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0560A - 读卡器 - Google Patents
读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10560A CN110110560A CN201910097603.0A CN201910097603A CN110110560A CN 110110560 A CN110110560 A CN 110110560A CN 201910097603 A CN201910097603 A CN 201910097603A CN 110110560 A CN110110560 A CN 1101105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peripheral surface
- tapering
- card
- outer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6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Terephtha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O)=O)C=C1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Glycol ester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BZHJMEDXRYGGRV-UHFFFAOYSA-N Vinyl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 BZHJMEDXRYGGR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Natural products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hydroxyacet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OCC=O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5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housing of the card conn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组合刚性不同的两个部件而构成的辊的读卡器,维持辊的两个部件的固接状态,实现卡的稳定输送。读卡器(1)具备用于输送卡(2)的辊(5a)。辊(5a)具备筒状的外周部件(20)、和具有与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固接的外周面(40)且通过外周面(40)支承外周部件(20)的刚性比外周部件(20)高的支承部件(30)。支承部件(30)的外周面(40)在外周面(40)上的辊(5a)的轴向(Z)的两端部(40R、40L)之间,具备具有外径比该两端部(40R、40L)的外径大的大径部(40LD)(平行部41、锥部42及锥部4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输送卡的辊的读卡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备进行记录于卡的信息的读取或信息向卡的记录的装置的读卡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在读卡器内输送卡的辊,公开了一种辊,其具备具有平滑的内周面的圆筒状的橡胶轮、和具有橡胶轮的内周面抵接的平滑的外周面且用于固定橡胶轮的芯部件。在这种结构的辊中,为了不使橡胶轮和芯部件之间产生打滑,通常,橡胶轮通过粘接剂等固接于芯部件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07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具有刚性不同的两种部件的结构的辊输送卡时,若构成该辊的外周部的部件形成被强力压缩的状态,则该压缩时的应力会作用于两个部件间的边界面。而且,作用于该边界面的应力可能会使两个部件的固接状态被解除。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组合刚性不同的两个部件而构成的辊的读卡器,维持辊的两个部件的固接状态,实现卡的稳定输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读卡器,其具备用于输送卡的辊,其中,所述辊具备筒状的外周部件、和具有与所述外周部件的内周面固接的外周面且通过所述外周面支承所述外周部件的刚性比所述外周部件高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外周面在所述外周面上的所述辊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具备大径部,所述大径部具有比该两端部的外径大的外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读卡器,能够维持辊的两个部件的固接状态,实现卡的稳定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读卡器的一实施方式的读卡器1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读卡器1的辊5a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辊5a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辊5a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辊5a的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辊5a上将锥部42、43和平行部44形成的角度θ设为40度时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图8所示的参考结构的辊5x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辊5x的结构的从输送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一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二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三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四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五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六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七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八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九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读卡器
2 卡
3 磁头
4 上侧输送辊
5a、5b、5c、5x 辊
6 辊驱动机构
7 卡插入排出部
8 输送路
10 从动带轮
11 从动大带轮
12 驱动电动机
13 驱动带轮
14、15、19 同步带
17、18 齿轮
20 外周部件
21 第一内周面
22 第二内周面
23 第三内周面
30 支承部件
31 固接部
31A 凹部
31a、31c 侧面
31b 底面
32 小径部
40、40A~40G 外周面
40LD 大径部
40R、40L 端部
41、44、46、48 平行部
42、43、45a、47a 锥部
45、47 垂直部
49 弯曲部
