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096B - 感应互连系统 - Google Patents

感应互连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8096B
CN110138096B CN201811136586.9A CN201811136586A CN110138096B CN 110138096 B CN110138096 B CN 110138096B CN 201811136586 A CN201811136586 A CN 201811136586A CN 110138096 B CN110138096 B CN 1101380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romagnetic structure
receiving element
shield
region
recessed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65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8096A (zh
Inventor
B·R·马歇尔
F·W·欧
J·N·罗莎尔
L·谭
A·N·兹默曼
R·纳西瑞马哈拉提
朱浩
计齐根
M·K·山姆帕斯
刘楠
R·斯特瑞斯基
G·里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ple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pl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le Inc filed Critical Apple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138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8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0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5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battery packs and other power supplies such as fuel cells or integrated AC adap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06F1/16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related to integrated 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body with respect to the supporting surface, e.g. legs for adjusting the tilt ang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62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keyboard
    • G06F1/1669Detachable keybo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3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ignal or power between the different housings, e.g. details of wired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ssage of cab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ending/receiving arrangement to establish a cordless communication link, e.g. radio or infrared link, integrated cellular pho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266Arrangements to supply power to external peripherals either directly from the computer or under computer control, e.g. supply of power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port, computer controlled power-stri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8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3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31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power or force generation
    • H01F7/0247Orientating, locating, transpor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31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power or force generation
    • H01F7/0252PM hold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computer
    • G06F2200/1632Pen holder integrated in the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题为“感应互连系统”。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描述了一种接收元件,该接收元件包括围绕沿铁磁结构的长度设置的中心轴线轴向对称的铁磁结构。所述铁磁结构包括凹槽区域,所述凹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接收元件还包括围绕铁磁结构的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电感器线圈。

Description

感应互连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7年9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 62/565,460和于2017年9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2/565,471的优 先权,并与同时提交和共同转让的分别于2018年9月10日提交的题为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16/127,046和于 2018年9月10日提交的题为“Attachement Devices for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16/127,072有关,上述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并且用于所有目的。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设备诸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话等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变得无 所不在。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的功能和实用性通过简化任务、提高生 产效率和提供娱乐来提高用户的生活。然而,一些便携式设备难以进行交 互,因为根本不提供多种输入方法。例如,一些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形状 因数导致没有物理键盘的设备,使得打字麻烦。另外,便携式电子设备具 有显示屏,该显示屏不是用户可用典型的书写工具例如笔或铅笔书写的合适表面。
因此,已开发了附件设备以补充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使用,以通过 在可用性中填充这些间隙来增强用户体验。例如,已开发便携式键盘来与 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连接以提供用户可通过按按键输入的物理键盘。此 外,电子书写设备(例如,触笔、智能铅笔等)已被设计成作为这些便携 式电子设备的书写工具。
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附件设备通过利用来自主机设备诸如便携式电子 设备的电力来操作。主机设备的电力可在使用期间或在附件设备在一个或 多个本地存储的电池中存储电力仅在稍后时间使用时的较早时间提供给附 件设备。通常,这些附件设备通过一个或多个暴露的电触点耦合到主机设 备。然而,使用暴露的电触点为附件设备中的电池充电需要主机设备和附 件设备暴露电触点。暴露的触点可由插头和插座类型连接机构形成,该连 接机构导致主机和附件设备两者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口。这会提供灰尘和水 分可侵入和损坏设备的途径。此外,插头和插座类型的连接需要主机和附 件设备物理连接在一起,从而限制附件设备可由主机设备充电的易用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提供感应互连系统,该感应互连系统允许主机 设备和附件设备之间的无线电力传输。感应互连系统使附件设备能够以各 种旋转取向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这便于附件设备能够从主机设备接收电 力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元件包括铁磁结构,所述铁磁结构具有凹槽 区域,所述凹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其中 每个端部区域包括相应的对接表面,并且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 部区域小的长度。接收元件可进一步包括围绕铁磁结构的凹槽区域卷绕并 且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电感器线圈,其中凹槽区域的长度为沿着垂直 于电感器线圈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维度。该接收元件还可包括屏蔽件,该 屏蔽件包括形成腔的后壁和多个侧壁,铁磁结构和电感器线圈定位在该腔 内;以及间隔件,该间隔件定位在该铁磁结构和该屏蔽件之间用于将该该 铁磁结构附接到该屏蔽件。
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案中,感应互连系统包括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 发射元件包括具有发射凹槽区域的发射铁磁结构,该发射凹槽区域限定设 置在发射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发射端部区域,以及围绕发射铁磁结 构的发射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两个发射端部区域之间的发射电感器线 圈,该发射电感器线圈被配置为通过发射铁磁结构来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 通量。接收元件可包括铁磁结构,该接收铁磁结构具有凹槽区域,所述凹 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每个端部区域包括 相应的对接表面,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 接收元件可进一步包括围绕铁磁结构的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两个端部区 域之间的电感器线圈;屏蔽件,该屏蔽件包括形成腔的多个侧壁和后壁, 铁磁结构和电感器线圈定位在该腔内;以及间隔件,该间隔件定位在该铁 磁结构和该屏蔽件之间用于将该铁磁结构附接到该屏蔽件。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中的触笔包括具有弯曲 部分和平坦部分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电力接收电路、设置在外壳内并 且耦接到电力接收电路的接收元件、和耦接到电力接收电路和接收元件并 且被配置为操作电力接收电路和接收元件以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的操作系 统。所述接收元件包括铁磁结构,所述铁磁结构具有凹槽区域,该凹槽区 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其中每个端部区域包括 相应的对接表面,并且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 该接收元件可进一步包括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所述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 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电感器线圈,其中凹槽区域的长度为沿着垂直于 电感器线圈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维度。该接收元件还可包括屏蔽件,该屏 蔽件包括形成腔的后壁和多个侧壁,铁磁结构和电感器线圈定位在该腔 内;以及间隔件,该间隔件定位在该铁磁结构和该屏蔽件之间用于将该该铁磁结构附接到该屏蔽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准设备包括:具有以竖直取向布置的极的中心 磁体;设置在中心磁体的相反端上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其中 该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具有以水平取向布置的极;以及设置在对 应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的外端上的第一铁磁结构和第二铁磁结 构,使得第一加强磁体设置在第一铁磁结构和中心磁体之间,并且第二加 强磁体设置在第二铁磁结构和中心磁体之间。
在一些附加实施方案中,对准设备包括:中心铁磁结构;设置在中心 铁磁结构的相反端上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该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具有 以水平取向布置的极;以及设置在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端部上的第一侧 面铁磁结构和第二侧面铁磁结构,使得第一磁体设置在第一侧面铁磁结构 和中心铁磁结构之间,并且第二磁体设置在第二侧面铁磁结构和中心铁磁 结构之间。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电 池;设置在外壳内并且被配置为执行用户界面功能的显示器;设置在外壳 内并被耦接至显示器并且被配置为命令显示器执行用户界面功能的的处理 器;设置在外壳内的发射元件;以及被耦接到处理器和电池的电力发射电 路,其中电力发射电路被配置为将电力从电池传送至发射元件。发射元件 包括:具有以竖直取向布置的极的中心磁体;设置在中心磁体的相反端上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该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具有以 水平取向布置的极;以及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的外 端上的第一铁磁结构和第二铁磁结构,使得第一加强磁体设置在第一铁磁 结构和中心磁体之间,并且第二加强磁体设置在第二铁磁结构和中心磁体 之间。
