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5620A - 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95620A
CN110095620A CN201910058624.1A CN201910058624A CN110095620A CN 110095620 A CN110095620 A CN 110095620A CN 201910058624 A CN201910058624 A CN 201910058624A CN 110095620 A CN110095620 A CN 110095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determination unit
determination
sampl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586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竹宏纪
吉村健治
渡边雄治
芝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ysm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ysm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mex Corp filed Critical Sysm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95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95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B01L9/54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ipettes and burettes
    • B01L9/543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ipettes and burettes for disposable pipette tips, e.g. racks or casset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1/00Enclosures; Chambers
    • B01L1/50Enclosures; Chambers for storing hazardous materials in the laboratory, e.g. cupboards, wast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15/14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 G01N15/1456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 G01N15/1459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the analysis being performed on a sample strea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 B01L2300/0627Sensor or part of a sensor is integra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178Special arrangements of analysers
    • G01N2035/00277Special precautions to avoid contamination (e.g. enclosures, glove- boxes, sealed sample carriers, disposal of contaminated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178Special arrangements of analysers
    • G01N2035/00306Housings, cabinets, control panels (detai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2035/1027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 G01N2035/103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using disposable tip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25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having a carousel or turntable for reaction cells or cuvet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样测定系统,能够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且抑制由于废弃物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该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测定试样的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储存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的通用的废弃部(50)。第1测定单元(1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1废弃口(11)。第2测定单元(2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2废弃口(21)。

Description

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试样测定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如图36所示,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样本分析装置900(试样计测系统),该样本分析装置900具备对收纳于反应容器的试样进行测定的2个检测单元901和902(第1测定单元和第2测定单元),以及用于收纳在各检测单元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作为废弃物的废弃单元903。检测单元901设于从样本容器吸移样本并向所吸移的样本混合试剂来进行测定的测定部904的上侧面的区域904a。检测单元902设于与测定部904的侧面相邻的区域905。测定部904中设有2个废弃口906、907。2个废弃口906、907都设于设置有检测单元901的区域904a,而未设于设置有检测单元902的区域905。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将在检测单元901完成了测定的反应容器投入废弃口906并向废弃单元903移送,将在检测单元902完成了测定的反应容器投入废弃口907并向废弃单元903移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7-96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样本分析装置900中,设置有检测单元901的区域904a中设有2个废弃口906、907,设置有检测单元902的区域905中未设有废弃口,因此需要将在检测单元902完成了测定的反应容器从区域905移送至区域904a的废弃口907。因此,在检测单元902侧不能在区域905内完成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的废弃的所有操作。另外,区域904a中配置有多个单元,因此,将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从区域905向区域904a移送时,需要避免与区域904a内各单元的干扰,作业控制变得复杂。
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1中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在检测单元901和检测单元902分别设置废弃单元903时,无需将废弃物从区域905向区域904a移送,因此能够降低单元的作业干扰。但是,当分别设置废弃单元903时,要求用户单独处置在各个废弃单元903内存储的废弃物,在处置废弃物时用户的工作负担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能够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废弃于通用的废弃部且抑制由于废弃物的废弃处理而导致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测定试样的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以及用于储存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的通用的废弃部(50),其中,第1测定单元(1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1废弃口(11),第2测定单元(2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2废弃口(21)。
在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和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然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包括废弃口,因此,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1测定单元(10)内的第1废弃口(11),且能够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2测定单元(20)内的第2废弃口(21)。因此,无需从一个测定单元向另一个测定单元移送废弃物(GB),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通过上述构成使得能够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且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另外,因此,用户无需分别进行对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和对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能够经通用的废弃部(50)对各测定单元的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因此能够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废弃部(50)接收包括用于制备试样的反应容器(90),以及用于分装样本的吸移管吸头(93)的至少一者的废弃物(GB)。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将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使用完成的反应容器(90)、吸移管吸头(93)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以进行统一处置。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废弃部(50)接收与样本接触了的废弃物(GB)。与样本接触了的废弃物是指包括例如收纳了样本或包括样本的试样的容器、吸移了样本或包括样本的试样的吸移管吸头的概念。上述与样本接触了的废弃物(GB)作为生物危害用感染性废弃物与其他废弃物分开处置。因此,通过上述构成,用户能够在通用的废弃部(50)中统一回收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产生的生物危害用废弃物(GB),而无需对其进行分类。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还具备获取储存于废弃部(50)的与废弃物(GB)的量相关的信息的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以及通知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获取的与废弃物(GB)的量相关的信息的通知部(470)。通过上述构成,用户通过通知部(470)能够掌握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量。因此,在将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的结构中,用户也能够轻松地认识到是否有必要对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
此时,优选为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基于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的合计值获取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即,1次测定中产生的废弃物(GB)的量已被预先规定,因此只要知道在各个测定单元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就能掌握排出至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合计量。由此,即使不通过传感器等一个一个地对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废弃的废弃物(GB)进行直接检测,也能够通过各测定单元的作业信息轻松地获取与废弃物(GB)的量相关的信息。
在具备上述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的结构中,优选为废弃部(50)包括用于检测出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废弃物传感器(452),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基于废弃物传感器(452)的检测信号获取与废弃物(GB)的量相关的信息。通过上述构成,通过废弃物传感器(452)能够检测出废弃物(GB)的量。另外,废弃部(50)中储存很多废弃物(GB)时,由于废弃物(GB)的堆积方式不同,可能会有体积在预想的以上或紧密地塞满从而比预想的储存更多的情况。因此,例如通过废弃物传感器(452)直接检测出废弃部(50)中实际储存的废弃物(GB)时,能够正确地认识是否有必要对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
在具备上述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的结构中,优选为在废弃物(GB)的量在一定值以上时,通知部(470)通知该信息。通过上述构成,当用户怠于确认废弃物(GB)的量时,也能够切实地让用户认识到需要将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取出进行处置。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还具有设有废弃部(50)的壳体(110),废弃部(50)包括能够从壳体(110)拉出的废弃箱(52)。通过上述构成,用户仅通过将废弃箱(52)从壳体(110)拉出就能够轻松地从废弃部(50)取出储存的废弃物(GB)。因此,能够轻松地处置废弃物(GB)。
此时,优选为废弃部(50)具有将从第2废弃口(21)废弃的废弃物(GB)接收至废弃箱(52)的连接开口(54)。通过上述构成,例如在将第2测定单元(20)添加至具备第1测定单元(10)及废弃部(5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扩展结构的情况下,仅通过在废弃部(50)设置连接开口(54)就能将来自增设的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收纳于废弃箱(52)内。因此,在装置结构能够自由扩展变更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能轻松地构建将废弃部(50)通用化的结构。
此时,优选为废弃部(50)在壳体(110)的进深方向上从壳体(110)的前侧面向背面侧延伸。通过上述构成,用户能够从壳体(110)的前侧面侧接触废弃箱(52),因此能够轻松地取出和放入废弃箱(52)。
在上述废弃部(50)在壳体(110)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中,优选为废弃部(50)在进深方向上一直延伸到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中位于壳体(110)的背面侧的废弃口的位置。通过上述构成,废弃部(50)设置为从壳体(110)的前侧面到达配置有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到废弃部(50)的距离。因此,能够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路径,因此能够简化装置结构,且能够抑制废弃物(GB)的拥堵等的产生。
在上述废弃部(50)包括废弃箱(52)的结构中,优选为在平面视图中,废弃部(50)配置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或与第2测定单元(2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废弃部(50)可以从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延伸到第2测定单元(20),也可以从与第2测定单元(20)内的中央相比靠近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延伸到第1测定单元(10)。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将废弃部(50)配置于离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都近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路径。
此时,优选为在平面视图中第1废弃口(11)配置于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在平面视图中第2废弃口(21)配置于与第2测定单元(2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将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配置于在各个测定单元内离废弃部(50)近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路径。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还具备用于将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中的至少一者排出的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的废弃物运送部(70)。通过上述构成,即使不将废弃部(50)配置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正下方的位置也能通过废弃物运送部(70)将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因此,能够提高第1废弃口(11)、第2废弃口(21)以及废弃部(50)在试样测定系统(100)中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例如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可以配置于在各个测定单元中优先考虑处理效率的位置。废弃部(50)能够配置于用户取出废弃物(GB)的优先考虑可操作性的位置。
此时,优选为废弃物运送部(70)包括运送从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排出的废弃物(GB)的第1废弃物运送部(75),以及运送从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排出的运送废弃物(GB)的第2废弃物运送部(76)。通过上述构成,通过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独立地运送废弃物(GB)。例如当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设于不同的壳体中等时,废弃物运送部(70)也能够分别设置,因此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设置通用的废弃物运送部(7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各测定单元在设计上的制约。
在上述废弃物运送部(70)包括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的结构中,优选为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能够移交运送的废弃物(GB)来将其运送至废弃部(50)。通过上述构成,即使不能将在某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GB)直接运送至废弃部(50),也能通过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移交废弃物(GB)将其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由此,即使不能将废弃物(GB)从测定单元直接运送至废弃部(50),也能设置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能够有效减轻对废弃物(GB)进行处置时用户的工作负担。
此时,优选为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包括能够移交废弃物(GB)的废弃物(GB)的运送路(77)。通过上述构成,通过运送路(77)能够轻松地运送废弃物(GB)。