51、52 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读卡器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读卡器的一实施方式的读卡器1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读卡器1是用于进行记录于卡2的信息的读取和信息向卡2的记录中的至少一方的装置。
读卡器1具备用于进行磁信息的读取或记录的磁头3、用于在读卡器1内输送卡2的卡输送用的三个上侧输送辊4、与三个上侧输送辊4分别对置的下侧输送辊5a、5b、5c(以下,也简称为辊5a、5b、5c)、用于驱动上侧输送辊4及辊5a、5b、5c的辊驱动机构6、插入及排出卡2的卡插入排出部7。在读卡器1的内部形成有输送卡2的输送路径8。卡插入排出部7构成卡2的插入口。与辊5a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构成对置辊。
辊5a和与其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配置于最接近卡插入排出部7的位置,各旋转轴的位置被固定。
卡2例如是厚度为0.7~0.8mm左右的矩形的氯乙烯制卡。在该卡2的表面例如形成有记录磁信息的磁条(省略图示)。此外,也可以在卡2的表面固定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另外,在卡2中,可以内置通信用的天线,在卡2的表面也可以形成通过热敏方式进行印字的印字部。另外,卡2也可以是厚度为0.18~0.36mm左右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卡、或规定厚度的纸卡等。
上侧输送辊4配置于输送路径8的上侧。辊5a、5b、5c配置于输送路径8的下侧,并通过共同的支承部件(图示省略)来支承。该支承部件构成为以辊5a的旋转轴为中心上下摆动。辊5a、5b、5c被省略图示的施力单元向上方施力,以分别被压接于上侧输送辊4。
辊驱动机构6具备分别固定于三个上侧输送辊4的旋转轴上的从动带轮10、与从动带轮10平行地被固定在配置于中央的上侧输送辊4的旋转轴上的从动大带轮11、作为用于驱动上侧输送辊4旋转的驱动源的驱动电动机12、固定于驱动电动机12的输出轴上的驱动带轮13。
另外,辊驱动机构6具备挂设于驱动带轮13和从动大带轮11之间的同步带14、挂设于从动带轮10的同步带15、用于调节同步带15的张力的三个张力带轮(省略图示)。
另外,辊驱动机构6具备在连接于与辊5a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的从动带轮10上一体构成的齿轮17、以与齿轮17啮合的方式构成并驱动辊5a的齿轮18、挂设于辊5a、5b、5c上的同步带19、用于调节同步带19的张力的三个张力带轮(省略图示)。
在读卡器1中,当卡2插入卡插入排出部7时,卡2处于被压入辊5a和与其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之间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辊驱动机构6的动作,上侧输送辊4及辊5a、5b、5c被同步驱动而旋转,由此,卡2被拉入输送到输送路径8的里侧。这样,通过将卡2压入辊5a和上侧输送辊4之间,能够可靠地拉入卡2。
(输送辊的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读卡器1中的辊5a的立体图。图3及图4是图2所示的辊5a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从图5中的纸面外侧朝向里面的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辊5a的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在本说明书中,将辊5a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Z,将与辊5a的轴向Z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Y。
辊5a具备圆筒状的外周部件20、具有与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21、第二内周面22、第三内周面23)固接的外周面40(参照图3~图5)且通过外周面40支承外周部件20的支承部件30。
外周部件20理想的是完全的圆筒状,但也可以是包含作为卡2的输送用的辊容许的程度的公差的圆筒状。
外周部件20由比与其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的刚性低且刚性比支承部件30的刚性低的材料构成。外周部件20由例如橡胶或树脂等弹性体构成。
外周部件20只要是刚性比上侧输送辊4及支承部件30低的材料即可,也可以使用弹性体以外的材料。最优选使用橡胶作为外周部件20。
外周部件20的刚性由通过JISK6253中规定的A型硬度计测定时的硬度来表示,其硬度例如为37度~43度。
与辊5a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的刚性由通过JISK6253中规定的A型硬度计测定时的硬度来表示,其硬度例如为75度~81度。上侧输送辊4例如由橡胶或树脂等构成。
这样,外周部件20的刚性比上侧输送辊4的刚性低,另外,辊5a和上侧输送辊4的旋转轴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在卡2从卡插入排出部7插入的情况下,刚性相对较低的外周部件20被压缩,由此,将卡2压入辊5a和上侧输送辊4之间,进行卡2的引入。
如图3~图5所示,支承部件30为带台阶的圆筒状的部件。具体而言,支承部件30具备具有与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21、第二内周面22、第三内周面23)固接的外周面40的筒状的固接部31和从固接部31的轴向Z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的端面52向轴向Z突出的外径比固接部31小的筒状的小径部32。
如图5所示,固接部31的轴向Z的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的端面51和外周部件20的轴向Z的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的端面的位置一致,但也可以是端面51处于外周部件20的该端面的右侧的结构。
另外,固接部31的端面52和外周部件20的轴向Z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的端面的位置一致,但也可以是端面52处于外周部件20的该端面的左侧的结构。
如图5所示,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的形状和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图3及图4所示的第一内周面21、第二内周面22、第三内周面23)的形状大致相同。
辊5a例如通过在将外周面40涂布有粘接剂的支承部件30的固接部31配置在用于成型外周部件20的模具内的状态下,将构成外周部件20的材料流入该模具并使该材料固化来制造。
也就是说,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以介有粘接剂的状态固接于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21、第二内周面22、第三内周面23)。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外周部件20和支承部件30的固接力。此外,也可以设定为在外周部件20和支承部件30间的界面不介有粘接剂的结构,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固接力,优选使用粘接剂。
此外,辊5a也可以如下制造。在单独制作外周部件20和支承部件30后,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和支承部件30的外周面40中的至少一方,涂布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等构成的粘接剂。然后,向外周部件20的中空部压入支承部件30的固接部31并施加紫外线或热,由此使粘接剂固化。
