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40464B -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40464B
CN110140464B CN201910499208.5A CN201910499208A CN110140464B CN 110140464 B CN110140464 B CN 110140464B CN 201910499208 A CN201910499208 A CN 201910499208A CN 110140464 B CN110140464 B CN 1101404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conveying
sludge
material changing
chang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92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40464A (zh
Inventor
陆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yang Yuns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yang Yuns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yang Yuns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yang Yuns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9920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40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40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0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40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0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7/00Machines for lifting and treating so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包括水平圆盘,所述水平圆盘的中心位置同轴心固定设置有待改良土源罐,所述待改良土源罐内为待改良土源腔;所述待改良土源罐的底部外侧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固定环体,所述固定环体内一体化设置有六个传送筒,六个传送筒依次为第一传送筒、第二传送筒、第三传送筒、第四传送筒、第五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本发明的结构简单,最终各第一出料通道和各第二出料通道排出的都是淤泥和土壤的混合物;淤泥与含水量低的贫瘠土壤进行混合,进而即实现对沙化土壤的增肥、补水、增粘性的作用,避免淤泥含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现象;若将其利用修复沙化、贫肥的土壤将有效变废为宝。

Description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贫瘠土壤普遍具有土壤肥力小、沙化现象严重、土质较硬等特点;河、湖底淤泥过多容易造成河床升高、水体发臭等弊端,湖底淤泥蕴含大量有机肥成分,可以用于补充贫瘠土壤的肥力,若将含水量高的淤泥与含水量低的沙化土壤进行混合,进而即实现对沙化土壤的增肥、补水、增粘性的作用,避免淤泥含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现象;若将其利用修复沙化、贫肥的土壤将有效变废为宝。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加土壤肥力的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包括水平圆盘,所述水平圆盘的中心位置同轴心固定设置有待改良土源罐,所述待改良土源罐内为待改良土源腔;所述待改良土源罐的底部外侧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固定环体,所述固定环体内一体化设置有六个传送筒,六个传送筒依次为第一传送筒、第二传送筒、第三传送筒、第四传送筒、第五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所述第一传送筒、第二传送筒、第三传送筒、第四传送筒、第五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依次呈圆周阵列分布;第一传送筒、第二传送筒、第三传送筒、第四传送筒、第五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的轴线延伸线均与所述固定环体的轴线相交;
所述第一传送筒、第二传送筒、第三传送筒、第四传送筒、第五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靠近所述固定环体的轴线的一端均伸入所述待改良土源腔内;所述第一传送筒、第二传送筒、第三传送筒、第四传送筒、第五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远离所述固定环体轴线的一端均伸出所述固定环体外侧;
所述第一传送筒、第三传送筒和第五传送筒内分别为第一土传送通道、第二土传送通道和第三土传送通道;所述第二传送筒、第四传送筒和第六传送筒内分别为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
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第二土传送通道和第三土传送通道靠近固定环体轴线的一端均连通所述待改良土源腔;还包括三个竖向的淤泥进料管,上所述淤泥进料管的下端出口分别连通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远离固定环体轴线的一端上侧;
还包括三个竖向的第一出料通道,三所述第一出料通道的上端分别连通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靠近固定环体轴线的一端下侧;还包括三个竖向的第二出料通道,三所述第二出料通道的上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第二土传送通道和第三土传送通道远离固定环体轴线的一端下侧;