在具备上述废弃物运送部(70)的结构中,优选为废弃物运送部(70)包括将第1废弃口(11)与废弃部(50)连通的第1投射部(71)和将第2废弃口(21)与废弃部(50)连通的第2投射部(72)。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废弃物(GB)垂直或斜向滑动来进行运送。因此,即使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某者未配置于废弃部(50)的正下方,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具备保持废弃物(GB)并进行移送,并向第1废弃口(11)和/或第2废弃口(21)投入废弃物(GB)的废弃物投入部(60)。通过上述构成,通过废弃物投入部(60)能够将产生的废弃物(GB)轻松地投入至第1废弃口(11)和/或第2废弃口(21)。
此时,优选为废弃物投入部(60)包括保持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并将其投入第1废弃口(11)的第1废弃物投入部(61),以及保持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并将其投入第2废弃口(21)的第2废弃物投入部(62)。通过上述构成,通过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能够分别独立地将废弃物(GB)投入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和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因此,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设置通用的废弃物投入部(60)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
在上述废弃物投入部(60)包括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的结构中,优选为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包括接收反应容器(90)并对接收的反应容器(90)中的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40),且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将在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40)进行了测定的反应容器(90)投入第1废弃口(11),第2废弃物投入部(62)将在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40)进行了测定的反应容器(90)投入第2废弃口(21)。通过上述构成,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能够将在测定部(40)内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90)投入各个测定单元内的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因此,例如与通过1个废弃物投入部跨测定单元地将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90)移送至废弃口的情况相比,能够从测定部(40)内部迅速地将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90)排出。因此,能够使测定部(40)迅速地开始接下来的反应容器(90)的接收和测定。
在上述废弃物投入部(60)包括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的结构中,优选为第1废弃物投入部(61)配置于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在不对第2测定单元(2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1区域(A1),第2废弃物投入部(62)配置于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不对第1测定单元(1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2区域(A2)。“能够在不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意味着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能够在与另一者的作业情况无关的情况下进行作业,换言之,就是不会产生用于避免干扰的待机处理。因此,第1废弃物投入部(61)能够在与第2测定单元(20)的作业无关的情况下进行向第1废弃口(11)投入废弃物(GB)的作业,第2废弃物投入部(62)能够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作业无关的情况下进行向第2废弃口(21)投入废弃物(GB)的作业。通过上述构成,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能够在不会相互产生作业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地废弃废弃物(GB)。因此,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独立地完成测定处理。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还具备设有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框架(120),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框架(130),以及收纳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的壳体(110)。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将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设置于不同的框架中。因此,例如能够将在第1框架(120)设有第1测定单元(10)以及废弃部(50)的装置作为基本结构,将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框架(130)作为增设于基本结构的形态的扩展结构。由此,能够构成装置结构能够自由扩展变更的试样测定系统(100)。
此时,优选为废弃部(50)设于第1框架(120)的第2框架(130)侧的侧面,第2框架(130)具有用于在第1框架(120)侧的侧面配置废弃部(50)的凹部(133)。通过上述构成,在使得试样测定系统(100)为向作为基本结构的第1测定单元(10)进一步设置第2测定单元(20)的扩展结构的情况下,仅通过在第1框架(120)的侧面排列配置第2框架(130)就能将第1框架(120)的废弃部(50)原封不动地收入第2框架(130)的凹部(133)内,并使其成为对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来说通用的废弃部(50)。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还具备设有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壳体(10a),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壳体(20a),设有废弃部(50)的第3壳体(50a),以及将分别从第1壳体(10a)内的第1废弃口(11)和第2壳体(20a)内的第2废弃口(21)排出的废弃物(GB)移送至第3壳体(50a)的废弃部(50)的废弃物运送部(70)。通过上述构成,当第1测定单元(10)、第2测定单元(20)、废弃部(50)设置于不同的壳体中时,也能够通过废弃物运送部(70)将在各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来使得废弃部(50)通用化。因此,例如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之外进一步增设测定单元时,也能够实现将从各个测定单元的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
在上述第1层面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优选为第1废弃口(11)配置于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在不对第2测定单元(2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1区域(A1),第2废弃口(21)配置于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不对第1测定单元(1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2区域(A2)。通过上述构成,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能够在互相不造成作业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地废弃废弃物(GB)。因此,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分别独立地完成测定处理。
此时,优选为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分别包括用于收纳试剂容器的试剂库(201、301)。通过上述构成,可以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分别设置试样测定所用试剂容器,因此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独立进行使用了试剂的处理。
在上述第1废弃口(11)配置在第1区域(A1),第2废弃口(21)配置在第2区域(A2)的结构中,优选为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分别包括用于由样本制备测定用试样的试样制备部(202、302)。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分别实施测定所用试样的制备,因此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独立进行测定用试样的制备处理。
此时,还可具备用于从样本容器分装供应至试样制备部(202、302)的样本的样本分装部(212、213)。
在具备上述样本分装部(212、213)的结构中,优选为样本分装部(212、213)设于第1区域(A1),该结构还具备用于从第1区域(A1)向第2区域(A2)移交样本的移交机构(306)。通过上述构成,仅通过向第1测定单元(10)放置样本容器就能够分装样本并将其移送到第2测定单元(20)。因此,无需就相同样本准备2组样本容器并分别放置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因此能够减轻测定相关的用户的工作负担。
此时,优选为样本分装部(212、213)向第1反应容器(91)分装样本,移交机构(306)将第1反应容器(91)移交至第2区域(A2)。通过上述构成,例如,与在由使样本流通的流路构成移交机构时需要清洗流路等不同,使用第1反应容器(91)能够轻松地向第2测定单元(20)供应样本。
在上述移交机构(306)移交第1反应容器(91)的结构中,优选为移交机构(306)包括配置于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容器移送部(270)、配置于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容器移送部(308),能够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之间安放反应容器(90)的中转部(307)。通过上述构成,仅通过在第1测定单元(10)侧由第1容器移送部(270)将第1反应容器(91)配置于中转部(307)就能向第2测定单元(20)移交第1反应容器(91)。因此,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之间移交第1反应容器(91)的结构中也能极力抑制作业干扰。
在上述移交机构(306)移交第1反应容器(91)的结构中,优选为第2测定单元(20)在第1反应容器(91)由移交机构(306)移送至第2区域(A2)内之后,与第1测定单元(10)相独立地开始第1反应容器(91)内收纳的样本的测定。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作业无关的情况下,从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第2区域(A2)内的时间点起执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作业。因此,即使数个测定单元之间共用样本分装部的结构中也能够在相互无作业限制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测定作业,因此能够确保高处理效率。另外,即使在将第2测定单元(20)添加至具备第1测定单元(1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扩展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移交机构(306)设置于两者之间,以使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作业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作业分别独立,因此能够轻松地构建装置结构能够自由扩展变更的试样测定系统(100)。
在上述移交机构(306)移交第1反应容器(91)的结构中,优选为第2测定单元(20)包括将第1反应容器(91)中收纳的样本分装至不同于第1反应容器(91)的第2反应容器(92)的试样分装部。通过上述构成,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能够使用不同的反应容器进行测定处理。因此,特别是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使用的样本的量、反应容器种类不同等情况下,也能够用不同的反应容器适当进行各个试样测定。然后,在使用不同的反应容器的情况下,在投入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后也会储存于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能够有效减轻对废弃物(GB)进行处置时用户的工作负担。
此时,优选为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的形状和材质中的至少一者不同,废弃部(50)接收包括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在内的废弃物(GB)。通过上述构成,特别是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进行测定原理不同的测定等情况下,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使用最适合的反应容器进行测定。而通过通用的废弃部(50)能够统一储存形状、材质不同的各种反应容器,因此用户能够对各种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
在上述第1废弃口(11)配置于第1区域(A1)、第2废弃口(21)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结构中,优选为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中分别包括用于进行试样测定的测定部(40),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4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40)的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通过上述构成,能够通过试样测定系统(100)统一进行用具有相同测定单元无法测定的多个项目的试样测定。而与使用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的数台测定装置的情况不同,用户能够通过通用的废弃部(50)对各个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
此时,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为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的测定部(41)可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90)的容器安放部(41a)、向反应容器(90)内的试样照射测定光的送光部(41b)、检测出向试样照射的光的受光部(41c)。
在上述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4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40)中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的结构中,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是免疫测定用单元,免疫测定用单元的测定部(42)可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90)的容器安放部(42a)、检测出基于与反应容器(90)内的试样中的被检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的信号的检测部(42b)。
在上述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4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40)中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的结构中,优选为废弃部(50)接收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和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品种、形状和材质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废弃物(GB)。通过上述构成,由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而产生的废弃物(GB)也分别不同,也能够通过通用的废弃部(50)对形状、材质不同的各种反应容器进行统一储存。因此,用户能够对各种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
在上述第1废弃口(11)配置于第1区域(A1)、第2废弃口(21)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结构中,优选为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分别包括用于进行试样测定的测定部(40),且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4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40)的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相同。通过上述构成,能够构造如下的试样测定系统(100):其能够实现与具有相同的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的多台测定装置同样的处理能力。而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储存于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与设置数台测定装置的情况不同,能够有效减轻对废弃物(GB)进行处置时用户的工作负担。
在本发明的第2层面的试样测定方法中,在第1测定单元(10)中测定试样,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设于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且在第2测定单元(20)中测定试样,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设于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将从第1废弃口(11)排出的废弃物(GB)和从第2废弃口(21)排出的废弃物(GB)储存于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连接的通用的废弃部(50)。
在第2层面的试样测定方法中,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构成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和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而且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1测定单元(10)内的第1废弃口(11),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2测定单元(20)内的第2废弃口(21)。因此,无需从一个测定单元向另一个测定单元移送废弃物(GB),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通过以上使得能够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且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另外,因此,用户无需分别进行对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和对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能够从通用的废弃部(50)对各测定单元的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因此能够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且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试样测定系统的概要示意图;
图2是试样测定方法的概要流程图;
图3是反应容器的废弃的示意图;
图4是吸移管吸头的废弃的示意图;