通过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的实质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感应互连系统的示例性 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2A-图2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发射元件的不 同透视图。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两个发射元件的示例 性主机设备的俯视图。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图3A中示出的主机设备的 一部分的透视图,其中发射元件被并入外壳并且发射元件的一些表面被暴 露。
图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沿所示切割线在图3B中示 出的图示的截面的透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被配置为在定位在沿有限角 旋转的任一点时从发射元件接收电力的示例性接收元件。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在感应 互连系统中的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之间的示例性磁性相互作用。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附件设备的简化透视图。
图7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跨接收器元件的接收器线圈某 点处附件设备的简化截面图。
图7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跨接收器元件的对接表面某点处 附件设备的简化截面图。
图8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无线充电系统的简化俯 视图。
图8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无线充电系统的简化截面 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接收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发射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1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感应互连系统的透视图, 其中发射元件相对于接收元件以一定角度定位。
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通过图11A所示的感应互 连系统沿虚线切割线的截面图。
图11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相对 于改变分离距离和旋转角度两者之间的电力传输效率的程度的曲线。
图12A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细长接收元件的透视图。
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包括细长接收元件的示例 性感应互连系统。
图13A-图1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能从360度的角旋 转的任何位置接收电力的示例性发射元件的透视和平面图。
图1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其接收元件移动到一个位 置来从发射元件接收电力的感应互连系统的透视图。
图14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当接收元件与发射元件对 准以接收电力时的感应互连系统。
图14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感应互连系统的截面图, 示出了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之间的示例性磁性相互作 用。
图15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用于具有单个中心磁体的主机设 备的示例性主机对准设备的简化图示。
图16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中心磁体和两个加强磁体的 示例性主机对准设备的简化图示。
图17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可在沿完整360度角旋转 的任一点附接到主机对准设备的示例性附件对准设备。
图1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包括附件对准设备和主机 对准设备的对准系统的示例性透视图。
图18是示出了没有斜面化边缘的附件对准设备和主机对准设备之间的 力分布的坐标图。
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斜面化边缘的附件对 准设备和主机对准设备之间的力分布的坐标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与示例性附件设备对准的示 例性主机设备,该示例性附件设备被配置为在沿完整360度角旋转的任何 点处接收电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案描述了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感应互连系统,该无线 充电系统实现主机设备与附件设备之间的无线电力传输。感应互连系统可 包括发射元件和被配置为从发射元件接收无线电力的接收元件。发射元件 可容纳在主机设备内,并且接收元件可容纳在附件设备内,使得附件设备 能够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各自 包括铁磁结构和围绕铁磁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卷绕的感应线圈。在无线电力 传输期间,发射元件可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其可在接收元件中感应 对应电流以对附件设备进行充电。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的构型可使得附件 设备能够以各种旋转取向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如本文将进一步详细讨论 的。因此,感应互连系统显著地改善了附件设备可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的 易用性。
I.无线充电系统
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电力的电子发射设备以及从该电子发射设备接 收电力的电子接收设备。根据本文的一些公开内容,电子发射设备可以是 能够为用户执行各种功能的主机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智能家居和任何 其他便携式消费电子设备;并且,电子接收设备可以是可增强主机设备的 功能的附件设备,例如便携式键盘、触笔、智能铅笔、无线耳机和任何其 他合适的电子设备。
图1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感应互连系统105的示 例性无线充电系统100的框图。无线充电系统100包括主机设备101和附 件设备103,附件设备103被配置为接收从主机设备101发射的电力。在一 些实施方案中,主机设备101包括耦接到存储器组104的计算系统102。计 算系统102可执行存储在存储器组104中的指令,用于执行用于操作设备 101的多个功能。计算系统10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合适的计算设备,诸如微 处理器、计算机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现场可编程 门阵列(FPGA)等。
计算系统102还可耦接至用户界面系统106、通信系统108和传感器系 统110,用于使得主机设备101能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例如,用户界面系 统106可包括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用于启用触觉反馈的致动器,以 及一个或多个输入设备,诸如按钮、开关、电容式屏幕,用于使显示器能 够对触摸灵敏等。通信系统108可包括无线通信部件、蓝牙部件和/或无线 保真度(WiFi)部件,以使设备101能够拨打电话、与无线附件进行交 互,并访问互联网。传感器系统110可包括光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 仪、温度传感器和可测量外部实体和/或环境的参数的任何其他类型的传感 器。
主机设备101还可包括电池112。电池112可为任何合适的储能设备, 诸如能够存储能量和排放存储的能量的锂离子电池。放电能量可用于对设 备101的电气部件供电。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也可排放电池112以将电力发射至附件设备 103。例如,电池112可将能量排放至电力发射电路114,其可继而通过发 射元件116驱动电流。通过发射元件116驱动电流可导致其产生能够传播 出主机设备101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128。通量128可与接收元件118相 互作用并导致在接收元件118中生成对应的电流。然后可通过电力接收电 路120来接收该感应电流,所述电力接收电路可将所接收的电力(例如, 交流(AC)电)转换成可用电力(例如,直流(DC)电)。然后可将可用 电力提供给用于存储的电池122或用于操作附件设备103的操作系统119。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发射元件116和接收元件118一起可以 是感应互连系统105的一部分。如本文进一步讨论的,感应互连系统105 可被配置为使得附件设备103可在其定位成各种旋转取向时从主机设备101 接收电力。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感应互连系统105还可包括一对对准设 备:主机对准设备124和附件对准设备126。主机对准设备124可吸引附件 对准设备126,使得当它们完全吸引到彼此时,发射元件116与接收元件 118对准以确保两个元件之间的有效电力传输。本文将进一步讨论感应互连 系统105的细节。
II.感应互连系统
如上所述,用于无线充电系统的互连系统可包括主机设备中的发射元 件和附件设备中的接收元件。发射元件可被配置为产生可在接收元件中感 生对应电流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电流可转换为可用电力,并且作为能 量存储在附件设备中,或立即用于操作附件设备。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 方案,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各自包括铁磁结构和电感器线圈,如本文将进 一步讨论的。
A.发射元件
图2A-图2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发射元件200 的不同透视图。具体而言,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图2A示出了发射 元件200的透视图,图2B示出了发射元件200的俯视图,并且图2C示出 了发射元件200的侧视图。
参照图2A,发射元件200可以包括线圈202和铁磁结构204。线圈 202可为围绕铁磁结构204的一部分卷绕的导电线股。当卷绕时,线圈202 形成电感器线圈,该电感器线圈在电流通过线圈202驱动时可产生随时间 变化的磁通量。铁磁结构204可为能够重定向磁通量传播的结构。例如, 铁磁结构204可由包括铁氧体(例如MnZn)的磁性材料形成。由于铁磁结 构204的磁属性可重定向由线圈202通过其主体产生的磁通量,因此铁磁 结构204可被配置为基于其结构设计引导磁通量朝向特定方向。例如,铁 磁结构204可包括对接表面206和208,所述对接表面被定位经过铁磁结构 204的凹槽区域212的侧表面,以引导磁通量朝向某个方向。发射元件200 的结构构型的更好图示为图2B中示出的俯视图。
如图2B所示,发射元件200可包括凹槽区域212,该凹槽区域限定在 凹槽区域212的相对侧上定位的两个端部区域214和216。线圈202可围绕 凹槽区域212卷绕并且位于(但不围绕)端部区域214和216之间。如本 文所述,发射元件200可包括两个对接表面206和208。对接表面206和 208可为定位在同一平面中的端部区域214和216的相应表面。端部区域 214和216可经过凹槽区域212的表面210朝方向D突出,使得定位端部区 域214和216的平面被设置成与表面210驻留的平面相距距离Y1,TX。正如 可以在图2B中注意到,表面210隐藏在线圈202之后而出于清晰起见由虚 线表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表面210可通过侧壁218a和218b连接到对接 表面206和208。因此,侧壁218a和218b可设置在凹槽区域212和端部区 域214和216之间。侧壁218a和218b可延伸距离Y1,TX,该距离可被选择 为等于或大于线圈202的厚度的任何合适的距离。例如,Y1,TX可以在0.5 毫米和1.5毫米之间,诸如在特定实施方案中为1毫米。如在图2B中可看 出,发射元件200的总体结构可非常相似于英文字母的字母“U”。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发射元件200可具有总体宽度XTX和总体长度 YTX。如图2B所示,宽度XTX和长度YTX可以是发射元件200的尺寸,该 发射元件在垂直于线圈202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端部区域214和 216可具有宽度X1,TX。尺寸XTX,YTX和X1,TX可被选择为在发射元件200 和接收元件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感应耦合,同时产生能够适配在主机设备 的外壳的空间约束内的总体尺寸。在一些情况下,选择宽度XTX和X1,TX以 等于用于有效功率传输的接收元件的对应宽度。宽度XTX可在10毫米和20 毫米之间,宽度X1,TX可在3毫米和4毫米之间,并且长度YTX可在3毫米 和4毫米之间。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凹槽区域212可具有长度220,该长度 由长度Y1,TX和YTX之间的差值限定。因此,凹槽区域212的长度220在特 定实施方案中可小于长度YTX。因此,凹槽区域212可具有比端部区域214 和216小的长度。
此外,如在图2C中的发射元件200的侧视视角所示,发射元件200还 可具有高度ZTX。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高度ZTX还被选择为在发射元件200 和接收元件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感应耦合,同时产生能够适配在主机设备 的外壳的空间约束内的总体尺寸。ZTX可在3毫米至4毫米的范围内。如可 在图2C中进一步看到,发射元件200可具有呈矩形形状的横截面轮廓。然 而应当理解,图2C中的发射元件200的矩形横截面轮廓仅是示例性的并且 其它实施方案可具有不同的轮廓形状。例如,一些实施方案可具有大致正 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等的轮廓。
应当理解,端部区域214和216可在任何期望的方向上突出。图2B中 示出的实施方案示出端部区域214和216可朝方向D突出。在一些实施方 案中,方向D为指向接收元件的方向,使得由线圈202生成的磁场通过铁 磁结构204被朝向接收元件重定向,如本文将参照图5进一步讨论。
图3A-图3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结合到主机设备的发射 元件。具体地说,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两个发射 元件的示例性主机设备300的俯视图。主机设备300可为多种不同的电子 设备,包括例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等等。
参照图3A,主机设备300可包括外壳302和设置在外壳302内的一个 或多个发射元件。例如,主机设备300可包括两个发射元件:第一发射元 件304和第二发射元件306。第一发射元件304和第二发射元件306可邻近 外壳302的外表面定位,使得它们可被定位成尽可能接近外部设备,诸如 接触外壳302的外表面的附件设备以从主机设备300无线地接收电力。在 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发射元件304和第二发射元件306可位于外壳302 的相对侧。例如,第一发射元件304可位于外壳302的左侧308处,并且 第二发射元件306可位于外壳302的右侧310处。被定位在外壳302的左 侧308和右侧310处使得主机设备300能够将电力发射到外壳302的左侧 和右侧上的附件设备。
