提供优于当前静电纺丝工艺方法的至少一个另外的优点,因为在低于大气压下操作的静电纺丝外壳防止有毒和/或易燃蒸气逸出进入大气/工作环境。正如本文所讨论,这些蒸气被收集并安全地处理。更具体而言,在一些方面中,静电纺丝外壳300包括一个或多个氧传感器,以测量和/或监测外壳中的氧含量。如果所检测的氧含量高于预设的低值,则来自鼓风机#5 1525的更多排出气体就被送到焚烧炉1620,并可以将新鲜的惰性气体(例如,但不限于,氮气)充入静电纺丝外壳300中,直到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的氧含量下降到低于预设的低值。在进一步的方面中,如果所检测的氧含量变得高于预设的高值,则高压电源单元820可以作为安全结构自动关闭。安全结构可以包括,例如,将高压电源单元820的触点切换到接地系统和/或将大量新鲜氮充入静电纺丝外壳300内。按照这种方式,这些结构就可以将静电纺丝外壳内部的氧浓度调节至从预设的低值到预设的高值范围内,这在某些方面中是约30%的氧气浓度,在该氧浓度下气体/蒸气混合物可以用点火源点燃。
如图8所示,吸附床1660在一些方面中是碳吸附床,其将来自鼓风机#4 1520的残余溶剂蒸气除去至适合于用于干燥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的纤维网的二次干燥气体的预定低水平。二次干燥气体的所需温度可以通过使来自吸附床1660的气流通过热交换器#4 1555而获得。这种具有非常低的溶剂蒸气含量的加热气体被送入静电纺丝外壳300并用作干燥气体来源。静电纺丝外壳3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其中的压力。正如所讨论,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操作压力保持于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压力通过在热交换器1555之前将所需量的新鲜补充气体输送到气体流中而控制。例如,如果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的所测量的压力小于预设值,则要将更多新鲜的补充气体充入系统中,而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如果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的测量的压力高于预设值(即使新鲜的补充气流为零),则从鼓风机#5 1525到焚烧炉1620的排出气体量可以相应地增加。按照这种方式,静电纺丝外壳内的操作压力可以控制在从预设低值到预设高值的范围内。
图9-12提供了更一般地图示说明于图1中的设备100的详细示意图。整个设备如图9所示,并分为如所示的三个区段。区段A图示说明于图10中,区段B图示说明于图11中,而区段C图示说明于图12中。在某些方面中,除了上述一个或多个组件之外,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其它结构。
通过包括通风气体源1710(图11中所示)的通风气体供给系统,可以将通风气体吹到静电纺丝外壳300中的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上,通风气体源1710包括如图8中所示的热气供给流1670和通风气体分配歧管1720。通风气体分配歧管1720可以通过一系列通气口、喷嘴或其它合适的开口将通风气体分配到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上。通风气体供给系统在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表面喷射的液体泰勒锥喷射物840上提供向上的力,以帮助确保由液体泰勒锥喷射物840形成的聚合物纤维到达基底120的表面上。在一些方面中,通风气体的一个或两个温度(通过热交换器#11540)和流速(通过热交换器#1 1540上方的控制阀)进行调节而获得所需性能。通风气体通过排气歧管1680通过本文的鼓风机#3 1515(图8中所示)移除。
形成于基底120上的聚合物纤维网110在形成时可能并未完全干燥,并且可以包括残留溶剂。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中,可以使用两个干燥步骤,初级干燥步骤和次级干燥步骤来干燥聚合物纤维网110。在每个干燥步骤中,热气体用作干燥介质。离开热交换器#3 1550的热气体用作初级干燥步骤(初级干燥气体)中的干燥介质,而离开热交换器#4 1555的热气体用作次级干燥步骤(次级干燥气体)中的干燥介质。次级干燥气体具有相对较低的溶剂蒸气含量和比初级干燥气体更高的温度。
初级干燥气体通过初级分配歧管1690A进入初级干燥区(参见图11),而次级干燥气体通过次级分配歧管1690B进入次级干燥区(图10)。初级干燥气体和次级干燥气体都凭借鼓风机#2 1510通过热气体排气流1605D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如图8所示。初级和次级分配歧管1690A和1690B可以通过一系列通气口、喷嘴或其它合适的开口将热气体分配于基底120/聚合物纤维网110上。在一些方面中,初级干燥气体的温度和流速可以通过热交换器#3 1550及其相关的控制阀进行调节和控制。按照相同的方式,次级干燥气体的温度和流速可以通过热交换器#4 1555及其相关的控制阀进行调节和控制。
正如本文所述,设备100包括基底传送器系统150,用于使基底移动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在一些方面中,基底120和在其上形成的聚合物纤维网110可以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并通过将其卷绕于组合辊210上收集(如图1所示)。然而,在图10中所示的其它方面中,聚合物纤维网110可以从基底120上剥离并卷绕到纤维网辊220上,而基底则卷绕到单独的基底精轧辊230上。在进一步的方面(未示出),基底可以是连续的基底,并且随着聚合物纤维网从基底上移除并卷绕到纤维网辊上,基底能够连续地循环回到设备100中(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连续操作的方式大致相同)。
基底120优选是多孔/可渗透材料,其既轻质又允许来自初级分配歧管1690A和次级分配歧管1690B的热气体从其中通过并干燥聚合物纤维网110。然而,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被传送通过设备100/静电纺丝外壳300输送而不会撕裂。此外,基底120可以是任何能够卷绕于本文的辊上并将接收静电纺丝过程中形成的聚合物纤维的合适材料。基底120可以包括基底张紧器130,当基底120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时,基底张紧器130就向基底120提供张力。基底重定向辊135可以提供用于在基底120从基底供给辊200展开时改变基底120的行进方向。
在一些方面中,设备100可以包括排放控制箱1800A,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在进入和离开静电纺丝外壳300之前会从其中通过。排放控制箱1800A包括用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优化间隙空间从而使设备100操作期间进入静电纺丝外壳300中的静电纺丝外壳300附近的大气/空气最小化。
在进一步的方面中,设备100可以包括线洗涤器1900。线洗涤器1900可以在某个合适的位置—如靠近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进入静电纺丝外壳的位置附近的位置(参见图12)—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接触并可以提供额外的机构清洁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的表面。在某些方面中,线洗涤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在一个方面中,线洗涤器是磨料如砂纸。线洗涤器1900物理地接触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并磨蚀性地除去保留于线表面上的任何沉积和/或涂覆的聚合物,从而提高电极线的效率。其它线洗涤材料和其它磨料是已知的,并能够用于线洗涤器1900中。
