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21440A - 座椅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21440A
CN110121440A CN201780081600.7A CN201780081600A CN110121440A CN 110121440 A CN110121440 A CN 110121440A CN 201780081600 A CN201780081600 A CN 201780081600A CN 110121440 A CN110121440 A CN 110121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shell
pressur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16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21440B (zh
Inventor
川野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21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21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47C7/72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 A47C7/74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3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置于座椅的座面部的下方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与空气的吸入相关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的座椅空调装置。座椅空调装置具备壳体(10),该壳体(10)配置于在车室内的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下方且在车室地板面(F)的上方形成的空间。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压缩机(3),该压缩机(3)压缩并排出制冷剂;冷凝器(4),该冷凝器(4)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减压部(5),该减压部(5)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蒸发器(6),该蒸发器(6)使在所述减压部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送风机(7),该送风机(7)吹送作为和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对象的空气。所述送风机构成为能够经由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通气开口(11)吸入所述空气。

Description

座椅空调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在2017年1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0520号为基础,将该记载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座椅供给空调空气的座椅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向落座于座椅的乘员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座椅空调装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空调装置配置于座椅的座面部与地板之间,在壳体内部具备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该座椅空调装置通过将由制冷循环实施了温度调整的空调空气向座椅吹送来提高落座于座椅的乘员的舒适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501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空调装置中,为了吹送空调空气,需要吸入作为由制冷循环进行温度调整的对象的空气。专利文献1的座椅空调装置配置为,空气的吸入口形成于座椅空调装置的壳体的下表面,与地板面相对。
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吹入口形成于座椅空调装置的壳体下表面,与地板面相对,因此存在从吸入口将被日照等加热的地板面附近的空气吸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吸入空气温度上升,从而在被制冷循环冷却后,向乘员吹出的温度也上升,导致座椅空调装置的制冷性能降低。
并且,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从吸入口吸入空气时,有可能一起吸入地板面上的灰尘、尘埃。存在吸入的尘埃等堆积于座椅空调装置内部而阻碍制冷循环的热交换的情况,导致座椅空调装置的空气调节性能显著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配置于座椅的座面部的下方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与空气的吸入相关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的座椅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座椅空调装置具备:
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部、蒸发器以及送风机,
壳体配置于在车室内的座椅的座面部的下方且车室地板面的上方形成的空间,
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冷凝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减压部使从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
蒸发器使在减压部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
送风机吹送作为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对象的空气,
送风机构成为能够经由形成于壳体的上表面的通气开口吸入空气。
由此,根据该座椅空调装置,在空调运转时在使送风机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将远离车室地板面的壳体上表面的上方侧的空气吸入,并吹出空调风。即,该座椅空调装置能够抑制将被日照等加热的车室地板面附近的空气吸入,从而能够降低座椅空调装置的制冷性能的降低。
并且,由于在随着送风机的工作吸入空气时,能够抑制车室地板面上的尘埃等的吸入,因此该座椅空调装置能够抑制因尘埃等的堆积导致的制冷循环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并且防止因尘埃等导致的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IV-IV剖面的剖视图。
图5是构成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空气的流动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空气的流动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于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应用于利用电池的电力行驶的电动汽车的空调。如图1、图2所示,座椅空调装置1配置于该电动汽车的座椅50的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的较小的空间,通过形成进行了温度调整的空气的空气流A来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
