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2969A -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2969A
CN110062969A CN201880004903.3A CN201880004903A CN110062969A CN 110062969 A CN110062969 A CN 110062969A CN 201880004903 A CN201880004903 A CN 201880004903A CN 110062969 A CN110062969 A CN 110062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or
battery module
column portions
box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49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殷圭
李订勋
文祯晤
郑炳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62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29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ic energy storing means,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7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1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2Hybri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11Electric energy storages
    • B60Y2400/112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设置有从前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并且所述电极引线通过竖直堆叠而形成,从而竖直相邻的电极引线以面对面的方式接触;以及多个引线盒,每个所述引线盒设置有:两个柱部,所述两个柱部位于所述电极引线的一个外端和另一个外端;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位于两个柱部之间,具有竖直升高的壁形,并且在内部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分别容纳面对面接触的电极引线;以及第一间隔件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从所述分隔部的顶部向前突出,以使得从所述容纳空间突出到外部的所述电极引线与另外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Description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4月7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7-0045417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并且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具有改进的电极引线与感测端子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的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对于诸如膝上型计算机、摄像机、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电动车辆、用于能量存储的蓄能器、机器人、卫星等的广泛发展,正在对可被重复地再充电的高性能二次电池进行许多研究。
当前,商业上可用的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锂二次电池等,在这些二次电池中,锂二次电池具有很少或没有记忆效应,因此由于锂二次电池具有自由充电/放电、非常低的自放电和高能量密度这些优点,从而比镍基二次电池更受关注。
锂二次电池通常分别将锂基氧化物和碳材料用于正电极活性材料和负电极活性材料。锂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分别由正电极活性材料和负电极活性材料涂覆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同时分隔物介于所述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以及包装件或电池壳体,用于密封地容纳电极组件以及电解质溶液。
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壳体的形状将锂二次电池分为罐型二次电池和袋型二次电池,在所述罐型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被嵌入金属罐中,在所述袋型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被嵌入铝层压片的袋中。
最近,二次电池不仅被广泛用在诸如便携式电子设备这样的小型设备中,而且被广泛用在诸如车辆或能量存储系统这样的中等和大型设备中。特别地,随着碳能源的不断枯竭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加,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和电动车辆受到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或电动车辆中,最重要的部件是向汽车电机提供驱动力的电池组。因为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或电动车辆通过电池组的充电/放电来被供应用于驱动车辆的动力,所以与单独由发动机驱动的车辆相比,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或电动车辆具有更高的燃料效率,并且可消除或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用户的数量现在正在增加。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或电动车辆的电池组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并且所述多个二次电池串联和并联连接,以提高容量和输出。
为此,多个二次电池具有从一个表面突出的电极引线,并且相邻的电极引线之间通过面接触来进行电连接,以满足电池组的预先设计的容量和输出。
图1是未设置盒的常规电池模块的横截面图。
参考图1,未设置盒的常规电池模块B仅由堆叠的多个电池单体1-11、1-12、1-21、1-22构成,并且所述多个电池单体1-11、1-12、1-21、1-22分别具有弯曲的电极引线3-11、3-12、3-21、3-22。
更具体地,在相邻的电池单体1-11、1-12当中,设置在下部位置处的电池单体1-11具有弯曲一次的电极引线3-11,而设置在上部位置处的电池单体1-12具有弯曲三次的电极引线3-12。每条电极引线3-11、3-12被弯曲并且彼此面接触,并且每条电极引线3-11、3-12的弯曲以相同方式重复。
在此情况下,在未设置盒的常规电池模块B的电极引线3-11、3-12、3-21、3-22当中,在下部位置处面接触的电极引线3-11、3-12的端部与在上部位置处面接触的电极引线3-21、3-1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L较短,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电池模块B的组装和制造期间,下方的电极引线3-11的端部与上方的电极引线3-21、3-12之间发生短路现象。
图2是具有盒的常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参考图2,为了易于堆叠多个电池单体1,设置有盒的常规电池模块B可以设置用于每个电池单体1的盒5,所述电池单体1被容纳在所述盒5中。
设置有盒的常规电池模块B具有由安置在盒5中的电池单体1的堆叠体,使得电池单体1通过盒5彼此间隔开,从而防止电极引线3之间的非设计连接。