正如图中所示,设备100可以包括多个滑轮P,用于保持和/或改变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基底120和聚合物纤维网110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移动方向。
本文所述的设备100的各方面还提供了优于常规静电纺丝工艺方法的显著优点:允许使用数十甚至数百个连续电极线进行数百kg/h或更多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在一些方面中,设备可以包括超过25个连续电极线,或超过50个连续电极线,或超过100个连续电极线,或超过150个连续电极线,或超过200个连续电极线,或超过300个连续电极线,或超过400个连续电极线,甚至多达或超过500个连续电极线。而且,多个连续电极线可以具有非常长的长度。在本公开的某些方面中能够使用5米(m)至甚至50m或更长的连续电极线长度,而连续聚合物纤维生产速率在使用间歇式系统运行的常规系统中是不可实现的。
用于将液体聚合物源连续无针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的方法
本公开进一步涉及用于将液体聚合物源连续无针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的方法。该方法引入本文所述的设备100的组件,其描述和操作在此不再重复,并且当提及将这些组件引入方法中时,将使用这些组件的参考标号。参考图13,在一个方面中,方法2000包括,在2100,采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的静电纺丝外壳。步骤2200包括利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基底传送器系统驱动基底与多个连续电极线基本上平行地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静电纺丝区。在步骤2300,将液体聚合物层涂覆于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中的多个连续电极线的表面上。在步骤2400,在静电纺丝区中由涂覆于多个连续电极线的表面上的液体聚合物形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步骤2500包括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作为聚合物纤维网收集于基底上。在步骤2600,使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内的线清洁组件从多个连续电极线的表面除去残留聚合物。
其它方面可以但不必须包括于本文所述的方法2000中,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电阻测量系统560测量多个连续电极线的电阻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用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循环液体聚合物并提供液体聚合物进料;使用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制备液体聚合物;使用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储存和供给溶剂;使用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收集、洗涤和/或清洁蒸气;如上所述,将通风气体吹到多个连续电极线上和/或将干燥气体/热气体吹到基底/聚合物纤维网上;使用基底传送器系统150移动基底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并将基底和聚合物纤维网(单独地或组合地)卷绕到辊上;使用排放控制箱1800A、B、C最小化空气进入静电纺丝外壳的入口;用线洗涤器1900洗涤多个连续电极线。
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
本公开进一步涉及用于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本文所述的设备100的组件,其描述和操作在此不再重复,并且当提及这些组件引入方法中时将使用这些组件的参考标号。静电纺丝设备100包括静电纺丝外壳300,在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由涂覆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上的液体聚合物层而形成于基底120上。参照图14,在一些方面中,方法3000包括,在3100,将多个连续电极线排布于主动线驱动滚筒和从动线驱动滚筒上。主动线驱动滚筒和从动线驱动滚筒的每个都包括多个线引导件,并且每个线引导件都包括用于接收多个连续电极线之一的通道或凹槽。在步骤3200,主动线驱动滚筒旋转而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外壳。主动线驱动滚筒和从动线驱动滚筒处于静电纺丝设备的外部。
其它方面可以但不必须包括于方法3000中,包括但不限于,操作本文描述的那些系统和组件的方法。
从静电纺丝外壳收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的方法
本公开还涉及从静电纺丝外壳收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的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本文的设备100的组件,其描述和操作在此不再重复,并且当提及这些组件引入方法时将使用这些组件的参考标号。静电纺丝设备100包括静电纺丝外壳300和静电纺丝区Z,在其中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由涂覆于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上的液体聚合物层形成于基底120上。参照图15,在一些方面中,方法4000包括,在4100,从基底供给辊展开基底。在步骤4200,用基底张紧器张紧基底。在4300,驱动基底与在其上涂覆有液体聚合物层的多个连续电极线基本上平行地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静电纺丝区。在步骤4400,从涂覆于静电纺丝区中的多个连续电极线上的液体聚合物层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在步骤4500,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作为聚合物纤维网收集于基底上。在步骤4600,聚合物纤维网和基底从静电纺丝外壳中受驱而出。
其它方面可以但不必须包括于方法4000中,包括但不限于操作本文描述的那些系统和组件的方法。
用于操作连续无针静电纺丝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于基底上的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
