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3574A -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3574A
CN110053574A CN201910378039.XA CN201910378039A CN110053574A CN 110053574 A CN110053574 A CN 110053574A CN 201910378039 A CN201910378039 A CN 201910378039A CN 110053574 A CN110053574 A CN 110053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side
plate
inner panel
baffle
inn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80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53574B (zh
Inventor
宋敏
苑恒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3780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53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53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3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53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3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6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having deflecting members, e.g. rollers,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撞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包括内板,所述内板的外侧粘接有缓冲层,所述内板远离缓冲层的一侧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橡胶支座,所述内板的两侧均等距有第一弹簧杆,所述第一弹簧杆远离内板的一端共同连接有防撞梁,所述防撞梁与内板相对应的一侧等距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外侧共同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对称连接有与橡胶支座位置相匹配的第一橡胶板,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结构设计新颖,且实用性强,便于多方面的对汽车车身内部重要的构件及车上的人员进行保护,有效的增加汽车的防撞性能,降低了事故的成本,增加了安全性,便于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汽车已经是随处可见,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高,在行驶过程中,其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进而会发生汽车碰撞汽车、汽车碰撞行人等事故,然而汽车车身内设有很多保护驾驶员及乘客安全的机构,譬如,保险杠、防撞梁等。
保险杠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保险杠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装置,但是保险杠大多数采用塑料或者轻薄的铁皮制作,其防撞效果较差,其防撞梁随着能够在汽车受到碰撞时起重要缓冲作用,但是其缓冲防撞的效果较为单一,不能够对汽车车身内重要的构件及人员进行更好的保护,为此,我们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使其便于多方面的对汽车车身内部重要的构件及车上的人员进行保护,有效的增加汽车的防撞性能,降低了事故的成本,增加了安全性,便于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包括内板,所述内板的外侧粘接有缓冲层,所述内板远离缓冲层的一侧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橡胶支座,所述内板的两侧均等距有第一弹簧杆,所述第一弹簧杆远离内板的一端共同连接有防撞梁,所述防撞梁与内板相对应的一侧等距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外侧共同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对称连接有与橡胶支座位置相匹配的第一橡胶板。
优选的,所述橡胶支座的外侧均等距设有槽口,所述槽口的内腔均通过第一弹簧连接有挤压块,所述第一橡胶板的外侧均等距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插杆,且所述插杆均为橡胶材料所制。