所述水平圆盘的下侧还设置有接料容器,所述接料容器内为改良土壤临时储存腔,各所述第一出料通道和各所述第二出料通道的下端均连通所述改良土壤临时储存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第二土传送通道和第三土传送通道内分别同轴心转动设置有第一传送轴;各所述第一传送轴靠近固定环体轴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待改良土源腔内,各所述第一传送轴的中部设置有一段横截面呈半圆的第一联动轴,位于第一联动轴两侧的第一传送轴轴壁上分别盘旋设置有第一螺旋传送叶片和第二螺旋传送叶片;所述第一联动轴上的第一侧平面所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轴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联动轴远离第一侧平面的一侧分布有若干第一搅动棒,若干第一搅动棒沿所述第一传送轴轴线呈等距阵列分布;所述水平圆盘上还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一舵机,三所述第一舵机分别驱动连接三所述第一传送轴;各土传送通道靠近所对应的第一舵机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传送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内分别同轴心转动设置有第二传送轴;各所述第二传送轴的中部设置有一段横截面呈半圆的第二联动轴,位于第二联动轴两侧的第二传送轴轴壁上分别盘旋设置有第三螺旋传送叶片和第四螺旋传送叶片;所述第二联动轴上的第二侧平面所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轴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联动轴远离第二侧平面的一侧分布有若干第二搅动棒,若干第二搅动棒沿所述第二传送轴轴线呈等距阵列分布;所述水平圆盘上还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舵机,三所述第二舵机分别驱动连接三所述第二传送轴;各淤泥传送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传送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体上还同轴心设置有环槽,所述环槽的槽底面所在高度与各所述土传送通道、各淤泥传送通道的轴线所在高度相同,各所述第一联动轴、第二联动轴处的土传送通道、淤泥传送通道均连通所述环槽底部;且所述环槽的槽宽与各所述第一联动轴、第二联动轴的长度相同;
所述环槽内还同轴心活动设置有活动环体,所述活动环体的上侧轮廓边缘设置有一圈齿体;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体相啮合,驱动装置能通过输出齿轮带动所述活动环体沿轴线旋转;
所述活动环体的下侧面呈圆周阵列设置有截面呈半圆的第一换料槽、第二换料槽、第三换料槽、第四换料槽、第五换料槽、第六换料槽;第一换料槽、第二换料槽、第三换料槽、第四换料槽、第五换料槽、第六换料槽均沿活动环体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料槽、第二换料槽、第三换料槽、第四换料槽、第五换料槽、第六换料槽的半圆内径均与各所述土传送通道、淤泥传送通道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换料槽、第二换料槽、第三换料槽、第四换料槽、第五换料槽和第六换料槽能分别同轴心连通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土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第三土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
进一步的,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土源破碎将贫瘠的硬质土壤破碎粉末化,然后将破碎后的粉粒土壤下料至待改良土源腔内,进而使待改良土源腔内处于持续常满状态;与此同时,驱动装置驱动活动环体沿轴线旋转,使初始状态下第一换料槽、第二换料槽、第三换料槽、第四换料槽、第五换料槽和第六换料槽分别同轴心连通第一土传送通道、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土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第三土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然后暂停活动环体的旋转;与此同时,淤泥供给装置同时向三个淤泥进料管供给淤泥;
步骤二,同时启动三个第一舵机和三个第二舵机,进而使三个第一传送轴持续正转,使三个第二传送轴持续反向旋转;进而待改良土源腔内的土壤粉末在第一螺旋传送叶片的搅动下沿土传送通道向外推进;从淤泥进料管下料的淤泥在第三螺旋传送叶片的搅动下沿淤泥传送通道向内持续推进;直至各土传送通道内的土源推进至第一联动轴所在位置处,进而使第一换料槽、第三换料槽和第五换料槽内填充土壤粉末;与此同时,各淤泥传送通道内的淤泥推进至第二联动轴所在位置处,进而使第二换料槽、第四换料槽和第六换料槽内填充淤泥;
步骤三,控制三个第一舵机,使各第一联动轴的第一侧平面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一搅动棒朝下;与此同时,控制三个第二舵机,使各第二联动轴的第二侧平面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二搅动棒朝下;然后同时暂停所有的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
步骤四,控制活动环体沿顺时针旋转60°,进而使第一换料槽、第二换料槽、第三换料槽、第四换料槽、第五换料槽和第六换料槽同步顺时针旋转60°后暂停旋转,此时第一换料槽、第三换料槽和第五换料槽内的粉末土壤被分别转运到第一淤泥传送通道、第二淤泥传送通道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中;第二换料槽、第四换料槽和第六换料槽内的淤泥被分别转运到第二土传送通道、第三土传送通道和第一土传送通道中;此时过程实现了各淤泥传送通道内的第二联动轴处均补入一次粉末土壤,各土传送通道内的第一联动轴处均补入了一次淤泥;然后重新启动三个第一舵机和三个第二舵机,使各土传送通道和淤泥传送通道内的淤泥和土壤继续按步骤三的推进方向推进,此时各淤泥传送通道内的第二联动轴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还受到若干第二搅动棒的搅动,进而促进第二联动轴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快速融合混匀;各土传送通道内的第一联动轴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还受到若干第一搅动棒的搅动,进而促进第一联动轴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快速融合混匀;
步骤五,步骤四持续预定时间后控制三个第一舵机,使各第一联动轴的第一侧平面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一搅动棒朝下;与此同时,控制三个第二舵机,使各第二联动轴的第二侧平面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二搅动棒朝下;然后同时暂停所有的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