本公开进一步涉及操作连续无针静电纺丝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于基底上的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本文所述的设备100的组件,其描述和操作在此不再重复,并且当提及这些组件引入方法时将使用这些组件的参考标号。静电纺丝设备100包括包含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和静电纺丝区Z的静电纺丝外壳300和位于静电纺丝外壳300外部的线驱动系统600。线驱动系统600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通过静电纺丝外壳300和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和位于其中的静电纺丝区Z。参考图16,在一些方面中,方法5000包括,在5100,采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向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提供液体聚合物进料。在步骤5200,将静电纺丝外壳中产生的蒸气收集并处理于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在静电纺丝外壳中保持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其它方面可以但非必须包括于方法5000中,包括但不限于操作本文描述的那些系统和组件的方法。
本公开内容涵盖本公开的各要素的各种组合,例如,来自取决于相同独立权利要求的从属权利要求的要素的组合。
公开的实施例
在各个方面,本公开涉及并包括至少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包括:
静电纺丝外壳,其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
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的线驱动系统,其中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位于其中的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
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并且包括再循环和进料罐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其中再循环和进料罐将液体聚合物供给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并从其接收溢流液体聚合物;和
包括至少一个排气流的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其用于收集和处理在静电纺丝外壳中产生的蒸气,并用于维持静电纺丝外壳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的设备,其中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还包括液体聚合物循环和供给泵,其将液体聚合物泵送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以及将液体聚合物保持在所需温度的液体聚合物热交换器。
实施例3:根据实施例1或2的设备,其中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包括液体聚合物供给口和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其中液体聚合物供给口从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接收液体聚合物,并且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通过重力流动将液体聚合物返回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
实施例4:根据实施例1至3中任一项的设备,还包括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包括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以及液体聚合物制备罐,其中
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储存用于设备的本体聚合物(bulk polymer),
液体聚合物制备罐接收来自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的本体聚合物和来自溶剂源的溶剂,并在其中制备用于设备的液体聚合物。
实施例5:根据实施例4的设备,还包括位于液体聚合物制备罐和再循环和进料罐之间的液体聚合物加料流,用于将在液体聚合物制备罐中制备的液体聚合物进料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
实施例6:根据实施例1至5中任一项的设备,还包括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内的线清洁组件和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其中
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为线清洁组件提供溶剂,和
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线清洁组件以从其中清除残留的聚合物。
实施例7:根据实施例6的设备,其中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包括溶剂储存罐、溶剂供给泵、溶剂供给流和液体聚合物稀释流,其中
溶剂储存罐储存用于设备的溶剂,
溶剂供给流位于溶剂储存罐和线清洁组件之间,
液体聚合物稀释液流位于溶剂储存罐和液体聚合物循环和进料系统之间,
溶剂供给泵通过溶剂供给流为线清洁组件提供溶剂,和
溶剂供给泵通过液体聚合物稀释流为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提供溶剂。
实施例8:根据实施例7的设备,其中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还包括位于线清洁组件和溶剂储存罐之间的溶剂再循环流,其中溶剂再循环流通过重力流动从线清洁组件接收溶剂并将溶剂返回到溶剂储存罐。
实施例9:根据实施例7或8的设备,还包括位于溶剂储存罐和液体聚合物制备罐之间的溶剂加料流,其中溶剂供给泵通过溶剂加料流向液体聚合物制备罐提供溶剂。
实施例10:根据实施例7至9中任一项的设备,其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还包括溶剂蒸气流,其接收来自线清洁组件的溶剂蒸气。
实施例11:根据实施例10的设备,其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还包括:
溶剂冷凝器,在溶剂冷凝器内通过溶剂蒸气流冷凝从线清洁组件接收的溶剂蒸气;
溶剂冷凝物流,其中溶剂冷凝物流从溶剂冷凝器接收冷凝的溶剂并将其返回溶剂储存罐;和
吸附床,其中吸附床除去在通过溶剂冷凝器后保持未冷凝的溶剂蒸气。
实施例12:根据实施例1至11中任一项的设备,其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还包括焚烧炉,其中焚烧炉接收并消除来自至少一个排气流的排出气体。
实施例13:根据实施例1至12中任一项的设备,还包括基底传送器系统(substrateconveyor system,基底传送系统)和包括通风气体源和通风气体分配歧管的通风气体系统,其中
基底传送器系统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并驱动基底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位于其中的静电纺丝区,
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收集在静电纺丝区中的基底上,