图5是废弃部和废弃物运送部的第1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6是废弃部和废弃物运送部的第2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7是废弃部和废弃物运送部的第3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8是凝固测定用测定单元的测定部的示图;
图9是免疫测定用测定单元的测定部的示图;
图10是血细胞分析用测定单元的测定部的示图(A)和(B);
图11是用于说明试样测定系统的具体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结构例中第1测定单元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13是图11的结构例中移交机构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14是图11的结构例中第2测定单元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2测定单元的测定处理的图;
图16是第1测定单元和第2测定单元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让第1框架和第2框架分离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1的结构例中废弃部的斜视图;
图19是图11的结构例中废弃部和废弃口的位置的平面图;
图20是废弃部的配置位置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1是废弃口的配置位置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2是具备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让第1框架和第2框架分离的示意图;
图24是第1测定单元的控制性结构的框图;
图25是第2测定单元的控制性结构的框图;
图26是废弃物信息获取部的说明图;
图27是与废弃物的量相关的信息的显示例的示图;
图28是使与废弃物的量相关的信息的显示形态变化的例子的示图(A)~(C);
图29是用于重置废弃物的计数的对话框的示图;
图30是在废弃部设置废弃物传感器的例子的示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分析部的测定指令的获取处理的流程图;
图32是用于说明第1测定单元的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样本的移交处理的流程图;
图34是用于说明第2测定单元的测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向各反应容器的分装作业的图;
图36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试样测定系统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对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试样测定系统100是测定包括对象成分的试样的系统。
试样包括采自被检体的来自生物体的样本。样本中含有测定的对象成分。试样可以是样本本身,也可以是向样本添加一定试剂制备而成的测定用试样。被检体主要是人,但也可以是除人以外的动物。试样测定系统100例如进行用于采自患者的样本的临床检查或医学研究的测定。来自生物体的样本例如是采自被检体的血液(全血、血清或血浆)、尿或其他体液等液体,或者是对采取的体液、血液施加一定前处理获得的液体等。另外,样本例如也可以是液体以外的被检体的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等。试样测定系统100检测出样本中含有的一定的对象成分。对象成分例如可以包括血液、尿样本中的一定成分、细胞、有形成分。对象成分也可以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细胞和细胞内物质、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肽等。
试样测定系统100包括测定试样的数个测定单元MU。测定单元MU可以是作为血细胞计数装置、血液凝固分析装置、免疫测定装置、尿中有形成分分析装置等单独的分析装置发挥作用的测定单元。测定单元MU也可以是不作为单独的分析装置发挥作用,而通过与试样测定系统100所含其他单元的协作进行试样测定所需工作的结构。测定单元MU包括用于进行试样测定的测定部40。测定单元MU也可以是测定部40本身。
测定部40进行样本所含成分的测定。具体而言,测定部40测定试剂容器的试剂添加至样本而成的测定用试样,测定样本的成分。测定部40的对象成分的测定方法不限,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光学方法、电磁学方法等与对象成分相应的方法。基于测定部40的测定结果,分析例如对象成分的有无、对象成分的数或量、对象成分的浓度或存在比率等。
试样测定系统100至少包括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包括分别设置的测定部40。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可以是进行相同的测定项目的测定的单元,也可以是进行不同测定项目的测定的单元。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可以是通过相同的测定原理进行测定的单元,也可以是通过不同测定原理进行测定的单元。
测定单元MU伴随着试样的测定产生废弃物GB。即,测定单元MU使用用完即丢的消耗品进行测定。使用完成的消耗品变为废弃物GB。因此,试样测定系统100中,分别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废弃物GB。废弃物GB例如每进行1次测定就会产生。
废弃物GB例如可以包括为了制备试样而使用的使用完成的反应容器、为了分装样本、试剂等液体而使用的使用完成的吸移管吸头等。废弃物GB由用户从试样测定系统100回收并进行处置。在分别储存各个测定单元MU中产生的废弃物GB的情况下,用户必须要个别地从各个测定单元MU回收废弃物GB,非常烦杂。
在此,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储存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的通用的废弃部50。废弃部50具备由壁部51等相对于外部划分出来的内部空间,能够储存固定量的废弃物GB。废弃部50能够具有构成内部空间的箱状或容器状的结构。另外,废弃部50也可以具备能够储存废弃物GB的废弃箱,且废弃箱能够取出。
第1测定单元1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1废弃口11。第2测定单元2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2废弃口21。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第1废弃口11。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第2废弃口21。投入第1废弃口11的废弃物GB和投入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GB分别经由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送到废弃部50。因此,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储存于通用的废弃部50。
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将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第1废弃口11。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将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第2废弃口21。向废弃口投入废弃物GB的作业例如通过能够安放废弃物GB来进行移送的废弃物投入部60来进行。废弃物投入部60可以是能够对废弃物GB进行安放和解除安放的抓取器单元。另外,例如也可以为以下结构:能够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的测定部40配置于废弃口的上方,且使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直接朝着废弃口落下。
在试样测定系统100中,废弃部50例如配置在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下方的位置。此时,投入第1废弃口11或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GB能够通过重力的作用落下或滑落至废弃部50。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作业。
废弃部50也可以配置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上方的位置。此时,例如能够通过输送带、运送车等将投入第1废弃口11或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
本实施方式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和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包括废弃口,因此,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1测定单元10内的第1废弃口11,且能够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2测定单元20内的第2废弃口21。因此,无需从一个测定单元MU向另一个测定单元MU移送废弃物GB,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通过以上,使得能够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且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另外,因此,用户无需分别进行对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和对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而从通用的废弃部50对各测定单元的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因此能够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
(试样测定方法)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试样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试样测定方法具备以下步骤S1~S5。(步骤S1)在第1测定单元10中测定试样。(步骤S2)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设于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步骤S3)在第2测定单元20中测定试样。(步骤S4)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设于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步骤S5)将从第1废弃口11排出的废弃物GB和从第2废弃口21排出的废弃物GB储存至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连接的通用的废弃部50。
步骤S1和步骤S3可以同时并列实施,也可以某个步骤先实施。步骤S2在步骤S1的中途或之后实施。步骤S4在步骤S3的中途或之后实施。步骤S2和S4的结果,在步骤S5中,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和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储存于通用的废弃部50。
在本实施方式的试样测定方法中,通过上述各步骤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和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且能够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1测定单元10内的第1废弃口11,能够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第2测定单元20内的第2废弃口21。因此,无需从一个测定单元向另一个测定单元移送废弃物GB,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通过以上使得能够将在数个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且能够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另外,因此,用户无需分别进行对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和对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能够从通用的废弃部50对各测定单元的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因此能够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
(废弃物)
废弃部50接收包括用于制备试样的反应容器90,以及用于分装样本的吸移管吸头93中的至少一者在内的废弃物GB。由此,能够将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使用完成的反应容器90、吸移管吸头93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并进行统一处置。
废弃部50接收与样本接触了的废弃物GB。即,废弃部50接收的废弃物GB包括收纳了样本或包含样本的试样的容器、吸移了样本或包含样本的试样的吸移管吸头。上述与样本接触了的废弃物GB作为生物危害用感染性废弃物与其他废弃物分开处置。因此,用户能够用通用的废弃部50统一回收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生物危害用废弃物GB,而不对它们进行区分。另一方面,不与样本接触的试剂容器等废弃物不会被废弃至废弃部50。因此,用户不需要区分感染性废弃物和其以外的废弃物。
在图3中,废弃部50接收包括用于制备试样的反应容器90在内的废弃物GB。反应容器90例如收纳样本和试剂。在图3中,第1测定单元10进行第1反应容器91中收纳的试样的测定。第1测定单元10将测定完成的第1反应容器91废弃至第1废弃口11。第2测定单元20进行第2反应容器92中收纳的试样的测定。第2测定单元20将测定完成的第2反应容器92废弃至第2废弃口21。由此,能够将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使用完成的反应容器90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并进行统一处置。
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可以由相同的形状、相同的材质形成。在图3的例子中,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的形状和材质中的至少一者不同。废弃部50接收包括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在内的废弃物GB。由此,特别是在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进行测定原理不同的测定等情况下,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使用最适合的反应容器进行测定。且通过通用的废弃部50能够对形状、材质不同的各种反应容器进行统一储存,因此用户能够对各种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
在图4的例子中,废弃部50接收包括用于分装样本的吸移管吸头93在内的废弃物GB。在图4中,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使用吸移管吸头93分装样本的样本分装部81。样本分装部81包括与压力源(无图示)连接的喷嘴82,吸移管吸头93能够相对于喷嘴82的前端装上、卸下。样本分装部81能够通过从喷嘴82供应负压来向吸移管吸头93内吸移样本。样本分装部81能够将吸移至吸移管吸头93内的样本分装至图3所示的反应容器90中。分装后,使用完成的吸移管吸头93被投入废弃口。
(废弃物运送部)
如图1所示,试样测定系统100具有用于将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中的至少一者排出的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的废弃物运送部70。
废弃物运送部70可以是通过重力作用将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从驱动源供应的动力运送废弃物GB的结构。
因此,即使不将废弃部50配置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正下方的位置,也能够通过废弃物运送部70将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因此,能够提高第1废弃口11、第2废弃口21和废弃部50在试样测定系统100中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例如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能够配置于各个测定单元中处理效率优先的位置。废弃部50能够配置于用户取出废弃物GB的工作性优先的位置。
废弃物运送部70可以相对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来说是通用的,也可以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设置。
例如图1所示例中,废弃物运送部70包括将第1废弃口11和废弃部50连通的第1投射部71、将第2废弃口21和废弃部50连通的第2投射部72。这些投射部是通过重力作用运送废弃物GB的通路。投射部例如由向铅直方向延伸的管状通路、朝向废弃部50朝下倾斜的倾斜通路等构成。在图1的例子中,第1投射部71为倾斜通路,第2投射部72为管状通路。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作用垂直或斜向滑动运送废弃物GB。因此,即使在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中的一者不配置于废弃部50的正下方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
在图5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3台测定单元MU。即,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第1测定单元10、第2测定单元20、第3测定单元30。此时,废弃物运送部70包括将第1废弃口11和废弃部50连通的第1投射部71、将第2废弃口21和废弃部50连通的第2投射部72、将第3测定单元30的第3废弃口31和废弃部50连通的第3投射部73。
在图6的例子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设有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壳体10a、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壳体20a、设有废弃部50的第3壳体50a。而且,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用于将分别从第1壳体10a内的第1废弃口11、第2壳体20a内的第2废弃口21排出的废弃物GB移送至第3壳体50a的废弃部50的废弃物运送部70。由此,即使在将第1测定单元10、第2测定单元20、废弃部50设于不同的壳体中时,通过由废弃物运送部70将各个测定单元MU中产生的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中,也能够使得废弃部50通用化。因此,例如在除了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之外还增设测定单元的情况下,试样测定系统100也能将从各个测定单元的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GB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
具体而言,在图6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相对于数台测定单元MU而言通用的1个废弃物运送部70。废弃物运送部70由电机74驱动的输送带构成。废弃物运送部70通过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以及第3测定单元30的第3废弃口31的下方位置,且在端部与废弃部50连接。从第1废弃口11、第2废弃口21以及第3废弃口31投入的废弃物GB落下至废弃物运送部70的传送带上,通过传送带的驱动被运送至废弃部50。
在图7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相对于数台测定单元MU分别地设置的废弃物运送部70。即,废弃物运送部70包括运送从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排出的废弃物GB的第1废弃物运送部75、运送从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排出的废弃物GB的第2废弃物运送部76。由此,通过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独立地运送废弃物GB。例如在将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设于不同的壳体中时,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也能够分别设置,因此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设置通用的废弃物运送部7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各测定单元设计上的制约。