支承部件30是刚性比外周部件20高的部件,例如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
接着,参照图5详细说明支承部件30的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的形状。
如图5所示,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的侧面形状以穿过外周部件20上的轴向Z的中心且沿径向Y延伸的直线L为界呈线对称。
外周面40是在轴向Z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的端部40L和轴向Z的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的端部40R之间具备平行部41、锥部42以及锥部43的结构。
平行部41是平行于轴向Z的部分。平行部41在外周部件20的轴向Z的中央位于比外周面40的端部40L及端部40R靠径向Y的外侧的位置,外径大于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
锥部42是连接平行部41的轴向Z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的端部和外周面40的端部40L的相对于轴向Z倾斜的部分。锥部42是外径从端部40L朝向轴向Z的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逐渐增大的部分。
锥部43是连接平行部41的轴向Z的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的端部和外周面40的端部40R的相对于轴向Z倾斜的部分。锥部43是外径从端部40R朝向轴向Z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逐渐增大的部分。
这样,平行部41、锥部42及锥部43各自的外径大于外周面40的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由这些平行部41、锥部42及锥部43构成大径部40LD。即,外周面40是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具有大径部40LD的结构。大径部40LD例如可以通过对从端部40L到端部40R具有平行于轴向Z的面的部件的两端部附近进行倒角加工等而形成。
图5所示的辊5a中,锥部42、43和平行部44形成的角度θ可以选择任意值,但通过模拟进行探讨的结果是,优选为30度~60度,更优选为35度~50度。当考虑应力的分散和加工性的均衡时,最优选将角度θ设为40度左右。
(应力分析结果)
接着,对验证图5所示的辊5a上的作用于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的应力分布的模拟结果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辊5a上将角度θ设为40度时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图8所示的参考结构的辊5x的模拟结果的图。图8所示的辊5x是删除了图5中的锥部42、43且平行部41延伸到端面51、52的位置的结构的辊,是外周面40不存在大径部的结构。图6中,在图5所示的辊5a的与端部40R、40L及外周面40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图7中,在图8所示的辊5x的与端部40R、40L及外周面40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如图6所示,根据图5所示的辊5a,可知,当与图7所示的结果比较时,应力分散在整个外周面40。从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在端部40R和端部40L之间存在大径部40LD,防止应力集中在端部40R和端部40L,防止外周部件20和支承部件30的固接状态被解除。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构成的辊5a的外周部件20在卡2被插入辊5a和与其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之间时,形成被压缩的状态。通过该外周部件20的压缩,应力作用于与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固接的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第一内周面21、第二内周面22以及第三内周面23)。
构成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的大径部的平行部41、锥部42及锥部43处于比端部40R、40L靠径向Y的外侧的位置。因此,使得作用于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的应力分散在与这些平行部41、锥部42及锥部43固接的部分,从而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在与外周面40的端部40R、40L固接的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部分。其结果是,即使反复进行卡2的输送,也能够维持固接部31和外周部件20的固接状态。即,可以抑制外周部件20从固接部31剥落(剥离),能够稳定地输送卡2。
另外,辊5a是外周面40包含接近卡2的输送位置的平行部41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外周部件20的厚度变厚。因此,可以提高卡2的输送力,能够稳定地输送卡2。
平行部41的轴向Z的长度只要根据卡2的输送所需的输送力适当设定即可。如图5所示,通过将平行部41的轴向Z的长度设为大于锥部42的轴向Z的长度和锥部43的轴向Z的长度相加的总长度,容易提高卡2的输送力。
另外,辊5a的固接部31因为外周面40仅由锥部42、43和平行部41构成,所以例如只对现有构造的芯部件实施倒角加工即可制造。因此,可以防止辊5a的制造成本增加。
此外,辊5a的旋转轴的位置与对置的上侧输送辊4的旋转轴的位置均是固定的。但是,只要是在输送卡2时可以对外周部施加强力的辊,则辊5a的结构同样可以应用。例如,也可以将辊5a的结构应用于图1所示的辊5b、辊5c或上侧输送辊4等。
(变形例)
接着,对辊5a的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的形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一变形例)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一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9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A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A是在图5所示的外周面40上使平行部41的轴向Z的长度比锥部42的轴向Z的长度和锥部43的轴向Z的长度相加的总长度短的结构。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A的结构,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第二变形例)
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二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0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B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B是在图5所示的外周面40上平行部41的轴向Z的两端的侧面形状被变更为稍微弯曲的形状、且锥部42及锥部43的侧面形状不是直线状而是被变更为朝向径向Y的外侧稍微弯曲的形状的结构。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B的结构,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第三变形例)