步骤六,呈周期性的连续重复步骤四和步骤五,进而实现了各淤泥传送通道内的第二联动轴处呈周期性的补入粉末土壤并受到充分的搅拌融合,各土传送通道内的第一联动轴处呈周期性的补入淤泥并受到充分的搅拌融合;最终各第一出料通道和各第二出料通道排出的都是淤泥和土壤的混合物;淤泥与含水量低的贫瘠土壤进行混合,进而即实现对沙化土壤的增肥、补水、增粘性的作用,避免淤泥含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现象。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结构简单,最终各第一出料通道和各第二出料通道排出的都是淤泥和土壤的混合物;淤泥与含水量低的贫瘠土壤进行混合,进而即实现对沙化土壤的增肥、补水、增粘性的作用,避免淤泥含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现象;若将其利用修复沙化、贫肥的土壤将有效变废为宝。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该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3为该装置的俯视状态下的剖视图;
附图4为该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附图5为在附图1的基础上的活动环体向上拆卸示意图;
附图6为活动环体第一姿态示意图;
附图7为活动环体第二姿态示意图;
附图8为第二传送轴示意图;
附图9为第二传送轴示意图;
附图10为该装置正剖示意图;
附图11为该装置的局部第一剖开示意图;
附图12为该装置的局部第二剖开示意图;
附图13为在附图12的基础上隐去第一传送轴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13的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圆盘20,所述水平圆盘20的中心位置同轴心固定设置有待改良土源罐24,所述待改良土源罐24内为待改良土源腔23;所述待改良土源罐24的底部外侧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固定环体25,所述固定环体25内一体化设置有六个传送筒17,六个传送筒17依次为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依次呈圆周阵列分布;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的轴线延伸线均与所述固定环体25的轴线相交;
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靠近所述固定环体25的轴线的一端均伸入所述待改良土源腔23内;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远离所述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均伸出所述固定环体25外侧;
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三传送筒17.3和第五传送筒17.5内分别为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所述第二传送筒17.2、第四传送筒17.4和第六传送筒17.6内分别为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
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靠近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均连通所述待改良土源腔23;还包括三个竖向的淤泥进料管18,上所述淤泥进料管18的下端出口分别连通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远离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上侧;
还包括三个竖向的第一出料通道28,三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8的上端分别连通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靠近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下侧;还包括三个竖向的第二出料通道29,三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9的上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远离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下侧;
所述水平圆盘20的下侧还设置有接料容器22,所述接料容器22内为改良土壤临时储存腔27,各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8和各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9的下端均连通所述改良土壤临时储存腔27。
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内分别同轴心转动设置有第一传送轴5;各所述第一传送轴5靠近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待改良土源腔23内,各所述第一传送轴5的中部设置有一段横截面呈半圆的第一联动轴4,位于第一联动轴4两侧的第一传送轴5轴壁上分别盘旋设置有第一螺旋传送叶片2和第二螺旋传送叶片10;所述第一联动轴4上的第一侧平面51所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轴5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联动轴4远离第一侧平面51的一侧分布有若干第一搅动棒9,若干第一搅动棒9沿所述第一传送轴5轴线呈等距阵列分布;所述水平圆盘20上还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一舵机15,三所述第一舵机15分别驱动连接三所述第一传送轴5;各土传送通道7靠近所对应的第一舵机15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6与所述第一传送轴5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内分别同轴心转动设置有第二传送轴40;各所述第二传送轴40的中部设置有一段横截面呈半圆的第二联动轴36,位于第二联动轴36两侧的第二传送轴40轴壁上分别盘旋设置有第三螺旋传送叶片41和第四螺旋传送叶片39;所述第二联动轴36上的第二侧平面38所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轴40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联动轴36远离第二侧平面38的一侧分布有若干第二搅动棒37,若干第二搅动棒37沿所述第二传送轴40轴线呈等距阵列分布;所述水平圆盘20上还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舵机19,三所述第二舵机19分别驱动连接三所述第二传送轴40;各淤泥传送通道26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第二轴承35与所述第二传送轴40转动连接。