在图7中,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相邻配置,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在废弃物GB的运送方向上连接。第2废弃物运送部76配置于第1废弃物运送部75的一端,废弃部50配置于第1废弃物运送部75的另一端。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安放投入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GB并将其移交给第1废弃物运送部75,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将移交的废弃物GB移交至废弃部50。
如此,在图7中,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能够移交运送的废弃物GB并将其运送至废弃部50。由此,即使在不能将某测定单元MU中产生的废弃物GB直接运送至废弃部5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移交废弃物GB而使其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即使在某测定单元MU不能将废弃物GB直接运送至废弃部50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能够有效减轻对废弃物GB进行处置时用户的工作负担。
在图7的例子中,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包括能够移交废弃物GB的废弃物GB的运送路77。由此,通过运送路77能够轻松地运送废弃物GB。
具体而言,如图7(B)所示,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包括运送路77和能够在运送路77上移动的废弃物容器77a。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能够通过电机77b的驱动沿运送路77让废弃物容器77a往复移动。在图7(A)的例子中,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开口方式为在运送路77的上方沿运送路77延伸。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能够经由各自的废弃口将废弃物GB投入运送路77上的任意位置。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和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将废弃物容器77a移动至废弃物GB的投入位置的正下方,并将投入的废弃物GB接收至废弃物容器77a内。第2废弃物运送部76将废弃物容器77a移动至运送路77的端部,将废弃物GB转移至第1废弃物运送部75的废弃物容器77a。第1废弃物运送部75将废弃物容器77a移动至运送路77的端部,再将废弃物GB转移至废弃部50。
如此,在图7的结构例中,能够在相邻的测定单元MU之间移交废弃物GB。因此,特别适于试样测定系统100中联结设置有3台以上的测定单元MU的情况。即,能够依次连接第3测定单元、第4测定单元……并使其与图7的第2测定单元20相邻,移交在各个测定单元MU产生的废弃物GB,并将其运送至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能够根据所需处理能力轻松地构建试样测定系统100的装置结构的变体。
另外,在图6和图7所示例子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包括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回收单元RU。回收单元RU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等测定单元MU分别设置。也可以像图7那样,除了回收单元RU的废弃部50之外,各个测定单元MU分别具备废弃部55。此时,在不联结数台测定单元MU时,可以将废弃物GB储存在各个测定单元MU中单独的废弃部55中。
(废弃物投入部)
如图1和图5所示,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保持并移送废弃物GB,并将废弃物GB投入第1废弃口11和/或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投入部60。通过废弃物投入部60能够轻松地将产生的废弃物GB投入第1废弃口11和/或第2废弃口21。
在图1和图5的例子中,每个测定单元MU分别设置废弃物投入部60。即,废弃物投入部60包括安放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并将其投入第1废弃口11的第1废弃物投入部61,以及保持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并将其投入第2废弃口21的第2废弃物投入部62。
第1废弃物投入部61设于第1测定单元10,第2废弃物投入部62设于第2测定单元20。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相互独立地进行作业。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将在第1测定单元10产生的废弃物GB移送至第1废弃口11,不移送第2测定单元20的废弃物GB。第2废弃物投入部62将在第2测定单元20产生的废弃物GB移送至第2废弃口21,不移送第1测定单元10的废弃物GB。因此,第1废弃物投入部61不会在第2测定单元20内移动,第2废弃物投入部62不会在第1测定单元10内移动。
由此,能够通过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分别独立地将废弃物GB投入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和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因此,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设置通用的废弃物投入部60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抑制由于废弃物GB的废弃处理而导致的测定单元之间的作业干扰。
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包括接收反应容器90并对接收的反应容器90中的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40。即,反应容器90被取出和放入测定部40内。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将在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40进行了测定的反应容器90投入第1废弃口11。第2废弃物投入部62将在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40进行了测定的反应容器90投入第2废弃口21。
由此,第1废弃物投入部61和第2废弃物投入部62能够将在测定部40内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90投入各测定单元内的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因此,例如与通过1个废弃物投入部跨测定单元地将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90移送至废弃口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从测定部40内部排出测定完成的反应容器90。因此,能够迅速进行由测定部40所进行的接下来的反应容器90的接收以及测定开始。
更具体而言,第1废弃物投入部61配置在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在不对第2测定单元2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1区域A1,第2废弃物投入部62配置在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不对第1测定单元1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2区域A2。
“能够在不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指的是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能够在与另一者的作业情况无关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在图1和图5中,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作为在壳体内相互划分出的测定单元MU的配置区域。因此,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只要不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之间进行作业就能相互无干扰地进行作业。
因此,第1废弃物投入部61能够在与第2测定单元20的作业无关的情况下向第1废弃口11投入废弃物GB,第2废弃物投入部62能够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作业无关的情况下向第2废弃口21投入废弃物GB。通过上述构成,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能够在相互作业无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地废弃废弃物GB。因此,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能够分别独立地完成测定处理。
在图1的例子中,第1废弃口11配置于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在不对第2测定单元2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1区域A1,第2废弃口21配置于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不对第1测定单元1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2区域A2。由此,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能够在相互作业无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地废弃废弃物GB。因此,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能够分别独立地完成测定处理。
在图6的例子中,各测定单元MU作为收纳于不同的壳体的独立的测定装置发挥作用。因此,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内部整体分别是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
废弃物投入部60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通用。
(测定单元)
试样测定系统100可以不仅有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也可以具备3台以上的测定单元MU。在图5和图6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3台测定单元MU。即,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第1测定单元10、第2测定单元20、第3测定单元30。试样测定系统100也可以具备4台以上的测定单元MU。
在图5和图6的例子中,第1测定单元10、第2测定单元20、第3测定单元30分别具有测定部40。第3测定单元30包括用于排出在第3测定单元30产生的废弃物GB的与废弃部50连接的第3废弃口31。因此,在图5和图6的例子中,分别投入第1废弃口11、第2废弃口21、第3废弃口31的废弃物GB储存于通用的废弃部50。
测定单元MU可以是进行血液凝固测定、免疫测定、血细胞分析等的测定单元。
(血液凝固测定)
例如在图1和图5~图7中,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是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血液凝固测定用测定单元将血液样本和试剂混合以制备测定用试样后,测定伴随着试样中的血液的凝固反应的变化。如图8所示,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的测定部41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90的容器安放部41a、向反应容器90内的试样照射测定光的送光部41b、检测出向试样照射的光的受光部41c。如此,测定部41接收反应容器90并对接收的反应容器90中的试样进行测定。
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的测定部41将光从送光部41b照射到通过向样本添加试剂而制备成的测定试样,并通过受光部41c检测出向测定试样照射的光的透射光或散射光。样本是从血液分离的血浆或血清。测定部40使用凝固法、合成基质法、免疫比浊法或凝集法进行样本分析。试样测定系统100基于检测出的光进行样本分析。
在凝固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光,基于来自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的电信号测定样本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转化为纤维蛋白(fibrin)的凝固时间。凝固法的测定项目有PT(凝血酶原(prothrombin)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时间)、Fbg(纤维蛋白原量)等。
在合成基质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光,基于来自试样的透射光的电信号测定显色性合成基质针对测定试样中酶的作用所带来的显色程度。合成基质法的测定项目有ATIII(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α2-PI(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lasminInhibitor))、PLG(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等。
在免疫比浊法中,向样本中添加用于针对样本中的凝固・纤溶因子等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的试剂,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试剂所含有的物质产生凝集。在免疫比浊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光,根据来自试样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的电信号,测定测定试样中的试剂含有物质的凝集速度。免疫比浊法的测定项目有D二聚体(D-dimer),FDP(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等。
在凝集法中,向测定试样照射光,根据来自试样的透射光的电信号对测定试样中血小板等进行凝集反应的过程的吸光度变化进行测定。凝集法的测定项目有vWF:RCo(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on Willebrand ristocetin cofactor)、血小板凝集能等。
(免疫测定)
另外,例如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例如是免疫测定用单元。免疫测定用测定单元利用血液中对象成分和试剂中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出对象成分。例如血液中所含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肽等被检测为目标成分。免疫测定装置获取血清或血浆并将其作为样本,对样本所含抗原或抗体等进行定量测定或定性测定。抗原抗体反应不仅是抗原和抗体的反应,还包括使用了适体等特异性结合物质的反应。适体是为了与特定物质特异性结合而合成的核酸分子或肽。
如图9所示,免疫测定用单元的测定部42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90的容器安放部42a,以及检测出基于与反应容器90内的试样中的被检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的信号的检测部42b。如此,测定部42接收反应容器90,且对接收的反应容器90中的试样进行测定。免疫测定用单元的测定部42测定从反应容器90内的试样产生的光,即,测定基于样本所含被检物质的化学发光。试样测定系统100基于测定部42测定的光生成测定数据。
在此,化学发光指的是利用化学反应的能量发出的光。化学发光例如是通过化学反应激发分子使其变为激发状态,并从激发状态返回基底状态时发出的光。测定部42所测定的化学发光例如是基于酶免疫化学发光法(CLEIA)的,是由于酶和基质的反应产生的光。
在酶免疫化学发光测定法中,例如在2STEP法中,(1)在反应容器90中让样本中的被检物质承载于固相载体后,(2)将承载有被检物质的固相和液相进行分离的1次BF分离,(3)使标记物质与反应容器90中承载有被检物质的固相结合,(4)进行2次BF分离,(5)向反应容器90中加入化学发光基质使酶反应产生。酶免疫化学发光测定法除了2STEP法之外,还有众所周知的1STEP法、D-1STEP法(delayed one step法)等。2STEP法的测定项目有HBsAg。1STEP法的测定项目有HBsAb。D-1STEP法的测定项目有FT3、FT4、TSH等。
测定部42测定的化学发光例如也可以是基于化学发光分析法(CLIA)、电化学发光分析法(ECLIA)、荧光酶测定法(FEIA法)、LOCI(发光氧通道免疫分析,Luminescent OxygenChanneling Immunoassay)法、BLEIA法(生物发光酶免疫法)等的光。
(血细胞分析)
另外,例如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一者是血细胞分析用测定单元。血细胞分析用测定单元使混合血液样本和试剂而制备的测定用试样流入流路中,检测出在流路中流动的血细胞成分并进行计数。如图10(A)所示,血细胞分析用单元的测定部43例如可进行流式细胞术法的测定。即,测定部43包括使试样流通的流路部43a、向在流路部43a中流动的试样照射测定光的送光部43b、检测出照射在试样上的光的受光部43c。
测定部43使细胞等粒子在流路部43a中形成的鞘液流中流动,用来自送光部43b的激光照射向流动的粒子,通过受光部43c检测出散射光、荧光。试样测定系统100基于测定部43测定的光解析各个粒子。例如制成以散射光强度和荧光强度为参数组合而成的散点图等,基于散点图的分布等解析试样。流式细胞术法的测定项目有NEUT(中性粒细胞)、LYMPH(淋巴细胞)、MONO(单核细胞)、EO(嗜酸性粒细胞)、BASO(嗜碱性粒细胞)等。
如图10(B)所示,血细胞分析用单元的测定部43例如为进行鞘流DC检测法的测定。即,测定部43包括设有使试样流通的开口部的流路部43d、检测出跨开口部相对配置的一对电极(无图示)之间的电变化的检测部43e。测定部43使细胞等粒子流向通过开口部的鞘液流中,且在电极间通直流电。测定部43基于粒子通过开口部时产生的脉冲状的电流变化检测出各个粒子。鞘流DC检测法的测定项目有WBC(白细胞)数、RBC(红细胞)数、HGB(血红蛋白量)、HCT(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容积)、MCH(平均血红蛋白量)、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PLT(血小板数)等。
[试样测定系统的具体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11~图25就试样测定系统100的具体结构例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1~图25的例子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包括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这2个测定单元MU。试样测定系统100还具备控制包括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在内的试样测定系统100整体的分析部450(参照图24)。
如图11所示,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收纳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壳体110。壳体110为矩形箱状,在前侧面侧配置有后述的样本运送部211。在试样测定系统100中,将配置后述的样本运送部211的X1方向侧作为前侧面侧,将X1方向的相反侧作为里侧。X2方向是试样测定系统100的进深方向。将在水平面内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作为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横向。
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在壳体110内横向排列配置。在壳体110内,在Y1方向侧配置有第1测定单元10,在Y2方向侧配置有第2测定单元20,中间区域A3设置在两者之间。在图11的例中,在壳体110内,中间区域A3的Y1方向侧的区域是第1区域A1。在壳体110内,中间区域A3的Y2方向侧的区域是第2区域A2。也可以不设中间区域A3使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直接相邻。
第1废弃口11配置于第1区域A1,第2废弃口21配置于第2区域A2。在图11的例子中,第1废弃口11设于第1测定单元10的两处。第2废弃口21设于第2测定单元20的1处。废弃部50设于壳体110的下部。废弃部50、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位置关系请见后述。
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分别包括用于进行试样测定的测定部204、304。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204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304的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具体而言,第1测定单元10是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第2测定单元20是免疫测定用单元。由此,通过试样测定系统100统一进行用相同的测定单元无法测定的多项目的试样测定。而且,与使用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的数台测定装置的情况不同,用户能够通过通用的废弃部50对各废弃物GB进行统一处置。