图11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三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1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C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C是在图5所示的外周面40上在平行部41的轴向Z的中央部分追加了凹部31A的结构。
凹部31A的底面31b与轴向Z平行,其外径与端部40R、40L的外径相同。此外,凹部31A的底面31b的外径也可以小于端部40R、40L的外径。
这样,外周面40C是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具备由锥部42、与锥部42相连的平行部41及凹部31A的侧面31a构成的第一大径部(外径比端部40L和端部40R大的部分)、由锥部43、与锥部43相连的平行部41及凹部31A的侧面31c构成的第二大径部(外径比端部40L和端部40R大的部分)、由凹部31A的底面31b构成的平行于轴向Z的平行部的结构。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C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另外,根据图11所示的辊5a,通过具有凹部31A,与图5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外周部件20和固接部31的固接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固接部31和外周部件20的固接力。
(第四变形例)
图12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四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2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D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D是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具备平行于轴向Z的平行部44、与轴向Z垂直的垂直部45、平行于轴向Z的平行部46、垂直于轴向Z的垂直部47、平行于轴向Z的平行部48的结构。
平行部44在外周部件20的轴向Z的中央位于比外周面40D的端部40L及端部40R靠径向Y的外侧的位置,且外径大于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
平行部46在轴向Z上位于端部40L和平行部44之间,是外径与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相同的部分。
平行部48在轴向Z上位于端部40R和平行部44之间,是外径与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相同的部分。
垂直部45是连接平行部44和平行部46的部分。
垂直部47是连接平行部44和平行部48的部分。
在图12所示的辊5a上,由平行部44、垂直部45及垂直部47构成大径部。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D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由平行部44、垂直部45及垂直部47构成的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第五变形例)
图13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五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3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E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E是在图12所示的外周面40D上垂直部45变更为锥部45a、垂直部47变更为锥部47a且缩短了平行部44的轴向Z的长度的结构。
锥部45a是连接平行部44和平行部46的部分,外径大于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
锥部47a是连接平行部44和平行部48的部分,外径大于端部40L及端部40R各自的外径。
在图13所示的辊5a中,由平行部44、锥部45a及锥部47a构成大径部。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E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由平行部44、锥部45a及锥部47a构成的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第六变形例)
图14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六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4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F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F是在图13所示的外周面40E中删除平行部44而将锥部45a和锥部47a直接相连的结构。
在图14所示的辊5a上,由锥部45a及锥部47a构成大径部。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F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由锥部45a及锥部47a构成的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第七变形例)
图15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七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5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G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G是在图9所示的外周面40A上删除平行部41而将锥部42和锥部43直接相连的结构。
在图15所示的辊5a上,由锥部42及锥部43构成大径部。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G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由锥部42及锥部43构成的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另外,图15所示的辊5a可通过仅对圆筒状的部件的外周面实施倒角加工而制作固接部31。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八变形例)
图16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八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6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H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H是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具备朝向径向Y的外侧弯曲的弯曲部的结构。