优选的,所述内板的外侧通过安装板等距连接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的内腔均设有圆槽,且所述矩形块的外侧均螺接有密封盖,所述固定板通过若干个顶杆贯穿密封盖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第一压板,且所述第一压板的直径大小与圆槽相匹配,所述第一压板的外侧对称套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矩形块的外侧均设有注射管,所述注射管的外侧均螺接有密封帽,所述矩形块的内腔底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通过第二弹簧杆连接有与之内径大小相匹配的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的外侧对称套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凹槽的内腔底端对称设有滑轨,所述第二压板的下端均通过连接件对称活动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均连接有与滑轨相匹配的滑块,所述凹槽的外侧设有回流槽。
优选的,所述矩形块的左侧螺接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注射管的右侧与第一固定柱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内腔设有与注射管位置相匹配的第一锥形槽,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右侧通过螺栓螺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设有密封套,且所述第一挡板的内腔设有第一出液孔,所述第一挡板的左侧通过第二弹簧连接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的外侧套接有第四密封圈,所述密封块的右侧通过伸缩定位管与第一挡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回流槽的左侧螺接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内腔设有第二出液孔,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左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外侧套接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二挡板的左侧对称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腔均通过第三弹簧杆与第二挡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压板的上端对称设有第二锥形槽,所述第一压板的下端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外侧套接有第六密封圈,所述第三挡板的上端均对称设有第三出液孔,所述第三挡板的上端均通过第三弹簧连接有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的外侧设有第七密封圈,且所述第四挡板的上端连接有钢球。
优选的,所述防撞梁的两侧均通过螺栓螺接有侧板,所述侧板相对应的一侧共同连接有加强板,且所述加强板位于防撞梁的内腔,所述加强板的两侧均通过螺纹柱贯穿侧板且延伸至外侧螺接有螺母,所述加强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橡胶板。
优选的,所述防撞梁的外侧等距连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远离防撞梁的一侧共同连接有防撞板,所述防撞板的外侧两端均通过第四弹簧与防撞梁相连接,且所述防撞板的外侧等距连接有缓冲泡沫条。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在使用时,在汽车的前后均进行安装,且通过注射管向圆槽的内腔注入液压油,进而将内板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在汽车的前后,进而当汽车的车身前后受到较大的冲击力碰撞时,其保险杠先进行部分冲击力缓冲,进而当保险杠损坏后,通过挤压粘接有缓冲泡沫条的防撞板,且防撞板通过第四弹簧及缓冲柱与防撞梁相连接,进而便于进行初步缓冲释压,且便于保护防撞梁,防止其被撞断,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当外界的冲击力冲击到防撞梁上时,由于防撞梁的内腔设有加强板,且加强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橡胶板,便于增加防撞梁的防撞效果,进而防撞梁通过压缩第一弹簧杆,便于缓冲释压外界的冲击力,且防撞梁通过若干个加强筋连接固定板,进而部分冲击力传递到固定板上,进而固定板通过顶杆挤压第一压板时,第一压板通过压缩液压油,由于圆槽的内腔压强不断增大,进而第二压板受到压强的压力,进而第二压板向下压缩第二弹簧杆,且通过第二压板通过挤压支撑柱,支撑柱通过滑块在滑轨的上端稳定的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便于第二压板向下移动,进而当第二压板的位置比回流槽的位置低时,液压油通过回流槽流出,便于通过将外界产生的冲击力通过压缩液压油得到缓冲,便于有效的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撞保护,且通过防止第一压板通过压缩液压油时,其压强过大,导致液压油从注射管的位置爆发,导致此机构的部件损坏的同时达不到保护汽车车身的效果,进而通过设有根据单向阀原理的结构,避免液压油从注射管位置流出,且当液压油通过回流槽流向第二固定柱时,通过液压油不断的流入回流槽,导致回流槽内腔充满液压油,但是此时,第一压板仍然继续在向下压缩液压油,进而导致回流槽的内腔压强变大,导致回流槽内腔的液压油向左顶开第三挡板,便于液压油通过第三出液孔流向第一压板的上端,由于密封盖与顶杆之间的位置是相对密封的,进而当第一压板进行一次压缩做功后,由于设有若干个第一弹簧杆,进而第一弹簧杆压缩后获得一个反向的弹力,第一弹簧杆带动防撞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防撞梁外侧的加强筋连接固定板,进而固定板通过顶杆带动第一压板向上移动,进而第一压板又一次压缩液压油,由于第二固定柱也是根据单向阀原理设计的,进而液压油无法从回流槽流出,进而通过压缩液压油到一定的压缩临界点时,液压油通过向下顶起钢球,继而钢球通过向下挤压第四挡板,第四挡板继续向下压缩第三弹簧,便于液压油通过第三弹簧流向第一压板的下端,便于下次使用,且有效的又一次的缓冲释放了第一弹簧杆产生的反弹力,避免造成较大的反弹冲击力,再一次造成伤害,进而便于对外界产生的冲击力进行多方面的缓冲释压,便于更好的保护汽车车身内部重要的构件及车上的人员,有效的起到防撞的效果。