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7112B -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7112B
CN110167112B CN201910117609.XA CN201910117609A CN110167112B CN 110167112 B CN110167112 B CN 110167112B CN 201910117609 A CN201910117609 A CN 201910117609A CN 110167112 B CN110167112 B CN 110167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nsity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76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7112A (zh
Inventor
奥村亮
富田高弘
寺崎努
高桥智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67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7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1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dependent on the time of the day, e.g. according to expected transmission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Bluetooth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Abstract

一种通信装置,具备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的通信部以及控制部,控制部确定与经由通信部而与外部的通信装置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适当的接收强度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标准发送强度Ptm,确定标准发送强度Ptm与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Ptmax之间的基准发送强度Ptc,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一方通信装置对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根据接收强度Pr决定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通过蓝牙(注册商标:Bluetooth)这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能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电子设备(通信装置)。近年来,近距离无线通信已广泛用于同一用户的多个电子设备间的私人数据的交换等。
这种数据能包含用户的移动状态、步数、脉搏这样的生物体信息。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在用户穿戴在身上的身体佩戴型的传感设备和进行数据的保持、处理的便携型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此时,已知由于根据用户的移动动作而传感设备与便携型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变化、人体的衰减的影响,电波的接收强度周期性地变化,根据该变化而通信变得困难,或电波发送接收强度不必要地变得过高。对此,存在根据该周期使发送电波强度上升/降低的技术(国际公开第2011/055477号)。
然而,仅通过应对周期性的变化,不能有效地发送接收对应于更大的状况变化的通信电波。
发明内容
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信部,其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以及
控制部,
上述控制部
确定与经由上述通信部而与外部的通信装置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第1基准接收强度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第1基准发送强度,
确定上述第1基准发送强度与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之间的第2基准发送强度,
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上述一方通信装置对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该接收强度决定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生物体信息的取得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示出电子设备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是示出传感终端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4是示出由电子设备执行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由电子设备执行的通信强度控制处理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由传感终端执行的情况下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7是由传感终端执行的情况下的通信强度控制处理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
图1是生物体信息的取得所涉及的通信系统1的整体构成图。
通信系统1在生物体信息的取得所涉及的多个通信装置间进行通信连接,包含电子设备100和传感终端500作为通信装置。
在电子设备100和传感终端500之间,能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蓝牙(注册商标:Bluetooth)进行相互通信。
图2是示出电子设备10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电子设备100是智能手机这样的便携式的设备。电子设备100具备微型计算机10、通信部21和天线A1、ROM22(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计测部23(运动检测部)、显示部24、操作接受部25以及电力供应部30等。
微型计算机10进行电子设备100执行的各种动作所涉及的处理。微型计算机10具备控制部11、振荡电路15、分频电路16以及计时电路17等。
控制部11是统一控制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动作的处理器。控制部11具备CPU111(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RAM112(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CPU111进行各种运算处理而进行控制动作。作为控制动作,能包含基于计时电路17计数的日期时间的日期时间等由显示部24进行的各种显示的控制、从传感终端500取得的生物体信息的处理所涉及的控制等。如后所述,CPU111作为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之一中的第1设定单元1111、第2设定单元1112以及设定更新单元1113进行动作。