座椅空调装置1构成为将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2和送风机7收容于壳体10内部。因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通过制冷循环2对由送风机7的工作产生的送风空气进行温度调整,并且作为空调风经由座椅50和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供给。
另外,座椅50具有座面部51和靠背部52,相对于车辆的车室地板面F配置为能够向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并且,座椅空调装置1固定于座面部51的下表面,配置为能够与座椅50一起滑动。座椅空调装置1接收来自车载电池的电力供给,来自车载电池的电力线以允许滑动的方式由存在富余量的线圈配线构成。
参照图3、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像上述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配置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
如图3、图4所示,座椅空调装置1将制冷循环2和送风机7收容于壳体10内部,该壳体10构成为能够配置于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的箱体。
制冷循环2构成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起到以下作用:对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的座椅50周边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或者加热。该制冷循环2具有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阀5、蒸发器6。
在该制冷循环2中,作为制冷剂采用HFC系制冷剂(具体地,R134A),并构成为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当然,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O系制冷剂(例如,R1234yF)、自然制冷剂(例如,R744)等。此外,在制冷剂混入有用于润滑压缩机3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在循环中循环。
如图3所示,在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送风机7配置于壳体10内部的中央部分。该送风机7是利用电动机驱动离心多叶片风扇的电动送风机。送风机7配置为离心多叶片风扇的旋转轴与壳体10的上下方向一致。因此,送风机7沿着壳体10的上下方向吸入空气,将吸入的空气向与轴正交的离心方向吹送。送风机7中的离心多叶片风扇的转速(送风量)由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控制。
压缩机3在制冷循环2中吸入制冷剂,将其压缩并排出。压缩机3配置于座椅空调装置1的壳体10内。压缩机3构成为利用电动机驱动排出容量固定的固定容量式压缩机构的电动压缩机。作为该压缩机构能够采用涡旋式压缩机构、叶片式压缩机构等各种压缩机构。
构成压缩机3的电动机的工作(转速)由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作为该电动机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机、直流电机中的任何形式。并且,空调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电动机的转速来变更压缩机构的制冷剂排出能力。
冷凝器4的制冷剂入口侧与压缩机3的排出口连接。如图3所示,利用制冷剂管将多个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构成冷凝器4,该多个热交换器在壳体10内部配置为在大约180度的范围包围送风机7的周围。因此,该冷凝器4能够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排出制冷剂和由送风机7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送风空气。即,冷凝器4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发挥作用。
在冷凝器4的制冷剂出口侧配置有膨胀阀5。该膨胀阀5构成为能够变更制冷剂流路的节流开度,使从冷凝器4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膨胀阀5作为减压部发挥作用。
另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压部使用膨胀阀5,但是不限定于该方式。只要能够对从冷凝器4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作为减压部能够采用各种结构。例如,作为减压部也可以采用固定节流件、毛细管,也可以使用能够通过空调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控制节流开度的膨胀阀。
蒸发器6的制冷剂入口侧与膨胀阀5的出口侧连接。如图3所示,利用制冷剂管将多个热交换器连接起来而构成蒸发器6,该多个热交换器在壳体10内部配置为在大约180度的范围包围送风机7的周围。即,送风机7的周围被冷凝器4和蒸发器6包围。因此,该蒸发器6能够使从膨胀阀5流出的制冷剂和由送风机7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却送风空气。即,蒸发器6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发挥作用。
壳体10形成为能够配置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的空间的大小的箱型,并且在壳体10的上表面具有中央通气开口11、多个第一通气开口12以及多个第二通气开口13。
如图3、图4所示,中央通气开口11形成在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以包含送风机7中的离心多叶片风扇的旋转轴的正上方部分的方式开口。该中央通气开口11将壳体10内部与外部连通,作为通气开口发挥作用。因此,伴随送风机7的工作,能够将车室内的空气经由中央通气开口11向壳体10的内部吸入。
第一通气开口12在壳体10的上表面的角部中的冷凝器4侧的两个角部开口,将壳体10内部与外部连通。由送风机7产生的送风空气的一部分在利用冷凝器4的热交换而被加热后,被从第一通气开口12吹出。第一通气开口12是通气口的一例。
另一方面,第二通气开口13在壳体10的上表面的角部中的蒸发器6侧的两个角部开口,将壳体10内部与外部连通。由送风机7产生的送风空气的其他的一部分在利用蒸发器6的热交换而被冷却后,被从第二通气开口13吹出。第二通气开口13也是通气口一例。
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中央通气开口11安装有中央连接部件16。中央连接部件16形成为中空状,与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下表面连接。
此处,在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上部具有由聚氨酯等多孔质材料构成的缓冲部,通过其弹性力来对由与乘员的接触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和。并且,座面部51通过由该多孔质材料构成的缓冲部而具有通气性。
因此,该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使空气经由中央通气开口11和中央连接部件16而在与具有通气性的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间之间移动,能够从座面部51上方的空间吸气。即,中央连接部件16是连接部件的一例。
并且,在第一通气开口12安装有中空状的第一连接部件17,在第二通气开口13安装有中空状的第二连接部件18。第一连接部件17、第二连接部件18分别经由配置于座面部51内部的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与后述的座椅框架53的空调风供给口58、后述的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的端部连接。