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分别包括用于收纳试剂容器的试剂库201、301。第1测定单元10的试剂库201中设置收纳血液凝固测定用试剂的试剂容器。第2测定单元20的试剂库301中设置收纳免疫测定用试剂的试剂容器。由此,能够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分别设置试样测定所用试剂容器,因此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独立进行使用试剂的处理。
第1测定单元10在第1区域A1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2区域A2分别包括用于由样本制备测定用试样的试样制备部202、302。第1测定单元10的试样制备部202混合样本和试剂,制备血液凝固测定用试样。第2测定单元20的试样制备部302混合样本和试剂,制备免疫测定用试样。试样制备部202、302例如包括分装试剂的试剂分装部、用于将试样加热到能促进样本和试剂反应的温度的加热部等试样制备所用1个或数个机构。由此,能够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分别制备测定所用试样,因此能够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分别独立地进行测定用试样的制备处理。
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分别具备用于供应反应容器90的容器供应部203、303。第1测定单元10的容器供应部203供应血液凝固测定用第1反应容器91(参照图3)。第2测定单元20的容器供应部303供应免疫测定用第2反应容器92(参照图3)。
如此,在图11~图25的例子中,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相互无干扰的情况下在反应容器内制备测定用试样。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相互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测定部204、304所进行的试样测定。而且,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在不干扰第2测定单元20的情况下将废弃物GB从第1废弃口11排出至废弃部50,第2测定单元20能够在不干扰第1测定单元10的情况下将废弃物GB从第2废弃口21排出至废弃部50。
(第1测定单元的结构)
如图12所示,第1测定单元10具备样本运送部211和样本分装部212和213。
样本运送部211中设置样本架96。样本架96中能够设置数个收纳有样本的样本容器95。样本运送部211运送由用户设置的样本架96,使各样本容器95位于平面视图中一定样本吸移位置Pa。样本架96和样本容器95上贴附有条形码等记录有识别信息的标签(无图示)。样本架96和样本容器95的识别信息由设置在运送路径中途的读取器读取。样本容器95中的样本和样本的测定结果通过识别信息相对应地进行管理。样本容器205例如是采血管。
样本分装部212和213分别从样本容器分装向试样制备部202供应的样本。具体而言,样本分装部212和213分别从收纳样本的样本容器95吸移样本,并向第1反应容器91进行定量分装。
样本分装部212和213分别由安放样本分装用吸移管214并使其能够回旋的分装臂构成。吸移管214与无图示的泵连接,能够进行样本的定量吸移和排出。样本分装部212和213分别能够使吸移管214移动来从样本吸移位置Pa的样本容器95吸移一定量的样本。样本分装部212和213分别能够使吸移管214移动来向配置于一定样本分装位置Pb的第1反应容器91内排出吸移的样本。
第1测定单元10也可以不具备样本运送部211和样本分装部212和213,而对预先定量分装好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进行测定。
第1测定单元10具备将收纳样本和试剂制备测定试样的第1反应容器91移送到各部的机构。在图2的结构例中,第1测定单元10具备容器台220。容器台220在平面视图中为环状,能够向周向旋转。容器台220包括沿周向配置的数个安放孔221。安放孔221分别能够一个一个地设置第1反应容器91。样本分装部212能够在平面视图中的样本分装位置Pb向容器台220安放的新的第1反应容器91分装吸移的样本。样本分装部212和213也能够从容器台220上的收纳有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中吸移样本。
第1测定单元10具备使新的第1反应容器91位于样本分装位置Pb的移送部230。移送部230能够使具备用于设置第1反应容器91的安放孔的设置台沿轨道移动。安放孔例如设有2个。样本分装部213能够在样本分装位置Pb向安放于移送部230的新的第1反应容器91分装吸移的样本。
容器供应部203收放多个新的第1反应容器91,且新的第1反应容器91被一个一个地取出。由容器供应部203取出的第1反应容器91由夹持机构231夹持并取出。夹持机构231能够将取出的第1反应容器91设置于容器台220的安放孔221或移送部230的安放孔中。
第1测定单元10的试样制备部202具备向第1反应容器91中的样本添加试剂来制备测定试样的功能。测定试样是样本和试剂的混合液。
试样制备部202具备用于从设置于试剂库201的试剂容器241中吸移和排出试剂的试剂分装部242和243。
试剂库201收纳测定所使用的试剂容器241。试剂库201配置于容器台220内侧,其在平面视图中为圆形。试剂库201中能够沿周向设置数个试剂容器241。试剂库201能够沿周向旋转,通过旋转能够使任意试剂容器241位于平面视图中的试剂吸移位置Pc和Pd。
试剂分装部242和243具备试剂分装用吸移管(无图示)。吸移管与无图示的泵连接,能够吸移和排出定量的试剂。试剂分装部242和243分别能够从位于试剂库201上一定试剂吸移位置Pc和Pd的试剂容器241吸移一定量的试剂。试剂分装部242和243分别能够使吸移管向平面视图中的试剂分装位置Pe和Pf移动,且向试剂分装位置的第1反应容器91排出一定量的试剂。
试样制备部202具备用于安放并加热分装有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的加热台250。加热台250具备用于分别安放收纳有样本的数个第1反应容器91的数个安放孔251和用于加热分别安放于数个安放孔251的第1反应容器91的加热器(无图示)。加热台250中设有用于夹持并移送第1反应容器91的第1容器移送部270。
加热台250在平面视图中为圆形,数个安放孔251沿周向配列。加热台250能够沿周向旋转,其能够通过加热器加热到一定温度并通过旋转向周向移送设置于数个安放孔251的第1反应容器91。第1容器移送部270夹持并移送第1反应容器91,其能够将第1反应容器91设置于安放孔251或从安放孔251取出第1反应容器91。第1容器移送部270配置于加热台250的中央部的上侧面上,其能够绕旋转轴回旋且能够让夹持部在半径方向上进退。
第1容器移送部270能够将设置于容器台220或移送部230的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加热台250的安放孔251中。第1容器移送部270还能够取出在加热台250的安放孔251中加热了的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分别移送至试剂分装位置Pe和Pf。第1容器移送部270向加热台250的安放孔251返回由试剂分装部242或243分装了试剂的第1反应容器91。
第1测定单元10也可以不具备试剂库201、试剂分装部242或243以及加热台250,为针对预先收纳有制备好的测定试样的第1反应容器91进行测定的结构。
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204具有与图8所示测定部41同样的结构。测定部204包括容器安放部41a、送光部41b和受光部41c,对第1反应容器91中的测定试样进行光学测定。
在图12的结构例中,测定部204具备数个容器安放部41a。测定部204在平面视图中沿着第1测定单元10的里侧(X2方向侧)的1个边在Y方向上沿直线状延伸,数个容器安放部41a隔着一定间隔配列为2列直线状。容器安放部41a是能够设置第1反应容器91的孔部。
第1测定单元10具备夹持机构261和262,该夹持机构261和262分别将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2个第1废弃口11并将其投入。夹持机构261和262分别作为第1废弃物投入部61。
夹持机构261和262具备向正交的3轴方向即X、Y和Z各方向的移动机构(无图示),能够夹持并移送第1反应容器91。夹持机构261能够从加热台250的安放孔251取出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至试剂分装位置Pe,且将分装试剂后的第1反应容器91设置在测定部204的容器安放部41a。夹持机构261能够从容器安放部41a取出测定完成的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至第1废弃口11a。这样,夹持机构261不仅将作为废弃物GB的测定完成的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第1废弃口11,还能够向测定部204移送收纳有测定前的试样的第1反应容器91。
夹持机构262能够从容器台220的安放孔221取出不要的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至第1废弃口11。
以上第1测定单元10的各部配置于第1区域A1。
另外,第1测定单元10能够向第2测定单元20移交由设在第1区域A1的样本分装部212、213分装的样本。具体而言,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用于从第1区域A1向第2区域A2移交样本的移交机构306。放置在第1测定单元10的样本运送部211的样本容器95中的样本,通过移交机构306移交至第2测定单元20。由此,仅通过将样本容器95放置在第1测定单元10就能够分装样本并将其送至第2测定单元20。因此,不需要就相同样本准备两组样本容器95并将其分别放置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因此能够减轻测定相关用户的工作负担。
具体而言,移交机构306将通过样本分装部212或213定量分装至第1反应容器91的样本连同第1反应容器91一起移交至第2测定单元20。即,样本分装部212或213向第1反应容器91分装样本。移交机构306向第2区域A2移交分装有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由此,与例如通过让样本流通的流路构成移交机构时需要清洗流路等不同,能够使用第1反应容器91轻松地向第2测定单元20供应样本。
(移交机构)
如图13所示,移交机构306包括配置于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容器移送部270、配置于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容器移送部308、能够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之间安放反应容器90的中转部307。由此,在第1测定单元10侧,仅通过第1容器移送部270将第1反应容器91配置于中转部307就能够向第2测定单元20移交第1反应容器91。因此,即使是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之间移交第1反应容器91的结构也能够极力抑制作业干扰。
向第2测定单元20移交的样本通过样本分装部212、213分装至用于移交而准备的第1反应容器91中。收纳有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由第1容器移送部270从容器台220取出并移送至中转部307。
如上所述,第1容器移送部270设置在加热台250上。第1容器移送部270能够将从容器台220取出的第1反应容器91设置在中转部307上。
中转部307在壳体110内设于中间区域A3。中转部307包括用于设置第1反应容器91的安放孔307a、检知设置于安放孔307a的第1反应容器91的检知部307b。检知部307b例如是接触式传感器、光遮断器等光学式传感器。
第2容器移送部308是夹持并移送第1反应容器91的夹持机构。第2容器移送部308能够以铅直方向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且能够在铅直方向上下移动。第2容器移送部308能够取出放置在中转部307的安放孔307a的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设置在配置于第2区域A2的后述的移交台311的安放孔312中。由此,移交机构306经由第1容器移送部270、中转部307、第2容器移送部308将收纳有样本的移交用第1反应容器91从第1测定单元10移交至第2测定单元20。
第2测定单元20通过检知部307b检知到第1反应容器91设置在中转部307后,通过第2容器移送部308将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第2区域A2。
另外,在第1反应容器91通过移交机构306移送至第2区域A2内后,第2测定单元20与第1测定单元10相互独立地开始测定收纳于第1反应容器91内的样本。由此,从第1反应容器91被移送至第2区域A2内的时间点起,可以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作业无关的情况下,执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作业。因此,即使是在数个测定单元之间共用样本分装部的结构,也能够在相互无作业限制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测定作业,因此能够确保高处理效率。另外,如后所述,在将第2测定单元(20)配置于具备第1测定单元(1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扩展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使移交机构306存在于两者之间能够让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作业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作业分别独立。因此,能够轻松地构建装置结构能够自由扩展变更的试样测定系统100。
如后所述,移交的第1反应容器91中的样本通过分装部350更换到第2反应容器92中。如图3所示,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的形状和材质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具体而言,第1反应容器91的高度比第2反应容器92小,在上部91a具有开口,且具有直径小于上部91a的下部91b。第1反应容器91由适于第1测定单元10的凝固测定的高透光性或透明度的材质形成。第2反应容器92的高度较第1反应容器91大,上部具有开口,且具有基本固定的外形。第2反应容器92由适于第2测定单元20的免疫测定的被检物质、标记物质的吸附少的材质形成。
在包括这些反应容器的物理性质在内的一定测定条件下,保证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精确度、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精确度。因此,通过分别准备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用于测定的反应容器90作为分别专用的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能够轻松地保证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精确度。
(第2测定单元的结构)
如图14所示,第2测定单元20包括试剂库301、试样制备部302、容器供应部303、测定部304。第2测定单元20还包括移交台311、夹持机构321、样本供应部313。
移交台311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环状,其能够沿周向旋转。移交台311中设有沿周向配列的数个安放孔312。安放孔312中能够分别一个一个地设置第1反应容器91。第2容器移送部308能够以铅直方向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且能够在铅直方向上下移动。
夹持机构321将安放于移交台311的安放孔312的第1反应容器91运送至样本供应部313的安放孔314。且夹持机构321移送安放于样本供应部313的安放孔314的第1反应容器91和测定完成的第2反应容器92并将其投入第2废弃口21。即,夹持机构321作为第2废弃物投入部62。夹持机构321将第2反应容器92运送至测定部304。夹持机构321前端具有抓取器,且夹持机构321能够以铅直方向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且能在铅直方向上下移动。
样本供应部313在平面视图中为圆形,其能够沿周向旋转。样本供应部313中设有沿周向配列的数个(3个)安放孔314。安放孔314中分别能够一个一个地设置反应容器。安放孔314中设置收纳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
容器供应部303储存数个第2反应容器92。第2测定单元20包括移送第2反应容器92的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在平面视图中,容器供应部303能够在一定的反应容器供应位置Pg向反应容器移送部330一个一个地供应第2反应容器92。容器供应部303能够向前后方向(X方向)移动。即,容器供应部303位于前侧面侧(X1方向侧)时由用户供应第2反应容器92。容器供应部303在移动至X2方向侧的状态下,第2反应容器92被供应至试样测定系统100。第2反应容器92的供应可以一个一个地进行,也可以通过架等对数个进行统一供应。容器供应部303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可以由用户手动进行,也可以由驱动部等自动进行。
反应容器移送部330移送第2反应容器92。反应容器移送部330从反应容器供应位置Pg获取第2反应容器92,并向后述的加热部370、试剂分装部380、点下部361、BF分离部390等各个处理位置移送第2反应容器92。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包含抓取器331、支撑构件332、支撑构件333、支撑构件334。
抓取器331夹持第2反应容器92。抓取器331能够在夹持第2反应容器92的状态下让第2反应容器92揺动。支撑构件332支撑抓取器331且使得抓取器331能够在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支撑构件333支撑支撑构件332且使得支撑构件332能够在横向(Y方向)移动。支撑构件334支撑支撑构件333且使得支撑构件333能够在前后方向(X方向)移动。由此,抓取器331能够向水平方向(XY方向)移动,且能够向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
第2测定单元20的试剂库301包括试剂库301a和试剂库301b。
试剂库301a为圆筒形状,其能够在内部安放数个试剂容器301c。试剂库301a设于第2测定单元20的前侧面侧(X1方向侧)。试剂库301a在平面视图中为圆形。试剂库301a中能够沿周向设置数个试剂容器301c。试剂库301a能够使试剂容器301c沿周向旋转,通过旋转能够使得任意试剂容器301c位于平面视图中一定试剂吸移位置Ph或Pi。试剂库301a中还设有冷却机构,在其内部设置的试剂容器301c内的试剂冷藏于适于保管的固定温度。试剂库301a中安放例如R1试剂、R2试剂和R3试剂的各试剂容器301c。试剂库301a的上侧面的试剂吸移位置Ph和Pi分别设有从试剂容器301c吸移R1试剂和R2试剂时能够开合的盖部341a和从试剂容器301c吸移R3试剂时能够开合的盖部341b。
试剂库301b分别收纳R4试剂和R5试剂的试剂容器。试剂库301b将R4试剂和R5试剂冷藏于适于保管的固定温度。
第2测定单元20的试样制备部302包括分装部350、点下部361、加热部370、试剂分装部380、BF分离部390。
分装部350包括试样分装部351和试剂分装部352。试样分装部351由吸移并排出样本的吸移管构成。试剂分装部352由吸移并排出试剂的吸移管构成。试剂分装部352吸移并排出数种试剂。具体而言,试剂分装部352吸移并排出R1试剂、R2试剂和R3试剂。试样分装部351和试剂分装部352沿X方向配列。分装部350能够沿向X方向延伸的分装部移动机构355使试样分装部351和试剂分装部352一体化地向X方向移动。试样分装部351和试剂分装部352在吸移时及分装时能够通过分装部移动机构355分别向上下方向升降移动。
试样分装部351吸移安放于样本供应部313的第1反应容器91内的样本,并将其排出至安放于点下部361的第2反应容器92中。即,第2测定单元20包括将第1反应容器91中收纳的样本分装于不同于第1反应容器91的第2反应容器92的试样分装部351。由此,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能够使用不同的反应容器进行测定处理。因此,特别是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使用的样本的量、反应容器的种类不同等情况下,也能使用不同的反应容器适当进行各个试样测定。另外,在使用不同的反应容器时,投入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后也储存于通用的废弃部50,因此能够有效减轻对废弃物GB进行处置时用户的工作负担。
试剂分装部352吸移试剂库301a内的试剂容器301c所收纳的试剂,并将其分装至第2反应容器92内。由此,通过试剂分装部352能够从试剂容器301c吸移试剂进行分装。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使用清洗液清洗试样分装部351和试剂分装部352的清洗部362。
点下部361能够安放第2反应容器92。分装部350将安放于样本供应部313的第1反应容器91内的样本分装至安放于点下部361的第2反应容器92。另外,由分装部350分装R1试剂至点下部361中。
分装部350使试样分装部351和试剂分装部352向作为吸移位置或排出位置的各个盖部341a、341b、点下部361、清洗部362、样本供应部313移动。盖部341a、341b、点下部361、清洗部362、样本供应部313在平面视图中呈直线状配置。
加热部370具备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其用于安放第2反应容器92并对第2反应容器92中收纳的试样进行加热使其反应。加热部370加热分装有液体的第2反应容器92。加热部370中设有数个安放孔371。第2反应容器92可以一个一个地设置于安放孔371中。通过加热部370的加热,收纳于第2反应容器92内的样本和试剂发生反应。加热部370在第2测定单元20内设置1个或数个。加热部370可以固定地设置在第2测定单元20,也可以设置为在第2测定单元20内能够移动。当加热部370能够移动时,加热部370也能够作为反应容器移送部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试剂分装部380与试剂库301b内的试剂容器流体性连接,可以向第2反应容器92分装R4试剂和R5试剂。试剂分装部380包括R4试剂分装部381和R5试剂分装部382。R4试剂分装部381向由反应容器移送部330移送来的第2反应容器92分装R4试剂。R5试剂分装部382向由反应容器移送部330移送来的第2反应容器92分装R5试剂。