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结构设计新颖,且实用性强,便于多方面的对汽车车身内部重要的构件及车上的人员进行保护,有效的增加汽车的防撞性能,降低了事故的成本,增加了安全性,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部分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A部分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B部分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C部分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D部分装置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内板1、缓冲层2、橡胶支座3、第一弹簧杆4、防撞梁5、加强筋6、固定板7、第一橡胶板8、第一弹簧9、挤压块10、插杆11、矩形块12、圆槽13、密封盖14、顶杆15、第一压板16、第一密封圈17、注射管18、密封帽19、凹槽20、第二弹簧杆21、第二压板22、第二密封圈23、滑轨24、支撑柱25、滑块26、回流槽27、第一固定柱28、第三密封圈29、第一锥形槽30、第一挡板31、密封套32、第一出液孔33、第二弹簧34、密封块35、第四密封圈36、伸缩定位管37、第二固定柱38、第二出液孔39、第二挡板40、第五密封圈41、第三弹簧杆42、第二锥形槽43、第三挡板44、第六密封圈45、第三出液孔46、第三弹簧47、第四挡板48、第七密封圈49、钢球50、侧板51、加强板52、螺纹柱53、第二橡胶板54、缓冲柱55、防撞板56、第四弹簧57、缓冲泡沫条5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7,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包括内板1,内板1的外侧粘接有缓冲层2,内板1远离缓冲层2的一侧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橡胶支座3,橡胶支座3的外侧均等距设有槽口,槽口的内腔均通过第一弹簧9连接有挤压块10,第一橡胶板8的外侧均等距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插杆11,且插杆11均为橡胶材料所制,便于当第一弹簧杆4缓冲压缩时,插杆11通过挤压挤压块10,进而挤压块10压缩第一弹簧9进行缓冲,便于提高对此汽车车身内部重要的机构进行有效的防护。
内板1的两侧均等距有第一弹簧杆4,第一弹簧杆4远离内板1的一端共同连接有防撞梁5,,内板1的外侧通过安装板等距连接有矩形块12,矩形块12的内腔均设有圆槽13,且矩形块12的外侧均螺接有密封盖14,固定板7通过若干个顶杆15贯穿密封盖14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第一压板16,且第一压板16的直径大小与圆槽13相匹配,第一压板16的外侧对称套接有第一密封圈17,矩形块12的外侧均设有注射管18,注射管18的外侧均螺接有密封帽19,矩形块12的内腔底端设有凹槽20,凹槽20的内腔通过第二弹簧杆21连接有与之内径大小相匹配的第二压板22,第二压板22的外侧对称套接有第二密封圈23,凹槽20的内腔底端对称设有滑轨24,第二压板22的下端均通过连接件对称活动连接有支撑柱25,支撑柱25的下端均连接有与滑轨24相匹配的滑块26,凹槽20的外侧设有回流槽27,便于通过注射管18向圆槽13的内腔注入液压油,便于当顶杆15挤压第一压板16时,第一压板16通过压缩液压油,由于圆槽13的内腔压强不断增大,进而第二压板22受到压强的压力,进而第二压板22向下压缩第二弹簧杆21,且通过第二压板22通过挤压支撑柱25,支撑柱25通过滑块26在滑轨24的上端稳定的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便于第二压板22向下移动,进而当第二压板22的位置比回流槽27的位置低时,液压油通过回流槽27流出,便于通过将外界产生的冲击力通过压缩液压油得到缓冲,便于有效的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撞保护。
矩形块12的左侧螺接有第一固定柱28,第一固定柱28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密封圈23,注射管18的右侧与第一固定柱28相连接,第一固定柱28的内腔设有与注射管18位置相匹配的第一锥形槽30,第一固定柱28的右侧通过螺栓螺接有第一挡板31,第一挡板31的外侧设有密封套32,且第一挡板31的内腔设有第一出液孔33,第一挡板31的左侧通过第二弹簧34连接有密封块35,密封块35的外侧套接有第四密封圈36,密封块35的右侧通过伸缩定位管37与第一挡板31相连接,便于防止第一压板16通过压缩液压油时,其压强过大,导致液压油从注射管18的位置爆发,导致此机构的部件损坏的同时达不到保护汽车车身的效果,进而通过设有根据单向阀原理的结构,避免液压油从注射管18位置流出。