因此,如图6、图7所示,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被制冷循环2调整后的空调风从第二座椅框架57的各空调风吹出口59、主管道21的主通风口22、以及脚部用管道23的脚部通风口24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供给。即,第一连接部件17和第二连接部件18作为管道部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并且作为筒状部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如图1、图2所示,在座椅50的两侧面分别配置有主管道21和脚部用管道23。主管道21形成为扁平的中空状,沿着座椅50的侧面延伸直到靠背部52中段。
主管道21的一端部位于靠背部52的中段,具有主通风口22。主通风口22与主管道21内部连通,主通风口22在与座椅50的侧面相邻的位置形成为向宽度方向内侧稍稍弯曲。并且,主管道21的另一端部经由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与第一连接部件17和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连接部件18和第二通气开口13连接。
因此,被座椅空调装置1调整了的空调风的一部分经由主通风口22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供给。由于主通风口22在靠背部52的中段向宽度方向内侧稍稍弯曲,因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效率良好地将空调风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躯干部分供给。
并且,脚部用管道23形成为中空状,在沿着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侧面延伸后,向上方弯曲。脚部用管道23的一端部位于座面部51的上表面的稍上方并具有脚部通风口24。脚部通风口24在与座椅50的侧面相邻的位置形成为向宽度方向内侧稍稍弯曲。另一方面,脚部用管道23的另一端部经由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与第一连接部件17和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连接部件18和第二通气开口13连接。
因此,被座椅空调装置1调整后的空调风的一部分经由脚部通风口24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脚部供给。由于脚部通风口24在座面部51上表面的上方的位置并在宽度方向上稍稍向内侧弯曲,因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效率良好地将空调风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大腿等脚部供给。
接着,参照附图对座椅5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在电动汽车中为了供乘员就座而配设座椅50,座椅50具有座面部51、靠背部52、以及座椅框架53。座面部51是乘员落座的部分,在其上表面具有由多孔质制作的缓冲部。
并且,靠背部52构成从背后支承坐在座面部51的乘员的部分,在靠背部52的前表面具有由多孔质制作的缓冲部。并且,通过将座面部51和靠背部52在座椅框架53上固定为相对的位置来构成座椅50。
组合金属管而构成座椅框架53,该座椅框架53在作为座椅50的骨材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作为座椅空调装置1的空气流路发挥作用。如图5所示,座椅框架53由第一座椅框架54和第二座椅框架57构成。该第一座椅框架54和第二座椅框架57通过未图示的加强部件连结,从而维持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座椅框架54在座面部51的缓冲部的下方配置于座面部51的内部,并且第一座椅框架54具有连接部55和多个通气孔56。连接部55形成于第一座椅框架54的端部,配置为从座面部51的下表面突出。在该连接部55连接有中央连接部件16的端部。
多个通气孔56配置于第一座椅框架54的上表面的多个部位,与中空状的第一座椅框架54内部连通。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座面部51上方的空气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第一座椅框架54、中央连接部件16、中央通气开口11向壳体10的内部吸入。
第二座椅框架57在靠背部52的缓冲部的后方配置于靠背部52的内部,并且第二座椅框架57具有空调风供给口58和多个空调风吹出口59。空调风供给口58配置于靠背部52的下端部,经由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与第一连接部件17、第二连接部件18连接。
如图5所示,空调风吹出口59配置于第二座椅框架57的前面侧的多个部位,分别与中空状的第二座椅框架57的内部连通。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经由第一通气开口12吹出的暖风、经由第二通气开口13吹出的冷风等空调风经由第一连接部件17、第二连接部件18、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第二座椅框架57、靠背部52的缓冲部向车室内吹出。
并且,由于座面部51和靠背部52的缓冲部是多孔质,因此能够通过由座椅空调装置1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对座面部51、靠背部52的缓冲部进行温度调整。
接着,参照图6、图7对由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产生的空气流A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图6、图7中,用箭头表示的空气流A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代表性的空气的流动,但不限定于该流动。
像上述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当使送风机7工作而使离心多叶片风扇旋转时,沿着离心多叶片风扇的旋转轴吸入空气。因此,座椅空调装置1中,经由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位于其上方的空气。
在中央通气开口11经由中央连接部件16连结有第一座椅框架54的连接部55。此外,第一座椅框架54配置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缓冲部的下方,具有多个通气孔56。因此,该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气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第一座椅框架54吸入壳体10的内部。
吸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向送风机7的离心方向吹送,在冷凝器4、蒸发器6中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从送风机7吹送的空气被冷凝器4或者蒸发器6加热或者冷却,并作为空调风从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吹出。
如图6、图7中箭头表示的那样,当空调风的空气流A从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等向壳体10外部吹出时,经由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在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的内部流动。此时,空调风的一部分经由该空调风供给机构部被供给到第二座椅框架57的内部。
在主管道21中流动的空调风从位于靠背部52的左右两侧的主通风口22向前方斜上方吹出。并且,各主通风口22在靠背部52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座椅50的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因此,空调风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躯干部分吹出。
并且,在脚部用管道23中流动的空调风从位于座面部51的左右两侧的脚部通风口24向前方斜上方吹出。并且,脚部通风口24在座面部51的左右两侧向座椅50的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因此,空调风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脚部吹出。