BF分离部390具有执行从第2反应容器92分离液相和固相的BF分离处理的功能。BF分离部390针对分装有液体的第2反应容器92进行BF分离。BF分离部390包括1个或数个能够分别设置第2反应容器92的处理端口。处理端口中设有用于使R2试剂所含的磁性粒子集磁的磁力源392(参照图15),以及用于进行液相吸移和清洗液供应的清洗部391(参照图15)。BF分离部390在形成有后述的免疫复合物的磁性粒子集磁的状态下,通过清洗部391吸移第2反应容器92内的液相并供应清洗液。清洗部391具备液相的吸移通路和清洗液的排出通路,且与无图示的流体回路连接。由此,能够从免疫复合物和磁性粒子的结合体分离并除去液相所含不要的成分。
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304具有与图9所示测定部42同样的结构。测定部304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第2反应容器92的容器安放部42a,以及检测出基于与反应容器90内的试样中的被检物质结合了的标记物质的信号的检测部42b。容器安放部42a具有能够在内部以遮光状态收纳第2反应容器92的箱状形状。检测部42b由光电倍增管等构成。测定部304通过在检测部42b获取会与进行了各种处理的样本中的抗原结合的标记抗体与发光基质的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来测定该样本所含抗原的量。
(免疫测定的概要)
如上所述,在图14所示结构例中,第2测定单元20使用R1试剂~R5试剂进行免疫测定。参照图15,以被检物质101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例说明免疫测定。
首先,向第2反应容器92分装包含被检物质101的样本和R1试剂。通过试样分装部351向第2反应容器92中分装样本。通过试剂分装部352向第2反应容器92中分装R1试剂。R1试剂含有捕捉物质104,且R1试剂与被检物质101反应并结合。捕捉物质104包含用于供捕捉物质104与R2试剂所含固相载体102结合的结合物质。
该结合物质与固相载体的结合例如能够利用生物素(biotin)和亲和素(avidin)类、半抗原(hapten)和抗半抗原抗体、镍(nickel)和组氨酸标签(histidine tag)、光谷甘肽(glutathione)和光谷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等组合。“亲和素类”包括亲和素以及链霉亲和素(streptoavidin)。
例如捕捉物质104是用生物素修饰的抗体(生物素抗体)。即,捕捉物质104中作为结合物质修饰有生物素。样本和R1试剂分装后,在加热部370将第2反应容器92内的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由此,捕捉物质104和被检物质101结合。
接着,通过试剂分装部352向第2反应容器92分装R2试剂。R2试剂含有固相载体102。固相载体102与捕捉物质104的结合物质结合。固相载体102例如是与亲和素结合的固定有链霉亲和素的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的链霉亲和素与作为结合物质的亲和素反应并结合。在R2试剂分装后,在加热部370将第2反应容器92内的试样加热至一定温度。因此,被检物质101和捕捉物质104与固相载体102结合。
形成于固相载体102上的被检物质101和捕捉物质104和未反应的捕捉物质104通过BF分离部390的1次BF分离处理分离。将第2反应容器92放置于BF分离部390的处理端口的话,BF分离部390执行1次或数次以下各工序:在磁力源392处于集磁的状态下进行清洗部391的液相吸移、清洗液的排出、未集磁的状态下的搅拌。通过1次BF分离处理从第2反应容器92中除去未反应的捕捉物质104等不要成分。在1次BF分离处理中,在第2反应容器92内的液相被最终吸移了的状态下进行接下来的工序。
接着,通过试剂分装部352向第2反应容器92分装R3试剂。R3试剂含有标记物质103,其与被检物质101反应并结合。在R3试剂分装后,在加热部370将第2反应容器92内的试样加热至一定温度。因此,在固相载体102上形成包括被检物质101、标记物质103、捕捉物质104的免疫复合物105。在图15的例子中,标记物质103是ALP(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标记抗体。
形成于固相载体102上的免疫复合物105和未反应的标记物质103通过2次BF分离处理分离。BF分离部390执行1次或数次以下各工序:在磁力源392处于集磁的状态下进行液相吸移、清洗液的排出、在未集磁的状态下进行搅拌。通过2次BF分离处理从第2反应容器92中除去未反应的标记物质103等不要成分。在2次BF分离处理中,在第2反应容器92内的液相被最终吸移了的状态下进行接下来的工序。
之后,通过R4试剂分装部381和R5试剂分装部382分别向第2反应容器92分装R4试剂和R5试剂。R4试剂含有缓冲液。与固相载体102结合了的免疫复合物105分散于缓冲液中。R5试剂含有化学发光基质。R4试剂所含有的缓冲液具有促进免疫复合物105中所含标记物质103的标记(酶)和基质的反应的成分。在R4、R5试剂分装后,在加热部370将第2反应容器92内的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通过使基质相对于标记反应来产生光,通过测定部304的检测部42b测定产生的光的强度。基于测定部304的检测信号分析样本中的被检物质101的含有量等。
(废弃部)
图16~图18是图11~图14所示试样测定系统100的具体结构例中废弃部50的示图。废弃部50在配置有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壳体110内设于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下方。
具体而言,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设有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框架120、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框架130、收纳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的壳体110。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在横向(Y方向)排列配置且二者之间形成中间区域A3。由此,能够分别将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设于不同的框架。因此,能够使得试样测定系统100为以在第1框架120设有第1测定单元10和废弃部50的装置为基本结构,并在基本结构上增设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框架130的形态的扩展结构。由此,能够构成装置结构能够自由扩展变更的试样测定系统100。
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具有上下配置有数个设置区域的层次结构。在图16中,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被分隔板111分为上下2层的层次结构。第1框架120的上层121设有配置有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区域A1。第1框架120的下层122设有用于向第1测定单元10供应压力的压力源、流体回路、第1测定单元10的控制部等。第2框架130的上层131设有配置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区域A2。第2框架130的下层132设有用于向第2测定单元20供应压力的压力源、流体回路、第2测定单元20的控制部等。
废弃部50设于第1框架120的第2框架130侧的侧面。第2框架130具有用于在第1框架120侧的侧面配置废弃部50的凹部133。即,废弃部50在第1框架120中向第2框架130的凹部133内突出。如图17所示,在使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分离时,废弃部50在固定于第1框架120的侧面的状态下也能作为第1测定单元10的专用废弃部50发挥作用。由此,即使在为向作为基本结构的第1测定单元10进一步设置第2测定单元20的扩展结构时,仅通过在第1框架120的侧面排列配置第2框架130就能将第1框架120的废弃部50直接收在第2框架130的凹部133内并使其作为对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来说通用的废弃部50。在图17的例子中,当第1测定单元10不构成试样测定系统100时,通过仅将具备第1框架120和废弃部50的如图左侧所示的结构收纳于壳体内,就能够将其作为第1测定单元10单独的装置。
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从上层121贯通分隔板111,向下层122侧开口。下层122和废弃部50之间由倾斜的第1投射部71连接。由此,投入第1废弃口11的废弃物GB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第1投射部71运送至废弃部50。
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从上层131贯通分隔板111,向下层132侧的凹部133内开口。下层132和废弃部50之间通过铅直方向的第2投射部72连接。由此,投入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GB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第2投射部72运送至废弃部50。
在图18的例子中,废弃部50包括能从壳体110拉出的废弃箱52。即,废弃部50作为具有设置废弃箱52的内部空间的废弃箱52的收纳部。由此,用户仅通过从壳体110拉出废弃箱52就能够从废弃部50轻松地取出储存的废弃物GB。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对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
废弃部50具有将从第2废弃口21废弃的废弃物GB接收到废弃箱52的连接开口54。连接开口54从废弃部50的上侧面贯通配置有废弃箱52的内部空间,且配置于第2投射部72下端部的正下方位置。从第2废弃口21废弃的废弃物GB通过第2投射部72、连接开口54投入废弃箱52内。由此,即使即使在将第2测定单元(20)配置于具备第1测定单元(10)和废弃部(5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扩展结构的情况下,,仅通过在废弃部50设置连接开口54就能够将来自增设的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的废弃物GB收纳于废弃箱52内。因此,在装置结构能够自由扩展变更的试样测定系统100中能够轻松地构建废弃部50通用化的结构。
废弃部50从壳体110的前侧面向背面侧在壳体110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由此,用户能够从壳体110的前侧面侧碰触废弃箱52,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废弃箱52的取出和放入。在图18中,废弃箱52是直方体形状的上部开口的箱体。废弃箱52从上部开口52a分别接收从第1投射部71和第2投射部72运送来的废弃物GB并将其储存于内部。废弃部50的前侧面设有能够开合的门部53。用户从试样测定系统100的前侧面侧打开门部53拉出废弃箱52,回收并处置储存的废弃物GB。
在图19所示例子中,废弃部50在进深方向(X方向)上一直延伸到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中位于壳体110的背面侧的废弃口的位置。在图19的例子中,在2个第1废弃口11a、11b和1个第2废弃口21中,第1废弃口11a配置于最里侧(X2方向侧)。废弃部50超过最里侧的第1废弃口11a的位置,一直延伸到再里侧的位置。由此,废弃部50从壳体110的前侧面到达配置有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到废弃部50的距离。因此,能够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路径,因此能够简化装置结构,抑制废弃物GB的拥堵等的产生。
另外,在图19中,在平面视图中,废弃部50配置于与第2测定单元20内的中央相比靠近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即,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排列的Y方向上将第2测定单元20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CL2相比,废弃部50配置于有第1测定单元10的Y1方向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废弃部50从第1测定单元10的侧面起跨中间区域A3一直延伸到第2测定单元20内的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废弃部50被配置为在第1测定单元10的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侧面和第2测定单元20的中心线CL2之间。由此,能够将废弃部50配置在离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都近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路径。
如图20所示,在平面视图中,废弃部50也可以配置在与第1测定单元10内的中央相比靠近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例如在图17所示第2框架130的第1框架120侧的侧面设置废弃部50,在第1框架120的第2框架130侧设置凹部133。在图20中,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排列的Y方向上将第1测定单元10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CL1相比,废弃部50配置在有第2测定单元20的Y2方向侧的位置。废弃部50从第2测定单元20的侧面起跨中间区域A3一直延伸到第1测定单元10内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废弃部50被配置在第2测定单元20的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侧面和第1测定单元10的中心线CL1之间。由此也能够将废弃部50配置于离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都近的位置。
在图19和图20的例子中,在平面视图中,第1废弃口11配置于与第1测定单元1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即,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排列的Y方向上将第1测定单元10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CL1相比,第1废弃口11配置在有第2测定单元20的Y2方向侧的位置。在平面视图中,第2废弃口21配置在与第2测定单元20的中央相比靠近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与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排列的Y方向上将第2测定单元20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CL2相比,第2废弃口21配置在有第1测定单元10的Y1方向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各个测定单元内将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配置于离废弃部50近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缩短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向废弃部50运送废弃物GB的路径。
如图21所示,也可将第1废弃口11配置在与第2测定单元20相反侧的位置,将第2废弃口21配置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相反侧的位置。但是,对比图19和图20可知,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到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运送距离变大。因此,优选为将第1废弃口11配置在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将第2废弃口21配置在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
更详细而言,在图12的示例中,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a和11b都设在与作为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边界部的中间区域A3相邻的位置。即,在第1废弃口11a和11b和中间区域A3之间不设置样本分装部212和213、试剂分装部242和243等单元,第1废弃口11a和11b配置在中间区域A3的附近。另外,第1废弃口11a和11b在Y方向上配置在测定部204和中间区域A3之间的位置。即,第1废弃口11a和11b在第1测定单元10内配置在与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部204相比更靠近第2测定单元20侧的位置。
另外,在图14的示例中,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设于与作为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边界部的中间区域A3相邻的位置。即,在第2废弃口21和中间区域A3之间不设置分装部350、加热部370等单元,第2废弃口21配置于中间区域A3的附近。第2废弃口21在Y方向上配置于测定部304和中间区域A3之间的位置。即,第2废弃口21在第2测定单元20内配置于与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部304相比更靠近第1测定单元10侧的位置。因此,由图19可知,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排列的Y方向上的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之间的距离小于Y方向上的测定部204和测定部304之间的距离。
在图22和图23的示例中,废弃部50设于第1框架120内部。即,不同于图16和图17的例子,废弃部50未从第1框架120伸出,而是设于收纳在第1框架120内部的位置。废弃部50设在第1框架120的内侧且为第2框架130侧的位置。第1测定单元10的第1废弃口11通过上下延伸的直线状的第1投射部71与废弃部50连接。
在图22和图23的例子中,第2框架130中未设凹部133。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废弃口21通过斜向倾斜且从第2框架130跨第1框架120的内部延伸的第2投射部72与废弃部50内部连接。
此时也如图23所示,在使第1框架120和第2框架130分离的情况下,废弃部50在配置于第1框架120内部的状态下也能够作为第1测定单元10的专用废弃部50发挥作用。因此,将设有第2测定单元20的第2框架130增设至具备设有第1测定单元10和废弃部50的第1框架12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扩展结构时,也能够轻松地实现具备通用的废弃部50的试样测定系统100。
(试样测定系统的控制性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4和图25对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控制性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1测定单元10包括控制部411和存储部412。第2测定单元20包括控制部421和存储部422。
控制部411和421分别包括CPU或FPGA等处理器。存储部412和422分别包括ROM、RAM以和硬盘等易失性和/或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程序来作为各个测定单元MU的控制部发挥作用。控制部411控制上述第1测定单元10的各部的作业。控制部421控制上述第2测定单元20的各部的作业。
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分析部450和通知部470(参照图24)。分析部450例如由个人计算机构成。分析部450例如包括CPU等处理器、ROM、RAM和硬盘等存储装置。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程序来作为试样测定系统100的分析部450发挥作用。另外,通知部470向用户通知各种信息。通知部470例如包括显示部471、扬声器、指示灯、通过通信通知信息的通信部等。
分析部450与第1测定单元10的控制部411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控制部421电连接,并控制各测定单元MU。分析部450还分析各个测定单元MU的测定结果。另外,分析部450通过网络与无图示的主机连接,从主机获取针对各测定单元MU的测定指令。分析部450控制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以使其按顺序执行获取的测定指令。
(废弃物的检知)
在图26的结构例中,试样测定系统100具备获取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的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通知部470通知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所获取的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因此,用户能够通过通知部470而掌握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量。因此,即使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分别产生的废弃物GB被废弃至通用的废弃部50中,用户也能够轻松地认识到是否需要进行对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的工作。