所述固定环体25上还同轴心设置有环槽3,所述环槽3的槽底面所在高度与各所述土传送通道7、各淤泥传送通道26的轴线所在高度相同,各所述第一联动轴4、第二联动轴36处的土传送通道7、淤泥传送通道26均连通所述环槽3底部;且所述环槽3的槽宽与各所述第一联动轴4、第二联动轴36的长度相同;
所述环槽3内还同轴心活动设置有活动环体12,所述活动环体12的上侧轮廓边缘设置有一圈齿体13;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体13相啮合,驱动装置能通过输出齿轮带动所述活动环体12沿轴线旋转;
所述活动环体12的下侧面呈圆周阵列设置有截面呈半圆的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第六换料槽14.6;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第六换料槽14.6均沿活动环体12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第六换料槽14.6的半圆内径均与各所述土传送通道7、淤泥传送通道26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和第六换料槽14.6能分别同轴心连通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土传送通道7.2、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第三土传送通道7.3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
本方案的方法、过程以及技术进步整理如下: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土源破碎将贫瘠的硬质土壤破碎粉末化,然后将破碎后的粉粒土壤下料至待改良土源腔23内,进而使待改良土源腔23内处于持续常满状态;与此同时,驱动装置驱动活动环体12沿轴线旋转,使初始状态下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和第六换料槽14.6分别同轴心连通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土传送通道7.2、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第三土传送通道7.3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然后暂停活动环体12的旋转;与此同时,淤泥供给装置同时向三个淤泥进料管18供给淤泥,本实施例的淤泥为经过初步脱水杀菌后的淤泥;
步骤二,同时启动三个第一舵机15和三个第二舵机19,进而使三个第一传送轴5持续正转,使三个第二传送轴40持续反向旋转;进而待改良土源腔23内的土壤粉末在第一螺旋传送叶片2的搅动下沿土传送通道7向外推进;从淤泥进料管18下料的淤泥在第三螺旋传送叶片41的搅动下沿淤泥传送通道26向内持续推进;直至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土源推进至第一联动轴4所在位置处,进而使第一换料槽14.1、第三换料槽14.3和第五换料槽14.5内填充土壤粉末;与此同时,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淤泥推进至第二联动轴36所在位置处,进而使第二换料槽14.2、第四换料槽14.4和第六换料槽14.6内填充淤泥;
步骤三,控制三个第一舵机15,使各第一联动轴4的第一侧平面51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一搅动棒9朝下;与此同时,控制三个第二舵机19,使各第二联动轴36的第二侧平面38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二搅动棒37朝下;然后同时暂停所有的第一舵机15和第二舵机19;
步骤四,控制活动环体12沿顺时针旋转60°,进而使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和第六换料槽14.6同步顺时针旋转60°后暂停旋转,此时第一换料槽14.1、第三换料槽14.3和第五换料槽14.5内的粉末土壤被分别转运到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中;第二换料槽14.2、第四换料槽14.4和第六换料槽14.6内的淤泥被分别转运到第二土传送通道7.2、第三土传送通道7.3和第一土传送通道7.1中;此时过程实现了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第二联动轴36处均补入一次粉末土壤,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第一联动轴4处均补入了一次淤泥;然后重新启动三个第一舵机15和三个第二舵机19,使各土传送通道7和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淤泥和土壤继续按步骤三的推进方向推进,此时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第二联动轴36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还受到若干第二搅动棒37的搅动,进而促进第二联动轴36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快速融合混匀;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第一联动轴4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还受到若干第一搅动棒9的搅动,进而促进第一联动轴4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快速融合混匀;
步骤五,步骤四持续预定时间后控制三个第一舵机15,使各第一联动轴4的第一侧平面51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一搅动棒9朝下;与此同时,控制三个第二舵机19,使各第二联动轴36的第二侧平面38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二搅动棒37朝下;然后同时暂停所有的第一舵机15和第二舵机19;