虽然图3A示出主机设备300为具有两个发射元件304和306,但是实 施方案不限于这种配置。附加的或另选的实施方案可以具有多于或少于两 个发射元件。例如,一些实施方案可具有四个发射元件,一个位于主机设 备300的四个侧面中的每一个上,或三个发射元件位于主机设备300的左 侧、右侧和顶部。此外,图3A示出了仅位于外壳302的侧面处的两个发射 元件。然而,实施方案不限于此。一些实施方案可具有邻近主机设备300 的面定位的发射元件,使得附件设备可通过停留在主机设备300的面上来 从主机设备300接收电力。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图3A中示出的主机设备 300的一部分312的透视图,其中发射元件304被结合在外壳302中并且发 射元件304的一些表面被暴露。如图所示,发射元件304定位在外壳302 内,但靠近外壳302的外表面314。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发射元件 304的对接表面316和318可面向外远离外表面314,使得由发射元件304 的发射器线圈320生成的磁通量可向外朝向接收元件定向,如本文将进一 步讨论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射元件304如何被结合在外壳302中,图3C示出了 沿所示切割线在图3B中示出的示图的截面的透视图。发射元件304可由固 定到外壳302的支架322固定在外壳302中。支架322可为由刚性材料 (例如不锈钢)形成的任何合适的结构,并且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到 外壳302,诸如借助粘合剂324或机械紧固件(未示出)。当固定时,支架 322可按压发射元件304抵靠外壳302以借助粘合剂材料324将其固定就 位。支架322可包括开口323,发射器线圈320可延伸到开口中以最小化由 整个模块占用的空间量。铁磁结构326的对接表面316和318可朝向外并 且由射频(RF)窗口328覆盖。RF窗口328可由对磁通量透明,同时还提 供防止物理损坏的程度的保护的材料形成,诸如陶瓷、蓝宝石等。
A.接收元件
如本文所述,发射元件的铁磁结构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通过其突出的 对接表面向接收元件定向发射电力。相似地,接收元件可包括铁磁结构, 该铁磁结构被具体设计为当接收元件跨发射元件定位时接收从发射元件的 对接表面传播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元件的构造可基本上类似于从其接收无线电 力的发射元件的构造。例如,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 例性接收元件400,该接收元件被配置为当直接跨发射元件定位时从发射元 件接收电力。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元件400可基本上类似于发射元 件,如图2A中的发射元件200。因此,接收元件400可包括线圈402,该 线圈围绕铁磁结构404的凹槽区域410卷绕。端部区域414和416可定位 在凹槽区域410的相对侧上,并且突出经过铁磁结构404的侧表面。端部 区域414和416还可包括对接表面406和408,通过对接表面磁通量可进入 并重定向穿过铁磁结构404以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在线圈402中感生对应 电流。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线圈402由双层构型形成大约85匝,这意味着 两层线匝:第一层线匝卷绕在对接表面406和408之间,并且第二层线匝 卷绕在第一层的顶部上且在对接表面406和408之间。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感应互 连系统500中的发射元件200和接收元件400之间的示例性磁性相互作 用。在该实施方案中,发射元件200和接收元件400在构造中基本上类 似,如本文关于图4所讨论的。此外,发射元件200被示出为容纳在外壳 302内。
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线圈202可生成多种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 502,其可在许多不同的方向上传播。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大部分 磁通量由铁磁结构204重定向,使得通量通过对接表面208和206离开或 进入。如本文所述,铁磁结构204的形状可通过突出部分来使通量朝向特 定方向定向,在这种情况下,该方向朝向接收元件400。因此,磁通量502 的浓度可存在于区域504中,该区域在铁磁结构204和404的对应的对接 表面之间。
取决于流过线圈202的电流的方向,由线圈202生成的大量磁通量502 可首先从对接表面208流出并进入铁磁结构404的对接表面408中,该磁 通量502随后可通过铁磁结构404传播并从对接表面406离开,使得磁通 量502可穿过对接表面206进入返回铁磁结构204中。所得的流动磁通量 形成磁环506,其在线圈402中感生电流,所述电流可用于向其内设置有接 收元件400的附件设备提供电力。应当理解,尽管磁环506以顺时针方向 示出,但当电流以相反方向流过线圈202时,磁环506也可沿逆时针方向 传播。
虽然图5示出了发射元件200将电力发射给接收元件400,但实施方案 不限于此。其他实施方案可颠倒电力的传输,使得发射元件200从接收元 件400接收电力。例如,电流可被驱动到接收元件400的线圈402中,使 得线圈402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所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可通 过铁磁结构404重定向,其可由铁磁结构204接收。在铁磁结构204中所 接收的磁通量可在线圈202中感生对应电流,该电流可用于向其内设置发 射元件200的主机设备提供电力。
如在图5中可理解,接收元件400相对于发射元件200的取向可基本 上影响在感应互连系统500中传输电力的效率。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发 射元件200与接收元件400对准时,以及当两个元件取向成使得铁磁结构 404的对接表面406和408面向铁磁结构204的对应的对接表面206和208 时,实现最佳电力传输。此外,当发射元件200和接收元件400之间的分 离距离426最小化时,可实现最佳电力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接收元件400可结合在附件设备内,以 在主机设备(例如,图3中的主机设备300)和附件设备之间启用无线电力 传输。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附件设备600的简化透 视图。如图6所示,附件设备600可以是具有操作系统、电力接收电路和 电池诸如图1中的附件设备103的任何合适的电子设备。附件设备600可 操作以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中。例如,附件设备600可以是触笔或智能铅 笔,用户可使用来与主机设备接触以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中。因此,在一 些实施方案中,附件设备600可包括具有后端606的外壳602和与后端606 相对的对接端604,该对接端604被配置为与主机设备接触。例如,对接端 604可具有渐缩至尖端以模拟常规书写工具诸如铅笔或笔的尖端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附件设备600的外壳602可包括弯曲表面部分608 和平坦部分610,弯曲表面部分和平坦部分两者均在外壳602的对接端604 和后端606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延伸。平坦部分610可包括接收表面611,其 中主机设备的外壳可被抵靠该接收表面定位以实现无线电力传输,如本文 结合图7A-图7B和图8A所讨论的。根据一些实施方案,附件设备600可 包括接收元件612,所述接收元件设置在外壳602的平坦部分610内并且邻 近外壳602的平坦部分610。接收元件612可具有与本文结合图4和图5所 述的接收元件400相同的形式和功能。因此,接收元件612可包括具有对 接表面614和616的铁磁结构605,以及围绕铁磁结构605的凹槽区域(未 示出,但类似于图4中的接收元件400的凹槽区域410)卷绕的接收器线圈 6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接表面614和616可面向外壳602的平坦部分 610,使得附件设备600可通过与通过平坦部分610从发射元件传播的磁通 量进行交互来无线接收电力。外壳602的截面轮廓可以像一个大写字母 “D”,如在图7A和图7B中更好地所示。
图7A和图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附件设备600在不 同位置上的截面图。具体而言,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图7A是附件 设备在跨接收元件612的接收器线圈618的点处的简化截面图,并且图7B 为附件设备600在跨接收元件612的对接表面616的点处的简化截面图。
如图7A所示,外壳602包括沿外壳602的长度(即,平行于中心轴 线)延伸的弯曲部分608和平坦部分610。弯曲部分608和平坦部分610可 形成单体结构,该单体结构可将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包围在其内,诸如接 收元件612,如本文关于图6所讨论的。除了接收元件612之外,外壳602 还可包围各种其他部件,诸如但不限于屏蔽件702、支撑框架704、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715和在其上安装部件715的驱动器板717。屏蔽件702可由 适于阻挡在接收元件612周围传播的磁通量暴露在外壳602的外壳开口710 内的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715上的任何材料形成。例如,屏蔽件702可由 铜形成。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715可为用于操作附件设备600和/或接收器 线圈618的任何合适的电子设备。例如,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715可以是 微控制器、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 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715可电耦合至接收元件612的接收器线圈618以接 收无线电力,诸如通过从接收器线圈618来接收由发射器元件生成的磁通 量感生的电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屏蔽件702被构造并定位成能够增强对磁通量的 阻挡。例如,屏蔽件702可包括形成腔的内底表面714和内侧表面716和 718,在腔内设置接收元件612使得屏蔽件702定位在接收元件612的五侧 周围。屏蔽件702的透视图在图9中示出,如本文将进一步讨论的。通过 定位在接收元件612的五个侧面周围,屏蔽件702可增强其阻止磁通量传 播到开口710和/或附件设备600外部的能力。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屏蔽件 702可包括外侧表面720和722和外后表面724。外侧表面720和722可适 形于支撑框架704的轮廓,因此具有弯曲轮廓,而外后表面724可基本上 平坦以提供空间(例如,外壳开口710),其中可定位附件设备600的部件 (例如,一个或多个电气部件7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屏蔽件702的厚度大于内侧表面716和718和相应的外侧表面720和722之间的区域,如 图7A所示。屏蔽件702的较厚部分可提供更结构稳固的屏蔽部件,以及为 接收元件612提供附加的结构保护。在特定实施方案中,外后表面724沿 中心垂直线712定位,该中心垂直线712将附件设备分成两个半块。在此 类实施方案中,屏蔽件702定位在附件设备的一半的区域内。
支撑框架704可为能够为外壳602提供结构支撑和保护附件设备600 的内部部件免受机械应力的任何合适的结构。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支撑框 架704抵靠外壳602的内表面定位,并且沿内表面的区域延伸,除了接收 元件612和外壳602的平坦部分610之间的区域,如图7A所示。支撑框架 704可由任何合适的刚性材料诸如铝、钢等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间隙706可存在于接收元件612与屏蔽件702的 内侧表面716和718和底部表面714之间。间隙706可为有助于将接收器 线圈618与屏蔽件702电隔离以确保接收器线圈618的最佳操作效率的空 闲空间。如果间隙706太小,接收器线圈618可能太靠近屏蔽件702,从而 降低接收器线圈618可操作的效率。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间隙706在0.2毫 米和0.4毫米之间,尤其是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为0.3毫米。接收元件612可 物理地耦接到屏蔽件702以最小化对机械应变的易感性。例如,接收元件 612可通过一个或多个间隔件726耦接到屏蔽件702,如图7B所示。间隔 件726可直接附接到接收元件612和内底表面714的铁磁结构605和屏蔽 件702的内侧表面716和718两者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间 隔件726被定位成抵靠在与对接表面614和616相对的铁磁结构605的表 面上。因此,间隔件726可定位在接收器线圈618的相对侧上。可使用任 何合适的粘合剂,例如压敏粘合剂(PSA)来将间隔件726附接到铁磁结构 605和屏蔽件702之间。利用间隔件726可将接收元件612固定就位以防止 其在使用期间移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间隔件726被设计成具有适于将 接收元件612定位成远离屏蔽件702一定距离以确保接收器线圈618和屏 蔽件702的电隔离的厚度。例如,间隔件726在一些情况下可具有0.5毫米 至0.7毫米之间的厚度,尤其是约0.6毫米。
应当理解,即使图6和图7A-图7B示出为附件设备具有仅包括一个平 坦区域的外壳,实施方案并非限于此。其他实施方案可在外壳周围具有更 平坦的区域,诸如两个、三个或甚至六个。此外,附件设备在其外壳中可 不具有任何弯曲区域。相反,外壳可由多个平坦区域形成,使得横截面轮 廓为几何形状,诸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应当理 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使用任何合适的横截面轮 廓。
在无线充电系统的操作期间,如本文参考图5所讨论的,发射元件可 被定位在接收元件附近,以通过产生磁通量来实现无线电力传输,该磁通 量可与接收元件相互作用以在接收元件中感生电流以对附件设备的电池充 电。包括附件设备600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例在图8A-图8B中示出。
图8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无线充电系统800的简化 俯视图;并且图8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无线充电系统800的简化截面图。系统800包括附件设备例如附件设备600,如本文关于 图6和图7A-图7B所述,以及主机设备例如本文参考图3A-图3C所讨论的 主机设备300,附件设备600耦接到主机设备来无线接收电力。为简明起 见,图3A-图3C、图6和图7A-图7B中使用的标号在图8中用来指示其关 联性,因此此类部件的细节可标引在各个附图中。此外,为了清楚和易于 理解,附件设备600的外壳602和屏蔽件702用虚线绘制,而主机设备300 的外壳302用实线绘制,并且相应外壳的部分是透明的,因此可看到设备 的内部部件。
如图所示,附件设备600被定位成抵靠主机设备300以允许无线电力 传输。当定位时,附件设备600的接收表面611可与主机设备300的外表 面314接触或紧邻;并且,接收元件612和发射元件304均可被定位成使 得接收元件612的对接表面614和616面向发射元件304的对接表面316和 318,以集中磁通量在它们之间的传播,这在本文相对于图5中的无线充电 系统500进行了讨论。这样,由发射器线圈320生成的磁通量可通过铁磁 结构326朝铁磁结构605重定向,然后通过穿过铁磁结构605传播来在接 收器线圈618中感生对应电流。