回流槽27的左侧螺接有第二固定柱38,第二固定柱38的内腔设有第二出液孔39,第二固定柱38的左侧设有第二挡板40,第二挡板40外侧套接有第五密封圈41,第二挡板40的左侧对称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腔均通过第三弹簧杆42与第二挡板40相连接,第一压板16的上端对称设有第二锥形槽43,第一压板16的下端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三挡板44,第三挡板44的外侧套接有第六密封圈45,第三挡板44的上端均对称设有第三出液孔46,第三挡板44的上端均通过第三弹簧47连接有第四挡板48,第四挡板48的外侧设有第七密封圈49,且第四挡板48的上端连接有钢球50,便于液压油通过回流槽27流向第二固定柱38,通过液压油不断的流入回流槽27,导致回流槽27内腔充满液压油,但是此时,第一压板16仍然继续在向下压缩液压油,进而导致回流槽27的内腔压强变大,导致回流槽27内腔的液压油向左顶开第三挡板44,便于液压油通过第三出液孔46流向第一压板16的上端,由于密封盖14与顶杆15之间的位置是相对密封的,进而当第一压板16进行一次压缩做功后,由于设有若干个第一弹簧杆4,进而第一弹簧杆4压缩后获得一个反向的弹力,第一弹簧杆4带动防撞梁5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防撞梁5外侧的加强筋6连接固定板7,进而固定板7通过顶杆15带动第一压板16向上移动,进而第一压板16又一次压缩液压油,由于第二固定柱38也是根据单向阀原理设计的,进而液压油无法从回流槽27流出,进而通过压缩液压油到一定的压缩临界点时,液压油通过向下顶起钢球50,继而钢球50通过向下挤压第四挡板48,第四挡板48继续向下压缩第三弹簧47,便于液压油通过第三弹簧47流向第一压板16的下端,便于下次使用,且有效的又一次的缓冲释放了第一弹簧杆4产生的反弹力,避免造成较大的反弹冲击力,再一次造成伤害。
防撞梁5与内板1相对应的一侧等距连接有加强筋6,加强筋6的外侧共同连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外侧对称连接有与橡胶支座3位置相匹配的第一橡胶板8,防撞梁5的两侧均通过螺栓螺接有侧板51,侧板51相对应的一侧共同连接有加强板52,且加强板52位于防撞梁5的内腔,加强板52的两侧均通过螺纹柱53贯穿侧板51且延伸至外侧螺接有螺母,加强板52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橡胶板54,便于增加对防撞梁5的保护,有效的增加其防撞梁5的防撞性能,进而便于保护汽车车身。
防撞梁5的外侧等距连接有缓冲柱55,缓冲柱55远离防撞梁5的一侧共同连接有防撞板56,防撞板56的外侧两端均通过第四弹簧57与防撞梁5相连接,且防撞板56的外侧等距连接有缓冲泡沫条58,便于进一步的增加对此汽车车身的保护效果。
工作原理:本发明在使用时,在汽车的前后均进行安装,且通过注射管18向圆槽13的内腔注入液压油,进而将内板1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在汽车的前后,进而当汽车的车身前后受到较大的冲击力碰撞时,其保险杠先进行部分冲击力缓冲,进而当保险杠损坏后,通过挤压粘接有缓冲泡沫条58的防撞板56,且防撞板56通过第四弹簧57及缓冲柱55与防撞梁5相连接,进而便于进行初步缓冲释压,且便于保护防撞梁5,防止其被撞断,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当外界的冲击力冲击到防撞梁5上时,由于防撞梁5的内腔设有加强板52,且加强板52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橡胶板54,便于增加防撞梁5的防撞效果,进而防撞梁5通过压缩第一弹簧杆4,便于缓冲释压外界的冲击力,且防撞梁5通过若干个加强筋6连接固定板7,进而部分冲击力传递到固定板7上,进而固定板7通过顶杆15挤压第一压板16时,第一压板16通过压缩液压油,由于圆槽13的内腔压强不断增大,进而第二压板22受到压强的压力,进而第二压板22向下压缩第二弹簧杆21,且通过第二压板22通过挤压支撑柱25,支撑柱25通过滑块26在滑轨24的上端稳定的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便于第二压板22向下移动,进而当第二压板22的位置比回流槽27的位置低时,液压油通过回流槽27流出,便于通过将外界产生的冲击力通过压缩液压油得到缓冲,便于有效的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撞保护,且通过防止第一压板16通过压缩液压油时,其压强过大,导致液压油从注射管18的位置爆发,导致此机构的部件损坏的同时达不到保护汽车车身的效果,进而通过设有根据单向阀原理的结构,避免液压油从注射管18位置流出,且当液压油通过回流槽27流向第二固定柱38时,通过液压油不断的流入回流槽27,导致回流槽27内腔充满液压油,但是此时,第一压板16仍然继续在向下压缩液压油,进而导致回流槽27的内腔压强变大,导致回流槽27内腔的液压油向左顶开第三挡板44,便于液压油通过第三出液孔46流向第一压板16的上端,由于密封盖14与顶杆15之间的位置是相对密封的,进而当第一压板16进行一次压缩做功后,由于设有若干个第一弹簧杆4,进而第一弹簧杆4压缩后获得一个反向的弹力,第一弹簧杆4带动防撞梁5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防撞梁5外侧的加强筋6连接固定板7,进而固定板7通过顶杆15带动第一压板16向上移动,进而第一压板16又一次压缩液压油,由于第二固定柱38也是根据单向阀原理设计的,进而液压油无法从回流槽27流出,进而通过压缩液压油到一定的压缩临界点时,液压油通过向下顶起钢球50,继而钢球50通过向下挤压第四挡板48,第四挡板48继续向下压缩第三弹簧47,便于液压油通过第三弹簧47流向第一压板16的下端,便于下次使用,且有效的又一次的缓冲释放了第一弹簧杆4产生的反弹力,避免造成较大的反弹冲击力,再一次造成伤害,进而便于对外界产生的冲击力进行多方面的缓冲释压,便于更好的保护汽车车身内部重要的构件及车上的人员,有效的起到防撞