步骤六,呈周期性的连续重复步骤四和步骤五,进而实现了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第二联动轴36处呈周期性的补入粉末土壤并受到充分的搅拌融合,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第一联动轴4处呈周期性的补入淤泥并受到充分的搅拌融合;最终各第一出料通道28和各第二出料通道29排出的都是淤泥和土壤的混合物;淤泥与含水量低的贫瘠土壤进行混合,进而即实现对沙化土壤的增肥、补水、增粘性的作用,避免淤泥含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圆盘(20),所述水平圆盘(20)的中心位置同轴心固定设置有待改良土源罐(24),所述待改良土源罐(24)内为待改良土源腔(23);所述待改良土源罐(24)的底部外侧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固定环体(25),所述固定环体(25)内一体化设置有六个传送筒(17),六个传送筒(17)依次为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依次呈圆周阵列分布;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的轴线延伸线均与所述固定环体(25)的轴线相交;
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靠近所述固定环体(25)的轴线的一端均伸入所述待改良土源腔(23)内;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二传送筒(17.2)、第三传送筒(17.3)、第四传送筒(17.4)、第五传送筒(17.5)和第六传送筒(17.6)远离所述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均伸出所述固定环体(25)外侧;
所述第一传送筒(17.1)、第三传送筒(17.3)和第五传送筒(17.5)内分别为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所述第二传送筒(17.2)、第四传送筒(17.4)和第六传送筒(17.6)内分别为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
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靠近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均连通所述待改良土源腔(23);还包括三个竖向的淤泥进料管(18),上所述淤泥进料管(18)的下端出口分别连通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远离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上侧;
还包括三个竖向的第一出料通道(28),三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8)的上端分别连通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靠近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下侧;还包括三个竖向的第二出料通道(29),三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9)的上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远离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下侧;
所述水平圆盘(20)的下侧还设置有接料容器(22),所述接料容器(22)内为改良土壤临时储存腔(27),各所述第一出料通道(28)和各所述第二出料通道(29)的下端均连通所述改良土壤临时储存腔(27);
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二土传送通道(7.2)和第三土传送通道(7.3)内分别同轴心转动设置有第一传送轴(5);各所述第一传送轴(5)靠近固定环体(25)轴线的一端伸入所述待改良土源腔(23)内,各所述第一传送轴(5)的中部设置有一段横截面呈半圆的第一联动轴(4),位于第一联动轴(4)两侧的第一传送轴(5)轴壁上分别盘旋设置有第一螺旋传送叶片(2)和第二螺旋传送叶片(10);所述第一联动轴(4)上的第一侧平面(51)所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轴(5)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联动轴(4)远离第一侧平面(51)的一侧分布有若干第一搅动棒(9),若干第一搅动棒(9)沿所述第一传送轴(5)轴线呈等距阵列分布;所述水平圆盘(20)上还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一舵机(15),三所述第一舵机(15)分别驱动连接三所述第一传送轴(5);各土传送通道(7)靠近所对应的第一舵机(15)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6)与所述第一传送轴(5)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内分别同轴心转动设置有第二传送轴(40);各所述第二传送轴(40)的中部设置有一段横截面呈半圆的第二联动轴(36),位于第二联动轴(36)两侧的第二传送轴(40)轴壁上分别盘旋设置有第三螺旋传送叶片(41)和第四螺旋传送叶片(39);所述第二联动轴(36)上的第二侧平面(38)所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轴(40)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联动轴(36)远离第二侧平面(38)的一侧分布有若干第二搅动棒(37),若干第二搅动棒(37)沿所述第二传送轴(40)轴线呈等距阵列分布;所述水平圆盘(20)上还固定安装有三个第二舵机(19),三所述第二舵机(19)分别驱动连接三所述第二传送轴(40);各淤泥传送通道(26)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第二轴承(35)与所述第二传送轴(40)转动连接;
所述固定环体(25)上还同轴心设置有环槽(3),所述环槽(3)的槽底面所在高度与各所述土传送通道(7)、各淤泥传送通道(26)的轴线所在高度相同,各所述第一联动轴(4)、第二联动轴(36)处的土传送通道(7)、淤泥传送通道(26)均连通所述环槽(3)底部;且所述环槽(3)的槽宽与各所述第一联动轴(4)、第二联动轴(36)的长度相同;
所述环槽(3)内还同轴心活动设置有活动环体(12),所述活动环体(12)的上侧轮廓边缘设置有一圈齿体(13);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齿体(13)相啮合,驱动装置能通过输出齿轮带动所述活动环体(12)沿轴线旋转;