另一方面,在第二座椅框架57中流动的空调风从形成于第二座椅框架57的各空调风供给口58经由靠背部52的缓冲部向座椅50的前方吹出。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向座椅50的前方侧的固定的范围供给空调风。供给该空调风的范围相当于坐在座椅50的乘员所位于的范围。即,根据该座椅空调装置1,通过供给空调风能够效率良好地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
并且,如图6、图7所示,被吹出空调风的座椅的前表面的一定的范围位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上方。像上述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通过送风机7的工作将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气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等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壳体10内部。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作出在座椅空调装置1与坐在座椅50的乘员所存在的空间之间循环的空气流A。
此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对作为空调风供给冷风的情况进行考察。像上述的那样,座椅空调装置1中,通过将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的空气在蒸发器6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来冷却该空气,并作为冷风从第二通气开口13向壳体10外部吹出。
在这种情况下,当蒸发器6中的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空气的温度较高时,导致在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温度也较高。因此,在通过供给冷风而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的基础上,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很重要。
像上述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蒸发器6中的作为热交换的对象的空气是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的座面部51上方的空气。该座面部51上方的空气与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相比难以受到日照等的影响,显示了与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相比较低的温度。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与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相比温度较低的空气从座面部51上方吸入,因此与将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吸入并使其在蒸发器6进行热交换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蒸发器6中进行热交换后产生的冷风的温度,从而提高吹送冷风时的效率。
并且,假定由于重力等的影响在车室地板面F必然堆积灰尘、尘埃。这样的话,当假设座椅空调装置1是吸入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的结构时,座椅空调装置1中,随着送风机7的工作而吸入空气,灰尘、尘埃也被吸入壳体10内部。
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吸入壳体10内部的灰尘、尘埃成为送风机7等的故障的主要因素,成为冷凝器4、蒸发器6的通风阻力,并且使和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降低。
这方面,如图6、图7所示,由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构成为经由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气,因此不存在将堆积于车室地板面F的灰尘、尘埃等吸入的情况。即,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抑制因吸入到壳体10内的尘埃等导致的制冷循环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防止因尘埃等导致的故障。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如图6、图7所示,能够作出在座椅空调装置1与坐在座椅50的乘员所存在的空间之间循环的空气流A。根据该循环的空气流A,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所存在的空间吹出的冷风的一部分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中央通气开口11被吸入座椅空调装置1中的壳体10内部。
由此,根据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至少将作为冷风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利用为蒸发器6的热交换对象即空气。即,根据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降低蒸发器6的热交换对象的空气的温度,从而提高吹送冷风送风时的空气调节性能。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将制冷循环2和送风机7收容于壳体10内部,该壳体10配置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的空间。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利用制冷循环2对由送风机7吹送的空气进行温度调整并吹送,从而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
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使用经由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的空气来生成作为由制冷循环2产生的空调风而吹送的空气。由于中央通气开口11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因此构成为将壳体10d的上表面的上方的空气吸入。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不使用容易受到日照等的影响的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而使用壳体10上表面的上方的空气,通过制冷循环2进行空气调节,因此能够提高座椅空调装置1的空气调节性能。
并且,在构成为将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吸入壳体10内部的情况下,存在也将堆积于车室地板面F的灰尘、尘埃吸入的情况。这方面,根据该座椅空调装置1,由于经由形成于壳体10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空气,因此与将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吸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灰尘、尘埃的吸入。由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抑制因尘埃等导致的制冷循环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并且防止因尘埃等导致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故障。
并且,在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对于中央通气开口11安装有中央连接部件16,该中央连接部件16与在构成座椅50的座面部51内部配置的第一座椅框架54的连接部55连接。第一座椅框架54在座面部51内部配置于具有通气性的缓冲部的下方,具有多个通气孔56。