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包括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的外侧粘接有缓冲层(2),所述内板(1)远离缓冲层(2)的一侧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橡胶支座(3),所述内板(1)的两侧均等距有第一弹簧杆(4),所述第一弹簧杆(4)远离内板(1)的一端共同连接有防撞梁(5),所述防撞梁(5)与内板(1)相对应的一侧等距连接有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的外侧共同连接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的外侧对称连接有与橡胶支座(3)位置相匹配的第一橡胶板(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支座(3)的外侧均等距设有槽口,所述槽口的内腔均通过第一弹簧(9)连接有挤压块(10),所述第一橡胶板(8)的外侧均等距连接有与之相匹配的插杆(11),且所述插杆(11)均为橡胶材料所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的外侧通过安装板等距连接有矩形块(12),所述矩形块(12)的内腔均设有圆槽(13),且所述矩形块(12)的外侧均螺接有密封盖(14),所述固定板(7)通过若干个顶杆(15)贯穿密封盖(14)且延伸至其内腔连接有第一压板(16),且所述第一压板(16)的直径大小与圆槽(13)相匹配,所述第一压板(16)的外侧对称套接有第一密封圈(17),所述矩形块(12)的外侧均设有注射管(18),所述注射管(18)的外侧均螺接有密封帽(19),所述矩形块(12)的内腔底端设有凹槽(20),所述凹槽(20)的内腔通过第二弹簧杆(21)连接有与之内径大小相匹配的第二压板(22),所述第二压板(22)的外侧对称套接有第二密封圈(23),所述凹槽(20)的内腔底端对称设有滑轨(24),所述第二压板(22)的下端均通过连接件对称活动连接有支撑柱(25),所述支撑柱(25)的下端均连接有与滑轨(24)相匹配的滑块(26),所述凹槽(20)的外侧设有回流槽(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块(12)的左侧螺接有第一固定柱(28),所述第一固定柱(28)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密封圈(23),所述注射管(18)的右侧与第一固定柱(28)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柱(28)的内腔设有与注射管(18)位置相匹配的第一锥形槽(30),所述第一固定柱(28)的右侧通过螺栓螺接有第一挡板(31),所述第一挡板(31)的外侧设有密封套(32),且所述第一挡板(31)的内腔设有第一出液孔(33),所述第一挡板(31)的左侧通过第二弹簧(34)连接有密封块(35),所述密封块(35)的外侧套接有第四密封圈(36),所述密封块(35)的右侧通过伸缩定位管(37)与第一挡板(3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槽(27)的左侧螺接有第二固定柱(38),所述第二固定柱(38)的内腔设有第二出液孔(39),所述第二固定柱(38)的左侧设有第二挡板(40),所述第二挡板(40)外侧套接有第五密封圈(41),所述第二挡板(40)的左侧对称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腔均通过第三弹簧杆(42)与第二挡板(40)相连接,所述第一压板(16)的上端对称设有第二锥形槽(43),所述第一压板(16)的下端通过螺栓对称螺接有与之相匹配的第三挡板(44),所述第三挡板(44)的外侧套接有第六密封圈(45),所述第三挡板(44)的上端均对称设有第三出液孔(46),所述第三挡板(44)的上端均通过第三弹簧(47)连接有第四挡板(48),所述第四挡板(48)的外侧设有第七密封圈(49),且所述第四挡板(48)的上端连接有钢球(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5)的两侧均通过螺栓螺接有侧板(51),所述侧板(51)相对应的一侧共同连接有加强板(52),且所述加强板(52)位于防撞梁(5)的内腔,所述加强板(52)的两侧均通过螺纹柱(53)贯穿侧板(51)且延伸至外侧螺接有螺母,所述加强板(52)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橡胶板(5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5)的外侧等距连接有缓冲柱(55),所述缓冲柱(55)远离防撞梁(5)的一侧共同连接有防撞板(56),所述防撞板(56)的外侧两端均通过第四弹簧(57)与防撞梁(5)相连接,且所述防撞板(56)的外侧等距连接有缓冲泡沫条(58)。
CN201910378039.XA 2019-05-08 2019-05-08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Active CN110053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8039.XA CN110053574B (zh) 2019-05-08 2019-05-08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8039.XA CN110053574B (zh) 2019-05-08 2019-05-08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3574A true CN110053574A (zh) 2019-07-26
CN110053574B CN110053574B (zh) 2021-12-10

Family