RAM112向CPU111提供作业用的存储空间,临时存储数据。RAM112也可以相对于微型计算机10是外置的。该RAM112除了DRAM以外还可以包含可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RAM112中存储有通信连接设备信息1121和基准强度表1122。通信连接设备信息1121包含与作为通信部21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目的地的外部电子设备有关的设备识别信息。外部电子设备包含传感终端500。该设备识别信息能包含外部电子设备能发送的发送电波强度的最大值所涉及的信息。
振荡电路15生成并输出规定频率的信号(时钟信号)。时钟信号的生成例如使用水晶振荡器等。该水晶振荡器也可以相对于微型计算机10是外置的。
分频电路16输出以设定的分频比对从振荡电路15输入的时钟信号进行分频而得到的分频信号。分频比的设定可以由CPU111变更。
计时电路17对从分频电路16输入的规定的频率的信号(也可以与时钟信号为同一频率)进行计数从而对当前的日期时间进行计数并保持。CPU111能基于由通信部21从外部电子设备取得的当前日期时间信息,修正由计时电路17计数的日期时间。
通信部21基于通信标准来控制经由天线A1与外部电子设备(外部的通信装置)进行的通信所涉及的电波的发送接收和数据的处理。如上所述,通信部21能通过蓝牙进行通信。
ROM22是存储控制部11用于执行控制动作的程序221、通信部21的通信状态的控制所涉及的通信控制数据222等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作为ROM22,除了掩模ROM之外或代替掩模ROM还可以具有能进行数据的重写更新的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OM22也可以相对于插槽等装配部是可移除的。程序221包含与传感终端500的通信状态控制所涉及的控制程序。
计测部23利用传感器对各种物理量进行计测,将基于计测值、计测结果的判定数据等输出到控制部11。计测部23在此具有加速度传感器231、地磁传感器232以及照度传感器233等。加速度传感器231对3轴方向的加速度进行计测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11。地磁传感器232对3轴方向的磁场进行计测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11。被计测的磁场主要是地磁场,但是在局部产生有磁场的情况下为该局部磁场叠加到地磁场而得到的磁场。照度传感器233对入射光的光量进行计测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11。控制部11将计测部23的各传感器的各计测值或多个计测值进行组合,通过其时间变化检测、判定电子设备100的运动状态、保持状态。
显示部24基于控制部11(CPU111)的控制进行各种信息的显示。显示部24具备显示驱动器241和显示画面242等。显示画面242例如通过点阵方式的液晶显示画面(LCD)等进行数字显示。显示驱动器241基于来自控制部11的控制信号,将用于使显示画面242进行显示的驱动信号输出到该显示画面242。显示部24也可以包含报知用的LED灯等。
操作接受部25接受用户操作等来自外部的输入操作。操作接受部25具有与显示画面242重叠设置的触摸面板等,将有接触操作的部位、持续时间的信息作为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1(CPU111)。操作接受部25也可以包含按钮开关、旋转开关等。
电力供应部30以规定的驱动电压从电池31对电子设备100的微型计算机10等各部进行电力供应。电子设备100在此具备与外部电源连接而能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池等作为电池31,但是也可以使用可拆卸可更换的干电池、充电电池等。
图3是示出传感终端50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传感终端500是能佩戴于用户的身体例如手臂的电子终端装置。传感终端500具备微型计算机50、通信部61和天线A5、ROM62(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计测部63、显示部64、操作接受部65以及电力供应部70等。
传感终端500的微型计算机50进行传感终端500执行的各种动作所涉及的处理。微型计算机50具备控制部51、振荡电路55、分频电路56以及计时电路57等。
控制部51统一控制传感终端500的整体动作。控制部51具备CPU511和RAM512等。
CPU511进行各种运算处理而进行控制动作。作为控制动作,能包含基于计时电路57计数的日期时间的日期时间等由显示部24进行的各种显示的控制、从传感终端500取得的生物体信息的处理所涉及的控制等。如后所述,CPU511作为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之一中的第1设定单元5111、第2设定单元5112以及设定更新单元5113进行动作。
RAM512向CPU511提供作业用的存储空间,临时存储数据。RAM512也可以相对于微型计算机50是外置的。该RAM512除了DRAM以外还可以包含可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RAM512中存储有通信连接设备信息5121和基准强度表5122。通信连接设备信息5121包含与作为通信部61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连接目的地的电子设备100有关的设备识别信息。
振荡电路55生成并输出规定频率的信号(时钟信号)。时钟信号的生成例如使用水晶振荡器等。该水晶振荡器也可以相对于微型计算机50是外置的。
分频电路56输出以设定的分频比对从振荡电路55输入的时钟信号进行分频而得到的分频信号。分频比的设定可以由CPU511变更。
计时电路57对从分频电路56输入的规定的频率的信号(也可以与时钟信号为同一频率)进行计数从而对当前的日期时间进行计数并保持。CPU511能基于由通信部61从电子设备100、其它电子设备等取得的当前日期时间信息,修正由计时电路57计数的日期时间。
通信部61基于通信标准来控制经由天线A5与外部电子设备进行的通信所涉及的电波的发送接收和数据的处理。如上所述,通信部61能通过蓝牙进行通信。
ROM62存储控制部51用于执行控制动作的程序621、通信部61的通信状态的控制所涉及的通信控制数据622等。作为ROM62,除了掩模ROM之外或代替掩模ROM还可以具有能进行数据的重写更新的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OM62也可以相对于插槽等装配部是可移除的。程序621包含与电子设备100的通信控制所涉及的控制程序。
计测部63利用传感器对各种物理量进行计测,将基于计测值、计测结果的判定数据等输出到控制部51。计测部63在此具有加速度传感器631、地磁传感器632、气压传感器633以及脉搏传感器634等。加速度传感器631对3轴方向的加速度进行计测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51。地磁传感器632对3轴方向的磁场进行计测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51。被计测的磁场主要是地磁场,但是在局部产生有磁场的情况下为该局部磁场叠加到地磁场而得到的磁场。气压传感器633对气压进行计测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51。控制部51能将取得的气压值转换为高度值。脉搏传感器634进行被佩戴到的手腕处的脉搏的计测并将计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51。