然而,因为设置有盒的常规电池模块B是在添加所述盒5的情况下制造而成,所以由于盒5占据了体积而减小了能量密度,并且由于所述盒5的附加制造成本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防止相邻的电极引线之间的非设计连接的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本公开还旨在提供一种通过仅容纳电极引线的引线盒来减小体积从而具有改进的能量密度的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上面提及的目的,并且本公开的这些及其它目的和优点可通过以下描述来理解并且将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而易见。另外,将容易地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目的和优点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组合中阐述的手段来实现。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从前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其中,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设置的所述电极引线沿着上下方向被堆叠成彼此面接触;以及多个引线盒,每个所述引线盒包括:两个柱部,所述两个柱部被设置在所述电极引线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中的每一个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形成为板状,其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沿着上下方向竖立,并且具有容纳空间,面接触的所述电极引线被分别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以及第一间隔件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从所述分隔部的顶部向前突出,以使得从所述容纳空间向外突出的所述电极引线与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引线盒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分隔部的中央部和下部中的每一个向前突出,以支撑感测汇流条。
优选地,所述引线盒还包括第二间隔件部,所述第二间隔件部形成为板状,其沿着水平方向叠置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上方或下方,以使得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电极引线与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两个柱部、所述分隔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间隔件部被整体地形成。
优选地,所述两个柱部、所述分隔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间隔件部由绝缘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电极引线包括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从所述电池单体的前侧的左侧部向前突出,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从所述电池单体的前侧的右侧部向前突出。
优选地,所述引线盒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第一引线盒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第二引线盒,并且所述第一引线盒的两个柱部和所述第二引线盒的两个柱部的相邻柱部在接触表面上具有接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线盒的第二间隔件部形成为板状,其沿着水平方向叠置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上方,以使得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电极引线与设置在上方的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线盒的第二间隔件部形成为板状,其沿着水平方向叠置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下方,以使得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电极引线与设置在下方的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引线盒还包括圆柱形的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沿着上下方向竖立。
优选地,所述两个柱部中的至少一个柱部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并且通过将所述联接构件插入到所述通孔中,从而使得沿着上下方向堆叠的所述多个引线盒被联接和固定。
优选地,所述两个柱部中的至少一个柱部在顶部和底部中的一个上具有联接突起,并且所述两个柱部中的至少一个柱部在顶部和底部中的另一个具有与所述联接突起相对应的联接凹槽。
优选地,所述两个柱部具有从所述前侧突出的联接突起,并且所述联接突起被插入并配合到形成在感测汇流条的两端处的联接凹槽中。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上述电池模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电池模块。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以通过防止电极引线之间的非设计连接并且防止电池模块的短路现象来改进电池模块的电气稳定性。
另外,本公开可以通过使用仅容纳电极引线的引线盒来减小电池模块的体积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未设置盒的常规电池模块的横截面图。
图2是设置有盒的常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线盒的前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线盒的后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线盒和汇流感测条相联接的视图。
图10是沿着图3的C-C'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1是沿着图3的D-D'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过程的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因此,本公开相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面。在描述本公开时,当认为相关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不必要模糊了本公开的关键主题时,则本文中省略其详细描述。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并且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参考图3和图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可以包括电池单体100、电极引线110、130和引线盒200。
可以提供多个电池单体100,并且每个电池单体100可以在上下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堆叠。
电池单体100不限于特定类型,各种类型的二次电池都可以被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10。例如,电池单体100可以包括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镍锌电池。特别地,电池单体100可以是锂二次电池。