所述活动环体(12)的下侧面呈圆周阵列设置有截面呈半圆的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第六换料槽(14.6);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第六换料槽(14.6)均沿活动环体(12)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第六换料槽(14.6)的半圆内径均与各所述土传送通道(7)、淤泥传送通道(26)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和第六换料槽(14.6)能分别同轴心连通所述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土传送通道(7.2)、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第三土传送通道(7.3)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土源破碎将贫瘠的硬质土壤破碎粉末化,然后将破碎后的粉粒土壤下料至待改良土源腔(23)内,进而使待改良土源腔(23)内处于持续常满状态;与此同时,驱动装置驱动活动环体(12)沿轴线旋转,使初始状态下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和第六换料槽(14.6)分别同轴心连通第一土传送通道(7.1)、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土传送通道(7.2)、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第三土传送通道(7.3)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然后暂停活动环体(12)的旋转;与此同时,淤泥供给装置同时向三个淤泥进料管(18)供给淤泥;
步骤二,同时启动三个第一舵机(15)和三个第二舵机(19),进而使三个第一传送轴(5)持续正转,使三个第二传送轴(40)持续反向旋转;进而待改良土源腔(23)内的土壤粉末在第一螺旋传送叶片(2)的搅动下沿土传送通道(7)向外推进;从淤泥进料管(18)下料的淤泥在第三螺旋传送叶片(41)的搅动下沿淤泥传送通道(26)向内持续推进;直至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土源推进至第一联动轴(4)所在位置处,进而使第一换料槽(14.1)、第三换料槽(14.3)和第五换料槽(14.5)内填充土壤粉末;与此同时,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淤泥推进至第二联动轴(36)所在位置处,进而使第二换料槽(14.2)、第四换料槽(14.4)和第六换料槽(14.6)内填充淤泥;
步骤三,控制三个第一舵机(15),使各第一联动轴(4)的第一侧平面(51)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一搅动棒(9)朝下;与此同时,控制三个第二舵机(19),使各第二联动轴(36)的第二侧平面(38)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二搅动棒(37)朝下;然后同时暂停所有的第一舵机(15)和第二舵机(19);
步骤四,控制活动环体(12)沿顺时针旋转60°,进而使第一换料槽(14.1)、第二换料槽(14.2)、第三换料槽(14.3)、第四换料槽(14.4)、第五换料槽(14.5)和第六换料槽(14.6)同步顺时针旋转60°后暂停旋转,此时第一换料槽(14.1)、第三换料槽(14.3)和第五换料槽(14.5)内的粉末土壤被分别转运到第一淤泥传送通道(26.1)、第二淤泥传送通道(26.2)和第三淤泥传送通道(26.3)中;第二换料槽(14.2)、第四换料槽(14.4)和第六换料槽(14.6)内的淤泥被分别转运到第二土传送通道(7.2)、第三土传送通道(7.3)和第一土传送通道(7.1)中;此时过程实现了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第二联动轴(36)处均补入一次粉末土壤,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第一联动轴(4)处均补入了一次淤泥;然后重新启动三个第一舵机(15)和三个第二舵机(19),使各土传送通道(7)和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淤泥和土壤继续按步骤三的推进方向推进,此时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第二联动轴(36)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还受到若干第二搅动棒(37)的搅动,进而促进第二联动轴(36)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快速融合混匀;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第一联动轴(4)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还受到若干第一搅动棒(9)的搅动,进而促进第一联动轴(4)所在位置处的淤泥和粉末土壤快速融合混匀;
步骤五,步骤四持续预定时间后控制三个第一舵机(15),使各第一联动轴(4)的第一侧平面(51)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一搅动棒(9)朝下;与此同时,控制三个第二舵机(19),使各第二联动轴(36)的第二侧平面(38)旋转至在水平状态,且各第二搅动棒(37)朝下;然后同时暂停所有的第一舵机(15)和第二舵机(19);
步骤六,呈周期性的连续重复步骤四和步骤五,进而实现了各淤泥传送通道(26)内的第二联动轴(36)处呈周期性的补入粉末土壤并受到充分的搅拌融合,各土传送通道(7)内的第一联动轴(4)处呈周期性的补入淤泥并受到充分的搅拌融合;最终各第一出料通道(28)和各第二出料通道(29)排出的都是淤泥和土壤的混合物;淤泥与含水量低的贫瘠土壤进行混合,进而即实现对沙化土壤的增肥、补水、增粘性的作用,避免淤泥含肥量过大出现烧苗的现象。
CN201910499208.5A 2019-06-11 2019-06-11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Active CN110140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9208.5A CN110140464B (zh) 2019-06-11 2019-06-11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9208.5A CN110140464B (zh) 2019-06-11 2019-06-11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0464A CN110140464A (zh) 2019-08-20
CN110140464B true CN110140464B (zh) 2021-12-10

Family

ID=67590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9208.5A Active CN110140464B (zh) 2019-06-11 2019-06-11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4046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9182A (en) * 1995-10-12 1997-06-17 Paris; James L. In situ treatment of soil
US5794727A (en) * 1996-10-25 1998-08-18 Murray; Richard P. Earth remediation auger
CN106884745A (zh) * 2016-12-12 2017-06-23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泵、阀、混合器为一体的大egr率引入装置