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屏蔽件702可防止杂散通量暴露于附件设备 600内的其他内部部件或从外壳602离开。类似地,主机设备300还可包括 屏蔽件802以防止杂散通量暴露于主机设备300内的其他内部组件上或从 外壳302离开。屏蔽件802可为铜片或用于阻挡磁通量的任何其他合适的 材料,屏蔽件在发射元件304后面延伸,例如,在发射元件304的与透明 窗口328定位的侧相对的侧上。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屏蔽件802可延伸超 过发射元件304的最远左边缘和右边缘,以增强屏蔽件802的屏蔽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外壳602的平坦部分610可对磁通量透明,使得 磁通量可自由地穿过其结构,同时还提供防止物理损坏的程度的保护。例 如,平坦部分610可由诸如陶瓷、蓝宝石等的材料形成。在一些实施方案 中,整个平坦部分610可对磁通量透明,或仅沿磁通量传播的路径设置的 平坦部分610的一部分,诸如覆盖对接表面614和616的平坦部分610的 部分或直接横跨RF窗口328定位的平坦部分610的部分对磁通量是透明 的。这样,通过发射元件304生成的磁通量可自由地行进穿过RF窗口328 以及外壳602的平坦部分610以通过接收元件612被接收以实现无线电力 传输。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调节发射元件304和接收元件612的相对尺寸 以改善对准公差,使得当附件设备600不与主机设备300完全对准时,例 如,当发射元件304和接收元件612的相应水平轴彼此不重叠时,附件设 备600仍可从主机设备300接收电力。例如,如图8B所示,发射元件304 的高度ZTX可以小于接收元件612的高度ZRX。通过具有更大的高度ZRX,接收元件612可向上或向下移动几毫米,并且仍可适当地定位成从发射元 件304接收电力而不遭受电力传输效率的显著降低。
图9和图10为接收组件900和发射组件1000的分解示图以更好地示 出形成接收元件和发射元件的不同部件。具体地讲,图9为包括接收元件 612的接收组件900的分解示图,并且图10为包括发射元件304的示例性 发射组件1000的分解示图。
如图9所示,接收组件900可包括接收元件612、屏蔽件702和间隔件 726。接收元件612可包括铁磁结构605和接收器线圈618,如本文相对于 图6所讨论。参考图4中的对应部件404和402,也更详细讨论这些部件。 屏蔽件702可阻止磁通量传播至附件设备600的其他内部部件以及阻止磁 通量离开附件设备600,并且间隔件726可将接收元件612固定就位,并且 防止接收器线圈618太靠近屏蔽件702,如本文参考图7B所讨论的。屏蔽 件702可以是由后壁和四个侧壁形成的五面盒,该五面盒形成腔910,其中 接收元件612和间隔件726可被设置在腔内。当设置在腔910中时,接收 元件612的对接表面614和616可面向腔910的外部。在一些情况下,屏 蔽件702可包括两个延伸部912和914,以提供与附件设备600的外壳602 内的锚定点附接的更多表面积。延伸部912和914可从屏蔽件702的相应 侧壁沿平行于其中后壁所取向的平面的方向延伸。延伸部912和914可固 定到锚定点以防止屏蔽件702移位并变得松动。此外,屏蔽件702还可包 括靠近屏蔽件702的背面的开口916。开口916可提供通路,导线可通过该 通路穿线。例如,形成接收器线圈618的导线918可穿过开口916进入屏 蔽件702的腔910并且离开。这样,导线918可与驱动器板(未示出)或 被配置为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操作接收器线圈618的任何其他驱动部件电 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间隔件726可由两个分开的部分形成:第一部分 902和第二部分904。每个部分902和904可附接至并定位在铁磁结构605 的相应部分后面。例如,第一部分902可定位在对接表面614后面,并且 第二部分904可定位在对接表面616后面。间隔件726由两部分组成,使 得接收器线圈618可定位在间隔件726的第一部分902和第二部分904之 间。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每个部分902和904可包括与铁磁结构605的部 分重叠的保持器。例如,第一部分902可耦接到后部保持器907的单独的 保持器906a-c,并且第二部分904可耦接到后部保持器909的单独的保持 器908a-c。单独的保持器906a-c和后部保持器907可形成整体结构,并且 保持器908a-c和后部保持器909也同样如此。每个保持器可与铁磁结构 605的顶部、底部和侧表面的相应部分卷绕重叠,以增加表面区域部分902 和904与铁磁结构605接触的量。表面积的这种增加在间隔件726和铁磁 结构605之间产生更强的耦合,使得间隔件726可更好地将接收元件612 固定就位并防止其在经历跌落事件时脱离以及变得松动。尽管图9将保持 器906a-c和908a-c例示为相应后部保持器908和908的单独的、分开的延 伸部,但是实施方案不限于此类实施方案。在一些实例中,代替具有多个 单独的保持器,每个部分902和904可具有以不间断方式围绕铁磁结构605 的三个连续侧缠绕的单个保持器。
参照图10,发射组件1000可包括发射元件304、间隔件1002和加强 片1004。发射元件304可包括如本文相对于图3A-图3C所讨论的铁磁结构 326和发射器线圈320。参考图2A-图2C中的对应部件204和202,也更详 细讨论这些部件。加强片1004可以是提供用于发射元件304的结构支撑并 且提供其上可安装发射元件304的结构的硬部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加 强片1004是由刚性材料形成的板,诸如但不限于FR4。间隔件1002可由 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006和第二部分1008,其可定位在发射器线圈320 的任一端上。间隔件1002可将铁磁结构326耦接至加强片1004,使得发射 元件304基本上固定到位。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发射元件304附接到加强 片1004,使得对接表面316和318面向垂直于加强片1004所面向方向的方 向。这样,对接表面316和318可被定位成将磁通量定向至接收元件,如 本文参考图3B-图3C和图5所示和所讨论的。用于形成发射器线圈320的 导线1010可耦接到包含接触垫1008a-b的连接器1007。发射器线圈320的 每个端接端可与相应的接触垫接触,使得导线1010可与驱动器板(未示 出)或被配置为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操作发射器线圈320的任何其他驱动 部件电连接。
尽管本文参考图5和图8A讨论的无线充电系统具有发射元件和接收元 件定位成使得相应的对接表面彼此直接面对用于无线电力传输,但是实施 方案不限于这种对准约束。相反,本文的一些实施方案即使发射元件和接 收元件不直接面向彼此也实现无线充电。例如,接收元件可被具体地设计 为接收在各种可旋转取向中从对接表面传播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例 如,接收元件可具有实现沿有限的角旋转的任何点处的电力传输的设计, 以及实现沿完整360度角旋转的任何点处的电力传输的另一个设计,如本 文将进一步讨论的。
1.接收元件实现有限的角旋转
主机设备中的发射元件可通过其铁磁结构的对接表面来将电力发射到 接收元件。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接收元件可被具体地设计为接收 从对接表面传播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使得当其定位在沿有限的角旋转 的任何点处时,接收元件仍可从发射元件接收电力。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发射元件200和接收元件400的对接表 面之间的磁通量的浓度(本文中相对于图2A-图2C和图4所讨论)使得即 使当分离距离426由于发射元件200相对于接收元件400的角取向调节而 增大时,也可实现足够的电力传输。图1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 方案的感应互连系统1100的透视图,其中发射元件1102相对于接收元件 1104以一定角度定位。发射元件1102和接收元件在功能和构造中类似于本 文相对于图2A-图2C和图4所讨论的发射元件200和接收元件400。因 此,这些附图中可参考这些元件的详细描述,并且为简明起见在此处不讨 论。
如图所示,发射元件1102被设置在主机设备的外壳1108内并且邻近 接收元件1104定位,该接收元件设置在附件设备的外壳1106内。在一些 情况下,外壳1108可旋转一定程度,使得外壳1108相对于外壳1106倾 斜,如图11B所示。这可能发生在,例如,当主机设备是平板电脑并且附 件设备是键盘附件,并且平板被倾斜,使得屏幕向上倾斜朝向使用者的面 部时。
图1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沿通过图11A中示出的感 应互连系统1100的虚线切割线的截面图。当外壳1108相对于外壳1106围 绕枢转点1112以角度1109旋转时,相应的发射元件1102和接收元件1104 相应地沿角度1109旋转。因此,发射元件1102可被设置成与接收元件 1104相距旋转分离距离1110。所述旋转使得发射元件1102和接收元件 1104之间的净分离大于不存在旋转时的净分离。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旋 转分离距离1110可大于本文相对于图5所讨论的分离距离508,尽管发射 元件1102和接收元件1104的极低角之间的距离可基本上与距离508相 同。因此,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之间的感应耦合程度可取决于至少两个因 素:分离距离和旋转角度,如图11C所示。
图11C是示出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相对于改变分离距离和旋转角度两 者之间的电力传输效率的程度的坐标图1101。坐标图1101具有y轴,所述 y轴表示百分比向上增大的电力传输效率的程度,并且x轴表示以毫米增加 至右侧的分离距离的程度。坐标图1101中示出了三个曲线图,每个曲线图 代表不同程度的角旋转:曲线图1120表示0°角旋转,曲线图1122表示20° 角旋转,并且曲线图1124表示45°角旋转。
如坐标图1101所示,电力传输效率的百分比随着分离距离增加而减 小。坐标图1101进一步示出,随着角旋转增加,电力传输效率进一步跨所 有分离距离减小。因此,由角旋转引起的感应耦合损失增加了由分离距离 造成的感应耦合损失。然而,应当理解,本文的实施方案即使具有一定程 度的角旋转,仍可实现足够的电力传输。例如,如果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 之间足够无线电力传输的电力传输效率阈值为20%电力传输效率,则仍然 可以通过感应互连系统成功实现电力传输,其中分离距离小于5.5毫米并且 其角旋转小于45度。然而,这些限制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它们可根据期 望的电力传输效率而变化。
本文前述的公开讨论围绕单个枢转点(例如,图11B中的枢转点 1112)的角旋转;然而,实施方案并不限于只能围绕一个枢转点枢转的构 型。一些实施方案可沿细长接收元件跨任意点枢转,如本文参考图12A和 图12B所讨论。
图12A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细长接收元件1200的透视 图。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细长接收元件1200可具有与本文参考图2A讨论 的发射元件200大体相似性。例如,细长接收元件1200可包括铁磁结构 1204和围绕铁磁结构1204的中心部分1212卷绕的线圈1202。铁磁结构还 可包括端部区域1214和1216,所述端部区域突出穿过侧表面(未示出,但 被类似地定位于图2A中的表面210)并且具有对接表面1206和1208。因 此,当从方向1220观察到细长接收元件1200时,观察到的结构基本上类 似于图4中的接收元件400,该元件基本上类似于图2A的发射元件200。 然而,细长接收元件1200可包括基本上大于图2A中的发射元件200的高 度ZTX的高度12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高度1218大于中心部分1212和 端部区域1214和1216组合的宽度。较大高度允许接收元件沿高度1218从 任何点接收电力,从而提供接收元件可被定位成接收电荷的较大区域。
例如,图1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包括细长接收元件 1200的示例性感应互连系统1201。细长接收元件1200可在发射元件1222 沿跨高度1218的任何点定位时从发射元件1222无线地接收足够量的电 力。例如,细长接收元件1200可在其定位在点1224,1226和1228中的任 何一个处时从发射元件1222接收电力。
2.接收元件实现360度旋转
如参考前述附图所讨论的,接收元件可被配置为在有限的角旋转范围 内从发射元件接收电力。然而,如将借助以下附图进一步讨论的,根据本 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接收元件可被配置为在沿角旋转的完整360度范围 的任何点处从发射元件接收电力。因此,无论接收元件如何沿其轴线旋 转,接收元件设置在其内的附件设备可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这使得附件 设备能够容易地紧贴主机设备放置以接收电力,从而显著增强用户体验。
图13A-图1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能从360度的角旋 转的任何位置接收电力的示例性接收元件1300的透视和平面图。具体而 言,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图13A示出了接收元件1300的透视图, 图13B示出了接收元件1300的俯视图,并且图13C示出了接收元件1300 的侧视图。
参照图13A,接收元件1300可包括线圈1302和铁磁结构1304。线圈 1302可为围绕铁磁结构1304的一部分卷绕的导电线股。当卷绕时,线圈 1302形成电感器线圈,该电感器线圈在电流通过线圈1302驱动时可产生随 时间变化的磁通量。铁磁结构1304可为能够重定向磁通量传播的结构。例 如,铁磁结构1304可由包括铁氧体(例如MnZn)的磁性材料形成。
由于铁磁结构1304的磁属性可重定向由线圈1302通过其主体产生的 磁通量,因此铁磁结构1304可被配置为基于其结构设计引导磁通量以360 度方式朝向所有方向。例如,与图4中的接收元件400的矩形块类似结构 不同,接收元件1300可以是基本上柱形的形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 元件1300可围绕沿铁磁结构1304的长度设置的中心轴线209对称。通道 1311可沿中心轴线209定位并提供空闲空间,对象诸如导线、缆线等可隧 穿该空间。接收元件1300可包括对接表面1306和1308,所述表面定位经 过铁磁结构1304的凹槽区域的外表面。接收元件1300的结构构型的更好 的示图在图13B的俯视图中示出。
如图13B所示,接收元件1300可包括凹槽区域1312,该凹槽区域限 定在凹槽区域1312的相对侧上定位的两个端部区域1314和1316。线圈 1302可围绕凹槽区域1312卷绕并且位于(但不围绕)端部区域1314和 1316之间。如本文所述,接收元件1300可包括两个对接表面1306和 1308,其可为定位为与中心轴线1309相距相同距离的端部区域1314和 1316的相应表面。对接表面1306和1308可围绕中心轴线1309轴向对称, 使得其基本上为环形。端部区域1314和1316可突出穿过凹槽区域1312的 表面1310,使得对接表面1306和1308被设置成与表面1310相距距离 Y1,RX。正如可以在图13B中注意到,表面1310隐藏在线圈1302之后而出 于清晰起见由虚线表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表面1310可通过侧壁1318a 和1318b连接到对接表面1306和1308。因此,侧壁1318a和1318b可设置 在凹槽区域1312和端部区域1314和1316之间。侧壁1318a和1318b可延 伸距离Y1,RX,其可被选择为大于或等于线圈1302的厚度的任何合适的距 离。例如,Y1,RX可在0.5毫米和1.5毫米之间,诸如在特定实施方案中为1 毫米。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端部区域1314和1316可为从中心轴线1309向 外扩张的凸缘的形状。如可从图13B中看出,接收元件1300的总体结构可 以与线轴结构非常类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元件1300可具有总体宽度XRX和总体直径 dRX。另外,端部区域1314和1316可具有宽度X1,RX。尺寸XRX,YRX和 X1,RX可根据设计选择。例如,尺寸XRX,YRX和X1,RX可被选择为在接收元 件1300和发射元件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感应耦合,同时产生可适配在附件 设备的外壳的空间约束内的总体尺寸。在一些情况下,将宽度XRX和X1,RX选择为等于用于有效电力传输的发射元件的对应宽度。宽度XRX可在10毫 米和80毫米之间,宽度X1,rx可在3毫米和4毫米之间,并且长度YRX可在 3毫米和4毫米之间。