因此,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在通过送风机7的工作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空气时,能够经由中央连接部件16、第一座椅框架54和座面部51的缓冲部吸入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气。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气相对于车室地板面F位于壳体10上表面的更上方,由于日照等的影响较小,因此温度更低,灰尘、尘埃也更少。
其结果,根据座椅空调装置1,通过经由座面部51等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空气,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性能,能够防止因灰尘、尘埃导致的故障的产生,防止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
并且,在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与主管道21和脚部用管道23连接。如图6、图7所示,主管道21的主通风口22、脚部用管道23的脚部通风口24分别配置于座椅50的侧面部,构成为向乘员就座于座椅50的部分吹出空调风。
因此,根据该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效率良好地将由制冷循环2调整后的空调风向就座于座椅50的乘员供给,从而效率良好地实现舒适的环境。
并且,如图6、图7所示,座椅空调装置1中,将空调风从主管道21的主通风口22、脚部用管道23的脚部通风口24向座椅50的前方部分吹出。座椅50的前面部分的空气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第一座椅框架54等从中央通气开口11被吸入壳体10内部。
即,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能够作出经由座椅空调装置1和座椅50的前面部分的空气流A,并且能够使该空气流A循环。由此,座椅空调装置1中,能够提高冷风供给时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空气调节性能。
并且,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经由第一连接部件17、第二连接部件18与第二座椅框架57连接。如图5所示,第二座椅框架57具有多个空调风吹出口59,多个空调风吹出口59在靠背部52内部配置于具有通气性的缓冲部的后方。
因此,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能够经由靠背部52的缓冲部供给通过制冷循环2调整后的空调风,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提供舒适的环境。
并且,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将空调风从第二座椅框架57的多个空调风吹出口59经由靠背部52的缓冲部向座椅50的前方部分吹出。座椅50的前面部分的空气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第一座椅框架54等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壳体10内部。
即,该座椅空调装置1也包含从靠背部52的缓冲部吹出的空调风,能够作出经由座椅空调装置1和座椅50的前面部分的空气流A,并且能够使该空气流A循环。由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提高冷风供给时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空气调节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应用于利用电池的电力来行驶的电动汽车的空调。接着,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结构,参照先前的说明。
如图8、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于电动汽车的座椅50的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的较小的空间,通过作出经由座椅50的空气流A来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
接着,该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2和使用离心多叶片风扇的送风机7收容于形成为箱体状的壳体10的内部。利用制冷剂管将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阀5、蒸发器6连接起来而构成制冷循环2。
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的壳体10内部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制冷循环2的结构装置和送风机7以图3、图4所示的配置被收容。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上表面形成有中央通气开口11、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一通气开口12和第二通气开口13安装有第一连接部件17和第二连接部件18。第一连接部件17和第二连接部件18经由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与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和第二座椅框架57连接。
此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中央通气开口11未连接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央连接部件16。因此,中央通气开口11相对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下表面与壳体10上表面之间的空间连通。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壳体10上表面与座面部51之间的空气随着送风机7的工作被吸入壳体10内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的结构、座椅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再次说明。
接着,参照图8、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产生的空气流A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图8、图9中,用箭头表示的空气流A也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代表性的空气的流动,但不限定于该流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当使送风机7工作并使离心多叶片风扇旋转时,沿着离心多叶片风扇的旋转轴吸入空气。因此,座椅空调装置1中,位于壳体10上表面与座面部51之间的空气经由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被吸入壳体10的内部。
吸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被向送风机7的离心方向吹送,在冷凝器4、蒸发器6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从送风机7吹送的空气被冷凝器4或者蒸发器6加热或者冷却而作为空调风从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吹出。
像图8、图9中用箭头表示的那样,当空调风的空气流A从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等向壳体10外部吹出时,经由未图示的空调风供给机构部在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的内部流动。此时,空调风的一部分经由该空调风供给机构部向第二座椅框架57的内部供给。