通风气体系统通过通风气体分配歧管将通风气体分配到静电纺丝区中的多个连续电极线上,以促进在基底上收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
实施例14:根据实施例13中任一项的设备,其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还包括将通风气体提供给通风气体系统的热气体供给流。
实施例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的设备,还包括基底传送器系统和干燥气体系统,其中
基底传送器系统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驱动基底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位于其中的静电纺丝区,并且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收集在静电纺丝区中的基底上,
干燥气体系统包括初级干燥区,所述初级干燥区包括初级分配歧管,其中初级分配歧管将初级干燥气体分配到基底以及在其上收集的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以促进其干燥。
实施例16:根据实施例15的设备,其中干燥气体系统还包括次级干燥区,所述次级干燥区包括次级分配歧管,其中次级分配歧管将次级干燥气体分配到基底和在其上形成的聚合物纤维网以促进其干燥。
实施例17:根据实施例16的设备,其中次级干燥气体具有比初级干燥气体相对较低的溶剂蒸气含量和相对更高的温度。
实施例18:根据实施例1至17中任一项的设备,其中至少一个排气流还包括至少一个鼓风机,用于将来自静电纺丝外壳的蒸气和气体吸入到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中。
实施例19:根据实施例1至18中任一项的设备,设备还包括位于静电纺丝外壳附近的至少一个排放控制箱,至少一个排放控制箱包括用于基底和多个连续电极线中的一个或多个进入或离开静电纺丝外壳的开口。
实施例20:根据实施例19的设备,其中至少一个排气流附接到至少一个排放控制箱并从至少一个排放控制箱收集蒸气。
实施例21:根据实施例1至20中任一项的设备,静电纺丝外壳还包括位于其中的至少一个氧传感器,并且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还包括焚烧炉,其中
焚烧炉接收并消除来自至少一个排气流的排出气体,并且
氧传感器监测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氧含量,并响应来自氧传感器的反馈控制到焚烧炉的排出气体的流量。
实施例22:根据实施例1至21中任一项的设备,还包括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内的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其中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监测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操作压力并响应于来自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的反馈控制补充气体到静电纺丝外壳的流量。
实施例23:一种用于操作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静电纺丝设备包括
静电纺丝外壳,其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和
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的线驱动系统,其中线驱动系统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静电纺丝外壳和位于其中的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和静电纺丝区,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的外部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向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提供液体聚合物进料;和
在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中收集和处理静电纺丝外壳中产生的蒸气,其中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维持静电纺丝外壳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实施例24:根据实施例23的方法,还包括使用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中的再循环和进料罐将液体聚合物供给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并从其接收溢流液体聚合物。
实施例25:根据实施例23或24的方法,还包括制备液体聚合物,将制备的液体聚合物储存在液体聚合物制备罐中,并通过液体聚合物加料流将制备的液体聚合物加料入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
实施例26:根据实施例23至25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位于静电纺丝外壳内的线清洁组件,以从多个连续电极线清除残留的聚合物,其中线清洁组件包括溶剂。
实施例27:根据实施例26的方法,还包括从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向线清洁组件供给溶剂,其中向线清洁组件供给溶剂包括通过溶剂供给流从溶剂储存罐向线清洁组件提供溶剂和通过溶剂再循环流从线清洁组件接收溢流溶剂到溶剂储存罐。
实施例28:根据实施例27的方法,其中溶剂再循环流通过重力流动将溢流溶剂提供给溶剂储存罐。
实施例29:根据实施例26至28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从线清洁组件收集溶剂蒸气,在溶剂冷凝器中冷凝至少部分溶剂蒸气,和在吸附床中除去至少部分溶剂蒸气。
实施例30:根据实施例23至29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
将通风气体施加到静电纺丝区中的多个连续电极线上,以促进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
将干燥气体施加到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和基底上以促进其干燥;
监测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氧含量,并响应于来自氧含量的反馈控制排放气体到焚烧炉的流量;和
监测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操作压力,以响应于来自操作压力的反馈,控制补充气体进入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流量。
这些非限制性实例中的每一个可以独立存在,或者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其它实例的各种排列或组合形式组合。
以上详细描述包括对附图的参考,附图形成详细描述的一部分。附图通过图示的方式示出了可以实践本公开的具体方面。这些方面在本文中也称为“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可以包括除了示出或描述的那些元件之外的元件。然而,本发明人还考虑了仅提供所示或所述的那些元件的实例。此外,本发明人还考虑使用关于特定实例(或其一个或多个方面)或关于本文示出或描述的其它实例(或其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示出或描述的那些元件(或其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任何组合或置换的实例。