显示部64基于控制部51(CPU511)的控制进行各种信息的显示。显示部64具备显示驱动器641和显示画面642等。显示画面642例如通过分段方式和/或点阵方式的液晶显示画面(LCD)等进行数字显示。显示驱动器641基于来自控制部51的控制信号,将用于使显示画面642进行显示的驱动信号输出到该显示画面642。显示部64也可以包含报知用、液晶显示画面的照明用的LED等。
操作接受部65接受用户操作等来自外部的输入操作。操作接受部65具有按钮开关等,检测按下动作并将其作为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1(CPU511)。或者,操作接受部65也可以具有与显示画面642重叠设置的触摸面板等,将有接触操作的部位、持续时间的信息作为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1(CPU511)。
电力供应部70以规定的驱动电压从电池71对传感终端500的微型计算机50等各部进行电力供应。传感终端500在此具备与外部电源连接而能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池等作为电池71,但是也可以使用可拆卸可更换的干电池、充电电池等。
接下来,说明通信系统1的通信控制动作(通信控制方法)。
在通信系统1中,由作为一方通信装置和外部的通信装置的传感终端500取得的脉搏数据等生物体信息使用蓝牙持续从该传感终端500发送到作为另一方通信装置和本机的电子设备100,在电子设备100中,进行所取得的生物体信息的处理和处理结果的显示。此外,在传感终端500中,也可以进行所计测的生物体信息的简单的显示。
在来自传感终端500的电波的发送强度恒定的情况下,电子设备100中的对该电波的接收强度(例如,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根据传感终端500和电子设备100的距离、两者间的障碍物等而变动。这些之中,对于伴随着用户的手臂摆动等的周期性的变动,能使用公知的技术使来自传感终端500的发送强度周期性地变动,或与接收强度的极小值匹配地设定来自传感终端500的发送强度。由此,能维持通信连接和数据的发送接收,并且将发送强度维持为不提高到必要程度以上。即,不会使传感终端500的电力消耗增加到必要程度以上。
另外,根据电子设备100的状况,例如,根据用户用手保持或收纳于衣服的口袋、提包、背包等的状况,电子设备100中的作为基准的接收强度可能变化。同样地,根据传感终端500的状况,例如,根据用户带着手套或穿上或脱下上衣的状况,电子设备100中的作为基准的接收强度也可能变化。在电子设备100中,将这种非连续性的变化作为触发(规定的条件),来决定变化后(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的来自传感终端500的适当的电波发送强度。然后,由传感终端500以所决定的电波发送强度进行电波的发送。
在此,基于计测部23的计测数据直接判断电子设备100中的非连续性的变化。传感终端500的控制部51基于传感终端500的计测部63的计测数据判断传感终端500中的非连续性的变化,在满足非连续性的变化的判断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51经由通信部61向电子设备100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请求。
在电子设备100中对于可靠地取得生物体信息而言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第1基准接收强度)是预定的。来自传感终端500的发送强度Pt则可以被可变地设定为能通过该接收强度Pr0接收。
图4是示出由电子设备100执行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的由控制部11(CPU111)进行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该通信连接设定处理在此是在从传感终端500取得了通信连接请求的情况下被调出而启动。
当开始通信连接设定处理时,控制部11(CPU111)建立与传感终端500的通信连接(步骤S101)。控制部11取得建立通信连接后的初始状态(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接收强度Pr,基于从传感终端500取得的来自该传感终端500的发送强度Pt和算出的接收强度Pr算出标准发送强度Ptm(第1基准发送强度),使得接收强度Pr成为上述的适当的接收强度Pr0(步骤S102;第1设定单元,第1设定步骤)。在此,控制部11算出将接收强度Pr与接收强度Pr0之差加上发送强度Pt得到的值作为标准发送强度Ptm。
控制部11参照通信连接设备信息1121来取得传感终端500的最大发送强度Ptmax,算出该最大发送强度Ptmax与标准发送强度Ptm之间的基准发送强度Ptc(第2基准发送强度)(步骤S103;第2设定单元,第2设定步骤)。基准发送强度Ptc可以设为在电子设备100与传感终端500之间的通信中通常可估计到的接收强度衰减时通信连接不会中断的程度的大小。在此,控制部11例如能将基准发送强度Ptc设为最大发送强度Ptmax与标准发送强度Ptm的平均值(中央的值)。
控制部11经由通信部21将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电波发送命令输出到传感终端500(步骤S104)。控制部11取得通信部21对以该基准发送强度Ptc发送来的电波的接收强度Pr作为基准接收强度Prc(第2基准接收强度)(步骤S105)。此外,控制部11也可以省略步骤S104、S105的处理,将标准发送强度Ptm与基准发送强度Ptc之差加上适当的接收强度Pr0得到的值作为基准接收强度Prc。
控制部11将标准发送强度Ptm、基准发送强度Ptc、基准接收强度Prc存储在基准强度表1122中(步骤S106)。控制部11经由通信部21将按标准发送强度Ptm的发送命令输出到传感终端500(步骤S107)。然后,控制部11结束通信连接设定处理。
图5是示出由电子设备100执行的通信强度控制处理的由控制部11(CPU111)进行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该通信强度控制处理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设定更新单元和通信控制方法的设定更新步骤。通信强度控制处理在通信连接设定处理之后启动,持续执行到通信连接被解除为止。
控制部11判断是否从传感终端500接收(取得)了发送强度的再设定请求(决定的请求)(步骤S151)。在判断为接收了再设定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S151中为“是”),控制部11的处理转入到步骤S154。
在判断为未接收到再设定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S151中为“否”),控制部11判断是否检测出本机的接收状况的变化(步骤S152)。作为接收状况的变化,例如,可举出规定的基准等级以上的非连续性的加速度、姿势变化(在原本已计测出持续性、周期性的加速度的情况下,为除此之外产生的新的运动)被检测出、入射光量发生大的变化等。在判断为未检测出状况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S152中为“否”),控制部11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151。