在主管道21中流动的空调风从位于靠背部52的左右两侧的主通风口22向前方斜上方吹出。并且,各主通风口22在靠背部52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座椅50的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中,空调风也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躯干部分吹出。
并且,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脚部用管道23中流动的空调风也从位于座面部51的左右两侧的脚部通风口24向前方斜上方吹出。并且,脚部通风口24在座面部51的左右两侧向座椅50的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因此,空调风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脚部吹出。
另一方面,在第二座椅框架57中流动的空调风从第二座椅框架57的各空调风供给口58经由靠背部52的缓冲部向座椅50的前方吹出。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向座椅50的前方侧的空间供给空调风。即,根据该座椅空调装置1,通过供给空调风能够效率良好地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向座椅50的前方侧的空间吹出的空调风不仅直接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供给,还作为该座椅50周边的空调发挥作用。即,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能够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比例较低的通过制冷循环2进行了温度调整后的空调风经由壳体10上表面与座面部51之间的空间从中央通气开口11再次吸入壳体10内部。
因此,该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将作为冷风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利用为作为蒸发器6的热交换对象的空气。即,根据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降低蒸发器6的热交换对象的空气的温度,并且能够提高吹送冷风时的空气调节性能。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将制冷循环2和送风机7收容于壳体10内部,该壳体10配置于座椅50的座面部51与车室地板面F之间的空间。该座椅空调装置1中,利用制冷循环2对由送风机7吹送的空气进行温度调整并吹送来提高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舒适性。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经由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的空气来生成作为由制冷循环2产生的空调风而吹送的空气。由于中央通气开口11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因此构成为吸入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上方的空气。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不使用容易受日照等的影响的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而使用壳体10上表面的上方的空气,通过制冷循环2进行空气调节。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通过限定用于生成空调风的空气的场所,能够提高该空气调节性能。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经由中央通气开口11将壳体10上表面与座面部51之间的空气吸入,因此与吸入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灰尘、尘埃的吸入。由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抑制因尘埃等导致的制冷循环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防止因尘埃等导致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故障。
并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由制冷循环2调整后的空调风经由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效率良好地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供给。并且,该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将由制冷循环2调整后的空调风经由第二座椅框架57和靠背部52的缓冲部效率良好地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供给。即,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坐在座椅50的乘员提供舒适的环境。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中,经由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第二座椅框架57等吹出的空调风不仅作为坐在座椅50的乘员的空调发挥作用,还作为座椅50的周边的空调发挥作用。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将由制冷循环2调整后的空调风的一部分经由壳体10上表面与座面部51之间的空间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壳体10的内部。由此,该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提高供给冷风时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空气调节性能。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更。例如,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并且,也能够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像例如以下那样地进行各种变形。
(1)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的中央通气开口11设为用于将空气吸入壳体10的内部的开口部,但是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能够构成为,除了该中央通气开口11还在壳体10的侧面形成辅助通气开口,从该辅助通气开口将壳体10外部的空气向内部吸入。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辅助通气开口形成于壳体10的侧面的上侧部分。以尽量不将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尘埃等吸入壳体10内部。
(2)并且,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送风机7设为使用离心多叶片风扇的送风机,送风机7的形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送风机7也能够采用轴流式送风机、斜流式送风机、贯流式送风机。
(3)此外,只要能够实现伴随座椅空调装置1的送风机7的工作的空气流A也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经由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向壳体10外部吹出的方式,则不仅仅限定于该空气流A。即,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空气流A相反的方向的空气流。