如果本文档与通过引用如此并入的任何文档之间的使用不一致,则以本文档中的用法为准。
在该文件中,术语“一个”或“一种”在专利文献中是常见的,包括一个或多于一个,独立于“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其它实例或用法。在本文件中,术语“或”用于是指非排他性的,或者是“A或B”包括“A但不是B”,“B但不是A”和“A和B”,除非另有说明。在本文件中,术语“包括”和“其中”用作相应术语“包括”和“其中”的普通英语等同物。此外,在以下权利要求中,术语“包括”和“包含”是开放式的,即,包括除了在权利要求中的这种术语之后列出的那些元件之外的元件的系统、装置、制品、组合物、制剂或过程仍被视为属于该权利要求的范围。此外,在以下权利要求中,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作标记,并不旨在对其对象施加数字要求。
本文描述的方法实例可以至少部分地是机器或计算机实现的。一些实例可以包括编码有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或机器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可操作以配置电子设备执行如以上实例中描述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现可以包括代码,例如微代码、汇编语言代码、更高级语言代码等。此类代码可包括用于执行各种方法的计算机可读指令。代码可以形成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部分。此外,在实例中,代码可以有形地存储在一个或多个易失性、非暂时性或非易失性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例如在执行期间或在其它时间。这些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实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硬盘、可移动磁盘、可移动光盘(例如,压缩光盘和数字视频盘)、磁带、存储卡或条、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等。
上述实例(或其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彼此组合使用。提供摘要以符合37C.F.R.§1.72(b),允许读者快速确定技术公开的性质。提交时应理解,它不用于解释或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或含义。而且,在以上详细描述中,可以将各种特征组合在一起以简化本公开。这不应被解释为意图未要求保护的公开特征对于任何权利要求是必不可少的。相反,发明主题可以在于少于特定公开方面的所有特征。因此,以下权利要求在此并入详细描述中作为实施例或方面,每个权利要求自身作为单独的方面,并且可以预期这些方面可以各种组合或置换彼此组合。本公开的范围应该参考所附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120)上的设备,包括:
静电纺丝外壳(300),所述静电纺丝外壳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和静电纺丝区(Z);
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的线驱动系统(600),其中,所述线驱动系统(600)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通过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以及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和所述静电纺丝区(Z);
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并且包括再循环和进料罐(1210),其中,所述再循环和进料罐(1210)将液体聚合物供给到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并从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接收溢流液体聚合物;以及
包括至少一个排气流(1605A,1605B,1605C,1650D)的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所述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用于收集和处理在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中产生的蒸气并用于维持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还包括液体聚合物循环和供给泵(1220),所述液体聚合物循环和供给泵将液体聚合物泵送到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以及液体聚合物热交换器(1230),所述液体聚合物热交换器将所述液体聚合物维持在所需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包括液体聚合物供给口(450)和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455),其中,所述液体聚合物供给口(450)从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接收液体聚合物,并且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口(455)通过重力流动将液体聚合物返回到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
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所述液体聚合物制备系统(1300)包括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1320)以及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其中
所述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1320)储存用于所述设备的本体聚合物,
所述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接收来自所述聚合物储存和加料单元(1320)的本体聚合物和来自溶剂源的溶剂,并在所述液体聚合物制备罐中制备用于所述设备的所述液体聚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和所述再循环和进料罐(1210)之间的液体聚合物加料流(1305),所述液体聚合物加料流用于将在所述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中制备的液体聚合物进料到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内的线清洁组件(500)和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的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其中
所述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为所述线清洁组件(500)提供溶剂,并且