在判断为检测出状况变化的情况下(在步骤S152中为“是”),控制部判断检测出的状况变化是否已停止且停止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153)。即,控制部11在步骤S152中检测出新的运动的情况下,判断该运动是否完结(结束),在已转入到新的姿势、状态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在维持该姿势、状态。在判断为未停止或停止后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153中为“否”),控制部11反复步骤S153的处理。在判断为停止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153中为“是”),控制部11的处理转入到步骤S154。
当从步骤S151、S153的处理转入到步骤S154的处理时(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11经由通信部21将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电波发送命令输出到传感终端500(步骤S154)。控制部11取得通信部21对以该基准发送强度Ptc发送的电波的接收强度Pr,判断接收强度Pr是否小于基准接收强度Prc(步骤S155)。在接收强度Pr中包含用户的移动(手臂摆动)等引起的周期性的变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1可以取得按与该变动的变动周期相应的时间(半周期以上的适当的时间)的代表值,例如平均值、极小值等作为接收强度Pr。
在判断为接收强度Pr小于基准接收强度Prc的情况下(在步骤S155中为“是”),控制部11(基于接收强度Pr与基准接收强度Prc的偏差)设定发送强度Pt,使得接收强度Pr上升到基准接收强度Prc(步骤S156)。控制部11设定将接收强度Pr相对于基准接收强度Prc的不足量加上在步骤S154中变更为基准发送强度Ptc前的发送强度得到的发送强度Pt。控制部11经由通信部21将按设定的发送强度Pt的电波的发送命令输出到传感终端500(步骤S157)。然后,控制部11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151。
在步骤S155的判断处理中,在判断为接收强度Pr为基准接收强度Prc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155中为“否”),控制部11进行将发送强度Pt设为标准发送强度Ptm的设定(决定)(步骤S161)。然后,控制部11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151。
[变形例]
上述的发送电波强度的设定也可以由传感终端500进行。
图6是示出由传感终端500执行的情况下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的由控制部51进行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另外,图7是示出由传感终端500执行的情况下的通信强度控制处理的由控制部51进行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6所示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与图4所示的由电子设备100执行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比较,步骤S101、S102、S104、S105、S107的处理分别被置换为步骤S101a、S102a、S104a、S105a、S107a。其它处理是相同的,对相同的处理内容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传感终端500(本机)的控制部51(CPU511)经由通信部61将通信连接的请求发送到电子设备100(外部的通信装置),建立通信连接(步骤S101a)。控制部51从电子设备100取得接收强度的信息,算出标准发送强度Ptm(步骤S102a;第1设定单元,第1设定步骤)。控制部51通过从通信连接建立时的发送强度Pt减去所取得的接收强度Pr相对于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的差,能算出标准发送强度Ptm。
控制部51进行设定,使得以在步骤S103(第2设定单元,第2设定步骤)中算出的基准发送强度Ptc发送电波(步骤S104a)。控制部51从电子设备100取得接收强度的信息,并将其设定为基准接收强度Prc(步骤S105a)。与由上述电子设备100执行的通信连接设定处理同样,控制部51也可以省略步骤S104a、S105a的处理,基于标准发送强度Ptm与基准发送强度Ptc之差以及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算出基准接收强度Prc。
在步骤S106的处理中,将标准发送强度Ptm、基准发送强度Ptc以及基准接收强度Prc存储在RAM512的基准强度表5122中后,控制部51将电波发送强度设定为标准发送强度Ptm(步骤S107a)。然后,控制部51结束通信连接设定处理。
图7所示的通信强度控制处理与由图5所示的电子设备100执行的通信强度控制处理比较,步骤S154、S156、S161的处理分别被置换为步骤S154a、S156a、S161a。另外,省略了步骤S157的处理。步骤S151~S153的处理是相同的处理内容,但是在步骤S151的处理中进行取得判定的强度再设定请求是从电子设备100取得的请求,在步骤S152、S153的处理中检测出的状况变化是传感终端500中的状况变化。该通信强度控制处理构成作为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之一中的传感终端500的设定更新单元和通信控制方法的设定更新步骤。
当从步骤S151、S153的处理转入到步骤S154a的处理时,控制部51(CPU511)将电波的发送强度设定为基准发送强度Ptc(步骤S154a)。控制部51从电子设备100取得接收强度Pr,将其与基准接收强度Prc比较(步骤S155),在判断为接收强度Pr小于基准接收强度Prc的情况下(在步骤S155中为“是”),控制部51基于接收强度Pr进行发送强度Pt的设定(步骤S156a)。如上所述,控制部51通过将接收强度Pr相对于基准接收强度Prc的不足量加上设定为基准发送强度Ptc前的发送强度,能设定新的发送强度Pt。然后,控制部51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151。
在步骤S155的判断处理中,在判断为接收强度Pr为基准接收强度Prc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155中为“否”),控制部51将发送强度Pt设定为标准发送强度Ptm(步骤S161a)。然后,控制部51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151。
如以上所示,作为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之一的电子设备100具备:通信部21,其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以及控制部11。控制部11作为第1设定单元,确定与经由通信部21而与作为外部的通信装置的传感终端500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标准发送强度Ptm,控制部11作为第2设定单元,确定标准发送强度Ptm与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Ptmax之间的基准发送强度Ptc,控制部11作为设定更新单元,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一方通信装置对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根据该接收强度Pr决定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