同时,可以根据壳体的类型将电池单体100分为袋型、圆柱形和棱柱形。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电池模块10的电池单体100可以是袋型二次电池。
当电池单体100是袋型二次电池时,如图3和图4中所示,宽表面可以被定位在彼此之上,使得宽表面可以发生面接触。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电池单体100可以具有从前侧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上突出的电极引线110、130。
电极引线110、130可以包括从电池单体100的前侧的左侧部向前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和从电池单体100的前侧的右侧部向前突出的第二电极引线130。
在此情况下,第一电极引线110和第二电极引线130可以分别是正电极引线和负电极引线,并且所述正电极引线可以连接到电极组件的正电极板,负电极引线可以连接到电极组件的负电极板。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电极引线的结构。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进一步参考图5和图6,电极引线110、130可以从电池单体100的前侧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特别地,相邻的电极引线可以具有彼此面对的弯曲部,以便彼此面接触。
更具体地,如图5中所示,堆叠在第一层至第十三层中的每个电池单体100a、...、100m可以具有从前侧的左侧部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m。
在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m当中,堆叠在奇数层(即,第一层、第三层、第五层、第七层、第九层、第十一层和第十三层)中的电池单体100a、100c、100e、100g、100i、100k、100m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c、110e、110g、110i、110k、110m可以分别具有第一弯曲部J1,所述第一弯曲部J1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突出和延伸,并且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弯曲。
在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m当中,堆叠在偶数层(即,第二层、第四层、第六层、第八层、第十层和第十二层)中的电池单体100b、100d、100f、100h、100j、100l的第一电极引线110b、110d、110f、110h、110j、110l可以分别具有第二弯曲部J2,所述第二弯曲部J2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突出和延伸,并且沿着向下方向(-Y轴方向、+X轴方向)倾斜地弯曲。
另外,偶数层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b、110d、110f、110h、110j、110l可以具有第三弯曲部J3,所述第三弯曲部J3从第二弯曲部J2延伸,并且在与奇数层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c、110e、110g、110i、110k、110m相接触的接触点处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弯曲。
另外,偶数层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b、110d、110f、110h、110j、110l可以具有第四弯曲部J4,所述第四弯曲部J4从第三弯曲部J3延伸,并且在与奇数层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c、110e、110g、110i、110k、110m的第一弯曲部J1的位置相对应的点处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弯曲。
由此,除最上层之外,奇数层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c、110e、110g、110i、110k以及偶数层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b、110d、110f、110h、110j、110l可以在相邻层之间从第三弯曲部J3到末端具有面接触,并且可以彼此电连接。
同时,如图6中所示,堆叠在第一层至第十三层中的电池单体100a、...、100m中的每一个电池单体均可以具有从前侧的右侧部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引线130a、...、130m。
在第二电极引线130a、...、130m当中,堆叠在奇数层(即,第一层、第三层、第五层、第七层、第九层、第十一层和第十三层)中的电池单体100a、100c、100e、100g、100i、100k、100m的第二电极引线130a、130c、130e、130g、130i、130k、130m可以分别具有第五弯曲部J5,所述第五弯曲部J5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突出和延伸,并且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弯曲。
在第二电极引线130a、...、130m当中,堆叠在偶数层(即,第二层、第四层、第六层、第八层、第十层和第十二层)中的电池单体100b、100d、100f、100h、100j、100l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d、130f、130h、130j、130l可以分别具有第六弯曲部J6,所述第六弯曲部J6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突出和延伸,并且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X轴方向)倾斜地弯曲。
另外,偶数层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d、130f、130h、130j、130l可以具有第七弯曲部J7,所述第七弯曲部J7从第二弯曲部J2延伸,并且在与奇数层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a、130c、130e、130g、130i、130k、130m相接触的接触点处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弯曲。
另外,偶数层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d、130f、130h、130j、130l可以具有第八弯曲部J8,所述第八弯曲部J8从第七弯曲部J7延伸,并且在与奇数层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a、130c、130e、130g、130i、130k、130m的第五弯曲部J5的位置相对应的点处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弯曲。
由此,除最下层之外,奇数层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c、130e、130g、130i、130k、130m以及偶数层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d、130f、130h、130j、130l可以在相邻层之间从第七弯曲部J3到末端彼此具有面接触,并且可以彼此电连接。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引线盒200。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线盒的前视图,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线盒的后视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线盒和汇流感测条相联接的视图,图10是沿着图3的C-C'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并且图11是沿着图3的D-D'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进一步参考图7至图11,引线盒200内可以容纳电极引线110、130的一部分,使得仅是彼此接触的电极引线110、130被电连接。另外,引线盒200可以允许电极引线110、130的剩余部分向外突出,并且允许突出的电极引线110、130彼此间隔。