此外,如在图13C中的接收元件1300的侧视图中所示,接收元件 1300还可具有长度dRX和径向厚度yRX。长度dRX也可定义为接收元件1300 的直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还将长度dRX和径向厚度yRX选择为实现接收 元件1300和接收元件之间的一定程度的感应耦合,同时产生可适配在附件 设备的外壳的空间约束内的总体尺寸。在特定实施方案中,dRX可在7毫米 和8毫米之间,并且径向厚度yRX可在3毫米至4毫米之间。在一些实施方 案中,径向厚度yRX可等于从其接收电力的发射器线圈的总长度YTX,其示 例可在图2A中进行参考。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案中,图13B中的凹槽区域 1312可具有由长度Y1,RX和dRX之间的差值限定的长度1320。因此,凹槽区 域1312的长度1320在特定实施方案中可小于长度dRX。因此,凹槽区域 1312可具有比端部区域1316和1316小的长度。
应当理解,端部区域1314和1316可远离中心轴线1309并以垂直于中 心轴线1309的取向且围绕接收元件1300的整个圆周突出。因此,端部区 域1314和1316可围绕中心轴线1309连续地突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 案,这使得接收元件1300能够在围绕中心轴线1309的任何旋转取向从发 射元件接收电力,如本文将结合图14A-图14C进一步所讨论。
图1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其接收元件1300移动到一 个位置来从发射元件200接收电力的感应互连系统1400的透视图。如本文 参考图2A所提及的,发射元件200可包括围绕铁磁结构204的中心部分卷 绕的线圈202,该发射元件具有对接表面206和208。为了接收电力,接收 元件1300可移向并与发射元件200对准,使得接收元件1300的对接表面 1306和1308邻近发射元件200的相应对接表面206和208定位。
图14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当接收元件1300与发射元 件200对准以接收电力时的感应互连系统1400。发射元件200被示出为容 纳在外壳302内,如本文相对于图3所述,其可为任何合适的便携式电子 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等)的外壳。当对准时, 线圈202可产生在线圈1302中感生对应电流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而不 管接收元件1300如何沿围绕中心轴线1309的旋转通路1401旋转。这是因 为接收元件1300围绕中心轴线1309轴向对称,使得无论接收元件1300如 何围绕中心轴线1309旋转,则其与发射元件200之间的电相互作用不受影 响,并且可继续传输电力。图14C中示出了该概念的更好的图示。
图14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感应互连系统1400的截面 图,示出了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发射元件200和接收元件1300之间的示例 性磁性相互作用。发射元件200被示出为容纳在外壳302内。如可通过图 14C中所示的图示来理解,中心轴线1309可将接收元件1300划分为两半: 第一半1410和第二半1412。最靠近发射元件200定位的第一半1410可具 有基本上类似于图4和图5中的接收元件400的横截面。因此,无线电力 传输期间的电相互作用基本上类似。例如,在无线电力传输期间,线圈202 可产生大量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1402,其主要部分可被铁磁结构204重定 向,使得通量离开或通过对接表面208和206进入,并通过对接表面1306 和1308进入或离开铁磁结构1304。因此,磁通量1402的浓度可存在于在 铁磁结构204和1304的对应的对接表面/环之间的区域1404中。在一些实 施方案中,对接表面1306和1308的表面平行于中心轴线1309。
而且,取决于流过线圈202的电流的方向,由线圈202生成的大量磁 通量1402可首先从对接表面208流出并进入铁磁结构1304的对接表面 1308中,该磁通量1402随后可通过铁磁结构1304传播并退出对接表面 1306,使得磁通量1402可穿过对接表面206进入返回铁磁结构204中。所 得的流动磁通量形成磁环1406,其在线圈1302中感生电流,所述电流可用于向其内设置有接收元件1300的附件设备提供电力。尽管磁环1406以顺 时针方向示出,但当电流以相反方向流过线圈202时,磁环1406也可沿逆 时针方向传播。应当理解,由于接收元件1300围绕中心轴线1309对称, 所以第二半1412可与第一半1410相同,但仅布置在第一半1410的镜像图 像中。因此,如果接收元件1300围绕中心轴线1309旋转,则最靠近发射 元件200的一半将与如图14C中示出的第一半1410相同,并且具有相同的 电相互作用。同样,接收元件1300可接收电力,而不管其如何围绕中心轴 线1309旋转,从而显著增大了接收元件1300可从发射元件200接收电力 的易用性。
虽然图14C示出了发射元件200将电力发射给接收元件1300,但实施 方案不限于此。其他实施方案可颠倒电力的传输,使得发射元件200从接 收元件1300接收电力。例如,电流可被驱动到接收元件1300的线圈1302 中,使得线圈1302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所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磁通 量可通过铁磁结构1304重定向,其可由铁磁结构1304接收。在铁磁结构 1304中所接收的磁通量可在线圈1302中感生对应电流,该电流可用于向其 内设置接收元件200的主机设备提供电力。
III.用于感应互连系统的对准设备
如本文的公开内容所理解,当附件设备中的接收元件与主机设备中的 发射元件对准时,实现了有效的电力传输。为了实现两个元件之间的对 准,可实施一个或多个对准设备。然而,当接收元件围绕其中心轴线基本 上对称,例如图13A中的接收元件1300,以及容纳在也围绕其中心轴线基 本上对称的附件设备的外壳内时,例如触笔、智能铅笔等时,则附件设备 的对准设备可能还需要能够将接收元件与发射元件以任何程度的角旋转对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可在主机设备和附件设备中实现一个或 多个对准设备,以使得附件设备能够在沿角旋转的完整360度范围的任何 点处与主机设备对准。
图15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用于具有单个中心磁体1502的 主机设备的示例性主机对准设备1500的简化图示。主机对准设备1500可 被容纳在主机设备内,以通过对准附件设备中的附件对准设备来将附件设 备对准到主机设备。中心磁体150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永久磁体,诸如钕磁 体。主机对准设备1500可具有朝向附件对准设备定向的对接表面1504,以 吸引附件对准设备,如本文将进一步讨论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中心磁 体1502可被布置成使得其磁极垂直定位,这意味着其北极和南极沿竖直轴 线定位。例如,如图15所示,中心磁体1502可具有定位在对接表面1504 处的北极,使得磁通量1505被向外定向以吸引具有对应的南极的附件对准 设备。
根据一些实施方案,中心磁体1502可定位在两个铁磁结构1506和 1508之间。铁磁结构1506和1508不是永久磁体,而是由铁磁材料形成的 结构,其中允许磁通量传播。例如,铁磁结构1506和1508可由铁质不锈 钢、铁、镍、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形成。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铁磁结 构1506和1508的宽度1510和1512大于中心磁体1502的宽度1514。具有 较宽的铁磁结构1506和1508可允许磁通量更远离中心磁体1502传播,使 得磁通量不集中在紧邻中心磁体1502的区域中,从而在附件对准设备在该 区域中移动时对力分布平滑滤波,如本文相对于图18-图19进一步讨论 的。
进一步参照图15,主机对准设备1500还可包括定位在中心磁体1502 以及铁磁结构1506和1508两者的界面处的斜面化区域1516和1518。在一 些实施方案中,斜面化区域1516和1518为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形成V 形,其中倾斜表面的最低端定位在中心磁体1502和铁磁结构1506和1508 两者之间的界面处。斜面化区域1516和1518可放大中心磁体1502的顶角 和铁磁结构1506和1508两者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减小在斜面化区域1516 和1518处的磁通量的强度,以及由于若不存在倒角则在那些区域存在的磁 通量的高浓度而最小化磁通量泄漏。通过减小斜面化区域1516和1518的 磁通量强度,当其移动成与主机对准设备1500对准时施加在附件对准设备 上的力分布可被平滑滤波,如将在本文中进一步讨论。此外,通过最大程 度地减少在斜面化区域1516和1518处的磁通量泄漏,磁敏设备可靠近主 机对准设备1500而不遭受负面相互作用。例如,最小化磁通量泄漏可防止 信用卡在无意中接近主机对准设备1500时被消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主机对准设备1500可包括外斜面化边缘1520和 1522,以进一步平滑滤波施加在附件对准设备上的力分布。例如,外斜面 化边缘1520和1522可向下倾斜远离中心磁体1502,使得当附件对准设备 朝中心磁体1502移动时,附件对准设备上的吸引力逐渐积聚。如果外斜面 化边缘1520和1522不存在,那么在附件对准设备靠近铁磁结构1506和 1508移动时从铁磁结构1506和1508传播的磁通量可显著开始吸引附件对 准设备。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可在主机对准设备中实现一个或多 个加强磁体以增强与附件对准设备的磁吸引强度,如本文关于图16所讨论 的。
图16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具有中心磁体1602和两个加强 磁体1604和1606的主机设备的示例性主机对准设备1600的简化图示。主 机对准设备1500可被容纳在主机设备内,以通过对准附件设备中的附件对 准设备来将附件设备对准到主机设备。对准设备1600可具有朝向附件对准 设备定向的对接表面1608,以吸引附件对准设备,如本文将进一步讨论 的。类似于中心磁体1502,中心磁体1602可被布置成使得其磁极垂直定 位,这意味着其北极和南极沿竖直轴线定位。例如,如图16所示,中心磁 体1602可具有定位在对接表面1608处的北极,使得磁通量1605被向外定 向以吸引具有对应的南极的附件对准设备。
然而,与主机对准设备1500不同,主机对准设备1600可包括在中心 磁体1602的相对侧上的两个加强磁体1604和1606。可布置加强磁体1604 和1606,使得它们的磁极沿水平轴线定位。另外,可布置加强磁体1604和 1606的磁极的取向,使得它们的磁通量聚集和加强由中心磁体1602生成的 磁通量。例如,如果中心磁体被布置成使得其北极向上并且其南极向下, 则加强磁体1604被布置成使得其北极位于右侧以及其南极位于左侧,并且 加强磁体1606被布置成使得其北极位于左侧,并且其南极位于右侧。因 此,来自加强磁体1604和1606的磁通量可首先向中心磁体1602传播,然 后利用由中心磁体1602生成的磁通量聚集,从而提供朝附件对准设备向上 传播的加强的磁通量160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加强磁体1604和1606具 有彼此相对的极性,使得来自两个磁体的磁通量均指向中心磁体1602或远 离中心磁体1602。因此,定位在中心磁体1602附近的加强磁体的极性可与 在附件对准设备的方向上向上取向的中心磁体1602的极性相同。
根据一些实施方案,中心磁体1602和加强磁体1604和1606定位在两 个铁磁结构1607和1609之间。例如,可将加强磁体1604定位在铁磁结构 1607和中心磁体1602之间,并且加强磁体1606可定位在铁磁结构1609和 中心磁体1602之间。铁磁结构1607和1609的形式和功能可基本上类似于 图15中的铁磁结构1506和1508。因此,铁磁结构1607和1609是由铁磁 材料形成的结构,其中允许磁通量传播,并且具有大于中心磁体1602的宽 度1614的宽度1160和1612。具有较宽的铁磁结构1607和1609可允许磁 通量进一步远离加强磁体1604和1606传播,使得磁通量在紧邻加强磁体 1604和1606的区域中不集中,从而在附件对准设备在该区域中移动时平滑 滤波力分布,如将在本文中相对于图18-图19进一步讨论。
进一步参照图16,主机对准设备1600还可包括定位在中心磁体1502 以及加强磁体1604和1606两者的界面处的斜面化区域1616和1618。类似 于斜面化区域1516和1518,斜面化区域1616和1618可减小在斜面化区域1616和1618处的磁通量的强度,以及由于若不存在倒角则在那些区域存在 的磁通量的高浓度而最小化磁通量泄漏。因此,当其移动成与主机对准设 备1500对准时施加在附件对准设备上的力分布可被平滑滤波,如将在本文 中进一步讨论。并且,磁敏设备可靠近主机对准设备1600,而不遭受负面 相互作用,如本文参考图15所讨论的。
图15和图16示出了中心磁体1502和1602具有朝上取向的北极和朝 下取向的南极;然而,应当理解,实施方案不限于此类构型。一些实施方 案可具有以相对的极性布置的中心磁体1502和1602。在此类情况下,加强 磁体1604和1606也可被布置成相反的极性。
尽管主机对准设备1600未示出为具有外斜面化边缘,如图15中的外 斜面化边缘1520和1522,但应当理解,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主机对准设备 1600可包括外斜面化边缘,以进一步平滑滤波施加在附件对准设备上的力 分布。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附件对准设备可被配置为在沿完整360 度角旋转的任何点处吸引到主机对准设备的中心磁体。图17A示出了根据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可在沿完整360度角旋转的任一点附接到主机对 准设备的示例性附件对准设备1700。附件对准设备1700可包括一对磁体 1702和1704,其定位在中心铁磁结构1706和两侧铁磁结构1028和1710 之间。例如,磁体1702可定位在中心铁磁结构1706和侧铁磁结构1708之 间,并且磁体1704可定位在中心铁磁结构1706和侧铁磁结构1710之间。 磁体1702和1704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永久磁体,例如钕磁体,并且铁磁结 构1706,1708和1710可由任何合适的铁磁材料例如铁质不锈钢、铁、 镍、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形成。
磁体1702和1704的磁极可水平布置并被取向成使得它们的磁通量均 朝向或远离中心铁磁结构1706传播。因此,它们的磁通量可聚集和加强中 心铁磁结构1706中,然后在所有径向方向1714向外远离(或取决于极性 朝向)其中心轴线1712传播。例如,磁体1702和1704可具有其南极取向 朝向中心铁磁结构1706,使得磁通量从所有径向方向1714朝向中心轴线 1712传播。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附件对准设备1700具有基本上柱形的形 状,使得其结构相对于中心轴线1712轴向对称。因此,附件对准设备1700 可被吸引到在其中心轴线1712周围具有任何旋转程度的北极的任何磁体, 如图17B更好地示出。