在图26的结构例中,分析部450的处理器通过执行程序也作为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发挥作用。也可以设置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的专用处理器。
在图26的示例中,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根据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的合计值,获取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即,在1次测定中会产生的废弃物GB的量已被预先规定,因此只要知道在各个测定单元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就能掌握排出至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合计量。因此,即使不通过传感器等一个一个地对从第1废弃口11和第2废弃口21废弃的废弃物GB进行直接检测,也能从各测定单元的作业信息中轻松地获取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
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分别从第1测定单元10的控制部411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控制部421获取测定指令的执行情况。且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对废弃物GB计数开始时或上次重置时起到现在为止的、分别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进行计数。在各测定单元MU中执行了1次测定指令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将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加1次。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的作业是预先规定的连续作业,因此也可以将执行了例如分装样本的作业等、连续作业所含某作业作为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进行计数。
当执行1次测定指令时,设在第1测定单元10排出N1个废弃物GB,在第2测定单元20排出N2个废弃物GB。当在第1测定单元10和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分别设为T1、T2时,则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以下式表示:M1=(N1×T1)+(N2×T2)。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获取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并将其作为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
如图27所示,通知部470包括进行界面显示的显示部471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使通知部470显示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中预先设定有废弃部50能够储存的废弃物GB的容许数量M2的信息。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使通知部470显示现在储存的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和废弃物GB的容许数量M2并将其作为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
图27所示的示例为,使作为通知部470的显示部471还显示除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以外的消耗品的信息。在图27中,与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一起显示的还有排液罐余量信息、清洗水余量信息,第1反应容器91和第2反应容器92的各余量信息。
在图27的例子中,通知部470在废弃物GB的量为一定以上时通知该信息。因此,即使用户怠于确认废弃物GB的量,也能切实地使用户认识到需要取出并处置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
具体而言,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按照废弃物GB的量变更通知部470的通知形态。即,在图28的例子中,按照废弃物GB的量阶段性地变更显示形态。具体而言,变更表示废弃物GB的图标481的显示形态。如图28(A)所示,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不足阈值时,图标481以表示为第1级别的通常状态的第1显示颜色进行显示。如图28(B)所示,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在阈值以上且不足容许数量M2时,图标481以第2显示颜色进行显示。第2显示颜色表示建议用户从废弃部50回收废弃物GB的第2级别。如图28(C)所示,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在容许数量M2以上时,图标481以第3显示颜色进行显示。第3显示颜色表示向用户警告不进行废弃物GB的回收的话可能导致异常停止等错误的第3级别。第1显示颜色、第2显示颜色、第3显示颜色优选为能够使用户直观地认识到随着阶段的推进警戒级别上升。第1显示颜色、第2显示颜色、第3显示颜色例如是灰色、黄色、红色。
如后所述,在第2级别以上,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也可以使通知部470显示消息(参照图30)。废弃物GB的量为一定以上时的通知例如也可以通过扬声器的语音输出、指示灯的点亮、消息的发送等来进行。
另外,在图27和图28的例子中,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使重置图标482显示。当输入重置图标482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如图29所示那样使显示部471显示选择是否重置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的对话框483。输入对话框483的是按钮483a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将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计数重置为零,当输入对话框483的否按钮483b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维持废弃物GB的合计量M1计数。也可以检知废弃部50的门部53(图18)的开合使对话框483显示。当用户打开门部53时,能够推定要进行废弃物GB的回收工作,因此当检知到门部53被打开后并被关闭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显示对话框483。
另外,也可以在废弃部50设置检测废弃物GB的传感器。在图30的例子中,废弃部50包括用于检测出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的废弃物传感器452。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基于废弃物传感器452的检测信号获取废弃物GB的量的相关信息。
由此,能够通过废弃物传感器452检测出废弃物GB的量。另外,在废弃部50中存储很多废弃物GB时,由于废弃物GB的堆积方式不同,可能会有体积在预想的以上或紧密地塞满从而比预想的储存更多的情况。因此,例如当通过废弃物传感器452直接检测出废弃部50中实际储存的废弃物GB时,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是否有必要对储存于废弃部50的废弃物GB进行处置。
在图30的例子中,废弃物传感器452是具备发光部和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其通过光是否被废弃物GB遮挡来检知废弃物GB的存在。废弃物传感器452设置在废弃部50的数处。具体而言,在废弃箱52的上端部附近设置第1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a,在废弃物传感器452a的上方位置,在第1投射部71和第2投射部72的出口开口附近设置第2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b。第1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a检知废弃箱52已变为装满状态,第2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b检知第1投射部71或第2投射部72中产生了废弃物GB的拥堵的异常状态。
例如当第1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a检知到废弃物GB,第2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b未检知到时,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使通知部470显示废弃箱52已变为装满状态这一消息。例如在第1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a和第2阶段的废弃物传感器452b两者都检知到废弃物GB的情况下,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1使测定单元MU错误停止,且使通知部470显示错误停止的消息(无图示)。
(测定处理作业的说明)
接下来,通过图31~图35说明图11~图25所示试样测定系统100的测定处理作业。
图31是分析部450进行的测定指令的获取处理。
在步骤S11中,在样本运送部211从样本容器95读取到识别信息之后,分析部450从控制部411获取识别信息。在步骤S12中,分析部450向主机发送获取的识别信息,获取与样本容器95中收纳的样本相对应的测定指令。测定指令包括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项目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项目中的至少一者。
(第1测定单元的测定处理)
图32表示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处理。图32所示各步骤的处理由第1测定单元10的控制部411执行。第1测定单元10的各部参照图12。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411判断是否进行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即,控制部411在分析部450获取的测定指令包含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项目时,向步骤S22推进处理。测定指令不含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项目时,不对该样本执行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
在步骤S22中,向第1反应容器91(参照图35)分装样本。具体而言,控制部411使样本分装部212执行作业,从样本容器95吸移样本,并将吸移的样本排出至安放在容器台220的新的第1反应容器91。
在步骤S23中,向另外的新的第1反应容器91(参照图35)分装样本。具体而言,控制部411使样本分装部213执行作业,从分装完成的第1反应容器91吸移样本,并将吸移的样本排出至安放在容器台220的新的第1反应容器91。最初分装了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一直为了用于再次检查而安放在容器台220直到生成了样本的测定结果确定不进行再次检查。在后分装了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被移送至加热台250。
在步骤S24中,通过向分装有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分装试剂来制备试样。控制部411在加热台250将第1反应容器91内的样本加热至一定温度。控制部411通过第1容器移送部270将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试剂分装部242和243中分装有与测定项目相应的试剂中的一者的试剂分装位置Pe或Pf,通过试剂分装部242或243向第1反应容器91分装一定量的试剂。由此,制备测定用试样。另外,控制部411按照测定项目进行数次试剂分装部242或243的试剂分装和加热台250中的加热处理。
在步骤S25中,对第1反应容器91内的试样进行测定。控制部411通过夹持机构261将第1反应容器91移送至测定部40的某容器安放部41a。向容器安放部41a设置第1反应容器91,并向第1反应容器91照射来自送光部41b的光,受光部41c接受透射第1反应容器91和测定试样的光并输出电信号。电信号介由控制部411发送至分析部450。分析部450进行与测定项目相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记录于存储部。
在步骤S26中,经过一定测定时间后,夹持机构261从容器安放部41a取出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并投入至第1废弃口11a。投入第1废弃口11a的第1反应容器91作为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并储存。
分析部450按照分析结果判断是否要进行再次检查,在要进行再次检查时生成再检指令。在步骤S27中,控制部411判断样本是否设定有再检指令。
当未设定再检指令时,在步骤S28中,控制部411让最初设置在容器台220的收纳有再次检查用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参照图35)废弃至第1废弃口11b。具体而言,控制部411通过夹持机构262从容器台220的安放孔221取出不要的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并投入至第1废弃口11b。投入第1废弃口11b的第1反应容器91作为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并储存。
当设定有再检指令时,控制部411将处理返回步骤S23。在再次检查中,对最初设置在容器台220的收纳有再次检查用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进行上述步骤S23~S26的处理。进行再次检查时,跳过步骤S27和S28,在步骤S26,再次检查用第1反应容器91废弃至第1废弃口11a,由此测定处理结束。
(第2测定单元的测定处理)
当在第2测定单元20进行样本测定时,在第1测定单元10中,进行图33所示用于移交收纳有样本的第1反应容器91的处理。图33的处理由第1测定单元10的控制部411进行。
在步骤S31中,控制部411判断是否进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即,控制部411在分析部450获取的测定指令包括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项目时将处理推进至步骤S32。测定指令不含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项目时,不对该样本执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
在步骤S32中,向第1反应容器91分装样本。具体而言,控制部411使样本分装部212执行作业,从样本容器95吸移样本,并将吸移的样本排出至安放于容器台220的新的第1反应容器91。当测定指令包括第1测定单元10的测定项目和第2测定单元20的测定项目两者时,分别准备第1测定单元10测定用第1反应容器91和向第2测定单元20移交用第1反应容器91,并分别分装样本(参照图35)。
在步骤S33中,控制部411开始向移交机构306(参照图13)移送移交用第1反应容器91。具体而言,控制部411通过第1容器移送部270取出安放在容器台220的移交用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至移交机构306的中转部307。移交用第1反应容器91的移送与第1测定单元10中的测定作业并列进行。
图34表示在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处理。图34所示各步骤的处理由第2测定单元20的控制部421执行。第2测定单元20的各部参照图14。
在步骤S41中,控制部421基于检知部307b的信号判断移交机构306的中转部307是否设置有第1反应容器91。检知部307b检知到在中转部307设置有第1反应容器91的话,处理推进至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控制部421通过第2容器移送部308取出安放在中转部307的移交用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至移交台311。由此,第2测定单元20中的测定开始。
在步骤S43中,控制部421将第1反应容器91中的样本分装至第2反应容器92。控制部421通过夹持机构321从移交台311取出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至样本供应部313。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从容器供应部303移送至点下部361。控制部421通过分装部350的试样分装部351吸移第1反应容器91中的样本,并将其分装至第2反应容器92(参照图35)。之后的处理针对第2反应容器92进行。控制部421通过夹持机构321从样本供应部313取出被吸移完的第1反应容器91,并将其移送并投入至第2废弃口21。由此,第1反应容器91作为废弃物GB运送至废弃部50内。
在步骤S44中,控制部421在第2反应容器92中制备试样。即,控制部421实施图15所示一系列的处理。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移送至点下部361,通过分装部350分装R1试剂,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其移送至加热部370并进行加热。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取出第2反应容器92,通过分装部350分装R2试剂,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其移送至加热部370并进行加热。然后,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从加热部370运送至BF分离部390,在BF分离部390进行1次BF分离处理。
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从BF分离部390取出,通过分装部350分装R3试剂,在加热部370加热第2反应容器92。然后,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从加热部370运送至BF分离部390,实施BF分离部390所进行的2次BF分离处理。
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移送至R4试剂分装部381,通过R4试剂分装部381分装R4试剂。控制部421通过夹持机构321将第2反应容器92移送至R5试剂分装部382,通过R5试剂分装部382分装R5试剂。R5试剂分装后,控制部421通过反应容器移送部330将第2反应容器92移送至加热部370。第2反应容器92在加热部370加热一定时间。通过以上步骤,在第2反应容器92制备试样。
在步骤S45中,在测定部304进行测定。具体而言,通过夹持机构321将第2反应容器92移送至测定部304。测定部304对通过使基质对免疫复合物105的标记反应而产生的光的强度进行测定。测定部304的检测结果经由控制部421向分析部450输出。
在测定结束后,在步骤S46中,控制部421通过夹持机构321从测定部304取出测定完成的第2反应容器92,并将其移送并投入至第2废弃口21。由此,测定完成的第2反应容器92作为废弃物GB储存在废弃部50。
通过以上步骤进行试样测定系统100的分析处理作业。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绝无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限,而由权利要求书所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0:第1测定单元、10a:第1壳体、11、11a、11b:第1废弃口、20:第2测定单元、20a:第2壳体、21:第2废弃口、30:第3测定单元、31:第3废弃口、40、41、42、43、204、304:测定部、41a、42a:容器安放部、41b、43b:送光部、41c、43c:受光部、42b:检测部、43a:流路部、50:废弃部、50a:第3壳体、52:废弃箱、54:连接开口、60:废弃物投入部、61:第1废弃物投入部、62:第2废弃物投入部、70:废弃物运送部、71:第1投射部、72:第2投射部、75:第1废弃物运送部、76:第2废弃物运送部、77:运送路、81、212、213:样本分装部、91:第1反应容器、92:第2反应容器、93:吸移管吸头、100:试样测定系统、110:壳体、120:第1框架、130:第2框架、133:凹部、201、301、301a、301b:试剂库、202、302:试样制备部、203、303:容器供应部、270:第1容器移送部、306:移交机构、307:中转部、308:第2容器移送部、451:废弃物信息获取部、452、452a、452b:废弃物传感器、470:通知部、A1:第1区域、A2:第2区域、GB:废弃物、MU:测定单元。

Claims (41)

1.一种试样测定系统,包括:
测定试样的第1测定单元和第2测定单元,
用于储存从所述第1测定单元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的通用的废弃部,其中,
所述第1测定单元包括用于排出在所述第1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的与所述废弃部连接的第1废弃口,