或者,作为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之一的传感终端500具备:通信部61,其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以及控制部51。控制部51作为第1设定单元,确定与经由通信部61而与作为外部的通信装置的电子设备100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标准发送强度Ptm,控制部51作为第2设定单元,确定标准发送强度Ptm与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Ptmax之间的基准发送强度Ptc,控制部51作为设定更新单元,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一方通信装置对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根据该接收强度Pr决定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
这样,在通信装置中,在通信状态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设定适当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能适当地维持通信状态而不使消耗电力增加到必要程度以上。另外,仅在满足必要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因此能避免由始终进行维持电波发送接收强度的处理所引起的负荷的上升。另外,由于伴随着通信状态的变化而接收强度非连续性地变化,因此一旦将发送电波的强度一律设定为基准发送强度Ptc而重新决定适当的发送强度Pt,从而就能以一次处理容易、迅速且可靠地进行变更为兼顾适当的通信状态的维持和合理的电力消耗的发送强度Pt。由此,能在电子设备100与传感终端500之间更高效地进行通信电波的发送接收。
此外,电子设备100和传感终端500作为通信装置的实施方式不需要同时具备第1设定单元、第2设定单元以及设定更新单元,但是也可以两者同时具备第1设定单元、第2设定单元以及设定更新单元。
另外,控制部11(控制部51)确定通信部21对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作为基准接收强度Prc,基于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与基准接收强度Prc的偏差决定通信部21的发送强度。
这样,将再设定时的电波发送强度固定,使用此时的接收强度与预先保持的基准接收强度Prc的偏差进行发送强度的再设定,从而能以容易的一次处理决定可得到最佳的接收强度的发送强度而迅速地转入到以可靠的连接且适当的电力消耗量进行的通信。
另外,控制部11(控制部51)在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为基准接收强度Prc以上的情况下,将发送强度Pt决定为标准发送强度Ptm。这样,即使在接收强度Pr暂时好于原本被估计为好条件的初始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发送强度Pt不低于标准发送强度Ptm,也能降低在必要程度以上重新进行发送强度Pt的设定,或发生由通信状态返回到原始状态所引起的通信连接被切断的可能性。
另外,规定的通信状态是建立了与作为外部的通信装置的传感终端500(电子设备100)的通信连接后的初始状态。在建立通信连接的初始动作时,通常,电子设备100和传感终端500是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以近距离并列而处于适宜的接收条件,因此通过使用这种情况下的通信设定来确定标准发送强度Ptm、基准发送强度Ptc,能可靠地进行稳定的通信连接的维持、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
另外,基准发送强度Ptc是标准发送强度Ptm与最大发送强度Ptmax的平均值。这样,通过将基准发送强度Ptc确定为在通信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能进行通信的理想值程度的值和能进行发送的最大值的中间值,从而适当地维持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时的通信连接,并且不会使电力消耗增加到必要程度以上。
另外,控制部11(控制部51)根据电子设备100从手移动到口袋、提包、背包中,在提包、背包中与其它行李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包含追加或减少了其它行李的情况),穿上脱下覆盖传感终端500的佩戴部分的上衣这样的与伴随着用户的运动等的周期性的运动不同的非连续性的变化,在判断为通信状态向不同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规定的条件。这种判断使用计测部23和/或计测部63的各传感器的计测值(即,例如,运动状态、外部光的入射状态等的变化)。这样,在不是细微的周期变化,而是作为根本的接收状况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进行与该发生了变化的接收状况匹配的发送电波强度的再设定,因此会降低不必要的再设定处理,另外,不会根据短时间的暂时性变化而使发送电波强度大大地变化,因此能抑制如下状况的发生:增加或减小电波强度到必要程度以上而致使电力消耗增加,或维持通信连接变得困难。
另外,具备检测本机的运动状态的计测部23,控制部11在通过计测部23检测出规定的基准等级以上的新的运动且该运动完结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发送强度的再设定(决定动作的执行)的规定的条件。
这样,不是直接监视接收强度,而是只有在检测出发生了电波的发送接收环境的非连续性的变化而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因此不需要进行必要程度以上的细微的调整,简化了工夫。特别是,用户的运动状态的检测处理的负荷小,因此能以低消耗电力通过容易的处理来进行。
另外,计测部23具有加速度传感器231。能通过加速度传感器231的计测数据容易地检测本机的运动状态、其变化,因此能适当地判断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的定时。
另外,控制部11在新的运动结束并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新的运动完结。这样,不仅是在发生本机的状态变更时,而且在检测出伴随着其结束而经过规定时间后进行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因此能防止在状态变更的中途、结束后反复进行多次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由此,能抑制处理的工夫、电力消耗的增大。