ID=67322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8039.XA Active CN110053574B (zh) 2019-05-08 2019-05-08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5357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9970A (zh) * 2019-09-25 2019-12-10 福州大学 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及其工作方法
CN112009407A (zh) * 2020-08-26 2020-12-01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基于动态信号的协同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68407U (zh) * 2015-11-24 2016-04-20 天津华夏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CN205871968U (zh) * 2016-07-22 2017-01-11 吉林大学 复合结构汽车保险杠防撞梁
CN106882144A (zh) * 2017-03-29 2017-06-23 贵州大学 一种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
CN109398276A (zh) * 2018-09-06 2019-03-01 北斗时空(天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撞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68407U (zh) * 2015-11-24 2016-04-20 天津华夏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
CN205871968U (zh) * 2016-07-22 2017-01-11 吉林大学 复合结构汽车保险杠防撞梁
CN106882144A (zh) * 2017-03-29 2017-06-23 贵州大学 一种车辆撞梁总成和车辆防撞结构
CN109398276A (zh) * 2018-09-06 2019-03-01 北斗时空(天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防撞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9970A (zh) * 2019-09-25 2019-12-10 福州大学 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及其工作方法
CN110549970B (zh) * 2019-09-25 2024-04-23 福州大学 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及其工作方法
CN112009407A (zh) * 2020-08-26 2020-12-01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基于动态信号的协同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CN112009407B (zh) * 2020-08-26 2022-01-28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基于动态信号的协同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3574B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3232A (zh) 一种机动车碰撞缓冲保护装置
CN110053574A (zh) 一种汽车车身内板防撞机构
CN1296228C (zh) 一种汽车防撞装置
CN108583487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
CN20857652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
CN109204202A (zh) 一种汽车碰撞三级缓冲装置
CN201544901U (zh) 汽车碰撞气动吸能装置
CN2330546Y (zh) 一种可复位多级缓冲汽车保险杠
CN201046689Y (zh) 一种带防撞装置的新型机动车车身
CN201009837Y (zh) 机动车碰撞时吸能耗能装置
CN109969112A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CN201553114U (zh) 一种防撞专用的开关式喷射耗能器
CN201264575Y (zh) 汽车气囊安全装置
CN206654016U (zh) 一种小孔阻尼式碰撞吸能装置
CN2790846Y (zh) 油气组合式汽车防撞器
CN108482281A (zh) 水基碰撞缓冲装置
CN201009838Y (zh) 改变机动车撞击过程中的受力状态的装置
CN206537116U (zh) 一种带有吸能器的车门防撞杆
CN205871974U (zh) 汽车碰撞缓冲器
CN113942538B (zh) 横向吸能装置、被动安全防护装置
CN201580340U (zh) 一种带有喷射耗能器的机动车碰撞装置
CN209064041U (zh) 一种汽车碰撞三级缓冲装置
CN209064040U (zh) 一种轿车碰撞缓冲机构
CN101269640B (zh) 一种前端带防撞装置的新型机动车车身
CN201587379U (zh) 一种带管壁式喷射耗能器的机动车碰撞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