为此,引线盒200可以被分别设置在彼此接触的电极引线110、130中的每一个中,并且可以沿着堆叠电池单体100的上下方向(±Y轴方向)而被堆叠。
同时,引线盒200可以包括:第一引线盒210,所述第一引线盒210用于容纳并支撑电极引线110、130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以及第二引线盒230,所述第二引线盒230用于容纳并支撑电极引线110、130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
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具有类似的结构和作用,因此将首先描述第一引线盒210,并且将基于第一引线盒210与第二引线盒230之间的差异来描述第二引线盒230。
第一引线盒210可以包括两个柱部211、212、分隔部213、第一间隔件部214、第二间隔件部215和支撑部216。
两个柱部211、212可以成形为矩形棱柱形,并且被设置在第一电极引线210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以支撑第一引线盒210的上述元件。
更具体地,第一电极引线210可以被设置在两个柱部211、212之间,以在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上支撑沿着第一电极引线210的长度方向形成为板状的分隔部213、第一间隔件部214、第二间隔件部215和支撑部216中的每一个。
换句话说,利用被各自设置在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上的两个柱部211、212,可以支撑作为第一引线盒210的关键部件的分隔部213、第一间隔件部214、第二间隔件部215和支撑部216,以容纳和支撑第一电极引线210。
同时,两个柱部211、212可以在上下位置处联接彼此相邻设置的第一引线盒210,并且在左右位置处联接彼此相邻设置的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联接引线盒的两个柱部211、212的作用。
分隔部213可以形成为在两个柱部211、212之间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竖立的板状,并且形成容纳空间S,所述容纳空间S用于容纳第一电极引线110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的面接触部分。
更具体地,分隔部21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竖立,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由两个柱部211、212支撑,从而在面向电池单体110的内侧处形成容纳空间S。
这里,容纳空间S可以具有面向电池单体110敞开的开口,即,允许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被插入到分隔部213的相对侧中,并且上表面可以通过上述第二间隔件部215封闭。
此外,容纳空间S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被两个柱部211、212的内侧表面封闭。
也就是说,容纳空间S的前表面和上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被分隔部213和第二间隔件部215封闭,并且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即两侧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被两个柱部211、212的内侧表面封闭,并且面向电池单体110的表面可以是开放空间。
在制造电池模块10的过程中,彼此面接触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可以被插入到容纳空间S的开口中,在所述容纳空间S中可以容纳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的一部分。
因此,插入到容纳空间S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的部分通过第二间隔件部215而与设置在上方的不同的第一电极引线110c、110d间隔开,从而防止可能在电池模块10的制造中发生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110c、110d之间的短路现象。
第一间隔件部214可以从分隔部213的顶部沿着左右方向(+Z轴方向)突出。
更具体地,第一间隔件部214可以在分隔部213的顶部上以背离电池单体100的方式突出,并且第一间隔件部214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中的每一个均可以联接到两个柱部211、212,并且由两个柱部211、212支撑。
换句话说,第一间隔件部214和分隔部213可以以直角联接,并且从一端或另一端观察到的横截面可以具有形状。
同时,第一间隔件部214可以被设置在从容纳空间S向外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的上方,并且可以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比从容纳空间S向外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更加突出。
由此,第一间隔件部214可以允许从容纳空间S向外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和设置在上方的不同的第一电极引线110c、110d彼此间隔开,从而防止可能在电池模块10的制造中发生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110c、110d之间的短路现象。
如上所述,第二间隔件部215可以形成为板状,其在两个柱部211、212之间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上叠置在上方。
也就是说,第二间隔件部215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在两个柱部211、212之间被支撑在两个柱部211、212上,并且背离电池单体100的前表面可以与分隔部213的上内侧联接。
由此,第二间隔件部215可以允许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的、容纳在容纳空间S中的所述部分与设置在上方容纳空间S内的不同的第一电极引线110c、110d间隔开。
因此,第二间隔件部215可以防止可能在电池模块10的制造中发生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110c、110d之间的短路现象。
支撑部216可以从分隔部213的中央部和下部中的每一个向前突出,并且与感测汇流条300面接触,以支撑和保持感测汇流条300。
支撑部216可以包括从分隔部213的中央部突出的第一支撑部216a以及从分隔部213的下部突出的第二支撑部216b。
更具体地,第一支撑部216a可以从分隔部213的中央部突出,并且可以被设置在第一间隔件部214的下方,第二支撑部216b可以从第一间隔件部214的最下部分突出。
另外,第一支撑部216a和第二支撑部216b中的每一个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中的每一个均可以与两个柱部211、212联接并且被支撑在两个柱部211、212上。
同时,第一支撑部216a和第二支撑部216b的突出端可以与从容纳空间S向外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维持预设距离。
这里,所述预设距离可以等于或大于感测汇流条300的宽度,并且由此,可以在第一支撑部216a和第二支撑部216b的突出端与从容纳空间S向外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之间形成可以安置感测汇流条300的空间,并且可以形成这样的空间:在该空间中,所安置的感应汇流条300和从容纳空间S向外突出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可以发生紧密的面接触。