另外,控制部11在从传感终端500取得了发送强度Pt的决定的请求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规定的条件。即,不仅是对于本机(电子设备100)的运动状态、姿势等的变化,而且对于传感终端500的状态变化也从该传感终端500接受通知,从而将其能作为发送强度Pt的再设定的触发。由此,能更适当地维持传感终端500与电子设备100之间的通信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通信控制方法包含:第1设定步骤,确定与经由通信部21而与作为外部的通信装置的传感终端500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作为标准发送强度Ptm;第2设定步骤,确定标准发送强度Ptm与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Ptmax之间的基准发送强度Ptc;以及设定更新步骤,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一方通信装置对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根据该接收强度Pr决定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
或者,本实施方式的传感终端500的通信控制方法包含:第1设定步骤,确定与经由通信部61而与作为外部的通信装置的电子设备100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适当的接收强度Pr0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作为标准发送强度Ptm;第2设定步骤,确定标准发送强度Ptm与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Ptmax之间的基准发送强度Ptc;以及设定更新步骤,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一方通信装置对按基准发送强度Ptc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Pr,根据该接收强度Pr决定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
这样,在通信状态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以预计能可靠地进行通信的基准发送强度Ptc为基准来设定适当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Pt,从而能在不使消耗电力增加到必要程度以上的范围内容易且迅速地进行适当维持通信状态的设定动作。因此,能在电子设备100与传感终端500之间更高效地进行通信电波的发送接收。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基准发送强度Ptc设为标准发送强度Ptm和最大发送强度Ptmax的中间值(平均值),但是不限于此。基准发送强度Ptc也可以与该平均值有偏差,另外,例如,也可以将比标准发送强度Ptm大了预定的值的强度作为基准发送强度Ptc。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标准发送强度Ptm是基于通信连接建立时的初始接收强度Pr设定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对于预先设定的通信装置间的通信连接,也可以保持并反复使用一旦设定的理想的标准发送强度Ptm。另外,该情况等的理想的标准发送强度Ptm也可以在通信连接建立后根据基于向操作接受部65的规定的输入操作等所确定的定时处的接收强度Pr而确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地磁传感器等进行通信状态的变化的判定,但是计测部不限于它们。例如,也可以包含陀螺仪传感器等其它传感器。另外,也可以接收来自多个定位卫星的电波进行当前位置的计测(定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从传感终端500单纯地取得发送强度的再设定请求,但也可以是从传感终端500取得计测部63的计测数据,基于该计测数据进行通信状态有无变化的判定。在该情况下,考虑到通信速度等,发送接收的计测数据也可以是比实际的计测数据降低了计测精度。
所谓完结,不仅包含新的运动结束的情况,也包含新的运动是周期性的并且已确认会持续性地继续下去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伴随着非连续性的运动、状态、姿势的变化而不切断电波接收为前提说明的,但是万一电波接收被切断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来自传感终端500的电波发送强度自动地变更为基准发送强度Ptc而再开始电波接收,基于电波接收强度Pr进行发送强度的再设定。
另外,在此,作为设定对象的发送强度Pt是从传感终端500向电子设备100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但是在再设定动作中,也可以基于传感终端500对从电子设备100向传感终端500的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的大小来决定发送强度Pt。在该情况下,来自电子设备100的发送电波的指向性、传感终端500的接收电路的接收灵敏度的影响等可以考虑作为校正参数。另外,在需要从电子设备100向传感终端500(外部的通信设备)持续发送信息的情况下,来自电子设备100的发送电波强度的设定也可以使用反映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出脉搏的数据作为计测对象的生物体信息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它信息,例如,步行时的步数、血压等数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出发送接收生物体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被发送接收的数据不限于生物体信息。例如,在将由外部终端的集音部(麦克风)取得的声音发送到电子设备,或将由外部终端的摄像部(照相机、红外线传感器等)取得的图像发送到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也能进行发送电波强度的设定控制而维持适当的通信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出通过蓝牙的通信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近距离无线通信,另外,例如,在进行通过Wi-Fi(无线LAN)等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进行发送电波强度的设定控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CPU111的控制部11作为软件处理来进行电波发送强度的控制,但是控制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由硬件电路完成。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存储当前日期时间信息的取得时的本发明的电波发送强度控制所涉及的程序221、621的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举例出包括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掩模ROM等的ROM22、62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作为其它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能采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CD-ROM、DVD光盘等便携式记录介质。另外,作为经由通信线路提供本发明的程序的数据的介质,载波(carrier wave)也可应用于本发明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构成、控制顺序、显示例等具体细节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适当变更。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及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信部,其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以及