图17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包括附件对准设备(例如, 附件对准设备1700)和主机对准设备(例如,主机对准设备1600)的对准 设备1701的示例性透视图。如图17B所示,附件对准设备1700被吸引到 主机对准设备1600。当附件对准设备1700靠近主机对准设备1600时,由 互补磁通量生成的力将它们拖拽至对准。为便于理解,本文相对于图16和 图17A讨论的磁极性还应用于图17B。在对准期间,主机对准设备1600在 其对接表面1608处具有强的北极性,其吸引了附件对准设备1700的中心 铁磁结构1706的南极性。附件对准设备1700的基本上轴向对称的结构使 其能够围绕其中心轴线1712在任何程度的旋转1716被吸引到主机对准设 备160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通道1711可沿中心轴线1712定位并提供空 闲空间,对象诸如导线、缆线等可隧穿该空间。
如本文所述,附件对准设备1700还包括侧铁磁结构1708和1710。侧 铁磁结构1708和1710可帮助扩散磁通量的传播,使得在磁体1702和1704 之间的界面处不存在高浓度的磁通量。铁磁结构1708,1710,1607和1609 与斜面化边缘1616和1618结合的磁通量的扩散有助于使设备1700和1600 之间的吸引力的力分布平滑滤波,使得使用者感觉它们之间的平滑吸引 力。
图18和图19是示出附件对准设备和主机对准设备之间的示例性力分 布的坐标图。具体而言,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图18是示出了在没 有斜面化边缘(例如,在图17B中的斜面化边缘1616和1618)的附件对 准设备和主机对准设备之间的力分布1802的坐标图,并且图19为示出了 具有斜面化边缘的附件对准设备和主机对准设备之间的力分布1902的坐标 图。两个坐标图均具有x轴,所述x轴表示附件对准设备的中心与主机对 准设备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其中0表示对准。两个坐标图还具有代表力度 的y轴,其中正值指示排斥力而负值指示吸引力。
如图18所示,没有斜面化边缘,力分布1802可包括由用户经历的大 排斥力的峰值1804和1806。这些峰值可定位在中心磁体(如,图16和图 17B中的1602)以及两个加强磁体(例如,图16和图17B中的1604和 1606)之间的界面处。因此,在感受到两个设备对准时的强吸引力之前, 随着附件对准设备1700朝对准位置移动,使用者将感觉到强烈的阻力。相 比之下,如图19中所示的力分布1902不具有峰值1804和1806,而是具有 平坦区域1904和1906,其中如果主机对准设备没有斜面化边缘,则峰将为 平坦区域1904和1906。斜面化边缘降低了在该区域处的磁通量的浓度,因 此不存在强排斥力来在这些位置排斥附件对准设备。由于具有斜面化区 域,力分布基本上平滑,从而得到更好的用户感觉。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性无线充电系统,其中 主机设备2000与示例性附件设备2002和/或示例性附件设备2003对准,该 示例性附件设备2002被配置为沿完整360角旋转在任一点处接收电荷,示 例性附件设备2003的外壳包括与主机设备2000接触的平坦部分。主机设 备2000可包括主机对准设备2004-2007和发射元件2008-2009。每个主机 对准设备2004-2007可被配置为相对于图16在本文讨论的主机对准设备1600。此外,每个发射元件2008-2009可被配置为本文参考图2A所讨论的 发射元件200。主机对准设备2004-2007和发射元件2008-2009可容纳在主 机设备2000的外壳2001内。
如图20中进一步所示,附件设备2002可包括附件对准设备2010-2011 和接收元件2012。每个附件对准设备2010-2011可被配置为本文参考图 17A所讨论的附件对准设备1700。另外,接收元件2012可被配置为本文参 考图13A所讨论的接收元件1300。附件对准设备2010-2011和接收元件 2020可容纳在附件设备2002的外壳2013内。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 案,外壳2013可相对于中心轴线2014(例如,基本上柱形)轴向对称,并 且能够通过使其接收元件2012与由发射元件2009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磁 通量相互作用而从主机设备2000接收电力。附件设备2002可实现与主机 设备2000对准,以通过使其附件对准设备2010和2011与相应的主机对准 设备2005和2007相互作用来接收电力。通过能够在围绕中心轴线2014的 任何程度的角旋转与主机设备2000对准和接收电力,附件设备2002接收 电力的易用性得到大幅改善。
主机设备2000可另外或另选地被配置为对附件设备2003无线充电。 附件设备2003可以是包括接收元件2020的附件设备,该接收元件2020当 其跨发射元件定位时可接收电荷,如本文相对于图5和图8A-图8B所讨论 的。因此,接收元件2020可被配置为如图4中的接收元件400和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和图9中的接收元件612。在此类实施方案中,附 件设备2003可包括具有平坦部分的外壳,该平坦部分与主机设备2000接 触以启用无线电力传输,如本文关于图6、图7A-图7B和图8A-图8B所讨 论的。除了接收元件2020之外,附件设备2003还可包括附件对准设备 2022和2024。由于附件设备2003可能无法在沿完整360度角旋转的任何 点处接收电荷,因此对准设备2022和2024可能不需要被配置为柱形,诸如对准设备2010和2011。相反,附件对准设备2022和2024可为基本上矩 形的,并且可抵附件设备2003的一侧定位,而不必围绕整个外壳延伸,这 对于对准设备2010和2011是必要的。然而,附件对准设备2022和2024 仍可被配置为具有与对准设备2010和2011相同的磁性结构,这意味着附 件对准设备2022和2024可包括定位在中心铁磁结构和两侧铁磁结构之间 的一对磁体,如本文关于图17A-图17B所讨论的,以用于磁性吸引,和对 准各个主机对准设备2004和2006。
主机设备2000可以是具有计算系统、通信系统、传感器系统、存储器 组、用户界面系统、电池和电力发射电路中的至少一者的任何合适的便携 式电子设备,诸如本文相对于图1所讨论的主机设备101。在一些实施方案 中,主机设备2000是平板电脑、膝上型计算机、智能电话或任何其他合适 的设备。另外,附件设备2002可以是具有操作系统、电力接收电路和电 池,诸如图1中的附件设备103的任何合适的电子设备。附件设备2002可 操作以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2000中。例如,附件设备2002可为触笔或智 能铅笔,用户可用于与主机设备101接触以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101中。 因此,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附件设备2002可包括对接端2016,该对接端被 配置为与主机设备2000的外壳2001接触。例如,对接端2016可具有渐缩 至尖端以模拟常规书写工具诸如铅笔或笔的尖端的结构。
尽管图20示出了主机设备2000具有四个主机对准设备2004-2007和 两个发射元件2008-2009,但实施方案不受此限制。其他实施方案可具有更 多或更少的主机对准设备和发射元件。此外,实施方案不限于主机对准设 备2004-2007和发射元件2008-2009定位在主机设备2000的任一侧的构 型。应当理解主机对准设备2004-2007和发射元件2008-2009可定位在能够 与附件设备2002进行电力传输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诸如主机设备2000的 顶部和/或底部边缘。
除了上文所讨论的实施方案之外,本文还设想了以下实施方案。在特 定实施方案中,接收元件可包括围绕中心轴线轴向对称的铁磁结构,中心 轴线沿铁磁结构的长度设置。所述铁磁结构可包括凹槽区域,所述凹槽区 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 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接收元件还可包括围绕铁磁结构的凹槽区 域卷绕并且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电感器线圈。
在一些情况下,接收元件还可包括沿中心轴线设置的通道。铁磁结构 可呈柱体的形状。端部区域可被配置为定向磁通量向发射元件的传播。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铁磁结构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延伸等于或大于所 述电感器线圈的厚度的距离。侧壁可定位在凹槽区域和两个端部区域之 间。
在另外的实施方案中,感应互连系统包括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发射 元件可包括具有发射凹槽区域的发射铁磁结构,该发射凹槽区域限定设置 在发射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发射端部区域,其中发射凹槽区域具有 比两个发射端部区域小的长度。发射元件还可包括围绕发射铁磁结构的发 射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两个发射端部区域之间的发射电感器线圈。发射 电感器线圈可被配置为通过发射铁磁结构来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接 收元件可包括围绕中心轴线轴向对称的接收铁磁结构,该中心轴线沿接收 铁磁结构的长度设置。接收铁磁结构可包括接收凹槽区域,所述接收凹槽 区域限定所述接收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接收端部区域,其中所述接 收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接收端部区域小的长度。接收元件还可包括围 绕接收铁磁结构的接收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两个接收端部区域之间的接 收电感器线圈。接收电感器线圈可被配置为接收由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感 应的电流。
发射端部区域可各自包括面向接收元件的相应发射对接表面,其中接 收端部区域各自包括面向发射元件的相应的接收对接表面。发射对接表面 可面向接收对接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收对接表面可围绕中心轴线轴向对 称。接收铁磁结构还可包括沿中心轴线设置的通道。接收铁磁结构可呈柱 体的形状。
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案中,用于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中的触笔可包括 柱形外壳、设置在柱形外壳内的电力接收电路、设置在柱形外壳内并且耦 接到电力接收电路的接收元件、和耦接到电力接收电路和接收元件并被配 置为操作电力接收电路和接收元件以从主机设备接收电力的操作系统。所 述接收元件可包括围绕沿铁磁结构的长度设置的中心轴线轴向对称的铁磁 结构,所述铁磁结构包括凹槽区域,该凹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相对侧 上的两个端部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 度,以及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所述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所述两个端部区 域之间的电感器线圈。
铁磁结构还可包括沿中心轴线设置的通道。铁磁结构可呈柱体的形 状。端部区域可被配置为定向磁通量向发射元件的传播。所述铁磁结构还 可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延伸等于或大于所述电感器线圈的厚度的距离。侧 壁可定位在凹槽区域和两个端部区域之间。触笔还可包括对接端,该对接 端被配置为与主机设备接触以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中。对接端可具有渐缩 至尖端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对准设备包括具有沿竖直取向布置的极的中心磁 体、设置在中心磁体的相对端上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所述第 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具有沿水平取向布置的极,以及设置在对应的 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的外端上的第一铁磁结构和第二铁磁结构, 使得所述第一加强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铁磁结构和所述中心磁体之间,并 且所述第二加强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铁磁结构和所述中心磁体之间。
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可为相反极性。第一铁磁结构和第二铁 磁结构可各自具有第一宽度,并且中心磁体可具有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 度。对准设备还可包括设置在中心磁体与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之 间的界面处的斜面化区域。斜面化区域可由V形的倾斜表面形成,其中倾 斜表面的最低端部定位在中心磁体与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之间的 界面处。对准设备还可包括定位在距中心磁体最远的对准设备的外端处的 外斜面化边缘,其中外斜面化边缘由倾斜表面形成,倾斜表面从中心磁体 向下倾斜。在一些情况下,中心磁体可包括具有第一极性的对接表面、具 有朝向右侧取向的第二极性的第一加强磁体,以及具有朝向左侧取向的第 三极性的第二加强磁体,其中第一极性、第二极性和第三极性为相同极 性。
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案中,对准设备包括中心铁磁结构;设置在所述 中心铁磁结构的相对端上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 体具有被布置成水平取向的极端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 磁体的端部上的第一侧铁磁结构和第二侧铁磁结构,使得所述第一磁体设 置在所述第一侧铁磁结构和所述中心铁磁结构之间,并且所述第二磁体设 置在所述第二侧铁磁结构和所述中心铁磁结构之间。
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可为相反极性。对准设备可围绕沿对准设备的长 度设置的中心轴线轴向对称。对准设备还可包括沿中心轴线设置的通道。 对准设备可为基本上柱形。
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案中,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 的电池、设置在外壳内并且被配置为执行用户界面功能的显示器、设置在 外壳内和耦接至显示器并且配置为命令显示器执行用户界面功能的处理 器、设置在外壳内的发射元件,以及耦接到处理器和电池的电力发射电 路,其中电力发射电路被配置为将电力从电池传送至发射元件。发射元件 可包括具有被布置成竖直取向的极的中心磁体、设置在所述中心磁体的相对端上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所述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 体具有布置成水平取向的极;以及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 磁体的外端上的第一铁磁结构和第二铁磁结构,使得第一加强磁体设置在 第一铁磁结构和中心磁体之间,并且第二加强磁体设置在第二铁磁结构和 中心磁体之间。
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可为相反极性。第一铁磁结构和第二铁 磁结构可各自具有第一宽度,并且中心磁体可具有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 度。发射元件还可包括设置在中心磁体与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之 间的界面处的斜面化区域。斜面化区域可由V形的倾斜表面形成,其中倾 斜表面的最低端部定位在中心磁体与第一加强磁体和第二加强磁体之间的 界面处。发射元件还可包括定位在距中心磁体最远的对准设备的外端处的 外斜面化边缘,其中外斜面化边缘由倾斜表面形成,倾斜表面从中心磁体 向下倾斜。在一些情况下,中心磁体可包括具有第一极性的对接表面,第 一加强磁体可具有朝向右侧取向的第二极性,并且第二加强磁体可具有朝 向左侧取向的第三极性,其中第一极性、第二极性和第三极性为相同极 性。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为平板电脑。