同时,如图9中所示,上述两个柱部211、212可以具有联结突起211'、212',所述联结突起211'、212'分别从前表面突出,以将感测汇流条300联结到第一引线盒210。
更具体地,联结孔310、330可以在感测汇流条300的两端处形成为适合联结突起211'、212'的形状的孔形,并且联结突起211'、212'可以被插入到联结孔310、330中并且联结到联结孔310、330。
在此情况下,在制造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10的过程中,在感测汇流条300的联结突起211'、212'被预先插入到第一引线盒210的联结突起211'、212'中的情况下,第一引线盒210可以与第一电极引线110联接。
同时,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引线盒210中的两个柱部211、212、分隔部213、第一间隔件部214、第二间隔件部215和支撑部216可以被整体地形成。
由此,在制造电池模块10的过程中,仅移动和组装第一引线盒210便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被容纳并安置在第一引线盒210的容纳空间S中,从而与其它电极引线间隔开。
同时,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引线盒210中的两个柱部211、212、分隔部213、第一间隔件部214、第二间隔件部215和支撑部216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
由此,通过第一间隔件部214与其它电极引线分开,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容纳在第一引线盒210内部的容纳空间S中的第一电极引线110a、110b之间的非设计电连接所引起的短路现象。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引线盒23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引线盒230与如先前所述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盒210基本上相同或类似,因此不再重复地描述相同或类似的元件,而基于差异进行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引线盒230可以包括两个柱部231、212、分隔部233、第一间隔件部234、第二间隔件部235和支撑部236。
在此情况下,第二引线盒230的两个柱部231、212、分隔部233、第一间隔件部234和支撑部236可以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引线盒210中的两个柱部211、212、分隔部213、第一间隔件部214和支撑部216相同。
相比之下,与形成在两个柱部211、212之间的上方的第一引线盒210的第二间隔件部215相反,第二引线盒230的第二间隔件部235可以形成为这样的板状:其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叠置在两个柱部231、212之间的下方。
也就是说,第二间隔件部235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在两个柱部231、212之间被支撑于两个柱部231、212下方,并且背离电池单体100的前表面可以与分隔部233的下内侧联接。
由此,第二间隔件部235可以允许第二电极引线130d、130e的容纳在容纳空间S中的一部分与设置在下方容纳空间S内的不同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c间隔开。
因此,第二间隔件部235可以防止可能在电池模块10的制造中发生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c、130d、130e之间的短路现象。
同时,由第二引线盒230的两个柱部231、212以及分隔部233和第二间隔件部235形成的容纳空间S(这里为容纳空间S)可以具有面向电池单体110敞开的开口,即,允许第二电极引线130d、130e被插入到分隔部233的相对侧中,并且底表面可以通过上述第二间隔件部235封闭。
另外,容纳空间S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通过两个柱部231、212的内侧表面封闭。
也就是说,容纳空间S的前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被分隔部233和第二间隔件部235封闭,并且所述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即两侧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被两个柱部231、212的内侧表面封闭,并且面向电池单体110的表面可以是开放空间。
在制造电池模块10的过程中,面接触的第二电极引线130d、130e可以被插入到容纳空间S的开口中,在所述容纳空间S中可以容纳第二电极引线130d、130e的所述部分。
因此,插入到容纳空间S中的第二电极引线130d、130e的所述部分可以通过第二间隔件部235与设置在下方的不同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c间隔开,从而防止可能在电池模块10的制造中发生的第二电极引线130b、130c、130d、130e之间的短路现象。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分别仅容纳和支撑第一电极引线110和第二电极引线130,因此与容纳并支撑电极引线和电池单体的所有四侧的常规引线盒相反,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具有小体积和改进的电池模块10的能量密度。
在下文中,将描述第一引线盒210之间的联接以及第一引线盒210与第二引线盒之间的联接。
图12是示出制造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过程的视图。
进一步参考图12,在第一引线盒210的两个柱部211、212中,设置在一端处的柱部211可以具有在顶部和底部中的任何一个处突出的联接突起211a,并且可以在柱部211的、未形成联接突起211a的一端处的顶部和底部中的另一个处形成与联接突起211a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联接凹槽。
如图12中所示,根据实施例的联接突起211a可以在柱部211的顶部上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可以在柱部211的底部上形成与联接突起211a的形状相对应形状的联接凹槽。
这里,联接突起211a可以从设置在一端处的柱部211的顶部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突出,并且联接凹槽可以从设置在一个端部处的柱部211的底部沿着向下方向(+Y轴方向)凹陷。
因此,第一引线盒210的联接突起211a可以被插入到堆叠在上方的第一引线盒210的联接凹槽中,并且堆叠在下方的第一引线盒210的联接突起可以被插入到第一引线盒210的联接凹槽中。
由此,第一引线盒21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对联接突起211a和联接凹槽进行连续联接,从而增加到第一引线盒210的联接强度。
同时,在第一引线盒210的两个柱部211、212中,设置在另一端处的柱部212可以具有从中穿过的通孔212a。
更具体地,设置在另一端处的柱部212可以具有通孔212a,所述通孔212a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与不同的第一引线盒210的柱部212连续延伸。
在此情况下,圆柱形的联接构件217可以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被插入到通孔212a中,以联接并固定堆叠的第一引线盒210,所述联接构件217具有与所有堆叠的第一引线盒210的高度相对应的长度。
例如,联接构件217可以是由金属制成的长螺栓,或由热塑性材料制成的杆。
当联接构件217是由热塑性材料制成的杆时,联接构件217可以被插入到所有堆叠的第一引线盒210的通孔212a中,并且通过热结合焊接到第一引线盒210,以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牢固地联接并固定第一引线盒210。