控制部,
上述控制部
确定与经由上述通信部而与外部的通信装置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第1基准接收强度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第1基准发送强度,
确定上述第1基准发送强度与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之间的第2基准发送强度,
确定上述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上述接收强度作为第2基准接收强度,
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取得上述一方通信装置对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该接收强度决定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其中,上述控制部在判断为向不同的通信状态非连续性地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上述规定的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
基于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上述接收强度与上述第2基准接收强度的偏差决定上述发送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上述接收强度为上述第2基准接收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发送强度决定为上述第1基准发送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的通信状态是建立了与外部的通信装置的通信连接后的初始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是上述第1基准发送强度与上述最大发送强度的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本机的运动状态的运动检测部,
上述控制部在通过上述运动检测部检测出规定的基准等级以上的新的运动且该运动完结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上述规定的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新的运动结束并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上述新的运动完结。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是智能手机,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是可佩戴的电子终端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本机是智能手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本机是可佩戴的电子终端装置。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信部,其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
第1设定单元,其确定与经由上述通信部而与外部的通信装置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第1基准接收强度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第1基准发送强度;
第2设定单元,其确定上述第1基准发送强度与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之间的第2基准发送强度;
第3设定单元,其确定上述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上述接收强度作为第2基准接收强度;以及
设定更新单元,其在向不同的通信状态非连续性地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取得上述一方通信装置对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该接收强度决定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
12.一种通信控制方法,是具备进行电波的发送接收的通信部的通信装置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1设定步骤,确定与经由上述通信部而与外部的通信装置处于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该外部的通信装置和本机中的一方通信装置内的第1基准接收强度相应的来自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作为第1基准发送强度;
第2设定步骤,确定上述第1基准发送强度与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最大发送强度之间的第2基准发送强度;
第3设定步骤,确定上述规定的通信状态下的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上述接收强度作为第2基准接收强度;以及
设定更新步骤,在向不同的通信状态非连续性地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取得上述一方通信装置对按上述第2基准发送强度的上述发送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该接收强度决定来自上述另一方通信装置的发送电波的发送强度。
CN201910117609.XA 2018-02-16 2019-02-15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167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5590A JP6939626B2 (ja) 2018-02-16 2018-02-16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8-025590 2018-0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112A CN110167112A (zh) 2019-08-23
CN110167112B true CN110167112B (zh) 2022-07-01

Family

ID=65628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7609.XA Active CN110167112B (zh) 2018-02-16 2019-02-15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7942B2 (zh)