所述第2测定单元包括用于排出在所述第2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的与所述废弃部连接的第2废弃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接收包括用于制备试样的反应容器,和用于分装样本的吸移管吸头中的至少一者的废弃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接收与样本接触了的废弃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获取储存于所述废弃部的与废弃物的量相关的信息的废弃物信息获取部,
通知所述废弃物信息获取部获取的与废弃物的量相关的信息的通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物信息获取部基于分别在所述第1测定单元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中的测定指令的执行次数的合计值获取与所述废弃物的量相关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包括用于检测出储存于所述废弃部的废弃物的废弃物传感器,
所述废弃物信息获取部基于所述废弃物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获取与废弃物的量相关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废弃物的量为一定值以上时,所述通知部通知该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设有所述废弃部的壳体,
所述废弃部包括能够从所述壳体拉出的废弃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具有将从所述第2废弃口废弃的废弃物接收至所述废弃箱的连接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在所述壳体的进深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前侧面向背面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在所述进深方向上一直延伸到所述第1废弃口和所述第2废弃口中位于所述壳体的背面侧的废弃口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平面视图中,所述废弃部配置于与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中央相比靠近所述第2测定单元侧的位置,或与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中央相比靠近所述第1测定单元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平面视图中,所述第1废弃口配置于与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中央相比靠近所述第2测定单元侧的位置,
在平面视图中,所述第2废弃口配置于与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中央相比靠近所述第1测定单元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用于将从所述第1废弃口和所述第2废弃口中的至少一者排出的废弃物运送至所述废弃部的废弃物运送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物运送部包括运送从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所述第1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的第1废弃物运送部,以及运送从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所述第2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的第2废弃物运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废弃物运送部和所述第2废弃物运送部能够移交运送的废弃物以将其运送至所述废弃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废弃物运送部和所述第2废弃物运送部包括能够移交废弃物的废弃物的运送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物运送部包括将所述第1废弃口与所述废弃部连通的第1投射部和将所述第2废弃口与所述废弃部连通的第2投射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废弃物投入部,所述废弃部投入部保持废弃物并进行移送,并向所述第1废弃口和/或所述第2废弃口投入废弃物。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物投入部包括:
保持在所述第1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并将其投入所述第1废弃口的第1废弃物投入部,
保持在所述第2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并将其投入所述第2废弃口的第2废弃物投入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分别包括接收反应容器并对接收的所述反应容器中的试样进行测定的测定部,
所述第1废弃物投入部将在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所述测定部进行了测定的所述反应容器投入所述第1废弃口,
所述第2废弃物投入部将在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所述测定部进行了测定的所述反应容器投入所述第2废弃口。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废弃物投入部配置于所述第1测定单元能够在不对所述第2测定单元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1区域,
所述第2废弃物投入部配置于所述第2测定单元能够在不对所述第1测定单元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2区域。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设有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第1框架、设有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第2框架、收纳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的壳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设于所述第1框架的所述第2框架侧的侧面,
所述第2框架具有用于在所述第1框架侧的侧面配置所述废弃部的凹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设有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第1壳体,
设有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第2壳体,
设有所述废弃部的第3壳体,以及
将分别从所述第1壳体内的所述第1废弃口和所述第2壳体内的所述第2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移送至所述第3壳体的所述废弃部的废弃物运送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废弃口配置于所述第1测定单元能够在不对所述第2测定单元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1区域,
所述第2废弃口配置于所述第2测定单元能够在不对所述第1测定单元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的第2区域。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在所述第1区域包括用于收纳试剂容器的试剂库;
所述第2测定单元在所述第2区域包括用于收纳试剂容器的试剂库。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在所述第1区域包括用于将样本制备成测定用试样的试样制备部;
所述第2测定单元在所述第2区域包括用于将样本制备成测定用试样的试样制备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
用于从样本容器分装供应至所述试样制备部的样本的样本分装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本分装部设于所述第1区域,
所述试样测定系统还包括用于从所述第1区域向所述第2区域移交样本的移交机构。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本分装部向第1反应容器分装样本,
所述移交机构将所述第1反应容器移交至所述第2区域。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交机构包括配置于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第1容器移送部、配置于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第2容器移送部,和能够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之间安放反应容器的中转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反应容器通过所述移交机构被移送至所述第2区域内之后,所述第2测定单元与所述第1测定单元相互独立地开始所述第1反应容器内收纳的样本的测定。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测定单元包括将所述第1反应容器中收纳的样本分装于不同于所述第1反应容器的第2反应容器的试样分装部。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应容器和所述第2反应容器的形状和材质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所述废弃部接收包括所述第1反应容器和所述第2反应容器在内的废弃物。
36.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在所述第2区域分别包括用于进行试样测定的测定部,
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所述测定部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所述测定部的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不同。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中的一者为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
血液凝固测定用单元的所述测定部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的容器安放部、向反应容器内的试样照射光的送光部、检测出向试样照射的光的受光部。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中的一者是免疫测定用单元,
免疫测定用单元的所述测定部包括安放收纳试样的反应容器的容器安放部、检测出基于与反应容器内的试样中的被检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的信号的检测部。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弃部接收在所述第1测定单元产生和在所述第2测定单元产生的品种、形状和材质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废弃物。
4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试样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定单元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在所述第2区域分别包括用于进行试样测定的测定部,
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所述测定部和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所述测定部的测定原理或测定项目相同。
41.一种试样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1测定单元中测定试样,
将在所述第1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投入设于所述第1测定单元的第1废弃口,
在第2测定单元中测定试样,
将在所述第2测定单元产生的废弃物投入设于所述第2测定单元的第2废弃口,
将从所述第1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和从所述第2废弃口排出的废弃物储存于与所述第1废弃口和所述第2废弃口连接的通用的废弃部。
CN201910058624.1A 2018-01-31 2019-01-22 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Pending CN1100956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5867 2018-01-31
JP2018015867A JP7017942B2 (ja) 2018-01-31 2018-01-31 試料測定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測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95620A true CN110095620A (zh) 2019-08-06

Family

ID=65268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58624.1A Pending CN110095620A (zh) 2018-01-31 2019-01-22 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0455B2 (zh)
EP (1) EP3521832A1 (zh)
JP (1) JP7017942B2 (zh)
CN (1) CN1100956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7185A1 (zh) * 2020-01-21 2021-07-29 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分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1335B2 (ja) * 2017-12-05 2022-01-12 シーメンス・ヘルスケア・ダイアグノスティッ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自動診断分析装置のためのプローブ先端廃棄物シュート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13219185B (zh) * 2020-01-21 2023-08-08 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稀释方法及稀释装置
WO2024062752A1 (ja) * 2022-09-21 2024-03-2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自動分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8960A (ja) * 2003-08-20 2005-04-14 Sysmex Corp 試料分析装置
JP2007017211A (ja) * 2005-07-06 2007-01-25 Juki Corp ノズルチップの廃棄装置及び分注装置
JP2008051607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ysmex Corp ディスポーザブルパーツ廃棄箱
CN104181316A (zh) * 2014-08-28 2014-12-03 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样本多项检测装置及方法
JP2015075343A (ja) *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複数の分析装置を連結してなる自動分析システム
JP2017096895A (ja) * 2015-11-27 2017-06-01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分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9699A (en) * 1980-08-19 1982-07-13 Vitatron Scientific B.V. Motor control system for use in an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ests and measurements on liquid samples
US4478094A (en) * 1983-01-21 1984-10-23 Cetus Corporation Liquid sample handling system
JPS6420450A (en) * 1987-07-15 1989-01-24 Nittec Co Ltd Automatic urine inspection apparatus
JP3246058B2 (ja) * 1993-04-13 2002-01-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試験片供給装置
JP3032159B2 (ja) 1996-09-24 2000-04-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分析システム
JP2001013151A (ja) 1999-06-30 2001-01-1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血液の検査装置
DE602004004955T2 (de) 2003-08-20 2007-12-06 Sysmex Corp. Probenanalysegerät und eine Vorrichtung zur Detektion von Nukleinsäuren
CA2967430C (en) * 2005-03-10 2018-05-08 Gen-Probe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to perform assays for detecting or quantifying analytes within samples
US9797916B2 (en) * 2014-01-10 2017-10-24 Idexx Laboratories, Inc. Chemical analyz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8960A (ja) * 2003-08-20 2005-04-14 Sysmex Corp 試料分析装置
JP2007017211A (ja) * 2005-07-06 2007-01-25 Juki Corp ノズルチップの廃棄装置及び分注装置
JP2008051607A (ja) * 2006-08-23 2008-03-06 Sysmex Corp ディスポーザブルパーツ廃棄箱
JP2015075343A (ja) *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複数の分析装置を連結してなる自動分析システム
CN104181316A (zh) * 2014-08-28 2014-12-03 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样本多项检测装置及方法
JP2017096895A (ja) * 2015-11-27 2017-06-01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体分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7185A1 (zh) * 2020-01-21 2021-07-29 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分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2739A (ja) 2019-08-08
JP7017942B2 (ja) 2022-02-09
US20190232296A1 (en) 2019-08-01
EP3521832A1 (en) 2019-08-07
US11400455B2 (en)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5620A (zh) 试样测定系统及试样测定方法
JP4406644B2 (ja) 自動多段検出器アナライザ
US7998432B2 (en) Multidisciplinary automatic analyzer for in vitro diagnosis
US11754580B2 (en) Sampl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sample measurement device
CN107850612B (zh) 自动分析装置
WO2007139212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11666920B2 (en) Method of cleaning aspiration tube and specimen measuring apparatus
JP7423722B2 (ja)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測定方法
CN211826096U (zh) 样本测定装置
CN111902723A (zh) 样本测定系统、架的运送方法
CN111919122B (zh) 样本测定系统、架的运送方法
JP6886952B2 (ja) 検体測定装置および検体測定方法
US20200309801A1 (en) Sampl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sample measurement method
CN217688992U (zh) 样本分析装置
CN217688991U (zh) 一种样本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