具体的,也能够构成为从主管道21、脚部用管道23经由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吸入,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吹出。例如,将送风机7变更为轴流式送风机,在壳体10的底面的中央部分配置整流部件。这种情况的整流部件具有以下作用:将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空气流在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和水平方向之间变换。
这样一来,只要使轴流式送风机的旋转方向成为与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空气的情况相反的方向,就能够实现经由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的情况和从第一通气开口12等吸入的情况这两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主管道21的主通风口22和脚部用管道23的脚部通风口24位于座面部51的上方,因此也能够不吸入尘埃等,从而能够抑制被日照等加热的车室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的影响。
(4)并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主管道21中的主通风口22的配置、脚部用管道23中的脚部通风口24的配置只是一例,不限定于此。只要主管道21的主通风口22、脚部用管道23的脚部通风口24位于座椅50的侧面部即可,能够适当变更其具体的配置。
(5)并且,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座椅空调装置1将位于座面部51的上方的空气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时,经由座面部51的缓冲部、第一座椅框架54吸入,但是不限定于该方式。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座面部51上方且靠背部52的前方的空气经由靠背部52的缓冲部、第二座椅框架57从中央通气开口11吸入壳体10内部。具体地,只要将中央连接部件16和第二座椅框架57连接,就能够实现该方式。此外,也能够构成为将经由第一座椅框架54的流动和经由第二座椅框架57的流动合并,并且将该空气吸入壳体10内部。
(6)并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下表面固定座椅空调装置1,将座椅空调装置1配置为能够与座椅50一起向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但是不限定于该方式。
例如,也可以是,将座椅空调装置1的壳体10固定于车室地板面F的规定位置,利用形成为伸缩自如的筒状的中央连接部件16、第一连接部件17、第二连接部件18,将壳体10的中央通气开口11、第一通气开口12、第二通气开口13和座椅50侧连接。这种情况下的中央连接部件16等能够由例如形成为蛇腹状的柔性管道构成。

Claims (7)

1.一种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10)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压缩机(3)、冷凝器(4)、减压部(5)、蒸发器(6)以及送风机(7),
所述壳体(10)配置于在车室内的座椅(50)的座面部(51)的下方且车室地板面(F)的上方形成的空间,
所述压缩机(3)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所述冷凝器(4)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所述减压部(5)使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
所述蒸发器(6)使在所述减压部被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
所述送风机(7)吹送作为和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对象的空气,
所述送风机构成为能够经由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通气开口(11)吸入所述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接部件(16),该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开口连接,并且该连接部件供所述空气流动,
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与具有通气性的所述座椅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气口(12、13),该通气口将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以及
管道部件(17、18、21、22),该管道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并且该管道部件通过所述送风机的工作而供所述空气流动,
所述管道部件的另一端配置为与所述座椅的侧面相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经由所述通气开口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经由所述通气口和所述管道部件吹出。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气口(12、13),该通气口将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以及
筒状部件(17、18、53),该筒状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口连接,并且该筒状部件通过所述送风机的工作而供所述空气流动,
所述筒状部件与具有通气性的所述座椅的内部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经由所述通气开口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吸入空气,将该空气经由所述通气口、所述筒状部件和所述座椅吹出。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接部件(16),该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通气开口连接,并且该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座面部的下表面连结,该连接部件供所述空气流动,
所述送风机在从所述壳体外部吸入空气时,经由所述座面部和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空气从所述通气开口吸入。
CN201780081600.7A 2017-01-24 2017-12-12 座椅空调装置 Active CN1101214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0520 2017-01-24
JP2017010520A JP6658570B2 (ja) 2017-01-24 2017-01-24 シート空調装置
PCT/JP2017/044462 WO2018139080A1 (ja) 2017-01-24 2017-12-12 シート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1440A true CN110121440A (zh) 2019-08-13
CN110121440B CN110121440B (zh) 2022-03-15

Family

ID=62978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1600.7A Active CN110121440B (zh) 2017-01-24 2017-12-12 座椅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1075B2 (zh)
JP (1) JP6658570B2 (zh)
CN (1) CN110121440B (zh)
DE (1) DE112017006907T5 (zh)
WO (1) WO201813908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0951A (zh) * 2017-02-14 2019-09-27 株式会社电装 座椅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8679B2 (ja) * 2017-06-20 2020-03-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766762B2 (ja) * 2017-06-22 2020-10-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システム