同时,在第一引线盒210的两个柱部211、212中,设置在另一端处的柱部212可以在与第二引线盒230的两个柱部231、232中的、设置在一端处的柱部231相接触的接触表面上具有接合部212b。
更具体地,接合部212b可以从设置在另一端处的柱部212沿着左右方向(+Z轴方向)以凹状方式突出。
与此相对应地,在第二引线盒230的两个柱部231、232中,设置在一端处的柱部231可以在与第一引线盒210的两个柱部211、212中的、设置在另一端处的柱部212相接触的接触表面上具有接合部232b。
在此情况下,第二引线盒230的接合部232b可以沿着左右方向(+Z轴方向)凹陷,以适合第一引线盒210的以凹状方式突出的接合部212b的形状。
因此,第一引线盒210可以通过联接突起211a与联接凹槽之间的联接以及通孔212a与联接构件217之间的联接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牢固地联接。
另外,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可以通过接合部212b、232b沿着左右方向(±Z轴方向)牢固地联接。
同时,以与第一引线盒230相同的方式,第二引线盒230的两个柱部231、232当中的、设置在另一端处的柱部231可以具有从顶部突出的联接突起231a以及凹陷到底部以适合联接突起231a的形状的联接凹槽。
因此,第二引线盒230的联接突起231a可以被插入到堆叠在上方的第二引线盒230的联接凹槽中,并且堆叠在下方的第二引线盒230的联接突起可以被插入到第二引线盒230的联接凹槽中。
由此,第二引线盒23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具有联接突起231a和联接凹槽的连续联接,从而增加第二引线盒230的联接强度。
同时,在第二引线盒230的两个柱部231、232当中,设置在一端处的柱部232可以具有从中穿过的通孔232a,并且圆柱形的联接构件237可以沿着上下方向(±Y轴方向)被插入到通孔232a中,以联接并固定堆叠的第二引线盒230,所述联接构件237具有与所有堆叠的第二引线盒230的高度相对应的长度。
第二引线盒230的联接突起231a、联接凹槽、通孔232a和联接构件237可以分别具有与第一引线盒210的联接突起211a、联接凹槽、通孔212a和联接构件217相同的形状和作用,而仅是各自联接的位置不同。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参考图13,当比较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时,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的电池单体100"可以是在前侧和后侧具有电极引线的双向二次电池,然而根据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的电池单体100可以是在仅一侧(前侧或后侧)具有电极引线的单向二次电池。
因此,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的引线盒可以包括:第一引线盒210",其用于容纳并支撑设置在电池单体100"的前侧的电极引线;以及第二引线盒230",其用于容纳并支撑设置在电池单体100"的后侧的电极引线。
根据实施例的电池单体100可以在一侧具有两条电极引线,使得每条电极引线的宽度可以小于电池单体100的一侧的宽度的1/2。相比之下,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100"在一侧和后侧各自具有一条电极引线,使得每条电极引线的宽度可以是电池单体100"的一侧的宽度的1/2或更大。
因此,容纳并支撑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100"的电极引线的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的宽度W也可以是电池单体100"的一侧的宽度的1/2或更大。
在此情况下,分别设置在电池单体100"的一侧和后侧的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可以通过形成为长条形的联接板M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联接。
更具体地,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可以具有分别从最上部沿着向上方向(+Y轴方向)突出的联接突起210"、230",并且联接突起210"、230"可以被插入到穿过联接板M的两端所形成的联接孔M1、M2中,以联接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
由此,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的第一引线盒210"和第二引线盒230"可以与联接板M联接,从而防止由于从外部施加的外力而使其沿着水平方向(±X轴方向)移离的现象。
同时,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包括上述的至少一个电池模块。在此实例中,除了电池模块之外,电池组还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块的壳体以及用于控制电池模块的充电/放电的各种类型的装置,例如,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流传感器、熔断器等。特别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组可以通过引线盒来防止电极引线之间的非设计电连接,所述引线盒容纳并支撑设置在电池模块的每个电池单体中的电极引线。
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被应用于诸如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车辆。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车辆可以包括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
上述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方面的情况下,本公开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其做出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

Claims (13)

1.一种电池模块,包括:
多个电池单体,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从前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其中,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设置的所述电极引线沿着上下方向被堆叠成彼此面接触;以及
多个引线盒,每个所述引线盒包括:
两个柱部,所述两个柱部被设置在所述电极引线的一端的外侧和另一端的外侧中的每一个处;
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形成为板状,所述分隔部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沿着上下方向竖立,并且具有容纳空间,面接触的所述电极引线被分别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部;以及