所述线驱动系统(600)驱动所述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通过所述线清洁组件(500)以从所述多个连续电极线中清除残留的聚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包括溶剂储存罐(1410)、溶剂供给泵(1450)、溶剂供给流(1420)和液体聚合物稀释流(1440),其中
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储存用于所述设备的溶剂,
所述溶剂供给流(1420)位于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和所述线清洁组件(500)之间,
所述液体聚合物稀释流(1440)位于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和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之间,
所述溶剂供给泵(1450)通过所述溶剂供给流(1420)为所述线清洁组件(500)提供溶剂,并且
所述溶剂供给泵(1450)通过所述液体聚合物稀释流(1440)为所述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提供溶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溶剂储存和供给系统(1400)还包括位于所述线清洁组件(500)和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之间的溶剂再循环流(1430),其中,所述溶剂再循环流(1430)通过重力流动从所述线清洁组件(500)接收溶剂并将所述溶剂返回到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和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之间的溶剂加料流(1350),其中,溶剂供给泵(1450)通过所述溶剂加料流(1350)向所述液体聚合物制备罐(1310)提供溶剂。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还包括溶剂蒸气流(1630),所述溶剂蒸气流接受来自所述线清洁组件(500)的溶剂蒸气,并且其中,所述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还包括:
溶剂冷凝器(1640),在所述溶剂冷凝器内通过所述溶剂蒸气流(1630)冷凝从所述线清洁组件(500)接收的溶剂蒸气;
溶剂冷凝物流(1650),其中,所述溶剂冷凝物流(1650)从所述溶剂冷凝器(1640)接收冷凝的溶剂并将它返回所述溶剂储存罐(1410);和
吸附床(1660),其中,所述吸附床(1660)除去在通过所述溶剂冷凝器(1640)后保持未冷凝的溶剂蒸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基底传送器系统(150)以及包括通风气体源(1710)和通风气体分配歧管(1720)的通风气体系统,其中
所述基底传送器系统(150)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并驱动所述基底(120)通过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和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所述静电纺丝区(Z),
将所述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收集在所述静电纺丝区(Z)中的所述基底(120)上,
所述通风气体系统通过所述通风气体分配歧管(1720)将通风气体分配到所述静电纺丝区(Z)中的所述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上,以促进在所述基底(120)上收集所述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还包括将所述通风气体提供给所述通风气体系统的热气体供给流(1670)。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基底传送器系统(150)和干燥气体系统,其中
所述基底传送器系统(150)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驱动所述基底(120)通过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和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中的所述静电纺丝区(Z),并且所述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收集在所述静电纺丝区(Z)中的所述基底(120)上,
所述干燥气体系统包括初级干燥区,所述初级干燥区包括初级分配歧管(1690A),其中,所述初级分配歧管(1690A)将初级干燥气体分配到所述基底(120)以及在所述基底上收集的所述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以促进它们的干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干燥气体系统还包括次级干燥区,所述次级干燥区包括次级分配歧管(1690B),其中,所述次级分配歧管(1690B)将次级干燥气体分配到所述基底(120)和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的聚合物纤维网(110)以促进它们的干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与所述初级干燥气体相比,所述次级干燥气体具有相对较低的溶剂蒸气含量和相对更高的温度。
16.一种用于操作静电纺丝设备的方法,所述静电纺丝设备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110)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120)上,所述静电纺丝设备包括
静电纺丝外壳(300),所述静电纺丝外壳包括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和静电纺丝区(Z);和
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的线驱动系统(600),其中,所述线驱动系统(600)驱动多个连续电极线(1000)通过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和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和所述静电纺丝区(Z),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的液体聚合物再循环和进料系统(1200),向所述至少一个液体聚合物涂覆装置(400)提供液体聚合物进料;和
在位于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的外部的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中收集和处理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中产生的蒸气,其中,所述蒸气收集和溶剂回收系统(1600)维持所述静电纺丝外壳(300)中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CN201880006125.1A 2017-01-06 2018-01-05 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 Active CN110168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43121P 2017-01-06 2017-01-06