在图16所示的辊5a上,由弯曲部49构成大径部。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H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由弯曲部49构成的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第九变形例)
图17是表示图5所示的辊5a的第九变形例的图,是从卡2的输送方向观察支承部件30的侧视图。
图17所示的辊5a除了将固接部31的外周面40变更为外周面40I这一点之外,是与图5所示的辊5a相同的结构。
外周面40I是在图5所示的外周面40上在平行部41的轴向Z的中央部分追加了凹部31B的结构。
凹部31B具备与平行部41连接的一对第二锥部31d及31e和在一对第二锥部31d及31e之间形成的底面31b。第二锥部31d是外径从与锥部42连接的平行部41朝向轴向Z的一侧(中心侧、图17的右侧)逐渐减小的部分。第二锥部31e是外径从与锥部43连接的平行部41朝向轴向的另一侧(中心侧、图17的左侧)逐渐减小的部分。凹部31B的底面31b与轴向Z平行,其外径与端部40R、40L的外径相同。此外,凹部31B的底面31b的外径可以大于端部40R、40L的外径,也可以小于端部40R、40L的外径。
这样,外周面40I是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具备由锥部42、与锥部42相连的平行部41及凹部31B的第二锥部31d构成的第一大径部(外径比端部40L和端部40R大的部分)、由锥部43、与锥部43相连的平行部41及凹部31B的第二锥部31e构成的第二大径部(外径比端部40L和端部40R大的部分)、由凹部31B的底面31b构成的与轴向Z平行的平行部的结构。
即使是这种外周面40I的结构,通过在端部40L和端部40R之间存在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也能够防止在外周部件20的内周面上应力集中在与端部40L和端部40R固接的部分。
另外,根据图17所示的辊5a,通过存在凹部31B,与图5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外周部件20和固接部31的固接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固接部31和外周部件20的固接力。此外,凹部31B也可以是未形成平行部即底面31b的结构。另外,大径部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至此所说明的辊5a的外周面(40、40A~40I)的侧面形状是相对于图5中说明的直线L线对称的形状,但这不是必须的。但是,由于该侧面形状形成线对称能够均匀地分散作用于外周面的应力,因此对维持外周部件20和固接部31的固接状态特别有效。
如以上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的事项。
(1)一种读卡器,其具备用于输送卡的辊,其中,
上述辊具备筒状的外周部件、和具有与上述外周部件的内周面固接的外周面且通过上述外周面支承上述外周部件的刚性比上述外周部件高的支承部件,
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外周面在上述外周面上的上述辊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具备大径部,上述大径部具有比该两端部的外径大的外径。
根据(1)的结构,因为作用于外周面的应力分散在大径部,所以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在外周面的两端部。其结果是,能够长期维持外周部件和支承部件的固接状态。
(2)根据(1)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外周面在上述两端部之间具备平行于上述轴向的平行部。
根据(2)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卡的输送力,因此,能够进行卡的稳定输送。
(3)根据(2)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大径部包含上述平行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3)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卡的输送力,因此,能够进行卡的稳定输送。
(4)根据(2)或(3)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大径部包含外径从上述两端部朝向上述轴向增大的一对锥部,
上述平行部的上述轴向的长度大于上述锥部的上述轴向的长度。
根据(4)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卡的输送力,并且支承部件的加工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兼顾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卡的稳定输送。
(5)根据(4)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外周面的上述大径部由上述一对锥部和位于上述一对锥部之间的上述平行部构成。
根据(5)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卡的输送力,并且支承部件的加工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兼顾制造成本的降低和卡的稳定输送。
(6)根据(5)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大径部包含一对第二锥部,该一对第二锥部在上述一对锥部之间的上述平行部,各自的直径朝向上述轴向的中心减小。
根据(6)的结构,通过一对锥部及一对第二锥部,外周部件和支承部件的固接状态更稳定,能够充分确保卡的输送力。
根据(1)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大径部包含外径从上述两端部朝向上述轴向增大的一对锥部。
根据(7)的结构,支承部件的加工变得容易,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沿上述卡的输送方向观察的上述外周面的形状相对于穿过上述外周部件的上述轴向的中心且沿上述辊的径向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
根据(8)的结构,能够使应力在外周面上更均匀地分散,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外周部件和支承部件的固接状态的解除。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外周部件由弹性体构成。
根据(9)的结构,外周部件容易变形,可以对外周面施加大的应力,所以是特别有效的。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还具备对置辊,上述对置辊的刚性比上述外周部件的刚性高,且上述对置辊与上述辊对置配置,
上述辊和上述对置辊的旋转轴的位置是固定的。
根据(10)的结构,因为卡被插入辊和对置辊之间时对辊施加强的力,所以应力分散的效果变得特别有效。
(11)根据(10)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上述辊和上述对置辊配置于最接近上述卡的插入口的位置。
根据(11)的结构,容易拉入卡,因此,能够实现稳定输送,并且能够增强使用感。
Claims (11)
1.一种读卡器,其具备用于输送卡的辊,其中,
所述辊具备外周部件和支承部件,所述外周部件呈筒状,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周部件的内周面固接的外周面,且通过所述外周面支承所述外周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的刚性比所述外周部件高,
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外周面在所述外周面上的所述辊的轴向的两端部之间具备大径部,所述大径部具有比所述两端部的外径大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外周面在所述两端部之间具备平行于所述轴向的平行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大径部包含所述平行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大径部包含外径从所述两端部朝向所述轴向增大的一对锥部,