CN206748732U (zh) * 2017-06-01 2017-12-15 浙江德清天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干混砂浆生产的新型卧式混合机
CN207842016U (zh) * 2018-01-29 2018-09-11 福建宏翔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粒挤出设备
CN108655165A (zh) * 2018-08-21 2018-10-16 苏州尚梵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肥型热脱附土壤修复设备及其方法
CN108746177A (zh) * 2018-06-08 2018-11-06 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热脱附装置及其方法
CN108856268A (zh) * 2018-05-29 2018-11-23 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肥型土壤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CN109126588A (zh) * 2018-08-01 2019-01-04 盛世瑶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用混合装置及其加工系统
CN208691686U (zh) * 2018-04-03 2019-04-05 广东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土壤改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9182A (en) * 1995-10-12 1997-06-17 Paris; James L. In situ treatment of soil
US5794727A (en) * 1996-10-25 1998-08-18 Murray; Richard P. Earth remediation auger
CN106884745A (zh) * 2016-12-12 2017-06-23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泵、阀、混合器为一体的大egr率引入装置
CN206748732U (zh) * 2017-06-01 2017-12-15 浙江德清天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干混砂浆生产的新型卧式混合机
CN207842016U (zh) * 2018-01-29 2018-09-11 福建宏翔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粒挤出设备
CN208691686U (zh) * 2018-04-03 2019-04-05 广东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土壤改良装置
CN108856268A (zh) * 2018-05-29 2018-11-23 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肥型土壤修复系统及其修复方法
CN108746177A (zh) * 2018-06-08 2018-11-06 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修复的热脱附装置及其方法
CN109126588A (zh) * 2018-08-01 2019-01-04 盛世瑶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用混合装置及其加工系统
CN108655165A (zh) * 2018-08-21 2018-10-16 苏州尚梵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肥型热脱附土壤修复设备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0464A (zh) 201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9288A (zh) 一种市政园林绿化用土壤修复装置
CN207899861U (zh) 一种用于多氯联苯及有机物治理的土壤修复装置
CN101560467A (zh) 沼气池自动清渣机
CN210820188U (zh) 一种用于搅拌基坑肥槽回填材料的搅拌器
CN102431740A (zh) 一种适合易搭桥介质的物料给料机
CN111905637A (zh) 一种长效控释型掺混肥生产用混合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0140464B (zh) 一种土壤改良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CN211274413U (zh) 一种化工污染土壤修复肥料用制作装置
JP2010100716A (ja) 植物質固形物の製造方法
CN116425382A (zh) 一种污泥土壤修复污泥固化装置
CN107980308A (zh) 一种播撒范围可调的肥料利用率高的施肥机
CN212468262U (zh) 一种化工用粉末颗粒粉碎装置
CN111844373B (zh) 一种绿化砖及其制备系统与制备方法
CN109012349A (zh) 有机肥生产的均化机
CN208066230U (zh) 一种药学加药装置
CN207273639U (zh) 一种塑料加工用上料设备
CN110140463B (zh) 土壤增肥修复系统与修复方法
CN216321206U (zh) 一种改性橡胶防护蜡制造用微晶蜡自动搅拌设备
CN216831572U (zh) 一种水利施工用混凝土输送装置
CN115674481A (zh) 一种基于压板法的高分子砂加工装置
CN204911314U (zh) 新型耐火材料碾压搅拌器
CN210880242U (zh) 混凝土搅拌罐
CN109610284B (zh) 一种道路修补用压实装置
CN206692641U (zh) 一种多罐体沼气发生装置
CN221096608U (zh) 一种基于矿山斜陡坡地形的尾砂充填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9

Address after: 404500 1-1-5, building 1, No. 599, Binjiang Road, Qinglong Street, Yunyang County, Chongqing

Applicant after: Yunyang Yuns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8F, Dah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No.20, Ronghu Road,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3000

Applicant before: Lu Jio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