第一间隔件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从所述分隔部的顶部向前突出,以使得从所述容纳空间向外突出的所述电极引线与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引线盒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分隔部的中央部和下部中的每一个向前突出,以支撑感测汇流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引线盒还包括形成为板状的第二间隔件部,所述第二间隔件部沿着水平方向叠置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上方或下方,以使得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电极引线与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两个柱部、所述分隔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间隔件部被整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两个柱部、所述分隔部、所述第一间隔件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间隔件部由绝缘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电极引线包括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从所述电池单体的前侧的左侧部向前突出,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从所述电池单体的前侧的右侧部向前突出,
所述引线盒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第一引线盒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第二引线盒,并且
所述第一引线盒的两个柱部和所述第二引线盒的两个柱部的相邻柱部在接触表面上具有接合部,以联接所述第一引线盒和第二引线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盒的所述第二间隔件部形成为板状,其沿着水平方向叠置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上方,以使得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电极引线与设置在上方的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第二引线盒的所述第二间隔件部形成为板状,其沿着水平方向叠置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下方,以使得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的所述电极引线与设置在下方的不同的电极引线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引线盒还包括圆柱形的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沿着上下方向竖立,并且
所述两个柱部中的至少一个柱部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并且通过将所述联接构件插入到所述通孔中,从而使得沿着上下方向堆叠的所述多个引线盒被联接和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两个柱部中的至少一个柱部在顶部和底部中的一个上具有联接突起,并且所述两个柱部中的至少一个柱部在顶部和底部中的另一个具有与所述联接突起相对应的联接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两个柱部具有从所述前侧突出的联接突起,并且所述联接突起被插入并配合到形成在感测汇流条的两端处的联接凹槽中。
12.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
13.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
CN201880004903.3A 2017-04-07 2018-04-03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Pending CN1100629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45417A KR102097087B1 (ko) 2017-04-07 2017-04-07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KR10-2017-0045417 2017-04-07
PCT/KR2018/003924 WO2018186660A1 (ko) 2017-04-07 2018-04-03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2969A true CN110062969A (zh) 2019-07-26

Family

ID=63712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4903.3A Pending CN110062969A (zh) 2017-04-07 2018-04-03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8427B2 (zh)
EP (1) EP3576179B1 (zh)
JP (1) JP7037008B2 (zh)
KR (1) KR102097087B1 (zh)
CN (1) CN110062969A (zh)
WO (1) WO20181866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4746A (zh) * 2021-03-12 2022-09-20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容置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80719U (zh) * 2019-06-28 2019-12-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CN113644389B (zh) * 2020-04-27 2023-05-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07233U (zh) * 2014-03-07 2014-07-09 张璐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组以及转接板
CN104241673A (zh) * 2013-06-20 2014-12-2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CN204809333U (zh) * 2015-08-03 2015-11-25 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软包电池模组
KR20160094909A (ko) * 2016-07-26 2016-08-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20170037126A (ko) * 2015-09-25 2017-04-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108140778A (zh) * 2016-02-11 2018-06-0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6101B1 (ko) 2003-12-16 2006-03-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 모듈
US7858229B2 (en) 2006-09-25 2010-12-28 Lg Chem, Ltd. Cell-module cartridge, cell-module including the cell-module cartridge,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the cell-module
KR100894407B1 (ko) 2006-10-23 2009-04-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셀 모듈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셀 모듈
JP4775436B2 (ja) 2008-02-29 2011-09-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1556834B1 (ko) 2010-12-07 2015-10-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오토네트웍스 테크놀로지스 단자를 갖는 플레이트, 플레이트 조립체, 및 전지 모듈