所述平行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大于所述锥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大径部由所述一对锥部和位于所述一对锥部之间的所述平行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大径部包含一对第二锥部,所述一对第二锥部在所述一对锥部之间的所述平行部,各自的直径朝向所述轴向的中心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大径部包含外径从所述两端部朝向所述轴向增大的一对锥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沿所述卡的输送方向观察的所述外周面的形状相对于穿过所述外周部件的所述轴向的中心且沿所述辊的径向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外周部件由弹性体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还具备对置辊,所述对置辊的刚性比所述外周部件高,且所述对置辊与所述辊对置配置,
所述辊和所述对置辊的旋转轴的位置是固定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读卡器,其中,
所述辊和所述对置辊配置于最接近所述卡的插入口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16098A JP7118655B2 (ja) | 2018-02-01 | 2018-02-01 | カードリーダ |
JP2018-016098 | 2018-02-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10560A true CN110110560A (zh) | 2019-08-09 |
Family
ID=67483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97603.0A Pending CN110110560A (zh) | 2018-02-01 | 2019-01-31 | 读卡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18655B2 (zh) |
CN (1) | CN11011056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08077A (ja) * | 1996-02-06 | 1997-08-12 | Canon Inc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159376A (ja) * | 1998-11-30 | 2000-06-13 | Toshiba Corp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9230746A (ja) * | 2008-02-29 | 2009-10-08 | Nidec Sankyo Corp | カードリーダ |
CN104205129A (zh) * | 2012-10-11 | 2014-12-1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读卡机 |
CN107085735A (zh) * | 2016-02-16 | 2017-08-22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读卡器 |
-
2018
- 2018-02-01 JP JP2018016098A patent/JP711865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31 CN CN201910097603.0A patent/CN11011056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08077A (ja) * | 1996-02-06 | 1997-08-12 | Canon Inc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159376A (ja) * | 1998-11-30 | 2000-06-13 | Toshiba Corp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9230746A (ja) * | 2008-02-29 | 2009-10-08 | Nidec Sankyo Corp | カードリーダ |
CN104205129A (zh) * | 2012-10-11 | 2014-12-1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读卡机 |
CN107085735A (zh) * | 2016-02-16 | 2017-08-22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读卡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18655B2 (ja) | 2022-08-16 |
JP2019133481A (ja) | 2019-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65305B (zh) | 读卡机 | |
CN104712719B (zh) | 行星辊式变速器 | |
CN105517808B (zh) | 弹性体辊 | |
EP2679840A1 (en) | Multi-row combination ball bearing | |
CN110110560A (zh) | 读卡器 | |
US20100133069A1 (en) | Conveyor belt module | |
CN106573745A (zh) | 弹性体辊 | |
JP2010126367A (ja) | コンベア・ベルト・モジュール | |
CN1876911B (zh) | 纤维集束装置的抽吸通道及其加强嵌件 | |
AU2002323380A1 (en) | True vehicle running center shaft assembly system | |
JP2011161702A (ja) | 円環状部分に芯金をインサートした樹脂製品の射出成形用金型及び前記製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円環状部分に芯金をインサートした樹脂保持器 | |
EP1959404A3 (en) |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 |
CN211729756U (zh) | 保持器接头、保持器单元、以及刻划装置 | |
CN205290586U (zh) | 一种耐磨球表面打磨装置 | |
JP6372252B2 (ja) | 研磨装置、及び研磨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2002353028A (ja) | ソレノイド | |
CN107431395A (zh) | 具有分段永磁体的旋转电机的转子 | |
CN203048299U (zh) | 可调节的双皮带药芯焊丝传送加料装置 | |
CN210757108U (zh) | 一种珩磨头结构 | |
CN210047963U (zh) | 一种新型分段式物流辊筒 | |
CN210732116U (zh) | 一种珩磨头结构 | |
CN206857486U (zh) | 一种平移板结构以及滑板机 | |
CN208233993U (zh) | 传送轮 | |
CN106994538A (zh) | 一种花键挤刀及花键传动齿轮间歇的挤压方法 | |
JP2899139B2 (ja) | シート材搬送ロー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