US10773615B2 (en) * 2018-05-03 2020-09-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ventilated cooling
JP7059783B2 (ja) * 2018-05-07 2022-04-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室用空調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6939U (zh) * 1990-08-03 1991-05-15 郭长青 汽车调温椅垫
US5275017A (en) * 1992-07-22 1994-01-04 Clardy Manufacturing, Inc. Condenser apparatus
US5626387A (en) * 1995-02-27 1997-05-06 Yeh; Ching-Hsiu Cushion with cooling stubs
CN1285288A (zh) * 1999-08-23 2001-02-28 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内的冷热风供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4841U (zh) * 1976-09-21 1978-04-17
JP3301109B2 (ja) * 1991-11-14 2002-07-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座席用空調装置
SE504942C2 (sv) * 1995-09-14 1997-06-02 Walinov Ab Anordning för ventilering av en fordonsstol
JP3633777B2 (ja) * 1997-06-03 2005-03-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US6105667A (en) * 1998-03-12 2000-08-22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JP2005348997A (ja) * 2004-06-11 2005-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DE112006000384T5 (de) * 2005-02-17 2008-01-03 W.E.T. Automotive Systems Ag Aktive Belüftungssysteme für Fahrzeugsitze
KR100868961B1 (ko) * 2007-11-02 2008-11-17 한국델파이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실내냉방장치
JP2011121461A (ja) * 2009-12-10 2011-06-23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20013153A1 (en) * 2010-07-16 2012-01-19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ir-conditioned chair
US9975394B2 (en) * 2011-12-23 2018-05-22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Airflow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JP6439476B2 (ja) * 2015-02-09 2018-1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7010520A (ja) 2015-06-25 2017-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エージェント制御方法、エージェント制御装置、及びマルチエージェント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6939U (zh) * 1990-08-03 1991-05-15 郭长青 汽车调温椅垫
US5275017A (en) * 1992-07-22 1994-01-04 Clardy Manufacturing, Inc. Condenser apparatus
US5626387A (en) * 1995-02-27 1997-05-06 Yeh; Ching-Hsiu Cushion with cooling stubs
CN1285288A (zh) * 1999-08-23 2001-02-28 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内的冷热风供应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0951A (zh) * 2017-02-14 2019-09-27 株式会社电装 座椅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91614A1 (en) 2019-09-26
JP6658570B2 (ja) 2020-03-04
CN110121440B (zh) 2022-03-15
DE112017006907T5 (de) 2019-10-02
JP2018118588A (ja) 2018-08-02
WO2018139080A1 (ja) 2018-08-02
US11091075B2 (en)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1440A (zh) 座椅空调装置
JP6663676B2 (ja) 車両用熱管理装置
CN110290951A (zh) 座椅空调装置
JP616789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08333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636401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9006373A (ja) シート空調装置
US20210039476A1 (en) Vehicle cab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11662102B2 (en)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an airflow guide to guide air being discharged
CN107848372A (zh) 车辆用空调系统
JP2016199203A (ja)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6365434B2 (ja) 車両用熱管理装置
CN107000540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713118A (zh) 电磁阀、使用该电磁阀的制冷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冷装置的车用空调装置
CN105570995B (zh) 换气空调器
JP606079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062708A (zh) 车用空调装置
JP634111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235551A1 (ja) シート空調装置
CN2157236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709734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167490B (zh) 带除湿功能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JP2006001448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166043A (ja) 除湿装置
JP2023140958A (ja) 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