EP (1) EP3528531B1 (zh)
JP (1) JP6939626B2 (zh)
CN (1) CN110167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1434B2 (en) * 2020-07-27 2022-12-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enna detuning prevention for phone-as-a-key vehicle system
CN116824824B (zh) * 2023-01-28 2023-11-21 太原杰安易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选煤用节点控制器的无线信号采集传输系统
JP7399529B1 (ja) 2023-08-01 2023-12-18 エイターリンク株式会社 無線給電システム、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3255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欧姆龙株式会社 交互通信装置、具备交互通信装置的系统及程序
CN107623943A (zh) * 2016-07-15 2018-0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传输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8205B2 (ja) * 2000-08-12 2006-01-2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の伝送電力最適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WO2011055477A1 (ja) * 2009-11-06 2011-05-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20150026247A (ko) * 2013-09-02 2015-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및 전자장치의 잠금 제어방법
CN105450268A (zh) * 2015-12-02 2016-03-3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的可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自动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3255A (zh) * 2016-04-28 2017-11-10 欧姆龙株式会社 交互通信装置、具备交互通信装置的系统及程序
CN107623943A (zh) * 2016-07-15 2018-0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传输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28531A1 (en) 2019-08-21
US10567942B2 (en) 2020-02-18
EP3528531B1 (en) 2021-03-24
JP6939626B2 (ja) 2021-09-22
CN110167112A (zh) 2019-08-23
JP2019145887A (ja) 2019-08-29
US20190261149A1 (en) 2019-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7112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JP6939838B2 (ja) 電子時計、情報更新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164089A (ja) 測位装置、測位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88389B2 (ja)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116265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角速度取得方法、角速度取得プログラム
JP2006334087A (ja) 睡眠状態判定システム及び睡眠状態判定方法
US1136892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lectronic timepiece,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3006719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timepiece, and control method
US10890666B2 (en) Satellite radiowave receiving device, electronic timepiece, control method for obtaining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239873B2 (ja) 活動量測定システム、情報端末、活動量測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88778B2 (ja) ホール位置更新装置およびホール位置更新装置の動作方法
JP2018047261A (ja) 活動量測定システム、情報端末、活動量測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05127A (ja) 生体情報測定システム及び生体情報受信装置
JP6191881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390209B2 (ja) 電波時計及び電波受信時の表示方法
CN109381190B (zh) 运动辅助装置、电子表、运动辅助方法及记录介质
US2023023627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JP7156323B2 (ja) 電子時計、時刻修正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30394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47737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electronic watc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US20200060540A1 (en) Pairing and eye polarity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system
JP2021039126A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JP2001174533A (ja) 電池残存容量算出装置および電池残存容量算出方法
CN117752314A (zh) 身体佩戴型电子设备、判定基准设定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KR20200080727A (ko) 의류 탈부착용 자세교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