尽管已相对于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旨在 覆盖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修改形式和等同形式。

Claims (17)

1.一种接收元件,包括:
具有凹槽区域的铁磁结构,所述凹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每个端部区域具有对接表面、端部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
电感器线圈,所述电感器线圈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所述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其中所述凹槽区域的所述长度为沿垂直于所述电感器线圈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尺寸;
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形成腔的后壁和多个侧壁,所述铁磁结构和所述电感器线圈定位在所述腔内;和
一对间隔件元件,所述一对间隔件元件定位在所述铁磁结构的端部区域和所述屏蔽件之间用于将所述铁磁结构附接到所述屏蔽件,每个间隔件元件至少与所述端部区域的端部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元件,其中所述屏蔽件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四个侧壁耦接到所述后壁以形成限定所述腔的五面盒,并且其中所述对接表面面向所述腔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元件,其中所述屏蔽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延伸部,所述一个或多个延伸部沿平行于其中所述后壁所取向的平面的方向从所述屏蔽件的一个或多个侧壁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元件,其中间隔件的每个部分包括与所述铁磁结构的部分重叠的保持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元件,其中所述保持器与所述铁磁结构的顶部表面、底部表面和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的部分重叠。
6.一种感应互连系统,包括:
发射元件,所述发射元件包括:
具有发射凹槽区域的发射铁磁结构,所述发射凹槽区域限定设置在所述发射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发射端部区域;和
发射电感器线圈,所述发射电感器线圈围绕所述发射铁磁结构的所述发射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所述两个发射端部区域之间,所述发射电感器线圈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发射铁磁结构来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磁通量;以及
接收元件,所述接收元件包括:
具有凹槽区域的铁磁结构,所述凹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每个端部区域具有对接表面、端部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
电感器线圈,所述电感器线圈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所述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
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形成腔的后壁和多个侧壁,所述铁磁结构和所述电感器线圈定位在所述腔内;和
一对间隔件元件,所述一对间隔件元件定位在所述铁磁结构的端部区域和所述屏蔽件之间用于将所述铁磁结构附接到所述屏蔽件,每个间隔件元件至少与所述端部区域的端部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互连系统,其中所述发射端部区域各自包括面向所述接收元件的相应发射对接表面,并且其中接收端部区域各自包括面向所述发射元件的相应接收对接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互连系统,其中所述发射对接表面面向所述接收对接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互连系统,其中所述发射铁磁结构还包括定位在所述凹槽区域和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侧壁,所述侧壁延伸等于或大于所述电感器线圈的厚度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互连系统,其中所述屏蔽件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四个侧壁耦接到所述后壁以形成限定所述腔的五面盒。
11.一种用于将数据输入主机设备中的触笔,所述触笔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弯曲部分和平坦部分;
电力接收电路,所述电力接收电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接收元件,所述接收元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耦接到所述电力接收电路,所述接收元件包括:
具有凹槽区域的铁磁结构,所述凹槽区域限定所述凹槽区域的相对侧上的两个端部区域,每个端部区域具有对接表面、端部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其中所述凹槽区域具有比所述两个端部区域小的长度;
电感器线圈,所述电感器线圈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所述凹槽区域卷绕并且位于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其中所述凹槽区域的所述长度为沿垂直于所述电感器线圈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尺寸;
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形成腔的后壁和多个侧壁,所述铁磁结构和所述电感器线圈定位在所述腔内;和
一对间隔件元件,所述一对间隔件元件定位在所述铁磁结构的端部区域和所述屏蔽件之间用于将所述铁磁结构附接到所述屏蔽件,每个间隔件元件至少与所述端部区域的端部表面、后表面和侧表面重叠;和
操作系统,所述操作系统耦接到所述电力接收电路和所述接收元件,并且被配置为操作所述电力接收电路和所述接收元件以从所述主机设备接收电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笔,其中间隔件的每个部分包括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部分卷绕的一个或多个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瓣围绕所述铁磁结构的顶部表面、底部表面和侧表面的部分卷绕。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笔,其中所述屏蔽件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四个侧壁耦接到所述后壁以形成限定所述腔的五面盒。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笔,其中所述端部区域被配置为将磁通量的传播朝向发射元件定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笔,还包括对接端,所述对接端被配置为与所述主机设备接触以将数据输入所述主机设备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笔,其中所述对接端具有渐缩至尖端的结构。
CN201811136586.9A 2017-09-29 2018-09-28 感应互连系统 Active CN110138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65471P 2017-09-29 2017-09-29
US201762565460P 2017-09-29 2017-09-29
US62/565,460 2017-09-29
US62/565,471 2017-09-29
US16/127,046 US10725515B2 (en) 2017-09-29 2018-09-10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
US16/127,072 US11031164B2 (en) 2017-09-29 2018-09-10 Attachment devices for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US16/127,046 2018-09-10
US16/127,072 2018-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096A CN110138096A (zh) 2019-08-16
CN110138096B true CN110138096B (zh) 2023-09-01

Family

ID=658975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6588.8A Active CN109586424B (zh) 2017-09-29 2018-09-28 用于感应互连系统的附接设备
CN201811136586.9A Active CN110138096B (zh) 2017-09-29 2018-09-28 感应互连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6588.8A Active CN109586424B (zh) 2017-09-29 2018-09-28 用于感应互连系统的附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1031164B2 (zh)
EP (1) EP3462467B1 (zh)
JP (3) JP6653739B2 (zh)
KR (1) KR102275511B1 (zh)
CN (2) CN109586424B (zh)
TW (2) TWI7047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38281A (ko) * 2016-10-06 2018-04-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코일 블록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US11031164B2 (en) * 2017-09-29 2021-06-08 Apple Inc. Attachment devices for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US11498437B2 (en) * 2018-11-05 2022-11-1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with modular underground protection
JP7183734B2 (ja) * 2018-11-27 2022-1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表示システム
WO2021070474A1 (ja) * 2019-10-11 2021-04-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非接触型給電アンテナコイル
KR20210045668A (ko) 2019-10-17 2021-04-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펜을 포함하는 멀티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US11909248B2 (en) * 2020-06-04 2024-02-20 Apple Inc. Accessory with a magnetic relay structur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1784511B2 (en) * 2020-06-26 2023-10-10 Apple Inc. Through-display wireless charging
TWI770937B (zh) * 2021-04-13 2022-07-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筆
WO2024025171A1 (ko) * 2022-07-28 2024-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21825A (ja) * 1994-02-07 1995-08-18 Yupiteru Ind Co Ltd コードレス通話装置
WO2014006895A1 (ja) * 2012-07-05 2014-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CN104868569A (zh) * 2015-05-07 2015-08-26 文司华 用于无线充电的电磁组件
JP2015195635A (ja) * 2014-03-31 2015-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ペン
JP2016001692A (ja) * 2014-06-12 2016-01-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伝送用パッド配置構造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05692091U (zh) * 2015-03-27 2016-11-16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附接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和便携式计算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96868U (zh) 1973-12-31 1975-08-13
US4800328A (en) 1986-07-18 1989-01-24 Inductran Inc. Inductive power coupling with constant voltage output
AU5179696A (en) 1995-03-06 1996-09-23 American Lightwave Systems, Inc. Power takeoff inductor
US5886609A (en) * 1997-10-22 1999-03-23 Dexter Magnetic Technologies, Inc. Single dipole permanent magnet structure with linea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US6331744B1 (en) * 1998-02-10 2001-12-18 Light Sciences Corporation Contactless energy transfer apparatus
US6563474B2 (en) 2000-12-21 2003-05-13 Lear Corporation Remote access device having multiple inductive coil antenna
CN101047280B (zh) 2002-03-05 2011-05-25 株式会社电装 天线线圈
JP3829761B2 (ja) 2002-06-04 2006-10-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受信アンテナ、携帯器
US7038565B1 (en) 2003-06-09 2006-05-02 Astronautics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otating dipole permanent magnet assembly