US62/443,121 2017-01-06
PCT/US2018/012475 WO2018129244A1 (en) 2017-01-06 2018-01-05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needleless electrospinning a nanoscale or submicron scale polymer fiber web onto a substra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151A CN110168151A (zh) 2019-08-23
CN110168151B true CN110168151B (zh) 2020-08-11

Family

ID=61569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6125.1A Active CN110168151B (zh) 2017-01-06 2018-01-05 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5132B2 (zh)
EP (1) EP3491178B1 (zh)
JP (1) JP7256743B2 (zh)
KR (1) KR102362227B1 (zh)
CN (1) CN110168151B (zh)
WO (1) WO20181292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97140B1 (ko) 2017-01-06 2020-04-06 사빅 글로벌 테크놀러지스 비.브이. 액상 폴리머를 나노스케일 또는 서브마이크론 스케일 섬유로 전기방사하기 위한 장치
US10947643B2 (en) 2017-01-06 2021-03-16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Continuous wire drive system for needleless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KR102654018B1 (ko) * 2018-12-21 2024-04-03 미츠이 케미칼즈 아사히 라이프 마테리알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냉각 시스템 및 분리 방법
CN110746639B (zh) * 2019-10-21 2022-02-18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纳米纤维/聚氨酯疏水海绵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983455B (zh) * 2019-10-31 2020-10-02 东华大学 一种多管嵌套梯度排布式溶剂蒸汽去除装置及其去除方法
CN113151910B (zh) * 2021-04-01 2023-02-24 东华大学 一种曲边碟形静电纺丝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718360B (zh) * 2021-08-02 2023-05-09 界首市三宝宏达制线有限公司 一种干法生产丙纶线的纺丝溶剂循环设备及循环方法
CN114351263B (zh) * 2021-11-19 2023-04-28 东华大学 一种无聚合物模板辅助的无机溶胶纺丝成型方法
CN114318604B (zh) * 2021-12-15 2022-11-18 苏州大学 一种光致变色混纺棉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28A (zh) * 1993-12-21 1995-11-29 伊索弗·圣-戈班 将物质引入纤维材料特别是矿物纤维材料的方法和设备
WO2009010020A3 (en) * 2007-07-17 2009-03-05 Elmarco Sro Method for spinning the liquid matrix, device for production of nanofibres through electrostatic spinning of liquid matrix and spinning electrode for such device
EP2650412A1 (en) * 2010-12-06 2013-10-16 Topte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nanofiber
EP2966197A1 (en) * 2013-03-08 2016-01-13 Finetex Ene, Inc.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27995E (en) * 1968-10-31 1974-04-30 Process for removal of moisture and/ok solvents from textile material
US20040051201A1 (en) * 2002-04-11 2004-03-18 Greenhalgh Skott E. Coated stent and method for coating by treating an electrospun covering with heat or chemicals
US7134857B2 (en) * 2004-04-08 2006-11-14 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 Electrospinning of fibers using a rotatable spray head
US7762801B2 (en) * 2004-04-08 2010-07-27 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 Electrospray/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WI245085B (en) * 2004-07-29 2005-12-1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ymeric fibrils
US7147807B2 (en) * 2005-01-03 2006-12-1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olution spinning of UHMW poly (alpha-olefin) with recovery and recycling of volatile spinning solvent
US9476123B2 (en) * 2005-05-31 2016-10-25 Aspen Aerogels, Inc. Solvent management methods for gel production
US20060270248A1 (en) * 2005-05-31 2006-11-30 Gould George L Solvent Management Methods for Gel Production
US7981353B2 (en) * 2005-12-12 2011-07-1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ethod for controlled electrospinning
US20080113575A1 (en) * 2006-11-09 2008-05-15 Davis Michael C Solvent stripping process