KR102008967B1 (ko) 2012-10-24 2019-08-08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6045299B2 (ja) 2012-10-26 2016-12-1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を搭載した作業機械
JP6112987B2 (ja) 2013-06-20 2017-04-1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011876B2 (ja) 2013-09-13 2016-10-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KR101747397B1 (ko) * 2013-09-25 2017-06-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댐핑 구조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극리드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KR101767634B1 (ko) 2014-07-31 2017-08-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KR101760405B1 (ko) 2014-12-29 2017-07-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드 커버 유닛을 포함하여 전지 셀의 리드간 단락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101783917B1 (ko) 2015-01-30 2017-10-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후크 구조가 구비된 컴팩트 이차전지 모듈
KR20170033070A (ko) 2015-09-16 2017-03-2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냉각용 유로공을 갖는 고전압 배터리 서브모듈
KR102058689B1 (ko) * 2015-09-22 2019-1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KR102055852B1 (ko) * 2015-09-25 2019-12-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변형된 리드를 구비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KR102459596B1 (ko) 2015-10-16 2022-10-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1673A (zh) * 2013-06-20 2014-12-2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CN203707233U (zh) * 2014-03-07 2014-07-09 张璐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组以及转接板
CN204809333U (zh) * 2015-08-03 2015-11-25 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软包电池模组
KR20170037126A (ko) * 2015-09-25 2017-04-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108140778A (zh) * 2016-02-11 2018-06-0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
KR20160094909A (ko) * 2016-07-26 2016-08-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4746A (zh) * 2021-03-12 2022-09-20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容置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513668A (ja) 2020-05-14
JP7037008B2 (ja) 2022-03-16
EP3576179A4 (en) 2020-05-06
US11088427B2 (en) 2021-08-10
KR102097087B1 (ko) 2020-04-03
EP3576179A1 (en) 2019-12-04
WO2018186660A1 (ko) 2018-10-11
KR20180113815A (ko) 2018-10-17
US20200006741A1 (en) 2020-01-02
EP3576179B1 (en) 2023-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8968B2 (ja) ガイド結合構造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US11223093B2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bus bar assembly
US10790554B2 (en) Battery pack
CN108140778B (zh) 电池模块
CN105794015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JP7084496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該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該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含む自動車
US7947389B2 (en) Cartridge frame with connectors for battery pack
CN103270619A (zh) 电池模块箱
KR20120051424A (ko)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891626A (zh) 电池组
CN107534107A (zh)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62969A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CN108463901A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KR20170020095A (ko) 배터리 모듈
JP2021516850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該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該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含む自動車
US20220376365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and automobile
KR20210137910A (ko)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JP7417726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CN219873778U (zh) 储能装置
US11742547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JP2023528057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電力貯蔵装置
CN117438710A (zh) 具有改进的能量密度的可充电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0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CHEM, 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