US7233137B2 (en) 2003-09-30 2007-06-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05124013A (ja) 2003-10-20 2005-05-12 Toko Inc 3軸アンテナコイル
JP4490698B2 (ja) 2004-02-05 2010-06-30 コーア株式会社 チップコイル
EP1772940A3 (de) * 2005-10-04 2011-05-18 Prüftechnik Dieter Busch AG Rotierübertrager zur Übertra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oder Information
US7199689B1 (en) * 2006-01-09 2007-04-03 Brk Wireless Company, Inc High field NMR permanent magnetic structure
US8169185B2 (en) 2006-01-31 2012-05-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7486165B2 (en) 2006-10-16 2009-02-03 Apple Inc. Magnetic latch mechanism
KR101581058B1 (ko) 2008-02-22 2015-12-29 액세스 비지니스 그룹 인터내셔날 엘엘씨 유도성 커플링을 위한 자기 위치 설정 시스템
US7800471B2 (en) 2008-04-04 2010-09-21 Cedar Ridge Research, Llc Field e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JP5359027B2 (ja) 2008-05-27 2013-1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US20100126374A1 (en) * 2008-11-23 2010-05-27 Qigen Ji Magnetostatic levitation and propulsion systems for moving objects
US8917154B2 (en) * 2012-12-10 2014-12-23 Correlated Magnetics Research, Llc. System for concentrating magnetic flux
US20110210617A1 (en) * 2009-08-28 2011-09-01 Pure Energy Solutions, Inc. Power transmission across a substantially planar interface by magnetic induction and geometrically-complimentary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s
US8405479B1 (en) * 2009-12-22 2013-03-26 The Boeing Company Three-dimensional magnet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method
JP5648158B2 (ja) 2010-07-30 2015-01-07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電気防食用流電陽極
US8264310B2 (en) 2010-09-17 2012-09-11 Apple Inc. Accessory device for peek mode
US10115520B2 (en) 2011-01-18 2018-10-30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0141770B2 (en) 2011-01-18 2018-11-27 Mojo Mobility, Inc. Powering and/or charging with a plurality of protocols
JP5813973B2 (ja) 2011-03-24 2015-11-17 株式会社テクノバ 非接触給電用コイル装置
US20140132550A1 (en) * 2012-03-02 2014-05-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s and Connectors
JP5886661B2 (ja) * 2012-03-15 2016-03-16 株式会社ワコム ペン型座標指示器
US20130271069A1 (en) 2012-03-21 2013-10-17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P6091262B2 (ja) * 2012-11-01 2017-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部、受電部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CN104969420A (zh) * 2013-01-30 2015-10-07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电触点和连接器
JP5687719B2 (ja) 2013-01-31 2015-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4175514A (ja) * 2013-03-11 2014-09-22 Yazaki Corp 給電側コイル及び非接触給電装置
GB2512862A (en) 2013-04-09 2014-10-15 Bombardier Transp Gmbh Receiving device with coil of electric line for receiving a magnetic field and for producing electric energy by magnetic induction
US9676285B2 (en) 2013-05-01 2017-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hicle charging pad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JP5647715B1 (ja) * 2013-06-27 2015-01-07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
US9855436B2 (en) * 2013-07-29 2018-01-02 Alfred E. Mann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High efficiency magnetic link for implantable devices
JP5858018B2 (ja) * 2013-09-11 2016-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US9614378B2 (en) 2013-09-30 2017-04-04 Apple Inc. Inductive charging interface with magnetic retent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accessories
KR101588700B1 (ko) 2013-10-23 2016-01-28 주식회사 솔루엠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051741B2 (en) * 2013-11-06 2018-08-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mbedded layered inductor
JP5817813B2 (ja) * 2013-11-18 2015-1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
KR20150081984A (ko) 2014-01-07 2015-07-15 주식회사 히타치엘지 데이터 스토리지 코리아 무선 충전용 수신 장치
AU2015236298B2 (en) 2014-03-24 2018-08-09 Apple Inc. Magnetic shielding i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KR102166881B1 (ko) 2014-04-03 2020-10-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US20150325352A1 (en) 2014-05-07 2015-11-12 Anker Technology Co., Limited Magnet fixed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or an accessory having the same
KR101498864B1 (ko) 2014-07-04 2015-03-05 최태광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US9507381B1 (en) 2014-07-29 2016-11-2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attaching stylus to computing device
US20170248999A1 (en) 2014-09-15 2017-08-3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Inductive Peripheral Retention Device
US20160094078A1 (en) 2014-09-29 2016-03-31 Apple Inc. Inductive coupling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I596628B (zh) 2015-02-11 2017-08-21 富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無線充電裝置之感應線圈結構
US10134517B2 (en) 2015-03-02 2018-11-20 1Lss, Inc. Self-aligning, multi-surface magnetic mount for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s
KR102333623B1 (ko) 2015-05-19 2021-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패드와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180029259A (ko) 2015-09-03 2018-03-20 애플 인크. 자기적으로 정렬된 액세서리 대 디바이스 연결
TW201711335A (zh) 2015-09-09 2017-03-16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系統
EP3473130B1 (en) 2015-09-30 2021-08-04 Apple Inc. Case with magnetic over-center mechanism
US10298075B2 (en) 2016-02-25 2019-05-21 Apple Inc. Inductive charging ports for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s
KR102410713B1 (ko) 2016-03-31 2022-06-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수 구조를 갖는 전자 펜 및 그것으로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5958659B (zh) 2016-05-25 2018-04-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无线充电装置的非对称电磁耦合器
DE102016214515A1 (de) * 2016-08-05 2018-02-08 Robert Bosch Gmbh Induktionsladevorrichtung
CN106655353B (zh) 2016-11-22 2019-04-23 嘉兴佰恩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206400409U (zh) 2016-12-29 2017-08-1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和电子装置
EP3462572B1 (en) 2017-09-29 2020-08-12 Apple Inc.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US11031164B2 (en) * 2017-09-29 2021-06-08 Apple Inc. Attachment devices for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21825A (ja) * 1994-02-07 1995-08-18 Yupiteru Ind Co Ltd コードレス通話装置
WO2014006895A1 (ja) * 2012-07-05 2014-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2015195635A (ja) * 2014-03-31 2015-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ペン
JP2016001692A (ja) * 2014-06-12 2016-01-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伝送用パッド配置構造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05692091U (zh) * 2015-03-27 2016-11-16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附接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和便携式计算设备
CN104868569A (zh) * 2015-05-07 2015-08-26 文司华 用于无线充电的电磁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53739B2 (ja) 2020-02-26
US11031164B2 (en) 2021-06-08
CN109586424B (zh) 2022-05-17
EP3462467B1 (en) 2022-03-30
CN110138096A (zh) 2019-08-16
US20190138073A1 (en) 2019-05-09
JP2019067381A (ja) 2019-04-25
TWI704741B (zh) 2020-09-11
EP3462467A1 (en) 2019-04-03
TW201916540A (zh) 2019-04-16
JP6774992B2 (ja) 2020-10-28
CN109586424A (zh) 2019-04-05
US10725515B2 (en) 2020-07-28
TWI704743B (zh) 2020-09-11
US20190278349A1 (en) 2019-09-12
JP2020091879A (ja) 2020-06-11
JP2019068726A (ja) 2019-04-25
US20190103764A1 (en) 2019-04-04
KR102275511B1 (ko) 2021-07-08
TW201916541A (zh) 2019-04-16
KR20200117953A (ko) 2020-10-14
JP6903179B2 (ja) 202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8096B (zh) 感应互连系统
US20230336037A1 (en) Accessories with magnetic alignment components
JP7457778B2 (ja) 電子デバイス用のnfcを有する磁気整列システム
AU2020100216B4 (en) I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KR20220009856A (ko) 자석 어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164431B1 (ko) 유도성 상호연결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