US7967588B2 (en) * 2007-11-20 2011-06-28 Clarcor Inc. Fine fiber electro-spinning equipment, filter media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9127150A (ja) * 2007-11-26 2009-06-11 Teijin Techno Products Ltd エレクトロスピニング装置
US8597552B2 (en) * 2009-03-16 2013-12-03 Evan Koslow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particles using rotating capillaries
US20110144297A1 (en) * 2009-12-15 2011-06-1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Rapid thermal conversion of a polyamic acid fiber to a polyimide fiber
JP5715396B2 (ja) * 2010-12-06 2015-05-07 トップテック・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TOPTEC Co., Ltd. ナノ繊維製造装置及びナノ繊維製造装置における空気供給装置
JP5698509B2 (ja) * 2010-12-06 2015-04-08 トップテック・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TOPTEC Co., Ltd. ナノ繊維製造装置
BR122020002319B1 (pt) * 2013-10-29 2021-06-15 Braskem S.A. Método e sistema contínuo para a produção de pelo menos um fio polimérico
EP3072997A4 (en) * 2013-11-21 2016-12-07 Finetex Ene Inc ELECTROSPIN DEVICE FOR PRODUCING NANO FIBERS
US10947643B2 (en) 2017-01-06 2021-03-16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Continuous wire drive system for needleless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KR102097140B1 (ko) 2017-01-06 2020-04-06 사빅 글로벌 테크놀러지스 비.브이. 액상 폴리머를 나노스케일 또는 서브마이크론 스케일 섬유로 전기방사하기 위한 장치
GB201700346D0 (en) * 2017-01-09 2017-02-22 Additive Mfg Tech Ltd Improvements to additive manufacturing
KR101846823B1 (ko) * 2017-12-22 2018-04-09 한국화학연구원 나노파이버 대량생산 용융전기방사장치 및 무용매 용융전기방사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28A (zh) * 1993-12-21 1995-11-29 伊索弗·圣-戈班 将物质引入纤维材料特别是矿物纤维材料的方法和设备
WO2009010020A3 (en) * 2007-07-17 2009-03-05 Elmarco Sro Method for spinning the liquid matrix, device for production of nanofibres through electrostatic spinning of liquid matrix and spinning electrode for such device
EP2650412A1 (en) * 2010-12-06 2013-10-16 Topte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nanofiber
EP2966197A1 (en) * 2013-03-08 2016-01-13 Finetex Ene, Inc.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151A (zh) 2019-08-23
KR20190097247A (ko) 2019-08-20
US20210087711A1 (en) 2021-03-25
US11085132B2 (en) 2021-08-10
JP7256743B2 (ja) 2023-04-12
EP3491178A1 (en) 2019-06-05
EP3491178B1 (en) 2019-11-20
JP2020504248A (ja) 2020-02-06
KR102362227B1 (ko) 2022-02-11
WO2018129244A1 (en)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8151B (zh) 用于将纳米级或亚微米级聚合物纤维网连续无针静电纺丝到基底上的设备
CN110168149B (zh) 将液体聚合物静电纺丝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纤维的装置
CN110168150B (zh) 无针静电纺丝装置、驱动连续电极线及收集纤维网的方法
JP5837064B2 (ja) 複数の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糸を溶融紡糸し、延伸しかつ巻き上げる装置
EP2520695B1 (en)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nanofibres and capable of adjusting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a spinning zone
US4704311A (en) Process for mak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extile filaments
KR100568882B1 (ko) 다섬조사를 방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DE102005054653B4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schmelzgesponnener Filamente
SE451856B (sv) Forfarande for ytbehandling av formade cellulosaprodukter for att forhindra ytadhesion
KR20140038762A (ko) 전기방사 노즐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방사 시스템
CN103492058A (zh) 中空纤维膜用干燥装置
US2005001588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eating a fiber mass
EP0294504B1 (en) Improved process for making conductive textile fila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5

Address after: Holland city Aupu zoom Bergen

Patentee after: High tech special engineering plastics Glob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Holland city Aupu zoom Bergen

Patentee before: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